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2024-05-14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精选11篇)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产的180例携带乙肝病毒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母乳喂养指导与护理。纳入标准: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分娩且自愿要求并能积极配合给予新生儿母乳喂养, 均在产前检查时进行常规HBVM检测发现为HBs Ag或HBe Ag单阳性。排除标准:HBs Ag、HBe Ag双阳产妇;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症及合并症不适宜母乳喂养;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母乳喂养指导产妇。180例产妇年龄25~34岁, 平均年龄 (27.91±3.13) 岁。

1.2 方法

1.2.1 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

针对不同产妇的乙肝病毒携带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护理, 并根据产妇自身情况给予对新生儿喂养的科学建议。经研究发现在新生儿出生24 h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 在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上无明显差异[2]。新生儿若按照0-1-6程序接种了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但对于HBs Ag和HBe Ag双阳性产妇或转氨酶 (aminotransferase, transaminase) 增高的产妇则不适宜母乳喂养, 因为经研究发现HBs Ag和HBe Ag双阳性产妇或谷丙转氨酶 (ALT) 增高的产妇母乳喂养会增加婴儿的乙型肝炎感染率, 所以对于HBs Ag和HBe Ag双阳性产妇或ALT增高的产妇建议对新生儿进行人工喂养, 以减少新生儿的乙肝感染率, 同时在婴儿出生零时间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并采取必要的隔离, 同时在允许的条件下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会起到更理想的免疫效果。

1.2.2 指导与护理

1.2.2. 1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还不健全, 对乙肝病毒免疫力极低, 一旦受染乙肝病毒很难清除。

所以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按照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即在出生零时间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C) 200 IU, 72 h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5 mg, 并在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注射, 在新生儿4周岁时以同样程序接种HBIC 200 IU[3], 以确保婴儿有较高抗体, 从而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1.2.2. 2 对产妇进行母婴传播知识的指导

(1) 帮助产妇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 切勿亲吻婴儿, 更不要咀嚼食物喂婴儿, 婴儿的生活用品及餐具应单独使用及清洁, 并进行定期消毒, 注意避免母血、唾液及汗液污染婴儿。 (2) 哺乳前产妇可用流动水清洗双手并用干净温湿的软布擦拭乳房, 擦拭时忌用肥皂、乙醇等刺激物, 并对乳房进行按摩以刺激乳汁分泌。当结束哺乳时产妇可用食指轻轻向下按压婴儿下颚, 使其自然放松, 以免乳头损伤。为防止出现乳腺炎症, 要做到按需哺乳, 并在哺乳结束后挤尽剩余乳汁, 如果产妇出现乳腺炎、乳头破裂或婴儿消化道黏膜炎症损伤情况, 应暂停哺乳[4]。

1.2.2. 3 饮食指导

产妇产后需要均恒的营养, 同时为促进母体尽快恢复, 保证产妇分泌充足乳汁, 要多摄入富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高碳水化合物食物, 同时注意荤素搭配, 以增加产妇的食欲, 满足产妇的营养需求。避免因营养不良增加对乙肝病毒易感性。

1.2.2. 4 心理护理

由于人们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与乙型肝炎的区别存在误区, 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 担心怕传染给新生儿, 心理压力极大, 极易产生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产后的恢复, 更有些产妇不愿进行母乳喂养, 担心新生儿被感染上病毒, 因此, 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作为医护人员, 要向产妇及家属详细讲解乙肝病毒携带者与乙型肝炎的区别, 明确告知产妇单纯HBe Ag并不意味着是乙肝患者, 只要不是HBs Ag和HBe Ag双阳[5], 且在新生儿出生零时间按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从而帮助产妇及家属克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保持放松的心情, 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2 结果

通过对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如何进行母乳喂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护理, 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防止母婴传播的指导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通过对7个月龄婴儿的HBVM进行检测, 180例婴儿血清中HBs Ag和HBe Ag双阳5例, 单纯HBe Ag阳性为0例, 单纯HBs Ag阳性4例, 总HBV感染率为5%。

3 小结

经过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母乳喂养的指导与护理后, 使产妇及家属正确认识了乙肝病毒携带者与乙型肝炎的区别, 使产妇减轻了心理压力, 减轻了对乙肝病毒的恐惧心理, 消除了焦虑情绪,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妇的产后恢复, 提高了母乳喂养的信心。同时通过对产妇进行母婴传播知识的指导, 使产妇了解了HBV的传播途径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重视, 降低了母婴传播的几率, 保护了易感者。同时通过对新生儿接种的指导, 使产妇正确认识了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必要性, 并按0-1-6程序积极配合接种。

本文通过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的指导与护理,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产妇通过正确的母乳喂养与护理, 有效阻断了母婴垂直传播, 提高了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的信心。

综上所述, HBV携带产妇可否进行母乳喂养受多重因素影响, 而其携带模式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对于单纯HBe Ag或HBe Ag阳性产妇 (HBe Ag或HBe Ag双阳除外) , 在对新生儿进行免疫干预后是可以母乳喂养的。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对携带乙肝病毒产妇如何母乳喂养的指导与护理。方法 180例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对其如何进行母乳喂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护理, 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防止母婴传播的指导。结果 检测7个月龄婴儿的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 180例婴儿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和乙肝e抗原 (HBe Ag) 双阳5例, 单纯HBe Ag阳性为0例, 单纯HBs Ag阳性4例, 总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率为5%。结论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只要按照0-1-6程序及时为新生儿接种了乙肝疫苗, 是可以母乳喂养的, 母乳中虽然含有乙肝病毒, 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母乳喂养可以导致孩子被感染。但如果产妇HBs Ag和HBe Ag双阳则不易母乳喂养, 且要进行必要的母婴隔离, 以免增加新生儿的感染几率。

关键词:携带乙肝病毒产妇,母乳喂养,指导与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明荣.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1 (10) :112.

[2]高结坤, 胡先平.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阻断乙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研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 14 (10) :48.

[3]张立东, 黄岩.母乳喂养与乙型肝炎携带的相关研究.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3, 20 (2) :80-81.

[4]白洁, 李莞.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在母乳喂养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 8 (6) :89.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第2篇

关键字:乙肝病毒携带者怎样生育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怎样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乙肝病毒携带者

导读:乙肝病毒携带者怎样才能防止传染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还每个做父母的最大的愿望,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怎样才能生育出一个健康的宝宝是非常重要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怎样才能防止传染给孩子?来自西安的张女士咨询说,我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准备结婚前婚检的时候查出我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心里非常的害怕,马上就要结婚了,我知道乙肝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播的途径也非常的多,我很担心会把乙肝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我想问一下乙肝病毒携带者怎样才能防止传染给孩子?

针对上面患者的疑问我们今天邀请到了陕西省新安中心医院肝病专家,专家指出乙肝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染的途径也是非常的广泛,但是乙肝病毒也有他的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其中母婴传播传播占据了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的部分,也是导致我国乙肝患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乙肝病毒携带者怎样才能防止传染给孩子?尽管乙肝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妈妈也不要过于的担心,只要做好预防也是可以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的,首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要做好怀孕前的检查,要定期到医院做乙肝五项检查和肝功能检查、HBV-DNA检查,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的稳定,病毒复制比较的稳定,肝功能正常,HBV-DNA显示阴性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怀孕,如果肝功能不正常,病毒复制比较活跃,HBV-DNA显示阳性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等到病情稳定了再决定是否怀孕。

在怀孕后也要定期到医院做检查,如果病情不稳定,肝功能出现异常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要盲目的治疗和滥用药物,以免滥用药物导致患者的刚功能出现异常的甚至有可能导致婴儿畸形。

在乙肝妈妈怀孕后的7、8、9月份要每月注射一支高效免疫球蛋白,或者是在孩子出生后的12小时内注射一支高效免疫球蛋白,在24小时内的接种乙肝疫苗,降低孩子的感染几率。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第3篇

摘 要 目的:探讨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的相关性,以指导母乳喂养。方法:选取2003年3月~2008年6月在门诊或住院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产妇115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结果:35例大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7.1%,42例小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28.6%,38例双抗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9.5%和15.8%。三组间乳汁阳性率比较,大三阳产妇血清HBV-DNA阳性率(77.1%)高于小三阳产妇(28.6%),结论:HBV携带产妇乳汁的传染性低于血液;大三阳产妇经母乳传播HBV的几率高于小三阳产妇。HBsAg阳性产妇应常规检查血液和乳汁中的HBV-DNA,并对母婴采取联合免疫措施。

关键词 血清 乳汁 HBV-DNA 母乳喂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52

目前全世界HBV感染者约20亿,HBV慢性携带者约3.5亿,其中40%~50%是由母婴垂直传播所致,我国HBV携带产妇占正常产妇的25%左右[1]

资料和方法

选取2003年3月~2008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产妇115例,根据HBV血清标志物分为3组:A组35例,即HBsAg(+),HBeAg(+),HBcAb(+),俗称“大三阳”;B组42例,即HBsAg(+),HBeAb(+),HBcAb(+),俗称“小三阳”; C组38例,即HBeAb(+),HBcAb(+),俗称“双抗阳性”。全部病例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对全部产妇产后抽取孕妇空腹静脉血3ml,4小时内分离血清;采集初乳2~3ml置4℃冰箱保存,标本均于12小时内进行检测。

仪器和方法:HBV-DNA采用ABI公司生产的PE-5700荧光定量扩增仪,Backman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Backman高速冷冻离心机,HBV-DNA试剂盒为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以HBVDNA≥103拷贝/ml作为判断阳性的标准。

统计学方法:采用SAS软件进行标本间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35例大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分别为35例和27例,阳性率各占100%和77.1%,经统计学处理,经X2=9.03,P<0.01。42例小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分别为28例和12例,阳性率分别占66.7%和28.6%,X2=14.26,P<0.01。38例双抗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分别为15例和6例,阳性率各分别39.5%和15.8%,X2=5.33,P<0.05。三组血清HBV-DNA阳性率比较,X2=32.2,P<0.01;三组乳汁阳性率比较,X2=30.1,P<0.01。见表1。

讨 论

推行母乳喂养是解决儿童健康问题的重要措施,WHO要求母乳喂养率达到80%。由于许多传染病可通过哺乳传播,在推行母乳喂养时,要特别注意母乳的安全性。关于HBV携带者的母乳喂养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有不同的观点。有资料显示[3],有HBV复制指标的产妇,乳汁中可检测出HBsAg、HBeAg和/或HBV-DNA,具有一定传染性,母乳喂养增加婴儿感染HBV的危险。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基因(HB-VDNA)是反映HBV复制及传染性的直接指标[4],PCR检测是一种分子水平的病原学检查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乳汁HBV-DNA,可直接反映乙肝患者能否可用母乳喂养,从而有针对地采取措施,降低母乳喂养的感染率。

在本研究中,35例大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35/35)和77.1%(27/35),42例小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6.7%(28/42)和28.6%(12/42),38例双抗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9.5%(15/38)和15.8%(6/38)。三组间乳汁阳性率比较,大三阳产妇血清HBV-DNA阳性率(77.1%)高于小三阳产妇(28.6%),结果提示:HBV携带产妇乳汁HBV-DNA阳性率低于血清,乳汁的传染性低于血液;大三阳产妇经母乳传播HBV的机率高于小三阳产妇,双抗阳性(仅HBeAb与HBcAb阳性)者仍有15.8%的产妇乳汁排毒,提示处于HBV感染恢复期的产妇,其乳汁也不一定是安全的。因此,产妇乙肝免疫学检测呈“大三阳”应禁止哺乳;呈“小三阳”但乳汁HBV-DNA阴性者宜谨慎哺乳,且应定期作PCR检查,以监测乳汁排毒情况。因为病毒复制有动态变化,一次检测阴性不能保证整个哺乳期为阴性;仅HBcAb或HBeAb阳性而HBV-DNA阴性者,可以哺乳。

金氏等[5]研究认为对HBsAg阳性的待育或婚前妇女,应从婚前或孕前、孕期和新生儿进行血清及初孕中检测HBV-DNA,以便预防和阻断母婴传播,怀孕前HBV-DNA复制活跃者采取避孕措施,待血中病毒含量降低或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滴度下降后再考虑妊娠,HBsAg阳性产妇常规检查血液和乳汁中的HBV-DNA。对新生儿在24小时内宜用高效价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进行预防,并适时行乙肝疫苗接种;并严密跟踪随访,观察免疫效果。另外,由于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婴儿吸吮母乳时,也很可能吸入含有HBV的血液,HBV虽不通过消化道传染,但当新生儿或婴儿的口腔、咽喉、食道、胃肠黏膜等处有破损、溃疡,母乳中HBV就可能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新生儿或婴儿感染。故喂养过程中母亲发生乳腺炎和乳头皲裂,婴儿消化道黏膜有水肿、炎症或其他病理情况,应立即停止母乳喂养,待痊愈后再行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 马力,赵桂珍,梁争论,等.孕妇血清乳汁HBV- DNA载量与母乳喂养安全性的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7):2851-2855.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3 林静吟,许岸高,袁建寰,等.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可能途径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424-426.

4 Sumazaki R,MotzM, WolfH,et al.Detectionof hepatitis B virus in se-rumusing am plifica-tion of viral DNA by means of poly merse chainreaction.J Med Viro,1989,27:304-308.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乙肝病毒携带产妇80例患者进行研究。80例孕妇均在知悉本次研究的目的后,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对照组40例, 年龄20~38岁, 平均 (27.21±1.82) 岁;对照组40例, 年龄19~39岁, 平均 (26.21±1.42)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日常护理管理, 具体包括:首先护理员对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进行护理评估, 确立护理问题, 制定护理计划;其次, 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婴儿注射联合免疫, 母乳喂养的安全性宣传教育, 对患者实行哺乳指导, 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观察组在进行日常护理基础上还要实行自我管理, 具体自我管理包括:首先患者控制自己情绪, 避免和家人或护理员发生争执使情绪激动;其次,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再次, 保证合理健康的饮食, 不食用高脂、高盐的食物, 亦不要吸烟;最后避免过度劳累。

1.3 观察指标

HBV检测:使用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的试剂盒, 电泳仪 (EPS300) , 单槽式扩增仪 (型号为黑马8000) 。在每次检测结果中, 后一次的检测结果均包含前一次的病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个月时两组感染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9个月时两组感染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2个月时两组感染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4个月时两组感染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我国是乙肝病毒高发国家之一。母乳富含丰富的免疫物质和适于儿童吸收与利用的各类营养物质[3,4]。虽然母乳是婴儿的最好纯天然食物, 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的母乳喂养安全仍然不可忽视。由于在乙肝病毒携带产妇的乳汁中也能检测到HBV的感染标志质,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又是垂直传播, 母婴传播也就成为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和携带乙肝病毒的主要原因之一[5]。为此, 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在哺乳喂养时的安全性也就成为当下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母乳喂养中的首要问题之一。

多项研究显示, 自我管理对于提高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哺乳喂养的安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6]。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乙肝病毒携带产妇采取自我管理措施12个月后, 观察组婴儿的感染率仅为5.00%, 低于对照组的22.50% (P<0.05) 。此外, 24个月后, 观察组婴儿的乙肝病毒感染仅有3例 (7.50%) , 然而对照组有18例 (45.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自我管理的乙肝病毒感染人数明显要低, 这也说明自我管理对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喂养更安全。

综上所述, 自我管理能有效提高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哺乳喂养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提高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哺乳喂养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乙肝病毒携带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孕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日常医护治疗管理, 观察组在采取日常医护治疗管理之外还加之患者自我管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3个月时感染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9个月时, 对照组婴儿感染率为17.50%, 观察组为2.50% (P<0.05) 。12个月时, 对照组的感染率为27.50%, 观察组为5.00% (P<0.05) 。24个月时, 对照组感染率为45.00%, 观察组为7.50% (P<0.05) 。结论:自我管理能有效提高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哺乳喂养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自我管理,乙肝病毒,产妇,哺乳喂养

参考文献

[1]胡亚妮, 林平, 张金丽, 等.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2) :167-169.

[2]颜俊青.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6) :4134-4136.

[3]李艳红, 张振香, 李平, 等.增强自我效能干预对中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5) :546-548.

[4]孙宏慧, 周和, 黎丽芸.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3) :2212-2214.

[5]吴丽华, 汪小华, 卢珏, 等.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自我管理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2) :176-178.

怎样看待乙肝病毒携带者 第5篇

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叫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这是指在患者的身上已经发现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半年以上、但是肝功能正常、并且无肝炎症状和体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都认为,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身上虽然存在乙肝病毒,但该病毒对肝脏并不产生损害。所以,有人把乙肝病毒携带者也称为乙肝病毒的“健康携带者”。然而经过长期的研究证明,上述现点是错误的。其实,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健康。

乙肝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在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通过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别人。

研究人员在对大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脏进行活组织的检查和研究中发现:有90%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其中10%携带者的肝脏存在着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损害,有70%携带者的肝脏存在着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病理改变,有10%携带者的肝脏存在着不典型的病理改变。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只有10%的人其肝脏未发现有病理改变。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脏都处于一种潜在的感染状态。他们的身体并不健康。他们是一些肝脏存在轻微病变的慢性肝病病人。因此所谓“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的提法是不准确的。

研究人员对3454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和19253例肝脏健康的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3454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70例发生了原发性肝癌。而在19253例肝脏健康的人中,只有1例发生了原发性肝癌。这足以证明,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也同样严重地危害着人体的健康。可是,迄今为止,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办法。临床实践证明,乙肝病毒携带者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抗病毒能力,才能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呈阴性。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做好自我保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何进行自我保健呢?

一、要劳逸结合

有专家指出,疲劳是21世纪危害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当人处于疲劳状态时,机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这可使存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加重对肝脏的损害。如果做到劳逸结合,就会使身体各个器官和脏器的生理功能得到自然的调解,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要营养均衡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做到营养均衡。这有利于携带者体内病损肝细胞的修复。那么,乙肝病毒携带者怎样才能做到营养均衡呢?

1.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每天进食1个鸡蛋、半斤牛奶或奶制品、100—150克肉(以禽类肉和鱼类肉为主,少吃猪肉)。这样,可以保证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天都能够摄入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蛋白质。

2.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主食应包括五谷杂粮,而不应过于单一。

3.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天应摄入500克左右的新鲜蔬菜。

4.乙肝病毒携带者还应将食用菌(如香菇等)纳入膳食结构,以确保机体可摄入足够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

5.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适当地限制糖类、脂肪类及高盐食物的摄入。

6.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忌酒。这是因为,酒可加重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损害。

三、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更有意义。乙肝病毒携带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选择不剧烈的运动项目。如广播操、练功十八法、太极拳及气功等运动项目。

2.运动量要适度。冬天,此类患者在运动中应以自觉全身暖和为度,夏天应以微微出汗,而不觉心跳加快为度。

在注意以上两点的同时,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以便长期保持机体较强的抗病能力,免受肝病的侵扰。

四、应适当进补

至今,尚无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特效药物。故人们不可受虚假广告的误导,而盲目服药。乱服药物,可增加肝脏的负担,甚至损害肝脏。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可选用一些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保健品,如人参等。因为长期服用人参,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这有利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但乙肝病毒携带者服用人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应从小剂量开始进补。因为部分病人服用人参后,可出现血压升高、鼻出血等不良反应。服用人参的剂量应以没有“上火”的反应为宜。②应长期进补人参。因为短期内进补人参,起不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当然还可以请有经验的中医大夫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开具更合适的进补药方。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第6篇

关键词:育龄期,妇女,乙肝病毒,心理护理,护理宣教

本科于2008年1月至12月, 针对20例育龄期携带乙肝病毒妇女存在的普遍的心理问题及孕前基本常识, 进行了护理宣教,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心理问题

1.1 育龄期妇女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认识和了解不够

分娩和哺乳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因其对此病认识不够, 容易造成思想包袱。

1.2 出现焦虑、惊慌、自卑心理

这些都因育龄期妇女的文化程度、社会和家庭地位所决定,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家庭社会问题, 其遭受的心理伤害往往大于身体伤害。

1.3 担心乙肝会传播给婴儿

育龄期妇女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对自己和婴儿有顾虑, 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1.4 家庭造成的不公平心理

家庭成员对乙肝缺乏了解, 得不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受到歧视, 感受到无助和不公平心理, 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

2护理宣教体会

2.1 科学宣教, 消除顾虑

育龄期携带乙肝病毒妇女患者大多数均有焦虑、恐惧及抑郁的表现, 这主要是因为她们既担心自己的病情, 又害怕将乙肝病毒传播给下一代。针对上述的原因向育龄期携带乙肝病毒妇女进行科学的宣教, 消除她们焦虑、恐惧、抑郁的心情, 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自信心, 十分必要。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肝功能正常, 但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 血液HbsAg持续阳性半年以上者[1]。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等同于乙肝患者, 耐心细致、通俗易懂地讲解有关乙肝病毒携带 (ASC) 的发生、发展及自然转归, 以消除他们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虽然母婴垂直传播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但并不意味着病毒携带的女性就不能生育健康的后代。随着对乙型肝炎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已经针对患病孕妇采取了病毒阻断的方法, 母婴垂直传播几率大大降低。具体做法是:患病孕妇在怀孕第七、八、九月每个月注射1次高效价免疫球蛋白1~2支 (200~400 u) ,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接种1~2支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6 h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 然后在1个月和6个月各注射一针, 在7个月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如果是大三阳母亲生下来的婴儿, 可以考虑在孩子出生后15 d~1个月内再注射1针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本院应用此方案指导许多患者, 实践表明, 效果比较理想。经阻断, 大三阳母亲生育健康宝宝的成功率约在70%以上, 小三阳、DNA阴性的则接近90%。因此可以明确告诉患者, 乙肝患者也可生健康的宝宝。

2.2 孕前准备

①育龄期携带乙肝病毒妇女要想生一个健康宝宝, 首先应该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体检, 能有计划、有目标实施预防措施;既可降低母婴传播的机会, 又可以保护好自己不使疾病发展甚或加重;虽然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肝功能正常, 超声无异常变化, 还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 观察肝功能动态变化, 怀孕后更要勤查肝功及超声, 如发现异常, 应立刻就诊, 指导其进一步治疗;②家属尤其是丈夫的心理状态对育龄期携带乙肝病毒妇女有很重要的影响。在这种关键时期, 心理蒙受着疾病的折磨, 此时正是需要亲情支持的时候, 因此, 家属应关心患者, 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及情绪波动, 并给予理解、安慰、劝解和疏导;稳定患者的情绪, 保持愉快的心情, 是孕前准备不容忽视的;③育龄期携带乙肝病毒妇女应注意饮食, 除禁忌烟酒外, 可适当提高饮食质量, 尽可能食用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等, 少吃半成品食物及对肝脏有损害的食物, 不吃辛辣及油炸食品;④育龄期携带乙肝病毒妇女在怀孕前及怀孕后都要终止使用各种具有肝毒性的药物, 如部分抗生素 (阿奇霉素、四环素等) 、抗结核、解热镇痛药物等。避免引发肝功能损伤, 出现不能妊娠或终止妊娠的情况[1]。

参考文献

[1]护理专业生理教学改革的探讨.全科护理, 2007, 5 (5) :99.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第7篇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内容

在HBs Ag阳性的家庭中调查其配偶及子女是否感染过HBV及生活史, 并按国家规定作HBs Ag和表面抗体检测或有县、市级以上医院、传染病防治院的检测报告者。

1.2 检验方法采用ELISA法或反向血凝法。

2 结果

本次调查HBs Ag阳性者17户, 17对夫妇, 男方是HBs Ag阳性, 女方是阴性, 其中一户所生子女全程足量接种乙肝疫苗, 未感染乙肝, 其余16户HBs Ag阳性感染家庭中, 母亲产生表面抗体14人, 占87.50%, 未检出抗体2人, 占12.50%;所有子女44人中, 子女全部感染4户 (12人) , 两子女感染者户 (12人) , 一子女感染6户 (6人) , 共感染30人, 感染率为68.18%;未感染14人, 其中表面抗体阳性8人, 抗体未检出6人。所有子女出生后都在父母身边长大, 除生病就医外, 排除其他感染因素, 父亲为HBV携带者是唯一的感染因素。

3 讨论分析

3.1 HBV的传播方式

HBV的传染靠乙肝患者和HBV携带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 血液中含HBV的量最高, 是主要感染来源;易感者是有免疫缺陷和免疫功能不全的人群 (婴儿出生后至免疫功能发育健全) , 经破损的皮肤、黏膜而感染。现被公认的传播途径是血液、血制品、母婴感染[1]。HBs Ag携带者, 多数导致母婴垂直感染, 因出生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全, 对HBV不能识别, 不能产生免疫应答。感染率的高低与感染者的年龄和HBV量的多少有关。此外, 还有医源性机会感染 (如输血、手术、破损皮肤、黏膜等) 及性感染途径[2]。流行特点是家族集中性。父系家族的子女感染主要是婴儿出生后, 在易感期内感染。

3.2 孕早期感染因素

近年来经过流调发现有父系家族感染, 有人研究发现, 在精子胞浆中有HBV-DNA, 认为可能在受精卵期感染, 是宫内感染的一个原因[3]。据研究报道, 宫内感染率约5%~10%。多数人认为, 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妊娠的最后3个月[4]。但是, 父系感染的配偶, 是HBV阴性, 所生子女能否携带HBV尚未见报道, 所以早期胚胎感染, 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如能确证受精卵感染, 则是父婴感染的主要原因。

3.3 不能完全排除母婴传播

在父系感染的配偶中, 母亲多已产生表面抗体, 说明感染过HBV, 是免疫应答的结果。如在感染期生产、喂奶, 不卫生的喂食、哺乳可能发生感染。母亲虽不携带HBV, 但与携带HBV的配偶密切接触, 尤其是孕晚期可引起围产期感染;其次身体、衣被等物, 被含HBV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也可能发生感染。因HBV对干燥、紫外线抵抗力较强, 在物体表面干燥的血液中, HBV可存活一周[5], 所以污染物可能通过婴幼儿破损的皮肤、黏膜造成间接感染, 这是父系家族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3.4 父亲密切接触易感期婴幼儿是感染的重要因素

通过流调, 父系感染子女的原因, 除不能排除早期宫内感染 (受精卵期) 外, 与父亲和易感婴幼儿经常的密切接触有关。30个被感染的子女多系家庭生活物资匮乏, 生活困难时期所生, 营养状况不良, 抚养子女喂养方式不科学、不卫生, 婴幼儿的破损皮肤黏膜难免被含有HBV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所感染, 加上对乙肝防治知识知之甚少, 所以机会感染较多, 也是父婴感染的重要因素。

3.5 父系感染家族中未感染其妻子的原因

在调查的17户中, 17对夫妇男方是HBV携带者, 女方均不携带HBV, 并且有14人已产生表面抗体, 因她们免疫功能正常。成人感染后, 绝大多数人有特异性免疫应答可清除HBV, 多为一过性感染。她们即不发病, 也不携带HBV, 不是HBV的传染源。近来有专家说:夫妻间HBV感染的机会高达90%以上, 但使对方成为HBV感染者的机会并不多, 只有6%[6]。

4 预防阻断

根据以上分析, 父系感染家庭中, 孕产妇虽不携带HBV, 在围产期仍是婴幼儿易感期, 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即应全程足量接种乙肝疫苗, 特别是首针及时 (出生后24小时以内) 接种, 必要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婴幼儿未产生抗体前, 避免与感染源接触, 可有效保护易感婴幼儿。抗病毒预防:据母婴阻断报道, 在孕前、孕期服用拉夫米定可取得较好的阻断效果 (父是HBV阳性者可参考试用) 。婚前未感染HBV一方应全程足量接种乙肝疫苗, 产生保护性抗体, 以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周正任, 主编.医学微生物学[M].第6版.人民出版社, 2005.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肝防治指南[M].2005.

[3]朱启镕.第二届阻断HBV母婴传播和乙型肝炎疫苗与临床应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 20 (4) :259-260.

[4]田庚善.乙肝母婴传播怎样阻断[N].健康报, 2007年6月4日.

[5]庄辉院士.加强对医务人员乙肝的免疫预防[N].健康报, 2006年7月4日.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第8篇

本文通过对980例门诊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调查, 了解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抑郁的特点, 为对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抑郁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符合: (1) 2010年7月~2010年9月某三甲医院传染科门诊HBs Ag阳性人群。 (2) 年龄在18周岁或以上成年男性。 (3) 无肝病以外其他合并症。本次研究共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980份, 收回有效问卷927份, 回收率为94.59%。

1.2 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 (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婚姻和收入等) ;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的条目 (食量、病程、肝功能等) 。

本调查所使用的抑郁自评问卷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7],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T.Beck编制于60年代, 并于1974年推出了13项的新版本。BDI只有单项分和总分两项统计指标。可用总分来区分抑郁症状的有无及严重程度:0~4 (基本上) 无抑郁症状, 5~7轻度, 8~15中度, 16以上为严重抑郁。BDI-13个项目分别为: (1) 抑郁; (2) 悲观; (3) 失败感; (4) 满意感缺如; (5) 自罪感; (6) 自我失望感; (7) 消极倾向; (8) 社交退缩; (9) 犹豫不决; (10) 自我形象改变;11工作困难;12疲乏感;13食欲丧失。各项均为0~3分四级评分, 14无该项症状; (1) 轻度; (2) 中度; (3) 严重。

1.3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录入电脑, 建立数据库,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统计分析方法包括: (1) 描述性分析; (2) t检验; (3) 方差分析;无特殊说明, α值取0.05作为检验水准, P值<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抑郁的总体特征

在本次调查927例调查对象中, BDI总分均数为 (6.46±5.71) 分。根据BDI得分可分为无抑郁 (0~4分) 、轻度 (5~7分) 、中度 (8~15分) 、重度抑郁 (≥16~分) 四组。调查显示53.72%的调查对象有抑郁情绪障碍, 其中18.88%的调查对象有轻度抑郁, 25.89%的调查对象有中度抑郁, 8.95%的调查对象有重度抑郁。见表1。

2.2 调查对象不同组别间BDI总分均数

调查对象不同组别间BDI总分均数比较见表2、3。

注:有45人资料缺失

表2显示, 在不同职业、文化、收入及食量组别间, BDI总分均数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在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中, 重体力工人、农民、无业、失业者的BDI总分均数得分较高;在不同文化的调查对象中, 学历越低, BDI总分均数越高;在不同收入的调查对象中, 收入越低, BDI总分均数越高;在不同食量的调查对象中, 食量在2.0两/餐以下和6.0两/餐以上的BDI总分均数高于其他组别;表3显示, 在不同肝功能的调查对象中, 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异常者的BDI总分均数明显高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正常者,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门诊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53.72%的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 与史晓红等研究一致[8]。文献显示[9,10]乙肝病毒携带者较健康对照者有较高的抑郁得分, 表明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 在门诊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 重体力工人/农民、无业/失业者、低学历、低收入、食量异常 (<2两/餐或>6两/餐) 、肝功能 (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 异常的人群BDI总分均数得分较高。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引起患者疲乏, 重体力工人/农民在进行体力活动时会感到力不从心, 而产生挫折、失败等不良心理;无业/失业者、低学历、低收入者可能本来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不良, 面对传染性的慢性疾病, 更易产生工作困难、悲观和退缩等负性情绪;食量异常者可导致患者自我满意感缺失;肝功能异常, 特别是患者出现黄疸时, 会因为自我形象发生改变而产生消极、自卑等情绪。以上因素均可导致乙肝病毒携带者抑郁的发生。

文献报道抑郁状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阴转及谷丙转氨酶的恢复正常具有直接影响[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越重抑郁症状发生率越高[11]。BEUTELS等[12]的研究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容易发生身心疾病, 促使病情恶化。抑郁还在乙型肝炎诊断后继续吸烟, 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13]。抑郁是导致自杀的直接因素, 所有抑郁症患者都有自杀的危险[14]。抑郁状态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和转归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门诊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的重体力工人/农民、无业/失业者、低学历、低收入、食量异常 (<2两/餐或>6两/餐) 、肝功能 (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 异常等高危人群进行抑郁的筛查, 特别是对中、重度抑郁患者, 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 应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

摘要:目的 通过对门诊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一般情况和抑郁情绪的调查, 了解门诊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抑郁的特点, 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抑郁自评问卷 (BDI) 对980例门诊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调查显示有53.72%的调查对象有不同程度的抑郁。②结果显示, 不同职业、文化程度、收入、食量、肝功能 (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 组别的调查对象BDI总分均数存在差异 (P<0.01) 。结论 ①门诊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抑郁发生率达53.72%, 应引起关注。②重体力工人、农民、无业/失业者、低学历、低收入、食量异常及肝功能异常者是门诊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抑郁发生的高危人群, 应进行筛查和干预。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最终纳入观察对象266例,其中观察组(乙肝病毒携带者)133例,男69例,女64例,年龄20~60岁,平均35.13±7.38岁;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33例,男70例,女63例,年龄34.84±7.1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2010年版)》[5]中关于慢性HBV携带者定义:即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 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则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②年龄18~65岁;③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脑、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②患有其他引起ALT升高的疾病者;③近2周内有服用抗病毒药物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⑤不愿意配合或观察项目记录不全者。

1.3研究方法

对2014年2月~2014年8月在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的居民进行现场调查,并选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课题组研制的《中医体质量表》对居民的体质进行评估,在居民档案中调取居民基本信息、生活习惯等信息,记录相关检测指标(乙肝两对半、AST、AFP、HBVDNA)。体质辨识量表一般由本人填写,不能独立完成者则在医护人员协助下逐条询问填写,最后用炎黄东方(北京)体质辨识软件对体质辨识结果进行判定;判定结果若出现“是”、“倾向是”的兼杂体质,则以“是”为体质辨识结果。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从表1可见,观察组偏颇体质占86.47%,对照组偏颇体质占8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偏颇体质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中气虚质占24.06%居首,其次为湿热质(18.80%)、平和质(13.53%)和痰湿质(12.78%);对照组则以气虚质(21.80%)和平和质(19.55%)为主,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比例相当;两组气郁质、血瘀质比例均较少。

2.2 不同性别携带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从表2可见,男性排名前3的体质依次为气虚质(21.74%)、湿热质(21.74%)、痰湿质(17.39%),女性则为气虚质(26.56%)、湿热质(15.63%)、阴虚质(12.50%),且气郁质、阴虚质、气虚质比例显著高于男性(P<0.05)。

2.3 不同年龄携带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将所有携带者按年龄分为18~40岁段和41~65岁段。从表3可见,18~40岁者以湿热质(24.62%)、平和质(20.00%)、气虚质(16.92%)和痰湿质(13.85%)为主,41~65岁者则以气虚质(30.88%)、阳虚质(13.24%)、湿热质(13.24%)和痰湿质(11.76%)为主,且18~40岁者虚性体质(气虚、阳虚和阴虚)的比例为33.85%,显著低于41~65岁组的51.47%(P<0.05)。

2.4 HBV DNA载量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

从表4可见,<103拷贝/mL者平和质最多,占26.83%,其次为湿热质(17.07%)、气虚质(14.63%);103≤n<107拷贝/mL及≥107拷贝/mL者则分别以气虚质(33.87%)和湿热质(33.33%)最多;而≥103拷贝/mL(提示病毒复制活跃)者中,排名前3的体质分别为气虚质(19.55%)、湿热质(13.53%)、痰湿质(9.02%)。

3 讨论

乙肝病毒(HBV)属于外邪,但又不同于外感六淫,当属“杂气”范畴,《瘟疫论》认为杂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众人之病相同”且“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HBV专攻肝脏,肝失疏泄可致纳差、肝脾肿大、身目尽黄等肝胆湿热郁结表现;又由于“同气相求”,素体湿热之人更容易感染HBV,故HBV携带者与健康人相比,更多表现为湿热体质。

但无论HBV携带者或健康者,均以气虚体质为最多见,且以HBV携带者尤甚。究其原因,主要由于现代人贪凉喜冷,经常吃冷饮及生冷瓜果,或认为岭南地区多湿热而常服“凉茶”,或夏日久居空调室内等原因而致脾气受损;而部分HBV携带者自行盲目服用有抗病毒作用的苦寒中草药,更易损及脾阳,脾虚不运,助生痰湿。因此,气虚质与痰湿质尤其是气虚质更多见于现代人的体质类型中[6]。

男性多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易滋生湿热、痰湿,故男性患者以湿热质、痰湿质为多见;女性一生经、孕、产、乳的生理活动均以血为本,又需耗血,故女性之病多见阴血不足之特点,感染乙肝病毒湿热之邪后易耗气伤阴,久病后表现出阴虚体质。提示在临床上,男性可多用清热化湿、健脾化痰之品,女性则需在此基础上兼顾阴分,多加柔肝养阴、健脾补血之药,如当归、白芍、石斛、天冬等[7]。

青壮年人五脏坚实,气血充盛,正气尚足,抵抗力强,不易感邪致病,即使染病其表现也多以实症为主,体质表现为“邪实”状态,出现湿热、痰湿体质;而中老年人五脏不固,气血不足,正气虚衰,代谢减慢,抗病能力弱,一旦招致病邪,则多出现虚证或虚实夹杂之症,体质表现多为“正虚”状态,出现气虚和阳虚体质。由此可知,青壮年患者实多虚少,当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老年患者多虚实夹杂,宜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处方用药可适当固护脾气、培补肾阳,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清除病毒[8]

HBV DNA载量与体质存在一定相关性,DNA复制活跃的携带者多表现出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和阳虚质这几种虚实交错体质,提示患者病情更多表现为正邪胶着状态。随着HBVDNA载量增高,湿热质人数显著高于其他偏颇体质,提示更多地表现出了邪气实为主的状态。在临床辨证施治时,HBV高复制状态者若出现较明显的湿热特征,不妨多采用清热利湿为主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在湿热、气虚、痰湿等几种偏颇体质状态下,机体对乙型肝炎的发病具有明显倾向性,HBV携带者也容易表现出上述3种体质。通过对HBV携带者体质分布特征的调查,使医护人员可以针对以上重点体质人群,通过饮食、运动、起居、药物等途径改变携带者的体质状态,为预防乙型肝炎提供一种针对易感人群的中医预防方案,起到治未病的作用;对于已患病者,则有利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对症用药,防止疾病传变。

参考文献

[1]陆建华,陈建国,倪正平,等.自然人群中HBsAg携带与肝癌的随访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2):101-104.

[2]Nabuco LC,Villela-Nogueira CA,Perez RM,et al.HBV-DNA levels in HBsAg-positive blood donor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ver histology[J].J Clin Gastroenterol,2007,41(2):194-198.

[3]郭新新,车念聪,王志强,等.125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征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1):47-49.

[4]黄少妮,贺松其.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及特点研究[J].新中医,45(10):38-40.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2010年版)[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21(2):121-122.

[6]池晓玲.岭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诊治因人制宜的规律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2,5(5):359-361

[7]管益红,苏和平.肝藏血在治疗乙肝中的临床意义[J].陕西中医,2004,25(1):43-44.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治疗吗 第10篇

现在能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转阴的药物广告随处可见。但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生产出这方面的特效药。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处理原则改为:可让其照常工作,应定期对其随访,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为其确诊和做相应的治疗。那么什么样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治疗呢?

①做肝穿刺活检后,发现肝脏有炎症病变时,应该治疗。肝穿刺活检一般不会损伤肝脏,大约仅有0.3%的患者会有出血等并发症;而且如果医师操作手法熟练,完全可以避免出血。②经检测,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呈阳性者应该治疗。建议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至少做两次HBV-DNA检测。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第11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数据库

英文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文献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5月31日。

1.1.2 检索策略

英文检索式:(breastfeeding OR breast feeding OR breastfed) and (HBV OR hepatitis B virus);限定词:humans, clinical trail, clinical controlled trial。中文检索词:“母乳喂养”、“乙肝”、“乙肝病毒”。根据具体数据库相应调整检索策略。

1.1.3 原文获取途径

检索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或直接与作者联系获取全文。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文献被纳入:(1)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发表形式和语种不限,盲法及非盲法均纳入;(2)研究对象为6~12月龄婴儿,早产儿及足月儿均纳入;(3)所有纳入文献中母亲HBsAg的血清反应呈阳性,没有其他传染病或并发症(如同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严重的肝脏或肾脏疾病等)以及在怀孕期间未服用其他免疫抑制药物;(4)描述婴儿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预防后采取不同喂养方式其HBV感染的影响。

剔除标准:胎龄<37周、出生体重<2 500 g、宫内窒息和(或)有明显畸形的新生儿。

所有婴儿出生时检测HBsAg,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或接受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主被动免疫。母乳喂养至少1个月以上纳入母乳喂养组,从未用过母乳喂养的婴儿纳入人工喂养组。不能纳入以上2类或喂养记录不详的对象予以剔除。

1.3 纳入和排除文献

双人按照检索策略独立完成初步检索,分别独立阅读文题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对有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真正符合纳入标准。评价者间有分歧时,通过讨论后决定。

1.4 资料提取

(1)一般信息:编号、文献题目、作者、国家和样本量;(2)基本情况: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等;(3)临床结局:随访时间、新生儿和婴儿HBsAg、HBV DNA和HBsAb阳性者数。

1.5 临床结局

婴儿HBV感染情况(以婴儿外周血HBsAg或HBV DNA阳性者为准)和婴儿HBsAb阳性情况(以婴儿外周血HBsAb阳性者为准)为主要临床结局;以联合免疫后哺乳前婴儿的HBV感染情况为次要临床结局。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Q-test检验研究间的异质性,若P>0.1和I2<50%,提示研究间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效应指标的合并。若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I2≥50%)时,则需分析异质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如仍不能消除异质性,但数据可从临床意义角度进行合并者,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指标的合并。视纳入文献的数量行漏斗图分析,检验发表偏倚。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最终纳入10篇RCT文献[8,9,10,11,12,13,14,15,16,17],其中有8篇文献研究婴儿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预防后采取不同喂养方式对HBV感染的影响,3篇文献研究仅采用HBVac免疫后采取不同喂养方式对HBV感染的影响。10篇文献共包含母乳喂养组873名婴儿和人工喂养组751婴儿。见表1。

注:HBIG为乙肝免疫球蛋白;HBVac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a中的比值为阳性者数/该组总人数(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不同喂养方式时6~12月龄婴儿HBV感染情况比较

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预防后,母乳喂养组600例婴儿中有31例经母婴传播途径感染HBV,人工喂养组674例婴儿中有33例经母婴传播途径感染HBV(以婴儿外周血HBsAg或HBV DNA阳性者为准),OR=0.86(95%CI=0.51~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个RCT试验,P=0.56;I2=0,P=0.99),见表2。未见发表偏倚的存在,见图1。

仅采用HBVac免疫后,母乳喂养组114例婴儿中有6例经母婴传播途径感染HBV,人工喂养组167例婴儿中有9例经母婴传播途径感染HBV,OR=0.95(95%CI=0.32~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RCT试验,P=0.93;I2=0,P=0.85)。

采用HBVac免疫后,母乳喂养(母乳中HBsAg或HBV DNA阳性)的婴儿与人工喂养的婴儿相比,HBV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RCT试验,OR=1.10,95%CI=0.30~4.08,P=0.89;I2=0,P=0.68)。

2.2.2 不同喂养方式6~12月龄婴儿HBsAb阳性情况比较

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预防后,母乳喂养组637例婴儿中有566例HBsAb阳性,人工喂养组706例婴儿中有625例HBsAb阳性(以婴儿外周血HBsAb阳性者为准),OR=0.98(95%CI=0.69~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个RCT试验,P=0.93;异质性差异I2=0,P=0.99),见表3。

仅采用HBVac免疫后,母乳喂养组114例婴儿中有90例HBsAb阳性,人工喂养组167例婴儿中有135例HBsAb阳性,OR=0.88(95%CI=0.48~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RCT试验,P=0.68;I2=0,P=0.49)。

采用HBVac免疫后,喂以感染母乳(母乳中HBsAg或HBV DNA阳性)的婴儿与人工喂养组的婴儿相比,HBsAb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RCT试验,OR=0.64,95%CI=0.28~1.45,P=0.28;I2=0,P=0.75)。

2.2.3 怀孕和分娩期间HBV感染情况比较

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预防后,在哺乳之前,母乳喂养组600例婴儿中有61例HBV感染,人工喂养组674例婴儿中有69例HBV感染,OR=0.99(95%CI=0.68~1. 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个RCT试验,P>0.95;异质性差异I2=0,P=0.99)。

仅采用HBVac免疫后,在哺乳之前,母乳喂养组114例婴儿中有19例HBV感染,人工喂养组167例婴儿中有27例HBV感染,OR=1.00(95%CI=0.52~1.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RCT试验,P>0.99;I2=0,P=0.93)。

3 讨论

我国是乙肝的高流行区[18],HBV感染母亲母乳喂养的安全性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反对母乳喂养的主要依据是HBV携带母亲的乳汁,尤其是初乳中存在HBsAg和(或)HBV-DNA等感染性标志物。且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HBV DNA的检出率增高,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母乳喂养可能传播乙肝的恐惧[4,5,6,7]。然而母乳喂养增加HBV携带母亲的婴儿HBV感染率缺乏相应的临床证据。在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前,Beasley等[19]观察到在HBV携带母亲的婴儿中,母乳喂养儿和人工喂养儿的H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汤小湄等[6]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母乳喂养是有可能发生产后婴儿HBV感染的。然而,该研究无法排除婴幼儿出生时是否处于感染乙肝的潜伏期。因此,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本文中的随访研究是建立在检测新生儿出生时的乙肝感染情况,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基础上,观察不同时期婴儿的HBV感染情况和HBsAb产生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预防,还是仅采用HBVac免疫后,采取不同喂养方式的新生儿、不同时期婴儿HBV DNA阳性率和HBs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母乳喂养并不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与相关研究结果相同[20]。但必须是新生儿及婴儿接受全程被动及主动联合免疫的条件下,与曾庆元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母乳中虽有HBV DNA存在,但并不增加婴儿HBV感染率,可能与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而得到免疫保护有关。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后,喂养之前,两组新生儿不同时期婴儿HBV DNA阳性率和HBsA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怀孕和分娩期间不同的喂养方式对联合免疫阻断母婴HBV传播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并不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由于母乳中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和抗病毒物质,并且发展中国家母乳喂养的婴儿常见疾病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因此应鼓励慢性HBV携带母亲进行母乳喂养。与此同时,为阻断母婴传播,应在婴儿出生后尽早注射乙肝疫苗,而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能取得更好的阻断效果。要进一步加强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产前阻断研究,在有条件地区推广主被动联合免疫,减少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率。

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有限,研究人群均在中国进行,如需更彻底地评估联合免疫后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安全性,则需要通过更多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来证实。

摘要:目的 探讨对婴儿采取免疫措施后,乙肝病毒(HBV)携带母亲采用不同的喂养方式对母婴HBV传播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对免疫干预后比较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HBV感染率的前瞻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0篇随机对照试验满足纳入条件进入Meta分析,其中母乳喂养组婴儿873例,人工喂养组751例。在对婴儿进行免疫干预后,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的6~12月龄婴儿乙肝表面抗原或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个研究:OR=0.86,95%CI=0.51~1.45,P=0.56;I2=0,P=0.99);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6~12月龄婴儿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个研究:OR=0.98,95%CI=0.69~1.40,P=0.93;I2=0,P=0.99)。结论 HBV携带者母亲采用不同的喂养方式对免疫干预措施阻断母婴HBV传播没有影响,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并不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上一篇:联网数据下一篇:高中作文批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