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说明文范文

2024-09-22

事理说明文范文(精选6篇)

事理说明文 第1篇

一、把握好事理的说明对象

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中国石拱桥》, 从题目可以看出, 它要介绍的对象是中国的石拱桥, 并不需要我们阐明什么深刻道理, 只需将它们的特点说明即可, 是事物说明文。而《奇妙的克隆》从标题可以知道, 文章必须给我们讲解清楚克隆技术的本质及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将带来的影响几个问题。它向我们阐明的是一种事理, 是事理说明文。

确定中心思想时, 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正确, 即解说的事物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是深刻, 即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 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是集中, 即重点突出, 中心明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 感性材料是丰富的, 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 没有中心, 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 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二、掌握说明的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 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材料, 可以用逻辑顺序。因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 所以在写事理说明文时, 我们必须将文章思路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保持一致, 才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结构顺序是: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组织全文的。在写作时, 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 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 没有固定的格式。

三、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1. 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 这种

方法叫列数字。如:“仅在美国, 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 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 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生物入侵者》) 这里的数据具体说明了“生物入侵者”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2. 举例子。

举出实例进行说明, 使内容具体化, 叫举例子。《大自然的语言》第五段从反面举例子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1962年北京的物候比1961年迟10天左右, 但农业生产仍是按往年的日期播种的, 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3. 分类别。

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 逐类加以说明, 叫分类别。如《大自然的语言》, 在讲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 就从纬度、经度、高下等方面进行分类说明。

4. 作比较。

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例如《奇妙的克隆》中“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1、2段就对中外科学实验进行了比较, 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5. 打比方。

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如“可以这样比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 大陆也随之运动。” (《恐龙无处不在》)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四、使用准确的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既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老老实实地说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 不允许虚构夸大、哗众取宠, 也不允许艰深晦涩。说明文的语言应做到“平实”与“生动”的和谐统一, 要求准确简练、明白易懂。准确, 就是要求完全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 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不遗漏;简练, 就是要求用最少的话扼要地说明事物, 不繁冗、不累赘、不堆砌、不做作、不拖泥带水;明白易懂, 就是读者易于接受, 能理解。

当然要写好事理说明文, 除了要掌握上面的一些方法技巧之外, 我们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多阅读报刊的科普文章, 了解最新科普动向, 既借鉴写作技巧, 又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二是要学会观察, 分析事物的内部联系, 培养我们透过现象提示本质的能力。

摘要: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 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谓“事理”, 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

事理说明文 第2篇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这则谜语生动地把花生的外形描述出来,语言简洁,所以人人都能猜得到谜面。仔细观察花生的外形,发现它还挺好玩的呢:花生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边缘有几根细细的毛,叶子对称地长在茎上。它的杆又细又长,看上去象一棵棵小树。花生长在根上,把果子埋在地底,看不到。它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象葫芦,有的象数字“8”,还裹着泥土呢!根连着花生,就象一只只可爱的小老鼠。剥开花生,可以看见一颗颗穿着红衣的花生躺在壳上。

花生不但外形很好玩,而且还有很大的价值呢!

花生中的维生素K有止血作用,红衣的止血作用比花生更高出50倍,对对多种出血疾病都有良好的止血功效。花生中含有维生素E和一定量的锌,能增强记忆、抗老化,延缓脑功能衰退,能滋润皮肤,所以又名“长生果”。它含钙量丰富,可以促进儿童骨骼发育,并有防止老年人骨骼进行病变发生的作用。花生还有扶正补虚、悦脾和胃、润肺化痰、利水消肿、止血生乳、清咽止疟等作用。总之,是妙不可言啊!

最新事理说明阅读策略及试题演练 第3篇

《新课程标准》中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为: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明确文中说明事物的顺序;明确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探究文章的中心和意义;能把文章的说明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并扩展延伸, 加以理解。我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 总结出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策略, 以飨读者。

【备考策略】

一、找准说明的对象, 把握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 知道说明的是哪一事物或哪一种事理, 这在阅读文题和文章后, 一般是不难看出的。被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呢?当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 概括时尽量从原文中找出总写事物特征的原因的原句;若没有, 则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然后把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一般说来, 可分四个步骤:

1. 整体阅读:

浏览全文, 了解材料内容, 筛选出其中的主要信息,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把握文章的主旨。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说明文专业性很强, 专业术语平时也很少见到, 面对这些陌生的词语, 没有必要手足无措, 因为命题不会深入到科学研究本身, 只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2. 分解阅读:

对文中信息量大的段落, 要反复阅读, 力求全面掌握作者的意图和隐含信息, 采用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式, 把信息储存于大脑, 以备答题之需。对较难读懂的段落要反复琢磨, 不能心浮气躁, 只求速度不求效果。似懂非懂,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是答题之大忌。

3. 审明题干:

细读题干, 明确命题者的要求, 然后在材料中找出与题干有关的信息。这一步非常关键, 找准了与题干相关的原文, 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找错, 则处于被动, 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结论。⑴对题分析。⑵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原文后, 应将题干和原文反复比较, 分析异同, 反复推敲其中的关键词和语句, 弄清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部分与整体、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二、明确说明的顺序, 理解文章的结构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 不同的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所以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形式, 或从内到外, 或从上到下, 或从前到后, 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2. 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 逻辑顺序, 也称事理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⑴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征时, 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 再介绍大桥、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⑵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 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⑶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 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⑷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揭示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 再列举海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 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三、辨析说明方法, 理解所起的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 因此, 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 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1. 下定义: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确定的说明。这种说明文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对“自养”和“异养”以及“光合作用”进行了定义。

2. 举例子:

为了清楚地说明道理, 在说明中经常举出一些例子。如《中国石拱桥》就举出赵州桥、卢沟桥等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石拱桥。

3. 作比较:

通过事物的比较, 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如《苏州园林》把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作比较, 从而突出了南方园林的特点。

4. 打比方:

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 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 说明沙漠对人们的危害时, 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风沙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比喻为“游击战”和“阵地战”。

5. 分类别:

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然后进行分门别类地说明。如《看云识天气》按云的种类, 分成八种云来分别说明。

6. 列数字:

就是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有:“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 (食盐) ;有63.7亿吨氯化钙……”

说明的方法很多, 在一篇说明文里可以以某一种方法为主, 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说明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 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做到真实、准确、具体、生动, 给人以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对于其他几种说明方法一般了解即可。

四、分析说明语言, 体会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主要是准确。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副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使用上。因此, 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就要抓住这些词语, 分析它们是如何恰如其分、准确严密地进行说明的。同其他文体相比, 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 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如《向沙漠进军》中说, 经过治理, 已有一部分沙丘长出了草皮和灌木, 对于这种固定的沙丘, 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 “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 就可以固定下来”……这里的“过度”“任意”用得非常有分寸:不是不能砍伐, 而是砍伐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 而是不能“任意”放牧。

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硬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 语言风格可以平实, 也可以生动。例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属平实说明, 《看云识天气》属生动说明, 而《苏州园林》语言又平实又生动。无论采用哪种语言, 都必须准确。

五、结合生活实际, 拓展延伸理解

阅读说明文, 有时还要将课文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结合起来。或用文中介绍的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提出自己对文中知识的理解与看法。解答这类题, 既要注意与文中内容的联系, 又要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演练】

无线充电时代来临

⊙刘露

智能手机市场刮起了无线充电风。近日, 由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联合夏普发布的首款无线充电智能手机SH-13C面市, 而各种无线充电器也开始进入经销商的货架。无线充电是手机充电方式的一次改革, 它让充电方便快捷, 让所有手机不再受电线的羁绊。

无线充电给人感觉有点科幻的色彩, 其实不然。无线充电, 也就是非接触式充电技术, 其实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在很早以前, 有些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等产品就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技术来充电。

无线充电的原理非常简单——中学时代我们都学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 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无线充电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通过磁场来进行电力的传输。基本上整个无线充电系统包含了两件东西:一个是插在插座上的发射器, 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充电器, 另一个则是嵌入电子产品上的接收器。在发射器和接收器内各有一个线圈, 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后, 电流通过线圈, 便会产生磁场, 发出电磁信号, 接收线圈感应到发送端的电磁信号后, 就可以将其转换成电流来为电池充电。

如今, 无线充电技术用于智能手机, 今后也将逐步用于数码相机、平板电脑以及电视等输出功率较高的产品上。只需要一个充电器, 可随时随地在办公室、机场、咖啡店里无线充电。随时随地为移动设备充电将不再是一个梦想, 剪断电器最后一根电线的梦想已经渐行渐近了。

不过, 为了使得不同厂商的产品和设备之间能够互相兼容, 无线充电技术还需要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 于是, 01在2010年应运面生。

01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 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首先, 不同品牌的产品, 只要有一个Q1的标识, 都可以用01无线充电器充电。其次, 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 在不久的将来, 手机、相机、电脑等产品都可以用01无线充电器充电, 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

2011年12月9日, 欧洲首个支持全球通用01标准的无线充电技术品牌ZENS在北京召开发布会, 宣布从即日起正式登陆中国。

ZENS的产品主要将通过京东商城、零售店以及数百家苹果授权经销商面向用户发售, 并在北京等地的知名咖啡店建立产品体验中心。目前ZENS的产品主要包括单座无线充电器 (可充一部手机) 、双座无线充电器 (可同时充两部以上手机) 的无线充电产品。

无线充电技术被外媒评价为21世纪最值得期待的高科技之一, 它的创意的确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 我们相信技术的进步将令无线充电日益成熟并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2012年第2期《百科知识》) 【阅读训练】

1. 为什么说无线充电是手机充电方式的一次改革呢?

2. 阅读文章,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什么是无线充电。

3.01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 它的最大的两个特征是什么?

4. 文章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参考答案

《无线充电时代来临》参考答案:

1.无线充电是手机充电方式的一次改革, 是因为它让充电方便快捷, 让所有手机不再受电线的羁绊。2.整个无线充电系统包含了两件东西:一个是插在插座上的发射器, 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充电器, 另一个则是嵌入电子产品上的接收器。在发射器和接收器内各有一个线圈, 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后, 电流通过线圈, 便会产生磁场, 发出电磁信号, 接收线圈感应到发送端的电磁信号后, 就可以将其转换成电流来为电池充电。3.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4.下定义。运用下定义能把抽象的事物说得更明白, 让读者对无线充电有个初步的认识。5.议论。通过议论表现了无线充电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 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使生活更便捷。

《老人与狐》参考答案:

1.恰当。这些词语恰到好处地写出了白狐的敏捷和黑子的矫健灵活。2.德四爷“怔了一会儿神”, 是因为他看到白狐像人一样伏下身子, 两只前爪平伸, 脑袋伏在两只爪间, 像是在跪地求情。3. (1) 有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 (2) 说明白狐引颈受戮以乞求德四爷放掉她孩子的决心已定。 (这句话是对德四爷的心理描写。理解其表达作用, 须联系上下文。) 4.德四爷处境艰难, 抓白狐又放白狐, 更能衬托白狐爱子情深力量的感人, 也更能体现德四爷内心的矛盾及博大的胸怀, 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 同时也升华了主题。 (解答本题, 应通观全篇并注意把握作品主旨。) 5.示例:她是在夸白狐。白狐的爱子之情纯洁无私, 感天动地, 老伴儿深受感染, 不禁对白狐大加赞赏。 (若答成“她是在夸德四爷”也可, 但解说理由时一定要合乎情理。)

《北极冰屋探趣》参考答案:

1.北极“气候恶劣, 冰雪无边, 每年至少有半年是冬季, 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59摄氏度”。2.冰雪空气对流和辐射海豹油3.爱斯基摩人建造冰屋的材料是用冰雪加工成的长方形冰砖;建造冰屋的黏合剂是水;冰屋建造的关键又是怎样将冰屋垒成圆拱形。4.运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写冰屋保暖的重要因素, 然后具体分析冰屋能够保暖的主要原因。5.开放题, 语言简洁、能体现冰屋特点、有宣传效果即可。示例:住北极冰屋旅馆, 感受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不朽之盛事》参考答案:

1.本文的标题为“不朽之盛事”, 解题时先要阅读全文, 弄清“不朽之盛事”的含义, 进而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提取中心论点。文章的结尾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因此论点要从此段中提取。参考答案:读书除了长知识, 更是学做人。2.解读此句的关键是理解“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的深刻内涵, 结合语境可以发现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更广博的知识。3.仔细阅读此段, 可以发现这一段是列举阅读中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的具体事例, 来表明作者的观点的。因此, 运用的论证方法为举例论证, 其作用是论证了“书即人, 人即书”的道理。4.试题开放性很大, 根据试题要求写出具体读书经历, 感受深刻, 表述清楚即可。

《解析苏轼的两首词》参考答案:

1.把:端, 拿。宫阙:宫殿。弄:嬉戏, 玩弄。何事:为什么。2. (1) 词人对月饮酒, 抒发身世之感;对月怀人, 并寄寓良好祝愿。 (2)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3.略。4.桂魄:即月亮。古人以月为魄。传说月中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 故称桂魄。乘鸾:王《龙城录》载唐玄宗游月宫见一大宫府, “有素娥十余人, 皆皓衣乘白鸾往来, 舞于大桂树下。历历:分明。骑鹏翼:《庄子·逍遥游》:“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里是说要乘风到月宫去, 用不着骑鹏翼。水晶宫:这里指月宫。5.此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 (1802) 作者谪居黄州时所写, 他的政治处境较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时更加恶化。6.这里流露出词人超世出尘的复杂思想。这是他政治失意, 内心抑郁的表现。他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解脱, 心情开朗, 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他的出世思想有消极的一面。7.两首诗词都抒发了孤苦的情怀, 都有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都对宇宙和人生有哲理性的思考。不同之处在于苏轼的词对月怀人, 并寄托美好祝愿, 情绪是健康的。李白的诗风流自赏, 不免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1.⑴抄写正确、工整、规范, 2分;抄写正确但不够工整、规范, 扣1分;抄错一个字扣0.5分。⑵zhèng mò (1分) ⑶“缥”改为“飘”“竞”改为“竟” (1分) 。2.D (3分) 。3.⑴把“是”改为“建立”。⑵在“防静电”后加“的功能”。如果有其他合理改法, 也可得分。4.略。内容与被仿句相关, 1分;结构与被仿句相同, 1分。所写语句内容不符合语境或是病句, 此题不得分。5.⑴假冒牛魔王⑵水浒宋江 (3分) 。6.答案不唯一, 符合题意要求即可。示例:某某, 你们不要再疯打了。这样做非常危险, 有可能伤了别人, 还有可能伤到自己。我们可不愿看到流血事件发生哟! (2分) 7. (1) 背灼炎天光 (2) 赢得生前身后名 (3) 却话巴山夜雨时 (4) 黑云压城城欲摧 (9) 停杯投箸不能食 (5) 飞鸟相与还 (7) 风掣红旗冻不翻 (8) 高处不胜寒 (9)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每空1分, 共12分) 。8.A (2分)

二、 (一) 9.⑴担心⑵周到⑶是⑷好坏 (善恶) (每小题1分, 共4分) 。10.⑴成年以后, 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⑵宋濂把实情一一地向明太祖作了回答。 (每小题2分, 共4分) 11.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2分)

(二) 12.仙人掌的刺刺痛了“我”的身体, 1分, 凯恩的宽容大度刺痛了“我”的心灵, 1分;既概括选文的主要情节, 1分, 又突出了选文的主题, 1分。13.比喻, 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凯恩不为“我”的恶作剧所动, 1分, 表达出“我”内心的恼怒, 1分。14.⑴高兴 (兴奋) 惊讶羞愧⑵“我”是个争强好胜的孩子, 1分, 让对手凯恩看见了狼狈相, 所以感到“沮丧”, 1分;凯恩的帮助又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因而“更加”沮丧, 1分。15.错误理解:相貌英俊;不受束缚;找对手的麻烦。正确理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宽容大度。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16.略。写出启示, 1分;能结合实际, 1分。

(三) 17.麝资源在急剧地下降, 保护麝资源刻不容缓。 (3分) 18.麝香是麝的分泌物, 可以制药, 也可制香料, 它的名称取自它香气四射的特性。 (2分) 19.作比较、列数字;具体突出地说明了麝香价格急剧上升。 (每问2分, 共4分) 20.“几乎”表明十分接近, 说明根据估算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麝资源的下降将近以指数式的高速度下降, 说明了麝资源下降速度之快,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分) 21.答案不唯一, 符合题意要求, 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示例: (1) 人类可以养殖麝, 提高麝的数量, 以保证麝香的来源。 (2) 可以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制造人工麝香。 (3分)

(四) 22.中国的年轻人是勇于承担的一代 (或“中国的年轻人是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一代”“中国的年轻人有能力承担起中国的未来”) 。23.先引用外国媒体对中国年轻人的评价, 1分;然后结合地震中中国年轻人的表现, 分析外国媒体如此评价的原因, 证明这种评价的正确性, 1分;然后一转, 指出这种评价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再列举中国的年轻人在这次震灾中的表现, 1分。2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写全两个得1分。证明中国现在的年轻人是有担当的一代;并且强调这一点对于国家的未来而言非常可贵;使论点鲜明、论证有说服力。写出两点得1分。25.略。填上的事实符合此处的论证逻辑, 2分;所填事实不符合此处的论证逻辑, 不得分;与上下文的语言衔接恰当, 1分。26.能明确表达感受且合乎情理, 1分;能结合实际说出自己的做法, 且符合选文的观点, 2分。

事理说明文 第4篇

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小区里玩,发现一棵木菠萝树下一群蚂蚁正在急忙赶路,我觉得很奇怪,心想:“这么凉爽的天气,它们在忙什么呢?”好奇的我就蹲在地上想看个究竟。只见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正聚精会神地往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急行军”,它们有的“单枪匹马”,头顶“白面包”,有的三五成群,前呼后拥地扛着“大吔”,还有的象是联络员,前后奔跑,一会用头碰碰这个,一会碰碰那个。呵,真好象是在看一场行军战斗片。追随它们的路线,我发现了它们的巢穴,它的入口要比地面高得两三厘米……正看得入迷,几颗豆大的雨点啪啪打在我的头顶,哦!下大雨了,我急忙往家跑,心想是不是要下大雨蚂蚁才搬家啊?带着疑问我上网搜索,果然验证了我的想法,原来蚂蚁还是小小气象预报员呢。

我又发现一点蚂蚁的奥秘。有一次,我在老地方“偶遇”上回搬家的几只蚂蚁,我想:“它们不会又搬家吧?它们会不会搬到人们家里?那可不是什么好事。”然后,我二话不说就一脚踩了下去,可是一只也没踩到,我又用脚在地上蹭了几蹭,好让它们找不着回去的路。后来,我一直盯着它们,发现它们在转悠几圈之后竟然安全地走回家了。这是为什么呢?我飞奔到家,打开电脑一搜索,哦!原来,蚂蚁的视觉器官非常灵敏,陆地上的景色、太阳的位置和蓝天上反射下来的日光,都可以用来辨认回巢的方向。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来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只要沿着这种气味走,就不会迷失方向了。有的蚂蚁,虽然不会在爬过的地方留下特殊气味,但是它们对往返路上的天然气味非常敏感,所以也不会迷路。正是蚂蚁的这些特殊功能,使它们可以排除干扰安全地回到家。我想要是我是一只蚂蚁就好了,走到哪都不用担心回不了家。

“事理学”之妙 第5篇

例如:韦伯是德国的经济学家,他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事工业区位影响的研究,创设了韦伯工业区位论。韦伯在分析复杂的工业区位时,首先假设了某地域内有相同的气候、地形、种族、技术等条件,有所需要的原料,有充足的劳动力,有固定的消费市场,以火车为运输工具,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在上述条件下,工业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而对成本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他的设计如下:

生产地为P 原料地为M1

燃料地为M2 消费地为C

以下两图是在假设条件下,韦伯都能找到一个生产点,如果把假设去掉,而又要实现生产低成本的目标,该是怎样复杂的一幅图。引发的启发有二:启发一是实现这个事例目标是可能的,但要综合各种因素;启发二是实现目标,考虑的因素很多,你要厘清重点参考因素,不然会裹足不前。

再回到地理课堂教学,有许多问题大家都在探索思考,如教师多讲还是少讲?教师板图与多媒体呈现哪一种好?教师提问多些还是少些?学生活动多些还是少些?吃透教材内容还是多导入时事案例地理视角解读?对于这些问题,应用“事理学”分析往往使人更明晰,因为它是研究把事情办成办好的学问。

就以教师板图与多媒体呈现来说,两者运用的效果,要视教学的内容而言。如地球转动、地震火山、生物演化、大气运动等用多媒体呈现,具有直观、生动、展现过程演变的作用。又如人口发展、经济结构、交通贸易等用多媒体呈现,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展现数据变化的优势。而另一些内容,如水循环、锋面雨成因、地形雨成因、长江干支流交汇处的城市等用简易板图,不失直观演绎又具有即时、随机添加提示的好处。再如有些内容,如洋流分布规律、南亚季风成因等如用板图演绎它的发生、发展,除了具有即时、随机添加的优势外,又能综合各影响因素以图示分析并滞留在黑板上,能让思维速度不同的学生有时间进行内容的消化。而漂亮的板图除了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能外,还会引起学生对教师专业的钦佩,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当然,地理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与板图呈现,事理学思维不仅局限在内容的选择,还思考执教教师的特长、学生的认知习惯、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就目前而言,地理老教师板图功夫可能比较深,青年教师多媒体技术更熟练些,但作为现代地理教师来说,应摆脱非黑即白的0-1思维,学会多媒体与板图呈现的有机整合,适时、适量、适当地糅合运用,则课堂教学会效果更佳。由于事理学是用系统思想分析处理问题的理论体系,前述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等问题,乃至教学设计、组织等环节的处理都可运用事理学思维进行合理配置,而不是简单的操作。因此,教师如果僵化地看待教学经验,盲目推崇教学理论,难免在教学理论、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中产生心理和行动的落差,也难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从这个视角看,优秀的教案、优秀的教学录像课也应是自己教学的一种参考。

三角形区位模式:

三者中哪个运费大,生产地就向哪一方偏

多边形区位模式:

教育领域中的系统事理 第6篇

一、反馈原理

反馈是有关过程结果的信息,这个结果反过来又被用来改变过程。二战期间研发了雷达控制的防空高炮。雷达提供了敌人飞机的方位的变化信息,以此反馈信息来调节高射炮的瞄准。反馈原理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最常见的就是基于作业、测试结果调整教学进度。

事实上,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也要频繁地使用反馈原理。笔者在研究观课评课时根据反馈原理设计了一个流程,见图1。

至于这个系统所确定的四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合理、有何依据等,笔者曾撰拙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予以详述,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

二、破除0-1思维——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应是跨学科基地主持人刘定一老师特别推崇的了。其渊源来自《论语》中的“过犹不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到《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再到《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单文经教授提出了“探究取向课程”。他认为传统的“永恒分析课程”,即有教科书的课程,过于注重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过于强调学科内容或学习经验、课程评价等,抹煞了师生的互为主体。为此,单教授积极倡导推行“探究取向课程”。简单地说就是用“学习书”的课程。我则认为在编撰教材时,我们或者可以多多思考如何兼顾“教科书”与“学习书”?或者单教授的“探究取向课程”原意亦如此?

我院陈晞院长在一次教研员论坛中阐释了教育教学领域的“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结合现在推行的绩效工资,大家对如何分配对占据20%比例的精英部分、占据80%比例的大众部分的关注度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思考。我想,正确的答案自然是“止于至善”。那么,至善之点在哪里呢?此点一定是曲线的最高点,但多半不是正当中一点。曲线不同,最高点也许偏左,也许偏右,见图2。

上一篇:高三数学专题复习方法下一篇:制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