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2024-07-16

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精选12篇)

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第1篇

1. 施工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理论与评价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施工建设项目安全的内涵, 首先要对项目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项目是为完成一种特殊产品或服务而做出的一次性的努力。基于上述概念, 我们可以将施工建设项目界定为实现企业需要、达到市场目标, 在既定的成本要求下, 根据施工时间和施工质量的要求及限制做出的特定活动, 通过此活动可以实现特定用途的建设活动。施工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 其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需要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时间、资金等加以限制;其次, 施工建设项目具有长期性, 一般情况下, 建设期都在一年以上, 大型综合项目工期时间更长;最后, 施工建设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复杂程度不仅体现在施工建设的内容上, 还包括施工的参与方多样化、技术难度繁琐化、影响方面广泛化等等。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安全管理, 安全是为某一事项不受损害的现象, 安全管理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 对危险进行有效的识别, 并通过对危险程度的测评、发生概率的估算, 将可能发生危害的程度降到可接受的低水平及以下。目前施工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存在多种理论。

(1)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是安全管理和现代科技结合产生的, 一般包括对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对系统安全性能进行评价、制定安全措施、对安全价值进行确定和分析。

(2) 安全控制论理论

这一理论要求在进行安全管理时, 负责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要对生产环境中的地点、人物、资源等加以控制, 按照既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利用科技手段, 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系统的规范操作过程达到一定的安全目标。

(3) 全寿命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要求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进行分析, 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设计计划到施工、运行、完工、处置各个阶段都要进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和评价。这一理论强调项目的完整性、全局性、阶段性等特点。

安全评价是基于以上安全管理理论的评价, 安全评价要求对项目工程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预测危害程度与可能比例, 通过评价相关预测评估指标, 提出适当的措施予以应对, 为科学决策提供帮助与理论支撑。

施工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作用是安全评价价值的体现,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安全评价有利于投资者在众多项目中选择最为合适的项目进行施工, 这一作用是基于安全评价对项目安全等级考量的基础上进行的, 投资人通过对项目各项安全指标的分析, 综合考虑项目投入产出比, 才能做出性价比更高的安全投资方案;另外, 项目安全评价有利于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了解企业项目的安全状况, 合理分配监督管理重点和力度, 对社会安定起到重要作用;当然, 施工建设安全评价最重要的作用是有助于提高施工项目自身的安全水平, 及时发现应对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 为安全生产和经营提供保障。

2.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特殊性与案例分析

基于对施工项目安全评价理论的概述, 本文着重研究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由于化工企业的特质, 其生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安全生产对其而言更为重要,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化工项目日益增多, 规模也呈现直线上升态势, 在高增长高收益的背后必然存在着高风险, 化工项目由于其生产风险巨大而对生产技术的要求也较高, 安全事故也会因微小的安全疏漏而频频发生。

近年来, 多起安全事故频发。就在今年11月, 山东淄博周村区一热电公司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6人受伤, 这一重大事故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同时还导致55吨氨水泄露污染环境, 这起事故正是由于设备安装过程中, 因施工质量不合格所造成的工程质量缺陷, 而引发的漏气, 进而导致爆炸。同年, 相似的案例再次发生, 一诺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受限空间作业未办证致使人员死亡, 此类事故频频发生, 究其根源就是对安全生产的监督评价力度不够, 存在种种安全隐患。

一旦安全事故发生, 就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重大的人身财产损失, 对社会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 化工项目在建设时要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督, 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 及时提出适当的应对措施, 以防风险的发生, 为促进项目的安全完工提供帮助, 同时也能积极促使企业安全生产, 降低损失。

对于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从经济方面进行评价。化工建设项目一直以来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也得到了国家的战略重视与支持。因此为保障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维持市场的稳定前进, 就需要化工项目安全生产, 降低损失, 提高效率, 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从能源利用方面, 能源安全一直是国际沟通交流的热点, 如何通过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提升, 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与安全施工尤为关键, 只有提高能源利用率, 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因此, 这一安全评价指标也就是施工技术水平的评价是对化工项目评价的关键。

3. 施工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现状与问题分析

化工的危险特点以及化工产业集中性的特点, 安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现状:

(1) 区域风险评价

无论是项目集中地区还是化工生产线密集项目, 都需要对生产安全距离进行规定, 发达国家已经将安全距离列入国家法律法规, 由于工业活动中危险化工品数量较多, 其性质存在差异性和特质性, 因此需要系统的对施工建设项目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考虑不充分将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目前国内外对化工园区的安全项目多采用此种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方法有可细分为两种即基于个人和社会风险与基于风险补偿的两种。前者是评价项目的个体死亡概率与社会事故发生频率两个定量量化指标;后者测试在危险发生时, 衡量风险补偿程度进而评价安全系数。无论是两者何种评价标准整体的分析了化工项目的施工建设安全标准, 系统化的的评价风险, 有利于整体的管理。

(2) 安全检查表分析

这种方式是针对单独的化工企业或化工项目, 在项目中设立单元, 通过对每个单元的设备、技术、操作、安全等多方面的评估, 综合整个系统从而对整个项目进行安全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检查出设计上的失误与缺陷, 保障生产的有效进行。

(3)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

这一方法是针对化工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对潜在危险进行预估, 逐步分析施工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的子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及其影响, 再针对各个子系统风险进行及时的预防。

安全评价的方法固然很多, 但是安全评价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 每个施工建设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 目前的安全评价方法没有针对各自特点设定个性化的评价方案;第二, 现在的风险评价少有涉及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 牵动效应有时更为显著;第三, 现在有对单个项目的安全评价模式, 没有专门针对整个化工行业的安全评价模式, 对行业安全评估不足。

4. 施工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对施工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加强对人-机-环境管理。

施工建设项目无论从项目自身看还是从企业看都是一个系统的运行环节, 这一环节的系统性决定了其为人、机器设备、施工环境的综合作用结果, 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时要同时考虑人员生命安全、机器设备运行安全以及施工建设现场施工布置稳定性、合理性与安全性。综合以上三者的安全评价, 才能实现系统的评估模式, 保障生产安全运行。

(2) 安全评价添加个性化评分权重

由于每个施工项目都存在其特有的性质, 即其特质, 这种特质也可能导致安全风险的存在, 因此在评估施工建设项目的安全与否时, 需要对项目特质加以考虑, 如果在原始的安全评价分析表中缺少这一项分析就显得并不完整, 因此在权重系数表中应加入项目特质安全评估, 同时也可适当提高其权重以保证安全评价的准确性。

(3) 设计行业安全评价方法

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第2篇

[摘要]本文从建设项目职业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内容、范围、方法、程序、结论与建议、评价报告书等多方面探讨两种评价之共同点与不同的侧重点,为评价人员开展评价工作及撰写评价报告书提供经验参考,更好地为建设单位作好评价工作。以确保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上级部门验收,确保职业安全并避免或减少职业病危害。

[关键词]安全评价 职业病危害评价 建设项目 评价报告书

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第十五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第十六条规定: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同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为规范安全评价行为,确保安全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制了《安全评价通则》,规定了职业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目的、要求、程序和方法。

1.职业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本原则与目的前者的基本原则是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科学、公正和合法的自主开展安全评价;其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而后者以消除生产中存在的职业危害为目的,应用职业卫生学原理和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判别其危害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对策的建议,并对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以达到消除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前者侧重于危险因素(也包括有害因素),确保安全,减少事故;后者侧重于有害因素,为保护劳动者健康以尽量消除职业危害。

2.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分类和范围

安全评价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专项安全评价四类;职业病危害评价分为职业危害预评价、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三类。职业职业评价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工程、系统的安全评价;职业危害评价则适用于所有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3.职业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安全评价的内容包括危险性识别和危险度评价,其具体的评价方法包括事故树、事件树、安全检查表、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等数十种方法;而职业病危害评价内容主要为生产过程中的“慢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放射性和非放射性)的识别及防护措施的评价,其方法包括卫生学调查、类比调查、检查表法、测试实验法及现场检测等方法。相比来说,安全评价的内容相对更全面,其内容中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

4.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

安全评价的主要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为: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等)→编制评价方案→工程分析及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定性定量评价→形成结论并提出职业卫生防护对策和建议→编制职业危害评价报告。

5.相关结论与建议

作为评价报告书中最关键的章节:结论与建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的观点是需作到如下几点:结论明确,条理分明,全面概括,措施可行。首先要结论明确,从报告书之前的各项分析及与相关法规、标准的比对,工程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有哪些,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必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是与否的结论;其次,此阶段的论述一定得条理分明,按一定的规律或思路去写,每一条、每一段都要专注于说明某一个主题,切不可不同的内容混在一块杂谈;第三,全

面概括,作为全篇报告的结论部分,实际是对总个报告书的高度概括,既要精练,同时也要全面,尤其是之前章节中重点提出的内容,一定要在此处尽量全面地列出来;第四就是措施可行,结论之后的措施建议,需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的标准与规范,考虑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条件与能力执行的措施建议。

6.评价报告书的规范格式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2002年4月11日,卫法监发[2002]63号)的要求,明确规定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及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的具体书写格式,包括封面、封

二、封

三、封四及正文的字体、字号、排版等内容。同样《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及《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等对安全评价报告书的书写格式亦作了详细的规定。通过规范的评价及编制相应报告书,即可为生产单位职业危害管理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国家决策和制定措施的依据。

7.附:炼油厂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生产过程

炼油基本上是在管理和各种分馏塔、裂解、重整等装置中进行的确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最终生产出汽油、煤油等动力油,并从中撮部分溶剂油(苯、甲苯、二甲苯等),副产品是产量很大的石油沥青。大体可分为初步加工、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三个步骤。

1、初步加工:脱盐、脱水。在高压直流电场作用下,使原油中水滴聚集沉降,同时脱胎换骨掉无机盐。

2、一次加工:常压和减压蒸馏。在常压和减压下加热蒸馏,按照沸点高低将原油分馏为各种馏分。

3、二次加工:

(1)重整。在铂或铂铼催化剂(硅酸铝或氧化铝作担体)作用下,使原料油发生重整反应,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

(2)分子筛脱腊。用分子筛作为吸附剂,脱除原料油中的正烷烃,以降低航空用油的冰点和柴油的凝点。

(3)加氢精制(或加氢脱硫)。使原料油中的硫、氮、氧杂质与氢反应而脱除。

(4)催化裂化。用微球硅酸铝作催化剂,使重质原料油在高温下裂解,转化为轻质油品。加氢裂化是使重质原料油与氢反应而裂解,以生产优质汽油等。

(5)糠醛(或酚)精制。用糠醛(或酚)作溶剂,将润滑油分馏中不合需要的组分脱除。

(6)酮苯脱蜡。用丙酮(或丁酮)和苯的混合物作溶剂,经冷冻、过滤等过程,将润滑油中的蜡质脱除。亦可采用尿素脱蜡。

(7)白土精制。用白土(Al2O3.2SiO2.2H2O)作吸附剂,脱除润滑油和石蜡中的残余溶剂、臭味和颜色等。

(8)蜡饼发汗。将蜡饼缓慢加热,控制在石蜡产品熔点以下1~2℃,使油质和熔点较低的蜡质渐渐熔化成液体流出,以抽取不同熔点的石蜡。

(9)丙烷脱沥青。用液体丙烷作溶剂,将减压渣中的沥青质脱掉,为催化裂化和制取沥青提供原料。氧化沥青是在高温下加氧,使沥青原料发生缩全反应,以提高沥青质量。

(二)职业危害因素

石油加工过程的主要职业危害是汽油蒸气和溶剂油蒸气,以及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各种热炉的岗位均属高温作业,以及噪声等危害。

1、多数生产岗位都有接触汽油蒸气的可能,溶剂提取过程中,作业场所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溶剂蒸气逸出。在常压减压蒸馏、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等过程中,均可产生硫化氢,特别是在加工高含硫原油时更为严重。因此,汽油、溶剂油、硫化氢中毒的危险是炼油生产中主要的职业危害。

2、润滑油酸碱精制过程中产生的酸蒸气,可引起化学灼伤。

3、各种加热炉均为高温作业,夏季可引起中暑,冬季可致上呼吸道感染。

4、噪声的危害也较普遍。

5、使用含放射源仪表时存在电离辐射危害可能。

(三)预防措施

1、炼油生产基本上是在各种装置和管道内进行,因此生产设备的密闭化、自动化是预防炼油生产中的职业危害的根本措施。

2、所有生产场所必须加强防火防爆措施;加强设备的管理和及时检修,防止跑冒滴漏。

3、在精制催化、裂化、加料,过滤机、泵、压缩机等处安装密闭通风排毒设备。

4、清刷油槽车、贮油罐的作业工人应供给防毒面具,并有专人管理和维修。

5、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如加热炉喷嘴可改用辐射式燃式喷嘴;压缩机、鼓风机等高压气体出口、放气管口设消声器;对发生哭声的泵应装设封闭隔声罩;噪声大管线用隔声材料覆盖。供给作业工作防噪声耳塞、耳罩。

6、蜡饼发汗室采用自动控温装置,尽量减少在发汗室内的作业时间,以预防高温高湿的危害。

7、如存在使用放射源等放射性检测设备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取辐射防护设施。

参考文献

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第3篇

关键词:安全文化;安全文化评价;烟草企业;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科技技术的不断提升,对烟草企业进行安全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烟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对员工宣传安全意识,还要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加深人们对安全意识的理解,从而建设具有新时代意义的烟草企业。

一、烟草企业在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自助监测技术。一部分烟草企业缺少自主监测技术,没有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反复的监测,导致烟草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一部分的烟草企业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但缺少自助监测技术,导致安全文化的建设对烟草企业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也没有让工作人员意识到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二)缺少全员参与,安全事务的商讨和决策停留在管理决策层。在烟草公司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参与不到相应的问题探讨和决策中去,员工认为企业安全问题是企业上层的责任,在生产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是企业上层给予工作人员的一项工作,这就导致员工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主要的原因就是员工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相应的探讨活动中去,只是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起到检查作用。

(三)缺乏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烟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相应安全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相应安全文化的宣传力度也不够。

二、烟草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

(一)烟草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在二十世紀末期对安全文化进行了相应的定义,主要是说安全文化是单位与个人具有的安全素质和态度的总值,超出一切的理念。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的强化,利用领导、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因此,烟草企业的安全文化可以指引工作人员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更是体现企业改革的有效体现。

(二)烟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有一部分企业因为自身缺少安全管理的意识,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随着增加。加大烟草企业对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更好的判断烟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从而确立一个合理发展的安全文化体系[2]。

(三)烟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烟草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主要目标就是依据有效的教育培训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为烟草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具有安全意识的生产环境,避免出现一些安全问题,确保工作人员的工作安全,从而更好地发展烟草企业,建设具有时代意义的烟草行业。

(四)烟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烟草企业建设的安全文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技术、安全的管理制度以及安全的物质文化。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安全技术,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主要是对安全技术软件的建设,而安全物质文化则属于安全文化硬件上的构建,安全管理的制度则属于软件和硬件的共同结合,以此建设健全的烟草完全文化。

(五)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的内容。烟草企业要想建设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就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展现,宏观主要是对评价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微观主要是指考察企业安全的情况。宏观建设要先关注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理念以及态度等多多方面的意识,表现在企业制定的安全政策和制定的安全目标等,其次要注重企业对安全管理的相应措施,对员工以及社会公众的安全承诺等,可以从企业公开的安全生产资料和制定的安全制度等进行评价。

结束语:综上所述,烟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科技技术的不断改进,烟草企业的安全文化也在不断的自我革新,虽然现阶段的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的设计人员要依据实践获取的经验,不断地进行技术和理论的革新,并对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评估结果进行严密的分析,对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建设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晋鑫. 铜川市烟草公司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

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第4篇

标准的制定背景

安全预评价作为保证建设项目安全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早在1996年, 《建设项目 (工程)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 (原劳动部令[1996]第3号) 就提出建设项目应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2002年, 《安全生产法》第25条规定:“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 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2003年,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6号) 要求, 煤矿新建、改扩建项目必须进行安全预评价。2004年, 发布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国务院令第397号) 明确规定, 煤矿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依法进行安全评价。2007年,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做好煤炭资源整合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 (煤安监监察[2007]43号)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 (煤安监监察[2007]44号) 进一步强调了安全预评价工作的相关要求。2010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再次明确要求, 煤矿建设项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

各地、各煤矿企业根据国家要求, 认真开展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工作, 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煤矿建设和煤炭生产领域相关工作开展时间不长, 对安全预评价的认识不深、不统一, 评价方法不合理, 结论不准确、不具体, 对策措施不具针对性等现象在煤矿安全预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 有的甚至生搬硬套, 造成安全预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安全预评价工作的规范性亟待提高。

虽然《煤矿安全评价导则》 (煤安监技装字[2003]114号) 对煤矿安全预评价的步骤和报告进行了初步规范, 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AQ 8002—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对安全预评价工作提出了通用性要求, 但由于煤矿建设项目的特殊性、煤炭生产构成要素的多变性及高危险性, 这些标准规范不能满足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工作的现实需求。因此, 需要从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工作的客观需求出发, 紧密结合煤矿建设项目的特点和煤矿安全生产的客观实际, 制定更具针对性、更具指导作用的标准, 以具体指导、规范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工作。AQ1095标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制定和发布实施的。

标准的适用范围

AQ 1095标准适用于煤矿建设项目, 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工作。新建项目包括在新开发井田内新设计建设的煤矿建设项目及资源整合煤矿建设项目。扩建项目指现有合法生产煤矿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升生产能力的煤矿建设项目。改建项目指对现有合法生产煤矿改变了原有主要生产系统及安全设施, 但没有增加生产能力的煤矿建设项目。包括增加井筒数目或者改变井筒功能、扩大煤层开采范围、矿井延伸水平开拓方式与原设计不一致等的项目。

标准的特点及重点内容

AQ 1095在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及AQ 8001、AQ 8002的通用性要求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煤矿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特点, 研究煤矿安全预评价的客观需求而制定。起草过程中认真总结煤矿安全预评价开展十多年中的经验和教训, 广泛征求各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要求提出的对策措施建议应能有效指导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安全生产。

AQ 1095规定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工作的管理规则、工作程序、内容、评价报告编制等的基本要求, 其重点内容有以下方面:

(1) 规定了安全预评价的工作规则。明确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应由具有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承担, 规定了甲、乙级评价机构的工作范围、工作要求及应对所做出的安全预评价结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2) 细化了安全预评价工作程序。包括:前期准备, 现场调查,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分析, 类比工程评价分析, 划分评价单元, 选择评价方法, 定性、定量评价,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等。

(3) 明确了现场调查的具体要求。现场调查应掌握建设项目自然地理、周边环境、地质与资源条件、安全条件、邻近煤矿及小窑、改扩建煤矿的现状等情况, 强调必须对类比工程进行实地调查。

(4) 强调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的重点及要求。安全预评价应辨识出建设项目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 以瓦斯、煤尘、水、火、顶板、地热等对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类危险因素和本建设项目特殊的有害因素为重点;应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灾害事故的类型、激发条件和作用规律、主要存在场所, 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排序。

(5) 明晰了类比工程评价分析的要求及重点。应进行类比工程与建设项目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对比分析, 以自然灾害类危险因素的种类、存在场所、危害程度为重点;应进行类比工程安全生产对建设项目的借鉴意义分析, 以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防范、安全参数确定、开拓开采部署、开采方法选择、安全系统建立等方面为重点。

(6) 细化了定性、定量评价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应评价矿井瓦斯地质、水文地质、老窑和采空区分布等与安全生产有关主要数据资料的充分性和可靠程度, 分析下一步地质工作的必要性和主要工作方向;评价生产系统 (单元) 的安全可靠性、安全系统 (设施) 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安全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及可能效果, 分析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对于改扩建项目, 应根据项目现状和设计方案, 评价保证改扩建期间安全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并首次规定, 应根据项目建设单位的工作业绩, 评价建设单位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

(7) 强调了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要求。应明确指出、说明和纠正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不符合勘探地质报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内容;对存在缺陷和不适合建设项目实际的设计方案、生产系统与工艺、设施设备、安全技术措施等, 应提出改进措施;对设计中应注意的重大安全问题, 应提出要求和说明;对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 应提出进一步降低风险的技术与管理措施;对因地质资料、安全数据缺少或可信度低带来的问题, 应提出下一步地质工作或专项研究的意见建议。

(8) 规定了安全预评价结论的具体要求。评价结论应概括评价结果, 给出建设项目在评价条件下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符合与否的结论;给出建设项目危险、有害因素引发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明确建设项目投产后能否安全运行的结论。

标准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AQ 1095的发布实施对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重点问题:

(1) 充分认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工作的客观重要性。安全预评价是保障建设项目及项目建成投产后安全水平的重要技术保障措施, 属于源头管理的前置性手段, 应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行为上防止敷衍、走过场, 高度重视相关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质量。安全预评价报告是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管理及项目安全核准、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的主要依据, 属重要技术文件, 应能经受历史的检验。

(2) 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作为安全预评价的核心工作。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 应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 系统辨识建设项目及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以影响、制约建设项目安全设计及系统安全的危险有害因素为重点, 以便采取针对性对策措施;应分析主要危险的发生概率和危险严重度, 合理进行危险度排序, 以便紧紧抓住制约系统安全性的关键问题。

(3) 把握安全预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建设项目安全水平、工作重点是研究提出系统性安全对策措施。开展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 就是要在建设项目设计阶段解决系统性的安全问题, 保证所设计的开拓开采、运输提升、“一通三防”、监控通信等系统具备足够的安全水平;并根据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分析结果, 建设适应建设项目特点的排水、瓦斯抽放、应急避险等安全系统, 保证防灾抗灾能力;防止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先天不足, 杜绝建成后无法整改而造成系统性的安全隐患。通过安全预评价, 可以提出工程技术、教育培训、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但应以工程技术措施为重点, 重视解决系统性安全问题的针对性技术措施。

(4) 深刻领会安全预评价的实质是寻求危险与控制的平衡。辨识、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目的是要充分认识问题, 认识问题的目的是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或控制问题, 保证建设项目潜存的危险与采取的危险控制措施的相对平衡, 以维持建设项目及项目建成投产后必要的安全水平。例如, 灾害严重的矿井就必须具备更加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 采取更加有效的安全防控措施。

(5) 注重所选择的安全预评价方法的合理性、适用性。煤矿生产条件特殊, 制约因素众多, 一些在其他行业或领域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安全预评价方法, 往往难以在煤矿建设项目中取得成功, 应注意所选择使用的安全预评价方法的合理性、适用性。在目前条件下, 建议采用以专家分析、类比工程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为主, 辅之以定量分析方法。在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实践中, 应注意不断丰富和发展适应煤矿特点的安全预评价技术与方法。

项目安全生产综合评价报告 第5篇

本项目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了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目标的安全生产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在安全管理创新、安全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等安全管理控制上,加大管理力度。

一、安全生产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

1、成立公司法人为总负责人、公司安全负责人、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项目管理人员及各班班组长组成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小组,建立从上到下,从整体到每一个环节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2、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安全生产合同制,立下“军令状”,即公

司与项目部、项目部与班组长、班组长与操作人员等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并将安全生产责任与效益、工资、奖金紧密挂钩,切实使每位工作人员担负起安全生产的重大责任。

3、坚持检查评比,做到奖罚兑现。在建立考核标准和考核办

法的前提下,每月组织月度考核评比,每季度综合考核兑现奖励。在考核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而且按照奖励标准及时进行奖罚兑现,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安全管理人员也让给予一定奖励。这样能有力地促进各施工班组抓好安全文明施工的积极性。

4、实行程序管理,抓好分级控制。在安全基础管理中,注意

安全台账的规范化,安全管理资料要与施工进度同步;在现场安全监控工作上,注意发挥安全员和各施工班组安检人员的积极性,更好的体现公司的组织作用和主导作用;对现场的危险源采取分级控制的办法,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健环节。

5、不断改进提高,实行闭环管理。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在实

践中总结经验。每次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都要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通过《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和《安全隐患整改回复单》使安全工作按照达标考核的要求达到闭环管理。

6、设立安全文明施工专栏,以黑板报、宣传栏的形式宣传安

全生产、安全施工理念。

7、特设了安全文明施工专用账户,专款专用。此款取自于项

目安全生产费用的预算和企业项目部自身的安全费用投入,用于购置工程安全设施,设备和安全防护用品,并用于工程现场,以及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费用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本企业安全设备、仪器日常维修以及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等费用。由公司财务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共同监督执行。

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解决情况

1、本项目高达32层,高空坠物的防治尤其重要,故开展防高

外附坠落事故专项控制,我单位认真开展“高处坠落”建筑安全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高外坠落事故的发生。工程项目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已经制定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临边洞口的安全防护设施已做到定型化、工具化,并且实行责任人制度。

2、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已为作业人员配备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

3、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各

工种进行安全目标考核。其主要检查施工用电设施,施工机具、施工道路,“三宝四口”及各临边的防护,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工地办公室、会议室、宿舍、厕所,发现有安全隐患,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处理。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素质。我们一是采取办培训的措

施,对专兼职安检人员进行了培训,使他们对安全理念、管理方式、工作思路、工作重点都有了较清楚的理解;二是组织各单位在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由项目部组织并参加的安全知识大考试,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采取办宣传报、违章曝光专栏、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强安全舆论宣传氛围,营造安全文明施工的气氛,达到增强安全意思和提高安全素质的作用。

三、项目安全综合评价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本工程在安全监站、公司等有关领导的正确指导下,项目经理的亲看自带动下,不断地完善管理办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达到了开工初制定的安全事故为零的安全管理目标,得到了建设方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江苏扬州建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做好安全评价 实现安全发展 第6篇

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引入安全评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在提出建设项目必须做到安全“三同时”时,也把安全预评价作为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基本内容确定了下来。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安全评价机构资质和安全评价人员资格进行认证,先后批准了108家安全评价机构。到2005年,原国家安监局批准的安全评价机构已有470家(注:到2005年底均已到期),省级局认定的临时资质安全评价机构有2000余家,安全评价从业人员总人数则超过了5万人,累计完成的安全评价项目也已超过30万个。前一段时期,国家安监总局针对2005年底评价机构资质已到期的情况,在制定了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并将安全评价甲级资质的审查分为咨询和行政许可两个阶段的同时,在严格资格认证的基础上,首批批准44家评价机构为安全评价甲级资质机构。

经过多年努力,应该说,作为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和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的前置手段,我国安全评价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在确保国民经济安全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明显。但是,由于我国安全评价工作起步晚,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仍在建立和完善中,加上技术力量弱等原因,目前安全评价工作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与经济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单位依法行政的意识薄弱,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在资质审查过程中违反程序和规定批准安全评价资质;有的甚至降低标准,对不符合条件的机构也发放了资质证书;有的只重视发证而疏于监管;有的直接介入中介机构的经营活动,为中介机构承接项目,对评价报告质量把关不严,甚至还存在着收取评审费等违规行为。

二是在评价机构方面,个别单位存在着出具虚假评价报告等情况。有的编制的报告质量和水平不高;有的简化评价程序,不对现场进行考察,闭门造车;有的验收评价走马观花,编造检测检验数据;确立的过程控制规定也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有专家认为,安全评价工作中存在着的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了众多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效果,给项目留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安全生产形势尽快实现好转、国民经济实现安全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

钻井安全评价综合数据库的建设 第7篇

油气钻井是一个多工程、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系统工程,也是隐蔽性很强的地下工程。这些工艺特点决定了在油气钻井作业过程中隐藏着多种不安全因素,如不切实防范,容易发生各类事故,危害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还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1],据统计油气公司每年要花费250亿美元来钻井,然而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的钱都得到充分利用了,很大比例,大约20%都浪费掉了[2],所以要对钻井过程进行风险评价。

进行风险评价的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系统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提前预防事故发生、事故发生率低、事故损失小的目的。

1 安全评价综合数据库

目前对钻井过程进行安全评价,首先要对钻井过程监测,判断实时故障,就是通过掌握钻井过程中设备的过去和现在的运行情况,即在基本不拆卸设备情况下,实时监测设备的状态量,判断有关设备异常或故障的原因及预测对将来的影响。根据表现出相应的信号变化特征,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信号的特征信息,建立特征信息与系统运行状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时进行故障诊断与识别,给出相应的对策,防止事故发生。

1.1 设计的钻井基本数据

(1)

该井地理位置、构造位置、井口坐标、井号、井的性质、完钻井深度及层位、完井方式等。

(2)钻井设备。

钻机型号、钻井液净化设备和井控装置。

(3)井身结构及套管程序。

各次开钻井眼尺寸及钻深,各层套管尺寸、下入深度及水泥返高,定向井井眼轨迹设计。

(4)钻头型号。

(5)钻进参数设计。

钻压、钻速、水力因素、喷嘴直径。

(6)钻井液设计。

预计不同层段所使用的钻井液类型、配方及性能指标,维护处理要求,固相控制技术。

(7)井控设计。

预选择的井控设备,各次开钻和完井井口装置,以及井口装置试压要求,井控技术措施:地层压力检测、破裂压力试验要求,压力措施、防喷、防火技术措施等。

(8)环境保护措施。

各工艺环节的防止水污染措施;防止空气污染措施;防止土壤、农田污染措施;作业及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环境恢复措施等[3]。

1.2 操作数据

(1)实际使用的钻井设备。钻机型号、钻井液净化设备和井控装置。

(2)不同井深所采用的钻头型号。

(3)井况数据,如记录不同阶段的地层压力、温度、深度、偏差、尺寸、流体含量、气体含量等数据。

(4)不同井深所采用的钻井液,记录钻井液的性能参数,如密度、流变性能、造壁性能、固相含量、酸碱度和可溶性盐类含量。

(5)采集到的特征信号,包括钻速、轴承及牙齿磨损、井斜角、方位角、钻压、转速等

1.3 安全管理及人员情况

钻井作业过程是一个人为的活动,人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历史教训证明,绝大多数的钻井工程事故是人的违章操作造成的。就算自然条件好的井场,如果松于管理,麻痹大意,也会酿成重大事故。

是否具有专职安全管理机构。专职安全管理机构是井场安全管理的基础,直接影响安全管理的好坏。

是否制定管理制度及制度是否被执行。所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安全管理的质量。

管理人员。只有配备足够数量的、素质符合要求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才能有效预防事故发生,降低危险。

普通职工是否经过职业培训及岗前培训、安全教育。各职人员在不同阶段所做的工作。

1.4 实例库(以往发生的钻井事故库)

钻井事故库,记录近十年来发生的钻井事故,发生地点、时间、情形、原因,造成的损失。

钻井事故征兆库。发生事故时,出现的异常变化信号,如钻压、转速、扭矩、钻井液返回量等的异常变化。比如发生断钻事故时,泵压、扭矩、钻速、悬重都持续下降。根据特征信号数据,可以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故[4]。

钻井事故原因库。列出钻井过程中常见钻井事故出现的原因,便于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发生钻井事故后,采取的应急措施及效果。根据出现的特征信号,预测出将要发生的事故后,参考以往事故采取的应急措施及效果,可以确定发生事故时,要采取的应急措施。

2 综合数据库的利用

建设好此综合数据库后,利用Visual Basic编程,通过调用此综合数据库实现以下功能:

(1)实时显示每口井的基本信息,包括位置、井口坐标、井号、井的性质、完钻井深度及层位、钻井地的地质构造等。

(2)实时显示钻井过程中各个钻井参数,如钻压、钻速、水力因素、喷嘴直径、钻井液返回量、气体含量、立管压力、泵冲数等。

(3)通过与以往相似地形的钻井参数比较,能够发现异常情况,如钻井液返回量过大,密度减小,温度升高,气体含量过高。

(4)出现异常情况后,把出现异常变化的信号与钻井事故征兆库比较,得出可能出现何种事故的结论,如出现入口流量无变化,出口流量间歇性变化,出口流量增大,钻井液体积增大,密度减小,温度升高,立管压力下降等异常变化就表示发生了井涌[5]。

(5)明确出现了何种事故后,参考以往事故库,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一旦事故发生,采取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3 结语

随着知识管理的引入与应用,知识管理已经在很多企业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所以,把知识管理应用于钻井过程安全评价也是有可能的。而要把知识管理应用于钻井安全评价过程,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数据库系统管理、存储的数据是各个部门宝贵的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越来越明显,建设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的效益、改善部门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要建设的数据库内容,然后结合Visual Basic编程说明此综合数据库的作用,建立钻井安全评价系统,并举例。

关键词:钻井,安全评价,数据库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涛,郭义昌,曲波等,石油钻井现场作业安全管理与监护[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2]SPE/IADC.R.R.Paula Jr.,Petrobras;P.R.Ribeiro,UNICAMP;and O.L.A.Santos,Petrobras:HPHT Drilling-New Frontiers for Well Safety.

[3]董国永.钻井作业HSE风险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4]孙中昌等,钻井异常预测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小城镇建设房屋安全性评价 第8篇

1 小城镇建设的局部现状

1.1 整体规划缺失限制小城镇发展

基于管理人员相关素质的不足, 不可能在城镇建设中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因此, 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造成一方面城镇发展迅速,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整体规划缺失的矛盾。小城镇道路规划不足, 城镇区域功能分工不明, 相关生活生产配套设施缺位等问题, 甚至很多乡镇的饮用水 (自来水) 供应跟不上。这些凸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城镇的发展, 也不利于提高新型小城镇化的品质。

1.2 房屋建设资质、法规失效安全隐患大

大量农村人口就地转移到城镇, 小城镇的房屋建设因此如火如荼。在小城镇, 由于相应的管理监督部门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在利益的驱动下房屋建设的主体就被一些非法利益团体控制。没有房屋建设开发资质, 没有房屋施工资质, 在城镇化浪潮的影响下一些利益团体就仿照大城市的房地产开发进行大肆地圈地建设。为了盈利, 诸如房屋建设的前期规划、勘测、测量等程序往往被忽视, 在施工过程中未参考国家工程规范标准, 最终造成房屋的安全隐患大。

2 小城镇建设房屋安全性评价

2.1 上部结构的可靠性

上部结构通常是结构的主体工程, 其可靠性关乎使用功能的实现。在很多小城镇, 修建房屋大多依靠经验进行施工, 很少存在设计、规范的概念, 因此, 不免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影响结构可靠性的不利因素。

2.1.1 经验施工的不足。

基于利益考量, 房屋建设大多都没有正规的规划和设计图纸, 一般依靠当地工匠的经验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 并不会参考结构工程的相关规范, 因此对于重要构件的设置、材料强度、配筋多少的要求很难满足。虽然短期内房屋安全危害不会显现, 但是从设计年限范围内或重大偶然荷载 (如罕遇地震) 作用下考虑, 结构就会出现破坏甚至倒塌。在我国近年来的多次地震中, 可以看出普通的民房倒塌造成的损失是重大的。以汶川地震为例, 死亡失踪共8万多人, 震后灾害分析中房屋倒塌是危害人生命安全的主因。倒塌的房屋大多是普通的民宅, 其主要是砌体房屋, 在施工中未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主要表现在:结构重要的构件 (如构造柱) 设置不合理, 拉结失效, 结构传力不明确, 冗余约束不足等, 最终导致结构的可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依据规范, 砌体结构要设置合理的构造柱, 墙体的配筋和拉结措施, 尽量使用现浇楼板并做好搭接, 适当的圈梁。在传统的经验施工中很难做到规范的严格要求, 那么能否抵御大的偶然荷载很难保证。在多次震害后, 民众对房屋的安全意识普遍增强, 这种需求与现实的矛盾在小城镇仍然不能协调处理。

2.1.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难保证。

在小城镇房屋建设工程中大多没有引入工程监理制度, 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为了控制成本, 建设者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亦是常有之事。以大别山区诸多乡镇为例, 很多近年开发的房屋已经出现较大的墙体裂缝, 屋顶出现漏水现象等。这种建设和监理一手抓, 没有第三方的独立质量监督, 地方相关部门又普遍缺失介入性, 必然导致楼脆 (薄弱) 现象,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居住安全性。

2.1.3 私搭乱建隐患大。

很多民众在未经过安全评估的条件下, 就在原建房屋基础随意加层, 随意改变结构形式;这必然造成新的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刚度和强度都很差, 在地震作用下大震不倒的概率就较低。

2.2 基础设置的合理性

普通的民宅在基础选择上通常是条形基础, 主要是以片石条形基础为主。很多房屋的基础处理仍然很薄弱, 使用砖基础。虽然砖基础在规范规定中可以使用, 但在居住性的民房中已经很少使用, 其安全可靠性相对较低。另一不合理的情况是基础埋置深度的设置, 一些房屋基础埋深过低, 甚至直接在平整后的场地上兴起。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工程可靠性的机理, 危险很大。

依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基础原则上要设置基础圈梁, 其能减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但基础不设地圈梁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其不利影响在地基有潜在的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时特别危险。

2.3 地基失效的潜在风险

地基是上部结构的根, 其稳定性严重影响着结构安全性。由于地基及其微裂隙发展在地下往往未能引起建设者的重视, 而地基失效也是引起结构破坏的重要方面。基于小城镇的诸多地基处理方法分析, 其潜在引起地基失效的因素有很多。

2.3.1 地基处理 (加固) 过于简单。

小城镇的急速扩容主要的实现途径是侵占农田、河湖。耕地土质松软, 河湖淤泥质土多都不宜直接作为结构的地基。因此这样的地基应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固, 但是加固处理的成本很高, 很多建设者并没有依此进行, 而是简单地填埋就施工, 长期看地基的失效概率很大。大别山地区山丘多, 但很多都属于松软的土质山丘, 开发者在开挖山丘建设过程中很多只是经过简单的场地平整就开工, 并没有进行深层的预压和夯实, 以至一些房屋在完成几年后, 出现了大的不均匀沉降, 不能正常使用。2.3.2地下水位下降。在很多小城镇自来水厂的建设和生活用水供应远跟不上城镇扩容的速度。居民的饮用水仍主要靠深层地下水。很少的河塘现在很多也被污染, 使得居民的饮用和生活用水都依靠地下水, 直接造成地下水位不断的下降。依据土力学土体抗剪强度理论, 土体水含量的减少会影响土体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 长期开采地下水必然会影响地基的不稳定, 不均匀沉降。

2.3.3 雨水侵蚀, 地基液化的影响。

小城镇房屋建设规划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排水网络。因此, 在一些地区土质松软特性突出, 地基加固处理措施不够到位, 经过雨水的冲刷和侵蚀地基的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很多处于砂土或粉土地区的小城镇, 由于地基的加固处理措施不强, 当地震发生后该镇域极易发生地基液化现象, 进而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甚至房屋倒塌。

2.3.4山体滑坡。

在山区或丘陵地带的小城镇 (以大别山区的乡镇为例) , 过于膨胀的城镇发展使得人们不断地开山挖丘进行房地产建设。大规模的施工对土体产生很大的扰动, 按照土体稳定性理论极易形成滑坡 (局部泥石流) 的危险现象。因当地政府和居民不够重视, 很多山丘的土体或边坡的防护工作都很薄弱, 而一旦发生滑坡现象对房屋地基以及整体房屋的破坏极其严重。

3 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述的分析, 小城镇建设房屋设计欠缺, 上部结构不够牢固, 地基极易失效, 因此房屋的安全性比较低。为了克服这种不利现象, 作者提出如下规范措施:

(1) 加强小城镇房屋建设开发的监督管理, 使其遵守政策法规, 逐步市场化、规范化;具体做到无资质不建设, 无监理不施工的良性循环, 保障普通民众的切身安全利益。

(2) 提高房屋建设施工的水平, 按照结构工程规范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努力提高房屋的安全性、可靠性。满足不断增长的住房刚性需求和抗震性能需要。

(3) 重视地基和基础的处理, 对于普通的低矮房屋上部结构的失效概率比较容易控制;而往往被忽视的是地基和基础, 失效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和多样, 必须引起建设者的注意。在软弱地基处理中, 引进有效 (可靠) 的加固技术, 形成稳定、压缩变形小、承载力高的复合地基。

(4) 不断完善惠民政策, 促进基层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 实现有品质的新型城镇化。

摘要:在城镇化政策的激励下, 很多小城镇大肆扩容建设, 但由于经济、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不足, 造成房屋建设市场无秩序, 不规范, 房屋施工质量、安全性难以保证。对小城镇建设房屋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指出现存的危险隐患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规范措施。

关键词:小城镇,房屋安全性评价, 规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徐有邻, 邸小坛.房屋倒塌规律调查分析及结构抗灾性—5.12汶川地震三周年祭[J].建筑结构学报, 2011 (05) .

[2]GB50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3]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第9篇

建筑业一直是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 每年建筑施工的死亡人数仅次于矿山企业, 在全国各行业中位居第二位。安全事故的频发给国家、社会、施工企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社会发展、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 阻碍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有效地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施工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制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它具有描述、评价、监测预警、决策等功能。

1.1 描述功能。

描述是工程建设安全指标最基本的功能, 通过施工安全评价指标, 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工程建设安全系统的结构、运行机制等。

1.2 评价功能。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一个尺度, 从人、施工机械、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来衡量施工安全状况。利用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模型方法, 对施工安全状态进行估量, 明确施工安全运行的障碍性因素。

1.3 监测预警功能。

监测预警功能是描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系统的安全水平将通过安全评价指标表现出来, 当对这些指标给定界限时, 工程建设系统的安全状态就可以监测了。监测功能可以分为状态监测和目标监测。

1.4 决策功能。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最终目的是对工程建设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价, 指导安全管理人员依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以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水平, 保证工程建设安全进行。指标体系的决策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

2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施工安全评价输入指标

(1)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是评价施工企业的安全制度、培训体制和从业人员对安全的意识, 细分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5个方面。

(2) 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主要是评价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资质管理以及企业中人员的管理, 分为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供应单位管理4个方面。

(3) 安全技术管理。主要是评价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控制程度, 分为危险源控制、施工组织设计 (方案) 、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6个方面。

(4) 设备与设施管理。主要是评价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完善程度, 分为设备安全管理、大型设备装拆安全管理、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特种设备管理、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5个分项指标。

2.2 施工安全评价输出指标

(1) 高处坠落 (R1) 是指操作者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 (含2m) 的高处进行作业时发生坠落。常见的高处坠落事故有:

(1) 人员由屋顶、脚手架上、梯子上、结构上、梁的支撑上坠落 (R11) ;

(2) 脚手架、建筑结构倒塌 (R12) ;

(3) 人员由地上的洞口、屋顶的空洞、没有护栏的楼面边缘坠落 (R13) 。

(2) 触电事故 (R2) 电是施工现场各种作业的主要的动力来源, 各种机械、工具等主要依靠电来驱动, 即使不使用机械设备, 也还要使用各种照明。触电事故主要有:

(1) 设备、机械、工具等漏电、电线老化破皮 (R21) ;

(2) 违章使用电气用具 (R22) ;

(3) 对在施工现场周围的外电线路不采取防护措施 (R23) 。

(3) 物体打击 (R3) 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物体从上面落下来, 击中下面或旁边的作业人员即产生物体打击事故。最常见的高处坠落事故有以下几类:

(1) 工人受到坠落物的打击 (R31) ;

(2) 工人受到运动着的重型设备、吊车吊臂或其所吊物的打击 (R32) ;

(3) 工人受到私人交通工具的打击 (R33)

(4) 工人受到掘进设备的打击 (R34) 。

(4) 机械伤害 (R4) 主要指施工现场使用的木工机械, 如电平刨、圆盘锯等;钢筋加工机械和拉直机、弯曲机等;电焊机、搅拌机、各种气瓶及手持电动工具等在使用中, 因缺少防护和保险装置对操作者造成的伤害。其包括:

(1) 机械运动部件伤害 (R41) ;

(2) 建筑机械产生的巨大噪声、振动、灰尘等对人体的伤害 (R42) 。

(5) 施工坍塌 (R5) 主要指施工现场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土石方等因设计、堆置、摆放或施工不合理而发生倒塌造成伤害的事故。包括:

(1) 基坑 (槽) 、边坡土石方坍塌, 基础桩壁坍塌 (R51) ;

(2) 现场临时建 (构) 筑物、脚手架坍塌 (R52) ;

(3) 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坍塌 (R53) 。

2.3 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的关系

(1) 高处坠落 (R1) 安全事故的原因

人员由屋顶、脚手架上、梯子上、结构上、梁的支撑上坠落 (R11)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危险源控制、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脚手架、建筑结构倒塌 (R12)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人员由地上的洞口、屋顶的空洞、没有护栏的楼面边缘坠落 (R13)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素质、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2) 触电事故 (R2) 安全事故的原因

设备、机械、工具等漏电、电线老化破皮 (R21)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供应单位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设备安全管理;

违章使用电气用具 (R22)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质管理、安全技术标准;

对在施工现场周围的外电线路不采取防护措施 (R23)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技术交底。

(3) 物体打击 (R3) 安全事故的原因

工人受到坠落物的打击 (R31)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特种设备管理;

工人受到运动着的重型设备、吊车吊臂或其所吊物的打击 (R32)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大型设备控制;

工人受到私人交通工具的打击 (R33)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备安全管理;

工人受到掘进设备的打击 (R34)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大型设备控制。

(4) 机械伤害 (R4) 安全事故的原因

机械运动部件伤害 (R41)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

建筑机械产生的巨大噪声、振动、灰尘等对人体的伤害 (R42)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

(5) 施工坍塌 (R5) 安全事故的原因

基坑 (槽) 、边坡土石方坍塌, 基础桩壁坍塌 (R51)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技术交底;

现场临时建 (构) 筑物、脚手架坍塌 (R52)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供应单位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坍塌 (R53) , 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大型设备安拆控制。

3 结束语

安全既包括有形实体安全, 如国家安全、社会公众安全、人身安全等, 也包括虚拟形态安全, 如网络安全等。安全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预知危险, 二是消除危险, 两者缺一不可。

摘要: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 是评价者以国家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要求为基础, 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 对被评价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因素进行安全分析, 寻找工程建设系统安全水平的限制性因素和系统存在的问题, 选取能全面反映工程建设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运用科学的方法, 评估工程建设系统总体施工安全水平, 为制定事故预防控制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评价标准,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方东平.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16) :3233.

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第10篇

1 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安全评价项目实施大致有四个阶段, 现以安全评价项目前期、评价项目现场作业、室内编制报告、评审汇交归档四个阶段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讨论。

1.1 评价项目前期工作阶段

评价项目前期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风险分析、组建项目组、编制作业计划书、准备现场作业的有关设备和工具等。评价项目前期存在问题有: (1) 机构内参与部门少, 项目风险分析内容不全面、工作不细致, 在掌握项目信息后, 不能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和分析项进行项目风险分析; (2) 作业计划大纲 (作业计划书) 是指导评价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但编制简单、时间滞后, 失去指导项目实施的意义。由于业主需要报告时间紧迫, 或由于机构内制度落实不到位, 先出报告后补作业计划书, 使作业计划书失去指导意义, 编写过程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 缺乏严肃性。

1.2 项目现场作业阶段

项目现场作业主要是实地勘查、资料收集、现场记录、填写整改意见、征求客户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内容。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项目业主对安全评价工作不重视现象十分普遍, 认为只是走过场、办手续而已。由于业主思想不重视, 导致在资料提供上、评价工作协助上不予积极配合, 造成问题沟通和协商不畅, 使项目组收集资料不全; (2) 由于评价组对现场工作不严谨, 时间安排仓促, 检测仪器和工具简单等原因, 对项目现场的危险、有害因素不能够准确、真实地了解和辨识, 现场记录不全、整改建议不合实际, 客户意见不征求等各项工作落实不到位, 影响室内编制报告工作质量; (3) 由于项目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对项目缺乏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不够, 也由于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适用范围理解不深刻, 对安全评价通则和导则学习不透彻, 或因为工作疏漏和专业水平的原因, 资料收集不够全面, 造成现场作业质量不高, 编制报告基础资料不全, 影响报告质量和延误报告提交时间。

1.3 室内编制报告阶段

评价报告室内编制阶段是提高评价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评价项目技术成果的真实反映。其主要存在问题: (1) 安全评价机构基础数据库资料不全, 类比资料欠缺, 参照资料不足, 新的法律、法规、标准没有及时追踪、更新, 报告中引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过时、陈旧, 导致评价分析结果出现偏差; (2) 由于项目组编制报告人员素质不高和技术水平低, 在编制报告时评价单元划分不合理、错误、重复和遗漏, 或对评价导则或评价方法的内容或选取原则理解不深刻等原因, 造成评价方法的选取不科学、评价过程中出现技术失误问题, 或在对策措施和建议的提出内容上存在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报告文字、段落的逻辑性、条理性差, 评价结论出现失真或结论含混不清等问题。

1.4 评审、汇交、归档阶段

评审、汇交、归档等工作是项目实施的最后阶段, 它是项目和机构质量管理工作最终的体现, 它以过程控制文件体系的要求对报告的最终定稿和资料管理进行质量控制。存在问题有: (1) 由于内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具体工作中不严格按照过程控制管理体系要求实行三级评审。内审过程中, 技术和质量审核、校对、出版等人员工作工作不认真、把关不严, 造成报告中出现技术失误问题、版面出现错别字、字号不正确、语句不通、表格不齐、错位等现象; (2) 外部评审时不认真记录、总结经验, 后续报告重复老路, 专家组或业主方提出的某些意见, 不细致分析研究修改, 而是仓促了事, 满足不了业主要求, 造成机构声誉降低; (3) 评价项目组人员责任心不强, 质量、档案等职能部门督促不力, 造成项目原始资料遗失或零散, 无法及时添充机构基础数据库的内容, 为后续项目的工作开展带来不便。

2 对策措施

从事安全评价项目, 不但要从提高安全评价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和从业人员管理, 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发挥效用等方面进行强化, 同时还需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2.1 制定并有效运行机构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工作 (即质量管理) 是从安全评价内在规律出发, 充分吸收质量管理体系精髓, 也是安全评价机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是保证安全评价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2]。因此, 机构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体系是提高安全评价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做好此项工作, 对提高评价机构的水平至关重要。我们要以国家局有关文件精神为要求, 建立符合机构自身特点的过程控制文件体系, 使过程控制文件体系成为评价机构管理的基础, 并不断改进、完善过程控制文件体系。在机构的过程控制手册和程序文件出台后, 机构要加强宣传和贯彻工作, 使机构所有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手册和程序文件中的风险分析、实施评价、报告审核、技术支撑、作业文件、内部管理、档案管理和检查改进等八方面内容, 并经常交流, 互相总结。以创造在工作中认真执行过程控制手册和文件的有关要求并遵照相关内容展开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 从而建立起编写报告人员严格按照程序编写报告, 审核人员严格按照程序审核, 出版人员严格按照程序出版的工作模式, 最终使大家形成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过程控制手册和文件要求进行工作, 实现各项工作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记录的良好工作机制。

2.2 以项目管理的成熟模式开展安全评价项目

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 配备精干高效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安全评价项目组。以项目组长为工作核心,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范围, 采取正确的技术, 实施项目管理的“短、平、快”战术, 使项目结果尽可能接近预期目标。按照管理要求, 首先对项目风险全面分析, 经过技术和经济论证通过后, 认真编写安全评价项目作业计划书, 提交机构相关部门和人员讨论审议, 项目开展按照安全评价项目作业计划书的要求, 做好项目实施前技术交底工作, 商讨评价项目工作进度安排。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 进入现场采取分工负责原则, 加强对现场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保证该项目评价所需的原始资料和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版本等齐全, 为报告编写做好充分准备。备齐现场工作工具、仪器仪表、准备好有关质控表格、现场记录本等。以规定程序进行现场资料收集, 召开与业主方的首末次会议等等, 分析、研究项目的有关安全管理和技术问题。以提高评价项目外业作业成果的有效性, 为实现评价项目室内编制优良报告打下坚实基础。室内作业采取分工负责的办法, 进行章节编写分工, 最后汇总初审。

2.3 创造交流环境并开展沟通

“固步自封”导致落后, 相互交流学习, 有利于提高自身水平。安全评价机构与外界的交流, 是提高其项目工作质量的办法和途径之一。只有加强交流, 才能学习他人好的经验, 摒弃自身的不足。只有加强交流, 才能提高其管理和质量水平。我们不但要与评价机构同行间相互交流, 同时要与建立联系的企业也进行经常沟通。与行业间同仁进行交流, 资质业务范围不同, 但是行业间仍可互相学习机构和项目实施中的管理经验、质量控制、报告编制中的诸多技术层面问题等方面可借鉴的优点。与企业沟通, 虽然工作性质有异, 但业务中相关知识有许多共同点, 同时经常给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使企业自身感觉到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 自觉加大安全投入, 安全评价工作揽活难、没活干的尴尬局面也会逐步化解。在为企业咨询服务的同时, 也是评价机构广大员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机会。长此以往, 本机构的机构管理水平、项目工作质量和报告质量等方面将都会得到提高。

2.4 加强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中介服务机构, 要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机构和项目实施加强指导和监督, 是提高安全评价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保证。安全评价工作正常运行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评价项目实施中也离不开与安监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政府的一系列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政策, 均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下达至各企业和评价机构, 了解行业内动态和信息, 都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给予及时的传达, 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对安全评价机构的所有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安全评价每一个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做得好与坏, 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经常指导与支持息息相关。

3 结束语

为了国家安全评价工作长久发展, 每个安全评价机构必须下大力气搞好安全评价质量管理工作, 而加强安全评价项目实施的质量管理工作是首要之举。提高和保证安全评价项目工作质量, 不是一人, 而是整体, 不是一时, 而是始终。只有评价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得到了提高, 安全评价机构总体质量管理水平才能更上台阶, 才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才能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才能在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在各行业开展安全评价工作的初衷。我们安全评价机构业内的各位同仁还需共同努力, 为安全评价事业做大做强再做贡献。

摘要:以安全评价项目工作实施为讨论主线, 找出了安全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要提高安全评价总体质量管理水平, 必须从过程控制管理文件体系、安全评价项目管理、开展行业间交流等方面加大管理工作力度, 并提出了安全评价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产安全评价,项目实施,质量管理,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安监总局.安全评价 (第3版)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

[2]国家安监总局.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编写指南[Z].安总监规划字[2005]177号.

煤矿通风安全评价探讨 第11篇

煤矿瓦斯、煤尘、火灾是矿井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煤矿通风对防治煤矿瓦斯、煤尘、火灾(自燃)起着要本质的作用。如何做好煤矿通风评价,通过安全评价判断出煤矿通风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改善矿井通风,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煤矿通风安全评价

1、煤矿通风的基础资料评价。煤矿瓦斯、二氧化碳等级鉴定、开采煤层的自燃发火性、开采煤层的煤层爆炸性鉴定结果,是反映煤矿存在该方面有无灾害的基础性资料。

2、煤矿测风的评价。煤矿测风工作是通风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测风数据一方面必须真实、准确,同时测风地点要全面,能反映出通风的状况。测风地点应包括进、回风井,主要进风巷、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采掘用风点进、回风巷;低风速区域: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上隔角,角联巷道等。根据矿进测风数据,计算矿井各用風地点的风流风速。漏风是矿井的必然现象,通过测风,要计算矿井外部漏风、内部漏风。内部漏风又分直接进回风间的漏风和漏到采空区的漏风。外部漏风,直接进回风间漏风影响矿井的通风效率,而漏入采区的风量,对于开采有自燃发火性煤层的矿井将是严重的自燃发火隐患。

3、煤矿通风系统的评价。煤矿通风系统要以保障煤矿井下各用风地点风流稳定为出发点。煤矿的通风系统分为中央并列式、对角式、分区式等。判别各种通风设施如风门、风窗、风桥、密闭是否符合要求,矿井负压是否符合要求。

合理的采区通风系统是保障采掘各用风地点实现独立通风、通风稳定的条件。如采区进、回风巷必须贯穿整个采区,高瓦斯、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采区,开采容易自燃的煤层,必须设置专用回风巷。低瓦斯开采煤层群,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必须设置专用回风巷。

4、矿井自然风压的评价。自然风压是由于井巷风流温度差,井口高低差别,造成风流密度不同而形成的。自然风压有时可以帮助矿井通风,有时可以阻止矿井通风,因此评价时要根据矿井的特点计算矿井的自然风压,结合矿井的负压、供风情况,作出自然风压对矿井的影响程度的评价,尤其要注意矿井系统中角联存在的影响。

5、通风管理评价。要对矿井的通风管理机构,通风的日常管理制度,反风演习制度,技术资料,系统变更保障通风稳定的措施等进行有效性评价。

二、改进煤矿通风的建议

1、矿井通风系统改进的建议。如减少角联,从系统上减小漏风的措施,保证风流稳定的措施。2、低风速区域、高风速区域应采取的措施。如低风速区域瓦斯重点检查措施、设备管理措施,局部通风,加大风机,加大风筒直径,改变接头方式等措施;高风速区域重点降尘措施。3、采空区漏风的改进措施。4、自然风压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对角联的影响及调整措施。

三、结束语

本文探讨的目的是为如何开展煤矿通风评价提供有效的方法,通过评价找出煤矿通风存在不足,并保留评价过程全部信息,为改善煤矿通风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杨宏岩(1986.8---),男,河南卫辉市人,2009年毕业于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矿井通风、瓦斯管理工作。

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第12篇

近年来, 我国城市和交通建设工程越来越多, 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 建设场地条件也越来越不利, 尤其是随着《防震减灾法》的实施, 重大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作为抗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重要。随着各地相关部门的重视,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越来越普遍, 随之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科研工程, 很多单位在施工中按部就班的按程序完成项目, 没有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进行分析, 这样做往往不能达到工程要求, 以致给出不合理的结论, 对抗震设防不利。本文主要介绍作者多年来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 从理论计算和实例方面进行讨论, 为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2 项目简介

项目位于河北省固安县永康路 (固雄线) 西侧, 规划迎宾路北侧。工程总用地面积约为24 000 m2, 场地内主要由12号、13号、19号和20号四栋住宅及12号与13号楼相连的商业建筑组成。最高楼为20号楼, 28层, 高度为82.35 m, 19号楼高81.65 m, 12号和13号楼高53.95 m, 商业楼高7.75 m;拟建建筑19号、20号使用剪力墙结构形式, 12号和13号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 工程场地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6.288 5°, 北纬39.427 4°。

根据项目情况及相关法规, 本项目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1) 工作区域范围的确定。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第一步, 是根据项目位于的地震活动空间确定工作区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要求, 项目的区域工作范围不应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 km, 近场区工作范围不应小于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 km。具体经纬度范围如下:

区域范围经纬度为:114.4°E~118.2°E;37.9°N~40.9°N;近场区范围经纬度为:115.9°E~116.7°E, 39.1°N~39.7°N。

在确定区域范围时, 一定要注意大的地震构造背景以及历史地震, 区域范围相应的可以延长。在此次工作中, 区域范围要考虑到唐山震群的影响, 近场要考虑三河—平谷地震。

2) 地震动参数:确定为甲方提供哪些地震动参数也是地震安评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工作在施工之前一定要确定。本项目仅为普通住宅楼, 且楼高不到100 m, 建筑自振周期比较短, 所以仅提供水平向地震峰值加速度值和特征周期即可。在施工中按照相关规范, 可以不进行竖向地震动参数的工作。

另外, 根据当地法规的要求, 本项目仅提供50年超越概率63%, 10%和2%三个水准对应的地震动参数, 有些地区要求给出100年超越概率63%, 10%和2%三水准的地震动参数, 这个在施工前一定要认真确认。

3) 钻孔施工:作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最重要的场地工作, 钻探工作是要非常认真谨慎, 并且要在施工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很多施工单位按照教材要求, 直接打两个钻孔。这样做既不合理, 也不合法。

钻探工作是取得场地特征的唯一手段, 直接影响到地震动参数的数值。能够合理正确的得到场地参数, 对于抗震设防尤为重要。所以在做钻探之前应该广泛的收集当地场地的相关资料, 比如勘察、水文及附近的安评报告。最后根据场地第四纪覆盖特征和场地内建筑布局对钻孔位置进行确定。有些省局对钻孔的数量和位置有明确的规定, 需要按照当地规定进行施工。

除了钻孔位置的确定外, 钻孔深度及土样的采集也会非常重要。对场地地层进行详细的调研和了解, 不仅能加快施工速度、保证施工质量, 还能合理的确定土样采集位置。本项目第四纪厚度非常厚, 从勘察报告看钻探深度应该在100 m左右, 而且存在多层粉土层, 这些土层必须进行土样的采集工作。

本次工作的钻孔显示, 钻探范围内为第四纪地层, 地层复杂多样, 含杂填土、粉质粘土、细砂、中砂及粉砂, 波速变化也非常大, 从地表杂填土的135 m/s, 100 m深度处波速为517 m/s。本次工作钻探深度达到100 m, 剪切波速在94 m才达到500 m/s, 达到规范要求。如果不提前确定钻探深度, 钻孔深度不达到94 m, 那么剪切波速就不会达到500 m/s, 达不到规范的要求, 需要进行重新钻探。

4) 物探工作:对于可能存在隐伏断裂的场地, 必须进行物探工作。很多单位为了节省经费不进行物探, 这样做对场地内的建筑抗震是非常不利的。使用前人的资料对断层位置及参数进行判断是可行的, 但必须明确两点:a.资料是最新的;b.资料是与场地相关的。很多单位使用距离场地几千米远的资料进行论证, 明显是不行的。

物探手段的选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建议直接使用人工地震反射方法, 在远离城市, 地下水位稳定且较深的地区可以使用高密度电法勘探。高密度电法勘探在找水、找矿中应用广泛, 在断层探测, 尤其是对第四纪微错动的断层探测是不适用的。

人工地震工作在施工时一定要注意调节观测系统, 使之与当地的地层相适应。不同的观测系统得到的结果相差很大, 甚至会出现错误的结论。对厚的覆盖层, 需要探测深度大, 这样应该选取大点的道间距和覆盖次数, 同时应加大偏移距。本项目覆盖层很厚, 我们选取3 m道间距, 使用12次覆盖次数, 采集道为120道。

5) 土动力试验:土动力试验是对土体在地震作用下的一个模拟, 采集土样时应尽量不让土样受到扰动, 而且湿度等参数尽量与现场一致。这就要求钻探采集土样后, 应用铁皮包裹, 尽快将土样送至实验室并进行测量。本次工作共采集土样7块, 见表1。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河北某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 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建议:1) 钻探施工一定要了解场地的地层情况, 并熟悉当地的法规。2) 物探工作尽量选择人工地震反射方法, 且应该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3) 土动力试验必须模拟场地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历史强震目录 (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 [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5.

[2]胡聿贤, 张敏政.缺乏强震观测资料地区地震动参数的估算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4, 4 (1) :96-97.

[3]时振梁, 张裕明, 环文林, 等.核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5.

[4]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8.

[5]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近代地震目录 (Ms≥434, 公元1912年—1990年)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6]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S].

[7]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1990) 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6.

上一篇: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下一篇:广告中的儿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