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中心论文范文

2024-07-15

输液中心论文范文(精选10篇)

输液中心论文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门诊输液中心输液582例次作为对照组;另外选择2014年1-12月本院门诊输液中心输液578例次作为观察组。两年间, 输液中心护理人员数均为16名, 女性, 年龄22~49岁, 平均 (33.6±2.8) 岁, 文化程度均为大专以上。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一般护理对照组在门诊处挂号、拿药, 在护士的引导下分别进入成人、儿童相应的区域输液。

1.2.2优质护理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2.2.1优化输液环镜输液中心的舒适环境是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硬件设施, 将输液环境舒适化, 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5]。从细节上体现对患者的照顾周到, 备有电视和报刊供患者输液时使用, 并提供冷、热水, 配备一次性纸杯, 使患者及家属在等待中既不寂寞、又可以学到保健常识[6]。针对科室特点, 在吧台上添置丢失物品认领箱, 准备一定数量的便携式输液架, 方便哭闹及多动的患儿使用。在儿童输液大厅张贴动画图片, 营造符合儿童特点的氛围, 使患儿在气氛融洽、愉快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治疗。将输液中心划分为成人与儿童区域, 以避免相互干扰并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舒适的输液环境结合完美的硬件设施对改善患者心情和密切护患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 应从细微处做起, 将患者视作亲友, 加强交流与沟通, 让患者在陌生的环境里感受到温暖, 为每位输液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语言和行为力争规范[7]。

1.2.2.2实施科学的全程护理模式优化工作流程, 针对输液中心患者多、病种复杂、输液时间短、具有季节性等特点, 进行弹性排班, 优化护理管理, 完善各项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 使护理人员工作有章可循, 保证工作质量, 杜绝差错隐患。护士应做到“七声”, 分别是来有迎声、接听电话有问候声、治疗时有称呼声、遇到患者有询问声、合作有谢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走有送声。护患沟通交流应使用简洁、清晰、通俗的语言, 护士做到“细心问、耐心听、精心做、主动帮、亲切送”全程亲情服务, 并且每日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对患者反应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 对服务质量高的护士给予表扬鼓励, 对服务态度差的护士给予批评教育。此外, 自从输液中心引进门诊输液系统,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套系统首先运用条形码技术, 为每一名患者设置了一个二维条形码, 患者的每袋盐水上都贴有自己特有的条形码, 患者输液器上再贴一张。这样一来, 一袋盐水挂完, 接第二袋时, 护士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通过询问患者姓名来核对药水是否正确, 而是通过一台特殊的移动数据终端 (外观就像一台掌中宝) , 刷一下条形码就能核对了。

1.2.2.3护理质量优化每个输液区的显示屏都清楚显示每名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药名、剂量及输液进度等, 护士通过手持系统了解每个输液区的情况, 配合前台、输液药房, 保持与护士长的有效联系。护士将按照二维条形码上输液号、座位号进行输液, 遵循“快”、“准”、“稳”三原则[8]。

1.2.2.4输液流程优化, 护士需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输液 (1) 登记。安排1~2名护士在患者输液排队处进行登记, 核对输液二维码。登记处导医刷就诊卡取输液二维码, 告知患者具体的输液流程、注意事项等并引导其对号入座。输液护士用手持系统刷患者座位号, 输液瓶上的二维码提示信息相符方可输液。 (2) 发药。药房配备的先进自动发药机同样可以提高患者取药的速度, 保障药品发放的准确性。 (3) 穿刺。进行反问式的查对, 严格“三查七对”减少差错的发生。 (4) 输液。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当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注意事项, 包括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和盲目走动, 为患者提供相对安全的输液通道, 保障输液全程的顺畅和可视化, 每名患者的输液进度都显示在每个输液区的显示屏上[9]。 (5) 巡视。护士应做到“三及时”, 即及时巡视观察、及时调节滴速和及时换药拔针[10]。

1.2.2.5从细节入手打造服务品牌 (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士规范着装、精神饱满、干净利索, 加上敏捷的动作和温馨的语言能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 树立信任感。 (2) 及时提供服务需求:主动关心照顾患者, 如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如厕、帮助患者倒开水等, 有时患者输液前未进食晕厥, 输液中心的护士拿出备好的饼干、面包之类的食物给患者吃, 人性化的管理拉进了护患间的距离, 每个微小动作体现出热情温馨, 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服务, 杜绝视而不见、无人问津现象, 实行首问负责制。这些使整个护患关系变得更为和谐。

1.2.2.6开展健康教育根据病情、性别、文化背景等具体情况, 对患者进行评估, 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准备一些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小处方以方便患者。

1.2.2.7改进技术质量,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努力做到“质量好”输液中心先进的静脉药物层流配置中心和中心呼叫系统, 大大优化了服务流程。作为门诊治疗的最后一个关口, 输液中心的护士们纠正了医生、药房、收费处等的若干差错, 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输液患者易发生输液反应和静脉炎, 护士们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更换贴膜, 限制配液体的时间, 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 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关, 加强对输液患者的巡视, 控制静脉输注流速, 预防输液反应等。护士们比、学、赶、帮, 苦练输液技术, 努力达到对每位患者一针见血的水平。患儿穿刺难度比较高, 输液中心就特别挑选资历高、经验丰富的护士, 每天负责患儿的穿刺, 有效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巡视护士们遵循减少铃声这一原则, 时刻地巡回在输液中心的每个角落, 随时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快速解决。

1.2.2.8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严肃行业纪律, 努力做到“医德好”输液中心经常教育护士关心体贴患者, 树立三严“严谨态度、严格要求、严密组织”的良好的医德医风,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态度。如征求患者意见、开展护士和患者交心活动, 要求护士时刻尊重关爱患者, 取得患者的信任。输液中心还根据季节特点开展弹性排班, 备有足够的护理人员, 确保患者输液需求的有序进行, 重视细节, 保障安全。优质服务“始于细微, 见于平凡”, 输液中心的护士在工作量大、病情复杂、病种繁多、人员嘈杂且患者流动性大等情况下, 推出了优质的护理服务, 服务和谐, 团结一致, 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应有的努力[11]。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实施优质护理前后本院门诊输液中心的输液护理质量、输液差错及患者的满意度。

1.4效果评价输液护理质量评价包括质量管理、输液环境、仪表着装、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6项, 各项满分均为100分;患者满意度调查共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 输液差错率= (漏接例次数+错拔例次数) /总例次数×100%。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质量6项指标得分平均在90.32~97.41分, 对照组护理质量6项指标得分平均在81.53~84.32分, 观察组护理质量得分平均高于对照组10分以上。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输液差错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错拔、漏接及差错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9850, P<0.05) , 见表3。

3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适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在护理管理中, 应该优化输液流程, 从安全的角度出发, 不断总结经验[12,13]。优化输液流程可以减少输液中心的复杂程序, 能及时解决患者出现的问题, 加之在输液前认真核对二维码等过程, 极大地避免了潜在的隐患。流程优化后输液中心被分为成人和儿童两个区域, 患者可以在等候区进行各个流程, 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患者输液后, 护士运用手持系统进行巡视, 及时核查、换药等, 大大提高了输液效率。在实施优质护理前, 208例患者输液582次, 发生漏接、错拔等错误共5例次, 2014年实施优质护理流程后, 全年出错率为0。这充分说明了护士在进行护理服务时一定要加强工作责任心, 操作时做好“三查七对”, 严格执行规范, 每位患者输液都要经过收药登记护士、配药护士和负责输液的护士查对[14]。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减少护理不良事故。

优质护理服务给患者创造了一个舒适的输液环境, 患者进入输液中心后得到护理人员的热情接待和及时服务, 消除了对医院的恐惧心理, 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患者按照排队的先后进行刷卡, 然后自觉在相应的区域等待, 护士长在输液高峰时段对护士进行合理调配, 大大缩短患者等候的时间, 使输液有条不紊地进行。巡回护士在巡视过程中既可以及时为患者更换药物, 还可在加强护患沟通的同时, 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等活动。本研究表明,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不仅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而且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此外对两组的服务质量进行评分比较, 发现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 输液流程的优化不但提高了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而且也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 没有最好的服务, 只有更好的服务[15]。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输液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门诊输液中心输液582例次作为对照组, 对门诊患者进行跟踪, 患者在挂号、拿药后, 通过护士引导分别进入成人、儿童相应的区域输液;另外选择2014年1-12月本院门诊输液中心输液578例次作为观察组, 对其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比较两种方法的护理质量、输液差错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每项护理质量得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输液差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门诊输液中心内实行优质的输液护理服务, 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程度。

输液中心论文 第2篇

【目的】

规范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输液质量检查工作制度,保证输液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内容】

1.成品输液是指经核对药师核对完成后即将打包外送的输液。

2.检查周期为每月一次,每月月底由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负责人指定2名人员进行成品输液的质量检查。

3.检查内容按照“成品输液质量标准”执行。

4.检查时如发现输液质量存在问题或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告知相关当事人并加以改进。

5.根据“成品输液质量标准”项下,每不符合一项,扣除当事人奖金5元。

6.检查工作完成后及时做好“成品输液质量检查记录”的登记工作

输液中心论文 第3篇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PICC);深静脉输液;感染;护理管理

PICC作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以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外周静脉为插入途径,最终进入至上腔静脉。由于血管比较直观,穿刺点暴露于外、创伤较小,而且非常便于操作。目前,临床应该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而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据临床统计数据显示,PICC深静脉输液感染发生率约为15%,因此它也成为医院感染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将我院100例患者PICC深静脉输液进行置管的部位、方法、时间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关系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入住我院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13-79岁,平均(45.82±11.00)岁;病种源于医院各个科室:普外科32例(占32.00%),肝胆科27例(占27.00%),妇产科24例(占24.00%),胸外科17例(占17.00%)。

1.2 穿刺方法与血管的选择 PICC置管根据深静脉穿刺的具体方法严格地进行无菌化操作,准确地选择好穿刺血管,穿刺点距离血管约为5mm。患者上肢的位置与患者身体保持垂直,头部尽量与穿刺上肢接近。血管的选择在老年患者中肘正中静脉占35%、贵要静脉占45%,剩余的20%为头静脉。但是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贵要静脉,经分析,主要原因是采用贵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较高,达96%以上。

1.3 留置导管感染的判断标准 符合如上三个方面的条件之一者则可认为是PICC感染:①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②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現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排除理化因素。③导管置入静脉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因素所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由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及分析。

2 结 果

2.1 总体感染情况 本组患者PICC未出现相关性感染,但家庭护理导致感染的患者有8例,占8.00%。但是引起静脉炎以及上肢肿瘤约占25%,经分析,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老年血管变脆存在一定的关系。

2.2 本组感染的病原菌分类构成 本组100例患者中,共计分离100株菌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菌)44株,革兰氏阴性菌(G-菌)45株,真菌11株。在44株革兰氏阳性菌之中,主要包括9株表皮葡萄球菌(占9.00%),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00%),7株溶血葡萄球菌(占7.00%),5株屎肠球菌(占5.00%),6株其他葡萄球菌(占6.00%),5株粪肠球菌(占5.00%),4株其他病株(占4.00%);45株革兰氏阴性菌中,12株铜绿假单胞菌(占12.00%),9株肺炎克雷伯菌(占9.00%),7株鲍氏不动杆菌(占7.00%),5株阴沟肠杆菌(占5.00%),6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6.00%),5株大肠埃希菌(占5.00%),1株其他菌株(占1.00%);11株真菌中,6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00%),3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00%),2株其他菌株(占2.00%)。

3 讨 论

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PICC深静脉输液的感染,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3.1 置管过程应保持无菌环境下操作 PICC置管于远端静脉置入,与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无菌条件要求一致,置管应该在特定的治疗室加以实施,操作环境应该与预防控制感染的管理要求保持一致,并出具常规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

3.2 置管后的管理

3.2.1 清洁穿刺点皮肤 在穿刺中经常发生穿刺点留有血迹,用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并用无菌棉球放置在穿刺点位置上,再覆盖贴膜。放置PICC管1、2d内有可能穿刺点再次出血(临床上发生12例),及时用乙醇棉球或碘伏棉签擦拭干净,并更换贴膜。

本研究主要选择我院代表科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PICC未出现相关性感染,但家庭护理导致感染的患者有8例,占8.00%;引起静脉炎以及上肢肿瘤约占25%;本组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构成比比较接近,主要菌株有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等。

综上所述,医院护理人员应该规范工作以及规范护理管理,加上正确操作相关仪器,能够预防PICC感染的发生;此外,加强家庭护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糜祖煌,秦玲,金辉.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分型及菌株亲缘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621-1623.

[2] 马海英,申丽旻,赵鹤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65-1567.

[3]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 narin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4] 叶文,王锦权,陶晓根,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6):698-699.

输液中心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输液中心输液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70例, 女50例;最大年龄77岁, 最小3岁;不良反应主要以晕厥、过敏、心跳骤停以及发热、抽搐为主。我院输液中心拥有的医生和护士分别为6名和14名。6名医生中, 男、女分别为4名和2名, 年龄在25~40岁;14名护士中, 男、女分别有3名和11名, 年龄在22~50岁。

1.2 应急护理方法

1.2.1 晕厥和发热的护理

晕厥以及发热是患者输液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两种。出现晕厥的原因主要与患者精神过度紧张、饥饿等因素有关。本研究120例患者中, 有30例患者出现晕厥, 其中18例是因为精神过度紧张所致, 7例是因为机体过度饥饿所致。针对患者的晕厥反应采取的应急护理措施有:首先, 医护人员必须要保持镇定, 就地让患者平躺, 用力按压人中。其次, 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和测血压, 时刻关注患者反应。在患者苏醒后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患者服用少量温开水。待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继续输液。若患者是因为饥饿而晕厥, 患者苏醒后则首先进食, 待饱腹后再继续输液。最后, 为了减少晕厥不良反应出现, 护士在输液时应确认患者是否处于饥饿状态, 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穿刺水平, 避免因为多次穿刺不成功而诱发患者晕厥。发热反应出现原因大多与输入制热物有关, 本研究120例患者中, 有发热反应37例。处理这种不良反应的应急护理方法有:首先, 立即停止输液。必须要在医生确保无碍下才能够继续输液[1]。其次, 帮助发冷、寒颤的患者做好保暖。对有严重高热的患者要给予物理降温处理。

1.2.2 心跳骤停的护理

心跳骤停是输液过程中诸多不良反应现象中威胁程度最大的一种类型。患者输液过程中出现心跳骤停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几点: (1) 与患者突然停止服药有关。如有些老年患者一直都在有规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而在输液治疗期间并未服用, 甚至是突然停止服用, 易造成心跳骤停。 (2) 与陌生且过度噪杂的环境有关。由于输液大厅内时刻都有大量的患者在输液, 环境相对比较噪杂, 加上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也因为人多而出现急剧变化等原因直接导致患者心脏的电生理出现严重失衡, 最后诱发心脏骤停。 (3) 与情绪过度激动、存在便秘现象等有关。本研究120例患者中, 出现心跳骤停的有12例, 均是老年患者。针对这种突发不良反应, 采取的应急护理措施有:首先, 立即让患者平躺, 同时通知医生。在现场抢救的护士最少有3名。3名护士要求合理分配工作, 即1名护士要进行人工心肺复苏、另外2名护士分别去准备急救物品和气管插管物品。在实施人工心肺按压复苏过程中需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一旦救治成功需要立即转入院进行下一步的针对性治疗。经过总结多年护理经验后笔者认为, 预防输液患者, 尤其是老年输液患者出现心跳骤停不良反应的措施有:输液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告诉患者不可在输液过程中自动调节输液速度, 输液中心应保持安静等。

1.2.3 过敏反应的护理

过敏也是输液不良反应现象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出现过敏的原因主要是输入液体中的中成药与患者的过敏性体质发生冲突所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呕吐、眩晕以及休克等。本研究120例患者中, 26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一般针对过敏反应采取的应急护理措施有:立即停止输液, 并使用其他的输液管进行0.9%氯化钠静脉滴注维持通路。若过敏症状较为严重则需要按照医生要求使用一些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为了预防过敏反应出现, 在开始输液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过敏性体质的询问和查询, 并进行皮肤过敏测试。输液时速度要慢, 待适应后再逐渐加快至正常速度[2]。

1.2.4 高热惊厥护理

惊厥的临床表现以面部肌肉抽动、眼球上翻、面色青紫以及嘴角牵动等为主, 部分患者甚至还伴有大小便失禁、高热惊厥, 若未及时处理和控制, 将会造成机体脑部因为严重缺氧而形成脑损伤[3]。通常而言,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高热惊厥的大多数是患儿, 本研究120例患者中, 出现高热惊厥15例, 均为患儿。之所以在患儿中容易出现高热惊厥不良反应, 主要是因为患儿年龄小, 无法在不良反应出现时快速表达病情, 以至于在发热后未及时处理所致[4]。这种不良反应的应急护理措施主要是去枕平卧, 将患者的衣领解开, 同时用力按压人中。在按压人中后需使用压舌板放入患者口中, 防止出现舌咬伤。与此同时要用乙醇擦拭患者身体进行快速降温。若有条件且患者愿意配合, 则可采取冰敷处理。在病情得到控制后护士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突发现象[5]。

2 结果

120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在给予应急护理措施后118例患者抢救成功, 2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症状较为严重, 抢救无效病死, 应急护理抢救成功率98.3%。118例应急护理抢救成功后8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后均顺利出院, 剩余31例患者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入院给予继续观察治疗。

3 讨论

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属于输液中心患者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针对不良反应现象采取有效的应急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吉恩斯古丽.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9 (22) :221-223.

[2]韦慧英.输液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 21 (9) :748-749.

[3]叶秀坤, 蒋晓红, 陈婷.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17 (4) :221-223.

[4]付敏瑜, 臧艳玲, 廖旋霞.500例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17 (5) :856-859.

输液中心论文 第5篇

[关键词]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826.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61-01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方法,其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所以静脉输液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输液反应却时有发生,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细菌污染反应、热原反应外,由于液体配伍、护理操作等环节的问题,输液过程中由于药物自身不溶性颗粒或者外来微粒导致不溶性微粒污染引起的微粒污染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微粒输入人体后,容易造成血管栓塞、梗死、出血、肉芽肿、肺纤维化、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等[1],对人体造成潜在的或长期的危害,增加患者的痛苦。尤其在输液大厅这种开放性很强的场所,污染的几率非常大。所以加强静脉输液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减少输液反应的关键。

1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

1.1 静脉输液配制环境因素

输液配制环境是不溶性微粒污染来源主要因素,虽然医院每天对输液室进行消毒,但是由于工作衣、帽、口罩等并未消毒,无法保证环境的绝对无菌。在开放性很强的输液大厅,人员流动性大,空气中的细菌、微生物含量高,在配药和输液时可能导致随针孔和排气管进入液体导致污染。

1.2 护士操作因素

由于个别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者操作不当,也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因此规范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无菌操作观念,熟练掌握无菌技术操作,以减少不溶性微粒的污染。

1.3 联合用药和药物配伍因素

①由于药物配伍不当,多种药物不合理地联合使用,导致药物之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产生结晶,生成不溶性物质而使微粒增加。②配药过程中粉针剂不完全溶解也是导致溶液中微粒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③多种中药注射剂配伍容易使不溶性微粒增加,这点值得重视。

2 不溶性微粒的规避措施

2.1 输液室治疗室必须严格消毒

配液及输液操作中,操作者按要求戴帽、洗手、避免扫地,并控制治疗室和输液大厅的人员数量,减少人员流动,同时也建议医院安装净化间、层流罩或使用超净工作台,以提高操作环境空气的洁净度。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

2.2 合理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

①保证药品和输液器具的质量,严格按照GMP和GB8368进行药品和医疗用品的生产,确保产品质量。②注意冲洗输液管皮条。输液器中的微粒大部分存在于最初流出的30 mL药液中,因此静脉输液前应充分冲洗输液管道。输液过程中应该尽量待在输液床或椅子上,减少走动,从而减少液体瓶的晃动,避免沉积于瓶口周围的较大微粒输入人体。③加用输液终端过滤装置。该技术是目前预防微粒侵入人体的最有效措施。普通输液器采用的输液过滤介质的孔径一般在15 μm,无法对6~10 μm的微粒截留。而精密终端过滤器采用的是2~5 μm孔径的过滤介质,可以滤除药液中绝大部分不溶性微粒。

2.3 规范护理操作

①倡导配液前、污染后洗手。护士进行静脉穿刺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再为后面患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生物的污染。为避免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重复穿刺时要更换针头。②改变进针习惯。由于直刺进针时对橡胶塞造成切割,使橡胶微粒增加。因而,斜刺较直刺进针能显著减少微粒的产生。另外,配药时小型针头注射器配较大型号针的注射器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少。使用尖端成封闭圆锥形、针头旁侧开方形针孔的针头,也可减少穿刺胶塞时带入微粒。③规范护理人员配液及输液操作。加药时应选用9~12号针头,做到一瓶一针筒。尽量使用侧孔针,使针头斜面以45°刺入胶塞。

2.4 安瓿的打开方法

①安瓿的正确打开方法。禁止直接敲开安瓿,大多数2~5 mL安瓿都用蓝点标识掰开点,消毒后可直接掰开。遇到掰不开或是10~20 mL安瓿,应该先用75%乙醇棉球消毒砂轮,再用消过毒的砂轮锯割安瓿,切割处用乙醇棉球擦拭后再掰开。这样做虽然步骤繁琐,却能减少玻璃粉末污染,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②抽吸药液方法。抽药液时针头应置于安瓿中部抽吸,安瓿不应倒置,因为安瓿倒置时可使颈口内壁的微粒浸没于药液,造成药液微粒数增多。一般选用8~9号较细的针头,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③减少联合用药。配药过程中注射器反复多次使用是造成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尽量减少联合用药[3]。

2.5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使用

①仔细检查有无质量问题,如有无漏气、生产批号等。②在输液排气时,尽量多排出液体,以冲掉注射器及输液器内的微粒。③做到一人一针、一药一针,杜绝重复使用。

2.6 合理用药,注意配伍禁忌

医院应该加强医护人员对药品理化性质、配伍禁忌等知识的培训。多种药物联用时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如为中成药,尽量单独应用,配制后药液如有变色、沉淀、混浊等禁用。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至药物完全溶解后再使用[4]。

3 讨论

血管栓塞是微粒的重要危害之一。静脉输入较大的微粒,可刺激血管壁产生静脉炎。静脉微粒还会引起血管壁损伤,使血小板粘附直接导致毛细血管堵塞,同时红细胞聚集在微粒周围,形成血栓,造成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炎症,从而致细胞损伤甚至组织坏死,严重者可导致心、脑、肺、肾、眼等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由于婴幼儿的血管径比成人细,因此微粒对婴幼儿的危害较成人更为严重。不溶性微粒侵入心、肝、肺、肾、脑、眼等部位组织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包围,形成微粒,红细胞聚集在微粒周围使体积增大,形成肉芽肿,直接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甚至危及生命[5]。有些药物含有的结晶微粒、聚合物等可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引起过敏反应。药物中的石棉纤维微粒,可引起肺癌。虽然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和危害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广大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熟知微粒的来源,严格把握好配液、输液操作的无菌操作、技术细节等各个环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液微粒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王莺,陈子春.环境因素对输液制剂中微粒和微生物污染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5, 24(12):1162

[2] 周书萍.静脉输液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3):178-179.

[3] 刘顺良,郭庆林,朱嘉敏.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2000,10(2):158.

[4] 曹双全.输液反应2326例原因分析[J].中国药房,2003,14(4):237.

[5] 陈志平,闫仲生,孔庆华.输液中加入小容量注射剂后不溶性微粒的比较[J].中国药师,1999,2(5):268.

输液中心论文 第6篇

关键词:静脉输液,质量,管理

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 静脉输液护理人员专业化的模式已经形成, 这有利于输液领域各种问题的认识和深化, 是输液护理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输液中心的管理人员, 要有前瞻性的发展眼光, 把质量控制作为管理体系中重要的原则, 并且以持续性改进为目标。在日常的护理操作中, 为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一切为患者”的服务宗旨, 本院从2011年改变传统输液方式, 使用温馨静脉输液方式, 收到非常满意的结果, 现总结如下。

1调查资料分析

2010, 2011年两年的静脉输液满意度调查表分别为500份, 其中2010年使用的是传统的静脉输液流程, 2011年为改进后的温馨静脉输液流程。见表如下:

服务态度不良率, 技术质量不良率, 健康教育不良率, 环境因素不良率, 信息沟通不良率, 不满意度分别用指标A1, A2, A3, A4, A5, A6表示。得出图表如下:

2结论

从表中可以看出温馨输液比传统输液要好的多。

2.1 建立前馈机制

前馈控制是面向未来的控制, 在管理学中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控制。它通过控制影响因素, 来实现控制的目的, 是一种事前控制[1]。它是运用不断获得的最新的可靠信息加以预测, 并同期望的管理目标同预测的结果加以对照, 在出现问题的临界点之前就发现问题, 事先制定纠偏措施,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制订详尽的培训计划, 规范静脉输液操作规程, 完善的输液管理制度和制定各种应急预案, 使每个护士每日操作有章可循, 同时培养护士如何正确选择输液方式, 如何采用必要的告知与签字制度, 知情同意等来降低护患矛盾, 提高输液的安全质量。

2.2 为患者提供温馨的输液环境

清新, 洁净, 安全舒适的环境和完善的服务设施能增进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情感的愉悦[2]。我院输液中心配有有线电视, 患者可以轻松地欣赏电视节目;备有一次性杯子和开水;输液座椅可以随意调节, 输液室内空气清新,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空气消毒机每日定时动态消毒三个小时, 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冬天有暖气, 夏天有空调;配有氧气装置, 急救物品, 药品等抢救设施, 保证患者生命的安全。

2.3 加强护士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 激发工作热情

在工作中加强护士的服务意识, 做到主动热情, 微笑, 说话时注意语调语气, 耐心, 细致多与患者沟通, 减少患者的疑虑和心理压力。做到眼勤, 手勤, 腿勤, 主动询问输液患者的需求并尽量满足, 减少患者的麻烦和痛苦, 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心理上, 生理上的舒适。

2.4 提供一流的技术

强化岗位练兵, 提供一流的穿刺技术, 继续教育中心定期进行质量考核, 规范操作流程。采取个人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 重点掌握进针的角度, 手法, 深度, 强化静脉穿刺一阵见血, 无痛穿刺。在临床实践中, 穿刺者绷紧患者皮肤, 针头与皮肤保持适宜的角度迅速而轻巧的进针, 缩短两个针眼之间的距离, 患者疼痛感的分辨率就降低, 会很好的降低疼痛。输液结束时要掌握正确的拔针方法和适当的针眼位置按压, 避免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另外工作中要合理的排班, 新老人员搭配, 默切配合, 提高工作质量。

2.5 建立输液卡制度

输液卡每半小时巡视签字一次, 加强护士责任心的培养。及时发现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各种情况和不适, 及时处理, 及时解决。杜绝出现像误拔针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输液卡每班整理装订保存。护士长逐一检查, 对其中哪班出现的漏登、巡视不及时都可以追踪, 惩罚到人, 很好的提高工作质量。护士长要经常和护士们一起参与治疗, 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提高护士的依从性。

2.6 以患者为中心, 满足患者的需求

质量的核心是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 把正确的事情做好, 持续改进, 不断适应变化。质量改进只有建立在患者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意义[3]。因此, 健康教育工作要贯穿与操作前中后整个环节中, 针对不同病种而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操作前自我介绍, 认真查对患者的姓名, 药品名称, 告知患者药理作用, 液体总量, 需要输注的时间等。操作中安慰患者, 与其交流愉快的话题, 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操作后告知患者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 合适安全的滴速, 加快输液速度的危害性及疾病的相关知识。适时的给患者发放健康手册, 并给与保健知识的指导。

总之,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控制有赖于各级人员的重视, 需要不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实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和操作流程, 将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才能真正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 才能实现护理质量的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卢敏.建立前馈机制, 提高静脉输液安全.中华护理杂志, 2009, 11 (6) :21.

[2]刘敏.门诊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与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1) :28.

输液中心论文 第7篇

关键词:门诊,输液中心,护患关系,因素分析,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及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护理纠纷的防范是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控制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是体现医院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而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是构建和谐医院的基础, 是美化医院形象的最好途径, 也是提高医院声誉的最佳手段。门诊输液中心是医院对外的重要窗口之一, 病人多、流动性大, 病种复杂。护理人员与病人或其家属之间常有矛盾发生, 容易导致纠纷, 甚至发生投诉事件。为了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现就我院输液中心近1年来导致不良护患关系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1 护理工作中导致护患纠纷的因素分析

1.1 环境结构因素

1.1.1 就诊病人量较大

①我院为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门诊病人量大, 挂号、诊病交费、取药及注射均需排队等候, 病人整个诊治过程需要时间过长。②综合医院分科细, 各部门位置相对有一定距离、各自有一定的工作规程, 我院输液中心位于门诊与住院部通道中间向内凹的位置, 门前旁边是停救护车的位置, 容易遮挡输液中心的指示牌, 导致病人寻找困难, 而有些病人来到输液中心后才发现走错治疗部门, 引起病人不满。③输液中心供输液坐椅59张, 病人高峰期每天人流量达208例次, 每天输液病人也有相对集中的时段, 高峰期部分病人来到时无坐椅等候输液, 导致病人不满。

1.1.2 护理人员编制相对不足

我国各医院护理人员编制相对不足, 而人民对医疗服务需求逐渐增高。据调查, 病人对输液治疗能够接受的心理等候时间为10 min~15 min[1]。而我院高峰期时等候的时间长达40 min~60 min, 严重超出病人能承受的心理等候时间, 容易引发病人的不满。

1.2 工作人员因素

①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语言沟通能力欠缺。缺少同情心, 责任心不强或操作技术欠熟练准确, 均能引发病人的不满情绪, 甚至导致投诉。②我院已全面使用电脑系统, 部分医生对使用信息系统未熟悉, 导致医嘱与录入处方不相符, 处方有错漏, 需要更改, 而输液中心未设固定值班医生, 病人需等诊病医生到输液中心更改, 或者病人家属到医生处更改, 导致病人等候时间延长或往返奔波。③由于收费项目繁多, 收费人员容易发生错漏收费, 当需要病人补交费用时, 极易导致病人产生不满。

1.3 病人因素

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 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服务需求增高。②病人及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 希望能药到病除。

2 防范措施

2.1 改善环境

①医院应尽量实行预约挂号, 计价收费一体化, 交费后病人资料直传药房。药房工作人员预先配好药物, 缩短病人诊治时间。②医院在门诊大厅设置咨询服务台及通往输液中心的指引标示牌, 输液中心的门口设置灯箱标示牌并有箭头指示, 保持灯箱的光亮度。各科之间相互知道工作规程, 工作人员应清楚输液中心的工作性能及范围。③输液中心今年8月新增加输液坐椅5张, 并正在扩建计划中, 输液中心报到台前设有当前病人补液需等候的时间显示牌, 已配备2台电视机供病人及家属观看, 室内张贴各种温馨提示的卡通图片, 以创造温馨的环境来减轻病人的负性心理。

2.2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2.2.1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激活就能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标[2]。

医院对职工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的教育时, 以往, 均是在医护人员中进行, 常忽略辅助部门人员的教育。而病人在诊治过程中, 最先接触的是辅助部门的职工, 如挂号员、收费员等, 如病人已与上述部门员工发生冲突, 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来到输液中心后, 稍有不顺、负性情绪就暴发, 导致病人与护士之间沟通困难, 甚至发生纠纷, 投诉事件。因此, 医院应对全院员工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的教育, 注重对全院员工的素质、技能、进行培养, 并采取适当的赏罚措施激发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全体员工均有“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2.2.2 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护患沟通

有资料显示, 许多护理纠纷发生均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护患沟通障碍有直接或间接关系[3,4]。定期组织全区护理人员进行以护理美学为主题的教育, 使护理人员具有美学知识, 能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自觉崇尚护理美, 创造护理美, 使她们能用美的语言和优美的姿势对病人进行解释和指引, 使病人倍感亲切, 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更使护士能同情病人的处境, 能体现宽容美, 追求技术上的精确美, 当操作失败时, 能真诚地向病人致歉, 表现出真诚美[5]。 这样, 即使病人的不满情绪到输液中心发泄了, 护理人员仍能以诚恳、和蔼的态度, 平和的语气与病人交流。能让病人倾诉苦闷, 发泄负性情绪, 即使病人错了, 护士也能同情病人的处境, 主动承担责任, 把“对”留给病人, 能用自己良好的语言及行为化解病人的负性情绪, 以化解和平息矛盾。

2.2.3 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有资料显示, 护士专业操作技能因素是引起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6]。门诊输液中心病人需求调查显示, 病人最关心的问题仍是护士在注射时能否一针见血。因此, 应加强全体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的训练, 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准确率, 以减少病人的痛苦, 提高服务质量。

2.3 改变管理观念

2.3.1 加强防范意识

既往发生纠纷或缺陷后, 往往责任都落实到个人, 从中找出根本原因较少。现在管理者应转变观念, 更应重视事件的原因分析, 落实改进措施[7]。输液中心现在已设置了病人意见簿, 鼓励病人将意见或建议记录下来, 护士长与全区护理人员共同探讨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 将探讨的结果记录在意见本的相应位置, 护士长签名。这样, 既能让病人看到我们重视他们的提议、能尽量改进, 也可以给病人及家属提供一个发泄不满的方式, 以减轻他们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也能从中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2.3.2 实施弹性排班, 合理安排人力

根据病人高峰期特点, 我区采用了弹性排班方式。如冬天09:00前病人较少, 我区安排人力在09:00以前较少;夏天08:00已经出现排队现象, 我们安排08:00开始上班人员增多, 并根据等候时间, 随时请求支援, 以尽量缩短病人的等候时间。争取在病人能接受的心理等候时间10 min~15 min为病人输液, 以减轻病人的不满情绪。

参考文献

[1]罗银秋.门急诊输液病人等候治疗时间的探讨及对策[J].现在临床护理, 2005, 4 (1) :55-56.

[2]杨亚丽, 李娟, 靳卫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护士值班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1) :61.

[3]陈丽芳.加强急诊风险管理防止护患纠纷发生[J].护理研究, 2004, 18 (7A) :1392-1393.

[4]王虹.规范护理行为防范护理纠纷[J].护理研究, 2005, 19 (9B) :1857.

[5]孙鹰, 李宁, 周琼等.护理美学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6, 5 (1) :42-43.

[6]康光.护患纠纷的防范措施[J].家庭护士, 2008, 6 (5C) :1397.

输液中心论文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以孝感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2014年1 - 12 月收治的1 641 例输液患儿为研究对象, 全体入选研究对象连续输液时间不少于3 d。将其中192 例经血常规、C - 反应蛋白、胸片、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后确诊的医院感染患儿设为观察组, 剩余1 449 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男834 例, 女615 例; 年龄3 个月~ 11 岁, 平均年龄 ( 5. 5 ± 3. 2) 岁。观察组男103 例, 女89 例; 年龄1 个月~ 12 岁, 平均年龄 ( 6. 0 ± 4. 2) 岁。两组患儿均已排除家庭成员中有感染病原, 无外出游玩史, 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 P > 0. 05) 。

1. 2 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 对孝感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2014 年1 - 12 月收治的1 641 例输液患儿病案资料进行统计, 包括患儿年龄、性别、医院感染部位, 并对患儿家属、门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患儿输液时长、持续输液天数、输液时段、是否使用过抗生素、输液期间开窗通风情况。

1. 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 0 软件对研究数据作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 ( % ) 进行 χ2检验, P <0. 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2 结果

2. 1 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现状本组研究中共有192 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 占11. 7% 。其中呼吸道感染108 例, 占56. 3% ; 消化道感染67 例, 占34. 9% ; 其他部位感染17 例, 占8. 9% 。

2. 2 两组患儿各观察指标对比观察组年龄< 3岁、连续输液时间> 6 h、连续输液天数> 7 d、较少开窗通气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两组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详见表1。

2. 3 儿科输液室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4 个变量使用多元回归分析, 发现年龄小、持续输液时间长、持续输液天数多、较少开窗通风均为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 2. 083、1. 449、1. 201 及1. 021。见表2。

3 讨论

由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条件有限、病床相邻且病种混杂、人员流动性大、室内空气质量差、门窗紧闭空气无法自然流通、病床周转快, 而患儿家属缺乏防感染意识, 患儿本身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健全, 因此极易在输液期间发生医院感染〔2〕。另外, 诊室门窗、座椅等室内物品, 患儿与家属频繁接触, 会沾染各种病原菌, 从而成为传染媒介, 间接加大医院感染风险〔3〕。医院感染是各大医院无法回避的问题, 站在科学的角度正确认识医院感染, 深刻意识到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必要性至关重要〔4〕。

本组通过回顾性研究孝感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发生医院感染现状, 发现2014 年1 - 12 月期间, 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发生率达11. 7% , 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 占56. 3% , 初步认为与室内空气污染, 较少开窗通风、消毒空气有关。同时, 感染组内年龄< 3 岁、连续输液时间> 6 h、连续输液天数> 7 d、较少开窗通气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 研究结果提示, 患儿年龄越小, 连续输液时间、治疗时间越长, 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越高, 该研究结论与陈迎春〔5〕报道内容基本一致。

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小、持续输液时间长、持续输液天数多、较少开窗通风均为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故认为医院以此作为切入点, 通过加强对低龄患儿医院感染的管理与监控, 按病种与年龄进行分层管理, 定期开窗通风消毒空气,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缩短输液时间及患儿及家属在输液室内停留的时间, 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该研究结论与现有相关报道内容基本吻合〔6〕。

综上, 孝感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风险较高, 患儿年龄小、持续输液时间长、输液期间较少开窗通风均为危险因素, 医院应结合相关危险因素加强管理, 尽量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结合孝感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发生医院感染现状, 分析相关危险因素, 为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孝感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2014年1-12月收治的1 641例输液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中19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设为观察组, 剩余1 449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抗生素使用情况、持续输液时间、持续输液天数、输液期间开窗通风情况。结果 本组研究中儿科输液室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7%, 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 占比56.3%。观察组年龄<3岁、连续输液时间>6h、连续输液天数>7 d、较少开窗通气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性别、抗生素使用情况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多元回归分析证实, 年龄小、持续输液时间长、持续输液天数多、较少开窗通风均为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2.083、1.449、1.201及1.021。结论 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风险高, 患儿年龄小、持续输液时间长、输液期间较少开窗通风均易引起医院感染发生, 临床务必加强防范。

关键词: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郦红.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24 (4) :90-91.

[2]卢桂存, 卢宝珍, 孟瑞芳, 等.实施环节管理提高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5) 1122-1131.

[3]周伟.基层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 :67.

[4]何玲, 施丽斌, 符宗敏, 等.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6) :1534-1538.

[5]陈迎春.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2, 29 (4) :331-332.

输液中心论文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本社康中心进行输液治疗的21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 男110例, 女100例;年龄18~78岁, 平均 (58.6±6.6) 岁;文化水平:大专及大专以上25例, 高中30例, 初中95例, 小学及小学以下60例。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本社康中心进行输液治疗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 男112例, 女98例;年龄18~78岁, 平均 (58.9±6.5) 岁;文化水平:大专及大专以上24例, 高中30例, 初中96例, 小学及小学以下60例。纳入标准:静脉输液治疗时间在5天或5天以上;神志清晰、智力正常;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 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认知障碍、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文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输液室护理干预, 包括:认真检查药物的外包装、批号及有效期等信息, 注意药物是否溶解, 避免将碎屑及结晶体带入输液瓶内;严格遵守药物配伍禁忌;定时对输液大厅进行消毒;严格落实三查八对;密切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的状态, 合理调节输液速度。同时, 对照组患者通过问卷形式对其输液室护理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 当场发放与收回, 护理人员对错填项与漏填项进行检查, 以此保证问卷的调节信度。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总结护理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对影响护理满意度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采取积极的解决对策。

1.2.1 影响护理满意度的原因分析

①患者方面: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与作用, 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部分患者与其家属缺乏对医疗行为的理解, 易对护理态度、行为产生误解, 继而影响护理工作的满意度。②护理人员方面:护理人员业务操作水平不高, 表现为操作缺陷、专业知识欠缺;部分护理人员缺少主动服务意识, 态度冷漠, 服务不到位, 这些因素均可以引起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不满情绪。③环境方面:输液条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例如:座椅不舒适、输液室温度过冷或过热等;社康输液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也可以增加患者的不满情绪与不舒适感;复杂的就诊程序往往使患者奔波于挂号、就诊、交费、取药及输液等多个环节中, 在不停的往返过程中易使其增加负性情绪, 为护患沟通埋下了隐患。

1.2.2 护理解决对策

①简化诊疗流程及手续, 尽量将相关的部门集中安排, 减少患者往返过程中浪费的时间与体力, 以此保证治疗效果。②保证输液室内的整洁与干净, 定期更换破旧的设施与器材, 合理控制室内的温湿度, 以此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使其在温馨的环境中完成输液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状态及病程等情况, 可将其划分在不同的输液、注射区域中, 以便于全面实施分区管理, 提高护理效率。③提高护理人员的入职要求, 尽量选择高学历、高素质及高技能的人员;在常规护理专业培训的基础上, 鼓励护理人员自觉进行操作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定期考核, 保证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技术水平。④要求护理人员摒弃传统的被动服务态度, 将患者作为工作的中心, 全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工作, 强化护理质量、护理态度与护患纠纷之间的相关性, 使护理人员能够主动转变服务意识, 保证护理服务质量。⑤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表达对患者不良情绪的理解, 并以温和的语言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 以此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应主动实施健康教育, 当护理服务受到患者质疑时, 应以耐心的态度进行解释与安抚, 以此避免护患纠纷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调查表满分为100分, 包括护理服务态度、护理人员操作水平、输液巡视、诊疗环境、健康讲解及人文关怀6个项目, 85~100分为满意, 70~84分为基本满意, 7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率= (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分值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佳。本次调查问卷由护理人员统一发放, 患者填写完后当场收回, 并对错填项、漏填项进行检查, 以此保证问卷的评估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8.5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48%,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输液是疾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医院面向患者的主要窗口, 其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体现了医院的整体工作水平与质量[4,5]。近年来,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就医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之升高[6,7]。

为了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护理需求, 为输液患者提供更为优质、舒适的护理服务, 我社康中心对输液患者进行了护理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 经调查发现, 影响护理满意度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及医院环境因素;其中, 患者受疾病影响, 情绪十分敏感, 极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表现, 加之对医疗及护理行为缺乏理解, 继而诱发护患纠纷;就诊高峰期时人员流动量较大, 但护理人员数量却有限制, 这使供需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可能使护理人员出现动作语言失当等情况, 最终降低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医院环境与设施的不合理, 可以减少患者的舒适度[8]。针对上述问题, 本社康中心采取改善医院诊疗环境、简化就诊程序、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强化护理服务理念、改善沟通与交流等积极的解决对策, 结果发现,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8.5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48% (P<0.05) 。有学者将154例社康中心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影响护理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干预对策, 结果发现该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这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一致[9,10]。可见, 通过对输液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实施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医疗行为的认可程度及满意度, 优化护理质量, 促使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章小飞, 叶惠琴, 谢屹红.分层级管理在静脉输液质量监控中的实践及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6 (5) :455-456.

[2]周旭玲, 何勤.输液管理软件在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11 (6) :984-985.

[3]张喜平, 罗希芝, 曹维杰, 等.应用不同服务模式提高输液中心患者的满意度[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15 (10) :1375-1377.

[4]秦春霞, 焦岳琳.医院管理年门诊输液室几点做法与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23 (20) :4478-4479.

[5]邝蕾, 黎雪娟, 吴伟.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17 (7) :1555-1557.

[6]陈火美.静脉输液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 (5) :258-259.

[7]金丽君, 郑凤君, 毛慧萍.乡镇卫生院输液注射室规范化建设措施与成效[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9 (4) :908-910.

[8]方香, 缪芳芳, 王威.流程式多环节安全管理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 2012, 11 (2) :17-19.

[9]史小利.精细化管理在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13 (8) :2394-2419.

输液中心论文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一科四病区需要长期化疗且首次化疗的肿瘤患者3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自主选择留置管路途径, 分IVAP组81例, 男50例, 女31例 , 年龄23~75岁 , 平均 (56.5±7.8) 岁 ;PICC组241例, 男141例, 女100例, 年龄21~88岁, 平均 (57.8±10.7)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注IVPA: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ICC: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1.2 方法

IVAP组均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末端开口式导管6F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所有植入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局麻下完成, 置入方式有两种,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和颈内静脉置入, 其中经右锁骨下静脉置入70例, 经左锁骨下静脉置入2例, 经颈内静脉置入9例。PICC组导管选择均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4F导管, 使用巴德公司生产的血管超声导引系统视锐5TM, 结合MST微插管鞘套件, 选取患者上臂肘上部 (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 为穿刺部位, 有经过临床培训具有PICC穿刺资质的护师在超声引导下完成 , 其中经贵要静脉穿刺230例, 头静脉穿刺7例, 肘正中静脉穿刺4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以下观察指标:1一次置管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各自置IVAP管或PICC管一次置管成功例数及置管操作时间;2管路维护时间:IVAP组维护时间从消毒注射座开始计算到拔出无损伤针, 并将贴膜贴于局部穿刺处为止;PICC组维护时间从移除原贴膜开始计算到使用无菌贴膜固定导管为止。3置管期间并发症:每日观察记录IVAP组合PICC组置管期间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IVAP组81例患者中一次置管成功患者80例 , 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8%;PICC组241例患者中一次置管成功患者217例, 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0%, IVAP组明显高于PICC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43, P < 0.05) 。两组其他患者二次置管均成功。

2.2 管路维护操作时间

IVAP组管路维护操作时间为 (11.22±2.31) min;PICC组管路维护操作时间为 (15.17±3.65) min, IVAP组明显短于PIC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2.3 导管相关并发症

IVAP组导管相关并发症为穿刺点感染和皮疹 , 无静脉炎、静脉血栓, PICC组为皮疹、静脉炎、静脉血栓等, 多发生在置管72 h内;IVAP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见表2。

注IVPA: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ICC: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空气污染严重、食品质量不过关、现代人工作快节奏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 肿瘤患者呈逐年递增趋势。我国肿瘤发病率从1989年的184.81/10万上升到2008年的286.69/10万。2015年全球最新癌症流行病学发布, 仅2012年全球约有1400万新发癌症患者[9]。目前肿瘤治疗中常用的方案有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等, 但仍是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化疗药物对血管有强烈刺激, 所以为患者提供安全通畅、可长时间应用的输液通道至关重要。

目前肿瘤患者治疗中常用的输液通路为PICC和IVAP, 两种导管均采用医用高级硅胶材料 , 生物相容性较高, 对血管内膜刺激较小, 继而能降低血栓形成及静脉炎发生的风险[10]。PICC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而IVAP自投入临床使用以来, 相比PICC置管维护便利, 舒适度好, 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等特点。二者各具优越性, 治疗初期具体选择哪种置管方式患者处于一种被动无据的选择阶段。IVPA组由外科医生在手术室中操作,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放置输液底座;PICC组在病房内超声引导下选择上肢外周静脉 , 但外周静脉置管路径较长, 静脉管径较细, 增加穿刺失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 (静脉炎、静脉血栓和穿刺点感染等) 的风险。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显示二者操作都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但通过上述几个方面比较观察使用后, 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常见的并发症 (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脱管发生率) 及护理维护操作时间和留置管路的时间长短等方面比较, 则IVAP组明显优于PICC组。本研究显示, IVAP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而有研究表明[11], 反复穿刺置管或首次置管失败 , 与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升高呈正相关, 因此提高置管成功率尤为关键及重要。近年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置管成功率, 临床上更多采用血管超声辅助置管[12,13,14]。

本研究发现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IVAP, 主要为静脉炎、静脉血栓、穿刺点感染等。其中PICC组静脉炎的发生率达5.81% (14/241) , 且多发生在置管72 h内, 这与张琳等[15]的研究一致。有研究指出, 穿刺点感染除与护士操作、导管的材质等有关外, 还与PICC导管维护有关[16,17]。本研究中维护PICC的护士均已掌握维护技术和操作规范 , 导管材质也经过严格把关, 所以发生穿刺点感染可能主要与PICC导管维护有关。由于PICC组患者需每周进行常规维护, 包括消毒皮肤、生理盐水冲管、更换贴膜等, 延长与外界患者暴露时间, 除了增加护理工作负担, 而且增加了患者感染风险和医疗费用。另有部分偏远患者, 未能及时定期对PICC置管进行常规维护, 出现了感染等。此次研究PICC组患者共出现10例穿刺点感染, 可能与季节 (夏天) 、肥胖患者、患者没有按时维护有关。

管路感染是医患目前考虑选择管路的重要方面, 常见并发症及并发症发生率也是患者选择管路的重要依据。据文献报道, PICC留置在体外, 患者体位及患肢活动受限, 且极易出现脱管, 透明敷料7 d换药1次 , 出汗或洗澡后进水需及时更换敷料 , 换药次数频繁, 消毒液反复刺激皮肤, 尤其夏日敷料透气性差, 患者经常出现皮疹, 处理不及时很容易造成感染, 使患者遭受痛苦, 处理不及时甚而导致拔管, 这也是目前PICC无法改变的现实, 尤其对一些偏远地区的患者, 医疗条件差, 基层医院不能处理PICC换药, 很多患者家属自己在家换药, 不正规的操作更增加了PICC管感染的概率, 而IVAP体外无任何装置, 出院期间1个月维护1次, 一般患者常见治疗方案21 d左右为1个化疗周期, 所以出院期间无需患者再到医院换药, 减少了患者奔波医院的次数, 感染概率也明显低于PICC置管患者, 并且IVAP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洗澡、游泳等活动均不受限制[18,19]。IVAP留置时间长, 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小, 导管相关的并发症也减少, 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置管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费用相对较贵[20], 但考虑到随着患者换药频率相关减少, 隐形花费 (往返医院路费、治疗费等) 降低, 建议IVAP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广泛使用。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下一篇:体验式汽车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