硬化疗法范文

2024-07-20

硬化疗法范文(精选7篇)

硬化疗法 第1篇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入选50例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排除: (1) 意识不清者; (2) 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类型痴呆; (3) 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 (4) 不能配合、坚持埋线治疗者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

1.2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 男12例, 女13例;年龄63~88岁, 平均72岁;轻度智能障碍13例, 中度智能障碍6例, 重度智能障碍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13例, 冠心病8例, 缺血性脑卒中7例, 高脂血症14例, 糖尿病12例, 心肌梗塞2例。对照组25例, 男12例, 女13例;年龄64~86.5岁, 平均73.5岁;轻度智能障碍12例, 中度智能障碍7例, 重度智能障碍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14例, 冠心病9例, 缺血性脑卒中6例, 高脂血症15例, 糖尿病10例, 心肌梗塞2例。2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智能障碍评定:按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 (HDS) 评定。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主穴取风池、足三里、肾俞。气虚血瘀型加曲池、气海;痰湿上扰型加丰隆、三阴交;风痰扰神型加太冲、侠溪;精血亏虚加太溪、血海。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套, 0.35mm×50mm的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 镊取一段约1~2cm长已消毒的00号羊肠线, 放置在针头的前端, 后接针芯, 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 右手持针, 刺入到所需的深度, 出现针感后, 边推针芯, 边退针管, 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 针孔处覆盖创可贴。6次为1疗程, 每次一般间隔30日。

2.2 对照组

给予脑复康片 (东北制药总厂生产) 口服, 1.6g/次, 3次/日。两组均6个月为1个疗程, 1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除应用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药物外, 不使用其他脑细胞活化药物。

2.3 统计学方法

两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智能提高10分以上或总分≥30分;有效:智能提高5~9分;进步:情绪较前改善, 反应较前灵敏, 大小便可控制, 智能提高不到5分;无效:治疗后无变化;恶化:病情加重。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4体会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一种老年慢性脑血管疾病, 是血管性痴呆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确切, 多数认为是在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基础上导致脑深部白质血液循环障碍, 由此引起缺血性脱髓鞘改变[2]。体格检查早期因脑内损害较轻, 不出现相应的体征或仅有轻微的肢体活动或感觉障碍。随着脑内病灶的增多扩大, 则可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本组的资料显示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出现基本上与影象学显示的脑内损害范围和程度呈正相关。病情反复发作积累病灶逐渐增多, 病情也越来越严重。大部分患者病情呈阶梯性进展, 最后可出现完全性痴呆及肢体活动障碍而失去自我生活能力。

本病属中医“健忘”、“呆症”、“痴呆”等范畴。本病病位在脑, 涉及肝、肾、心、脾, 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 以精气亏损为本, 风火痰瘀为标, 终致脑络瘀阻, 髓海失养, 灵机失用。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摸索筛选出:足三里、风池、肾俞配伍作为主穴, 再辨证配合使用他穴, 补其气血阴精不足以治本, 去其痰湿瘀滞以治标, 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以使阴阳平衡, 体质改善, 延缓病情进展。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理论和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针灸疗法的延伸。穴位埋线后, 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时, 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长达20天或更长时间, 从而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 发挥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 扶正祛邪的作用,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是一种融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穴位埋线每30天左右治疗1次, 避免了每日针灸的麻烦和痛苦, 减少了就诊次数。埋线时要注意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要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 注意术后反应, 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临床观察表明埋线疗法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疗效显著, 是一种长效、低创痛的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1996, 29 (6) :379.

硬化疗法 第2篇

文/王振坤

几乎所有的肝硬化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进一步促进肝硬化病情的加重。但是,长期以来,包括一些医生在内都对肝硬化病人的营养问题存在认识误区,偏重于对肝硬化的药物治疗,忽略了病人的营养给予,甚至认为,肝硬化要限制营养饮食,特别是不能通过肠道给予蛋白质类营养,否则就容易发生肝昏迷。这是错误的观点。现代营养学认为,肝硬化病人要加强各种营养的供给,肝硬化的“营养疗法”很重要。

1.蛋白质及氨基酸 肉类和蛋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肝硬化病人不应当禁食肉类食品。有研究显示,一名体重50公斤(千克)的肝硬化病人,每天至少要吃50克肉,也就是一两肉。即使体重为50公斤肝昏迷患者,每天仍然可给予25克肉类。配餐时以瘦肉为主,肉松、肉泥均可,也可给予奶类、蛋类和豆类制品。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多了,一日量的蛋白质,可分多次吃,可加夜餐。

氨基酸的供给主要是通过肠道外途径,静脉补充“支链氨基酸”(BCAA)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合成材料。

2.糖类 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硬化病人的糖代谢障碍明显,最容易发生“肝源性糖尿病”。所以,糖类是应当加以限制的,每天从静脉输入的葡萄糖不得超过150-180克,这样,基本可以满足病人需要,无需再口服糖类,吃糖“保肝”的说法不科学。

3.脂肪 一般每天给予脂肪在1.0克/千克体重之内即可,油脂尽量用植物油,少食用或不食用动物油。

4.维生素类 肝硬化病人经常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K、维生素E等,除了给病人服用这类维生素药品外,也可食用一些动物肝脏、胡萝卜、西红柿、菜花、菠菜、土豆、去除浮油的鸡汤及骨头汤等等,固体食物做成泥状,一次不要进食过多,应频繁、多次地给予。

“五过”现象 透支健康

文/ 姚明杰 吴一福

时下,许多中青年人常因工作忙、时间紧、压力大、应酬多而“透支”健康,常表现为以下“五过”现象:

1.过低——保健意识认知过低 不少中青年自持“身体很强壮,无病不可抗”的心态,自我保健意识十分淡薄。有专家曾对城市900多名老中青三种年龄段人群进行过调查,健康观念强烈、重视健康保健者,老年组最多,中年组居中,青年组最少。

2.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些人不仅工作繁忙,身体劳累,而且心理压力也很大,只好采用“透支”健康的办法坚持工作。然而这种透支的结果却成为抑郁症、高血压等病的诱因。

3.过量——吸烟喝酒过量 一些人为了生意和业务,烟一根接一根地抽,酒一杯盖过一杯地“舍命陪君子”。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这烟酒之祸,但为了应酬,宁可伤身也要拿着健康赌明天。

4.过多——“三高”食物过多 过量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类食物也是一种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透支”健康的祸首。有些人不顾及身体状况,好吃嘴馋,热衷于饭局,经常陪吃陪喝。这种为“口福”而透支健康的后果是,让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等疾病缠身。

5.过少——体力活动过少 身体“变懒”,不爱锻炼,不参加体力活动,是白领族“透支”健康的又一种表现形式。由于他们整天习惯于“坐式”(出门坐车、上班坐办公室、回家坐电视机前)生活方式,那些高血压、肥胖症、颈椎病等就会找上门来。

因此,中青年朋友要树立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自律,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防止健康“透支”。

硬化疗法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患者入院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 均符合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 且为单侧发病; (2) 曲张程度为轻中度, 临床表现为色素沉着、活动或长期站立后下肢酸胀、肿痛感;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示下肢深静脉通畅且瓣膜功能良好[13]; (3) 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依从性良好, 能配合医务人员完成相关治疗。排除标准: (1) 妊娠期妇女、长期口服避孕药女性、血液高凝状态者; (2) 严重结缔组织疾病、全身严重感染未控制者; (3) 深静脉血栓者; (4) 患者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如心血管系统、严重肺疾病等) 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某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中男17例, 女28例;年龄27~67岁, 平均 (47.8±4.9) 岁;病程2~28年, 平均 (15.7±4.8) 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1例, 高中以下24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27例;年龄25~67岁, 平均 (47.6±4.8) 岁;病程2~26年, 平均 (15.6±4.6) 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0例, 高中以下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予以硬化疗法治疗。首先配制硬化剂, 具体如下:准备2个1次性10ml注射器, 分别与三通管接头相连, 关闭三通管的一个通道后, 其中1个10ml注射器抽取1%聚桂醇2ml, 另一个抽取8ml二氧化碳气体[14,15] (若二氧化碳不方便获取, 选择空气亦可) , 后迅速轮流推送2个注射器内药物20次, 第11~20次推注时将三通通道口尽可能关小, 最终将2个注射器内药液混合制成10ml泡沫硬化剂备用。然后, 患者取平卧位, 暴露手术部位, 确定腹股沟下方卵圆窝位置[16], 消毒铺巾, 于腹股沟下方卵圆窝处做一长约2cm切口, 逐层分离直至大隐静脉主干暴露于手术视野, 高位结扎大隐静脉的同时切断其各分支, 于大隐静脉远心端穿刺回抽出血后放置一次性留置针, 将准备好的5ml硬化剂通过留置针注入, 后缝合切口。硬化剂注入时可见原曲张静脉颜色消失, 推注速度以在膝内侧大隐静脉远端触及冲击感为宜。行下肢静脉曲张团块治疗前应提前标记穿刺部位, 一般选择6~10个穿刺点, 每个穿刺点注射1~2ml硬化剂。硬化治疗时硬化剂注射总量应<20ml, 治疗后曲张静脉塌陷, 触摸时有握雪感为最佳。硬化治疗完成后使用弹力绷带行加压包扎, 同时指导患者适当行走, 观察30min无不适可返回病房, 后遵医嘱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同时予以医用弹力袜确保治疗效果。

1.3.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剥脱术治疗。术前做好准备工作, 常规消毒铺巾, 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 于腹股沟卵圆窝处做斜切口, 逐步分离大隐静脉, 结扎大隐静脉分支, 于距离股静脉0.5cm处切断大隐静脉, 且于近心端做双重结扎, 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剥除。剥除主干完成后结扎浅表静脉团, 术后待患者稳定后返回病房, 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住院情况、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手术住院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2) 临床疗效:明显缓解:患者腿部疼痛酸胀感明显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轻度缓解:患者腿部疼痛酸胀感部分减轻、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未缓解:治疗后无明显效果或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明显缓解率+轻度缓解率。 (3) 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瘀斑、下肢静脉血栓、术肢麻木、皮下血肿、切口感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住院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中明显缓解32例、轻度缓解13例, 未缓解0例, 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中明显缓解31例、轻度缓解14例, 未缓解0例, 总有效率为10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随访6个月复发率

观察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行多普勒检查发现5例未完全闭塞, 复发率为11.1%;对照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行多普勒检查发现6例未完全闭塞, 复发率为13.3%。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4例 (8.9%) , 其中术肢麻木2例, 皮下硬结1例, 皮肤瘀斑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1例 (24.4%) , 其中术肢麻木6例, 皮下硬结3例, 皮肤瘀斑2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硬化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新型方法, 其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硬化疗法是将硬化剂定向注入曲张静脉内, 损伤曲张静脉的血管内皮、甚至全层, 使曲张静脉变性硬化。

聚桂醇是临床常用的新型泡沫硬化剂, 注入血管内后, 其可将相当体积的血液替换出曲张血管, 同时较小剂量即可与血管内壁进行较大面积的接触, 减少了药物用量, 提高了治疗效果, 避免了硬化剂过多使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另外, 聚桂醇可较长时间地停留于手术部位, 稳定性好, 可避免短时间内被血液稀释而降低治疗效果, 减少硬化剂被冲走导致全身循环系统损害, 可取得持久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随访6个月复发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表明硬化疗法与传统手术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硬化疗法可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及术中失血量,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增加了患者的信心及对医务人员的信任, 有利于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 硬化疗法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且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硬化疗法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某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剥脱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予以硬化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住院情况、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硬化疗法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且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高。

硬化疗法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试验对象, 其中男51例, 女29例, 患者年龄38岁至73岁, 平均年龄为 (55±6.5) 岁。所有患者经过腹部CT和B超等临床检查, 均确诊为肝硬化。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者自然资料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就诊第一时间均接受一般对症支持、降低门脉压、输注新鲜血浆和血清蛋白、利尿和保肝等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每天每人服用30mL生理盐水, 分3次服用, 连续服用3-5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联合应用肠道去污剂实施治疗, 包括妥布霉素和多粘菌素E两种。方法:30mL生理盐水与240mg妥布霉素和150万U多粘菌素E联合制成混悬溶液, 为每天每人的总用药剂量, 每次使用10mL, 每天用药3次, 连续用药3-5d。

分别在用药的第1和第14天测定患者的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 (L/M) 、血清内毒素、肝功能, 并观察其不良反应、体征和临床症状情况, 评定Child-pugh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 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对计数资料对比进行t检验, 当P<0.05时, 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ild-Pugh评分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Child-Pugh评分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经过临床治疗, 试验组患者的Child-Pugh评分显著改善, 且数据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试验数据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

2.2 L/M水平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L/M水平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临床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L/M水平显著改善, 且数据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 数据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2所示。

2.3 血清内毒素水平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血清内毒素水平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临床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检测水平有显著改善, 且数据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 试验数据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3所示。

3 讨论

肝硬化是因长期门脉系统高压状态, 影响肠黏膜修复能力, 肠黏膜糜烂、水肿和充血, 以及肠道系统循环障碍, 进而破坏肠黏膜屏障系统, 也就是肠黏膜的生物屏障、免疫屏障、肠壁屏障以及肠黏膜, 并导致肠源性感染、细菌移位, 提高肠道通透性[1], 严重者还会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2]。肠道去污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肠源性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该方法利用抗菌药物, 能够对肠道内机会致病菌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并杀灭肠道内机会致病菌[3]。

综上所述, 肠道去污剂联合疗法治疗肝硬化, 能够显著抑制肝硬化病程的发展, 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及肠道通透性, 改善肝脏功能。因而目前一种较为理想的肝硬化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谭慧敏.肠道去污剂经不同途径给药对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及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6) :674-675.

[2]谭慧敏.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 2011, 28 (1) :44-45.

硬化疗法 第5篇

关键词:耳穴贴压,敷脐疗法,肝硬化腹腔积液,疗效观察

肝硬化腹腔积液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严重影响着肝病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也是晚期肝病病人住院治疗的原因之一[1]。我院采用莱菔子耳穴贴压和敷脐疗法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 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肝病科2011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临床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肝硬化腹腔积液病人135例, 其中男118例, 女17例;年龄35岁~65岁, 平均45.3岁;病程半年至15年。135例均符合《内科学》第7版[2]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将135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7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腹腔积液及肝功能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基础疗法:保肝降酶、利尿、对症支持疗法、抗病毒治疗、低盐饮食和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莱菔子耳穴贴压+敷脐疗法。 (1) 莱菔子耳穴贴压:莱菔子去壳炒热。将胶布剪成0.5cm2大小, 莱菔子放在胶布中央, 75%乙醇消毒耳郭, 探针在穴区内探查压痛最敏感点, 将莱菔子贴压于此处, 嘱病人定时按压, 每天5次或6次, 每次按压5min左右, 致局部有酸、麻、胀、痛、灼热感为佳。28d为1疗程。 (2) 敷脐疗法:先由管床中医师根据病人病症开处方, 然后将药物研细磨粉后, 取12g药物粉末, 以食醋调匀成糊状, 现用现配放入40℃温箱内加温10min, 外敷神阙穴, 面积10cm×10cm、厚0.5cm~1.0cm, 之后用纱布将药物覆盖并使用医用胶布固定, 每天1次, 每次敷药时间持续6h~8h, 15d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中的疗效标准[3]制定。 (1) 显效:水肿及腹腔积液完全消失, B超检查腹腔积液消失, 体检无移动性浊音, 肝脾不同程度回缩;肝功能指标 (转氨酶) 基本恢复正常。 (2) 好转:主要症状减轻, 食欲、一般状况改善, 肝功能指标 (转氨酶) 也有改善, 水肿及腹腔积液减少50%以上; (3) 无效:水肿及腹腔积液未见减轻, 症状未改变或病情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好转) / (显效+好转+无效) ×100%

2 结果

例 (%)

3 讨论

肝硬化腹腔积液属中医“膨胀”范畴, 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 气滞、血瘀、水停腹中。因肝主疏泄, 司藏血, 肝病则疏泄不行, 气滞血瘀, 进而横逆乘脾, 脾主运化, 脾病则运化失健, 水湿内聚, 进而土壅木郁, 以致肝脾俱病。病延日久, 累及于肾, 肾关开阖不利, 水湿不化, 则腹部胀大成臌。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水湿, 治则当行气、活血、利水。临床对瘀结水留证当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法。

中医学认为耳郭与各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耳通过经络与人体五脏六腑、皮肤九窍、四肢百骸等部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耳穴贴压是指对耳郭特定的反应点进行刺激, 通过经络传导以调整脏腑功能和人体内分泌系统, 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4]。另莱菔子有行气除胀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脐内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丰富, 局部用药容易吸收。中医认为“脐通百脉”, 并为任脉之要穴“神阙”所居之处。且《输穴学》曰:“神阙即神气通行之门户”, 神阙穴转枢上下, 补虚泻实, 可升可降, 统领三焦。将药物作用于神阙穴可联系全身之经脉, 起着调节气血、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敷脐疗法其治疗原则为扶正、行气、化瘀、逐水等, 经醋调节之后外敷病人神阙穴。刺激此穴能通过脐部的经络循行, 使药力速达病所, 具有疏通经络、调达脏腑、行气利水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采用莱菔子耳穴贴压和敷脐疗法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提高疗效, 促进腹腔积液消退, 且具有副反应小、易于操作等优点。总之,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能有效改善肝功能, 提高肝硬化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小苓.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58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 (7) :1449.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2003.重庆)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 (10) :869-871.

硬化疗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Mc Donald诊断标准 (2005年) , 且均经头颅CT、MRI及脑脊液检查得以确诊。6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男33例, 女31例, 年龄20~63岁, 平均 (43.50±2.00) 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 (25.00±4.00) 个月;病变部位:大脑半球42例, 脑干10例, 小脑13例, 脊髓35例 (注:同一患者可能多处受累) , Kurtzke扩展致残量表 (EDSS) 评分2~7分。在患者自愿情况下, 按照1∶1比例将64例多发性硬化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以及ED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精神疾患、言语障碍等原因无法正常实施研究;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异常;合并严重感染、结核、糖尿病;存在腰椎穿刺术禁忌证;对强的松龙过敏或难以耐受;依从性差。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 例如维生素B1及B12营养神经, 改善微循环等对症处理及一般支持治疗。1.3.1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 即加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000 m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缓慢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5 d, 之后改用泼尼松龙口服, 60 mg/次, 1次/d, 每周递减10~20 mg维持治疗1个月后, 停药。

1.3.2对照组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则给予传统常规剂量, 即甲基强的松龙500 m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缓慢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5 d, 之后用法同观察组。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Kurtzke扩展致残量表 (EDSS) 对多发性硬化者锥体束、小脑、感觉、大小便、视觉、脑干、智能等其他8个方面神经功能系统加以评定, 对比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评分。治疗前后EDSS评分降低≥2分为显效;降低在0.5~1.5分时为有效;EDSS评分无变化或是小于0.5分时为无效[4]。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则给予U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75% (30/3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 (23/32)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EDSS评分差值比较

给予两组患者相应治疗后, 观察组第5、10天的EDSS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复发情况比较

给予两组患者相应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复发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5%, 间隔时间明显延长,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多发性硬化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免疫性疾病之一, 该病一旦确诊, 若治疗措施不得当或不及时, 往往可诱发其他疾病或是器官功能异常, 例如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损伤等, 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5]。研究显示, 对于多发性硬化的治疗, 包括细胞因子疗法、免疫干预疗法、金属蛋白内切酶抑制干预疗法以及干细胞移植疗法等, 作为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类固醇治疗多发性硬化, 虽然有效, 但长期应用副作用大、并发症多, 会降低用药安全性[6]。因此, 积极探索一种更加有效且成熟的治疗手段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种情况, 笔者本次将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运用于多发性硬化治疗中, 且与传统剂量加以对比分析。从表1结果可知大剂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达93.75%, 明显高于传统剂量治疗方法。同时给予大剂量冲击后, 多发性硬化治疗起效迅速, 且住院时间也相对缩短, 因此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 且对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奠定了基础。并且通过对两种治疗方法加以随访后, 其结果显示大剂量冲击疗法能有效降低多发性硬化复发率且可延长复发时间 (P<0.05) 。

总之, 综合上述数据以及以往治疗经验, 笔者认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首先, 甲基强的松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具有抗炎作用强、药物半衰期长等特点;其次,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能于早期对多发性硬化者产生强烈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 所以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缓解免疫反应;并且大剂量冲击可有效降低受损脊髓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 减轻细胞膜和微血管损伤程度、增加局部血液供应量以促进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改善。另外, 研究还显示, 大剂量冲击能显著缓解脊髓和视神经炎性反应以及水肿, 逆转神经传导阻滞、降低脱髓鞘程度, 有利于脱髓鞘区神经功能的恢复[7]。

综上所述,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在多发性硬化治疗中效果显著, 且起效迅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在多发性硬化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 在患者自愿情况下, 按照1∶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观察组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 对照组则给予传统常规剂量疗法,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时间点EDSS评分差值、平均住院时间及复发情况加以对比分析。结果: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75% (30/3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 (23/32) , 第5、10天的EDSS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复发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5%, 间隔时间明显延长,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在多发性硬化治疗中效果显著, 且起效迅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多发性硬化

参考文献

[1]秦永福, 王雪芝.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症[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23) :124-125.

[2]张永利, 张杰.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2) :78-79.

[3]潘向军, 刘国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9) :57-58.

[4]董艳玲, 李吕力, 李瑶宣, 等.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31) :59-60.

[5]柳林春.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12) :138-139.

[6]刘辉, 贺丹, 郝烘玉, 等.多发性硬化患者CSF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反应性抗体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3, 26 (6) :401-403.

硬化疗法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2月包钢三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7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1]:临床有疼痛,肢体苍白或发绀、厥冷、麻木、跛行、感觉障碍,动脉搏动消失等典型症状和体征。男15例,女2例,年龄60~72岁,病程2个月~17年,发病诱因:属寒冷刺激者11例、外伤者4例、原因不明者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熏蒸疗法:

温阳活血通络方,主方药:葛根10g,鸡血藤20g,川牛膝15g,菟丝子15g,青风藤20g,海风藤20g,杜仲10g,川断10g,川芎10g,肉桂10g,三七5g,地龙10g,炙黄芪20g,豨莶草20g。操作方法:采用吉林省兴达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DXZ-1型电脑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熏蒸时将自拟温阳活血通络方药放置入纱网袋,在足量清水中浸泡30min,然后放入熏蒸治疗仪加热仓内,开启电源。蒸汽治疗温度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一般设置45℃~50℃,部位设定为腿部,设定治疗时间30min。待温度显示达到预设温度时,请患者取坐或卧位,置患肢于封闭熏蒸舱内开始治疗,每天1次,连续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3d,继续第2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2.2 针灸取穴:

昆仑、承山、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适坐或俯卧位,精确取穴后,75%乙醇常规消毒,取0.3mm×50mm一次性针灸针,迅速刺入穴位后,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直至患者感到穴位酸麻胀痛,甚至这种酸胀感向足部放散即可,针感勿过强。嘱患者留针期间放松,体会针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次留针20~40min。迅速拔针后,以干净消毒棉签按压针孔。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

1.3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外周血管疾病诊疗标准[2]。显效:行走距离较治疗前增加200m以上,自觉无明显不适;有效:行走距离较治疗前增加50~200m,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不适症状、体征等均无明显缓解,行走距离较治疗前增加小于50m或患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17例患者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2%(15/17)。

3 典型案例

患者,男,75岁。左下肢冰冷、刺痛、沉重无力年余。每遇风霜雨雪,天气阴冷则必加重。虽积极治疗,经输液治疗(药物为丹参、川芎嗪、红花等注射液),口服三七粉,粗盐加热外敷,自行艾灸治疗等,均未见明显效果。每行走100m即停下,自行按摩患肢片刻,才能继续行走。彩色超声检查示:左下肢动脉硬化伴多发斑块形成。左侧股总、股浅、腘、胫前、胫后动脉广泛内膜毛糙增厚,于左侧股总动脉内探及数个强回声斑,较大约5mm×2mm,余动脉内可见数个细小强回声斑。予中药熏蒸疗法,主方药:葛根10g,鸡血藤20g,川牛膝15g,菟丝子15g,青风藤20g,海风藤20g,杜仲10g,川断10g,川芎10g,肉桂10g,三七5g,地龙10g,炙黄芪20g,豨莶草20g。熏蒸后予针灸疗法,主要穴位:阳陵泉,昆仑,承山,委中,足三里。以共同活血通经,温阳止痛。并嘱患者戒烟酒,坚持步行锻炼,勿过食肥甘厚味10d后诸症减轻,左下肢温度如另一侧,疼痛明显减轻,自诉病去70%。休息2d后,又治疗10d,行走自如,双下肢无冰冷刺痛。彩色超声检查示:左侧下肢动脉硬化。左侧股总、股浅、腘、胫前及胫后动脉广泛内膜毛糙增厚,血流充盈尚满意,频谱形态未见异常。患者诸症如失,即停止治疗,治疗已取得显著疗效。

4 讨论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中医学脱疽、痹证等类似。《灵枢·痈疽》云“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基本病机为阳虚血凝、经络失养,治宜温阳活血、通络复脉。病久失治,疼痛日渐多发且剧烈,生活不能自理,病情缠绵难愈,必致高位肢体广泛性坏疽,危及生命。需尽早恢复患肢气血的正常运行,以早日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笔者根据中医中药理论基础,选择了具有温阳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熏蒸疗法结合普通针刺,以提高临床疗效。

自拟温阳活血通络方中川牛膝,行散通利,引药下行。菟丝子补阳益阴,固涩阴精。杜仲、川断,补肝肾,强筋骨。三药合用,性味辛温,归肝肾经。温经通阳,活血止痛。川芎辛温行气,活血通络,疏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治血瘀寒痛最宜。三七苦泄温通,活血止血,袪瘀止痛,化瘀而不伤正气。地龙性善走串,长于活血通络止痛。青风藤、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鸡血藤苦泄温通,活血祛瘀,舒筋活络。三药均为为植物藤蔓,具有较强的通络之功。葛根辛甘而凉,疏散肌腠经络之邪气。豨莶草苦辛寒,善祛筋骨间风湿而通经络。炙黄芪甘温,扶正祛邪,升阳消肿。肉桂辛甘热,纯阳温散,补命门之火。《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复脉之功,进一步改善了血管弹性,增强局部血液循环,迅速缓解症状,明确提高临床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扩张血管,增加肢体血流量,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3];三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4];地龙具有纤溶和抗凝的双重作用[5];鸡血藤能降低胆固醇,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增加股动脉血流,降低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6];黄芪具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作用;豨莶草能抗炎性肿胀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对微循环障碍的血流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7];川牛膝可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及抗血栓形成[8];肉桂水煎液,甲醇提取液或单体桂皮酸、香豆素有预防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9],肉桂醛、肉桂酸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酶作用[10];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葛根素,具有抗动脉硬化、抗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11]。

《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针刺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通经活络,应用针刺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确实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昆仑、承山、委中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昆仑为经穴,在足外踝后方,可温阳通络。委中为膀胱的下合穴,在腘横纹中点,是治疗腰背及下肢疼痛的常用穴。为全身四总穴之一,可活血通脉,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常用于治疗腿痛转筋,舒筋止痛。三穴合用,以温经通阳,活血止痛。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为阳明经合穴,全身强壮要穴,针刺可扶正祛邪,强身防病。常用来治疗虚劳羸瘦,膝胫酸痛,下肢痿痹。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下合穴,且为八会穴之筋会,“筋会阳陵”,位于小腿外侧,常用治下肢痿痹、麻木、肿痛,其舒筋活血,通经止痛之功不可轻视。五穴均在下肢,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亦有近治作用,故对本病疼痛、麻木、酸困乏力、畏寒等症状均有明显疗效。针药并用,共取强效。

综上所述,温阳活血通络方熏蒸疗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简便易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可临床推广应用。

上一篇:工艺优缺点下一篇:交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