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教学之点滴

2024-08-03

阅读与教学之点滴(精选10篇)

阅读与教学之点滴 第1篇

那么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我认为, 关键在于品词析句。正像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 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品词析句呢?品词析句的方法有哪些?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一、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阅读教学中进行品词析句时, 对于品析的对象应有所选择, 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 品析文本中的重点词句, 优美词句, 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逐词逐句的分析。《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很有品析价值的课文, 文中有很多语句都非常优美, 而且生动传神, 如“春天,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品味这些优美的词句,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兴安岭自然的美, 还感受到这种传神的词语所带来的语言美。

二、品词析句的方法

品味词句的方法有很多, 在面对不同的品析对象时, 方法是不同的。具体地说, 包括通过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体会关键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情感。

三、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要达到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 努力使学生明其义, 品其味, 悟其情, 学其法。

明其义, 是说要能理解它的意思, 尤其是文中的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如, 《矛和盾的集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通过表演动作体会句中的“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这些词语的意思, 呈现了发明家在紧张危急时刻想到了发明坦克的过程。

品其味, 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品味语言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 准确要有感觉, 有心得。

悟其情, 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学其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 如, 遣词造句的方法, 常用句式, 修辞手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

当然, 由于年级和文本的不同, 在对词句的品析中不可能处处都同时要达到这几种效果, 我们在教学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品析的预定目的作适当的调节。

参考文献

物理教学之点滴体会与反思 第2篇

这几年来体会最深的是各位老教师的不断提携。王惠东老师第一次查看我的教案时就指出,要多看别人写的教案,多总结别人教案的优点,特别是教案中的教学后记的记录。其实,认真及时地写好教学后记,是教师责任心强、教学积极进取的表现,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其目的是总结本节课的经验教训,为后一轮教学提供最佳方案,教学后记写什么,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讲评课,可记问题的多种解法和比较,物理现象的延伸变换,问题的延伸变换,答案的引伸变换,学生思想的独特点、创造性、认知偏差、错误思路和思维障碍等。另外,学校领导提倡我们多听课,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听好课。教学经验是教好书所必需的,但一个人的经验和才干毕竟有限,这就必须吸取他人经验以补己之短,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多听一些富有教学经验和讲课艺术的老教师的课,二是多阅读有关物理教学的书刊。把人家先进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的艺术性、心得体会,引进到自己的教学中去,采百家之花,酿自己之蜜,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绝不可生搬硬套。若真的这样做了,并持之以恒,就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上、教学方法的选择处理上,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上都技高一筹。

除了备好课,积极向老教师学习以外,我挖掘自身长处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人类迈入了21世纪,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意味着我们正面临着一个e化的世界,一个变革的时代!信息技术赋予教育以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它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语言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为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作辅助教学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我们要想打破传统的思维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工夫,这是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重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良好的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和生动活泼的素材,学生可以按其掌握的情况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从而体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学生普遍地从中感到这一教学形式的吸引力,就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话。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多媒体的应用,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完全被鲜艳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所吸引,从而进入到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这时可能连平时内向的学生也会活跃起来,发展

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

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点滴谈 第3篇

【关键词】文本阅读 写作教学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53-02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各个学科都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拿初中语文来说,其改革重点主要放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外活动的综合性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得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并将语文定义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的发展情况来说,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单单写作教学来说就存在许多问题。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的方式、方法比较落后

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把作文作为教学重点,但是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主要在于个人的积累,这样就给教学方向造成了一定的偏差。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以讲评范文为主,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讲授写作技巧,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受到作文课的乏味,降低课堂的学习效率,压抑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创作和表现的欲望。在提倡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学习方式,写作水平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和改善。

此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方式单一,简单的几句评语居多,在作文讲评过程中也只是讲评优秀的范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过分迎合评分标准的写作要求,没有尊重和重视学生的观点,未起到课堂的引导作用,很难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初中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作文的写作基础是要明确作文的写作结构,即通过阅读的方式对作文结构以及作文语言进行充分的理解,然后将其正确地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简单的来说阅读也是一个作文写作的学习过程。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初中生不能满足正常的阅读量,因为他们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及其爱玩的天性,真正属于他们的阅读时间较少,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易造成写作语言匮乏,很难提高其写作水平。

3.学生对于作文的认识不充分

对于作文的恐惧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只有高分的才是好作文,因此学生的写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为求高分背诵作文范文和素材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作文构思,一些和主题不想关的素材也被硬加在学生的作文中,这样写出的作文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感。此外,类似作文评分标准等的条条框框对于学生的束缚越来越严重,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更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文本阅读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作用

对于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来讲,文本阅读和写作被放在了首位,可见二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二者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阅读则作为写作教学的基础被放在了首位。初中语文写作中,素材的积累很重要,如果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阅读积累的支撑,就会出现虽然明确作文主题,但是不能够用文字正确地表现作文主题的现象,长此以往只会降低学生的写作兴趣。

文本阅读对学生的益处有很多,可以塑造学生的智力和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个人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拓宽个人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一般情况下供学生阅读的文本都是经过教育部筛选的优秀、有内涵、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如果学生在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将这些文本进行应用,不仅能够使作文的内容得到丰富,还可以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特的写作风格,积累写作技巧,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 如何通过文本阅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通过教材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充分地理解,掌握文本的主旨。拿人物描写来说,如对《故乡》中闰土的外貌赏析,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闰土的脸、身材、眼睛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的贫苦农民形象,教会学生如何使人物形象的描写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并结合一些小片段的赏析或者小片段的描写,加深学生对这种写作方法的印象,以便灵活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又如《背影》一文作为初中教学的重点课文,教师更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剖析,特别是通过父亲买橘子时的“探身、攀、缩、微倾”等动作的细节描写,不仅将父亲买橘子时动作的艰难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还反映出父亲对作者爱得深厚。深度分析动作之后,要带领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准确的动词再现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特点,再结合简单的人物和情景和设定,引导学生写一写动作描写的小片段,加深学生对这些写作方法的印象,其他描写方法的训练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通过课外阅读的拓展,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教师可以灵活布置一些课后的阅读作业,或者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故事会、读书交流会、朗诵活动等,并穿插一些小活动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这一类的读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的习惯,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也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阅读疑问,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效率,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也可以提前向学生介绍文本写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背景,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阅读兴趣。

对于一些课后的阅读作业或者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后读物来讲,也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欣赏的词句片段,并在课上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享以及答疑,鼓励和引導学生说出自己的读后感以及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说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如果运用到自己的文本写作中应该如何运用等等。还可以通过将课外的文本阅读和所学课文的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不同写作方法进行理解,实现文本阅读的拓展教学,另外还可以采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方便学生的交流和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的方式,充分发挥文本阅读对学生写作的重要作用,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学生养成终身读写的习惯

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对写作的不同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完成基本的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训练的课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随笔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自由写作,支持并帮助学生向一些杂志、报纸或者征文比赛投稿,一次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此外要改变学生作文的评分方式,要全方位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或者通过小组评比和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彼此的作文进行评比,并相互交流意见和想法。

要培养学生将读书和写作当成一种习惯,引导学生通过经典的阅读来提高生命的高度,倡导学生通过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进行自主写作,用文字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探索,真正提高个人的写作水平。

四、总结

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文本阅读对学生作文写作的作用。在丰富文本的阅读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学习写作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和分享以及实际的写作训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印林. 寻找文本共性,化繁为简解读——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例谈[J].教学研究, 2014, 37(5):117-119.

[2]孙玲.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J]. 中文信息, 2016(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思考 第4篇

一、激趣导学是基础

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导言:“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 其中有一座山, 名字叫“小兴安岭”, 那里可美了, 像一座大花园。今天, 老师就带同学们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走一走、看一看。播放风景优美的小兴安岭的视频。”《望庐山瀑布》故事教学过程中, 可引用一段瀑布视频, 使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一个具体的瀑布表象, 使学生感受气势磅礴的瀑布景观, 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将要理解诗句和品味诗句意境做铺垫。

二、阅读习惯是关键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认真地思考习惯, 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帮助学生做到静心阅读, 身与心共同融入到书中去;其次, 在不断的阅读中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 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最后, 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了解作者的初衷, 以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动笔, 在阅读中随时记录点滴, 做到习以为常。

三、充分朗读是核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 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 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 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 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首先, 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 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如:教师为学生范读, 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 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其次, 创设情境, 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 如:默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等。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课《燕子》一文, 可以通过配乐朗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 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 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

四、阅读思考是发展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自我发展的过程。首先, 培养阅读质疑, 促进多维思考。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 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 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题目入手, 抓住题眼提问。如《给予树》可以抓住“给予”一次发问, 为什么用“给予”而不用“赠予”。二是抓住矛盾, 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矛与盾的集合》中“教师让学生对矛与盾质疑:矛是锋利的攻击武器, 盾是坚固防守工具,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议而认清“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重点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 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也是重要的环节。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学生的感悟能力更强。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数学课堂之有效教学点滴谈 第5篇

一、有效教学之“好学”

一次, 上数学课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 可有的学生竟然还忙着写作文《假如我是一名老师》, 于是我便心生一计:“咱们别假如‘我是一名老师’了, 从这节课开始咱就做个真正的老师, 那么你想怎么上课呢?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说来让人惊讶, 五分钟不到学生们就都交上来了。看着手中这一沓作业纸, 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既然大家有如此高的热情, 那从今天起咱们的数学课就由你们这些小老师来上好了, 咱们来个‘优秀小数学老师’的评选。”学生们一下来了兴致, 兴高采烈地议论起来, 接下来我明确了几点要求:第一个老师由我从这些纸条中抽出, 下课后由他再抽出下一位小老师, 依次类推;前后两个老师要有充分的交流, 以完成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等衔接工作;上完每节课的老师都要写一份小小的感悟等。然后我便随手抽出一张纸条, 当时我心里一紧啊:这可是全校有名的学困生啊, 我将如何收场?算了, 豁出去吧。然而当我想再多给他些时间准备的时候, 他却表示没必要了, 我以为他没有严肃认真地准备, 心里有些生气, 但我还是真诚地鼓励他走上讲台。

他的聪明让我真的无话可说, 他因为自己知识上的缺憾, 就只设计了授课的大致流程, 然后每一个环节都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完成, 很会借势用力啊!

下课时, 我激动地表扬他“开了个好头”, 同时也在心底深深地自责, 不应该对他有那种怀疑;又暗自庆幸, 幸亏没有表现出自己的那份不满, 才没有打击一个到现在都还在积极努力的孩子。好多学生从那次活动以后, 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课上精力更集中了, 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有效教学之“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 无疑兴趣是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是学习的强化剂。

单纯的数学知识让人感觉枯燥乏味, 学生肯定不会有兴趣。因此, 数学教学时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出发, 给学生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这样一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利润问题”时我们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一个生活场景:某某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 所有商品一律六折优惠。有一件衣服标价240元, 如果你想买这件衣服可省人民币多少元?这样学生们就可根据利润=售价—进价, 得出最后答案;又如, 在讲“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时, 我们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联通公司现推出两种收费标准:一是包月38元, 二是月租8元, 打电话每分钟0.2元, 接听不收费, 大家算一下, 用哪种收费方式省钱?问题一提出, 学生的兴趣就很高。通过积极地分组讨论, 共同参与, 再结合教师的及时点拨, 水到渠成。

虽然学习兴趣不是学好数学的唯一条件, 但可以说它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所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有效教学就要开动脑筋, 利用新教材、新观念、新方法, 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心情愉悦地去学习, 学生的理解才深刻, 才能记得更牢, 学习就会更灵活, 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效教学之“会学”

那是寒假开学后的第一节课, 我是计划上新课的, 可到班里一看,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吵得不可开交。讲课吧, 他们还没从假期的兴奋中回过神来, 不讲吧, 时间就浪费了。于是我把书往讲台桌上一放, 愣了几秒钟, 学生们一下子都安静了下来, 我便提议:“同学们, 开学的第一天让我来考考大家吧。”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沸腾了, 于是我故意愁眉苦脸地说:“怎么考呢?不如这样, 你们啊互相出题, 自己确定对手, 互相挑战。当然, 你要难住你的同学, 你出的题, 自己得会才行。”我这还话音未落呢, 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选择自己的对手, 确定下来以后, 自己就翻书、找题, 努力想找到比较难的题, 然后先自己做, 如果不会就先去问对手以外的同学, 完成后兴致勃勃地去和对手对抗。一节课, 学生们严肃认真, 精神紧张, 效果喜人。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感受 第6篇

一、阅读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如此,这种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所以,教师要力求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情境,激起浓厚阅读兴趣,创造乐学氛围,从而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不断阅读的求知欲。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如读思结合习惯、归纳总结习惯、写读书笔记习惯。所以, 致力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保护好阅读习惯和持久的阅读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气氛,才能顺利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学的能力。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语感,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课文的感染作用。

如何培养语感呢? 我认为应该做到这么两点:培养学生语感,抓住课文中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体会,通过分析、比较(增、减、删、调换、对照)、体会、推敲关键词语,发现其妙处,达到意会的目的,语感就会油然而生。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 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如古诗词教学中一些经典名句的重点字词的运用,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换成“到、入 、过”等字 , 则只能表达一层意思 , 就是春风已经来到江南,而原句中的“绿”表示的意思则深刻得多,不仅说明春天已到江南,而且有春风染绿江南的意思。经过这样调换比较,学生理解了绿的绝妙用法,也就培养了语感。除培养学生语感外,还应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阅读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体会。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敏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训练语感,不仅要在语言文字上揣摩,还必须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设身处地地进行情感体验。

三、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阅读教学中要借助想象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进而进行创造性学习。阅读教学中的想象指对作品的情景进行扩充、联想,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自由遐想。教学中,教师要把以讲为主改为以问和讨论为主, 把阅读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想象余地的文字上,把握有关词句、段落,提出恰当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想,进行多角度想象,给学生的想象提供广阔天地和条件。随着学习深入,学生不断产生新疑问,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探索求解,激发创新意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是说,其一,读书活动是别人不能替代的,因此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而不是听老师讲书;其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是有个性、有灵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不能整齐划一,追求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

四、阅读教学中注重拓宽学生阅读范围,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统计资料表明, 人的一生所获的知识由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约占20%左右,80%左右的知识是通过课外阅读或其他方式获得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也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检验和评价。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同数学课中的例课,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熟练技巧。叶圣陶先生说:“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非多读不可 , 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读不可。”这里强调大量阅读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小学毕业,仍然没有形成阅读能力,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究其原因,仅限于课内课文学习,课外阅读量不足,致使阅读能力下降。学生要在学会阅读课文的同时,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主动迁移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积极地、创造性地阅读,这将有助于主动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学会学习,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质。讲究科学,坚持精讲巧导。没有艺术的教学是低质乏味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不讲科学的教学更是盲目粗劣的教学,是肯定要失败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艺术性。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即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交际经验。其次,学生还要通过合作学习,与同学、老师对话交流,一面与同学讨论切磋,一面聆听老师的教诲指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意味着了解学生阅读的前提条件和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当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正确读书,顺利实现“内化”。

摘要:识字是为了阅读,小学生认识了生字,是不是就能阅读课文了?不能这么说。小学生读书的时候如果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都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不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整体认知的程度。

对新形势下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第7篇

下面我将从实践中探究、效果里分析两个方面谈谈个人在新型阅读教学形式上的探索。

一、实践中探究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阅读指导,阅读教学呈现出盲目性。有的教师把阅读变成做阅读训练题,阅读呈现功利性。其实,学生的阅读过程既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同时教师又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只有让课内的角色指导性阅读与课外进行的自由性、研究性阅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叶圣陶曾经对阅读教学有过精辟的分析见解,学习之后,我认真总结了叶老的思想,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1.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的整个过程应该始终贯彻思考的环节,思的质量高,阅读的质量也就高。目前,阅读中重读轻思的现象是导致中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的思考是扣学生心弦、震学生心灵、启学生心智的关键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与作者的心息息相通,随作者的感情波澜或喜或悲、或爱或恨,让学生沉浸在“情感阅读”的氛围中。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讨论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萌发求知的欲望。有时可利用文章的观点,引导学生针对现实,面对现实,发表各自的独家看法,让学生在侃侃而谈中进行多元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3. 阅读与研究相结合

学生的阅读水平及阅读兴趣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了。专题研究性阅读是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阅读与研究相结合,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发现了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便可确立研究目标,之后可几人合作分工,对相关资料进行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小组成员针对该专题进行切磋,相互争辩,相互启发,最后合作完成以总结专题研究成果为内容的小论文。研究性阅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从传统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更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品尝到研究的甜头。

二、效果里分析

“新概念阅读教学”创始人曾祥芹教授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阅读是人为的,它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

1. 提高综合素质

正因为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便成为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是现代化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一句话,阅读教学是提高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完整的阅读过程不仅从读物中提取意义,还有由意及物,反映读物所反映的客观世界,进而把阅读心得化为文字,并运用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从根本上提高个人的语言应用能力。

2. 激发创新意识

科学的思想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力量所在,创新的思维又是科学思想的灵魂。文学作品的阅读说到底是人文素质的教育,还学生以阅读的主动权,在阅读的感知、领悟、鉴赏中,便可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学生的知识面越广,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厚,就越可能造成活跃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既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也符合他们这个年龄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敏锐、深刻,在诸多能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思维活动就能在广阔的领域中进行。

阅读与教学之点滴 第8篇

先从课前做起。新教材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非常明确, 如五年级下册, 以专题组织单元, 共八组, 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 第二组“永远的童年”,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老师为学生设计“单元预习卡”, 上课时再为他们设计一张“每课预习卡”, 以此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比如, 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专题“走进西部”, 我们这样设计:祖国广袤西部, 历史上曾鼎盛, 亦闭塞。今天西部大开发号角已吹响, 建设者前赴后继为之奉献着智慧和才干, 让我们走进西部吧。请看要求:

(1) 找一找:搜集有关西部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料了解西部资源。 (2) 理一理:整理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资料, 针对单元课文顺序作相应安排。

又如《草原》一课的设计:带领同学们去领略草原美丽风光。请看要求:

(1)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画出优美词语。 (3) 写出插图感想所见所想。 (4) 质疑, 提问。

二、解文本整合资源

准确解读文本作为授课核心, 整合知识。

比如阅读《翠鸟》文末老渔翁说翠鸟的感情丰富的一段话, 须注意准确把握人物情感所在, 是在对翠鸟的喜爱而不是失望, 这是容易混淆的。

怎样准确解读文本呢?

课文说什么?怎样说?为什么这样说?是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由此指导青年教师把注意力指向后两个问题, 来从文中选择对整篇课文具有覆盖面和穿透力的两三个生长点, 问题则易于迎刃而解。

然后融会课文贯通知识点, 有机整合预设, 形成立体教育。

例如:我校教师赵欣在解读《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 又扩展解读李白《赠汪伦》一诗。解读《墨梅》, 加入了《白梅》, 以开阔学生理解背景。

再如:为读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长相思》, 赵欣又介绍了纳兰的《如梦令》。两词写景言情大同, 皆塑造了旅人的孤寂形象, 意蕴深远。这样在比较中鉴别, 揭示新颖深刻的意义。

由此强化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读写结合协调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源自多阅读和勤练笔, 而适当的训练点则是关键。

例如:一年级张瑞娟老师在教学《四季》一课, 请孩子仿照课文《四季》编诗, 孩子们热情高, 想象力丰富, 写诗如下:

桃花红红, 它对春雨说, 我是春天。知了声声, 它对绿叶说, 我是夏天。菊花香香, 它对蜜蜂说, 我是秋天。雪花飘飘, 它对北风说, 我就是冬天。

这样自然抒发感情而不是为了作文而去写, 孩子们感到了写作的自由快乐!

四、自然朗读体验情感

在学校组织的比赛课上, 老师们很重视朗读。可有的教师指导朗读把一个词语或句子从课文中独立了出来, 用“请你把××读出来”的提示, 要学生读出这样或那样的感情。比如:

你能把红军的机智勇敢读出来吗?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 把鸟儿的“多”读出来。

这样读课文, 会语调忽快忽慢, 为特意强调而把个别词语读重, 听起来拿腔拿调。而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草原》时,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做法, 却能给人以良好启示:

师:当我们置身于茫茫大草原, 放眼望去, 你看到了什么?

生:蓝天、白云、绿草、野花、牛马羊成群……师:如在画中啊! (音乐渐起, 舒缓优美)

师: (引读) 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的天……

生: (心领神会, 自然跟读) 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天空是那么明朗……

教师情感导读和音乐唤起了孩子们无穷想象, 他们读得表情专注, 眼神闪亮憧憬, 情趣与爱的童心生焉。

好的朗读, “其言皆若出吾口, 其意皆若出吾心。”

总之, 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守平常心, 面对真学情, 认真备课, 使教学过程实在而有成效。“家常课”就像溪边荠菜花, 不事张扬华丽, 用朴素色彩, 诠释出阅读教学真谛, 以绚丽课改春天。

摘要:课内阅读环节, 金明小学就“怎样上好每一节家常课”为探究课题, 有过如下教改尝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点滴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阅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72-01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以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四、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阅读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阅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阅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

五、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悦读

现在都提倡悦读,数字化手段是学生悦读的好渠道。数字化手段可以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就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由于强化了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深刻得多。如我在讲杜甫《过故人庄》这首诗的阅读时,在这首诗的朗读录音上配上一曲具有田园风格的乐曲,并配上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让这些带着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加上适度的引导,收到了传统教学方法之下不可企及的效果。

1.增加电子书的阅读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刊物极大丰富,是我们进行语文阅读的好素材,利用好这一途径是提高学生悦读的好捷径,学生现在都喜欢用手机,电子阅读就有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增加大量的课外电子阅读资料,扩大阅读量,也使教学内容也呈现出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因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

2.利用多媒体阅读

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中华五千年辉煌灿烂文化的任务,新教材中古典文学分量加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语文教学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对汉语、文学有了解,而后进一步对以它们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有了解,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这一点恰恰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忽视和难以传播的。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界面、典雅的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将文学与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这也是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夏長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艺术,2008

[3]李学勇.《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

[4]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曹明海,宫梅娟.《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第10篇

一、举例分析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一具体事例的讲解分析,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思路和规律。如文言文翻译, 如果学生理不清思路, 把握不好规律, 翻译时就会出现用词不准确或者语句不通顺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 如果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 片面地强调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译法, 而忽略了翻译方法的指导, 学生就很难把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反之, 教师如能通过举例给学生讲解、分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自己去仔细理解、揣摩, 久而久之学生便能灵活掌握了。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句话翻译时, 教师首先要学生先找出这句话中有多少个实词 (用横线划出来) 。第二步让学生逐词直译, 译不出来的可引导学生查古汉语字、词典。结果成了“征验于脸色, 发出于声音, 然后才了解他”。这个句子显然是很拗口的, 也费解。第三步再让学生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课文的意思把句子梳理通顺, 于是就译成了“一个人的想法从脸色上表现出来, 从发出的声音上表现出来, 根据脸色和声音然后才了解他”。这样翻译, 意思就表达得清楚明白了。通过这个例子, 学生掌握了一种译法, 以此类推学生就会在教师诸多的举例教学中学到更多的方法。

二、引导联系

在阅读教学中, 当学生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时, 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深入吃透教材, 由此及彼地进行联系, 以提高其全面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如《孔乙己》一课的教学, 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悲剧时, 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联系:1.自身的性格特征所致, 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躲进那虚假而脆弱的“精神胜利法”中遮蔽外来的风雨。2.联系周围的异己人物, 丁举人一旦考中, 就随意施暴, 为所欲为;咸亨酒店的所有人都在嘲弄和取笑他。3.联系社会背景, 认识到当时人情的冷酷, 世态的炎凉, 更有那腐朽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这样联系, 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深刻理解, 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由表及里

上一篇:移动监控系统下一篇:大蒜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