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走向简约

2024-09-17

数学课堂走向简约(精选12篇)

数学课堂走向简约 第1篇

一、简明引入, “导”出魅力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情境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趣味性、生活性和可研究性。然而, 时下有不少的老师为了追求表面热闹,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使“情境导入”成了一种摆设, 所以我们要“简”其形式,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向数学知识。以下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开始导入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 你们玩过七巧板吗? (多媒体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 你觉得它们分别像什么?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成的?

师:在实际生活中, 像这些由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同学们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组合图形?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是从简单的问题出发, 再引导学生深入去思考, 这种运用实物引出问题的导入既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简练设问, “问”出精彩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在知识讲解与传授过程中, 教师是理性的引导者, 我们提的问题要“问到要害”, 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同时也能引领学生不断追寻。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 明确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 发现并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为此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 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 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 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 有的就不能?你发现了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 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是。”但在老师的反问声中, 引起学生质疑, 从而产生验证的心理需求。于是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任选三根小棒, 有的能围成三角形, 有的不能。进而引出对第二个问题的挑战, 发现其中的规律, 即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提问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及创造,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精练的设问是必须的, 它是营造简约课堂的前提。

三、简化环节, “活”化新知

利用多媒体能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 但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无形中就会被扼杀。有时, 选择简易的操作环节反而能给人一种明了的感觉, 在去繁就简的同时, 却保留了事物本身最经典的部分。如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要求圆柱的体积, 怎么办?

生: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

师:怎样转化?

生:可以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进行切分, 然后拼成长方体, 切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教师借助教具演示)

师:那么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体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师:既然圆柱体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那么要求圆柱的体积, 只要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吧,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 宽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半径, 高相当于圆柱的高。

……

显然, 老师在教学流程中并没有扶着学生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而是让学生主动获取、建构了新知。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花哨的环节, 可以简化环节, 让学生更真实、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四、简设练习, “练”出实效

习题练习是对知识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要从横向、纵向等方面观察和分析, 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设计简练的、有价值的练习, 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 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 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请给你家中的洗衣机设计一个布质洗衣机罩, 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需要用多少钱?”通过这样的练习,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学生要亲自用尺去进行长度的测量, 考虑求几个面的面积, 表面积如何计算, 还要进行布料价格的调查和选择。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简约”是一种高层次的反璞归真, 是一种境界。我们的课堂可以是平凡的, 我们的课堂也可以是普通的, 但我们的课堂必须是扎实的, 让我们齐心协力用心造就简约的数学课堂。

摘要:新课改以来, 很多教师一味追求课堂的教学形式, 过分依赖多媒体, 结果表面上是“热热闹闹”了, 但收效甚微。因此, 在数学课堂中, 应该尽量摒弃一些华而不实的内容, 用简约化教学演绎课堂精彩, 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享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约,课堂

参考文献

[1]许卫兵.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05) .

数学课堂因简约而高效 第2篇

内容摘要: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学课堂承载了过多的额外任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在例题与习题上大做文章,挖掘数学内容之外的东西,人为地添加了许多非数学因素,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如林的小手、形式的合作……结果是课堂热闹、学生喜欢、而效果令人担忧。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约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也是超越。如何构建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数学课堂,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打造简约的数学课堂 第3篇

前几天上了一节《三位数加二、三位数的进位加》,课堂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甚至很糟糕。细细回想,目标明确的一节课到底是被什么影响了?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把数学课上得简单明了,直到听了周立群老师的讲座,顿感豁然开朗。下面我以《三位数加二、三位数的进位加》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导入简要直接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后,数学课堂上以“情境创设”为风潮的导入成为教师们的最佳选择。其实数学情境创设只是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的真实背景,它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效果不大。因此,倡导情境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生长点。

本课我出示小朋友熟悉的苗苗小学第七周各班借书情况统计表,根据统计表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复习上节课的不进位加知识,接着引出进位加知识的探索学习,一切顺理成章。问题出在我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多提两个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重点不够突出,且有与试一试重复之意。我想只有找准切入点,直接切入主题,使学生带着质疑直接进入新知的探究活动,这样的导入才是简洁、自然、直奔主题,才能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的效果。

二、语言简洁精练

有位专家说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追求简约,其中首先是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很多人用“一是一,二是二”来形容比较简练的数学教学语言。简练的数学教学语言能给人直奔主题、酣畅淋漓的感受。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精炼、有效的语言刺激能起到很好的凸显教学内容的作用,而无效的语言刺激越多,越是削弱教学内容的凸显程度。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环节间的过渡,学生自然地在我的引导下深入学习。如果对笔算过程的概括能更简练,学生的掌握速度会更快。如计算85+126=,列竖式时提醒学生相同数位对齐,接着从个位算起,个位5+6=11满十,写1,进1;十位8+2+1=11满十,写1,进1;百位1+1=2,写2。这样清晰简洁的话语,化解了本课难点。

三、提问简单有效

课堂提问或追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我觉得本节课有几处可圈可点,我用一句: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呢?看看哪些小朋友能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探清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1)十位上8加4等于12,怎么办?(2)百位上怎么会是2,是几加几?1是哪里来的?(3)十位上是几加几?超过十了,怎么办?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本质,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从而成功突破学习的难点。只是我的提问思维含量不够大,还不能带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数学课堂简约之美 第4篇

简约数学教学是指数学教学中要遵循“简约”的原则,体现“简约”的要求,凸显“简约”的风格,追寻“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追求一种简约之美。简约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甚至还更高了,教师要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对繁琐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提升,不要过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不要过分强调面面俱到,不要注重多授其鱼,而应侧重授之以渔,从而达到审美化、艺术化、高效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借用一位哲人所说的“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约之美,美在简洁,美在意蕴,美在灵动,美在创造。

一、教学语言简洁,创造简约美

恩格斯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记住,变成口语, 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数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简约, 通过数学图形与数学符号把很多文字表示的内容很简单地表达出来,给人以简洁之美。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的话不厄长,简洁概括,去掉华丽精致的辞藻,删去可有可无的东西。

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的实例而导入:“书包16元,文具盒4元5角,你们会不会写?”让学生动笔写,这样得出两种不同的写法:16元,16.00元;4.5元, 4.50元。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写法教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钱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诱人简捷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孩子们的小眼睛都盯着教师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数学语言的生动、形象,使教学过程不再严肃和僵硬,成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获得新的知识。

二、探究过程简单,体验简约美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全面铺排,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它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猜想、推理的技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因而教师均会花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让学生探究什么、怎样探究,老师要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地探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观察、体验、发现、思考、比较、感悟,经历探究的过程。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还有一位学生说:“以前我们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有很多种方法,我猜想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也有很多种方法。”然后教师就鼓励学生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两个梯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有的用直角梯形,有的用等腰梯形,通过剪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得到8种不同的推导方法。 通过这样简单的探究过程,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练习设计简洁,感悟简约美

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简单练习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引领学生从简单练习中发现感悟新知,探索更简洁有效的解题策略,增加知识的厚度。还要为学生提供细细咀嚼和感悟的机会,跳出文本与教师设置的知识藩篱,这样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就充分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全面的进步。

四、教学环节简化,品味简约美

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对于环节预设,我们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教学的成功靠的不是搭花架子,而是朴实无华、扎实有效的教学环节。从课程的本质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简单厚实的环节,留给学生更多思考、 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其快乐发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

用心引领构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5篇

摘 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多途径的认知活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都充分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引领;简约有效;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结合几年来数学课堂实践,认为简洁有效是改进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法,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基于此,如何基于儿童需要,以数学本真之美拨动学习之心,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借实物教具直击概念本质激发兴趣

合理地使教具,实物,能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生材料,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第十册容积和容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盒子(盒子六个面厚度较厚),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学生根据上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能很快地算出盒子的体积是1372.5立方厘米。然后教师打开纸盒,出示给学生,此时教师接着问:在这个盒子里装满沙子,能容纳多少体积的沙子?生1:“纸盒的体积就是沙子的体积。“生2:”有点不同意,纸盒有厚度。“师:”要求沙子的体积,必须怎么测量呢“生:从里面量长,宽,高.”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从里面量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算出得500立方厘米。然后教师强调: “1372.5立方厘米的纸盒只能容纳下500立方厘米体积的沙子。在数学上,500立方厘米是这个盒子的容积”。

师继续追问:“这个纸盒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谁能总结一下体积和容积哪里一样?这时,结论就顺理成章的得到,即:体积包括容积,容积是从里面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从外面量长宽高相乘。继而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容纳物体的。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举出诸如瓶子,冰箱,集装箱,房子,牛奶罐等许多生活中常见到的物体。随着学生的举例,教师出示了一些有容积的物体。而后,教师抛出本环节中最关键的问题,即:谁能结合刚才的学习,说一说什么是容积吗?

在揭示容积概念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以上的直观学示后,兴趣盎然,学生很容易就容积的概念表达出来了,对于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有了较深层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言,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得深,理解得透,在浓厚的兴趣中形成了能力。本节课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是充分利用最普通的实物――六个面很厚的盒子,采用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真正凸显数学课堂的本味,学生收益较大。

二、巧用实物教具直观操作突破重难点

利用教具,实物进行直观操作,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对知识的本源进行深入浅出地剖析,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爱学,乐学,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有关立体图形的一些知识,更应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具体实物的感知,加深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形成解题的技巧,技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牢固地掌握。

我曾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对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感受颇深。当我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个正方体,学生纷纷动手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会,向学生提出了 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到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游戏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相等。

充分利用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单纯的讲授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此情此景,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学具、实物的操作与现代化的课件相比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务求本效的课堂追求。

三、巧借实物教具直观操作知识拓展延升

在学生的积极探索中,不仅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得以应用,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复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在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小学数学中如何人类的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能进行积极地探索,思考,我曾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这节课时,对其中一个环节设计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让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卡纸(长8厘米,宽5厘米),师生共同简要的回顾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这张长方形的纸,剪一个下底是8厘米,高5厘米的梯形,并求出你所得到的梯形的面积,再逐步地要求学生在下底和高不变的情况下,将上底逐步变短,通过学生的剪,最终,梯形的上底为0,即成为一个三角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与从前不一样的体验,一次从“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形变换过程。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基础,只有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才能把其他平面图形转化成己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沟通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完美统一,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识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去掉花絮,去掉繁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本真,变得真正简单而有价值吧。我想,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构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6篇

一、导入简截了当,彰显简约之美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简洁、有趣、有效的导入不但能精辟地点出一节课的学习目的,更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的状态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度。故设计导入时,我们应力求主题鲜明,不要过多的花俏,尽快切入核心问题,避免无益信息的干扰,保证学生充分感知对象,防止学习疲劳,为问题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若教者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打破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看似简单、随意、随手拾起,朴素无华的情境会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不知不觉中剥离出数学性的知识来,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彰显简约之美。

二、媒体简洁明了,凸显简约之优

陶行知先生说:“凡做一切事情,要用最简单、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可如今许多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教学趣味性,课前耗费大量的精力制作声画唯美的课件,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们偏偏喜欢上课件中可爱的小动物,而不去关注数学的本质。凡事都有利弊,据调查发现:过多的使用媒体课件,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而且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利用,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精美的课件,还不如在教学思路上多做“减法”,多考虑怎样不使用媒体课件也能上好课,而不是依赖它,真正做到: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被课件演示取代,教师的示范、板书货真价实。学生参与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知识的核心价值就会在简明的形式中得以凸显,数学课堂教学才会绽放出高效美。

三、练习简明扼要,感悟简约之妙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面对的是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一改传统的作业练习方式,切忌“机械重复”“题海战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提高到操作练习、拓展练习、开放练习、实践练习,通过精简的分段练习,让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简明扼要,体现“精”而“巧”。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是学生减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前提。这样,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既使学生更加准确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深切体验到数学的运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语言简切了当,绽放简约之花

精致与灵动的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学语言上。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效率。故教师课堂语言要准确、要精练,话不在多,而在精;话不在繁,而在简。所以,话要讲到点子上,讲在问题的节骨眼处,言简意赅,针针带血。这样才能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进而完成形象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过渡。当然,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更是“粘”住学生的有力手段: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紧迫的疑问,巧妙的点拨,能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的思维激起阵阵涟漪,把教学推向高潮。

“好课本简约,妙手才可得”!简约的课堂并不是“简单化”的课堂,它是一个简于“形”,精于“心”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内容数量上剪裁的“瘦身”,在讲与不讲的准度上精心把握的凸现。数学教学只有从简单出发,用简单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式为孩子构建简约的课堂,才能让数学课堂时刻绽放“简约之花”,让儿童的心在简约的课堂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数学简约课堂的特征 第7篇

课堂教学,它是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对象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本文仅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突出重点、难点突破这三个方面来谈谈简约课堂的特征.

一、问题设计简明

问题设计简明是简约课堂的基本特征. 问题是课程学习的起点,它具体明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问题设计,它指对问题素材选择、条件假设、体现形式、作答要求说明等要点进行规划的思维活动过程. 如问题: 反比例函数y =k/x( k≠0) 的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是什么? 请用函数定义域描述这个函数. 在这个问题中,素材就是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条件就是k≠0,形式就是数学语言与符号,作答要求则是依据函数定义域来描述函数的内涵. 所谓问题设计简明,就是指组成问题的要点简单且明确,不至于干扰或转移学生的思维方向. 如在“指数函数”模块知识课题导入中,教材( 人教版) 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是国民经济GDP的增长率y = ( 1 + 7. 3% )x问题,二是生物碳的半衰减问题.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在体现数学课程的社会生活价值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函数式形成过程的理解会感到吃力,教师必须制定相应有效的对策且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障碍,同时还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课堂思维点滞留在函数式的形成方面,因此它们均不符合简明要求. 如果改用“棋盘格子按级数增加放谷粒( 每格谷粒数y = 2x) ”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的古代经典数学问题,那么对引导学生认识指数函数的形成原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对于“国民经济GDP的增长率”与“生物碳的半衰减”,教材中在例题与练习题中多次出现,因此课题导入改用这两个问题,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也不会弱化数学课程的价值.

问题简明,它直指事物的本质或击中矛盾的要害. 作为课程教学,教师要注重挖掘或揭示教材中的知识与方法内涵. 如对于指数函数y = ax( a > 0,a≠1,x∈R) 的概念,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为什么要限定‘a > 0’”“a的内涵是什么”等问题. 又如在人口增长率例题教学后,教师就可以提出“确定增长率函数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减少率函数呢?”等问题. 再如在学生归纳出指数函数图像性质后,教学中就可以设计“指数函数f( x) 的图像与指数函数f( - x) 的图像是否关于y轴对称”,以此来澄清容易混淆的有关知识概念. 问题简明的效果,它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本质性认识,有利于夯实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二、重点突出简当

重点突出简当是简约课堂的必要特征. 突出重点,它是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 所谓简当,指精要且适当,既要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性,又要体现课堂学习环节的精要性,还有注意做到课堂容量与难度要求的适度性.

突出教学重点,它首先要求教师要科学地分析教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是依据数学课程知识与方法的内涵并结合课程目标要求来确定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主要为以下三种: 1数学概念与规律是课题知识内容的重点; 2基本技能方法是课题技能内容的重点;3数学研究方法与思维方法是课题方法内容的重点. 如“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课题,其内容要点为“指数函数概念、指数函数图像性质、指数函数概念与图像性质的应用”这三个.当然,这三个要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重点则是“指数函数图像性质”. 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形成背景与过程,前一节课题做了较为充分的剖析,学生已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本课题的概念建立仅是在前一节内容基础上的提炼与概括. 而“概念与图像性质应用”的基础在于对“概念”与“图像性质”的理解. 另外,依据“重视知识技能获取方式”的课程目标与“数形结合思想”的思维方法,即可以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点为“指数函数图像性质”. 整个课堂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重点来开展,这就是精要教学重点的思维过程.

如何适当地突出教学重点,关键在于课堂学习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采用下面三种教学策略来突出学习重点: 1突出知识构建的探究过程; 2突出技能形成的训练过程; 3突出思维方法的领悟过程. 如针对“指数函数图像性质”的教学重点,在知识构建方面,可以设计“比较函数y = 2x与y =(1/2)x的图像”的探究活动,其难度适当就在于这两个函数是最简单的指数函数. 在数形结合思想领悟方面,对于y = ax的图像,可以提出“图像越陡直或越平缓,a值各具有什么特征”的问题来深化学生对图像性质的认识. 显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它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粗略描绘指数函数图像的技能并能较好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有关问题,其内容适当就在于对图像本质特征进行设问. 在技能方法形成方面,教学中就可以对“底数相同而指数不同、底数不同而指数相同、底数不同且指数也不同”这三类代数值的比较各设计一例让学生进行课堂训练,以此来促进学生依据图像性质来解决代数问题,其容量适当就在于精练.

三、难点突破简捷

难点突破简捷是简约课堂的重要特征. 难点,它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但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或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是难点. 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就是难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没学好,还会为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 简捷,这里指简便快捷,针对突破难点而言,主要指解决问题的效率. 如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教师如果就“人们通过分析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概念内涵来阐述,那么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改用组织学生去触摸装有开水的热水瓶外壳活动,然后要求学生依据手是否有温热的感觉来判定该热水瓶的保温性能,则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外壳温热就是“现象”,而“保温性能”则是本质,学生容易理解,无须多费口舌. 这就是简捷,其突破的策略就是“深入浅出”.

应该说,难点突破是否简捷,究竟采用哪种教学策略,它无章可循,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或何种手段,都必须贯彻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 下面还是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课题为例加以说明.

上面说过,本课题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指数函数图像性质”. 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函数y = 2x与y =(1/ 2)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是本课题的学习难点. 在这个难点突破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以旧探新”的教学策略,具体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探究: 1函数y = 2- x与y =(1/2)x有无区别? 2对于y = 2- x,若取x < 0,函数y = 2- x的图像与y = 2x( x > 0) 的图像有无区别? 3对于y = 2- x,若取x > 0,函数y = 2- x的图像与函数y = 2x( x < 0) 的图像有无区别?可见,这三个问题都蕴含着很强的启发性,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思考,一般都能理解指数函数y = ax( 0 < a <1) 的图像与y = ax( a > 1) 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在图像性质应用训练中,掌握比较“底数不同且指数也不同的指数函数值”是其难点. 如比较1. 70. 3与0. 93. 1,教材是采用寻找中间值1. 70= 0. 90= 1这个值来进行比较,然而如果启发学生依据指数函数的图像特征来进行比较,思维方法更简捷,而且适用于任何函数值大小的比较. 这种解题思维方法难点的突破,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问题优化、突出重点、难点突破是构建简约课堂的基本要点,其中蕴含着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艺术的运用等诸多方面,它们实质上均属于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创新行为. 名曰简约,不拘于形式,不追求轰动效应,但实际不简单,它是教师专业成熟度的标志,也是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体现.

摘要:简约课堂,它指朴实、简洁、实用且高效,既便于操作,又便于借鉴的课堂学习活动.问题设计简明、重点突出简当、难点突破简捷是简约课堂的基本特征,其中牵涉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艺术的运用等诸多方面.

让数学课堂绽放简约美 第8篇

内容———简约厚实, 突出主线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 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 特别是抓住课堂的本质内容, 精简非本质的内容, 就会使一节课显得既厚实又简约, 有“骨”也有“肉”。以“年、月、日”一课为例, 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来自学生的三个问题:1.学什么? (知识的切入点) ;2.怎样学? (知识的增长点) ;3.有何用? (知识的延伸点)

俗话说:“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教师把握住了这三个核心问题, 课堂教学的主线就相当清楚了, 而其他的细节、知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 就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而言, 它的本质表现形式都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有何用?这三个问题也构成了数学课认知冲突的主线。

目标———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规划课堂教学全程的起点, 也是反思教学效果的基准。教学目标的拟订应该“简洁明了、实实在在、易于达成、便于反馈”。如, 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我拟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以了解每个月的天数为载体, 通过手势演示的方式, 达到识记每月天数的目标;2.以计算全年的天数为载体, 通过自主尝试、全班交流的方式, 达到算法多样化基础上合理优化的目标;3.以大月、小月、平月的区分为载体,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的方式, 达到渗透分类思想的目标;4.以理解二月份的特殊性为载体, 通过自然常识、历史资料介绍的方式, 达到传播数学文化的目标。这样既关注了目标的全面性, 又关注了目标的达成性, 用“以 () 为载体, 通过 () 的方式, 达到 () 的目标”的形式来撰写教学目标, 使每一条目标都实在、具体、明晰, 从而利教、利学、利评。

环节———简化流畅, 清新明朗

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但是由于教师的预设过多, 从而使原本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笔者始终相信:“好课本简约, 妙手才可得”。我们何必设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环节让学生钻?我们不能忘记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比如, “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引入环节, 一位教者先通过课件播放了一段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录像, 然后提问:“同学们, 从刚才的录像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 纷纷回答:我看到了姚明;我看到了奥运五环旗;我看到中国运动员很多;我看到了奥运会火炬……几分钟过去了, 仍然没完没了。教师只好继续引导:“姚明手中拿的是什么?”有学生立即回答:“国旗。”“国旗上面有什么呢?”“五角星!”学生齐答。听到这儿我才明白该教师原来是要让学生从录像中找到“五角星”这个轴对称图形。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而言, 用五六分钟的时间才将探究的内容引出来, 实在没有必要, 也没多少价值可言。

简约化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过程简洁、思路清晰, 紧扣“主线”展开, 层层向前推进, 有“娓娓道来”的感觉。而另一位教者先组织班上女生摆出了一个“千手观音”的造型, 唤起了学生对春节晚会这个节目的回忆,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节目美轮美奂, 带给人们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享受, 你们觉得节目中这些造型有什么特点?教师的适时点拨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简约而有效。

指导———简要到位, 恰到好处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 需要教师“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 需要教师“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 需要教师“辅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当力求简要到位:指导得精当, 指导得明白, 指导得科学, 指导的内容要具有提示性、启发性和示范性。例如, 在作钝角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时学生经常出错误, 原因是生活中人们讲的“楼房有多高”、“身高是多少”中的“高”往往是以地平线为参照物, 是垂直于地面的。而数学中所讲的“三角形的高”, 是垂直于指定的边的 (也就是底) , 是以底边为参照物的。“数学里的高”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高”!因此, 当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意义的“高”进行辨析后, 他们画三角形高的时候就很少出错了, 这样的指导才点在问题的“要害处”。

多媒体———简单实用, 以一当十

从当年的热烈追捧到现在的理性对待, 实践证明, 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 从教学成本的角度来看, 有时不恰当的使用甚至是一种浪费。实践再次告诉我们, 大多数的日常课堂还是适合使用常规媒体来教学的, 并且只要教师认真吃透教材, 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来教学, 课堂照样可以很成功、很精彩。现在课堂常见的三“无”现象 (无板书、无看书、无书面作业) , 恐怕多少也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度有关。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为了形象表达“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的课件, 模拟了体积转换的实验过程。试想我们若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通过倒水或倒沙子的方式亲历探究的过程, 那么比看动画演示更有价值, 因为动手实践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而课件的演示只是一种结果的展示。

语言———简练深刻, 字字珠玑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问题语言要导向明确, 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 评价语言要扼要坦诚。如, 教学“可能性”一课时, 我们通常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我们问:“抛3次硬币, 有1次正面朝上, 有2次反面朝上, 那么抛第4次硬币结果是什么?”不少学生会选择“正面朝上”。理由是: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 都是二分之一, 共抛了4次, 不就应该是正面和反面各2次吗?所以, 第4次应该是正面朝上。在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充分讨论, 然后借用一句“硬币是没有记忆的”数学名言对此作了点评, 简明、形象、深刻地指出:每一次活动都是一个独立的随机事件, 每一次抛硬币的结果都无法确定。

数学课的评价语言力戒廉价表扬、肉麻吹捧, 要是非分明、真实坦诚, 这样的语言才有分量。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充分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追求简约化课堂的过程中更为重要。它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召唤、调节、启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 使之走向高度凝练、成熟, 具有大家风范与个性风采。

简约但不简单的小学数学课堂 第9篇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1. 多种教法并用, 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混乱。

借新一轮课改时机, 众多小学数学教师纷纷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 设计了如情感教法、情境教法、多媒体教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这些教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但一时间多种新教学方式令数学课堂呈现出混乱的状态, 难免会令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2. 教师片面追求创新, 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小学阶段,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小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引导学生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数学, 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当前, 由于新式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本末倒置, 将数学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了创新教法上, 期望能通过新鲜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而没有从数学知识本身着手, 挖掘数学的趣味性, 用数学本身来吸引学生。此外, 部分教师在应用新式教法时, 忽略了数学学科的复杂性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盲目地将多种复杂新教法用于数学课堂, 增加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

二、简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 简化课程内容。

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数学知识进行简化重排, 将简单的内容整合起来, 化解数学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例如, 在讲到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厘米和分米》时, 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的知识与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结合起来, 将长度知识整合起来统一讲解, 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还能让学生系统地学到长度知识。在讲课时, 教师可以准备几根一米长的塑料尺子, 上面清楚地标注了毫米、厘米和米, 然后为学生补充1分米=10厘米的知识。将尺子分发下去, 让学生观察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四个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发现10毫米是1厘米, 10厘米是1分米……在学生对四个长度有了初步认识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些物品, 让学生用四个长度单位来记录,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十张纸的厚度 (约1毫米) , 再让学生测量黑板的宽度 (约3.5米) 、课本的长宽等, 然后让学生分别用毫米、厘米、分米、米来记录多种物品的测量数据, 让学生明白不同单位适用的测量对象不同, 从而理解区分长度单位的方法和使用单位的作用。

2. 对复杂知识进行简化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在讲到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点时, 教师应该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对知识进行简化, 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例如在讲到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除法》时, 教师可以通过口语化的方式复述除法的概念, 降低概念的抽象性。例如, 原概念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教师可以说除法就是平均分配, 并举例, 现在有一筐苹果共100个, 如果班上有50位同学, 怎样才能让每个同学分到的苹果个数相同呢?然后引出除法算法, 用100除以50, 得出每个同学分2个苹果;接着教师可以问, 假如只将苹果分给其中一组同学 (每组10人) , 怎样让每个人得到的苹果一样多?接着引导学生用除法计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运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家里买了一块披萨饼, 要平均分给一家三口, 如果披萨原本已经切成了相同的6块, 那么每个人可以分几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

3. 将生活实践与数学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目前许多教师在讲到方程时都喜欢运用幻灯片来给学生演示建立方程的步骤, 这样的方法却过于繁琐, 不但浪费课时, 也无法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因此, 教师在给学生介绍方程知识时, 应该联系生活将建立方程式的思路转化成一般运算思路。如, 现在需要折240只千纸鹤, 有6位同学, 每位折了24只。剩余的纸鹤交给另外3位同学折, 平均每个同学要折多少只?运用一般运算进行计算需要分两步, 用240减去6×24的积, 然后再除以3, 但运用方程可以一步到位。教师可以将这类问题比喻为“凑数”, 建立的方程必须凑够240。已知6×24是其中一部分, 只要再凑上“另一部分”就能凑够240。将3个同学需要折的只数设为x, 3×x的积就是“另一部分”, 那么将“6×24”与“3×x”加起来, 就能凑够240, 写作:6×24+3x=240,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很快地理解方程的本质, 明白方程计算的作用。

数学课堂走向简约 第10篇

一、简洁清晰地凸显教学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里, 数学课堂承载过多的额外任务, 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 在例题与习题上大做文章, 挖掘数学内容之外的东西, 人为地添加许多非数学的教学目标, 造成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 实际上学生糊里糊涂, 不知要学什么, 学了什么。因此,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简约, 凸显数学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晰地领悟到在学什么, 又是怎么学的, 才能保证数学课特有教育功能的发挥。这样的课堂, 才有“数学味”可言, 才能体现数学本色。

案例:《9的乘法口诀》

师:1至8的口诀大家已经记得很熟练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 。

师:在这节课中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想办法编出9的口诀, 还要能巧妙地记住9的乘法口诀、灵活运用9的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拿到这三个苹果吗? (教师随即在黑板上贴出三个红苹果:编、记、用。)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 既明确了教学目标, 又让每个学生明确地带着目标学, 而且便于学生自我审视最后的学习效果, 数学课堂学习的主线非常清晰。

二、简约有度地处理教学内容

教学要注重内容, 因为教学内容的质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注重内容就要去掉非本质的东西, 增强内容的可读性、思考性, 要选择能引发学生深入、有序思考的教学内容。

案例:《圆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

课件出示上面这样一组平面图形:

师:比一比, 说一说, 在你们心目中圆是怎么样的图形?

这里教师一开始就抛出一组平面图形, 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 在比较中突显圆的特征, 完善对圆的认识, 从而理解关键点:封闭、曲线。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不繁华, 但具有较深的数学内涵, 思维含量极高。

三、科学实用地选择教学材料

选择教学材料应该考虑科学性、目的性、可操作性。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 学生选择身边的数学书, 作业本和铅笔盒等简单的、生成性的学习材料, 进行了简单的操作过程,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提出质疑:同样大小的桌面, 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面积单位的出现就显得很自然。另外,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这样的选材实用性大, 可操作性强, 不必被课前准备所牵拌。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教学材料。预设的课堂与现实的课堂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何拉近这段距离, 那就要求教师经常以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考虑学生的真正需要,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思维去主观臆断学生的想法和知识起点, 这样才能选对教学材料, 帮助学生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朴素务实地选择教学方式案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师: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的竖式怎样写?商写在哪一位上?

出示:195÷39

师:请用竖式计算。———交流阶段:刚才你碰到过什么问题吗?

生:用估算的方法估出的商偏小。

师:初商为什么会偏小?那商有没有可能偏大呢?做做以下两题, 想一想。

师:什么情况下初商容易偏小?什么情况下初商容易偏大?做做以下题目想一想。

这里没有花哨华丽、生动有趣的情境, 有的只是一组组精心设计的习题, 一个个精心提炼的问题,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练习, 一次次的思考, 一次次的课堂沉默,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学生的思维才完成了由个到类的提升。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 (简单是方法的简单) , 所以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应该让学生能更真实、有效地进行学习, 而不是去追求那种无谓的“花哨”。

五、简要精练地组织数学语言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言简意赅, 会给人以明亮清澈的透明感, 学生也会心旷神怡。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 既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要求、学习结果的指导与评价, 也是教学环节上下的衔接, 更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法的引领。衔接语、评价语流畅到位, 也十分重要。

六、简便实用地选择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作用仅仅是辅助, 因此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以既能帮助自己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 又能高效率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尽可能少投入人力、物力、精力和财力作为标准。

多媒体教学用在必须处。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数学关系, 一些不易观察的、危险的、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 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发现来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认识, 因为它真实、快速地再现变化过程, 所以有极强的感染力。

不过, 实验操作活动与直观演示更具可行性、高效性。课件演示的毕竟是“模拟”的, 它离真实的客观世界毕竟还有一段距离, 而且课件制作对教师本身业务素质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 有时实验操作活动与直观演示比课件更具可行性、高效性。特别是源于生产、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概念、方法、关系, 用更接近于自然的模型会更显得简便易行、方便高效。

操作方便、可行性强, 符合产出效率最大化的经济学原理, 而且, 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体的操作体验, 通过动手折叠过程产生的内心对平均分后产生分数的真实感受, 并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变化更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代替的。

所以, 教学中究竟用何种教学手段, 关键还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材料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来定夺, 在产生同样效果的情况下, 应以操作简便为优———用最少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效率应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让简约教学回归数学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简约 追求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作为先行学科,很多先进的理念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也在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多途径的认知活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都充分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意识。然而,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教者对于“形式”过分地追求,往往多于对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对于“热闹”的追求,往往多于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考虑。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真,课堂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我们明显感受到,相当数量的数学课似乎又走进了一个新的烦琐化、技术化的教学误区。因此追求实效,易于师生共同参与,变难为易,变繁为简的课堂教学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目标。

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简单起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呢?下面就粗略谈谈本人对简约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目标简洁明了

教师要在教学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每一节课应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一堂课,能彻底解决学生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就是一堂好的课。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贪多求全,要看学生能学多少,目标不能太大,不要提空洞含糊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做到简单扼要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呢?

首先,教师要深刻研读数学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前后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背景、来源、现状和发展,要了解作者的编排意图,能正确地解读教参。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后,在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定简明扼要、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选择的教学目标不能多,一般情况下一两个即可,多了目标就不集中了。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似的教学要好得多。

教师要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上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认识基础和个性差异,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实际来通盘考虑,将教学目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陈述出来。

例如,在我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把目标拟定为:①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②会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进行圆的面积计算;③通过尝试猜想,尝试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转化教学思想。本课目标设计较为实在、简洁,通过教学,容易达成。

二、教学环节简化自然

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事情,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简约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层递性。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①999×9+999=?②147×36+147+63×147=?③(100+8)×125=?④98×35=?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时,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个导入,表面上看朴实无华,仔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整个导入过程一环紧扣一环,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一上课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教学媒体教具简单实用

从当年的热烈追捧到现在的理性对待,实践反复证明,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从教学成本的角度来看,有时不恰当的使用甚至是一种浪费。实践证明,我们的大多数数学课堂,还是使用常规资源来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只要认真吃透教材,把握学生,常规的教学媒体使用得当,效果毫不比多媒体教具差。有时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照样能使课堂成功、出彩。当然,这不是否定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是对多媒体教学应采取理性的态度对待,不能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同分母分数加法时,让学生拿出一个圆片,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让学生涂出 ,再在圆上涂出 ,教师提问:把和 合起来是多少呢?学生自然而然说出是。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复习了 和 的意义,还直观地呈现了计算结果,一举三得。

四、教学语言简练深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追求简洁,其中首先是简练的教学语言。很多人用“一是一,二是二”来形容比较简练的数学教学语言。简练的数学教学语言能给人直奔主题、酣畅淋漓的感受。例如,一位老师上的“合理安排时间”一课,在让学生设计一种能最快喝到茶的方案时,只用了简单的几个问题就把学生的活动交代清楚了。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最快要多少分钟才能沏好茶?其实数学语言不需要华美的外包装,只要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确。有效提问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能问在关键处。数学教师的语言越朴实学生越容易理解。

另外,数学课的评价语言也要简练,力戒廉价表扬、要是非分明,真实坦诚,这样的语言才有分量。

(1)如学生回答错误、做题目错误,教师一定要指出错在哪里,说:很遗憾,你错了,再想想(试一试)。

(2)当有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说: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多么单调呀!×××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3)当学生之间进行争论时,教师说:为了说服对方,请亮出你的有力证据。

总之,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充分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追求简约课堂的过程中更为重要。它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召唤、调节、启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负,简约,策略

一、前言

现实生活中,对教育怀有“无限的期待”,因而总给教育做很多的加法,最终使得它有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当前的教育要做适当的减法,要留给学生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学习与创造。要重视简约的教育方式,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做“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但当前学生的学习,却面临着这样的矛盾:知识的无限性和人生的短暂性。因此,教师总是竭力追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开尔文说:“别把数学想象得艰难晦涩,不能捉摸,它只不过是常识的升华而已。”那么,要想给数学课堂“减负”,应当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二、转变教师的思想

在大量数学课堂上会发现,数学教学已走进一个烦琐化技术主义的误区。教师津津乐道于教学过程的精雕细刻、完美无瑕,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动作都被精确设定。这样的设定看上去完整,实际上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拘小节而失大气。课堂“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很难找到原汁原味的“数学味”。一堂数学课,从头到尾,排得满满的,经常还会出现下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有讲完、还要拖课的现象,惹得学生们厌烦,从心里抵触老师,抵触数学。数学教师要想在先进理念与尴尬的现状之间做到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能一眼洞穿其本质,就应从不断附加各种因素做“加法”转变为做“减法”,简约化必然是数学教学的方向之一。

三、凸显教学的主旨

简约数学教学在做“减法”时,更要做“加法”。零碎的选材,烦琐的训练,多余的环节,落后的观念等等,肯定都是要适当减少的。而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清晰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思想、品尝学习的乐趣,则是要尽力凸显的。数学课堂要走向简约,明确数学主旨是前提和保证。“主旨”明确了,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时就有了根本出发点,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容易清晰起来。同时,“主旨”紧扣、起转承接、轻重缓急就落在实处。例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时,PPT上有很多图片,琳琅满目很有趣。但在播放一遍后发现太烦琐、太零碎,主题不明确,删了一半幻灯片后,只留下课本上从前、后、左、右四个方面观察的图片,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观察和得到这幅图的。待掌握了一些技巧后,再观察第二幅图、第三幅图,就变得很简单。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学得云里雾里,效果不佳。

四、简练选择数学素材

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外界信息,只有进入工作记忆中,才能被加工和认识。但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加工七个左右的信息块,而且其负有加工、组织、比较等任务,工作记忆只能同时记住两个到三个信息组块,如果数量超载,信息加工活动就会受阻或根本无法进行”。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数学素材、学习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在“精”中体现“少”的力量。数学课堂倡导简约,选材需要代表性,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在少量的材料中,要充分利用,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改、一题多义,使每一个数学素材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最大效益。例如,华应龙老师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一把剪刀、一张纸,对纸张反复利用,创造出了意境深远的课堂。再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时,可以把白兔灰兔,换成公鸡母鸡、杨树桃树等问题,从而理解求一部分用减法。然后,同样用这些题型,理解求一共有多少时用加法。

五、练习安排的简化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老师们常常挖空心思,收集很多练习,把课堂占得满满的,这让数学课堂走向了忙碌和凌乱。简约化数学课堂遵循“少就是多”的理念,强调练习设计的知识要精心设计、精当选择、精巧安排,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可以只安排下面两题:()里最大可以填几?最小可以填几?54-()=5□、54-()=4□。这组题不仅包含了不退位减法,还包含了退位减法,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看到退位和不退位的真正原因,掌握了退位和不退位的规律,形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整体认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给数学课堂“减负”,教师就得做一个“丰富”的数学教师,要有丰厚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要一如既往地保持奔跑的姿态,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身体力行地在数学教学中实践简约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岑建波.试析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

[2]任菊红.例谈“数学广角”的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4(21).

上一篇:弱势群体形象下一篇:移动通信网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