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型养老机构

2024-08-28

保障型养老机构(精选7篇)

保障型养老机构 第1篇

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趋势,人口抚养负担正在逐步增加。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0%。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困境。

2010年“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要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3种养老方式有各自的优势,但都具有局限性。为了寻求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方式,要对这些养老方式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之道,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1 家庭养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反馈模式”,家庭养老是指通过家庭的赡养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模式。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互惠均衡的模式,是目前中国养老方式的基础。

家庭养老的优势在于能够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促进代际之间的交流。其次,家庭养老能够降低社会成本,减少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压力,规避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养老方式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再次,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强大表现,家庭养老是中国人普遍认可的一种养老方式,赡养老人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子女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对称;其次,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再次,农村的家庭养老压力比城市养老压力大,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现象严重。

2 社区养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的优势。从其便利性看,由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年龄向后延迟,很多老人即使到了退休年龄身体依然硬朗,加上退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城市中的多数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在社区中,老年人彼此相对熟悉,不存在陌生感,可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让老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从专业性看,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社区服务人员熟悉社区环境,具有社区管理服务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从成本上看,相对于机构养老而言,社区养老的服务收费标准较低,在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让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从传统思想看,老年人对家庭周边的环境较为熟悉,社区养老的方式既能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家庭和环境中,同时也可以就近享受到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服务种类单一,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档次低,无法满足社会老人多样化需求;第二,服务机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运行管理办法;第三,服务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使用缺乏信任,目前社区养老资金大多由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单一,社区中缺少养老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第四,服务队伍规模小,社区养老服务人手紧张,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 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机构养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的综合性服务模式。养老机构在农村称为敬老院,在城市称为社会福利院,具有公益性的特点。

我国机构养老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社会支持养老机构发展的氛围有待形成,养老机构仍受传统思想的约束。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年轻人的时间、精力、经济承受能力比较有限,使家庭养老受到很大冲击。由于传统“孝”道的影响,子女不会主动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同时,多数老年人在情感上越来越依赖子女,排斥机构养老的形式,使机构养老的发展受到阻碍。第二,养老机构自身建设滞后,服务水平较低,基础设施配备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制约着老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养老机构缺少户外活动场所,以室内的静止活动为主,老年人的文体娱乐活动形式单调。在饮食起居标准和要求方面不够规范,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第三,机构养老服务的供给不足,缺少一线护理,以临时和外聘人员为主。一线护理人员性别结构不合理,以女性为主,男性护理人员较少,导致对男性老人的照顾不足。同时,护理人员缺少护理经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能够给老年人更多的选择,中国养老模式应具有中国独有的特色,对其的探索应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养老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瑞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比较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4).

[2]戴卫东.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保障型养老机构 第2篇

杨浦区红日养老院董事长陈琦在上海策划了3家养老机构,各自与地址社区的卫生处事中心相助亲近,必然水平上就近办理了老人的一般医疗需求。不外,陈琦最近在思量申办内设医疗机构,以使养老院的处事“上一个档次”――一家既能养老又能看病的机构。

上海631家养老机构,今朝已有135家开设了内设医疗机构,按照养老新政,此后会有更多养老机构钻营“进级”。记者克日走访沪上较早开设内设医疗机构的几家养老机构,从颐魅者以为:内设医疗机构能浮现养老机构的技能、档次,但也加重了机构打点的压力和风险。

有病房药房的养老院得列队进

闵行区莘庄镇敬老院,药房里的冷空调打到了24℃――低温有利于药品存放,因此这间小房子冬天也不能开热空调。

这里的老人享受的药物配送处事堪比医院住院部。全院有300多人用药,自备药和在敬老院配的药都交给配药师保管,一人一个药筐,配药师按照大夫的药方摆药,每次筹备一顿的量。敬老院大夫张元琳汇报记者:“我们这里的配药师比医院配药师事变量大――一人一筐,便是有300多个小货架,光是从货架取药的举措就多出好几百次。”

莘庄镇敬老院是镇属养老机构,今朝收住老人487位。10月,该院开设内设医疗机构,配备执业大夫7人、护士7人、配药师2人。敬老院院长孙君类似时照旧该镇社区卫生处事中心主任――他把卫生体系的医疗打点履历带到了敬老院。敬老院专门在9层楼面中辟出一层用作医疗区,安顿了76张床位。

无独占偶,沪上另一家具有“医养融合”样本意义的养老机构――闵行区社会福利院的院长陈方也有医学配景。早在1995年,该福利院就开出内设医疗机构。此刻,福利院10名大夫、10名护士处事600位老人。至今仍令绝大部门养老机构“瞠乎其后”的是,闵行区福利院尚有专门的急救室,均匀每年完成八九十例急救,乐成率高出60%。

内设医疗机构是养老机构“魅力值”的重要身分,闵行区福利院和莘庄镇敬老院的入住率都是100%,两家机构还别离有1400多和200多位列队期待入住的老人。

内设医疗机构的本钱和风险

虹口区红日故里晚年公寓开业2年多,先后有3位老人因急救不实时而离世。“我们没有内设医疗机构,老人必要施舍就送医院。”陈琦说,“若是我们有懂施舍的医师,环境大概就会纷歧样。”

究竟上,红日故里晚年公寓聘有10名大夫,但他们的身份是“保健大夫”,认真为200位老人做康健提防,不诊疗、不开方剂。

“大部门民营养老机构对创办内设医疗机构乐趣不大――园地、职员、装备都要投入,对民营机构尤其是小型机构来说很不实际。红日团体这几家机构都是公办民营性子,有一些当局津贴,但如故要自负盈亏。3家机构床位加起来一共600多张,任何一家要单独开设内设医疗机构都承担不起。”陈琦从企业家的角度举办整天职析,“我们思量创办3家机构共享的内设医疗机构,这样整天职摊较量公道。开设内设医疗机构,可以免除这么多保健大夫的支出,一旦申请到医保联网,本理由机构包袱的痊愈师用度,也能部门进入医保。”

医疗风险也是养老机构的一大记挂。陈方坦言,十几年前他在闵行区福利院敦促医疗区建树时,内心估算过将来的压力和风险:“问诊开药,出了错怎么办?家眷和老人不信赖怎么办?急救老人,救不返来怎么办?谁都知道,高龄老人急救的衰亡率很高。换句话说,便是把医院包袱的那部家声险转移给了本身,这又何须?”

医保付出范畴要不要扩大

上海631家养老机构,有135家开设了内设医疗机构,个中仅90多家纳入医保联网结算。进不了医保的内设医疗机构,对“价值敏感型”老人来说险些没有吸引力。凭证划定,进入医保的养老机构,报销部门也仅限于门诊医保。“能不能扩大到住院医保?”陈方暗示此举能鼓励养老机构在医疗参与方面投入更多精神。

上海市当局本年4月宣布的关于推进社会养老处事系统建树的文件提出,要支持养老机组成长内设医疗机构,强化医保付出导向,扩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处事的医保付出范畴,在晚年照顾护士医院与养老机构之间形成彼此跟尾的评估尺度和有梯度的医保付出政策。

调解医保付出范畴,涉及到卫生体系的资源分派题目。兼任敬老院院长、社区卫生处事中心主任的孙君雷有差异设法:“医保付出假如扩大到住院医保,养老床位的成果靠近了照顾护士床位乃至医院病床的成果,会不会导致养老床位周转更难?再者,这样的调解要占用卫生部分很大一块经费预算,可行吗?”

保障型养老机构 第3篇

关键词:离退休工作;养老模式;社会机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09-02

一、关注养老事业的必要性

2011年5月5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萬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两种判定标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到达7%,则可以判定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由此可见,北京市已经被列为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要把北京建设成全国首善之区,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单单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真正使每位老人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是一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它直接关乎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民众幸福指数的提升。清华大学目前有离退休人员6000多人,学校设有专门的离退休管理工作处,各院系也相应配有工作人员,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文章作者从事高校院系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离退休人员接触,比较清楚地了解离退休人员生活状况。为了掌握翔实数据,文章作者对北京市的“公办公营”、“民办民营”、“公办民营”三种经营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进行专门调研,从而更深入了解北京市社会养老院的现状与社会对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人群的共性与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当今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呈现以下特点。

1.年龄结构偏大,70岁以下的较少,大多在70岁以上,个别有90多岁的老人,年龄越大选择的护理级别越高,花费越大。

2.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多,多数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疾病,他们及时就近就医看病的要求非常突出。

3.老年公寓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地人入住;他们或者为投奔子女而子女又无暇照顾的外地老人,或者为崇慕北京高端养老院的品质而选择异地养老模式的老年人。

4.养老院养老的费用普遍较高,住高端老年公寓的费用属于相对富裕的人群,他们一般自己能够用本人的积蓄负担养老院的各项费用,其他居住在相对低端老年公寓的老人养老费由子女或亲属支付;无论哪种方式,对个人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薄的支出。

5.居住养老院的老人以及家属普遍对老年公寓的条件表示满意。饮食科学,荤素搭配合理,日常生活可以得到细心专业照料,居住环境相对安静,个别高端老年公寓属于类似五星级度假酒店的环境。

6.比较遗憾的是,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常常出现孤独感,在夜深人静之时,思念亲朋之情常常袭扰心头。由于每年每天接触的人员范围单一,他们的思想常常滞后于社会,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慢。

三、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机构的优点与缺点

在调研过程中,文章作者发现不同经营模式的养老机构呈现不同特点,各具优点与缺点。

1.公办公营养老院。呈现出“一床难求”的特点,优点是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往往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属于政府财政支持,收费相对合理公正,缺点是政府需要参与到后期的维护和运营中去,如此造成政府投入过重,还有一点,就是养老院地理位置的分布不均,有的养老院条件较好,但距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有的养老院地处市区,但因用地紧张导致规模较小,硬件设施也相对匮乏,已无法满足如今老人们的日常需求。

2.民办民营养老院。形成高端、低端两种层次的两级分化,要么收费每月花费5000元~6000元,享受高品质生活,要么收费每月不足2000元,维持简单的日常养老需要。无论哪种规模,民办民营性质的养老院,床位资源相对宽松,比较容易入住。但是,民办民营养老机构除了屈指可数的少数高端养老机构外,规模往往较小,设施往往比较陈旧。这种现象主要缘于场地问题,“民办”的最大门槛在于土地和房屋限制。根据政策规定,养老院建设不同于地产项目,采取的是类似租赁的经营模式,养老院建成以后不能当房子卖。受此制约,民办民营养老机构主要通过租赁房屋建立养老院。然而,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租赁合同最长只有20年,因此养老机构大多不愿更新设施。

3.公办民营养老院。政府出资兴建后选择企业经营,省去了养老院的建设费用和土地费用,成本费用自然降低不少,同时加上企业管理的优点,它所提供的服务相应更加完善。这种经营模式值得提倡和发展,我们认为这将是我国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举措,也符合国际社会福利服务的主流趋势。

四、对当前社会养老模式的思考

1.家庭养老为基础。养儿防老是千年古训,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道德与义务,而我国在《老年人权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也都肯定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家庭中的年轻成员赡养年老成员,在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上对年长者进行关心与照顾。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方式,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尤其在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情感生活中,它的作用甚显突出重要,这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2.社区养老为依托。在我国城市中,老年人所居住的街道和生活小区,基本上成立了服务社区居民的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社区服务行业。这些服务组织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如社区食堂、社区医院、老年活动中心、保姆、钟点工等形式,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在物质经济上供养需要、生活照料和护理需要和精神支持等。

3.社会机构为支撑。所谓社会机构指的是,国家民政部门出资建设的老年社会福利院、关荣院等以及集体或者个人出资建设的民营养老院等。这些机构可以把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集中在一起生活,提供优雅的生活环境、合理的膳食、周到的医护服务和多种文化娱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不同需求级别的照料服务。

4.虚拟养老为拓展。管理部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养老服务热线、养老服务求助系统,当老年人有需求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联系信息服务中心,中心按照老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位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由管理部门对其提供服务进行监督。把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拓展,建立起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养老院。

5.自我服务为补充。上述四种养老方式尽管可以很好地实现养老问题,但是有没有一种可以让老年人自主选择性更强的养老方式呢?那就是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管理部门创造条件,比如适当经费支持,宏观政策导向等方式,充分利用老年人群体自身优势,发挥其积极性,实现退休人员的互帮互助。

自我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退休人员积极性,发挥其余热。这种方式具有自主性强的特点,老年人可以自取所需。从管理部门角度考虑,不但可以节省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更便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对常规养老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一种新的尝试。

老年人之间的自我管理方式是保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式:(1)老有所学。以原工作单位老年人为范畴,开展退休养老阶段的学习和提高工作。这种形式可以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和学习社会新事物方面。主要组织者由退休人员担任,这样便于结合退休人员的思想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学习互动,使得退休人员在学习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2)老有所为。以现居住老年人地为范畴,开展生活上互帮互助工作。比如社区义务劳动、关注关心孤寡老人、空巢家庭等,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以年轻者、身体健康者主动帮助年老者和体弱者的形式表现。在政府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可以“志愿者”形式或者以“义工”方式开展工作。这种老年人自我服务的养老方式是弘扬团结友爱社会正气的必要形式。(3)老有所乐。以老年人兴趣爱好为平台,开展精神上的追求,培养共同的情操,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兴趣小组可以打破居住地等因素限制,本着个人爱好、志同道合的原则来组建,如音乐、书画、健身等文体兴趣小组,制定大家共同认可的兴趣小组管理规则,使得每位成员在其中都能得到快乐和愉悦。老龄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综合的、多元化的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来发展老龄产业,显然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居家养老、社区依托、机构支撑、虚拟养老以及自我管理模式,这几种模式之间互相补充,各选所需,实现我国老龄人事业中的多层次管理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保障型养老机构 第4篇

1 社区—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

1.1 客观条件的不成熟

社区养老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统一的运行机制。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养老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居家养老为主, 社区养老并没有很好得融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社区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了一些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及项目, 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我国的大部分社区至今没有切实得履行其应尽的养老职责。而在机构养老方面, 我国的养老机构长期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 存在着明显的床位不足等现象。

1.2 养老费用高

养老机构的类型主要有敬老院、养老院及老年公寓等, 当下, 绝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养老院作为自己机构养老的场所。养老院有公办和民办两种形式。一个城市中公办养老院所占的比重往往较小, 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标准较高, 普通家庭难以负担, 并且仅少部分特困老人才能享受社会救济, 一部分处于困难边缘的老年人缺乏养老的经济能力, 日常生活难以保障。

1.3 人文关怀的忽略

精神护理的欠缺是社区及机构两种养老模式共同的不足之处, 以机构养老为盛。大部分老年人表示:养老院的精神生活十分贫瘠, 缺乏娱乐活动和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只是机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而忽略了对老年人心理上的支持, 幸福指数有待进一步地提高。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在养老院的生活缺乏归属感。这也是老年人不愿意进入养老院的一大重要原因。

1.4 专业养老人才的稀缺

目前, 大部分的就学机构并未开设与“养老”相关的专业, 导致专业养老人才稀缺。从事这一工作的大部分人员存在着年龄大、缺乏专业知识等劣势, 使老年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因此发生病情延误等不良情况也屡见不鲜, 这也警示着政府要更加地重视养老人才培养, 保护好老一辈的弱势群体。

1.5 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

首先, 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一些家庭认为把老人推向社会养老会影响到家庭声誉, 留下不孝的罪名, 因而不支持社会养老[2]。其次, 部分老年人没有为养老投资的意识, 认为机构养老是一种浪费, 一生辛劳都为了子女, 老了亦是如此。再者, 政府缺少此方面的宣传。独立养老已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得不面临的现状, 而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 针对社区—机构养老模式现状的相关对策

2.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做好宣传工作

制定《养老法》, 使诸多养老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加强老年法律的宣传工作, 提高老年人法律意识。老年人要学法、懂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

2.2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政策一:激活民间资本, 制定出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体系的构建[2]。只有养老机构数量的增多及相关法律、政策约束及鼓励, 才能使养老机构的管理模式有上升的动力、对人文关怀引起足够的重视。

政策二:制定针对计划生育户的优惠养老政策。此项政策尤其适用于农村积极执行计划生育的家庭, 要让响应“只生一个”政策的家庭享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政府的重视。

2.3 政府救助的范围扩大

目前政府救助的范围仅局限在孤寡、低保、独居、高龄等的特困老人, 部分处于困难边缘的老人, 生活仍然有经济上的困扰。政府需与相关机构深入合作, 让更多缺乏经济条件的家庭享受到社会福利。

2.4 重视养老人才的培养

政府应重视专业养老人才的培养, 在就学机构设置相关专业, 并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有意愿的人士攻读养老专业, 从而缓解养老难的问题。另一方面, 政府可对下岗再就业的人群进行理论教育, 不仅有利于养老人才的紧缺情况的环节, 也降低了我国的失业率, 一举两得。

2.5 观念的宣传

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对新型养老观念的宣传, 如采取专业讲座、分发宣传材料、拍摄公益广告等手段使老人接受新型的观念, 例如:老年人的自我养老、独立养老以及老年夫妇的互助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形式, 也是最正常的养老形式[4]。另外, 在社会上宣传志愿者服务的精神也有利于养老事业的发展, 志愿者这一新学的血液将越来越多地注入未来的养老工程中, 成为一股不可或缺力量。

3 结语

单一的养老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特殊的老龄化趋势, 社区—机构养老模式已然成为未来不可逆的历史潮流, 完善这一模式任重而道远, 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地努力。我们应该认识到:关爱老年人, 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

摘要:我国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一方面使中国的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的现象, 另一方面造成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难以承担养老问题。本文将从养老现状及解决措施等方面阐述适用于中国特色老龄化现状的养老模式:即将“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

关键词: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独立养老

参考文献

[1]张本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 2002, 40 (30) :2 7-33.

[2]王文龙.城市社会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 2009 (5) :76-79.

[3]邬沧萍, 王琳, 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 200 4, 28 (1) :8-15.

养老机构分析 第5篇

1、中国老龄化情势严峻,养老资金与养老服务机构缺口巨大

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3.5亿。老年人口增速加快,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压力和社会影响已经凸显。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政府建设的福利性养老院难以满足需要,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

据民政部测算,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市场需求是8000多亿,现在仅满足基本需求在1000亿左右,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披露研究结果认为,目前中国养老金缺口则高达1.3万亿。

2、养老观念的转变让异地养老成为当今老年人的重要选择 ?

老年人日渐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各种原因导致大部分老人成为“空巢家庭”的现实和传统居家养老观念的转变,更增强了老人外出旅游的欲望,旅游养老、异地养老逐渐成为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3、老年消费者具有可观的购买能力,养老产业蓄势待发?

据不完全估算,目前老年人各类收入总和已达到4000亿元,到 2020 年可能会突破1万亿。而老年人往往有着较充裕的储蓄,具有较强的购买力。

巨大的现实需求与长期的未来需求和极度缺乏的市场供给之间产生的矛盾,使养老旅游度假区成为了目前中国最具投资机会和市场潜力的项目之一。

二、养老旅游政策解读

1、社会化养老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社会养老机构的优惠扶持政策。包括对养老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增加养老项目信贷投入,提供优惠利率,给予贷款贴息等。

2、各地政府也充分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养老服务业支撑政策,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的将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目标考核责任内容,出台了优先供地、税费减免、床位补贴、培训支持等措施。

三、养老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分析

我国养老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种主要发展模式。

1、候鸟式养老模式

候鸟式养老是中国发展较早的异地养老模式,主要有海南岛的冬季养老基地和北方滨海地区的夏季避暑养老基地,在成都、武汉等城市周边风景秀丽的地方也有所分布。还出现了连锁发展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置换等模式优化,使老人有机会进行异地旅游、疗养。客户以健康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为主,优点是环境优美、灵活性强,缺点是季节性强、便利性不足。

2、居家式养老模式

以养老和地产结合的居家式养老模式,与其说是养老度假,不如说养老主题地产更为贴切。居家式养老往往以养老住宅、养老别墅等地产大盘的形式出现,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周边居多,但大部分仍停留在概念层面,均只是“养老住宅的提供者”,还没有成为“养老服务的供给者”。

3、疗养型养老模式

疗养型养老度假模式更加关注老年人健康方面的需求,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康复疗养机构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体检、老年特色疾病的照料看护、病愈的康复疗养等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身体健康欠佳和对健康格外关注的老年人为主。该模式能够提供高收益的附加服务和衍生健康产业链,对

医疗康复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也较高。

4、立体化养老模式

以北京太阳城为代表的大型综合养老度假模式,包括住宅、老年大学、购物中心、酒店、医院、康体娱乐等多种业态,在盈利模式上“居家养老住宅销售+养老地产持有经营+综合性商业租售运营”等多种模式相结合,是一个以养老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模式。该模式综合性强、面向群体广、配套服务完善,但投资规模大、对开发商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要求比较高。

5、农家休闲养老模式

农家休闲养老是一种候鸟型、旅游休闲型相结合的农家寄养式异地养老模式,代表有崇明岛农家养老和浙江天目山农家养老项目,老人与农户签订协议,长期寄养在农户家中,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形式,也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该模式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服务水平和配套设施有待提高。

五种模式在产品特色、目标群体、盈利模式上有所差异、各有所长。前两种目前较为普遍,竞争较为激烈,后三种则刚刚起步,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四、养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策略建议

根据区位交通、发展环境、场地规模、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选择适合的养老旅游开发模式,同时做好“四个结合”,即:

1、专业化与综合化的结合专业化是指大到旅游度假区的功能规划与项目设置,小到卫生间、马桶、淋浴、呼唤设施、室内颜色等细节的无障碍设计,无不深入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为老年人提供身心照料。综合化是指养老旅游度假区可以因地制宜的和乡村旅游、健康旅游、温泉旅游、旅游小镇等有机结合,既能够扩大市场目标群体,开展多元化经营,规避市场风险,又能够让旅游度假的老人能够和年轻人保持接触,保持身心健康。

2、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结合依托养老旅游度假区较为完善的养老配套,适当开展公益福利性的非营利性养老项目,是企业回报社会、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而将医院、老年大学、休闲娱乐中心、福利性养老院等综合养老设施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独立运营,争取政府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采取“公助民办”的方式,降低开发运营成本。

3、地产销售与多元经营的结合从养老旅游度假区开发实践来看,单一的持有经营模式由于投资大、回收期短、运营成本高,目前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而养老度假与地产开发联姻,从而快速的回收资金,为项目的正常运转和持续经营缓解资金压力,是经过实践检验较为成熟的模式。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开发多元化的养老衍生产品,从资本运作、金融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突破,建立综合性的盈利模式。

增加保障 筹划养老 第6篇

总体来看,林先生家庭目前主要面临两大财务困惑,我们不妨一一加以分析。

家庭收入来源单一。全家开支仅凭林先生的一份高薪,一旦林先生收入中断,则家庭面临极大财务风险,家庭每月近两万的支出将无从列支,即使将家庭70余万的家庭净资产变现,也仅够应付一时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出现的重大支出,但这并不是最经济的做法,同时会严重影响林先生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且家庭流动性资产占比过高(如下表),不利于资产有效增值。

养老保障准备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林先生也意识到了自身家庭的财务隐患:平时一贯大手大脚,没有理财习惯,需要及时改进,至少要为夫妇俩今后的养老积攒一笔养老基金。

理财建议:

首先该家庭要补充基础保障。

建议林先生购买一款30年期缴的定期寿险附加重疾险,正好将保险期间延续至其退休年龄,以覆盖家庭收入的风险敞口。遵循保险设计中的“双十原则”,建议购买保额为200万元(家庭年收入10倍),年缴保费约为15000元,若林先生生存期满,则可拿回近50万元保费,以补充养老金。

另建议为林太太购买一份保额为30万元的定期两全保险,附加提前给付长期重大疾病保险,以防林太太突发意外或重大疾病所需巨额医疗费用,可尽可能减少由于突发事件对整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每年所缴保费为5000元。

其次,应及早准备家庭养老基金。

要提高投资性资产占比。可以准备10万元左右家庭备用金,货币市场基金或银行系类货币基金,以提高流动性资产收益。

建议每月的14700元结余中,可拿出部分进行基金定投,最好选择有后端收费的基金。有时间达到基金公司所规定的时间为养老准备进行长期投资。在基金的选择上,定投基金更适合选择股票型、指数型基金,因为它们波动大,分批买入可有效摊低成本,长期较易获得高收益。鉴于目前市场处于相对历史低位,林先生可以适当增加投资额,以获取较多的基金份额。一旦市场上扬,基金净值整体有所增长,投资人就会获得一个相对较好的收益。但从目前市场情况看,建议定投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分散投资风险,当市场有所上扬时,可再适时调整投资品种或投资比例。建议每月拿出10000元结余,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各定投50%。

同时,可以每年适时定投实物黄金。

黄金投资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强制型储蓄,通过每年适时买入的方式,投资者不知不觉完成了储蓄;二是抗通胀,长期来看,黄金具有明显的抗通胀功能;三是完善个人资产配置;四是方便灵活变现容易。最适合如林先生这样的“养老型”投资者。

黄金具有安全保值和防止通胀损失的功能,同大多数资产价值的波动呈负相关,是投资组合中收益最稳、受影响最小的投资品种,黄金在2009~2011出现持续性大涨以后,虽处于历史性高位,但由于美元的走软及国际战争的不稳定因素存在,前景依然看好。

建议林先生家庭每年购买8万元的实物黄金。投资时点建议为每年年中,因为每年年底年初时,正是中国传统新春佳节、印度过新年,此时黄金消费的需求量猛增,会带动黄金价格暂时上扬,而相对而言每年年中均为一年中黄金价格较低时点,适合进场。

进行了上述相对稳健的投资和养老准备后,林先生夫妇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将不会由于退休收入的锐减而大幅下降。若林先生夫妇确实不考虑要小宝宝的话,则他们的房产将不必考虑留给子孙,则这套房产作为养老保障也是完全可行的。

国外养老机构什么样 第7篇

根据老人所需差异,

设置不同级别养老院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采用分级养老制度。

美国的“梯级养老计划”分为三级:初级是住宿护理家庭,老人住在自己家庭或者愿意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由机构每周提供相应的照料服务;中级就是老人公寓,老人们集中居住,集中提供健康和家居服务;对于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则安排入住养老院。

在加拿大,最普通的是老人公寓,55岁以上即可申请入住,公寓里设施齐全,老人可以自己做饭,这类公寓是针对有自我照料能力和活动能力的老人;再往上,就是老人集体公寓、护士中心,这种老人集体居住,有专门的护士24小时监护;最高级也是养老院,老人的生活和医疗均有专人照料。

英国也是类似的三级院舍照顾体系,初级是老年公寓,对象是可以照顾自己的老人;中级是养老院,对健康无忧但是需要人照顾的老人提供服务;高级则是护理院,针对病患老人,提供医疗方面最密集的服务。

相比之下,日本对养老机构采取了分类的办法,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来界定机构:首先是收费的老人院,提供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服务以及文娱活动,需要终身护理的老人和健康老人均可入住;然后是带服务的老人住宅,这种住宅需要租赁,入住后可以享受24小时的护理师服务,适用于需要日常简单护理或者医疗的老人;集体住宅,针对的是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一般5到9人为一个单元,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但是老人也分别承担做饭或者清洁等工作;老人之家,为60岁以上因故不能与家人一同生活的老人;特别养护老人院,专门收住那些身体状况不好且不能与家人同住的老人;护理院,这是在老人出院后的过渡养老机构,负责帮助老人恢复生理机能和健康;养护老人院,专门服务那些身心遭到虐待或者因经济原因无法在家养老的人群。

这些分级分类,有效地拓展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但是同时也面临着麻烦,那就是机构较多带来的费用较高。费用问题是困扰各国养老机构的基本难题之一,尤其是各国老龄化在普遍增长,随之而来的养老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多层次多种类的养老服务虽然贴心,但必然要求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素质,像日本就要求老人护理员要经过三年培训,人员素质的高要求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和人力成本的缺口越来越大。

养老院也需要科学评价体系

各国一方面从制度上完善养老机构建设,一方面也在各自想办法提高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美国的一个办法是举办“最好养老院”大排名。每年美国有近330万老年人进入各类养老机构,为了让人们对养老机构有更直观的评价和认知,在选择时有更明确的参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每年都举办“最好养老院”荣誉榜,这个榜单的评选资料来源于美国医疗保健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数据,在美国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其评选指标包括健康检查、护理人员和护理质量考察,这三个大项之下还分别有多个小项,分数从一星到五星不等,排名情况每一季度都更新一次,最后年末评选年度最好疗养院。这份榜单除了有评级功能,给每个养老机构一个总体星级之外,还能给出三个领域的不同星级,这不仅为老人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还能有效拉动养老机构的自我完善。而且这个评选活动,范围涵盖美国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基本上把各地方政府都吸引参与进来,政府的参与不仅加强了榜单的权威性,而且还能在榜单发表后,加速相关养老机构对自身不足的整改。

日本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是把养老机构和幼儿园建在一处。老人们一方面在养老院里享受服务,同时那些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还会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定期到幼儿园去做义工类服务,老人们与儿童一起玩耍或者做一些护理儿童的简单工作,这对于愉悦老人身心,有特别好的效果。

法国则坚持自己的传统,尽量把养老机构安排在市区。因为市区才能保证老人们得到充分的医疗、公共设施服务和交通便利,而且严禁地产商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把城市内的养老院改作他用。

新的考量重点:

满足需要,更要满足喜好

目前为止,各国养老院的发展中,家庭养老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即使是在家庭观念并非很浓郁的美国,研究人员也发现,老人们更愿意选择生活在自己家里,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人能更好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交际圈。目前,欧美等国都在尝试把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家政服务人员,投入到定期的上门服务中去。日本则仿照幼儿园入托制度,采取日托或者周托的形式,将老人定期送到养老院享受服务,平时则居住家中。

另一方面,各国养老院正在尝试在设施、服务方面体现更多的亲情和人文关怀。以往的养老院,侧重的往往是服务设施、医疗设施,养老院往往就是所谓的医院或者护理院,而现在养老机构建设理念开始进一步独立,有意识地与医院保持一定空间距离和功能距离,法国人甚至刻意要求养老院不能建在医院旁边。

养老院还将进一步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从理念上来看,它是为老人提供面对面交流的第三方平台,老人生活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老人在其中生活会更习惯,更贴心,更能调剂生活。芬兰在全国已建立起数百个老年服务娱乐中心,引导老人最大限度运用大脑,鼓励他们做手工、玩游戏、聊天和散步。

(责编:石磐)

上一篇:框架重构下一篇:卫生健康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