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基地范文

2024-08-21

学科基地范文(精选9篇)

学科基地 第1篇

2011年6月, 沈阳市第四中学被沈阳市教育局评为沈阳市数学学科教师培训基地。学校以此为契机, 制订了合理的培训计划, 扎实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研究工作, 使数学学科基地建设稳步前行。

一、回顾过去:有序建设, 聚焦课堂, 谋划发展

学校从优化课程结构、打造办学特色、实现优质特色发展的高度认识数学学科基地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基地建设高度重视、积极筹划、认真落实。学校加大保障力度, 积极寻求政策支持, 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基地工作小组, 负责基地的领导、指挥和组织实施工作。基地建设的宗旨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 分享宝贵的学习经验, 使数学基地成为数学教学、教研以及实施新课程的发源地, 成为优秀数学教师成长的摇篮, 为全市数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悉心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协调和改进, 以市教研员为核心, 以录播教室及报告厅为办公地点, 以市、区骨干教师为主体, 在数学组的密切配合下, 确保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展开。

为了让学生享受到高效课堂的成果, 基地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教学理念—变传统为现代;课堂结构—变封闭为开放;教学进程—变预设为生成;教学氛围—变专制为民主;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对话;学习体验—变枯燥为情趣;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 掌握得更好, 发展得更全面。学校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大胆地进行新教材的教学实践, 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微格教学技术成为我们聚焦课堂的有效途径。微格教学, 即通过回放教学过程, 将其放在显微镜下, 放大教学环节, 寻找问题。我校数学组骨干教师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演示微格教学技术, 从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例题讲解、习题练习三个方面做微格教学指导, 及时暴露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在市教研员的指导下, 学校积极开展了基地学员教学设计大赛和说题大赛。教师们对各项比赛高度重视, 充分准备, 积极参与, 比赛过程异彩纷呈。市数学教研员王恩宾老师给予参赛教师高度好评, 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目标不够具体、性质拓展面过广、学生学情分析不细致、例题脱离教材等, 让所有教师获益匪浅, 教学策略得以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课堂教学中, 关于教学价值的反思和追问应该是教师日常教学和研究的常态。基地培训就是要让教师们真正领悟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真谛:课堂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开阔眼界, 提升素养, 感受到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用。

二、立足当前:强基固本, 汇集资源, 提升质量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学校还邀请省市级专家、名师来校指导, 保证了基地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提升了基地活动的品质。在系列培训活动中, 不仅有相关教育专家高屋建瓴的剖析和指引, 也有一直走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数学教师的经验分享。我校数学教研组推选骨干教师进行了题为《数学试卷的编制方法和技巧》和《说“说题”》的讲座, 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出具体要求, 并予以积极指导。同时, 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提出发展定位建议。

学校抓住“课例研究”这座桥梁,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 以教学设计为抓手, 强化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 使数学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科研理论, 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通过行动研究, 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效地接轨, 最终实现了专家引领、课例研究与教师实践的相辅相成。基地培训活动立足于学校校本教研特色, 与各兄弟学校展开交流, 收获了更多的课改思路和启示。基地活动始终坚持“小组学习”的模式、“问题即课题”的小课题研究原则, 要求每位教师在基地培训活动中, 把自己或同年级组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共同存在的疑点或难点问题加以提炼, 作为小课题与同组学员进行研究、探讨、总结。小课题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而备受全体教师推崇, 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保证了基地培训的高效, 推动了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

“绿色四中, 数字四中”是学校始终秉持的教育理念, 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数学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学校建立了四中数学教研QQ群, 使其成为以名师工作室、基地学校为主体的网上交流平台, 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基地培训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组织教师到外省市课改典范学校去交流, 促进相互协作。通过学习与交流, 教师们加快转变教学理念, 强化了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 增强了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 大胆实践, 提升高度, 延展深度, 积淀厚度, 提升了课堂教育教学水平。

三、着眼未来:搭建平台, 玩转数据, 借力而行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数学学科基地在课改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我们勇于探索, 提出了“构建数字化数学教学模式”的新设想, 努力实现由学科基地向课程基地的转变。

数字化数学, 即在数学教学中, 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 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数字化数学”的教学模式更能激活学生思维, 提升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

首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程内容, 使教材具有“生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 更贴近生活, 使教材“活”起来。

其次, 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 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字化数学”能力。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从“听”数学变为教师指导下“做”数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 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化为“数学实验室”, 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得出结论。

我校把TI图形计算器引入数学课堂, 为数学的教与学带来了四方面的改变:

(1)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不再单一地听讲,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利用手持技术去发现、探索数学现象, 总结数学规律, 激发了兴趣, 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2) 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利用图形计算器对问题进行研究, 更快捷、直观且有说服力, 同时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促进教师钻研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

(3) 课堂效率极大地提高。手持图形计算器能瞬间画出精准的图像, 也能完成复杂的代数运算, 让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数学思维的训练。

(4) 课堂反馈更具时效性。通过无线设备, 教师能当堂搜集答案, 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以便调整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随时截取监控学生的计算器屏幕, 随时选取某个学生的屏幕投影并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学校非常注重教学研讨, 组织基地成员进行技术学习和交流, 并配合市教研院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 开展了全市范围的公开展示课, 共同探讨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为了加快推进数学学科基地建设, 学校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1) 探讨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建立学科基地网页, 推介学员的教学心得, 搜集、整理高中数学教学、高考复习的相关信息、资料, 展示最新教学研究动态及成果、基地活动情况等, 与兄弟学校共享。

(2) 积极争取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筹备建立数学学科专用教室, 为数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奠定基础。学校将成立数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将课程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工作重要议程, 定期研究, 定期反馈, 交流情况, 布置工作, 推动数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及时吸收优秀学员参与课程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 促进学校课程基地建设和发展, 支持实验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课程基地活动, 为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科基地的作用, 在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以下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一是上级部门对学科基地校的资金扶持, 需进一步加快速度、加大力度, 从而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想方设法地积极调动、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群体和中学特级教师、省市名师、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宝贵教育资源, 从而持续提升培训质量, 保证培训效果;三是学科基地校指导教师的高端培训需与时俱进, 从而持续发挥基地学校的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学科基地工作计划 第2篇

第一部分 学科校本教研的保障措施

组长:xxxx

副组长: xxxx

成员:xxxxxx

1.及时对教研组成员提出可行性的激励目标,把握好活动契机,经常进行形成性评价,激发教研活力。

2.鼓励老师撰写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

第二部分 学科校本教研制度实施方案

学科校本教研在我国是指学校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研活动。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巨教办字【20xx】17号文件精神,更好地发挥“巨野县以校为本教研基地学校”作用,加强我校学科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引导我校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学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立足“校本”改善机制,搭建平台,兴师兴教,铸造品牌。

1、树立校本意识,“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找准我们的优势、劣势,不沿袭、不照搬,我们学校并非别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并非是一般学校的教师,我们的学生也不同于别的学生,我们的体制也不是别校的体制,许许多多的不同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更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忽视了我校的具体情况,再好的教育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再好的教育主张都只能是游离于我们学校之外。

2、改善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为孩子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通过听课、说课、评课、个人反思等多种活动,发现问题、经验、反思教学、探索规律、减少评价式听课,增强指导性听课,解放思想,减轻心理压力。呈现人文化、科学化的教研氛围,使全科教师都在研究的状态下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本科教师并及时把教师的阶段性成果(小至典型案例)推向全县,铸造我校的品牌教师,以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

4、学科校本教研的主体应该是本学科全体教师。 校本教研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明确目的;规范的过程;适当的方法。

二、学科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学科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以课程改革为重心任务,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本学科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学科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学科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学科校本教研的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施,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建立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学科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四、学科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为本科教师参与学科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本科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师或学生成长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上级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本学科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本科教师的素质提高。

五、教研活动安排

月序教研活动研究主题主持

暑假

9月联系全县初中生物教研组打印通讯录、形成教研网络xxxx

10月建立生物教研群收集生物教学常规问题、意见和建议xxxx

11月确定各校教研课题各校自主研讨、开发课题xxxx

12月各生物教研组课题开发汇报经验交流、相互促进xxxx

寒假

2月成立初中生物学科命题组提高教师命题能力xxxx

3月收集试题,试题审核、定型,建立题库建立题库,以备抽查考试xxxx

4月各生物教研组制定复习计划,因校制宜交流复习方案,提升教师知识整合能力xxxx

5月研发初一、初二综合测试题及会考模拟题迎接会考xxxx

6月初中会考试题及成绩分析注重知识点的分布、得分点和失分点的分析xxxx

学科基地工作计划 2

为扎实推进全市各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加强考核,根据《湖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一五”规划》要求,特制定20xx推进计划。

一、推进目标

1.提升先进制造业总量。十大先进制造中心销售收入875亿元,增长24.04%;占制造业销售收入比重58.72%,比20xx年提高0.61个百分点以上(各县区分解目标详见附件,下同)。

2.加大工业性投入。计划266亿元,其中投入先进制造业占65%以上,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占30%以上。在建项目中实施亿元以上项目60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项。实施建设100个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3.强化引进内资。确保引进内资65亿元,其中工业占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内资16亿元以上,达到全市工业利用内资总额的35%以上。

4.滤布加快技术创新。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完成省重点新产品开发200项,新产品产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省级鉴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市优秀新产品开发项目达到50项。

5.发展规模经济和培大育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23%,工业增加值增长19%,实现利税增长15%,利润增长14%。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且利税总额超1000万元的企业2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亿元或利税超5亿元以上的大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30亿元或利税超3亿元以上的大企业4家,年销售收入20亿元或利税总额超2亿元以上的大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或利税总额超1亿元以上的大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或利税总额超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家。

6.加强工业园区和工业强镇建设。全市2个省公示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98亿元,完成工业性投入27.48亿元,实交税金3.12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5亿元。培育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亿元以上工业强镇10个,培育市示范、重点工业功能区19个。

7.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现价)综合能耗下降到2.26吨标准煤,下降5.3%;重点工业污染企业COD总量下降到7302吨,下降3.6%;工业企业SO2总量下降到5.8万吨,下降3.5%;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45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40家;创建省、市级绿色企业11家;拆除粘土砖瓦窑32座。

二、考核计分办法

20xx主要推进目标分工业性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工业经济运行实绩、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及培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利用内资、工业循环经济等八个单项,采用总分110分制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各单项权数分如下:

1.工业性投入30分

2.压滤机和滤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15分

3.工业经济运行实绩10分

4.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10分

5.工业园区及培训10分

6.淘汰落后生产能力5分

7.利用内资20分

8.工业循环经济10分

如市委、市政府对县区综合考核各单项分有所变化,本考核办法各单项的权数分则相应调整,具体另行通知。

除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外,其他7项单项考核基本分为100分(可超),各单项得分=单项基本得分×权数分/单项最高分;考核内容及办法见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计分办法:实绩数/目标数×权数分,选择最高数为满分(10分),其余按最高分折算,增幅为负得0分。

三、保障措施

1.推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六大工程。实施工业投入、结构调整、培大育强、平台建设、工业强镇和要素保障等六大工程,认真制定六大工程行动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的放矢。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企业服务年”活动。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强化工业大投入,狠抓项目推进、项目开工、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项目竣工、项目投产。提升开放水平,坚持利用内外资并重,加大招商力度,重点引进科技型、集约型、环保型大项目,战略投资者和世界500强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积极实施培大育强工程,扶持、规范、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和明星企业发展,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进程,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大力推进企业主体工业园建设,培育产业集群。科学规划并建设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与认证、职业培训、现代物流、公共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开发区、园区、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电力、资金要素资源综合平衡利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信息、科技、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升级服务。

2.优化提升工业结构。积极贯彻实施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湖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导向目录》、《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中心建设,引进现代制造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和自主创新来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保持制造业高强度投入,有效利用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全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着力引进民间资金投入鼓励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政策激励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组织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攻关项目。扶持发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减少污染排放,加强工业项目监管和环保审查力度,提高环保准入标准。全面接轨上海,主动接受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在做大做强优化现有优势产业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拓宽原有行业的产业领域,使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方向发展。

3.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技术创新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重大产品、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4.提高制造业的集聚发展水平。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强化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组织,推进产业集群。积极营造区域创新环境,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规划和引导培育若干相关产业配套、产业链延伸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抓好开发区、园区、工业功能区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集聚的核心区、生态工业示范区、科技人才的集聚区和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先行区。制定新的考核制度和相关政策,新上项目一律向规划定位的相关产业集聚区集中。构筑为产业集群服务的生产性配套业、专业技术支撑平台、信息和中介服务机构、金融保险服务、贸易市场、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

5.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举、节约优先,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推动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有效途径,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实现工业污染治理向预防为主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制订并落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淘汰“十五小”及“新五小”导向和政策。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对重点行业进行整治。认真贯彻我市《关于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实施工业循环经济“3911”工程,全面推进全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市工作。

学科基地工作计划 3

一、指导思想

我校小学数学学科基地继续以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工作目标为指导,以“聚焦课堂,研究教学”、“聚焦人才,成就教师”为工作思路,将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和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积极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学科教学教研团队建设,解决学科教学难题,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师素质的提升,为我县的小学数学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切实、有效地开展数学学科基地的工作,现将XX年上期工作计划如下:

二、主要工作

1、围绕“强队伍、促均衡、创品牌、育名师”的工作目标,搭建“五个平台”:一是网络教研平台,二是学科交流平台,三是共同研讨平台,四是读书学习的平台,五是成果展示平台。

2、吸收全县小学数学师德好、业务精、热心基地工作的教师,组成有“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共同志向、共同目标、共同追求”的学习共同体。

3、打造学习型团队,树立学科品牌,把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成为在实施新课改中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4、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全县小学数学教师都要加入工作群,充分利用学科基地qq群和小学数学教师qq群,加强学科基地成员和全县小学数学

学教师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5、每周安排基地中心组成员做周主持人(由年级组长负责安排人员)。根据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其他年级的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全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中心组成员更要积极发言),然后由年级组长负责收集讨论成果。

6、立足课堂。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追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因此,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是学科建设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

7、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让“规范课堂”成为现实,让“反思课堂”成为习惯,让“有效课堂”成为目标。

8、中心组成员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并能在群里面呈现出来。

9、努力打造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群体。

10、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让集体备课成为常态。三月十日前要完成一至六年级下册所有的课件制作、学案和教案编写工作,各位中心组成员要克服困难,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整理好,然后上传,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11、认真做好县内学科青年教师的帮扶、指导、培养工作。

12、学科基地成员要带头上示范课、公开课、赛课等,并主动给帮扶对口农村学校上各种类型的课或送教帮扶对口农村学校。

13、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为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净化老师的精神世界,提高老师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可感、幸福感,消除职业倦怠情绪,中心组成员同看一种书(内容经中心组成员讨论后决定),期末举行读书交流活动。

14、加强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

三、主要工作安排

二月份

1、组建学科团队(共31人)。

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县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为主,吸收部分青年教师为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使之对所在学校及片内学校起辐射作用。

2、召开中心组成员会议。各组组长布置集体备课和网络研讨等任务。

3、网络基础知识培训(资源上传、下载等)。

三月份

1、邀请名师专家讲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2、召开中心组组长会议。

3、中心组成员集体教研活动。

4、给帮扶对口农村学校上课或送教下乡。

四月份

1、协助县教研室举行的“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活动。

2、召开中心组组长会议。

五月份

1、中心组成员集体教研活动。

2、协助县教研室举行的“小学数学教师磨课”比赛活动。

3、召开中心组组长会议。

六月份

收集整理资料,总结评比。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们提出宝贵建议,本人表示感谢!)

XX年2月

附:各校中

心组人成员名单及工作职责、学科基地组建

顾问:黎新爱张苏友张相圣

组长:刘晓燕

副组长:肖海霞

成员:

城南:段满辉陈霞段红艳凌青兰王宏华张彩花

明德:邹春辉谭丽红罗绍军郭利军罗红萍刘建发黄琼陈艳艳罗淑玲

霞阳:罗立辉朱春林

沔渡:吴淼源曾书华

十都:金晖孟丽萍

龙溪:石新荣

水口:刘显平

龙渣:李丹

三河:段会明曹青兰

鹿原:刘艳华尹双平

船形:邹瑛

鲁坑:唐勤武

学科中心组成员主要工作职责

组长:负责小学数学学科基地建设的全面工作。具体负责科研基地总体建设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实施及基地工作的总结,大专题活动的策划、团队建设和中心组成员的考核和档案资料的归类整理,集体备课、评课,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主持等。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以上各项工作。

各年级组长:

负责组织开展本年级的每次活动,做到每次有主题、发言人和主持人,收集、整理每次活动的资料(包括在网上交流的各种资料)。把结果发在学科qq群里。

及时安排本组成员做周主持人(根据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组织基地中心组成员和全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把内容归纳整理。

成员:

负责基地qq群的建设。

积极参加基地和全县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

如质如数的按时完成各项任务(教案、课件、学案等)。

学科基地工作计划 4

作为学科基地的东门中学英语教研组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重点,发挥学科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本县英语教师探索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切实提高崇明县初中英语学科教学质量。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研组将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立足教学发展的实际。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树立现代化、开放式的全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工作新体系,明确“教研组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教育科研的阵地、学科教学质量的保证”的教研组发展目标,使本组教师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经验、有智慧、有作为的`新型教师,使教研组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真正发挥基地学校的引导、辐射作用。

二、常规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继续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并按照新课程标准各种要求,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行为中去。

2)进一步配合做好本组课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实践研究”,要加强对课堂教学艺术化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3)加强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理论知识学习,为切实抓好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狠抓教学常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抓好备课组建设。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

3)搞好集中听课、评课等活动。(以各年级段为一个小组,这学期主要是以六、七、八三个年级段,进行有计划有主题(六年级主要以课文导入,七年级主要以课文的分析与运用,八年级主要以文本的拓展与阅读为主题的活动。)

3、抓好教研组建设。

1)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规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

2)要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在县教研室指导和策划下,从形式、内容、效果上及时向兄弟学校展示各种教学论坛、专题研讨等活动。本学期在去年展示的基础上准备三到四次的定主题、定主讲人全员参与的教学论坛、专题研讨活动 ,来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实际的问题。

4、积极组织校、片、县级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通过研讨、观摩、评议等形式,使本教研组英语教师和兄弟学校的所有英语教师共同提高,共同受益。(去年我组有七人不同年级段的教师参加县级示范课的展示,其中二名青年教师参加县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并获得一等和二等奖,同时茅海琴老师代表崇明县参加市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获市二等奖。)这学期按照县教研室的要求与计划积极参加县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优活动等其他的活动,同时,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利用学科基地的优势多上研究课、示范课,真正起到学科基地的辐射作用。

5、认真做好校本教研工作。

1)我们把校本教研当作教研组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

2)训内容力求做到广泛性,全面、丰富、翔实。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新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

3)本教研工作力争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6、搞好竞赛辅导

1)督促竞赛辅导老师制定竞赛辅导计划和总结,如初三英语SSP杯竞赛,世博英语竞赛、学生的科普英语竞赛。

2)要求辅导老师把竞赛辅导当日常工作来做:要有合适的内容和合理的检查。

3)每个备课组的其他成员也应清楚辅导工作的进程和内容、并做好协助工作

7、搞好课题研究

1)配合学校的龙头课题,并结合我们英语组的主课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实践研究”动员组员进行课题的申报。

2)鼓励组员参与英语组的课题研究“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实践研究”。

3)及时交流研究心得与成果。

8、资源库建设

1)鼓励和督促教师充分利用好资源库,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2)鼓励和督促教师完善资源库:1)在原由的基础上完善相关内容。

2)开发资源库中没有的内容,尽可能填补空缺。

周一教研活动具体内容安排:

1.第1周:传达学校各条线会议精神、落实本组各教师的校级公开课工作

2.第3周:向全体组员介绍教研安排、课题理论学习(尾声)

3.第5周:专题研讨:英语教学过程的导入艺术

4.第7周:微型课堂教学活动:(xxxx主讲)

5.第8周:精品课展示

6.第9周:专题研讨: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

7.第11周:观看示范课录像、并交流心得体会

8.第13周:教学论坛: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9.第15周:观看示范课录像、并交流心得体会

10 . 第17周:专题研讨:教学情景的创设艺术

11. 第19周:教研组工作总结:重点分析成功和不足之处

学科基地工作计划 5

各镇人民县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加速城乡统筹发展,严厉规范乡村宅基地治理,促进集约合理应用地盘,依据《地盘治理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执行有关乡村集体建立用地司法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7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省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3号)和《市乡村宅基地治理暂行方法》(寻求意见稿)等规则,结合地盘例行督察整改要要求我区实践,现就严厉规范乡村宅基地治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责任,增强乡村宅基地治理

各镇街是乡村宅基地治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施行乡村宅基地的规划、用地审核和农民违法占地建房的监督工作,各镇街国土所详细负责乡村宅基地的治理工作。区国土房管局负责对全区乡村宅基地进行治理和监督工作,负责受理各镇街乡村宅基地申报搜检,代区县政府拟定审批文件和上报市县政府处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依照国办发〔〕71号文件规则,区发展变革委、区城乡建委、区国土房管局、区规划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区工商分局等治理部分,为乡村宅基地治理的长效共管责任单位,需严厉实行部分本能机能,一起增强乡村宅基地监管。

二、严厉规划治理,从严节制宅基地规范

(一)严厉执行地盘应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

乡村宅基地指乡村村民依法获得乡村集体建立用地运用权,建立本户自用住房及隶属生活设备的地盘。乡村房屋建立必需符合镇街地盘应用总体规划、集镇规划、村庄规划,归入地盘应用方案。在地盘应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立扩展鸿沟内的乡村建立用地,要与城镇规划相联接,合理规定范围,准则上不再审批单宗涣散的乡村房屋建立,鼓舞采取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方法集中建立农民新房(含村庄公共设备和公益事业建立)。

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革新外,中止审批新建、改建房屋用地。乡村新增建立用地目标由区国土房管局依据市国土房管局下达的新增建立用地方案目标和区县政府的统筹布置,在年头一次性下达各镇街,工业滤布各镇街严厉节制下达新增建立用地、农用地、耕地三项目标,依法依规做好上报和落实工作,并对地盘应用状况的真实性和申报材料的正当性负责。

(二)从严节制宅基地规范。

符合布置乡村建立用地方案的,严厉执行一户乡村村民只能拥有一处符合规则面积宅基地的政策。乡村房屋用地只能分派给本村村民,城镇居民不获得乡村购置宅基地、农民房屋或“小产权房”,单位和小我不得不合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一切地盘搞房地产开拓。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村民宅基地规范为每人25平方米,城镇规划区范围外的村民宅基地规范为每人30平方米。

3人以下的户按3人核算,4人的户按4人核算,5人以上的户按5人核算;不足5人的独生后代户按实有人数多加1人核算,扩建房屋新占的地盘面积应连同原有宅基地上积一并核算。

三、严厉规范乡村宅基地用地审批顺序

(一)严厉规范乡村村民宅基地请求前提。

无住房或现有住房用地上积低于法定规范,需求新建房屋或扩展房屋用地上积的。因国家或许集体建立,施行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进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共设备与公益事业建立,需求进行住房迁建的。因发生或防护天然灾祸,需求进行住房迁建的;向村社中间、集镇或许乡村房屋小区集中寓居的,可以请求房屋建立用地。凡年龄未满18周岁的;不符合镇街地盘应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的;有住房曾经到达或超越法定面积规范的;将原房屋出卖、出租、赠予或改作生产运营用处的;已向中间村社、集镇或许乡村房屋小区集中寓居的,不予同意房屋建立用地。

关于已转非暂未退出宅基地的非乡村村民,原有乡村住房为独一居处的,依照原宅基地、原面积、原构造的“三原”准则,经认定为危旧房的,可自行对原住房进行维修,不处理改建、扩建和新建审批手续。

(二)严厉规范乡村宅基地审批顺序。

各镇街要依据施行镇街地盘应用总体规划和规范农民建房用地的需求,以下达的新增集体建立用地方案目标为节制,依照公开、高效、便民、利民的准则,一一落实到详细村社、农户和地块。执行运用建立用地、未应用地与占用农用地分类审批。在地盘应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立用地扩展鸿沟外,运用村内原有建立用地或未应用地的,由村申报、镇街审核,批次报区县政府同意后,由镇街国土所逐宗落实到户。

触及占用农用地的,于每年10月20日前批次报区县政府同意后,由区国土房管局汇总,于10月底前报市县政府集中审批农用地转用手续。经依法同意后,由镇街国土所逐宗落实到户。在宅基地审批进程中,各镇街国土所要做到“三参加”。

即:受理宅基地请求后,滤布要到实地搜检请求人能否符合前提、拟用地能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同意后,要到实地测量批放宅基地;村民房屋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能否依照同意的面积和要求运用地盘。各镇街要坚绝避免以隐瞒原有建立用地上积、虚报户口等手段骗取同意,不合法占用地盘。对曾经构成的“一户多宅”的,要采取有用办法,保证按期撤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各镇街国土所要切实增强乡村集体建立用地档案治理,切实保证“一户一宅”司法准则的落实。

村公共设备和公益事业建立参照乡村宅基地处理用地审批手续。

(三)宅基地审批申报材料。

乡村村民请求建立房屋用地的,该当持下列资料向镇街国土所提出房屋建立用地请求:

1.《乡村村民房屋建立用地请求表》(请求人要精确填写相关的内容,地点社,村委会要签注明确的意见并加盖公章),一式二份。

2.1:500地形图、勘察地盘分类表及(图为西南80坐标系,地盘分类按GB/T21010-执行),一式二份。

3.家庭户口簿及家庭内18周岁以上成年成员的身份证影印件,一式二份。

4.独生后代证影印件,一式二份。

5.请求人与地点集体经济组织签署赞同退出原运用的房屋建立用地,并交由村委会或集体经济组织从新布置运用(没有旧房屋的除外)以及不得超同意面积建立的合同。

镇街国土所会同镇街规划建立治理机构对乡村村民请求建立房屋用地材料审核及格的,增补以下材料报区国土房管局,由区国土房管局搜检,并代区县政府拟定同意文件报市县政府审批。

1.镇街请求审批乡村村民房屋建立用地的请示(运用建立用地、未应用地与占用农用地分类请示),一式二份。

2.规范拟用地范围的镇街地盘应用总体规划图和地盘应用近况分幅图,一式二份。

3.拟用地范围符合村庄(集镇)规划的批复及图件,一式二份。

4.拟用地农业协作社地盘证复印件(含地盘证号),一式二份。

5.托付区地盘整治中间落实耕地占补均衡的和谈(触及占用耕地的,如申报运用镇街取得的挂钩周转目标,不供应该项),一式二份。

6.上级地盘主管部分要求供应的其他材料(触及占用林地的,还需供应林地审批文件)。

7.属运用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周转目标或“地票”集中建立农民新房的,还需供应:挂钩周转目标、区规划治理部分审核赞同的乡村房屋小区建筑性具体规划、建房户户数、人数和每户的用地上积及公共设备、公益事业用地上积布置阐明等。

四、严厉执行收费规范和耕地占补均衡任务

各镇街一概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立用地地盘有偿运用费。乡镇公共设备和公益事业建立在上报审批转用时按规则交纳新增建立用地地盘有偿运用费。

对乡村村民房屋建立、乡镇公共设备和公益事业两类建立确需占用耕地的,由触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承诺,经过村域内的地盘整治,落实耕地占补均衡任务,在上报市县政府处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时,由区地盘整治中间先行署理落实耕地占补均衡任务。

运用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周转目标或“地票”处理建立用地审批手续时,免收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立用地地盘有偿运用费。

五、严厉地盘法律监管

各镇街及区县政府有关部分,要普遍宣传地盘国策国情和律例政策,提高干部群众恪守地盘司法和顾惜地盘的认识,加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维护耕地的自觉性。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动态放哨准则和长效共管责任制,切实增强乡村村民房屋建立用地的日常监管,实时发现、申报和避免各类地盘违法行为。

学科基地工作计划 6

一、指导思想

我校小学数学学科基地继续以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工作目标为指导,以“聚焦课堂,研究教学”、“聚焦人才,成就教师”为工作思路,将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和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积极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学科教学教研团队建设,解决学科教学难题,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师素质的提升,为我县的小学数学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切实、有效地开展数学学科基地的工作,现将xx年上期工作计划

1、围绕“强队伍、促均衡、创品牌、育名师”的工作目标,搭建“五个平台”:一是网络教研平台,二是学科交流平台,三是共同研讨平台,四是读书学习的平台,五是成果展示平台。

2、吸收全县小学数学师德好、业务精、热心基地工作的教师,组成有“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共同志向、共同目标、共同追求”的学习共同体。

3、打造学习型团队,树立学科品牌,把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成为在实施新课改中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4、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全县小学数学教师都要加入工作群,充分利用学科基地qq群和小学数学教师qq群,加强学科基地成员和全县小学数学教师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5、每周安排基地中心组成员做周主持人(由年级组长负责安排人员)。根据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其他年级的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全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中心组成员更要积极发言),然后由年级组长负责收集讨论成果。

6、立足课堂。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追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因此,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是学科建设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

7、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让“规范课堂”成为现实,让“反思课堂”成为习惯,让“有效课堂”成为目标。

8、中心组成员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并能在群里面呈现出来。

9、努力打造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群体。

10、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让集体备课成为常态。三月十日前要完成一至六年级下册所有的课件制作、学案和教案编写工作,各位中心组成员要克服困难,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整理好,然后上传,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11、认真做好县内学科青年教师的帮扶、指导、培养工作。

12、学科基地成员要带头上示范课、公开课、赛课等,并主动给帮扶对口农村学校上各种类型的课或送教帮扶对口农村学校。

13、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为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净化老师的精神世界,提高老师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可感、幸福感,消除职业倦怠情绪,中心组成员同看一种书(内容经中心组成员讨论后决定),期末举行读书交流活动。

14、加强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

1、组建学科团队(共31人)。

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县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为主,吸收部分青年教师为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使之对所在学校及片内学校起辐射作用。

2、召开中心组成员会议。各组组长布置集体备课和网络研讨等任务。

3、网络基础知识培训(资源上传、下载等)。

1、邀请名师专家讲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2、召开中心组组长会议。

3、中心组成员集体教研活动。

4、给帮扶对口农村学校上课或送教下乡。

1、协助县教研室举行的“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活动。

2、召开中心组组长会议。

1、中心组成员集体教研活动。

2、协助县教研室举行的“小学数学教师磨课”比赛活动。

3、召开中心组组长会议。

收集整理资料,总结评比。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们提出宝贵建议,本人表示感谢!)

xx年2月

各校中心组人成员名单及工作职责

(1)、学科基地组建

顾问: 黎新爱 张苏友 张相圣

组长: 刘晓燕

副组长:肖海霞

成员

城南: 段满辉 陈 霞 段红艳 凌青兰 王宏华 张彩花

明德: 邹春辉 谭丽红 罗绍军 郭利军 罗红萍 刘建发 黄 琼 陈艳艳 罗淑玲

霞阳:罗立辉 朱春林

沔渡:吴淼源 曾书华

十都:金 晖 孟丽萍

龙溪:石新荣

水口:刘显平

龙渣:李 丹

三河:段会明 曹青兰

鹿原:刘艳华 尹双平

船形:邹 瑛

鲁坑:唐勤武

(2)、学科中心组成员主要工作职责

组 长:负责小学数学学科基地建设的全面工作。具体负责科研基地总体建设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实施及基地工作的总结,大专题活动的策划、团队建设和中心组成员的考核和档案资料的归类整理,集体备课、评课,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主持等。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以上各项工作。

各年级组长

(1)、负责组织开展本年级的每次活动,做到每次有主题、发言人和主持人,收集、整理每次活动的资料(包括在网上交流的各种资料)。把结果发在学科qq群里。

(2)、及时安排本组成员做周主持人(根据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组织基地中心组成员和全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把内容归纳整理。

成 员

(1)、负责基地qq群的建设。

(2)、积极参加基地和全县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

(3)、如质如数的按时完成各项任务(教案、课件、学案等)。

学科基地工作计划 7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英语组学科工作计划继续以学校工作计划和综合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为指导,以《英语新课标》为指针,全面提高英语学科教学质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学期,英语组教师继续协作教研,认真理解和实践“研在课前,探在课堂,辅在馈中,思在课后,传在网上”的教学活动流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技艺,提升教学质量。

二、主要目标

1、努力争取英语学科合格率达到85%。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本学期市区各类英语竞赛活动。

3、学习和钻研英语教材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和学习语言的能力。

4、搞好“校园英语大家说”和“学生英语口语才艺大打拼”两项校英语活动,着实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

5、做好“备、教、改、导、辅”等一日常规工作,落实英语兴趣小组的工作,以及做好各年级学生的辅差工作,改善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

三、主要举措

(一)落实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质量

1、组内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阅读各类英语教研教学刊物,学习和分享改革前沿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并通过做笔记、摘抄和撰写反思等方法,将优秀的理论经验实践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2、积极承担学校组织的研究课、优质课和教学报告活动,继续保持良好的教研氛围,教研组成员相互听课、评课,在打造优质课堂的活动中人人争取磨炼自己,提高教学技艺,促进业务素质的提高。

3、采取主体式的教学教研活动,有计划有记录的做好每周的教研活动,结合每月的教研主题,灵活多样的开展教研活动。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主题:

三月:理解和运用教材,打造优质课堂。

四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五月:“学生英语口语才艺比拼”计划与活动实施。

六月:灵活有效的上好复习课,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二)做好一日常规教学工作

1、根据各年级教学特点,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低年级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打好学习基础为教学出发点,高年级以听说读写和理清知识体系,改善两级分化现象。

2、认真及时的撰写教学反思和动态备课栏,每月撰写一篇教学体会,上传“学科博客”,达到及时梳理教学教法和总结教学经验的目的。积极的进行听课、评课,每月听课达到5节以上,教研组长达到10节以上,听课之后,组内教师及时的交流,继续开展反复听、反复评的活动。

3、踊跃参加学校开展的教师“三功”比赛,包括五分钟艺术、粉笔字、才艺展示,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4、从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和语言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活动参与和语言表达,注重学生书写和记忆词汇和句型的能力。

5、落实常规的听写和测试活动,上好每节复习课,让学生在英语测试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6、做好学生的辅差工作,作业能够及时批改,并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学生在校学习英语的情况。

(三)抓好兴趣小组的活动,积极开展各项校园英语活动

1、各年级英语兴趣小组要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师认真做好课堂准备,抓好出勤率,有计划有记录有成效的开展兴趣活动。

2、继续做好“校园英语大家说”的活动,学习内容能够做到从学生生活中来,并让学生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教师抽查和激励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每个班级

3、每天都参与到校园英语的活动中来,确实形成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在五月份,做好“学生英语口语才艺大比拼”的活动计划与实施。

学科基地工作计划 8

幼儿发展状况分析:

1上本学期我班开展了四个主题探究活动:《奇妙的大自然》、《娃娃小军营》、《小问号》、《城市风景线》,通过生动、活

2泼的教学活动以及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在五大领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通过学期末的发展评估,经一定的数据分析,反应出我班幼儿整体发展较好,语言、艺术两大领域发展比较突出,大部分幼儿发展比较均衡。

健康方面:

1大部分幼儿生长发育良好,但有个别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生活卫生习惯要人督促。语言方面,幼儿语言较为丰富,大部分幼儿敢说敢讲,能连贯、清楚、完整地复述故事,对文字感兴趣,能指字朗读文学作品,并有初步创造性讲述的能力。社会方面,

2幼儿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大有提高,知道一些合作的方法,但个别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力弱,规则意识较弱,需要人提醒和督促。艺术方面,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大胆表演唱,但个别幼儿绘画表现自己的能力不强。科学方面,大部分幼儿喜欢实验

3操作活动,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测和实验,并能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简单的记录结果;在数学方面,幼儿对本年龄段的知识经验掌握较好,接触了各种数学练习,对数学题型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练习。大部分幼儿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进行口编应用题的算式练习,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特征,能以自身为中心分清左右,但个别幼儿对数的相关知识不是很清楚。

健康

一、动作技能

1、能有节奏有精神地走;灵活地变向变速走。

2、跑步姿势正确,会变速跑、接力跑、躲闪跑。

3、双脚立定跳远、向上、向下、跨跳动作灵敏协调。

4、能够听信号变队列队形,做体操。

5、能综合使用各种动作,手脚协调,动作灵敏。

6、闭目向前走、向后退。能在多种器械上做平衡动作。

7、能创造性地探索多种运动器械和游戏的玩法。

二、生活卫生习惯

1、文明进餐、懂得简单的营养知识。

2、能迅速有序地穿脱衣服,较熟练地整理床铺和自己的用品。

3、知道换牙、防晒的卫生常识;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

4、能够主动维护教室的卫生与整洁;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

三、自我保护

1、了解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及作用,懂得简单的防病常识,有保护自己性器官的意识。

2、会躲避危险,懂得简单的自救和自护。

3、能运用多种方式调节不愉快的情绪。

1每天上午的户外活动时间保证40分钟,开始10分钟是热身活动,后面的30分钟每天轮流开展体育游戏、体育课、轻器械训练、大型玩具、远足等。

2每天下午的户外活动中指导幼儿变队形、玩器械、做器械操等。

3开展“幼儿园逃生演习”活动、参加园安全安全预案演练。

4每月制定详细的安全教育目标及措施每周向家长公布幼儿安全教育内容,争取家园配合教育。

5在日常生活的谈话活动、户外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自我保护知识。主题探究活动《温暖的感觉》重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共伞》、《中药很神奇》、《茶叶的奥秘及》。

6开展班级春季运动会暨春游活动。

语言

1、认真倾听并理解教师和同伴的讲话,积极举手发言。懂得轮流发言的规则。

2、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普通话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正确使用语调和声调,选用多种词汇和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用语文明礼貌。

3、能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散文和讲故事,有初步的创编、续编技能。

4、能与同伴进行协商讨论,具有初步的语言评价和概括能力。

5、对认读汉字感兴趣,学会正确的文字书写方法。

6、能辨别语调的不同,体会其情感的含义。初步学会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浅显寓意。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开展语言活动《给你写封信》《苹果树找医生》《灰姑娘》、《温暖的感觉》《骄傲的花朵》《蚂蚁奇遇记》、《小猫咪穿裙子》、《神笔马良》等。

7定期充实各种新书。

8表演区准备各种语言表演材料。

9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图讲述》创编故事。

10开展“我是故事大王”故事讲述比赛活动。

社会

一、社会性认知

1、理解并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规则。

2、认识地球仪,了解不同区域、不同人种的分布,感知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和风俗文化。

3、了解与生活有关的纪念日,如爱牙日、世界环境日等。

4、有学习文字的兴趣,会写自己的名字。

5、了解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的不同,愿意上小学。

二、社会性情感

1、保持愉悦的情绪,对人对事热情主动,性格开朗、活泼、乐观;

2、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热爱集体,对人热情有礼。

3、尊重劳动者。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主动参加节日活动,感受浓厚的亲情、友情。

5、喜欢组织和主动参与游戏活动,。遇事愿意与他人商量,有初步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社会性行为

1、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会用简单恰当的方式表达感激和爱心。

2、自信、大方、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尊重长辈,关心同伴,能够主动照顾体贴他人。

3、能够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积极加以改正;

4、主动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规则,养成初步的良好习惯,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5、喜欢参加竞赛活动,能正确对待竞赛结果。

6、能与同伴合作,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有自信心,能克服困难,遇到挫折不气馁,做事有始有终。

7、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能为同伴的进步而高兴。

周一的“娃娃小军营”活动日,在军体游戏活动中注重对幼儿行为、思想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在主题探究活动《温暖的感觉》重点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关爱他人的意识。主题探究活动《娃娃看天下》《绿色家园》《动物世界》侧重于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关注世界、热爱生命等。主题探究活动《我要上小学了》侧重于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指导如何打好小学生等。组织幼儿参与园“我是小小升旗手”“礼仪员”的活动。每周组织幼儿积极参与园评选“学习小明星”“礼仪小明星”“进步小明星”“进步小明星”的活动。开展班级“我是小班长”“小树长高我长大”“我的班、我的组”的活动。组织幼儿间周参与班级管理和服务班级的活动日常活动中注重对幼儿常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的培养。多跟幼儿进行小组交谈和个别谈话,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开展毕业典礼暨毕业聚餐活动。

科学

1、初步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了解保护自然资源的粗浅知识;有节约能源的意识和行为。

2、了解常见动、植物个部位的名称及作用,比较各种动、植物见的异同。

3、会简单的推理.会初步观察、比较、概括、分类、推理,并作出判断得出初步结论,会做实验记录。

4、了解重大科技成果,体会科技发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胆想象未来。

5、能独立思考,大胆求异,敢于经常提问。

6、能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有探究的欲望和行为。

7、学习2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进行20以内的口头加减。会自编20以内的加减应用题。

8、能进行一定数量的按群计数。会简单的连加、连减。

9、会看时钟辨别整点和半点,有初步的时间观念。

10、感知现在、过去和将来。认识日历。

11、进一步认识面积和容积的守恒。知道圆柱体的名称及主要特征。

12、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会二等分、四等分。

13、学习运用货币。

主题探究活动中开展科学活动《我和朋友比高矮》《做客》《建筑师》《人造瀑布》《动物的聚会》《不同区域》等。创设自然观察角和科学观察角、数学活动区。开展蒙氏数学的学习和操作游戏活动。利用离园活动时间组织幼儿进行书写活动、操作数学材料游戏活动等。

艺术、音乐:

1、能主动发现并感受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体会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喜欢收集各种具有美感的物品。

2、感受歌曲、乐曲、舞蹈的情感及变化,根据其内容和性质,有表情地进行表演。

3、会综合运用基本舞蹈动作跳较复杂的舞蹈,能自由、即兴创编简单的舞蹈。

4、能感受不同性质的音乐作品,能较准确地分辨乐曲的结构。

5、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世界优秀音乐作品及作曲家。

6、能控制、调节自己的声音和音调进行准确的演唱,会用合唱、轮唱等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美术:

1、能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活动。

2、喜欢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如:绘画、工艺、雕塑、建筑、节日景色、民间艺术作品等),感受其构图、色彩、造型的美,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情绪情感。

3、学习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评价自己的作品和同伴的作品。

4、能按自己的意愿构思和组织画面,表现事物的特征和情节,画面内容丰富且有创意。

5、认识18种颜色,辨别同种色的深浅。辨别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6、能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学科基地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基地,学科馆员

学科服务的开展, 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图书馆只是图书和期刊借阅场所的观念, 打破了图书馆被动服务的局面。然而, 在许多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实践中, 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 (1) 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学科馆员的具体工作存在随意性, 服务针对性不强; (2) 由于工作职责不明确, 服务效果通常不太明显, 导致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较低; (3) 没有特定的服务基地和工作环境, 学科馆员归属感和责任感不高, 无法静下心来开展服务; (4) 很多学科馆员属于兼职, 分属于图书馆的不同部门, 除了学科服务外还承担着其他日常工作, 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学科服务。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很多图书馆进行了多种尝试, 其中对于学科服务的场所这一关键问题, 也有不少探索和实践。例如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 Commons, IC) 、学习共享空间 (Learning Commons, LC) 、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 (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 SIC) 、学科分馆等。将协作式学习理论和学科服务联系在一起,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院系的各种资源,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协同合作的需求, 代表了未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向[1]。笔者在详细分析和比较多种服务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院系资料室构建学科服务基地, 开展学科服务的设想。

1 构建学科服务基地的思路

1.1 学科服务基地的设想

学科服务基地是将图书馆学科服务在对口服务的院系“安家落户”的一种方式, 是将文献资源与服务按需推送到读者指尖的一种服务模式, 更是图书馆将学科服务制度化、深入化、长效化的有效平台[2]。具体说来, 就是图书馆在院系选取适合的场所, 设立服务基地, 选派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熟悉图书馆各项资源和业务的学科馆员担任基地的管理人员, 配备图书资源和计算机、打印机、投影仪等设备, 开展学科服务和协作学习。

学科服务基地的设想, 结合了信息共享空间、院系资料室、院系分馆等服务理念, 是学科服务实践的创新发展。

1.2 改造资料室或新建学科服务基地

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 基本上都是从资料室转型而来。最初的资料室, 分属于各院系, 主要功能是提供该院系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参考资源, 图书排架和编号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处理, 缺乏系统性管理。由于人员紧缺, 往往没有安排专人负责, 资料室的书籍和卫生环境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之后, 很多院校把各院系的资料室书籍统一集中管理, 形成了图书馆的雏形。此时, 院系资料室大部分被取消, 即使保留, 规模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消减。

现在,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 招生人数逐年递增, 一些院系的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院系重建或扩建了资料室, 所藏图书和期刊等资源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 资料室的功能设定上, 仍基本上停留在图书和期刊借阅层面, 没有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改建或扩建院系资料室, 构建学科服务基地, 将极大地提升原有资料室的服务层次和质量。构建学科服务基地, 不是简单地挂个牌子、改个名字就行了, 涉及到文献资源、硬件设备、空间布局、人员管理等很多方面, 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进行。

1.3 在图书馆建立学科服务基地的劣势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开展, 仅局限于图书馆内部是非常不合理的。

(1) 书籍按学科调配难度大。图书馆的书籍基本都是按照社科书库、自科书库等分类, 按照中图法或者其他原则排架, 很难体现某一学科和专业。将书籍按照院系和专业重新调配, 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任务。

(2)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是建造之前就设计好的, 很多高校的图书馆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学科服务的空间需求。在现有空间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新建学科服务中心难度同样很大。

1.4 发挥图书馆和院系各自优势

学科服务基地的构建, 需要图书馆和院系协调合作, 确定管理模式, 配备相应的资源, 发挥各自的优势。

图书馆藏书丰富, 图书采访和加工实力比院系强, 学科馆员运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方面水平比院系教师高。因此在学科服务基地的文献资源建设方面, 图书馆要提供大力支持。学科馆员是基地服务的重要成员, 要定期到岗提供咨询和开展讲座等服务。

很多院系都拥有校园内独立的物理空间, 在院系建立学科服务基地, 适合的空间需求很容易满足。学生一般集中在院系大楼参加专业课学习, 学科服务基地可以极大地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咨询教师以及开展协同合作。此外, 院系在专业资源搜集方面, 尤其是教师的课件、教学大纲、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等灰色文献方面, 具有更大优势。院系教师上课之余, 开展学习辅导和讲座也将更为方便。同时, 院系更容易调配各种资源, 完成学科服务基地内计算机、桌椅等设备的配置。

2 硬件配置

2.1 文献资源

由于院系内不同专业之间专业基础课程相同, 区别在于核心专业课程, 因此根据课程建立学科服务基地的文献资源, 更具有操作性和价值。具体方法如下:

(1) 教务处统一制定课程建设方案, 由院系制定, 领导牵头负责, 要求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完成课程建设档案。明确该门课程的教材、参考书、专业期刊以及网络资源等。

(2) 学科服务基地内设立课程书架。按照每门课程一个书架的形式, 集中展示该门课程的所有资源。同时标明适用年级、任课教师的姓名、联系方式等。有条件的地方, 可以同时安排好每位教师每周固定的基地内辅导时间。

(3) 除了教材外, 对于参考书和专业期刊, 图书馆现有的, 及时调拨, 没有的, 图书馆和院系实行同步采购。具体的参考书目和专业期刊目录由教师指定, 图书馆统一采购和加工。加工完成后, 样本留存在学科服务基地内, 仅供阅览。副本留存在图书馆书库内, 提供借阅。

2.2 电子资源

根据每门任课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 图书馆组织负责该院系学科服务基地的学科馆员进行统一的整理和规划, 在图书馆和院系网站上提供查阅。此外, 学科馆员还要负责收集和整理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课件、相关的科研项目等灰色文献。每届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 以及该门教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也是重要的文献来源。

2.3 设备资源

由院系负责配备计算机、打印机、投影仪、复印机等设备, 计算机可以适当地多配备几台, 还要提供可以上网的端口和无线热点, 方便师生通过手机和自带笔记本电脑接入网络。此外, 还要有展示文献资源的书架, 以及学生开展个人学习和协作讨论的桌椅和白板。为了满足师生个人学习和协作讨论的不同需求, 最好将讨论区单独安排在相邻的房间内, 形成动、静相结合的学习空间。

3 人员管理

基地内由学科馆员、教师顾问、学生顾问共同提供服务。学科馆员由图书馆指派专人负责, 教师顾问由院系协调安排一名或多名教师轮岗组成, 学生顾问可考虑安排勤工助学学生定岗服务。

为了保证基地的常态化运转, 需要安排专人值班。该院系的教学秘书和科研秘书是理想的人选, 学科馆员需要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在岗, 以便了解院系动态, 跟踪教学和科研进展。有条件的院系, 可以安排任课教师在基地内辅导。学生顾问除了提供专业帮助外, 还要负责基地的卫生和书架整理等工作。

4 结语

过去, 院系资料室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书馆的出现使得院系资料室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消失不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院系实力的提高, 院系资料室的价值被重新评估。基于院系资料室构建学科服务基地, 将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 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高峰。

参考文献

[1]彭丽文.创建学科服务基地助力创新服务起航—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施与推广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2) :6-9.

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校建立标准 第4篇

一. 学科教学

1.能够按照国家、省制定的课时计划,开足开全信息技术课程;

2.学校有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按照学校安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3.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创新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模式;

4.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科考核合格率达95%以上。

二. 课题研究

1.认领信息技术学科专项课题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

2.对认领课题开展具体研究,有组织、有计划、有阶段性成果;

三. 课外活动

1.有“信息学奥赛”或“学生电脑制作”课外活动小组,并能定期开展活动;

2.课外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成绩,能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得某一奖项。

四. 技术开发与应用

1.能对学校教职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教职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2.能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有应用案例。

五、教师素质

1.学校信息技术任课教师人数符合相关要求;

2.有专业学历的人数不能低于该学科任课教师总数的50%。

六、领导重视

1.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热情;

学科基地 第5篇

这些年来,在一些地市级教育局的主导和推动下,不少高中学科基地成为水平较高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辐射面较广的学科教学交流平台,也成为基地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嘉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嘉兴市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嘉兴市高中历史学科基地等,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总之,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对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推进高中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浙江省普通高中新一轮新课程实验的推进,也随着学科基地建设自身进入发展的平台期,各地高中学科基地所存在的功能性缺陷逐渐暴露。为此,笔者不揣陋见,对学科基地的转型之道作一阐述,希望引发各地学科基地学校同人们的思考,引发长期主导此事的地市级教育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对我省各地正在创办中的“高中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及主管此事的省教育厅有关部门领导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高中学科基地存在着两大功能性缺陷

浙江省各地的高中学科基地运行多年,主要功能大体都是定位为“学科教学的辐射中心、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心、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从而直接导致了两大功能性缺陷,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开发与实施潜力没能充分发挥

从2012年开始启动的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各类地方课程与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科基地应当顺应这种新变化与新要求,主动迎接挑战,担当责任,为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出努力。不过在目前,各地的学科基地似乎普遍地对此表现出无能为力。以嘉兴市高中历史学科基地为例,它虽然拥有一个强大的课程开发团队,却只能以承接项目的形式为人民出版社中版集团教材中心开发供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使用区选用的课程资源,却无力单独开发供嘉兴市各高中选用的选修课程。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许有不少,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从学科基地的常规任务看,地方与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并不在其列,因此未能成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二是有关部门对学科基地的经费投入极为有限,导致缺乏必需的经费支撑。如嘉兴市8年来对每个学科基地实际投入经费20多万元,年均约3万元。因此,各学科基地虽大都拥有一个具有较强选修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团队,却只能是择机开发一些以高考复习资料为主的学科教学辅导用书。到目前为止,在市教育局的总体部署和市教育装备中心的经费支持下,各学科基地才得以有机会开发《新课程新高考》《研究课程导航高考》这两套高考辅导用书,供全市各高中教师使用。由学科基地主导开发并使用面较广的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程到目前仍是乏善可陈。

总之,以目前而论,由于功能定位上的局限及投入经费不足,各地的高中学科基地虽然具有潜在的选修课程开发能力,但还不能真正地、较为充分地发挥这种能力。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基本没有体现

同样是受学科基地功能定位制约,我省各地的学科基地运行多年,全力服务于高中教师,服务于高中学科教学,但对我省的高中学生而言,却始终没有提供直接的服务。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各学科基地每年都有声有色地举办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却几乎从不举办面向学生的学科活动。再以各基地网站为例,虽然每年的点击量大多超过百万人次,但其中恐怕没有多少是学生读者,因为网站上并没有多少面向学生的资源。这种状况,当然是不小的遗憾。如果说学科基地“心中无学生”,肯定是过分了;但学科基地没有为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却是不争的事实。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浙江省新一轮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浙江省将力推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的评价方式都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对此,高中学科基地显然应当先行一步,主动应对,以期能直接地面对学生,直接地服务学生。这方面,由嘉善高级中学承办的嘉兴市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已开始作有益探索,如:建立“在线考试系统”,让学生可以像驾照理论自学考试般地进行学业水平的模拟考试;组建嘉兴市高中历史类学生社团联盟,加强社团之间的横向联系,在网站上设立社团活动专栏,为社团活动资料的交流与分享提供空间;等等。

二、高中学科基地宜变身为高中课程基地

在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学科基地目前存在的两大功能性缺陷不但制约着学科基地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它缺乏应对新挑战、承担新任务的能力,最终会导致基地地位的削弱甚至是被边缘化。

高中学科基地的转型势在必行。问题的关键是向什么方向转型?笔者的基本看法是:高中学科基地宜变身为高中课程基地。

为什么要向高中课程基地转型?

在学科基地和课程基地建设这个领域,江苏省是先行者。20世纪末,江苏省一些地市率先启动了学科基地建设探索;从2011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又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计划到2015年建成200个左右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其内容与主要任务有五项: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

从中可以看出,相对学科基地而言,课程基地的功能有新发展。特别是“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这两项,正是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任务,也当是各高中学科基地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实际上,由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承办的嘉兴市高中地理学科基地,近两年来也已在上述两个方面作出了努力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因此成为嘉兴市现有各高中学科基地中的姣姣者,成为嘉兴市教育局所重视和鼓励的典型之一。可以想见,如果各地的高中学科基地能及时完成转型,既可以为课程实验的深化承担更多任务,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赢得新机遇和内在动力。

当然,学科基地能否成功转型,不仅仅取决于各高中学科基地自身的想法与努力,更取决于长期主导这项工作的省市有关教育部门能否从更宏大的视角和更高的层次予以审视和把握,正在转型中的嘉兴市高中地理学科基地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高中学科基地的转型之道

如果学科基地变身为课程基地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也是势在必行的工作,那么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转?对此,笔者的建议如下:

(一)要重视对学科基地和课程基地的研究,为学科基地转型提供正确方向和清晰路径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自20世纪末以来,许多省、市都在开展学科基地和课程基地建设;但如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对这样长时间大范围的实践,至今仍基本流于感性的经验总结,少见持续的理性研究,少见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搜索中国知网等学术资源库可知,这方面公开发表的论文约为10篇,且都是近3年发表的!没有专业研究,也就无法及时地总结成功之道,无法较早地发现潜伏着的问题或局限。有关部门当然也就只能局限于一地一域的操作,只能跟着感觉走,各地的建设方案因此只能是大同小异,甚至是连同问题一起复制,如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对苏联模式的复制。

笔者以为,只有基于较为扎实、深入的研究,学科基地的转型才会具有正确方向和清晰路径。研究工作,教育部门应当做,学者也可以做,学科基地的实践者更应当做,而且应当早做,做扎实。或许有关部门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如前些时候,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主要负责人率包括地理学科专家在内的一批教学专家专程到嘉兴市高中地理学科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和专题调研,这是让人欣喜的良好开端,必将对浙江省“高中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建设这项重要的特色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二)要重视特色学校的创建和育人模式的真正转变,为学科基地转型提供内在动力

尽管对特色学校的创建速度和具体方式尚有不同看法,但它体现了现代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有远见和胆识的教育人应当坚定而踏实地投入这场变革。这场变革的推进,必然会倒逼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改进,必然会倒逼高中学科基地的与时俱进。这项工作的持续推进,将会给学科基地的转型提供不竭的内动力。

当然,这项工作能否真正推进,在近期主要取决于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人的眼光与决心。因为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无论是经费的投入,还是转型工作所必须的顶层设计,都离不开主要领导人的胆识与关注度。

这项工作能否很好地推进,也取决于校长把握趋势与机遇的见识和胆识,取决于已先行一步的相关学校的实践效果,毕竟实践才是检验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成效的主要标准,茅盾中学之所以能在嘉兴市各高中学科基地中脱颖而出就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学科基地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教师则应当看清并主动地顺应教育潮流,主动地参与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主动地继续探索育人模式的改进之道,而不是被动地应付。如此,则不但学校会赢,学生会赢,自身也一定会赢。

(三)要重视研发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为学科基地转型准备人才条件

课程建设当然是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但从长期看,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才是根本性的。教师即课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均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受高中教师只是课程实施者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能开发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选修课程的高中教师只是极少数,这也是高中课程改革长期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尽快构建具有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使之在这方面率先破题,进而形成示范与辐射作用。这样,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开发者这一理想才能变为现实,学科基地的转型也就具备了人才条件。这项工作是各地市教育业务部门均可以做的,学科基地也可以做,关键是要有这样的意识。

(四)要加大财政上的投入力度,为学科基地转型奠定物质基础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学科基地建设确实是投入少而社会效益较好,但这是以学科基地同人的奉献为前提的,包括编写各类课程资源、网站管理、培训组织等工作在内,学科基地的教师都是在做“义工”。即使这样,课程资源开发、学术交流、硬件设施的改善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工作仍然因为受制于经费而无法更好地展开。事实上,一些地区的学科基地运行情况并不乐观,只是勉强维持而已,原因之一就是经费严重不足。据笔者所知,浙江省有些市对每个学科基地的年均投入经费是10万元,而江苏省在课程基地建设上则是数百万元的大手笔投入!增加投入是学科基地顺利转型的物质基础。这项工作,当然主要应当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去会同财政部门做好。

学科基地 第6篇

精彩报告凸智慧,而今迈步从头越

铜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吴亮校长精炼的工作汇报,让与会者听后深受启发。吴校长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介绍:1.探索与实践: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硬件水平;推进选项教学,夯实终身技能。2.成效与收获:学习模式推陈出新,通过大胆改革,形成了该校独具特色的“三六九”、“三五八”全新的教学模式;阳光体育百花齐放;理论探索蔚然成风;示范引领初显成效。3.反思与展望:基地建设是发展契机;全员参与是发展前提;与时俱进是发展灵魂;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大师生参与力度;进一步深化基地内涵发展;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作用。吴校长精彩的报告体现了郑集高级中学领导班子的智慧,体现了体现了对体育学科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责任感。

场馆建设显实力,大课间活动展风采

郑集中学有两个校区,在场馆改造建设、设施设备添置等方面一共投入近600万元。在本部新建了400米塑胶运动场,整修改造了艺体馆、篮球场、网球场等;在城区校区新建了高标准的塑胶篮球场,改造了艺体中心等;两校都新增了多组健身路径。同时,学校积极添置各类体育器材,包括单双杠、跑步机、漫步机、乒乓球发球机等。目前两个校区拥有足球220个,排球260个,篮球290个,羽毛球拍210付,乒乓球拍185付,还配置了空竹、太极扇、花伞、彩扇、毽球等其它特色体育器材。该校的体育组办公室让所有观摩者眼前一亮,宽敞明亮空间大,教师办公桌、会议桌、多媒体、体育组专用报告厅等配置堪称一流,在江苏省同类学校中并不多见。到位的硬件足以反映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

29日上午在城区校区观看了大课间活动,教师自编了广场舞“火了火了”,三个不同年级的队形和动作路线均有不同,在练习中穿插队形变化,这些无不透露出教师的智慧。学生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节奏感强。下午在本部校区观看了体育课外活动,学生进场迅速有序,首先是全体学生的军体操,动作有力到位,呐喊声响彻天空,接着是集体表演广场舞,节奏感好,动作整齐划一,队形不断变换,表演现场气势磅礴,令人赏心悦目;然后是素质练习,练习内容包括弓箭步交换跳20次、收腹跳15次、原地高抬腿30次、女生俯卧收腿20次、男生俯卧撑20次、体前屈5秒(素质练习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记者还抽测了两个学生的心率,均达到了160以上,说明运动负荷较大,对学生体质提升有明显的效果);最后是各班分组活动,活动内容多达二十多种,如竹竿舞、踩高跷、多人多足、滚铁环、跳绳、抖空竹、羽毛球、拔河、扇子舞、双杠、飞镖等,现场气氛热烈,很多与会教师受其感染,也参与其中,操场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高效课堂展魅力,学科建设显成效

江苏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校推进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观摩体育课堂教学,与会教师还观摩了郑集高级中学十二节体育课,分别是赵世举(羽毛球:学习握拍法、准备姿势、左右移动步伐、正手发高远球及击高远球)、王玉梅(乒乓球:正手攻球)、蔡强(篮球:跨步接球)、杨建(啦啦操:规定套路第一套操化动作)、王秀娟(武术:太极功夫扇)、张莉(田径:快速跑:蹲踞式起跑)、田东(田径:跨栏:学习攻栏技术)、邵杰(羽毛球:学习反手发前场球)、蔺洪启(篮球:复习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赵晴(民族体育:学习健身秧歌)、谢敏(乒乓球:学习正手攻球)、倪朝阳(足球:复习假动作运球过人)。十二节体育课均能根据高中模块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层次清晰、层层递进,教辅手段有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持久力,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能做到分层教学,突破重难点手段行之有效,及时点评和纠错到位准确,教师示范动作标准到位,身体素质巧妙融合在各项技能学习之中,促进学生体能发展。所有的课堂教学均反映出执教者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其标准规范的示范、精炼通俗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评、行之有效的纠错等综合体现了这些课是高效课。

教师风采人人夸,过硬本领顶呱呱

本次推进会的亮点之一就是铜山区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展示,活动当天上午、下午均观摩了体育教师的部分技能展示,内容为:“火了火了”广场舞(有部分语文、音乐教师参加)、体操技巧组合、分腿腾跃山羊、三十八路陈氏太极拳和五禽戏组合表演、螳螂拳组合套路表演、小学武术套路组合展示、花球啦啦操表演、足球展示、跨栏技术展示、篮球技能展示。教师专业技能展示给观摩教师很大启迪和鼓舞,作为体育教学中对技能要求最高、难度最大,也是体育教师最怕做的体操项目,却是铜山区体育教师的拿手好戏;参与技能展示的教师都是铜山区各学校的体育教研组长,其中有四十岁以上的教师,最大的明年就要退休了;因此,所有与会者都肃然起敬,展示过程中,观摩教师掌声不断。娴熟的技能、规范的动作、潇洒的姿态无不体现了铜山区体育教师扎实的专业技能,充分验证了铜山体育人“三不怕”和“三能精神”(体育教师不怕写、学校不怕看、学生不怕测;体能、教能、技能)。在教师技能展示后,郑集中学的女子篮球队员为大家呈现了精彩的篮球训练课,体育馆内掌声雷动。

总结提炼上台阶,有始有终效果佳

学科基地 第7篇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高度分化的今天,无论科学界、教育界还是管理界,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出现的主题词,被以各种形式、在各种有关场合给予强调,一方面说明,社会各界对学科交叉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得到了普遍受重,另一方面,面对日益不断的科技创新需求,传统学科的设置和发展也正在遭遇着种种困境。学科建设是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和关键。高校科技创新基地是优秀创新人才的汇聚地、科研活动的集聚地和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地,同时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创造了较好的有利条件。

高等学校尤其是以具有一定行业特色和优势的农业高校,在世界科技向“大科学”时代迈进的过程中,如何积极应对,准确定位,强抓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突破,是当下面临的新课题。作者试图从学科交叉的视野出发,探讨如何加强农业高校创新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制约当前农业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发展的困境,促进农业高校适应“大科学”时代新的科技活动变化和社会发展要求。

1 学科交叉在提升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农业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在近现代科学史上,最能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相互支撑而产生的重大科学成果,就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这个由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科学家组成的专业团队,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实现了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而高等学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特色优势明显的特点,且还拥有一大批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科研设施条件,在科技、信息、人才等综合资源不断丰富的高等学校,发展交叉学科,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将分散的学科力量整合、综合起来,不仅可以使不通学科思想在碰撞下产生新知、开阔科学研究的视野,还可以在学科与学科交叉结合部生产新兴学科、新的学科生长点,产生具有前瞻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从而推动科学技术深入发展。

1.2 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农业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农业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在解决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的办学实践也表明,由于长期立足行业服务、学科设置单一,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不足,面对国际和国内一系列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准备还不够充分,参与面不大,因此,面对“大科学”时代到来,农业高等学校必需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文理结合、理农结合、理工结合等途径,实现农业高校自身的科学发展。

1.3 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培养创新性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径

学科交叉是重大科学成果的源泉,同时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统计数据显示,百年诺贝尔奖,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尤其是20世纪最后的25年,占自然科学获奖总数近一半的学科属于交叉学科[1]。这给予人们的启示是,重大科学问题是由来自于多学科的技术、方法、理论和思想的“协同创新”来解决。通过学科的交叉,将理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社科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机的结合,启迪心智。爱因斯坦说过“科技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科技只能解决是非而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价值判断需要另外一个源泉——人文社会科学”,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谈到文理融合时强调“将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人为地割裂开来,而想在科技、人文科学或艺术领域中培养出卓越人才,是困难的。可以说,在教育上,实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交叉与融合,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极端重要性。

2 农业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也是最基础的产业。尽管我国农业高校数量不多,但却在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中发挥着其他类型高校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国家对农业高校的科技投入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投入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就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说,截至2009年,我国现有的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农业领域只有14个,其中依托单位为农业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7个,涉及农业高校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而目前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建设比较早,但隶属地学领域,且是该校合并前所属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建。

随着国家“科教兴农”战略的大力实施,到了“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农业高校的办学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受到关注,投入渠道也不断拓宽。“十五”以来,有的农业高校强抓机遇,各类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大幅度增加,如华中农业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包括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国家级研发中心有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在同类农林高校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积累,创新基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逐渐成长。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在为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改善科研条件,凝聚学术队伍,培养创新性人才,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新基地已经成为包括农业高校在内的高校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助推器”[2]。比如,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建设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连续4次被评估为优秀。但随着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农业高校科技创新基地设置布局和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主要依托单一学科或技术领域设置

现有的高校创新基地多数是依托某一优势学科或技术领域布局,如国家在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时原则上是一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只建一个[3],以某些一级学科为支撑,依托以下所设若干个二级学科等为研究方向(如重点实验室),结果往往造成创新基地研究内容单一化、研究力量分散,可能导致几个课题组在做同样或类似的研究,资源利用率不高。或者以某个农业产业或品种选育为主攻方向,在某一特定的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如工程中心),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创新链,面向产业需求,部分创新基地服务能力不强,解决重大产业技术问题能力不足,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薄弱。

2.2 渠道多,学科面窄,重复设置明显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第一个基地建设计划即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以来,经历近30年的变革,目前创新基地的规模发展越来越庞大,类别多、层次泛,从国务院各部委主管部门、到地方各级主管部门,都不同程度地设置了自己的创新基地建设计划,比如国家层面的就有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务院各行业主管部门也设置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地方政府部门也相应地布局了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由于像农业高校等类似的行业高校,学科建设单一,学科发展也不平衡,但面对国家种种“待分配”的科技资源,各高校又必须竭尽全力去抢占“一席之地”,组织申报,强抓机遇,争取有更多的创新基地落户名下,因此,有时只能利用自身有限的优势学科资源反复申请各种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参与与兄弟单位、综合性大学以及科研院所的竞争,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

2.3 重争取立项建设,轻运行和管理

如上所述,创新基地一旦争取成功了,鉴于学校自身发展能力有限等因素,有些基地在短期内可能还只是一个“数据”、“符号”,在研发队伍、设施条件、组织管理等方面,还无法自成体系,因此,常常造成“多个牌子,一套班子”的现象,对创新基地的功能发挥形成制约,因为有些创新基地建设的初衷本身功能定位就各不一样,这种相互裹交、定位不清、运行不畅的现象如果长期存在,到了要向主管部门“交帐”时,如果有些创新基地的建设任务完成不够理想,一旦进了主管部门的“黑名单”,说不定还成了学校的一种“包袱”,这是高校所不愿接收的现实。

3 基于学科交叉的农业高校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之思考

科技创新基地在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的创新基地研发条件已经可以和国际一流实验室相媲美了。但是,能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创新基地还比较少,置身当前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和即将到来的“大科学”世代,作为农业高校,必需积极应对,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现有的创新基地有利资源和条件,在新一轮的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1 突破体制障碍,建设学科交叉创新大平台

目前,高校设立创新基地一般都是依托相关学科及学科所在的学院师资力量、科技资源组建,为了便于管理,通常行政上隶属某个学院,是相对封闭的研发平台,从本科生、研究生到研究生导师,基本上都是本学科背景的内部固有学术队伍,无论学术思想、制度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研究基地也是高校近亲繁殖的“孵化器”。因此,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需创新管理体制,打破高等学校现有的学校-院(系)-创新基地的高校组织结构,建设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建设交叉研究中心(研究院),以研究内容为载体,配备相对独立科研用房和设施条件,建立完善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培植交叉领域的学术队伍、学科文化。国内已经有一些综合性高校比如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都设置了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做了很好的探索,这为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示。在农业高校中,基础理科(数、理、化、信息等学科)对传统优势学科的支撑作用是任何其他学科是无法替代,且现实科研活动也表明生命科学、农学等方面对基础理科的需求不断加大,如果能把相对分散的基础理科的力量有目的地、有组织地集聚起来,与生命科学、传统农业、工学等领域相互渗透,提供一个相互交流、持续深入的合作、思想大碰撞的舞台,创新的思想、开阔的思路、创造性成果等自然就水到渠成。

3.2 强强联合,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和集成创新。

国家在布局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时,基本上是按照某一学科、某一行业领域,但目前在国家重大工程(专项)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都要求跨学科、跨领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学科和领域间的“协同创新”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营造开放、合作、交流、创新的工作氛围,发挥现有创新基地的优势,将现有建设和运行比较良好的创新基地加强合作,实行强强联合,协同合作,集成创新,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业技术瓶颈以及创新链的上中下游技术突破和有机衔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近年来,我校作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微生物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在这些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双方通过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师生交流会等加强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

3.3 强化顶层设计,调整战略布局

当前,高等学校科技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科技管理工作资源有限,缺乏跨校、跨学科协调调控手段,组织策划大项目大工程的能力明显不足”[4],因此,不论是高校本身,还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必需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基地的设置模式,强化顶层设计,着眼长远,适当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切实避免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协作不力、盲目重复建设和布局的问题,否则将严重制约了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造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原来隶属于农业行业部门管理的部分农业高校在划转为教育部接管后,面对与同台竞争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竞争力显得不足。2011年,农业部全面启动和部署“十二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将原有的132个重点实验室和68个野外观测站等建设体系“推倒重来”,按照“学科群”部署和建设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新设置的228个重点实验室中,依托农业高校建设的有80个(包括1个依托农学院,11个依托农林类高校),根据布局原则和目标要求,实验室之间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关联度与其他学科群的重点实验室进行双向选择,形成跨学科群实验室,做到努力打造“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5]。这无疑是一个创新举措,值得期待。另外,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中,国家主管部门对所依托学科布局也及时进行了调整,在建设初期,尽管在国家标准的38个一级学科中含盖了27个,但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等领域布局较弱,经过调整,适当增加了基础农学、资源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布局,特别是鼓励学科之间、实验室之间合作,强调多学科的交叉、综合,进一步提高了布局的合理性,避免新增实验室在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的重复[6]。

3.4 加大支持力度,深入开展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

学校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创新科学研究项目组织方式和遴选机制,以项目为纽带,通过创新基地为平台,凝聚和稳定一批有致力于从事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工作优秀人才,加大对专项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激励机制,冲破学科壁垒,让从事该“学术无人区的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者能在“体制内”生存,而非“剃头挑子,一头热”,在与强势学科“联姻”时却成为“学科殖民”,被动融合。华中农业大学自2008年开始,设立校内自主创新基金交叉学科研究专项和新兴领域培育专项等,通过连续几年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教师异缘率为100%的该校理学院,广大年轻教师在面临一没“平台”,二没“根基”情况下,在学校这些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优势,瞄准切入点,切实融入到学校其它创新基地的团队中去,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一批年轻骨干教师逐渐成长起来。

3.5 营造氛围,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建设好学科交叉的创新基地,前提是需要营造好浓郁的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氛围,要让这种交叉与融合,在自然中形成,在相互需求、相互欣赏中彼此形成,让基于学科交叉的创新基地成为一个凝聚人心的学术共同体,科研人员之间应是“共生”、“共栖”关系而非“寄生”关系。应摒弃“文人相轻”,“单门独户”的思想,科研人员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创新基地这个学术舞台跳起的是“交谊舞”而非“迪斯科”和“单人舞”。这必需通过制度创新来确保这种氛围持续长久,比如建设有利的合作创新、资源整合、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环境,让一群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但却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科研人员,肩负责任,相互信任、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真正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摘要: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分析当前农业高校科技创新基地设置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强农业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即,建设学科交叉创新大平台;强强联合,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和集成创新;加强对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强化顶层设计;营造氛围,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业高校,创新基地,学科交叉

参考文献

[1]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N].科学时报,2010-02-02(A3)

[2]段小华,刘彦.高校创新基地发展中的经验、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0(7):22-25

[3]刘彦,程广宇,段小华.我国创新基地的发展与需求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4):5-10

[4]谢焕忠.再接再厉预先谋划超前布局“十二五”[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5):4-8

[5]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按学科群部署和建设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加快构建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EB/OL]].http://www.stee.agri.gov.cn/xwzx/t20111110_847905.htm,2011-11-9/12-1

学科基地 第8篇

关键词: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实习,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1],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进行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科技创新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区域性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重点实验室的人才机构、硬件设施、课题层次、科研水平、开放共享程度和管理体系都是实验室的重要指标体系[3]。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动物实验实习基地作为重点实验室和观测实验站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农业部、省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加大动物实验实习基地的投入力度,实验实习基地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基地建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1 实验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

动物实验实习基地包括阿城畜牧高新技术园区、香坊畜牧实验实习基地、东北农业大学饲料中试基地三部分,占地面积超过80 hm2,建筑面积超过30 000 m2。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均对实验实习基地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费”、“211 专项经费”、“重点学科费”及“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经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建设,共投入经费5 000 万元,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13 年农业部立项的东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项目,投入经费358 万元,为实验实习基地购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半自动定氮仪、倒置显微镜、低温冰箱、B超仪、低温冷冻离心机等仪器设备以及猪代谢笼、种猪测定站等饲养设备。

目前基地现有: 猪舍面积7 470 m2,饲养设施是从韩国进口的现代化集中舍饲设备; 现代化牛舍、榨乳间等建筑面积6 580 m2,配套设施有青贮壕、草料棚、饲料加工间等; 鸡舍2 000 m2; 羊舍、隔离室、兽医室和办公室等建筑面积2 688 m2; 日光节能珍禽舍建筑面积1 980 m2; 小动物舍建筑面积3 400 m2,具有猪、鸡自动控制室和代谢室,具有鸽舍、鸭舍、兔舍、鹌鹑、鹧鸪等小动物舍,以及配备现代化饲养设备; 饲料加工间2 000 m2,具有生产畜禽颗粒饲料和膨化饲料的饲料机组。

2 实验实习基地的制度建设

基地的安全顺利运行,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基地运行保障[4]。科学的实验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及使用规章,能够提高基地的运转效率,保障各类教学实习、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

实验实习基地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安全重于泰山,必须保证师生安全。学生在实习和实验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动物饲养、饲料加工和屠宰准备实验,经常接触实验动物,潜藏着传染人畜共患疾病的危险; 经常使用电、锋利器具以及机械设备,潜藏着爆炸、着火、割伤的危险,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安全。为此,实验实习基地相继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包括《实验实习中心动物实验舍使用制度》、《实验实习中心实验室使用制度》、《实验实习中心解剖室使用制度》、《实验实习中心卫生防疫制度》、《实验实习中心防疫消毒制度》、《实验实习中心饲料加工间使用制度》、《实验实习基地仪器设备赔偿制度》、《饲养员管理制度、司炉工交接班制度》等,以及来人登记、来人住宿登记制度,明确门卫工作范围和责任,明确更夫工作范围、责任和各分管负责人消毒区域分工等。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约束人们行为,可以保障基地的正常、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3 实验实习基地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实习基地担负着学科教学和科研任务,肩负任务重大,必须有具有创新、创造精神,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员进行实验实习基地管理和建设。人才建设是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实验实习基地具有专业技术人员2 名,负责基地规划设计、日常管理、实验准备、仪器设备使用指导、设备保养维护以及基地实习、实验学生的管理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积极安排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5]。实验实习基地定期进行实验技能人才的培训,每年派专人到省内外进行实验人员的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知识更新等工作,这样使实验基地人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为实验基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保证。

4 实验实习基地利用情况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实验室的条件建设,是解决实验教学问题的重要措施[6]。随着高校学生( 本科生、研究生) 群体数量的增加,近年来,实验实习基地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在学科领导的带领下,通过实验实习基地的规范管理,有效地避免教学科研资源浪费,各项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实验实习基地每年培养人才200 余名,其中包括本科生150 名,硕士研究生40 名,博士研究生10 名。实验实习基地一直承担着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动物繁殖学教学实习( 1 周) 、动物育种学教学实习( 1 周) 、饲料与饲养学教学实习( 1 周) 、家畜环境卫生学教学实习( 1 周) 、饲料技术实习( 4 周) 、养牛学生产实习( 2 周) 、养羊学生产实习( 2 周) 、养猪学生产实习( 2 周) 、养禽学生产实习( 2 周) 、毕业实习( 14 周) 和水产专业饲料技术实习( 1 周) 等教学任务以及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与创业训练( 27 项,其中国家级3 项) 的任务; 承担着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动物营养大实验,4 周) 和科研实验任务; 学科教职员工承担的国家生猪产业体系项目、奶牛产业体系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重大攻关项目及其他厅局级课题等30 项均在实验实习基地进行; 研发功能性饲料生产工艺流程6 套及使用规程4 套,中试推广改善畜产品质量关键技术产品13 种; 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三等奖1 项。实验实习基地作为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出色地完成了实验实习基地的任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5 实验实习基地发展的设想

5. 1 创新的管理经验

实验实习基地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经验,下一步基地工作人员要继续解放思想,定期与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群交流合作,通过学科群年会、交流互访、短期讲学及培训等方式,取长补短,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模式,做到管理制度先进、健全,从而实现实验实习基地管理创新。

5. 2 提高实验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充分利用基地的现有资源,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实习的课程和科学研究实验,满足本科生实习任务,完成学科成员研究课题; 另一方面加大与企业合作,建立合作共享制度,实验实习基地与大型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联合研究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利用基地资源,做到科研和生产衔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也能围绕饲料、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对既能就业又能创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专门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做到教育教学体系理论结合实际、课堂结合生产、技术结合管理,培养出新型人才[2]。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基地的使用效率。

5. 3 提高经费支持力度

一方面,专项经费支持: 1) “农业部东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经费; 2)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 3) 黑龙江省优秀高校重点实验室经费; 4) 211 专项经费; 5) 国家重点学科经费等。另一方面,学科成员利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实习基地资源: 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及其企业横向课题经费,从而加大基地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利用基地。经费的支持为基地的顺利运行提供经费保障。

6 小结

学科基地 第9篇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

(一) 背景分析

1.学校情况分析

学校秉承“和谐教育”理念, 实施“容短促长, 追求卓越”的培养模式, 逐步建构起适合杭州第十四中学学生个性的“目标多层次、内容多样化、评价多元化”课程体系, 积极开发学生潜能, 让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己。生物教研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选修课程开发都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一致。

2.学生情况分析

近年来, 杭州第十四中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凤起、康桥两大校区蓬勃发展, 中美合作高中课程教育项目———AP课程 (即美国大学先修课程) 中心茁壮成长。凤起校区的学生为杭州市区前10%的学生, 而康桥校区的学生为杭州市区前30%的学生, 两校区的学生在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上均存在差异。因此, 在开发和设置课程时应有所差异, 凤起校区的课程侧重于科研能力的培养, 康桥校区则侧重于职业技能和兴趣的培养。两校区均有对生物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 学校学生先后有260余人次在高中生物学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2人获得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10余人在浙江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这些学生是我们教研组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3.硬件设备分析

生物学是实验学科, 课程的开发和开设离不开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杭州第十四中学凤起校区建有“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 配备了PCR仪、电泳槽、无菌操作箱、光照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等中高端的实验设备, 拟建“人体生命科学馆”;康桥校区开发了“开心农场” (生物实验地) , 配备了水培系统、光照培养箱等仪器, 拟建设“光合作用实验室” (温室大棚) 。一流的硬件设备, 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教师情况分析

生物教研组现有教师18人, 其中特级教师1人, 高级教师6人, 博士1人, 硕士12人。教研组内青年教师多、学历层次高, 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工作热情, 有能力开设“高、精、尖”的生物选修课程。这些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新课改的强大新生力量。

5.现行教材分析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存在一些不足:重理论轻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少, 科研能力培养不够;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学生实践机会少, 职业技能培养不够;缺少相关的专业、相关的院校、相关的职业介绍, 不利于学生将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应弥补这些不足。

(二) 课程体系的设计

1.课程总体目标

多途径、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研究能力和职业技能。

2.课程体系

(1) 总体思路。如图1, 以国家的必修课程《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为土壤, 孕育出“追求卓越”的三条不同途径:针对选考生物的学生, 选学《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针对AP课程班的学生, 选学AP生物学;针对全体学生, 选学校本选修课程。这样, 就为学生有差异地追求卓越、有选择地获得成功搭建了平台。

(2) “4·3·2·1”生物校本选修课程群模型 (如图2) 。

1四个课程群。开发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 主要涉及4个课程群, 分别包括:

走向生物学家之路系列 (以凤起校区“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人体生命科学馆”为载体, 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探索细胞的奥秘》《破译基因的密码》《解析生命的稳态》《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人体生物实验》等。

植物栽培系列 (以康桥校区“开心农场”“光合作用实验室”为载体, 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职业技能)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无土栽培技术》《杭州常见植物栽培与管理》等。

趣味生物学系列 (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基本素养) :《“走进自然”植物社》《“走进自然”昆虫社》《趣味生物学》等。

生物学与生活系列 (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知识) :《生物科学与生活》《食品与健康》等。

2三个层次:基础课程, 拓展课程, 专长课程。

基础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开设的与生物学有关的各类课程。这类课程普及面广、内容丰富,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例如《食品与健康》《趣味生物学》《杭州常见植物栽培与管理》《“走进自然”植物社》等。这类课程的开设在于满足广大学生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需要, 定位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学习主动性, 最终培养出拥有基本生物科学素养的学生。

拓展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优势和潜能开设能充分发挥学生资质、施展天分的课程, 例如《探索细胞的奥秘》《破译基因的密码》《无土栽培技术》等选修课程。这类课程生物学科特点明显, 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类课程的开设, 满足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拓展加深学生的学科知识, 提高学生在生物领域的学习能力, 最终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拥有明显优势特长、具备优秀个性品质的学生。

专长课程:围绕学校生物这一特色品牌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开发和建设的课程, 适合部分在生物专业领域有一定优势和成就的学生进行定向学习, 例如《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等。这些课程主要是满足高端人才的专业发展需要, 培养未来的生命科学工作者。

3两个核心实验室载体。生物学科是实验学科,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应围绕实验展开, 康桥校区以“开心农场”“光合作用实验室”为载体开设《杭州常见植物栽培与管理》《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等选修课程, 凤起校区以“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人体生命科学馆”为载体开设《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人体生物实验》等选修课程。

4一个目标。以“容短促长, 追求卓越”的培养模式为目标建设课程群, 充分考虑到个体智能的多元性, 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和谐发展, 激励学生追求卓越, 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三)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

对此, 笔者以省精品课程、省网络推荐课程《走向生物学家之路———高中生物学拓展课程群》为例进行介绍。

1.课程群的总体目标

21世纪, 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技术迅猛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生命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生物学家。本课程群是为培养未来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基础性、引导性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本课程群的开设, 旨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工作的兴趣, 培养生命科学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为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在知识上、技能上、思想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群的结构

如图3所示, 课程群的结构包括8个模块。其中, 3个模块为拓展课程, 分别是《探索细胞的奥秘》《破译基因的密码》《解析生命的稳态》, 每个模块18课时。这3个模块与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的3个模块完全匹配, 是必修课程的深化。每个模块的章节结构与必修模块的章节结构匹配, 实现了拓展的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无缝对接, 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障碍。每个模块包括5章, 每章包括:知识拓展、经典例题、针对训练、实验探究、前沿介绍 (或学科介绍、职业介绍) 5个栏目。其中前沿介绍 (或学科介绍、职业介绍) 体系性地介绍了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生科院和研究机构、各种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职业,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选择大学、选择专业、选择职业。另5个模块为专长课程, 分别是《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人体生物实验》, 每个模块18课时。这5个模块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实验课程, 注重学生高层次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与必修、拓展课程相应模块也是匹配的, 是知识、技能、方法上的深化。这5个模块的学习均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 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研究方向进行研究, 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课程群的实施

3个拓展模块可以与必修课程同步开设, 学生可以体系性地选学三个模块, 也可以选学部分模块。在选学了拓展模块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后的职业方向选修相应的专长模块。

二、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

(一) 教学方法改革

1.深化网络教学, 打造学习社区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杭州第十四中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 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实现教学的数字化渗透。目前, 学校正积极构建基于差异发展的“数字彩虹计划”学习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社区, 包括学习社区系统、在线学习系统、在线测评系统等。“数字彩虹计划”里的课程由微视频、学案、习题等组成, 我们力图通过网络视频、网络交互、网上走班以及在线测评等技术,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主动发展。关于学习社区的教学模式, 我们注入许多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元素:任务驱动、游戏化学习、正反馈机制以及翻转课堂。即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 利用游戏化情境与元素, 以正反馈机制促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动力, 充分参与到学习社区中去———基于正反馈机制设计的游戏化学习社区:接受任务—完成任务—获得奖励—接受新任务。学生在此模式的学习社区中, 能够将学习任务合理自主化, 安排好自身的学习进度, 与同伴共同进行闯关学习的比拼, 形成良性的竞争激活机制, 从而激发出学生本源的学习能动性。

生物教研组已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核心内容的微课视频制作和分层的习题库建设, 接下来将继续开发必修三和高三复习的网络学习平台, 努力建成一个完善的生物必修课程学习社区。网络选修课程的开设及实施同样也是在学习社区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构建的。目前生物教研组已将《探索细胞的奥秘》《破译基因的密码》《解析生命的稳态》3门选修课程编制成网络选修课程, 以便更多的学生更自由地选学。

2. 以“小课题研究 ”的形式开展选 修课程的教学

生物教研组开发的选修课程, 许多是与实验相关的专长类选修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并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展开教学。基本流程是:课程开始, 引导学生确立不同的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课程中, 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课程结束, 学生完成相应课题报告、论文并相互交流, 质量高的可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或公开发表。比如在《细胞工程实验》选修课程中, 授课教师确立课题研究的方向是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对肝癌治疗的体外研究。基本流程是:首先, 通过提取分离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接着, 以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为实验对象进行细胞培养, 从时效性、剂量性、细胞毒性和比较测试4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探索和开发新的治疗肝癌的途径和方法。18位选学的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研究和学习。

(二) 评价方式改革

当前的必修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是纸笔测试。纸笔测试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 但忽略了对技能、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忽略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功能。因此, 在选修课程中我们采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1.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表现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学生课堂发言、提出问题的情况;学生平时作业完成的情况。

2.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在实验课程例如《基因工程实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 我们在评价指标中加入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课题研究能力的考查。对于一些活动性选修课例如《“走进自然”植物社》, 以学生制作的植物标本和认识植物的多少等作为一个评价指标。

3.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可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访谈、调查问卷等途径进行。

三、学科专业教室的建设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离不开学科专业教室的建设。根据课程的要求, 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 最终在凤起、康桥两个校区建成了“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人体生命科学馆”“开心农场”“光合作用实验室”等4个学科专业教室。作为省学科基地培育学校, 杭州第十四中学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到2014年底为止共投资了310万元, 用于“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仪器的配备和“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建设。

“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配备了PCR仪、电泳槽、无菌操作箱、光照培养箱、分光光度计、凝胶成像系统、冷冻小型离心机、二氧化碳培养箱、生物安全柜、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仪、全波长酶标仪、人工气候箱等仪器。实验室可分为教学区、实验准备区、基础实验区、分子生物实验区、植物组培区、动物细胞培养室等功能区。该实验室确保《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等校本选修课程能顺利展开。

“人体生命科学馆”以3D数字人体系统为核心, 以异形投影、体感技术、互动技术为手段, 配合人体模型、标本和组织切片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探究器官和系统的运作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健康的生活知识, 形成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的价值观。它包括教学区、中国数字人区、虚拟显微镜区、健康生活区、人体组织区等, 配备了虚拟实验设备、各种人体模型和标本、高级综合急救模拟人系统等。该实验室可用于校本选修课程《人体生物实验》、《健康与医药保健》 (浙一医院医师开设) 、《人体急救知识》 (医务室开设) 以及必修课程的教学和参观。

“开心农场”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了植物栽培所需器具, 并加强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光合作用实验室”拟在2015年建成, 将配备完善的水培系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科基地】相关文章:

思想品德学科基地汇报材料07-06

学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07-13

广州客专维修基地银盏坳基地改造研究09-10

繁育基地05-09

重点基地05-12

孵化基地05-17

传承基地05-24

实践基地05-26

基地土壤06-09

基地整合06-12

上一篇:公立医院改革破题下一篇:海南省文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