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离校范文

2024-05-24

毕业离校范文(精选12篇)

毕业离校 第1篇

一、毕业生离校现状

1.顺利就业的喜悦

这些同学由于落实了工作, 思想情绪稳定, 为对来生活工作充满期望。或是表现的积极向上, 或是自我放松了要求, 感觉“解放”了。

2.未落实工作的焦躁

“就业形势逼人”, 部分学生受学业成绩、心理素质、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影响, 至毕业前夕仍未能落实就业去向, 他们烦躁不安、怨天尤人, 极易寻衅滋事。特别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 面临毕业失业的生活压力, 思想情绪有的表现出焦躁、消沉。

3.友情爱情的分离痛苦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大学毕业, 意味着各奔东西, 同学之间感叹“何时相聚”而时有酗酒狂欢, 沉迷于吃喝玩乐“最后的疯狂”。而很多情侣之间由于工作地域或家庭选择, 更面临着毕业各自“劳燕分飞”的伤感。

4.发泄不满

平时纪律散漫或成绩严重挂科拿不到毕业证书的学生在毕业前夕借机对学校管理制度发泄不满, 甚至出现破坏公物的违纪行为。

5.毕业前夕的留恋伤感和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

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过于留恋, 常常沉迷于过往消逝的美好岁月, 毕业前夕睹物思人, 常常伤怀。或者是习惯了校园的单纯, 在毕业前夕, 往往不知道自己应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对社会充满了恐惧感等, 所有这些, 都必须给予适当的引导、教育, 否则, 学生在毕业前夕难免出现负面后果。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毕业生的文明离校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大学生活的总结, 是毕业生由校园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教育关口, 既是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最后检验, 也是对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职前教育。

1.构建和谐校园, 营造良好校风学风的需要

毕业生的一言一行, 都会在低年级同学中产生相当榜样、示范影响。要让低年级学生“赶有目标, 学有方向”, 毕业生就必须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同时, 通过毕业生的文明离校教育, 确保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群体是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群体, 他们的精神风尚对社会风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影响深远。通过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 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提高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自觉性, 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毕业生完成“社会人”角色转变, 走向成熟的需要

毕业离校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转折阶段。对多数同学来讲, 意味着从校园跨入社会的重大转折, 毕业教育既是对在校学习阶段的重要总结, 也是毕业生完成“社会人”角色转变的重要指引, 教育毕业生如何更好更快的融入现实生活, 更加自信从容地应对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

三、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措施

1.宣传座谈, 营造氛围

(1) 广泛宣传, 营造温馨和谐的离校氛围

要通过“致毕业生的一封信”、欢送毕业生的宣传横幅、海报、校园网络、视频等媒体、媒介, 广泛宣传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母校和师生对毕业生的鼓励、关心, 渲染情感教育的氛围。同时, 通过举办师生友谊球赛、毕业晚会、舞会等文体活动, 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文明离校氛围。

(2) 组织优秀校友座谈

通过优秀校友座谈, 丰富社会人生经验, 提高就业、创业自信心;通过对母校发展的关注、谢师会, 表达感恩母校之情;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到宿舍谈心、毕业生个人谈话等, 让毕业生感受母校、师长的关爱期盼, 教育毕业生要“以母校为荣”, 珍惜在校的每一时刻, 珍惜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 文明和谐离校。

2.关爱帮扶, 亲情离校

文明离校工作是综合系统工作, 涉及方方面面, 学校要成立由党办校办、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 (部) 、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小组, 各院系要相应成立文明离校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构建党团组织、学生协会——班级组织——学生党员干部——毕业生多位一体的毕业生离校信息覆盖结构, 全面掌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要建立毕业离校手续办理一站式窗口服务。毕业前夕, 毕业生还要疲于应对工作、未来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 为了能让他们顺利离校, 要尽量以方便、快捷、周到为原则, 为毕业生办理毕业离校的手续设立“一站式”服务, 避免毕业生奔走在学校各个部门、甚至是各个校区办理图书、固定资产、党团关系转移等, 让他们能够轻松愉快的办理手续。同时, 还可以通过团学组织, 发动低年级的同学为毕业生做好毕业行李搬移服务, 让他们感受浓厚的学友情谊。另外, 还要以人为本, 关心毕业生在离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学校应从帮扶的角度, 想方设法让毕业生不因这些困难而影响就业。

3.创业励志, 谋划未来

(1) 就业指导前移, 提早进行创业指导

要大力提倡通过自主创业来扩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激发毕业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在大一打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在大二或大三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毕业生创业指导, 可通过创业政策宣传、优秀企业家讲座、创业设计竞赛、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服务公司的管理等形式, 从理论到实践, 让学生领会创业、学会创业。

(2) 加强各类专业竞赛, 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各类专业竞赛,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职业理念教育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在大学期间, 要通过模拟课堂教学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作大赛等“因材施教”的专业竞赛, 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开好毕业典礼

要精心策划适合青年学生特点, 既表达学校对他们的关爱、肯定、鼓励和支持, 也表达学校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愿的毕业盛典。毕业典礼要隆重而热烈, 将优秀毕业生颁奖、校长的殷切寄语、毕业证书学位授予、为恩师献花等结合起来, 让毕业生在感恩母校、师长中激发奋发有为、努力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4.分类教育, 增强实效

(1) 加强对各类“问题”学生的指导

毕业前夕的各种压力往往对心理问题学生产生“挤压式”影响, 一些潜在的情感、体验被激发出来而导致学生走向伤人伤己。对这类学生要加强关爱, 通过联系家长关心, 班主任、党员干部、周围同学的帮助, 舒缓压力, 愉快离校。对平时纪律懒散或因各种原因拿不到毕业证书学生, 往往因为毕业前的放松、发泄对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满、对大学生活的不满等, 而出现破坏学校公物打砸扔, 扰乱学校秩序的情况, 要对类学生加强教育、引导, 严明纪律, 使他们自律自省文明离校。对那些家庭困难同学, 由于学费未清缴或者助学贷款未到期, 或者工作未落实能而显得焦躁的, 要通过做好还款协议、沟通银行、继续推荐就业等服务, 让他们感受学校的温暖和关心, 充满信心走向社会。

(2) 党员干部的榜样引导

要充分发挥毕业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依托学生党团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突出毕业生党员干部在文明离校中引导的作用, 培训团学干部掌握好就业政策法规和文明离校要求, 开展离校协助服务;要求毕业生党员干部带头接受教育、带头服务同学、带头遵纪守法和安全离校, 发动毕业生为母校, 为师生“做一件好事”、“爱心捐赠”活动等, 为母校站好“最后一班岗”。

(3) 不同就业行业学生的离校指导

毕业离校是毕业生迈向不同人生道路的开始, 也是职业生涯的起点。要针对不同行业, 不同系统的职业特点和要求, 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 对毕业生做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从业规划引导。

5.纪律教育, 文明离校

(1) 加强毕业纪律教育

要按照学生手册, 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毕业生文明离校有关规定。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承诺, 对毕业生文明离校过程中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 及时给予阻止、批评教育, 严重的按照规定严肃处理, 让毕业生树立牢固的纪律意识, 完成从守纪学生到守法公民的转变。

(2) 开展毕业生好廉洁人生路教育

大学毕业生是重要的新生社会力量, 今后都要在各条战线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很多同学还将走上领导岗位或者成为行业骨干。能否走好廉洁人生路,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此要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观看警示教育片、公民道德教育宣讲等, 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增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奉献青春力量的意识。

(3) 毕业生党员党性教育

毕业教育中要突出党员的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毕业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不仅仅是在校时的先进分子, 更是投身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先进分子。要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参观革命基地、毕业党课等形式, 进一步加强深化毕业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增强毕业生党员的“党员意识”, 教育毕业生党员无论到哪, 都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 自觉树立党员“一面旗帜”先锋作用。

6.就业服务, 情牵母校

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服务“从校园到社会”的承前启后的工作。要通过毕业就业继续服务, 发挥母校“坚强后盾”的作用, 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也为学校形成丰富的校友资源打下基础。一是要继续做好就业推荐工作。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不能一蹴而就, 对那些未能在离校前及时就业的同学, 学校要继续做好毕业就业服务工作, 及时把就业信息反馈给学生, 帮助学生减少走向社会的障碍。二是做好毕业后的相关服务, 让毕业生感受母校“一如既往”的支持。

摘要:本文分析了毕业生离校之前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种表现, 阐明了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毕业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营造氛围、关爱帮扶、分类指导等六项举措。

关键词:毕业学生,文明离校,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廖根福, 王佩珺.高校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工作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2 (6) .

[2]柯毅萍, 王毅华.毕业生文明离校的管理工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75) .

毕业离校感言 第2篇

我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四年的沈阳理工大学,留下的是一段青春的挥洒,一段难忘的记忆,还有一种割舍不掉的友情。不管是不经意还是舍不得,在这个栀子花开的季节,我们都不得不对彼此说声再见。熟悉的人还有熟悉的地方,甚至总挂在嘴边的厌倦,以后真的就很少说了,很少见了。四年了,我们留在这里的记忆太多,有甜蜜也有苦涩。校园里的花儿开了一波又一波,烂漫而又放肆地开着的迎春花、丁香花即使花落,亦是轻舞飞扬,满地的唯美幽香。现在我们真的要离开了,就像那些曾经的花儿。再回首,我们在那个秋天季节来到这里,经过了冬天飘雪,也经过了春天细雨,而如今,在这个树绿草青的季节,我们将要开始新的旅程。

这个城市是自由的,如自由的我们一样。毕业前,学校是我们的,毕业后,我们拥有了这座城市。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像是在梦游,游弋在城市的街道中,就像弥散在街道中的空气飘浮不定。只有一点我们是与空气不同的:最终,我们将有个归宿。可是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远方,迟早要从梦游中醒来的。似乎以前发生的一切就在眼前,一幕幕就真实的发生在昨天;好像一伸手就能把它抓住,然而抓到手里的却只是那股熟悉的空气,残留在手心里的只是我们曾经的呼吸;手一松一切又都散开了如烟,似雾,深深一吸便要感动的流泪。

曾经的那么多回忆也只能留在记忆的`深处。那些无比快乐的时光已流去,我会用心记住你们每个人的样子,记得那些青春的容颜,更不会忘记陪伴了我四年的舍友,因为那里有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和永恒的怀念。青春散场,一段闪烁的舞台悄然落幕,我们期待下一场开幕。毕业离校感言

青春是铁打的营盘,我们是流水的兵。那些雨前的烦闷,那些熄灯后的卧谈会,那些动情的校园民谣,都要逝去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换留我们向明天走去,不管这告别是轻松还是沉重。正如席慕容的诗所言:“所有的结局都已经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不再回来的夏日”

毕业离校可以更有创意更文明 第3篇

朋友小聚,酌酒话别不是不可以。但已经属于盲目随大流在吃喝上疯狂“被消费”就既非众多大学生的本心,又使学生家庭在择业支出之外另添额外的沉重花销,并不合适。许多大学生内心是排斥讲场面、讲人气、只讲礼尚往来式的散伙饭的,但却只能随波逐流,连自己极不认可的这种行为方式都不能拒绝,也不能找到另外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纪念青春岁月。这种跟风和从众行为无疑也见证了学生在应对潮流、坚守内心上的缺失和社会交往、人际沟通的缺陷。

其实完全可以让大学生的毕业成为纪念,成为更有创意、更能展現个人成绩和魅力的舞台。来一场个人的演唱会、和不错的朋友去远足游历、为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奉献一天的爱心、在校园内搞一个小型的个人物品拍卖会、举办母校教育教学问题和发展方向讨论会,如此等等,众多富有新意、更值得毕业生去做的事有待于挖掘。而富有青春朝气、新奇思想的当代大学生倘若真正能以创意和实用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周密组织,一定会走出庸俗化的散伙饭漩涡,拥有多种多样既节俭又热烈同时更有青春气息的行为来,甚至于还会让其成就经典,或者成为校园的传奇而被自己和他人长久怀念。这比起散伙饭、撒酒疯等行为来说,是更胜一筹的分别纪念。

浅析高校应届毕业生离校教育 第4篇

一、高校应届毕业生离校前心理波动原因

1、就业矛盾是毕业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因素。

面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尤其是通过人才市场交流会, 供需见面, 自主择业, 学生中出现了许多不适应和一些心理问题。首先, 对社会需求情况不甚了解, 对自己在社会中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不能正确定位。一旦愿望没有实现, 便感到不公、不满、不平衡。其次, 一些毕业生面对择业自由度的扩大而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样去寻求出路, 推销自己。有的缺乏思想和精神准备, 尽管也知道未来要自主择业, 但没有想到真的“狼来了”;尽管也知道先就业, 后择业的道理, 但他 (她) 们“宁可做凤尾, 不愿做鸡头”, 结果痛失良机。再次, 对就业机构不健全和某些社会不正之风不理解。特别是当他们清楚地发现一些实力不如自己的昔日同窗靠“路子广”选择了远比自己好的单位, 便情绪低落, 牢骚满腹.极度困惑, 甚至发出“学习好不如老爸好, 老爸好不如金钱好”和“华联 (超市) 商品大甩卖, 找不到工作就回家”的感叹。还有的毕业生因为所学专业不紧俏, 学校非重点, 更不属211工程学校, 招聘单位对他们不屑一顾, 于是他们便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以上三个方面, 使得部分毕业生感到无助、无望、无奈, 情绪处于波动、冲突之中, 于是极易产生“报复心理”, “破坏心理”。

2、个人情感问题, 造成情绪不稳的激动行为

毕业生离校阶段的心理状态是极其复杂的, 其情绪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一方面欣慰于自己终于完成学业, 将要参加工作, 挣得工资, 为未来的事业、生活充满憧憬;另一方面或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失落、或为失去熟悉的生活环境、同学感到伤感。特别是对于大部分过早涉入爱河的毕业生来说, 毕业就意味着分离, 也是心理上的一个严峻考验。有些因为两个人要去的岗位相距太远, 不得不忍痛割爱;有些受阻于家庭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分手;当然也不乏玩弄感情游戏, 把价值利用完了就果断分手的;即使有仍然坚持的也会为彼此环境改变, 两人距离拉大而对未来担心, 感到忧虑的。这些深陷感情漩涡,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毕业生, 往往表现出情绪急躁, 易冲动, 与室友、同学关系紧张, 有的怀疑一切, 对周围的事看不惯, 有的愤世嫉俗, 破坏校园公物, 扔酒瓶、杂物, 瞎起哄, 使整个宿舍楼不得安宁等行为。

3、在校学习期间结而未解的疙瘩是毕业生滋事的重要因素。

随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日趋复杂, 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常常难以放下, 特别是临近毕业走向社会之际, 当他们回首四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 有的因长期未受辅导员或领导重视, 失落感和怀才不遇之感油然而生;有的在人际关系方面, 特别是在男女交往中也产生了一些矛盾, 留下了积怨;有的学生由于“党员没当上, ‘优干’没评上;‘三好’不沾边, 奖状不占份”, 于是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极不满意。他们怨天怨地, 就是不从自身寻找原因, 最后在将种种不满发泄在毕业离校时。

二、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工作的对策

1、狠抓毕业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从源头上遏制毕业生离校失范事件发生的重要保证, 毕业生在离校前纵性滋事, 从根本上说, 是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所决定的。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 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增强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特别是在毕业阶段, 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夜, 更应该充分发挥多方动员, 情理交融, 营造良好的毕业生离校氛围。毕业生毕业离校前, 要动员班主任教师与毕业生谈心, 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 在心与心的交流中落实思想教育, 变他们的被动接受为自然而然地受感染, 这样就能产生情感效应, 能使毕业生感到温暖, 不至于有已经被学校抛弃的感觉, 对学校产生留恋之情, 从而减少发生滋事的可能性,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毫无疑问, 毕业期间大学生最关心的是出路问题。此时学校若能及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则对消除滋事的隐患起很大作用。就业指导工作要着重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政策指导。即向大学生广泛地进行政策宣传和教育, 井纠正他 (她) 们的片面认识和幻想。二是思想指导。即把世界观的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中, 落实到择业标准、求职道德和成才道路方面。为此, 首选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 从个人实际出发,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其次要帮助毕业生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再次要帮助毕业生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三是技术指导。即对毕业生在招聘应聘, 就业程序, 个人表格及自荐材料的准备、整理和应用, 面试和笔试的技巧以及应有的礼仪举止等方面进行指导。就业指导的方式:一是提供职业信息, 广而告之。二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并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职业。三是开展择业咨询, 回答毕业生有关就业问题, 提供选择职业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进行就业教育, 为毕业生解答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最常见的就业教育形式包括:为毕业生开设较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 不定期举办就业指导讲座, 个别谈话等。

3、制定完善合理的毕业生离校管理制度

各高校都要制定一系列的毕业生离校管理办法, 毕业实习的严格管理, 从毕业生财产的审查, 到毕业离校手续的办理, 到就业协议和户口迁移的办理, 到毕业证书的发放等, 要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把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具体要求制定成册, 事先发放给毕业生, 组织学习, 要求严格执行。在此期间, 严格督促各相关部门优先处理毕业生的事宜, 对于处理不当、不及时的责任人和部门要及时处理。

4、严格处理毕业生违纪违规行为。

开展“严格校规校纪”教育, 增强毕业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整治安全隐患, 强化行为管理。教育毕业生自觉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 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不酗酒、不滋事、提倡广大毕业生离校时以健康文明的方式告别母校, 自觉维护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对于毕业生在办理离校期间的违纪一定要严格处理, 不能大打“人情牌”, 从而导致毕业生依此“大做文章”。

5、开展心理咨询, 帮助毕业生走出心理误区

毕业生在就业阶段不仅有一般的思想问题, 而且还会产生一些择业误区和心理障碍。因此, 开展心理咨询, 让毕业生走出择业心理误区, 克服心理障碍, 就会消除滋事的心理基础。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常见的心理误区主要有:一是期望值高, 理想与现实反差大。二是只讲眼前实惠, 忽视专业发展, 择业标准趋向功利化。三是互相攀比, 强求平衡, 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花看着那花俏。四是孤芳自赏, 子命不凡。五是缺乏主见, 依赖他人。大学生择业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咨询, 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6、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毕业生离校前心态复杂、情绪波动, 易受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情感上存在爆炸性、两极性的特点, 处于心理动荡期和敏感期。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合毕业生特点的文体活动可以转移他们的消极思想, 松弛紧张的神经, 稳定情绪。毕业生还可借助文体活动抒发自己的情感, 展示自己的才华, 修正和再塑自己在老师、同学中的良好形象。文体活动还能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使毕业生置身其中, 能获得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使毕业生切身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善始善终的关心和温暖。

摘要:文章对高校毕业生离校过程中易发的行为失范行为进行了简要分析, 指出这种行为发生的原因, 并就做好毕业生离校教育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行为失范,心理焦虑

参考文献

[1]李玉秀.从毕业生文明离校透视学生工作中的人本管理[J].文化建设, 2008 (1)

毕业季离校 第5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又是一年初夏时,似乎又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想用更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我们此刻的心情,可每每提笔,又怅然若失,才知道,我们满溢心中却早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值此毕业离校前夕,在此默默祝福你们,希望你们踏上新的旅程,扬帆起航,去乘风破浪,傲游四海。

今日你以南大为荣,明日南大以你为荣。

鼓楼学生公寓毕业离校搬迁流程

1.需到宿舍管理办公室办理离舍手续,退还寝室钥匙,空调遥控器。

2.管理员确认寝室内设施设备完好并核对钥匙后在毕业离校清单上签字后由班级或院系集中到宿舍管理办公室盖章(地点:一卡通中心2楼)

3.延期毕业的同学需到房地产管理处办理延期手续。

4.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文明,平安离校。

温情提醒

1.请按学校规定期限离校,及时交还宿舍钥匙,遥控器,办理离舍手续。

2.尽量不要将打包物品占用有道,包上要贴上标识,以免拿错。

毕业离校 第6篇

关键词:毕业生; 离校综合症; 不文明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42-001

随着高校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如何组织毕业生文明离校,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大学生“顺利地迎进来,平安地送出去”,成为每个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之一。但实际上,每年毕业生离校不文明行为都成为毕业时的不和谐音符。这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生离校前夕的“离校综合症”,这是一种由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复杂心理综合引起的反常现象,是毕业生四年积累下来的多种矛盾在离校前夕的集中反映。

一“离校综合症”的表现形式

1.酗酒打架

毕业前夕,毕业生们大都免不了沾染酒,不外乎两种表现:一种以酒助兴,一种借酒消愁。随着酒精的作用,大多数人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稍有不顺,就会借着酒劲,发泄甚至打架斗殴,每年都不乏毕业生因酗酒滋事而受到违纪违规处理。

2.损坏财物

离校前夕,高校毕业生破坏物品现象普遍。宿舍楼经常能听到敲脸盆、砸酒瓶的声音。这种行为不仅严重破坏校园环境和安定,也形成重大安全隐患,还对非毕业班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不良影响。

3.寝室“脏、乱、差”

毕业生寝室不叠被子、不整理物品、不打扫卫生是家常便饭。在寝室学生也是通宵联网打游戏、打牌、打麻将赌博,曾经日夜栖息的寝室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集散地。

4.夜不归宿

大四下基本上所有专业安排都是学生在外实习,这就给毕业生在外租房提供了可能性。租房者不外乎是上班实习、考研、谈恋爱或者不喜欢受学校制度束缚的学生。结果造成宿舍管理失控,出现了学生在宿舍外违纪现象,严重者甚至导致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离校综合症”产生原因

离校前毕业生处于“真空”状态。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大学生接受着学校教育和社会磨练,但他们处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边缘地带,是边缘人,学生的自主、自觉性都相对较差。从客观上说,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制约因素相对缺乏,容易产生“离校综合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因素:

1.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临近离校时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落实工作岗位,使得这部分同学在毕业前心理压力很大,出现苦闷、彷徨等不良心理。同时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和就业过程中有些社会不正之风,更加剧了部分毕业生的不满情绪。这些都易导致毕业生在离校前发生不文明行为。

2.学校教学管理缺失。伴随学校规模的扩张,形成一些管理问题,没有真正做到管理中的“全员育人”,“以人为本”。目前高校的教学培养计划都是将高年级课程压缩,甚至到最后一学期完全没课。这样的教学计划,让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除了找工作、写论文,其他就无所事事,极易引发事端。

3.毕业生个人因素。毕业生离校阶段最关心的问题无外乎学习所得、就业去向和情感归属等方面。然而,很少有人在这三个方面全面丰收,这也造就部分同学心理失衡,情绪不稳定,久而久之出现不正当的宣泄、报复、破坏等越轨行为。

三、根治“离校综合症”的有效途径

毕业生文明离校,离不开学校长效管理机制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从标本兼治的角度考虑,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高校应统一思想,各部门明确职责,保证毕业生离校工作文明有序进行。毕业生离校前,应由学生处提出毕业生离校日程安排,将毕业生离校的各项具体工作分解到各部门,要求各部门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帮助解决毕业生离校时遇到的各种困难,保证离校工作文明有序的进行。

2.强化行政管理手段的监督职能,约束学生的行为。我们还要严格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要把他们看成是特殊群体角色或者因为他们找单位的现实需要而放松纪律的约束。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毕业生,一定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放羊式”的管理和姑息适就的态度,必然导致毕业生思想的松懈而出现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3.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的思想转化。成功的思想教育方法在于预防和疏导,而非强制。这方面工作主要依靠一线辅导员。一方面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做好细致入微的心理疏导工作。应避免例行公事式的巡查、谈心,避免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说教,要真正深入到毕业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们,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化解各种心理矛盾。

4.培养毕业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面临残酷的就业竞争,自身能力与经验的缺乏,又使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校园自我与社会自我协调起来,不懂得实现理想要从实际开始,能力要从实践中得来,因而容易导致自我认识的偏差。因此,在就业教育中要强化职业教育。对特殊群体如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予以特殊关注,帮助他们舒解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公德教育,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

5.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调整毕业生的身心状态。开展适合毕业生特点的文体活动,可以转移他们的消极思想,稳定他们的情绪。毕业生也可借助文体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锻炼自我。另外,文体活动还能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理解与沟通,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毕业生获得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切身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善始善终的关心和温暖。

参考文献:

[1]杨建义.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的心态特点与教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2]杨小渭.关于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23)

浅析毕业生离校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 第7篇

一、毕业生离校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是毕业生离校工作, 其核心是加强思想教育

毕业生文明离校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工作目标之一, 是检验高校毕业生素质和高校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活动, 利用毕业生大会、毕业班班会、师生座谈会、欢送毕业生晚会、毕业留言等一系列活动对毕业生进行安全文明离校的教育。学工部门要对每个毕业班的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细致的指导与检查, 及时收集和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 对在毕业活动中发现的隐患及时加以排除。

毕业生离校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中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 是要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国家对毕业生的各项优惠政策。每个毕业班的班主任、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并掌握与毕业生相关的政策和规定, 并在毕业生中进行广泛的宣讲与教育, 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及时了解今年毕业生就业政策, 及时消除毕业生的思想顾虑。

2) 其次, 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建立科学就业观念, 树立务实的就业目标。学院的就业指导部门、毕业班的班主任、辅导员要教育毕业生充分认识目前经济大环境下, 严峻的就业形势, 要教育学生开拓就业视野, 改变非公务员、事业单位不去、非大企业、非高收入不去的狭隘择业观。改变在大城市里扎堆的就业思想, 鼓励学生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适当调整首次就业的心理预期, 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 后择业。

3) 再次, 要始终不懈的在毕业生中进行法道德法制纪律教育。学校绝不能在毕业生离校前忽视这方面的教育, 要切实将法道德法制纪律教育贯穿到毕业生离校阶段的全过程。要认真组织毕业生重新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 严肃毕业离校纪律, 加强校规校纪教育;在毕业生中广泛宣传文明、守纪、爱护公物、尊师、团结为内容的文明公德;组织毕业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进行法治教育。对严重违反学校规定、违法违纪的行为要迅速查明情况, 及时欲与处理。

4) 最后, 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明离校主题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的离校氛围, 感染并引导广大毕业生文明离校。开展的“母校培养我成才、我为母校添彩”、“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优秀毕业生返校交流”等主题活动, 对促进毕业生文明离校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毕业生中的党员、学生干部在文明离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毕业生离校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就业工作

关键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安置工作要确保毕业生离校阶段的校园的安全稳定就必须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安置工作, 要使大多数毕业生联系到自己基本满意的就业岗位, 对少数暂时不能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协助其分析具体原因, 要帮助其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就业方向。要防止出现个别专业、班级大规模就业困难的现象产生, 避免毕业生将就业困难的责任归咎于学校, 形成群体性事件。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安置工作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通过毕业班的班主任、辅导员准确、清晰地了解每一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当年的就业形势, 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建立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快速交流平台, 及时了解掌握用人单位的动态和相关需求, 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安置工作提供依据。

2)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责任。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宣传平台, 为毕业生提供有关政策和信息咨询;对毕业班的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培训, 使其明确国家、政府的就业方针政策, 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与技能;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走出去请进来, 利用校园招聘会等手段, 向各用人单位推荐学校毕业生。

三、学校各部门处室的紧密协作是毕业生离校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的有力保障

做好毕业生离校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不仅仅局限于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两个方面, 而是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学校各部门处室紧密协作、各尽其责, 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学校各部门处室要营造隆重热烈的毕业生离校氛围, 各部门办事人员要热情对待每一名毕业生, 让他们感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 切忌冷言冷语, 漠不关心。对待一些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敏感的工作, 如毕业生留校、毕业生评优和发展党员等工作, 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增强其透明度, 及时公示, 杜绝暗箱操作, 让毕业生无疑义、无怨气;毕业班的班主任、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寝室, 与毕业生谈心交流, 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问题, 把思想教育工作与毕业生的实际相结合;学校宣传部门也要将这阶段的宣传重点放到毕业工作上, 利用广播、报纸和宣传栏等宣传手段营造文明和谐的毕业环境, 组织好欢送毕业生晚会, 营造热烈隆重的毕业离校氛围;学校还要从毕业生实际出发, 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毕业生业余文化生活;毕业生离校时, 毕业班的班主任、辅导员要亲自送行, 学校要设立服务点, 组织学生义工为毕业生做好服务, 帮助毕业生搬运行李, 为毕业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让他们感受到学院的温暖, 激励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母校的发展和建设做贡献。

毕业生离校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是维护高校安定稳定和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创建文明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确保毕业生离校阶段的安全稳定, 是每个高校面临的长期而又复杂的课题。对待这个课题,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 在认真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 群策群力, 因地制宜, 与时俱进, 积极采取新措施新办法, 依靠学校各部门处室的紧密配合, 依靠广大毕业班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大量的基础工作和广大毕业生的理解与支持, 才能取得预期成效。从而使整个学校的平安校园建设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郭太生, 保卫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关于大学毕业生离校手续办理的思考 第8篇

忆往昔, 多年寒暑风雨无阻;看今朝, 百炼良材可擎天。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经过四年或五年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每年的5~7月份, 是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领取大学毕业证书、踏人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 这段时间涉及到为毕业生服务的有关部门都应全力以赴, 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本校毕业的大学生涉及的专业有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学、康复治疗等十二个专业, 每年毕业生达三千多人, 涉及办理毕业手续的部门有财务处、教务处、学工处、后勤处、保卫处、组织部、图书馆等, 毕业大学生如果要办理完这些手续要跑很多地方, 有时还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对于图书馆来说, 更要从“一切为了读者, 一切服务读者”出发, 让大学毕业生满意。在这种关键时候, 严肃认真地做好大学生毕业离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毕业生离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大学毕业生、辅导员和图书管理员在办理大学毕业生离校手续上认识不统一、思想不统一, 辅导员和图书管理员之间也缺乏沟通交流, 主要表现在每个辅导员说法不一, 导致毕业生和图书管理员之间产生误会, 给图书馆办理离校手续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2. 离校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

很多大学生在没有拿到大学毕业证之前, 都在到处找工作或关注考研的事情, 没有注意到图书馆欠书欠费的问题, 辅导员也没能及时提醒学生, 或大量拥堵到办理手续的部门;或临时临尾了才急急忙忙到图书馆查询、办理欠书欠费事情。很多毕业生一卡通长期不用, 丢失的、不能刷卡的、没有带钱的和没有带零钱的情况很多, 给办理离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三大学毕业生离校工作采取的措施

1. 思想认识高度统一

全校上下对大学生办理毕业手续工作思想上要高度统一, 只有形成了共识才能搞好这项严肃而紧迫的工作。毕业班辅导员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成员, 在把握政策和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 可以灵活开展大学毕业生离校手续办理工作, 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模式。如在办理图书馆欠费欠书的问题上, 不要机械地遵循学校的总体离校时间, 有时间的完全可以班级为单位提前办理, 或者可以把《毕业生离校手续办理表》及时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查询后, 当时就办理了签字盖章手续, 而不是跑一趟来查询, 再跑第二趟来签字盖章, 这不仅耽误了学生的时间, 而且给办理离校手续的部门增加了工作量, 使办理效率大大降低。

2. 高度重视前期教育工作

第一, 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班辅导员要及时深入到毕业生中, 教育广大毕业生提高认识, 文明有序地离校。随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 深入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教育工作, 还要做好毕业生中特殊群体的教育服务工作, 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持续跟踪, 进行重点帮扶。

第二, 加强毕业生离校流程的学习。各学院班级要以毕业生座谈为契机, 组织毕业生学习毕业离校流程, 这样会对今后大学生办理离校手续产生良好的效果。如召开毕业生欢送会等丰富多彩的文明离校活动, 营造热烈、文明、温馨、和谐的离校氛围。针对图书馆欠书欠费问题, 辅导员要提前告诉学生, 早点去办理。最好以班级为单位, 让班干部或指定学生去办理, 将班上所有欠费欠书的名单打印出来, 将欠书欠费的标注在后面, 所有欠费也可以班费先垫付, 免得费时费力, 也影响办理效率。

总之, 要高度重视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在办理手续中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 要及时掌握和解决毕业生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让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要向全体毕业大学生发出“心怀感恩、文明离校”的倡议, 号召每一名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珍惜在校的最后时光, 摒弃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行为, 确保毕业生文明、愉快、安全、有序地离校。

参考文献

[1]刘燕.谈图书馆快乐服务[J].图书馆情报研究, 2013 (1) :41~43

毕业离校 第9篇

为了解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求情况, 我们对2012届泉州生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跟踪, 获取了公共服务机构对未就业毕业生开展服务情况等相关信息。

一、方法

(一) 调查对象

随机按10%抽取2012届泉州生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330人。发放问卷33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4份。问卷有效率为58.8%。

(二) 调查方法

对毕业生采用电话访谈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为自编的《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调查问卷》, 该问卷包括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生源地、毕业学校) 、政策宣传到位情况、政策落实情况、公共服务落实情况、毕业生实际需求等。

二、数据分析

(一)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基础信息有效性差

随机抽样的330位毕业生中, 仅有194位同学的联系方式是有效的, 有效率仅为58.7%, 这给后期的就业援助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在他们预留的联系方式中, 大部分人留下的是个人的手机号, 但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因为工作地点变化等原因更换了手机号, 在访问过程中有41%的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是空号。在采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基础信息时, 应考虑将家庭固定电话、飞信号、微信号、QQ号等信息纳入收集范围, 并组织人力定时跟踪更新, 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为就业援助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二) 毕业生对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不高

从现行的政策看, 各县 (区) 公务员局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是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与服务的主体, 但毕业生对其提供的服务并不满意, 这从以下三个数据可以看出, 61.8%的毕业生认为人才服务机构提供不了什么帮助;有72.2%的毕业生表示离校后未接到过人才服务机构的电话或信息;仅有18.5%的毕业生会向生源地及居住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寻求就业援助。以上数据表明, 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人才服务机构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有所作为, 才能得到毕业生的认可。

(三) 高校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求援的主要对象

在就业援助渠道的调查中,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求援对象依次为毕业院校 (47.7%) 、个人努力 (18.6%) 、亲朋好友及同学 (18.5%) 、就业主管部门 (15.2%) 。47.4%的毕业生希望从毕业院校获得相关的就业援助, 但目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主要由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完成, 高校并非提供援助的主体。出现这种情况, 与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有一定关系, 也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关, 政府在确定援助主体时应切实考虑到服务群体的实际需求, 从需求出发制定政策, 提高工作的实施性。

(四)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对援助的需求十分务实

在受调查者中, 不想找工作的同学仅占6.2%, 余下的93.8%毕业生对就业援助的需求依次是提供就业信息 (46.4%) 、提供见习岗位 (37.1%) 、提供职业指导 (36.1%) 、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36%) 、提供求职技巧培训 (16.5%) 、提供心理辅导 (10.4%) , 毕业生对援助需求务实直接。

(五) 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尚未完全到位, 宣传效果差强人意

在受调查者中, 75.2%的人不知道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援助政策。在受调查者中, 仅有6.7%的毕业生通过学校宣传知晓相关的政策。尽管该政策在高校的就业宣传栏、就业网站和政府的主流媒体及网站都能搜索到, 但学生并不关注, 仅有1.5%的毕业生表示浏览过相关的宣传链接。理论上讲, 毕业生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策新闻应很关注, 但调查结果显示, 毕业生并没有主动搜集、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 说明政策宣传效果差, 宣传尚停留在面上, 仅为宣传而宣传, 而不是把宣传作为落实工作的重要抓手来做。

三、讨论

调查显示, 动态跟踪管理是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的关键。在电话调查过程中, 41.2%的毕业生已更换了联系方式, 特别是在泉州地区以外高校就读的毕业生预留的联系电话均已失效, 这意味着后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将无法延续。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涉及面广, 学生流动性强, 要掌握准确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仅靠离校前的登记是远远不够的, 动态跟踪管理, 随时更新做好信息管理是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的前提, 这对登记的方式、收集信息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发现, 人才服务机构应更新观念, 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服务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福建省已明确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主体是各级人事公共服务机构, 但毕业生对此并不认可, 29.8%的毕业生认为他们提供不了帮助, 甚至有61.8%的毕业生不知道他们的联系方式。这既与政策宣传力度有关, 也与各级人事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观念、工作态度有关。人事公共服务机构应确立主动服务理念, 树立热情服务意识, 贴心做好服务工作, 不能摆出高姿态, 坐等毕业生上门求援。

调查表明, 高校应成为就业政策宣传的主阵地。尽管政府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已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政策宣传网络和体系, 但从政策的知晓度看, 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学生对政策宣传敏感度低, 上网搜集相关就业政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从调查的结果看, 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更依赖于学校的宣传, 因此, 高校应承担政策宣传的主要任务, 在政策宣传网络的搭建上, 高校是最基础的一环。创新宣传媒介是提高政策宣传效果的重要保证, 高校应在充分理解政策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时代特点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语言类型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宣传, 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 这既提升毕业生对政策的知晓度, 又为人才服务机构后期的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调查表明, 高校提供的各项就业服务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寻求援助的首选。因此,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需求, 可考虑将就业援助与服务的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不同的机构, 形成高校—人才服务机构—社会相互联动、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 根据毕业生的意愿, 将部分援助项目外包给高校完成, 通过一定的财政投入支持高校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部分援助工作。在受调查者中,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对援助政策中的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最为关注, 并且有47.4%的毕业生希望是高校为他们提供这些信息与帮助。从现行的政策看, 离校毕业生援助的执行者一般是人才服务机构, 但囿于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重心等, 他们所提供的援助的数量、质量远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泉州市为例, 2012届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有3000多人, 仅依靠泉州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现有的工作人员要和全部学生联系上一次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更别提后续的服务工作了。

调查显示, 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采取个性化分类服务是帮助他们顺利就业的有效举措。毕业生对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求职技巧、心理辅导、专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很大但各有所需。

一刀切地要求毕业生去参加就业指导讲座、技能培训的做法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的, “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方面, 各级人才服务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这些毕业生举办了丰富多样的培训班, 但参与者热情却非常低, 效果自然不好。将毕业生分类, 并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个性化的服务才是关键。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 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形象工作, 需要政府、高校、职能部门和社会共同配合完成, 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深化服务内涵, 扎实做好服务工作, 才能切实帮助这些毕业生, 让他们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洪申我.召回制——学校的责任与自信[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4) .

[2]李淑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0 (3) .

离校未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指导 第10篇

近些年, 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学生动手能力强, 入职后工作上手快, 适应期短, 深受企业欢迎。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93%。但是, 每年7月份学生离校时, 总有少数学生落实不了就业单位。这些学生具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有效地对他们实施职业指导呢?

一、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特点

1. 就业目标不明确, 吃苦精神不强。

调研发现,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觉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不是自己喜欢或满意的。目前,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 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的岗位或者是工作时间不固定, 需要倒班或加班;或者是工作紧张程度较高, 强度大, 感觉累;或者是工作纪律严, 约束多, 缺少了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出生于90年代的年轻人, 没有经历困难时期, 缺乏劳动锻炼和吃苦精神, 抗挫折能力不强。所以, 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 只要不挑不拣, 都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但就是因为怕苦怕累, 在就业目标上期望过高, 就业难度加大, 导致个别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2. 对自己缺乏准确定位, 薪金待遇要求高。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高职学生刚毕业时, 尽管在校期间已经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能很快适应要从事的工作, 但要为企业带来较大的效益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岗位历练和能力提升, 这个时期企业给出的薪金待遇一般不会太高, 不可能超过其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加上企业对新进人员的入职培训、师傅带徒弟等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成本付出, 一味强调薪酬待遇, 在就业时必然碰壁。

3. 专业不对口, 有岗位不能胜任。

最近几年, 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较为突出, 一方面, 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 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一批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及空间等快速发展起来。新兴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的学生所学非企业所用, 出现了劳动者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错位, 有岗位胜任不了, 只能徘徊在用人单位的大门外。

4. 人脉关系缺乏, 消息相对闭塞。

根据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与《华尔街日报》共同针对人力资源主管与求职者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人力资源主管或求职者透过人脉关系找到适合的人才或工作, 而且61%的人力资源主管及78%的求职者认为, 这是最有效的方式。可见, 良好的人脉关系对职业生涯发展影响极大。但个别学生或者由于个人性格内向, 与人交往少;或者是家庭成员能提供的人脉少;或者是个人没有主动融入社会寻求支持, 有些学生就业的路子比较窄, 周围能够提供帮助的人不多, 离校不能就业通常会发生。

5. 有等和靠的心理, 失去机会。

有的离校未就业学生总是期望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再就业, 追求一步到位, 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会有等和靠的观念。个别同学不去主动寻找适合的工作, 而是寄希望于老师、家长、亲友的帮助;也有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忙于就业, 想等两年再说。这部分学生有的会在职业指导人员或家庭成员帮助下实现自己的愿望;有的则在等待中丧失了一个又一个的就业机会。

6. 缺乏敢想敢干的勇气, 不愿尝试创业。

就业的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工作, 也可以独辟蹊径尝试创业。其中网上创业以其门槛低、风险小、见效快、潜力大深受学生的青睐,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创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但是, 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许多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遇到了许多问题, 比如战略定位不准、媒体传播不广、团队执行力不强、对终端的掌控能力不足, 加上创业激情缺乏、不确定风险较多没有好的项目或资金匮乏等原因, 许多学生害怕创业失败, 不愿意尝试创业。

二、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1. 做好毕业生追踪调查。

目前, 国家要求“将有就业意愿的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 对有就业意愿的, 及时提供用人信息”。要及时、有效地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需要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 搞清楚其就业意愿, 特别是其面临的实际困难。毕业生追踪调查主要工作内容是实名信息的接收分类, 而对这些情况最为熟悉的是带班辅导员。可以由辅导员按生源地、就业创业意愿、培训需求、就业见习意愿、就业困难等情况进行分类, 建立台账, 及时通报给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或相关职能部门, 以便有针对性实施指导。

2. 及时传递就业信息。

辅导员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及时向离校未就业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因此, 必须对离校未就业学生做到“三清”, 即家庭情况清、就业意向清、联系方式清, 并联系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就业指导相关人员, 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通过电话、网络、微信、家访、小型会议等形式, 为他们提供用人信息;通过组织小型招聘活动, 帮助他们和用人单位对接;借助政府就业服务平台, 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3. 鼓励学生创业。

从2013年起, 国家鼓励毕业生创业,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享受资金扶持政策、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培训指导服务。”可以通过明白纸、广播、专题网站、专家解读等形式开展宣传;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做政策解读和岗位选择指导;可以开展由优秀毕业生担当主讲的“创业大讲堂”, 激发创业热情;还可以设立创业孵化园, 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这样, 可以实现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4. 转变就业观念。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解决离校未就业学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使学生先就业再择业, 指导人员要从关心学生入手, 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做起,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先就业再择业, 既不好高骛远, 又不妄自菲薄, 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将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

发挥就业指导专家团的作用, 通过开展职业素质测评, 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了解自身特点、设计生涯目标;通过团体指导、模拟招聘等活动, 提高求职应聘能力;通过技能培训, 增强就业竞争力。

毕业离校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文明离校 教育

近年来,部分高校出现部分毕业生聚众哄闹、酗酒、损害宿舍公共财物、打架斗殴等较为严重的失范行为。从根本上预防、消除毕业生离校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引起了很多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毕业生的文明离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大学生人生之路开启的重要步骤。为毕业生开展以文明教育、纪律教育、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为主题的教育工作,既为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是每个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当前,必须高度认识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重要性,把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首要而艰巨的任务来完成。

一、分析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1、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不够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高年级课程减少,为保证就业前的实习环节和毕业论文质量,最后一学年安排的课程寥寥无几,而且基本没有什么“重头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放松,这样的教学安排使毕业生精力分散,无所事事,易引发矛盾事端。2、学校对毕业生的管理有所懈怠。部分学校在毕业生离校前夕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课程的学习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毕业生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包装自己、推销自己、追求好的工作及更高的学业上。重心的转移导致思想、行为的转变。行动懒散、同学间发生摩擦的事情开始增多,而学校对这些失范行为处理不严,纵容了学生。还有学校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毕业生在离校前需要办理各种繁琐的离校手续,部分管理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办事不认真,责任心也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极易引起毕业生的不满情绪。3、教育管理的缺失。近些年,从各高校的稳定情况可以看出,从事一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部门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爱校教育是教育基础。如果在学生刚入学时没有抓起此项工作,并始终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很难让学生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尽管各高校都有开展爱国教育和爱校教育,但是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认真思考,最终导致教育的缺失。爱校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还需要各部门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就业方面的原因:1、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在逐渐增加。2010年有630万,2011年有660万,2012年有680万,今年有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如此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在社会上造成了激烈的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惨淡而严峻,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学生的就业率较低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缓解,导致在校毕业生心中积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国家相关政策产生极大地不满。因此,在学生毕业离校前,部分学生以酗酒、打架、吵鬧、砸东西等不文明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怨气。2、就业机制不完备。社会上部分高校的就业机制不完备,在就业环节中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就业过程中各种非规范的社会行为与毕业生原有的理想模式发生冲突,容易使毕业生产生不满情绪,并导致行为变形。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1、毕业生放松自身要求。毕业阶段相对整个大学生活来说是一个精神状态的松弛期。临近毕业的学生普遍有如释重负之感,极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导致许多不文明行为的发生。2、毕业生人格不够成熟。此时的毕业生人格趋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大的脆弱性。他们正面临人生的又一大转折点,在思想上呈不稳定,并有行为上的躁动,尤其是那些就业不如意的同学会表现得更为强烈。3、特殊时期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当前社会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如,有的同学虽然勉强找到接收单位,但又对单位的经济效益、个人的发展前景及工作环境心存担忧和疑虑;还有的同学感慨自己书生气十足,社会阅历浅薄,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单纯、幼稚;部分学生担心自己的能力、及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不如他人,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恐怕难以争取到有利位置。大多数学生在较低年级时可以把暂时出现的心理压力转移到紧张的学习任务上,但到邻近毕业前夕就容易导致行为失控。

二、做好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文明离校,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学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入细致入微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毕业生能自律自强,在文明有序的气氛中顺利离校,杜绝一切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一)、建立健全毕业生文明离校制度为基础。

制度是工作规范化的保证,高校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毕业生文明离校制度以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有理、有序”的开展。高校加强制度建设,用健全合理的制度去规范和管理学生离校是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制度的制订和出台不是靠强制性的手段解决的,制度源于学生,最终还要回归学生。高校要系统的深入毕业生群体中去,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制度。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要以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为前提。

要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网等传播手段,将文明离校在学生中广为宣传,使文明离校理念深入人心,不但应届毕业生受到教育、制约,而且低年级学生也到了教育,为深入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组织校报和学生工作简报共同出版“毕业生文明离校专刊”,向全校毕业生发出“文明离校倡议书”,号召广大毕业生认真走完大学生活最后也最难忘的日子,为毕业生文明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毕业生离校前心态复杂、情绪波动大,易受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心理动荡期和情绪敏感期。在强大的校园舆论宣传氛围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可以转移毕业生的消极思想,松弛紧张的神经,稳定学生情绪。毕业生还可以借助文体活动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重视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毕业前夕,学生面临着由“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他们往往会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和迷茫。为了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要针对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特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咨询工作,仔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及升学情况。首先要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恰当的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教育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人民大众,增强毕业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要充分发挥往届成功校友的典型教育作用,开展一些“与校友面对面”“最后一堂课”等类似的活动,用毕业生身边生动的实例告诉他们应正视现实,端正就业态度,克服就业情绪的浮躁和波动,保持愉快心境和良好情绪,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

高校应帮助毕业生处理好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缓解毕业生因即将走向社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及时、有效、合理地疏导毕业生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顺利步入工作岗位。

(四)、积极开展“感恩母校”教育。

部分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只顾自己的事情,个人利己主义意识增强,学校、班级、同学观念淡化,损人利己、不利于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毕业生当中开展“感恩母校”教育。以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教育引导毕业生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并引导广大毕业生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给同学留下集体的温暖,给母校留下美好的印象,给低年级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帮助广大毕业生体会感恩,感恩于学校方方面面的重视、关注与关怀,从内心体验到离别母校的不舍之情。增强毕业生与母校的浓厚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感、友情感,进一步拉近毕业生与老师、同学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贡献。

(五)要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应该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及其他特殊情况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谈心、沟通、引导工作,给予特殊学生热情的帮助和关怀,使他们能够走得舒心愉快。部分学生毕业前没有找到工作,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尽管仅占毕业生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但做好他们的离校前教育工作,对学生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此外,高校还要关注受处分和未拿到学位证、毕业证的学生,找他们专门谈话,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敢于接受人生挑战,找准差距和不足,解释好学校的相关政策,提醒他们保持平稳心态,使这些毕业生理解学校和老师,减少校园的不稳定因素。

对于高校的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各高校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能把问题完全归咎于学生,要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不文明离校行为的发生。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及早准备。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做到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整个教育过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积极组织毕业生采取生动、活泼、健康的形式开展教育。引导毕业生立志胸怀祖国、情系母校、爱岗敬业、回报社会,切实把文明离校落到实处,着力营造一个文明离校、安全离校、有序离校的氛围,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思颖. 关于高校畢业生离校问题的几点思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

[2] 刘嵘,高明文. 大学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工作[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年

[3] 杨文俊. 浅谈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工作[J]. 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年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建议 第12篇

一、造成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纵观造成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 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 很多大学生欠缺正确的就业观念, 对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工作选择方面偏执于大城市、大单位, 但是在此过程中却欠缺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考量;也有部分大学生受到家庭就业观念的影响, 执着于所谓的铁饭碗, 将自身的就业范围限定在事业单位。而一旦没有得到令自身满意的职位, 这些高校毕业生则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 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毕业生未就业则是因为就业心态上存在问题, 这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等方面欠缺主动性, 简单的认为只有自己坚持等, 就一定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以上这些情况以及就业观念无一不是错误的, 在这些择业观、就业观的引导下, 有效的择业行为与就业行为也不会产生;从客观方面来看, 部分高校离校的毕业生受家庭经济困难、交际人脉关系少、人才市场竞争力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他们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群体, 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源于各方的帮助和指导, 而这也决定了这部分大学生必须成为毕业生职业指导的主要对象。

二、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措施

(一) 高校方面的职业指导。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等人才的重要阵地, 同时也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因此高校所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对推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而言, 产生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 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中, 高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导致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大学生欠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与苦乐观。因此,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无疑成为了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大学生入学阶段, 高校就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 引导学生对自身、对市场形成正确的认识, 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等思想观念。另外, 高校需要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细致的职业规划, 促使大学生为后期就业做好准备;二是要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无论是在校大学生, 还是离校大学生, 高校所承担的职业指导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 需要高校在学生离校之前做好学生信息搜集、整理、记录工作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全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有针对性地给予就业困难学生一定的帮助, 增强其择业、就业的信心, 适当拓展其就业空间和思路, 借此在学生保持良好就业心态的基础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 高校可以邀请各相关企业到校开展招聘活动, 并积极联系离校未就业大学生返校参加该活动, 从而将这部分学生推荐给适合的企业, 为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择业与就业平台。

(二) 社会方面的职业指导。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问题的解决, 不仅需要高校做出较多的努力, 同时社会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这需要社会中的一些就业服务机构重视这一问题, 时刻关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充分发挥自身的就业服务功能, 给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一定的帮扶, 以促使去尽快的实现就业。在此过程中, 各地人才服务机构首先要搜集、整理本地大学生的实名信息, 并进行持续的跟进, 及时更改有变动的部分, 以为后期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奠定信息基础;其次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在全面了解这部分人群就业状况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 积极与外地人才服务机构进行联系和沟通, 实现就业信息共享, 让学生享受到更广阔的就业平台。人才服务机构除去提供必要的主动服务之外, 还应强化自身的被动服务功能, 也就是说, 人才服务机构需要对外大力宣传本机构的职责所在, 使外界对本机构所具备的服务功能有所了解, 并主动上门寻求帮助, 降低工作难度的同时为更多的人群提供精准、有针对性的服务, 继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包括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无论是主动服务还是被动服务, 都需要人才服务机构的相关人员报以真诚的服务态度, 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实效, 以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职业指导。

(三) 政府方面的职业指导。

在市场化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自主创业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主创业, 这也成为了现代大学生就业的主方向之一。然而, 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受自身经验、资金、人脉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虽然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来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单纯依靠这些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这要求各地政府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的提升。各地政府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况, 积极落实国家扶植政策的同时制定符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创业扶植政策,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保障,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培训, 给予大学生创业某种程度的帮助, 从而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 鉴于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 部分地区的经济建设还不完善, 需要大量的人才投身到这部分地区的建设工作当中去。所以, 政府应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深入到基层或中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去就业, 适度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要求各地政府切实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并依据本地的经济实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优惠政策, 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本地经济建设中来,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四) 家庭方面的职业指导。

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来自于家庭方面的就业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方面的职业指导需要高校协同来完成。建立家庭与学校紧密的联系, 通过有效的沟通, 共同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寻出帮助就业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实际的择业、就业过程中, 家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部分家长在孩子就业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过分强调了职业待遇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考虑, 一味地要求他们要宁缺毋滥, 甚至有的家长偏执的认为只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继而要求学生执着于备考公务员等, 即使经历过几次失败后, 仍然要求他们进行学习、考试, 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失败。因此, 存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家长应该客观的认识学生的实际以及经济市场的实际, 转变这种固执观念, 继而引导学生对就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在高校的帮助下尽早实现自己的就业, 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华,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束建华.试论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李文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解读[J].教育与职业, 2013.

上一篇:井下工具下一篇:古典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