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育过程范文

2024-05-06

选育过程范文(精选7篇)

选育过程 第1篇

关键词:玉米,鲁宁184,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制种技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玉米消费呈明显的刚性增长趋势,粮食产需缺口扩大[1,2,3]。因此,培育在适应性、抗逆性、抗病性和增产潜力等多方面有所突破的玉米新品种是大幅度提高中国玉米生产水平的内在动力。鲁宁184是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以自选系L1786作母本,J111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2011—2012年参加山东省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9 541.5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0%;2013年参加山东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120.0kg/hm2,比对照种郑单958增产8.2%,于2014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多年试验鉴定结果,该品种表现株型紧凑、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易制种,克服了玉米优质与抗病虫害之间的矛盾,在品质、产量、抗性相兼顾方面有重大突破,适宜于山东省夏玉米区种植,在玉米生产上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1 育种目标与技术路线

选育鲁宁184玉米杂交种时制订的具体指标:一是高产,比省级以上区试对照种增产10%以上,产量超过9 750kg/hm2,高产栽培达到12 t/hm2以上。二是耐密植,适宜种植密度可达82 500株/hm2。三是品质优,具有较好的商品品质和内在品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专用高淀粉玉米指标级。四是广适性好,夏播生育期95~105 d,适宜黄淮海地区或其他省区种植。五是综合抗性强,抗玉米主产区常发的主要病虫害和多种不利生态因子。六是易制种,种子产量达7 000 kg/hm2以上。育种技术路线:以二环系选育和回交转育等育种方法和优中选优的材料组织原则,确定了“瑞德×黄早4及其衍生系”“PB群×黄早4及其衍生系”为主要杂优模式,以选育株型紧凑、早熟耐密、抗逆性强、自身选育过程产量高、配合力高的自交系为核心,高效利用国内外的玉米核心种质,立足于黄改系的改良,创造性地将旅大红骨种质的优良基因有效融入黄改系种质,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和拓展亲本自交系遗传基础[4]。

2 选育过程

鲁宁184是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08年以自选系L1786作母本,J111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母本L1786是农大178/CT03为基础材料,用常规育种方法,经过6代套袋自交,于2007选育而成。父本J111是以昌7-2×丹340为基础材料,用常规育种方法,经4代套袋自交,选择优良单株用昌7-2回交1次,于2005年选育而成。鲁宁184于2010—2013年参加山东省夏玉米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株型紧凑、熟期适中、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2014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3 品种特征特性

鲁宁184株型半紧凑,夏播生育期105 d,比郑单958短1 d,全株叶片21片,幼苗叶鞘紫色,雄穗分枝8~10个,花药黄色,花丝红色。山东省区试结果:穗长15.8 cm,穗粗4.9 cm,株高273 cm,穗位122 cm。果穗筒形,秃顶0.4 cm,穗行数15.3行,穗粒数535粒,黄粒、马齿型,出籽率85.9%,千粒重305 g,容重717 g/L。2012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接种鉴定表明:该品种抗小斑病,感大斑病,中抗弯孢叶斑病,高抗矮花叶病。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分析表明:该品种粗蛋白含量10.4%,粗脂肪4.4%,赖氨酸0.33%,粗淀粉71.4%,品质优良。

4 产量表现

2007年济宁市农科院夏播玉米杂交种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12 675.0 kg/hm2,比对照种郑单958增产15.1%;2008年,在本院高产攻关试验,平均产量13 737.0 kg/hm2,比对照种郑单958增产18.8%;金色农华黄淮海片区多点试验20点平均产量10 429.5 kg/hm2,比对照种郑单958增产10.2%。

2010年、2011年分别参加山东省夏玉米新品种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9 340.5、9 289.5 kg/hm2,较对照种郑单958分别增产3.5%、3.2%;2012年参加山东省夏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793.5 kg/hm2,较对照种郑单958增产4.76%;2013年参加山东省夏玉米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120.0 kg/hm2,较对照种郑单958增产8.2%。

在济宁市农科院、菏泽、潍坊、莱州、聊城、德州等多块高产攻关田,平均产量均超过13 140.0 kg/hm2,嘉祥县百亩示范方,经测产平均12 355.5 kg/hm2。

5 高产栽培技术

5.1 种子处理

播种前浸种8 h,选择高效低毒无公害的玉米种衣剂拌种。可用5.4%吡·戊玉米种衣剂包衣,或采用戊唑醇、福美双、粉锈宁、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拌种。

5.2 适时播种

采取免耕直播方式,小麦收后直接播种玉米。为抢早播种,在干旱年份可先播种后浇水。鲁宁184最佳玉米播期为6月15—20日,此时播种既可有效防止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又可避免玉米苗期芽涝的风险以及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和多雨天气,从而提高授粉质量。

合理密植,根据密度试验结果,该品种超高产攻关田密度可达8.25万~9.00万株/hm2,中上等肥力地块为6.90万~8.25万株/hm2,一般肥力地块为6.00万~6.75万株/hm2。

5.3 科学肥水管理

鲁宁184根系发达,吸收水肥能力强,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氮磷钾肥配施,重施基肥和穗肥。采用集中施肥、前重后补的施肥方法效果较好。结合整地可将有机肥料作为基肥施入,一般施专用复合肥225 kg/hm2、农家肥15 t/hm2和锌肥15 kg/hm2作为基肥;氮肥在拔节期追施50%、中期30%、花粒期20%,整个玉米生育期施氮肥约600 kg/hm2,最后在玉米生长后期进行叶面施肥(磷酸二氢钾+尿素)[5]。

出苗后适当蹲苗,根据田间玉米生长情况每隔10~12 d浇1次水。抽雄前后一有旱情及时浇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5%~80%。但遇涝则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籽粒形成期和乳熟期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蜡熟期为70%左右。吐丝授粉后15 d,浇透灌浆水[6]。

5.4 虫草害防治

苗期用菊酯类和有机磷类农药配合叶面喷雾2次,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3%辛硫磷颗粒剂3.75 kg/hm2,加细沙75 kg/hm2,撒入心叶,防治后期玉米虫害。适期施用除草剂防除杂草,播种后出苗前施用的除草剂有阿特拉津3 000~4 500 m L/hm2、乙草胺2 250~3 000m L/hm2、都尔1 500~2 250 m L/hm2、60%丁草胺1 875~2 250m L/hm2、50%丁草胺2 250~2 775 m L/hm2、乙莠水3 000~4500m L/hm2、拉索2 250~4 500 m L/hm2,对水450~525 kg/hm2喷雾。

5.5 适时收获

玉米的适宜收获期为完熟期,其标志为籽粒基部形成黑层,乳线消失。如苞叶变白即收,往往会减产10%左右。

6 制种技术

选择隔离好、能保证灌溉的地块。山东省夏播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或父本比母本晚播3 d,父母本行比1∶4。制种密度父母本在6.75万~7.50万株/hm2。西北春播制种,父本可分2期播种,在母本第1片叶子展开时播种第1期,5~7 d后进行第2期播种。同时,针对西北地区气候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第2期父本播种尽量在制种田附近设立父本采粉田,以备父母本花期不及时相遇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8.

[2]李少昆,王崇桃.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6):1941-1951.

[3]杨红旗,路凤银,郝仰坤,等.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368-370.

[4]温振民.关于超级玉米育种的目标、选材与方法探讨[J].玉米科学,2006,14(1):59-60.

[5]张晓丽,张薇,李茂廷.玉米品种“大丰30”高产栽培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14,55(9):16.

选育过程 第2篇

1 选育过程

BH-3是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利用黑花生育种资源材料0528作母本, 四川当地推广品种花11作父本, 2005年在简阳市进行杂交转育, 冬季在海南进行加代。利用系统育种方法, 通过2005—2010年连续选择, 并结合抗病性鉴定、品质测定。于2010年培育出高产、优质黑花生新品系BH-3。亲本选择上, 于2003—2004年从我国花生主产省及国内主要花生科研单位引进黑花生品系50余份, 以四川省近年审定的推广品种作对照, 进行田间观察试验。考查生育特性、抗病性、抗旱及适应性, 并统计实收产量、出仁率、外观特性等。对所有品种送样至农科院生物测试中心鉴定脂肪酸、蛋白质等含量。对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品系再次重复试验和进行病圃抗性鉴定, 确定亲本材料。2005年在简阳经作所试验基地, 利用黑花生育种资源材料0528作母本, 四川省当地推广品种花11作父本, 配制杂交组合 (0528×花11) 。杂交F1种子于2005年冬季在海南岛种植严格自交, 收获前淘汰病株、弱株。2006—2010年在田间对杂交后代进行产量、抗病性、种皮颜色等农艺性状进行选择, 并结合病圃抗病性鉴定, 2008—2010年对较优品系进行品质检测。2010年获得品质好、农艺性状稳定、产量高的黑花生新品系BH-3。

2 特征特性

BH-3属半直立型, 荚果普通型, 株高40~50 cm, 分枝数13~15个, 有效枝数7~8个, 籽仁皮黑色, 全生育期130 d左右, 属中熟品种。抗叶斑能力强, 对病毒病有相当抗性, 一般土地、中等地力产量在1 950~3 750 kg/hm2。2010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利用花11作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排列, 垄作栽培, 每小区宽1.4 m, 小区长10 m, 小区面积12 m2, 行距30 cm, 窝距25 cm, 4行区, 每行40窝, 每小区160窝, 每窝留双株, 密度为133 335窝/hm2。重复间走道40 cm, 小区间不设走道。田间采用随机排列, 重复3次, 共30个小区, 四周设置保护行。试验结果表明, 饱果重率88%、百果重195 g, 出仁率70%、百仁重85 g, 种仁长圆形, 种皮黑色、种仁外观好, BH-3饱果产量4 050 kg/hm2, 与花11平产。BH-3含油量50%, 蛋白质含量25%, 含锌量38 mg/kg, 精氨酸含量3%。与普通色花生 (花11) 相比:精氨酸含量高11.1%, 含锌量高3.6%, 氨基酸总量高7.9%。其所含黑色素, 可有效保持人体良性循环、清除体内多余脂质、防范可见光和紫外线的辐射。

3 栽培技术

BH-3主要适宜四川花生主产区域种植。实行轮作栽培, 尽量不重茬。整地做到地平地净无根茬。精耕细耙, 保持耕层深厚, 结实层疏松。在四川地区春播休闲茬可在3月15—25日播种, 地膜覆盖可提前10~15 d播种。接茬要在油菜灭茬后即播。夏播播期下限要控制在6月10日之前, 麦田可在麦收前15~20 d套播。先用除草剂禾耐斯675 m L/hm2对水900 kg均匀喷施畦面, 接着覆膜, 然后打孔点播, 穴深3 cm, 穴播2粒, 即播即盖土, 盖严盖实, 防风掀。一般田块播种密度为12万~15万穴/hm2, 双粒播种为好。春播及肥力高的密度宜稀, 夏播及肥力差的田密度宜稍大。高产栽培时应施足基肥, 需施用尿素、磷肥、钾肥分别为600.0、562.5、375.0 kg/hm2。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结合培土。地膜覆盖栽培注意中期化学调控。后期注意防治锈病, 青枯病区不宜种植。注意防旱排涝, 及时喷药防治虫害。该品种在荚果成熟期含水量较大, 脱水慢, 后熟期短, 应适时收获[4,5]。

摘要:介绍了黑花生新品系BH-3的选育过程和特征特性, 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 以期为BH-3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花生,BH-3,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岳福良, 张相琼, 周宏俊, 等.山东花生品种在四川适应性研究初报[J].花生学报, 2003, 32 (4) :35-38.

[2]张相琼, 岳福良.花生在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中大有潜力[J].四川农业科技, 2002 (8) :7.

[3]潘晓绉, 陈宇瑶, 史文卫.富硒黑花生的营养价值与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68.

[4]张发萍, 李莉.黑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 2010 (2) :19.

选育过程 第3篇

汾阳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北纬37°27′,东经111°25′,海拔758 m,年平均温度10℃;降水量469.2 mm;日照时数2 619.9 h,无霜期为150 d。气侯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侯,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在6月中旬收获豌豆后,会浪费掉2个多月的光热资源。为了进一步挖潜增效,探索粮经作物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粮经作物种植经济效益,破解农民增收困局,利用汾豌豆1号收获后光热充足、雨量集中的气候特点,选择生育期短的玉米作物或蔬菜,采用一年2茬的种植模式。而针对这种种植模式,以豌豆为研究对象,以生育期短为主要育种目标而选育的汾豌豆1号新品种。

汾豌豆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自主选育的豌豆新品种。2012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晋审豌(认)2012001。由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新品种汾豌豆1号,生育期短,在汾豌豆1号收获后,可种植生育期较短的玉米或者蔬菜等作物,极大地利用了土地空间,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汾豌豆1号生育期短,腾茬早,有利于发展多熟制,颇有推广价值[2]。

本研究改变以往单一的种植模式从而限制经济效益的局面,探索粮经作物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满足当地发达的酿造业对汾豌豆1号的需求,使农民一年2茬种植,实现增收增效。

1 选育过程

2002年夏,以JW-16作母本,JW-8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配制20个后杂交获有效杂交籽粒180粒。

2003年F1混收;2004年种植F2代5个小区,从F2代分离群体中选单株50株。

2005年,种植50个F3系统,田间编号W3001~W30050。其中在系统分别中选11个株系。

2006年,种植11个F4系统,田间编号W4001~W40010选出5个系统群。

2007年,种植F5系统群共5个系统,田间编号W5001~5005,推荐编号为W5004的系统群参加下年度品种鉴定试验。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植株性状

该品种株型直立,株高75 cm左右,须根发达,茎叶淡绿,有卷须,花白色;主茎分枝2.1个;荚镰刀型,完整荚内着生籽粒4.8粒,荚长5.7 cm,成熟时黄白色;籽粒光滑无皱,白色,圆型,百粒重21.5 g。山西省春播生育期85 d左右,幼苗耐寒性好,产量稳定性好。抗病,中抗叶潜蝇。耐贮存。

2.2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进行产比鉴定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2 730 kg/hm2,比对照晋汾豌豆1号、晋汾豌豆2号增产17.8%。2010—2011年连续2年参加直接生产试验,2010年平均产量为2 160 kg/hm2,比对照(晋汾豌豆1号、晋汾豌豆2号)增产12.1%;2011年平均产量为3 105 kg/hm2,比对照(晋汾豌豆1号、晋汾豌豆2号)增产16.0%。2年平均产量2 632.5 kg/hm2,平均比对照增产14.3%,增产点次100%。

2.3 品质

据检测:粗淀粉(干基)38.57%,粗脂肪(干基)2.45%,粗蛋白(干基)25.41%。

3 栽培技术

3.1 种植模式

该品种生育期短,为种植下一茬农作物提供了很大的生长空间,对于气候适宜的地区,种植一年2茬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种植模式有汾豌豆1号—番茄、汾豌豆1号—玉米、汾豌豆1号—谷子、汾豌豆1号—马铃薯、汾豌豆1号—向日葵、汾豌豆1号—大白菜、汾豌豆1号—胡萝卜、汾豌豆1号—芥菜。汾豌豆1号收获后立即整地播种,用磷酸二铵150~225 kg/hm2作底肥,满足后茬作物养分的需要。

3.2 轮作倒茬

汾豌豆1号应合理轮作倒茬,忌连作[3]。如果在倒不开茬口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增施农家肥,增施磷肥和钾肥。汾豌豆1号与其他食用豆作物相比,根系细弱,根群较小,因此应在播种之前适当深耕细耙、疏松土壤,以利汾豌豆1号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使苗齐苗壮。

3.3 适期播种

一般当土壤温度稳定在0~5℃时, 顶凌播种。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尽量早播, 以争取更长的生长发育时间。也应当考虑当地的降雨规律进行合理调节, 尽量使汾豌豆1号开花结荚阶段与降雨高峰期相吻合。播种量75~150 kg/hm2, 依地力状况确定一般旱地密度为50万~60万株/hm2, 肥旱地密度为60万~75万株/hm2[4]。

3.4 科学施肥

一般施农家肥22.5~45.0 t/hm2,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根瘤菌活动效果[5,6],满足汾豌豆1号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

3.5 适时收获

当植株茎叶与荚果大部分转黄稍干枯时, 及时收获、脱粒、晾晒, 贮藏[7,8]。

参考文献

[1]曹旭光.豌豆的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7 (2) :9.

[2]吕乃玲.豌豆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 2000 (10) :24.

[3]张彦锋, 谭淑娜, 杨静, 等.食用豌豆栽培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 2007 (5) :29-30.

[4]尹守恒, 刘宏敏, 吕爱芹, 等.极早熟豇豆新品种早豇一号及其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3 (9) :71.

[5]刘飞, 冯高, 刘支平, 等.豌豆品种晋豌5号在晋北地区的春播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 (4) :112.

[6]周晓飞.浙西南地区豌豆反季节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9) :118, 120.

[7]黄玮华, 罗金保, 曾文根.南方丘陵地区豌豆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 2012 (9) :31-32.

选育过程 第4篇

华兴单88号是云南盛衍种业,2009年冬季用自交系ZH08×QR27组配而成的,经过五年的数据测试,性状观察,其综合表现为稳产性好,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性强等优点。

本品种母本ZH08是用先玉33杂交种作为基础材料,采用系谱法自交而成。2006年春在华宁用先玉335杂交种作为基础材料套袋自交得S1代,2006年冬在元江自交株选得S2,2007年春在华宁自交株选得S3,2007年冬在元江自交株选得S4,2008年春在华宁自交株选得S5,2008年冬在元江自交株选得S6,2009年春在华宁自交株选得到植株性状穗部性状整齐,抗病性好,农艺性状遗传性状一致的S7,后取名为ZH08。连续7代套袋自交而成自交系,具有遗传性状稳定、农艺性状优良、一般配合力高的特点。父本QR273是贵州省旱作所保护自交系,是贵州旱作所授权我公司使用的自交系。

2特征特性

华兴单88号幼苗长势强,成株较壮整齐一致,穗上部叶片半紧凑,生育期123天左右,株高26㎝、穗位100㎝、雄穗分枝12~1枝,颖壳绿色、花药浅紫色、花丝绿色、叶缘绿色、茎基色紫色、叶片19片、籽粒偏硬粒型、黄色,穗型筒锥型,果穗长23㎝、秃尖0.㎝、穗行数16行、白轴、穗粗5.㎝、出籽率88%,千粒重396g,抗病性好。2010品比试验中,平均亩产680kg,比对照海禾2号增产31kg,增5.64%。2011年品比试验中,平均亩产695kg,比对照海禾号增产36kg,增6.4%。2012~201年大区种植产量达到758.6kg,2014年大面积推广种植产量高达812.4kg。

母本ZH08幼苗长势整齐,穗上部叶片半紧凑,生育期123天左右,株高170㎝、穗位90㎝、雄穗分枝2~3枝、雄穗颖壳绿色、花药紫色、花丝浅紫色、茎基色紫色、叶片数20片,籽粒偏硬粒型、黄色,穗型筒型,果穗长18㎝、穗行数平均16行、没有秃尖,穗轴白色,穗粗5.2㎝。

父本QR273幼苗长势较壮,叶片平展型,生育期123天左右,株高175㎝、穗位75㎝、雄穗分枝9~12枝,雄穗颖壳绿色、花药绿色,花丝色浅绿色、茎基色绿色,叶片数22片,籽粒硬粒型黄色,穗型筒锥型,穗长19㎝、穗粗4.5㎝、秃尖1.0㎝、穗行数平均1行,穗轴白色。

3栽培技术要点

玉米生产主推“深、匀、调”技术,即秋深施肥、精密保匀、精量点播、诊断调控。该品种在适应性广,在云南省900~2200m海拔地区均可种植。适期播种,精选包衣饱满种子,选择地势较平坦肥沃地块平播种植,一般种植密度要在4000~4500株/亩,产量达到750~800kg。

3.1施肥方法及公顷施肥量

机械一次 性分层深 施化肥300kg/hm2。其中磷酸二铵(含N18%、P2O546%)150kg/hm2,尿素(含N46%)60kg/hm2,氯化钾(K2O50%)75kg/hm2,其N:P:K=1:1.3:0.7。

3.2田间管理及收获

播种后及时镇压,玉米生育期间中耕2~3次,第一次苗后药剂除草后进行中耕,目的是增高地温,利于根部通气,疏松根际土壤,为玉米快速增长提供条件。第二次中耕在植株8~9片叶,结合第一次追肥中耕培土,利于壮秆,预防倒伏,同时还可以除去部分杂草,为玉米小喇叭口期所需营养提供保障。气候及机械允许情况下,进行第三次中耕第二次追肥,为玉米大喇叭口及生育期提供所需营养,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殖并进阶段,棒三叶大部分伸出,但1并未完全展开,上部几片大叶突出,心叶丛生,此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需水需肥量大,占总肥量的60%,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

3.3化学除草

玉米播后苗前每公顷用90%乙草胺1600~2000m L或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500~200m L+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20~40g。

玉米苗后3 ~ 5叶期 , 每h m 2 4 0 g / 升烟嘧磺 隆悬浮剂800~1200m L+38%莠去津悬浮剂1500~2000m L,叶面喷雾。

3.4防虫防病管理

3.4.1农业措施

1适期早播,避开大斑病发生高发期,减轻发病程度。

2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施用缓释肥料,实施跟际追肥,以及叶面施肥,避免中后期脱肥。

3及时中耕除草、培土,摘除底部2~3片叶,增加通风透光度,降低田间相对湿度,并能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

3.4.2药剂防病

在云南省,玉米主要病害为大斑病、灰斑病、南方锈病等,药剂防病主要配方为:140%多菌灵悬浮剂100m L/亩。240%福星乳油2.5m L/亩,或40%氟硅唑3~5m L亩。防治时期在新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施药。

3.4.3药剂防虫

选育过程 第5篇

1 亲本特征特性及配合力

1.1 母本特征特性

母本抗A, 生育期125 d, 霜前花率91.4%, 第一果枝果生节位7.0个, 株高104.4 cm, 单铃重5.8 g (中喷花) , 衣分43.6%, 子指10.1 g。农业部纤维品质监督检测中心测定结果为2.5%跨长30.9 mm, 比强度31.1 cN/tex, 马克隆值4.7。

母本是在鲁棉研16号基础上经系统选育而成的, 鲁棉研16号的主要特征特性是[1]:全生育期129~132 d, 霜前花率89.2%~90.8%, 株高93.9~95.6 cm, 单铃籽棉重5.28~5.61 g, 衣分39.8%~40.3%。HVICC上半部纤维长度29.6 mm, 比强度30.3 cN/Tex, 马克隆值4.8。

比较亲本与鲁棉研16号的主要性状可见, 母本抗A在生育期、铃重、衣分及纤维品质等方面有较大改进。

1.2 父本

父本96-67是具有标记型的亲本, 同时具有红叶和柱头外露2个标记性状。主要特征特性是:生育期130 d, 第一果枝果生节位7.1个, 单铃重5.0 g (中喷花) , 衣分39.5%, 子指11.1 g。农业部纤维品质监督检测中心测定结果 (HVICC) 为2.5%跨长27.0 mm, 比强度34.5 cN/tex, 马克隆值5.7。

1.3 配合力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用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搭配组合, F1代容易出现高优势组合。分别于1999年、2002年、2005年采用不同的材料对96-67的配合力进行了测定。

1999年[2], 供试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系共5份 (母本) , 分别是96-1、96-67、96-104、96-33、96-194。供试陆地棉亲本3份 (父本) , 分别是中棉所23、中棉所19和石远321。测定结果是, 亲本的GCA效应。母本, 在GCA显著的7个性状中, 96-1、96-67、96-33均有4个性状的GCA效应为正, 表现较优。

2002年[3], 母本5份:转基因抗虫棉分别是新棉33B和GK-12, 常规陆地棉分别是6802、石远321选和94AP14。父本5份:柱头外露种质系分别是96-67、96-16和96-194, 有色棉亲本分别是99-110和99-55。父本96-67、96-16、96-194分别有7、7、6个性状的GCA效应为正, 表现较优。

2005年[4], 5份转基因抗虫棉作母本, 分别是双价321、新棉33B、HK-1、DP99B和0QL42。父本6份, 包括彩色棉亲本2份, 01-295和99-55 (鸡脚叶) ;柱头外露种质资源2份, 96-67 (红叶) 和01-308 (鸡脚叶、零型果枝) ;优质棉亲本2份, 01HN06 (抗虫) 和惠无3055 (低酚棉) , 测定结果是, 父本, 96-67、01HN06、惠无3055分别有8、6、9个性状的GCA效应为正, 表现较优。

综合以上结果, 96-67无论作父本或母本、与转基因抗虫棉或非抗虫棉杂交, 其一般配合力均表现优良。

2 选育过程

滨州棉1号为标记型抗虫棉杂交组合, 为抗A×96-67。该组合于1998年组配, 2000年参加品比试验, 2003年、2004年参加山东省棉花区域试验, 2006年获农业部转基因安全评价生产应用证书, 2007年生产试验, 2008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评审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08021号。

3 杂交种种植表现

3.1 特征特性

该组合属中早熟品种。出苗较好, 长势稳健, 叶片中等大小、红色。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29 d, 株高101 cm, 植株塔形, 第一果枝节位7.1个, 果枝数13.1个, 单株结铃18.2个, 铃重6.1 g, 铃卵圆形。霜前衣分39.0%, 子指10.9 g, 霜前花率93.9%, 僵瓣花率5.6%。2003年、2004年2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 (HVICC) :纤维长度30.7 mm, 比强度30.7 cN/tex, 马克隆值4.6, 整齐度84.3%, 纺纱均匀性指数144.2。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抗虫性鉴定:耐枯萎病, 耐黄萎病, 高抗棉铃虫。

3.2 产量表现

在2003—2004年山东省棉花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中, 2年平均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 576、3 327、1 386、1 293 kg/hm2, 分别比中棉所29号增产8.9%、8.0%、6.2%、5.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 556.5、3 405.0、1 461.0、1 401.0kg/hm2,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2.2%、2.7%、1.4%、2.0%。

4 关键栽培技术及示范推广情况

研究了最佳的播期、密度[5]及管理方式, 该品种播期一般为4月25日至5月5日, 密度4.2万株/hm2左右, 施肥上, 应适当多施钾肥, 一般施300~450 kg/hm2。为防早衰, 应适当推迟播期, 6月下旬摘早蕾1~2个。应结合间、定苗将非红叶的杂株拔出, 育苗移栽的可在苗床上将杂株拔出。2010年示范田3 hm2, 皮棉产量为1 629 kg/hm2, 比推广品种增产8.2%。2011年示范田6.5 hm2, 皮棉产量为1 789.5 kg/hm2, 滨职棉1号比一般推广品种增产11.0%。

参考文献

[1]王留明, 王家宝, 刘任重, 等.抗虫棉花新品种——鲁棉研16号[J].山东农业科学, 2001 (2) :38.

[2]纪家华, 李朝晖, 王恩德, 等.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系与陆地棉亲本间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J].棉花学报, 1999, 11 (3) :117-122.

[3]纪家华, 王恩德, 李朝晖, 等.陆地棉优异种质间间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J].棉花学报, 2002, 14 (2) :104-107.

[4]纪家华, 李红芹, 王恩德, 等.转基因抗虫棉与陆地棉种质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J].种子, 2005, 24 (11) :28-33.

选育过程 第6篇

发展香禾产业能充分发挥香禾喜冷荫, 耐烂锈的优势, 提高粮食总产量, 缓解山区群众粮食问题, 是黔东南农业攻坚工作的迫切需要[3]。香禾素有“一亩稻禾十里香, 一家蒸饭全寨香”之美誉而久负盛名, 1980年7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 称香禾为“地上仙物、珍贵品种”[4]。但是, 黔东南地区香禾种植比较分散, 品种多而杂, 生产管理不统一, 香禾产量较低, 市场流通甚少, 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难以进行规模化开发[5]。为此, 笔者通过对优良的地方材料进行单株提纯定向系统选育, 育出了高产、抗逆性强的香禾新品种苟当2号, 可在香禾的主栽地区进行示范和推广。苟当2号具有米质优、适应性广、适应性强的特点, 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 对于提高香禾产品质量以及规模化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当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将做出积极的贡献。

1 选育过程

“苟扬当”作为黔东南地区的地方香禾品种, 是2006年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美德村因其优良的性状而被收集的[5]。2007—2009年对该品种进行系选和株选定向提纯选育;2010年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试验地参加品比试验;2011—2012年以苟扬当为区试名, 参加了贵州省不同生态区香禾品种多点区域试验;2012年参加了生产试验, 地点设在黎平县寨高村、从江县托里村和榕江县平江村;2012年10月4日通过田间现场鉴定, 鉴定单位为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2013年7月, 该品种顺利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审定编号为黔审稻2013012。

2 特征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

香禾苟当2号的植株高大, 株高达154.1 cm;株型较为松散, 叶缘、叶耳颜色均为紫色;单株主茎总叶数为15.1~16.4叶;剑叶呈披垂状, 中等长度, 长度一般为39.7~40.3 cm, 宽度为2.4~2.7 cm;夹角小;颖壳褐斑, 秆黄色, 中等芒长。分蘖力一般, 但成穗率比较高, 基本苗插足46.5万株/hm2, 最高苗可达138万株/hm2, 一般有效穗数可达126万穗/hm2左右。穗的个体较大, 且着粒较密, 穗勾头呈弧型, 穗长22.9 cm, 每穗一次枝梗8~9个, 二次枝梗43个左右, 每穗总粒数为181.5粒, 结实率88.9%, 具有结实率高的优点。籽粒呈阔卵形, 谷粒长度为5.3 mm, 谷粒宽为2.79 mm, 千粒重为26.5 g;去皮谷粒颜色为褐白色, 形状呈阔卵形, 长度为5.0 mm, 宽度为2.63 mm, 粒型长宽比为1.9;胚乳类型有胶质。该品种属中迟熟常规粳糯, 全生育期为160 d, 比对照品种农虎禾晚熟30.4 d, 适宜在贵州省从江县、黎平县、榕江县种植。

2.2 品质与抗性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 该品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阴糯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2.3%、73.3%、64.7%、1.0%、1.0%、1.4%、8.3%, 胶稠度为100 mm, 碱消值为7.0级, 粒长为5.3mm, 长宽比为1.9。根据《食用稻品种品质 (NY/T593-2002) 》标准进行评比, 发现该品种满足三等食用粳糯稻品种品质的规定要求。2012年对该品种的抗性进行鉴定, 并以农虎禾为对照品种, 经过田间自然鉴定和接种鉴定, 结果表明香禾苟对叶瘟、穗瘟均表现为“抗”, 抗性指数达到1.900, 综合评价为“抗”;而对照农虎禾对叶瘟表现为“感”, 对穗瘟表现为“中感”, 抗性指数达到6.025, 综合评价为“感”。

2.3 产量表现

2010年该品种在从江县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平均产量达5 977.5 kg/hm2, 与对照品种农虎禾相比, 增产率为15.6%,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该品种参加贵州省黔东南州香禾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达5 418.9 kg/hm2, 居第3位, 与对照品种农虎禾相比, 增产率为5.04%, 增产达显著水平;2012年该品种参加续试, 平均产量达5 455.5 kg/hm2, 居第3位, 与对照品种农虎禾相比, 增产率为8.71%,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该品种2年累计参加10个试点, 表现为9个点增1个点减。2012年该品种参加贵州省黔东南州香禾生产试验, 结果设在不同海拔的3个试点全部表现为增产, 平均产量达到5 367.45 kg/hm2, 与对照品种农虎禾相比, 增产率为7.92%。

3栽培技术

香禾苟当2号作中稻栽培, 一般播种时间安排在4月上旬至中旬, 可以采用两段育秧、旱育稀植等方式进行育秧, 秧龄控制在30~40 d为宜。增施有机肥, 以利于培肥土壤。施足基肥、耙面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氮磷钾配合施用, 一般基肥施农家肥15.0~22.5 t/hm2、过磷酸钙375~600kg/hm2、氯化钾225 kg/hm2, 耙面肥施尿素120~150 kg/hm2。合理密植, 按照宽窄行20 cm×30 cm的标准进行栽插, 栽插密度控制在16.65万根/hm2。在水分管理上, 应遵守以下原则:浅湿灌溉、薄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促蘖、够苗晒田、有水打苞、干湿壮籽。在肥分管理上, 追肥时间宜早, 并重视穗粒肥的投入。为了防止倒伏和发生纹枯病, 肥力水平较好的大田要适当控制氮肥用量[7]。在病虫害防治上, 要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分蘖前期以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为主, 可以采用杀虫双、吡虫啉等药剂进行混合防治;在分蘖中后期主要防治纹枯病, 药剂可以采用井冈霉素、多菌灵等;在孕穗至始穗期主要防治稻曲病、穗颈瘟、稻飞虱, 防治稻曲病的药剂可以采用井冈霉素或曲纹灵, 防治穗颈瘟的药剂可以选用三环唑加多菌灵[8]。

参考文献

[1]杨黎, 周定生, 郑桂云, 等.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禾[J].贵州农业科学, 2008, 36 (4) :23-26.

[2]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工作办公室水稻组.禾的调查与研究[C]//禾与农业生产, 1979:10-15.

[3]杨昌润.美丽富饶的黔东南[J].贵州文史丛刊, 1994 (1) :42-43.

[4]黔东南州地方志编委会.黔东南州地方志:黔东南农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5]刘业海, 潘宗东, 郑桂云.香禾新品种苟当3号的选育[J].中国稻米, 2014 (3) :97-98.

[6]张再兴.贵州稻种资源[C]//应存山.中国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20-222.

[7]赖江汉.从江“禾”资源的研究初报[J].中国种业, 1988 (3) :1112.

小花木荷选育报告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育种材料

以广西购买的木荷种子为育种材料。

1.2 单株选育及品种比较试验

单株系源自重庆市巴南区接龙林场于2000年播种、筛选出的木荷优良单株, 共1500株, 用优选法从中筛选1个优良品系。2001~2007年进行了单株鉴定品系比较试验, 重点观测幼苗高生长量和冠幅扩张量等主要经济性状和抗逆性。

1.3 区域试验

2006~2010年分别在巴南区接龙镇、桥口坝林场、南泉林杨布置品种比较试验, 参试品种为小花木荷, 以木荷良种为对照, 采用对比设计, 每个试验点栽植1000株, 土壤条件为微酸性山地黄壤。

2 结果分析

2.1 形态特征

小花木荷属常绿乔木。树皮暗灰色至灰褐色, 粗糙, 纵裂。芽、幼枝、叶均具黄灰色毛;叶革质, 椭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 全缘, 背面有柔毛和白粉;叶柄长1.3~3cm。花单生叶腋。果实12月~翌年2月成熟, 蒴果球形, 5裂, 果柄较粗短。种子扁平, 肾形, 边缘有翅。种子千粒重3.7~4.0g。发芽率25%~40%。

2.2 生长习性

小花木荷与木荷生长习性基本一致。耐瘠薄干旱、抗热、抗寒, 幼树耐一定庇荫, 适应重庆地区微酸性山地黄壤, 酸性砂质土壤种植生长较好, 碱性土壤不宜。侧根发达, 落叶量大, 容易腐烂, 涵养水源及改良土壤效益显著, 为荒山造林先锋树种, 亦为很好的防火林带树种。

2.3 抗逆性

2.3.1 抗病虫害。

小花木荷比较试验林和区域试验林的枝叶和茎干均较少有病虫为害。

2.3.2 耐高温干旱。

2006年7~9月重庆地区出现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天气, 最高气温达到42℃, 持续高温干旱长达80多天。2005年种植的小花木荷, 11月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保存率达85%以上。证明小花木荷具有抗高温干旱的能力。

2.3.3 耐低温霜害。

重庆巴南区试验林地在2008年冰冻灾害天气、2010冬季连续极端低温天气的胁迫下, 各试验点植株生长正常。次年春季时植株正常抽枝发芽, 并且生长旺盛。

2.4 年生长量鉴定

小花木荷试验7年, 平均每株高年生长量0.61m, 平均比木荷同类栽培种多长高0.36m;栽植后第7年比第6年冠幅增加量比同类栽培树种多1.79m, 明显比同类栽培品种生长速度快。由表1可知小花木荷第7年长高量达到4.94m, 比普通木荷生长速度快1.13倍, 最为明显, 见表1。

2.5 繁殖技术

小花木荷幼苗忌水湿, 趋肥强, 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的轻壤土育苗。整地时, 施入腐熟栏肥1000kg。浸种24小时后拌焦泥灰, 宽幅条播。床宽1m, 播种沟宽6~8cm, 深0.5cm, 条距25cm, 每667m2用种子5~7.5kg。播后要覆盖薄土, 以焦泥灰为好, 厚度约0.5cm。播种季节在2~3月, 在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达18℃左右时发芽出土, 出土期约30天。待幼苗大部分出土时, 可在阴天或傍晚揭除盖草。

幼苗出土后80天内为生长初期, 应特别注意保持苗床湿润, 及时除草松土, 并追施稀粪肥水。7~9月上旬苗木进入生长盛期, 可每月施化肥1~2次, 每次施氮肥3~4kg/667m2, 并做好水份管理。施氮肥宜在9月上旬结束, 并注意混施磷、钾肥, 以充分促进苗木木质化。

一般在10月底平均气温降至18℃时封顶, 径生长也随之结束。当年生苗高35cm, 地径0.4cm以上, 每667m2产2~3万株。

2.6 栽培技术

9~10月清理杂草, 采用大窝整地, 窝规格为40cm×40cm×30cm, 造林株行距2m×2m或2m×3m, 造林密度1650~2400株/hm2。造林时间根据天气情况可安排在11月中下旬~翌年3月中旬。栽植时摘除2/3的叶片或全部叶片, 先回填表土、细土, 分层踏实, 同时捡除石块草根, 并做到根舒、苗直、敲实, 苗木根际部培土呈“馒头”状。当年至第3年, 每年8月底~9月初块状除草松土抚育1次, 并做好幼树的扶正和修枝。至第4年, 小花木荷平均高可达3m以上, 并郁闭成林。

摘要:以广西购买的木荷种子为材料, 经引种、筛选、试验。培育出小花木荷新品种, 并对其各项生长指标、抗逆性指标和引种成活率等适应性指标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花木荷幼苗根系发达程度高, 生长快, 抗干旱瘠薄力、耐火力强, 抗病虫害、抗高温、冰冻, 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小花木荷,新品种,抗逆性,重庆地区

参考文献

[1]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2]王瑞辉, 谢禄山, 罗丹杰.木荷播种育苗的关键技术[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2)

[3]俞益武, 慈德法, 蒋秋怡等.杭州木荷资生林生物量的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3 (2)

[4]陈存及, 陈伙法.阔叶树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防排烟设计下一篇:企业降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