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生态课堂的建构

2024-06-18

英语生态课堂的建构(精选12篇)

英语生态课堂的建构 第1篇

从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 许多教师对学生写的能力训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把它看作是一件简单的事。初学英语的学生在书写的正确性和速度上, 都不容易达到规定的要求。只要学生能握笔写字就行了, 而不去体会中学生在初学书写时所遇到的困难, 既不重视指导学生怎样写, 更没有对书写教学从理论上加以探讨, 致使学生出现许多不良的书写习惯, 如坐姿不端正, 握笔不自然, 书写不正确, 速度缓慢, 字迹潦草, 字体不规范, 对英语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 产生畏难发愁情绪, 甚至掉队、放弃英语学习。

二、英语生态课堂的建构

1.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 课堂上面带微笑, 循循善诱, 并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肢体语言,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教师既要做他们的家长, 关心爱护他们, 帮助、尊重他们, 关注每一个学生, 又要在方法上求变, 使学生感到新奇、充满活力, 增强学习兴趣。如果上课时教师板着脸, 那么学生就会望而生畏, 使师生间存在很大的感情距离、学生的思维受阻, 对学习产生厌烦, 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2. 实施个性化教学

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点, 向学生真诚地证明他们才是从“未知”通向“新的已知”的桥梁。应当采用具有一定程度开放性、体现创新思维的试卷, 让自选题、无标准答案题占有一席之地, 并制定新的评分标准:对有创见的答案加分;对答题毫无新意的严格控制高分。

根据课文情节内容编成短剧, 分角色进行表演。如《购物》、《问路》、《在医院里》等, 融情景教学与情感教学, 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表演能将枯燥、抽象的语言知识融于生动、形象的师生同台表演的乐趣之中。如Unit9 Find the right place.Lesson33这篇课文, 让学生学习问路及指点路线的表达方法。安排学生扮演成书商正在推销好书, 这就是书店。让学生树一个有医院标志的牌子, 然后表演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情景, 这就是医院, 设置bus stop/post office/fruit shop/police station等地点, 让学生自己去做, 给学生创造机会, 提高学习兴趣。在这种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问路及指点路线的对话, 学生兴致很高。通过情境的创设, 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动, 以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受到思想教育。

3. 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发散性思维, 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单向传播的课堂教学中, 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从提问的方式看, 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 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把教材的逻辑结构直接平移为课堂的教学结构。学生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 缺乏创造性、发散性。

互动的教学观认为,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理解对方的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不仅纪律是师生互动的产物, 而且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的手段也都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安排应该考虑师生互动的结果。生生互动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 合作是积极的, 竞争是消极的。从合作的经验中, 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社交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通过竞争, 学生可以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在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 我就把三个同学叫到黑板前来, 让同学们用“高”、“更高”和“最高”, 或“强壮”“更强壮”“最强壮”来形容他们。在这样的互动中, 利用了身边的资源, 在体验中掌握了知识。只要教师去努力发现, 身边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激发起教师的灵感, 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师生间的互动就会变得更加自然, 学生会在教师灵感的引导下变得更加有灵性。

4. 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

实际上情感因素在任何学习活动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能够补充、删除或修改元认知知识的影响, 对认知任务、目标和策略发生作用。如因惑或失败的情绪体验会促使确定新的目标, 放弃或修改旧的目标;感到对课本中的句型、词汇等内容掌握不足, 便采取继续复习的策略。教学是情感活动的过程, 不把认知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把情感过程和人的成长作为因果关系的规定。教育的伟大功能就在于使灵感与知识结合, 只有这种结合, 才能发展个性, 使身心成熟, 才能形成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通过课后的反思, 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让学生自由呼吸;努力使孩子们充满创造的活力, 让他们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无所顾忌;努力站在孩子心灵的角度上, 思考问题, 策划教学, 让课堂变成—个个窗口, 让孩子们畅快淋漓地进行愉悦的情感体验, 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 我常反思, 随时记下自己零散的思考, 来自课堂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梳理成自己的观点, 以推动今后的教学。

参考文献

建构式生态课堂英语教研组 第2篇

----柘汪中学英语教研组

我校自实行新的课堂改革以来,从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已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为了进一步优化我校课堂教学,抓实抓牢这块教育的主阵地,把我校的教育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特制定以下实施办法。

一、课前预习,强化指导

1.以“先学后教”为手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先学后教’有三层意思:①学生一天学习结束,家庭作业中就有“先学”的预习作业;②教师课堂内施教,先让学生自学,在感知、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再施教;③教师展开教学过程的依据是:学生今天的学习基础。教师应该预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而这里正是学生不易解决的内容。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2.学生自学之后,教师注意三点:(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原则上不教。(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3)教的方式即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五分钟,就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十五分钟,让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3.“先备”是”先学”的前提

相对于学生的“先学”,教师则就是要“先备”。具体来讲,备课要做到:

⑴备课备目标。备好目标要做到“四要”。即:一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案中要明确表述,见诸文字时不可含糊其辞。二要具体。教学目标中关于知识性的内容的教授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低水平到高一级水平都要有具体要求。三要恰当。教学目标不超大纲,不超教材,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四要完整。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要融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德育渗透于一体。

⑵备课备练习。备课备练习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首要途径。具体做法是:一是认知目标为主线,设计出课堂上能够进行令集体教学、小组交流和个别辅导三结合的练习题,以利于分层落实。二是以智能目标为核心,坚持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出利于把学生推到主体地 位,利于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趣味性习题。

⑶备课备操作。在备课过程中,要强调将所备知识内容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即:

复习铺垫有“高效度”。以旧知引入新知,短时高效,平中有奇;

导入新课有“强力度”。新课导语要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认识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传授知识有“渗透度”。精心设计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教师设置知识台阶,引导学生步步登高;

巩固教学内容“多角度“。通过设置精巧练习,从不同角度和形式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课堂总结”高浓度“。课堂总结尽量做到提纲挈领,力求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加强印象和巩固记忆。

⑷备课抓集体。由于我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要重视发挥集体研究教学的作用。按科目设立备课组,平时加强备课组的教学研讨,在每周进行至少一次的正规集体备课中明确规定备课的重点、难点及讨论事项。学科组长每月检查一次教师备课情况,教导处每半学期检查一次,检查情况在每学期一次的教学工作讲评会上逐个讲评。

4、把”当堂训练“作为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

⑴注重即时训练:课上讲了什么,及时巩固训练;今天学习了什么,当天训练强化,不至使学生产生遗忘。

⑵注重训练容量:像英语、数学、语文等,我们可以看到,课内的训练,可以说是大容量的。有时一节课就是真正以训练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高度专注、高效的学习情形下展开教学过程的。

⑶注重训练节奏。我们在训练中要注意调节训练的节奏和变换训练的形式。象英语学科组,上课的特点就是大容量、快节奏、多形式地让学生在训练中体悟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训练的形式,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有”开头练“的,也有”开小组会"的等等,这些都因学科、因教师、因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而有所不同。

⑷注重调动情绪。学生始终是训练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积极、愉快的参与十分重要。我们的训练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的训练中,享受到机会,感受到成功,满足自己表现的欲望,从而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给他们所带来的快乐。

二、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节奏。考试的特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写字的速度比平时都要快,人的潜能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都是45分钟,为什么有的教师不留课后作业或作业很少而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而有的老师每天都布置大量课后作业而学生成绩还不好?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课堂教学效率是否高。课堂教学的辩证法就是如此,课上老师讲得多了,学生自学和练习的时间就少;课上学生轻松了,课后作业就多,负担就重。因为时间是个常数,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也 是一个常数。

三、备研合一----发挥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 主备教师要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本备课组审核,共同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本组轮值的审核人审查,再由主备教师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学科组长审定,制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复备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复备栏填写“课后笔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

四、两案合一-----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教学常识。但老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考虑老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活动,也往往是自导自演、自问自答。有些老师的教案不允许学生看,因为学生一旦看了“教案”,教师在教案中设置的一些“包袱”就泄密了,上课时老师就没法施展教学艺术。实际上,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与学还是两张皮,老师讲的东西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学生不会的东西。“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

五、“两本合一”---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课前预习的是这一张纸,上课看的还是这一张纸,课后复习仍然是这张纸。听课时需要记录的东西就在“讲学稿”的空白处补记,没有专门的课堂笔记本。课后学生复习的还是这张纸,没有专门的作业本,也不买社会上的各种复习资料和练习册。过一段时间,学生把“讲学稿”装订起来,就是精选的复习资料,考前也不再专门出备考题。减轻学生的负担首先应当从教师自己精选精编练习题开始。

英语生态课堂的建构 第3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 生态课堂 模式构建

一、引言

生态课堂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课堂环境看作是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1]。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而创建初中英语写作课堂生态教学模式可弥补目前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这种模式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整体性、适应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二、初中英语写作课堂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作为生态整体,包括了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以及他们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化初中英语写作课堂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依靠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构建一个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良性语言学习生态,让学生在动态中生成知识与技能,在互动体验过程中感悟和内化”[2]。

(一)建构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

生态课堂中,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积极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积极主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对话、讨论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重点、难点,掌握知识运用的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的活跃课堂。

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既是生态课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之一,也是构建生态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环境的方向所在。课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设计写作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和语料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围绕写作主题设计课堂提问、情景模拟、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克服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心理障碍,促进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并在合作中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落实课堂生本的教学活动

1.实现“输入”与“输出”的互动。

生态性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语言输出与输入环节“量出为入,有入有出”的良性循环。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3]。学习者通过学习环节的互动,能注意到自己的语言输出与目标语的差距,并及时调整语言输入和改进语言输出。在输入、互动、反馈与输出构成的系统中,学习者的注意过程被作为语言交际与习得之间的中介机制而得到了充分重视[4]。

“语言输出”能促进输出与输入的互动,实现有效输出和积极输入,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生态模式下,需要自主完成和反馈的内容增加,尤其是写作课上的“词穷”问题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对待“语言输入”。应该贯彻“在用中学”的理念,使语言真正成为交流的工具[5]。通过写作“输出”让学生积极对待视、听和阅读的输入,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输出”与“输入”的互动。

2.设计“情境化”和“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初中学生对英语写作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英语写作话题的设置很大程度上缺少相应的情境。通过设计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创设生态化的教学环境。在情境或活动的创设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形式的背景信息输入,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知识,注重情境化的学习活动,情境的选择应符合或接近语言使用的真实交际任务,以便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入。通过与学生学习、生活、教材、时事等结合的写作情境的铺垫,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有感而发,有内容可写,这样的写作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写作上的“亮点”。

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课堂话语和教学行为对于创设生态化教学环境、产生合乎实际的师生互动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有积极意义。在创设生态化课堂环境中,教师需要提升问题的启发性,有意义地设置疑问,可以引领学生跟随提问,进入深度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丰富写作教学形式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将教学内容传授于学生的目标。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与讨论,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

3.实施写作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了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6]。动态生成是教学的本来面目,是生态课堂的发展规律。英语课堂的教学不仅要是动态的,而且还要创造出新质,取得飞跃性的发展。

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对立的,如果没有预设,生成就会具有盲目性。在预设中生成,要求我们在备课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课堂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营造学生学习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以便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课前“合理预设”,课中及时调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实施“动态生成”。

4.丰富生态课堂的教学手段。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互联网以及语料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把英语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展开语言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外语思维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发展,体现生态课堂的开放性特点。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同时结合教学实际,自建小型写作素材语料库,对学生写作所需的主题词块进行收集,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共时和历时分析,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三、完善多样生态的教学评价

生态型教学评价是一种动态、综合、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生态型教学评价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比如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给学生以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从而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它能够做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策略”等三方面结合,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服务。

以写作评语为例,评语可以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在写作生态课堂中有着积极意义。不同的评语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要把对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心怀好意的基础上,评语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7]。评语发挥作用建立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基础上,确保评语内容的具体和清晰,兼顾一些写作错误的改正,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生态地学习英文写作。

四、结束语

创建开放和谐、合作互动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生态课堂,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初中英语课程目标的需要。它有利于从全新视角考察初中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现状和优化举措,实现初中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能。

在创设写作教学生态课堂方面,滕家庆、葛连干、张利琴、周华、李爱云等我省特级教师关注“课堂生本”,基于不同视角的写作教学模式开拓了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俊官.论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2]钟敏.构建生态外语课堂,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J].高教论坛,2010(6).

[3]尤其达.输入与输出并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外语界,2001(6).

[4]GASS  S. Input and interaction[C]. In C. Doughty &M. Long(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Blackwell,2003.

[5]何锋,章玉芳.发掘教材资源,优化初中英语听说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9).

[6]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l983.

建构初中英语高效生态课堂 第4篇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传授课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活动不再是英语课堂的主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课堂已不再是英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变得更加平等、民主、和谐、高效,更加充满趣味、开放、交流及成长与智慧的气息,即“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主张在课堂的生态场中,通过老师的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生态课堂强调“以生为本”,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主要表现为主动探究知识,能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因此,英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趣味性、交流充分、开放自由的生态课堂,不仅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精神。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初中英语高效生态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构建英语情趣课堂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局限于传播知识,二是能充分“激发”“调动”“激励”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英语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也就是要构建英语情趣课堂,即情境教学。如何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1 . 运用多媒体创设英语教学情境。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普及,利用多媒体再现一些精彩的与课文有关的情境,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感官刺激,从而调动学生自身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情感,并吸引学生尽快进入英语课堂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初中英语7B Unit5 Integrated skills这一课时,可以先用投影播放“自我介绍”的画面,让学生懂得如何介绍自己,然后让学生“Talk about yourselves”,瞬间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高了课堂效率。

2 . 利用英文歌曲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适量地插入歌曲,既能创设英语学习的语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初一学生刚接触到英语时,我们要从字母学起,我们把英语字母编成英文歌曲,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容易,也很乐意学习英语。

二、构建英语互动课堂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一人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和时间。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生生“互动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情动”“学生主动”“课堂生动”的生态教学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坚持师生双主体地位,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初中英语7B Unit5 Integrated skills这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仅“Talk about yourselves”,还可以”Introduce your friend to your classmates”。因此我们要把英语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要学会聆听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并及时进行点拨。

三、构建英语灵动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要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风采,树立信心,培养能力,提高效率。

1.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感悟”,搭建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提升自己的能力,释放自己的豪情。我们要把课堂看做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们健康成长的摇篮。学生拥有无限的潜力,关键是我们教师能否给学生搭建足够大的展示平台。例如,在学习初中英语7B Unit5 Integrated skills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弄清楚如何自我介绍,引导学生自我介绍,介绍朋友等等,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更增强了信心,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的重点在听说能力的培养,我要建立英语课堂沙龙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得学生听、说自如,运用自如。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从传授者变成了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课堂主人和参与者。教者乐教,学者乐学。英语学习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一个民主、高效、生态的初中英语课堂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心得体会 第5篇

9月15与16日我有幸聆听张校和祁校两节课,这两节课使我感触颇深,对照两位校长的课堂,再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他们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首先,两位校长课堂驾驭能力很强,一进课堂就充满信心,胸有成竹,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指挥调度,两位校长在教学中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我有时在课堂上往往会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不完善、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等缺点。

其次,两位校长所采用的都是“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通过分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时间探讨,自己也放下架子主动参与学生讨论之中,尤其在展示环节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发现新知并讲解自己的认识过程中不仅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理念。再者我相信只有理解,掌握才能在讲台侃侃而谈,一定要相信学生,信任他们。全课我感受不到老师给孩子任何压力,师生关系就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融洽。这也使我想到教一年级数学的我,孩子刚从幼儿园升上来,连基本的上课纪律都无法保证,又怎么放心将课堂就给他们呢?上课只要一放松或讲一个笑话,整个课堂都会一片混乱,更别说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了,所以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征服我的学生,吸引我的学生也是我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再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校长一点也不吝惜自己的语言,对学生肯定、鼓励性的话语充斥着课堂。一方面给孩子建立信心,另一方面也调动孩子学习热情。而我在课堂中虽然也不时的对学生给予鼓励、表扬,但比起两位校长来说还差得太远了。

例谈生态高效课堂的建构 第6篇

关键词:生态高效;教学案例;自主学习

走进课改以来,我校积极建构生态高效课堂,并将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已日渐显示出蓬勃生机,本文从观课、议课的视角分析《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课是如何建构新课堂、实践新理念的:

一、教学设计意图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核心教学内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两百多年的艰辛探索,渗透着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好素材。传统教学观只注重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和原理的掌握而忽略其发现史学习,教师对探究历程的处理往往是让学生自学了之或在讲课时一笔带过。新课改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和自主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因而,本案例从新视角进行教学设计,调整教学重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试图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领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从教学现场看,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表演、交流,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较好落实新课标要求。

二、教学实施过程分析

本案例分三环节:一是课前预习: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小组查找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相关资料。二是课堂展示:由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探究过程,其他小组同学提问质疑,由交流小组解惑。三是总结提升: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当堂过关检测。通过观课我们看到实际教学现场气氛活跃,学生甲的镇定自若、学生乙的平铺直叙、学生丙的诙谐幽默、学生丁的机智可爱都给观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室中多次爆发出会意的笑声。

观课给我最大的体会是:各小组成员对交流内容了如指掌,不少学生在质疑环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毫无疑问,老师课前指导是有力的,学案导学是有效的,学生预习是充分的,资料准备是翔实的,所以课堂是生动的。可见,生态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学生自学程度。如果学生预习热情不高或预习浅尝辄止,学生参与度就不够深广,就会陷入教师“一言堂”的旧辄。因此,教师要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上下足工夫,在学情掌握和学生预习上花大力气。

观课给我的另一个感动是:巧妙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创造性地通过生生互动激活课堂,课堂运行顺畅高效。如:播放关于“温室效应”的视频时设问: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是什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为什么植树造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量?……通过追问与讨论,引导学生回到历史长河中,追寻前辈的探究足迹,课堂一开始学生思维就被激活。又如课堂展示环节中,教师用多媒体同步再现科学发现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学生模仿科学家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格尔曼进行角色扮演,各种问题链也由学生抛出,诸如: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他的实验设计有何缺陷?如何改进?为什么后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恩格尔曼的实验妙在何处?你得到哪些启示?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发产生质疑:远在200多年前的海尔蒙特时代“光合作用”是指什么?

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质疑问难无不体现出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同时,认同了科学家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唯有教师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才能有效突破重难点,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设计亮点

1.本案例最令人欣喜的是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展示舞台:“我是来自17世纪的萨克斯,今天穿越时空来到这里是为了展示我的实验,让大家明白我是如何探究光合作用的,同时我还要收一个徒弟,让他帮我拿下一个诺贝尔生理学奖……”“我是海尔蒙特,我经过5年1825个日夜的实验发现……”学生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信的话语、风趣的表情、快乐的微笑如春风化雨般感染着课堂,更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而高效的自主学习才能带来精彩的课堂展示!我们所有观课老师也都震撼了:课堂原来可以如此轻松、活泼,我们的学生原来可以如此深刻、生动!

2.本案例第二个亮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整节课老师的讲授时间不足15分钟,课堂对话由以传统师生对话为主转变为以生生对话为主,老师变成“听众”,学生成为“老师”,学生积极提问,同伴积极回答,学生间交流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素材,自主筛选和分析信息,完成个性化作品,有效培养了创新思维;小组间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充分体现了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

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适度引导,正是我校提倡的生态高效课堂的要求。课堂不再是教师按部就班上演的“教案剧”,而是师生、学生间真诚互动的精彩场面,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

四、教学建议

通过议课我们认为本案例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活动单薄,学生参与度不够。

2.没有充分利用副板展示学习成果和相关知识背景。

3.教学内容拓展不够,如缺乏相关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4.教学评价形式略显单一,如缺乏激励性语言和学生间评价等。但从整体而言,本案例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教改,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断反思、实践,生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能够更加成熟。

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建构 第7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课堂

一.教育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本质上是一门关系学。“教育生态学”是指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科学的方法, 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 进而理解和把握教育发展的一般性的规律, 揭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科学。该概念提出至今, 其研究范畴逐渐系统化, 涉及到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群体, 教育活动本身以及教育活动所处生态环境这三个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能够深刻揭示教育生态系统运行中的基本规律。由此, “教育生态学”目前已经成为一种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广泛采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二.生态型大学英语课堂的建构

由于教育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范围很广,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该加以分析, 分别考察其与教育的关系,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 同时也有其复杂性。以下是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针对影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提出的具体方法。

1、利用“限制因子定律”, 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生态学上所谓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源于李比希 (Liebig) 的研究。这一原理运用到教育领域, 就成了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生态学中, 教师和学生、物理环境、规范环境等各种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具体而言, 就是要调动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一方面, 教师不能再固守落后的传统教学理念, 仍然立足学科知识本位, 而应该变完全掌控的“一言堂”为“平等对话”。另一方面, 要尽力实现教学过程和手段的灵活性, 以此改变学生消极应对, 懒于思维的学习态度。

2、树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 力避“花盆效应”

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 一方面, 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 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下降, 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 就会枯萎甚至死亡。

相对于现实中的自然语言环境, 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也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可能会系统地学会语法、词汇、听力、阅读、翻译等基本知识, 但由于缺乏自然环境, 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会受到很大阻碍, 以至于很多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依然是“哑巴英语”。这就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 树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 学习英语语言的目的不是通过考试, 获得优异成绩, 而是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个人的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可以带着知识走出课堂, 走到现实环境中, 在真实的世界里去探索、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口语、听力等方面的培养, 在课堂环境这个小范围内, 努力构建真实语境, 学生处在更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中, 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3、灵活运用“生态位”原理, 构建和谐、互动、竞争的学习氛围。

在某一资源维度上, 一个种能够占有一定的生态链位置, 称为这个种在这一资源维度上的生态位。每个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的生态位, 统一生态位上的种之间会展开激烈的正面竞争, 因为没有两个种可以稳定地占据同一生态位。

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生态位, 在生态型课堂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是学生心理的保健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学习资源和环境的保障, 提供学习课题, 对学生学习进行组织, 为学生指点迷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并且要求老师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 处于同一生态位的学生会互相竞争, 个体适应能力提高。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可以进行演讲比赛, 也可以构建小组内合作, 小组间合作的竞争模式, 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通过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 达到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优化和相对稳定。

影响大学英语课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人文环境的改变会对英语课堂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作用。作为教育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生态学不仅在理论上弥补了微观教育生态方面的研究, 而且能够在实践中用课堂生态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改进和完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4、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英语课堂。

听、说、读、写、译等能力, 是外语学习者能力构架中的生态因子。若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作用于彼此之间的生态因子就会受到牵制, 从而使整个学习的结果达不到理想的境地。近年来,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语言文化学的兴起, 让学生走出本土教育资源库, 感受异国人文风情, 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已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质量的关键。把鲜活有趣而又生动可感的文化知识搬进课堂, 使学科主流知识与文化知识交融互补, 从而真正达到文化层面上的相互吸收、渗透与交流, 这一点在教学界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随着课堂生态化的形成, 在语言能力生态因子的多重滋养下, 学生的文化意识便会不断增强, 语言素质会不断提高, 外语教育便可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之路, 可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三.结语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为英语课堂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以拓展“交际能力”为宗旨, 以“活动教学”为模式, 以“合作学习”为手段的英语课堂, 无疑有助于演绎互动式教学, 营造生态型课堂。更重要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英语课堂生物圈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沟通情感, 经验共享,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从而使教学的内涵得到丰富, 使课堂“群体动力”得到发挥, 最终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借鉴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英语课堂教学, 不仅是宏观教育潮流的需要, 也是英语教学特殊目的的需要。探讨英语课堂的生态化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优化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结构, 平衡各种生态因子, 从而建立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英语课堂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任凯, 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3]、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杨持.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王艳.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J].外语界, 2007, (4) , 37-43

英语生态课堂的建构 第8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建构式生态课堂”已经在我市教育领域生根开花。“建构式生态课堂”II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 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 学习活动设计合理, 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 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 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它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因此, 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更需要进一步提高, 以便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一)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激活阅读课堂氛围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程式化的训练和填鸭式的讲解, 导致阅读教学低效, 应试味浓。为了改变阅读课沉闷、低效的现状, 教师应考虑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水平, 研究如何使阅读课化静为动, 激发阅读课堂的活力, 使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精华得以实现。课堂活力是学生在交替的思维、谈论、写作中形成思想力, 是学生在互动中焕发的创造力, 它能促使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精心设计阅读活动, 促使学生乐读、乐思、乐用所学语言, 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 不同的阅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养成下面好习惯:⑴不要出声读或指读, 要默读。出声读或指读都会分散注意力, 限制阅读速度。默读可以集中大脑注意力, 边读边想, 可设问, 可推测。⑵不要逐字逐句地读, 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句地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 不仅影响阅读速度, 而且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⑶不要重复阅读, 这样容易影响理解力的集中, 减慢阅读速度, 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调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 一口气越障碍看到底。⑷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 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 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 要舍得放过难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能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带来一劳永逸的效果。

(三) 学生需掌握阅读方法, 进行有效阅读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建构式生态”课堂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在阅读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 学生需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进行有效阅读。常见的阅读方法有:略读、跳读、细读、推读等等。学生掌握这些阅读方法, 可以排除干扰, 快速找到有效信息。分析近年来中考试题, 与阅读有关的完型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占据了一份试卷的半壁江山, 它们是学生英语能力高低最醒目的标志。结合阅读方法, 下面分析典型的中考阅读题型:

1.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题是一种旨在考查学生语法和词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典型试题, 又考查了逻辑推理和事理推断能力。如何做好完形填空题呢?

⑴通读全文, 对全文的意思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⑵重视首句, 它往往是中心句或引导句, 时态也往往决定了全文的时态。

⑶具体每道题要考虑语法、句意、逻辑和上下文联系。一定要先易后难。

⑷最后通读一遍, 完成没有填的空, 并进行检查, 不顺的地方大胆修改。

2.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要求我们既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较高的语言经验积累及良好的语言感觉, 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的阅读技能。中考阅读材料在题材和体裁的选取上, 更加重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实用性强的语言材料。文章篇数一般在三至四篇, 这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也提出了挑战。做阅读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⑴细读题干, 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问题的类型, 有的放矢, 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 既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又能节省宝贵时间。

⑵速读全文, 了解大意和主题。根据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段的第一句等中心句, 可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

⑶详读细节, 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运用精读方法, 找到关键词, 运用“画图列表法”, 勾画出一副完整清晰地文章认知图。

⑷逻辑推理, 做好深层理解。阅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意图, 通过语篇逻辑关系, 研究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章的寓意。

3. 任务型阅读。

任务型阅读的题材、体裁广泛, 是阅读理解题的一部分, 做题步骤与之相似。它的题型主要有匹配性、翻译型、还原型、问答型、图表型、完成表格型、判断正误型、读写综合型、完成句子型等。虽然它的考查方式灵活多样, 但只要我们平时学习知识时, 力争将每项知识点学牢学透就不会难。

综上所述,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兼顾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能力培养, 做到精、泛读结合。教师要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 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 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最终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感悟文本, 培养语感, 训练思维, 感受词汇、语意和人文之美, 体会到阅读英语的乐趣。

摘要:根据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和“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理念, 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笔者主要反思提升英语阅读的有效技巧,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他们英语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 第9篇

生态的含义, 是自然、自由、真实、和谐。生态的语文课堂可以这样解读: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由教师先入为主的“灌输”或“解说”, 变为学生先入为主的“发现”或“质疑”, 课堂行进中通过生生、师生的自然对话、印证, 实现解惑得道,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充满生机的和谐境界。

一.以生为本, 建构语文生态课堂的内核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是“读破万卷, 神交古人” (左宗棠语) 。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变革学习方式, 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 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具体落实到生态课堂教学中要牢记三个方面:激发主体的阅读动力, 使学生乐学语文。很难想象, 没有动力支撑的阅读课堂是什么样的。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教师总以为高中生有了很强的学习意志力, 往往疏忽对学生阅读动力的激发和催化, 久而久之, 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疲倦感。其次,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到位。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检测, 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把文本肢解成若干知识点, 以及所谓的“能力点”。这样表面上也许能取得短暂的高分光环效应, 实际上是放弃了对学生的“学力”培养,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无异于是一种慢性扼杀。第三, 尊重每一个鲜活的学习灵感, 注重生态评价的把握。师生在披文入情的过程中,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常常会生发许多令人叫绝的奇思妙想, 教师切切不能忽略不见, 草草了事, 一节课的精彩往往不是教学预设的完美谢幕, 而是像这样动态生成的起承转合的真实展现。

二.适度点拨, 建构语文生态课堂的助力

语文生态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 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 师生一起“协奏”, 他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当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似乎觉得教师讲得越少越符合新课程理念, 不少教师也老是担心自己在课堂上是不是讲得太多, 担心自己的课被指责为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其实,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关键还是没有真正把握新课程理念。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生态语文课堂的建构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做到三研:研究课程标准, 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 研究文本及相关课程资源。在深度研究的基础上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更新观念, 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特别要多方涉猎, 博览群书, 精读文本, 这样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 才能从容应对, 游刃有余,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 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 发挥优势和特长, 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理直气壮地讲, 适度适当地讲。特别是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仍然不能解惑的地方, 相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很难把握本质的地方, 教师都应该放心大胆地讲, 去引领, 去组织, 从而为建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课堂提供力量支撑。

三.链接生活, 建构语文生态课堂的保障

体育生态课堂建构的策略 第10篇

一营造课堂生态环境是建构中学体育生态课堂的前提

1. 营造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的获取是个体主动建构的,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主动地建构关键在于主体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来衡量他人所提供的各种知识并赋予其意义。因此, 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获取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经验主动建构。体育学习过程是学生互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应该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 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性学习, 营造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

2. 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课堂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志。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能给学生生理和心理带来一份安全感、愉悦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学生没有拘谨感、压抑感, 能主动思考, 大胆质疑, 敢于申辩, 容易发现问题, 获得灵感,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构建体育生态课堂的关键

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前提条件

教育平等是全世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教育平等, 它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和地域等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在事实上具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我们认为, 体育课堂教学应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适当的教育, 而这种教育的进展和方法适合个人特点。

2. 转化体育后进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点

体育后进生在人格上与其他学生应当是平等的, 应该得到与其他学生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任何放弃少数体育后进生的想法与做法, 都是“教育歧视”的表现。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对于体育后进生, 体育教师没有权力嫌弃他们、冷漠他们、歧视他们, 只有更加热爱、关心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 才有可能亲近他们、感化他们,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后进生实现的自我超越。从体育后进生的心理状态来看, 他们对体育学习大多缺乏信心, 总觉得自己不是学体育的料。体育教师应帮助他们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一点一滴地学, 一点一滴地进步。三是加强课外辅导。要做好体育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仅靠课上的时间是不够的, 体育教师应加强对他们的课外辅导, 或请体育尖子辅导, 还可适当地给他们布置双休日与节假日的家庭体育作业。

三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是建构体育生态课堂的重点

生态课堂不仅关注学习状态, 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确立了三维课程目标, 且重点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重要目标, 就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 而学生积极的体验, 需要适当地教学情境来激发、引出和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适宜的学习情境中进行有效的体验。

1. 创设有效的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 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适宜地开展合作学习。因此, 体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努力创设有效的合作情境。首先, 进行合理分组, 让学生在和谐的小组氛围下解决问题, 达到学习目的。体育课属于大班教学, 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 因此,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运动基础、特长以及个人爱好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其关键意义在于能起到互补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亲和型小组、互助型小组、层次型小组等。亲和型小组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要好的同伴但合在一起的合作小组;互助型小组是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和技能掌握程度, 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 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能力较高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 学生们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提高学习质量,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层次型小组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 将学生分成不同水平组, 实行分组练习, 并根据水平进行升降, 这样, 学生既能体验成功, 又能提高水平。

2. 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初中物理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实施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26-01

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与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建构与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和社会人才需求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意识品质、学习方法、创新能力,将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语、意识等多元素融入到物理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

一、深化教学改革,注重交流合作

建构式生态课堂以预设为起点,以生态为方向,以建构为方法,以学生自主能力和个性发展为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合作交流、自主构建,展开科学的学习与知识能力的构建,从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强化教学实效。结合建构主义理念,建构式生态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意识品质,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新知识的规律,促进动态生成。

例如,学习“压强”相关知识,教师借助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躺在钢钉上的人能安然无恙;用手掌握紧鸡蛋用尽全力不能破,但是轻轻磕在桌角就可以破;钉钉子尖头很容易钉进桌子,反过来却很难钉进去……如何解释这些现象?笔者让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分析,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引入课题并深入学习理论。

二、结合实际问题,展开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是建构式生态课堂中学生知识与能力强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核心过程。通过结合实际问题,展开猜想、设计、验证、归纳和记录,将实验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现象、数据记录下来,作为知识与能力生成的基础。建构式生态课堂一般采用小组合作、项目教学、实验探究、课题研究等学习方式,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合理搭配,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例如,为分析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践探究。通过划分不同的情况,展开分类实验,结合物距、相距、成像规律进行对应分析,并由学生记录相关的数据、现象,教师科学组织与引导,学生自主实验、科学探究。结合生活中凸透镜的实际应用,如照相机、放大镜、聚焦手电筒等,鼓励学生深入分析,动态生成。

三、落实精讲点拨,引导学以致用

有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后,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展开精讲点拨,扩充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该环节以多媒体为载体,学生们交流汇报、分享成果,教师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点拨与精讲。基于典型案例,展示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成果,分析案例带给学生的启发,鼓励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不断深化知识与能力。

例如,在学生探究了“浮力”相关知识,对浮力有了基本的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浮力知识展开“制作小型潜水艇”的综合实践活动。浮力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是靠压缩空气调节水舱里水的多少来控制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结合这一原理让学生展开动手实践操作,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强化应用,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利用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归纳总结,及时拓展训练

建构式生态课堂中归纳总结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该环节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改进学习方法、完善知识网络、拓展创新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让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物理方法,解决现存困惑,交流讨论总结规律,结合适当的试题巩固新授知识。由此能实现动态生成,学生在体验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使得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

例如,开展“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探究性活动后,学生记录下相关数据、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归纳总结与拓展训练,得出串联电路各处电压和等于电路总电压,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的规律。在生活中,各电器都应采用并联电路,小彩灯接入时应采用串联。结合“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归纳出串联电路分压,并联电路分流的规律。

从注重交流合作、展开实践探究、引导学以致用、及时拓展训练等方面出发,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策略,契合了新课改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深化教学改革,落实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案,由此打造“建构式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也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

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应用策略 第12篇

一、依学定教, 精化教案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一边是教材与教学大纲, 一边是学生, 教案是辅助教师建构教与学的纽带的关键手段。教案也称为教学设计, 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预设。但教案并非设计得越精细越好, 而要适用为宜, 即依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定, 依照学生的认知程度调整, 这样才能使教案愈加精化。

1.师生两角度。表面上教案的使用者是教师, 实际上教案的受用者却是学生。因此教案的设计既要满足教师的实际应用, 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一份教案做好后, 首先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审视其教学可行性。其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 进行二度修改, 使教案更完备、操作性更强。如《三打白骨精》一课, 教师从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两拦”方面来确定教学主线。当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案的可行性时, 便觉察这一设计的成人色彩较浓, 过于生硬, 缺乏童真童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加入了动画片赏析的教学环节, 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趣味性, 使教学过程更生动、具体。

2.教学两条线。在实际教学中, 虽然教与学追求的最终结果是统一的, 但其出发点却是不同的, 因此教学中要设置不同的切入点。对于教的出发点, 要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 充分融入知识点。对于学的出发点, 要多考虑教学的手段与细节, 避免认知偏差和理解歧义的出现。如上所说, 教师所设置的“三变”“三打”和“两拦”的切入点, 突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特点和形象描写的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考虑, 在教学细节上要引入《西游记》中的一些故事, 作为教学背景介绍, 使学生充分了解唐僧与孙悟空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探究质疑, 读思结合

建构式生态课堂突出了教学氛围的灵活性, 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容, 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是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探究习惯, 更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 带着疑问听课, 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促进了学生的“读思结合”。

1.预习中自主探究。预习是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是培养语言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预习使教 学逐渐实 现了由“扶”到“放”, 提升了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 特别是预习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有助于学生爱上阅读。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之前, 教师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挑出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 以及其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在预习阅读中, 学生很容易地挑出了三个主要人物, 即唐僧、孙悟空和白骨精, 进而挑出三个人物的代表性语言和动作。如在孙悟空的语言中几次出现了“打”字, 其动作也离不开“打”字。学生很容易将孙悟空的性格贴上“勇敢、机智、坚定”的标签, 对人物有了主观印象。在教学中, 教师稍作引导, 便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了。

2.质疑中读思结合。学生只要认真阅读, 必然会在心中产生一些质疑, 形成读与思的有效结合。如上面所提的预习作业, 孙悟空与白骨精的性格鲜明, 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的反复阅读, 能体会其行为的合理性。但对于唐僧来讲, 其两次阻拦孙悟空棒打白骨精, 甚至在其已经了解到白骨精欺骗他的事实后, 仍然阻拦孙悟空除妖, 学生觉得不可思议, 不免对唐僧这个人物又气又恨。这样读思结合, 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三、知识迁移, 点拨启智

学生习得知识后, 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迁移, 以达到诠释、理解新知的目的。学生产生疑问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 教师的启发点拨是探究新知的催化剂, 二者结合, 形成了建构式生态课堂的主要环节, 使学生通过反思形成知识的内化, 积累语文素养。

1.质疑—思考—迁移。学生在预习阅读中产生了疑问, 进而促进探究思考, 对固有的知识进行筛选, 以解释疑问, 这样便形成了固有知识的迁移。如上面所提的教学案例中, 学生质疑的关键在于唐僧对孙悟空的误解。通过对唐僧性格特点的了解, 结合文中唐僧的语言, 如“你无心向善”等等, 来诠释唐僧阻拦孙悟空打死白骨精行为的合理性, 学生不禁豁然开朗, 理解了唐僧一心向善的性格特征。可见, 通过这样的知识迁移, 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讲—点拨—启智。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 教师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能学不教”是一种理想状态。特别是小学生学习情绪起伏较大, 对于喜欢读的课文能够主动探究, 不喜欢的则弃之不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于教师的精讲与点拨。所谓精讲点拨, 即要瞄准课文的重点、难点。以《三打白骨精》为例, 其教学难点即是感受人物的形象。为使人物形象更清晰, 教师对人物形象进行高度总结, 如白骨精这个人物, 动作为“哭着走来”, “扔下一具假尸首”, 语言为“机会来了”, 进而总结人物性格为“诡计多端”“狡猾善变”, 使学生在脑海中对白骨精有了深刻的印象。

四、激发兴趣, 因材施教

学生有差异, 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 要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也是创设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初衷。

1.有伯乐就有千里马。学生的性格没有优劣之分, 但学习的态度有差别。有些学生不善于阅读, 对文字缺乏兴趣, 自暴自弃, 认为自己不是学语文的料。实则不然, 他们只是没有达到“动心”“动情”的程度。好的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的特质, 好的教师善于激发学生个性中的优势。如在上面的案例中, 很多学生宁可看电视剧版《西游记》的片段, 也不喜欢阅读课文, 说明学生对于生动立体的形象更感兴趣。教师在精讲课文时, 以电视剧中相关片段为蓝本, 制作无声的画面剪辑, 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 对照课件中播放的无声剪辑进行配音, 这样就将学生的兴趣与阅读相结合, 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2.有评价就有内动力。如上面所提的案例中, 教师对于学生配音效果的激励评价, 不但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也使学生在分组配音的教学环节中树立了阅读的信心, 从而转变了部分学生惧怕阅读、厌烦阅读的心理, 使学生“爱上阅读”。而原本喜欢阅读的学生, 则通过这一环节增加了阅读的实践机会, 开阔了眼界。

上一篇:启蒙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下一篇: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