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思路范文

2024-09-13

调整思路范文(精选12篇)

调整思路 第1篇

关键词:机械天平,计量性能,调整措施

目前, 人们在对物品质量计量工作中, 机械天平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和精度, 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然而, 机械天平在使用的过程中, 时常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出现相应的质量问题, 这就使得机械天平的准确性和精度大幅度的下降。为此我们就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调整, 从而使其计量效果得到保障, 以确保机械天平的正常使用。

1 天平有四项基本计量性能

机械天平在使用的过程中, 其自身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敏度以及不变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们是机械天平的基础性能。如果机械天平在使用的过程中, 这些性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那么就会到来计量结果出现严重的误差, 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就需要采用相应的调整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 从而使其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满足物品质量计量的相关要求。

2 对天平计量性能调整的过程

在机械天平使用的过程中, 对其计量性能的调整时很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测量状态达到最优化, 使其各方面性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但是机械天平在使用的过程中, 有时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出现相应的问题, 因此我们就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 以确保机械天平的正常使用。

2.1 计量性能调节的两个根本因素

机械天平是由多个调节机构组成的, 这些构件在整个天平计量工作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 从而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 其应用效果得到有效的保证。而重心因素和结构因素作为机械天平计量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对其进行调整的过程中, 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处理的, 这样就可以使得机械天平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灵敏度等方面的性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2.2 根本因素之重心因素

在机械天平中所谓的重心因素其实就是指的天平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它会对机械天平的准确性和精度有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调节的控制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处理。

2.2.1 在随遇平衡状态下的调整。

在机械天平在随遇平衡状态下, 我们为了使其自身的工作性能和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我们就要对天平中的各个机械构件进行有效的调整, 从而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 不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自身的稳定性和灵敏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 在实际情况下, 机械天平很难达到一个随遇平衡的状态, 因此我们只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 从而使其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即可。

2.2.2 在不稳定平衡状态下的调整。

不稳定平衡是说一个物体达到平衡时, 其重心在支点上方。这种平衡状态是很不稳定的, 一旦物体受干扰稍微离开平衡位置, 重力矩就会将重心加加速向下拉, 这就像一个翘翘板一样, 既便好不容易使其平衡了, 但只要稍有扰动, 它就又会偏向一侧。对于翘翘板而言, 我们还是有可能使其平衡保持一段时间的, 但对于天平, 我们则不可能使其达到那种平衡。天平总是会向一侧偏转, 直到被阻止, 就像翘翘板的偏转最终会被地面阻止一样。 (当然, 天平偏向一侧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不过通过检查, 我们能够判断出, 它是否是由于重心高于支点而引起的。具体的方法是:在天平翘高的盘中添加砝码, 砝码不能过重, 只要刚好能使天平开始向另一侧偏转即可, 观察这个偏转过程, 如果它是一个有加速度的、越转越快的过程, 就可以确定偏转是由于重心过高引起的。从加速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出重心高出支点的距离加速度越大, 重心越高) 。所以我们又知道了, 一台部件完好的天平, 是绝不可能维持不稳定平衡状态不变的, 它总会偏转到某一侧。

2.3 根本因素之结构因素。

“结构因素”是指天平两个力点与支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因素, 它直接影响天平的正确性和示值不变性, 而间接地对天平的稳定性和灵敏性产生影响。在“结构因素”中我们提到了三个点, 分别是天平的一个“支点”和两个“力点”。对作用于中刀上的所有的力进行合成, 所得的合力的作用点, 就是天平的支点。同样, 分别对作用于两个边刀上的所有的力进行合成, 所得的合力的作用点, 就是天平的两个力点。支点和力点都位于各自的刀刃上。两力点与支点的距离之比, 直接决定天平的正确性。对于等臂天平来说, 这个比例为1:1。

总之, 天平的支点和力点不固定, 导致了“结构因素”不能确定, 从而造成了对计量性能的影响。但“结构因素”还有另一个重要特性, 就是它的“构形作用”。具体的说, 如果我们用直线将天平的支点和两个力点连接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以支点为顶点的、近于等腰的三角形 (也可能成一条直线, 但可能性极低, 且不可能保持直线不变, 可不予考虑) , 如果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向上 (即刀子处于“离线”状态) , 天平的重心会随着天平加载质量的增加而下降;相反, 如果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向下 (即刀子处于“吃线”状态) , 天平的重心则会随着天平加载质量的增加而上升。

2.4 影响天平计量性能的两个根本因素必须相互配合。

对天平计量性能的调整, 也必须全面兼顾、谐调进行。一台调整到最佳状态的天平, 它的重心应稍低于支点, 既保证天平始终趋于稳定平衡状态, 又能提供较高的灵敏性;它的支点应稍高于两力点的连线, 使三点呈一个支点在上的三角形, 这样, 随着横梁因加载而产生的弹性变型, 三点最后趋于落在同一直线, 同时保证从空载到重载全程有较高的灵敏性;它的两臂长度之比, 应趋近所要求的数学比例, 保证最高的正确性;它的三个刀的刀刃, 应极近互相平行, 将支点和力点的变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提供最佳的示值不变性。

3 结论

总而言之, 我们在对机械天平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为了使其准确性和精度进行进一步的提高, 就需要将许多相应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 从而使其应用效果得到有效的保证。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 人们也将一些新型的技术应用到其中, 这就使得机械天平的工作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亚军.天平砝码秤[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6, 12.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第2篇

一、产业结构现状****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

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九五”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2003年调整为10:57:33。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73.0:24.5:2.5调整为67.2:24.7:8.1。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第二产业以工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65%。工业不仅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涌现出了诸如东方钽业集团、恒力集团、奔牛集团、英化股份、大荣化工等一批在区内外甚至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骨干企业,以及沙湖纸业、惠冶镁业、兴平公司、丰本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创出了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太西无烟煤、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石鑫牌硅铁、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牌产品。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煤炭工业、高载能原材料工业、电石化工工业、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电力工业等产业均在全区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2年各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2;煤炭采选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占18.3;电石及深加工10.26亿元,占14.2;电力工业8.33亿元,占11.5;煤炭深加工2.5亿元,占3.5;以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为主的高载能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占10.2。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6,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8.0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24.3。其中: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30;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88亿元,占20.1;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38亿元,占16.6;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0.78亿元,占5.5;社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99亿元,占7。近年来,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交通邮电通讯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投资不断增加,每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保持在30以上。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缓解了因第一产业就业减少和第二产业就业增量有限的压力,已成为我市安排就业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但是我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由此引发出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空间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与集中发展的矛盾。目前形成了****、石炭井、汝箕沟、白芨沟、大峰矿等城镇和矿区,各点相距较远,最远达100多公里,造成产业区小而分散,城市资源浪费,运行成本过高。二是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就业压力大的矛盾。我市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5:95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三是工业结构单

改变复习思路 调整复习方法 第3篇

关键词:绍兴中考试卷 中考试卷分析 复习

一、试卷分析

1.考查知识点、内容标准、分值及题型分布

2.试卷的变化点:

从这份试卷看中考试卷的变化比较明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①图表多,题意的传递多元化。全卷共24个题目,共出现了15处图表,其中第2、5、18、21(2)题的答案以图表形式呈现,第3、6、8、9、10、11、13、15、16、19、21(1)、23、24题的题干以图表形式呈现,第18、21、23题需对图表进行比较。

②难度下降,答案不唯一。几何证明题的难度下降,并且所要得到的证明结果不是唯一的,自己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证明,有些填空题的答案也不唯一,考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有选择地写出答案。化简与求值题的字母给予值予以有条件地选择。

③答案多样化。答案由具体的数字、数学语言、图表、文字等形式,还出现了谈感受,设计图案配解说词、设计方案等比较新颖的题目,从中也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④减少纯数学题,增加生活性。题干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显生活化,让考生在熟悉的环境下进行解题。减少了以往学生单纯地面对数学题目或图形。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⑤比重有所调整。统计与概率的分值比重、难度都有所提高,这次08年的中考试卷与以往的中考试卷比较有明显的变化。从题型角度看,这方面的内容调整比较大,着落点比较广,思考空间也有所拓宽。从选择题、填空题拓宽到了综合题方面。

二、问题与思考

1.选择中考试卷要不要看这地区使用的教材是什么版本?

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是在新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而成的,通过审批才得到出版发行。现在不同的实验区采用的版本不一样是正常的,我们也没有必要自己去把各种版本找来进行比较再进行补充,这样对我们的复习十分不利。我们看中考试卷的目的是为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命题趋势及一些信息,对我们的中考复习带来帮助。我认为任何一种参考书都不如中考卷。对不是实验区的试卷也要有选择地看,自己要对新课标与旧大纲进行比较,明确知识点的改变趋向和方法。

2.有否必要每一份课改实验区的试卷都让学生做一遍?

上面我提到过任何一种参考书都不如中考卷,但也没有必要把每一份中考试卷都让学生做一遍,这样的效果可能不是最好,我们应该自己有选择地进行练习,许多试卷的题目有普遍的相同点,不同点或亮点没有几个,我们应该选择这些让学生进行练习,减少学生负担同时又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认识不同题型有所帮助。

三、对中考复习的启示

我自己也翻阅了其他教师和专家对我们中考数学试题的命题趋势分析的文章,也得到了不少好的信息和方法指导,我结合本人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考试说明的学习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1.坚持以《课标》为主线,以考试说明为根本

我们的中考复习必须坚持以《课标》为主线,分知识板块进行复习,打破原来知识点出现的顺序,这点与原来传统的复习差不多。我认为数学复习就要有系统性,不能简单地进行一次重复就可以了,我们好的传统的数学学习方法都必须坚持,根据新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做一些微调。在复习前应该认真学习一遍《考试说明》,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2.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和难度的把握

中考的试卷也正说明数学的本源和去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数学的实践与应用,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搞这一块内容,而是应该在其他三块知识复习过程中进行渗透,也可以作为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习的一种题型,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体验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只有认识学习了《课标》和《考试说明》,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制定复习计划。在制定计划过程中应该给自己和学生留下空间,让每个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得到收获。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7月版

2.贺峰.数学知识在其它学科中的“渗透”.《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6.1-2期

3.《绍兴市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调整职教思路 促进职教发展 第4篇

一、职业教育要树立品牌意识

在职业教育领域里树立品牌有利于在各类层次职业学校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多年以来, 许多职业教育的各类学校, 互相之间缺乏竞争。这是因为此类学校既没有普通中学的升学压力, 也没有高等院校那种需要社会广泛认同的迫切需求。所以, 在职业教育树立教育品牌, 能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也必然将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不足的各类职业学校无情的淘汰出局。要树立品牌, 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品牌学校:在硬件软件方面达到一定要求的前提下, 还应具有若干年的建校历史, 因为只有若干年的建校历史, 才会有深厚的积淀, 它不像经济品牌, 通过各类途径会迅速占领某一市场, 而很快产生出品牌效应。而学校必须有浓厚的积淀之后, 才可能形成一定的品牌资源。

(2) 品牌校长:曾在全国教育中产生轰动的清华职业校长培训中心的纲领性培训理念“武装一人, 振兴一校”也充分说明这一点。“武装一人, 振兴一校”是指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 用前沿的教育思想武装校长, 力促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 以职业型教育家的全新形象, 发挥校长对学校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使其产生质的变化, 即由行政型向产业型、由职务型向职业型、由权力本位型向能力本位型的转变。这种转型对校长个人来说, 既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推陈出新过程, 又是一次个人素质或能力的重新组合过程, 是一次由职务校长观念变革到职业能力重塑的过程。

(3) 品牌教师:师资是树立品牌学校的基础, 一个品牌学校应具有若干名在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技能上, 均是所在省市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上的佼佼者, 是“双师型”素质人才;有较强的科研、教研能力, 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大家公认的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能力。

(4) 品牌专业:该专业能够构成这所学校的特色, 在教材中能突破现有教材的局限, 在授课上要更多体现出与时代同步的专业上的新技术、新动态, 又能在教学方法上充分显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定要有完备的、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特点的实验和实践场地。

二、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特色

在产业结构的划分中, 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最显著的不同就在于: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它的基础性,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它的行业性。职业教育偏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 偏重于劳动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既能动手, 又能动脑, 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实践技能, 既有学历证书, 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只有真心真意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服务、技能服务和社会服务, 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贴近行业的发展需要, 贴近人民群众致富的需要, 职业教育才能够获得地方和行业的支持和重视, 发展才会有生命力。

三、职业教育要围绕以技术、技能型为核心

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是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尽管现代随着终身学习体系和教育“立交桥”的建立, 职业教育不再也不应该是“断层”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可以继续升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 这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 但是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学生相比较, 直接升学的这部分学生必竟还是少数。因此, 只有让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掌握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技能才能胜任就业岗位需要, 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 培养人才的教育应该有所侧重, 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 职业教育能不能明确这一目标, 准确把握这一定位, 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和能否不断发展的前提。职业教育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技术、技能为核心, 以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 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途径,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当然, 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 并不是唯技术技能, 也必然强调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导向性

影响职业教育的因素很多, 如生源市场、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 但其中最重要是劳动力市场。因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必然考虑学生的充分就业, 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就业, 职业教育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 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旺盛与否, 决定着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别, 决定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 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劳动力市场的人才岗位需求, 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劳动力市场是变化的, 是动态的, 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当然, 在强调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性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调节的失效性, 必须重视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特别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和协调, 办好骨干示范性学校, 对一些特殊专业, 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五、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地方与行业特色

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服务。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和政策规定, 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在地方、在行业, 这同样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行业性。地方和行业对发展职业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积极性, 来源于希望职业教育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以带动地方和行业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 职业教育要办好, 也需要依靠地方和行业的优势和条件。地方、行业和企业了解自身现状和发展趋势, 熟悉生产工艺技术特点, 了解实际生产、管理和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从而及时并准确地指导职业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培养规模。地方和行业能够提供学生获得技术技能所必需的真实现场良好条件。所以,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切实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参与。

六、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现在, 随着社会及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升温,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逐渐受到社会的欢迎, 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我们很欣赏, 但其他方面存在着不足。这也对职业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由于职业学校的特点, 职业的素质教育要有侧重。

(1) 职业化的教育:职业化精神是内在的精神动力, 而不是专业的知识技能, 是对职业的价值观与态度, 中国人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并不比发达国家的人差多少, 但是在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方面欠缺很多, 这些都是以牺牲效率和效益为代价。职业化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 职业化就是大家在职场上都使用同样的语言讲话, 用同样的方式沟通交流, 用同样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来做事。职业人的成功要建立在职业化环境中, 而职业化环境的形成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职业化人才是人才市场上的优势资源。职业化会越来越成为人才市场的通行证。只有具备高度职业化的人才,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才会拥有更大的竞争力。

(2) 爱岗敬业的教育:爱岗敬业是职场从业者基本的价值观和信条, 是职业的重要品质。一个人一旦爱上自己的职业, 身心就会融合在工作中, 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 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每个岗位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 都是职业人在社会分工中所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整个社会好比一条生产线,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哪怕是一个小小螺丝钉出现了问题都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转。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尽职尽责, 忠于职守, 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进程与效率, 给社会带来损失。

(3) 团队协作的教育:团结协作是生存发展与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情况下, 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时代主题。在当今社会不会与人合作的人必定无所作为, 甚至被社会所抛弃。优秀的团队, 可带来良好的正面效应。而团队成员缺乏合作精神, 造成内部分裂、相互拆台、恶意攻击、互相推诿等现象, 将会造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4) 人品的教育:我国古代倡导的“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是正直品质的最恰当的诠释。刚正不阿, 不为利益出卖自己的人格, 不卑不亢, 无欲则刚, 长期的道德修炼就高尚品格, 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人才交流的情况下, 对服务的团队, 要保持忠诚, 以积累自己的职业声誉。

诚信是职业人的铺路石, 良好的个人信誉是成功的云梯。“言而无信, 行之不远”, 信用等级的降低意味着你在职场上的路将越走越窄。严守公正是职来人在职场上的超人之处。在工作环境中公正之心是树立个人威信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5) 社交能力的教育:作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踏出校门, 就成为社会人。社会组织是由各种各样的关系构成的, 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社会人, 各种社会关系是通过微观的人际关系体现出来的, 每一个社会人都时时刻刻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良好的社交能力, 能够帮助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是你事业成功的重要资源和保证。职业学校学习一些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资源和保证。职业学校学习一些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现代社会将情商作为人们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 但是传统教育缺少对这方面科学系统的教育, 开设人际关系的公共课, 提升学生的情商水平, 以便他们走出学校, 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与创业型人才。人才离不开各类学校的教育与培养。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多少年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就像城市的绿化、美化一样, 难以有固定的标准,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拓展。但作为各类职业学校只要努力让学生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全面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的修养。那么职业教育事业将会更加灿烂辉煌。也将会有更大完整的体系、完整的思路和更完美的保障为职业教育护驾保航。

摘要:2005年11月7日至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工作教育会议, 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2006年11月13日, 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国家已经把职业教育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 这对职业教育如何加大调整改革力度, 适应市场化、社会需求提出了新问题。本文从树立品牌意识, 突出职业特色, 以技术技能型为核心, 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导向性, 充分认识到地方性与行业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六个方面提出调整改革思路加以闸述。

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第5篇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会造成一些产业就业人员的相对减少,同时也会扩展其它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吸收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 就业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是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的表示方法有:C/V;(C+V)/C;C/(C+V)。

从其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本质是反映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伴随着资本积累个别资本(C)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C/V或(C+V)/C或C/(C+V)﹜都呈不断提高趋势。这种趋势是资本因追求利润内在动力和竞争外在压力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组织技术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对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会有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我国就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马克思指出了因科技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客观因素的量的相对减少”。一方面,有机构成提高后,既定的资本形成对劳动的较少数量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增加的资本投入也会形成相对减少的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就势必形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同时,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竞争力日益加强,形成对小商品经济下的农业个体农民、城镇个体手工业者的冲击,使大量农民或个体手工业者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特别是对于无一技之长的非熟练工人影响更大。

我国原有的就业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就业人员行政计划分配,直接导致我国各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比例失调,冗员繁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就业改由市场来配置,失业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我国2000年统计的城镇失业率为3.1%,到2003年就升到了4.3%,增加了将近百分之四十,而实际上的失业率比这要高,因为大量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及一些失业人数并没有统计在内。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时也能创造出对劳动力的新需求

马克思也指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增加就业的作用。“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但并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就业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并行不悖的”。我国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大量被采用,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直接带来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以至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和变化,这又势必促成劳动力就业结构性调整,使劳动力的就业总量不断增长。我国城乡从业人员由1952 年的20729 万人增加到2003 年的74432 万人,增长了359.1%,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带来的其它就业领域的拓宽。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马克思指出:“机器在应用它的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它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大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它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含和外延两方面的加强,使工人阶级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也就是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劳动,即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其主要部分是服务业。发达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其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70 %或以上,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服务业就业的人数要占70 %或以上。如美国近1.3亿就业人数中,大约有0.9亿在服务行业就业。

根据国际经济规律,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超过1000 美元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 美元,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将面临巨大的调整。从1978-1999 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在三次产业调整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0.4%和20.4%,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分别上升了1.1%和5.7%,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比重分别上升了9.3%和14.7%。三次产业调整中,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高于产值比重的增加。我国这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正符合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工人阶级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性劳动”的理论分析。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出现劳动力的绝对剩余,这正是我国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就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大量转出。在第二产业内部,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慢于工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但在第二产业内部会发生转移。如装备制造业中的精密仪表、通讯设施、半导体等行业逐渐成为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的部分。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快于工业扩大再生产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将迅速减少,就业人员由第二产业转出。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当前尚属前一情况。资本有机构成越高,第三产业越发

达,越能吸收从第一、二产业转出的过剩劳动力。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社会就业中趋于上升,并将在未来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进入剧烈变动时期,这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自然反映。1978-1999 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份额由70.5%下降到50.1 %,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由17.3%上升到23%,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则由12.2%上涨到26.9%。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1994 年就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扭曲。1999 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产出之比为17.7∶49.3∶33,但相应的就业之比为50.1∶23∶26.9。居民通过就业获得收入,进而进行消费与储蓄,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国民经济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这样,产出才能适应消费和投资的需求。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比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高出30 多个百分点,所以我国的产出与就业结构不合理。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洛林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我国有4.9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的约1亿,转移到城里的农业人口大概有1.2亿,真正是用在农业上的有1亿就够了,还有1.7亿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消化。由于今后每年还将增加几百万,再加上未来20 年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1000-1200 万,以及800 万左右的下岗人员,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沉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向深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日渐加大,就业结构的矛盾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日渐突出,进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解决的办法只有加速经济的良性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扩展新的就业领域。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经济的发展能带来就业容量的增加,但增加量不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促进新的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量的最现实的选择。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很高,大约为0.75,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700 万个就业岗位。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 万元,可以解决7-8 个人员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员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 个人员就业。发展第三产业要支持鼓励旅游业、餐饮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教育服务业、法律服务等,尤其是立足于农村的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发展。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是我国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目前全国

工业部门就业人数为1.5 亿,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员就有1.1 亿。1979 年到1999 年间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在中小企业中实现了就业。应根据我国国情(几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上千万的下岗工人)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积极利用劳动资源的比较优势,努力发展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做好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带来的失业人员,主要是劳动素质较低的非技术专业人员。我国现有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的非技术人员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导致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这些情况在沿海城市(如广州、深圳、温州等)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应积极发展多层次的教育产业,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劳动人员的素质,掌握新技术,改善就业结构。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一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减少,但同时可以扩展其他一些部门行业的发展,解决一部分就业。我们应适应这一产业的发展变化,通过加强和提高社会劳动就业意识,加强政府机构的引导和劳动者本身的发展和开拓,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调整第一、第二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鼓励促进有潜力的行业的发展,吸收剩余劳动力,使我国逐步形成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就业结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主义体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王俭.有机构成调整下劳动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报,2003

3.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重复博弈”与股改思路的调整 第6篇

迄今为止,“重复博弈”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来自著名的“阿克谢罗德竞赛”。这一竞赛以“囚徒困境”为基本博弈单元,经过几百次的重复试验总结出成功的重复博弈应具备的几个特点。

阿克谢罗德竞赛

阿克谢罗德是一名政治科学家,在1984年的著作中他描述了借助数学和计算机化的方法所做的两次重复博弈试验——“阿克谢罗德竞赛”。

“阿克谢罗德竞赛”的规则是这样的:参赛者以电脑程序的方式在赛前提交一个博弈策略,这一策略将被固定下来而在竞赛过程中不能加以改动。策略既可以为复杂策略,也可以为非完美策略(如“两次不合作就报复”)。竞赛为循环赛,重复200次“囚徒困境博弈”,前次博弈的结果将被记录下来从而对后次博弈产生影响。竞赛中由电脑将参赛各策略予以匹配,运行结束后累计得分最高者为胜。

首次“阿克谢罗德竞赛”共有15个策略参赛,其中包括阿克谢罗德自己的一个随机程序(以50%的概率选取合作或不合作)。循环赛最后的胜利者为加拿大学者安那托尔·若珀特提交的“针锋相对策略”。该策略的特点是:第一次对局采用合作的策略,以后每一步都跟随对方上一步的策略,你上次若合作,我这次就合作,你上次若不合作,我这次就不合作。

竞赛中排名前三位的策略有三个共同特点:一、“善良的”,即采用“合作”的博弈策略,从不首先背叛;二、对方出现背叛行为就一定要报复,不能总是合作,即“可激怒的”;三、不会因对方的背叛而进行无休止的报复,如果对方以后改为合作,则也进行合作,即“宽容的”。

为了验证这些特点,阿克谢罗德将第一次的竞赛结果公开发表后,邀请更多的人参加第二轮竞赛。第二轮共有63个策略参赛,其中仍然包括阿克谢罗德自己的那个随机程序。第二轮竞赛的获胜者仍然是“针锋相对策略”,同时竞赛中还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一、“善良的”:排在前15位的策略中,14个策略都是“善良”的,只有1个不善良的“哈灵顿程序”(策略为首先合作,当发现对方一直在合作,它就突然来个不合作,如果对方立刻报复它,它就恢复合作,如果对方仍然合作,它就继续背叛)列入其中。排在最后15位的策略中,只有1个“总选择合作的程序”是“善良”的;二、“可激怒的”、“宽容的”的特点仍然存在;三、“累积的”:“针锋相对策略”在循环赛博弈中取胜的原因是它能够通过合作行为获得最高的累计分数,它得高分的情况较多而得低分的情况较少。但是“针锋相对策略”从来不是单次试验的最高分(其在对局中的得分从来不可能超过对方,最多打个平手),所以,如果遇到淘汰制的循环赛,它会很快被其他策略所淘汰。四、得胜的策略都是“清晰的”,即能让对方在三五步对局内辨识出来。如“针锋相对策略”很快就让对手很快发现了规律,从而不得不采取“合作”的态度。而那些过于复杂的策略则由于需要实践的次数过多、“学习”时间过长,博弈的效果并不好。

通过这两次竞赛,阿克谢罗德总结了那些在“重复博弈”中能够获得较好博弈效果的策略具有五大特点:“善良的”、“可激怒的”、“宽容的”、“累积的”、“清晰的”。

股改思路的调整

股改是一场参与者众多、促使我国金融体系深度变革的博弈,在股改中各方参与者获得“共赢”而非“共损”的博弈结果是股改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正如我们以前所分析的,财政资金积极介入但市场仍旧低迷、流通股股东持续售股,实际上这就是股改在得到“共损”结果的市场体现。

那么,我们的股改思路是否该做一些调整?如何实现“共赢”的博弈目标?当运用“重复博弈”理论进行分析时,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对价方案必须是“善良的”

对价方案是股改博弈的起点,它由非流通股股东先行制定,再与流通股股东进行沟通。由于这一过程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所以,与“囚徒困境博弈”略有所不同,流通股股东是在了解了非流通股股东的博弈策略后再选择自己的博弈策略,如果非流通股股东选择了背叛,流通股股东就将直接选择背叛。也就是说,非流通股股东的博弈策略将直接决定了博弈的方向。

在目前的股改实践中,非流通股股东普遍利用方案的绝对制定权推出“背叛”的对价方案;在随后的表决过程中,部分基金管理人为了“回扣”而再次“背叛”普通流通股股东,于是流通股股东在表决阶段难以“背叛”地将方案否决;于是,在“股改后的股价走势”的第三阶段中,由于不存在限制条件,“被背叛的”普通流通股股东和基金管理人为求自保,纷纷利用售股的时间优势在二级市场上“背叛”非流通股股东,从而产生市场的持续下跌。如果究其根源的话,是非流通股股东在博弈起点上的“背叛”导致了整体博弈的“背叛”走向。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使博弈的方向回到“合作”的轨迹上?借鉴重复博弈试验,博弈整体效果最好的15个策略中14个是“善良的”(唯一的不善良哈灵顿程序在“千次进化试验”中被淘汰)。也就是说,要获得“共赢”的博弈效果,需要在股改实践中倡导博弈者采用“合作”策略,对首先采用“背叛”策略的博弈者进行限制和打击。具体到股改的初始阶段,是非流通股股东制定的对价方案必须是“善良的”。

“善良的”的对价方案应具备这样三个标准:一、股改的目的是解决股权分置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方案首先需要实现全流通目标;二、对价方案应达到“共赢”的博弈结果。股改后如股价稳中有升,全体博弈者将受益,即“共赢”;若股改后股价大跌,各方博弈者均受损,为“共损”。所以,这一对价方案应该具有稳定股价的安排;三、对价方案还应体现“合作”的博弈策略,双方得到的利益均等;四、股改是非流通股股东因打破上市承诺而进行的补偿,因此,应以上市发行价作为计算基准,有增发和配股的需要一并计算成本。因为这正是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两个群体之间进行交易的真实成本。至于其后数年股价上的跌幅,是流通股股东内部交易造成的,不应该成为非流通股股东减少支付的理由。同样的,那些以往损失了现在又尚未持股的流通股股东如果希望得到补偿,它们买股和增持就可以了。

博弈者的态度必须是“可激怒的”

由“重复博弈”试验结果可以看到,只有博弈者对“背叛”行为“可激怒”,才会使背叛者畏惧“共损”而不得不“合作”。相比之下,那个“总选择合作的”的最善良策略其博弈效果并不好。一个任何情况下都会“合作”的博弈者,又有谁会跟它“合作”呢?

在我们股改实践中,却存在着这样的理解,以为投赞成票就是完全的“合作”,这是完全错误的。当我们一味地姑息那些“背叛”的方案,我们就是在成为那个最善良的策略,就是在走向了“共损”的博弈结果。

所以, 我们有必要调整思路,在股改中鼓励博弈者采取“可激怒的”博弈策略。

股改政策的走向必须是“清晰的”

“重复博弈”试验证明了排名居前的策略是“清晰的”,能够很快让博弈对方发现规律,减少试错和学习的时间,这样方能获得较好的博弈效果。

反观股改实践,政策走向上较为模糊,对价方案的制定缺少标准,股改审核的权力交到了深沪两处交易所,监管也没能及时跟上。由于缺少相对统一的指导性思路,股改虽历经数月,但市场仍对各操作思路争执不休、意见分歧。如果这样继续“试错”下去,又如何能获得好的整体博弈效果呢?

追求“累积”的博弈效果

重复博弈试验中反映了这样的规律:“针锋相对策略”不会在任一次单次对局中获得最高分,最多只是打个平手,但是其整体的累计效果却是最优的。

同样,我们的股改追求的是协调各方利益,平稳地解决股权分置的历史问题。所以,股改的重点不是几十家、二三百家的局部博弈效果,更不是某些公司某些股东的个别利益,而是千次重复博弈的“累积”效果。

对博弈速度的再思考

目前股改中存在着一些未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制定合理的对价方案,倡导怎样的博弈态度,包括如何修改对价程序以避免基金管理人的“寻租”和“背叛”,包括如何惩处改票等违法行为以及弥补流通股股东损失的利益,还包括如何对近千家质地一般、质地较差的公司进行股改,等等。

浅谈建筑结构方案调整思路 第7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结构方案,方案调整

一、结构方案调整的重要性

合理的结构方案应当具备合理经济的结构体系, 其结构应当是传力明确, 而且结构平面及其竖向布置简单而规则。同时, 应当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条件, 协调相关专业。在结构方案调整上, 应当考虑到用力学概念来加以把握。在方向上选取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最终选取较优的结构方案。

二、结构方案调整

1. 结构选型

在结构方案设计环节中, 结构选型是关键要点之一。选型完成后, 就对其采取结构合理布置, 然后再进行结构的初步分析, 从而进行结构布置的优化。

对建筑上部结构的选型应当结合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以及当前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技术要求, 对多个结构方案采取技术经济方面的充分比较, 然后再加以确定。所选取的结构方案应当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和可实施性。结构的科学性应当是充分体现在结构受力合理、传力途径明确;先进性就是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经济性就是要降低材料的消耗、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量以及建筑物的维护费用等;可实施性就是可以用现有的施工技术建造, 且施工方便。

2. 基于力学概念的结构方案调整

工程实践表明, 可通过基于概念设计来对结构方案采取合理调整, 同时通过结构从宏观上来把握结构方案。如对于需要增大剪力墙结构的抗扭, 则应当考虑在端部设置剪力墙, 采用L、T等截面形状的剪力墙来增大结构的抗扭刚度。当结构扭、平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 若结构抗侧刚度不大, 则可在结构平面周边增设或加大剪力墙;若结构抗侧刚度较大, 可减少结构中部剪力墙。同时, 通过合理调整连梁的高度可有效地避免连梁出现超筋现象, 也可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侧力刚度。

三、实例分析

1. 剪力墙的合理减小

某框—剪结构在进行地震分析时, 由于顶点侧移未能满足规范限位要求, 故自然而然就想到要增设剪力墙, 但结果却总不能如愿。剪力墙越加越多, 越加越厚, 刚度越加越大, 但侧移却总不能满足规范限值要求。后经过分析, 在原最初的结构上减少了剪力墙, 却奇迹般地满足了侧移限值的要求。这是因为,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通过楼板使框架部分和剪力墙部分共同工作的。在结构下部, 剪力墙承受很大的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 剪力墙帮了框架的忙;但在结构上部, 框架帮了剪力墙的忙。也就是说, 对框架-剪力墙结构, 有时采用减少剪力墙的办法反而能使侧移限值得到满足。

如某酒店建筑其结构类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在进行结构分析时, 剪力墙厚度为500 mm时, 考虑扭转较大, 不满足规范要求, 故将墙厚改为600 mm, 其余不变, 两次计算结果比较见表1。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充分地看出, 剪力墙变厚了, 但侧移反而加大 (X向由1/1 247增大为1/l 036, Y向出1/1 272增大为l/923) , 框架部分承受的倾覆力矩反而加大 (x向由21.60%增大为29.85%, Y向由23.38%增大为32.08%) , 这与框-剪结构协同工作原理有关。在侧移加大的同时, 位置也上升, 原因就是在框-剪结构上部, 剪力墙需要框架的帮忙。剪力墙越厚, 则框架的负担越重, 要求其抗侧力刚度越大。所以, 当剪力墙部分的侧力刚度加大而框架部分的抗侧力刚度不变时, 由剪力墙加厚而增加的水平力只能由框架单独承受。

2. L形剪力墙的布置

某大厦地面以上28层, 裙房5层, 地下3层, 总结构高度100.85 m。平面尺寸为11.59×10.0 m, 其中, 1~3层前厅入口处是三层共享空间的大堂, 19层 (设备层) 以上平面左右两侧各收进2 m, 形成退台, 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初步设计的主楼建筑方案有两个, 都是利用电梯间和部分钢筋混凝土墙体构成内筒, 周边则由梁柱形成外框。但两个方案的外框柱距却大相径庭。其中, 稀柱方案柱距为11.59 m, 外框仅有12根柱子;密柱方案柱距为3.82 rn, 外框柱子达36根。各个方案的结构平面布置见下图所示。

实践表明, 通过减小框架柱的截面可以有效地改善稀柱的剪力滞后问题。为此, 对本结构方案二采取调整, 采用“L”形剪力墙来替换主楼四角正方形柱。计算结果表明, 通过对结构四角的方柱由“L”形剪力墙代替, 使剪力墙截面比方柱截面减小。但其具有更大的抗侧刚度, 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抗扭转刚度。当两个方案的结构自振周期、水平地震剪力、地震及风载作用下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都相当接近时, 它们外框周边柱子的内力发生来重新分配。采取“L”形剪力墙作为角柱, 其虽然其轴向力有所增大, 但弯矩的增加更多, 仍使其处于较好的受力状态, 更好地发挥了“L”形剪力墙的作用, 结构整体受力、配筋均较为合理。

对于密柱结构方案来说, 该方案外框柱子较多, 使结构梁板布置较为方便, 但其对于建筑功能上使用来说并不方便。尤其是对于本建筑底部二层大堂的大空间, 必须拔掉中跨的两根柱子。因而需采用转换结构, 造成竖向刚度发生突变, 转换层的柱内力也变化较大。即使可以解决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 但却造成该结构设计的难度增大。对于稀结构方案来说, 由于所布置的框架柱截面尺寸过大, 难以满足柱轴压比的要求, 造成了很多短柱对结构抗震不利的情况。剪力滞后现象严重, 结构受力不尽合理。

通过对上述两个方案采取比较分析并优化设计后, 遂采用稀柱+四角“L”形剪力墙方案。优化调整后的结构方案不仅能有效减小柱子的截面尺寸 (底层柱所有柱子的截面面积之和为22.44 m2) , 而且可以减小结构自重, 改善了由于柱距较大而产生的内力不均匀、剪力滞后等现象。还可以较好地解决设备层以上层退台的柱子支承问题, 使结构受力更为合理。充分利用窗下墙体将外框梁的截面做高,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普通扁梁板结构。它能较好地满足建筑专业功能要求, 使公用管道布置、施工等也较方便。

从实践结果可以表明, 经过调整后的结构方案均针对原来两个方案的外框柱不同程度地显示出了剪力滞后现象。通过对主楼四角由正方形柱调整为“L”形剪力墙, 有益的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性能, 使得结构分析计算设计很快确定了最佳结构方案。

四、结语

本文通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 提出了基于力学概念的结构方案调整。同时结合实例, 对原结构设计方案的相关计算结果不满足规范要求以及不合理性, 依据分析结论对结构方案进行了局部的调整与改进。通过对比分析表明, 改进后的结构方案在性能上获得了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徐家杰, 甄艳丽.调整建筑方案, 优化结构基础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陈逵, 李晖, 刘哲锋等.泊富国际超高层公寓楼抗震性能评价及结构方案改进[J].建筑结构, 2011.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思路 第8篇

一、我国现行主要的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涉及经济、社会和其他领域等多个方面, 其形式主要有退税、减免税、延期纳税、亏损抵补等。

(一) 促进各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此类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促进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区域率先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区加快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 与民生问题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此类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服务“三农”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弱势群体就业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主题的税收优惠政策

此类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鼓励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抽采利用煤层气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 强调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此类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先进技术推广和应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基本评价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始于20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 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而逐渐推开和深化的。总体来看, 我国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以下特点:税收优惠内容几乎涉及现行税制的各个税种, 税收优惠方式多种多样, 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税收优惠。

但是也要看到, 目前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

(一) 优惠项目多, 内容庞杂

几乎涉及所有的税种、税制要素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民政、司法、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 使得中国现行税制的税收优惠十分庞杂。而税收优惠的形式过于单调, 且缺乏监管。

(二) 税收减免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 具体操作时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一些地方和部门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随意性“包税”、“先征后返”等, 帮助企业逃避税收, 增加了税收的额外损失, 加剧了地区、部门和产业结构的失衡和资源配置扭曲。

(三) 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滞后,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产业税收优惠不能适时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的政策导向, 存在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滞后现象。

(四) 审批程序复杂时间长, 影响优惠政策的操作

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起来, 有的只需要按照政策该减就减, 该免就免, 有的需要一套完整、复杂的审批程序, 稍有不慎则会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五) 缺乏总体规划和设计, 方向不够明确, 重点不够突出

有些税收优惠交叉、重复, 有些税收优惠政策互相矛盾, 有些税收优惠制度上存在漏洞。

(六) 对减免税金的管理偏松

使用时缺乏必要的跟踪问效, 有关项目的审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项目最终成本与效益的考核、有关数据的统计与公布等, 都没有统一的制度和规范。

(七) 税收优惠的范围不科学

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较多的税收优惠, 拉大了沿海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

三、对国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与借鉴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利用税收优惠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例子很多, 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 区域性税收优惠

区域性优惠不仅被发展中国家广泛用于吸引外资发展地区经济, 也被发达国家采用, 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有效措施。所不同的是, 发达国家实施区域优惠相对较少, 而发展中国家实施区域优惠居多。

(二) 产业性税收优惠

根据本国经济的实际需要, 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的特定产业和项目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发达国家偏重实施产业优惠。

(三) 税收优惠操作形式的多样化

对外资的税收优惠很多国家都不局限于一种形式, 比较普遍的做法有两大类:一是实行直接税收优惠操作方式, 通常表现为定期减免所得税、适用低税率、税额扣除等;二是实行间接税收优惠操作方式。

(四) 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适时调整税收优惠

为保持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率, 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应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客观状况对税收优惠做及时修正、调整, 无限度实施只能导致税收优惠调控方向与经济发展目标相扭曲。

从国外的税收优惠实践中, 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供借鉴:其一, 区域性优惠的实施要保持区域内政策的统一, 以利于内、外资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其二, 产业优惠要充分体现产业导向, 重点促进高科技产业、知识经济发展;其三, 税收优惠形式应从主要侧重直接优惠转向侧重间接优惠;其四, 适度控制投资规模, 保障投资的优化和操作运行的规范化。

四、调整和完善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 完善税收制度, 精简优惠条目

随着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现行的税收制度, 已日益暴露出更多的矛盾和问题, 亟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 应对一些因优惠政策制定过多而导致征收成本高、难度大、漏洞大的税种条目及时修订完善, 对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的优惠政策及时进行清理裁员, 或并, 或改、或废, 去陈布新。

(二) 建立规范灵活的优惠政策审批程序

对不同的审批项目按预计金额和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的大小建立一套规范的审批制度。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部门、环节的周转时间和周转程序, 减少行政职能部门的行政性审查, 把重点放在是否符合优惠条件的审查核实上。

(三) 调整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调节力度

当前, 我国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及边远地区等, 主要侧重于东部沿海地区, 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等, 拉大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建议取消现行对沿海、沿边、沿江特区的多层次优惠, 暂保留对五个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条件具备适时取消;为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建议不分内外资企业, 统一以产业政策为导向, 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四) 从改善整个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角度考虑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定的大量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是在新形势下, 投资环境是一个整体, 包括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私人企业的态度、基础设施状况、有关外国直接投资了法律制度、企业的经营机制、金融政策、文化教育及国民待遇等因素。因此, 要注意搞好税收优惠与其他政策性影响因素的配合协调。

(五) 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 分步骤地处理好引进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实现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公平竞争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之一。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完善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取消目前外商投资企业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是一种必然。因此, 对引进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仍然应该采取分步调整策略。近期, 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规定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优惠待遇和市场开放的过渡期;长期, 综合实力将成为各类企业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吸引外资将具备由政策鼓励向市场引导转变的条件。

(六) 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协调, 加强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

调整思路 第9篇

1 卫星接收天线调整

在人们日常使用卫星天线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信号异常或根本无法接收信号的时候, 一定是卫星接收天线定位产生偏差。因此, 必须要对卫星接收天线实施调整。卫星接收天线定位参数包括三个:馈源极化角、仰角以及方位角。通过卫星经度以及接受区域的经纬度可以将方位角计算出来, 在使用卫星接收天线的过程中, 必须要结合卫星在宇宙中实际的位置, 联系接收器地理位置, 来对调整原理进行掌握。

在浩瀚的宇宙空间里, 每颗卫星都拥有自己的位置参数, 并且这些参数具有规律可循, 有些参数具有自身固定值, 并且和地球存在紧密的关系。地球南极和北极二者之间分成了西经和东经这两大重要的经度, 而人们将从地球的东方到西方一周地球线称之为纬线, 以赤道作为划分标准, 赤道之南为南纬, 赤道之北为北纬。我国的位置约为北纬17度至北纬55度, 东经74度至东经136度之间。广播电视卫星在赤道上空3500公里得以分布, 而人们所说的卫星的度便是卫星的经度, 是指卫星在多少经度位置的上空。在对接收天线进行调整的过程中, 必须要准确计算仰角, 而后对极化角以及方位角进行计算, 通过结合公式和原理, 来调整接收器的方向。调整接收器方向的方法包括细调以及粗调这两种, 在细调的时候, 要不断微调卫星接收天线的仰角和方位角, 在调整的过程中, 要保证红色信号显示条最大化, 保证仰角和方位角角度不变, 对高频头进行微调, 调整高频头的极化以及前后位置, 使信号接收越来越强, 而后对天线进行锁定。在粗调的时候, 同样要对天线的方位角和仰角进行测量, 而后, 在接收机中输入节目符号率、极化方式以及下行频率, 将高频头极化有效调整, 将其调整到垂直极化的位置上。将南向作为调整的基本方向, 明确其在偏西位置还是在偏东位置, 对天线方位角进行有效调整。

2 卫星接收天线的故障和解决思路

在使用卫星接收天线的过程中, 必须要对卫星接收天线进行维护和保养, 例如对其轴承和丝杆进行保养, 涂抹黄油, 避免其生锈。与此同时, 在使用卫星接收天线的过程中, 如果天气情况不好, 出现大风, 并且大风级数高于十级时, 必须要停止工作, 并且对卫星接收天线的仰角进行调整, 将其调整到90度, 这样能够将风阻有效减少。此外, 在冬季的时候, 如果遇到下雪天气, 卫星接收天线的反射面或馈源口有积雪的时候, 必须要细致、认真地将积雪清除。

2.1 天线故障及解决思路。

通常情况下, 卫星天线最常见和最大故障就是其无法对电视信号进行接收, 严重影响到用户的心情, 影响人们对于卫星天线的良好印象。导致这种故障的原因就在于, 天线没有和卫星对准,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可以运用罗盘准确测定南偏东的方位。而后, 再次微调卫星天线参数, 直至寻找到信号。信号的丢失可能是瞬间,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 信号丢失均为慢慢降低的情况, 卫星信号越来越弱, 进而逐渐消失。这个时候, 人们必须要考虑是否天线稳定性比较差。在天线和卫星对准以后, 必须要运用所有的固定措施, 对天线进行固定,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由于其他原因或者风力原因, 导致卫星接收天线产生移位, 这个时候, 卫星天线的信号会时好时坏, 并且缺少规律性。

2.2 馈线故障及解决思路。

卫星接收天线中的馈线常年在外界空气里面得以暴露, 馈线所遭遇的天气和环境要比室内环境更加恶劣, 馈线的长时间暴露, 使馈线很容易老化。一点馈线外皮受到损害, 那么, 室外供电电压会十分不稳定, 电视接收到的信号也就会不稳定。想要解决这一问题, 要求人们在安装卫星天线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馈线的长度足够长, 还要做好接头处理工作, 不要将多个接线头在一根馈线上, 这样很容易损失信号。在使用的时候, 还要注重保护馈线, 尤其是恶劣天气或环境下。

2.3 高频头故障及解决思路。

在电视信号没有伴音或者没有图像的时候, 可以运用万用表来对电缆芯线和屏蔽层之间的电压进行测量, 明确高频头是否存在电压。并且检查高频头与机器是否良好连接。此外, 在产生漏水的时候, 图像质量也可能变差。如果在系统里显示不能够初始化高频头的字样, 与此同时, 无法接收到信号, 则表明高频头被烧坏, 必须要对高频头进行更换。由于高频头一直在室外环境中, 所以, 高频头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破坏, 很容易导致其生锈或者破坏, 因此, 可以制作保护罩, 来对高频头进行保护。

2.4 卫星接收器故障及解决思路。

通常情况下, 如果电视机屏幕没有声音但是有图像, 则可能是视频电缆没有接好, 要求人们必须要检查电缆, 或者再次重新连接接线图。此外, 还有可能是广播节目自身就没有图像信号, 因此, 人们可以通过切换电视节目的方法实施检验。如果图像中出现雪花问题或者停顿问题, 则说明信号接收情况太弱, 必须要运用一定措施来增强信号的强度。比如, 电视屏幕上显示信号太弱的时候, 可以将RF接入端电缆接好。

结束语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常常使用大锅设备来接收电视节目, 该设备对卫星信号进行反射, 将其反射到焦点高频头里, 进而使卫星信号可以达到电视信号的接收端。卫星接收天线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方便, 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因此, 人们有必要学会处理常见的故障, 将卫星接收天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摘要:近些年来, 社会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人们已经学会运用科学技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也更加渴望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卫星接收天线便是重要的科学技术, 人们通过卫星接收天线能够观看更多的频道和节目, 甚至是国外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可以说, 卫星接收天线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但是, 在人们使用卫星接收天线的过程中, 很可能会因为不恰当操作或其他原因, 导致卫星接收天线出现错误, 甚至会导致其无信号可以接收。因此, 在人们使用卫星接收天线的过程中, 必须要明确使用方法, 遵循使用的原则, 对卫星接收天线实施调整。就研究和思考卫星接收天线调整与问题解决思路。

关键词:卫星接收天线,问题,故障,调整,思路

参考文献

[1]解恩斯·哈加合买提.卫星接收天线的种类及调试方法探究[J].电子制作, 2015, 4:39.

[2]孙剑峰, 王春青.浅谈海东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 (CORS) 的建设及应用[J].青海国土经略, 2015, 3:68-71.

[3]邓天宝.有线和无线数字电视技术在山区传输与接收综合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5, 7:41.

[4]冀振宇.浅谈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航标远程遥测遥控系统[J].珠江水运, 2015, 14:35-37.

[5]张静峰.卫星接收系统信号传送馈线的敷设和防雷接地设计[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3:230-231.

调整思路 第10篇

据经济观察网2015年12月3日消息, 潘文博是在参加“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时做出上述表示的。他表示, 新一轮粮食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减少玉米种植面积, 调整的重点区域是“非优势区域”, 即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这部分区域既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又是生态脆弱区, 还多为农牧交错区, 对优质饲料需求旺盛。

潘文博分析表示, 总体上, 未来国内玉米市场的需求还会呈刚性增长, 因此, 在东北种植玉米的黄金地带, 还要稳住玉米生产。下一步, 国家将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 加强三大主粮的产能建设。

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及调整新思路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73-02

一、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

(一)需求结构的畸形发展

从需求结构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但每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拥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条件。而且我国人民有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有着为后代做打算的强烈欲望抑制居民消费,同时也推高了国民储蓄率。扩大消费需求成为我国转型期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中间需求的发展速度快于消费需求,那么中间需求则难以持久,其结果是导致需求结构失衡,“虽然日本、韩国等国在经济起飞和工业化过程中都曾经历了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明显高于它们当时的水平,持续的时间也长于这两个国家。”[1]由于消费率低,我国不得不依靠外需来“稀释”过剩的产能,而这导致经济运行风险扩大。综上,要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理应首先调整需求结构。

(二)产业发展相对固化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结构比重为二、一、三。第二产业制造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它们的内部结构也存在问题、经济效益比较低下。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当前,我国是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而且受国际分工的影响,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所占比重也较高。我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增长。“但是,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产业结构国际分工明显,产业布局相对固化,静态比较优势制约产业优化升级。”[2]产业结构强调更多的是比较优势,按照国际需求和分工体系布局调整,制造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外对我国特定需求。这一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在一定时期发挥了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我国成为全球产业格局中投入大多数、产出成本低的传统产业结构集中区域。过度外需型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国内产业结构的相对固化,缓减了结构升级压力,让那些本来可以逐步退出或者改造升级的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仍然存在生存空间,延缓产业升级进度,而且过于强调静态比较优势,当国际需求发生变化或者我国比较优势出现动态升级后,就会错过产业升级的最佳机遇,影响甚至降低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

(三)收入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总的来看,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收入差距明显高于中西部。城乡及城乡内部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也较大。如此大的贫富差距,让部分居民幸福感下降,即便目前生活已经很好了,但心理上仍然觉得没有得到满足。有数据显示,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我国2012年最新统计数据为0.474,超出了0.4的标准警戒线水平,据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已经超出了0.4的警戒,近10多年来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四)区域经济分工不明晰,发展不合理

从区域结构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则相对缓慢,各地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相对闭塞,要素流动性差,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合作机制,行业间分工协作不明确,产业内部结构混乱,缺乏整合,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发展不够到位,建设的重复性、低层次竞争也不断上演。当某个地区或企业依据自身资源禀赋进行结构调整时,和它大多类似的地区也纷纷效仿其向同一方向进行结构调整,这样目标市场选择的“多数谬误”就出现了,同时也产生新的结构趋同问题。“无论是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区,各地区对结构调整、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寻求充满渴望,而国家宏观调控却不到位,一些产业和行业就会乘机利用国家已出台的各项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大家一哄而上,不仅整个行业和产业的有序发展受到影响,也给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埋下了趋同、重复建设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有碍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2]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进行区域结构调整,实现各地经济高效发展,避免恶性竞争,成为结构调整中关注的问题。

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一)调整需求结构的发展

我国经济要想持久发展下去,那么扩大内需是必然选择,扩大内需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效地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内需与外需关系,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当今,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外贸依存度较高,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运营的风险,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需求结构的调整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走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保证各种保障实施的完备性,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扩大居民消费。尽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居民各方面的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救助社会困难人员和灾区群众,加快发展旅游、社区文化等服务消费,建立和完善文化教育、公共卫生、住房津贴、廉租房建设等社会福利事业。另一方面依靠发达的信息技术,积极鼓励网上购物、数字娱乐等新型消费业务,加强服务业务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完善相关税收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改善服务业供给结构,降低居民消费维权成本、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鼓励消费政策长期化和稳定化,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和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更加注重扩大服务性消费。”[3]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关键时期,面临着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严峻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最主要的是适应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我们要占领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来发展经济,从而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获胜。“从供给角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充分认识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趋于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强、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等经济发展客观条件的新变化,找准产业创新整合的突破口。”[4]在抑制和削减过剩产能,尤其是逐步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生产能力的同时,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适应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变化的新形势,大力培育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逐步淘汰落后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供给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进步的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三)加强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为了确保居民收入增加,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工资规范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工资稳步增长。使最低工资标准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拓展其他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来源,促进充分就业。让居民充分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税收等收入调节机制,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消除垄断利润,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除由于垄断行业过高工资福利所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5]增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资金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在二次分配中向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倾斜。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普遍增加居民整体收入。

(四)明确区位功能,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

根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各地应从实际出发,从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出发,以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来配置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生产要素流动、区域规划、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消除区域之间的体制制约和区域间壁垒,使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有效规避各地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等弊病。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为重点,推进区域结构的调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不同地区的居民提供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避免地区性歧视,进一步完善区域互助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区域间开展优势互补、差异化分工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本、技术、产业,鼓励支持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区特色经济。国家加强区域政策的整合力度,科学规划主体功能区定位方案,建立地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贫困地区等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早日建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3).

[2]李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点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0,(3).

[3]韩立齐.也谈经济结构调整[J].理论观察,2010,(3).

[4]张纯记.转型期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新思路[J].学术交流,2012,(7).

专利原研药品价格现状及调整思路 第12篇

1 专利原研药品价格现状及特点

截止到2010年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公布价格的西药专利原研药品共有298个品种、387个剂型、589个规格, 其中16个原研药品以单独定价形式公布价格。专利原研药品涉及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除抗寄生虫病药、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生物制品等3类外的20个类别, 其中抗微生物药、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药、抗肿瘤药、循环系统药物等4类均有30个品种以上的专利原研药品。

归纳来看, 我国专利原研药品具有以下特点:

1.1 生产企业以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为主。

我国专利原研药品共涉及106家药品生产企业, 其中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91家, 涉及283个品种, 361个剂型, 553个规格;纯内资生产企业仅15家, 涉及17个品种, 17个剂型, 42个规格 (其中2个品种分别有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拥有不同亚型的化合物专利) 。从企业拥有的专利原研药品数量来看, 跨国制药企业的产品集中度较高, 如辉瑞、葛兰素史克、诺华制药、赛诺菲安万特、阿斯利康等10家跨国企业分别拥有9个以上专利原研品种, 这10家跨国企业拥有的品种数占专利原研品种总数的50%以上。

1.2 专利原研药品以国外过期专利药品为主。

2005年以后药品企业上报过专利资料的专利原研药品共涉及232个品种。其中, 在国内获得专利或行政保护的有17个品种, 占有上报资料专利原研品种总数的7%;获得国外专利的有215个品种, 占有上报资料专利原研品种总数的93%。从专利保护期来看, 尚在保护期内的有55个品种, 占24%, 保护期已过的有177个品种, 占76%。在中国专利或行政保护期内的仅有10个品种, 占4%。

1.3 绝大多数专利原研药品有仿制药。

在298个品种、387个剂型的专利原研药品中, 无仿制的仅有49个品种、53个剂型;有1家仿制药企业的有56个品种, 63个剂型;仿制药企业2-5家的有108个品种, 119个剂型;仿制药企业6-10家的有47个品种, 50个剂型;仿制药企业11-20家的有43个品种, 45个剂型;仿制药企业20家以上的有48个品种, 57个剂型。

1.4 与统一定价药品差价较大。

在298个品种的专利原研药品中, 和统一定价存在比价关系的有220个品种, 303个代表品, 专利原研药品与统一定价的平均差价率为167%, 差价在2倍以上的有54个品种。

2 专利原研药品价格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专利原研药品与统一定价药品价差大问题尚未解决。

虽然对原研药品与仿制品的差价率国家已有所规定, 但二者差价过大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特别是在目前主要依据成本和市场价格定价的情况下, 统一定价药品由于生产企业众多, 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实际价格大幅下降;而专利原研药品多为进口产品, 难以掌握其真实成本情况, 同时由于其市场价格维护得较好, 难以发现降价空间。尽管价格部门在制定价格时对专利原研药品采取了设置最低降幅等强制降价措施, 但二者的价格差距始终难以缩小, 部分品种价差甚至进一步扩大。加上药品区分质量层次的招投标政策、《处方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53号) 中“一品两规”的相关规定等, 使得专利原研药品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2.2 专利原研药品价格调整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从国际药品价格管理经验来看, 药品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 普遍对专利原研药品价格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 如美国、英国等;药品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 则对专利原研药品价格控制相对严格, 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面对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仿制能力强的现状, 理应对专利原研药品采取适度严格的价格政策。

2.3 专利原研药品价格调整已经具备一定条件。

《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 (发改价格[2009]2844号) 指出, 已针对特定企业制定的价格, 与统一指导价有较大价差的, 要加大调整力度, 逐步缩小差距。而且, 我国专利原研药品, 大多专利期已过、上市时间较长、国内仿制企业多, 且部分国内仿制药品的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这些专利原研药品进行价格调整已经具备一定条件, 只要方法得当, 不会影响药品的临床使用。

3 专利原研药品价格调整的思路

3.1 价格调整工作应尽快研究启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我国专利原研药品进行价格调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 同时也是适应跨国企业经营策略转变的需要。因此, 为缓解专利原研药品与统一定价药品之间差价过大的矛盾, 应尽快启动价格调整工作, 抓紧开展相关研究及准备, 制定工作方案。

3.2 价格调整宜采用一揽子方式。

专利原研药品价格调整可采取一揽子计划的方式, 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争取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定价格目标。对于不能一次降到位的原研药品种, 可考虑采取与企业谈判签约的方式, 明确每年的降价幅度及最终目标, 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

3.3 价格调整应视药品情况区别对待。

专利原研药品价格调整应针对药品是否在专利保护期内、是否存在仿制药品、原研药品与仿制药品质量及临床价值差异等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价格调整原则和方法, 保证在不影响药品临床使用的前提下, 逐步降低药品价格。可分批进行, 选择价格矛盾大、用药量大、可替代药品多的药品首先开展。

3.4 加快药物经济性评价体系研究并应用于价格调整工作。

我国现阶段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模式主要着眼于弥补企业成本并获得合理利润, 忽视了对药品价值的评估, 容易导致价格偏离价值。药物经济性评价可以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 全面反映药品的社会价值, 弥补我国现行定价模式的不足。《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也已明确了这一原则。因此应加快对药物经济性评价体系研究, 用于专利原研药品的价格制定调整工作。

3.5 加快药品国际市场价格监测及评价体系建设。

针对我国现行药品定价模式的不足, 应加快药品国际市场价格监测及评价体系建设, 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开展国际药品价格比较的方法学和实证研究, 通过绝对价格、相对价格比较的方式, 规范我国专利原研药品价格处于合理价位。

摘要:我国专利原研药品具有生产企业以独资或合资企业为主、以国外过期专利药品为主、绝大多数有仿制药、与统一定价药品差价较大等几大特点。鉴于专利原研药品与统一定价药品价差有所扩大, 专利原研药品价格调整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以及价格调整已经具备一定条件, 故有必要对专利原研药品价格进行调整。价格调整中, 宜采用一揽子方式、视药品情况区别对待、加快药物经济性评价研究及其应用并加快药品国际市场价格监测及评价体系建设, 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等。

关键词:专利原研药品,价格,调整

参考文献

[1]郭莹, 严明, 郭晶, 杨亮.西方发达国家药品价格管理模式比较[J].中国药房, 2005, 11 (6) :6-8.

上一篇:探究素材下一篇:县乡村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