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策略

2024-07-15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策略(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策略 第1篇

然而,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课堂提问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学生只是疲于应答的配角;二是教师的提问随意性较强, 未能真正以理解课文为宗旨设置问题;三是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 既无法设置关键问题, 又不能设置目标明确的问题。基于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策略。

一、准确定位

准确定位, 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占据主体地位, 教师起主导作用, 也就是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流程和学习心理, 设计并提出问题, 以激发、引领和点播学生, 最终使他们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 在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时, 教师可通过三个问题总体把握课文:其一, 对松鼠的“偷盗”行为, 家人有何说法?其二, 真相大白之后, 家人作何反应?其三, 在这些事件的背后, 我和家人的“不容易”体现在哪里?上述三个问题环环相扣, 不仅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更有利于他们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二、选准区域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 教师应选准提问区域, 使提问起到应有的作用。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分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已知区”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未知区”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已知区”“未知区”之间的区域是“最近发展区”。课堂提问的区域应选在“最近发展区”, 以使学生“跳一跳, 可以摘到桃子”。总之, 教师应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潜能。

在选准提问区域后, 就要明确提问的作用, 以便合理发问, 既突出课文的重点, 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既让学生将自身生活经验与文本情景相结合, 又深刻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例如, 在教学《灰雀》一课时, 教师可通过设置于“最近发展区”的三个问题 (其一, “果然”是什么意思, 能否列举一个生活实例进行说明;其二, 男孩说他没见过灰雀, 为什么又说灰雀一定会回来;其三, 灰雀“果然”回来了, 男孩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他在干什么,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引领学生进入男孩纯净又复杂的心灵世界, 以感受男孩的复杂心理。

三、明确目标

美国学者史蒂文斯认为:课堂的有效提问是形成有效教学的核心, 因此, 教师必须深入文本, 精心设计提问, 以优化课堂提问, 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提问要为教学要求服务, 因此, 必须删繁就简, 以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和领悟, 并让他们拥有更广的练习和迁移空间。基于此,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明确提问的目标, 并进行有选择的提问 (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 还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 还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是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 还是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 等等) 。

例如, 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 教师可提出四个问题:其一, 同学们, 在你们的心中,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称作“鸟的天堂”;其二, 借助预习提示,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其三, 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 有什么样的感慨;其四, 一株榕树便是天堂, 这是怎样的一株榕树。上述提问既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又突出课文重点;既摸清学生的学情, 又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策略 第2篇

(课题开题报告)

鸦滩中心学校语文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在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和方法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课堂教学不单是要求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学业优异的“高才生”,最关键是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要努力培养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

(1)、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着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追动刑和创造性„ „”,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对有效语文课堂进行研究。此外,教育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也为广大教学进行语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本课题研究是改革目前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状况的需要。

在我们对我校《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具体分析附后)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1)有的整堂课在教师的安排下“忙碌”地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思考。(2)有的整堂课教师淡化出场,一切学生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高级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哪一段就说哪一段,想知道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把自主等同于放任自流,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3)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各组成员在合作的目标和任务的分工上不明确,乱哄哄一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看似热闹,实质空洞。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课堂平淡,气愤压抑沉闷,缺乏情感、单调枯燥,教学过程中过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职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空泛,低质、缺乏策略的。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剖析,学生昏昏欲睡,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因此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鉴于以上几种现状,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3、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溜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几哦爱护司,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研究意义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生系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将不断促进“教学策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

(2)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

(3)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

(5)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的策略研究

(6)小学语文课堂辅助教学方式的策略研究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答、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步骤

1、课题申报:2008年4月,制订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08年6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送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课题实施: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进行课题中期研究,预计2009年进行中期研究情况评估汇报。

4、课题总结:2009年9月—12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

五、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集、影像制品、相关资料、案例集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着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六、基本保障

1、组织保障

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何结华

副组长:檀长红 徐小红 帅 菁

成员:郝结莲 郝玉珍 陈杏芳 李 燕郝国珍

课题工作组分工:

姓 名职 称具 体 任 务备 注

何结华小学一级教师负责对该课题的确立及研究的监控与调节,既是该课题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者、设计者,同时也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科学现象或改革方案的发现者、阐释者,承担或参与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展开,提供完成课题所需时间、人员,培训实验队伍,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申请并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研究成果等。学校教导主任、县教学能手

檀长红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辅助教学方式的策略研究省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

徐小红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市骨干教师

帅 菁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县教学能手、学校综合教研组组长

郝结莲小学一级教师进行相关年级的实证研究县优秀教师、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一线教师

郝玉珍小学一级教师进行相关年级的实证研究中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一线教师

郝国珍小学一级教师进行相关年级的实证研究一线教师

陈杏芳小学一级教师进行相关年级的实证研究一线教师

李 燕小学一级教师进行相关年级的实证研究一线教师

2、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1)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2)建立和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制度。

(3)建立教师反思性学习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规范教学反思行为。(4)专家指导制度。

3、经费保障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策略 第3篇

一、创设情趣,激活课堂气氛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就是来自于良好的课堂气氛。许多优秀的教师往往都是追求“情趣”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获得知识。我觉得创设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有以下两条有效的途径:

1、师生情感应重视交流

在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是不可缺少的。上课一开始,教师首先就要先进入角色,准确抓住文本中的情感,采取各种手段激情入境,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既风趣又富有启发性的话,那么更能象火种一样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像石块一样,荡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其次教师还必须要做到与学生角色互换,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多反思,充分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满足他们的成功欲望。如我在执教《云雀的心愿》第一课时时,一个学生读了课题后,另外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我觉得这个课题应该这样读:云雀的 心愿(突出心愿)这是课前没预料的,我并没有制止他,而是顺水推舟,便问:“你为什么这样读?”那位学生说:“我认为应突出心愿,就应该这样读。”我立刻恳定了他的说法和读法。然后引导学生就课题的读法展开了讨论。由此,使学生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唯真!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的过程。

2、教学形式应趣味多变

特别是低中年级,在语文课堂上,应适时、适度地加入一些有趣的表演、游戏、猜谜等活动,寓教于乐,对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大的帮助。《云雀的心愿》是一篇寓环保知识于有趣的童话故事的文章,针对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让学生与小云雀和云雀妈妈角色互换的方法,让他们凭着自己的理解去表演,去朗读。同时,通过角色的互换,又能促使学生生成新的思想,同时生成表达这种思想的新的言语。这样,学生将课文的符号语言变成了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言语,这就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后的“新产品”。

二、落实活动,营造语言氛围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种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是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对独立而又互为一体的其他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可是,在有的语文课上,往往出现“先谈话、再揭题”,绕了许多弯路;有的老师完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抓住文中某个环节,无限绕远,引伸出去,让学生“尽情”发散,越扯越远。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多大的效果,使课堂显得臃肿、教学“发胖”。那么,如何给教学过程“减肥”呢?这就需要我们抛弃繁琐的分析,倡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读中读懂、读通、会学、学会,进一步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真正内涵,培养语感。同时还应透过纷繁的教学现象准确把握教学的本质,牢牢把握语文课的基本特征,扎扎实实在课堂上学词、用句、写文章。

1、以读促悟,增强语感,提高学生领悟能力

朗读是推敲、揣摩、品味语言的最佳途径,对培养语感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学生的读,并非漫无目的的重复,而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读,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我在教学《云雀的心愿》第十四自然段时,学生朗读找到的句子后,我适时地出示云雀的心愿这些语句,同时引导学生大胆讨论,这里的话应怎么读?你是怎么看

难度出来的?顺势点出“一定、”“太重要了”及“!”的作用。此时学生自由朗读的热情很高,随后我再充当“向导”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从字里行间表现出小云雀的内心世界,领悟到小云雀一定要去植树造林的决心,语气十分坚定。从而读好描写云雀心愿的句子,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

2、扎实训练,产生兴趣,培养遣词造句能力

我国文字内涵丰富,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尽相同,意思相近的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只能选择其一。另外,一字读音不同,意思又不相同,在遣词造句上汉字追求严谨,表意精当。如《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土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上课时我把“贫瘠”一词去掉,学生交流说,贫瘠一词是对沙漠的总概括,又能反衬出失去森林的危害性有多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就必须在扎实的训练中让学生在练中得,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

3、学以致用,不断创新,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语言内化,把学到的语言为我所用随心所欲,这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理想的效果,我们要善于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并使这种创造精神得到发扬。学了《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模仿“森林是如何蓄水的”这一部分来写一段话,让学生体会观察要有序,怎样写条理才能清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授学法,引发自主探究

在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语文课堂已不同程度地变为应付考试的基地。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语文素养得不到发展,语文能力低下,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应着力探索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特别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研究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更要潜心分析学生的学路,集三者的优势,制定最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如我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如:“为什么说森林是个大水库?森林又是个空调器呢?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书,然后再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议一议,答案就能找到。但这还不够,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提炼语言,我顺势引导:“如果要把它讲得又简洁又明了,哪些地方你认为必须要讲清楚的?”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中心词,无形中既学会了概括,又形成了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越来越浓。

构建小学语文有效的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灵动的课堂,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地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提问,时机

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 存在种种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随意性过大、流于形式、提问量大、缺乏启发性等等, 这使得提问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所以, 身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 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并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谈几点个人感悟和想法。

一、把握好课堂提问时机, 充分开启学生的心智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 常常不注重提问的时机, 如学生正在深入思考某一问题时, 我们向学生提出其他问题, 这时学生原本的思路就会被打断, 学生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分析上, 我们向学生提出问,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总之, 在不合理的时机向学生提问, 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根本起不到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以充分开启学生的心智, 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积极运转的状态。

比如, 在学习《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 我并没有直入主题向学生直接讲述这篇课文的内容, 而是在上课一开始, 对学生说道:“同学们, 你们久居在城市中, 有没有一种被困住的感觉?想不想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 去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讲述的就是作者到山中去会晤了山中的众朋友, 那么, 作者要去会晤的朋友到底是谁?他在山中都去拜访了哪些朋友?下面, 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这样, 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问, 很好地抓住了提问的时机,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迅速进入对课文进行阅读的状态, 起到了开启学生心智、调动学生思维的良好作用。

二、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

任何提问, 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不要随意地对学生进行提问, 这样毫无目的的提问只会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 凸显不出提问的价值和意义。所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我们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去对学生进行提问, 引导学生顺着我们的问题对文本进行自主分析和研究, 从而达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认识的目的。

比如, 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过节的热闹, 我开始向学生提问以下问题:“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节日?过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出答案后, 我继续问道:“同是热闹, 但闹中各有不同, 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在我的相机引导下, 学生说出了以下答案:除夕 (喜庆、团圆) ;初一 (悠闲、快乐) ;十五 (红火、美丽) 。“再对课文进行阅读, 说一说你们这些感受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这样, 我通过向学生提问这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不断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思考, 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了积极运转的状态中, 达到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的目的。

三、提问要富有开放性, 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都在以同样一种模式进行, 即教师带领学生向自己预设的答案方向进行思考, 这样看似帮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际上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提问, 使提问富有开放性, 让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对问题进行思考, 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 在学习《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 在最后总结全文的阶段, 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1) 这半截蜡烛熄灭了, 但是伯纳德一家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面对这一家、面对二战、面对这些军官, 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2) 假如, 二战结束之后, 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 在颁发勋章时, 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 你想象一下上面会写什么?这样, 我通过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富有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便抛下了“唯一答案”的束缚, 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思考, 使提问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充分地凸显出来, 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的良好目的。

参考文献

[1]蔡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及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2 (04)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朗读策略论文 第5篇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方式,一直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重点内容。因为良好的朗读习惯与朗读方式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首要基础。但是,目前对于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依旧存在着教学方式不明确、指导方式不足等问题。因此,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以及所存在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策略

俗话说,朗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良好的朗读能力有助于更好的学习。就理解能力而言,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基础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朗读与理解以及表达方式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的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要注重提升朗读能力。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深刻的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小学生无论从年龄上还是心智上都较不成熟。因此,也缺乏对于朗读重要性的认识。通常只是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机械的学习,不知道学习的意义,缺乏问题意识。此外有些教师往往认为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对于朗读方式没有过多的进行讲授,只是让学生读出来就可以,不注重其语感、语速、情感的表达等等。这样的额朗读形式对于学生毫无意义。

2.教学中忽略了对朗读的指导

因为教师缺乏对于朗读方式的讲授,进而导致学生在朗读时,只是单纯的用读的形式将文字进行表述。通过这一简单的朗读形式并不能让小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不同方式的朗读,如对于有角色的文章,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对于每个不同的角色如何拿捏其情感,有的老师虽然会对学生的朗读方式进行相关的指导,但仅仅注重一些表面上的技巧,进也就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朗读内涵,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朗读教学具体应用方式与策略

1.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那么朗读便是学习语文最好的形式。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展开。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于朗读的学习与表达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素养。例如,当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画,并在播放的过程中选用较为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融入桂林山水的美景当中。相信学生在观看后可以感受到山水的美。随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身临其境的美,进而将朗读情感全面的激发出来,并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欣赏。

2.创设生动的朗读情境氛围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由于小学生对于许多事物不能看到其本质,进而缺少对于一些事物的深刻认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了解与探索,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了。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解,随后设计出适合的朗读教学情境。例如,对于语文教材中《小动物过冬》这一课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并根据文中设定的人物以及语言,通过简短的故事结合文中的语境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文中角色的情感,并将其情感以朗读的方式表现。

3.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榜样

小学生潜意识中的朗读就是将文字念出来,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的对小学生的这种观点进行更正。让小学生明白朗读不是简单的将文字以念的形式表述,而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结合作者的情感,以及所处的语境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先对文章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在高潮部分或者作者情感强烈的部分,应放快节奏或者声音高亢,要全面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对文章《母亲的恩情》进行示范性的阅读时,要注意将自己完全的融入于这一情境中,并且注意语速、语气以及声音大小的变化。通过对文章进行通读后,让小学生进行模仿朗读,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朗读中的缺点与不足,并及时的改进。

4.适当地开展朗读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教学中要全面的考虑到这些潜在的因素,并且不断的增强朗读的范围与朗读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合理的配置课堂时间,用5到10分钟用于学生进行朗读学习的时间。例如,在学习文章《父亲的菜园》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抽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此外,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将文章的主旨融入后进行朗读,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将其进行升华,进而体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综上,朗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因此,要积极地运用一系列的朗读措施,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凤霞.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几点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152.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 第6篇

一、明确有效提问的“目标点”

目标是教学中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达成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表明,课堂提问如能强化目标意识,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使课堂提问更好地为课时目标、课程目标乃至单元目标服务。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教者只有在提问前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提问明确的目的性。

例:《九色鹿》一文的主旨主要体现为正反两个方面:①颂扬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和机智沉着的高尚品质;②谴责调达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恶劣行为。一位老师在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文本的重点处进行明确提问:①从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以及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②从调达前后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中可以看出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③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呢?如此问题设计,既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又兼顾了课文的次重点(对王妃和国王的评价),从而深化了对文本中心的理解。

二、突出有效提问的启发性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字即启发诱导的意思。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教学实践证明,启发性强的提问,就像一个忠实的向导,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直至问题的彼岸。同时,对学生掌握一些分析推理的方法也很有幫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所谓“提问的启发性”就是指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激发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已知和未知的、旧知与新知的矛盾冲突。因此,在平时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者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上的“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到天呢?生1:青蛙没有跳出井来,它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因为它相信自己看到的天还是井口那样大;生2:青蛙虽然跳出井来,但由于它不能适应外面的大环境,所以又回到了井底;生3:当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世界如此美丽的景色时,它禁不住对小鸟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围绕着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积极思考,热烈争辩,想象多种结果,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学生的争辩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地锻炼。

三、追求有效提问的“立体化”

所谓问题的“立体化”,它是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的,即所提问题具有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样的特点。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的角度来讲,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线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例:一位老师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没有设计具体的思考问题,而是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负荆请罪”的画面,要求其它同学生对“小演员们”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评价。在学生积极评价指导的过程之中,教者又补充问:你对“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人物有着怎样的评价呢?生1:蔺相如的功劳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而廉颇对此不仅没有看到,还在背后出言诋毁蔺相如。如果不是蔺相如顾全大局,对他避而不见,廉颇真的会让蔺相如下不了台的,引发二人的冲突。生2:我觉得廉颇的话也很有道理啊,廉颇为赵国出生入死、拚命打仗,难道他的功劳真不如蔺相如吗?但我最佩服廉颇的还是他那种知错能改的品质。生3::对于二人的功劳,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用书上的话说“秦国之所以不敢欺负赵国,就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本课的教学中,教者所提的问题打破了以往“线性问题”单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倾向,无论是从导读面上,还是从思维训练上来看,都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第7篇

一、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 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开端引趣。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 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 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 俗话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

2、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 “迷” 呢? 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3、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出所要讲述的课件, 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参加与课件相关的教学活动, 例如演讲、情景剧和延伸解读交流会等, 通过教师学生的有效互动, 共同参与, 可以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关键。因此, 也应该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

1、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 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2、自我反思, 提高教学能力, 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

( 1) 教学目标的反思。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制定和修正, 以免目标过高不能实现或目标过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或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学效率低下, 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中出现的情况及时的进行反思和修正。

( 2)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两方面的反思。其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的一些内容, 有些知识可以涉及或拓宽, 使学生能人人都吃饱, 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是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根据课改的要求, 学生除了课本内容外, 还有拓展型、探究型的学习内容, 以及校本教材, 教师选用教学内容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 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 或对教材顺序做适当的调整。

( 3)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方法,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教师只有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第一、注重问题设计: 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 问题过难, 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 问题过易, 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 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 或 “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 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 环环紧扣教学内容, 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做到因人施问。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基础不同, 理解能力不同, 思维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 从学生需要出发, 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实施差异教学。

第三、留出等待时间: 按照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学生从理解问题, 提取加工信息, 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 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钟的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在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 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 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 如果在复习课上, 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 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 等待时间可较短些; 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当然对不同的学生的等待时间也要不同。

第四、及时作出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 教师及时妥善的处理, 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 促进课堂提问师生交互影响, 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强化, 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 对学生回答式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评价。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第8篇

一、给学生一个虚拟的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对课堂的印象通常是冰冷的、呆板的、严肃的, 如果学生感受到这种教学氛围, 学生内心就会非常紧张, 他们就不愿意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也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互动。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互动, 就要打破学生对课堂的认知, 教师可以使用创造情境的方法, 让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 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同名的歌曲, 学生被婉转的歌声吸引。然后, 教师让学生一边听歌一边体会课本中描述的故事。学生慢慢被悲壮的气氛感染。这时, 教师引导一名学生扮演王二小, 自己扮演日本兵, 让学生与自己互动, 学生此时会忘记自己是在学课文, 他们会主动愿意根据课本中的台词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这个故事, 教师和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中交流和互动。在互动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到课本中要表达的意思。教师把学生带入虚拟的情境中, 学生会觉得自己是在听故事或做游戏, 他们会慢慢忘记课堂的紧张气氛, 交流的气氛因此会活跃起来。

二、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乐趣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时, 通常会使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可是, 教师会发现有时学生怯于回答问题, 即使教师努力地提示学生思考, 学生也会表示出不合作的态度。教师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可是学生不肯展开交流互动自己也毫无办法。教师必须要理解, 所谓的交流互动, 必须是两个人对该话题同时有兴趣, 两人才能展开交流, 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 那么根本无法产生有效的交流。教师在责怪学生不合适之前, 应当思考自己交流的方式学生是不是真的喜欢?

比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孟母教子》一文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往往会向学生提问:“孟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孟母为什么要给孟子搬三次家?为什么孟母在学堂旁边会感到很满意?最后孟子成了怎样的人?”教师必须理解这些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了, 他们不能迅速理解课本中说的复杂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先从他们理解的范围内回答, 再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思考。比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回答:“孟母叫什么名字呀?”学生阅读课本, 回答没有名字。教师继续问:“那孟子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回答叫“孟轲”。教师问学生:“第一次孟子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学生回答“墓地旁边”。教师问:“墓地旁边一般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想象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孟母怎么想的呢?”学生回答孟母的思考。教师问完孟母第四次搬迁的过程, 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到孟母殷切希望孟子成材的心。当学生回答完教师的一系列问题时, 学生就能感受到孟母的那颗慈母心和她的生活智慧。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觉到交流的乐趣, 学生就会有了乐趣回答问题, 此时他们不会觉得回答问题是应付老师的提问, 这时师生之间的互动效率将得到提高。

三、给学生即时的评估反馈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时, 学生通常会很在乎教师给予的反馈, 学生如果感觉到自己受到否定, 他们交流的信心可能会受到挫折;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答案得到肯定, 就会愿意更进一步的交流。教师要能理解学生期待反馈的心理, 因此要对学生的交流积极性进行反馈。比如学生交流出现错误时, 如果教师直接否定学生, 学生就会变得畏怯, 教师可以使用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复述《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 学生因为口误, 说林冲住在李进家里。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的语气, 问:“李进?”学生会自己发现自己的口误, 他们自己更改错误后就不会认为教师在否定自己的交流成果;学生在复述棒打洪教头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描述层次不清晰的地方, 教师可以用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描述中哪里出现问题;当学生讲得非常好的时候,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哪一段说得特别清晰生动, 学生能立刻了解自己的交流成果。学生和教师使用评估的方法不断交流和反馈, 学生在教师的评估中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有交流的动力, 他们会为了得到教师的肯定而积极展开交流。

四、总结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第9篇

一、教师要做好有效的课前准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有效备课,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一堂语文课应该怎样顺利地进行下去,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因为,只有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清晰,思维逻辑明了,教学目标明确无误,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率地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最高。在进行有效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也就是教师必须明白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深入地钻研语文课本,了解每一节课的精髓,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有什么意义。其次,除了“教什么”之外,教师在有效备课的时候应该确定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如何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语文的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语文学习情况结合起来,从而设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导入新课,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如何巩固练习,如何进行课堂小结。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法,不要墨守成规。最后,教师还要做好语文课前准备。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把用到的课外材料、信息资料准备好,如果需要用到多媒体则要确认班级内的多媒体设备是否完好,这样才能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最终达到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新课改中指出,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可以使其产生愉悦的情绪。因为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可以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同时,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可以使学生产生温暖的感觉,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学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平等、温暖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由于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课堂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一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用新颖有趣的知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课堂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要宽容地对待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斥责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三、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同时小学语文也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它是学好其他门学科的基础,它包含着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要学会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并且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学习的欲望了,因此,教师不能故步自封,不要依葫芦画瓢,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语文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法有讲授法、阅读法、实践法、对话法和研究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合先人的智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具体如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决定,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最后总结出一套最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因此,广大教育者必须要从学生的根本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法,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教学中,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制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秦仕红.浅析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读书文摘,2014.

[2]王世民.关于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第10篇

一、精心设计,创新教学过程

1.巧妙切入,激活全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仔细斟酌,这同时为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设计带来了许多机会和平台,教师要善于从通篇课文着手,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独特、 有价值的切入点,并以此为突破口, “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全局性考虑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患得患失,需要有忍痛割爱的勇气,抓准明确、集中、单一的语言学习和训练目标,这样既符合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语言认知的规律。

2.打破常规,求异思变。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程序,教师如果时时处处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看似四平八稳,实则容易导致模式刻板,课堂氛围失去生机。 教师要尝试改变线型、封闭性的教学结构,打破“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讲授新课—巩固训练—课后作业”的传统教学流程,而要根据教材知识内容,学生学情特点,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用求新思变的思维方式,不拘一格地创造出“变序型” 课堂结构,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3.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即使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没有思考出来就害怕耽误了教学时间,就急忙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发现、质疑、探究,导致课堂死气沉沉而没有活力。在创新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存在,多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善于在教学设计中故意露出破绽,诱导学生现场质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并将学生的质疑环节化为课堂生成和课堂创新的资源。

二、创新教法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

1.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小学生每堂课仅40分钟,而教师传授知识需要时间,师生双向交流需要时间,学生自学实践也需要时间,因此40分钟对教师对学生都是极其宝贵的。怎样才能充分地利用好这40分钟呢?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巧问、精讲,压缩问与讲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训练说、读、写。也就是要将教师传授知识的时间,师生双向交流的时间以及学生实践的时间三者恰当地分配好,并让它们相对独立而又互相渗透,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2.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

3.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字词能力、理解句子能力、质疑问难能力、分析段意的能力、归纳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的能力、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如讨论、发言、游戏、表演等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训练学生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因为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得提高的前提。“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内涵在不断地阅读中就能体现出来,而且在广泛的阅读中也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学生阅读的同时,让学生随手写下读书感受、心得,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教学状态

1.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首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要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要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其次,课堂可以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如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

2.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或生成度。另外, 作业的布置要科学、有层次,这样就比较有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课堂 提高策略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73-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则显得更为重要,但目前我国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值得注意。本文我将结合多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借鉴专家一些理论研究,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展开探究。

一、教学环节要做到“紧”“松”相结合

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连结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链条的扣节。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搞单一的“满堂灌”不行,搞“平分秋色”同样也不行,搞只追求热闹的“花架子”更不行,假如这样,那么会给学生带来不良感受,从而使他的思维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必须按照教学规律组织衔接,正确处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关系,合理安排和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教师在把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将课堂教学环节根据轻重缓急设置的,搭桥引路,探究获取。使记忆巩固,总结归纳,灵活运用等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有紧有松,有张有弛。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按其规律有节奏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语言要做到“轻、重、快,慢”相结合

在教学语言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另一方面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

三、教学的量要做到“密”“疏”相结合

有的课堂教学“疏”而不“密”,教师慢条斯理,像温开水,一步一踱,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拉长的两节或两节以上的课。如在教学几个近义词时、或“褒义词” “中性词”和“贬义词”时,本来只需十分钟就能使学生弄懂弄会,但我要不断举例、分析,讲上四十分钟才肯放心,课堂松松散散,学生的思维如“慢镜头”晃悠。有的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在课堂上只“密”不“疏”,一味盲目加大单位时间的教学量,“马不停蹄”地跑,这个问题还未解决好,那个问题又抛出了,学生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赶,时间一长,造成脑力劳动超负荷,产生抑制,效果会适得其反。故当语文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时,要让学生较重的负担,较大的容量,让学生精神抖擞,或讲或辩,或练或议,或观察或参与,使兴趣达到高潮。大密之后,定要读之以小疏,让每一个学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间。

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講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教学节奏要做到“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如讲《埃及金字塔》一文,一开始可以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金字塔,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胡夫金字塔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如此宏伟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成的呢?”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老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联系课文内容,争着回答,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要他们在看完图片后谈感受。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实践告诉我们,掌握节奏变化规律,合理的调整好课堂教学节奏,使其达到最佳节奏状态才能符合新教材改革的教学观念,才能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使语文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至于成功的经验或教训,有待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吕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J].语文天地,2015(10).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互动策略 第12篇

一、互动要指向教学目标达成

课堂互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 应该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 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阶梯式问题系列;或者围绕教学重点, 组织一连串的“问题”, 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例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我提问:“大家读了课文, 谁告诉老师滴水穿石表现的是怎样一种精神?”

学生很快回答:“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要有恒心。”“做事要认真, 不能马虎。”“目标要专一, 不能三心二意。”“要有一个奋斗的目标, 并且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只要有恒心, 有毅力, 就一定能成功。”……

“你们为什么这么认为?”

“因为课文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三个人的例子, 他们的成功靠的就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那谁可以从文中找出最能反映这三个人滴水穿石精神的词语?”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绳锯木断、冰冻三尺……”

根据几个富有层次的问题, 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积累了词语, 而且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深深地感受到面对困难, 古今中外的伟人是如何用“坚持”与“研究”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美丽的,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人生的目标、智慧、信念、勇气、毅力等的追求与向往。

二、互动要具有生成价值

互动必须有学习价值, 有启发性, 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例如《大江保卫战》一文的第二段写了一群人如何保卫大堤, 第四段又突出写黄晓文怎样保卫大堤, 这样是否显得重复啰唆?

“作者是要我们从黄晓文身上感受到参与抗洪抢险的所有官兵都是这样的。”

“都是怎样的?”

“都有铮铮铁骨, 都是铮铮铁汉。”

“对!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 先概括地整体地描述群体这个‘面’, 再集中笔墨详细描写黄晓文这个‘点’, 读者既能了解整体, 又能欣赏到‘最精彩处’。我们写作文时也要运用这种写法。课文在写‘点’时和写‘面’有何不同呢?”

学生读完课文后, 回答问题更踊跃了。

“写黄晓文是抓住他受伤后的动作写的。特别是‘一咬牙, 猛地把铁钉一拔, 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 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 二话没说, 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 又爬上了大堤……’这几个句子把那种英勇顽强的精神, 奋不顾身的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这是以个体的英雄形象反衬出群体的英勇。从黄晓文这一铮铮铁汉身上, 我们可以想象到有无数这样的铮铮铁汉用生命之躯守护着千里江堤。

这个教学片段, 紧扣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有效互动, 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语象, 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 自己去体会和感悟, 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点面结合的言说智慧。

三、互动能够开拓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小学语文课堂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善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第六自然段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40年后, 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 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描述。在开放性问题的推动下, 学生兴致盎然, 很快进入角色, 通过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议一议, 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电影、电视画面等各方面的信息, 在得出大量答案的同时, 获得新奇、独特的学习感受与反应, 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得以培养, 充分体会到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 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而且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感恩的教育。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下一篇:网络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