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2024-06-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精选12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第1篇

一、激发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 是探究欲望形成的首要条件, 是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的启动器。在数学教学中, 我采取下列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个人对学习内容具有强烈的兴趣时, 那么他就会以积极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而小学生们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数学对他们来说是枯燥的。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 并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的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我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孙悟空和猪八戒在保护唐僧取经路上经过一片西瓜地, 他们都口渴了, 于是摘了一个西瓜分着吃, 唐僧把这块西瓜的八分之二分给了孙悟空, 把这块西瓜的四分之一分给了猪八戒。这时, 猪八戒不高兴了, 他对唐僧说:“师傅, 您怎么分得不公平, 为什么要分给师兄多一点呢?”那么, 唐僧分得公平不公平呢?我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这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究。

(二) 让数学回归生活, 使学生感受操作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小学生天生好动, 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 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数学操作活动。这样,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 才能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再如, 一张长30厘米, 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而且掌握牢固。由此可见, 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学习情境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 重视学习方法的归纳, 使学生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 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 并由“会学”变为“乐学、善学”。在乐学的基础上,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 教学“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总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学生掌握了这一计算方法以后, 他们的计算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并且在做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实现由“学会”变成“会学”,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转变。

二、引导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教师应当具有创新意识, 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样, 才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 小发明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人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地驾驭教材, 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其次,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策略初探 第2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义,还要让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提高数学综合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具备积极的探究精神,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得进步。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积极主动的和他们交流,及时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和学生进行积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耐心和爱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对教师产生信任的情感。在积极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在和谐、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组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五颜六色的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形。在趣味性的问题指引下,学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究。有的学生用剪刀剪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并涂上不同的颜色,进行拼组;有的学生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进行拼组。在拼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效,他们充分发挥了创新思维,拼组除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图形。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随着探究的进一步深入,使使他们的思维也获得发展。在提问题时,教师既要考虑问题的有效性,还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使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分析、理解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创设多媒体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让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动态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直观的观看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能够高效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多媒体对数学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适度的选择运用多媒体。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建立联系,加深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演示用点、线、面来组成长方体,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立体图形的构成,促进他们抽象思维和立体空间思维的发展。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的对知识进行探究,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开展小组合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互相启发,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为了探究圆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有怎么样的关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准备好直径分别是5 厘米、6 厘米、7 厘米的圆片;课上,小组合作测量边长,分滚动法、绕线法等小组;小组讨论:周长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总结: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经过测量、计算、讨论,得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是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成为数学教师的首要问题以及最终目标。课堂作为知识传播的场所,其有效性成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课堂效率在教学质量中的重要地位

课堂是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是教学质量好坏的直接反映。小学数学的教学亦是如此,要提高教学质量,不得不先从课堂入手。只有通过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首先就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教育,教师不得不转变以前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单方向地给学生施加教育,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才能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要求老师做好备课工作,备课就如同指南针,给整个教学过程指明方向。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合理地计划如何更好地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同时,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激情和乐观的态度,能让学生也变得乐观。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还必须具有满腔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最后,学习环境对优化课堂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愉快、平和的环境能使学生积极学习,相反紧张而又偏激的环境会大大降低及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与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不得不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婷.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8(3).

[2]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6).

(作者单位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大河镇圭山小学)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应用题教学,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全面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它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这也为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 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 而如果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境, 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生活情境,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 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 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 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 对学生来说, 具有亲切感,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 图文并茂。这样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 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 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这道题, 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 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 解法自然产生。

二、精心设计内容, 力求现实有趣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会成为学生主动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素材。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 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把内容呈现出来。

例如在计算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出示 (或手指着) 一道题目, 要求学生说出结果, 这种做法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心不在焉, 或有些学生对题目不理解, 又没有表达的机会, 因此, 人云亦云。这将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看到表面, 就容易产生学生都学会了的错觉。如果教师创设比赛的情境, 让学生一起动笔在纸上计算一下, 并统一停笔。教师再与学生进行相互评讲,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 教师要立即进行评讲和核对, 学生就没有偷懒的机会,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统一停笔, 没有了涂改、修正的机会, 可以表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不理解: 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可以进一步验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真实度;此外, 互相批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三、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首要明确的问题, 因为它决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首先, 认真地研究教材, 教材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结合教学内容, 准确地把握教材制定的教学目标能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点;其次, 要深入了解学生, 教学目标和要求注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特长、学习方法和思想状况等。只有在对学生有相当准确、深刻的了解基础上, 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四、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 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 或是“不要紧张, 慢慢说”、“你在想一想”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要优化课堂导入,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中, 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 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教“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 先让每人写出任意的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各一个, 并分别除以3, 看看能否被3整除, 余数是几。不管学生报什么数, 老师都对答如流, 学生非常惊奇, 探究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 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声音、动画等, 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 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 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 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 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 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 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 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 理解图形的组成, 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 第5篇

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是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程度和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熟练程度。众所周知,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建立概念要通过人脑的思维。因此,要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必须优化概念教学中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为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巩固,达到概念教学的最佳优化,教学时具体建立以下五个步骤。

一、设置悬念

引入是否得法,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式中有以下几种引入方法:

1.从实际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

2.从旧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循环小数”、“正(反)比例的意义”等都可以通过计算引入。

二、建立表象

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这一模式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可提供一些三角形实物,让学生从这些图形中悟出规律,形成表象,架起从感知到抽象的桥梁。

三、抽象概念

我们知道,慨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和概括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的。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抽象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使之区别于其他属性;概括就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数学概念。一般地,学生接受数学概念时,容易满足于直观演示与操作的热热闹闹,他们不善于深刻思考,所以他们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不高。优化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恰恰是提高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在思维的转折处和问题和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结论就不单纯是文字的结论,而是对概念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抽象概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系统论的启蒙教育。

四、形成概念

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1、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

2、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如: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都很相近,都可以进行对比辨析。

3、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过“点”画线:“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或直线?过两点呢?”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猜测:可以画多少条直线或射线?然后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得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或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这也对学生进行了极限思想的渗透,这样“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是终生难忘的。

4、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5、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旨在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如:在学习质数时,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

6、借助反思能力理解概念。逆向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应用拓展

毛泽东同志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再具体化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判断,实际应用和综合练习,既可以检验新学到的概念是否正确,也可以丰富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慨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内化。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模式中安排的练习类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注意了概念的关键性,又注意了概念的综合性。这些练习不仅能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一方面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小学生在一定阶段认识水平是一定的,抽象程度也不相同。教学时不应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如“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只能让学生认识为: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多少个另一个数,只有到了四年级才能让学生抽象出“除法意义”的确切含义。

另外,我认为抽象概括应为这一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学中,学生用语言来概括概念时要注意:只有让学生把话说够,各种模糊的认识才能都提出来,不应急于收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在内的目标结构。并在“前言”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那具体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我们在这里也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二是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三是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可以说,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没有活动就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为此,教师要爱学生、爱数学,这是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媒介;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三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系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必要的精神心理条件。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健康的精神心理气氛中,能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五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善于学习。

三、使每个学生尽可能的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有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同“优生”之间的交往明显多于同其它学生、尤其是同差生的交往。还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在10节课里,重点 了解的5位优等生举手341次,发言67次;重点了解的5位差生举手17次,发言6次。10节课里差生平均每人得到 的发言机会仅1.2次,不到优生的十分之一。这些材料表明,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也在探索怎样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根据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情况,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组,教师对不同组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练习等方面都区别对待。也有实验采取分组结对方法,即两张 课桌四人为一组,四人又结成两对,优差搭配,以好带差。教师把任务下达到每组、每对,向学生提出双重任务,既当学生,又做先生,好学乐教,学教相长。通过这种形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J].青海教育

[2]张健.浅谈创新意识教育与个性培养.数学教学通讯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刍议 第7篇

一、认真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 强调复习引题的启发性

复习引题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无论是开门见山还是以旧引新, 都是教材知识编排体系在每一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复习引题环节的设计要突出训练重点, 合理确定训练内容, 要体现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 恰当地设计复习方式, 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灵活选择引题方法。例如, 关于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教学的引题方法, 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设计:从学生一般的认识规律看, 可首先出示分别表示3/4、6/8和9/12的直观教具, 然后利用具体图形的比较得出3/4=6/8=9/12, 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从教材的知识结构看, 可首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然后提出问题:既然有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而在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 可以从3/4、6/8和9/12大小的比较入手, 通过设疑、观察和比较引入新课。哪种方法好, 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已有经验和思维习惯, 强调启发性, 使得所选择的方法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学习的心理准备。

二、切实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突出探究学习的训练性

探究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基本途径。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类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恰当地选择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探究型适于以揭示数学概念、算式意义和算理为主要内容的起始类教材, 如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小学数学教材中概念的给出是描述性的, 意义的阐述是直观性的, 算理的揭示是具体性的。针对这一特点, 教学时要在直观演示、实践操作、观察联想、启发引导上下功夫, 使学生通过兴趣感知、强化表象、语言描述、逐步内化等具体的实践活动达到理解知识、领会学习方法的目的。尝试探究型适合于以归纳性质、法则、公式为基本内容的引申类教材, 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时要在创设情境、点拨思路、个别指导、适时讲评上下功夫, 使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分析归纳、交流质疑、讲评提高等基本教学环节达到掌握知识、理清思路的目的。研讨探究型适合于以变式、补充和运用为主要内容的后续类教材, 如带分数加减法。教学时要在设计提纲、指导学习方法上下功夫, 使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联想反馈、研讨讲评、开拓思路等具体教学层次达到强化知识内涵、明确知识外延、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诚然,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 探究学习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不断积累, 逐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真正体现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尽量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三、合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注意课堂精讲的科学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精讲, 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概括性的教授活动。切忌平铺直叙、面面俱到, 应该有详有略、详之精练、略之恰当。要根据学生学习现状恰当选择精讲的方式, 体现精讲的针对性。做到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抓住关键、强调连接点、归纳学法, 使学生在逐步理解、强化和系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 实现由知到能的心理过渡, 形成进一步实施较高层次的学习实践所必备的心理动机和意向需要。要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层次合理确定精讲内容, 突出教师精讲的科学性。基础知识教学要抓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的比较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归纳, 促进学生个体内部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与知识体系的形成;数的四则计算教学要抓算理的阐述、算法的讲评和简算规律的总结, 促进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应用题教学要抓基本数量关系的剖析、基本解题思路的对比和基本思想方法的综合, 促进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教师的精讲必须力求做到精讲方式的针对性与精讲内容科学性的最佳结合, 以强化学生认识过程的中间环节———具体内化阶段, 提高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体系对于进一步具体运用的指导价值, 这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准确理解《课标》的教学目的要求, 体现课堂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课堂演练既是每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反馈, 又是学生在建立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实践活动, 同时也是对课程标准所规定教学目的要求的进一步落实。教学时要合理确定课堂演练的内容、层次和方法。认真体会教材关于课后练习题的编排意图, 明确基本练习所针对的例题内容和综合练习所蕴含的训练要求,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 正确体现教学要求。因此, 在具体设计每节教学程序时, 要突出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的负担。

教学过程作为教师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 具有一定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的普遍规律阐明了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程序;教无定法的特殊规律则为完善教学原则、优化教学过程和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广泛的前景。在教学实践中, 只有不断尝试研究其特殊规律、优化教学过程, 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其普遍规律,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的主渠道, 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形式, 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准确理解课标要求,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付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第8篇

1.“填鸭式”的知识传授

数学与体育、语文等其他学科稍有不同, 它更加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很多教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上, 对课程实践性的探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 在教案的设计上也过于呆板, 目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 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如果不能激发自己的能动性, 即使老师把数学知识教得再透彻, 也无法使学生得到深入且持久的学习印象。

2. 师生关系较为呆板

在老师的各项素质中, 亲和力是尤为重要的, 尤其是小学老师, 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态度, 也会影响到学生上数学课的学习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在儿童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 学生已经不再喜欢这种呆板的师生关系, 而更为期待的是一种朋友关系, 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谈心, 期待老师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教授课堂知识。

3. 教学方式有待突破

小学数学这类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强的教学课程, 如果能设立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 会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形式, 多为上文所说的“填鸭式”教学形式, 而且在教材教案的设计上也过于成熟化, 虽然课本上的教学用语稍显可爱, 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形式, 还是离不开三尺讲台的单向传输, 因此如何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 是小学数学老师所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 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

教学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所有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学习甚至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形成可持续的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老师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有多种措施可实施:第一, 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本上的数学知识, 利用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性;第二, 考虑让学生参与到制订教案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地点, 这样出于学生自己兴趣的考虑, 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会得到很强的激发。

2. 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立

目前小学各科目的教学课本中卡通化的图片、文字随处可见, 但是单凭这一点是无法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的, 因为无论怎样卡通化的教材, 最终落实下来, 还是依托教师的教学形式。通过构建卡通画的教学情境, 如设计一定的情景剧, 让学生身临其境, 理解了当中的事物关系,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印象, 目前国外有很多成功案例, 借助构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 让孩子在其中巩固了自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

3. 师生关系转化为朋友关系

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师生关系, 其精髓也是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相互学习, 但在目前小学教学中,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有限, 有很大一部分小学数学老师不尊重或者说不重视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只是依据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对于营造老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是不利的, 目前学生更倾向于和老师之间建立一种朋友关系, 提升相互之间的交流效果。

4. 利用现代技术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如果能恰当利用现代技术, 可以使教学变得更有趣, 更具吸引力。在当前情况下, 互联网对于教育的影响日渐增大, 互联网教育也被各大教育机构做得风生水起, 学生对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反应也都很积极强烈。小学数学老师也可以参照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 在课前录制相关的教学视频, 让学生可以在课前看到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 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趣且实用的讨论和解释, 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非常自由的讨论,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总结

小学教育作为每个人受教育道路上的启蒙, 小学学习效果会影响着未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 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及最新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享受到更为科学和人性化的教学体验, 我想这对于学生是非常宝贵的。

参考文献

[1]李宏华.有效: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5) .

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数学课堂 第9篇

一、让学生贴近实际学数学, 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程标准的这一教学建议使得“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指标。这样, 教师就需创设教学活动环境, 让学生贴近实际学数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形成表象, 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表象。例如, 教学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数学第70至74页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认识“面积”这一概念和认识面积单位的:

1. 调动感官, 结合实际比较物体的大小。

(1) 看一看, 老师这里有两张纸 (一大一小) , 如果让你在这两张纸上进行涂色比赛, 谁最先涂完, 谁就是冠军, 你想选择哪一张纸, 为什么?

(2) 摸一摸, 数学书的封面和文具盒的面, 哪个大?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 黑板的面和电视屏幕哪个比较大? (指名回答)

(4)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 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5) 说一说, 数学书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的面积。文具盒面的大小就叫做文具盒的面积。那么, 黑板面的大小叫什么?课桌面的大小叫什么?

这样根据农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 摸一摸, 比一比”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面, 调动各种感官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 获得对物体表面大小的感性认识。

2. 联系旧知, 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1) 我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指名说,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这些图形的周围是封闭的, 叫做封闭图形。

(2) 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指名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 进一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从而加深对“面积”这一概念的理解。

3. 概括叙述, 建立面积的概念。

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叫做面积吗? (生踊跃回答)

出示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学生的说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 学生能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积”是什么, 从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概括叙述”就体现出来了。

接着, 教学“认识面积单位”时,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 引出矛盾冲突。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并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纸片)

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哪块面积大一些?为什么?

(2)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 (激发认知冲突) , 该怎么办?这时候指名说说或演示自己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说明:用眼睛直接观察比出面积大小的方法叫观察法。把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 (边说边演示) , 可以比出面积的大小的方法叫做重叠法。教师最后做小结:比较面积的大小, 要用统一的标准, 统一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

古人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认识面积单位这一环节, 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 引出矛盾冲突: (1) 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 (2) 由于形状不同, 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 即存疑置难,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比较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 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的方法——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从而认识到:比较面积的大小, 要用统一的标准。

在这里, 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知识, 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二、让学生在趣味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 以及创造性的运用。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数学本身枯燥乏味, 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一上课便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先来做一个对口令的数学游戏。”学生们一听做“游戏”就精神大振。老师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 (直角三角形只说一个锐角) , 老师就能马上说出另一个内角的度数, 要是不信,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并量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 然后报给老师。”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被笔者的“大话”吸引住了, 带着将信将疑眼光, 装着这个谜, 画呀、量呀, 并且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想试一试试老师说的真假, 有的想“难”住老师, 结果老师不仅说得快, 而且说得对。学生们通过度量验证也确实如此, 惊叹之余, 急于想知道老师的“绝招”。于是, 老师趁热打铁, 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中引发想探究的问题:这到底是什么绝招?能让老师回答得这么快?从而激起他们主动想去探究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情境中观察、探究、掌握了新知识, 而且兴趣浓厚, 意犹未尽。

有时, 也可以讲述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充满趣味的“兔妈妈分苹果”的故事 (多媒体呈现) :一天, 兔妈妈把三个大小一样的苹果分给小兔们吃, 她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 给了大兔子1份。二兔子看见了, 嚷着说:“1份太少了, 我要2份。”于是, 兔妈妈把第二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 给了二兔子2份。三兔子一看, 急着说:“我最小, 我要3份。”兔妈妈听了, 便把第三个苹果平均分成12份, 给了三兔子3份……当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 教师设问:“小朋友, 你知道哪只兔子分得多吗?兔妈妈这样分公平吗?聪明的兔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满足兔子们的要求的?如果四兔子要4块, 兔妈妈该怎样分呢?”在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 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精神愉悦, 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善于激趣、增趣和延趣, 必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巧于课始抓准激趣点, 课中创造增趣点, 课尾找准延趣点, 必将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尾趣犹存的迷人境界。

三、让学生在学法指导中质疑问难, 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 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出发,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敢于提出问题,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和系统的整理, 使学生所获得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此外, 结合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 如阅读学习方法、操作学习方法、迁移类推方法, 并不断发现新的学习方法, 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农村小学教学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 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方法, 突出指导阅读教材的方法。

1. 掌握基本阅读教材的方法。例如, 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学生经过初读、细读、精读后, 教师将实验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质疑问难, 如:“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 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的是两积的和, 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也适用吗?如果是“两商的和”呢?

2. 要钻进课本把书读透。

3. 跳出课本把书读精。质疑后, 接着让学生举例释疑。例如: (21×98) + (21×2) =2100, 可以21× (98+2) =21×100=2100, 既简便又快捷。或: (23×88) + (23×11) + (23×1) , 三个也可以:23× (88+11+1) 。“乘法分配律”指的是两积的和, “两积的差”也适用, 如 (3×5) - (3×2) =3× (5-2) =9。但两积的商就不适用, 如 (5×6) ÷ (5×2) =3, 则5× (6÷2) =15, 而3不等于5, 所以不适用。这样将实验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 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能使其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让课堂信息及时反馈, 因材施教

多年的教学实验证明, 反馈在学习上和教学上有显著效果。反馈越及时, 受教育者获得学习成果的正确率就越高, 反馈的转变率就越高, 教学成效就越大。各种学习方式中, 以当堂做作业、当堂知道正确与否、当堂就订正错误、当堂转变学习理念、因材施教这种方式学生进步最快。所以, 及时获取信息, 及时评价信息, 迅速矫正思路错误, 是学生完善理解过程的重要保证, 也是教与学双向反馈的有力保证。要做到这一点, 笔者认为:

1. 全面反馈。

多采取一些能使老师及时获取全体学生反馈信息的作业形式。如让每个学生在口算时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做选择时举序号卡片 (或手势) 表示选择;用规定的手势表示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或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牌子表云意见、态度。这样教师能及时从反馈的信息中知道哪些学生是完全掌握、哪些是不够理解或根本不理解的, 从而因材施教。

2. 及时反馈。

课堂作业要分层次, 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在学生做第一层次作业时, 教师要积极巡视, 有选择地观察好、中、差三类学生, 收集信息, 适当辅导后进生, 对中等生加以启发、提示直到理解为止;然后,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全班公开, 马上评价。有了统一认识后, 再做第二层次练习。这样才能保证及时反馈信息, 及时矫正错误, 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逐步提高课堂作业的正确率。

3. 准确反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及表情神态的反应。如紧锁眉头、眼神飘浮不定, 询问时不敢直视教师等, 这些都是理解不够的表现;而眼神炯炯有神, 有肯定的神态, 或面带微笑及踊跃发言者, 一般都是理解并基本掌握要点的, 其余的一般为不理解。教师通过反馈调整教学, 因材施教, 及时点拨引导学生, 使教学面向全体, 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本课时的知识点。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第10篇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1. 教学形式单一, 枯燥无味

不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 教学形式单一, 枯燥无味, 只是一味地念书, 出题、解题, 单单依靠课本和老师枯燥的讲解, 是不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老师照本宣科的将知识点勾勒出来, 在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 确实是将考点都体现了出来, 可是学生不一定能听得进去, 这就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 学生没有真正获得知识, 解决问题。

2. 师生关系不平等

很多教师没有摆清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在课堂上, 认为自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 自己讲课, 学生必须仔细听讲, 必须听自己的。但其实, 真正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 只有学生真正开动了脑筋, 才能学会知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老师不是课堂的主人, 而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和向导, 帮助学生在不会的时候提醒一下, 引导他们像知识点迈进。很多时候, 就是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课堂里只有老师自己在慷慨激昂的讲题, 学生们完全没有搞清楚状况, 又不敢随便问, 只能稀里糊涂地跟着老师走, 这就导致了问题的积累和加深, 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

3. 学生难以站在主体地位, 与新课标不符

《新课标》指出,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互相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知识。但是目前, 很多数学课堂上, 学生并没有站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 而是在一个观众的位置上, 单纯的听老师讲, 这种填鸭式的教育, 无法让学生真正获得数学知识和拥有自己的数学思维。

二、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落实数学课标,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要时刻记住,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所以我们不但要知道“老师上课该怎么教”, 更要知道“学生可能会怎么学”, 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的教学, 还要考虑好每个环节怎么进行, 可能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这样精心的课堂设计, 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以前, 人们都说, 老师和学生是天敌。我并不这么想, 我认为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天生的朋友, 所以, 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协调和学生的关系。我认为, 只有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谐了, 像朋友一样了, 学生才会喜欢你, 才会喜欢你的课堂, 才会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所以, 不管是在课堂上, 还是在平时, 我都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从来不拿师长的作风来压制她们。比如, 我有时会让学生们在黑板上做题, 如果有人做错了, 我不会批评他, 他本来当着班里人的面做错题已经很难过了, 我更不应该让他下不来台。所以, 我会拍拍他的头, 告诉他他已经很棒了, 只要再细心一点就好了;在课间, 我还会主动走下讲台, 融入到学生们当中去, 谈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话题, 与他们打成一片, 并鼓励他们多说话, 多与我交流。

3. 活跃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拥有活跃的课堂气氛,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积极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再一个快乐、轻松的氛围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课堂上, 我们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他们独立的数学思维模式, 这样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独立思考。同样, 我们还注重锻炼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 我在学习“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时候, 会给出他们两组篮球得分数据, 甲组54、56、56, 乙组56、59、52, 让他们先自己讨论, 哪一组的成绩更好一些。然后分成两个组, 一组拥护甲组, 一组拥护乙组, 各自说出为什么, 然后我根据他们哪里说的不对, 再及时的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让他们趁热打铁, 对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印象。

4.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评价

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时期, 所以, 我们对他们的心灵一定要进行保护。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课堂的评价时机,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表现在教学评价上就是, 当学生有了创造性的思想之后, 要及时地给予支持和评价;在学生获得成功是要及时表扬和赞赏;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 要在平时多给予关系和鼓励, 使学生消除不被重视的感受, 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如我经常会在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一些评语, 偶尔是一些朴实的话语, 偶尔是一些激励的话语, 这可以让他们心里明白, 老师关心着他们, 并且希望看到他们的进步。这就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帮助。

三、结语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 我们要爱护学生, 信任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负责。小学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建立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是需要我们长久坚持的任务, 我们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题地位, 把握课堂的主题,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一切为学生服务,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我们知道, 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 也是开始对社会和生活有初步认识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 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孩子的小学基础打不好, 以后中学和大学的课程很可能会跟不上。所以, 教师一定要努力让每个孩子打好基础, 获得知识。但是,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 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存在困难;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够强, 很难长时间地用心听课。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小学生课堂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小学教育,高效课堂,创新观念,师生关系,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爱华.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方略 第11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思维源于“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从情感上能很快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特别是创设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独立的解决问题。

例如“年、月”教学的引入部分,画面上出现生日宴会的场景。在小明生日宴会上,小明高兴地说:“爷爷,我今年9岁,这是我第9次过生日。爷爷,你今年66岁,那么您过了66个生日,对吗?”爷爷笑呵呵地说:“爷爷今年66岁,但爷爷只过了16个生日。”小明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呀?”此时学生已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但这情况可以说全班99%的人都没有这个亲身经历,但又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与他们的认识发生了碰撞,于是就会想尽快解开这个“谜”,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组织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又受兴趣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些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巩固发展和创新应用,

例如“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课的教学。这节课内容比较枯燥,如果让学生只用单一的形式做题,他们会感觉很厌倦,没有学习热情。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同桌的两位同学做如下游戏(游戏前每个同学准备10张卡片,在准备好卡片上写上20以内的数字)。1.每次向同桌抽取2张数字卡片,可选择是用加法还是减法计算结果,每人进行5次,看谁的正确率高。2.每次向同桌抽取3张数字卡片,可选择是用加法还是减法计算结果,两人轮流抽取,比结果,结果是单数的赢,反之算输,每人进行5次。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还说回家后还要和他们的父母比一比呢!

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些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较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既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對操作对象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25减8怎样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拿出25根小棒(2捆每捆各10根,加上5根散开的),想想该怎样拿走8根?这时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找都有哪些办法?反馈时发现学生通过操作找到了四种不同的算法:(1)从2捆中拿出一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2根,再与剩下的1捆加5根合起来是17根;(2)从2捆中拿出一捆打开为10根,再与5根合起来为15根,从15根中拿走8根,剩下的7根与原有的一捆合起来是17根;(3)将2捆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5根合起来为25根,从25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17根。(4)将2捆全部打开为20根,从20根中拿走8根,剩下12根,再与原有的7根合起来是17根。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一一交流这几种的算法以及它们的算理并让他们进行比较得出较优化的方法。

四、设计“陷阱”,让学生辨析真伪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如果旅程一帆风顺,毫无波澜,则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数学知识要求思路清晰、严密。因此,教师可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设计一些知识“陷阱”,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辨析真伪的能力和思维严谨的学习品质。

如在学生已归纳总结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是闰年时,教师可问: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年一般是闰年是什么意思?是一定是闰年吗?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第12篇

一、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告诉我们, 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 学习起来便乐此不疲, 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 而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巧设导语,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及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通分》的教学中, 我根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 利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我问学生喜欢游戏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抢倍数”游戏。然后介绍游戏规则和分组。有7张数字卡片, 发别写着“4”“6”“8”“9”“10”“15”“16”, 这些数字分别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 两个同学一组进行比赛, 一个同学抢到3的倍数, 另一个同学抢的到2的倍数。一张一张地拿, 放到指定的位置。谁抢得多谁胜。其他同学作裁判共同参与。然后我问学生获胜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经过比赛知道数字6是决定游戏的关键, 因为6既是3也是2的倍数。通过游戏巧妙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了学生乐学的气氛, 让学生从无意识地玩到有意识地关注6是3和2的公倍数, 建立了公倍数的概念, 体现了认知由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巧妙导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 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手操作, 创设活动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并把动手能力视为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当今美国教育奉行这样的一种观念:“你告诉我, 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 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 我可能会明白。”实践告诉我们,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如果单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只通过眼睛看、耳朵听, 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疲劳、厌倦, 教材中不少内容, 单靠教师详尽讲解, 难以叙述清楚, 其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让学生动起手来, 亲自做一做、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 这样动手操作, 参与演练, 与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相吻合, 就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数学知识尤其不能强加给学生, 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体验和实践中去认知。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加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会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做生活的主人, 更要学会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理论知识也要通过实践来求证, 用实践来帮助理解理论知识, 两者的有机联系起来,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与决心。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应用》, 我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商场调查同一天不同时段的客流量情况, 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工作日与双休日客流量的差别, 商场的收银台开关的数量与客流量的关系。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后, 我进一步提出如果你是商场经理, 你如何安排收银员的工作时间?学生根据获取的信息, 进行了优化选择, 初步明确了以最少的投入去或得最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从事充分的数学活动, 了解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感受数学的意义,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充分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使学生从生活当中去学习知识。

四、巧设疑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古人云:学贵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 才有问;有问, 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诱导便是以提问为最好的方式。而好的提问,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 领悟之源光开,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由此可见, 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 并不是教师的随口一句话, 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基本控制手段。那么要如何提问, 我认为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 或者是为引出新课, 或者是为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等等。其次, 我们的提问必须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 让每个层次学生都可以回答, 都能增加学习的自信心。最后, 对于学生的回答, 我们不能轻易扼杀, 有时, 顺着学生的回答可以更好的引出下文, 有时, 是学生闪现的创造性的火花。

上一篇:优质课堂的特征下一篇:体外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