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2024-05-12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精选12篇)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第1篇

关键词:绿色商业,绿色消费,生态文明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源匮乏、污染加剧、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 各国纷纷重视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 也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为了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党和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绿色商业与生态文明

绿色商业是指企业在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充分贯彻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及生态利益的统一,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 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存共荣。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树立生态观念, 一切活动要尊重自然, 爱护自然。绿色商业和生态文明都要求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商业要求企业贯彻绿色营销理念, 通过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和资源再利用等活动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发展绿色商业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水平,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 发展绿色商业能使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 自觉保护环境, 选择消费绿色商品, 自觉抵制非环保、非节能产品, 监督企业的不良行为,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绿色商业发展战略

现阶段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薄弱、企业生产观念落后、技术不足等诸多因素制约着绿色商业的发展。政府、企业、消费者在绿色商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帮助企业和消费者树立绿色意识, 主动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企业和消费者也要积极配合, 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积极参加绿色商业活动。

1.政府

发展绿色商业虽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但是绿色商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企业, 政府必须引导消费者和企业。

(1) 提高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淡薄阻碍了绿色商业的发展。为促进绿色商业的发展, 必须要唤起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一方面, 政府可以宣讲会、公益广告、专题报告等各种途径向消费者宣传绿色商业和绿色消费知识, 提高消费者的分辨能力, 让消费者意识到发展绿色商业的重大意义, 主动进行绿色消费, 抵制非绿色产品。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号召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比如, 政府对可以根据消费者排除垃圾的重量征收污染税, 从而促使消费者选择购买可循环使用的产品, 并可以促使消费者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减少垃圾排放量。

(2) 培养企业绿色意识。

为培养企业的绿色意识,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 委托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各种形式的绿色商业培训, 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同时, 可以委托高校对学生进行绿色商业、社会责任等相关课程的培训, 为企业培养具备绿色商业意识的合格人才。其次, 政府也可以在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方面支持绿色商业的发展, 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再次, 政府可以开发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并根据绿色评价结果决定企业的信贷、税收、投资等内容。

2.企业

发展绿色商业满足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顺应了时代潮流, 企业应该积极转变观念、生产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

(1) 把握绿色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更加关注“安全、环保、健康”等因素, 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企业必须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企业应把握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设计生产绿色产品, 制定绿色价格和绿色渠道, 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2) 引导绿色消费。

消费者绿色知识缺乏、绿色消费意识薄弱等因素影响绿色商业的发展。企业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向消费者介绍环境信息和绿色产品知识, 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知识和意识, 引导消费者自觉选购使用绿色产品抵制非绿色产品。企业不仅要生产绿色产品, 也要引导消费者积极消费绿色产品。

(3) 树立绿色形象。

企业要在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各环节中贯彻绿色理念, 建设绿色企业文化, 树立绿色形象, 把绿色理念通过自身的行动传递给消费者。只有企业真正贯彻绿色观念, 才能在设计、生产、分销、促销各环节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生产出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同时, 企业应积极参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等社会活动, 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3.消费者

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是绿色商业的基础, 推动着绿色商业的产生和发展。消费者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企业, 使企业自觉从事绿色商业活动。同时, 消费者也是企业实施绿色商业的监督者。消费者应积极学习绿色产品知识, 提高自身辨别能力, 用自身的行动监督和促进绿色商业的发展。

三、结论

绿色商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绿色商业都不能健康快速发展。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绿色商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绿色商业的发展能促使企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履行社会责任, 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同时,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商业的发展也促使消费者自觉选购尊重生态环境的绿色产品, 形成绿色的消费习惯, 减少环境污染, 监督企业不良行为,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转青.绿色营销与企业的社会责任[J].江西社会科学.2008, (6) .221~225.

[2]丁鼎棣, 王昕.“两型”社会与绿色营销模式的契合[J].山东社会科学, 2009, (12) , 158~160.

[3]韩娜.绿色营销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2008, (4) .16~17.

[4]洪涛.绿色流通科技、构成及其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24 (12) .14~17.

[5]刘晓昆.浅谈绿色消费对企业绿色营销的影响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9, (2) .37~39.

[6]宁薛平, 文启湘.绿色商业引导绿色消费的障碍分析——基于绿色消费模型的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 , 1~5.

[7]沈小静.推动我国商业绿色采购的理性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12) .15~19.

生态文明 绿色家园 第2篇

开展“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的主题日活动,通过张贴宣传画和标语、举办知识讲座、制作宣传栏等普及节能和低碳常识,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节能的责任意识和知识水平,形成公共机构做表率的良好氛围。

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日体验活动。各单位通过停开空调和公共区域照明等方式进行能源紧缺体验。公共机构工作人员践行“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支持节能减排。形成“领导带头示范,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开展废旧品回收活动。各单位采取以旧换新、知识宣讲等形式,组织开展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宣传活动。积极宣传“资源有限、再生无限”的理念,引导干部职工形成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办公和生活方式。

走进绿色山西感受生态文明 第3篇

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自然风光雄奇秀美。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太行山、吕梁山峡深峰奇,雄秀壮美;五台山、恒山群峰环抱,形神通灵;中条山、管涔山林茂水秀,景色宜人;汾河流光溢彩,绣万千景致;黄河飞瀑穿峡,拥无限风光。另有长城雄关、遍地温泉,让三晋成为游览观光、避暑度假、休闲养性的理想之地。

现今,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大众化旅游产品类型。2009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山西省将以“走进绿色山西,感受生态文明”为主题,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掀起“山西人游山西”的旅游热潮,增进山西人对山西旅游的了解,增强山西人对山西的热爱,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拉动内需中的综合带动功能。

“山西人游山西”生态游活动将以“太行山水、黄河风光”两大经典产品为龙头,推出“20条生态旅游线路”、“百家生态旅游景点”,真正形成“春看、夏观、秋赏、冬玩”,四季不断、月月精彩的生态之旅,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新风尚。

来吧,随着春天的脚步,携亲朋好友,感知三晋神奇秀美的山山水水……

太行山水

阳泉藏山→娘子关→武乡太行龙洞→平顺太行水乡→平顺天脊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陵川王莽岭→陵川锡崖沟→珏山→蟒河自然保护区

黄河风光

万家寨→老牛湾→娘娘滩、太子滩→碛口古渡→黄河壶口瀑布→永和乾坤湾→黄河大禹渡

天龙山、崛围山、蒙山、汾河公园、森林公园、晋祠、太原东湖醋园、太原莲花土雕群风景区、清徐白石葡峰山庄、汾河二库、中隐山生态旅游区、青草坡景区、龙池山庄

茂源牧场—神溪水乡—天赐山生态旅游区、北泉村—桃花山生态旅游区、水神堂湿地—白羊峪—圣佛寺—圣泉寺—甸顶山空中草原生态旅游区、黑龙寺原始森林—边塞古镇新平堡生态旅游区、大泉山—镇边堡生态旅游区、管家堡长城生态旅游区、得胜堡生态种植园、大同县乌龙峡景区、刘官庄晋北民俗文化村

平定冠山景区、藏山风景名胜区、娘子关景区、阳泉小蘑菇度假村、阳泉银园山庄、阳泉药林寺森林公园、阳泉龙海山庄自然风景区、阳泉翠枫山生态旅游区、滹沱河温泉(漂流)、狮脑山森林公园、桃河公园、北山公园

晋城山里泉旅游区、晋城珏山旅游区、陵川王莽岭景区、陵川黄围山生态旅游区、蟒河风景区、阳城皇城相府、九女仙湖景区、凤凰欢乐谷

贾家庄生态园、柳林县昌盛农场、北武当山风景区、柳林黄河三峡母亲景区、交城卦山风景名胜区、临县碛口风景名胜区、庞泉沟生态旅游区、玄中寺、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

右玉生态旅游区、怀仁金沙滩生态旅游区、清凉山生态旅游区、朔城区神龙海湿地公园、紫荆山生态旅游区

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台山南梁沟、五台山驼梁风景区、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管岑山国家森林公园、山西省天池湿地自然保护站、汾河源头国家水利风景区、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定襄东峪风景区、大营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汤头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前郝村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顿村温泉度假村、奇村温泉度假村、黄龙王沟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白人岩、黄河晋陕大峡谷、万家寨—老牛湾、娘娘滩、荷叶坪、五寨沟

壶口瀑布、临汾姑射仙洞风景名胜区、霍州陶唐峪景区、七里峪生态旅游区、曲沃太子滩农业观光园、舜王坪、古县牡丹园

长治天脊山生态旅游区、平顺太行山水、太行山大峡谷、长治百草堂景区、襄垣仙堂山旅游区、平顺西沟、长治城区塔岭山景区、黎城黄崖洞景区、沁源灵空山风景区、武乡太行龙洞景区、平顺井底民俗村、襄垣县宝峰湖景区、潞城高山流水风景区、长治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平顺华野漂流景区、武乡板山风景区

绵山、昔阳大寨、祁县九沟黄土风情园、榆次乌金山、榆社云竹湖景区、寿阳方山景区、灵石县天石公园、寿阳五峰山、太谷梅苑山庄、灵石石膏山景区、和顺云龙山、太谷龟龄山庄、昔阳龙岩大峡谷、左权县龙泉国家森林公园、榆次后沟

生态文明思想与绿色发展思想 第4篇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础上的生存理念。他是人们处理自身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态度和方法,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有机整合。具体而言, 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的生态文明和狭义的生态文明。广义的生态文明指立足于人类文明进程, 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人类自诞生以来首先经历的是原始文明, 随着原始狩猎时代的结束, 人类又踏上了农业文明进程, 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又开起了工业文明, 而生态文明就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1]。在存在方式上他与以往的文明形态并立, 在内容上包含着与其他文明制度相似的内在构成系统和元素, 都涉及某一特定时代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精神文化发展状况等。狭义的生态文明单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程度。并且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总结的方法和理念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 例如可持续发展理念用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当中。生态文明是对工业化时代人们形成的重功利主义, 物欲享乐主义的一种超越, 同时也是对这一时代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污染严重加剧的一种必然回应。

1.2 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不得基本目标不仅在于发展, 而且还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等长远发展所需。绿色发展理念下人们更加注重效率, 这里的效率也包含了资源利用率, 尽可能少的从自然环境中攫取资源, 同时对于已经获得资源又要最大程度的将其利用。绿色发展将环境的承载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维持环境健康和生态和谐是发展中始终遵循的目标原则。和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 绿色发展是一整套全新的理念体系和价值观念。人们推动发展的目标不再简单的是财富的积累和增加, 也摆脱了单纯注重物质利益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在维护生态自然环境和谐,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在这种发展方式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的整合下人们才能最终实现健康的发展, 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而要在维护环境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就要注重科技创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因此, 绿色发展的内涵中包含了绿色科技创新、价值观念创新和发展方式的创新。

2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2.1 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精神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当中, 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成为当前我们发展中的根本指导理念和精神内涵。生态文明一种发展理念, 而绿色发展则是践行这种理念的具体发展方式。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应当处理好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关系。而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应当秉承绿色环保的思想, 发展不但不能破坏环境, 而且还要促使环境更加健康[2]。这种处理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方式本身就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从这个角度看, 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精神内涵的。同时绿色发展还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资源利用率, 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发展, 这种可持续的发展也完全契合了生态文明理念关于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理念要求, 实质上这种生态文明理念也成为了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涵。

2.2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若要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必须需要一个支撑, 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度、现实的技术、鲜活的文化。而绿色发展就是践行这种理念的支撑。当前我姑绿色发展方式十分活跃, 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共识, 企业在减少污染排放的过程中还不断的研发创新了废物利用技术[3]。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明显减少, 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原来的生态赤字已经开始出现扭转, 呈现明显的生态盈余局面。这一切都取决于绿色发展方式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但是更为根本的是生态文明理念对我们整个发展理念的影响。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形态, 它带有明显的广义性, 因此这种文明形态内部还包含诸多构成因素。例如指导理念、实现方式、协调机制等等, 而绿色发展就是将这种理念转变为现实的具体方式。反过来讲绿色发展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种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蒋南平, 向仁康.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 2013.

[2]赵建军.中国实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绿色生态文明作文 第5篇

自古,人们便重视着“黑色文明”——工业,“黄色文明”—农业,可却偏偏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支点——绿色生态文明。

常听老人辈人讲,多少年前,家乡是树木成行,处处成荫。可就是这几十年光景,就都变以,再没有那成行青松,再没有那处处可荫。站在天台放眼望去,满眼都是林立的高楼,耸立的烟道,还有阵阵漆黑的烟雾,没有宁静的清晨,每个人都是伴着车笛声醒来,城市里,那绿色的身影几乎消声灭迹。

绿色生态文明不仅指植物,更有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在北京南海子麋鹿园中,有一组动物灭绝年代顺序的石碑。共176块,其中145块已经倒塌,而在这组石碑的倒数第三块上,刻着两个鲜红的字——人类。这组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的石碑,撞击着每个人的心。人类自诩为“高等生物”。随意践踏地球上其它生灵,如果有一天,绿色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人类也将如我国早已灭绝的犀牛、野马一样,不复存在!

心系绿色奥运 情献生态文明 第6篇

百年梦想,百年等待。今年4月,在全国人民喜迎奥运的日子里,为更好地展现我区儿童的热情、好客、文明、智慧,内蒙古妇联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情童绿草地——草原儿童迎奥运·争做环保小卫士”征文(征画)大赛。在全区各盟市妇联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本次活动共收到参评稿件6000余件,入选2008篇(幅),其中征文1172篇,征画836幅。共产生一等奖30名(其中征文15名,征画15名),二等奖100名(其中征文49名,征画51名),三等奖300名(其中征文174名,征画126名),优秀奖1578名(其中征文934名,征画644名)。我社具体负责了此次大赛的统稿、评奖及获奖作品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9月27日,《情童绿草地大赛获奖作品集》首发式暨草原儿童迎奥运·争做环保小卫士总结表彰大会在内蒙古妇女儿童中心隆重举行。自治区和呼市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自治区妇联副主席郑祖敏同志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盛大璀璨,感动世界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虽然已落下帷幕,但奥运精神已深入人心。充分展示我区儿童心系绿色奥运、情献生态文明的《情童绿草地大赛获奖作品集》的盛装面世并举行首发式,就是草原儿童传播奥运理念的绚烂结晶。这是一幅草原儿童绘就的奥运写意长卷,这是一场华美绝伦的视觉盛宴……

这次活动全区共有6000多名草原儿童参与,他们用稚嫩的笔触抒写着美好的情怀和梦想,充分表达了草原儿童对百年梦想终于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无比热情。本次活动增强了儿童的“绿色奥运”理念和生态道德意识,并融入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而将有效的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视野下企业绿色经营研究 第7篇

绿色经营的理念源于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从整体出发, 以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从纵向角度看, 研究了全社会的生态经济问题, 涵盖了农业用地、森林、草原、城市等多处生态系统的经济发展问题;从横向角度, 在考虑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基础上, 研究了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区别。绿色经营是企业根据生态经济学的要求, 把环境保护理念融合进企业运营过程, 从产品的设计、生产乃至进入流通渠道的“绿色化”, 是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良好融合, 旨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绿色经营的驱动力

企业绿色经营会产生额外的环境成本, 但环境收益往往是长期的, 因此, 企业绿色经营常常靠驱动机制驱使。

(一) 企业绿色经营的外部驱动力

第一, 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绿色消费主要是伴随1989年英国《绿色消费指南》发布开启的。绿色消费区别于传统消费, 它不是以满足人类无限膨胀欲望为目的肆意的破坏生态环境, 而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中心, 将自然看作与人类共生的平衡体系的一部分, 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满足人类需求;它不以眼前的代内消费公平为着眼点, 更强调代际之间的消费公平,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思想。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国外最新研究表示, 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受企业绿色环保形象的影响, 同时, 消费者也愿意为绿色环保产品支付额外的价款, 绿色消费已成为当今的消费时尚。消费理念的转变迫使企业不断转变形象, 生产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环保产品。

第二, 绿色资本市场的发展。近年来, “绿色信贷”逐步成为信贷市场的主流政策。如以工商银行等代表的2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签署了《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 要求将绿色信贷融入银行的“血脉”和文化, 通过绿色信贷产品、流程、服务的创新和绿色信贷考评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 积极推动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可见, 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未来经济的新趋势, 企业若要获得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持续的资金支持, 绿色经营是其必然的经营模式。

第三, 绿色信息公开的要求。企业作为生态系统中资源的消耗主体, 作为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代理者有义务向公众公开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 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 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损害了社会公众的自由使用权, 造成了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 所以公众有权要求企业公开其环境资源利用情况, 监督企业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如上市公司目前需要披露环境业绩评价报告。

(二) 企业绿色经营的内部驱动力

第一, 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至少体现为如下方面: (1) 降低成本。企业在绿色经营过程中, 伴随着减排降耗的节能目标开发新的环保技术, 必然会减少资源的消耗, 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另外, 若企业违反国家或行业相关的环保政策法规, 则会有罚款等营业外支出, 绿色经营降低了企业的违规风险, 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2) 提高销售收入。一方面绿色经营的企业会树立负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 而消费者更乐于购买这种企业的产品, 提高企业销售数量;另一方面, 国际市场上绿色产品的售价比普通产品要高0.5-2倍不等, 这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绿色收入;销售数量与销售价格的双重影响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经营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产品都要经过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生命周期循环, 产品是企业生命的载体, 产品的消亡意味着企业的终结, 因此, 企业只要按照环保标准生产出环境友好型的可循环利用的产品, 才能满足消费者未满足的消费需求, 增强产品竞争力, 保证企业基业长青。

三、企业绿色经营实现的保障机制

企业绿色经营战略的实施, 不仅需要国家从宏观上建立诸如环境税收、环境立法等机制, 也需要行业建立符合本行业标准的保障措施, 但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企业, 在企业中建立绿色经营文化、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环境信息公开的机制等。

(一) 企业绿色文化的熏陶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是员工在长期的合作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凝聚企业力量的无形契约, 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信仰, 企业文化减少了企业的不确定性, 补充了正式制度的缺陷。企业绿色经营的价值基础是企业绿色文化的建立。

首先, 高层领导者应树立绿色经营的文化意识, 带动绿色文化的建设, 使之潜移默化为员工的基本工作理念, 在企业上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次, 将环境成本和收益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考虑环境影响, 树立环境经济文化。再次, 将环境审计纳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畴, 保证环境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树立环境审计文化。建立全方位的绿色文化体系, 为绿色经营奠定基础。

(二) 环境管理机制引导

如果说企业文化提供的是一种非正式的软约束, 那么管理制度则提供正式的强制约束力, 至少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环境管理组织的建立。通过建立专门的环境组织处理企业的环境行为, 并设置相应的环境考核体系。二是绿色价值链的推广, 一方面, 绿色外部价值链涵盖了以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过程, 旨在通过单一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经营的绿化。另一方面, 绿色内部价值链即是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强调产品从概念设计、生产制造、产品使用乃至废弃物回收的生命周期全过程,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评价, 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融入产品的运营流程。内部价值链绿化, 旨在通过内部绿色低碳的经营模式, 将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资源消耗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可循环资源利用模式。三是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等环境体系认证不仅是企业积极进行环境管理的物质表现, 也是企业绿色经营的内在动力。以国际碳足迹规范GHG为例, 它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保护环境, 而且可以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评估, 优化产品制造, 从而提升企业形象, 满足消费者环境保护的期望。

(三) 环境信息披露机制驱动

环境信息披露是利益相关者获取企业环境信息的主要途径, 是代理人环境责任履行的承诺。强制性的环境信息公开可以促使企业被动性公开环境信息, 突破传统的货币计量的局限性, 结合非货币性计量属性传达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统一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 有利于企业利益相关方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 而信息的透明化有利于驱使企业主动践行绿色经营, 因此, 公众的绿色信息需求为企业绿色经营提供了外部保障机制。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 生态环境成为了企业重大的利益相关者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的提出, 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企业在生产、技术、营销等方面都全面绿化, 国际绿色市场也要求企业在进入壁垒、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方面符合既定标准, 而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得不关注绿色经营。但限于我国绿色理念兴起较晚, 在绿色经营方面仍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如许多企业的绿色经营只是一种回应公众环保诉求的口号, 企业环境伦理意识薄弱, 环境信息没有统一的公开机制等, 现有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总结, 后续研究可以结合绿色经营较好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或者实证研究, 为企业绿色经营树立行业标杆。

参考文献

[1]黄承梁.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企业绿色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2]邓厚福.生态文明视阈下企业环境责任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2013.

[3]邵翔.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研究[D].江苏:河海大学, 2007.

[4]张涛, 田甜.浅谈企业的绿色经营之路[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07) .

[5]赵东海.生态文明的理论之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 (11) .

[6]何涛.论生态经济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业, 2009 (08) .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第8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空间,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1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和属性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林业建设逐渐成为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现代林业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发展成熟,并积极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通常来说,现代林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生态的建设,提高对森林资源各种功能和作用的利用效率,引导社会群众广泛加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建设中,并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在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林业”,以期更好地满足人类生活的各类需求。

现代林业具有多种层面的重要属性,除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现代林业还能发挥自身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功能,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过程中,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现代林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从木材生产供应为主,逐渐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林业的多种重要功能[1]。

2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为了不断克服历史发展改造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并合理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林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任务,并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通过发挥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功能,极大促进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现代林业的发展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的建设。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林业的发展在缓解森林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生态危机方面更是不可替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的建设发展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不断创造出价值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推动着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2]。

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重要的基础产业,现代林业的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动力。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同样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现代先进的林业技术科技,林业发展中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将得到不断地提升,西部干旱地区的林业生产力也将不断提高,为当地环境、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提高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3加强绿色生态空间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建议

3.1宣传生态安全知识,引导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从文化意识的层面引导社会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对生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及生态优先政绩观而体现,在社会各阶层中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这种方式能够在国家政策方面体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从而良好引导群众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并进一步重视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绿色生态空间。

3.2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的实践和探索

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战场,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对于改善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建设林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当统筹规划,突出建设的重点,并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建设的绿色发展,维护林业生存空间,加强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积极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态空间的建设。

3.3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建设

在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相关激励机制的建设,并规范实施细则。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调动中央和地方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力量,加强对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制定出相应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经营方案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实施规范和细则。通过国家政府层面的有效资金支持和各省级政府的高效实施,以及对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良好协调,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取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在多种层面上推动我国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绿色生态空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沈茂成.关于推进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5(10)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绿色经济战略 第9篇

1.1 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面对愈来愈严峻的资源约束、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 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逐渐退步, 必须严格树立尊重、顺应及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决定体现出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对于未来进一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尊重自然, 是人类在面对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时应当坚持的基本态度, 旨在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抱有敬畏之情, 对自然界的产物报以尊重, 尊重所有客观存在的生命。有史为证, 人类在生产力较为低弱的时期, 更加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近现代以来, 随着各项科技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完善, 人们所拥有的改变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人类因此开始蔑视自然及其客观规律, 妄想以自然主宰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 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掠夺, 借此满足自己的私欲, 最终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恶意破坏, 环境恶化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速度逐渐加快。正视错误, 吸取教训, 只有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才能促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顺应自然, 是我们在与自然相处时应当严格遵守的条例, 要求人类在各方面顺应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行为处事遵照客观规律进行。自然界, 包括人类, 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生态系统, 其本身具备自主运动、改进及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些发展过程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顺应自然规律, 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要对自然中蕴藏的各种客观规律作正确深入的认识, 借此减少由于无知而违反自然规律的后果。除此之外, 需要创建一定的制度和监督机制来对人类的各种行为进行制约, 减少由于明知故犯而出现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后果。

保护自然, 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应当主动承担的责任, 要想真正做到保护自然, 我们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索取自然资源的同时承担起维护生态系统的责任。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 从道义层面上来说, 人类也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具体来说就是保护自然。

1.2 绿色经济理念

绿色经济是一种遵循市场导向, 以传统产业经济模式为发展基础, 旨在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进步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一定程度上, 它可以看做是产业经济在现代为了进一步完善地适应环保需求而最终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暂态。绿色经济和传统经济有一定的内涵差别, 以往的传统产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对自然生态平衡、能源作出一定的破坏, 从根本上来讲属于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现如今提倡的绿色经济则是旨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一步保护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从根本上来讲属于平衡型经济发展模式。

2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观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各项工作指导

科学发展观, 在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基本主义理论为引导, 具体可以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在此基础上, 具体地集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并合理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经验教训, 以此来满足新时代发展对经济模式提出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理念, 以经济建设工作为发展中心, 在此基础上合理结合统筹兼顾的解决办法, 达成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平共处, 可以看做是能够实现经济、人口、环境协调共处的发展方式。

2.1.1 以人为本

严格执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人与自然无法融洽相处的发展阻碍, 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终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具体目标即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将所有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以及切入点与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从而促进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后续发展提供完善的物质性以及精神性的服务机制。以人类的发展为工作中心, 完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的发展。科学发展将统筹兼顾作为实践操作的落脚点, 在已明确的科学发展观思维体系中, 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生产力平均水平有极高的重要意义。

2.1.2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中的基本要求。要想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时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遵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从各个层面全面推动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环节的相互配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 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部分的和谐发展。我们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认识和了解, 主要是在不断深入的实践过程中达成的。

2.2 追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和谐社会的构成最先仰仗的便是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想要达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最为重要的便是正确处理两种辩证关系, 一是自然生产以及社会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是自然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借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新型产业技术的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改进以及法制环境的不断改善, 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进一步提高能够适应自然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生产力水平。打造完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依赖能够良好运转的生态环境系统, 反对完全凭借人类的意志去支配自然资源。如果人类忽视以上观点的重要性, 将难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的和谐共处。要真正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以及自然生态间的平衡状态, 必须及时解决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坚持用科学发展来真正推动人类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2.3 实践绿色价值观及绿色发展观

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发展绿色经济的强烈趋势, 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绿色价值观。绿色价值观主要提倡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人口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进行综合考察以支持相应工作展开。绿色价值观主张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是双向建构与反馈的联系。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例,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 持续性地向自然索取各种生态资源, 以此满足人类在发展进程中的基本需求, 但又不仅如此, 同时人类需要对自然承担一定的保护职责, 使得生态环境能够更完善地实现自身价值。

3 全面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形成区域广泛的碳交易市场, 进一步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当前能够用来调控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不少, 其中, 碳排放权交易是较为重要的一种, 更是我国能够用来改善气候变暖生态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市场经济更倾向于法治经济,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法规体系, 是有效保障其交易市场健康运行的手段。我国尚未就此项工作展开法律法规的制定, 因此, 政府应当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工作目标, 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发展理念, 以促成生态文明机制为主要宗旨, 制定有一定高度、全局思维以及战略性思维的法律法规。

3.2 创建生态资源核算机制

建立具体的生态资源清算体系, 为更完善地进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除此之外, 此举还可以为绿色经济战略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在自然资源总资产组成中, 生态资产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以及变化性, 能够有效核算其资产的合理体系尚未成功建立。目前我国耕地逐渐退化、土壤污染加剧, 对此可以建立具体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对土地进行完善的评鉴及登记, 再由国家进行组建专门的专家团队对土地进行定期检测, 对土地修复行为进行适当的补偿或者奖励, 为我国农业基础绿色转型提供全面保障。

3.3 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能够为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展开提供基础保障。建立专业的生态环境小组,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工作重心, 对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专业全面的细致分类。加强与政府各级部门的沟通工作, 及时了解工作进展, 建立全面的生态环境预警系统, 全面地统筹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路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要求极强的复杂工作, 需要聘请专业的环境保护专家或者生态知识专家, 对有关生态系统的重要决策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评估和决断。除此之外, 监督机制还应为民众以及社会组织留有一席之地, 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在此基础上保障民众依法享有对生态环境的知情权以及监督权。广泛深入地听取公众提出的意见, 建立多方共同监督的监管机制, 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推进工作。

4 结语

现如今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走向, 其发展模式必定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发展观指向的是从孕育到展开的进程, 因此,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也必定是一个从孕育到展开的进程。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 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已经逐步崭露头角。我国正处于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皆被严重破坏的经济发展时期。除此之外,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完善、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不足, 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峻, 因此, 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显露。在这种发展形势下, 我们需要全力探索新型的健康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提倡绿色产品、企业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战略。进一步协调人口、经济、环境及资源之间的关系, 以马克思基本主义为行动指导, 全力发展绿色经济, 引导绿色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剑波.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2]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

[3]于妍.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绿色发展 第10篇

十八大政治报告科学地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首次将生态文明系统化、完整化,并且升华到了理论层面。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报告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意义

2.1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和环境破坏问题的客观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以石油为例,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从21世纪初的32%上升到2012年的56.7%,2011年以55.2%超过了美国这一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当时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3.5%。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经超过了我国环境容量的81%.酸雨污染区的面积已经占到我国国土面积的1/3。废水的排放总量也已经超过我国环境容量的82%。同时,七大水系遭到严重污染,近2800公里河段鱼类已灭绝。并且,生态系统退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年,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高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国土总面积的37%左右。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问题也很严重,荒漠化土地已经占到了国土陆地面积的27.3%,天然草场退化面积达到50%~60%。

2.2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品作为市场经济的载体,它来源于自然资源的转化和再生。一方面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益追求是无尽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们树立新理念,正确处理“有限的”与“无尽的”,自觉保护生态平衡,适当地去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将之前多年运用的资源开发占主导的经济战略转变为以建设生态经济区为主导的经济战略,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以转变全国生态状况及其整体恶化的趋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2.3 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和整个过程。这就表明: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五大建设;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整个过程。所以说,在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基础是经济建设、根本是政治建设、灵魂是文化建设、枢纽是社会建设,而生态建设是最重要的保障。

3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探析

3.1 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

新世纪人类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全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树立牢固的尊重自然的价值观,然后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和活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中国,通过生态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倡导生态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倡导热爱环境、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倡导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努力保护现有资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与善待生命;倡导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大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保护紧迫感,使生态文明建设 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同时,更应该让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关涉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生活幸福。只有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才能有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3.2 转变经济系统的发展方式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启绿色生产模式。绿色生产,生产过程要求使用绿色的原材料和能源,研发过程要求使用绿色的科学技术,产品要求实行绿色的包装、绿色的营销、绿色的物流、绿色的服务和绿色的消费,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到最高,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利益达到最优。巴彦淖尔市浩彤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内蒙古首个综合创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包括现代农产品物流园、设施农业种植采摘区、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厅、多层住宅区、主题生态公园旅游区五大板块,是集生活、购物、休闲娱乐、农业示范、农产品交易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为中国农科院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是集公益性与市场性于一身的双重价值体,更是我市绿色生产模式的典范。

其次要选择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产一样,社会消费也必定要依赖自然资源,并对生态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倡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消费,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它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模式。

消费模式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由被动应对到主动选择的关键转变。我们应当摒弃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3 增加自然系统的生态保护功能

工业文明虽然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也不断地冲击着地球的承载能力。要想改变这种高消耗的掠夺性的开发方式,就必须合理利用、谨慎开发自然资源,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干扰。于是我们大力开发风能、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开采,把蓝天和白云留给自己和子孙后代。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重点解决。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四整治”:整治空气还百姓蓝天;整治污水还百姓青山绿水;整治土壤保护土地资源;整治垃圾清洁环境。

3.4 加强政治系统的保障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规范,需要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只有使生态文明得到普遍共识,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才能形成全国性自上而下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摘要:“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首次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被纳入并且系统化。绿色发展是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抓手,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绿色发展道路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通过介绍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提出的现实意义,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探析,这对深入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及进一步推进五大发展理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赵民胜,李梅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梦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生态文明下的中国绿色发展 第11篇

一、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变革性反思

当前,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是将生态文明简单地等同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等活动,而较少涉及经济社会过程本身的改革和转型。另一种是从文明更替的角度,认为生态文明的关键是通过经济社会模式变革从根子上消除资源环境问题的发生。

区分这样两种思考的优劣是容易的。只要看一看多年来“传统经济+资源管理”和“传统经济+污染治理”模式越治理越失败的现状,就可以看到游离于经济社会过程之外认识和处理资源环境问题的局限了。事实上,按照科学史家库恩(1962)的科学范式理论,对于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调整方式。一种是在不改变工业文明经济模式情况下的修补式、应对式反思和调整,例如在污染造成以后进行治理;另一种则是要求对传统工业文明经济模式进行革命的变革式、预防式的反思和调整,例如通过变革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使得污染较少产生甚至不再产生。

笔者以为,只有深绿色的思考才是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浅绿色思想与深绿色思想在三个方面存在着重要差异:一是在驱动机制上,浅绿色的反思,较多地关注资源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而深绿色的反思,则重在探讨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二是在问题状态上,浅绿色的反思,常常游走在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两极对立之间,甚至演变成为反发展的消极意识;而深绿色的反思,则是弘扬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态度,并努力寻找环境与发展如何实现双赢的路径。三是在对策反应上,浅绿色的反思,较多地从技术层面讨论问题,并聚焦在针对问题症状的治标性的控制对策;而深绿色的反思,则更多地提出针对问题本原的预防性解决方法,强调从技术到体制和文化的全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研究。概言之,浅绿色的反思是就环境论环境,较少研究工业文明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问题,结果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修补与改良;深绿色的反思则洞察到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要求从发展机制上防止资源环境问题的发生,因此它更崇尚工业文明的创新与变革。

由此可见,只有深绿色的思考才是生态文明的真谛,这对于中国未来第三个30年的绿色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我们需要认识到并不是一切标榜为“生态文明”的理念、学说、口号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益。如果媒体、理论界和决策层不能从深绿色的角度去引导社会改进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是停留在浅绿色的水平上去号召人们被动地应对资源环境问题,那么这样的生态文明不可能换来所期望的中国未来发展模式转型。

二、生态文明是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较大的社会福利

如果对生态文明下一个有操作性的定义,那就是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较大的社会福利。其中,自然消耗可以用生态足迹、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表示,而社会福利可以用客观指标如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由人均收入、人均预期寿命、人均教育水平等组成)或者主观指标如世界幸福网络测定的各个国家的主观满意指数等。

生态文明的发展绩效可以用戴利在生态经济学中提到的公式:EP=WB/EF=WB/EG×EG/EF进行衡量。其中,EP(Eco performance)表示生态文明的发展绩效,WB(well being)表示人类获得的客观福利或者主观福利,EG(Economic growth)表示由人造资本存量或GDP表现的经济增长,EF(Eco-footprint)表示生产和消耗这些人造资本的生态足迹。

应当看到,实现生态文明要求有两个重要的脱钩:一是经济增长与自然消耗的脱钩(EG/EF),即经济增长是低物质化的,这意味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消费,自然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约束表明了这种脱钩的必要性;二是生活质量(客观福利或者主观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脱钩(WB/EG),即要求在经济增长规模得到控制或人造资本存量稳定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经济增长对于福利改进的效益的递减表明了这种脱钩的可能性。这两个脱钩清楚地表达了中国未来30年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生态文明社会与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工业文明的基本区别。

三、中国生态文明是要实现生态导向的现代化

以上有关生态文明的操作性定义及两个脱钩是有普适性的,但对于不同水平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却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国内流行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第四阶段,即原始的渔猎文明、1万年前以来的农业文明、18世纪—20世纪的工业文明、21世纪的生态文明。这样的解释虽然适合于把握世界发展的总趋势,适合于理解后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但用来套用中国这样的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情况未免就简单化了。

事实上,需要区别两种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一种是后工业化国家的生态文明,其任务是对已有的现代化成果实现生态化改造;另一种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任务是在生态文明的原则上实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的现代化。如果以当前世界人均生态足迹不超过1.8公顷的人均地球生态容量为自然消耗的允许门槛,以人类发展水平超过0.8为实现发展的基本尺度,那么当前世界上的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高人类发展与高生态足迹的国家。大多数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属于这种类型,例如美国1975-2003年间在增加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9)的同时也增加了人均生态足迹(从人均7公顷增加到了10公顷左右)。二是低人类发展与低生态足迹的国家。大多数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印度等属于此类型。当前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还不到0.8,人均生态足迹是1.6左右。三是低人类发展与高生态足迹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有高的生态足迹但没有换来高的人类发展,例如巴西从1975-2003年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容量(1.8),但是人类发展仍然属于中低之列。

而倡导生态文明,是要让所有国家都走上低生态足迹和高人类发展的发展道路,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于是就有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问题。实际上,相对于西方国家后工业化社会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要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或者说是用生态文明的原则来改造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文明,实质是新型工业文明的问题。在此需要划清两种思想认识的界限。一方面,对于有人认为中国提出生态文明是否早了的观点,我们强调中国要搞的工业文明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文明,而是生态导向的新型工业文明,因此生态文明的提出不是过早了。另一方面,衡量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指标与目标又不能太高,因为这样会犯超越发展阶段而降低发展节奏的错误,无法回应世界上一些国家和人士因为资源环境问题对中国必要的经济增长的种种指责,例如当前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和全球变暖责任的批评就是如此。概言之,中国未来岁月的发展,既不是沿袭传统的工业文明(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所谓A模式),也不是提前进入后工业化的生态文明(国外学术界流行的所谓B模式),而是要走出自己特色的生态化工业文明道路。

四、生态文明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更加表明,生态文明需要渗透到社会发展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因此中国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等系统化的内容。

第一,中国的生态文明需要落实到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三个方面。正是这些大规模物质层面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走生态文明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经过200多年慢慢创建起来的、成熟但传统的物质设施(包括城市、工厂、道路等)其实并不适合进行全方位的脱胎换骨的生态变革,而且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城市、公路、街道、工厂、住宅区和公共设施越多,生态导向的改造和变革就会越困难。中国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与庞大的人口和空间分布相比,中国总体上的物质基础建设仍然是不够的,因此物质层面的发展中状态为发展生态文明提供了主要的机会和空间。

第二,虽然在物质层面上中国有着发展生态文明的有利条件,但这些条件需要以清醒的思想认识和有力的政治能力为前提。如果在思想深处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传统工业文明的消极面,没有主动解决工业文明问题的积极性,决策的目标仍然停留在是否能够迅速做大GDP上;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治权威,没有进一步做出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各种实质而具体的制度安排,那么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是难以在物质层面得到实现的。

第三,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特别需要一个从思想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实践层面的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在研究和阐述生态文明的一般内涵和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让生态文明的文化渗透到思维方式和固化到制度体系中去,特别需要自上而下渗透到具有决策、执行和评价权力的各级领导层的头脑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实质性推进生态文明物质层面的发展。

五、生态文明需要内化到生活之中的基本法则

最需要内化和固化到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基本文化有四个方面的基本法则。只有具备了公理化的观念和内化性的意识,外在化的行动和实践才会具有深绿色思考和生态文明的特征。

法则一:必须认识到人类的福利既需要来自经济系统的人造资本,又需要来自自然系统的自然资本,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是包含与被包含、互补性的关系,而非独立和可替代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传统工业文明认为自然系统可以被人造系统所替代,科学技术就是能够实现这种替代的伟大工具。这样的思维原则不改变,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没有可能。

法则二:必须认识到经济系统的物质规模增长是有限度的,而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物质规模增长只是发展初期的特征(就像青年时代的发育阶段),而社会福利发展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像人类一生的素质培养)。到了一定阶段,增长会停止,而发展可以持续。明白这一点,当进行经济决策时就会首先考虑自然资本供给的容量,例如中国城市化的最大土地供给能力是多少,中国工业化的最大能源消耗水平是多少,提高中国消费水平的最大水资源消耗规模是多少,等等,从而让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自然资本承载能力相适应,而不是相反。

法则三:必须认识到在物质规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要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就需要考虑非帕雷托效应的分配,即需要降低富人的非基本的、过度的物质消耗,为穷人的基本需求提供发展空间。关注生态公平在中国自然资本稀缺条件下的特殊意义。例如,从世界来说,我们有理由在二氧化碳排放等自然资本分配问题上争取合理的发展权利;从国内来说,需要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通过生态补偿等手段进行合理的自然资本分配。

法则四:必须认识到在物质规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对效率的关注需要从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转移到自然生产率上来,认识到中国的优势在于用更多的劳动(可再生的资源)来替代更多的自然资本(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土地、能源、水、重要原材料等稀缺自然资本的资源生产率。税收改革需要在税收规模保持不增加的情况下,实行从对劳动课税到对自然消耗课税的结构性转变。

绿色建筑设计生态文明 第12篇

1“绿色发展”理念与体育生态文明的内涵

“绿色发展”理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的基础上予以创新,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模式。也就是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步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绿色发展的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促进绿色、促进发展和促进人民幸福3个方面。绿色发展要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大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因此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百姓幸福感。

体育生态文明是我们必须认知的一种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全新的视野和全新的思维。体育生态文明是源自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是人类应用体育活动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成果的总和i。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应该具有自主的环保意识,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为人类从事体育活动提供空间,是孕育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体育文明的摇篮。体育生态文明代表着生命,是从事一切的根基,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精神的追求,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是要创造一个平等、自由、文明的社会体育环境。

2 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制约性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不难知晓,在当今社会中,体育可以说与社会各个领域均有涉及联系。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各个领域的发展进步,也必然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各个领域的发展除了促进,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相互制约。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条件逐个显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制约性进行讨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国家地区为取得好的竞技成绩而采用的一些非法手段,由于体育人口素质的不均衡导致的体育赛场暴力,因为体育高额利益推使导致的体育职能部门及官员腐败事件频发,各种全球性洲际大赛结束后的场馆空置导致的资源浪费等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根自然不会生长,不会结出果实。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体育事业也随之高速发展,其中的巨大利益也随之显现,这便使得无数人为之倾心。全球各大洲际赛事,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有着优厚的利益回报,无论在经济还是在社会地位上。并且运动员的成功,不仅仅对于运动员本身,对地区乃至国家都是一种成功的标识。体育与国家地区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些国家地区或运动员为取得优异成绩,而采取非法手段。近些年频繁曝出的兴奋剂丑闻,其中不乏著名运动员。兴奋剂的使用不仅摧残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破坏体育道德,更是对体育的亵渎。

由于体育赛事的职业化,导致很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并且因为体育观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观赛的个人情感和地区种族的部分分化,致使不少体育赛场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暴力行为多表现为观众之间、运动员之间、观众与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裁判、观众与裁判及对体育相关官员的施暴等场内场外的暴力事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

伴随体育产生的各种职能部门,在经济产业和利益链下,逐渐滋生腐败,黑哨、行贿受贿,体育赛事举办权的争夺等等,无一不牵扯着各方利益。国际足联的腐败案就闹得沸沸扬扬,便是典型中的典型。严重破坏了体育精神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公开,极大损害了体育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与体育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是背道而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很好的予以解决,必将是体育走向不复之深渊。

说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那么体育场馆设施便不得不提。奥运会、世界杯及各种洲际赛事,在举办前的场馆翻新与重建,无一不与生态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赛前的场馆新建,人力财力资源供给;赛后的各种场馆闲置,都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总的来说,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还是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和潜在的各种风险,使之成为一项艰巨的事业,需要社会与群众全方位的关注与支持。

3 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人口巨多,人口老龄化也在日趋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对体育的发展的制约也越来越强。这使得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发展所消耗的生态环境资源能否降低,是检验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是否成效的基本标准,其决定因素则是生态环境保护和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有多大。我们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走消耗小、效果好、排放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调结构转模式,推动绿色发展,将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这也有利于发展新的优势、拓宽新的发展空间。积极寻求发展建设之路,以绿色、节能、环保为重点对传统体育产业进行改革,淘汰落后守旧的体育管理制度,着力构建有利于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既而为全民发展做出贡献,又为子孙后代造福。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促进人民大众的体育参与,加强人们的道德文化教育,是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顺应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期待,加大体育产业的管理力度和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污染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人民体育活动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加快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们通过体育运动牢固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推进体育发展与创新,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愈来愈好。

4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对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

伴随体育发展所产生的危机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警示,这就要求我们:

第一,通过促进全民体育参与,加强对体育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体育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可通过学校课堂、体育活动、标语等予以实施,并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加强生态体育教育,把体育带入一个新的发展轨道上,利用体育的发展,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懂得通过体育保护环境的意义,加强全面素质的提升,使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

第二,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行为准则。制度决策者在要规范自我的前提下将坚决贯彻建设体育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根据需求,合理规划体育发展布局,确立生态体育的发展方向。从实际出发,采取必要有效措施抑制各种现存和潜在风险。同时,制定并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全民参与,这才是实现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第三,加强体育生态和科技技术建设。尤其在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中,一定要通过绿色技术减少消耗和排放,以达到对环保目的。制定体育生态标准,大力推广绿色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通过绿色科技技术的发展普及,加强对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及通过体育推进环境保护的意识。

5 结语

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育逐渐被人们关注,并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上。同时体育与环境成为热议的话题,人们为了化解体育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付出了极大努力,进行了大量的实探索并付诸实践。从体育生态文明的角度进行探讨,体育生态文明让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看待体育和生态的关系。如果说“环保”是上个世纪的主题,那么,“绿色”就一定是新世纪体育发展的趋势。1994年,加拿大科学家戴维·谢纳申指出,“绿”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把“绿化”看作是一个“进程”而不是一个“快速的结果”。现代化的体育运动,既要生态环境,又要低消耗的高新技术,更要在传统的大背景下传播。为了实现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首先要提高全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增强在体育运动中保护环境的意识其次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保障;在体育场馆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用环保技术,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水资源回收、污染处理等问题,尊重当地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以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和谐,最终完成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i。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但现阶段体育的发展又与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便要求我们对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倍增关注。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个行业发展的主流,只有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坚持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实现体育的进一步飞跃。

关键词:体育,绿色发展,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如松,王丰年.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2,68-71.

[2]邓跃宁,李峰.论体育生态文明[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

[3]Chernushenko David.Greening Our Games:Running Sports Events and Facilities that Won't Cost the Earth.Ottawa;Centurion.1994.

[4]罗艳蕊,董翠香.环境保护与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

上一篇:文体特色下一篇:工程施工安全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