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生范文

2024-07-07

贵州师范生范文(精选9篇)

贵州师范生 第1篇

一、《中华茶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

茶的鉴赏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现“茶之真”的内涵, 主要让学生欣赏茶园美丽的风光, 认识茶树, 并了解茶树的分类学地位, 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及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在六大茶中的归属, 并实践真假茶叶的鉴别技巧, 普通家庭中茶叶贮藏保鲜方法, 同时结合贵州十大名茶及中国十大名茶欣赏, 使学生了解当今茶叶的动态, 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选购适合自己的茶叶, 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健康饮茶也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讲授与互动相结合, 让学生了解茶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明目、提神、醒脑、益思及抗氧化等保健功能, 茶为健康之饮, 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茶, 如神经衰弱、贫血、孕妇及生长旺盛的小孩应减少茶叶饮用量, 严重患者甚至不宜饮茶。在每日茶叶饮用量方面也与学生们进行探讨,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茶、科学饮茶的观念。

二、《中华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范院校的学生承载着知识文化的传承作用, 其自身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4].。参照黄晓琴等[5]的方法, 近年对2个班的学生共160人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通过《中华茶文化》课程学习对师范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的提升作用。授课前大约71%的学生不知道有《茶经》这本巨著, 17%的学生听说过, 但不知具体内容, 11%的学生知道《茶经》的内容, 但没有读过, 只有1%的学生读过该书。91%学生不知道六大茶类, 问及茶的分类时, 学生答的是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商品名, 仅有4名家里产茶的学生知道茶的分类。对中国茶区分布、中国十大名茶、贵州十大名茶及泡茶水温的了解更少。授课后, 有85%的学生对《茶经》的内容有所了解, 阅读《茶经》的比例升至5%, 87%的学生知道我国的茶叶按传统分类法分为六大茶类, 并能准确说出类别。也能区分名优茶与大宗茶泡茶水温的不同, 了解近年我国十大名茶, 并知晓十大名茶是通过评选出来的, 知晓贵州十大名茶。通过期末考查, 学生对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歌、茶诗、茶词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三、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探索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载体,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道德观相结合, 有别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茶礼仪、礼节, 组队进行沏茶技艺演练, 增强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且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尤其在文科生占多数的贵州师范大学起到积极的作用。表2调查结果显示, 肯定通过茶文化学习提升道德修养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 逐步肯定茶文化学习有利于自身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更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 有益于身心健康。

注:调查人数为160人

结语

师范类高校开展《中华茶文化》教学, 以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线索, 重点体现茶之“真、善、美”。通过对茶及其文化的学习, 了解中华茶文化的精髓, 体验茶叶的冲泡及饮用技法, 通过茶艺、茶礼的实践, 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团结互助精神, 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片生活的宁静, 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1.

[2]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勤晋.华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4]岳申.90后师范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贵州师范大学校徽 第2篇

学校地处有着“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白云区和花溪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000余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3400余人(不含求是学院)、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共有教职工2527人。设有20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1个教学部。

历史沿革

1941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

贵州师范生 第3篇

立足师范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作为贵州地区教育领域内的龙头学校,贵州师范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立足师范教育特色,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倡导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校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实现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师范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促进社会发展、人才发展的问题上,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发展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必须将人才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学校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加強学科建设,推进“人才工程”。贵州师范大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大师云集,自办学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教师人才。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人才工程”,把人才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发展依靠人才,发展为了人才。在依托教师人才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了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基础,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立足于三个方面:一是培育创新文化。近年来,贵州师大开展及参与各种学术科研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着力在校园内营造创新文化,助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二是立足民族文化。贵州师大是西南地区的老牌师范院校,也是民族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校学生中,民族学生的比例很大,29个社团中就有“苗族文化研究协会”“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协会”两个少数民族社团。为此,学校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活动,积极鼓励民族学生参与。通过这些活动,民族学生之间增进了交流和合作,多元文化思维的交融,更加有利于实现创新创造。三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立足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倡导爱国敬业、勤学创新。在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走向社会,报效国家。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工作。贵州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区域,具有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了推动民族文化研究、保护工作,学校近年来给予音乐学院大力的支持,突破体制上的瓶颈,聘请了一批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施沃尔、陈铭道——民族音乐学;高平——钢琴;翁镇发——古琴;布莱恩——声乐;杨燕宜——音乐教学法;樊祖荫——作曲;何心——小提琴等),在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贵州师大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在音乐专业教育中,积极引入民族音乐文化,着力打造民族音乐专业(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贵州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贵州少数民族乐器与研究、贵州地方戏剧戏曲、民族音乐学概论等),为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学校不断投入师资力量,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推进民族文化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需求,同时尽可能地保留民族文化特色。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特色课程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致力于探索新型音乐素质教育模式,致力于将音乐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融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拓展音乐教育领域,、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积极做各种尝试。

鉴于大多数学生来自于贵阳市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很大,校内文化具有多元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为此,学校在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引入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展示和参与音乐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认同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中,学校音乐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和教学优势,积极从专业的角度去发掘民族音乐中的财富,将民族音乐转化成素质教育内容,推出了一套特色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如: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贵州民歌演唱与研究、贵州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民族音乐采风、贵州少数民族乐器与研究、民族器乐、贵州地方戏剧戏曲、民族音乐学概论等课程。

事实表明,该课程体系以开展素质教育为核心,以音乐专业为依托,从创新课程入手,将课程内容模块化,从而使其能够有机地整合在其他专业教育中,为其他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学校提出,课程内容应当突出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成果,以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学院发展的新方向。为此,他们积极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模块,系统性、有机性地插入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近年来,音乐学院建立了各种实训基地(民乐乐队就是其中之一)和组织了各种民族音乐会,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瑰丽,在校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活动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学生积极参与,与汉民族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演出。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充分吸取民族学生的意见,向民族学生学习他们的文化,尽可能地保留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学校充分尊重民族学生,引导民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民族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言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提升人才文化素养

学校领导指出,开展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更加需要多元的文化环境。在开展特色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引导广大师生积极着手文化环境建设,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提高全校民族音乐文化意识。贵州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僻,一些原生态的音乐已经消亡,还有很多正在消亡。为了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音乐学校成立了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基地,利用寒暑假时间带领院系学生开展野外调查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专业学生深刻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学院组织学生将采风、三下乡获得的素材加以整理,以音乐节的形式集中向全校师生展示,有力地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保护。

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宣传。近年来,学校音乐学院致力于向社会推广贵州地区的民族音乐,积极同社会上的文化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展览、演出、讲座等宣传活动,从而使民族音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此过程中,专业学生深刻感受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生命力,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充满了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同时,学院将民族音乐推向社会,是实现民族音乐教育社会化的重要举措,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及音乐师范教育多元化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贵州师范生 第4篇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

以贵州省不同地区的在校师范类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回收问卷575份, 回收率95.8%,其中有效问卷525份 ,有效率87.5%。 在有效问卷中 : 男生164人,女生361人;本科473人,专科52人;独生子女137人 ,非独生子女386人 ;城镇133人 ,农村392人 ;少数民族217人,汉族308人;大一学生103人,大二学生189人, 大三学生180人,大四学生53人;父母职业:教师27人,干部20人,农民361人,工人32人,其他85人;家庭月平均收入 :10000元以上的 有43个 ,7000 -10000元的有41个 , 3000-7000元的有137个 ;3000元以下的有304个 。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抽样问卷调查,专门设计“贵州省师范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的态度调查问卷”用于对贵州省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调查。 其中,该问卷的一级维度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此外还有若干个二级维度。 该问卷共形成36道题目,采用4点记分的方法,被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由“很同意”到“很不同意” 分别给予“4”到“1”进行记分。

(三)数据统计

使用SPSS17.0 for Windows处理数据。

二、研究结果

(一)贵州师范大学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的态度在各个维度上的总体情况

贵州师范大学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的态度在各个维度上的统计结果,见表1。

说明:平均得分=M/题项(由于各维度涵盖的题项不同,因而不能直接从平均数的大小来比较,故求出每题的平均得分)。

利用平均数可以反映样本的一般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贵州师范大学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的态度在职业认知方面得分较高,分值为2.915,其次是行为倾向及职业情感, 分值分别为2.883与2.777,居中上水平,接近3点(“比较同意”程度)。 结果表明: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的态度,师范生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二)差异情况

从贵州师范专业类大学生的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 生源地、是否少数民族、年级、父母职业、经济状况方面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女生在选择农村教师职业态度的职业情感上显著高于男生;在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上,非独生子女显著大于独生子女,农村学生显著大于城市学生;在行为倾向上, 四个年级存在着差异, 依次是大一>大二>大四>大三;父母不同职业的师范专业大学生在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行为倾向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和是否属于少数民族在这三个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总的来看,在职业认知维度上,各项均没有出现显著差异。

""$’ (]^_‘abc@a%!!671-1) %!671-1/%Y[d"

对存在差异的项目作进一步分析,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在职业认知和行为倾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生源地、父母职业、经济状况在行为倾向维度上的显著差异,详见表3、 4。

三、分析与建议

(一)师范大学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态度的整体状况分析及建议

本调查研究表明,贵州师范大学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的态度在职业认知方面得分较高,然后是行为倾向和职业情感,师范生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在态度的心理结构中,主要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要素,其中情感要素占据着核心地位。 而表1中职业情感每项平均得分为2.777分,属于中偏上水平,职业情感的推动作用不是太大。 可见,提高职业情感和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尤其重要。

(二)师范大学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态度的性别差异分析及建议

本调查研究表明,女生在选择农村教师职业态度的职业情感上显著高于男生, 而其他两个因素无差异,但从平均分来看,女生均高于男生。 导致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即普遍的观点认为女性更适合做教师。 理由有三:一是教师职业稳定,收入尚可,不必到处奔波;二是教师庄重、端庄,是女性优先选择的职业;三是从性别差异来讲,女性更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在语言表达上也有一定的优势。 事实上也是如此,教师队伍中女性的人数远远大于男性[2]。 因此,一方面要更多鼓励优秀中学生尤其是男生填报师范类院校,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范专业的男生到农村就业的宣传教育。

(三)师范大学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态度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及建议

本调查研究表明,在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上,非独生子女显著大于独生子女。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 不愿吃苦,因而他(她)们更倾向于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吸引更多的独生子女选择农村教师职业,从而使选择农村教师职业的教师来源更加多元化。

(四)师范大学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态度的生源地差异分析及建议

本调查研究发现,在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上,农村学生显著大于城市学生。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成长环境不同:一方面,农村学生从小生活艰苦,父母大部分都是农民, 收入不稳定,长大后想追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农村学生的知识来源有限,再加上对知识的渴望,特别尊重、甚至崇拜农村教师,对农村教师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相反,城市学生,从小生活比较优越,家庭收入比较可观,不太喜欢稳定的工作,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太看重农村教师这一职业。 因此,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以缩小城乡差距。 对外,可通过政策倾斜(包括住房分配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争取农村籍师范大学生回农村教书, 同时鼓励城市学生到农村工作。

(五)师范大学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态度的年级差异分析及建议

本调查研究表明,在行为倾向上,四个年级存在着差异, 依次是大一>大二>大四>大三。 究其原因,师范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对农村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憧憬和期盼,到大三的时候面临就业,对前途比较迷茫,大四通过实习专业技能得到锻炼与提高,又使其重新找到了职业方向。 因此,在师范生大三的时候,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关怀,使其保持之前的憧憬与期盼,并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六)父母职业差异对师范大学生选择农村教师职业态度的分析及建议

本调查研究表明,父母职业不同会导致师范大学生在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父母是教师职业的师范大学生在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最高,父母是干部的师范大学生在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最低。 究其原因,父母是干部的师范大学生从小感觉父母的工作环境好、工作轻松、待遇高,因此不愿去农村从事教育;而父母是教师的师范大学生从小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认为教师是一个神圣的事业,到农村从事教育也未尝不可。 可见,要想吸引师范大学生到农村从事教育事业,必须要不断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教师工作待遇。

(七)师范大学生对选择农村教师职业态度的经济状况差异分析及建议

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贺信 第5篇

凤冈县第二中学:

值此贵校三十华诞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十年风雨沧桑,三十年薪火相传。春花秋实,桃李芬芳。三十年的辛勤耕耘,三十年的奋力创新。二中,为凤冈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已成为凤冈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衷心希望贵校以三十周年为契机,不断超越,不断提升,为凤冈教育谱写新的篇章,铸造新的辉煌。

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2011年9月

凤冈县政府副调研员、二中原校长覃智富发来贺信贺词

贺词:

叹创业艰难,三十年风雨兼程,育得桃李芬芳,享誉千家万户。

喜而立华诞,新世纪任重道远,铸就栋梁铁肩,名扬四海五洲。

贺信:

尊敬的学校:

值此学校三十周年校庆之际,谨向全体师生员工致以热烈的祝贺!

二中具有敢为人先、朝气蓬勃的光荣传统,具有团结、务实和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我曾有幸在凤冈二中工作,见证了二中发展的峥嵘岁月。通过历代二中人的共同努力,而今学校已是旧貌换新颜:教学理念、办学设施、校园规模早已今非昔比。三十年来,学校秉承“严谨、博学、勤奋、进取”的校训,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造福凤冈人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十年,对人生来说正是鼎盛时期,是创业、立业的黄金年华。希望学校再接再厉,继往开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人才,为凤冈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再创辉煌。

无奈,我因事外出,不能亲临祝贺,深表遗憾。仅以上述文字,聊表心迹。

覃智富

贵州师范生 第6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贵州师范学院2013级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的五个班级共19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研究。在干预过程中, 教师对各个班级实施相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2.2 问卷调查法

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现场亲自发放并回收, 对回收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查, 干预前回收问卷198份, 有效问卷194份, 有效率为98%。根据问卷结果统计, 把学生分为相应的5个阶段, 每节课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干预。一学期后, 再次发放相同的问卷, 同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查, 有效问卷是195份, 有效率为98.5%。

1.2.3 数理统计法

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分析

根据卢元镇提出的体育锻炼习惯为“每周锻炼3次以上, 每次30分钟, 中等强度的运动量”为标准[3], 同时参考卡迪诺 (1995年) 结合跨理论模式提出的锻炼阶段量表, 对五个锻炼阶段进行了界定: (1) 前意向阶段——现在没有参加体育活动, 也不计划在未来的6个月内参加体育活动; (2) 意向阶段——现在没有参加体育活动, 但准备在未来6个月内参加体育活动; (3) 准备阶段——现在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但并没有规律; (4) 行动阶段——现在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 但还不到6个月; (5) 维持阶段——现在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 并且已经坚持了6个月以上。

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是制约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处在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的人数分别为43人和71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58.8%, 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准备阶段人数为46人, 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是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关键性, 若通过积极的干预措施, 可促使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 如果放之任流, 则会养成懒惰习惯。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人数最少, 仅占调查总人数比例的17.5%。因此, 以跨理论模式为基础, 运用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来促使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 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形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2 对不同阶段行为的干预分析

2.2.1 前意向、意向阶段学生的干预分析

在前意向和意向阶段的学生, 主要是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低, 没有体育锻炼的动力, 针对这些人群, 应重点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 普及体育知识以及掌握基本体育技能, 使他们认识到锻炼的价值和体验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并对自我进行重新评价[4]。研究发现, 阶段越低的学生, 他们的自我效能信念就越低。因此, 在这个阶段, 教师让学生了解健康的生活习惯, 改变女生喜欢“宅”的毛病, 积极鼓励多到操场进行体育锻炼, 同时讲解体育对人生的重要性, 以及体育的魅力, 传授基本的体育技能, 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通过干预指导, 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的总人数从114人, 下降到64人, 特别是前意向阶段的学生, 从一开始的43人到后来只剩13人, 说明运用跨理论模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干预在这个阶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2 准备阶段学生的干预分析

准备阶段是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关键。此阶段学生会没有规律地参加些体育活动, 他们的可塑性比较强, 好好培养, 逐渐可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5]。如果方法不当则会回到意向阶段, 或者前意向阶段, 所以有效的干预手段在这个阶段起到决定性作用。此阶段的学生喜欢在游戏娱乐中锻炼身体, 不喜欢单纯枯燥的技术练习。在实践指导过程中, 首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并通过体育游戏的手段来提高他们对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游戏实践中穿插、渗透他们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干预前处于此阶段的学生人数是46人, 干预后是44人,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处于原阶段的学生经过干预指导已进入了更高阶段, 另一方面是因为原前意向和意向阶段的学生经过干预指导进入了此阶段。

2.2.3 行动阶段学生的干预分析

行动阶段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也会参与体育锻炼, 但持续的时间还不够长。所以, 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并制定相应的锻炼契约、优化锻炼环境、提高学生的锻炼成就感等手段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比如在篮球实践中缩进篮球2分线投球距离, 增加投中率, 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排球教学中降低球网高度或改用气排球上课等方法来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通过一个学期的干预指导, 行动阶段的学生人数已由14人上升至58人, 上升率为314%。所以, 此阶段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起到积极性作用。

2.2.4 维持阶段学生的干预分析

维持阶段的学生已经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 并且坚持6个月以上, 此部分人基本上已经属于“体育人”。对于这些人群,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比如提供充足的场地、器材, 同时进行专业、细致的指导, 进一步提高锻炼技能。再者定期举行比赛, 如教学杯排球、篮球、足球比赛, 趣味的户外拓展, 乒乓球比赛, 以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 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关系。维持阶段是指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 并且已经坚持了6个月以上的学生群体, 此阶段是有锻炼6个月的时间限制, 所以干预后只有9人上升为维持阶段。

基于以上论述, 运用跨理论模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干预指导, 它能调动不运动或不经常运动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并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和维持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运用跨理论模式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跨理论模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指导对策

3.1 普及体育知识, 加强大学生认知水平

学生对体育认识不够, 特别是大一的学生, 在应试教育时代, 高中阶段体育课几乎都被其他课程占用, 体育的健身、益智、益德等等一系列功能都无从体会。其次, 贵州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地区, 其锻炼理念、行为意识等各方面相对比较滞后, 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较低, 尚未形成锻炼健身的意识。针对此现象应大力普及体育基本知识, 宣传健身作用, 开设体育素质拓展课程,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认知水平感在针对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干预中有更大的效果。

3.2 改革教学内容, 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普遍、单调, 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本来对体育就没有兴趣的学生, 更加不喜欢体育课, 贵州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区, 存在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比如珍珠球、毽球、踩高脚等项目引入课堂教学, 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又能激起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主动性。

3.3 强化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引导, 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加强各体育社团的监督和引导, 在指导教师的领导和带领下使训练常态, 各院系、班级应该定期举办不同级别、类型的体育竞赛并使体育竞赛活动常规化, 以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促进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对跨理论模式指导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显示,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存在阶段性特点, 处在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的最多。经过实验教学干预, 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并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以及科学的锻炼计划这几个方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跨理论模式,大学生,体育锻炼,指导

参考文献

[1]Prochaska J, Velicer WF, Rossi JS, et al.Stages of change and decisional balance for 12 problem behaviors[J].Health Psy-Chos, 1994, 13 (1) :39-46.

[2]包呼和.运用跨理论模型对蒙古族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1 (2) .

[3]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刘洋、王茵, 对行为变化的跨理论模式指导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15 (8)

贵州师范生 第7篇

一、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

课题组从5个层面 (即课程价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学习状况) , 通过教师座谈、深入课堂、个别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 对贵州师范学院27位专任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可度进行调查发现, 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可度一般, 趋于良好, 但没有达到良好状态。其中, 教师认可度最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其次是课程价值, 比较低的是学习状况、教学效果。

在正常情况下, 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有较好的把握,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 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教学是能够吸引学生的, 因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认可度相对较高;由于教师们对所教学的课程存在认知上的不同, 加上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不到位, 是造成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在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教师较受欢迎的比例超过75%, 其中2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能够做到为人师表, 知识广泛, 尊重学生, 和学生平等交流, 很受欢迎;有37%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为人师表, 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18%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一般, 7%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差, 让人反感。课题组后来专门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上发现, 认为教师素质差, 让人反感的原因,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能够尊重好学生, 语言表达没有考虑到学生感受。

课题组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熟练程度、教学设计条理是否清楚、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课堂启发能否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互动是否有效、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7个方面设计问题, 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态度认真, 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 但在“课堂启发能否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互动是否有效、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低。

从总体上看, 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 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待学生热情热心, 受到学生的欢迎, 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育人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可归纳为“四个不高”。

第一, 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不高。部分思政课教师不喜欢学习、不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不去研究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 在具体教学中就存在要么理论脱离实际, 要么照本宣科, 对问题仅能泛泛而谈, 这必然使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吸引力大打折扣。同时调查还发现, 学生对泛泛而谈的课堂和教师, 缺乏兴趣, 甚至反感, 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

第二, 部分思政课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受到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等影响, 部分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价值观模糊;课堂上的个别偏激言辞和观点偏离了思政课的价值目标。亲其师, 信其道。调查发现, 一个师德师风高尚、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教师更容易受学生欢迎, 其课堂教学也更易受学生喜欢。[1]

第三, 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不高。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清楚地知道“教什么”、“为什么要教”, 更要知道“怎么样去教”。部分教师不去思考这个问题,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自然就是教学方法单一, 形式呆板, 缺乏生气。课题组曾在一次56人的学生座谈会中, 通过调查发现, 98%的学生喜欢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方式多样的教师上课。

第四, 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部分思政课教师不安心思政课教学, 敬业精神不足, 把思政课教学当做是谋生的职业, 职业认同感淡化。一直以来, 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但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不认可自己的思政课教学, 职业认同感淡化, 因而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

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社会所获得的有益的积极的预期效果,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 反映在学生学习状况上, 学习状况主要通过学习态度、出勤率、抬头率、课后阅读等体现出来。

第一, 学习态度问题。为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 课题组设置了“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上思政课的原因”、“是否愿意上思政课”、“上思政课迟到、早退现象”等四个问题, 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2014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关于回答“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这一问题时, 4.6%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9.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3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问到“上思政课的原因”这一问题时, 8.1%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 10.3%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拿到学分, 11.6%的学生的回答是喜欢上课教师, 70%的学生回答是能学到知识。在问到“是否愿意上思政课”这一问题时, 27.3%的学生回答非常愿意, 30.4%的学生的回答是比较愿意, 35.8%的学生的回答是一般, 4.2%的学生回答是不愿意, 2.5%的学生的回答是非常不愿意。关于问到“上思政课迟到、早退现象”这一问题时, 有4.7%的学生回答会经常迟到和早退, 10.6%的学生回答会偶尔迟到。

大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的总体态度是积极的健康的, 但存在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动机多样, 没有用心学习等状况。

第二, 出勤率问题。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出勤情况总体良好, 也有缺逃课现象, 其中,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出勤率有较大差异。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出勤率要低于文学、教育类学生;高年级学生出勤率低于低年级学生。课题组曾对贵州师范学院2014级体育教育、艺术学、音乐学、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68.3%, 艺术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77.4%, 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70%,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97%,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96.2%。同时, 调查发现, 思政课的出勤率相对于专业课的出勤率要低, 部分专业的部分学生存在想办法逃课的现象, 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要大大低于其专业课的学习。

第三, 抬头率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对贵州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31.6%的学生回答上课时会认真听课但不一定记笔记, 18.3%学生回答上课时会认真听课、认真的记笔记, 20.1%的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认真听课, 但会记好笔记, 30%的学生回答是不听课, 自己在下面看专业课教材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与课题组通过座谈和深入课堂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

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不仅仅只是看出勤率, 更要看学生的抬头率。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 思政课的抬头率与出勤率的差距较大。如何才能让思政课真正“入心入脑”,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第四, 课后阅读问题。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课后阅读情况如何,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18.2%的学生会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书籍, 41.8%的学生会偶尔图书馆或者网上浏览, 40%的学生从不阅读, 上述状况可以从平时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得到印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使其在阅读中成长成才[3], 使人格在阅读中更加丰满。思政课是应该强调学生阅读的, 但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像贵州这样相对落后地区高校, 学生本应该更多地进行阅读, 但情况刚好相反, 学生的阅读量非常有限,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反思的问题。

三、教材基本状况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 不管是思政课教师, 还是学生, 都对思政课教材内容提出了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思政课教材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组成要素。教材内容对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年来, 国家有关部门对思政课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相应修订和调整,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材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思政课教学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也要能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 思政课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应该关注到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能够指导他们思考和解决思想上遇到的困惑, 这样才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思政课的价值目标。关系大学生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 应该成为思政课教材关注的内容, 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信息识别、人际关系教育、就业、学习、思想困惑等问题。思政课教材内容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 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第二, 教材内容的重复性问题。重复具有强化的功能, 更具有弱化的作用。通过比较发现, 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课程之间内容上的重复;二是与中学政治内容的重复。这种重复的内容或者相似的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产生厌学情绪和反感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第三, 教材内容的针对性问题。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价值目标, 思政课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 就表现在思政课价值、情感目标设置过高, 显得有些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内容上显得有些“高大上”, 目标方向都明确, 但距离较为遥远, 缺乏可行性;同时, 思政课教材部分内容陈旧, 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

对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 可以从同的视角去展开。本文仅从教师、学生、教材内容等层面进行分析, 以期能帮助自己有效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2]张玉胜, 王天桥, 王维江.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 (7) .

贵州师范生 第8篇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对高等数学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多数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高等数学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根据贵州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具体特点及六盘水师范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提出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模式,以改变生源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与同行共同探讨。

1.贵州西部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况

1.1生源质量状况

贵州西部本科院校均为新建本科院校,主要面向本省招生。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特别是西部六盘水,现分布有回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水族、仡佬族等17个少数民族。在贵州西部地区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录取比例就相对较高, 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的省内生源748名中,有276名少数民族学生 ,占36.9%;2014年的省内生源713名中有213名少数民族学生 ,占省内生源29.9%。然而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导致对贵州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力度的不够,种种原因造成贵州西部地区学生不但数学基础薄弱,而且综合素质不高(李俊,王艳丽,2014)。1999年以来,贵州省随着教育部的不断扩大招生,高中生跨入大学的门槛相对降低了,当然生源质量也急剧下滑。更甚至前几年的贵州省内专科录取分数线下滑到200分以下。从近两年的录取数据看,生源质量差且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同学的高考数学分数甚至不到40分。另外,再加上部分专业文理兼收,比如地理科学专业,这种班级的基础差距就更大,这种生源状况在教学中很难同时兼顾。

1.2师资状况

贵州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不足, 为了升本就大批量新进教师, 新进青年教师一般都先承担高等数学的教学任务。为了缓解教师数量不足和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就大量引进教师,虽然都是硕士研究生,但由于刚从学校踏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没有思考过《高等数学》这门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后续课程之间的具体联系, 也给教学质量带来了新的不利影响。大多数青年教师只能按照自己的专业思路讲授课程, 不能很好地结合贵州西部地区学生基础差的实际情况,仍然以大量定理的证明、推理过程为教学核心,基本计算为教学重点,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大大减弱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自信心。特别是纯粹的教师讲解,更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导致学生为了“不挂科”而学习,不管对将来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所起的作用, 直到后续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到微分、积分、二重积分等知识点时才意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另外, 新进青年教师并不乐意承担《高等数学》这些“公共课”的教学任务 ,思想上不够重视 ,认为高等数学内容知识浅显, 再加上非数学专业学生与数学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的差距,觉得承担《高等数学》的教学任务没有挑战性, 并且认为在专业上不能提高自己反而恍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更现实的是不能在科研方面和职称晋升上给予自己很大帮助。

总体而言,教师总量不够,年龄结构不平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重较大,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学位结构不平衡,从而导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平衡。

1.3西部地区新升本科院校教学环境状况

教学设备跟不上发展需要,设施陈旧,实验室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实验室建设水平不高,布局不尽合理,各专业间实验条件不均衡, 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室实验条件相对薄弱;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教学改革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够;专业图书文献资料相对有限,生均图书与生均教学设备仪器拥有量勉强能达到标准,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总体而言,基础设施偏差,办学条件尚需大力改善。

1.4教学模式状况及学生学习状况

贵州省中学新课程改革已经过去5年,现今入学的均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兴学生, 然而我们却仍然按照以往落后的“填鸭式,注入式,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延伸到高校的《高等数学》课程领域,这就意味着我们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产物, 实时更新、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总是认为高等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普遍对学好高等数学没有信心。对高等数学试题往往感觉找不到突破口,面对一道题,开始就被复杂的符号或读不懂的结论吓倒,从心理上就无法正视它,更别提通过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使用基本方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我们固有的“知识点引入—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例题解析—课堂模仿练习”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采用传统的统一教学方法势必造成两种结果,其一,基础相对好的学生感觉深度不够;其二,成绩差的学生听不懂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失去竞争信心而不思进取。由于基础的巨大悬殊,让任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授课不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在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消化不良”中难于找到一个支撑点兼顾全班,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与具体步骤

分层教学模式来源于美国。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了分层教学模式,其主要在中小学进行探究和实践,这在当今教育环境下颇受争议,而在高校实施这种模式并不多见,然而笔者认为,在上述教学资源环境、生源质量状况与缺乏师资的艰苦条件下的贵州西部地区院校,对《高等数学》教学采取分层次教学模式相当必要。

2.1《高等数学 》教学采取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贵州西部地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杜绝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一刀切”带来的弊端,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才。

2.1.1对整个教学体系而言 , 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朝着自己的优势方向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魏金和,张军,朱小龙,2008)。

2.1.2对学生而言 , 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 ,而不至于 出现“吃不 饱”和“消化 不良”的状况。分层次教学给学生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一方面防止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另一方面防止基础差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能较好地消除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和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的两极分化现象(罗丹,2011), 使学生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环境下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1.3对于教师而言 , 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科学地组织好教学方法,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速度上都可以“因人制宜”,及时调整和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设计程序,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研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给自己“充电”。再者,教师要充分了解其他学科后续专业课程与高等数学知识点深层次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跨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综合知识体系, 这也符合当今构建应用型交叉学科发展的新理念。所以说分层次教学模式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2.2对教学对象实行 “大分类小分层 ”模式

在全校范围内, 根据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所有专业将其分为三大类,再根据学生数学基础分为不同层次。具体做法如下:

甲类:理科类(师范类)专业,主要包括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

乙类:工科类专业,主要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冶金工程、采矿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地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

丙类:本科中的文科类专业、文理兼收专业和专科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文理兼收)、煤矿开采技术(专科 )、煤炭深加工 (专科 )等专业。

将甲、乙、丙类专业的学生按照数学基础各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在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下进行分层。原则一:根据学生基础的实际情况, 在对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进行客观分析后,再进行分班摸底测试,建议开课方采取新生入校后统一命题测试,按照甲、乙、丙三类的A、B、C层次分班,最终可分为甲A,甲B,甲C;乙A,乙B,乙C;丙A,丙B,丙C九类班别。A、B、C三层学生比例约为1∶3∶1(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原则二:尊重个人意愿,个人提出申请到感兴趣的班级,各班老师向学生说明各个专业必须掌握的高等数学知识与技能,各学科的专业教师介绍本专业后续课程需要的相关高等数学知识, 并向需要考研或专升本的学生说明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以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班级,提前规划未来个人的发展。试听一周后确定自己选择的班级。

2.3具体教学培育目标

A层 (甲A班、乙A班、丙A班 ):适合基础好的学生 ,主要针对继续深造考研究生、参加数学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少数学生。以优秀成绩完成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任务,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深造做必要铺垫,要求具备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的基础和学习习惯。为毕业时硕士研究生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B层 ( 甲B班、乙B班、丙B班 ): 适合基础一般的大部分学生。以合格成绩完成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任务。达到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高等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个人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

C层 (甲C班、乙C班、丙C班 ):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合格”为目标,完成《高等数学》教学学习任务,使同学们具备学习本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的基本知识,通过对《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

2.4考核分层

对学生的考核进行分层, 其考核办法以学院期末考试考核为准,在不同层次的班级考核。考核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期末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由班级任课教师考评,考查依据为学生的出勤率(包括旷课次数、请假次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积极与否等方面。期末考试分层命题,题目总量一致。试题分三个不同梯度的三个层面命题。

结语

贵州师范生 第9篇

1 学情分析

1.1 学生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近些年来, 随着全国各高校争先成立体育教育专业和扩招, 学生总体身体素质不理想, 呈下降趋势。[1]贵州省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如此。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2011级省内学生的体育高考最高分为135分 (满分为1 6 0) , 最低分为9 6分, 9 0%的同学集中在1 0 0~1 1 5分之间;若对照外省标准 (见表1) , 9 0%的同学体育高考分在5 7~6 6分之间 (1 0 0分制) 。造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 中小学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身体素质总体不高。二是, 贵州省体育专业高考生训练不系统, 科学性不强。三是, 体育高考标准过低, 没起到促进作用。

1.2 运动技术评价和达标

运动技术评价, 简称技评, 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2]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的评价中都涉及到技评, 技术的掌握优与劣主要与练习的次数和自身的协调能力相关。全国许多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 特别是体育专业院校, 是要进行早操锻炼, 而遵义师范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出早操的;由于遵义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年降雨较多, 导致室外的水泥篮球场、自然草坪的足球场和碳渣跑道不能正常行课, 且场地器材在课余时间不开放, 造成学生只能在短时间的课堂上进行学习、练习, 这显然是不够的。

达标是对运动能力的测试。体育专业院校的武汉体育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总体强于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学生, 而就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田径达标的标准来看,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达标标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的田径普修达标标准普遍高于武汉体育学院 (见表2) , 造成达标率过低, 且男女生的达标率、优秀率不均衡, 男生都高于女生 (见表3) , 这无疑对于部分某项身体素质欠佳的同学来讲, 达标标准过高, 超出他们的能力, 不能有效地起到提高学习积极性, 影响其学习兴趣。由此,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应针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趋势, 实事求是地修改项目评分标准。

1.3 理论知识学习

术科理论学习是对技能学习的有力支撑, 有助于技能的理解和准确把握。目前, 许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注重技能的学习, 而忽视了术科的理论学习, 导致理论掌握不理想和技能、训练能力不够深入的现象。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例2 0 0 9级的《田径Ⅰ》理论考试以6 0分为及格, 及格率仅为7 0%左右;为了绝大部分同学能及格, 在期末总评成绩时, 往往以5 0分或更低分数为理论及格标准。足球、篮球、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等科目总评成绩也是如此状况。造成这样的局面, 主要是过于追求及格率, 牵强学生, 学生自以为是的恶性循环。

1.4 学生教育技能学习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是要进行教育技能的学习, 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准老师。基本教育技能有专项技术的讲解和示范、“三笔一话”、普通话等 (见表4) 。这些都是师范院校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教育技能的举措, 恰是体育专业院校有所就轻的地方;从而使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学生的教育技能得到了贵州、重庆等地用人单位的肯定。

1.5 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生论文写作方向集中在学校或社会的某种体育现象上, 而与自身专项相结合的教学、训练、理论的很少。这反映出, 学生对自我学习专项技能和训练掌握不够深入及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地引导有关。这也是大多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缺点。从表5可知, 体育专业院校的成都体育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集中在对以项目技能的理解和训练心得之类, 占5 5%, 而遵义师范学院却只占3 5%;遵义师范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项都是两年, 他们对自己的专项都应该有较深的理解, 但从两学校的田径专选班学生的毕业论文方向上看, 成都体育学院田径班关于田径的占到67%, 而遵义师范学院却占25%;这些悬殊的差距无不说明我们的学生在运动训练方面的弱势, 使其在就业面试及工作中的专业能力不突出。

2 结语

经过学校有力培养, 使学生的总体教育技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总体身体素质较差, 达标标准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 造成及格率和优秀率过低;技术练习量不够, 技术不规范;理论学习不积极, 基础性知识欠缺;专项体能、技能较差, 导致毕业论文少运动训练类。

参考文献

[1]向家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能力欠缺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 2007, 14 (7) .

上一篇:玻璃钢产品下一篇:脚本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