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经费预算论文

2024-06-15

装备经费预算论文(精选8篇)

装备经费预算论文 第1篇

装备经费预算是组织实施装备经费保障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是军队预算和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综合反映了军队装备建设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方向。随着高新技术在装备中的不断应用, 装备构造越来越复杂, 致使装备维修经费急剧上升, 数据也越来越多, 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达不到现今的要求。而装备经费预算管理系统作为经费管理的辅助手段, 利用计算机技术, 实现预算下达、编制、审核和预算执行等信息化处理, 具有预算信息共享、查询自如、方便快捷等特点。将为经费管理人员更好的、更高效的对装备经费的使用进行管控和党委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持。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通过对装备经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研究, 在深入分析部队装备经费预算管理工作流程和人员配置情况的基础上, 明确了装备经费预算管理系统是将装备经费、实物 (物资) 和大中修指标等全部纳入到预算的管理范畴, 涵盖了整个预算的编制过程, 包括后期的预算执行、结算报销和经费决算的业务流程。 (1) 将业务部门和下级单位的经费、物资和大中修指标等纳入预算管理, 统筹使用装备资源, 提高装备经费使用效益。 (2) 财务部门进行综合预算总体的编制、审核及汇总, 业务部门进行分项预算的编制, 包含经费预算、实物预算和大中修指标预算等, 最后报送装备财务部门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即作为新年度结算开支的依据。 (3) 装备经费的需求测算、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结算报销和决算数据的统一流转控制。其中, 预算方案编制与审核功能模块为系统核心业务流程, 预算方案编制与审核的流程如图1所示。

流程说明: (1) 财务部门接收或录入预算收入数据后, 下发给业务部门, 作为编制分项预算的依据; (2) 接着业务部门根据本级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 (预算收入数) 编制分项预算, 对预算项目进行分配, 对本级直接支出项目编制明细开支预算; (3) 业务部门上报分项预算, 财务部门审核汇总后, 报党委审批; (4) 根据党委研究调整预算后下达有关业务部门和所属部队, 编有支付中心的抄送支付中心; (5) 最后, 依据预算对下进行拨款办理本级结算报销。

2.2 系统功能设计

在分析了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后, 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基础数据、经费需求测算、预算方案编制、预算执行、经费决算等六个主要的业务模块。其中预算方案编制为系统的核心模块, 为预算项目的收入数据、支出数据的编制与分配功能,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要接收上级单位下发的预算数据, 也要分配下发下级单位的预算数据, 也是后续预算执行的依据, 最后需要根据本级开支情况, 上报上级财务部门进行决算核销。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业务需求分析和功能结构图, 本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12个数据表, 分别是年度信息表、用户信息表、预算科目表、部门代码表、单位代码表、指标文件信息表、预算项目库、预算项目指标表、预算项目分配表、本级开支项目预算明细表、付款登记表、预算项目决算表。其中, 主要数据表的物理模型如图3所示。

3 系统实现与部署

3.1 系统实现架构

在系统实现时, 我们采用了C/S三层架构, 分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 如图4所示。

数据访问层实现对数据库操作的封装, 以隔离具体业务和数据库之间的联系;而业务逻辑层则实现对业务逻辑的封装, 隔离用户操作的界面和具体业务逻辑;表示层即用户界面层, 提供用户操作接口。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使得开发过程中的分工协作更加方便快捷, 也使得后期程序部署变得更加灵活。

3.2 系统实现技术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目前很流行的快速开发平台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使用C#语言进行开发, 以Oracle10g为后台数据库。数据层使用.NET技术开发有关数据访问的应用, 必然要使用到ADO.NET, 其为.NET技术中有关数据访问的解决方案。在系统中采用的是Data Adapter和Data Set配合的数据存储模式。业务层用到了Facade模式, 业务层通过Facade的高度抽象, 将业务层划分为几个具体的类, 每个类负责业务层与数据层的调用。由Facade来负责管理系统内部类的调用。当表示层请求到来时, 具体处理交给业务层来处理。界面层用到了单件模式, 它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 并且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使用了第三方的开发组件Developer Express, 可以使系统的界面更加美观、友好和人性。基于以上的分析设计实现了装备经费预算管理系统。

4 结语

根据部队目前装备经费管理的现状、工作流程和人员配置等信息研制了装备经费预算管理系统, 系统严格按预算项目进行管理, 保证预算项目在下达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用途, 而且在执行过程中, 严格对预算项目的开支进行监督和管控, 符合装备经费“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相信系统的投入使用一定能够解决部队的实际工作需要, 提高装备经费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摘要:随着部队装备经费投入的急剧上升, 数据也越来越多, 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其“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 其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数字化管理方式将使现代装备经费管理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效。针对装备经费综合预算管理的规范和特点, 建立业务领域模型, 分析得出系统的功能需求, 并对系统结构与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系统的投入使用一定能够解决部队的实际工作需要, 提高装备经费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并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装备经费,综合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魏汝祥, 汤月华.装备经费管理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2]王凌智.装备综合预算编制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 2013 (12) .

[3]顾远利.高校职工考核管理系统的设计[J].潍坊学院学报, 2013 (12) .

[4]张弘.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 .

[5]章姜喆.基于.NET的绩效评估系统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刘鹏辉.敏捷方法:软件工程的新方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03 (4) .

[7]甄镭.NET与设计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装备经费预算论文 第2篇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安监局 周介其

内容提要

乡镇安监是县域安监的重要基础,其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然而,长期以来,乡镇安全监管工作一直是整个安全监管领域最薄弱的一环,成为提升安全监管整体水平的最重要制约因素。江苏省宜兴市把加强乡镇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作为整个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乡镇安监机构的职能定位,核定乡镇安监机构配置和人员编制,落实乡镇安监机构的经费装备,加强乡镇安监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经过不断完善,目前,该市不但在所有乡镇建立了安监机构,而且将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延伸到村(居)委,在全市490个村(居)委设立了兼职安全员,使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乡镇安全监管处在政府安全监管系统金字塔的底部,直接面向广大的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充分发挥好乡镇安监机构队伍的作用,是抓好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县域安全监管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宜兴市对加强乡镇安监机构队伍建设,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当前乡镇安监机构队伍建设面临的普遍困惑

县域经济以乡镇经济为支撑,同样,县域安监也以乡镇安监为保证,其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然而,长期以来,乡镇安全监管却一直是整个安全监管领域最薄弱的一环,成为提升安全监管整体水平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其薄弱性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地位不明确,专业素质低,难以形成战斗力

有相当多的地区至今还没有专门成立乡镇安监机构,只配备乡镇安监员;有的地区虽然专门成立了乡镇安监机构,但由于各级编办未对乡镇安监机构及定员进行核定,其地位岌岌可危,很可能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被调整“出局”。乡镇安监工作的地位如果不巩固,其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乡镇安监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兼职过多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人事管理原因和编制精简限制,安监人员只能在乡镇现有编制中调配,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缺乏;有的安监人员身兼安全、环保、食品卫生、特种设备监管等多种职务,还要担负乡镇名目繁多的“中心工作”,精力很难集中。

二是,职责不明确,承受压力大,普遍存在畏惧思想

“有责无权”是乡镇安监人员面临的普遍尴尬。一方面,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未明确乡镇安监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由于强调“两个责任主体”,又往往把乡镇安监机构作为代表乡镇人民政府实施安全监管的主体,必须对辖区内的安全监管工作负责。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对乡镇安监机构的责任追究首当其冲。乡镇安监人员对此感到委屈、困惑、无助,普遍存在畏惧思想。

三是,职能不明确,管理任务重,工作只能疲于应付

安监部门受命于危难之中,工作任务艰巨,各级政府在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过程中,要求又比较严格,习惯层层加码,客观上导致基层工作繁重。作为一个新的机构,由于长效管理的机制还未形成,各级政府又过多地要求工作创新、管理创新,又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另外,由于职能不明确,把乡镇安监机构定位代表乡镇人民政府实施安全监管的主体,要求守土一方,就要保一方平安。这些都导致了基层管理任务繁重,工作只能疲于应付。

这些问题和困惑也曾是宜兴市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难题。宜兴市处在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较早实行了企业改制,一批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工业企业10000多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先生存后发展、边生存边发展,起点低、管理水平差,一直是安全监管的难点。

由于长期发展形成的产业基础,宜兴市工业结构不优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面广量大的小化工、小冶金生产企业散布在全市各个乡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偏低。

宜兴市市域面积相对较大,乡镇数量较多(上世纪末还有接近50个镇,是目前的2.5倍),由于种种原因,乡镇政府一些部门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就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而言,不少乡镇普遍存在机构职责不明、人员配备不强、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也曾经是导致宜兴市安全生产事故一度相对高发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乡镇安监机构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做法

近年来,宜兴市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把加强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作为整个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议事日程,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其主要做法是:

1、明确乡镇安监机构的职能定位

安全监管的最终目的是落实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从这个角度出发,各级安监机构的主要职责,从大处讲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研究制定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二是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检查);三是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指导、督促和服务。其中,乡镇安监机构的工作重心应是指导、督促和服务企业安全管理。因此,宜兴市将乡镇安监机构职能定位为“五大员”。一是 “宣传员”,即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标准规范,从而提高广大企业主和职工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二是“指导员”,即指导企业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三是“服务员”,即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做好安全生产的参谋。四是“信息员”,即摸清企业家底,全面掌握企业安全生产动态和重大危险源点情况,为上级安监部门加强监管提供决策依据。五是“监督员”,即经常性开展安全检查,督促企业整改;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及时上报安监部门,从而消除隐患。对乡镇安监机构职能定位的明确,有利于乡镇安监人员“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同时也有利于区别对待监管对象,实现和谐安全监管。

2、核定乡镇安监机构配置和人员编制

2001年,宜兴市安监局(二级局)组建后,就将乡镇机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要求全市29个镇(园)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办公室),并通过政府发文督促落实。截至2002年底,全市镇(园)共配备专职安监员87人。2005年安监局机构升格后,又推动市编办明确各镇安监科由挂牌机构调整为单列机构,同时建立了乡镇安全生产监察中队,为镇属事业单位,与镇安监科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乡镇安监人员根据各镇(园)经济规模、区域面积等因素,按3人至6人的标准核定编制,扩充人员。目前,宜兴市乡镇安全生产监管人数已达131名。

3、加强基础建设,落实经费装备

机构、人员到位后,宜兴市安监局进一步推动乡镇安监机构的基础建设,落实经费装备。一是通过市长办公会制定出台了对市镇两级安监人员实行特岗补贴的政策(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二是由市安监局出资为每个乡镇配备了数码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扫描仪等专业装备。三是投入250多万元建设全市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其中乡镇终端投入150万。四是按每人3000元的标准为乡镇安监人员统一配备了工作服装。

4、加强乡镇安监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宜兴市安监局每年对乡镇安监人员进行2次为期一周的脱产业务培训。同时,每季度分片区召开一次安监人员例会,指导交流工作。今年,宜兴市安监局还与市委党校、江苏工业学院联合举办安全工程专业函授大专学历班,学制3年,对乡镇安监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培养,为今后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做好准备。

三、乡镇安监机构队伍的监管成效

经过几年的运作,宜兴市乡镇安监机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一些乡镇的工作开展得相当有特色。

1、引导安全文化,提高了全社会安全意识

开展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标准化企业试点工作,培育一批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作为先进典型,组织企业学习参观。组织开展企业车间主任、班组长安全生产业务知识培训工作,开展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安全文艺演出,发放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丛书、各类安全知识宣传单进行社会宣传,开展消防演练比赛、工伤事故急救演练、职工劳动安全竞赛等各类活动,营造安全氛围。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了企业主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安全生产素质和技能,提高了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2、建立安全监管网络、完善了安全管理台账

将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延伸到村(居)委,在全市490个村(居)委设立兼职安全员,其中宜城街道还根据城区安全监管的实际,在所辖32个村(居委)成立安全监督管理站,明确监管职责,定期开展检查。各镇对所有工业企业开展普查,建立电子台账,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建立重点监管企业安全信息“一企一档”,实施重点监督。通过健全网络、完善台账,做到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家底清、情况明,有效地提高了安全监管的效率。

3、开展形式多样的检查,消除了各类事故隐患

如实行企业负责人询问制,检查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定期开展危化品生产企业对口检查,做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坚持开展安全生产夜间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各类隐患,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企业出租厂房、液化气、灯具企业等各类专项安全监督。据统计,仅2006年,宜兴市基层共检查企业5621家,查出事故隐患7634处,有8家企业被责令停产整改,即时整改率达98%以上,其余均在规定期限内得到了整改。通过各种检查,有效地消除各类隐患,提高了安全生产基础水平。

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研究 第3篇

卫生装备属于后勤装备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从卫生装备科研工作角度出发,能够以小见大,对提高医疗科研经费管理效率乃至改进科研经费管理方式方法均具有借鉴作用。

1 卫生装备科研经费概述

1.1 卫生装备与后勤装备、军事装备的联系

卫生装备是后勤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1],与一般的后勤装备相同的是,卫生装备也是军事装备的组成部分,和军需、军交、油料、野营、仓库、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装备共同构成保障力的基本要素。从世界各国军队来看,不同的后勤体制导致不同国家的军队对后勤装备的内涵界定存在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对其军队的后勤装备进行归类时,不仅囊括了我军后勤装备的全部内容,还将军械装备、人事援救装备涵盖其中。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后勤装备不包括卫生器材,对于后勤装备的表述也与我军有所不同(俄军习惯使用“后勤技术器材”的表述方式)。根据《后勤装备研制实用手册》的相关要求,通过分析卫生装备与后勤装备、军事装备的联系,结合我军卫勤保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卫生装备主要包括与卫勤保障相关的运输工具、专用车辆、设备、器材和装具等,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军事性和保障性2个方面。

1.2 卫生装备的主要分类方式

根据我军目前的后勤装备分类方法,可将后勤装备分为通用装备和专用装备[2]。在此基础上,可将卫生装备分为通用卫生装备和专用卫生装备。通用卫生装备主要包括伤员搜寻装备、急救复苏装备、伤员后送装备、机动医疗单元、医疗技术保障装备、诊疗装备等。专用卫生装备主要包括各军兵种使用的卫生装备(可分3类,见表1)。

由于后勤装备普遍具有较强的军民兼容性,这就决定了卫生装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市场采购。此外,卫生装备的形成还依赖于军队自行组织的研究开发。一个完整的研究开发过程需要经历提出需求、科研立项、组织研制试验、定型生产、采购配备等环节,选择生产厂家进行研制生产,通过采购机构组织招标采购,按编配标准配发部队。

1.3 卫生装备科研与一般医学科研的联系与区别

卫生装备科研经费包括专用卫生装备科研在内的全部卫生装备科研经费。

军事医学科研领域繁多,具体可以分为卫生勤务学、野战外科学、野战内科学、“三防”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队卫生学、航海及潜水医学、航空与航天医学、军队卫生装备学、军队中医学、军事兽医学、军事医学发展战略和发展史研究等多个门类。卫生装备科研属于军事医学科研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却又与上述其他门类(尤其是前10个门类)有所不同。它与其他研究领域的相似之处在于与军队医学科研实践紧密相关,不同之处在于卫生装备科研所涉及的具体医学原理较少,与疾病治疗和预防的关联度不大;其侧重点在于装备的研制,研制的目的主要在于改善军队医疗建设硬件设施、提高卫生勤务保障效率等方面。

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需要以医学科研计划为依据。卫生装备科研经费与一般的医学科研有所不同。由于一般医学科研涉及较多医学原理,与疾病本身关联度较大,因此在其科研活动当中,消耗的化学试剂、生物制剂也较多,相对卫生装备科研而言,其固定资产的直接损耗较小(卫生装备的损耗主要体现在设备的磨损和老化等方面[3])。卫生装备的科研经费相对一般的医学科研过程,对于固定资产的消耗比例更大。无论是自行研制生产的卫生装备还是通过引进国外的医疗设备进行改造,都会产生或使用一定的固定资产。根据医学科研计划的时间分类,科研计划可分为长期、中期、近期和年度医学科研计划。其中长期或中期计划属于科研规划,是国家和军队卫生、科技政策的具体体现,科研经费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医学科研规划。在医学科研规划的基础上,制订近期或年度医学科研计划。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使用主要依据近期或年度医学科研计划。

2 科研经费使用先进经验借鉴及其使用原则

与一般的科研经费相似的是,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使用需要遵循国家和军队关于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定。因此,可在适当借鉴国内外科研经费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军科研经费管理作出改进。

2.1 国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经验借鉴

与一般的科研经费相似的是,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使用同样遵循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定。同时,许多发达国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所采取的方法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欧盟科研经费管理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建立的担保基金制度[4]。为了有效弥补欧盟和项目参与人的财务风险,该制度应运而生。各项目参与人通过缴纳项目基金的方式作为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科研项目的风险。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违约赔偿金制度能够为项目参与人有效履约提供可靠保证。

英国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也独具特色。其管理层具体分为初始管理层、中间管理层、执行者管理层3个层次,3个层次依次由政府各部门、理事会和高教基金理事会、各类科研机构组成。这种经费管理模式赋予主管科研工作的科研机构以更高水平的权限,使其自主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5]。

法国为防止科研经费开支不当,实行双重财务监督制度。各国政府加强对各种资助方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作出调整,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6]。日本在立法方面,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规章制度为科研工作和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供依据[7]。在此基础上,各省厅制定了《科学技术重点指导方向》。除了一套完整的项目预算管理评价体制和预算监督机制之外,日本的科技项目还注重定期检查,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动态纠偏。

综观以上各国的科研经费管理,均是在完善相应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2 国内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典型的科研经费管理活动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高校中,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并非乏善可陈。同时,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分为纵向和横向2种形式[8]。纵向科研经费由政府提供,而横向科研经费由企业提供。根据这种以经费来源及其运动方向进行分类的方法对科研经费进行分类。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广、项目类别及名称繁多,经费分类管理困难,有时同一项目从不同渠道均获得资助经费,而经费使用情况要分来源渠道上报,给科研课题的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又由于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及会计软件功能的局限性,项目的分层次管理和分级上报也很困难;科研经费的负责人一般是课题主持人,他们的工作很少涉及财务,往往做不到按财务制度要求报账,使财务人员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不能违反财务制度,从而增加了工作难度。

总的来说,国内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突出问题体现在3个方面[9]:(1)弹性预算,这是一种有意夸大科研经费预算的行为,它表现为在真实成本的基础上预留一定的空间;(2)粗放预算,由于项目负责人大多缺乏预算知识且在主观上认为无须对经费“精打细算”所表现出的预算随意性;(3)虚假预算,它表现为将与课题研究无关的费用计算其中以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

2.3 卫生装备科研经费使用优化遵循的基本原则

军队的科研经费大多属于纵向科研经费。与地方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不同的是,这种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总部划拨,政府方面提供的科研经费支持比较有限。卫生装备科研经费作为军队科研经费的一部分,具有特殊性。

单就科研课题管理而言,在选择课题阶段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性原则等。卫生装备科研经费是客观上能够应用于科学研究的财力资源部分,其遵循原则与普通科研管理工作不尽相同。

(1)应当遵循政策性原则。这里的“政策”包括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国家对于一般科研经费使用所作出的基本规定,也包括军队在对国防科研经费作出的专项规定。无论是国家的一般规定还是军队的专项规定,通常都以法令、法规的形式得以体现。

(2)应当遵循经济性原则。“经济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①树立厉行节约的意识,提高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②加强经济核算,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使各项经费能够服务于装备科研实际。

(3)遵循效益性原则。卫生装备科研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形成特定的卫生装备、服务部队卫生勤务保障等方面。“效益”体现在多个方面。卫生装备科研经费优化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以最少的科研经费投入取得最大的科研成效,尽可能满足部队卫生装备建设需要,其主要体现在提升部队战斗力的方面。由于可以用于卫生装备科学研究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对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得最好,即提高科研经费的“军事经济效益”。

3 卫生装备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应当注意的方面

3.1 确保规章制度之间的协调并行

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首先需要遵循科研经费管理的一般规律。科研工作之间各有侧重,与科研工作这一“硬工作”相比,科研管理工作相当于“软工作”。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脱离政策法规的约束。

(1)部门科技主管应当熟悉有关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使科研工作得以有序开展。(2)部门科技主管应当结合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这里的“实际情况”包括与地方企业签订的医学合同,也包括以往研制出的卫生装备的性能特征等。最重要的是,应当将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财务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减少卫生装备经费管理在部门间相抵触的情况,确保规章制度之间的协调并行。

3.2 实现管理主体之间的“多元联动”

与其他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相似的是,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也需要协调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课题组三者的关系[10],做好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需要实现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以科研院所为例,协调好三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协调好单位科技工作主管、财务部门与课题主责人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卫生装备科研项目论证阶段,重点在于测定好总需求。准确测定总需求,需要单位科技工作主管和财务部门的紧密配合。部门科技工作的主要负责单位应当协调好近期或年度科研计划与中长期科研规划之间的关系。在项目实施阶段,重点在于实行项目负责人经济责任制。在具体的实施中应当由项目主责人提出本年度科研经费使用计划和年度科研工作进展计划,提交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审核。科技主管单位通过审核项目主责人提出的各项计划,根据项目主责人同期开展的各项课题的种类与数量对项目主责人提出的年度科研经费使用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同时报财务部门备案,真正实现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多元联动”。

3.3 落实经费使用管理的全程管控

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管理应当实现经费的全过程管控。首先,要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必须使进入部门科研经费与项目主责人的经济收入无关。由于金融卡的使用已经较为普及,应当充分利用金融卡提供的各类数据。在持卡人通过金融卡的支出明细汇入金融机构的数据库后,财务部门能够对每一个具体项目的支出情况以及具体个人的支出额可以做到实时掌握。随后,利用金融数据库,可以根据支出是否直接作用于某一科研实体将其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避免出现一项支出难以归集的情况(如一段时间范围内的燃料消耗,可以根据该时间范围内不同项目能耗特点和工作时间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在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当中,科研经费的使用遵循其特定规律,在项目实施初期或实施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其使用量较大。如果金融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科研项目研究接近结束时出现经费使用陡增的情况,科技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核查。此外,应当注重对结余资金的管理,确保未使用的科研经费能够被及时回收,避免挪作他用。

4 结语

本文以国内外科研经费管理经验为借鉴,以卫生装备科研经费的管理为例,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认为:应在依照科研经费管理基本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科研经费各管理主体之间的联动作用,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能够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陶方,孙胜玫.基层部队医院检验装备培训方法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5):226.

[2]路旭,路晓波,张帅.国外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建设综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2):76-77.

[3]陈俊颖.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改革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5):220.

[4]陈启杰.欧盟重大科技项目的经费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3):83.

[5]“创新型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课题组.创新型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7(22):3.

[6]顾浙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35-37.

[7]孙岩.科学技术社会评估引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9(2):93.

[8]易艳红.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1(1):70.

[9]张小慧.我国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16-19.

高职院校经费预算的管理 第4篇

当前,一些院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没有有效地执行;预算内容不全面、项目不精细、精确度不够高;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控制执行;预算执行评价不能准确反映存在的问题等。为了改进院校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真正发挥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大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院校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应坚持“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科学规范、责权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预算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基本要求、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有章可循是保障预算管理规范性、严肃性、权威性的前提,有利于维护预算刚性约束、克服预算流于形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共同关心并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预算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着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

二、实行预算民主化管理

制定经济合理的预算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预算管理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各部门、教学院的参与。从组织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各相关部门应协商沟通、相互配合、积极参与、明确权责。院校应有专门财务预算管理机构 (组织) , 或财务部门内有专门从事预算管理的专职人员。财务部门要负责组织召开预算编制工作会议,提出预算编制及预算管理要求,调动各方面共同关心并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明确预算编制过程中的职责与任务。预算中归口管理的费用项目,应充分征求各单位意见、适当参考以前年度支出实绩, 做出科学合理安排。

三、细化量化财务预算项目

财务部门要做好调查摸底、核定标准、细化项目、量化标准工作。预算标准是进行预算控制的前提,也是进行预算调整和预算考核的主要依据,预算标准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全面预算的质量。预算标准的制定,应以财务的信息为基础[1]。收入支出总预算和明细预算、人员经费预算、各教学院经费预算、各部门经费预算、专项经费预算等,对这些年度收入项目和资金要全面概括统计,而年度各项支出要根据不同工作任务谨慎合理安排, 提高预算的质量和准确性,为后期监督预算执行创造条件。预算安排要充分体现院校发展规模和方向、加大教科研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要体现以收定支、增收节支、积极稳妥、防范风险,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体现确保院校正常运转、确保教职工待遇。预算安排应努力做到收支平衡,不编制赤字预算。

四、完善预算管理工作责任制

院校要制订各项经费支出管理规章制度。经费支出的审核、批准、报销、核算环节应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实行分层责任控制,实行项目经费问责制,即院长、副院长、财务处长、各教学院长经费管理工作责任制。经济业务的经手人为经费支出的直接责任人;部门负责人为部门经费管理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领导为把关责任人;财务人员按分工对经费支出审核核算负责;教学院院长对学院自主经费和专项经费的使用经济性、合理性负责;分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协助校长对资金运筹过程负责;校长对财务预算资金使用方向、合法和风险负责。严格履行经费审批程序,明确经费支出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谁分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

五、健全预算执行约束机制

预算控制是院校经费管理的主要方式,要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力度。预算一经确定,即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应严格执行预算标准,不得随意调整和突破。如因实际工作需要而突破预算,则要严格按程序申请报批。执行考核的会计人员履行预算、审核和核算职责,对各部门、教学院归口管理的经费支出项目,应实行动态控制、专款专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预算是实行经费支出管理约束的重要依据。会计人员审核原始凭证真实性,是否符合审批手续、制度规定、预算协议,利用预算管理网络系统,对各部门、各教学院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出现超预算或无预算报账,系统自动禁止审核;核算会计严格按预算规定的支出项目、支出范围、支出标准、项目资金,按专户实行过程控制,各项归口管理经费和专项经费不得相互挪用;各级领导要带头维护预算严肃性,坚持原则,在规定授权范围内履行审批签字权限,自觉抵制突破预算行为。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执行预算不严格,以致造成严重超支的后果。因此,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是高校有效财务管理的基础,并能有效规避高校的财务风险[2]。

六、做好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

对经费节约不奖励,对经费超支不惩处,不利于鼓励节约经费。财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执行院校经费管理制度规定,强化预算执行过程控制管理。各部门、各教学院应积极配合,主动加强预算包干经费、自主经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院校要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规定相应奖惩措施,将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纳入各部门、教学院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定期(月)报告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半年、年)提供经费使用情况分析,考核评价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利用校园网、校报、院校会议、公示专栏等通报预算执行情况,有效控制预算经费支出。

综上所述,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全员积极参与管理,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硬化预算约束,重视预算执行分析,落实预算信息公开,是加强院校预算管理的有力措施。通过总结学习成功的管理经验,采取切合实际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为主线,注重内部综合协调管理,有利于提高院校整体管理水平,提高教育市场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与实务[M].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探究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第5篇

如何合理调整财政的职能, 充分发挥其提供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各国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正逐年加大。我国科技投入开始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在这一背景下, 实行科研经费的预算制管理, 加强财务的监督和管理, 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国家财政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所在。

二、科研经费预算制管理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1、预算编报

所谓课题制, 就是以科研项目为对象, 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研究及开发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

目前, 国家在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的预算定额标准, 这样, 对非财务人员, 要求编制准确、可行的项目预算, 难度往往很大。虽然经费主管部门要求各项目负责人的成员构成要求有财务人员, 也就是财务人员要参与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特别是课题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重要性, 同时, 受上报时间、经费总额的限制, 认为根据预算编制的软件要求, 自行编制上报就行, 缺乏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项目依托单位对要求配套的项目经费是否真正落实到位, 缺乏督导。财务人员往往是在课题经费到达依托单位后, 课题组成员进行项目开支时, 才了解到部分情况。因此, 科研人员要重视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 项目主管单位规范项目申报过程的管理, 充分利用国家有限的资源, 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2、项目审批

掌握国家大部分科学研究经费的如科技部、国家基金委等职能部门, 在进行项目评审的过程中, 由于申报项目涉及的领域广, 资金预算规模较大, 每年需要批准立项的课题数以千计, 从财政部门对科技部门的拨款额度就可以看出。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是滚动进行的, 对课题项目的立项时间、课题周期、课题规模、课题类型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势必给项目管理以及经费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在预算分配上, 往往缺少财务部门在项目评估方面, 就资金运作、费用开支、国内外相应项目研发对资金需求管理的科学的预算评估, 这主要受国家财力限制以及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所致。

3、课题经费的预算管理

大部分经费都采用成本补偿方式, 预算书就研究费用允许的各种开支列有详细说明, 严格限制人员经费的开支。预算表一般分为直接费用 (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协作费等) 、间接费用 (管理费等) 、国际交流费、协作研究支出费、劳务费等详细核算内容。课题负责人指导课题组成员在进行项目研究时, 开支的研究经费依据其编制的项目预算书执行。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现, 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在预算编制时, 没有列明的支出, 而实际上是经常性项目支出, 在财务上实行经费预算管理比较困惑。在研人员是项目依托单位的员工, 所在单位发放的工资性收入, 是依托单位给予配套经费保证的一部分。在研项目是课题组成员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的, 不应在额外发生人员经费开支, 而参与科研的硕士、博士生, 因没有工资收入, 在研究项目中开支助研费是正常的。但应注意, 科研项目研究往往有其特定试验环境、时间的要求, 一个实验做下来, 往往是有时间连续性要求, 项目负责人本身可以不要求加班费用补助的要求。另一方面就是额度问题。按每个项目10万元计算, 人员经费开支最高可达1.5万元, 按每人每月300元计算, 项目研究期间共可开支50人次。目前一个项目研究期限一般3年, 大型项目参加人员较多, 3年研究期间, 只聘请一个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 这似乎是不现实的。所以, 在执行时往往给财务人员和项目研究人员之间造成很多矛盾。另一方面就是, 由于我国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各种科研成果鉴定等发生的费用通常是以评审费形式给予, 这是每个项目从立项之初到项目结题都要发生的费用。受比例和开支范围的限制, 如何在财务执行上列支这部分劳务费支出, 有待于商榷。还有就是一些接待费用, 科学研究是需要同行之间或相关学科间进行交流的, 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接待费用等是跟项目研究相关的, 应该允许在项目经费中开支。但在预算编制上没有该项目支出。执行起来不规范。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以上这些针对个人的费用性开支, 在预算编制上有个合理明确的定义。

在直接经费中有一项开支是协作费开支。由于科研的复杂性, 这类支出应该是必要的和必须的, 但任何项目研究都是有主体和次要之分的, 获取国家资助项目的前提条件, 是应具备主要研究项目的条件, 协作是辅助的。因此, 在预算编制上, 对必须发生协作费, 有必要加强这部分的核算管理, 适度监控资金流向, 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装备经费预算论文 第6篇

1 装备经费规模优化的影响因素

如何正确决定装备经费规模的大小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性问题。要同时确保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稳定发展局面, 就要求把装备经费的投入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所以要研究装备经费规模优化, 就必须将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取出来, 弄清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反馈机制和内在规律。

(1) 军费总量。装备经费的规模直接取决于国家军费总量, 而军费总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国家财政的总体状况, 从根本上制约着国家军费的增减, 进而限定了装备经费的最大规模。同时, 物价指数也会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上涨, 从而影响军队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价格水平, 影响了军费总量的确定。

(2) 装备发展战略。国家对装备发展的需求和重视程度决定了投入装备经费的规模, 而国家军事战略, 例如, 是依靠强大的核威慑吓退敌国军队还是依靠小型的精锐部队打快速战役, 是坚持长时间防御还是先发制人等, 都会影响国家对装备发展的需求以及装备作战能力的需求。

(3) 科技实力。装备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实力的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 甚至改变装备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这必然会引起装备经费需求量的变化。

(4) 国家安全环境和安全目标。国家安全环境是指国际和国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目标实现的因素[1]。当国家安全环境受到危险时, 在不利的国家安全环境下, 必然会调整国家军事战略, 达到国家安全目标。而当国家的安全利益受到危险时, 国家必然会采取一定的军事战略, 因此对装备经费的投入就会增加。

2 装备经费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从寿命周期费用角度出发, 装备经费可以分为科研费、购置费、使用保障费和退役处置费, 但由于退役处置费比例比较小, 一般只研究前三项费用。因此, 影响装备经费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科研水平、装备可靠性、零备件获取难易度、采购决策水平、研制生产周期、装备保养要求、维修人员数量及质量等等。通常而言, 研制费增加, 投入到科研的费用就增加, 科研水平也会提高, 那么装备的可靠性也可以提高, 从而使使用保障费降低, 同时增强装备作战能力。

此外, 军兵种之间装备经费结构优化也是装

备经费结构优化内容的一个方面。随着武器装备的日新月异, 以及高技术战争时代的到来, 军费结构也呈现高技术化的特点。一是在军兵种建设上, 装备经费主要投向高技术军兵种, 比如海军和空军。二是世界各国在压缩军队总规模的同时优化军队结构, 裁剪的对象大多是陆军, 对海军、空军则予以维持甚至扩充[2]。因此, 不同军兵种的装备建设存在差异, 国家对不同军兵种投入的装备经费数量是不同的。但由于装备经费总的规模是一定的, 因而装备经费在各军兵种之间的分配也存在一定的比例。如何合理地确定这个比例, 即军兵种之间装备经费结构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也是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3 装备经费规模与结构优化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分析

影响装备经费规模与结构优化的因素众多, 也很复杂, 不可能对所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只能根据一般建模通行原则, 对其主要因素进行研究。依据上述分析, 用图1、2、3对装备经费规模与结构优化各影响因素的内部关系进行探讨。

如图1所示为装备经费规模优化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图。该图是一个多重反馈回路, 它建立的机制表示在装备经费总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差距”逐渐逼近于零。“差距”有四个回路作用:差距→优化装备经费规模→装备经费总量→装备建设情况→装备作战能力→差距;差距→优化装备经费规模→装备经费总量→现有装备规模→综合国力→国家军事战略→作战能力需求→差距;差距→优化装备经费规模→装备经费总量→装备建设情况→装备作战能力→综合国力→国家军事战略→作战能力需求→差距;差距→优化装备经费规模→装备经费总量→装备建设情况→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家军事战略→作战能力需求→差距。四个回路均为负反馈回路, 说明装备经费规模在国家安全环境、国家安全目标、国家经济实力等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得到优化, 使得装备的实际作战能力不断趋于作战能力需求的期望目标值, 实现装备经费效用最大化。

如图2所示为全寿命角度装备经费结构的因果关系图。该图是一个多重反馈回路, 它建立的机制表示实际的装备作战能力在研制费、购置费和使用保障费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趋向作战能力需求的期望目标值, 即“差距”逐渐逼近于零。

在图2中, 寿命周期内研制费、购置费和使用保障费均构成了各自的负反馈回路, 使得各自的总量保持相对稳定, 加起来就是装备经费总量。可见, 研制费、购置费和使用保障费之间不但联系密切, 而且相互影响, 同时还受到科研水平、研制生产周期等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使得寿命周期内研制费、购置费和使用保障费所占的比例大小不一样, 继而形成寿命周期内装备经费结构上的差异, 经费效益不理想。因此, 要使装备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就需要对装备经费结构进行优化。

如图3所示为军兵种之间装备经费结构的因果关系图, 该图也是一个多重反馈回路。图3所建立的机制表示装备作战能力在陆军装备经费、海军装备经费、空军装备经费和二炮装备经费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向期望目标值趋近, 即作战能力需求与装备作战能力之间的差距逐渐逼近于零的过程。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 不同军兵种的装备经费构成了各自的负反馈回路, 使得各自的装备经费规模保持相对稳定, 加起来就是装备经费总量。不同军兵种的装备经费受到各自装备建设情况、作战能力需求以及作战任务所需要的装备结构不同的影响, 所以不同军兵种对于装备经费的需求也不一样, 继而形成装备经费结构上的差异, 使得装备经费效益不理想。因此, 要使装备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就需要对装备经费在军兵种之间的分配比例进行合理优化。

4 结语

装备经费规模与结构优化的首要任务是对其影响因素的把握。本文对影响装备经费规模与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罗列与分析, 并利用因果关系图描述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反馈机制和内在规律, 从定性角度上反映了装备经费规模与结构优化的内部过程。进一步的工作是找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从定量角度研究装备经费规模与结构优化。

摘要:分析影响装备经费规模与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 建立装备经费规模优化、全寿命角度装备经费结构优化和军兵种间装备经费结构优化三个因果关系图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得到了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反馈机制和内在规律, 为定量研究装备经费规模与结构优化提供基础。

关键词:规模优化,结构优化,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反馈

参考文献

[1]魏汝祥, 汤月华.装备经费管理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浅析经费预算管理与使用效益 第7篇

一、经费预算管理

经费预算管理是单位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其预算管理的中心内容。单位的预算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计划。经费预算是在单位其他经营预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现金流量的安排。经费预算通常又被称为经常性预算和普通预算, 它主要是由政府编制的用以满足国家经常性开支所需要的预算。经费预算的支出主要适用于文化教育和行政工作以及国防等方面的经费开支, 经费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国家的税收, 从某个角度而言, 经费预算是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费预算必须遵照相应的原则:第一, 政策相符性。即单位在进行经费预算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国家政策为主导, 合理安排单位预算的内容;第二, 目标相关性。单位在进行经费预算时, 必须考虑目标的相关性, 此处的相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本单位的战略经营目标相关, 二是与国家宏观目标相关。第三, 在进行经费预算时, 还应当考虑经济的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要求单位在进行经营预算时必须考虑成本和收益。

二、经费预算管理的使用效益研究

(一) 完善预算编制体制

1.明确预算编制主体

应当明确预算编制主体, 该主体应当具有权威性。首先, 构建预算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单位并没有注意到预算管理机构的重要性, 许多预算的编制皆出自于财务部门。这不仅加重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预算管理机构的作用。因此, 通过构建预算管理机构, 使该部门真正参与到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促使信息量的大范围流动, 促进预算编制的细致化, 加强预算的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其次, 要求单位的最高领导参与预算的制定。传统预算编制限于财务部门, 响了预算的权威性, 导致预算不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而该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由单位最高领导参与编制预算并具备最终决策权。再者, 人性化的预算编制。在进行经费预算编制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综合考虑单位内外部因素以及战略发展目标, 使得预算的编制具备前瞻性和科学性。

2.遵守编制的原则

单位在遵循政策相符、目标相关以及经济的合理性的基础上, 还应当努力遵守下述原则:第一, 把握收支平衡, 量入为出的原则。单位在进行事业任务的安排时, 应当考虑自身财力的可能性, 不过度开支浪费, 从而根据收入总量确定支出的规模, 以收定支。第二,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的原则。单位在进行经费预算的编制时, 首先应当具备全面性, 即充分考虑单位可能发生的支出以及可能实现的收入, 做到统筹兼顾。同时, 单位还应当突出重点, 就是要保证单位建设事业中主要的、急需的、对全局有影响的事业任务得以全面考虑和充分实施。第三, 严格遵守计划, 依法行事。通过审批实现的预算一般具备法律效力, 故而在预算编制的程序中, 应当严格遵守计划。第四, 坚持勤俭节约。勤俭节约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有限财力的最大效能, 缓解供需矛盾, 同时也有利于发扬我们国家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从而最终有利于单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3.制定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的编制可以说是多方参与各方之间重复博弈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 存在复杂的、多向的信息流动, 直至达到最终的均衡。所以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 应当制定科学的编制方法。首先, 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单位应当按照自身财力的高低、明确区别轻重缓急, 构建项目库。第一, 将对单位日常工作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引入项目库;第二, 调查和分析那些可列可不列的项目, 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 充分考察单位工作的需求情况, 从而根据轻重缓急列入项目库。其次, 科学论证相关项目;第三, 以零基预算为基础, 科学编制预算。当前单位的经费预算编制已经由过去的基数预算转而成为当前的零基预算。所谓零基预算法指的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该方法下, 基期的各项经费开支情况被视为“零”。

在编制预算时, 预算编制人, 特别是项目负责人, 应当坚持基本原则, 本着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原则, 编制与实际相结合的项目经费预算, 并保证其得到有效实施。

(二) 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

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体现在:一是转变观念。单位应当转变观念, 提高对经费预算管理的认识。基于诸多单位的预算流于形式, 形同虚设, 故而单位应当转变观念, 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意义的宣传程度。同时, 单位还应当加强预算的法制观念, 强化预算约束。二是强力执行。单位应当严格把关, 保障预算的执行。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控制, 从而严格执行预算。经费预算的计划一经批复下达, 各预算执行部门则必须认真加以落实。各执行部门和层级应当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预算的执行权力到人、责任到人, 权责分明, 加强其执行力度。三是及时。经费预算的编制毕竟是一种预测和计划, 在经费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难免发现预算中存在不实际的地方。或者由于环境或其他方面的变化导致原来的预算需要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 单位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预算的调整。这就要求, 在进行预算的执行时, 还应当随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加以追踪, 将预算灵活性与严肃性并用。

(三) 注重预算的分析考核

注重预算的分析考核主要是对资金运用状况所实施的监督考核。虽然预算已经执行完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预算执行任务结束, 还应当对资金的使用过程加以监督, 从而分析和评价经费的使用效益。经费的分析和评价主要从以下两点展开:一是多角度分析。单位进行经费使用效益分析时应当挖掘不同角度, 进行综合分析。例如, 全面分析同专题分析加以结合, 对于全年预算工作中重点问题, 应当进行专题分析, 对于其他预算工作则进行综合分析。也可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相结合。二是多方法分析。单位应当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展开全面分析。在方法的选择中包括比例分析法、对比分析以及因素分析等专业技术方法, 综合同财务、业务、技术、政策等相关的信息资料, 对预算数额和实际完成数额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找出差异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并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查明原因。

浅议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控制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预算控制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 2011年全国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达到688.9亿元。随着国家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的加大,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绩效考评等。预算控制 (Budgetary Control) 作为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制度控制、环境控制、系统控制和目标控制等方法。预算控制贯穿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 预算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影响科研项目进展。

一、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教育部多次出台文件要求加强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 部分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一) 制度建设不完善

制度控制是预算控制乃至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 高校承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多, 但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项目按类型分,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项目。从经费来源来看, 包括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 其中纵向科研经费涉及“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以及各省市政府立项的科研课题;横向经费包括企事业单位及国际组织资助的各类科研课题。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种类繁多, 经费来源渠道广, 客观上增加了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当前, 虽然科技和教育主管部门已按不同的经费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但许多高校并未结合自身实际, 分类制定科研经费管理相关规定。高校目前执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明细科目不能很好的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科目有效对接, 使得高校在科研经费支出核算时, 不能有效的进行成本核算, 做好预算控制。

(二) 管理责任意识不强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但少数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重立项, 轻管理”的思维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科研经费是凭自己的科研能力争取来的, 经费理所当然归本人自由支配。一些课题负责人利用虚假发票套取经费支出, 或将经费违规转出到利益相关单位或个人。随着“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审计的逐步实施, 部分高校对国家重大课题项目经费预算控制意识不断增强, 但对暂未实施结题审计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还是不够重视。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师申请科研课题, 对到账课题实施奖励、配套等激励政策, 但在经费使用和预算执行的控制措施方面未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管理, 或者干脆默认课题负责人自由支配使用经费。部分高校按照国家相关制度,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相关规定, 但对违反规定使用经费的责任约束机制不完善, 或处罚的执行力度不够。

(三) 系统控制不健全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涉及院系、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校内部门和单位, 牵涉面广, 管理内容专业。科研课题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和绩效考评均涉及上述部门, 但许多高校教师申请立项的课题预算书往往掌握在负责人自己手上, 校内相关部门无法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事中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根据课题负责人审批的经费支出凭证审核报销, 无法核对预算情况, 更谈不上预算控制。一些课题负责人经常是几个科研项目同时开展, 对经费支出只管有经费额度, 没精力或没时间去考虑支出经费是哪个课题形成的, 造成课题经费间相互串用。当前, 绝大部门高校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核算, 但核算信息不能够在相关部门间共享, 会计信息化程度不高。财务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在课题进展过程中, 不能随时查询预算批复情况, 无法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适时监控。一些责任意识强的财务人员, 虽然对每笔支出按照课题组提供的预算书进行审核, 但由于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的不统一, 支出内容无法有效归类, 与预算书科目进行对接。科研项目结题决算时, 课题负责人或相关部门发现经费列支渠道或支出科目入账有误, 但已无法进行事后调整。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控制的建议

高校应以预算管理为主线, 协调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和课题负责人所在院系, 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分析等全过程管理, 切实有效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一) 加强会计科目与科研预算科目的对接

目前, 国家级科研项目如“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经费预算科目一般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大类。其中, 直接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间接费用主要包括课题对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和水、电、气、暖消耗等条件占用费用, 以及有关管理费用和绩效支出等。2012年, 财政部、教育部新出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将财政科研拨款、科研事业收入统一纳入了高校财务收支核算, 但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尚未出台。目前高校执行的会计制度中, 会计核算科目不能够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有效对接, 造成会计人员在科研费用支出记账时无法参照科研预算科目, 对成本费用不能很好的归集和统计。政府主管部门在出台新的高校会计制度时, 应充分考虑高校办学和科研业务实际, 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现状相结合, 合理设置科研业务收支会计科目, 有效核算科研项目成本。

(二) 强化科研经费财务专项管理

科研预算批复后, 科研经费下达到项目承接高校。高校财务部门应对各课题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归类, 设置科研项目指标账, 实行专项管理。科研项目指标账包括收入账和支出账, 以收入总额控制支出, 达到预算控制目标。科研项目指标账的设置应定位于课题负责人, 并赋予课题负责人独立的编号。课题项目码应按树状结构进行编制, 在课题负责人编号后按经费类型、来源渠道和具体课题延伸编号。经费到账后, 财务部门根据上述课题项目码编制原则设置唯一的项目指标账课题项目码, 预算收入计入课题负责人课题项目码, 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费用支出相应计入该项目码, 做到财务专项管理, 项目收支平衡。项目指标账的设置方便了财务人员和课题负责人及其他管理人员随时查找和调阅项目经费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在项目进展过程中, 做好科研经费预算控制和分析。

(三) 做好科研预算精细化管理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对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监控, 必须做好科研预算的精细化管理。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 应从科研预算指标控制入手。科研经费到账后, 高校财务部门应按照科研项目预算批复, 对科研经费下达控制指标。指标的下达应明细到具体的预算科目, 按预算科目批复额度逐项划拨。对于分期下达的科研经费, 可按到账比例逐项划拨到具体科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下达的控制指标数是各预算科目的控制额度。课题负责人审批的经费支出累计超过某一科目的控制额度时, 财务系统会自动报警, 提醒会计人员该科目已超支, 本次列支记账无法通过。对于设备费、材料费等一般预算科目, 根据科研工作实际, 可对单科目设置5%至10%的弹性警报线, 允许部分科目间自动浮动调整, 实行总额度控制, 以满足预算执行过程中市场价格的合理波动。对于劳务费、咨询费和科研管理费等不得进行预算调整的科目, 则实行单预算科目刚性控制, 不得超预算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因不可抗因素, 一些科目支出超过原有的弹性警报线或刚性控制线时, 课题负责人需按规定办理预算调整报批手续, 由财务部门对单科目预算指标进行调整记账。

(四) 实现科研项目预算信息共享

当前, 许多高校已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 将传统的电算化财务数据在校园网内共享。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 科研部门应与财务部门相互协调, 将科研课题预算信息纳入财务信息共享范围。通过科研预算信息共享, 财务部门、科研部门、资产部门、审计和监察部门、课题承担院系等相关管理人员和课题负责人能够更好的掌握预算编制、执行等情况, 对科研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 对预算编制不合理的要求整改, 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资产管理部门应将科研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信息同时共享, 以方便其他课题组在编制预算中对学校现有设备条件进行查询, 满足设备共享要求, 节约科研经费。财务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配合, 定期对学校在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开展检查, 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项目结题时, 课题组不仅要对课题研究开展情况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项目验收, 还需编制预算执行情况表, 大型项目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或相关报告, 提交科研、财务和监察审计等部门, 由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共享的预算信息进行审核验收, 开展课题经费使用绩效考评。通过科研预算信息共享, 学校相关部门和课题组能够对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过程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并实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姚震.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初探[J].北京: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07) .

上一篇: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下一篇:贫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