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艺术形象范文

2024-09-23

自我艺术形象范文(精选10篇)

自我艺术形象 第1篇

一、“自我艺术形象”的由来

郁达夫倾其一生的主要精力塑造作品中的“自我艺术形象”, 因为这一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艺观, 是一个特殊的形象, 它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小说中的“自我艺术形象”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 郁达夫创作小说时期,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之下, 封建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 立下的清规戒律, 束缚了“五四”青年的个性, 使他们艰于呼吸, 感到自身的孤凄悲凉。 郁达夫就借这一形象表现黑暗、苦闷的时代。 匡亚明在《郁达夫印象记》中说:“达夫的作品, 便充分的供给我们以认识这个时代的实际材料。 他能现身说法的表白了这个时代一部分青年人的苦闷。 ”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 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时期。 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低落, 那些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更是感到作为弱国的国民所受到的歧视的痛苦。1936年郁达夫在《雪夜》中写道:“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 在东邻的日本民族, 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 听取者的脑里心里, 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 绝望, 悲愤, 隐痛的混合作用, 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 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 ”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 使接受了近代文明洗礼的年轻的郁达夫更感到无比苦闷, 无比压抑。 心中的苦闷和压抑只有诉诸笔端, 从“自我艺术形象”这一突破口才能迸发出来。

1921年6月, 创造社在东京成立, 郁达夫是主要发起人之一。 “他的清新的笔调, 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 立即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由于他勇敢地暴露自我, 在创造社初期他成了受攻击的一个主要对象, “所受的讥评嘲骂, 也不知有几十百次”。有人痛骂他, “创造社的人就和街头的乞丐一样, 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郁达夫在迎接外来的攻击上非常脆弱, 感到很孤独, 甚至伤心。 这些苦楚, 他只好借助小说中的主人公来诉说。

其次, 这一形象的形成还与家庭环境有关。 郁达夫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小城镇知识分子的家庭, 三岁丧父, 一家全靠母亲艰辛支撑。 在那最艰难的借贷赊欠度日的年月里, 郁达夫饱尝了世态炎凉, 形成了孤傲的性格。 翠花姐直率坦白, 终日不多话的个性对郁达夫有着直接的影响, 加上后来内外严师的管束, 他的个性被压抑, 越来越沉默孤僻。 从出生、孩提、入学, 由小学到中学, 以至东渡留学, 孤独始终是伴随着他的阴影。 父母、家庭对郁达夫以后的思想、作风以至个性的形成、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再次, 小说中的“自我艺术形象”还来源于作者的生活。“我觉得作者的生活, 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起”。 他早期作品的题材不外乎留学生的异域生活, 小知识分子到处碰壁的处境, 朋友之间的交往, 男女之间的恋情等。 这些都与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关。 作品中的场景, 如富春江边, 长江岸头和岛国风光, 也都是从作家的生活印象中摄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 不论是“他”、“伊人”, 还是“我”、“老郁”、“文朴”、“于质夫”, 或是“李白时”, 甚至古代的 “黄仲则”, 没有一个没有作者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 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甚至一些小说中的人物的外表衣着、音容笑貌, 都与作者本人相似。 《南迁》中的伊人, “清瘦的面貌和纤长的身体”, “他穿着一套藤青色的哔叽的大学制服, 头发约有一寸多深, 因为蓬蓬直立在他那短短的脸面的上头, 所以反映出一层忧郁的形容在他面上”。 《茫茫夜》中的于质夫, “穿着一套藤青的哔叽洋服”, “在一副平正的面上, 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睛, 和一个粗大的鼻子, 就是他的肖像了”。小说中的“自我艺术形象”都是郁达夫式的人物, 作者的身影时时出现在作品之中。 正如植之在《郁达夫素描》中所说:“他有许多作品, 几乎完全是他自己的日记与行踪录。 ”

第四, 小说中“自我艺术形象”的塑造还决定于他的创作个性。 郁达夫重视自我, 重视个性, 不喜欢将自我淹没在群体之中。 “作家的个性, 是无论如何, 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郁达夫在叙述写作《沉沦》的经过时, 说他那时正处于浪漫抒情时代, 故国的陆沉, 身受的屈辱, 所感所想, “没有一点不是失望, 没有一处不是忧伤”, 所以他“只觉得不得不写, 又觉得只能照那么地写, 什么技巧不技巧, 词句不词句, 都一概不管, 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 不得不叫一声一样, 又哪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 是低音还是高音”? 表现自我, 展现个人的特色, 是郁达夫的创作个性, 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动力。

最后, 郁达夫在小说中塑造“自我艺术形象”与日本“自我小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日本的“自我小说”派是有日本原先的自然主义文学衍变而形成的一个有影响的派别。 这个流派的形成时间正是郁达夫在日本留学和写作早期作品的时间。 自我小说以作者的私生活作为唯一的素材, 作者本人成为小说的一部分, 日本作家葛西善藏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 而葛西善藏是郁达夫所喜爱和尊敬的作家之一, 他们在创作思想和个人境遇方面都有不少共同之处。 但是, 郁达夫能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这种文体一经郁达夫自己的心灵过滤和笔下流出, 便是郁达夫自己的东西。 郁达夫没有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狭小的天地里, 在小说中塑造的“自我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忧郁与哀伤, 代表了同时代青年的忧郁与哀伤。 十年的留学生活, 日本的文艺思潮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留下了一些痕迹。

多方面的影响, 形成了作品中独特的“自我艺术形象”, 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 表现自我, “是作家的自叙传”的主张, 也是作者几乎倾注全力塑造“自我艺术形象”的根源。

二、“自我艺术形象”的特点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艺术形象”贯穿于他的大部分作品。 不论作品中的“我” (如《胃病》、《血泪》、《薄奠》等) , 或是作品中的“他” (如《沉沦》、《银灰色的死》) , 或是作品中的“伊人” (如 《南迁》) , 或是作品中的 “文朴” (如 《烟影》、《东梓关》) , 或是作品中的“于质夫” (如《茫茫夜》、《秋柳》) , 或是作品中的“李白时” (如《过去》) 等, 这些主人公都是以“自我”为原型, 是一个最大的“自我艺术形象”, 这一形象具有自身的特点。

这一形象具有的第一个特点是孤独、忧郁和感伤。 他到过日本留过学, 回国后靠教书、卖文为生, 受了许多欺凌和侮辱。 他生活窘迫, 颇不得志, 但又关心着祖国的前途、贫弱者的命运;他有反抗黑暗现实追求合理人生的愿望, 但又无积极行动的步骤和决心;有反叛旧传统, 追求个性自由的内在要求, 但又缺乏勇气和力量。正如郁达夫在《茑萝行》中说:“反抗反抗, 我对于社会何尝不晓得反抗, 你对于加到你身上来的虐待也何尝不晓得反抗, 但是怯弱的我们, 没有能力的我们, 教我们从何处反抗起呢? ”

他需要爱又不敢爱, 加以压抑、窒息和扭曲, 以至变态, 去寻求刺激和道德的犯罪。 然而不断自责和悔恨, 接着便是更深的犯罪以致不能自拔。 他有时是那么正直、敏感、自尊、有才华, 有时又是那么文弱、自卑、怯懦、忧郁, 甚至有点颓唐。 他是个“袋里无钱, 心头多恨”对于社会人世完全没有用的“零余者”。他给人的感觉总是有着不尽的忧郁、哀伤。郁达夫在《十一月初三》中说:“总之现在我是四海一身, 落落寞寞, 同枯燥的电杆一样, 光泽泽的在寒风灰土里冷颤。 眼泪也没有, 悲哀也没有, 称心的事业, 知己的朋友, 一点儿也没有, 没有没有没有………什么也没有, 所有的就是一个空洞的心! 同寒灰似的一个心! ”这是主人公的孤独、忧郁和感伤的心境的真实写照。

“自我艺术形象”的另一个特点是坦率和暴露。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 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 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 把一些假道学, 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小说中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秘密, 见不得人的丑恶勾当以至变态的行为都赤裸裸地自觉地表露出来, 淋漓尽致。 《沉沦》中的“他”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的洗澡, 呼吸几乎停止, 面上的筋肉都发起痉来。 当他险些被发觉赶快跑回自己房里的时候, “面上同火烧的一样, 口也干渴了。 一边自家打自家的嘴巴”。 第二天无意之中偷听到一对男女的偷情, 他一边责骂自己:“你去死吧, 你去死吧, 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一边“尖着的耳朵都一言半语也不愿意遗漏, 用了全副精神在那里听着”。 主人公没有半点掩盖自己, 而且把自己的行为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 作品虽用的是第三人称, 但是毫不妨碍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使人感到的是主人公面对读者, 向你坦诚地表露自己的心声, 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和粉饰遮掩。

主人公的情感宣泄也是直率的, 或是自言自语, 或是宣泄倾诉, 以一吐为快。 如《沉沦》的最后, “他”心力交疲, 悔恨交加, 决定沉海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时候, 还面对隔海的故国满怀悲愤地喊道:“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 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主人公最后的呼喊, 把自己的际遇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表现出对祖国的一片衷情, 渴望祖国尽快强盛起来。 再如《薄奠》中车夫死了, “我” 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着说:“猪狗! 畜生! ……这可怜的拉车者, 是为你们所逼的呀! ”这是“我”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不可抑遏的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诅咒。

这种自我解剖、自我暴露、自我宣泄, 不能不说是“自我艺术形象”的一个特点。

小说中的“自我艺术形象”不完全等同于作者自己。 郁达夫的小说绝不是作者个人的传记, 它有不少虚构的情节和细节, 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是作者个性的复制品, 是一个受新思潮的影响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青年形象, 是那个觉醒时代的一般青年的代表。 作者把自己和作品的主人公融合, 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许钦文在《郁达夫丰子恺和论》中说:“虽然以‘我’为中心, 却不一定是作者自己实有的事情, 往往由于凭空虚构, 或者从别人的故事中‘便化’过来。 ”有些小说的情节人物都是凭空捏造的, “实际上既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 又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是作者某一段经历、感受、情绪的写照, 但是不完全等同于作者的自传, 它是将特定思想感情进行想象加工的艺术结晶, 所以它仍然是个艺术形象, 并不是传记人物。 但是这一形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人物形象带有萎靡、颓废的病态情绪, 在当时青年中间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三、“自我艺术形象”的发展变化

纵观郁达夫的这类作品, 人们就会发现这个“自我艺术形象” 是随着社会的变动和作者生活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早期的作品中, 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胃病》、《怀乡病者》、《空虚》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与作者在日本留学的处境, 作者的年龄和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写出了作为弱国子民的痛苦, 怀才不遇的愤慨, 主要表现了主人公的“性的苦闷”。 这方面以《沉沦》为代表。 《沉沦》中的“他”是个渴望爱情而不得忧郁而死的知识青年。“他”身居异国, 时被歧视, 在爱情上得不到自由, 于是就把孤独、空虚、苦闷转化为对情欲刺激的追求, 窥视少女的沐浴, 偷听青年男女的野合, 到妓院宿妓, 以排遣自己的“性的苦闷”, 用此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 然而这种反抗, 不但丝毫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 使爱情得到满足, 而且受到良心的责备, 更感到凄苦、伤痛。 在作品中, “他”一方面表现得愤世嫉俗、孤傲不群, 另一方面感情脆弱, 意志不坚, 最后在自惭自悔中跳海自杀。这是在那种环境中个性主义者的必然结局和归宿。

在回国以后的一些作品中, “自我艺术形象” 发生了变化。 虽然表现主人公“性的苦闷”的作品仍不乏其例, 但是反映主人公“经济的苦闷”的作品则大量涌现, 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 如《茫茫夜》、《血泪》、《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还乡记》、《离散之前》及《秋柳 》、《烟影 》、《纸币的跳跃 》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回国之后因生计问题在社会上奔波之苦, 说明他接触社会生活面较以前深广, 对社会的揭露和控诉更深刻。 《茫茫夜》写主人公在封建军阀统治下的就业之难, 《还乡记》写主人公失业之苦, 《离散之前》描写了创造社同仁理想事业的破灭, 《纸币的跳跃》 反映金钱对自然人际关系的破坏。 特别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这篇小说里, 由于经济困窘, “我”连自己也不能养活, “经济的苦闷”与“性的苦闷”交织在主人公“我”的身上, 使“我”在年轻、美貌、善良、温柔的烟厂女工陈二妹面前, 相爱而又不能爱, 发出“你现在是没有爱人的资格”的呼声, 明显反映出这位“自我艺术形象”所起的变化。

由于长期失业的痛苦和经济的困窘, 东奔西走, 为饥寒所驱使, 主人公产生了对贫者、弱者的同情, 对富者、强者的厌恶、憎恨的情感。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不仅对烟厂女工陈二妹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心, 而且对她的善良、纯洁和敢于反抗的品质产生了崇敬之情, 从而发现自己与工人群众在思想意识上的差距, 仿佛在工人身上看到了社会改革的希望, 开始关心社会革命, 不再沉溺于个人恋爱的小圈子中。

标志着“自我艺术形象”又一变化要数《薄奠》。《薄奠》中的“自我艺术形象”的思想意识又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主人公已不只是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而是以实际行动帮助劳动人民, 无私地给予贫苦车夫经济上的援助, 多给几个车钱, 赠送一块银表等。 车夫死后, “我”买一辆纸糊的洋车, 表示菲薄的祭奠, 并对旧社会发出了愤怒的反抗与诅咒。 这些都说明“我”同苦难的劳动人民站在了一起, 显示出一个善良正直的进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立场。

大革命失败后, 作者经过一阵政治风沙的磨炼, 思想趋于消沉, 又写出了 《逃走》、《迟桂花》、《漂儿和尚》、《迟暮》等作品, 在这些篇章中的“自我艺术形象”虽然比较老陈洒脱, 但流露出浓重的迟暮情怀。 但是到《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篇章里, 就不但情绪高昂, 而且探讨革命的出路问题。这当然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又一次飞跃。不过, 在这些作品中, 作者已经改变了“表现自我”的艺术方法, 完全采用现实主义的方式客观再现, 作品中已失去了“自我艺术形象”。

总之, 郁达夫笔下的“自我艺术形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由抒发时代苦闷到同情劳动人民, 到与劳动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是呈曲折向上发展的, 标志着郁达夫小说思想内容的不断进展。这个以“自我”为原型, 浸透着作者强烈主观色彩的, 经过提炼加工的文学艺术形象, 给新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蒋增福, 编.书斋文丛·众说郁达夫.浙江卫视出版社, 1996.

[2]郁达夫文论集.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5.

[3]高云选, 编.郁达夫自叙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4]赵李红, 编.郁达夫自叙.团结出版社, 1996.

自我形象图标设计 第2篇

活动设想:

要求每位学生设计一个能代表自我形象的“标志”,即描绘出一幅简明的图画(或图形,符号等),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内容浓缩在“标志”之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并用简洁的文字对“标志”的内涵进行说明和评述。

活动前奏: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种图标,如大型活动会议的会徽,名牌产品、知名企业的形象标志等,并揣度其设计的内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了解学生收集图标的情况,对大家比较热悉、比较典型的图标设计进行点评,如“李宁”运动品牌的标志、“沃尔玛”企业的形象标志等。经过比较优劣,品味图标所表现出来的公司、企业的经营理念,感悟“图标”设计这种表现形式的具体手法和特点。

二、训练

1.情感酝酿。创设对象是学生的内在形象,它蕴涵着个人的理想追求、个性爱好等。学生需要体验、感悟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内心深处所潜藏的最真实的感受呈现出来。酝酿过程是将情感凝于笔端,触及内心感受,挖掘展示自我。

2.图标设计,即思维训练。自我形象的图标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它需要把内心的无形意识通过有形的线条、图案、英文字母、变形汉字等表现出来,这需要发散的、艺术的、创新的思维,因而活动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意识。

3.写作训练。将设计好的图标拟题目,并用简短、优美的文字作为画面说明,可诗歌可散文,可抒情可议论,可含蓄可明朗。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将符号、画面转换成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三、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再推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创作者要向大家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标志的含义。教师和学生对典型的设计进行点评,肯定长处,指出不足,并提出建议等。

四、展出

将学生的图标设计(包括题目、文字说明)放到橱窗内展出。

活动花絮:

花絮一情感酝酿阶段,教师将自己设计的形象图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图案、题目、文字说明猜测图标代表着谁。之后,教师讲解图标中所表达的个人内心丰富的情感。这—环节调动了学生极大的热情,也对学生的设计给予了形象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花絮二班上有—位性格内向的男生叫“初明”,他不善言谈,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内心,他总想突破、改变自己。在设计图标时,他把自己名字的英文字母“C”“M”设计为—座高山,太阳从山后露出半边脸,取名为“日出”,文字说明为“满怀初升的喜悦却只让你看到我半边羞红的脸不是冷漠,不是胆怯请相信,山那边是我满含热情的心”。当他用颤抖的声音读完时,教室里响起最热烈的掌声。

活动后记:

有些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图标视为得意之作,并用它代替了从前的签名,在所有可以签名的扉页上都留下了自己设计的图标。

自我艺术形象 第3篇

罗斯莫作为罗斯莫庄最后的继承人,从小接受的是古老和传统的教育。在家庭的影响下,他成为了一名正直、热忱且单纯的人,并对社会有着责任感与使命感。庄稼人普罗克托为人沉稳、有主见、受人尊敬且叫人畏惧,对待虚伪的人,他自有一套尖利嘲讽的办法,从不拉帮结伙,随波逐流。

一、命运的玩笑——自欺

面对妻子的离世,罗斯莫的悲伤中从未表现出一丝愧疚之情。他单纯地认为这与自己无关。面对吕贝克,罗斯莫同样也未正视这段微妙的雇佣关系,无视了吕贝克对他在政见方面的影响,也忽略了这份势均力敌的情谊的真正定义。众人眼中沉稳且富有自信的普罗克托,他不仅违反当时伦理,且触碰到自己道德底线的“罪人”,碍于家庭与名誉,苦苦隐瞒着自己的罪行——与一名年轻貌美的姑娘有着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在两位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的不完美以及阴差阳错,就像是命运向他们开地不经意的玩笑——轻佻却意味深长。不同的是,罗斯莫的自欺,是被动的;而普罗克托是主动式的自欺,颇有不得不的意味。优渥的环境,使罗斯莫并非体贴,行事些许自我,因而他未深层地考虑过妻子自杀的原因,也不会对自己抛弃祖宗信仰,拥有新政见归根结底的原因产生疑问。而普罗克托从开始便深知自己的软肋,碍于已得到的一切,只得小心去维持着原状。两者的选择和行为,为日后事态的发展做了充足的伏笔。

二、意识的觉醒——自省

罗斯莫在经历了克罗尔的威胁与相求,以及摩腾斯果的利用后,他发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并非易事,仅靠自己单纯美好的愿望和满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经历了生活里的打击,他开始重新思考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罗斯莫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太过薄弱,但可喜的是此时他确定了自己内心对吕贝克的爱慕,也认识到了在亡妻碧爱特的问题上自己曾经是多么冷漠无情,他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内心也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在这一阶段,普罗克托共有两个内心经历转变的地方,并在第二个转变时将整部作品推向了高潮。情妇阿碧格在乡镇中的兴风作浪,甚至自己的妻子被冠以玩弄巫术的罪名入狱时,普罗克托再也不能假装镇定。在第二个自省点,也是全局的一个高潮:在狱中与妻子的互诉衷肠,燃起了他对生命的渴望,于是答应承认“罪行”。但法官进一步要求他在悔过书上签字画押,并将公示于众的时候,他顿时看穿了这一切的谎言。他在愤怒中深深悔悟:面对名利的得与失,因害怕失去所表现出的沉默与软弱;面对渴望生命的延续,甚至有了与魔鬼签订契约的念头,这发生的一切让普罗克托感到深深的惭愧。

与其说罗斯莫是通过外界刺激,使其意识得到觉醒,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反省;不如说罗斯莫是在众人“不厌其烦”的“提点”下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罗斯莫是被动地接受,主动地反馈。普罗克托不同的是,他在这一段呈现的是一种从温吞到积攒力量等待爆发的过程。

三、自我的救赎——自决

现实的不堪使罗斯莫不论从精神方面还是肉体方面都备受考验,且在这个关头又从吕贝克口里得知她与自己亡妻的关系,这对罗斯莫来讲无疑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最终,在爱情的指引下,他们开诚布公地坦白了心境,让彼此在纷杂的乱世中感觉到了内心的平静和灵魂的净化,得到了久违的解脱。最终,二人选择了自杀这种私有却足够炽热的方式来延续他们的追求。

比起罗斯莫归于平淡的收尾,普罗克托的结局可谓是荡气回肠。普罗克托最终坚持了自己的信仰,以一种基督徒的姿态结束自己的生命。所有的力量在这一刻得到爆发,他的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种近乎惨烈的行为被赋予了时代性的意义。阿瑟密勒曾说过,人性和灵魂是在人本身,决定权也在人本身,并不会受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普罗克托在剧中继承了阿瑟密勒的这种意志。

高贵的生,风雅的活,傲岸的死,是罗斯莫一生的写照。爱情使他得到了洗礼,褪去“理想”的外壳并获得了与世事抗衡的勇气。普罗克托经历了种种对自己信仰“试验”的关卡,即使这过程中有怀疑有妥协有动摇,但最终普罗克托选择了用忠诚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信仰。不论是平淡的收场还是壮烈的结尾,两位主人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各自的灵魂进行了救赎。这份救赎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更为真实的人物设置,其身上闪烁的任性的光辉让人深受感动倍受启发。

自我艺术形象 第4篇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艺术活动。班主任工作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许多共性,比如表达的情感性、习得的领悟性、表现的综合性等。班主任工作艺术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在表达过程中必定有大量的情感投入。

一、浅析“班主任形象”

形象,对于每个人(其它事物亦如此)来说都有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你的想象以及所产生的魅力却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只有自动交通信号指挥的十字路口,让两组参加实验的人违反交通规则,其中一部分人装扮得邋里邋遢;另一部分人则显得风度翩翩。结果表明,在前一部分人的影响下,违反交通规则的人数从一般情况下的1%增加到了4%,而在后一部分人的影响下,违反交通规则的人数竟增加到了14%。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形象对他人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有影响的,不同的形象对他人的影响里则是不同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一个侧面说出了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明教师工作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明了教师的劳动更具有风险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说明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

班主任的形象,客观上是由班主任的外貌、仪表、举止、风度等因素组成的总和,它是班主任的心里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经验阅历等内在因素的外部表现。主观上则是指班主任的客观形象所引起的学生对班主任的认识、判断、评价,并通过和学生的交往而被学生接受的一种形象,即班主任留给学生的主观印象,以及班主任的示范性对学生的影响。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要具有对学生的较强的影响力,就必须使自己的形象具有魅力,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象楚楚动人的成功形象更能获得成功了。”掌握和运用形象增强魅力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而这一点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指出:“领导,一般可简单地理解为影响力,或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和过程,从而可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的目的而努力”。班主任作为几十名学生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者,他组织领导班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的过程。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主要是班主任的思想情操、知识技能、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等对学生施加影响与学生接纳或抵制影响的关系(当然,学生对教师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班主任正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形象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班主任形象的魅力。可以这样说,班主任形象的魅力就在于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而且使之种完全准备接受或期待影响的心理状态。做到了这一点,班主任的工作就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二、塑造有魅力的自我形象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他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如果你想在别人身上留下同样美好的印象,您要有您自己的良好形象。”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为了从总目标中获得最有效的结果,你一定要有意识地努力塑造出尽可能最佳的形象来,”而要使自己的形象具有魅力,就必须加强内在修养意识,提高“表演能力。”

1、增强形象意识,塑造有魅力的自我形象

197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善于表演和长于幽默的教师虽然并不能使空洞的教学内容产生教学效果,他们却比言辞平淡的教师更能培养学生的成就。也就是说,在内容充实的前提下,善于运用形象表演取悦于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益而无害的,此即所谓“狐狸博士效应。”它告诉我们:班主任应在深刻理解自身角色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形象表演意识,并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出对学生有魅力的形象来。

2、塑造自我形象必须充满自信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充满自信是班主任增加形象魅力的基础。

诚如前面所述,语言、举止、行为、风度等都是塑造自我形象的要素。但是,一各缺少自信的人是很难顺利通过语言、举止、行为、风度等因素来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的。因为“除非你对自己感到满意,不然不要指望别人看到你身上的优点”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两种相反的情形:一个充满自信,工作勤奋而又善于不断总结经验的班主任,不管他带怎样的班级,结果总会发生令人赞叹的“奇迹”;有的班主任尽管他工作也勤勤恳恳,付出的劳动、花费的气力似乎并不少于甚至超过他人,却因为缺乏自信,不善于总结经验而收效甚微。

3、树立班主任的威信

一个好的班主任一定是一个有威信的班主任。威信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既敬且畏的情感,它是通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品德修养,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在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中逐步树立起来的。它包括“威”和“信”两个方面,班主任爱生如子、秉公办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等无不是树立“信”的条件。有了“信”,学生相信你、服从你、佩服你、崇敬你,这样,“威”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有了“威”,班主任工作就更加顺利了,更加得心应手。这又使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形象更加高达完美,学生更加敬佩。所以,“威”和“信”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信”是条件,“威”是结果。

教师的威信不能通过教师的地位、威严等方式来压服。这种压服的“威信”,有“威”而无“信”,学生口服心不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况有的学生还压不服。这种情况,只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班主任工作难以开展,费了不少力,但收效甚微。

总之,班主任形象艺术是班主任工作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艺术形象表现 第5篇

在现代的世界里表现理念在艺术空间模型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艺术学领域“表现”这个术语可定为艺术品或文物展示的战略选择。对于现代社会来讲, 艺术形象表现研究的紧迫性在于万众瞩目的社会现象和过程, 作为社会、文化、精神等与社会生存有关现象的形象理解及反映。作为一定民族自决代表者, 艺术形象不可分离一定表现方式的形成, 为了达到显示原有含义和价值的目的。

二、艺术表现的定义

研究这个问题时首先需要定下来“表现”术语以及与其有关的其他术语:“展示”、“代表事物”、“接收者”, 因为现如今在历史、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艺术学等领域该术语定义和用法相当多。

(一) 展示和表现的解释。大部分情况下“展示”和“表现”视为同一概念, 从拉丁语和法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表现、代表”。

(二) 对表现的理解。“表现”综合的概念可定为“在其他概念表现该理念, 以及用其他概念来表现该理念”。术语“变现” (拉丁语repraesetatio, 来自re或praesetare, “变现”的意思) 本身广义上可理解为代表性、图形、在其他概念表现该理念或把该理念替代为其他概念, 即是说人生过程中形成的而代表人世界观、社会观及他本人观的内部结构。

(三) 表现的现象。从传统的观点来讲, 表现是制作能够提供对象 (原本) 概念的 (足够的) 现象;对象表现, 间接的, 而不是直接的表现 (即使用某理念或现象) 。表现现象最初是为“延迟”型或存在及展示次生的, 即表现是因为所展示的对象未在而产生的。

三、艺术文化的价值

(一) 历史演变。在文化历史上会不断地出现艺术作品重新编码现象。比如说, 口头上的故事以前被转化到了手写的, 然后变成了印刷的文本。同样, 色彩作品使用副本方式来推广传播。上映艺术把过去的最重要精神价值翻译到自己的语言。

(二) 新艺术的形成模式。如果把表现作为艺术本身的比喻, 表现可代表有结构的展览方式, 艺术界紧迫的对象通过连续换题目及概念模块来表现。由于艺术现象展示的形式也包括了表现模式, 这些表现模式是通过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示新的艺术现实、新的艺术现象而形成的。

四、当代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作用

在现代的世界里表现理念在艺术空间模型过程起到主要作用。在艺术学领域术语“表现”可定为艺术品或文物展示的战略选择。根据伊·阿·潘提列耶娃和弗·伊·主扩夫斯基[1]研究, 概念“表现”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与艺术及艺术形象表现任务有直接的关系:典型传统艺术有拟态 (模拟大自然) 特征。在现代艺术实践有分析及形象模型任务, 尤其是说有“现实”程度的体现。根据第二个含义艺术表现是展示理念, 给予艺术作品一个新的解释方法[1]。

现代艺术学里艺术作品分析时最有潜力的方向是分析方法。现如今人文学里没有艺术作品分析方法有关的系统。

五、结语

今天很多学者基于艺术及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不同分区形式, 尝试明确艺术文化分类原则和其空间组织原则。但是所有已推出的艺术分析种类仅在研究某些艺术文化组成部分才可使用。同时未有同一的方法, 让学者们把艺术文化代表事物看成完整的形象, 对其进行研究。属于所有现代艺术种类, 包括雕塑类 (建筑、具象和应用艺术) 和综合类 (剧院、电影、舞蹈、杂技和曲艺) 的作品要求对其进行艺术表现系统的定位。每个艺术种类具有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手法有不同发展程度并各有自己的特征。

艺术本身的特征, 与具有新形象表示的形式比, 更定向于表现模式, 由现代艺术种类在追求适当地反映新艺术现实过程中而形成的。

摘要:艺术形象是具体可感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由于艺术活动就是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为手段来实现其一切目的的, 以艺术形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体可感性.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视觉艺术描绘一个个具体可视的形象, 音乐通过声音的变化组合传达听觉能感受到情感意象, 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运用多种手段塑造、可视、可听、可想象的形象, 就是用抽象的语言文字创造的文学, 也努力制造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具体可感的境界。杜甫的五言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这首小诗, 全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构成, 而且全是诉诸人的感官的可觉、可视、可嗅、可听、可触的美好形象, 从而调动人的一切感觉机能一起去感受春天的美好, 一起去领略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就是艺术吸引欣赏者的最佳手段。本文首先结合艺术形象的定义来简单概括一下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发挥的作用, 以及当代艺术中的一些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艺术理论,定论,现况

参考文献

自我艺术形象 第6篇

目前, 很多戏剧中也掺入了不少戏曲元素, 如《赵氏孤儿》 (导演:田沁鑫) 就是一部比较典型的作品。在这部戏里, 有很多地方都融入了戏曲中的经典手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开场转换时空的场景中, 应用了假定性的戏曲手法, 通过孤儿后滚翻这个简单动作就将其从迷离、彷徨的梦境转换为现实, 另外, 在屠岸贾讲述当年往事给孤儿的场景中也同样运用了这一手法, 通过转身的动作就将镜头切换到其述说的故事中;二是屠岸贾到赵家进行屠杀的片段, 运用了戏曲中象征的表现手法, 通过士兵手中拿着的红色包裹以及行走的动作烘托出杀气十足的氛围, 最后士兵把包裹奋力甩出继而人头落地的表现手法, 更体现出了场面的血腥感;三是戏剧快结束时运用了台步这一戏曲元素, 在保证了画面美感的同时, 充分烘托出了孤儿内心复杂的情感, 此时孤儿已经了解一切真相, 面对自己的养父同时也是自己的仇人的事实, 在救命恩人和养父在自己眼前死去后, 孤儿所走的每一台步都是沉重而极富深意的, 这其中饱含他对未来的迷茫, 以及内心的孤寂, 同时也体现了他徘徊而又决绝的矛盾情绪。

曾经在书上看到作者很早就在桑塔格的书里读到电影早期与戏剧之间的渊源, 亦察觉出电影演员与戏剧演员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不曾想到的是, 在巴赞那里, 早期电影对戏剧的翻拍, 竟被归为一种电影类型——舞台戏剧片。大部分的翻拍和改编, 在初期都是失败的, 但作为电影大师巴赞并没有因此大谈戏剧与电影间是如何的不同、不相融。反而深入到改编的细节当中, 细细梳理起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来。电影与戏剧元素的融合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 将戏剧融入到电影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电影的具体情况, 对其做质的改变, 从而吸取其中的营养, 使二者丝丝入扣。

当然电影和戏剧在时空构成、演员表演、观赏环境等方面又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时空构成上, 戏剧与电影所采用的观念以及处理方式都有本质的不同。首先, 戏剧的舞台局限于一定的空间, 但电影中呈现的空间场景千变万化。其次, 戏剧中的时间是现实的物理时间, 而电影中可以采用停顿、拉长或者缩短等方式来处理相对自由的时间。最后, 在演员表演方面, 二者也存在很大区别, 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欣赏并不是同步的, 戏剧中却可以做到欣赏与表演在同样的环境中同步进行, 这就直接决定了电影与戏剧有着不同的表演规律和各自独有的特色。

同样具有表演这一元素, 在戏剧舞台上, 演员的语言、形体、动作构成叙事的主题元素。在同一场次里, 演员对戏剧的展现形式是一气呵成的, 这一过程有观众做同步的观赏, 演员与观众间的交流也无缝地连接起来。因此, 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过程即完成了角色的创造。相对而言, 电影更注重包括演员在内的综合元素的运用。电影表演往往不是连贯的, 而且演员的交流对象是摄影机, 银幕上的最后形象须经摄影艺术处理和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段的艺术再创造才能完成。几个镜头之间也经过了不断地分切, 通常一个连续的生活场景、故事情节却要被分割为几个片段进行拍摄。然而场景不能按故事发展顺序得以连贯, 有时还存在前后颠倒, 这些都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有很强的衔接力与连续性的表现力。故事情节的连贯必须依托演员的镜头表现以及对不同情节的把控, 从而塑造出完整的及统一的角色特性。这就要求演员要善于利用各种类型的戏剧表现手段来完善自己的表演, 从而体现出丰富的人物个性以及立体的电影剧情。所以, 演员必须要加强各种类型的表演技巧练习, 凸显出电影的优势, 让剧情的呈现与人物的塑造更富有戏剧特色、具备更强的感官冲击。同时,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 不仅需要演员的角色把控, 更需要剧本的依托以及导演的配合。从一定的程度上说, 导演是电影创作的核心, 一部电影最终表现在银幕上的效果, 大部分取决于导演对剧情的整体把控以及对演员表演的妥善处理。电影不仅展现了演员的表演功底, 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导演的艺术审美观。当然, 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必须要通过演员来传递, 所以要提升电影品质, 仍然需要加强演员的技能训练。

在观赏环境上, 确实如贝拉—巴拉兹所言, 戏剧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角度是始终不变的, 尽管演员可以改变位置, 但与电影可以通过各种技巧来改变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角度相比, 这种改变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戏剧舞台所提供的三维空间几乎是可以触摸的, 而电影所提供的二维的影像则是看得见摸不着的。

尽管戏剧和电影存在很多本质性的区别, 但由于两者同为表演艺术, 其理论基础、表现手法也有很多共通之处,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融合并传承了不少戏剧的元素, 并遵循其中类似的表现规律。因此, 无论从哪方面, 电影艺术和舞台艺术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形象。

摘要:随着时间的过去, 我们逐步把表演由传统的舞台搬上了荧幕, 而这一转变不仅是在空间上的超越, 也重新引起了我们对电影艺术与舞台艺术的认识, 从而分析电影形象与舞台艺术形象的差别。

关键词:表演,舞台艺术,戏剧表演

参考文献

[1]、赵宇影视舞台导演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

[2]、陈晓云电影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6)

工业旅游:推销形象的艺术 第7篇

参观工业企业, 对消费者而言可以增长见识, 体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乐趣;对企业而言, 敞开大门让消费者了解自己, 对产品产生信赖感, 其效果是产品广告无法比拟的。“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与王婆卖瓜式的广告宣传相比, 工业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广告, 企业应该把工业旅游视为企业公关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消费者参观工厂, 展示规模化生产基地和规范化管理, 能取得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 有效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同时, 因为参观工厂的都是目标消费群体, 参观工厂这种全方位的体验活动将会极大增强他们对品牌的认同感, 他们将是品牌的义务宣传员, 免费代言人, 会把品牌的价值第一时间传递到最需要的朋友那里。

1. 通过向游客展现企业的技术美, 提升企业形象。

美是一种宜人的、积极的、肯定的客观形象在人的心理中产生的一种好的感受,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表砚。在与观光型旅游的名山大川、楼榭亭台的自然美相比, 现代的工业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物质产品的世界。科学的应用即技术最终形成了具有一定功能的产品即技术品。而存在于技术品当中的美或从技术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美叫做技术美。古代神话中的千里马、顺风耳, 哪有今日的越野车、喷气机和手机、电视更有气势和魄力!这就是技术时代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这些产品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理性的逻辑产物, 具有明确的技术目的, 而且融合着人的情趣和理想, 体现出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高耸云天的铁塔把人的视线引向天空, 也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越于现世的存在。横跨江河的大桥把两岸连接起来, 使道路可以跨越障碍而延伸开来。在这些静止的直观形态上, 展示出充满动势活力的美的外观。而工业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使技术美的体现更加广泛, 使更多的人们能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存在及发展。并从中受益, 这也是一种人文美学的体现形式。工业旅游的开发, 在展现技术美的同时, 也使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不再“神秘”。走进海尔家电的生产车间, 以前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尖端技术生产线、大型设备的运行场面就出现在眼前。在专为游客建造的青岛啤酒专业博物馆内, 车间设备与工作场景完全再现了历史原貌, 形象逼真, 让游客赞叹不已;互动性极强的知识问答、形体游戏, 更让游客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玩累了, 还可以到“游客酒吧”去小憩一会儿。位于美国红河工业园区的福特汽车荣格中心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总装厂, 数十年来, 从世界各地来此观摩的游客有数百万之多。现在这座总装厂又新建了一个十多英亩的“植物房顶”, 种满各种各样的天景植物, 可以降低建筑物内的制热和制冷要求, 从而节约能源。这些植物基本上不需要养护, 这种植物房顶的寿命也是传统型房顶的两倍。除了这个绿色的屋顶, 在工厂周围还有其他有益于健康的技术, 比如提供电力和热水的太阳能板以及利用雨水径流形成的湿地。

2. 通过企业文化的展示, 深化企业形象。

我们观察一个人, 有内在气质和外在容貌之分, 企业形象也同样有这种区别。内在气质主要指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 是企业形象的核心部分。外在形象则是指企业的名称、商标、广告、厂房、厂歌、产品的外观和包装、典礼仪式、公开活动等等看得见、听得到的部分, 是内在形象的外在表现。而通过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 企业可以从企业文化的精神、物质、行为等各个层面全面展示企业形象, 使企业形象在公众心目中更加丰满、充实。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先后投资500万元, 建成具有欧式风格的现代化参观走廊, 并在参观点配有先进的音响系统, 还树起了专门用于参观的中英文对照指示牌。把参观接待放映厅、展示厅、调度指挥中心, 糖化、发酵、灌装车间和燕京酒吧连在一起, 可使游客在7个游览站点, 约90分钟游程中享受全程的讲解服务。第一站在可同时容纳400人的参观接待放映厅里, 观看或了解燕京啤酒集团的发展史、现代经营理念。第二站观看展示厅。这里有燕京总部全貌的大型微缩沙盘、历年经济技术指标、企业在全国20家分公司图、国内国际销售网络图、企业文化介绍和部分产品。第三站是具有声像结合的现代化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第四站在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内, 观看从德国霍夫曼公司引进的糖化酿造设备。第五站观看从德国凯塞曼公司和瑞士FILTRAX公司引进的发酵、过滤设备, 在参观走廊内设有30多块展板, 介绍啤酒知识。第六站观看从德国克朗斯公司和KHS公司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从糖化到灌装全部采用计算机操作控制系统的啤酒灌装设备。第七站参观结束后, 在可同时容纳百人的燕京酒吧内, 游客可免费品尝当天酿制的鲜啤酒。同时, 可在商品部购买便于携带的小包装啤酒及纪念品。

3. 用游客亲身体验, 丰富企业形象。

在现代营销策略中, 体验营销主要是通过看、听、用、参与的手段, 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 而设计出的一种营销方法。在工业旅游中, 可以借用体验营销的方法, 进行项目设计。工业旅游是一种“深度旅游”和“专业旅游”, 企业要通过游客的看、听、用、参与等手段, 提供全面体验。一是感官体验。感官体验的目的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 它经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来实现。在丰田的汽车展示馆, 丰田的最新车型都有展示。观者可以坐上车子感受一下飙车的感觉。此外还有很多关于汽车原理的模型以及丰田汽车介绍的图片、仪器、影视资料, 甚至还有类似游戏机一样的汽车模拟器。看完这个展示, 你基本上可以对汽车工业有了一个较深的体验了。在日本一家核电站展览馆。除有导游小姐向观者介绍核电知识, 详细解释核电的好处和安全性, 馆内也用声光电等设施配合给观者介绍有关核电的知识。馆内还专门有个影视厅, 大家在这里可以通过影视资料片进一步了解核能知识。看过这些展示, 观者基本上就可以了解到核电的发展史、人类对核能的利用、该电站的概况以及核电的原理等知识。二是参与体验。是指让游客亲自参与生产过程之中, 体验现代科技的魅力。如在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游客除了能学到历史文化, 还能体验装酒的乐趣。游客可以拿着酒瓶从古木桶接满酒, 贴上标签, 盖上金黄色瓶盖, 再拿起木槌往下敲, 装瓶包装大功告成。在大众公司的汽车城专门设有很多可以参观以及孩子们可以做的活动, 例如, 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种活动, 叫小学习园, 孩子们可以获得例如一个小司机的“驾照”, 并设有儿童们考取“驾照”的练习场。这就给参与体验的游客带来了乐趣。

4. 完善工业旅游设施, 保证服务质量。

谈谈初中政治教师自我形象塑造 第8篇

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作名政治教师起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仪表要端正大方

仪表反映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精神, 风貌、审美情趣、气质神态。教师的仪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仪表, 做到自然端庄, 朴素大方, 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否则, 教师衣冠不整、奇装异服、浓妆艳抹等, 都有损于教师的形象, 给学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离奇的模仿, 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态要严肃亲切

教师的教学态度, 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也是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知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既要严肃, 又要亲切。严肃, 即指严格要求, 不放空炮, 教学活而不乱。亲切, 即指情感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每一节课, 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师生双边配合默契, 完全沉浸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这样, 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切忌满堂灌。

三、语言要准确鲜明

课堂语言,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 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媒体。一名教师的教学语言,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加强教学语言的修养和锻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活泼, 准确鲜明。在语调上要有轻有重, 快慢适度, 风趣幽默, 抑扬顿挫, 富有艺术感染力。在语言表达方面既要力求运用书面语言, 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又要注意语言亲切富有情感, 用自己真情唤起学生的真情, 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政治教师要切忌说空话, 切忌对学生无情的挖苦, 怪声怪调的讽刺。因此, 教师要加强语言方面的修养, 克服随心所欲, 信口开河, 更应注意因自己说话不当而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板书要简明扼要

板书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的好坏, 不仅反映教师的出色才华。健康心态及严谨的教学态度, 而且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净化学生的心灵, 增强教师自身的内在吸引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政治教师应重视板书设计和书写, 做到布局合理, 字体规范、工整, 要突出重点, 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师切忌在黑板上乱勾乱抹, 杂乱无章, 使学生感到厌烦。

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水平, 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基础素质的培养

为了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我们必须在教师素质提高上, 大做文章。“正人先正己”, 教师的基础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 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有句格言:“学校无小事, 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因此, 必须把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放在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 学校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管理, 引导教师增强时代感、紧迫感, 积极鼓励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 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

二、要真正转变教学思想

追求高分数、偏重智育, 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它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缺乏独付考试。而素质教育则在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基本技能、身心素质等方面下工夫。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规律, 从个人担负的学科做起, 自觉摆脱“升学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指挥, 确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真正注重能力培养, 无论课上还是课外,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 培养良好素质及能力, 从而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真正把学生当做教学主体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教育的主体,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锻炼。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求知、办事、审美、创造;从德、智、体、美、劳到个性、爱好、特长全面地发展, 从而使学生不再是容纳知识的仓库, 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 启发学生的兴趣, 千方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一双边活动, 进而在吸收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四、是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应试教育”把少数升学有望的所谓“优秀生”作为教学重点, 而对大多数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重视不够;而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 以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材为目的, 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向21世纪, 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要真正对学生一视同仁, 善于发现学生之间的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差异, 以此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发展他们的个性, 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天赋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不同层次的目标,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思维、学习的空间。

塑造政治教师自我形象浅议 第9篇

一、讲政治、讲正气的形象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政治教师虽然不是领导干部,但其特殊的教育工作性质和职业道德要求,决定其必须讲政治、讲正气。教师讲政治,就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大是大非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事关方向、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随波逐流、背离社会主义教育目标,而是以自身良好的政治形象,引导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讲正气,就要树立正气。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下,在一些西方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腐蚀下,也使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移,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成为人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身的浩然正气影响、感染学生。

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形象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教师要经受住种种诱惑,潜心于教育事业,这是一种可贵的敬业精神。既然选择了这一行,选择了教书这一岗位,就应脚踏实地地干下去,执着地追求,对教学精益求精,对学生极端负责,做教师就要甘于平凡,树立甘为教育事业做奉献的精神。

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形象

“重师首先师自重”,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应时时、事事、处处重视自身品德修养,言行一致,言而有信,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感召学生。乌申斯基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爱好习惯、衣着仪表,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以文明形象昭示学生,不斥责、讽刺、漫骂、体罚学生,应衣着整洁,举止言谈文明,为人正直,作风正派。

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水平,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基础素质的培养

为了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必须在教师素质提高上大做文章。“正人先正己”,教师的基础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有句格言:“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因此,必须把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放在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学校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加强管理,引导教师增强时代感、紧迫感,积极鼓励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

2、要真正转变教学思想

追求高分数、偏重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它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思想。而素质教育则在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基本技能、身心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规律,从个人担负的学科做起,自觉摆脱“升学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指挥,确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真正注重能力培养,无论课上还是课外,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素质及能力,从而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锻炼。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求知、办事、审美、创造,从德、智、体、美、劳到个性、爱好、特长全面地发展,从而使学生不再是容纳知识的仓库,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千方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进而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4、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应试教育”把少数升学有望的所谓“优秀生”作为教学重点,而对大多数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重视不够;而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材为目的,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向 21世纪,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要真正对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学生之间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以此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展他们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天赋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

对胡屠户艺术形象的异议 第10篇

推敲教参对胡屠户定义的原因有三:一是对屠户的职业有成见, 认为屠户满身腥臭, 两手血淋淋的, 叫人生厌;二是传统思想认为欺贫爱富是恶行, 应该否定;三是胡屠户在城里谋生, 又是卖肉的, 使人很快想到市侩。

我以为对屠户这一职业不该嫌弃。当屠户天天接触粪便、血污, 给自己留下的只能是腥臭血污, 献给社会的是肉食美味, 从事屠户这一职业的人对社会也是有贡献的。胡屠户生活在剥削制度存在的封建社会里, 他偌大年纪还起早贪黑、忙里忙外, 每天杀一头猪, “赚不得钱把银子”, 养家糊口亦难, 自己吃的却是肠子之类的下水, 这正是泥瓦匠住草房——修了别人的, 却没自己的。他不仅要养活自己一家人, 还时常接济范进一家, 还要督促范进谋生, 要给他寻个馆, “每年寻几两银子”, 养活他的老娘, 这不能不说胡屠户还具有勤劳善良的一面。

对于欺贫爱富一说, 我认为要做具体分析。每个人贫穷的原因各不相同, 对待的态度也应该不同。有的人因游手好闲而致贫, 有的人因无谋生能力而致贫, 有的人因社会制度不好而致贫。范进是封建教育的宠儿。他的致贫根本上是社会制度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他只会吃而不会做, 生存能力太差劲, 生活上只能依赖别人。50多岁的人了, 连一只鸡也不会卖。他处在社会底层, 如果没有胡屠户的接济, 恐怕只能沦为乞丐;而他一旦发迹, 只能是一个吸血鬼、一个贪官。对于他这样的穷人, 虽不该欺, 却也没有必要同情。胡屠户骂范进, 是恨铁不成钢, 是觉得他50多岁的人了, 考举无望, 应想个养家糊口的方子,

书店、网上现成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非常多, 教师往往借助于这些备课、指导教学, 长期依附这些, 教师就没有个人的教学思想, 更谈不上个人的教学风格。别人的可以借用, 但不能照抄照搬, 否则就会有邯郸学步的效果。阅读教学的原则是走近文本, 细致读文, 从中感悟文美, 感悟作者的思想和真情, 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的同时, 教师首先自己应该做到。在有些课堂上教师总是通过问题的设置牵制学生读文, 师生之间缺少自然和谐的交流, 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本人缺少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摒弃喧嚣与浮华,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 只有与人文性统一, 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毫无恶意, 因此说他欺贫, 实在牵强且不妥。

说到爱富, 我们都知道, 想富是人的共性, 试问世界上有哪个人不想富有一点, 生活得幸福一点呢?胡屠户爱富、想富实在无过。或许有人会说:胡屠户爱富人, 这也不妥。事实上胡屠户是怕富人的。他在弱者面前喜欢拿大, 想指手划脚地管制人, 他训斥范进, 摆架子, 喜欢人的恭维, 在邻居面前也是如此。在富人面前奴性十足。当他知道范进中举后, 对范进的态度当即改变, 看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回。”当送女婿到了家门, 他第一个“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当听到张举人到范进家, 吓得忙躲进女儿房里, 不敢出来。”他认为富人老爷都是天下的星宿, 趋炎附势成了他一种本能。他很势利, 畏惧统治者, 甘心情愿做奴才。这是封建礼教对其灵魂毒害的结果。从这里, 我们可以更深一层地领会到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市侩”一词, 词典解释为“牙子”, 即替人拉扯生意而从中谋利之人;引申为奸商或贪图私利的人。胡屠户购猪, 他是买主;卖肉, 他是卖主, 没有从拉扯生意中取利。他要托人给范进找个馆, 尚未成功, 算不上中介人。若用“市侩”一词的引申意义, 胡屠户更算不上是什么“市侩”。

综上所述, 我认为胡屠户这个艺术形象应该是一个勤劳善良而又势利的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灵魂的小市民形象。

力;语文的人文性, 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 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源远流长, 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让孩子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讲究方法, 以读为主, 严格要求。不能为了迎合而一味地做秀, 搞得语文课堂华而不实, 只求花哨, 不求实效。

新课标理念赋予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需要与时俱进, 以一种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和发扬听、说、读、写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 还要求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练就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语文, 以及说课、听课、评课的能力。

上一篇:绩效管理的过程下一篇:外来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