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调适心理

2024-09-21

老年人如何调适心理(精选7篇)

老年人如何调适心理 第1篇

1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1.1 社会原因———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2011年4月28日, 全国人口普查委员会公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1], 显示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基础数据。公报显示, 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约13.4亿,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 年均增长5.70%,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比2000年增长2.9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比2000年增长1.89% (见图1、表1)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的水平, 社会老龄化进程在逐步加快, 国家破解老龄化社会难题任重而道远。

1.2 家庭原因———空巢老人无所寄托而产生的精神压抑

随着社会的发展, 如今的家庭已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 住房结构和人际交往的变化。独门独户的居住结构, 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老年人没有交流倾诉对象, 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 随着老人退休从社会走向家庭, 生活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 社会活动范围相对缩小, 从而心理失衡, 时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猜疑的情绪所笼罩, 使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3) 随着越来越多的子女外出工作, 目前约有1/3的家庭出现“空巢”现象。空巢老人无须子女的物质赡养, 他们更多渴望的是子女的精神赡养, 即来自子女的情感关爱, 心灵慰藉。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生活状态的变化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困惑和压抑。美国学者研究发现, 人类65%~90%的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

1.3 情绪原因———心理压抑导致精神抑郁

老年人退休后既没有工作压力, 又没有教育和管理儿女的烦杂事务, 百无聊赖。由于自身认知社会的能力也在下降, 对新生事物接受慢, 与子女没有共同语言, 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还有部分老年人由于疾病、失去配偶、再婚矛盾, 以及再婚后的房子、财产和与双方子女相处出现的问题都可能引起老年抑郁和焦虑, 引发心理老化 (自感老态龙钟、体弱气微、精力不支、思维迟钝、老眼昏花、暮气沉沉、消极对待人生、处事优柔寡断、自甘沉沦、丧失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疏远) , 导致老年抑郁症。如有的孤独自闭不合群;有的浑身不舒服, 焦虑、失眠;有的觉得了无生趣甚至自杀;有的轻易上当被骗。

2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2.1 心病型孤独、抑郁和焦虑

大脑功能的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 使得老年人中有85.0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有27.00%有明显的焦虑、忧郁, 有0.34%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疾病, 有0.75%患有老年痴呆症[2]。

老化情绪因人而异, 表现复杂多变, 严重干扰和损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防病能力, 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各系统的功能, 从而加速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此外, 文化程度、过度疲劳、营养缺乏、经济欠佳、孤独空虚、死亡临近等都会引起老化情绪, 影响心理健康。

典型事例[3]:2011年2月26日, 杭州市某高档小区内, 陈良栋和妻子张怡双双在家悬梁自尽。他们曾是杭州一家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 住着三室一厅的房子, 生活能自理, 享有退休金。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要问:这样一对本应滋润地安享晚年的高级知识分子,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

有心理专家称, 由于我国心理治疗起步晚, 老年人心理保健领域的研究仍是空白。

2.2 衰老和疾病引起的退行性变化

由于体力和记忆力的下降, 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和痛苦, 尤其是高龄老人。他们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 在衰老的基础上再加上疾病的折磨, 导致忧郁、恐惧、惶恐不安。

意外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也有重要的影响, 如某些突发事故使得有些老年人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 脆弱的神经、悲观的态度极大地损害了健康。

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变化, 若老年人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就会加速衰老过程。老年人退休后, 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 如老伴、老友去世, 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这些问题均会让老年人感到恐惧, 一旦健康真的出现问题, 容易过分担心, 进而情绪低落、焦虑和失眠, 导致忧郁症, 甚至产生精神障碍。临床诊断表明, 老年病人的共同特点多是躯体的小恙引起心理障碍症状, 如忧郁症、焦虑症、老年痴呆症等。

2.3 心理衰老的表现

(1) 自卑、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不爱交际, 缺乏生活热情。 (2) 多疑、固执、刻板, 因循守旧, 疑虑重重, 常以许多莫须有的清规戒律来自我约束, 有的则突出表现为恐惧, 担心有飞来横祸, 尤其对自己的疾病担忧更甚, 常将普通疾病疑为癌症等。 (3) 敏感、心胸狭隘, 嫉妒心重。他们常因小事与人争吵不休, 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

心理老化会加速生理衰退, 意志消沉, 百病丛生, 生活缺乏乐趣, 变得渺小自卑, 无所作为, 严重损害老年人健康。

3 保持心理健康, 学会自我调适

人的体型外表、躯体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苍老、衰退, 这是自然规律无法自控和改变的。但人的心理不会老化, 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心理保健, 以自信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3.1 心理健康保健

压抑会损害健康, 老年人应学会缓解压力, 放松身心, 及时释放与调节情绪。 (1) 改变态度。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积极应对。 (2) 摒弃完美主义。不苛求自己。 (3) 学会宣泄。尽量宣泄负面情绪, 而不是刻意压抑, 要学会倾诉。 (4) 减少恐惧感。将注意力转移到事物的积极方面, 不要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4]。

养生当先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 静心方能达到乐心, 达到净化灵魂、气定神闲的境界。

3.1.1 心病心医, 防止心理老化

心理学家认为, 老年人的心病需要预防和疏导。老年人应端正心态, 接受现实, 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 自我鼓励, 做到心理平衡。

防止心理老化,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提高认识, 了解心理老化的危险性, 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形成“不服老”的思想, 胸怀宽广。只有提高认识, 才能树立“人老心不老”的意识, 老骥伏枥。 (2)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有理想追求和生活目标, 并为此奋斗终生, 永不停步, 这样才不会感到生活贫乏苍白, 枯燥乏味。 (3) 勤奋好学, 积极用脑, 广阅博览, 可延迟大脑衰老。 (4) 善于把自己的情绪调节至最佳状态。 (5) 对人生和大自然充满好奇心, 形成接受新鲜事物、求知进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6) 丰富生活内容, 培养多种兴趣, 专注和钻研并从兴趣爱好中寻求乐趣。 (7) 经常动手, 活动身体, 创造条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广结朋友, 接触社会。 (8) 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总有尽头, 但人的智慧和才能会永世长存。”[5]

3.1.2 充分发挥老年机构中相互交流的作用

增设老年心理咨询机构, 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关心老年人从心理开始, 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1.3 子女应常回家看看, 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需求

离职后的老年人最重视的是家庭和亲情, 子女和晚辈更应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 不只是让他们生活好, 还要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 消除寂寞烦恼。令人遗憾的是, 现实中子女往往忽略了老年人这种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 没有给予细心的关爱。前面老年人自缢事件就是由于女儿出国导致心灵“老无所依”。高知群体往往更加追求完美,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性格内向者还缺乏和社会主动沟通的能力, 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极端情绪。

3.1.4 保持积极乐观、从容心态

医学研究发现, 长寿老人往往能做到乐观开朗、待人热情、善解人意, 他们与世无争, 不易动怒, 生活充实、满足、快乐。

卫生部于2009年推出了老年人心理健康10条标准: (1) 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地了解自己; (3)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9)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10) 个人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心明豁达, 知足常乐,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的人, 就能在人生旅途中多几分从容。

3.2 品味独处[3]

作家史铁生说, 有一种东西, 无论怎样拖延都会如期来到, 它叫做老年。

不管是贫是富, 老年人身心应该进入一个安逸的境地。老年人的安逸, 大的方面要归于心态。佛曰, 境由心生。

好心态来自修养。修养, 即修身养性, 或修炼一个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是一架天平, 一边砝码叫“利他”, 另一边砝码叫“利己”。任何一边砝码不足, 生命都不均衡。

尊重自己, 爱护自己, 老年人生命的价值跟年轻人没什么两样。人要在“修养”二字里参悟出生命的整体价值, 包括生命每一阶段中不可替代的生存乐趣、精神滋养。

学会独处, 自得其乐, 万物皆备于我, 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边———这就是构成幸福、身心愉悦的最重要的内容。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满足的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R].2011.

[2]录医问药.关注老年人健康[EB/OL].http//:www.xywy.com/xl/rqxl/200812/30-453181.html, 2008-12-30.

[3]鲍尔吉.原野.跟自己在一起[J].家庭, 2011 (4) :25.

[4]如何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2000-04-28.

高考后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第2篇

考后容易出现5种心理问题

第一种问题是坐立不安型。有些考生由于对自己的成绩没有把握,所以吃不好、睡不好,每天都处在一种惶惶不安的感觉中。

第二种问题是放松型。有些考生认为自己考得非常好,所以就去卖书、卖资料,认为自己马上就可以进入大学了。这种心态也不可取,因为高考的结果终究还没有确定,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第三种问题是提前放弃型。有些考生认为自己没有发挥好,肯定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就准备选择出国留学、选择复读,或者干脆把自己关在家里,开始自闭。

第四种问题是过分放纵型。有些考生高考后开始上网,而且流连网吧彻夜不归。有些考生喜欢体育运动,一天运动8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这都是不可取的,不能过分地放纵。

第五种问题是过分愧疚型。有些学生高考后会感到非常愧疚,觉得自己没考好,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给自己心理上造成一种非常巨大的负担。

自我减压调整心态

高考后考生的确应该稍作调整,应该找一些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一个最自然的状态。

第一,尽可能不要打乱自己的生物钟。高考前考生都是起得早、睡得晚,现在终于可以睡懒觉了,于是有的考生要把一年多没有睡够的觉都补回来。这样等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睡眠时间太长也会影响身体、影响状态,同时,人处于似醒非醒的状态时容易想很多问题,反倒增加了自己的心理压力。

第二,多跟家长、同学、朋友等身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高考之前学生和家长的情绪都比较紧张,家人之间可能还发生过一些或大或小的摩擦。高考后学生要多和家长、同学等身边的人进行交流,给自己一个减压的机会,同时也给家庭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

第三,可以适当地去做运动、游玩。可进行一些非剧烈性的体育运动,比如游泳、跑步、踢足球、打篮球。还可以去旅游。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游的过程之中也会学习到很多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强自己与别人的沟通能力,包括增强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调适 第3篇

一、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进入老年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的变化,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老年人自身还是家人和社会,都需要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

1.老年人的认知变化。人到老年,感知觉能力会逐渐下降,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表现为感觉迟缓,对微弱的刺激物以及刺激物細微变化的感知能力有所减退,对事物的认识渐感模糊,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集中。同时,老年人记忆力的衰退会逐渐明显,多年以前的事情可能记忆犹新,而对眼前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容易忘却,有时甚至会出现错构和虚构的现象。这些认知能力上的变化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易产生挫败感,甚至会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的产生。

2.老年人的智力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但这并不是全面性的。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人的流体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晶体智力优势仍存。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时甚至远胜于中青年人。而且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智力仍然具有可塑性。所以,坚持用脑有利于老年人智力水平的促进和提高。

3.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改变,比较容易产生失落感、疑虑感、孤独感、忧郁感、老朽感以及对死亡的忧虑等消极情绪。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一些疾病的出现,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面性生活事件的冲击,易导致老年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4.老年人的人格变化。有研究表明,人进入老年阶段后,个性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因健康和生活状况产生的不安感;生活上的不完全适应产生的焦虑感:子女成家另住后产生的孤独寂寞感。有的老人猜疑心、嫉妒心加重,变得爱发牢骚,好管闲事,固执、刻板等。人到老年,个性虽然会发生某些变化,但基本的人格特征还是相对稳定的,即老年期的个体性格特点总体是中青年时期个性特点的继续,而且中青年时期不同的性格特点会对老年期的适应产生影响,如年轻时乐观开朗的人,年老时对事、对人也多持乐观的态度。

5.老年人的需要变化。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具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5个层次的需要。老年人在这些层次方面的需要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具有特殊性。老年人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死亡的逐渐接近,远离病痛,健康长寿往往会成为普遍及首要的心理需求。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及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孤独寂寞感会油然而生。他们渴望融入到群体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得到归属感;家庭成为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追求天伦之乐,渴望家人团聚、儿女常回家看看,是爱的需要。但现阶段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4个老人、两个成年子女、一个孙辈的倒三角式家庭结构以及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或在外地工作,导致空巢老人数量增加,一些老人希望有家人陪伴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老年人对于受尊重的需要也并未减少。有的人离退休之后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地位、荣誉等,加之身体状况的蜕变以及劳动能力的降低,不免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更加需要他人与社会的尊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有的老年人越到老年期,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余热的想法越强烈,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仍然旺盛。

二、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临床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否进入老年期,生理年龄只具有相对参考价值,而以是否出现老年心理问题和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及更年期精神症状等作为认证标准。对老年人心理往往有两种观点:一是丧失期观,即进入老年期则进入了一生获得的丧失期,如社会地位、身体等;另一种观点则是毕生发展观,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追求,有老年人的作为,有老年人的快乐。因此,老年人的心理调适,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或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看,提倡五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天伦之乐、与人同乐、助人为乐)都是很重要的。

1.知足常乐。人的一生,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历经艰辛和磨砺,有拼搏、有辉煌、有挫折、有跌宕,无数印记留心头。人步入老年,离职退休了,昔日风光不再有,有某些失落感、惋惜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再过于纠结、苦闷那就大可不必。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用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崭新的人生阶段。其实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过去的拼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回报,晚年生活有自尊、有自信,而且轻松自在,这就足够了。这样老年人才能享受生活,安度晚年。

2.自得其乐。所谓自得其乐,就是老年人要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了兴趣爱好,便可以从中找到无尽的快乐。也许你会说之前那么多年都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现在哪能这么容易找到?其实不然,老年人可以寻找和培养的兴趣爱好多种多样,比如去公园悠闲散步、观鱼赏花、打拳跳舞、吟诗作画、弹琴唱歌,或者打打麻将、下下象棋,还可以参加合唱团、舞蹈队、表演班等,这些都是很适合老年人培养的兴趣爱好。

3.天伦之乐。中青年时期在外拼搏了大半辈子,大量的精力放到了事业上,人到老年,正是回归家庭、享受亲情的时候。闲来无事做做家务,和老伴一起买菜做饭,帮助子女照顾和教育孙辈,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完全可以体会到不平凡的快乐和幸福。假如子女因为工作、事业等原因漂泊在外,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经常与他们联系,同样可以获得近在咫尺的快乐。多和家人沟通和交流,从中享受天伦之乐,是老年人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方式。

4.与人同乐。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并不等于要疏远社会,更不能脱离社会。老年人离退休了,放下了工作或生产重担,与其待在家里烦闷,不如走出家门多交些朋友,构建人生的“第二社会圈”,与志趣相投的人成为朋友,结成新的活动团队,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化体育活动。老年人要学得随和一些、开朗一点,热情主动与人交往。与人接触多了,交往久了,生人成熟人,熟人成朋友,老年阶段的生活自然会愉快很多。

5.助人为乐。人到老年,尽管没有了固定工作岗位,但仍然大有可为,例如,关心青少年成长、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等。其实许多老年人都怀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许多老同志积极地为社会奉献余热,服务大众,帮助他人,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必能增加自己的快乐。

老年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同样也是历经沧桑和风雨后迎来的美好夕阳红。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用积极的理念体验人生,培养“五乐”精神,晚年同样可以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老年人如何调适心理 第4篇

一、影响移民文化适应的因素

研究者调查了陕西省商洛市某县三个集中安置点的147位老年移民,他们现在都居住在离其老家20公里以外的镇上或50公里外的县城。选取这样的研究对象,考虑的是这些老年移民离家较远,而且改原来分散居住、依靠农业生存为集中居住更具有研究的代表性。

(一)生存压力

从访谈和调查来看,各年龄段老年移民生存压力相对较小。五十来岁的老年移民大多身体依然较为健康,进城后有一定劳动能力,在维持自身生计的同时,还能为家庭有所贡献,进城后打工方便,也是三个年龄段中生存压力最小的。70岁以上的老年移民基本上丧失劳动能力依靠子女供养,政府每月给付的养老金加上子女扶助大致能够维持生活,生存压力居中。反倒是60来岁的人身体素质在下降,进城后脱离土地,打工因为年龄偏大找不着工作,感觉生存压力较大。

调查也发现有四分之一左右老年人感到生活成本在攀升而难以忍受。大多移民搬迁前住在山上,几亩薄田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由于从农村到城镇后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就业渠道窄,收入不稳定,生活成本增加,家人难以团聚,也有个别移民返回原居住地现象。[3]移民搬迁导致有些家庭背负了很多债务,甚至一些家庭为了搬迁而生活水平大不如前。

(二)生活习惯

陕南移民楼房化安置在2012年就已经达到四成,[4]近年来的上楼率更高。调查发现,住房不满意是老年移民在生活习惯上最大的一个因素。绝大多数老年人人觉得环境变化太大,无所适从,拘束感严重。从数据来看生活习惯满意度与年龄成反比,70岁以上移民的满意度不足四成。

除住房外,移民对城里的作息时间、人情冷陌、治安状况、处事方式也不习惯。山区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习惯了与人、事、物的交流方式,老年移民依然用自己熟知的方式处理事情,很难适应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方式。移民尚未从“村上人”变成“社区人”。陕南山区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翻过一道岭,跨过一条河,语言几乎完全不同。从居住在各个山沟里移居出来的移民操着浓重的家乡口音,多数老年移民与人交流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语言的差异影响其了对搬迁生活的满意度。

(三)乡土观念

目前移民搬迁的农户大多数为70后、80后的年轻人,老人在山上住惯了不愿意搬迁。在商洛市的调研中研究者曾多次听到有关老人搬迁难的描述。[5]老年移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自己的后事。移民先祖的坟墓几乎全部在老家;搬迁之前他们的墓地、棺材等大致已经预备妥当。很多人担心在新家会造成自己去世后不能在祖坟安葬。客死异乡是任何一个山里的老年人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另外,让老年移民割舍不下的是自己家乡的土地、果树、老房子还有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走访中大多移民表现出巨大的忧虑的心理,心疼自己大半辈子经营的土地荒芜,感到力不从心,身不由己。传统的劳动生产技能进城后却没有用武之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格尊严也在贬值。

身份困扰不但影响着中青年移民,对老年移民也是如此。同住一个社区却有两种身份,一些进入社区居住的移民形式上脱离土地变成了非农人口,但是与社区中其他户籍意义上的非农人口在权益享有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医疗、养老、受教育等权益保障方面与居民不同,身居同一空间待遇和权益大相径庭的现实更加刺激了移民对此前生活的怀念。

二、老年移民精神健康状况调查

为了了解老年移民的精神健康状况,研究者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对他们进行了测试。该量表是由Wat Son和Friend在1969年研制,广泛用来考量被试的焦虑程度。该量表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得分范围从0(最低的回避及苦恼程度)到28(最高的一级)。评分采用“是-否”方式来测试被试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反应。社交回避的含义不等于不能参与社交,它只包括主观的苦恼及行为上的回避。

从数据来看,老年移民的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其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社交回避指数越高。老年移民在心理上似乎更封闭,更多主动采用防御性的社交回避策略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尊严,因而导致其主观上不愿也不敢与陌生人深度接触。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高境文化,交际沟通的主要手段存在于环境之中。一旦脱离原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几乎寸步难行。他们尽量避免迫使自己参加交际应酬的情形,感觉社交场合令人心烦意乱,尽量避免与人讲话,除非特别熟。

通常与人在一起时感到焦虑,感到不自在想离开入群,经常想出一些借口以回避社交活动。研究还发现性别与婚姻状况与此也有关系,这与进城农民工有相似之处。[6]

老年移民心理苦闷主要来自融入群体的尴尬。搬迁打破了农村原有的居住格局,血缘、家族纽带几乎完全割裂,突然进入了陌生人社会。心理上的警惕导致彼此相互排斥。原有人际关系网的破坏打破了老年移民在原有的自然生存状态下凝聚成的知识和意识,造成了原有的社会团体分离、凝聚力消弱。

三、应对措施

(一)摆脱边缘化风险

研究表明移民面临边缘化的危险。[7]J.Berry根据文化参与者的不同态度,提出了一个整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四型双维的跨文化适应模型。如果移民既不想或不能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同时也不想或不能和当地社会成员建立联系,便会遭到边缘化的厄运。在此基础上Berry提出了一个分析文化适应压力(acculturative stress)的理论框架,涉及移民的心理健康如困惑、焦虑、抑郁、疏离感、边缘感、认同混乱、身体精神症状增多等[9]。

新的生活变迁会给移民带来新的机遇,但也会造成心理压力。压力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第一,文化适应经历(acculturationnexperience)的多少,参与经历少的人会感到较大的压力;第二,压力来源的多少。一些人会遇到多方面的压力,而另一些人仅遇到较少的压力。文化适应成功最终取决于目的地社会的特点、移民群体的特征、文化适应的类型、个体的社会特征和个体的心理特征。

老年移民的边缘化风险是最高的,因为其本身的适应、学习能力和身体及心理状况都决定了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可能是最高的。其自身对文化适应的态度、进行社会接触的动机、对以往跨文化交往经历的评价、价值观、认知风格、自尊心、认知控制等都会影响文化适应过程以及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压力。此外,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到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他们的期望过高,即便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仍然可能会感到失望沮丧。

(二)老年移民心理调适

第一,长期心理关怀。移民社区应当像关注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一样来了解、干预老年移民的精神问题,特别是留守在新家的老年移民的心理健康,长时间跟踪了解其生活、心理适应状况,为其提供长期心理陪伴,尽可能缩短其文化适应过程,降低焦虑程度,让其少受精神折磨。

第二,重塑归属感和社会关系网络。不管是组织老年移民进行社区劳动还是各种文化健身活动,只要能让他们能够实际参与并忙禄起来就行。人是社会的动物,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的文化,大大小小的“圈子”是人生的基本结构。要让老年移民在新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圈子和归属感。同时,文化适应要在家庭、社区和街坊邻里的双向互动中发展,让移民在重构的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获得社会互动,从而最终代替旧有的社会网络,真正融入到新家园中去。

四、结论

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应单单把注意力在物质条件的改善上。移民搬迁既要实现“搬得出”“能致富”,更要实现“稳得住”。最大的“稳”是心思的稳。“人在曹营心在汉”或者心灵的“根据地”迷失,早晚会出问题。老年移民往往是一家的精神支柱,解决好老年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他们自身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至关重要,而且对其子女和亲属都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对整个陕南移民工程,甚至会社会稳定的大局都是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树勋.陕南移民文化适应干预新模式[J].商洛学院学报,2016(1):77-80.

[2]彭洁,冯明放.陕南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张国栋,李玲,谭静池.陕南移民搬迁稳步推进,百姓致富仍需配套措施——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J].陕西调查,2013:8.

[4]刘倩.陕西省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工程的调查研究与思考——以旬阳县为例[J].企业导报,2014(6).

[5]王莹.陕南移民搬迁现两难:穷人怎么办?老人怎么办?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2-08/16/content_7055836_3.htm.

[6]廖传景,张进辅.农民工社会支持与心理症状的关系: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3,6(4):70-75.

党员干部如何调适心理健康 第5篇

党员干部心理健康及调适

干部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社会负有特殊责任,特别是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期,各级干部的责任重、压力大,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近年来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心理素质对一个人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干部,除了组织保障、环境条件、社会影响力之外,自身素质和心理健康更加重要。今天我将着重从干部心理健康的现状、内涵及特征、几种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三个方面谈点初步的认识和想法,希望大家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给与足够的关注,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态就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事情、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就是我们对工作、对事业、对家庭、对朋友、对同事等方面所持的观点和态度。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及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健康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如果问大家什么叫健康,自己的健康程度如何?未必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拿出确切的答案。我们说健康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生理健康(身体),第二是心理健康,第三是精神健康(灵魂)。今天我们主要讲的就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的时候,在他的宪章上明确的规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衰弱的表现,健康应该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

1989年修改为:躯体健康、情绪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的状态。

2001年再次界定: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一种无精神疾病,更可视为一种幸福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可以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的疾患,它包含着更丰富、更广泛的一种意义。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状态,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能够得到开发,人的价值可以得到实现。就像刚才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中谈到,就是在幸福的状态下,人能够有效地去从事工作、生活,而不为日常生活的压力所压垮的一种高效的、满意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心理健康,那么在座各位的心里是否健康呢?我们来对照检查一下,我总结为五项指标。

二、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案例

近年来,官员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比如,2015年3月30日,X市委副书记X因患有抑郁症,在X市的X森林公园X塔跳塔自杀,2015年5月5日,X省X厅X处处长因患有抑机症从办公室跳楼身亡。

(二)调查结果

调查表明,除个别官员确实因涉及腐败而畏罪自杀外,多数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官员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其中很多是长期抑郁所致。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条员心理康应用研究中心从2009年起开始研究官员非自然死亡现象。通过统计媒体公开报道的官员自杀案例,09年至16年8年间,共有248名官员自杀、失踪或疑似自杀,通过条形图我们可以看到历年非自然死亡官员的数数字呈比较明显上升趋势,这条虚线也叫趋势线告诉我们,未来还有可能继续上升。研究中心表示,从统计情况来看,大概半数官员被明确诊断为抑郁症,这说明,抑郁症是官员自杀的重要原因。还有半数官员自杀原因不明确,但是从精神学的角度来看,自杀本身就是一种异常行为,从常规常理来看,只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产生合理、正常的健康行为,非健康的心理则会导致产生异常的或偏离常态的举止言行,所以自杀官员中患抑郁症者的比例可能不止50%(实际上可能更高)。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在调查的十五个行业中,金融业是最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行业,医疗生物工程行业中比例最低,政府公共事业组织位列第二。

“中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网”调查显示,有34.5%的干部不同程度存在抑郁倾向,其中重度占3.4%,中度占9.9%,轻度占21.3%。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20个中央部委共2500名职工进行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有63.3%的职工认为自己承受着中等以上程度的压力,13.5%的职工选择了重度或极重的选项。

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令人担忧,当然,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中组部在06年出台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把心理素质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表明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彰显出中央对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的重视与关注,从05年开始,中央党校在领导干部各级、各类培训中,就纳入了心理健康的课程。

(三)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党员干部总体是健康、良好地。但也有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现象是普遍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感到身体劳累,这是典型的生理疲劳。

这也是反映了党员干部的一个基本现状。目前,党员干部不少人每天无规律繁重工作,常常眼睛酸痛发胀,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晚上失眠多梦,经医院检查又无实质性的病症,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这是XX日报以《高质量的睡眠成了一种“隐性红利”》为题的报道,提到XX市人民医院一年接诊睡眠患者约3200例,且20-30岁年轻人占日均门诊量20%,工作压力大、习惯性熬夜成为造成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是出现工作厌倦,这是心理疲劳的主要特征,也是领导干部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党员干部因频繁的加班加点、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很多党员干部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是深入基层一线工作,在各种现场处理日常事务,身心得不到有效的放松和休息,产生了心理饱和,工作兴趣和激情减退。

三是诱发身体的病变,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病症。

2、心理抑郁

一是仕途“惨淡”,兴味索然。

有的干部自认为能力很强,应该被提拔重用,却在原地踏步,自己年龄却与日俱增,感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儒生有长策,无处豁怀抱”,逐渐丧失工作兴趣。有的官员面临棘手问题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当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时,心里会产生较强的挫折感、失落感,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二是利益困扰,心理困惑。

随着交往的增加和接触的范围变宽变广,来自钱、色的诱惑随之增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让一些干部感到心理困惑。听之任之,觉得于心难安;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加之事业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挫折或失败,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心理困惑加剧。

三是患得患失,忧郁恐惧。

社会发展对人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按理说,人的能力总是有差别的,有先天具备的,有后天获得的,不能求全责备。有时候,个别干部自视甚高,自我感觉极好,但没有得到组织重用,产生不满,对欲望孜孜以求,结果是“郁郁多年求不得”,自感“一生襟抱未曾开”,继而“人生几回伤往事”。

3、心理失衡。党员干部心理失衡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信仰失衡,这反映出有的党员干部也受到了社会中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对于党的政策和信仰不够坚定。

二是生活内容失衡,有些领导干部无法在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取得平衡,无法统筹兼顾,局部失衡而引发心理危机。

三是欲望失衡,过分地看重名利、金钱、地位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出现偏差;

【小测试】测测你有没有“手机焦虑症”?

如果上述问题有一半以上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患有“手机焦虑症”,或者有染上“手机焦虑症”的倾向。建议在近一段时间内少用手机,或一有机会就把手机转接到固定电话上,尽量保持好的心情,工作不要贪多,要保留一定的热情,多一些与朋友或家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三、党员干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党员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精力严重透支,身心极度疲惫;有的因为日益严格的问责,担心出问题、受追究,精神高度紧张;有的做事追求完美,而现实中又难以达到理想境地,因此感到苦闷、焦虑;有的对“政治进步”预期较高,职务升迁难遂心愿,失望、焦躁情绪随之而来;还有的因为周围人际关系不协调,身在其中,难以应付,等等。而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党员干部关心、爱护不够,往往压担子、交任务多,考虑其承受能力少,对党员干部生活和家庭方面的情况更是很少过问,导致干部有了困惑无处诉说,心理压力难以缓解,久了多了,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我把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从四个方面展开跟大家进行详细的分析。

1、来自工作上的压力。

干部肩上“发展与责任”双重担子的重负不断加重。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你追我赶经济发展的竞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GDP的评比排名次、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等,造成对干部“发展”担子的压力增大。“领导责任问究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客观上存在的如“火灾”“洪水”等一些“人命关天”的具有不可控制性的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造成对干部“责任”担子的压力骤增。一位地方主要领导说:“今天在这一把手位子上,但明天还在不在,就很难说了。”当责任过多过重的时候,人就会出现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感觉。同时,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工作日趋规范,各级领导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作标准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导致党员干部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加大。

职业的特殊性。职业的特殊性使干部以一种相对独立的群体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要求干部摒弃私心,保持公共性,但这种职业要求与干部作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相冲突的。当干部的职业与公共权力相联系时,便有了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不可能有的机会,也就是有了窃取占有和不当使用公共权力,甚至以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私利。身为一名党员干部,随着交往的人群和接触的范围变宽变广,来自钱、色的诱惑的机会随之也变多,要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时刻担待拒绝这方面诱惑的心理压力。

【例】一位曾经在当地国有建筑企业任经理,后调任某市政府建委部门的同志说:我现在手中有权,过去在企业时的朋友、部下,有不少自己单干后成老板了,现在他们常常有事求我,最初偶尔在一起吃顿饭我也就答应了。后来他们发展到要求在饭后安排娱乐,比如打牌、桑拿,我就不敢去。其实,看他们整日花天酒地,出手阔绰,有时我心里也不平衡,我能力肯定比他们强,可偏偏比他们寒酸许多。视金钱如粪土,说起来简单,没有相当强的意志力,要抵制住这些诱惑谈何容易!我每天都在给自己敲警钟,可这种心理感受无法与人说。

同时,公职人员这份职业特别强调理性要求与规范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干部个性发展和对自由的追求。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党员干部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政府和国家,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要更理性和谨慎,这种理性和谨慎很容易滑向刻板、僵化。有不少干部很无奈地表示感到压抑、苦闷,但找不到发泄渠道。同事,不能讲;家人,好像也不理解;最多找朋友聊聊。在长期的工作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宣泄与疏导,就会严重影响党员干部的身心健康。

仕途晋升压力大。近几年来,随着大量人才的引入和储备,各级机关聚集了大量专业人才,并形成了一个激烈的竞争氛围,他们相互之间比能力、比素质、比实力。由于机关人事结构呈金字塔形,越往上晋升之路越窄,在通往更高层次的道路上往往是千军万马争先跃进,干部到了一定职务或级别之后,再提升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不够完善,难以保证优秀的人才一定能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使得一部分人对事业、前途、发展心存忧虑,并产生沉重的思想包袱。

人际关系复杂,和谐相处压力大。我国的“人情社会”特征在党员干部开展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被充分地表现,甚至放大。干部在发展与责任的双重压力下,还要再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与精力来应对“颇具中国特色”的官场关系和社会关系。从实际情况看,无论处在我国哪一级位置上的干部,都不得不高度重视、平衡、沟通、建设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复杂社会人际关系。“迎来送往、接待上访”“左右逢源、四处结缘”,已成为当代干部典型的生活状态特征,这对干部无形造就很大社会压力。

【例】一位在某市直任职的同志说:我们常常说做官先做人,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人情世故要不要?上下级关系怎么处理好?这些问题随时在拷问我们。工作中讲人情世故不合适,不讲人情世故难免背后被人指责,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现在干部工作要群众评议,干部选拔要民意测评或推荐,平时不考虑群众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到时就有可能会被打低分。还有一个普遍的现实,如果不与上级亲近,很可能就要遭冷遇,晋升的机会就会比其他人少。

一个干部如果在机关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就会不顺心,生活不愉快,而且这种紧张情绪或矛盾不是能够轻易化解的,这种人际重负已然造成一些党员干部长期处于心理疲劳,甚至是心理恐慌的状态,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来自生活的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同事、朋友间的盲目攀比越来越强,这些也是导致党员干部产生不良心理的重要诱因。

(1)经济问题:近年来,房价、物价的大幅度上涨让部分党员干部成为“房奴”“车奴”“信用奴”,有的因为户籍限制等原因连住房问题都难以解决,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上调幅度难以跟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再加上各种亲朋事务、人情往来,让很多党员干部产生了经济压力。

(2)子女问题:孩子出生的抚养问题,父母年轻还可以帮着照看,父母如果身体不好或者年事已高,只能花钱请保姆,或者牺牲一方辞职带小孩,这一方面对家庭的收入又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照顾家庭;再比如子女教育方法问题,是跟风让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赢在起跑线上还是跟着老师学习轻松度过童年,这让很多父母左右为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年龄产生的代沟以及小孩青春期的叛逆,往往会与孩子产生意见分歧,影响感情,这无疑让在工作上背负重任的党员干部又增加了一丝压力。

(3)家庭问题:由于伴侣性格不一致,缺乏相互独立、缺乏交流沟通、缺乏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和工作相互影响,往往容易因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意见分歧,当双方情感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时候,轻者就是吵一架,重者就可能产生分居或离婚,甚至家庭暴力和虐待;有的因为工作忙,对家庭感情投入少,而家人又缺乏理解和支持,心中不免就会沮丧郁闷,从而产生心里不健康的症状;当然没有成家的单身党员干部,他们在谈恋爱时会存在孤独、困惑、犹豫不决等等。

党员干部作为“人”,他们也有家庭妻子儿女。但由于他们必须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感情和小孩的教育,从而使一些干部对家庭感情有一种危机感,对小孩缺乏关爱和教育而形成内心的愧疚感,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也给党政干部心理健康带来危害。

【例】一位原在某市直机关任职,后下派到镇里任副书记的女干部谈心时说:在镇上工作,公务多,而且作息时间不正常,自己家在城区,路途虽然不远,却很难保证定期回家。日子一久,照顾不了家,不仅孩子的学习顾不上,夫妻生活也不正常了。即使回到家,因为工作累,只想休息,其他的事都没心情想了。现在孩子渐渐与我疏远,夫妻感情渐渐淡漠,发展下去,家庭就有破裂的可能。每天带着这么沉重的思想包袱工作,在人面前还得装成若无其事,真的很累。

3、来自个人调适能力不足和对心理认识的缺失。

由于我国大中小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并且至今有关部门还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造成大多数干部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后都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培训,心理调适能力不足。

很多党员干部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忌讳心理健康这个话题。有的同志认为心理问题完全是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

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的视心理问题为精神疾病,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精神不正常,故对心理问题竭力回避、隐瞒,更不要说积极进行心理自救或寻求专业人士的救助了;

有的即使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在工作和生活中过分强调克制、忍耐,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减压;

有的明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总认为别人都没有出问题我也不能出,不敢暴露自己的问题。

调查显示,干部们对心理健康的知识“基本了解”和“完全了解”的占46.70%,“略知一二”和“一无所知”的占51.9%,这相对于有较高压力的干部群体来说,心理健康知识亟须普及。

4、来自自身能力不足和心理疏导技能缺失。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基层,层出不穷”,面对突发事件等复杂问题,“硬招不敢用、软法不管用、新法不会用”,任务越来越难完成,“官”越来越难做,经常处于“恐慌”状态。由于自身在业务能力、文化水平、社会交往、实际解难等方面处于某种弱势,有的甚至被其他班子成员和下属看不起,就会产生强烈自卑和忧郁。

一般来说,党员干部得到的社会支持大都来自爱人、亲人和朋友。调查显示,爱人、亲人和朋友更能从内心及时给干部帮助、安慰和鼓励,而不是工作中的直接上级或同事。当干部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除来自于爱人、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外,来自直接上级或同事的支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是直接上级或同事的支持作用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心理问题在现代高度竞争的社会里较为普遍,但部分党员干部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关注不够,尤其是严重缺乏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技能。

5、更年期身体问题心理化。

对于人到中年后期的党员干部,从生理上来看,正处于一个转折过渡阶段——更年期。这一时期较易产生身体上的疾病,心理承受力也在下降,这是谁也摆脱不了的自然规律,如果不能正视身体变化,就会产生心理困扰,引发心理问题。例如,人在进入中年后期后,从身体上看,容易得的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肿瘤、偏头痛、失眠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有些人在患有或耳闻目睹同事得病后,就会担心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产生恐惧和不安,部分人甚至会患上心因性躯体疼痛、疑病症等心理疾病。

四、党员干部心理问题的调适

(一)有效调控情绪,促进心身健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压力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美国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IQ)只占小部分20%,情绪智能(EQ)占大部分80%,什么是情绪智能呢?

【例】老奶奶的忧愁/老奶奶乐呵呵,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开洗染店的,雨天和晴天。。

为什么大家都说老奶奶像变了一个人,因为他换了一种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管理了自己的情绪,用理智控制了情绪的“闸门”所以有效地调控自己情绪能够促进新身的健康。

所以,我认为情绪的自我管理从塑造积极心态开始,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而性格将决定命运。因此,态度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源。要学会改变自己态度,塑造积极心态,重视自我管理!

说到换一种思维,我们来看一下如果有人说,我性格内向,不会跟人交流,我想问问在座的有没有人能过将这句话换一种思维,改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参考:我性格内向,在跟人交流时有什么优势?能耐心倾听/能给对方更多表达的机会/子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同时,有效调控情绪,还可以通过合理宣泄,释放能量,比如哭泣、运动、大喊、日记、倾诉、沟通等等。合理宣泄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适当的地点,随意发泄,既不会调控好不良的情绪,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培养兴趣来转移注意力,比如打游戏、逛街、听音乐、唱歌、跳舞等方式来放松自我。

(二)加强人际沟通,获取各方支持。

人际交往的黄金准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

人际交往的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你就怎么对待他。

掌握交流沟通要则:以尊重为前提/以调研为基础/以自信为保障/以诚信为根本/以倾听为方法/以幽默为工具/以求同为重点/以适度为标准/以双赢为原则/以高效为目标。

(三)注意劳逸结合,进行生理调节——保持健康,学会放松,坚持锻炼,音乐调节

1、注意劳逸结合,将闲暇活动作为工作的必要补充。工作之余,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可以达到放松生理和心理,恢复精力和体力的目的。人应该适当的放松自己,该休息要休息。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泡个澡,然后好好睡一觉。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谁拒绝休息谁就不能很好地工作。科学家指出,每天日间小睡片刻,不仅可以延长寿命,也可以提升表现力

研究表明:每天睡眠4个小时的人,比每天睡眠8个小时的人死亡率高18%;每天睡眠少于8小时,精神集中程度下降30%,工作素质下降20%,能力发挥只达76%。只要人们对于劳逸结合引起重视,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那另一半,就是需要我们真正动手解决问题了。只要人们对于劳逸结合引起重视,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那另一半,就是需要我们真正动手解决问题了。

2、转移并释放压力。其一,养成正确的“视角”;其二,培养强项

提高生活品质;其三,学会弯曲

避免超负荷地工作;其四,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人和事;其五,找个人谈谈;其六,加强训练

找出减轻压力的有趣方法。

消除心理压力的有趣方法:让自己暂时躲开压力源,去做一下体育运动或者去KTV吼上两嗓子,这能使你很好地发泄一下,完了之后你会感到很轻松,不知不觉间就可以把压力释放出去。或者给自己放假一天,彻底放松一下。

运动:散步/游泳/骑车/竞走;放松:看海/望星空/听轻音乐/做白日梦/心灵术,;家庭与朋友:积极/达观/关爱/真诚/温馨/理解;服用维他命:压力会迅速消耗掉体内的V-b,(V-b是一种调节神经功能的因子,能够使脑功能发挥最佳状态。)用心呼吸。

3、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无法改变的事,忘掉它;有机会去补救的,抓住最后的机会。后悔、埋怨、消沉不但于往事无补,反而会阻碍新的前进步伐。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4、重视你的健康——食疗。尽量少地摄取咖啡因;适量饮酒;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慢吃,狼吞虎咽只会更加紧张;......早餐吃的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

5、脸皮练厚点,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有趣又有效的尝试:

别指望你一点都没有压力;别指望人们都很友好;把每个人当成你的老师;把每个问题当成你的老师。《圣经》有一句话:“不要为明日忧虑,让今天最快乐是第一步。学会融入生命,融入生活,融入今天,融入快乐。

6、让时间去对付压力。没有不能被时间减轻、软化的悲伤;不想做就放开;在压力过强时,你需要停下来。我无法控制发生的事,但我可以控制我的感觉。

坚持“一、二、三、四、五”原则

1.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

2.两个基本点:简单一点,知足一点。

3.培育“

三大作风”:助人为乐,欣赏快乐,自得其乐。

4.拥有四个最好:最好的医生是了解自已;最好的心情是保持平和;最好的运动是经常散步;最好的享受是活在当下。

牢记五句话: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早防早治。

最后,借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几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汇报。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祝愿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心理更健康!

最后,借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几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汇报。

祝愿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心理更健康!

(一)练就过硬本领,提升个人自信。——疏解压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设法提升自身的能力

勤于学习。学习是提高觉悟、增强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必要途径。干部特别是年轻的干部应当勤于学习,精通本职工作,成为行家里手。同时要用好工作之余的时间,每天抽一到两个小时,静下心来研读书目,从理论到实践地分析思考,日子一久,习惯就养成了。

扎实苦干。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实践,把心思和精力用到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上来。在工作中多干事、多锻炼,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对待工作积极主动,不拖拉、不推卸,争取在第一时间,以第一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干部要端正自己对待权力、地位、金钱、利益、政绩等的态度,通过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利益观、政绩观等,保持一种健康、平和、淡定的心态,拥有健康的身心。

比如对待权力,权力观的实质是世界观的问题。作为干部,定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权力是什么?权力是服务、是责任、是义务。权力和义务、责任是统一的,有多大权力,就要履行多大义务,就要承担多大责任。同时,权力还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为民造福;运用不好,自掘坟墓。

再比如政绩观的问题,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一席话语,再次向人们阐释了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他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一方面反复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告诫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这正是习近平对于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辩证认识。

(二)组织调适

1、组织制度上: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是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当前干部心理问题多发多态的必然选择,是机关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要求,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所以,必须用科学的理念和全新的方法,建立起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帮助机关干部掌握合适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素质,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提高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干部谈话制度。建立和完善干部谈话制度,这是关心爱护干部的具体体现,也是沟通上下级之间的重要渠道。首先,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关心、爱护和尊重自己时, 心理问题反映的强度会得到缓解, 挫折的承受力得以增强。其次, 能提供新的看问题的视角和思路, 帮助当事人走出个人习惯的思维模式, 从而重新评价问题, 寻求新的出路。第三,如果一个单位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和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干部即使遇到一些心理问题, 也会被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弱化和消解。所以,党组织要在干部提任、岗位调整以及矛盾集中等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时期,找干部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以有效地解除心理困扰。干部谈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缓解干部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思想教育上,纳入干部学习培训内容,奠定干部心理承受能力的思想基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干部学习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心理特征安排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干部通过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自觉锤炼意志品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驾驭全局、推进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各种压力、困难和考验面前自我调适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包括健全自我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准确自我定位,力求量力而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等。

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生活和干部培训中,可以增加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如围绕“心理承受能力与理想追求”“心理承受能力与个人成长进步”“心理承受能力与履行职责”“心理承受能力与身心健康”“心理承受能力与违法犯罪”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二是预设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设计心理课题,组织干部认真讨论,认清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危害性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性。如:针对干部容易遇到的多种心理失衡现象,研究提出遇到批评时怎么办、同事间发生矛盾时怎么办、夫妻感情发生问题时怎么办、工作调整时岗位不适应怎么办、职务升降得与失怎么办、工作压力大时怎么办、身患疾病时怎么办等指导对策,指导干部搞好自我心理调节;三是邀请专家、学者讲解法律常识,剖析因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而导致心理失控、违法违纪的案例,并通过播放法纪教育片,使干部能够受到震动和教育。这些都是奠定干部心理承受能力的思想基础的有效途径。

3、环境营造上: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增强干部心理承受能力的良好氛围,优化人际关系。

如何调适考后心理 第6篇

这段时间,考生如何调整自己,让自己从高考的緊张状态逐步回归到正常平稳的生活状态呢?可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对待分数

有考试,就有分数,有分数,就有高低。分数出来后应该做的是:坦然对待,客观分析,冷静思考,处变不惊。

在现实生活中,分数往往成了人们评判成败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分数。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学生时代考试分数并不一定很高,但后来却取得了成功。说明分数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看后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水平。

二、笑看成败

胜败乃兵家常事,高考成败都很正常。高考就是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检测,高考不仅是考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对知识的提升水平,还要考学生面对重要考试时的心理素质。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有可能考试失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有一颗平常心,坦然待之。

三、顺其自然

高考期间,考生的神经都是绷得紧紧的,常常是加班加点到深夜,第二天早早起床。高考后紧绷的弦一下放松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考生想把之前所欠缺的都补回来。比如,有的学生整天睡觉,醒来后也无所事事,一下子感到非常空虚无聊。这段时间考生不必刻意去弥补什么,最好沿用平时的作息时间,该休息就休息,到了学习时间不妨再看看书,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顺其自然,逐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节奏。

四、考后放松,健康第一

每位考生高考后,都想要彻底放松一下,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适度缓减一下紧张的神经,让身心都轻松一下,也是应该的。但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不论是从放松到紧张,还是从紧张到放松,都应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否则,对人的身心都会有害无益。

考后的放松,必须把握好度,那就是不能有损身体健康。任何有损身体健康的放松都是不可取的。毫无顾忌、毫无原则的放松,不但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造成心里空虚、精神麻木,从紧张极端走向空虚极端。

五、学会释压

高考结束后最好的释放压力方式就是多跟身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高考之前学生和家长的心情都比较紧张,好多话都压在心里。高考后学生要多和家长、同学等身边的人进行交流,不高兴的事,大家分担;高兴的事,大家分享。给自己一个减压的机会,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高考结束后可通过体育活动来释放压力。还可以去旅游,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旅游的过程之中既可以放松心情,也可以结识一些朋友。世界那么大,可以去走走。

总之,高考既考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扎实掌握,也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考结束不是学习生涯的结束,它代表新的开始,以后的生活更值得期待。考生只有在考后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人生。

高三班主任如何调适学生心理压力 第7篇

一、高三班主任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 适应教育本质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质,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实现途径。

第二, 适应班主任工作的需要。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高三班主任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所处的特殊时期, 对于处在人生重要转折点的青少年而言, 其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理应成为高三学生心理调适的主力军。

第三, 适应高考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考试的心态在高考作用中居第一位, 考试前的心态在高考作用中占第二位, 学习方法在高考作用中占第三位, 学习基础在高考中占第四位。可见, 高考是一场心理战和知识战的较量,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生在高考中正常发挥的前提保证。

二、高三班主任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具体做法

第一, 全程化意识。学生的心理不适问题常贯穿于整个高三备考阶段, 班主任要通过自己不间断的观察或者向科任老师了解或与学生家长沟通和与班干部的交流等方式获悉学生动向及目标, 及时进行调适工作。

第二, 目标学生心理分析。高考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四种:焦虑、情绪低落、怯场、状态不佳。而每个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可能是不一样的, 作为班主任教师, 首先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三, 正确分析学生压力来源。高考学生的压力有内源和外源之分。内源性心理压力主要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引起的, 这类学生通常对自己的能力与高考目标的关系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有的学生目标过高, 因为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心生焦虑;有的学生出于对高考的恐惧, 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复习;有的学生面对自己的成绩很自卑, 打算自暴自弃。而外源性压力主要来自于父母和亲戚朋友。一些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造成孩子精神紧张。还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语言的刺激促使孩子发奋图强, 造成孩子压力重重。有的家长则一反常态, 说话声音变小, 走路脚步放轻, 拼命做好吃的供应给学生, 甚至连正常的工作也暂时放在一边, 以示对高考的重视。其实, 这些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于无形中造成学生对高考的紧张。作为班主任, 要细心了解情况, 帮助学生梳理出心理压力的来源, 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

第四, 针对学生不同心理需求, 开展心理调适。对于内源压力, 主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而外源压力, 除了对学生本人进行心理健康调适之外, 还要与家长加强联系, 请家长配合班主任工作,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对于心情焦虑的学生, 引导其进行恰当的目标定位, 避免好高骛远, 教育学生只要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 人生拼搏的时间和阶段很多, 远大的目标要逐步慢慢实现。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周记、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及时排解压力, 指导合理安排复习计划、作息时间等, 都有助于学生走出焦虑, 度过高考难关。对于成绩不佳、情绪低落的学生, 鼓励他们“人生难得几回博, 此时不搏待何时”, 引导他们转移视线, 不必整天关注自己与高考目标的差距, 而是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天的学习任务中, 重点做好基础题目, 合理安排好时间, 静下心来学习, 稳步前进。

第五, 提醒家长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善意的提醒家长调整自己的心态, 避免把紧张情绪带给学生。主要内容如下: (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和睦、互相尊重, 给予孩子真诚和理智的爱, 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态度友善, 呈现出相亲相爱、积极向上的气息。 (2) 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 包括孩子的高考, 不拔高目标, 也不妄自菲薄, 并将这种沉稳、积极的心态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

三、高三班主任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注意适度。每次进行调适的时间不宜过长, 做到细水长流, 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频率也不宜过高, 进行一次谈话或者辅导之后, 要相信学生, 耐心等待学生自我调整好状态, 切勿操之过急。

第二, 注意方法。高三学生由于精神紧张, 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尤为明显, 在交流过程中, 班主任要特别注意用词妥当、委婉, 勿用伤害学生的字眼。

第三, 注意记录过程。班主任要做有心人, 记录好相关工作, 便于自己进行学生心理工作的追踪和总结经验教训, 才能更好地完善以后的工作。

上一篇:美国民主下一篇:调整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