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化作文范文

2024-05-09

序列化作文范文(精选12篇)

序列化作文 第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序列化,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具体要求就是,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作文难写, 作文难教, 学生“怕”作文, 教师“忧”作文, 依然是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怕教作文, 学生怕写作文,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作文教学缺乏科学性、序列性、计划性和应用性是作文有效教学的一个瓶颈。

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教材以阅读训练为主, 作文知识和作文训练包含其中, 散见于有关课文, 并把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编为一体, 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 教材中学生的文体训练体现的不是非常明显, 整体上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作文训练特有的规律性难以兼顾, 训练序列的渐进性不是很明显, 训练没有重点, 形成不了操作性强的作文教材体系。没有作文教材或者说没有理想的作文教材是导致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低效率低质量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们的调研中, 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 随意性比较强。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既没有一学期的作文训练设计, 也没有每次作文课的教学设计。作文课往往是教师随意命题, 或者简单地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 提几点要求, 让学生苦思冥想, 各显神通。全学期, 以至于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训练是支离破碎的。无计划、盲目随意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反却使他们害怕作文, 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反映在学生作文上就是:文面不规范不整洁;扣题不紧, 不会审题、拟题;在作文时搜肠刮肚也写不出来, 即使写出来, 也是干瘪、空洞, 缺少真情实意或不能形成有创意的表达;有的文章是文体混杂的“四不像”。

对于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 作为语文教研员, 我与一线教师一起进行了“初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就是“针对初中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 研究农村初中各学段 (七、八、九三个年级三个学段) 不同的作文教学策略, 促进作文教学序列化, 使作文教学更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进行规划, 在探索如何构建作文训练的序列化方面, 有了一些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对七到九年级作文教学总体目标进行了阐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对第四学段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课标也进行了全面勾勒, 8条从8个方面描述, 归纳起来主要有:写作情感、观察生活、写作过程、表达方式、文体要求、特殊写作、作文修改、数量速度。作文教学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 必须恰当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 精心地设计作文教学环节, 才能保证上述目标的有效落实和学生作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根据“课程标准”的这些目标要求, 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 以我们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依托, 结合别的版本教材, 对整个初中三个年级的作文教学作出一个整体的统筹设计, 按年级分阶段, 从易到难, 由浅入深, 把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有侧重地分散在三年中, 拟定出七到九年级学生作文教学的序列。

七年级的训练以简单的记叙文为主, 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丰富自己的见闻, 积累写作素材;能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养成规范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标点、拟写提纲等良好的作文习惯。根据这一目标, 我们把语言表达方式确定为记叙和描写;文体写作确定为写一般记叙文。重点主要是练习简单的记叙文的写法, 从记叙的六要素、衔接, 描写手法入门, 引导学生正确立意, 合理选材, 恰当组材, 做好详略安排, 学习规范作文。我们设计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1.如何书写才规范;2.如何抓住被观察对象的特点;3.怎样做到表达完整、条理清晰, 用词生动、准确;4.作文怎样摄取生活素材;5.怎样表达真情实感;6.怎样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文章内容;7.怎样列提纲;8.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

八年级的训练主要继续引领学生进一步熟悉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力求写好复杂性记叙文。写作要感情真挚, 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这一目标, 我们把语言表达方式确定为说明和抒情, 文体写作确定为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及一般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本学段的作文训练, 主要侧重于语言的表达和锤炼, 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 说真话, 诉真情。重点主要是练习在叙述的基础上, 能够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 适当加入抒情、议论, 进一步深化中心, 使文章有感染力。基于此, 我们设计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的内容:1.如何为自己的习作确定表达主题;2.在记叙中如何有意识地组织、加工素材;3.如何运用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写作;4.怎样锤炼语言, 增强作文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5.根据自己的理解修改同学的文章中在语言表达和构思上的不足;6.根据提供情境、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缩写、扩写。

九年级在强化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的同时, 在原有的记叙文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写作训练。学生能根据情境要求, 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融会在字里行间, 还要引导学生对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论证。这一阶段的作文训练, 还要结合毕业班的特点, 在提高基本写作能力的同时, 立足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各种写作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对写考场作文的指导。

其具体内容为:1.善于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2.善于运用优美而有个性的语言;3.能拟出富有创意的标题;4.有新颖、别致的构思;5.有健康、深刻的立意;6.善于观察生活, 描写事物能抓住特点;7.能在文章中充分张扬自我, 展现个性风采;8.能运用各种作文形式。

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系统地指导学生写好考场作文, 围绕作文过程中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文字等方面, 探讨写作优秀考场作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和提高认识水平, 加强考场作文心理辅导, 提高“快速作文”训练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修改在作文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加强对作文修改的训练。

在构建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作文教学序列的设计要有鲜明的阶段性和针对性, 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这种联系在序列设计里应呈现出由低到高、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 并且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在难度梯度上要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少而多。

二是作文教学序列的设计要考虑各年级之间的连贯、衔接。7~9年级的作文教学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我们在设计时要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连贯延伸、学段知识结构的过渡、知识之间的难度转化,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和学生学段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教材特点等相衔接。

三是作文教学序列的设计要和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 尤其是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 使序列始终处在语文教学的大背景下,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是要提高教师写作素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 学生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 但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教师的写作素养, 也决定了作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写作经验以及作文教学与评价能力, 还应该在作文教学中, 研究写作, 研究学生,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

如此这般, 整个初中的作文教学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文体写作上就会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序列。在力求作文教学有序的前提下, 教师认真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 启发学生写作思维, 让学生从怕作文到爱作文。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初中作文序列性训练措施举隅.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10年11期

作文训练序列化实施小结 第2篇

石横中学 刘燕花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我想,作文既是一种技能,它显然是须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形成的,而这种训练应该是有其序列性,应该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训练。下面就从此观点出发谈自己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提供多样练习,形成丰厚积累

作文是通过遣词造句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技能。这就涉及到语言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如何形成积累?仅仅靠口头指导说“要注意观察生活”、“要体验生活”、“要重视阅读”。学生做起来恐怕就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了,也就谈不上兴趣。所以,必要的有趣的练习是不可少的,这种练习首先要破除“作文必须成篇”的观念,要把作文的各种要素分解落实到多样的练习中。

其一、鼓励学生写随笔日记。

这是观察生活的练习,是学生形成情感的沉淀、积累时代往息的方法。刚开始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写起。那么就该告诉学生,这是自己同自己的对话,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都可以付诸文字;对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的看法,也可通过三言两语作记录。学生毕竟是情感丰富的,他们的思想也还处于急剧丰富的阶段。他们其实是有很多话要说的,而这里又没有什么限制,想说就说。一旦养成写随笔的习惯,他们心灵流淌出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活水。经过一阶段的练习,学生的作文逐渐成篇,时时可见新鲜的语言、精彩的议论、真挚的情感。这里面的文章比起先前的命题作文真有天壤之别,学生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找到了倾诉情感的地方,体会到了写的乐趣。同时要“写”势必要反思,这就使学生对情感进行纯化和沉淀,强化了情感体验;而生活中的人与事又时时触发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去关注、去思考,这使他们的文章很有时代感,有着丰富的时代信息。

其二、促进遣词造句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也有很多“作文”的机会。对老师的提问回答是一种口头作文;对课后题的书面加答,也是一种作文;如果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仿写、去缩写、去续写,那更是很好的作文练习。

其三、形成创新思维的积累。

要想避免作文中千人一面的现象,这需要学生一定的思维深度,更要有一种敢于突破的精神,这就是创新。如何让创新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我觉得大而空的指点不如小而实的练习。我想“释字释词”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里的释字不是按照字典来解释,而是要求发挥想象力,自己独立地根据字形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这种解释不一定是准确的,但要求一定要有新意有创造性,可以曲解,也可以直解,也可以完全凭借想象作全新的解释。这样做让学生体会了用语言进行创造的乐趣。有人把“画”释成“把大地的美景都镶嵌在一个框里”,这是诗意的解释;有人把“浊”释成“一杯水里有虫子就脏了”,这是哲理的体现。“释字”练习一阶段后,接着进行“释词”的练习。有位同学对“夕阳”是这样解释的:“夕阳是大自然所赐的绝妙之景。它是美好的,因为它的绚丽和红艳;它也是凄冷的,因为它会很快逝去。然而,夕阳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它的美,更多的是它带给人们的欣慰与遐想。辛苦了一天的人们,看见夕阳,就会有一种回家的渴望浮上心头,似乎这血一般的夕阳更是这一天辛劳的回报,这泛着橙光的天空不也象征着一种收获吗?在我的眼里,家的感觉也像这夕阳的颜色——温馨。”这样的练习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达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提供美文典范,指导写作技巧

经过以上第一阶段的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情况应大为改观,原来的一些知识势必满足不了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教师需提供他们典范性的文章,作精剖细析的讲解,指导他们掌握写作技巧。

1、记事的技巧。

写人在于通过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把人写“活”(写出神韵),记事重在突出曲折和紧凑。教材中小说部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范例,祥林嫂的外貌、葛朗台的动作、周瑜的环环相扣的计策按排等写法,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深入剖析其技法,让学生明白写人重在显示其个性,表现其神韵;记事重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并以这些为范文进行模仿创作。当然以上是分项的指导与练习。除此这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整体的范例。

2.表达的技巧。

要想自己的文章出奇制胜,就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包括文体新、标题新、选材新、结构新、语言新。

文体新是指在平时给材料作文时不要被议论文一种体裁所局限,而要多做一些记叙文及其它散文类的作品。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记叙文比议论文写,更容易出文采。

标题新可采取以下方法 :a、以数字作标题。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b、以设问作标题。如《爱是怎样炼成的》显而易见是模仿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用名言作标题,同样也可收到吸引人的目的。如《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选材新。要求在议论过程中选取新颖、高雅的材料来作为事实论证。新颖,即不用或少用常用的材料,注重选择新近出现的人和事,选择新近看到的社会热点、科技信息,在时间上出新。当然,对于陈年旧事,如果能在角度上出新,换一个人们未曾注意的角度,发现其中的内涵,老事例也能出新意。

语言新。是指在论证时,运用一些排比句、比拟句、反问句以及诗化的语言,增强了文章气势,增加了文章美感。

三、优化组合模式,全面提高能力

经过以上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上了一个层次,但要想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的程度还需老师的不懈努力。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题目的确定。有人曾对中美作文教学进行比较,其中一条是:“中国的作文题其涉及的内容或小而实,或大而虚,隐性限制较多„„”这就提醒我们在选题上要注意放松束缚,要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张扬其个性。使他们觉得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而是一种快乐的创造。

其次是改变评价体系和批改模式。教师要具备编辑的“眼光”和“慈母”的“爱心”,不求全责备,而应呵护亮点,及时表扬作文中出现的优点,让学生扬长避短。我们知道编辑选择稿件的标准是稿件的价值,这个价值体现在创新中,而不仅仅停留在行文如何完美、结构如何合理这些方面上。对于学生的作文不能单以分数高低来下结论,应批注出文章“好”在哪里,“新”在和处。评价作文时要以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为其出发点,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对存在的问题宜个别交流,且宜用商榷的方式,教师应以慈母般的关怀去增强他们对作文的信心。

第三、要加强调配外阅读的指导,达到全面提高的要求。鲁迅曾说过他的创作是靠自己的阅读摸索出来的,南怀瑾也曾在回答为什么能达到这么高的国学水平时说是得益于小时候的古诗文背诵,当然这是老生常谈了,但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互相促进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在阅读。唯有阅读,才使笔下鲜活;也唯有写作,才知阅读之美味。也惟有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才可能使学生的作文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具有人所难及的哲理深度。

序列化作文 第3篇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作文训练历程一般是从三年级开始,从三年级到初中毕业,这6年的时间内,学生面对的作文不论是作文类型还是作文题目都是千变万化的。初中作文一般和学生日常生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联系更大,与此同时,初中作文更加注重学生基本语言能力、修辞能力的培养。希望学生在对日常小事的写作中,培养出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建立基本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然而,大多数学生由于长时间写作这样的内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时间、没有意识去观察生活,所以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往往心口不一、敷衍了事、假话连篇甚至逻辑混乱。

从初中语文老师来看,一般情况下,老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教学大多数都抱着无奈的情感。因为什么是好作文、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此同时,作文的写作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关系很大,用相同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其写作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其次,老师进行作文教学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训练一般都流于盲目。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对于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进行探索,本就是十分复杂的一件事情。根据系统的联系性来看,如果将初中语文当作一个整体来看,那么这个整体必定是复杂的,作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是以作文训练为主体的,而想要探索初中作文序列化的训练,那么就需要对作文训练的性质、原则、内容等进行整理,才能建立起较完整的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

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主体要明确,初中序列训练的主体是初中学生,而不是具有很高语文素养的作家,所以训练应该符合初中生生活的特征,并且训练的过程应该能让学生抒发真实情感,并且能够保护他们、培养他们的作文写作兴趣。

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应该尊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并且在进行序列化训练时应该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循序渐进时,老师应该制定螺旋上升的目标,让学生有达到训练目标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信心。在作文序列化训练时,作文评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老师应该尽量让评分规则精细化,尽量在评分时看到学生的寫作优点。

加强序列化训练,落实作文有效教学 第4篇

一、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目标任务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是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性质与地位的表达。课标对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的要求是“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而现在的初中生对作文大多不感兴趣, 疲于应付。即使有较好的题材, 也无从下手。课堂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掌握具体的写作规律、写作技巧, 会学、乐学, 从而真正达到课标的总体目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

二、构建满意课堂, 让作文教学有序有趣

(一) 上好作文指导课, 构建作文训练序列

写作效率低、学生厌写作文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学的难题。初中作文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首先建立有序而科学的课堂教学序列。在教学中, 我们结合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课文阅读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三种元素的写作序列, 有效落实作文训练“依据什么”“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等问题。我们按照教材的写作体系, 将初中阶段学生应学到的作文知识和应形成的作文能力、作文习惯, 进行合理分解, 组织成一个个教学项目, 按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顺序, 实行分段教学、分段把关、逐项落实。把初中三年的目标分解到每次作文中去, 每次只训练一个点, 且每次必须训练到位。作文序列要特别注意训练目标的单一、集中。作文序列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和生活、学习实际;计划序列的目标、措施要细致、明确, 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 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 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必须具体、明确, 教师教有方向, 学生的学才有奔头。

(二) 上好每周一节自由阅读课, 为习作引入“源头活水”

学生作文缺少独立的思考和真情实感, 难以张扬个性, 抒我之见。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生活的体验, 缺少写作素材的积淀, 缺少丰富的语言积累。阅读量少, 阅读面窄, 写作时自然缺乏材料, 望“文”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 提倡多阅读。

(三) 有计划安排平时的积累, 鼓励辅导学生参加各类各级活动

日记是学生记叙生活、抒写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渠道, 也是提高运用文字水平的理想的途径。我代的班级, 从不征订任何教辅资料, 但每晚500字日记、练字50不可少, 其他书面作业我尽可能少布置或不布置。初一时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写日记, 配合作文系列训练点进行指导、点评, 篇篇批阅。初二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凡是当天日记批阅得分大于等于90分的同学, 两天交一篇日记;日记批阅得100分的同学, 一周只交一篇日记。周末我发打印好的标准作文纸进行600字以上习作训练, 每周将优秀习作选出复印张贴, 并常常和学生一起修改, 鼓励学生投稿。二是采用小组循环周记的方式, 将全班70人分为14个小组, 选用厚实、漂亮的软面抄, 小组轮流传写, 一星期一人写一篇, 后面同学为前面同学写评语, 再交到老师处。教师每天只需批阅14篇, 反馈及时, 效果很好。

我还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拓展语文外延。我的班级有“图书馆”, 图书漂流, 书香满园;我的班级有自己的博客, 优秀习作随时尽情展示;我的班级每节语文课前都有3-5分钟演讲活动, 或点评新闻, 或说说身边的好人好事;我的班级有学生成长日记, 后面黑板有“名言警句”栏目, 学生每天按学号轮流续写。我现在所代的初二 (7) 班, 已有15人次在省市区征文、演讲、朗诵等比赛中获奖。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让他们在各自的发展目标上一次次达标, 一次次获胜, 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四) 上好习作点评课, 让写作乘着快乐的风高飞

我一直坚持每周一节作文评讲课, 评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学生在循环周记上共同关注的有代表性的文章, 进行梳理分析, 发现有共性的一些写作规律和方法技巧, 从不同的方面挑选三到五篇习作进行评讲,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日记进行修改, 也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写评语。二是把周末学生用标准作文纸写的作文都放在讲台上, 让学生从中任意抽取几本, 被抽到的学生念自己的作文, 其他学生一边听, 还可以一边作记录, 然后自由点评, 写得好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肯定、表扬, 自然会有成就感, 而成功感的树立能有效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写作薄弱的同学因可能要当场朗读, 写作时也不敢马虎。这种现场抽取点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 共同分享点滴的收获, 才能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方向, 真正落实有效教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语文教师要追求高效的作文教学,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既需要立足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序列计划, 又要大胆革新, 动用一切力量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内驱力, 运用一切方法发挥教师的牵引力, 引领学生走进作文天地, 轻松行文, 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摘要:作文, 中考分值高达55分, 事关中考成败, 人人都看重, 人人都想多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把作文教学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活动混合编排, 没有明确的写作知识讲解, 没有具体的写作方法指导。

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方案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的有关精神,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循序渐进,读写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体现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习作的作文教学方法,以作文教学改革为动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课题的提出 1.发现问题

2011年12月31日,昌乐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韩传工到我校,和我校各年级语文教学骨干教师进行了习作教学的首次研讨活动。在这一次习作教学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当前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诸多建议,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当前小学低、中、高年级习作教学存在“脱节”(作文教学没有单独教材,无计划。目前使用教材的版本不同,而且教材虽按单元编排了一些读写内容分散编排于各单元,但是教师对教材往往理解不够,固有的作文教学序列不能了如指掌,加之教师各管一个学年,年段之间衔接往往处理不好,这就造成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计划不明,各行其是,无所遵循),造成了作文教学中出现了种种难题(比如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识字教学为主,忽视了作文训练,到了三年级才开始抓作文教学,起步太晚;

一、二年级忽视说话和写话的训练,三年级一开始就搞命题作文、习作训练坡度太难等)。因此,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对小学作文进行序列化训练的研究。2.教学论依据(1)学生主体原理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受教育者,而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就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作文序列训练”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就学习知识而言,它是个自学过程;就能力形成而言,它是个自我实践过程。这一切,都明显地体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2)参与过程原理: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就是说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学什么,而且更要知道怎么学,“作文序列训练”是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使他们形成创造能力。“作文序列训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自己参与了认知过程,所以它是符合参与过程的原理的。3.系统论依据

学校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语文教育。“作文序列化训练”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系统。这系统又与课堂教学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体现着系统科学的观点。

(1)“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现着系统的整体观,在进行“作文序列化训练”活动时,必须从语文教育系统的整体出发,着眼于系统整体的要求。在进行每一活动时,势必要考虑到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联系系,考虑到整个学段、学年、学期的教学要求。这样“作文序列化训练”即体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又体现某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它和课堂教学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并各司其职。

(2)“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现着系统的有序观,系统整体的元素、部件和局部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这种联系和制约又是有规律、有秩序的。“作文序列化训练”也是有序活动,它是按照难易顺序循序渐进,而不是杂乱无章,随意进行的。

(3)“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现着系统的动态观。系统是活的机体,在元素之间,元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活动,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与稳定,“作文序列化训练”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训练中学习知识,在活动中训练能力,开发智力,形成创造力,在训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这样“作文序列化训练”本自就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体现了系统的动态观点。

4.《课标》要求呈现序列化。

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要求:(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要求:(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根据小学习作教学的两个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培养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的全过程。在小学各年级,习作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在低年级主要是写句子,写话的训练,在中年级主要是写片断到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主要进行篇的训练。从三年级开始,教材中习作训练每单元安排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这些重点训练项目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训练序列,课堂习作教学扎扎实实地落实好每一个作文训练重点,教给方法,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2)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教学的模式。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课题计划、调整实施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在教学观念上,要紧密联系生活,既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又要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以现行教材为载体,但又不局限于现行教材,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在教学模式上,保持一种鲜明的教学风格,但又不固守一种单一的模式,力求用多样化的作文教学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发现新知识;在作文评价上,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2.民主性原则。在作文教学的课堂里,教师既是学生写作的设计师,又是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经纪人”,学生则拥有相应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空间,可以随意地捕捉流动于生活的事物。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3.科学性原则。本课题要求参与研究与实验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科学施教,也就是教师要以科学地教去引导学生科学地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勾兑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科学施教的落点放在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上。4.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研究与实验的长点在于能够积极吸收作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钻研教材、编制教案、组织教学到安排活动、质疑问难等,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习和借鉴。

五、课题的具体操作形式

(一)课题研究的进程

本课题研究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12.1~2012.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准备阶段分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准备前期(2012.1~2012.2):成立课题组,加强对课组成员有关素质教育理论和习作教学有关理论的学习与培训;以调查研究学习为主,了解我校作文教学取得的方法经验和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形成我校《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准备后期:(2012.2~2012.3)通过理论假设、实验研究、分析总结,提出《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阶段(2012.3~2014.3):实验研究阶段

根据《小学作文序列训练研究》的理论框架,确定各年级阅读作文的训练目标。根据训练目标,各年级的教师分别在自己的年级、班级进行作文研究。阶段性成果表现形式:学生当堂看图写话和快速作文训练。展示教师学生的习作成果。

第三阶段(2014.3~2014.6)课题总结阶段

对“作文序列研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并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做好结题前的准备工作,按时结题。总结阶段成果表现形式:提交《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总结报告》。分阶段汇编《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优秀论文(或案例、教案等)集》。

(二)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提高研究水平,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落实以下工作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不仅把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作为研究项目,而且把它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建学校特色、实施课程整合的突破口。为加强对课题研究的领导,切实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科室、教务处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由语文骨干教师组成课题核心小组,具体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研发,实施过程的指导、调控、检查、评价等等。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加强校本培训,服务作文教学。基于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前瞻性强,可供老师借鉴的教学案例寥寥无几。要驾驭实践,提升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我们切实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工作来抓。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读相关的理论专著,积累有价值的理论学习材料,并认真进行反思。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科研知识,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3.寻求外部支持,重视专家引领。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课题组成员创造学习机会。邀请教研部门的有关专家来校指导,就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进行研讨,为科学、规范地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

4.重视过程管理,加强考核评价。我们一方面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好研究专题,制订好研究计划,要通过研究课、论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教师从事研究工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对在教科研中成绩突出的老师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

(三)具体安排

1.2012年2月,召开课题开题会,邀请县教研室的专家和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研究通过研究方案。

2.2012年3月,召开课题组第一次研讨会,研讨主题是:小学各段(低、中、高段)作文教学应达成的目标,制定各年级习作序列化训练计划,学习、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

3.2012年4月和11月,召开第二、三次研讨会,研讨主题是:小学各段(低、中、高段)作文教学的批改和讲评并组织好低、中、高三段作文教学的示范课,积累研究材料,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进行习作教学论文、金点子案例评选和相关课题结题。

4.2013年4月和11月,召开第四、五次研讨会,组织低、中、高三段作文教学的示范课,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总结,收集各种资料,展示研究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进行习作教学论文、金点子案例评选和相关课题结题。

5.2014年3月到6月,对“作文序列研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并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做好结题前的准备工作,按时结题。总结阶段成果表现形式:提交《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总结报告》。分阶段汇编《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优秀论文(或案例、教案等)集》。申请教研部门进行课题结题鉴定,并在教育教学中推广应用。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系

(一)预期成果

1.提交《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总结报告》

2.分阶段汇编《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优秀论文(或案例、教案等)集》

3.积极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

(二)目标体系

1.总体目标: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体现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逐步探索出一条从“仿说—听说—看说—会说”到“仿写—看写—会写—评写”的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说后写,连句成段,仿导结合,循序渐进,从段到篇,整体设计,从易到难,全程训练”的作文教学方法。这样构成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层次清楚、螺旋上升、系统完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训练框架,使学生作文有“序”可循,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写作水平和能力,促进我乡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大的成绩。

2.成果状态目标

(1)课堂教学成果状态:①面向全体学生设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应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②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体现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从一个全新视角能动地处理教材;③把启发式与讨论式的衔接点定位在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上,促进大多数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④精心设计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⑤积极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民主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⑥紧密联系生活,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教学质量成果状态:教学质量居同类学校前列水平。

(3)教师成果状态:从参加教育科研,形成一支视野开阔、作风踏实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

(4)学生成果状态:低年级应侧重于说话、写话;中年级应强调较为有序的句段、语段,后再练习写简单的文章,不必强调特色;高年级应致力于篇章,尽可能地要求有序、有物。练习方式力求多样,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七、研究小组成员名单

1.课题研究指导小组:韩传工 张国宏 张丽娟 杨曰伟 李瑞霞 李雪梅

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宋中江

副组长:张国宏 张丽娟 杨曰伟

成 员:杨曰伟 李瑞霞 李雪梅 王萍 张玉清 胡文峰 刘海花等 附:

习作教学序列化训练相关参展材料

01.课前一分钟演讲材料(内容、图片、评价、计划、总结等)。(1——6年级)

02.每日书写(练字)材料。(1——6年级)

03.写话训练材料。(1——2年级)04.日记训练材料。(2——6年级)05.习作训练材料。(3——6年级)06.主题阅读训练材料。(1——6年级)07.经典诵读训练材料。(1——6年级)08.读书笔记材料。(3——6年级)09.图书角创建使用材料。(1——6年级)10.小学生写话训练指导。(1——2年级)11.小学生习作训练指导。(3——6年级)12.习作训练金点子案例。(1——6年级)13.习作教学创新奖材料。(1——6年级)14.习作教学燎原奖材料。(1——6年级)15.习作教学序列化训练研究材料。(1——6年级)16.课外阅读评价机制研究材料。(1——6年级)17.习作教学教师随笔。18.习作教学教学反思。19.习作教学论文。20.习作教学教学案例。21.写话、习作教学公开课材料。22.教师学研笔记。23.读书节活动材料。24.学生现场作文材料。25.学生优秀作文选。26.小学生每日写话盘点。27.学生作业展评活动材料。28.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材料。

(1——6年级)(1——6年级)(1——6年级)(1——6年级)1——6年级)

(1——6年级)(1——6年级)(3——6年级)(3——6年级)(1——2年级)(1——6年级)

关于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有效途径 第6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16

学生能否写好作文,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之外,还与教师教学是否得法有关。在作文训练方面,教师应当负起重要责任,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有序的训练,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文章类别的认识

作文序列化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概念,复杂在于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存在着许多规律,难以消化;简单在于写作只需要有一颗想要表达的心,便可以顺理成章,序列化的规律也会在文章中自然体现出来。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仍然处于积累和规范化的阶段,所以写作也要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学习,这样他们才能循序渐进,到达有感悟便能顺理成章的目的。文章的类别是作文序列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来为学生讲述文章类别。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古诗四首》,这四篇课文的类别就有着不同之处。《枣核》和《最后一课》是小说,《始终眷恋着的祖国》是散文,《古诗四首》便是古代诗歌。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这些课文的类型特征做出相应的归纳,让学生明白每种类别的文章特点是什么,从而根据这些特点能够自己判断其他文章的类别。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都有哪些类别,这些类别都有一些什么特征。这些知识的掌握是一名初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轮到学生自己写作时,学生们才会有方法可循,在规定的范围内才能自由发挥。教师在分析完课文的文章类别后,也可以列举出其他的单元的文章来给学生分析,或者教师自己选出一些课外的文章来给学生判别文章类别,训练学生对文章的敏感度,对语言特征的敏感度,以及对结构布局的敏感度。只有了解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学生才能有所悟有所感,也才会有所表达。

二、写作技巧的讲解

写作技巧是写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它不仅关系着文章逻辑发展,也对语言表达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内容之一,写作技巧是学生必须清楚和掌握的内容,因为写作技巧可以为文章增添更多色彩。

例如教师拟题《我的两个世界》,学生看到“两个世界”就可以联想到很多内容,比如:父亲和母亲、左手和右手、生理和心理……这些都是可以想象的话题。以写父母话题的文章为例,题目“两个世界”与“父亲与母亲”就是一组比喻关系,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解释这是写作技巧中的“比喻象征”手法,通过把父母比作自己的两个世界,不仅让文章题目显得出彩万分,同时也更有悬念,吸引读者进行阅读。这是教师针对文章题目所做出的指导,而学生在体会到“象征比喻”的写作技巧后便会随着接触文章量的不断增加而产生自己的认识,之后自己开始写作时,便会熟练地应用这个技巧了。

除了文章标题包含写作技巧外,文章内容也有着丰富的写作技巧。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海燕》,“海燕”就是一种象征的写作技巧,象征着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形象。在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指出课文中的细节,比如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将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这些都包含着写作技巧,通过对比、烘托、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展示了海燕的坚强和其他动物的弱小,也象征着革命者的勇敢不屈和假革命者的自私萎畏缩。这篇文章中大量使用了写作技巧,为学生们提供了有效的写作指导,是一篇很不错的教材。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也要寻找合适的材料为学生分析,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播自己的思想,作者的思想也是文章主旨。所以学生进行写作学习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即中心思想。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揣摩也是作文序列化训练的途径之一,其起到的作用不仅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含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着清晰的认识。另外,文章中心思想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思想,这对于自身的文化底蕴积累来说也是非常合适的途径。

七年级主题式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 第7篇

一、七年级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学习内容都是全新的,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新环境与未知的学习生活又使学生感到了一些恐惧和排斥心理,而远超出小学阶段的学科数量也使学生感受到一定压力。其中作文课本身就是一项相对枯燥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作文写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紧张感与压抑的情绪,这些情绪也导致了学生在作文的学习和写作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二、七年级学生在写作时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语句杂糅、词汇匮乏、不会写开头和结尾等情况,许多学生由于作文的问题过多,对写作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具体问题如下:

首先,学生在写作时存在恐惧心理。由于不会写、写不好等原因,学生对作文课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作文成绩差,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后,对写作产生了心理阴影,失去兴趣并无法正常学习写作;其次,部分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存在抗拒与应付的心态。部分性格相对倔强的学生,对于教师或家长的教导心怀不满,经常在写作的过程中采用消极的方式来进行抵抗。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能力较弱,而在写作过程中采取应付的方式,无论是平时的写作练习还是在作文考试中随性写作,最终导致作文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

三、关于七年级主题式作文序列化训练的研究

序列化训练主题一: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训练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亲身经历,使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和情景,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序列化训练主题二:学会记事。训练目标:通过使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记事的能力,例如:回忆难忘的人或难忘的事,并将其用文字描述出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序列化训练主题三:写人要抓重点。训练目标:使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在写作时能够抓住人物的重点进行描写,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描述能力,表达出自身对于该人物的感情。

序列化训练主题四:思路要清晰。训练目标:通过训练,使学生摆脱盲目写作的坏习惯。七年级主题式作文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因此,在写作前,学生要先明确写作思路,然后再进行具体创作。

序列化训练主题五:如何突出中心。训练目标:七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阶段,难免会出现写作无重点,中心不明确的情况。因此,本单元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重点,突出文章中心主旨。

序列化训练主题六:发挥联想和想象。训练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写作的训练,学会使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来进行文字创作,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

四、作文序列化训练需坚持的几点原则

(一)作文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相结合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结束小学生活,由于其自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成长得十分迅速,思想变化很大。因此,在制定作文教学训练时将作文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熟悉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的同时,将这一切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七年级刚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写一篇有关升学感想的作文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差异,在熟悉学生的同时也加快学生对初中生涯的适应。

(二)写作内容与课文教学相结合

从现行人教版课本的内容上来看,主题式作文序列训练的内容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文的阅读为载体,促进读与写的结合,明确写作序列训练的内容与目标,并将其与单元中的阅读课文相结合,通过对阅读教学中所涉及内容主题和写作技能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训练的形式与学生心理需求相结合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对阅读课文和写作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并通过建立主题式作文序列化框架,以该框架为核心,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科学结合,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积累丰富词汇,并指导学生以小练笔为基础,开展大作文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的平台和展示自身写作能力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使学生通过写作获得成就感与荣耀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七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蜕变。然而,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主要在于教师的引导。使用主题式作文序列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作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更加规范,目的更加明确,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对于刚跨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突然增加的教学科目以及学习压力难免会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与疲惫,尤其是对于作文课的学习,更是让许多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七年级主题式作文序列化训练教学结合了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将作文训练进行了有序地安排,可以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本文对该训练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七年级,主题式作文,序列化训练

参考文献

[1]王静花.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解析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有效性 第8篇

所谓作文“序列化”训练,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培养时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合理地运用该种训练方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其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写作的基础水平、个性特征,将作文序列化训练融入写作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材是学生写作的基本要素,如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书写素材,将会没有论据支持论点,使作文空有其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序列化训练,结合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借用写作的方式,抒发自身情感,激发写作意识。

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寻找优美词句、段落的任务,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标记,完成以上任务后,分析课文中“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词句的妙用,使学生明白“通感”等写作技巧。同时,教师应利用教材,对素材进行收集、分析与运用,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积累相关描写“荷塘”“夏季”等方面的素材,包括现代散文和古诗词等,丰富学生有关散文写作的写作技巧;教师需根据班级特征,构建“夏季”不同领域、古今中外的素材写作库,借助序列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能够有效运用素材。

二、进行作文文体练习,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开展序列化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健全作文的序列化训练体系,教师应进行专业的作文文体训练。如分析苏教版近年来高考写作题目“写给警察的信”“探究”“学生有三怕”“有什么没什么”可知,作文文体大致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当前,部分学生因文体不分而失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利用教材内容和序列化训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

如学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系统的散文写作方式,注重分析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印象和情调,探讨文中五幅画面中描写景色的特征,如“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通过类似的句子了解郁达夫在描写过程中使用到的“引用”等技巧与手法,布置对应的训练题,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灵活运用优美词句,提升其写作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拓宽学生写作途径,延伸写作教学影响

采用序列化写作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拓宽学生写作途径。写作是学生自身的事情,即使教师教授再多的写作方法,如果学生不进行练习,也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写作内容,以序列化写作为基础,延伸写作教学影响。

如学习完苏教版课文《我有一个梦想》后,教师可以结合序列化写作要求,布置“演讲比赛”的任务,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并创作出更有感染力的文章,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当好解惑者的角色,及时帮助学生解答有关演讲稿的问题,并公平地评价学生的演讲内容,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优化写作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过程等方式,提升语文写作课堂有效性。同时,序列化训练依旧强调学生写作课堂主体性地位,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担任评委,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习到其他同学演讲稿的优势,并运用在自身写作中,提升其演讲稿的感染力。

四、深化学生作文内涵,落实学生写作评价

有感染力的文章才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在使用序列化写作方式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化作文内涵,赋予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让读者能够在文章中品味出人生道路,或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如在学习完苏教版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教师可以布置“真诚”“友爱”方面的写作,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常春藤叶”,描绘的“小人物”,让学生品味“艺术家”之间的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心境,并通过对应的写作技巧,适时指导学生将人生道理融入文章中,使学生文章更具内涵,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在运用序列化训练方式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动态地评价学生文章,结合学生个性特征,给出最恰当的评价,如通过学生互评、小组互评、优秀文章鉴赏等方式,更全面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自改作文训练序列初探 第9篇

基于上述想法, 我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 按七年级“扶着走”, 八年级“搀着走”, 九年级“迈步走”的训练序列, 在初中进行了自改作文训练, 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就我对初中学生进行自改作文训练的序列, 作如下说明。

七年级“扶着走”———教师“范改”, 学生“试改”。这是一个起始阶段。七年级新生刚进初中具有新鲜感, 学习较勤奋, 但作文和评改能力不强, 甚至不知道如何评改, 所以应让他们了解评改作文的原则, 并经过实践逐步掌握评改作文的方法。而要完成这一任务, 教师“范改”, 学生“试改”, 就成了一个必要措施。教师“范改”, 主要是采用幻灯教学, 有计划地上几堂示范性较强的作文评改课, 同学生一起评改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然后在学生初步了解评改方法的基础上, 由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别编成三人小组, 每组选一个作文和评改水平较高的学生, 主持该组作文评改工作。评改时, 一个主评, 其余二人助评。每次作文评改前,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把各组的主持人召集起来, 作必要的交代, 强调每次作文评改的意义、重点、设想评改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并以一篇作文为例进行启示性评改。然后主持人回到组里主持作文评改。这样做, 一次作文教师只改十多本, 时间充足, 精力集中, 批改详细, 意见提的中肯, 能为学生自己评改作文起示范作用。学生在教师范改、个人试改的活动中, 逐步悟出评改作文时眉批、总批的写法, 评改作文所用的符号, 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 为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搀着走”———教师引导, 学生互改。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八年级学生爱好广泛, 好胜心较强, 抽象思维逐步发展, 比七年级学生更富有主动性、独立性, 但这种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 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因此对八年级学生实行教师引导, 学生互改的方法是比较适宜的。在这一阶段, 教师的引导工作主要是向学生推荐有关作文评改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适时了解学生互改作文的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表扬评改作文的好人好事;继续培养骨干力量。学生互改, 就是让学生结成“对子”, 互相评改作文。将全班学生依次“排队”, 相邻的两个 (也就是水平最为接近的两个) 学生组成一对, 互相交换评改作文。这个对子一经固定, 就一学期不变。这样做, 学生容易发现对方作文中的毛病, 便于评改;“对子”能力相近, 便于增强责任心, 组与组之间形成阶梯, 便于教师指导。第二学期采用随意型。每次作文收齐后, 教师随意发给学生评改。这样做, 学生在一个学期中有可能接触到几种不同特点的作文, 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获取信息, 从中受到启发, 开拓思路, 取长补短。过去教师评改作文, 多数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认为教师比我水平高, 指出我作文中的缺点理所当然;而现在学生评改作文, 他们就怕在同龄人面前“出丑”, 也不甘示弱, 所以每次作文和评改都认真负责。

九年级“迈步走”———学生自改, 教师抽查。这是一个提高阶段。九年级学生生理心理都接近成熟, 他们盼望自己有运用知识独立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机会, 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更强, 但仍离不开教师的督促检查, 因此实行学生自改, 教师抽查的办法也就成为可能。每次作文都是学生自己作文自己改, 改好后抄在作文本上, 以备教师抽查。在这一年里,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事先提出评改要求, 学生评改后, 教师抽查和讲评。抽查的目的有二;一是督促评改, 二是了解情况, 便于讲评。讲评主要指出本次作文的主要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法, 在课堂上朗读写得好、改得好的文章。讲评后, 学生可以再改自己的作文。在这一阶段, 学生多能自觉作文和评改, 也有个别学生态度不够端正, 但由于老师抽查讲评, 也不得不认真作文和评改了。这就逼着学生多看课外书刊, 扩大知识视野, 培养自学习惯, 从而提高了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 按这个训练序列指导学生评改作文, 要加强讲评工作, 注意讲评效果;要课内外结合, 保证学生评改的时间;要组织适当的课外活动, 如举办作文专栏, 发表优秀作文, 定期组织学生传阅评改后的作文, 从而提高学生作文和评改的自觉性。

序列化作文 第10篇

一、评价主体的互动性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缺少课程评价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因此他们的评价在互动中进行才会更加有效。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决定了评价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要进行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构建学生认同、乐于参与的评价活动和评价形式。使评价结果得到学生认同,即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评价本身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如在本课程中,我们运用了自评、互评、帮评和展评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写作愉悦的同时,能够间接地获得写作认识和经验。同时,教师的描述性、引导性、激励性评价,则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提升学生对写作实践的认知与改进能力。而学校则以研究问题或促进发展为目的进行评价,从而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中保护学生的兴趣,让师生有更多的自主反思与提升的空间。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决定了其内容的多样性、融合性、综合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学习成绩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写作中所获得的过程性评价。在微作文写作实践过程中,学生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的三个过程都是评价的内容。写作前在关注学生的写作习惯、把握题目的写作要求与能力点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写作中则重在关注学生写作实践中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情趣、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写作后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行为跟进,注重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三、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和不断改进的生成过程,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评价特点。评价是贯穿校本课程各个环节的动态过程。我们认为,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而且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增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景。

“高中微作文写作序列”校本课程尤其注重“写作要求”的确立,每一道微作文题,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因此,写作要求具有动态生成和发展的特点。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关注“上一次”的写作要求,又要思考它与“这一次”写作要求的关系,以评促写,评写结合,从而让学生懂得写作要求与提升写作能力的内在联系。当学生达成了写作要求,就相应地具备了这种写作能力,包括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能力,写作的成就感在动态评价过程中也就获得了。

序列化作文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序列化;阶梯式;专题化;实验

一、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实验初探

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一直使用的教科书版本为人教版。教科书的选择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会影响教师的讲课内容,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方法和顺序。多年来,人教版教材因其合理的内容编排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从整体的语文学习角度看来,人教版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安排密集合理,加上适度的练习安排,对学生全面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从作文学习角度来看,教师也应适当依据教材的编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1.单元读写落实探究

众所周知,单词和语句是语言的基础。人教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融合了单词和语句的知识要点,并且设置了适当的课后练习。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进行写作授课要忠于教材的序列化,将每一单元的读写落实,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熟练运用语言各种表达方式,熟悉各项修辞及表现手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本修养,方可开展更有效的写作教学。

2.基本叙事能力培养探究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教育工作者应适当地给学生增加学习的难度,写作能力的培养最初应具备叙述事实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记录生活中的事由或者发表简单的感悟。在叙事中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叙事能力和叙事逻辑,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有质的

提升。

3.丰富表达技法探究

在学生对写作有所了解后,即有一定写作记叙文的能力后,教育工作者可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更高级的表达技法。例如,“妈妈笑得很开心”此类的初级表达可适当升级为“妈妈的脸上像是开了花一般,满眼笑意”。这个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悉心提点,耐心纠正。提升表达技法的过程与培养读写能力一样,是积累性的工作。

二、初中作文教学阶梯式探究

作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应当循序渐进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应采用阶梯式的教育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具备更高的写作水平。

1.仿写探究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之前,通过仿写获得写作的技巧和内容的积累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优秀文章的习惯和能力,安排仿写训练。优秀的文章在语言和结构上都十分的优美,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文章,适当仿写优秀文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十分必要而且有效。

2.素材积累探究

初中学生的知识面较为小,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积累优良素材的能力。例如,多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分析教材内的优秀文章及事例等。学生养成及时积累素材的能力并且熟练运用,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巨大的良性影响,也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3.思维发散探究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仿写能力,积累一定的素材,通过不断地写作练习,学生具备了熟练的写作技巧。这个时候教师不宜再沿用之前的教育方法,应适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文章是思想的载体,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发掘学生的能力,并且使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特点。优秀的文章承载着优秀的思想,体现非凡的对人对事的思考。教师可以定期依据不同的话题举办班级的讨论会。例如,以“太阳”为例,鼓励学生口头表达出对太阳的认识,在物理层面、人文层面展开多样深刻的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形成自己对事对物的独特看法,写出优美独特的文章。

三、初中作文教学专题化探究

写作是一门综合性语言活动,文章也是文字语言的集合体。文章的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不同的部分。例如,从文体角度,文章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等等;从文章的功能角度,文章也有通知、失物招领、说明等多样的应用;从微观看来,一篇文章也可以分为语言运用、结构编排、思想升华等几个维度。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成功的探索。

1.文体训练探究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对文体的认识。人教版语文课本在这一点上十分优秀,在课本的编排过程中,编写者十分重视各种文体的均匀分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取更多的文体,也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全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体教学,讲解各种问题的特点,使学生在欣赏各种文体的优秀之处时,锻炼自身的文章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在备课时、在讲授文章时,从问题角度单独做一个剖析。长久以来不断积累,不但更加透彻地学习了文章,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文体知识。

2.专题集中式训练探究

众所周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依据科学的教材编写方法,在教材的编排中更加强调教材的整体性和单元间的连续性与互动性,以全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然而从写作专项训练角度来看,教材无法按照语言训练、结构训练、整体性训练进行分门别类的清晰编排。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在忠实于整体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地将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提炼。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画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注重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

3.写作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的教学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并且不断修改,从而使之更加适合学生,更具教学效果。在制定写作专题训练的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将所讲学习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培养学生爱写、乐于写的习惯。例如,如果当日课堂上讲授了使用排比的句型,那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进行口头的实践,如,鼓励学生即兴就某一主题造排比句,或者在课堂上进行排比句接龙,以及时有效的训练,扎实学生对某一写作技法的练习。

除了课堂训练,教师可以适当地将训练延伸到课堂外去,为学生布置灵活有趣的“体验式”家庭作业。例如,可以通过鼓励家长与孩子相处24小时,让学生完成“我与爸爸/妈妈的一天”的写作训练。或者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及阅读书籍,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之后将学生讨论的内容编写成文章,并且互相传阅。好的文章在于传达,在多样的训练中,学生的各项知识和技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载体作用,传达学生的思想。

初中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而写作在语文学习中可谓语文修养的综合体现。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且有效的指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该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上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写作学习。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语言作为一门优雅的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写作,不仅是阶段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日后的自我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础。希望能给予更多的学生帮助,使他们在写作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李开明.初中语文故事型作文教学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序列化作文 第12篇

但是,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要采用专题单元编排形式。统观整个教材体系,所谓专题大致局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等基本的人文范畴,再分解为若干小专题。在第三学段,才有所扩展到有关体现工具性知识点的专题,如以说明文文体为专题、以人物描写方法等写作方法为专题等。就习作教学而言,似乎并没有明确的言语能力指向,更不消说序列性了。

事实上,教材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教学单元的同时,教科书还有一条暗线,即体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线索,这条线索或浓或淡,也一以贯之,贯穿每个单元的导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和语文园地(第三学段是回顾拓展),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是,单元内部关系紧密,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显得松散。当近似的专题内容在不同时段、不同学段反复出现时,彼此之间复合联结的关系隐约可见,层次递进的关系却并不显见。尤其是习作教学时,倘若不曾对此类专题作一个综合的关照,就某次习作教学,既难以确认其具体目标,也无法确知在整个同类专题体系中的地位。

那么,在以专题为单元的编排体系下,教材作文的是否可以将习作主题和习作方法有机融合?并形成主题统摄、能力跟进的、序列化展开的作文教学呢?以下就此试以论述:

一、主题的熔炼

(一)聚焦———定位主题核心

以专题形式编排单元是人教版教材最大的特点。作为单元组织架构中提纲挈领的一环———“导语”,先声夺人,开门见山,直接呈现或点明了单元专题核心。如下以“爱”为核心的各组:

不难发现,这几组课文都是围绕同一个核心主题———“爱”展开的。通过对导语的研读,聚焦并定位这一核心并不困难。导语的教学,在于营造浓厚的主题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形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身未动而心已远,主动寻求主题的核心意象,并自觉寻找、回顾体验生活中的对应场景、经历等,这是单元习作教学的发端。

(二)丰富———充实主题内涵

仔细甄别,不同时期的近似或相同主题,其内涵存在明显差异;即便同组课文中,其内涵也是各有所指,呈现出丰富多元、充盈厚实的态势。譬如四上第6组的教学:

由此可见,同一组教材的主题核心高度一致,比如以上“爱”的主题;但每一篇课文对“爱”的阐释又是各有偏重,是对这一主题的丰富和充实。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爱;《搭石》展现了乡村民众之间朴素而实在的情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则是对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的礼赞;《卡罗纳》中对“爱”的阐释更为丰厚,既有母子亲情,又有同学友情等。那么这一时段的习作主题,在“爱”这一宏大范畴内至少可以落实到对“亲情”或“友情”“乡情”的表现上,既可以选择其中之一,也可以兼而有之,视习作素材而定。

(三)拓展———激活主题范畴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内视,发现生活,理解体验。当关于“爱”的主题不断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学生也在不断地发现和理解自己曾经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爱”的故事。当“爱”的内涵一再被丰富,学生的各种主观生活体验也一再被激活,主题范畴也一再延伸拓展。虽然学生受年龄、思维等客观发展规律的限制,其对生活的体验也许是并不清晰的;而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状态,又决定了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厘清其生活体验,激活其主题意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生活,在随堂练笔、日记随笔或小作文中尝试习作,在点评中作有的放矢的交流等。譬如四上第6组的教学:

可见,当学生发现自己与同学、朋友、邻居乃至陌生人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其间蕴含着不易察觉却决然存在的情感和故事,其习作内容的选择肯定是从容自如的。

(四)表达———揭示主题意义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而这永不枯竭的泉水也并非一成不变,草木枯荣,月盈月亏,总使得它显现出不同的情状来。一个时期的主题氛围和心境,情动其中,发乎为辞,仿佛已是酝酿已久了,习作自然如活泼泼的泉水一样流淌出来了。例如四上第6组的习作是一次可供选择的练习。选择一:看图作文《胜似亲人》,表达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温暖的关爱之情;选择二:可以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最好还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前者可以纳入“我与邻居”的范畴;后者则相当宽泛,似乎没有确切的主题,可以任意为之。其实不然,倘若在一个时段内的阅读教学深入人心,教师又对学生有适当的引导,那么,在此时间段内,学生肯定相对更关注身边发生的关于“人间真情”的故事,即便是自由选择,学生也会“第一选择”这些素材的,同样可以落实关于“人间真情”的主题。比如有同学写《我和陆陆并排并》,就可以纳入“我与同学”的范畴。作文叙述了自己与同学“陆陆”之间曲折的交往经历。她以小标题的形式,记述彼此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从而展现了从陆陆身上得到的启迪,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宽容的人,做一个有毅力的人等。而这些意义的揭示,都是通过对陆陆的言行举止的描写以及自己内心的袒露来表现的。

二、方法的习得

如前所述,人教版教材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教学单元的同时,还有一条体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潜在线索,同样贯穿每个教学单元的导读、课文、语文园地(第三学段是回顾拓展)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只是有些阶段比较隐性,有些阶段比较显性。教学中,应全面把握教学材料,充分利用教材,加强言语习得。

(一)依据单元导语,拟定言语目标

“单元导语”直接呈现了单元学习主题,同时也点明了言语特色,也就是言语训练重点。五上第六组的导语,在呈现单元主题“父母的爱”后,又指出语言学习的目标和方法,“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假如研读更深入,之前的“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和宽广”,其中“一个个侧面”既是语言材料的内容,也是习作的方法———写作不需要面面俱到,需要有所选择,“侧面”、局部等同样可以展现作文的主题。那么本单元的习作目标可以拟定为:用一两件小事,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

(二)融入阅读教学,习得言语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醒,“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既有针对性,又有实践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唤醒作文意识,渗透作文知识,培养言语能力,这是提高习作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拟定目标确定范围后,至于局部结构、细部描绘等言语表达能力,则需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获得。围绕单元主题,结合文本特点,着重领悟语言形式,学习表达技巧,而后尝试练笔以提高和完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 课后习题”不滞后

课后的习题兼顾理解和表达。教学中,这些习题完全可以纳入教学体系,既是阅读思考的重点,也是言语表达的训练点。譬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后习题“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其实就是以“心理变化”为线索展现事态发展过程的写作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习得一种布局谋篇的方法。再如“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这里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实施教学:一是为什么要写外貌?习得通过外貌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二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外貌?懂得外貌描写也需讲究重点和顺序,掌握描写的方法。如此点滴积累,建构起全面的能力。

2.“过渡语”很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略读课文前“过渡语”的重要性与单元导语相类似,是单元主题和言语要点的延伸和深化。比如《慈母情深》前的过渡语提示“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深情的”;《学会看病》前则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其一脉相承于之前阅读课文的言语要点,又各有侧重。“略读”之略,主张各异,但教学重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省略的,即过渡语中提示的研读内容。教学中,围绕过渡语中的提示实施教学,教师的主导性可以降低到最低点,由学生自主实践,发现语言现象,揣摩言语规律,以形成能力。

3.“小练笔”有大门道

教材中安排的“小练笔”,并不单纯为理解课文,也是为练习“表达”而特意编排。《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有“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一训练,不仅有助于理解儿子的行为和品质,更是通过描绘人物心理、语言等展现人物特点的实践活动,旨在形成一种表达的能力。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面的练笔:“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不正是在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的同时积累习作素材吗?由此可见,名曰小练笔,实有大门道。它关乎主题单元教学视野下习作能力形成的方方面面,既有积累素材、布局谋篇等较为宏观方面的准备,也有表现手法、细节描绘等相对微观层面的尝试。教师要明确每次小练笔的教学目标,合理组织学生尝试性练笔。试想,在此基础上的习作还愁无从下笔吗?

4. 结合口语交际,尝试言语表达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与口语交际都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特性,不同之处仅在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差别。从某种程度上看,把“口语交际”理解为“口头作文”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也可与“导写”紧密结合。

五上第六组口语交际《父母的爱》,交流其中的案例后,重点探讨“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些素材在导读导写、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有所积累了,此刻需要研究的是以下几点:一是你所说的故事是否属于这一话题范畴;二是你的叙述是否简洁明白或者具体生动;三是你的观点是否合理?

这既是口语交际的要求(此外还有讲述或评论时的举止、态度等),也是习作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会筛选合适的材料,提出合理的观点或恰当的认识,尤其是对表达的方法给予指导。比如一般情况下,学生口头陈述都喜欢先概括地说,再具体地说,这本无可厚非,教师需要指导的是如何概括得精当,具体而不繁琐。换一个角度,如何打破这种千篇一律的讲述方式呢?不要概括直接讲述事情,或者先讲结局再叙述起因经过。这是对叙述方式、结构布局的指导。再比如粗枝大叶,这是口语表达中常见的问题,教师的引导就需要对细部的关注:如何说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直接表露心理活动;如何有条不紊地讲述一个场面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开展作文实践。在以口语交际教学作为平台的“导写”中,就可以适度、有机地融合习作教学的要素,对取材、构思等环节给予全面的关注和指导,这是主题单元整组教学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又一个方面。

(四)借助交流平台,巩固言语能力

高段的“交流平台”(中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组教材之后,发现丰富的语言现象,揭示多元的读写方法等,交流收获和体会,培养阅读习惯。回顾交流时,也可以引入学生习作,通过点评、赏析、讨论等方式,优化学生习作,巩固言语能力。

五上第六组的交流平台,要求先找到课文中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其实这些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已经全面涉及并深入研读了,在此是集中回顾,凸现重点;而后“交流自己从习作或课外书中找出的类似语句”,则是明确迁移运用于学生习作的品析点评了。品评什么?遵循一课一得、学以致用原则,评改的指向可以相对集中,不宜宽泛。除却一般性内容外,这里当重在围绕“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展开。

课标也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评改能力的提高也是在不断实践中实现的。每一次的评改都应有一个探讨交流的重点,这个重点就脱胎于主题单元的言语训练点。

三、序列的建构

叶澜教授指出:“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

以专题形式编排的单元,其习作教学,从内容而言,应基本符合该单元主题,通过单元教学过程中主题氛围的营造,聚焦核心,丰富内涵,激活经验,拓展内容,以获取相应的习作素材;从言语表达而言,通过对语言材料中各种语言现象的揣摩和学习,也能相应提高言语能力。这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一)一作一得———单一单元习作教学能力目标的指向性

教材整体体现人文取向,突出人文专题。单元习作要求的呈现形式也围绕专题,或提出问题,或例举写作材料,以激发写作兴趣,有的还以“不写……可以写……”放宽选材的要求,甚至还有不限题材的习作。对于言语能力训练有什么要求,以及如何训练则少有提示。为此,习作教学更要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其能力目标可以根据单元课文的特点和阅读教学要求加以确定;对于习作要求与阅读教学不尽一致或不一致的,可根据学段目标制定习作目标。以期每一个单元的习作教学都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言语能力目标组合。

例如四上第一单元,习作提示如此表述:“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希望通过你的习作,读者能够想想出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就言语能力而言,“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之类的表述笼统含糊,不易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但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和研究,就可以提炼出较为明确的目标:一是以时间先后顺序写一处难忘的自然风光;二是能运用排比、比喻、特写等手法介绍自然风光的特点。依据如下:

(二)循序渐进———同一专题习作教学能力目标的延续性

教材编排的综合特征使然,每册教材八个单元专题内容差别巨大,而不同阶段却有类似乃至同一专题的内容出现,前后习作教学的内容也颇为接近;但是教材中对于这一情形,既没有在单元导语中言明,也没有在习作提示有所指向。这里固然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绝少提及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写作实践上。就实际教学而言,除了缺乏前后贯通联系,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境地,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位之外,也缺少一个明确的起点,教学无所依傍。

四下第一单元主题是“江山如画”,与四上第一单元“神奇大自然”相近,习作提示这么表述:“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就言语能力目标之一的写作顺序,其表述依旧含糊其辞。依据单元课文的学习和研究,明确提出此次习作教学的能力目标:一是能用一般的游览顺序介绍景物,或者用总—分—总的形式安排文章的结构,做到首尾呼应;二是能使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表现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依据如下:

“游览顺序”是前次“时间顺序”的发展,而尝试以“总—分—总”结构形式安排文章内容,则是进一步要求对参观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的内容,全面统筹剪辑,合理布局安排,相对于按顺序习作,更有了构段谋篇的要求。这既是本单元言语现象的学习运用,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发展,体现了言语能力目标的延续性。

(三)殊途同归——序列体系习作教学能力目标的融合性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就专题内容的取向而言,习作大致可以分为写人、记事、状物、写景、议论与应用文等;就题材来源而言,又可以分为观察、想象、阅读以及视听(如图画、音响)等。这些不同专题取向、不同题材来源的习作训练,被安排在了各个学段、不同单元,形成各自序列,同时又相互交错,组成了整个习作教学体系。每一个专题序列各自有着它的发生与发展,并在不同时期匹配不同的言语能力要求;而同一言语现象又会在不同专题序列中重复出现,在不断尝试、不断巩固中,最终走向融合,形成学生自有的言语能力。其简要序列如下:

综上所述,在教材的整体视域下,立足以人文主题为主的专题单元,着力发掘单元内部的言语训练契机,着眼前文后续的言语训练关系,在教材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规划和建设,使得每一次习作教学具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延续性和融合性。从而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习作教学中“六神无主”的状态,做到心中有主题,眼里有目标,手上有策略,切实提升了教材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益,从习作角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可否认,这一尝试,同样面临诸多问题,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实践和研究不断深入,习作教学将越来越接近澄明境界,最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宏尖,王崧舟.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和流派[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3]吴立岗,引进、融会、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新闻监督对策下一篇:高速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