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复杂性范文

2024-05-22

建筑的复杂性范文(精选11篇)

建筑的复杂性 第1篇

1. 復雜性問題

復雜性科學涉及多個方面,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模糊現象、非綫性現象、混沌運動、分形等(1),相對于簡單性,復雜性是更基本、更普遍的現實存在,它不是簡單性的綫性組合,也不可以還原爲簡單性,所以有學者提出了“把復雜性當作復雜性來處理”的命題(苗東升,1996)。

2. 建築的復雜性

建築是人類栖居的“容器”,作爲承載生産生活的物質空間,自身也是當時當地的社會觀念、自然環境以及工程技術手段等諸方面的綜合反映。

(1)建築内涵的復雜性

作爲“人—建築—環境”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築問題涉及社會、經濟、環境、人文等諸多領域。同時,作爲生産生活發生容器的建築,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及人類生活的豐富與多樣,出現了功能復合化、空間城市化、尺度超大化等復雜性趨勢。

(2)設計過程的復雜性

當前的市場要求建築師更多參與前期的策劃、論證及可行性研究,更多地關注項目的綜合效益,從使用者行爲與心理出發,探討人、建築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因此設計的過程也日趨復雜。

3. 醫療建築—一種復雜的建築類型

醫療建築是功能、流綫較復雜的建築類型,近年來在社會轉型、醫療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醫療建築又出現新的發展。一方面,醫療建築本身定位有了較大的轉變,由單一醫療功能嚮健康服務綜合體乃至城市服務綜合體發展;另一方面,醫療建築逐步從效率優先、技術優先嚮更多體現社會人文因素、注重對使用者(包括病人、醫生等)的關懷、滿足使用者不同需求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

本文擬結合徐州中心醫院新城區分院設計,探討基于復雜性科學視角下的綜合醫療建築的設計。

二、復雜性問題的求解

面對當代建築設計的復雜性問題,以往單純依靠個人經驗、直覺與靈感的設計方法已漸漸難以適應現代社會需求。作爲建築師應改變舊有的思維習慣,不能僅僅陶醉于建築本體概念與手法操作,更應從宏觀、系統的角度出發,創造適應人行爲的物質空間環境。

1. 整體論方法

整體論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當成一個有機整體,把復雜性當作復雜性來研究的設計方法。對于復雜性問題,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解决問題。基于整體論的循證設計(evidence-based design,EBD)是近年來在美國醫院設計領域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倡各領域人士參與决策,以醫院整體利益爲出發點,在設計與使用全周期的每個環節都以科學爲依據,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决策(2)。

徐州中心醫院新城區分院總建設規模約23.5萬m2,床位數2 000床。作爲一個新建醫院,在項目啓動階段對建設目標、學科建設、運營模式等方面做出合理决策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借鑒了循證設計的整體論思想,力求以科學嚴謹的方法創造出舒適高效的醫療康復環境。

(1)構建多領域協作平臺

醫療建築的設計具有較强的專業性,爲保證能以科學、理性的方法來推進設計工作,設計團隊搭建了一個包括甲方(醫院領導、基建部門、各科室主任)、建築師、醫療管理專家以及病患在内的工作平臺。

醫療管理專家介入前期設計

當前,國内醫療建築設計市場前期策劃嚴重缺位,這就要求建築師在方案階段能够配合甲方進行任務書的可行性研究并進一步細化落實工作。醫院建築專業性很强,同時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使建築師很難了解具體的專業流程要求,因此,醫療管理專家團隊被邀請加入工作組,作爲建築師與醫院方溝通的橋梁,主要進行醫院發展定位研究與醫療規劃研究。

步驟一,遵循“醫療規劃引導方案設計”的原則,調研收集該醫院的現狀科室設置、運營情况、未來需求及區域内其他醫院的相關方面資料,并就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研究,規劃新建醫院的發展定位、科室設置、規模大小、發展周期等原則性問題,形成指導深化設計的醫院規劃功能説明書,提交醫院方確認。

步驟二,依據醫院規劃功能説明書,結合該醫院的醫療流程、學科建設、市場需求等情况,共同確定總體的科室布局以及特殊功能空間要求,形成初步方案。圓桌會議、頭腦風暴是該階段的工作常態,團隊成員共同討論并完成初步方案設計。

步驟三,工作團隊與院方領導及各科室醫師針對初步方案進行詳細討論與修改,醫療管理專家發揮橋梁作用,在設計師與醫師之間進行話語的“轉譯”與溝通。

“集中會戰”式的現場設計

由于醫療建築功能、流綫較復雜,同時各地醫院有不同的使用和就診習慣,因此在方案設計階段,要求設計團隊深入現場,就各個細節與院方及科室面對面溝通,進行蹲點設計。

首先將根據《醫院規劃功能説明書》完成的初步方案提交給院方,就新建醫院的整體規劃布局以及各部門功能設置、規模、位置等大框架達成一致。然後,由設計團隊與醫院基建部門聯合成立工作組,以初步方案爲藍本,分别聽取各個科室主任醫師的意見,并在深入協商與權衡的基礎上,對内部功能房間的布局逐個調整、確認,盡量避免出現由于設計方與使用方溝通不暢導致的剛完工即需要改造的情况。現場設計非常辛苦,設計師白天在醫院開會討論,晚上挑燈夜戰修改方案,第二天再繼續跑科室,如此連續作戰,雖然身體疲憊,但是成效卓著,與使用者的直接對話使設計方案能够順利定稿通過。

跨地區設計

當前中國的設計市場競争激烈,跨地區設計已經成爲常態,經常會出現外來設計機構與當地設計院合作設計的工作模式。徐州中心醫院新城區分院的設計工作也采取了這種合作模式。

爲了保證設計的完成度,合理的工作分配就成爲了合作成功的關鍵。我們的合作并不是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兩階段交割式的分工,而是雙方全過程的共同參與,衹是在不同階段的角色各有不同,由我方對設計的全過程進行總體控制。當地設計院在前期設計的參與一方面有利于設計思路的延續性,另一方面基于對地方性法規的了解掌握可以使設計少走彎路,减少不必要的重復工作。當地設計院進行施工圖設計時,我方會提供主要部位的節點大樣示意,并對最終的圖紙進行審核把關,以保證設計意圖的理解與貫徹。

(2)全周期評估

醫療體制轉型、醫療技術發展、醫院自身學科建設以及民衆對醫療服務需求的變化,使醫療建築在設計、建設、運營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改造來適應新的要求。因此,設計階段便應該考慮醫療空間的可持續發展,爲更新改造留有餘地。

首先,進行合理的分期建設規劃,一期緊凑布局,預留大片空地爲未來擴建提供可能性,主要建築之間可以通過連廊方便聯系。其次,强調通用性空間的設計。設計中曾考慮在門診醫技部分采用一體化建築系統(IBS),以分區子系統構成建築設備機電系統,在子系統内實現空間使用的靈活性。具體做法爲:以數個垂直主幹管綫竪井構成整體系統,適當增加建築層高,將分層支管綫布置在吊頂内,分區集中到垂直主幹管綫竪井,形成管網系統。這樣的設置可以適應建築平面功能的較大轉换,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不過最終因初始投資稍高而未采用。

2. 適應性原則

復雜適應性系統强調構成系統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其核心思想是“適應性造就復雜性”(霍蘭,2000年)。就建築設計而言,表現爲作爲物質主體的城市空間、建築空間,與作爲使用主體的人之間的適應性及其交互作用。

現代醫療建築設計在功能優先的思想指導下,以“治療疾病的機器”爲建設目標,强調普遍性的簡化設計,以及高效率、專業化、簡潔一致性的空間。近年來基于人文精神的醫學研究産生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圖1),重視醫學中的心理和社會因素,要求醫學結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方面屬性,重視人文因素對維護人體生命健康的重要性(3)。人文主義精神成爲醫院物質主體與使用主體相互作用的核心價值。這種以人爲出發點和歸宿的哲學,研究人的本質、自由、價值以及與人相關的社會問題,爲人的目標服務(4),作爲人的生活環境的建築,應把“人的因素”置于空間環境設計的首位,創造適應人的行爲的空間環境。

(1)醫院作爲城市生活的延續

總體設計

新建醫院作爲該片區建設的啓動項目,政府試圖以基礎配套設施的投入帶動周邊區域的商業開發。對醫院自身而言,合理的一次規劃、分期實施才是項目成立的基礎。總體規劃主要建築沿街區外廓布置,對外形成良好的城市街道界面,對内圍合形成較安静、内嚮的緑化庭院。門診醫技大樓沿城市道路布置,樹立醫院的整體形象,主要醫療建築之間有架空連廊相聯系,共同圍合形成公共休憩空間。建築整體造型以柔和、流暢的建築形態,與城市環境形成平滑的過渡,以平和、温暖的表情,給使用人群以親切、温馨的心理暗示(圖2,圖3)。

醫療街的空間模式

在國内推廣“醫療街”的初衷是爲了解决大體量醫療建築流綫組織問題。實際上所謂的醫療街不僅僅是在提供一種類似城市街道的組織模式,其深層含義是醫院作爲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與城市的系統性連結的一種空間形態的反映。醫院空間作爲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室内公共空間呈現出城市化、層級化的發展趨勢。

本項目平面布局設計始于對一個問題的探討:這樣一個大型的醫院,如何處理門診、醫技、住院三者的功能關系,如何在分科越來越細化的趨勢下,合理控制病患、醫護的動綫距離。爲此,我們采用了“并聯式”的醫療街布局模式,即以中庭空間作爲公共活動軸,將商業服務設施、咨詢區、挂號/收費/取藥處、一次候診區、家屬等候區等公共活動休息空間,以及中央通廊、上下扶梯、電梯等主要水平/垂直交通空間均布置于此,整合門診、醫技、住院三大部分,構成具有高度識别性的空間形態。其中,門診、醫技分列于醫療街的兩側,各部門之間聯系便捷,功能分區明確,也能取得較好的自然通風、采光。對于超大尺度、單一空間的醫院建築,明顯减少了門診、醫技之間往復的動綫距離(圖4,圖5)。

(2)效率至上與人文主義的平衡

服務型—醫院的轉型

對國内大多數醫院而言,效率是第一位的。醫生作爲專家處于主導地位,病人則是需要“被教導”的對象。隨着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化、醫療市場競争的加劇,醫院將嚮爲公衆提供健康和醫療相關服務的角色轉變。這種轉型會帶來醫院建築設計的變革,服務型醫院在致力于滿足工藝和技術規範、適應醫療技術進步的同時,更多以人的感受爲出發點,考慮病人的使用和心理需求,在設計定位、風格與細節處理等方面,體現出不同服務人群的差异性需求。

專科中心—提供一站式治療解决方案

隨着醫療科學的發展,大型綜合醫院分科越來越細,病患一次就診,經常會折返于相關科室,增加了就診動綫與交通量,同時也不利于院内感染控制。針對這種情况,專科中心成爲近年來醫院的發展趨勢之一,即以相關病癥的治療關聯性爲出發點,整合醫療科室的布局,爲病患提供包括檢查、診斷、治療的一站式醫療服務。

作爲位于新城區的全新的醫院,周邊社區尚未形成,缺少群衆基礎,因此需要創造特色以吸引病患就醫,專科中心的設置將成爲該醫院的特色之一。設計基于醫院現有學科特色,結合流行病學和市場發展態勢,在門診區域設置包括診療區、檢查區、治療區、生活區、VIP診區在内的中心化門診,如放射介入治療中心、心臟中心、腫瘤中心、乳腺中心等。另外,ECT、高壓氧艙等高端服務則强調其舒適性、私密性,爲病患營造温馨如家庭般的就診環境。

對使用者的人文關懷

美國建築師魯道夫説過,建築設計領域需要的是心理學的多樣化,而不是風格的多樣化。醫院設計的關注點正是基于對使用者心理、行爲的研究而形成的合理的空間環境。

其一,親切的生活氛圍的營造。醫療街不僅僅是交通疏散與聯系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營造一種城市街道的環境氛圍,强調醫院的公共服務屬性。這也是近年來綜合性大型醫院的一個發展趨勢。在人口密集的東亞地區,如日本、臺灣等地,一些醫院已經成爲重要的公共生活節點,在空間上與周邊城市自然融合,被賦予更多的生活職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圖6,圖7)。本設計在醫院的入口大廳(即醫療街)布置商業設施、休閑茶座、鮮花禮品店、銀行郵政、候診區、家屬等候區等,并以一座室内山水景園作爲整個空間的結束。新城區的基礎設施配套不盡完善,醫院内設置的一些公共服務設施(如商業、飲食、銀行、郵政等),還可以作爲該區域配套的有效補充,使醫院真正成爲城市公共生活的一個重要節點。

醫療建築對公衆日常生活的這一深度介入,體現了城市生活一體化、醫療機構職能復合化、以及資源共享化的發展趨勢。同時,考慮到了使用人群的差异性,不同科室在細節處理上應有所差异。如兒科門診會采用一些明度較高的色彩組合,設置兒童游戲區,婦科則是以粉色爲主色調,强調温馨感。

其二,醫/患使用環境的均衡考量。醫院空間塑造的人文關懷體現要注重對包括病人、醫護人員等在内的所有使用者的尊重與關懷,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并在其間取得一個合理的平衡。過去認爲醫生在院的時間大于病人,所以設計過于强調醫生工作環境的重要性。而近年來臺灣長庚醫院的建設理念則是將最好的空間給病人,工作空間衹要能滿足最基本的使用要求即可。在我國當前情况下,需要對兩種模式加以綜合。在公共活動區域設計中,通過分次候診、動綫控制、不同區域的細節處理以及各類服務設施、景觀小品的設置,營造舒適的就醫環境,體現對病人的人性化關懷。同時,將醫護人員活動區與公共區分開設置,爲醫護人員提供相對獨立、安静的工作環境。

結語

醫療建築設計是一項復雜性系統工程,設計過程中應堅持適應性原則,并以整體論的方法綜合解决諸多問題。我們始終堅持人文主義理念,通過構建多專業協同的工作平臺保證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將新區醫院定位于城市公共生活節點,提供包括醫療健康在内的公共服務。

當前的中國醫療領域仍然是“賣方市場”,大型中心醫院往往人滿爲患、一醫難求,保證醫院高效運轉的“效率主義”依然是設計思想的主流。我們的設計應做到,盡量使决策過程科學化,多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在應對當前大環境的同時,着眼于未來發展的需求,重視醫院空間的整體永續發展與人文主義關懷。

参考文献

①参见:肖显静.走向科学认识方法的新范式.复杂性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86

②参见:吕志鹏,朱雪梅.浅论美国老年人护理建筑的设计理论与原则.城市建筑,2010(7):17

③参见:刘玉龙.中国近现代医疗建筑的演进—一种人本主义的趋势:[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6:181

④参见:张娜.人文精神的消隐与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0:10

[1]苗东升.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处理—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1):11~13

[2]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论文 第2篇

一、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上要考虑的问题

1.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问题

对于一个相对比较优秀的结构设计师来说,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第一步就要对建筑物的结构方案问题进行重要的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来说,如果因为在选择结构设计方案的时候没有恰当的选择,那么就很容易引起整个结构设计方案大幅度的调整。正因如此,设计单位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时,不仅仅要把专业的东西结合进去,还要对去其他地区的实例进行考察,结合多方面的东西,来对方案进行有效的确立。

2.建筑结构的类型问题

对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在展开选择结构类型的时候,结构设计工作者不仅仅要对建筑所在的地区的抗震度进行充分的考虑,还应该对建筑地区的外部环境的地质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不仅如此,在一个方面还应该大量的减少建筑成本,对建筑工程造价问题进行充分合理的考虑,如果条件一样的话尽量选择成本比较低的借建筑结构。

3.防地震的烈度

对于有些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不同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相对于建筑物高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正常的情况下,如果该地区的抗震防烈度在8度左右,那么这个地方的房屋建筑的高度就不能超过300米,相对来说,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一般建在抗震防烈度为6度左右的地区比较适宜,所以,结构设计者应该把这些因素统统的考虑进去,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二、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在结构上的设计

1.施工过程模拟

超高层建筑中在展开竖向构件的时候,会有相对比较明显的压缩变形和两者之间的差异变形等问题出现,这种压缩变形的情况,绝大多数的时候会对建筑物的建成形状以及建筑物受力分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对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安全性进行有效的提高,对一些超高的建筑在施工的时候进行模拟以及变形既有比较好的作用。

2.施工过程结构分析

在对建筑进行施工的时候,应该对建筑施工的结构设计进行合理具体的分析,并且对其做出相关模型,然后对其模型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所引起的结构刚度变化受力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精准的反应,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展现出在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结构以及受力情况

3.施工过程对可实施性进行考虑

结构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对复杂的地方的钢筋的可靠性应该的注意,主要把以下方法应用好:钢筋应该绕过型钢、钢板上面开洞穿钢筋、钢筋与型钢表面增加钢板使其相连接等等。

三、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上的关键点

1.构造设计要合理

在对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主要是要对结构设计进行有效合理的保证,然后要对一些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进行加强,以防建筑中出现一些薄弱的地方,对温度影响建筑物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严格的考虑,对构件的延性以及钢筋的锚固长度进行有效的计算,在对平面和立面进行布置的时候要保证相对比较平整。

2.结构方案要合理的.选择

结构方案的是不是合理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方案的合理性,所以在对结构方案进行选择的时候不但要对经济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还要对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结构体系进行充分的考虑,与此同时还应该把设计要求、施工材料、施工过程以及自然因素等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确定有效的结构方案,从而进一步确保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3.计算简图要合理

计算简图是对建筑物结构展开精密计算的前提,计算简图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有着直接而且非常大程度的影响。正以如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对建筑结构安全进行保证,建筑施工人员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首先要从建筑简图的合理规划开始,并且对其详细的研究,而且一定要把计算简图中的误差控制到建筑允许的前提下,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

四、结束语

建筑的复杂性 第3篇

预应力结构概述

构件是组成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最主要部分。在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的计划中,不单单需要考虑到混凝土模块自身重量对构件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钢筋结构所产生的拉应力对结构构件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施工中,为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工作人员常常会在混凝土结构中增加一定的压力,通过这种方式,使混凝土构件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同时促进结构整体稳定性与耐久性水平的提高。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所施加的预应力构件即本文研究的预应力结构。特别是在结构复杂的建筑物中,预应力的合理设计对优化结构性能意义重大。

工程概况

某歌舞剧院是XX市地标性建筑的,工程建筑面积为5.0万m?,建筑高度为46.2m,建筑结构方面地下层数为4层,地上层数为10层,为了满足建筑功能需求,平面布局涉及到了舞台,音乐厅,后台,以及多功能厅等多个部分,附属结构较多。

由于本建筑物属于公共建筑,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对布置方案以及尺寸设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考虑到本建筑结构较为复杂,结构系统中应用了包括剪力墙、梁板、直柱、以及曲柱在内相互组成的多个超静定结构体系。同时,该建筑物各个部分使用功能的实现对结构空间有严格要求,以大厅为例,该分区对空间高度要求较高,预应力梁体跨度极限值可达到25.0m,设计荷载水平高。

预应力设计优化流程分析

首先,根据本空间构造特点,引入ANSYS软件建立计算模型,有限元计算中可表明,对于侧墙薄壁墙肢体上端弯矩作用力而言,也对预应力设计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控制截面分别选择为梁体跨中截面部分、梁端截面部分、以及侧墙薄壁墙肢部分。从墙肢上段受抗弯强度限制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形成如下约束方程:

①;

在①式中,将工作荷载基本力作用下墙肢上端的弯矩作用力定义为,将基本力作用下墙肢上端的弯矩作用力定义为,将基本力作用下墙肢上端的弯矩作用力定义为,将基本力作用下墙肢上端的弯矩作用力定义为,将侧墙薄壁墙肢上端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弯矩作用力定义为。

结构加载分别考虑三种廣义基本力以及工作荷载作用力对结构的影响,分别定义为(工作荷载作用力),取值为124.5kN/m,(广义基本作用力),取值为1000.0kN,(广义基本作用力),取值为100.0kN·m,(广义基本作用力),取值为10.0kN/m。

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梁体结构几何参数以及设计参数的取值情况,同时分析梁体结构在三个控制断面状态下经过优化得到的数据值引入式①当中,即能够得到该模型所对应的约束条件方程。

结束语

对于复杂性的建筑结构来说,在设计方案与设计功能要求的诸多限制下,对预应力配筋设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常规的设计简化方法无法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达到满意的设计效果。但通过后张预应力设计的方式,能够起到合理调整预应力水平的目的,使复杂建筑结构的设计目标更加明确,在优化设计中与有限元计算相互结合,使最终得到的预应力设计方案更加的有效与可靠。本文即围绕复杂建筑结构预应力设计的优化思路进行分析,望引起重视。

复杂建筑形态的当代探索及思考 第4篇

“复杂”是相对“简单”而言的。一般说来,现代建筑的简单性表现在:线性的、规整的和具有简约风格。在当代(20世纪50年代至今),新兴学科(如复杂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预示着人们设计和制造复杂形态的可能性的到来。本文寻求的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所进行的复杂建筑形态的探索。

形态学产生于古希腊Morphology一词,由希腊语Morphê(形式、形态)和Logos(思想,可理解为形态形成的逻辑)构成,因此我们将形态学(Morphology)的研究分为形态和逻辑两部分。之所以将逻辑独立出来,也因为在计算机参与的实践中,设计过程逻辑化将成为形态生成的充分必要条件。在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其论著《形式的构成》中,把设计归结为“形式”(Form)与设计条件(Context)相“符合”(Fit)的过程,而所谓“条件”,就是一种“逻辑”。鉴于此,本文将分别就“形态研究”与“逻辑研究”两方面进行介绍,同时提出自己的思考。

2.形态研究

一些学者将建筑形态分解成“形”(体形)、“色”(颜色)、“质”(材质)、“量”(体量)、“场”(物体对场景形态产生的影响或作用)1等来进行剖析;在本文的形态研究中,关注内容主要是“形”本身。以下列举的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复杂建筑形态学的研究思潮:

2.1詹克斯:非线性建筑

1)理论

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1995年出版的《跃迁的宇宙建筑》的“非线性建筑”影响最为深远,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一观点:

其一,复杂科学的非线性与建筑形式的非线性之间的关系。线性方程式是长期以来科学研究所依仗的基本数学规律之一,然而复杂科学却不再以线性数学规律为基础,而逐渐被公认的非线性的原型如曲线、倾斜、反透视的细节等所取代。。詹克斯列举盖里(Frank Gehry)的建筑实例来说明非线性建筑的存在(图1)。

其二,复杂科学所研究的不规则形态、突变和自组织与建筑形式的任意性之间的关系。詹克斯引用艾森曼(Peter Eisenman)等建筑师的建筑实例来作说明(图2)。

其三,复杂科学中的时空观念是对建筑形式的“有机”概念的改变。新的有机建筑则要求淡化绝对的几何关系,以复杂的造型来模拟地貌、生物等不易被认识的自然形状。

2)实践

2005年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涌现”2建筑展青年建筑师及学生作品展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建筑实践的视野:

“蜂巢状的博物馆,船艇般的跨江大桥,椅子状的瞭望塔……这些充满创造力、高端技术和时代动感的建筑方案一一出现在2006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涌现’青年建筑展上。”——中国建设报2006-10-23

“不同寻常的、对前卫建筑概述性的鸟瞰”,是尼尔·林奇对本届青年建筑展的评价。他说,来自24所国际著名建筑院校的学生和48家事务所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的作品集中在这里展览,……用同样的建筑设计软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非线性建筑(图3)。

2.2格雷格·林:动态之形

格雷格·林3(Greg Lynn)是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展开数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着重研究在数字化状态下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动态之形(Animate Form)的概念。

Lynn是这样解释他的“动态之形”的:

传统的建筑形体被考虑为理想的静态结构。而一个由向量所定义的物体,它的运动轨道则和其它物体,力,场以及流相关,这些将形定义在一个充满了运动和力的空间中。当代的动画和特殊效果软件已经开始介入建筑设计本身而不是仅仅作为建筑渲染和可视化软件。

2.3诺瓦克:超建筑

超建筑是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对信息时代建筑学的探索,他们力图把建筑学扩展到cyberspace中,作品近年来先后在许多重要的国际展览中展出,引起了很大反响。

超建筑的宣言由诺瓦克(Marcos Novak)提出,在他眼里,超建筑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是cyberspace4中的“建筑”,能够顺着网络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播,另一方面,它在现实的生活中体现为电子产品的输出界面。

超建筑之超体现于三个方面:

其一,“超建筑”与现实中的建筑空间毫无对应关系。

其二,“超建筑”要还“建筑”一个本质:即表现人类对自然、宇宙的最新认识,而不是仅仅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载体。

其三,“超建筑”是突破了三维空间的建筑,是多维的“建筑”。

3.逻辑研究

所有形态(生物的、非生物的)的形成都有它的内因,这就是逻辑。复杂的建筑形态如何生成,逻辑的探讨尤为关键。

3.1逻辑分类

在本文看来,建筑形态产生由两种逻辑决定:本体逻辑和客体逻辑。

本体逻辑回答了“建筑为什么是建筑”这一问题。它可分为建构逻辑和空间逻辑。正如一个动物解剖表格可以告诉我们骨胳、呼吸、肌肉、神经和消化系统之间的关系一样,通过建筑的剖断面我们也可以探索到,围护、结构、设备、室内以及它们所在的环境,构成了建筑这一主体,这也是“建构逻辑”的来源。此外,建筑是供人使用的,空间是人使用的载体,所以建构逻辑最终必将导向空间逻辑,建筑才能最终生成。

客体逻辑则超越了建筑本身,建筑师从其它领域汲取建筑形态生成的“灵感”揭示了这种逻辑的存在。最直接的便是几何学应用(几何逻辑),还包括仿生拟态和仿物拟态(拟态逻辑)等等。最后,客体逻辑也必须导向本体逻辑中的空间逻辑,建筑形态才能最终生成。

因此,建构逻辑和所有的客体逻辑都属于建筑形态生成的间接逻辑,直接逻辑是空间逻辑,祥见建筑形态逻辑导图。(图6)

3.2案例分析

1)[日]渡边诚:大江户地铁线饭田桥地铁站渡边诚(Makoto Sei Watanabe)在数码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以造型软件来塑造复杂混沌的形体的做法不同,他更倾向于根据工程需要来制作特定的电脑程序,给予有特定意义的参数,从而生成某种合乎逻辑的形态。

他对他的作品大江户地铁线饭田桥地铁站(Iidabashi subway station)这样解说到:“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像是植物的根,植物将根伸到柔软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让‘叶子’之间尽量不重迭,这样可以享受太阳光的洗礼,在水和光处于最好条件的情况下寻找最理想的形。”

2)[荷兰]联合设计工作室:墨比乌斯住宅

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UN Studio)的设计始终和电脑紧密相关,追求讲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联合设计工作室的墨比乌斯住宅(MOBIUS)是体现数码时代建筑特征的实例。在这个设计中,“墨比乌斯”环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推动了设计要领的深化和建筑空间的形成。墨比乌斯住宅水平延展开来的体量低悬在台地上,螺旋绞缠的运动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同认知。

3)[英]FOA:日本横滨国际客运码头

F O A 5提出了整体建筑(M o n o l i t h i c Architecture)以及地景建筑的概念,从自然地貌中寻求建筑空间新形态。2001年竣工的日本横滨国际客运码头,保留了由计算机创造连续表皮造就空间的概念,随着建筑的扭动,地面、墙面、顶面自然地转换,整个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携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

4.思考

4.1关于形态

1)“复杂建筑形态”vs“非线性建筑形态”

目前,基于复杂科学的“非线性建筑”及其实践影响面最大。问题是,“非线性建筑”的提法有它的缺陷,原因有二:

其一,“非线性=非直线”?显然这是个表象和肤浅的观点。在本文看来,非线性是一种真正来自设计思想内部的转变、是一种建筑形态生成逻辑的“非线性”。

其二,在“非线性逻辑”主导下的“建筑形态”,也未必都是“非线性”的。举例来说,人们不会希望房间的地面像山坡一样高低起伏而希望它是“平”的,;交通的“非线性”势必带来视线等障碍——未必比“直”的交通路线更有效率,等等。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用“线性”的形态,去表现“非线性”机制的建筑。

鉴于以上两个原因,本文采用建筑的“复杂形态”这一说法,因为“复杂”可以更好地形容复杂科学的非线性逻辑下产生的建筑形态。

3丨2005年“涌现”建筑展部分学生作品4丨建筑形态逻辑导图5丨大江户地铁线饭田桥地铁站6丨大江户地铁线饭田地铁站的主要形态逻辑7丨墨比乌斯住宅及其图示概念8丨墨比乌斯住宅的主要形态逻辑9丨日本横滨国际客运码头10丨日本横滨国际客运码头的主要形态逻辑

2)数字技术只是工具,而不是逻辑

格雷格·林和诺瓦克都是理论和实践并行的探索者。他们对奇异造型的实践反映了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东西:计算机和网络。

问题是,无论是用来生成复杂造型的计算机软件,还是籍以建构“虚拟空间”的网络技术——这些数字技术,毕竟只是一种工具,而非一种建筑的逻辑。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为本质的逻辑,来创造不仅仅是形式上华美的,而且也更加具有建筑内涵的形态。

4.2关于逻辑

形态的生成来源于建筑的本体逻辑和非建筑的客体逻辑,这点或多或少地反映在当代复杂形态作品中,尤其是已建成的那些案例。通过图解它们的生成逻辑,我们发现,除了空间逻辑,很难理出一个统一的逻辑过程。似乎复杂建筑形态的创作更依赖于天才建筑师的各种各样的灵感(客体逻辑)和对建筑不同构成系统的关注度。

但问题是,如果建筑仅仅依靠这些少数天才的昙花一现的灵感的话,那它将会走多远?复杂建筑形态似乎更暧昧于非欧几何的变幻的曲面,这也意味着不再有统一的模数、不再有统一的构件。在数字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说,让最复杂的工作交给计算机做去吧,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逻辑?这种逻辑必然是最本质的逻辑。本文在“空间逻辑”中找到了答案。

5.结语

文章研究复杂建筑形态从两个层面出发:形态和逻辑。在形态层面,本文列举了三种当今理论成果及相应实践,分别是:詹克斯的“非线性建筑”、格雷格·林的“动态之形”及诺瓦克的“超建筑”。在逻辑层面,从与建筑的相关程度我们将逻辑分为本体逻辑(建构逻辑)和客体逻辑(灵感逻辑),从作为容器的建筑的形态生成机制的归属程度我们又将逻辑分为直接逻辑(空间逻辑)和间接逻辑(其他逻辑)。通过思考我们发现,对复杂建筑形态探索的这些理论都存在着一些片面和不足,而要解决复杂建筑形态生成简单化的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从逻辑层面着手,并着重空间逻辑,将其编码,从而为将来复杂建筑形态的普遍设计和大量制造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林奇徐卫国编.涌现-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虞刚.数字建构的建筑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2004。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第5篇

学生:漆露

摘要: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关键词 :李白

思想

复杂性

一、导语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从他的政治观,人生观,宗教观,文学观来议论。

二、思想复杂性的表现

1、政治观

李白是一位“欲献济时策”、“敢进兴亡言”的伟大诗人。他生活在儒、释、道、侠均相当盛行的唐代,之家思想都会对他产生影响,然而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对诗人尤为深刻。这种影响与诗人的家庭教养、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的主导思想,即建功济世,有献于国家和人民的意愿。诗人的政治思想是“事君安民”。

诗人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有浓厚的忠君观念。在诗人看来,从忠君到事君,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美好愿望之一,诗人晚年在《赠张相镐》中曾云:“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他希望自己能像管仲、诸葛亮那样,由草野一举而为国相,辅佐君王,为安定天下做出贡献。对于先秦策士鲁仲连和东晋谋臣谢安,在国家危难之时屡建奇功,辞爵谢金,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诗人一生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愿为辅粥”,而当其辅助君王安邦定国的宏愿不能为世人理解时,他的济世思想变化为内心深沉的痛苦:“欲献济时策,比心谁见明”,“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诗人的政治观既有忠正爱君的一面,又有忧民爱国的一面。诗人热衷于“事君”,其目的在于安民定国,如何才能安民定国,儒家坚持“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原则,李白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爱人”和“推恩及民”的思想,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安民以仁,反对苛政重刑。他在《任城县厅壁记》中明确指出,治民之事应“宽猛相济,弦韦适中”。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使整个社会早出现“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的和乐局面。

建功济世是贯穿诗人一生的主导思想,然而这并不意味在诗人思想中就不存在矛盾。实际情况是,在诗人思想中始终存在人世与出世、济世与独善的矛盾。诗人由于受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的影响以及道家超脱尘世、追求绝对自由思想的熏陶,其出世、独善思想的产生是由来已久的。二十岁以前就和一些隐士、道教徒在岷山隐居,修炼道术。安陆时期和东鲁、梁园时期,在长达二十八年时间里,他经常栖隐山水,寻仙访道。诗人声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据宋代葛立方云:“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则殆十三四”。诗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求仙学道,这个问题是要做具体分析。安陆时期,诗人隐居学道绝非出于迷信、消极遁世,而是为了养望待举,把它作为政治前途打开出路的一种特殊手段。东鲁、梁园时期,当济世思想蒙受沉重打击之后,诗人求仙访道,一是为了寻找寄托,正如诗人所言:“人间不可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二是为了挥斥幽愤,这在《暮春江夏送祖监丞之东都序》中说的很清楚:“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三是为了求得绝对自由的遁世生活,摆脱权贵大臣的陷害、诽谤,诗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悲愤地写道:“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究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由此可见,诗人人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善的思想矛盾极其尖锐化,主要产生在济世理想遭到沉重打击之后。兼济与独善是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思想矛盾,但必须看到,兼济思想则是这对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在诗人的毕生追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人自青少年时期就萌生建功济世的思想,所谓“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宜”。即使到了暮年,其经国济世的愿望也未能泯灭,请听诗人的心声:“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在处理兼济与独善问题上,诗人观点鲜明:“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为了解决这一思想矛盾,诗人真诚的提出“功成身退”的办法。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首次谈到这个愿望,所谓“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华,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此后在不少作品中反复申述:“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从诗人功成身退的表白中可以看出,诗人是把功成、兼济作为自己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在诗人看来,只有功成才能身退,只有兼济,才能独善。功成、兼济是身退、独善的前提条件。事实正是如此,不完成功成、兼济大业,他绝不甘心独善其身,为了实现功成、兼济宿愿,诗人甚至晚年,仍有两次投笔从戎之举。

2、人生观

李白的人生观也是十分复杂的,其组成因素,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诗人天资聪明,加上从小经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刻苦的攻读,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对自己的才能高度自负。他坚信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因之,“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帝王之师,辅佐君王“解世纷”、“安社稷”、“济苍生”。为此,他最大的宿愿就是希望当朝君主能像周文王赏识、重用姜太公一样,使其由布衣一举而为卿相,发挥其济世之才。正如诗人自述:“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与此同时,诗人在不少作品中还经常以张仪、苏秦这些纵横家自况,热烈歌颂乐毅、鲁仲连这些纵横家的扶危济困之举,并对自己的王霸之略不为君王重视表示满腔的悲愤:“试涉王霸略,将期轩荣,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要说李白是一位颇具济世才能的政治家,恐怕大多数人是不敢苟同的,但是诗人一生坚持济世理想,坚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人生,这是不应该怀疑的。有人曾经给诗人扣上追逐功名富贵的大帽子,其实,对此应做具体分析。诗人对于济世功业,执着追求,至老不衰。对于个人名望,青少年到十分关注,对九十诵古文的“济南生”不以为然,希望“功名早著”,留世“清芳”。然而随着仕途坎坷,人生体验增加,对个人名望亦追逐淡化,诗人深有体会地说:“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甚至对个人虚名完全采取否定态度:“且乐身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对于荣华富贵,诗人一向将它看得很淡,从来没有将其当做追逐目标。诗人认为:“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诗人对个人虚名和荣华富贵采取否定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诗人对奉献人生的追求。

诗人的人生观中既包含积极方面,这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同时又包含消极方面,这就是追求欢愉人生,主张及时行乐。

李白作为士大夫知识分子,剥削阶级的烙印是不可抹杀的,作为寄生阶级的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残存在他的思想深处,一旦碰到适宜的“气候”,就会自然的流露出来。李白的人生轨迹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诗人一生追求济世理想,希冀体现人生价值,可以说经历坎坷,顽强执着。然而,当诗人的奉献之举倍受打击之时,其追求眼前享受的思想显露出来。尤其是诗人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之后,他的享乐思想一下子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我浮黄云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诗人在失意的极度痛苦中,从两个方面悟出了要及时行乐的道理。一是痛感人生短促,应及时行乐。诗人认为天地日月长,而人的一生就像闪电一般,转眼就是百年,对此无奈,应及时行乐:“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有凋换,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有时,诗人感叹天长地久,人生短促,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更加热衷于眼前的享受:“悲来乎,悲来乎。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二是总结历史上追逐功名的惨痛教训,从而悟出及时行乐的道理。据《晋书·张翰传》载,西晋吴人张翰为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他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鲈鱼脍,便命驾而归。不久,齐王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张翰因早已离开而不受株连。李白从此事中得到启发,追求功名难免要遭受到政治上的陷害,还是看重眼前享乐为好,便对张翰大加称颂:“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找到了及时行乐的理论依据,便恣意的追逐起眼前的享乐来。或嗜酒狂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或载妓逐乐:“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或纵情山水:“尝试饮酒逐风景,壮心逐与功名疏”;或放任情欲:“高堂月落烛已微,玉钗挂缨君末违”。

总之,在诗人的人生观中,积极奉献的思想与消极享乐的思想同时存在,当然。刻意追求奉献人生,则是李白人生观中的主干部分。

3、宗教观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儒学与道、佛被奉为“三教”,均相当盛行。李白深受儒学传统思想的影响,这无需阐述。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道教与佛教,也是采取取之所需,为我所用的谦卑态度,这样又增加了诗人思想的复杂性。

道教与佛教是两种独具教理、教义的宗教:道教宗旨主张乐生、重生、适情养性,最终实现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人生目的;佛教主张“寂死空灭”的禁欲主义,引导信徒消灭一切欲念,把人生希望寄托于极乐的彼岸世界。李白不拘泥道佛某一种宗教思想,而是兼收并蓄。

(一)道教观

诗人一生与道佛均结下不解之缘,然相对而言,他与道教的关系更密,受其影响更深。幼年时期从西域来到道教发源地巴蜀,即能“诵六甲”,少年时期曾到戴天山访问道士,青年时期在江陵受到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有仙风道骨”的称誉,后来又与道士元丹丘等人相识,结成莫逆之交,同访过道士紫阳真人,并在蜀山一起隐居、学道、求仙。天宝元年,也是因为持盈法师、元丹丘、吴筠等道界朋友推荐,被玄宗召入京城。政治上受到打击之后,正式加入道教,直到晚年,在严酷的现实下才对道教所宣扬的宗旨大失所望。

(二)佛教观

中国佛教发展到唐代,虽没有取得国教的资格,但也达于鼎盛时期,一些著名的文人作家差不多都是佛教的信奉者。李白在崇佛的社会风气感染下,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结交和尚,学习佛道禅理。中年时期,由于济世之举受到严重挫折,便注重从玩味佛道禅理中获得超然世外的脱俗情趣。到了晚年,当他意识到济世理想在当时黑暗社会中已无法实现时,就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来世,从而进一步投进了佛教的怀抱。可见,诗人信奉佛教主要是想从佛教的教理教义中求得对黑暗现实的解脱以及精神上的寄托。为此,诗人在三十余篇的诗中,对佛教的苦空观、无我观、出世观念作了较全面的领悟与认同。

哭空观念是佛教的根本观点。该教为了使佛教徒实现人生为苦海,便竭力引导人们对现实世界有一个“空”“无”的认识。李白经过与僧友们反复研讨,对佛门的苦空之说有了深切体会,他认为,世上一切事物“无自性”空幻不实,就好像水中月影,“非有非无”,“了不可执”。为此,他希望自己能在禅境中渡过千年,来关照大千世界的“空无”。试看诗人在《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其一中云:“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无我观亦是佛教的重要观点。在佛门看来,世上本“无我”,如果世人耿耿于“我体”的存在,就会形成种种欲念。因而要排除烦恼,脱离苦海,就必须清心无欲,进入一种“无念”“无我”的境界。诗人在《地藏菩萨赞》中明确的宣扬了佛门“无我观”:“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诗人认为,人们应该“自性清净”摆脱一切欲念,使自己进入空灵状态。如果消除了“淫怒痴”这些欲求,心灵就能进入佛门“空寂死灭”境地,顿悟成佛。

佛教把现实世界视为苦海,把人生看做痛苦的代名词,这就决定了佛门超脱尘世的“出世说”。李白在接受神仙道教同时,也接受了佛教的出世观。他希望自己能以名誉为榜样“了然绝世”,“虚舟世间”,度过人生苦海,进入悠然永生的西方乐土。

诗人与道佛两教关系十分紧密,对道佛两教理想追求极为热烈,然而世人却不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或佛教徒,这使诗人的思想又呈现出另一种复杂性。由于道佛教义、教理经不起实践检验,诗人对宗教神活的信仰一次次受到冲击,是他对两教逐渐产生怀疑,以至于有时采取否定态度。面对宏伟政治理想一再受挫,诗人便将得道成仙作为追求目标,或作为解除精神痛苦的一帖良药。可是,这一切均没有实际成效,相反,常常带来更大的烦恼。由此,诗人就逐步发现道教理想的虚幻性:“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另外,诗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更加深了对神仙世界虚幻性的认识:“秦皇少六合,虎视何雄哉。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诗人对秦皇汉武入海求仙,采集不死之药之事予以辛辣嘲讽,说明诗人对“银台金阙”的神仙世界没有信以为真,而是采取了怀疑否定的态度。诗人对佛徒所向往的“寂灭为乐,江海而闲。逆旅形内,虚舟世间。邈彼昆阆,谁云可攀”?

诗人既信道教,也奉佛教,忽而对两教热烈追求,忽而对两教又持怀疑否定态度,这就使人们对他的思想把握不定。如果我们认识到诗人对宗教坚持的是为我所用的原则,重视的是宗教社会功能的发挥,实际上是把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视为有利于实现从政理想、有利于解脱人生痛苦、有利于追求精神自由、有利于延年益寿的工具,那么诗人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的兼奉态度及其摇摆性,就容易理解了。

4、文学观

李白一生没有文学理论专著,但是以诗论的形式分析评述诗坛形势,诸家诗歌创作得失的作品为数不少。他大力提倡天真自然诗风,强调学习文学传统。这些文学主张对唐诗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他既强调批判,又强调继承的文学观点,又使他的思想呈现丰富多彩的复杂内含。

文学领域内的批判和继承问题,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问题。对于这两者及其相互关系,李白没有专门文字概括,但是诗人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已经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观点。诗人痛斥齐梁诗风,这表明了诗人对文学遗产的批判态度。诗人主张用继承《诗经》、《楚辞》以及建安文学优良传统的办法来批判残存的齐梁余风,建立天真自然的新诗风,这又表明了诗人对优秀文学遗产的继承态度。

齐梁浮艳的形式主义文风,并没有随齐梁政权的覆没而寿终正寝,直至三十年后隋文帝登基,统一中国后,它在文坛、诗坛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到了初唐,朝中文臣多半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他们热衷歌功颂德的应诏奉和之作。初唐“四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诗中显示出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和他们本身生活的局限,其作品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习气,诗坛大多数作家作品依然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继“四杰”之后高举诗界革命的陈子昂,坚决反对“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主张在复古旗帜下,以“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的传统作为创作榜样,把诗歌推上现实主义道路。陈子昂倡导的复古运动揭开了诗坛革命的序幕,而李白就是紧步陈子昂后尘,给予齐梁诗风以毁灭性打击的伟大诗人。他首先在《古风·其一》中论述了自周代以来诗歌发展的曲折道路,认为《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能继承发扬,特别是建安以后,浮艳的诗歌创作日趋脱离现实,根本不值得推崇:“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其次,尖锐地指出了齐梁诗风统治诗坛的严重性:“梁陈以来,艳薄斯极”;其三,对扫荡齐梁余风充满历史的责任感,他曾直率地自谓:“将复古道,非我而谁?”同时也真诚地希望有更多朋友拿起批判武器,与他协同作战,及早实现荡尽齐梁余风的历史任务。诗人在《古风·其三十五》中深沉地写道:“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这里诗人用《庄子·徐无鬼》中“运斤成风”的典故,清晰地表明了自己铲除齐梁余风的心迹。

诗人在批判齐梁浮艳文风的同时,也不忘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具体将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的爱国主义传统。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太白宗风骚,薄声律”。这个分析是颇为中肯的。二是质朴刚健,慷慨多气的建安诗歌传统。李白厌恶齐梁诗风,而对刚健雄浑,慷慨悲壮的建安诗歌倍加称赞,所谓“蓬莱文章建安骨”,就是诗人对建安文学特色的高度概括。此外,诗人对“二谢”(谢灵运、谢脁)尤为器重,十分喜爱他的清新天真的艺术风格,诗人曾经指出:“诺为楚人重,诗传谢脁清”,“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人认为,在齐梁靡靡之音风行之时,小谢这种清新自然的诗风是值得提倡的。三是清新质朴的民间创作传统。李白认为,扫除齐梁余风,建立天真自然的新诗风,除了借鉴于古代优秀文人创作之外,还要从民间诗歌中吸取营养。为此,诗人十分注重学习古乐府民歌的创作传统,并且亲笔作乐府诗,据统计,在李白全部诗作中,乐府诗和其他歌行诗共有六卷,约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其中乐府诗一百四十九首,约占全诗的六分之一。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既注意批判形式主义的糟粕,又强调吸收文学传统中的精华,这样又使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三、复杂思想的形成原因

李白思想的复杂性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秉性等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

李白所生活的唐代,执政者为了巩固封建社会的基础,在文化、教育诸方面采取了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提倡封建学术研究,对宗教、学术问题采取兼收并需的主张。就儒学而言,唐太宗即位前,就定房玄龄等十八人为秦王府学士,留意儒学,讨论经文。称帝后,即命颜师古考定五经文学,又叫孔颖达撰写《五经正义》,此外对陆德明所撰《经典译文》予以奖励,并令其通行于世,供世人学习。此后,儒学经典一直被历代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总之,儒家学术思想从南北朝以来渐次式微,而自唐代以后又获新生,为世人所重。就道教而言,被尊为国教,历代各朝君主都十分注重对它的挟持,玄宗一朝尤甚,据记载,唐高祖竟借道教抬高自己,认定老子为李氏宗祖,建立太上老君庙,亲自前往拜,并宣布道教为三教之首。唐玄宗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亲作《道德真经疏》,诏两京及各州置玄元皇帝庙一所。与此同时,竭力封赏一些有名道士,比如赞誉诗人有“仙风道骨”的道士司马承祯,就曾被玄宗两次召见,并亲授法箓,同时给他在王屋山建造一座阳台观,还令其亲妹玉真公主前去道观“修金箓斋”。由此不难看出,道教也备受统治者的亲睐。就佛教而言,由于统治者的关注、提倡,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佛经大量传入,译经工作成就卓著。太宗时,玄奘留学印度十余年,携回佛经六百多部;高宗时,义净又从南洋到印度,携回佛经四百多部。此后,佛教又得到武后、宪宗的大力提倡,致使佛教宗派林立,僧侣无数,佛典充斥于世,佛刹精舍比比皆是。由于唐朝历代君主对儒、道、佛采取关注、扶持态度,致使“三教”在社会上均相当兴盛,对文人作家思想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深刻影响。据李白自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又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好剑术,偏干诸侯”。可见,诗人自幼学习条件良好,涉足范围异常广泛,深受儒、道、释、侠、纵横等诸家思想的熏陶,这是造成诗人思想复杂的社会、历史和家庭原因。

诗人深受百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影响为最,然而,诗人又决不混于儒家学派的思想。这种复杂性的情况也只有在诗人所处的时代中找到真正的原因。李白青少年时期正直唐帝国最繁荣富庶的年代,国家昌盛,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奋发向上的氛围,加之武后玄宗早年,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实行一条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建功立业,参与国家大事的积极性。李白出生一个“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的家庭,唐王朝这个时期实行抑制豪族地主及广开才路的政策,也会使这个家庭看到光明的前景。诗人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的感召下,逐渐孕育了建功济世的雄心壮志。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必然对诗人产生尤为深刻的影响,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到了玄宗执政的后期,他日益沉湎于酒色,大权逐渐旁落至李林甫一伙之手,黑暗的社会现实又迫使李白从积极用世转向消极出世的人生旅途,从而使遗世独立的道家思想在诗人头脑中逐渐占据上风,与济世宏源产生尖锐矛盾。总而言之,诗人思想中交杂着用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善的矛盾,这与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不无关系。

2、主观原因

诗人思想的复杂性还来自于主观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复杂的社会经历。

李白思想如此丰富复杂,与其自身的社会经历也有密切关系。诗人五岁随父从中亚碎叶迁居四川彰明县。二十岁之前,就和一些隐士、道教徒、佛教徒有过密切交往。据记载,这个阶段,诗人曾拜隐士赵蕤为师,在岷山隐居数年,聆听其纵谈古今盛衰治乱,品评历代英雄豪杰;又曾跑到戴天山去拜访老道,学习道家经典;又和大明氏的长老交上了朋友,在那里学习佛教经典及和尚参禅打坐。二十岁以后,开始在蜀中游历。这一切表明,诗人从青少年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儒道佛诸家的思想学说,并逐渐树立经国济世的理想。至二十六岁,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走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上至帝王大臣,下至处在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诸如铜匠、船工、征夫、弃妇、商妇、宫女、歌妓等等。据统计,就目前留下的近千首诗作而言,应人际交往只需而创作的馈答之作就占全部诗作的一半以上,涉及各类人员近四百人。广泛的社会交往必然对诗人的思想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其思想形成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二是酷爱自由的秉性。

诗人秉性热爱自由,在诗人看来,坚持独立自由的人格,是人生最大的乐事,最高的境界。他希望自己能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自由驰骋于天地间。刘全白指出,诗人“性倜傥”;范传正认为,诗人“慷慨自负,不拘长调”。正因为诗人不愿受世俗繁文缛节的羁绊,他始终坚持“吾不凝淤物”的信条,一切按自己的好恶行事取舍。在京城待诏,他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宣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山林隐居,他“混游渔商,隐不绝俗”,声称“不树矫抗之迹,耻振玄邈之风”。这样自由地主宰自己的言行,又使诗人的思想显示出复杂性来。

参考文献:

李白 《古风·其九》 李白 《书情题蔡舍人雄》 李白 《赠范金乡》 李白 《落日忆山中》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李白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李白 《留别王司马嵩》 李白 《赠韦秘书子春》

李白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李白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李白 《赠卫尉张卿》 李白 《为宋中丞自荐表》

刘全白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李白 《赠钱征君少阳》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李白 《鲁郡叶和尚赞》 李白 《梁园吟》 李白 《悲清秋赋》 李白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皇扫六合》 杜甫 《春日忆李白》 李白 《赠张相镐》 李白 《悲歌行》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与贾少公书》

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 《拟古·其三》

李白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作倍侍御叔华登楼歌)》

李白 《月下独酌(二)》

简单王石的复杂性 第6篇

在八个兄弟姐妹之中,王石排行第三,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也因此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宠爱,他的名字就是父姓与母姓的结合。王石的姐姐也在深圳发展。但是二三十年来,她们与王石其他的亲戚一样,几乎没有得到万科的任何好处,没有合作项目,没有优惠。这也是王石一贯的风格。

由于根正苗红,王石的人生路比起同龄人要顺当一些。在部队时,他曾自学高中课程,希望能上大学,从部队转业后,已知晓“人生差异化选择”的他选择了去当体力劳动要求很高的锅炉大修工,因为锅炉大修工可能被推荐上大学。1974年,23岁的王石如愿以偿上了大学,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了兰州铁道学院。虽然是给排水专业,并不理想,但这已经是人生质的飞跃了。

在学校,他把很多时间花在自学的两门课上,一门是英文,一门是政治经济学。

尽管当兵、上大学都不是王石理想中的状态,但是这些经历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益处。

创业之后,面对媒体,王石最不愿意回答“谁是对你影响最大的人?”他很坦白地说:“与其说是哪个人影响了我,还不如说是哪一段经历影响了我。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一是当兵的经历,二是上大学时的自学经历。”

王石事后总结,给他带来深刻影响的是部队的集体生活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在部队中你自觉不自觉地就增强了团队意识。所以有人评价万科的组织纪律严明,我想这是和自己的经历分不开的”。

80年代初的中国,个体户还是个新鲜的词,许多人观念中,只有“劳改劳教”人员因为走投无路才会去做生意。王石则放弃了广州市外经贸委的公务员的身份和分配的住房,把妻子与女儿留在广州,只身到深圳,住出租屋,在特发集团下面科室的一个股当光棍司令,在体制内开始实质上脱离体制的创业。

多年后,历经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上市以及并购等资本运作,将万科打造成为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

偶像vs差异化存在

21世纪到来前,王石辞去一手创办公司的总经理,只保留董事长一职。

2000年,参加完上海财富论坛的王石,开始广泛地走进公共平台,频繁登上大众媒体。入选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20年所拍摄的人物传记片《20年20人》和“2000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后,王石的名声迅速溢出业界,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甚至连当时的通讯业巨头摩托罗拉也找上门来,请他为一款手机做形象代言人。

2003年5月,王石成为当时年纪最大的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中国人。2004年元月,第一本描写王石的出版物《王石是怎样炼成的》出版,也是当时第一批中国的本土企业家传纪之一。2005年7月,王石顺利登上了澳大利亚最高峰科塞斯科峰,完成了自己攀登“世界七大峰”的目标。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50多岁的年纪,王石完成世界“7+2”的“大满贯”登山活动,一跃成了跨领域的大众偶像和话题人物。

六十开外的王石,“粉丝”之中不乏80后以及90后,这些人未必知道房地产大亨是什么内涵,但是他们心目之中,王石是这样一个很特别的,愿意经常跟他们对话交流的“邻家大伯”式的商人。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获得了足够的曝光率和话语权。

王石之所以经常遭遇各种新闻,也是他简单的性格与复杂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所致。他在一些社会焦点问题上总有着与大众、同行不一样的表达,甚至出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这也正是他引起最多争议的地方。

在2008年5月之前,王石一直是媒体的宠儿。这和他20多年来主动接触媒体,积极与媒体沟通有巨大的关系。而王石的思想和万科的观念能够成为一股强劲的话语,也有赖于大大小小各类媒体的持续传播。

在2004年业绩大爆发之前,万科作为公司,在社会公众中的品牌价值有很高溢价,甚至大于万科的实际价值。而同时,王石的个人品牌价值,又大于万科的品牌价值。

可长期和媒体的良好关系,并不是万能的。

在2008年5月的四川大地震之后,王石博客发帖不合时宜,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大量曾经对王石友好的媒体也加入到了声讨和指责他的行列。这是他始料不及的。客观而言,此次事件对于王石的个人品牌是前所未有的重创。

2012年10月,他个人的私生活事件引发了网络上的超热度关注。不过,这次他选择了沉默,完全不回应。在新闻报道得最泛滥那几天,他微博上坚持发帖,只是平时观点鲜明的他,此时只谈天气、划艇以及鸭子。回头看,能够沉下来不被媒体带着走,是危机公关应对的有效之举。

王石从来不是一个安于常规的人。用他的话说,这是继承了母亲(锡伯族)的民族血液里的勇敢成分。作为企业家、公众人物,王石在言行处理上,力求差异化,有时候甚至是极度的个性化。

当王石的好友冯仑也在大谈如何与政府搞好关系才能做大生意的时候,王石20年如一日地强调要守法经营,和官员保持距离。

在很多商人热衷于打高尔夫球的时候,王石大力提倡户外极限运动。而现在很多白领开始户外活动,王石又在万科倡议皮划艇运动。

房地产是一个牵涉面广、事关财富再分配的行业,而王石则把“资本家的问题”转向“普通人的角度”:呼吁城市建设要“关注普通人”。他关于“普通人”的定义是,“不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的白领、蓝领、自由职业者和中小工商业主”,这正好呼应着某种正在萌动的社会情绪。

而“关注普通人”是指:随着城市居民的贫富分化,开发商开发的别墅、高档住宅和未改造的老住宅区凸现两个极端,城市规划者、负责任的开发商,应该考虑这种差异会造成社会紧张,应该使不同收入层次的人们能够和谐共处,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这和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在近年,他继续与大多数房地产公司“为敌”,他会在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说房地产进入“拐点”,说“中国房地产是个巨大泡沫”,还在亚布力呼吁企业家不要移民,等等,都是直接碰触了社会的敏感神经。你可以不赞成王石的观点、不认同王石的做法,但你不会不知道他,不会忽视他。

简单vs复杂

王石的精彩既因为他的简单,也在于他的复杂。

简单,指他的性格。

自他30出头南下深圳创业开始,他的性格就成型而稳定。王石有一套完整丰富的思维方式与推演逻辑,几乎对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意志坚定、很难为外界干扰或其他人左右。换成通俗的语境,就是他敢爱敢恨敢发言敢拍板。当然,也包括敢认错与敢不说。

王石性格的简单一面,在他对自己所谓“大病”记忆里能看出来。按照王石自传的说法,他“有长期的鼻窦炎、中耳炎、偏头痛、慢性气管炎……我在去西藏登山之前腰椎有个血管瘤,压迫到我的左腿神经,晚上痛得吃止痛片都睡不着觉。”但是,即使是这样,熟悉他的人看到,这些疾患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事业与人生。

1997年,因为查出了腰椎处患血管瘤,并且肿瘤压迫到了神经,医生诊断出王石可能会下肢瘫痪。王石决定,要趁还能走时去趟西藏。他在与朋友们讨论出行计划时,非常兴奋,看不出生病的样子,而且这是他这么多年以来的一次长假。

这次西藏之行只有两个人,王石与一位深圳的小伙子。两人这次旅行,走了一个多月,非常辛苦,也非常满足。不论出发之前、路途中以及归来之后,王石在绘形绘色进行演讲时,都很少提到他的“病”。且在之后商务活动,日常的人际交往里,也看不到疾病的影响。这几年他到哈佛与剑桥游学,自己照顾自己,一切都井井有条。

不允许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失控,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与原则。

2014年春天,王石再次活跃在媒体前面,为新书宣传。媒体所有问题他都愿意回应,唯一表示不回答的就是个人的感情婚姻问题。任各位软磨硬泡,他对这个领域都不回应。这种简单而直接,常是最适合王石的做法。

今天的他,已年过花甲,健谈,很爱讲笑话,和蔼可亲。可在20多年前,看到更多的则是他突如其来的暴躁脾气和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

创办万科前20多年来,王石一直不是走亲民路线,不爱场面应酬,他自我选择了一个可敬不可亲的形象。不过近几年,他的脾气明显小了,性格也柔和了许多,大半生的经历,尤其是面临生死的探险经历,让他对人生、生命的自省和感悟越发深刻。

曾经,王石因为别人质疑他贪污受贿而拍桌子大发雷霆;后来做公益,王石也常常被网友指责作秀,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大方地说,为环保作秀没什么不好,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作秀,重要的是“秀”的内容是否前后一致。

如今的王石包容性越来越强了,甚至有人在微博上咒骂他,“您还没有死啊?”王石也淡然地回复,“着啥急,只要活着早晚有一天。”这也是一种简单。

王石自信、强势,甚至有些独断专行,在过去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王石几乎不曾向什么人、什么事妥协过,他自己说,年轻时候他的字典里没有妥协两个字。

让任何一个强势、硬朗的人妥协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王石。也许王石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主动妥协。

但是王石强调说,那些被动妥协,是违心的;而他学会的妥协是主动妥协,是虚心听取接受别人的意见,是不刚愎自用,是一种领导艺术,更是对社会的包容。

2008年的“捐款门”事件是一个典型代表,性格执拗的他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宣布“无条件道歉”,并且坦承已经58岁的自己还很青涩。

王石的复杂,指他的多重身份角色。

他是一家年销售收入1300多亿元的中国大公司的创办人,也是该公司的精神领袖、不言自明的形象代言人;同时,他还是当下中国最庞大最芜杂、争议最多的行业的大公司代表。他有关房地产行业的观点,经常引来业界的激辩。

王石的万科,曾经是业务最复杂的公司之一。1994年,王石第一次接受我的专访,他展望万科的未来,是日本的综合商社模式:五大主业,预期各个业务部兴旺发达。

我还蹲点采访国企服务广告公司、怡宝蒸馏水与万佳百货,首次接触到的企业微观层面,也切身感受到这样一家规模不大但是什么都做的典型中国公司成长的复杂境遇。那时候的万科,年营业收入大约十几亿元,但是大大小小的各级公司有数十个,王石董事长兼总经理,之下的副总经理就有八九位。公司内部戏言,咱家的副总经理比起副总理数量还多。还好,王石后来采取了著名的“八年减法工程”,复杂的万科化为简单的房地产龙头这五个字。

作为中国第一代的企业家明星,王石常为企业家群体发言。2014年在亚布力论坛上,他发言称——在当下企业家是一个被消费的群体。企业家应该有“担责任”的心态,不能国内一有风吹草动就“用脚投票”移民国外,而应该勇于承担,共同推进“用手投票”的良好风气。

他先是给外企手机做广告,然后给国企的运营商做广告,还为民企的汽车做代言。一度在边远的山区,山里人都通过电视认识了王石,他们对他说“我知道你,你是中移动的老总”。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身边云集一群中小企业家。王石经常对于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具体指点,这个时候,他更像是商学院的王院长。

他又是社会活动家。他捐款,身体力行慈善,他个人爱好的极限活动,经常与公益项目联系在一起。

他在微博上多次介绍自己知道的植物知识,还经常给海外友人普及。这被网友评论为啥老是拍花花草草。王石的回应是,因为这几年发生不少事情,能在微博与博客写的题材受到限制,拍花草植物是最安全的,也很益智。

王石在各个阶层推广户外运动与人生的哲学。很多人因为他改变了人生轨迹。万科公司上下的户外活动相当热烈,继登山之后是长跑,之后,又开始流行皮划艇。王石的公司外粉丝很多,一位55岁才开始锻炼的脑力工作者田同生,在王石的鼓舞下,已经成为内地推动马拉松活动的积极分子, 61岁的年纪完成了六个重要国际马拉松的项目。

他对日本社会长期有兴趣,对于日本的历史与商业颇为推崇。早在1994年开始,他就提及中国企业应该向日本公司学习的具体方向。

20年来,他始终关注日本的相关信息,对于日本的文化有更深认知。最近,王石还在牵头撰写一本日本江户时代的研究。

王石是中国人之中少见的有个性的一种人。这种个性,又与大多数的企业家的刚愎自用不太一样。一方面,他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与洞察能力,对于人情世故,他看得非常明白——万科的历次融资与财务运作,都是精打细算,非常见效;但是在生活中,他不是一个愿意委屈自己的人,他更多希望活在自己希望的状态中。

复杂的社会角色与简单性格选择之间,有时候甚至会产生矛盾。不过,他已经习惯了。无论喜欢王石与否,都不可能对他与万科有太多影响。

面对年老vs相信未来

曾几何时,“80后”的孩子们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懒散、浅薄、娇生惯养、贪图享乐、没有责任感、没有理想,他们甚至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王石也曾质疑过这个新兴群体,他一度连自己的女儿也不看好。想到未来社会将由这群孩子来主导,王石有过一丝担忧。

让他打消了这些顾虑的,却是2005年火遍全中国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他发现,现在孩子们的表达和表现比想象的好。

对于未来,王石有着朴素的进化论的观点。二十多年前,他为万科选择的企业基因,就是走市场化的道路,打造普世价值的现代企业,而拒绝种种陋规。其中最经典的一个口号就是“不行贿”。王石的想法是,如果我们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信心,相信社会与商业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企业就要选择这条道路。

例如,他谈到如果登山遇到危险的时候,一定是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而年长的人,更加应该承担风险。这种相信未来的进化论观点,其实与90年前的鲁迅的想法很接近。当时鲁迅的“救救孩子”,扶持青年作家的各种努力,也是出于共同的出发点。

现在的王石坦然笑谈自己老了,而五年前,他还很不情愿别人说他老。

甚至他的微博头像照片,曾有一张穿着一件居家T恤,反常地戴了一副眼镜,胡子拉碴,眼角下垂,皱纹明显,俨然失去了他登山探险时的神采奕奕。有网友觉得这张头像显老,劝他换一张,王石以一个长者的豁达口吻回复说,变老是规律,下次换头像要更显老才对。

王石经常讲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生命本身的意义是存在,在西藏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花依然开得鲜艳、茂盛,尽管花期只有不到40天,但却灿烂地存在过;无论生命是长还是短,你都是一个过客,不会因为海龟的寿命长而选择去做一只海龟。

说这段话时候的王石,如同我20年前看着他与反对派股东辩论过招时,那样神采飞扬,很有说服力。

建筑的复杂性 第7篇

1 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

(1) 在进行复杂高层结构和超高层结构设计过程时的结构方案遴选的合理与否决定着施工质量的好坏。在遴选复杂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方案时, 必须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否则就会很容易导致在项目的后期建设中的再调整。因此便对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提出了新的难题, 继而给建筑的设计单位带来的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修改工作量。所以, 在选择复杂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方案时, 应将所学到的建筑结构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完美的融合, 并充分的应用在设计里面。在进行结构类型的选择时, 不光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地质条件需要认真规划, 抗震设防烈度也应该在设计人员的规划范围之内,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减低工程施工企业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工程造价。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 工程造价的多少与施工的合理性在进行结构设计类型的选择时都应多加用心。

(2) 结构方案和结构类型选择的类型选择的关键点在于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概念设计。通过诸多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 在进行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设计时, 我们应尽力改善施工结构的规则性和一致性, 确保建筑工程结构的力的传导途径能直接明朗的展现出来, 特别是结构垂直和横力抵抗力的传导途径。如今建筑业正在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研究人员应该逐步将目光转移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当中。

2 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1) 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使用的关键设计内容之一就是抗震设防烈度设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设计人员在进行复杂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按照不同建筑承载的强度来进行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工作。但是, 不同的建筑物的高度是不一样的, 这就使说设计师在结构设计时, 要根据不同的施工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设计。在正常情况下, 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高度均大于300m, 所以进行结构的设计时, 抗震设防烈度为“Ⅷ”的区域便不再适合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 它们更适合于在的抗震设防烈度为“Ⅵ”的地域建设。这样不难得出, 当我们设计复杂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时, 需全面考察抗震设防烈度的具体施工情况。在这样做的时候, 既可以很好的地降低施工的误差, 又能给居民的生活财产安全一定的保障。另外, 要想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便需要提高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结构地震技术的设计水平, 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 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选择合理的结构抗侧力体系, 能够有效保证高层及复杂高层结构的安全性。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归结出一个表格用于高度与横向力抵抗力的对照 (表1) 。所以设计者应多注重细节问题, 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水平振动舒适度是建立“以人为本”结构设计理念的重要基础。按照普通的结构设计方法来看, 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是相对较柔软的。在大部分的结构设计方案里, 不光要达到建筑物使用人对舒适度的需求, 更要确保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因此便对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混凝土规程和高钢规程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规范。这样才能更好的使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到达最大顺风和横风向顶点的最大加速度。分析结构的舒适度是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关键设计内容之一, 具体组成有以下两个部分: (1) 在设计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时, 其最佳设计阻尼比为0.05; (2) 在设计混合结构或者钢结构时, 其最佳阻尼比应在0.01~0.02之间, 具体应根据实际的施工项目情况决定。另外, 不同用途的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水平振动指标限值也不同, 例如公共建筑和公寓类建筑的差异便十分明显, 这边要求设计师具备根据建筑的用途不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这里我们可以适当改善TMD和TLD技术, 这样便可以实现针对不同建筑的设计。这时, 即便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水平振动舒适度不达标, 我们也可以做后续的改善和提高。

(3) 工程的可施行性是在设计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时一定要思考的问题, 不然的话, 不管你设计的多么合理, 所用的前沿科技多么多, 也不能达到建设的实际需求。所以, 在进行设计时, 设计师要做到将钢材的传力效果及复杂节点部位的钢筋可靠度、施工建设的可操作程度进行全方位考虑。同时也成为在进行复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时设计师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若要处理好型钢和混凝土柱梁节点处相交的问题, 可采取下面四种办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1) 焊接钢筋和其表面处的加劲板; (2) 使钢筋绕过型钢; (3) 在钢板上开洞用这样的方法来穿钢筋; (4) 通过于型钢和其混凝土柱梁节点的表面处焊接连接套筒、钢筋。

3 超高层建筑实例

3.1 美国独特贝壳广场

建于1970年, 高217.6m, 是一座52层的办公大楼, 是那个年代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 它的地基在六百多米内大部分为粘性土, 要求结构体系必须使整栋建筑最大程度的节省经济。这座大楼的结构体系大致是这样的:上面的部分采取钢筋混凝土筒中筒, 用剪力墙内墙和间距1.83的外柱混凝土筒框构成。这是混凝土与框架一起作用于结构的发展。

3.2 西尔斯大楼

1974年美国芝加哥建成443m高 (加上天线达500m) 110层的西尔斯大楼 (图2) , 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 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 (412m, 110层) 只能让位, 退居第二。大楼由9个标准方形钢筒体 (22.9m×22.9m) 组成。该结构由SOM设计。

建筑师为Fazlur Kahn。建造到52层减少2个简体, 到67层再减少2个简体, 到92层又再减少3个简体.到顶部变成2个简体。这种独特结构的确引人人胜。它是多筒结构中的巨型结构, 每一个筒体都是单独简体, 本身具有很好的刚度和强度, 能够单独工作。

必须指出:这种逐步减少的单筒结构, 最好对称于建筑物的平面中心, 减少偏心。同时, 这种把上部结构的某些单筒适当减少, 可减小高层建筑上部的受风面积。并且扰乱大气气流.使产生的涡流对高层建筑的摇摆振动减小。从而有效地减小风力产生的侧向移动, 因此。多筒结构往往采用这种方法。

3.3 金贸大厦

金贸大厦 (如图3) 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为“东方明珠 (Oriental Pear1) 电视塔”和正在建造中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高度492m, 101层) 相邻。它是一座88层402.5m高的综合性大楼, 裙房6层。1998年建成后成为中国建筑第一高, 世界第四高的超高层建筑。主楼的上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与钢结构外框架结合的混合结构体系。主要由核心筒、外框架、巨型钢桁架和楼板组成。核心筒的平面八角形, 外包尺寸27m×27m。53层以下有井字形内墙, 分隔成九格;53层以上无中间隔墙, 为一个空心钢筋混凝土筒。外框架在主楼四侧各有二根断面为1.5m×5.Ore巨型劲性钢筋混凝土柱, 由框架钢柱与钢梁与其相连, 形成环抱核心筒的外框架。巨型钢桁架是超高层建筑内筒与外框之间传递水平力与协调变形的重要构件, 分别设在24~26层、51~53层和85~87层。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 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是在把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方案和结构类型, 结构舒适程度以及施工的具体情况和过程等因素考虑在内的同时, 还要尽全力提升建筑构建的利用率和结构设计的可施行性。因此, 要想对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进行良好的设计, 必然要求设计人员对工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刘军进, 肖从真, 王翠坤, 等.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J].建筑结构, 2011 (11) :34~40.

[2]黄鹤.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探讨[J].才智, 2012 (04) :24~25.

建筑的复杂性 第8篇

关键词:大跨建筑,空间结构,结构形态,数字技术

大跨建筑是技术要求最高、影响范围最广、多学科综合性最强的建筑类别。在古代, 科学知识以哲学的形式而整体存在, 手工业时期的艺术、建筑、结构、技术、材料、数学、装饰等方面的内容都由一人或几人来共同负责, 当时的建筑师即一个系统化的设计工厂, 外界的信息经由他内在系统化的思考最终形成整体化的建筑作品得以建造;而后, 随着人类对世界条分缕析地深入认识, 近代科学开始了学科的分化, 从而促进了职业的分化, 出现了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项目预算师等, 每一学科都得到飞速、深入的发展, 却常常造成支离、脱节的现象, 多专业的配合度成为了衡量建筑作品优秀与否的指征;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发展, 长期分化的独立学科的综合整合已经在当下的建筑业内呼之欲出, 直至复杂性科学和数字技术的渗入, 传统分散的各个环节可以被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中, 综合性地从理论、方法和工具层面解决大跨建筑创作中极其复杂的问题, 就此, 大跨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实现了又一次高度完美的融合。

一、“复杂”的表象与“整合”的逻辑

大跨建筑是将建筑表现力与技术制约性这对矛盾高度融合的综合体。在众多技术中, 结构创新无疑是主导大跨建筑创作的最为重要的一环, 空间、形象以及生态界面等设计目标皆以结构形态为物质载体, 以结构的布置方式作为整个建筑系统建构方式的基点, 所以在大跨建筑中, 结构是整个建筑系统彼此支持和协调的基础。基于强大的数字技术的发展, 建筑形态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度, 甚至结构形态也可以一定程度地挣脱传统结构受力体系的束缚。但是, 如若所谓奇观造型一旦缺失技术逻辑, 就暴露出其内部结构的混乱与尴尬, 所以, 其自由“复杂”的结构形态背后必然存在着逻辑更加严谨的技术“整合”。正如法国建筑理论家维奥莱·勒·杜克 (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 19世纪50年代在其著作《建筑谈话录》 (Entretiens sur l'architecture) 中提出结构理性主义, 主张建立一种以逻辑、气候、经济以及精巧的工艺生产和实用要求为基础的、作为建造艺术的建筑学思想。[1]

1.“复杂”的结构体系—“整合”的基点

从表面上来看, 自由的结构形态似乎可以脱离现实世界的束缚, 但事实上, 复杂的结构形态绝非能够脱离结构逻辑而存在, 更不会是违反结构逻辑的。无论是何种美学下呈现出何种形式的大跨建筑结构体系, 首先都应该是符合世界先进的空间结构要求、具有科技含量的结构体系。王仕统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概念设计与结构哲学》一文中总结, 张拉整体体系 (连续拉、间断压) 、膜结构、开合结构、折叠结构和玻璃结构等是世界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2]陆赐麟先生在《近年我国钢结构工程设计与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中提到, “大型建筑结构向轻型化发展——围护材料轻型化、高强化, 承重结构空间化、张力化, 制造加工自动化、流水化, 施工安装集成化、整体化”。[3]这些资料表明了大跨建筑最明晰、最基本的发展方向, 包括表皮、结构、加工与建造等类别的要求, 不可本末倒置, 那些为追求新奇特而应用效率低、成本高的结构体系无疑是逆向而驰。

2.“复杂”的理论平台—“整合”的概念

在人们对技术信息的不断熟悉以及对大众传媒的操作控制日益增强的今天, 形式魅力和感染力的泛滥显然更加难以控制, [4]所以对整个建筑系统进行概念上的清晰辨析和智慧决策是极其重要的。大跨建筑复杂结构形态, 是以复杂性科学为理论支撑、以数字技术为技术支撑, 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 是混沌外显与有序本质的统一。复杂结构形态中的“形”为形式 (form) , 是外显结果, 分解为几何、材料和构型三个层面;“态”为性能 (performance) , 是内部逻辑, 分解为技术性能、空间性能与美学性能三个层面;“形”表现为趋向自由、连续、流动、动态、随机、瞬时、不规则、不对称, 是建筑设计最大程度地表现其内部逻辑“态”的结果, 亦是物质载体。建筑师可通过几何、材料和构型这三者的设计与创新来实现建筑空间性能、技术性能与美学性能最综合、最优化的有机形态。

3.“复杂”的技术支撑—“整合”的实现

整合的实现需要强大而复杂的数字技术作为支撑, 数字化工具是以数字信息为核心的集成技术, 将现实中的现象转化为计算机共通的数据语言, 进行运算、输出等工作。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的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及优化性的特点, 可以实现大跨建筑形态的有机性, 将功能、生态、美学有机地融于大跨建筑结构形态这一物质实体中, 使设计、加工与建造协同工作, 达成建筑发展的高效率与高性能化。这种集成设计是一种多专业配合的设计方法, 它把看上去与传统建筑设计毫无关系的方面集合到一起以实现共同的利益, 最终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性能和多方面的效益。[5]其可以控制的内容是非常具体的, 包括建筑的空间、流线、结构、采光、采暖、通风、声景、视线、景观等各个方面, 并最终控制建筑的形式, 贯穿从建筑朝向与布局、建筑整体形态的把握, 到中间层次的结构、表皮、设备布置, 再到更为具体的门窗布局及开启方式、建造节点设计等全过程。

二、形象、结构、空间的契合

从建筑本原来看, 结构是物质层面的, 是创造大跨度空间及塑造大跨建筑形象的物质载体。自由流动的结构形态应是建筑形象与内部空间一体化的综合表达, 避免为片面追求建筑外部形象而不顾及内部空间的功用效率, 更不可违背结构的真实与效率, 三者应是统一而丰富的。

1.结构与形象

对于大跨建筑来说, 结构技术是影响建筑形象的最主要因素。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建筑学教授Angus J. Macdonald认为, “当实现跨度技术因素突出到足以作用于建筑的美学讨论范畴之内的情况下就可以认为其为大跨建筑, ”[6]同时, 也强调了大跨建筑中结构与形象一分为二的统一关系。随着建筑美学的更迭, 建筑师追求突破经典几何的自由建筑形态, 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与几何调度, 创造有机的建筑形象, 展示复杂结构形态的艺术魅力。

将此设计理念运用得最为纯熟的当属著名结构工程师塞西尔·巴尔蒙德 (Cecil Balmond) 及其团队ARUP公司。巴尔蒙德开启了数字技术下结构异规的新时代, 颠覆了传统结构的表达方式, 实现了更丰富的结构形态, 推动了非线性大跨建筑的发展。巴尔蒙德与众多先锋建筑师合作建成了很多优秀建筑作品, 如ARUP公司与日本建筑师坂茂 (Shigeru Ban) 合作设计的法国蓬皮杜-梅斯中心 (Centre Pompidou-Metz) (2010年建成) , 屋顶描摹中国草帽的意象, 整个屋顶由6层叠层木材 (Laminated timber) 从三个方向纵横交错编织而成, 形成大小变化的蜂窝式网格, 仅需由屋顶向地面延伸出的4条编织柱便足以支撑5 000 m2的空间 (图1) 。再如与伊东丰雄 (Toyo Ito) 合作设计的实验性建筑2002年蛇形画廊展亭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2) , 结构由正方形旋转剪切算法生成貌似随机的建筑形态, 结构相交线形成的不同的三角形、梯形上覆盖着玻璃或钢两种材质, 看似随意, 实则是建筑内部与外部使用者视线设计的物化 (图2) 。

2.结构与空间

大跨建筑的存在源于人类对可提供公众集会的大空间的需求, 老子曰:“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大跨建筑的屋盖所覆盖的空间十分巨大, 涵盖的功能多样, 且各个功能对空间体量与形态有各自的需求, 如果设计得当, 复杂的结构形态可以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差异。

体育建筑的座席区是空间性能要求最高的区域, 融合了座席数、观众视线设计、交通疏散、遮阳通风等技术要求十分复杂。考克斯建筑事务所 (Cox Architects) 设计的墨尔本矩形体育场 (Melbourne Rectangular Stadium) (2010 年建成, 3 万座) , 利用复杂形态的屋盖实现了结构与空间的完美契合, 其灵感来源于布克敏斯特·富勒 (Buckminster Fuller) 的网格球顶, 由水泡形的仿生球状网壳构成的屋盖与矩形座席空间科学吻合:一方面, 屋盖结构精巧, 较一般的悬臂结构节省了50% 的钢材;另一方面, 独特的悬臂设计能够为下面的座席提供绝佳视野。

又如, 在游泳馆设计中, 对于空间组合处理的难点在于跳水区域与游泳区域的高度差, 室内空间既要满足跳水区域的最大高度, 又要避免高度过大造成设备负荷增加与能源浪费。由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设计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 (London Aquatics Centre) (图3) , 尽管极富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外观似乎与内部空间的功能相呼应 (屋面的起伏暗示出其下部竞技池和跳水池空间高度的不同) , 然而临时座席在奥运赛时使用中却出现了视线严重遮挡的基本功能问题, 《搜狐体育》报道称:“你以为在现场就能看到比赛吗?大错特错!在跳水场馆, 有超过400 名的观众只能看天花板, 或者是‘面壁思过’, 想知道队员得分可以听广播, 但是想看队员的跳水动作没门②。”而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设计中, 建筑师将屋盖结构分解为32 榀方型空间钢管桁架, 按照不同功能的水池区域的空间高度, 形成层级渐变、和缓起伏的整体动态的建筑形态。

三、表皮、结构、设备的共生

克里斯汀·史蒂西 (Christian Schittich) 在其著作《建筑表皮》中提出建筑是由承重结构、技术设备、空间顺序和建筑表皮四个部分组成。[7]其中, 承重结构、技术设备和建筑表皮均属实体范畴, 而这三者的共生所创造的生态价值、科技价值与美学价值决定了复杂结构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建造逻辑上来看, 表皮、结构与设备应由统一、多层级的网格进行控制, 以结构布置方式为主要控制网格, 并兼顾表皮与设备的布置方式, 由此具有不同技术功能层共同叠加成统一有机的整体, 将建筑美学表达与生态控制融为一体。

1.结构与表皮

随着技术的发展, 大跨建筑结构体系已转向轻型化, 结构形态由厚重转为轻巧, 由强化凸显转为弱化消隐, 逐渐形成结构表皮化与表皮结构化的审美倾向。大跨建筑的表皮成为其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 有时表达地域文脉, 有时传播商业文化, 有时传达结构肌理, 在大跨建筑创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 得益于新型建筑表皮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如具有多种性能的玻璃、膜材, 表皮可以成为结构, 或者可以成为影响结构形态设计的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在太阳光引入方面具有极强的生态意义。

由马希米亚诺·福克萨斯 (Massimiliano Fuksas) 设计的法国斯特拉斯堡天顶音乐厅 (Zenith Strasbourg) (2008年建成, 1.2万座) 仿佛一个橙色发光体, 其外部几何形状是由两个椭圆形折叠旋转而成, 旋转并置的钢骨架外包裹着由有机硅胶混合玻璃纤维制成的橙色金属表皮, 半透明材质的表皮白天是不透明的, 夜晚在灯光的投射下几乎完全透明, 像是一盏魔幻的灯。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gmp) 设计的2011 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 (2011 年建成, 一场两馆) (图4) , 其中体育场屋面结构 (长310 m, 宽290 m) 由伸出的长65 m的悬臂和以三角面为基本单位的单层空间折板网架钢结构构成, 形态如钻石般闪耀。[8]

2.结构与设备

大跨建筑由于尺度巨大, 占据大量的社会和自然资源, 因此设计愈发关注自身的生态价值。在传统大跨建筑设计中, 通常将节能设备作为辅助设施被动地弥补物理舒适度的不足, 却又造成巨大的能源负荷。在非线性大跨建筑的设计中, 自由的结构形态与表皮、设备一体化形成生态界面, 智能化地主动应对空间舒适性需求 (风、光、热等) , 提高结构与表皮的物理性能, 降低整体的能耗。

英国尼古拉斯·格雷姆肖 (Nicholas Grimshaw) 设计的位于英国康沃尔郡的伊甸园项目是较早的大规模生态穹顶, 在双层圆球网壳结构中安装有可开启窗、换气设备等设施, 以维持穹顶内部空间适宜植物生长的温度与湿度。蓝天组[Coop Himmelb (l) au]在西班牙萨拉戈萨足球场方案设计 (2008 年) (图5) 中, 在结构层之上沿水平方向布置金属百叶控制自然空气的渗透流通, 适当覆盖的半透明织物在引入阳光的同时还能起到遮阴挡雨的作用, 以期为座席区、通道区以及运动场地及草地提供舒适的气候条件, 减少照明、空调及制冷等设备能耗。福斯特及合伙人事务所 (Foster + Partners) 设计的柏林自由大学文献学图书馆 (The Philological Library of the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2005年建成) (图6) , 4层的阅读空间被一个完整的、像素化的生态穹顶所覆盖, 结构内外双层表皮间的空腔形成可以输送新鲜空气和废气的运输管道。这里全年有近60%的时间实现自然通风, 运营费用与一般的全空调图书馆平均值相比降低35%, 总成本与同期建造的德国其他大学图书馆的平均值相比低10%。[9]

四、设计、加工、建造的协同

复杂结构形态的实现得益于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迅速发展和应用, 三维、动态、无缝的数字设计、加工与建造的产业链是直接作用于复杂结构形态的核心技术。纵观建筑历史, 设计方法工具、建造工具、建造流程与逻辑, 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建筑范式的革命, 而现在, 数字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使建筑行业发生巨大的转型。[10]数字化工具实现了建筑信息在各个环节中的有效输入和输出, 实时共享设计成果, 并具有极高的可控性和精确度。于是, 从复杂形态表达到建设项目全过程, 再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得到协同控制, 相关专业工种之间传统的线性设计过程转变为一种网络化的交互过程, 大大提高了复杂形体的设计及建造效率, 同时也拥有了更高的质量与完成度。

凤凰传媒中心是我国较早将尖端的数字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在管理、设计、建造全过程的作品 (图7) 。第一, 该项目以CATIA作为数字技术平台建造1:1足尺比例的虚拟化建筑元件。以“莫比乌斯曲面”作为整个几何控制系统构建的基石, 外壳钢结构几何控制系统构建是在基础控制面之上, 依靠数字技术生成两组三维的“基础控制线” (包括控制外壳钢结构梁的主控制线和次控制线) , 这两组NURBS样条曲线与未来外壳钢结构梁的生成具有严格的衍生关系, 是构建外壳钢结构系统的重要参照。第二, 以BIM平台实施“三维协同”的数字化的全新工作模式。在三维协同状态下, 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可以基于同一个全信息建筑模型完成设计成果的交流与传递。[11]

NBBJ建筑公司与CCDI悉地国际合作设计的杭州奥林匹克运动中心 (预计2015年完工, 8万座体育场、1万座网球场) , 造型源自钱塘江沿岸的冠状植被“白莲花”, 花瓣般的钢结构屋盖形态轻盈柔美 (图8) 。设计师采用了参数化程序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开发和优化3D钢结构模型, 在调节整体形态的过程中及时对整体结构性能进行计算, 并对形态控制进行反馈, 协同控制表皮几何形态及结构构件布置。

结语

面对新的自由时, 重新定义真正的需求, 才不会陷入到自由的危险之中。数字技术带给大跨建筑创作的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自由, 而是从理论、方法和工具层面解决了大跨建筑创作的极其复杂的问题, 将传统分散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中, 实现有机、生态、高效、高质且具有复杂形态的大跨建筑作品。复杂结构形态代表着大跨建筑正转向科技化、系统化、精致化的建筑图景。在这里, 技术与艺术在数字技术支撑下走向了历史上最为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VIOLLET-LE-DUC E E.Entretiens Sur L'Architecture, Volume 2[M].Berlin:Nabu Press, 2010.

[2]王仕统.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概念设计与结构哲学[M]//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问题与建议.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68-84.

[3]陆赐麟.近年我国钢结构工程设计与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M]//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问题与建议.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60-67.

[4]张弦.以结构为先导的设计理念生成[J].建筑学报, 2014 (3) :110-114.

[5]张国强, 尚守平, 徐峰.集成化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6]MACDONALD A J.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e[M].New York:Architectural Press, 1994.

[7]史蒂西.建筑表皮[M].贾子光, 张磊, 姜琦, 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8]胥茨, 齐伯.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 2011 (9) :60-61.

[9]霍尔曼.案例研究:一个绿色图书馆, 柏林自由大学文献学图书馆[J].李菁, 译.世界建筑, 2013 (3) :31-35.

[10]袁烽, 里奇.建筑数字化建造[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

建筑的复杂性 第9篇

关键词:复杂钢结构,新技术,一体化系统

1一体化协同时变分析系统的创立和应用

1.1动态三维变形预调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结构形式具有闭环、倾斜、大悬挑等特点的建筑结构中,比如我国的CCTV主楼结构建设,其建筑结构非常复杂,如果只是按照设计方案对构件进行安装,施工完成后的整体结构很容易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变形,最后会偏离设计变形。所以,需要对每个构件进行“安装位形”并确定三维坐标。此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对所有构件的施工变形预调值进行计算(构件的安装位形与设计位形的坐标差),认真研究了结构内力与位形的发展规律,幕墙体系的容差限值以及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施工变形预调值的影响等方面,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此项工程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1.2整体提升技术

这种技术一般应用在大跨度屋盖建筑结构施工中,其是将拉索、塔架和提升设备提高以后把地面拼接好的大跨度屋盖结构提升到安装位置的技术。在实际的施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以后的结构受力情况与设计状态不一致,需要对结构受力状态和提升点的位置进行研究;(2)研究被提升的结构、塔架和拉索之间的相互作用;(3)结构、塔架在提升过程中做好人为控制,对容易破坏的构件做好保护;(4)对提升过程中的风荷载、断锁、温度和不均匀提升等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1]。

1.3整体滑移技术

一体化系统可以控制滑移结构与滑移支撑体系之间在不同施工程序和不同位置的相互作用力。比如,某省博物馆的结构建设,钢结构屋盖重量为8 850t,采用整体滑移施工技术,滑移距离为125m,把顶推轨道和承重轨道进行分离,通过一体化系统和结构自身的刚度对自重荷载在支柱体系进行有效调节和分配,大大减低了轨道对承载力和刚度的要求。

1.4整体落架技术

这种施工技术是对临时支撑架进行分段组装、高空组装,施工完成后再拆除和落架,是主体结构与临时支撑之间的受力状态进行转换的过程。整体落架技术需要对落架的全过程模拟后,才能制定落架方案和临时支撑的设计。

依据钢结构屋盖受力关系,国家体育馆的整体结构分为主结构和次结构,主体结构是由24个桁架形成的马鞍模型双曲面,次结构是由不规则的钢架构件组成。由于构件自身重力和内力非常大,施工顺序会对成型后的结构受力情况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主结构落架以后再进行肩部和顶面次结构的安装,焊接过程中还要对次结构的荷载作用、落架、温度作用和结构刚度等方面产生的位移和偏差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分析。

1.5整体张拉技术

这种技术需对初始预应力状态进行研究,初始预应力态是结构的起始状态,也是施工的目标状态,对张拉屋盖结构施工非常重要。采用传统的找形分析方法无法与施工分析相结合,所以要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找力分析,也就是逐点去约束法。某体育场的屋盖结构施工采用车辐式整体张拉结构,平面投影为230m×235m,由35个索桁架组成。首先在地面上设置上径向索和上环索,把上径向索进行张拉与环梁相连接,然后安装飞柱、下径向索和下环索,最后对下径向索进行张拉。

1.6整体起板技术

这种施工技术主要应用在巨型环状钢结构或者巨型钢拱结构施工中,具有施工成本低、工期短、受力清晰和安全性高等优点。首先对巨型钢拱等起板结构进行拼装,设置起板旋转轴线,在另一端设置A字形塔架并连接平衡索和起吊索,形成平衡状态。然后在塔架上安装千斤顶,牵引吊索使起板结构旋转到设计的竖直位形,如图1所示。

2复杂钢结构施工“力”与“形”控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1张拉结构施工方案的模拟与优化

早期车辐式结构跨度一般不是很大,外环采用混凝土环梁,内环采用刚性环。但一些大型体育场的屋盖结构中,内环很多是直径很大的柔性环索,采用整体张拉结构是非常可行的。在上述整体张拉技术中采用一个体育场屋盖结构的施工案例,提出了几种张拉方案:张拉环索、张拉径向索、顶升飞柱、张拉上径向索等。通过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以及对方案中索力发展规律进行比较,得出车辐式结构张拉结构的施工重点有对预应力大的索先张拉、对预应力小的索后张拉,可大大降低对千斤顶的重量要求。

2.2施工环境温度对车辐式结构索力的影响

车辐式结构的刚度是由预应力状态来决定的,但是预应力状态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构件容易出现热胀冷缩。在实际的施工中,拉索、环梁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安装和加工温度与设计标准温度会有很大差别。对施工环境温度进行分析,可以用下面公式来分析:

式(1)中,δT代表构件安装温度与设计标准温度之差;δT1代表拉索和环梁制作环境温度差;δF代表呈现状态的索力与设计值之差。其中A、B两个系数与车辐式结构的边界条件和尺寸有关,一般情况下B≥A。因此,要对成型结构的预应力分布与设计值保持一致,对环梁尺寸和拉索长度进行温度补偿。

2.3车辐式结构中索长与环梁位形误差限值方法的确定

通过式(1)计算加上理论分析发现,索力偏差δF与拉索长度和环梁位形δT1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对此项体育场屋盖结构工程建设整体模型试验显示,环梁的位形偏差、飞柱的长度误差以及径向索对预应力的分布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误差所在位置的索桁架个数越多,误差对预应力产生的影响就越小;环索索长对预应力的分布是全局性的影响,这一特点可以减少δF与δT1中的项数,对δF进行限制可以得到临界状态下的公式,即:

把索长误差的概率分布计入式(2)中,可以得到索长误差限值。此项体育场屋盖结构工程中的索长误差限值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2.4焊缝收缩对屋盖结构影响分析

屋盖钢结构的焊接收缩会对结构造成残余变形或产生巨大残余内力。某高校体育运动中心屋盖建设采用单层折面空间网络结构,屋盖直径为285m×275m,用圆钢管为主要构件,锻管壁厚、结构刚度和焊缝尺度都很大。在施工中对胎架分成25段分别安装,相互之间留有合拢缝,安装后对合拢缝进行焊接,最后拆除胎架。但是却发现合拢后的一部分胎架与主体结构脱开,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发现焊接残余内力屋盖与支撑胎架的受力情况相差很大。

3结语

由于钢结构工程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断寻求新的施工技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技术人员熟练掌握一体化分析系统,准确把握结构中力与形的变化,更好地把大型复杂钢结构应用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

参考文献

建筑的复杂性 第10篇

一、建筑复杂曲面的发展

早期建筑复杂曲面的设计与建造尚未有数字技术介入其中, 建筑师通过对建筑力学与几何关系的重新诠释, 进行建筑的找形优化至最终实现, 并创造全新的建筑形式。20世纪初, 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 (Antonio Gaudi) 采用悬挂垂线结合荷载计算的方法以及直纹曲面、双曲面等几何工具进行米拉之家 (Casa Milá) 、古埃尔教堂 (Church of Colònia Güell) 及圣家族大教堂 (Sagrada Família) 等复杂形态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图1) , 使充满奇幻色彩的自然建筑形态得以实现, 从而开创了全新的设计思路。[1]

之后, 计算机技术开始介入到建筑的结构分析与模拟当中, 由约翰·伍重 (Jorn Utzon) 设计、建造历时14年之久的悉尼歌剧院 (Sydney Opera House) , 其形态是在反复尝试了抛物线、圆形肋拱及椭圆体等12种不同“壳”体方案之后最终选定由球体创建形成 (图2) 。区别于传统“形式—结构”的设计过程, 悉尼歌剧院的建造采用了以结构合理性为先导的曲面实现方式, 即“结构—形式”。[2]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真正开始将数字技术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用于建筑实现过程当中的是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 (Frank Gehry) 。虽然其方案设计仍然采用草图及模型的传统方式, 但是通过盖里科技对Catia及Digital Project (DP) 软件技术平台的引进和发展应用, 数字技术强大的模拟分析和信息管理功能为其设计中的复杂曲面建筑形态实现提供了可能。

当下, 以各类计算机建模及分析软件为平台, 通过对程序脚本的开发应用, 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复杂曲面的建筑形态。根据数字技术在复杂曲面建筑设计实践不同阶段中的应用情况, 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模式—数字技术在复杂曲面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的先验性模式和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方案之后模拟分析的后验性模式。前者是基于参数化的逻辑和规则来确定复杂曲面的形态, 后者是在已有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化的过程。[2]先验性模式包括:根据算法生成建筑复杂曲面形态, 即利用拓扑、分形等几何原理或生物集群思想等确定编程逻辑;根据环境性能分析生成建筑复杂曲面形态, 即通过对建筑风、光、热等环境状况的模拟分析来取得建筑形态的较优解;以及根据建筑的材料及结构特性来确定建筑复杂曲面形态, 注重建筑中材料和结构的设计表达, 形成不同于传统模式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后验性模式则是在曲面形态设计完成之后, 通过数学概念、力学原理等的引入辅助复杂曲面计算机参数化信息模型的建立和优化, 再进一步指导建造施工。无论哪种方式, 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都对复杂曲面建筑的形态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动其进一步向前发展。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Oxman Rivka, Oxman Robert的《The New Structuralism Design,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al Technologies》)

(图片来源:Oxman Rivka, Oxman Robert的《The New Structuralism Design,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al Technologies》)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二、建筑设计中复杂曲面的建构方法

建筑设计中的复杂曲面形态建构需要同时满足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以及结构和建造的多重要求, 应用数字化设计工具对复杂曲面模型进行抽象, 同时根据曲面特点的异同选择合理的建构方法将为进一步的曲面优化和建造奠定基础。

1. 基于物理找形建构复杂曲面

“找形”是指基于物理约束或通过实验手段建构复杂曲面的方法, 这种方法最初由高迪的悬链模型而来, 后经弗雷·奥托 (Frei Otto) 及海恩斯·艾斯勒 (Heinz Isler) 等人进一步拓展, 发明了肥皂泡找形法、充气薄膜找形法和悬垂织物找形法等。其中, 基于实验手段的“逆吊实验法”和利用索膜结构为主体形成合理的曲面形态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类方法。通过找形逻辑建构的复杂曲面可以将结构的合理性与建筑的形态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并使结构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发挥。例如福斯特事务所 (Foster+Partners) 在哈萨克斯坦所设计的沙特尔可汗娱乐中心 (Khan Shatyr Entertainment Centre) (图3) , 其主体锥形结构的曲面形态就是通过对一系列悬吊模型的观察分析, 结合计算机模型的进一步发展而最终确定的。[3]

2. 基于几何变换建构复杂曲面

几何变换是指通过对直线、曲线及基本几何形状进行旋转、平移、缩放等变换或是几种变换方式的互相组合来建构复杂曲面的方法, 由此可获得如旋转曲面、平移曲面、直纹曲面、可展开曲面等在建筑实践中被较多应用的曲面形态。[4]因其基于基本的直线或曲线元素而直接建构, 所以便于计算机模型的创建和处理。同时, 曲面的离散和建造实现也相对容易, 节省材料及工程造价。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设计的西班牙YSIOS酿酒厂 (Bodegas YSIOS) (图4) 即是应用直纹曲面建构复杂形态的典型案例, 利用一组连续变动的木质直纹母线生成变化的屋顶曲面。另外, 格雷姆肖建筑事务所 (Grimshaw Architects) 设计的米兰加里波第展览馆 (Milan Garibaldi Exhibition Building) (图5) 也是基于基本的结构和几何概念, 利用直线和曲线的平移缩放等组合变换建构复杂曲面形态的尝试与实践。

3. 基于不规则形态建构复杂曲面

利用不规则形态建构复杂曲面更多地是基于建筑师对设计概念的把握和对艺术形式的控制, 往往不能通过解析表达也无法由基本的曲面组合得到, 而是需要在草图或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曲面拟合技术通过或逼近给定的离散点来得到复杂曲面。这种逻辑建构的复杂曲面形式更为自由, 也更加接近建筑师的设计意图, 但可能给在形式与结构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或导致最终建筑的实现形态与设计初衷产生偏差。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的许多作品中都用到了不规则形态的曲面, 如广州歌剧院 (Guangzhou Opera House) 、格拉斯哥交通博物馆 (Glasgow Riverside Museum of Transport) 以及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Heyhar Aliyev Centre) 等 (图6) , 这些复杂曲面都是通过计算机辅助的优化分析, 并借助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得以实现。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采取不同方法建构出的复杂曲面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及特点 (表1) , 从不同的设计需求出发选用不同的约束逻辑来建构复杂曲面, 可以使结构要求与美学需求更好地结合, 并有利于设计意图的表达和复杂曲面形态的优化与最终实现。

三、建筑设计中复杂曲面的优化策略

在复杂曲面建筑形态实现的过程中, 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 建造成本和施工难度往往大幅度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曲面优化成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优化过程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曲面的几何形态、结构形态以及单元构件划分等方面较优解的选择和确定, 简化复杂曲面的建造过程, 降低时间和经济成本,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几何形态优化

曲面的几何形态优化通常是在曲面造型阶段, 对建筑复杂形体的表皮单元构件离散化之前进行, 常借助NURBS技术描述曲面结构, 利用遗传算法、牛顿法、梯度算法等优化算法来进行, 使曲面形态合理化。[5]

曲面形态优化前期过程的做法借鉴了工业设计中逆向工程的曲面拟合与重建方法, 具体流程如图7所示。首先通过对实体样件的3D扫描或由其他数据结构模型的转换完成原始数据的收集, 抽取关键点云之后再利用相关软件进行进一步的曲面模型重建。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将测量点拟合成样条曲线或参数曲线, 再通过曲面造型的方式将曲线建构成曲面, 并进一步延伸、剪裁、过渡为完整曲面模型的传统曲面造型方式;另一类是通过多边形处理利用软件拟合曲面片并完成曲面模型重建的快速曲面造型方式。[6]

在此基础上对曲面形态的进一步离散优化则需要根据曲面的曲率等几何性质结合相应的算法来完成。例如盖里在体验音乐项目 (Experience Music Project) 中利用高斯曲率值来分析并调整曲面形态, 使之合理化, 并在此基础上将曲面离散为不同曲率的四边形金属面板的集合体, 使复杂曲面形态最终得以实现 (图8) 。[7]另外, 结合曲面的建构逻辑, 在对复杂曲面的离散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运用可展曲面、直纹曲面等相对便于加工、易于实现的曲面类型, 再通过拼合实现曲率连续, 如扎哈·哈迪德在北京银河SOHO (Galaxy SOHO) 的设计实践中运用可展开曲面进行曲面合理优化的处理 (图9) 。[8]

(图片来源:Dennis Robert Shelden的《Digital Surface Repres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ability of Gehry's Architecture》)

(图片来源:Cristiano Ceccato的《Computing and Constructing Continuous Differentiation》)

2. 结构形态优化

结构形态的优化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的物理发生找形实验方法, 即对特定物理约束条件下的极小曲面进行优化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这类方法已可以借由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另一方面, 拓扑优化也是当前用于复杂形态建筑结构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有限元分析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简称FEA) 是其中的一类数值计算方法, 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当中。其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大的结构系统离散为有限个单元区域, 通过对单元区域变形和应力的求解来获得整个结构的变形和应力, 进而调整曲面形态使其应变能趋于最小化并最终形成一种高强度的结构形态。[9]这种方法为有不规则边界或几何形状较为复杂的曲面结构的分析提供了可能。

伊东丰雄 (Toyo Ito) 在日本福冈岛城中央公园核心设施 (Building for Island City Central Park“GRIN GRIN”) 以及各务原市的火葬场“冥想之森” (Crematorium in Kahamigahara) 中曲面形状的确定及结构形态优化, 都是借助有限元分析法来实现的 (图10) 。另外, 基于进化思想的拓扑优化算法—渐进结构优化方法ESO (Evolutiona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目前也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在设计上逐渐消除无效材料而实现最优化结构, 使之具有最大刚度和最轻质量。日本建筑师矶崎新 (Arata Isozaki) 设计的上海证大喜马拉雅艺术中心 (Himalayas Centre) 以及卡塔尔国际会议中心 (Qatar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即采用了ESO分析法来确定和优化结构形态 (图11) 。[10]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孙澄, 韩昀松, 姜宏国的《数字语境下建筑与环境互动设计研究》)

3. 环境性能优化

环境性能优化是将建筑所在环境的风、光、热等一系列环境因素作为影响因子和参数, 通过相关计算机软件的模拟分析, 对建筑形体进行性能评估并不断修正、优化曲面形态的一种策略。常用的模拟技术有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模拟、采光模拟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曲面形态, 从而提高建筑的性能, 降低能耗。例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Hyperbody研究组开展的QUF工作营的设计案例中, 即采用了相关的优化策略:首先对场地风环境进行模拟, 建立意向模型, 在Processing中结合功能调整模型并测试得到期望的风曲线;之后利用风曲线生成主体形态, 再导入Ecotect中获得冬夏季风矢量在建筑表面的路径曲线, 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通过T-Spline优化形体, 得到最后的复杂曲面形态 (图12) 。[11]

结语

在复杂曲面建筑的设计实践过程中, 曲面形态的建构与优化对于设计方案的概念呈现及建造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师应根据恰当的逻辑原则来建构复杂曲面, 以利于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之间更好地协调合作。而在设计向实体建造的转化过程中, 曲面的优化则为进一步的单元构件分割及最终的形态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从而有效降低其建造难度和风险, 避免建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保证最终的建筑品质。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复杂曲面形态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数字化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也在不断更新与升级, 曲面的建构与优化过程对于复杂曲面建筑的实际建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已成为建筑设计实践过程研究的重要方向。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首先归纳并论述复杂曲面建筑的发展历程, 进而对建筑设计中复杂曲面的建构逻辑和方法进行研究和阐释, 以此作为曲面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最后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归纳, 从曲面几何形态、结构形态、环境性能等方面提出深化设计阶段相应的曲面优化策略。

关键词:复杂曲面,曲面建构,曲面优化,建筑几何学

参考文献

[1]袁烽.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J].时代建筑, 2012 (5) :10-21.

[2]Oxman Rivka, Oxman Robert.The New Structuralism Design,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al Technologies[J].Architectural Design:The New Structuralism, 2010 (7/8) :15-23.

[3]Mangelsdorf W.Structuring Strategies for Complex Geometries[J].Architectural Design:The New Structuralism, 2010 (7/8) :40-45.

[4]Pottmann H, Asperl A, Hofer M, Kilian A.Architectural Geometry[M].Pennsylvania:Bentley Institute Press, 2007:289-311.

[5]李欣.自由曲面结构的形态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6]金涛, 童水光, 等.逆向工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7]Shelden D R.Digital Surface Repres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ability of Gehry's Architecture[D].Cambridge:MIT, 2002:162-167.

[8]CeccatoC.ComputingandConstructingContinuousDifferentiation[J].Architectural Design:Material Computation, 2012 (3/4) :97-103.

[9]王烈衡, 徐学军.有限元方法的数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0]袁烽, 孟媛.基于BIM平台的数字模块化建造理论方法[J].时代建筑, 2013 (2) :30-37.

建筑的复杂性 第11篇

现代建筑无论是在建筑形式还是在建筑结构体系上均有很大变化和创新, 高层建筑的功能趋向于多样化和综合化, 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竖向体型日趋复杂, 这些趋势和变化对建筑物的抗侧力体系和建筑功能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超限高层, 对结构的抗震要求尤为严格。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是平面规则、对称的正四边形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 楼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主次梁楼盖体系。因建筑设计的需要, 建筑四周边得柱子没有垂直连续, 而是在1-3层、20层中断, 柱位向内偏移6.4米, 结构方案采用的是在4层、19层、20层21层设置转换桁架, 桁架高度同楼层高, 通过一对一连接得斜柱, 把不在同一轴线的竖向柱子连接起来, 形成重力荷载的一个连续的传递链接, 使竖向荷载传力途径有转折, 但不中断。主要的抗侧构件核心筒混凝土墙沿高度连续不中断, 设计采用加厚核心筒四周边剪力墙至600mm厚, 保证其有足够的抗侧刚度, 并承担大部分水平力和倾覆力矩。

建筑总层数28层, 地下三层, 地面以上建筑总高度99.88米。1-2层、4-19层和20-26层层高3.6m、三层层高5.7m, 二十层层高6.4m。透视图如图1, 结构平面如图2。

结构平面图

1.1 本结构的特点

本结构为了满足建筑上的需求, 建筑上有两次转换, 第一次是在第四层, 一到三层的平面布置一样, 第四层往外悬挑6.4米, 第一次空间的外拓, 这里的转换见剖面图3, 用的桁架斜撑来实现转换。第二次转换是20层, 进行了内缩, 回到了三层的平面布置, 第三次转换是21层, 又往外悬挑了6.4米, 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转换也是用的桁架斜撑来实现的。

本结构的特点就是, 竖向上变化比较大, 悬挑跨度大, 是抗震的难点, 抗震的要点是四层到二十层, 这次桁架斜撑的转换的节点受力很大, 地震作用下斜撑的受力值得关注, 四层平面的力也是很大, 剪力墙的侧向节点的力很大。第二次转换的时候的层高较大, 层高为6.4米, 转换层的节点的合理受力是个设计难点。

2 结构分析方法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 单元采用beam188和shell63, 其中梁和柱子用beam188, 楼板和剪力墙用shell63。特征值分析方法用的block lanczos法。

将惯性力作为一种等价荷载, 按静力平衡原理建立平衡方程即每个质点所受的力为弹性力、阻尼力和惯性力三种力平衡。

其矩阵形式的动力方程:, 其中M, C, K分别是结构的质量, 阻尼和刚度矩阵, P为外力荷载。

3 结构分析

本结构X方向37.5米, Y方向37.5米, 内部剪力墙部分为15m×12m, 用来竖向交通。楼板采用C30混凝土, 柱子与梁采用C50混凝土。竖向斜撑为1.2×1.2m, 剪力墙厚度0.3m, 其余参数见下表1.

3.1模态分析

对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 因为该结构体型复杂, 杆件众多, 因此频率分布比较广, 振型复杂, 故对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时取50阶振型和自振频率进行分析。第一频率为0.4947Hz, 第20振型的频率为6.51Hz, 第50振型的频率为6.97Hz。结构的振型特点为:

(1) 频谱非常密集。从第1振型到第50振型, 频率只相差6.47Hz, 频谱变化比较均匀, 无频率的跳跃现象, 表明该结构动力特性的复杂性; (2) 通过五个软件的分析结果的比较, 得出与ANSYS结果比较接近, 周期都在2.0秒以上。 (3) 结构第一阶为X向平动, 第二阶为Y向平动, 第三阶为扭转振型, 结构以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之比Tt/Tt=0.911/2.020.45<0.9。满足《高规》4.3.5条的要求。

自振特性分析的基本数据见表2所列, 图4至图6显示了前三阶的振型图

表2结构的自振频率

3.2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

为了考虑本结构的大震下的特性, 对本巨型框架输入的地震波是EL Centro地震波, 分析时间11秒, 时间间隔0.02s, 振型阻尼比采用的0.05, 在时程分析时, 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取3.417m/s2, 并且在X (南北) 方向、Y (东西) 方向、Z (竖向) 方向按1:1:0.6的比例输入。

图8到图12分别为两种支撑条件下的顶层位移、顶层速度、顶层加速度、底层柱剪力、底层剪力墙剪力的变化规律。

据上图可知: (1) 分析结果看, 核心筒刚度大, 在地震作用下, 剪力墙承担了90%以上的剪力, 从而保证了结构的柱子可靠性和整体可靠性。 (2) 顶层位移变化和其余集中软件计算结果比较接近, 是可靠的。本文时程分析下位移最大值是0.41m, satwe计算结果是0.277m, PNSAP计算结构是0.363m, MIDAS计算结构是0.36m。

3.3本结构局部节点分析

针对本结构的特点, 对结构的转换层部位的位移进行分析, 总结出其规律。

根据ANSYS的结果, 转换层在罕遇地震下位移最大值还是出现在顶层部位, 最大位移Umax=0.398m, 位移平均值为0.341m, 最大位移和层平均位移比值1.167, 满足《高规》4.5.3条要求。

根据表4可知, 转换层在20层比较薄弱, 但是在大震下还是能满足《高规》4.4.3条层间抗测力构件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上一层的65%.

4 结束语

本文的复杂结构在经过三次竖向转换, 满足了建筑上的要求, 在地震作用下变现了比较不错的性能, 结构方案是可行的, 桁架斜撑转换得方案也是容易实现的。

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 通过模态分析, 结构频谱非常密集, 转换层的变形较大, 不过总体上满足规范的要求。 (2) 通过时程分析,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 剪力墙承担了90%以上的剪力, 从而保证了结构的柱子可靠性和整体可靠性;顶层位移变化和其余集中软件计算结果比较接近, 是可靠的;顶层速度和加速度都在合理范围内。 (3) 转换层的层间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之比和竖向刚度满足规范要求, 转换层的受剪承载力没有出现局部特别小的情况。

复杂结构体系的抗震是很重要的, 本文通过桁架转换成功实现了大跨度悬挑, 并且经历了竖向三次转换的超高层的设计, 可以被同类工程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谢开仲, 秦荣, 彭文立, 罗月静.北海机场新航站大楼网壳屋盖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广西科学, 2003, 第4期.

[2]秦荣.计算结构动力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药物检测下一篇:作为教师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