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因素范文

2024-05-27

促成因素范文(精选12篇)

促成因素 第1篇

一、公众传媒之人为蛊惑:道德冷漠的酝酿、发酵与扩散

媒体通常以“事件真相”迎合受众。自“彭宇案”开始, 部分媒体就故意无视真相, 一律将此后的所谓“彭宇们”均定位于做好事反被诬的角色、将“徐老太们”定位于讹诈的角色、将司法部门定位于破坏公序良俗的角色上, 以“目击者”的姿态道出了令世人信服的事件“真相”, 由此大肆渲染和传播“做好事有风险”、“好事做不起”等消极情绪。显然, 媚俗化的“事件真相”正是为了迎合广大受众泄愤和推卸责任的心理需求, 引起了公众的言语狂欢和畸高的关注度, 使人们得到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确证”, 从而激起对他者不幸的消极态度之社会蔓延。

媒体还以“媒体审判”误导受众。媒体报道通常是一种承载着公众意志的“媒体审判”, 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司法审判和社会审判, 更具蛊惑性并精于煽动社会情绪。它一方面以目击者或调查者身份对事件直接作出“媒体审判”而误导受众;另一方面可先放大受众所仇恨的“真相”以掀起社会热论, 继而有选择地传播争议, “媒体审判”不知不觉地转换为公众传媒所承载的公众意志。如“彭宇案”中, 人民网的标题是《扶人却被判撞人, 南京小伙好心没好报》[1];在“李凯强案”中, 新华网的标题是《河南19岁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 法院判赔7万多元》[2]。很显然, 媒体已在报道中渗入了“媒体审判”立场。而在一系列所谓“彭宇事件”中, 媒体均“当庭宣判”, 有意将之与“彭宇案”相联系, 鼓捣什么“彭宇案后遗症”, 如此将“媒体审判”效应推至巅峰。

媒体更以“媒体调查”绑架受众。“媒体调查”极易发挥舆论引领作用, 并影响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从而绑架公众意志。它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所谓“事件真相”调查;二是事件影响力“民意调查”。前者以调查者身份对事件作“还原”或追踪, 它以“中立者”的名义却以媒体意志蛊惑公众;后者则打着民意的旗号, 让多数被调查者误入媒体预设的问题圈套。如某网站发出“在路上碰到老人摔倒, 你会扶她吗?”的调查, 选项和结果是: (1) 一定会扶起老人, 不然她有生命危险 (7.54%) ; (2) 不会扶她, 他有可能诬陷你 (32.08%) ; (3) 看情况吧, 主要是现在太多的骗子了 (43.40%) ; (4) 在以前会, 现在不会了, 现在做好人不好做呀 (16.98%) 。[3]不难发现, 后面三项为同质选项, 能诱使公众减少对选项 (1) 的选择, 结果是92.46%的人选择了有条件地道德冷漠。这个结果极易被受众当作优势态度而被社会所接受, 从而使道德冷漠在社会蔓延得更快。

二、社会制度支持之缺失:道德的溃堤与冷漠的浸漫

面对他者之不幸, 很多人会想到所谓做好事被讹的“彭宇案”, 以此提醒自己———救助他人有“风险”。问题是, 为什么做好事会被讹, 还能讹成?还讹者有理?而施善者的权益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凡此实为制度之缺陷所致。此外, 诸如“小悦悦事件”, 不可归于“彭宇案”一类, 十八路人完全没有被讹的“风险”, 因为其不可能成为碾压小悦悦之嫌疑。我们承认人有趋利避害之本能, 因此一个路人视而不见权且可当作道德冷漠之个案;但十八路人视而不见背后, 其所折射出来的, 无疑是社会制度在规范社会道德行为上的严重失灵。这种失灵的根源为:一是组织管理制度对行为道德诉求之消解,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缺陷对公民道德精神之消弱, 三是法律制度对道德价值维护之缺失。

当代组织管理制度, 无论政府抑或非政府, 其在组织内对成员在摆脱道德束缚的去道德化机理是一致的。在任何组织内, 均有各自的程序规则, 其明显地具有优先于道德之地位, 严格遵守组织管理规则的成员被视为尽职尽责的忠诚员工而得到褒奖, 否则将被惩罚并承担违反组织管理规则所带来的损失。显然, 组织内各成员的行为选择, 靠的不是道德良知而是组织管理规则。此情形下, 即便遭遇道德问题, 组织内各成员亦可借助组织管理规则轻易地消除一切道德压力, 而使得自身置之道德之外———他们以“组织管理规则”为盾牌, 坚称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至于合不合道德可不是他们的错。而作为组织内的决策成员, 因为并不直面组织管理规则所遭遇的道德问题, 更是游离于道德之外。因此, 长期处于当代组织管理制度下的人们, 一切道德都被挡在了组织管理规则之外———即便是有道德良知的人, 也都碍于组织管理规则而无法依据自己的道德判断去履行。于是, 道德冷漠就这样渐渐生成了。

而社会保障制度之缺陷, 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公民道德精神, 促使“讹人”现象之发生, 平添了救助者之顾虑。当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伤残及疾病救助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 被救助者因疾病、自己摔伤或遭遇意外伤害后, 通常难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必要救助, 以致生活陷入困境。由此不难理解, 处于生存边缘者, 在求生本能面前, 道德价值几何?基于生存之虑, 被救助者可能会无可奈何地盯上救助者, 以致恩将仇报, 企图将生存风险无情地转嫁给救助者。而对救助者来说, 在见义勇为行动中, 往往可能牺牲了个人诸多利益, 还可能危及身体健康, 乃至献出宝贵生命。但当前尚缺乏有效的偿善养德机制, 不但对众多救助行为缺乏应有的褒扬, 而且对救助者在肉体、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损失也缺少有效的补偿保障机制, 这显然不足以消除救助者的后顾之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却了潜在救助者的道德行为。

至于法律制度层面, 首先对讹诈行为缺乏应有的法律制裁。讹诈者敢于甚至乐于讹诈, 关键在于讹诈者得不到法律的制裁。一直以来, 较少见到有关执法部门对此类讹诈者予以法律制裁, 反倒看见许多被讹者无奈地承担了“法律责任”。譬如前不久发生于如皋市的扶人被讹事件, 大巴司机殷红彬扶起一摔伤老人, 却被老人坚称是肇事者, 幸好大巴上有监控录像, 才还了他一个清白。此时, 在“言之凿凿”的讹诈者面前, 救助者全然成为了弱势者, 若无监控录像作证, 讹诈者可能将顺利得手。问题的关键是, 此讹诈者何以可逍遥法外了呢?这必传达一个不良信号:讹诈无法律风险。长此以往, 必将滋生一批职业讹诈者。其次是对救助者的合法权益缺乏应有法律保障。目前尚未有保护救助行为的立法, 对救助者在救助行动中的生命财产损害问题缺乏法律保障;对无偿救助者在救助中致使被救助者生命财产损害的法律责任亦无立法规定, 诸多法律责任的不确定性阻却了救助者的道德行为。三是司法者的社会道德责任有待提升。法律虽不是道德, 但司法者应以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公平正义, 否则法就可能成为恶法。譬如“彭宇案”中法官“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给钱”等非正常之“常理推断”和法律伪逻辑, 显然是对救助者善举之彻底否定。这种严重忽视社会道德责任的司法审判, 着实是信任危机下对公民道德和社会道德之残酷蹂躏,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

三、社会道德支持之孱弱:道德土壤开始沙漠化

首先是社会道德舆论和群众道德行为的支持不足。通常情况下, 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会促使人产生积极的道德行为, 反之将影响潜在救助者的道德行为选择。在重庆北碚中山路, 曾有一七旬老太摔倒闹市街头, 众人围观却无人扶, 几位大学生欲施援手, 现场有人“好心”提醒:“别去扶, 当心赖上你。”于是停止了救助行动。可见, 人的道德行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于负面道德舆论。自“彭宇案”以来, 这种不良道德舆论似乎在不断发酵和蔓延。另一方面, 现场群众的道德行为是否支持也是化解道德冷漠的关键。虽然消极道德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道德冷漠的发生, 而一旦有人打破了这种僵局, 就会有其他人随之加入这个救助行列之中, 在这种道德行为支持下, 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潜在救助者和旁观者参与救助。问题是, 面对他者之不幸时, 人们所能获得的积极道德舆论越来越少, 道德行为支持也越来越少, 社会道德开始走向沙漠化。

其次, 陌生人社会也是道德沙漠化的一个因素。熟人社会是以血缘、亲情、友情关系为基础的“封闭式”人际关系社会, 有强烈的团体感、安全感、信任感和互助责任感。因此, 在熟人社会一般比较少出现道德冷漠现象 (当然, 熟人的救助行为会因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或高尚道德情操而发生;也会因与之冲突的利害关系, 以及其他排斥或功利或邪恶因素之增加而搁置) 。而随着社会流动, 人们进入了陌生人社会 (尤其是城市) , 与周遭的人缺乏血缘、亲情乃至友情关系, 团体感、安全感和信任感随之消失, 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成员之间的互助责任感也就无从说起, 救助行为也就容易受阻, 道德冷漠的发生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其三, 道德诚信缺失下的信任危机也使道德走向沙漠化。道德诚信缺失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道德讹诈, 即被救助者反以“受害者”角色恶意讹诈救助者, 是典型的恩将仇报行为。被救助者以“不道德”蹂躏并否定着救助者的“道德”, 被救助者的不诚信将在一定程度上阻却善者之救助行为。二是道德欺骗, 即以邪恶之言行骗取善者之道德付出, 以不道德换取救助者的道德。欺骗者往往利用人之善良本性, 佯装急需救助的弱势者以博取他人之同情与财物施舍, 遂从中不劳而获。随着道德欺骗者的日益增多, 救助者在发现其善良之心常遭欺骗时, 必将对此产生愤然之情, 是故在无法辨别真伪时通常选择视而不见或拒而远之。久而久之, 即使碰到真需要救助者亦可能会误认为欺骗者, 道德冷漠就在世人心中无意间形成了。三是道德绑架, 即以“道德”之名强行索取他人之道德付出, 诸如慈善机构索求获利者认捐、乞丐强行乞讨等即为典型, 它迫使当事人陷于道德两难、进退维谷, 实为不“诚”。往往使本有善举之意者, 反而因此打消了救助之念头。毋庸置疑, 道德诚信之缺失, 也必然导致道德信任危机之发生。一方面, 是救助者对被救助者缺乏信任。面对他者之不幸或求助者, 倘若潜在救助者均在怀疑———我救助他之后会不会被讹?他是否在欺骗我?———那么这个社会还有谁会主动伸出援手?而另一方面, 是被救助者对救助者产生道德怀疑, 即被救助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相信、不接受他人之道德。当利益维系社会关系被普遍认可时, 毫无动机的乐于助人会被认为“有问题”, “小悦悦事件”中“救人者陈贤妹想炒作自己”之议论即为典型。显然, 道德诚信缺失下的信任危机, 势必加快道德土壤的沙漠化, 不断催生道德冷漠。

摘要:道德冷漠有三大促成因素:一是公众传媒之人为蛊惑, 促使了道德冷漠的酝酿、发酵与扩散;二是社会制度支持之缺失, 促使了道德的溃堤与冷漠的浸漫;三是社会道德支持之孱弱, 也促使道德开始走向沙漠化。

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阻抗,成因剖析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扶人却被判撞人, 南京小伙好心没好报[EB/OL].[2012-12-20].http://lady.people.com.cn/GB/1089/6248417.html.

[2]新华网.河南19岁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 法院判赔7万多元[EB/OL].[2012-12-18].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1/08/content_12775567.htm.

幼小衔接促成长 第2篇

——虢镇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举行教学交流活动

近日,虢镇小学与区中心幼儿园进行了教学交流活动。

围绕“幼小衔接”课题研究,针对“去小学化”后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与问题,虢镇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在开学伊始就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近日,针对老师们在拼音、识字教学中的困惑,虢镇小学发挥自身优势,选派骨干教师为全体大班老师进行了《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示范教学。课堂上,虢小杨静老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围绕声母韵母的发声技巧、带调拼读、音节直呼等重难点,为听课老师进行了教学示范,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和好评。

促成因素 第3篇

关键词:家族企业 中层管理者 议题营销 影响因素 策略模型

一、引言

在我国家族企业中,出于对家族企业的整体利益考虑,在家族理性的驱使下,企业大都采取直线式的企业管理方式,企业所有者并没有太多的外部授权意愿[1]。家族企业中承担重大决策的是家族内部成员,他们大多身居企业高层管理岗位,而大部分的中层管理岗位则由企业所聘用的外部人员承担。但是,随着家族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战略决策的民主性也随之提高,中层管理人员在组织变革等战略管理上必然要体现比原来更多的主动性和决策性。在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时间和注意力是组织的关键资源,但这一资源是有限的,中层管理者如果要发挥其管理决策的主观能动性,必然要竭力争夺这一资源。作为家族外人,中层管理者既要考虑组织绩效最大化,又要从属于家族理性利益,在此前提下才能对高管决策的注意力资源进行争夺。本文引入了“议题营销”概念,通过其过程及结构变量分析来探讨家族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议题营销促成因素及策略模型。

二、文献回顾

企业中层管理者是指从事联结垂直性相关团体的活动,并对本部门工作承担责任的企业成员(Pugl等,1968)[2]。议题营销(Issue Selling)是中层管理者有效影响和改变高层管理者对某些议题的注意力和态度的重要方式[3]。Wooldrigde ·B等认为,议题营销对组织的工具性作用在于,有助于中层管理者促使高管关注不被重视的议题,提升战略决策质量,从而创造更好的组织绩效[4]。议题营销还使个体赢得高管对某议题的关注从而采取根本性的措施(Dutton,Ashford,1993)。关于议题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议题营销的意愿、影响因素、议题营销的发动及效果等方面,Dutton和Ashford(1993)的理论研究显示,个体对议题营销成功概率的评估、在组织中的地位、在高管心目中的信誉、拥有的与议题相关的资源和专业知识、感知的印象管理风险、感知的组织绩效风险等因素,会影响其发动议题营销的意愿。并且认为,议题营销存在四种不同的发动方式,分别是包装式发动、参与式发动、渠道选择发动和正规化发动。Ling 等( 2005) 的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民族文化在情境与营销意愿强弱之间的调节作用, 但该模型忽视了组织文化这个情境因素[5]。我国学者谭凌波、谢晋宇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人力资源经理议题营销的策略整合模型[6]。

众多学者对议题营销进行了广泛及深入的研究,但缺乏针对我国情况从不同组织、不同性质议题的角度进行议题营销策略模型的研究,另外也缺少对具体情境下群体议题营销的研究。从中层管理者在组织层级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当前中国企业的内部环境来看,中层管理者所处的情境具有高度不确定的特点,中层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或角色和当前环境的构建与解读会影响他们的情境适应性,因此,研究其议题营销策略模型应建立在他们所处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中。而且,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多数研究集中在胜任力和执行力方面,尚未形成针对这一群体议题营销的完整研究成果。所以,本文选取了家族企业组织变革这一特定情境为研究视角,对我国企业中层管理者议题营销策略模型进行探讨,以期能发挥抛砖引玉之作用。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不同家族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中层管理者议题营销策略,找出其共性、厘清其促成因素,从而构建这一群体的议题营销策略模型。基于这一目的,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是对各种媒介所承载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和预测社会经济变化趋势的一种研究方法[7]。该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编码运作,编码包含着概念化和操作化逻辑。其研究路径是先设定概念框架,也就是确定分析单元及归类标准,然后将分析单元分配到最能说明分析目的的逻辑分类框架中去。所以,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①根据研究目的抽取样本;②确定样本的分析单元;③对样本进行编码并取得量化数据;④对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样本来源

本研究中的家族企业,是指家族资产占控股地位、企业经营管理采取家族规则和企业规则相结合机制的中国企业。样本企业中82.3%所在地为广东省,11.4%所在地为上海市,2.7%所在地为其他省市。我们通过对32位中层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搜集到有关家族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议题营销关键事件共41件描述,每件案例的描述包括了议题内容、发动方式、过程及效果,我们将其整理成相应的41份文字稿件。

组织变革是指运用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间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8]。现代市场经济中,诸如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外包策略、机构改进、虚拟制造、并购重组等无不牵涉到各种各样程度不一的组织变革。在组织变革中,中层管理者的战略管理职能角色体现得最为充分,所以,本研究设定“组织变革特征明显的议题内容”这一标准对上述41份稿件进行抽样,获得32份文字稿件,我们对这些稿件内容进行整理,形成32份关于议题营销促成因素的总结,共计28.32万字,分别由26位中层管理者提供的议题营销关键事件整理而成。

(三)分析单元、类目与编码

我们通过反复阅读上述抽取并进行整理的28.32万字样本文字稿件,寻找进一步研究所需的各项考察因素。伯格指出,假使要分析文本材料,那么分析单位可能是字词、题目、体裁、段落、项目、概念、语意或者是以上各项的合并。然后,对分析单元进行编码,把文字语言转变成量化数据。endprint

从组织理论出发的组织创新研究认为,结构变量是组织创新的基本决定因素。个人、组织和环境因素是组织创新的变量(Damanpour,1988)[9]。我们借鉴这一观点,对每个样本过程事件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量分析,挖掘能预测因变量(议题营销)的促成因素。为了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需要设立分析类目。(见表2)

对同一样本进行评价,如果两位评判一致,则标记为“1”,如果不一致则标记为“0”。

(四)信度分析

信度是对文本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通过信度分析可以检验两位评判员对同一样本评价的一致性程度。学术界普遍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两位评判员在第一次单独编码之后评估者之间一致性比率为61%,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讨论后一致性比率达到了91.3%。如果不同研究者一致性比率在80%及以上,则评判结果认为是可以接受的[10]。

(五)数据分析结果

根据内容分析法的要求,本研究的数据处理方法是将分析单元分配到分析类目体系中,并对各分析类目中出二值数据“1”出现的频次进行计量。编码统计结果显示,在32个样本中,影响议题营销的因素出现频率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出现频数26次以上的类目有L1、L2、L4、L6、L7、L8、L15、L17、L18及L20,分别分布在议题营销者特征、高管特征、组织情境、营销发动以及营销效果预期等因素中,说明促进议题营销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多元因素合力促成了议题营销。

首先,议题营销者个人的“组织地位”、“议题相关知识及经验”、“与高管良好关系”等因素是前提条件,这关系到议题本身的质量。高管个人的倾听意愿及战略偏好决定其对议题注意力分配程度。组织内部的管理瓶颈驱动迫使企业进行组织变革,说明了高管接受变革议题具有被动性特征。营销发动方式的包装重点在于议题的绑定及解决方案的参与,这说明,高管对实效性强的议题最为关注。营销效果预测因素中,“不涉及家族利益纷争”和“可预见的近端绩效”是关键促成因素,说明高管对于复杂程度低的议题容易产生关注。

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26次以下的类目有L5、L9、L13及L19,说明高管的开放性管理理念对议题营销的推动力不大;如果企业面临经济压力,则可能对议题营销产生阻力,所以,内部经济压力因素对议题营销促进力度不大;议题的理性陈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营销效果,但非绝对优势因素。而议题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则会增加议题可预见的复杂效果,难以产生强大的营销促进力。

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下的类目有L3、L10、L11、L12、L14及L16,议题营销者的冒险精神、企业的家长作风、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营销的公开发动等因素的促成作用是微弱的。

四、家族企业中层管理者议题营销的策略模型

上述研究从组织创新理论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索了家族企业中层管理者议题营销过程的促成因素,我们可以从议题营销过程的各个阶段,进一步构建其策略模型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议题意愿策略。这一策略包含三方面意思,一是营销者自我评估;二是营销者对企业环境的评估;三是营销者对营销对象及企业环境的评估。一般而言,家族企业由于存在某些经营上的局限性,比如,家族利益往往被优先考虑于企业利益等,所以,组织变革具有较大的保守性和被动性,企业只有身处经营困境才能让高层决策者立意谋求变革,这是议题营销发动的时机所在。营销者个人则应具备议题内容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经验,还应探求与高管的良好沟通方式以争取得到理解和支持。

第二阶段:议题内容策略。议题内容需要一定整合及包装,在这一阶段中,中层管理者需要寻求议题内容的支持信息,充分考虑议题内容与企业经营管理瓶颈密切相关,且附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变革范围恰当,专业程度高;致力于创造获得利益相关者认可并支持的议题内容,而且要体现方案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可行性。

第三阶段:议题发动策略。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说服关键决策者采纳议题。应具备发动前酝酿,适当游说企业利益相关者,让决策者相信议题与更大盈利及市场份额等直观利益紧密联系。发动方式则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企业文化状况进行陈述,力求不介入或牵扯家族利益纷争,而且要体现在议题中的积极参与角色。议题呈现应考虑适当场合,力求逻辑清晰,让营销对象理解每一个内容细节。

第四阶段:议题过程策略。这一策略是指中层管理者在议题得到采纳后积极推动议题实施的方式方法。从议题营销过程来看,这一环节属于事后阶段,但对于议题营销的实质性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中层管理者应参与议题相关的解决方案中,排除实施过程的障碍,降低实施成本,通过实际行动体现议题的专业性及中层管理者自身的专业能力。

第五阶段:营销事后反馈。这是议题营销的总结阶段,这一策略阶段包括了企业高管对议题效果及营销者个人能力的评价、企业员工的整体信息反馈以及中层管理者在整个营销过程中的学习和反思。营销事后的积极反馈将促进营销者下一次的议题营销效果。

需要指的是,这一策略模型是一个向上循环周期,经过一次成功的议题营销并能收到预期实施效果,中层管理者将会提升其在企业战略中的决策地位,为下一次的议题营销提供策略经验及声誉支持。

五、结论

以往众多学者从过程视角研究议题营销问题,多从纵向角度并基于国外企业情境分析议题营销的影响因素。本文研究了我国家族企业中层管理者如何通过议题营销来实现其战略角色,首先考虑到的是中国企业中层管理者所处企业内部环境具有明显区别,不同企业内部环境将导致中层管理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差异,本文选取家族企业为特定的研究情境;其次,本研究基于组织创新理论,从结构变量分析入手,从横向角度探讨了议题营销的影响因素;最后,我们又将促成因素嵌入议题营销过程,构建了议题营销的策略模型,这样既考虑纵向角度即营销活动过程的运作与实施,又兼顾了横向变量的制约。我们的研究从视角到领域均丰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尚欠深刻的讨论。endprint

总之,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超越家族内圈的民主决策参与,而中层管理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又离不开议题营销,中层管理者只有保持对组织变革的敏感性,提升专业素质及沟通能力,采用科学理性的议题营销策略,才能最终发挥战略决策的主动性和民主性,成功的的议题营销对企业发展及中层管理者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恒. 基于“家族理性”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分析. 黑龙江对外贸易,2009(05)

[2]项国鹏. 西方学者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角色及其启示[A].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05)

[3]Dutton, J E,and Ashford,S J. Selling issues to top management[J].Academ y of M anagem ent Review,1993,18(3):397—428.

[4]Wooldridge.B, and Floyd, S

W.The strategy process, middle management,and organizational p-

erform ance[J].St rat 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11(3):

231— 241.

[5]Ling,Y,Steven,W F,and D-

avid,C B.T ow ards a model of issue sellin g by subsidiary managers in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6):637— 654.

[6]谭凌波,谢晋宇,陈扬,人力资源经理的议题营销过程及策略研究. 管理世界,2013(02)

[7]周萌. 内容分析法及其在社会学中的应用评述.重庆科技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8]高天鹏.基于管理熵的组织变革模型研究[A].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0)

[9]Damanpour.F,Inovation T-

ype,Radicalness,and the Adoption Process[J],Communication Reseach,1988(514)

[10]Geryr.,Russelbh.Usselbh.

Data Managementand Analysis Met-

hods[J].Handbookof Qualitative Re search,2000,32(3):125—139.

〔本研究得到了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科教兴农模式及运行机制——基于广东‘三农问题的研究”(2012B070300017)、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远程教育增值服务体系研究——基于学生满意的视角”(YJ1328)、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防范汕头市财政风险的地方税收征管模式创新研究”(2012009)的资助〕

促成因素 第4篇

山东省蔬菜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并且成为国际品牌。目前,山东省瓜、菜、菌类总产值居种植业首位,用24%的耕地创造了近50%的产值,山东省蔬菜总产量已占世界蔬菜总产量的10%左右;山东省蔬菜产业形成了以苍山模式、莱阳模式、寿光模式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当地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并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1年1—7月,山东省出口蔬菜已达到1 984 900 t、25.34亿美元,占到了全国出口的1/3左右。近10年来,山东省一直保持出口数量和出口总额的双第一。山东省的大蒜(金乡大蒜、苍山大蒜)、生姜(莱芜生姜)、大葱(章丘大葱)、芋头(莱阳芋头),以及洋葱、牛蒡、芦笋等名特优新蔬菜,其种植面积、产量、加工出口数量和创汇金额均位居全国之首,享誉海内外。山东省目前已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前苏联的乌克兰并称世界“三大菜园”[1]。

著名的波特“钻石模型”认为,一个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状况、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情况以及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6个基本核心因素所决定的,它是波特竞争力理论的核心。波特的“钻石模型”囊括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几乎全部要素,是一种“全要素”的分析思路和架构。借鉴这个思路,该文将从上述要素出发,发展性地运用波特理论,客观地分析目前山东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优于其他省份的主要促成因素[2]。

2 山东省蔬菜产业出口竞争优势的主要促成因素

2.1 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山东半岛地处亚太经济圈西环带和黄海经济圈的重要部位,与日本、韩国、朝鲜等国隔海相望,经济联系密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山东省的港口基础设施发展迅速[3]。到2010年,山东省共有沿海港口24处、412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114个,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设施配套的沿海港口群,这极大地促进了海洋运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每年山东省出口日本的蔬菜占30%,我国每年出口日本的蔬菜占20%左右,由此可见山东省蔬菜出口的重要性。与其他国家和其他省份相比,山东省由于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可以出口新鲜度较高的蔬菜。与此同时,山东的内陆交通也比较发达,已初步形成集水运、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这无疑对山东省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2 设施蔬菜生产模式的普及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山东省的设施蔬菜开始起步,从当时辽宁省瓦房店琴弦式日光温室能在冬季不加温生产黄瓜得到启示。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日光温室的生产取得了成功,促进了设施蔬菜在山东省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并创立了以设施蔬菜栽培生产模式为特色的“寿光经验”。据统计,1989年全省设施日光温室只有240 hm2,1994年为2.53万hm2,到了2008年,设施蔬菜达到72.60万hm2左右,包括日光温室21.30万hm2、大中棚27.30万hm2、小拱棚24.00万hm2,约占全省蔬菜总面积1/3,在全国位列第一位,并且培育出越冬栽培的喜温性果菜类蔬菜达15种以上,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日光温室蔬菜种类和品种的多样化[4]。从产量产值来看,山东省设施蔬菜产量接近6 000万t,产值约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75%,山东省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圆不同设施形式相结合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提高了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上市供应的水平,缩小了蔬菜价格的季节差,稳定了农民的收入。

2.3 生产总量规模优势突出

“以量取胜”是山东省蔬菜出口的制胜法宝。所谓“以量取胜”包括2个方面的“量”,一方面,山东省蔬菜产量连年位居全国之首;另一方面,山东省蔬菜出口数量连年位居全国之首。从产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山东省蔬菜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出口量的增长速度,譬如,1996年山东省蔬菜的总产量为4 851.8万t,用于出口的数量只有217.4万t,占到全国蔬菜出口量比例为12.6%;到了2010年,蔬菜的总产量扩大到8 634.98万t,用于出口的数量达到287.74万t,占到全国蔬菜出口量比例为33.3%;蔬菜总产量增加了78%,而出口只增加了32%。这一现象说明了蔬菜产量的增加首先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国际市场占有率;而不论是在国内市场上的优势,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不俗的表现,都是以蔬菜生产规模的优势为基础的。

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促成规模经济的条件,而规模经济与产业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强劲”的相关关系。尽管在波特的理论中,并不赞同上述观点,甚至用意大利的五金器材市场、德国的化工企业、瑞典的采矿设备、瑞士的纺织机等在世界市场上表现强势,但在国内市场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例子加以证明和反驳,但也不否认对于一些强调比较优势的产业,规模经济理论确实有其重要性和合理性。作为倚重于基本要素禀赋条件的蔬菜产业,其比较优势的强弱是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对于蔬菜产业而言,具有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未必具有竞争优势,而具有竞争优势却必须有良好的比较优势条件。由此可见,蔬菜产业的规模经济与产业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既符合实际情况,也不违背经典理论的观点和判断。

2.4 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的改善

波特的理论强调了国内需求市场对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波特认为,在产业竞争优势上,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主要通过客户需求的形态和特征来施展;如果国内市场的客户要求较多,当地的厂商会在市场压力下努力改善和创新,形成更精致的竞争优势,进而成为这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

山东省蔬菜产业所面临的国内需求市场条件,正经历着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迅速的转变阶段。国内蔬菜的无数消费者,即蔬菜产品的“客户”,对于蔬菜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初级阶段的“温饱型”即可,而是向更高层次的“营养型”和“保健型”转变。由于国内市场上蔬菜消费者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迎合这一巨大的消费群体,不至于失去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蔬菜生产者、销售者对于改善和创新蔬菜品质的动力大大地增加。譬如,据了解,从2005年4月30日起,山东省青岛市在出售无公害蔬菜之前都会经质检员检测,对于合格的蔬菜还要加上条码,消费者可以凭借条码查询到蔬菜生产每个环节的具体信息,从源头上保证了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国内外需求偏好的相似性扩大是山东省以及我国整个蔬菜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不可缺少的条件[1]。

2.5 农业信息化体系的日益完善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将对农业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现代农业正是这两大科学技术的结合点,它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信息产业是山东省蔬菜产业最重要的相关支持性产业。正如波特所言,一个国家因为相关产业彼此牵动而刺激竞争力是很平常的。过去的几年间,山东省在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了解,山东省目前所有的市和95%的县(市、区)农业部门、90%以上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和信息服务机构。

2.6 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国际蔬菜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山东省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健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机制,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提供保障。如山东省肥城市是全国有机蔬菜出口发展最早的县市,有多家蔬菜加工出口企业与基地,以前农民遇到生产、出口等问题时不便与企业进行交涉,从2003年开始,在肥城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出口企业为了能与农民更好地进行沟通,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建立了多个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可以以土地入股,666.67 m2可以作为1股,每年股本金的收入可达800~1 000元,如果社员从事农业活动则给予其相应的工资。另外,在年终还会进行合作社盈余分红。合作社在其中充当联结企业与农户的作用,负责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落实蔬菜生产计划,按技术规程安排社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收获农产品并统一销售给企业;企业负责向合作社提供蔬菜生产计划,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并给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资金。采取以上措施后,肥城市的农产品产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企业增效明显,农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5,6,7,8,9,10]。

摘要:波特的“钻石模型”囊括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几乎全部要素,是一种“全要素”的分析思路和架构。根据山东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借鉴这个思路,将从上述要素出发,发展性地运用波特理论,客观地分析目前山东省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优于其他省份的主要促成因素。

关键词:蔬菜产业,出口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促成因素,山东省

参考文献

[1]徐海涛.山东蔬菜出口形势分析[J].农机推广与安全,2011(32):34-3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山东省交通厅.山东交通现状的简介[EB/OL].(2009-09-05)[2010-04-20].http://www.sdjt.gov.cn.

[4]董佑福.从寿光看山东设施农业的发展[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6(11):9-11.

[5]郑焕芹.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5.

[6]朱智强.山东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24(4):34-37.

[7]何启伟.对山东蔬菜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山东蔬菜,2004(4):2-6.

[8]郑焕芹,杨锦秀.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竞争优势探析[J].甘肃农业,2006(3):111.

[9]徐文元.山东省蔬菜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理财经理促成话术 第5篇

1、沟通开始,理财经理开口“这次活动是分行专门针对我们贵宾客户召开的,老师讲的那些也是我们想给大家说的,强烈建议大家进行一些配置”

这个产品非常不错,我们银行内部好多人员已经买了

2、短期、中长期的产品要适当配置,这个产品作为长期的产品来说确实是非常好的,一定要进行配置。

3、今天的礼品只针对今天的活动和客户,我们以前还没有这么大的推广力度了

“立镜”促成长 第6篇

一、缘何立“镜”?

由上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居里报告首次提出的“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一词,如今已风靡全国。其内涵,虽然因地域、传统、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在“校本管理”这一相同的口号之下,追求“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将激活人的积极性作为管理的目标,已成为校本管理共同的诉求。

于是,研究教师的工作与生存状态,寻找合适的管理策略,成了每一个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重心。那么,我们的教师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具有较强的普遍性,是我们确定管理策略前需要省思的。

(一)教师的职业现状——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不足

教师工作是一份稳定的职业。稳定的岗位与人际环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收入,给予教师一生有保障的安全感。在现行制度下,一名教师只要不触碰“高压线”(体罚和变相体罚等严令禁止的行为),教师的饭碗是砸不掉的。于是,安逸的环境,滋生着惰性,封闭的环境,催生出僵化。一方面,教师按自己认为合格负责的标准工作着,另一方面,面对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层面的外在要求,又往往显得比较固执和脆弱。他们往往在“家长不懂教育”“过于苛求”“我很辛苦,我已尽力”等心理的暗示下求得了平衡,鲜有寻找问题求改进的积极心态。当真正出现矛盾冲突时,又往往被满腹委屈的情绪所包围,坚持自己的良好初衷而难以平和的心态正视问题并换位思考。正如《现阶段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状况调查报告》一文所提及的: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可见,现有的外在要求多是徒增压力,压力并未催生出自觉发展的动力。

(二)教师的职业特征——独立自主中逐渐趋于麻木

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教育场景中,教师,往往都是独自面对教育对象实施教育行为。“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班级我做主”的现实,让教师磨炼出担当的勇气和决策的魄力。但同时,这份独自面对、独立解决,亦是滋生盲目的温床。因为,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在工作项目上往往是一种重复劳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在这些相同项目的每日操作中,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惯习。凭着这些经验和惯习,变成“熟练工”的教师“本能地”实施着教育教学工作。当然,这份“本能”,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工作的即时性,使得教师往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容不得多想;一方面,亦是因为教育教学事务的相似性,使得教师在完成看似相同的工作中,逐渐变得麻木,对于身边的教育工作和细节,没必要多想;另一方面,教育教学工作的琐碎与繁杂,也使得教师在完成各项事务的繁忙工作中没有空多想。于是,在日积月累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恰恰成了不自知的东西”。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多了一份习惯使然,而少了一份反观追问的敏感。

(三)教师的职业性格——需要民主、平等的管理文化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它是人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塑造的结果。性格的形成除了受主观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环境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正所谓“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同气质、不同成长史的人群往往因长期浸染于相似的环境、从事着相同的工作而逐渐具有了某些相同的职业性格。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亲其师,信其道”的工作需要,往往让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尊严感和道德感。他们享受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他们追求公正和民主的待遇,他们习惯于要求学生,却很反感于被要求……于是,我们看到,在学校管理中,强硬的工作方式带来的往往是教师的消极应付心态,刚性的要求在规范了基本的底线和可量化的标准之时,并不会带来成长的自觉。学校管理,必然要拥有人性的温度。

二、如何立“镜”?

如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下这些朴素的问题:

外在管理如何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是不是将“人”推到前台让其成为主角才有可能?

人在什么时候会产生反思自我、突破自我的需要?是不是当他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能够更好的时候?

教师在什么时候会生成发展自我的自觉要求?是不是在他为尊严而作为、在作为中感受到被认同的愉悦并享受到成长的幸福的时候?

……

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问题的提出及求解的过程,也是催动我们实施管理的原因。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中,我们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有了以下这些“立镜”促成长的尝试:

1.以“他人之眼”为镜,照出差异促反思。

“他人之眼”,即来自外界的客观评价。教师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使其较少听到来自外界的声音。再加上教师直面学生和家长时现实存在的心理优势,也往往让教师难以听到真实的评价和建议。于是,教师对自己工作绩效的自我认可度往往与事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此,学校的教学管理,就需要帮助教师打开这些倾听之“门”,让教师听到“真实的声音”,从而在差异中发现不足。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教学管理中设置了一个固定的板块——评教评学。评的主体,是与教师工作有联系的“他人”——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内的工作伙伴等等。

每学期,我们采取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了解他们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当然,要让这些来自“他人”的声音摒除不同情感因素的干扰,做到客观公正,是“立镜”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大样本、回避制以及指向具体行为的问题设计等,都是需要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调研内容,或借助网络进行选择性问题的调研,或通过纸笔进行意见和建议的征集。

在完成数据收集的基础工作后,如何用好这些数据,是“立镜”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让老师收到针对他自身的真实回馈,并让其了解整体的情况以作参照。同时,在数据及意见的呈现方式上,还需考虑到教师的自尊心,做到以个别化回馈为主。以表扬公开化、批评提醒私密化的方式,避免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引导教师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合理的归因。

2.以自身体验为镜,照出感悟促改进。

人的不自知来源于惯性中的麻木。因此,让教师跳出自己的习惯轨道,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反观自身,有利于激发教师反思的敏感和求变的动力。

如何让教师生出这反观自身的“第三只眼”呢?

我们想到,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催生这“第三只眼”。于是,我们开展了历时一年多的“百节录像课”活动。全校近百位教师每人至少拍摄一节录像课,以此作为研究课堂的素材。从录像前的备课、试教,到录像中的监拍纠错,力求精致完美,不留遗憾。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录像课的回头看活动。首先让老师自看录像并允许提出进一步剪辑的要求,然后让老师们在备课组内互看录像,找出亮点和不足,最后,每个备课组向学科组的全体老师呈现本组教师精彩的录像课片段并进行赏析。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这“三看”的过程,就是“第三只眼”看自己,发现不足求改进的过程,就是明晰实践与理念之间有多远的过程,就是探寻理想彼岸的过程。

我们还想到,角色换位也可以帮助我们催生这“第三只眼”。于是,我们开展了关于家庭作业布置情况的调研活动。我们收集了全校学生某一天家庭作业的所有项目,然后将全校老师分成六组,每组老师分工合作,将一个年级中各个班级布置的作业按其性质进行分类(如巩固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前置性作业等),并模拟学生完成一份全套作业,记录下每项作业的完成时间。教师们在模拟学生抄抄写写、读读算算的过程中,油然发出“机械性练习太多了”“这个阅读作业设计不错”等不同的感叹。这样的换位体验,自然让教师产生反省求变的思考与实践。

3.以同伴足迹为镜,照出差距促迈步。

“不跟女王比贵,不跟盖茨比富。”这句玩笑话揭示出人作为社会性群居动物,按其社会地位、个人能力兴趣等拥有着自己的“圈子”,自己的“同类”。并且,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与“圈子”内的同伴作比较,来考量自己是否成功、是否幸福等等。

任何一所学校中,这样的“圈子”也或明或隐地存在着。教师往往按其工作资历、所教学科以及教学能力等,确定着自己的“同类”及参照对象。作为教学管理者,让这些“圈子”明朗化,让同伴之间的彼此了解和交流更加充分,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促使教师在比照中“自奋蹄”。

为此,我校近年来关注各种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比如按教学资历和能力划分的骨干教师团队和青年教师团队,按研究兴趣划分的课堂教学研究团队和科研团队,按政治身份确立的党员团队等。在对团队的管理中,学校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为它们确立相适合的任务和交流方式。

例如,我们针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有所弱化的现状,着眼粉笔字,进行每周一次的粉笔字展示及导师现场点评活动。我们针对青年教师理论功底尚可,但实践性智慧匮乏的现状,将青年教师按学科分成5个团队,将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教育教学期刊列出目录,让每个青年教师自选一到两本进行阅读,并每月进行一次教育教学期刊研读的交流活动。

又如,我们考虑到骨干教师教学上比较稳定、成熟,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让这部分教师针对自己的兴趣专长,加强自主研究。为此,我们要求骨干教师自定研究月计划,研究项目可多可少,但必须包括阅读学习与教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对骨干教师的研究计划和成果建立档案制,每月交流各位骨干教师的研究进程与成果。如此,促使骨干教师在交流中借鉴,在研究中发展。

三、观“镜”之思

回首近年来教学管理之路上的点点足迹,对于校本管理与教师成长,我们深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同行们一起去探寻。

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话题是个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对这个主题的理解还比较混杂。人们提教师专业发展,有的是针对教师群体,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混同于教师的专业化;有的是针对教师个体,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而我们南师大附小所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教育思想、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是一个伴随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始终在路上的发展的状态。那么,我们如何确定一名教师在专业上是否在发展、在成长?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他们的瓶颈在哪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目前还不够清晰、不够丰富。需要我们对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作出更为多元的考量,需要我们对教师发展一般路径的规律作出更为具体的研究。

利伯曼(Lieberman)指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需求、反思和参与者需求驱使的尝试上。”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深深认同。那么,作为管理者,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管理作为一种来自外部的力量,如何有效激发与维持教师参与和反思的内在需求?如上文所述,我校所立的这些“镜子”,是一种用外部措施催生内在行动力量的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是一种自上而下(学校管理层面至教师层面)的管理,虽然在其中,我们关注到了评价的公正,关注到了对教师自尊心的保护与激扬,关注到了同伴合作文化的建立……但显然,它与我们理想的内控式管理与自我发展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现阶段的这些措施,还没有催生出我们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与有规划的行动。他们的反思与行动,更多地还是在这些“镜子”中现时现景下的随性而为。

如此,我们需要思考,外部管理如何与教师的价值实现相融合?现阶段,我们较多地关注教师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工具性价值,即其人生价值。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多是从这一角度思考它的必要性,而对于教师维持其需要、尊严、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生命完善的意义,则较少考虑。正因为此,教师对于“发展”一词,更多的是感受着外部的压力,接受着自己作为社会人应尽的职责,甚至于,在忙碌中,自己都渐渐失去了倾听心灵深处精神生命成长渴求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教师未能形成发展自觉的原因。那么,我们的管理如何帮助教师形成自身人格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发展意识?这是一个难题,需要我们思之,思之,再思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促成因素 第7篇

海南省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坐落在热带的省份,位于我国的最南端,年平均气温22℃—27℃,气候宜人。阳光,沙滩,海浪,椰岛长廊,浪漫的南国风情等是海南岛在多数人心中的印象。海南岛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有着历史悠久的土著少数民族文化。再加上近年来的交通发展,政策支持,海南岛已然发展成为优秀的旅游省份。

一、国内婚庆旅游市场现状

(一)国内总体状况

说到旅游的目的地,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再加上“三级阶梯”状的地势,地貌复杂多样,也就早就了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既有各具特色的名山大川,也有壮丽秀美的大河湖泊,还有浪漫迷人的海浪沙滩……拥有56个名族的中国且历史悠久的中国,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也是多样的,少数民族风俗,历史古镇等都是很好地旅游资源。

对于旅游地的选择,特别是婚庆旅游地的选择,个人或群体由于不同的偏爱货其他因素,其选择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根据报道,数据以及各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总结出海南的三亚、海口,广西桂林,云南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福建厦门,辽宁大连,北京,浙江杭州,四川九寨沟山东青岛等地均是相对热门走俏的婚庆旅游目的地。

(二)海南省旅游发展状况

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到2013年海南省接待的过夜游客总体在增加,且各月的人数也呈平行增长的趋势。从折线形状可以看出,每年的初春和冬季以及国家法定假日是海南旅游的高峰季节。所以问卷调查的时间也选在十一黄金周,数据有一定的说服力。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关于海南的近五年旅游资料数据来源于海南旅游官方网站——阳光旅游网。根据数据显示,三亚的婚庆旅游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并且选择三亚也是作为一些旅游线路的其中一部分,所以比较有代表性。所以在三亚其他则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三亚进行资料的获取。问卷包含被访问者的年龄、学历、工作状况、收入情况(自愿)、居住地,选择海南作为婚庆旅游目的地的原因等,至于决策促成因素的调查,笔者根据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恩格尔模型、斯莫尔的旅游者决策过程模型以及梅奥和贾维斯所提及的关于旅游动机特征的模型中所提及的决策影响因素筛选出重复出现的因素至于问卷中,并设置了因素补充选项。

三、结果分析

发出的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为178份,有效回收率为89%。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优势

说到资源的优势,以上的所提及的热门目的地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杨莲芬则在其研究成果中表示,沙滩、海岛路线比较走俏。而这点也正与调查问卷的结果相一致,这项因素的选择率占到了92.13%。海南省地处热带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在北半球的冬季更加是很多游客的避寒地。虽说我国海滩面积比较大,但是热带海滩却也只有华南才有,而海南则是国内热带海岛以热带沙滩的最典型代表。其他的诸如天涯海角,三亚湾等则是很多婚庆旅游者最钟情的景点。另外,黎族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也是一大吸引点。

(二)海南作为婚庆旅游目的地形象信任度高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印象、现实感受和旅游地未来发展前景展望,并理性地,综合性地评价和认识旅游目的地并对其有追求感的一种状态。关于目的地形象信任度的总体选择率也高达85%左右。这部分旅游者中,绝大部分是从书本上,电视、电脑等传播媒介上,以及亲友的旅游经历中逐步树立起的海南印象。对于有着自然休闲景观旅游的偏好的婚庆旅游者来说,这种印象不仅在于“天涯海角”的浪漫誓言,醉人的热带风情,更在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能达到的婚庆旅游高端旅行的感受,也是物有所值的一段经历。海南省以提高自身的品质服务为主导,资源对接、资源互补、加盟摄影基地等措施,致力于提高婚庆旅游产业的品质与形象。在海南省,特别是在三亚、海口的婚礼策划,婚纱摄影与旅游结合的活动,也都成为了海南省婚庆旅游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近年来,众多明显选择海南作为其婚礼和蜜月旅游目的地,使海南婚庆市场颇受海内外关注,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海南的旅游产品形象。敖博会等举办大大提高了海南省的国际形象。

(三)海南省迎合市场的新产品的推出

从2004年开始,海南省的各大旅行社就开始逐步推出海岛蜜月旅游产品,比如,针对情侣、新婚夫妇和恩爱夫妻的爱情主题特色产品—逍遥海南浪漫之旅、美人鱼集体婚礼、并结合海南特有的岛屿生活推出乡村婚礼、名俗文化婚礼等多样化的特色婚礼及婚庆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2013年、2014年有着“爱你一生一世”的意思,很多人更是将他们的婚礼安排在这样有着美好寓意的年份。海南省更是将“美丽中国幸福海南——爱你一生一世”做为国际营销主题口号。海南更是制定了婚庆主题游月历,推出了包括丽星邮轮南海丝路婚庆、三亚大小洞天婚庆、三月三海岛黎族婚庆、博鳌天堂小镇婚庆和亚龙湾热带天堂鸟巢蜜月度假婚庆等在内的十几中旅游景点主题婚庆项目。将热门旅游景点作为专项主题产品,并且每个月都有各自最具代表性的主题,着实成为婚庆旅游开发的很大的亮点。在受访游客中,选择这一因素的也占到了70.8%,产品的亮点也成为旅游者决策因素中的重要部分。

(四)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个人由于收入,文化教育程度,职位的不同而形成的对生活品味不同的感悟,并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及形式。根据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收入,文化教育程度,职位与到海南进行婚庆旅游活动呈正相关。受访婚庆旅游者中,个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可供支配的预算多的占90%以上,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占多数,职位在管理层的也占到40%,公务员占29%。这些类型的游客主体对婚庆旅游的要求比较高,而海南的婚庆旅游也是花费较高的旅游地,迎合了以上类型的旅游者高端婚庆旅游的要求。

(五)其他因素的促进

其他的因素如简单的个人偏好,旅游交通的发展,对旅游中介的信任及一些促销套系的确定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游客选择海南作为婚庆旅游目的地。

四、展望

促成因素 第8篇

三、扣棚保温时间不同

适期保温是草莓促成栽培的技术关键, 一定要严格掌握。保温适期在顶花芽分化后, 并且第1腋花芽已分化至将要进入休眠前。保温过早不利于腋花芽分化, 过迟则植株进入休眠, 影响产量。保温适期以最低温度在10℃, 日平均温度在16℃时为宜。

四、覆盖地膜的时间不同

半促成栽培一般先覆地膜后盖棚膜, 而促成栽培一般先盖棚膜后覆地膜。扣棚前先开沟追施1次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20~30千克, 然后浇1次小水。

五、喷施赤霉素的时间不同

促成栽培一般在扣棚后1周内喷施1次5~1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溶液, 每株约喷5毫升, 不同品种用药浓度不同。一般“丰香”用5毫克/千克的赤霉素溶液, “春香”为8毫克/千克, “静香”为10毫克/千克, “秋香”可不用赤霉素。喷药要在晴天上午进行, 喷药量不宜过多或过少。用药过多, 植株易出现徒长, 坐果率下降, 影响产量;喷药过少, 植株生长慢, 长势差, 影响早熟效果。

浓浓墨香促成长 第9篇

一、尊重兴趣,播撒读书种子

记得刚开学时的阅读课上,我让学生自己带几本课外书来看看,可他们带来的不是作文选就是那种只有夸张的图画几乎没有文字的小人书,我竟没看到一本“像样”的书。有些同学每天看的都是“奥特曼”和“走迷宫”,甚至能不厌其烦地一节课看个五六遍。怎样才能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读书面呢?我思来想去,决定好好引导他们读书。

(一)快乐五分钟

每天早晨或中午的课前,我便开始利用五分钟读文章给班里的小朋友听。听老师讲书本以外的知识,孩子们感觉很是新奇,都很喜欢听。每次我给孩子们读着文章的时候,他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下课后,他们都围着我,把自己看的书拿给我看,告诉我他们所读的文章的内容和感受,我就会一一表扬他们,夸奖他们。得到表扬的他们一脸的自豪与满足,围着我不肯走开,又说又笑的。逐渐的,学生看书的质量越来越高了,我读的文章也由原来我推荐的变成了学生推荐的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每天五分钟里,学生们在得到快乐的同时,还在师生的共同推荐下,渐渐在学生心里开始喜欢上了读书。一颗颗爱读书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二)神奇的奖励

在每天快乐五分钟的基础上,我还对读书认真、表现出色的孩子进行特殊的奖励。每个星期我们都会推荐一位读书小明星,每个读书小明星都会得到老师的奖励——一本新书。有时是古典名著,有时是畅销的儿童读物,有时是百科全书。每个获得奖励的小朋友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把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讲给全班小朋友们听。这样的活动既推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好的书推荐给了所有小朋友。一颗颗读书的种子也在学生的心中悄悄萌发。

二、持之以恒,盛开读书之花

看着班上学生读书的兴趣越来越高,书香味越来越浓,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可如何让孩子们的读书兴致始终保持高涨,而不是一时的兴起呢?

(一)推陈出新,确保“新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针对学生买书及读书数量的不断增多的情况,我经常在班上开展“好书向你推荐”活动。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每当到了这个时刻,学生纷纷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学生的推荐词之精彩、口语表达能力之强,总会赢得阵阵掌声。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我掌握了学生买书、读书的方向,更让我和学生了解到了许多的好书。46个不同的学生,46本不同的书,这种收益是无法计量的。每一次的“好书向你推荐”过后,班上都会掀起一个借书、买书、读书的小高潮。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浓郁的书香已弥漫于班级的每一个角落。

(二)师生共读,相互督促

我知道,教育是感染,不是说教。要想让学生喜欢阅读,并持之以恒,我首先要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鼓舞和感染学生。于是,每天阅读课上学生看课外书时,我也捧着自己喜欢的书静静地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是个爱读书的人,真正做到师生共读。我知道,只有彻底打动学生的心,他们才会真心地热爱读书。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后来读书成了班上一件最流行的事,成了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早上、中午、课间时经常有学生捧着自己新买的书在认真地读着。

三、注重积累,收获读书硕果

爱读书的人都知道,光读不注意积累、吸收的话,这种读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在学生已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我便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于是,学生的书包里也就多了一本积累本,用来摘抄书中精彩句段和记录自己的读书收获,另一个是用来抄“每日一语”的。我还会经常抽出时间和学生一起背这些话,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不管哪个学生运用了,我都会及时地给予表扬,以示鼓励。

这一学期,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我也要求学生每次积累两个富有哲理或有一定意义的句子,开始时有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好句子,只是随便抄了几个,所抄的句子毫无意义。于是我便经常读那些积累好的同学的句子,慢慢地,那些不会积累好句子的同学也就学会积累了。另外,学完课文时我经常让学生说一说或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加强练笔,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为了使学生的读书不流于形式,也为了使班级的书香气息更加的浓烈,我还会不定期地进行“读书演讲比赛、读书之星评比、讲述名人读书故事及手抄报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菊花促成栽培试验小结 第10篇

关键词:菊花,花期调控,促成栽培

菊花是目前国际花卉市场上著名的鲜切花之一, 也是栽培最为广泛的大众化盆栽花卉。菊花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区种植栽培鲜切花品种主要为切菊花, 花期一般集中在6~11月, 品种多为四月菊, 六月白, 秀凤等。

一般来说, 植物的生长发育、花芽分化及开花, 与日照、温度及栽培环境等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菊花也不例外, 菊花的生长发育对日照的强度和长度极为敏感, 但因种类及品种的不同, 所需要的日照、温度等条件也不同, 开花期也就不同。对菊花进行人为的日照、温度等调控, 可使菊花按人们的意愿提早或延迟花期。花期比自然花期提早称为促成栽培, 而花期比自然花期延迟则称为抑制栽培。

菊花的促成栽培, 是根据菊花的花芽分化需要短日照条件的特性, 通过对秋菊进行短日照处理使其提早开花。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目的

本试验对菊花新扦插早熟品种秀凤, 进行遮光、掐尖处理, 通过控制光照和温度的变化, 调节菊花花期, 使菊花能提早上市以增加农民收入。

1.2 试验地点及材料

1.2.1 试验地点

细柳街办南等村回世成的菊花日光温室内。

1.2.2 试验所需材料

包括:菊花苗 (品种为秀凤, 新苗早熟, 平均株高为17.5cm, 15叶/株) , 黑塑料薄膜、电热线、钢丝、保暖被。

1.2.3 试验土壤

土质为黄壤土, 有机质含量较丰富, 肥力中等。

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试验共设3个处理, 2个重复, 有两个新苗早熟区域分别为 (1) 、 (3) 区, 其中 (3) 区为掐尖区。

处理1:对实验区制作小拱棚, 用遮光性强的黑薄膜遮盖, 17∶00~9∶00盖上黑膜 (每天给菊花8h的光照) , 进行遮光处理。

处理2:遮光处理加上电热线加温。晚上当棚内温度达不到12℃时, 利用地热线进行加热, 小拱棚内温度控制在20℃。加热是利用地热线在捂上黑膜的小拱棚内在夜间温度最低时给予加热。视天气情况, 当日光温室内温度超过25℃时, 要及时进行通风降温。

处理3:对照区, 即不做任何处理。在日光温室内自然的温度和光周期下生长。

1.4 调查方法与标准

1.4.1 现蕾调查标准

以肉眼观察花瓣雏形花蕾直径在2~3mm为现蕾标准。

1.4.2 现蕾期标准

现蕾数占总调查样本数的40%时的日期为现蕾期。

1.4.3 株高总增长数

从试验开始至调查结束, 株高的增加数。

1.4.4 株高生长速度

调查几周内, 平均每周株高的增加数。

1.4.5 叶片总增长数

从试验开始至调查结束, 叶片的增加数。

1.4.6 叶片出叶速度

调查几周内, 平均每周叶片的增加数。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势分析

2.1.1 株高分析

(1) 区、 (3) 区株高总增长数、周生长速度重复间的差异都大于处理间的差异, 所以遮光、加温对株高的生长基本没有影响。

2.1.2 叶片数分析

(1) 区、 (2) 区重复间的叶片总增长数、出叶速度差异与处理间叶片总增长数、出叶速度的差异都很小, 所以菊花遮光加温后, 只是对菊花有生理作用, 对菊花的叶片数增长基本没有影响的。

2.1.3 两个区域间的对比

从两个区域生长速度及出叶速度得出, 重复间差异都大于处理间差异, 而且两个区域对比, 生长速度及出叶速度之间的差异也都很小, 所以, 遮光、加温对两个区域间菊花的生长势都无影响, 两个区域间也几乎没有区别。

2.2 现蕾比例分析

2.2.1 (1) 区在5月31日处理1现蕾比例为49.7%, 处理2现蕾比例为52.55%, 对照现蕾比例为30.95%, 因此, 遮光加温对此区域菊花的现蕾有明显的作用。

2.2.2 (3) 区在5月31日处理1现蕾比例为54.65%, 处理2现蕾比例为50.75%, 对照现蕾比例为31.85%, 因此, 遮光加温对此区域菊花的现蕾有明显的作用。

2.2.3 (1) 区和 (3) 区比较, 在同一天, (1) 区处理1比 (3) 区少现蕾比例为4.95%, (1) 区处理2比 (3) 区多现蕾比例为1.8%, (1) 区对照比 (3) 区少现蕾比例为0.9%, 所以得出, 掐尖对菊花的现蕾有一定作用, 但是作用不明显。

3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 对菊花进行短日照和加温措施处理, 对菊花的生长势有一定的影响, 对菊花的现蕾、开花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能使菊花提前现蕾、开花。短日照因子及温度是影响菊花开花的主要因子, 能较大幅度使菊花的现蕾期提前。

抓练习 促成效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424.2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24-02

对初中生来说,做练习题是训练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因此,课堂练习题的设计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现结合近几年实践从以下三方面就如何提高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作些探索。

1 从学生出发设计练习

1.1 练习设计对学生要有启发性和创新性。课堂练习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学会独立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密切联系工作、生活中实际事例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完成品尝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设计的课堂练习应能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化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失时机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选择一些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的习题,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引发创新思维。

1.2 练习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化且内容要适度。课堂练习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注意形式灵活多样,设计练习题时应恰当运用口头、板画、书面练习和实际操作等练习相结合的形式,发挥每种练习的独特作用。所以,课堂练习要多样化,首先是课堂练习本身的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如文字表达,结合图像表达,利用实验、利用多媒体表达等。其次是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以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学生在下面的练习的同时,请几个同学上黑板练习(或将学生的练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以便对共性问题及时高效地进行信息反馈。有时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分别做不同的练习,练后进行分析比较。有些思考、判断、讨论类练习不需要学生详细书写,可通过提问等形式进行信息反馈,有些课堂练习需要通过实验的形式(或实验结合板书)进行。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差生“吃得了”,优生又“吃得饱”,使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较好的训练。

2 明确的目标意识和效率意识

2.1 设计练习时目标要明确。课堂练习的优化设计首先在于练习目标是否明确,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熟练计算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本班的实际,设计练习,确定练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既要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又要能针对学生的疑点和弱点,同时还应根据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认真设计相应的课堂练习。 例如有些课堂练习是为了及时巩固知识点而设计的,旨在使学生学会初步的解题方法及解題的基本书写格式,有些课堂练习是训练学生解题思路的,有些课堂练习是训练学生灵活处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有些课堂练习是为了矫正学生的错误而设计的。

2.2 设计的练习要具有实效性。实效性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核心,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题。在设计和选择练习题时,教师要把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把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落到实处。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练习,力求做到既看到“全班学生”这个面,又要照顾“个别学生”这个点,特别是对学困生,这一环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练习要有一定的典型性、针对性和示范性,应少而精。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要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相适应。

3 根据课型特点设计练习

3.1 新授课的课堂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化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在设计练习时应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因此,在实际练习时应从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到融会贯通的层次去设计,同时联系生产生活设计与课堂例题相关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解决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利用课堂练习归纳小结新学的知识,进行信息反馈,巩固所学的内容或检查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3.2 复习课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目标,首先要精选例题和习题。在教学中,通过对各个基础知识的回顾,然后将其整合,通过练习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3.3 实验探究课的课堂练习。例如:将“应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分解成几个题:①通过实验判断用二氧化锰、氧化铜、硫酸铜、铁粉、 (自选)等物质做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哪一种效果较好?为什么?②高锰酸钾分解后的残余固体能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③如何较准确地比较二氧化锰、氧化铜做催化剂时反应速率的快慢?④设计实验室或以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选择上述某一课题或自己另选课题展开探究活动;而后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考虑到学生对催化剂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如果让学生去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原理,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会感到科学深奥、空洞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另外经过课题的分解,学生在课堂就有较充足的时间对课题进行较深入的探究。

正视集体备课促成有效发展 第12篇

一、理清体育集体备课的认识

体育教师的集体备课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师之间知识、技能、经验等资源共享的有效环节。其中,集体是形式,备课是目的。祖襄九龙认为用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就可以回答“为什么要进行集体备课”的问题。具体地讲,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教练的引领作用,解决教师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缩短青年教师成长的时间;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有利于使体育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教材、教学方法等;在“同课异构”、“一课多上”过程中有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师自身素质,有利于使学生享受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针对一节课的备课,为了形成预设的教案或训练计划的过程,集体备课的目标和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突出“集体”的作用,发挥“集体”中每一名教师个体“备”后形成的有效资源的作用;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交流共享和集体研究的过程。

二、集体备课现状与解决途径

参与讨论的教师都对集体备课这种教研形式比较认同。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有利于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解决教师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备课质量,达到科学的组织教材、选择教法的目的,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目前体育学科进行的集体备课数量和质量相对于其他学科仍有一定差距。

(一)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体育学科、体育教师的集体备课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部分学校体育学科的集体备课没有明确的负责领导,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集体备课缺少必要的督促。此外,学校往往过于注重对体育教师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对体育教师团队的评价,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下冲淡了教师之间的合作。

2.体育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大家备教案,最终形成统一的教案的过程,从而限制了集体备课的积极作用的发挥,致使个人的课堂教学失去了个性。

3.缺少对集体备课的引领。

4.部分农村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受到体育教师人数少、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形成有效交流和集体备课的环境。

5.部分学校是按照年级安排体育教师,有限的体育教师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年级,缺少集体备课的氛围。体育教师所带年级不同,导致教学项目不同、训练目标不同、运动队队员水平不同、教学模块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因此也就很难实现集体备课的统一,或者不知从何入手。

6.集体备课形式化,缺乏实效性。部分体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在集体备课时往往只是空谈理论,从而导致集体备课与教学实际和训练实践毫无关系。

7.体育集体备课缺乏目标性,体育教师不清楚为什么备,不知道备什么、怎么备。

(二)解决途径

1.建立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学校对体育教师备课、集体备课的检查要注重实效,不能仅仅只看教师的备课记录,要通过备课记录、看课、学生问卷等综合考查、评价教师,做好相应的监督与评价工作。在学校安排体育教师的过程中,体育教研组可以提前向学校提出申请一一将所有体育教师安排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或固定专门的集体备课地点;可以建议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师团队考核的比例,协调好本校教师内部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认真钻研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优秀教师要从政策与经济等方面进行扶持;要培养校级的体育学科带头人,并赋予骨干教师组织本校集体备课、教研的使命;对于集体备课、教研资料,要及时进行保存、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教师资料室等平台,让教师在继承中发展。

2.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集体备课,尤其是当本校体育教师资源相对缺乏时,体育教师更要利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创设的网络备课平台、BBS、QQ、MSN、论坛等进行集体备课,也可在市(县)教研员的组织下进行区域内的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怀着谦虚、务实的态度参与其中,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联系与交流。TZ黑牛认为,有效地组织集体备课的关键在于要有好的带头人,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校领导、教研员等,他们要负责为集体备课定向把关,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引领作用。

3.增强体育教师的奉献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心和幸福感受。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既要学教学理论,如,学习先进的教学、训练方法;更要坚持体育技能的强化练习,防止随着参加工作的时间变长,淡化了自身的体育技能;要坚持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积极参与省、市、县组织的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活动,坦诚地与他人交流,并在与他人分享知识、技能、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体育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育人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学习与教学训练实践中,并在自己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与快乐,这是教师保持积极性、消除职业倦怠的动力。

4.提高对集体备课的认识。对于为什么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备什么、怎么备,集体备课有哪些环节等问题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还要明确每个环节中责任人的工作。在集体备课之前,要进行深入的个人备课,尽可能由一人主备变为多人同备,并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针对主题展开质疑,提倡讨论甚至是争论。此外,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老教师经验丰富,可以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新教师知识新,可以为老教师提供“新鲜血液”。

5.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如,某次集体备课是围绕某一模块教学计划展开,此时,就要淡化教师自身的教学年级、教学模块差异,全部围绕该主题发挥有限资源。在认真准备后,要深入进行备课研讨,防止出现教师只是简单地汇总教学资料,没有深入思考的现象;要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逐个突破,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三、体育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

集体备课中的集体指什么?集体就是指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每一个独立的、平等的、认真研究的、积极参与的个体的总和。集体成员可以是教研组同事、学校内的教师、区县的教师,还可以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跨省市的教师群体,当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防止因为机械分工而影响到集体的整体功能的发挥。

对于“多长时间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确定具体时间,如,在开学之初所有的教师围绕本学期教学展开集体备课,明确本学期的教学模块、教师分工、教学总体计划。第二,不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当遇到问题或活动时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集体备课,如,学习新的广播体操、举行运动会或篮球赛集训时可进行集体备课。通过本次讨论,大部分教师对定期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比较认同,且认为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为宜,这样,不仅在任务量上能够接受,能够提高备课的针对性,也便于针对上周的备课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与总结,如,岩梅兰馨认为,“一周一次还是比较好一些;一月一备间隔时间较长,节节备没有充分的总结、反思时间,随机备有点流于形式,集体备课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集体备课的形式有网络集体备课、联校集体备课、本校教师集体备课等形式,如,小黑提出,“像我们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只有一个专职体育教师的情况下,通过网路进行集体备课,效果应该更好”;西渐风提出,“几校联合备课,也是一种较好的集体备课方式,即所谓的‘会课’,同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山东省淄博市建立了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由市教研室组织全市的资深体育教师担任管理员,组织教师进行网络集体备课。此外,《中国学校体育》的“学体部落”博客圈和QQ群也是很好的集体备课平台。

体育集体备课组织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如,凡人提出,“很多教师都把集体备课和备课混淆,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集体备课应该有着很明显的区别。”针对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个人备课为出发点,讲求“和而不同”的理念,以保持每一个教师个体在观点相对独立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资源共享;另一种是以集体共识为出发点,是一种“同而不和”的理念,是要求教师在实现预设的统一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的备课。第一种备课只定主题,每个人都是“主备课人”,要求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每人都要提前进行深入的研究;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和训练对象进行备课,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措施等;要求在备课过程中要以自己的备课为基础,有效融合他人的观点、意见、建议等,并适当地进行改进与完善。第二种集体备课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在确定主备课人后,主备课人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备课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参与备课的教师围绕主备课人进行交流、完善,达成统一共识后再结合自身观点进行适当调整。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种备课对于教师自身成长和对教学、训练的促进效果更大,但会增大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对于课时较多的教师是一种挑战;第二种备课大多时候只有主备课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形成共识后,可以减少参与备课的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但是整体作用的发挥有待提高。

四、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

集体备课是备课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体育教师的集体备课而言,将直接指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与其他学科相比,教学与训练都是集体备课涉及的内容,怎样上课、如何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需要通过集体备课实现交流共享,大部分教师认同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针对上课和训练具体的操作进行交流探讨,最好是针对教学和训练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展开交流,寻找好的解决途径。集体备课的重点应该放在经验交流、质疑、争鸣和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上。部分教师建议,集体备课可以只进行一个纲领性的探讨,或形成一个计划性的指导文件,给教师自身更多的发挥和完善的空间。对于不同情况的集体备课要有所侧重,如,某学校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比较多,因此,提倡优秀的老教师充分利用集体备课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的组织、重难点的突破、教法(含保护与帮助)和学法(含辅助练习)的安排等;对于学校规模小、体育教师只有一人或非常少的情况,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帮助这部分教师解决对他们来讲相对较弱的科目模块的教学,在帮助他们制订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同时更要解决他们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

目前,小学、中学、高中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水平教学目标。那么,集体备课首先就要明确目标,并合理地将水平教学目标分解到学年教学目标、模块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之中,在开学之初或恰当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何孝锋老师认为,“目标就是导向,只有目标设定准确,才能做到务实高效。集体备课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确定的目标下,确定具体的实现的方法。”郝红老师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体育组的集体备课内容只有因时因事而定,才能使集体备课做到有的放矢。”凡人老师提出,“体育学科没有固定的教科书,集体备课可以关注、研讨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设计。”醉舞潇湘认为,“集体备课应该备学生怎样学,备教师怎样教,思学生怎样学,改教师怎样教”;渺小体育认为,“集体备课的形式和目标不是固定的,可以是大家对教学的叙述,也可以是反思、教学经验总结”。

上一篇:科研经费投入下一篇:集中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