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2024-08-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精选12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第1篇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是其治国理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分别从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前进动力、根本保障和外部环境五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所面临的基本情况,构成了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其系列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问题所提出的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各种文化和思潮在这里汇聚碰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一)明确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回答了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坚持不懈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养有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以及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人才。

(二)明确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实践依据

1. 要加强党组织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

各级党委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掌握工作主导权,要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不断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才能使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蔚然成风,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后继有人、活力充沛。

2. 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必须利用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重视在其他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利用高校大学生各种活动载体,以校园活动承载政治宣讲任务,传播党的声音,歌颂先进典型,普及理论知识,唱响主旋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3. 要利用好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发展,在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载体、新平台的出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效利用就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4.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队伍

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解决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这块意识形态的高地如果我们不去坚守,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各种思想杂草就会丛生。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让人眼前一亮,心中温暖,感觉到了希望,也给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把“尚方宝剑”。笔者相信,在讲话精神感召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突破,创造新的辉煌。

摘要: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基础,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充分结合工作实际,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析。

关键词:习近平,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闻竞.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的理论体系与基本特质[J].清江论坛,2016(1).

[2]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江西日报,2016-12-09.

[3]葛慧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N].人民日报,2016-01-2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第2篇

【摘 要】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可行性。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建设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推动下,各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有利于整体提升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更能缓解就业压力。但纵观全国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现状,多停留在理论灌输以及具体就业政策的宣讲层面,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更是缺乏。因此,有必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模式,将“双创”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1、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多数高校仅把“双创”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组成部分,缺乏独立课程体系的意识,因此,在师资安排上,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课老师或辅导员兼任“双创”课程,没有专职师资;在课程内容上,仅灌输“双创”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就业创业政策,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授课形式上,多采用大班授课,甚至有些高校仅仅做几场“双创”讲座。总结起来,这一局面基本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不重视造成,而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体系,可以探索将“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升学校、教师、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从而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年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以教授理论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模式,这一长期坚持的模式越来越让学生觉得乏味,影响了学习动力。而“双创”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实践或者案例基础之上的,如果将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双创”以及大学就业实践和案例中,使学生通过“看得着、能感知”的这种有机会自身经历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更能增加相关理论的可信度。从这个角度讲,推动“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可行性

1、理论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偏重于思想教育,创新创业重在使学生增强“双创”意识,同时,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基本是统一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本身就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内容,这和“双创”课程教育内容是吻合的,只是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之,理论上,“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物质观等观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保障。

2、实践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经济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牢牢建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就业实践基础之上,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基础上的,可分为意识形态教育、能力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所以,二者都必须立足于实践层面来开展,都必须在教育体系中贯穿实践环节,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部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高校中由独立的教学单位负责,模式日趋完善,因此在实践中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所有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要求,目前情况,一方面不可能依据每一个学生的特色设置创新创业个性化课程,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短时间内形成独立的教育教学部门和体系也不现实,因此,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双创”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推动相关师资以及教育方法融合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目标。

1、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根据实际,将创新创业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目前比较可行且有效的办法。比如,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别纳入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都是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的,国家创新创业和就业政策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因此该课程完全可以承担部分“双创”授课任务。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时代精神以及职业道德部分,本身就是“双创”课程内容,还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也都和“双创”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这种融合,不仅消化了“双创”课程内容,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2、在师资上实现二者融合

师资是教育的基础,很长时间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配备都存在不足的境况,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大多非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基本上是由行政人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专职比例也很低,此情况下,推动创新创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融合实属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中,选择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符合国家要求的部分师资,实施培训,使之能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这样,不但有利于“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有利于整体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3、在教育方法上实现二者融合

长期以来,各高校招生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成为就业指导课的附属,且多数由就业部门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导致偏离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使学生无法真正实现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同时从大教育观来看,也无法真正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弥补这种缺陷,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因此,通过教学方法上的融合,对二者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有益的。首先,通过融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竞争力,就业率也就得以提升。其次,通过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是和自己的就业创业以及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在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第3篇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比较

美国的高校教育同中国的一样,德育的主要途径还是公开的、正面的教育。在美国高校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教育灌输,另一种是启发式教育。高校教师在传授社会政治思想准则和标准的时候,观点和立场不能有丝毫的模糊和中立的态度。

尽管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张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但是,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学校都不允许宣传和传播与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相违背的政治主张。由于西方的政治气氛是多元化的,始终处于资产阶级价值体系之下,这样他们的普遍的客观思维模式也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更准确地说,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元化的。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我国也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比如,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民主集中等。此外,中国的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实践,也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思想财富。应该指出的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中国更加正面和显性,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都进行了全面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而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更加的间接和隐形,采取渗透的方法以达到预期目的。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透视

高校德育途径大致可分为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两大类,直接德育是指利用专门的渠道和途徑,进行直接、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德育是以渗透的方式进行高校德育工作。

中美德育课程比较:重理论与重实际 中美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德育类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人类的共同品质,并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各自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德育内容、课堂组织和教育目标上差异显著。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统一抽象化;美国高校德育课程自主、具体化。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从2006年9月起,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这些新课程比较注重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美国高校虽然开设了德育类课程,但主要是开设了历史、公民学类课程及有关专题。美国德育目标的政治倾向相对隐蔽,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树立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课外教育:重正面引导与重文化渗透 除了课程教育之外,中国高校还采取党团组织活动和个别思想工作两种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中国高校无论是校级到系级到班级都设有比较完备的党、团组织体系。党组织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团组织是先进青年中起到党的助手作用的先进群众组织,两种组织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帮助等各种方式使后者达到自我教育和管理、提高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并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国高校与中国高校相比也有着比较相似的教育模式。比如,美国高校在德育方面比较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宗教活动。美国高校和很多中国高校一样也设有专门的、相对较为独立的心理辅导机构,该组织无论在组织、人员配备、活动形式、经费支持等各方面都有很详细而且有效的安排计划。比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就设有训导长领导的“学生咨询处”,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就业选择等很多方面都给与咨询指导。同时,他们也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进行集中宣传,对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倡导学生拥有健康生活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尽管中美两国高校在德育工作机构设置和工作方法上有着比较相近的做法,但是中美两国高校在专业教学科研上的渗透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中国高校设有专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并且在文科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大量渗透有关德育的内容。但是,在理工科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则很少有关于德育的内容。与之相反的是,美国高校不仅重视文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教育,通过开设语言和人、艺术与社会、宗教、伦理等有关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增强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同时美国高校也非常重视在理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内容的渗透,使得自然学科的知识可以有机地与德育培养结合起来。

同时,尽管中美两国高校在课外活动的设置上基本上都是通过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小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实践项目的熏陶和渲染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差别——美国高校比较重视学校联合社会的力量共同开展德育。美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学生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共同负责,由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此外,美国高校在营造人文社会环境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重点改善媒介传播环境设施建设,以达到通过环境熏陶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目的。中国高校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我们大都将社会实践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主要以军训、社会调查、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德育实践途径。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值得中国高校学习的地方。

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国际化意识,扩大国际交流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和渗透。我们不但要在经济建设方面坚决地执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在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上也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迎接来自全世界的影响和挑战。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和加速了世界文化思想的交融,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文化领域一度出现非常混乱和复杂的情况,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感到非常的迷茫,站在思想政治文化的十字路口不知所向。这就要求必须打破思想束缚,在思想观念上要敢于去接受和交流新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原则,通过实际行动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国高校要不断地适应开放的需要,培养面向全球的人才 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要培养全球化人才,但是,全球化人才不但指具有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科学专业水平,更主要的是要有面向全球化竞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要有敢于挑战和自强不息的勇气。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主力阵营。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竞争意识来达到科学竞争的目的。多通过一些隐性的教育方式(比如电视、电影等),使得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培养我国学生正确的辨别和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德育的最终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初探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理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的系统理解

技术指进行生产活动或其他活动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 是指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任务、要求和性质, 为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的目标、强化其功能、保证其质量, 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中采取的一切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的总和。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 必然要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范畴。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方法, 笔者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作为一个系统, 应包括三个子系统: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其基本内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计划、组织、机制等,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实际, 对其内容进行梳理, 可以阐述为高校思想政治目标论管理、高校思想政治组织论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方法论管理。 (2) 对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员的管理。其基本内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任用、培养、考核等, 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 不仅包括在行政系统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教辅人员、还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生干部队伍。 (3)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管理。

在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范畴的基础上, 系统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管理技术, 集中探索和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系统中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技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管理的技术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过程管理的技术, 以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研究水平的落脚点, 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实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21世纪以来,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与国际社会全方位的交流更加频繁, 以各种方式流入我国的西方政治、文化思潮的影响加大, 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也面临新的挑战。

1.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多元化和传递网络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的同时, 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 产生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 如何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网络信息量之大、信息传递速度之快、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对以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这样国际风云变幻、信息多样和交流网络化的条件下,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与高校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内部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为: (1)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来看,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队伍参差不齐。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和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 其存在队伍不稳定、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 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存在知识和业务技能上的缺陷; (3)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务过程中的技术有待提高, 管理创新能力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效果难以保证。此外,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还存在着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 集体受教多、因人施教少等不足, 实效性不够, 各阶段的思想政治重点和特色不清晰, 影响了思想政治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技术,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管理技术是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体系中实用性最强, 最贴近实际, 对高校思想政治效果影响最直接的要素, 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研究最薄弱的领域。应对新形势、新问题, 需从大局出发, 克服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中的理论体系的建构技术、队伍管理的技术和过程管理的技术。要把握思想政治实施方向, 优选思想政治内容、方法和途径, 减少或纠正思想政治偏差,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技术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技术, 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方法, 从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理论的方法论、目标论、组织论三个方面来确实提高其技术。

第一,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论的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是一个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进行管理活动的系统工程, 要根据党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 然后层层落实,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根据总目标和保证措施, 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和个人考核的依据。其主要环节包括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目标系统、组织好思想政治目标的实施、依据事先确定的目标做好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检查和评估, 如此循环反复, 构成一个有序的思想政治目标管理的过程。

第二,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论的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的思想政治组织机构, 使组织成员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才能, 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怎样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结构, 是高校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组织管理技术, 在高校思想政治组织设计上要遵循分工协调和权责相称原则:在设计思想政治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时, 做到职能与目标的统一、政令统一, 既要明确规定每一管理层次和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 做到各司其职, 又要赋予其完成自己职责所必需的管理权限, 避免责任落空或“瞎指挥”。

第三,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的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 就是指导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体实践的管理观念, 它提供的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案, 而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思维方法。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 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 有助于改善学校的思想政治管理, 促进学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现代化。一方面,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技术, 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决策、自我调节、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价几个部分着手。另一方面, 在思想政治管理中运用各种方法, 从管理科学角度, 引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和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技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承担着选拔、培养、激励、指导、引导、促进和鼓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能, 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 切实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抓起, 提高其技术, 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提供人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不仅包括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如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 还包括学生干部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 学生干部是一支重要力量, 在此过程中他们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入口, 把好入口关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基础, 建立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队伍管理机制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育人是用人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通过自学和实际工作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也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教育、培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考核, 科学设计考核方案, 根据科学公正的考核标准, 让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及其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要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制度,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日常管理, 严格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职位聘任、晋级挂钩。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程序等, 考核优秀者列入学校先进个人的评选序列, 并给予奖励。当然, 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时也可能会犯错, 要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3.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技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诸要素加以监测、改善、控制, 使之达到良好状态的过程。正确运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技术, 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技术。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途径, 思想政治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教育和控制等管理职能要通过沟通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沟通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沟通, 要达到交流、加强了解、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使沟通收到预期效果, 掌握沟通技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善于把握沟通的最佳时机。当发现有某些问题的预兆或者刚发生时, 要及时沟通, 不失时机地通过沟通解决, 不使势态扩大。 (2) 善于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方式。在注重沟通的说理性、原则性的同时, 也注意恰当地选择沟通的场合和方式, 发挥环境的特色心理作用, 会使沟通事半功倍。 (3) 要善于控制沟通中的情绪。沟通既是思想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 合理地控制情绪、调动感情是使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 (4) 要善于倾听。沟通的本质是交流信息, 表达是向外传递信息, 倾听是向内获取信息。要真诚地倾听他人讲话, 要集中注意力, 鼓励对方表达心声, 并善于从他人的谈话中学习。

沟通的方法, 异彩纷呈,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结合自己的工作, 灵活地加以运用, 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沟通技术。

第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授权技术。授权的本质是责任、义务与权利的分解和下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职权,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素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即时性, 使授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授权是管理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有效的授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巧。授权过程进行得是否科学、恰当, 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须掌握和不断提高授权的技术。

上级领导要克服授权的思想障碍, 选择、培养被授权者, 并给予鼓励及协助, 扶持他们提高本领、用好权力, 做到授权权利、承担责任、应得利益的统一。下级思想政治工作者, 特别是一线的辅导员, 常常接受上级的授权, 面对多变的、复杂的实际问题, 果断、独立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一方面在接受上级的授权的同时, 自己也应该认真学习和把握授权的技术, 善于培养学生干部, 让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授予学生干部, 让学生干部的队伍形成一个网络。当然, 下级在大胆工作、不断创新、积极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同时, 要主动向上级传递工作信息, 接受上级的指导与监督。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授权技术掌握好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疏导工作和人文关怀就时时都在, 进而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综上所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涉及面广, 既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本质、原理、内容和机制的实现, 依赖于管理技术的落实和提高。因此, 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了系统的理解后, 对其三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论技术、队伍管理技术和实施过程管理技术作了些探讨,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升华、创新发展, 从而提出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技术,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新华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吴起华.高校德育管理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5

[3]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第5篇

第一部分谈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关系

一、发挥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二、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四、理论、教育与实践的关系

五、专职与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关系

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七、学生思想政治级育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八、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九、主导作用与能动作用的关系

第二部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发挥社会发展功能

二、发挥个体改造功能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第6篇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59-02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长期以来的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越来越不理想,这就促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开始反思,总结,采取措施逐渐改变这种现状,这种背景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笔者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特点、实施的必要性和途径做了简单的探析。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关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有多种看法,这里主要简单地谈一下最为普遍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是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作对比从而概括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倾向、内容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学习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关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方式的间接性特点

这是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通过专业的教师,专业的课程,专业的考试等一系列教学计划和步骤,向学生传授特定的思想内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寓教于无形”的教育,它隐匿于各种事物中,如教师的一言一行,校园的自然环境,学校的各项活动,使受教育者无形中受到各种教育。这种间接性的特点,避免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制性,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抗拒,且比较灵活、多样愉悦,易于被接受,是值得借鉴和采取的教育方式。

2.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开放性的大课堂,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止是课本,是丰富多样的,概括说来,主要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物质主要是指校园的自然环境,人文设施等;制度主要是指管理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精神主要是指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各种精神,如传统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对受教育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3.教育过程的顺然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心理有一种“自身免疫效应”,也即是当与原有的思想体系截然不同的外部思想试图影响人们时,人们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会自然形成一种保护系统以避免被这种外来思想侵犯,如果人们对这种外来思想感受强烈,人们就越发地排斥和反感这种外来思想;如果这种外界思想被人们感知不那么强烈,甚至是没有被感知到,人们反而会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思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心理机制,很自然地将思想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而不会引起他们的抗拒,取得效果反而很好。

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各项教育内容无形地蕴含于各项载体中,论道而不说教,生动而不空洞,娱乐而不媚俗,从而使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慢慢润入教育者的心田,并在其心里慢慢地沉淀,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坚定的信仰。虽然,这种形成过程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持久地发挥作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生的接受、同化和顺应起作用,是自愿自觉,潜移默化的,相对于强制性的灌输教育来说,效果更加持久,更加稳固。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知识与信息的多元化和多源化要求我们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出现使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展,出现所谓的知识与信息的“多源化”和“多元化”,利用网络平台,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必然。其次,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高竞争力、高价值的毕业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大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政治和体能素质方面给大学生较好的指引,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可以在就业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在是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却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高校应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人才保证、思想保证等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较好的引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2.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补充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系列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课程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直接的对应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最近几年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我说你听,我令你行”的比较呆板强制的教育方式,效果越来越不理想。在高校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避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制性所带来的逆反心理,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适应大学生接受方式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坚决做到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并且坚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受教育者对其接受的教育信息进行判断、选择、吸收、整合并逐渐内化为内在的思想,外化为外在的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要有接受这种影响的意愿,并且能够认同教育内容。正如柏拉图所说;“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接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现在的大学生独立和自主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经常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式的接收。因而,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1.建立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与高校大学生最密切、最经常联系的一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制度是否健全合理,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是否优秀直接影响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建立制度合理,素质较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同时从政府、高校和教育者个人三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要实施相关的政策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以切实的保护和关爱,从而扭转教育者们消极的思想,激发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工作。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其次,高校要在选拔、任命、培训、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方面形成合理有效的制度,这是形成结构优化、功能显著,有较大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制度保障。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道德素质,思想意识水平,知识能力,直接影响到其在教学过程的投入和教学的质量、效果。典型的,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展现出其渊博的知识,表达出其对相关学科问题深刻独到的见解,并且坚持严谨学风和既关爱学生又严格要求的教学态度,不仅会使学生心服口服,心生敬佩,而且会使学生把这种老师作为人生的楷模,对其以后的成长发展产生积极地持续地影响。相反,如果一个教师知识能力不足,缺乏教学的热情,工作消极被动,既不严格要求学生也不关心呵护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2.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这里所说的校园环境即指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不同的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对于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的创造,可以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建设、搞好环境绿化、美化;同时高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因为校园文化对成长着的学生有着广泛的影响,比如说良好的校风就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校风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时期积淀而成的学风、教风以及在各种学校工作、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对一定价值目标的追求。良好的学风包括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风气,对知识和真理的热切渴望等,这些因素对培养学生学习、工作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对知识和真理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对正义和美好的捍卫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规范、引导形成高效、活跃的高校学生活动培养机制

美国社会学家阿伦森说过:“如果你想让人们对一个事物形成积极的态度,就要让他们参与那个事物。”因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寓教于无形之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开展高校活动,要巧用时机,善抓素材,也即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关注点开展活动,这样可以使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贴近学生的心理,因而可以形成良好的效果。其次,开展高校活动要尽量避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问题,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高校学生活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要特别注重学生各项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而非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之,只有不断开展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发展学生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以调动学生主动性为途径的学生活动,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昌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与实践路径创新[J].探索,2009,(6).

[2]徐丽燕.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

[3]李霞.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要素论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是指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境下, 说服教育者按照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以及高校的具体要求, 通过传递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并使之心服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构成要素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者、说服教育对象、说服教育内容、说服教育方法和说服教育环境。

一、说服教育者

说服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 与说服教育对象相对应。说服教育者在说服教育过程中起着确定说服教育目标、组织说服教育内容、营造良好说服教育氛围、引导说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在说服教育的过程中, 说服教育者推动着说服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发展。说服教育者, 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说服教育者既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者, 也包括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组织机构。狭义的说服教育者是指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二、说服教育对象

说服教育对象,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作用对象, 即高校大学生, 它与说服教育者相对应, 是说服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说服教育对象具有受教性、层次性、可变性等特点。受教性, 是指大学生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层次性, 是指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不齐;可变性, 是指大学生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新的趋向和状态。

三、说服教育内容

说服教育内容, 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过程中说服教育者所要传递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说服教育内容是构成说服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因素, 是连接说服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信息纽带。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道德教育是基础, 心理教育是保障。

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邓小平指出:“我们的青年, 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 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有共产主义信念。”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说服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说服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美德和传统,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强调, “我们今天讲爱国主义, 就是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爱国主义是激励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是凝聚一个国家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其重点内容是理所当然的。通过说服教育, 把大学生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 使他们自觉地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重要内容。说服教育应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对高校进行教育。当前, 对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就要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观念, 为社会主义形成人人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提供道德指导。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 特别是要增强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说服教育把心理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 其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中的各种压力和困难, 正确分析、思考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 树立革命乐观主义心态, 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时代的变化,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从而找到最能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舞台。

四、说服教育方法

说服教育方法, 就是说服教育者为了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对大学生采用的手段和方式。毛泽东曾经说过:“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 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 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中, 对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个别教育法、感化教育法等。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用某种思想理论去说服大学生的方法;榜样示范法, 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 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大学生、影响大学生的方法;个别教育法, 是指针对大学生的不同思想认识问题和不同的心理特点, 通过个别谈心、家庭访问等形式, 说服大学生的方法。感化教育法, 是指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 使大学生心灵受到触动, 从而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方法。

五、说服教育环境

说服教育环境, 是指环绕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活动周围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按照不同标准, 说服教育环境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主要介绍一下说服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说服教育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等方面。具体地说, 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教学场所、活动场所、生活休息场所、校园绿化环境、各类设施装备等方面的状况。校园文化 (狭义文化) 环境是属于学校环境的软件建设部分, 具体包括校风、制度、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校园人际环境主要是指由校园人际关系构成的人际氛围, 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职工与大学生的关系, 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说服教育的外部环境是指高校以外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 包括社会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C]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

[2]江泽民文选[C]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第8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1. 人文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

(1) 重硬件, 轻软件。很多高校喜欢建造霸气的图书馆、阔气的教学楼、精致的人文景点以及种植艳丽的树木花草等。然而, 他们却不愿加强其软性环节, 比如, 人性化高校服务态度、课程社会设置以及规章制度等, 有的高校即使对一些人性化条例进行了制订, 也只是停留于政策文件中, 几乎很少贯彻于行动。

(2) 重形式, 轻内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普遍有只看重形式而忽视效果的倾向。很多高校对一项人文教育是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进行评价, 一是考虑院校领导重视与否, 二是评判工作是否做到位, 而毫不参考教学效果。

(3) 重领导, 轻教师。我国很多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不管是决策、执行, 还是评价, 通篇是领导之意, 教师并没有发言权。即使决策存在不合理, 也会坚持执行。而教师如果有创造性的合理建议, 往往不会被采纳, 具有极为明显的官僚化倾向。

(4) 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尽管一些高校组织开展了很多人文实践活动, 然而均为学校主导, 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份子, 只能被动参与, 有的甚至只是为了配合学校辅导员完成任务, 并未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建议与措施

(1) 尊重高校师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需要高校教学与管理属于一个综合性管理模式, 所以应该将教师与学生置于高校教学与管理的中心地位, 并将其视为高校教学与管理的主体。在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对高校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严重忽视, 然而在探讨与分析人文教育过程中, 很多学者出现走极端的情况, 出现“重学生, 轻教师”的现象, 这也是错误的。所谓高校人文教育, 本质就是要充分尊重人、保证人人平等, 进一步维护人的尊严, 无论是学生、教师, 还是高校的领导干部。所以, 高校教学与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对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 保证其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高校日常教学与管理。

基于人文教育视角, 对人的尊严与价值予以尊重, 既是表示尊重他人, 也是尊重自己。依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所谓尊重, 就是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 一方面, 当事人一定要重视自己, 另一方面, 也要得到他人赞赏与认可。

(2) 建立自我教育核心机制。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原理) , 教育也同样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不能只是在尊重学生层面停留, 还要对学生自我发展与管理的潜力进行不断挖掘。高校人文教育中, 比较注重高校生的尊严与价值, 而且也教育学生学会自爱、自尊、自强, 并在高校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表现出来。

(3) 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民主是其必由之路。必须正确尊重与认识高校学生个人价值, 对其要求与意见予以广泛听取, 结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现状, 在高校管理与教学中将学生作用与主体地位突出来, 通过民主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进而使高校管理与教学体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此外, 高校教师与管理者一定要有宽容的胸怀, 坚持人人平等的真理,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与平等的高校校园氛围。就高校生而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可以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有助于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3.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是各大高校促进高校生全面、健康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所以, 一定要加大人文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力度, 由此保证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能够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02) .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必须突破传统, 大胆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途径, 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 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的显性教育的同时, 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切实提高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第一, 教育目的的内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无意识教育。它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目的的内隐性。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教育的目的并不像显性教育那样直接和外显, 教育者并非滔滔不绝地灌输道理, 也并非引经据典地直率劝导, 而是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隐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以含而不露的方式, 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中, 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

第二,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美国学者德里本曾指出:“在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 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 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6]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 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弥散于大学生生活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诸如学校的外在硬件环境, 内在的精神文明建设 (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 和大学生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层次对大学生施加全面的、综合的影响, 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

第三, 教育途径的多样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非封闭式的教育。它不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主要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以严肃的、自上而下的政治理论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施加直接的影响, 而是打破了传统的规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集中统一教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 利用潜存于教室、宿舍、校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所有时空范围内时时处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 教育方法的愉悦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 受教育者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的训导, 这就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而使大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第五,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育者自身的同化、接受和顺应而起作用的,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 个体的顿悟和内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因此, 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稳固得多, 有些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有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模糊, 社会责任感不强, 团结协作意识较弱, 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心理素质脆弱, 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缺失等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冲击下,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 很多人重实惠、轻理论, 对知识、对择业等都以能否带来实惠为标准, 对事物价值的评价纯粹以功利为尺度。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种以“灌输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感兴趣, 甚至反感, 这就与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背道而驰。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内在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使他们思想接受方式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他们喜欢独立思考, 厌恶和排斥单一的理论灌输;他们喜欢质疑问难, 敢于向传统挑战, 常常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提出一些逆向问题;他们希望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加以选择和吸收。只有当他们真正从心里认可时, 才会心悦诚服。这也是传统的灌输教育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的原因所在。

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的科学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虽然许多发达国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 但绝对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 他们在公民教育的名目下做了大量的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造了丰富的理论, 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方式方法, 尤以美国最为突出, 也最富有特色。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隐含在社会科和公民科的课程中, 并且大学里的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7]美国高校还通过生活化教育的推行,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 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育过程, 帮助受教育者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通过对选择方式及过程的引导和推动, 达到把教育对象引导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上的目的。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1. 隐性课程的渗透。

“隐性课程”是指高校所有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之外的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其他一切课程, 主要有专业课、基础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等。众所周知, 自然科学中渗透着科学道德和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人文社会科学中贯穿着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想, 专业课教育中包含着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重要内容。这些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因素, 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都具有难以估价的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治学态度、创造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在教给学生科学结论的同时应说明结论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训练, 受到艰苦奋斗、不怕挫折的教育, 培养独立思考与探索的兴趣, 培养科学的感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2. 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促进、导向、约束和教育功能,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首先, 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能激励青年学生自觉地培养爱祖国、讲奉献、重道德的高尚情操和严谨、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建设高品位的大学文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其次, 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 始终坚持以育人为目的, 融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 使学生在活动中既增长知识, 又陶冶情操, 达到育人于“悄然”的目的。另外, 多形式、高品位, 健康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高水平的文化讲座、高雅的音乐会、艺术节、文化节等,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而且可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高雅的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

3. 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意识学风上, 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 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高校领导者公平民主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良好的学术声誉;各学科教师高度自觉的政治思想、优秀的道德品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教学能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健康的人格;管理教师高度自觉的服务意识、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精神等, 这些因素虽然没有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纲和计划, 但却在无形中感染和教育着大学生, 甚至影响其终身。

4. 传统和创新文化形式的渗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从传统的影视、歌曲作品到新兴的谈话、选秀节目, 其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通过这些在大学生群体中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形式, 树立现代的精神榜样, 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理念,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逐渐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 互联网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以其信息量大、信息共享、传播速度快、克服时间和地域限制等特点而发展迅猛。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 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 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 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净化网络环境, 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6. 社会实践活动的陶冶。

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会促进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 而且还会促进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并情不自禁地将其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会促使大学生在无意识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情操的陶冶, 从而在长期的社会实践陶冶中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Z].

[2]胡锦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新华网, 2007-04-24.

[3]刘云山.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EB/OL].新华网, 2007-06-04.

[4]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06, (4) .

[5]丛海燕, 何鹏, 李海兰, 翟静.从精神形态构建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5) .

[6]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10篇

一、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

网络环境作为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对应的虚拟化的第二生存空间, 发展到现在,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内容的广泛性和多元化。互联网上的内容包罗万象, 犹如知识的万花筒, 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影视、卫生、音乐以及大学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 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的特点。网络又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系统, 是一个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 因而各种网络信息来自不同国家, 使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上网学生身居斗室便可纵览大千世界, 从中受到国内外多元文化和各种价值观的影响。

1.2环境的开放性和虚拟化。互联网络遍及世界各地, 这种国际性跨度, 使得信息的传播出现了超地域和跨文化特征。这就意味着网络上的任何一条信息都有可能被整个社会的几乎每个角落的用户所读取, 任何一个校园BBS网点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迅速波及到全国各校站点。网络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 人与人间的交流是以间接交流为主, 符号化成为其表现形式, 因而每个人在网络中均可以匿名存在, 成为虚拟的数字化人。人们可以匿名发布消息, 从而削弱了消息发布者的道德责任感, 使虚假和不负责任的信息上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3传播的快捷性和即时化。互联网是目前世界最高等级的“信息高速公路”, 一封电子邮件从中国到美国只需2—3秒时间, 相隔万里, 却近在咫尺。网上媒体信息在以小时乃至以分钟为周期不断更新。人们通过网络, 可随时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大事, 重大社会事件往往在瞬间便会全球皆知, 家喻户晓。由于网络传播的效率极高, 表现出即时性的特点, 所以即便发生在西半球的事情, 东半球的人也很快就会知道。

1.4表述的多样性和形象化。电脑网络语言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等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信息表述, 可为人们提供真实、形象的表现效果, 感染力极强。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 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 让人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 认识得到提高, 情感得到陶冶, 思想走向升华, 境界不断提升。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新观念, 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作为社会中具有最年轻的人才实体、最先进的知识体系、最活跃的学习阵营, 往往既是先进思想与新兴科技的倡导者、领航人;同时因为大学生群体抵制不良效应的稚弱性, 又成为新生事物负面干扰的易感人群集中地。在网络条件下, 青年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是如此之多, 网民化程度是如此之高, 说明青年大学生正日益成为“网络的俘虏”, 网络文化对其产生着多方位的、深刻的影响,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的挑战

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 形成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冲击, 特别是对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体制和载体的冲击, 加剧了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选择的难度, 增加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的干预、过问, 更加难以管理和控制。网络

IN教TEL育LIG战ENC线E························

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 这正迎合了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驰骋, 发展自己的个性, 因此网络受到青年学生的极大欢迎。但运用它的一些青年大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使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2.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挑战

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他人, 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方面带来很大影响。在网络世界里, 由于具有可视性, 亲切感和亲和力的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 使学生容易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 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出现各种心理疾病。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

2.3网络传播使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 民族意识淡化

西方敌对势力出于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需要, 充分发挥网络超越国界, 畅通横行的特点, 利用人权、民族问题、宗教信仰等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破坏和颠覆活动, 大肆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企图冲击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以期搅乱我国大学生的思想, 抵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培植欣赏西方、同情西方、亲近西方的思想根基, 为实现“和平演变”的图谋打下基础。

因此,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是适应宏观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适应网络的发展,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网络的发展使各种思想政治文化交织渗透, 各种信息真假难辨, 工作形态从有形扩展到无形, 工作范围从有限发展到无限, 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阵地不断延伸, 难度进一步加大, 面对的形势更加复杂。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与时俱进,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内容、方式、主体、管理等不断创新, 以适应网络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3.1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网络化时代, 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 信息传播快捷,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该适应这一变化, 在教育内容上加以调整。首先, 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甄别的教育。我们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的同时, 还必须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爱国主义、优秀道德传统和优秀文化传统, 以排除文化中的“噪音”干扰, 抵制腐朽文化、腐朽思想和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思想的侵蚀, 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传统。其次,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 分辨能力差,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 无法对善恶美丑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 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 “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 自觉遵守网络规则, 如不制造和传播非法信息、不使用令人不愉快的语言、维护他人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避免伤害他人、杜绝恶意行为等, 当发现不道德行为时, 又能自发站出来扶正祛邪, 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再次, 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网络法制观念, 遵守网络法规, 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3.2“两课教学”要适应网络化时代要求, 推进两课教学改革。

在网络时代,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仍然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的转变已迫在眉睫。首先, 在教学方法上, 增强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两课”教师应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避免“满堂灌”, 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 引导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选择,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 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一门必修课服务、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学文化军训等社会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养育德性。其次, 改革“两课”教学手段。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引入高校“两课”教学中, 实现多媒体网络技术与“两课”教学衔接。

3.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角色创新。

思想政治教师角色创新主要是指增强施教者的信息素质, 建立一支符合网络信息时代德育要求的高素质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 这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国以来, 我国高校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的思政队伍, 在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网络环境下, 思政教师传统的角色定位遇到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是信息传输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原因, 思政教师中多数人网络技术相对缺乏。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帝指出:“信息社会, 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 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 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 对教育者来说, 更是如此。”这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弥补自身不足, 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基本的网络知识, 能够在原来传统化、经验化的教育方式基础上实现角色的创新。

总之, 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网络化浪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充分认识网络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转变教育观念, 通过不懈的努力, 发挥网络的优势,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才能在时代提供的新领域中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深度, 将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已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都带来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分析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入手, 进一步阐述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提出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对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4.

[2]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5.

[4]李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档案是指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高校档案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和作用,档案是高校为以往的历史和当下发展所作的真实记录,对学生而言具有真实性、真切性和可比性,往往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档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档案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相联系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离不开各种材料,而这些材料往往就是档案的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的成果很大一部分是以材料的形式体现,而这些材料又是档案收集的对象,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具体到高校档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两者还有一些更为密切和特殊的关系。

1.高校档案的信息属性决定了它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档案是一种信息,它除了与其他档案一样记录莘莘学子的个人资料和日常生活等基本信息外,还包含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信息,如学校艰苦创业、师生员工的先进事迹等,都能激励学生勤奋向上。由于信息需要扩充和传递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高校档案只有积极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才可以得到扩充和传递,更好地体现其价值。

2.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它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档案不仅是一种信息,还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正是由于档案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高校档案不仅包含学生个人资料,以及科研前沿的最新发展等信息,还包含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内容,因此具有文化属性。事实上,它不仅贮存文化,而且可以传播文化。同时,我们也知道,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高校档案必然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3.校档案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一切活动以育人为中心,而育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记录高校各种活动為中心内容的高校档案必然包含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材料,其中自然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材料,如育人目标、育人理念等。因此,做好高校档案工作,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4.高校档案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都面临创新服务的难题。高校档案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育人为目标的,也就是都是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服务的,那么“如何服务?怎么服务?”就是一个难题。让高校档案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创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档案工作焕发新的活力;而通过利用档案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我国利用高校档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档案的利用不多。一般都只局限于举办校史展览,让师生员工了解学校的历史。当然,也有一些高校在利用档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大学利用档案大力弘扬“北大精神”;南大学子风采,通过介绍南京大学学生的各种事迹,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但从总体来看,高校档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具体表现在:

1.工作人员认识不足。这里的工作者既包括高校档案工作者,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档案馆(室)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少高校档案工作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自身无关,而档案的作用就是记录;同时,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高校档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自然更不会主动利用高校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内容不够丰富,利用不够充分。一方面,目前高校档案馆(室)收集档案的主要依据是《高校档案实体分类规范》,按照这个分类不少生动素材没有归入高校档案的收集范围,因此内容不够丰富,档案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已有的档案没有充分挖掘利用,自然影响利用高校档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方式单一,实效不够。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高校主要是陈列校史馆进行爱校教育,即利用高校档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径简单,这必然影响教育效果。

4.宣传不够,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不强。不少师生员工对档案馆(室)不了解、档案意识不够强,甚至认为档案馆(室)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机要重地,当然更谈不上利用档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了,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的利用。造成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档案部门对外宣传不够。

5.制度不健全,缺少长效机制。由于目前高校在利用档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处于尝试阶段,还没有制订相关的制度,这就使得高校档案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一种各行其是、不能有效对接的状态。

三、充分利用高校档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1.加强高校档案教育功能,创造生动多样的教育形式。①开设校史陈列室,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展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应为长期形式的展览,如校史展览。高校档案馆可以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以原始、客观、真实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类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宣传教育展览,如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举办优秀党员事迹展,这类展览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形式规模可灵活多样,体现档案室和社会、学校生活的贴近度。②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档案馆要充分利用馆藏档案,编写校史、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编辑有较高价值并且有爱国、爱校教育意义的专题史料。③利用校园网,实现档案在网络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教育功能。高校校园网的建成和开通,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查阅资料,也使德育工作者多了一条教育途径。通过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布档案信息从而更好地发挥档案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教育功能。网络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虚拟化,缺少真实性,而档案素材的特点就是真实,也许档案在网络思想道德建设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扩大档案收集的范围,积累更多生动素材。各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收集有自己特色的档案材料,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学校的情况可能各有不同,但我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档案材料是各个高校都应该积累的。①诚信档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手段,而一份无暇的诚信档案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接受。基于诚信档案的特殊性,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应侧重于行为操守方面,除了必要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外,主要包括:学生承诺书及相关资料、品行说明、特别记录等。②社团档案。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社团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建立社团档案不仅对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社团活动的评估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社团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团组织的建立、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态等。③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大学生活动、发展、变化状况的真实记录,能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情况。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建立心理档案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同时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一些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④贫困生档案。贫困生档案属于特殊人群的档案,因此,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要建立相应的贫困生档案,为更有效地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服务。相对而言,贫困生档案应包括较多内容: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学生家庭困难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原因、入学前曾获得的资助情况、学生家庭困难的证明材料;贫困生在校获得资助的情况记录,包括经济上的有形资助,心理上的疏导以及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方面的无形资助,便于比较和分析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三是获得各类资助后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成长变化过程。⑤学生党、团组织档案。充分发挥党员及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提高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档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档案工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掌握高校档案育人的特点,利用档案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档案的作用,相信大学生会健康地成长为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春花.浅论高校档案利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博采,2006,(4).

[2]张静、管文虎.高校档案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7,(1).

浅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1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教育环境和德育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面对面说教为主,气氛沉闷,缺乏新意。而今,互联网资源共享、时效性强的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阵地。高校教育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高校教育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来应对这些变化,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焦点。

高校教育环境发生变化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思想观念的涌入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影响。国内处在一个改革、调整、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种种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这种变化趋势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教育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面对国际背景、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面对青年学生求新、求乐、求知、求助的各种需要,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诸多方面还不适应。高校教育应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应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高校教育对象发生变化

当代青年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与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许多新特点。

在思想上,正在向理性面对社会现实转变面对社会多变的现实,高校学生的政治意识与理想激情逐渐被理智、客观、冷静、现实的头脑所取代,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更多地以社会需求、市场经济、个体发展为标准。其中,一部分人评判事物有偏激和“灰色”倾向。

在生活上,经历单纯,缺少磨炼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他们中不少人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他们主流积极,亮点突出,但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艰苦生活磨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欠缺。有些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缺乏;有些学生面对复杂社会,面对激烈竞争,面对将来择业,表现出心理脆弱,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差。

在行为上,于体验中接受真知青年学生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讲求实效,更加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更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

把握网络主动权,积极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它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舞台。毋庸置疑,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得不面对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挑战。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广泛宣传正确的观念,在网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牢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低级颓废的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入。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必须树立强烈的占领意识,用先进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首先要树立占领意识网络文化阵地同任何思想阵地一样,在社会信息化的变革中,各种信息一起向我们涌来,校内外、国内外广泛交流,使大学生生活学习趋向开放化、多维化。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因此,必须树立强烈的占领意识,用先进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把握主动权的关键环节要着眼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需要,大力弘扬主旋律。要让先进的、积极的、重要的思想通过网络进入学生头脑,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要不断强化利用校园局域网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服务的意识,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还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加大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青年实际、贴近青年思想、贴近校园生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网络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在带来文明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网络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具体措施有:积极倡导“文明上网”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让大学生做到不浏览、不复制、不传播有害信息;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如构建防火墙等,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及时清除“信息垃圾”,保护大学生免受有害信息的影响;不断提高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合理使用、占有网络资源,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园地和成才的基地。只有做到有堵有疏,趋利避害,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用好用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地推进校园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1)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多用疏导、民主讨论、学生参与的方法,多用学生的语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有效增强网络文化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校园网的首页上,“校长信箱”被摆在明显位置。把“校长信箱”从校园角落搬到热闹的网上,使原本被学生忽视的信箱变成向校领导提出意见、发表建议的好地方。(2)将网络变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帮手。与中小学相比,大学对学生的管理较为宽松。这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但也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对较少,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要求。现在,要转变思路,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优势,把网络变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帮手。想跟教师交流吗?有问题向教师反映吗?请到这里来。在“心灵对话”论坛里,教师介绍学校相关政策及规定,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引导。一句话也许就能拉近学生与教师及辅导员的距离,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也变得简单而方便。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思想教育类的专门网站,各高校通过网站开辟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栏目和工作信箱、BBS等形式,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清华大学“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北京工业大学“工大广场”等一批在全国高校有影响的品牌站点。上海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以“理论铸就灵魂、知识成就未来”为口号创办的“同济方舟”网站,成为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例子。“理论研究”、“党建园地”、“时事辞典”等一个个内容充实、图文并茂的栏目,一方面向大学生传达党和国家在思想理论战线的新动态,另一方面把学校定期开展的党员、团员活动以及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活动内容在校园网上进行专题发布,从而深化了思想政治学习。此外,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南开大学的“觉悟网”等,都是由学生自发创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这类网站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网上宣传,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为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在当今形势下,必须适应新情况,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优势,牢牢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用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校园文化阵地。

摘要:面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的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新情况, 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优势, 牢牢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文化和网络教育阵地,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玲.浅谈高校网络教育[J].沈阳干部学刊, 2005, (6) .

[2]秦磊.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4.

上一篇:设计概念下一篇:营销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