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皮肤病范文

2024-07-23

大疱性皮肤病范文(精选9篇)

大疱性皮肤病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3年4月~2014年9月, 我院收治的120例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两组, 各60例。其中治疗组男38例, 女22例;患者年龄42岁~76岁, 平均年龄 (61.29±4.57) 岁。对照组男33例, 女27例;患者年龄40岁~78岁, 平均年龄 (59.76±3.7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前, 根据患者实际的症状进行如抗生素等药物的治疗。治疗组采用孢素软胶囊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具体方式为:静脉注射400mg·kg-1/d人免疫球蛋白, 3d为一个疗程;且每次服用孢素软胶囊3粒, 2次/d。对照组患者选用糖皮质激素, 即醋酸泼尼松片。具体用法为:3片/d, 1次/d。观察两组患者各项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皮肤医学》中关于大疱性皮肤病的判定标准, 分为4种。1痊愈:皮肤症状完全消失, 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的发生;2显效:皮肤消退的面积在70%以上;3有效:皮肤消退的面积在30%以上, 70%以下;4无效:皮肤消退面积不超过30%, 症状还在继续发展。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所示。

2.2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起效的时间和皮肤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起效时间和皮肤消退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所示。

2.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3所示。

3讨论

3.1大疱性皮肤病治疗方法

大疱性皮肤病发病率以老年人为主, 其临床表现为:患者头部或躯干等部位皮肤出现水疱, 破裂后有液体渗出, 且出现瘙痒和疼痛等症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糖皮质激素为主, 虽然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但长期大量的使用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环孢素软胶囊可以降低T淋巴细胞的形成, 增强患者免疫抑制作用, 且不良反应少, 加速皮肤的修复[1]。

3.2环孢素软胶囊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

从上述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 (表1) 可得出,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起效的时间和皮肤消退时间比较 (表2) 可得出, 治疗组患者起效时间和皮肤消退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 (表3) 可得出, 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采用环孢素软胶囊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大疱性皮肤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有效地缩短患者治疗起效的时间以及皮肤消退的时间, 降低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

综上所述, 环孢素软胶囊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大疱性皮肤病, 能显著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地控制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忠奎.环孢素软胶囊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17) :4803-4804.

一例大疱性表皮松懈症的护理 第2篇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懈症;感染;营养支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60-01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5岁。因全身皮肤溃烂5月余,大疱性表皮松懈症收治入院。入院时神志清楚,对答切题,言语清晰。营养偏差。全身皮肤溃烂面积大于90%。多处渗血渗液。四肢屈曲。四肢肘膝关节轻度痉挛;双手指及双足趾部分残缺。予积极处理创面,每天大面积换药,用0.9%NS与5%聚维碘酮1:1稀释,用50ml注射器直接洒在皮肤创面上,然后用无菌纱布吸干;溃烂严重处吸干后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定制笼罩支撑被子,减少皮肤的摩擦和压力。医嘱予糖皮质激素使用,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丙种免疫球蛋白等胶体液,补充血容量,三升袋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约7天后患者皮肤基本控制,形成痂膜。约17天后患者皮肤结痂脱落痊愈出院。未留瘢痕。

2. 护理措施

2.1 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把患者单独安置在一个病房,温湿度适宜,湿式清扫。限制探视。每日用0.5%有效氯擦拭床单位,拖地。患者床单被套及衣物单独消毒使用。每日紫外线消毒病房,每次30分鐘。24小时空气净化器层流空气。每班紫外线消毒病房30分钟。保持病房整洁。定制笼罩放在床上支撑被子,减少摩擦和压力,保护创面。

2.2 积极处理创面。 每日用0.9%NS与5%聚维碘酮溶液1:1稀释。用50ml注射器直接洒在创面上,然后用无菌纱布吸干。溃烂严重处予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保持干燥,减少渗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进行操作。不可强行用力撕脱皮肤,让其自行脱落。

2.3 病情观察: 因组织大量渗出,遵医嘱予红细胞悬液血浆,丙球蛋白输入,补充血容量;糖皮质激素使用及抗感染治疗。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体温变化。注意有无发热,警惕细菌感染,败血症并发症。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肌无力,腹胀等低钾表现。鼓励患者适当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当变换体位,预防压疮。

2.4 营养支持:患者因丢失体液较多,营养偏差。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同时医嘱予三升袋静脉营养补充能量。输注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生命体征。管道是否通畅,并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

2.5 深静脉置管护理:因患者全身溃烂,体无完肤,予穿刺深静脉置管输液。置管处予无菌纱布包扎,每天消毒更换纱布。妥善固定,预防滑脱。

2.6 心理护理:患者因全身皮肤破损,疼痛难忍。易出现自卑,焦虑的情绪。经常和患者沟通,给予病情相关指导。保持良好稳定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小结:通过保护隔离,积极处理创面,破损严重处予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医嘱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医务人员的无菌意识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因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做好创面管理的关键,也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的重点。

讨论:大疱性表皮松懈症是一组少见的多基因遗传性水疱样皮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发生率十万分之二。根据水疱发生部位不同分为单纯型,交界型,营养不良型。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受压或者摩擦后即可起大疱,尼氏征(+),临床表现特异性大,内脏器官亦可受累[1]。因水疱裂隙位于表皮内,愈后不留瘢痕,指趾甲可脱落,但常可再生。本例患儿与此相符。本病无特殊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以防止外伤和摩擦,防止继发感染。溃烂创面用促进生长的敷料及组织营养的人造皮肤以加快皮肤愈合,但价格高且不耐用[2]。单纯型和营养不良型宜用大剂量维生素E治疗减轻症状,交界型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缓解症状[3]。此外精心的护理,保护创面,严格无菌操作。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72.

[2]石庆荣 丁谦 才吉甫 大疱性表皮松懈症的治疗探讨[J]社区中医药,2013,02,177

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治疗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42例患者均为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6例, 年龄26~82岁, 平均年龄 (61.8±13.1) 岁;病程1~9个月, 平均 (2.6±0.8) 个月。对照组42例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18例;年龄27~86岁, 平均年龄 (62.7±12.7) 岁;病程1~10个月, 平均 (2.8±0.9) 个月。2组患者诊断明确, 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42例患者均给予霉酚酸酯联合强的松治疗:霉酚酸酯0.5~1.0g, 每日3次口服;强的松初始剂量40~80mg/d, 然后根据患者反应情况调整剂量, 直至维持最低有效剂量。对照组均给予雷公藤多甙联合强的松治疗:雷公藤多甙20mg, 每天3次口服, 强的松用量和用法与对照组相同。根据患者皮损情况均给予外用药对症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痊愈:皮疹完全消退;好转:70%皮疹消退, 无新发水疱出现;未愈:仍有新发水疱出现或糜烂渗出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 计数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χ2=6.574, P<0.01

2 结果

2.1 2组患者强的松用量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观察组激素应用量明显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2组治疗效果比较 (表2)

由表2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并发症

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率并发症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9.52%,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9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649, P<0.01) 。

3 讨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以皮肤水疱和循环中存在自身抗体为特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 但是由于本病多发于老年人, 患者合并症较多, 治疗耐受力较差, 传统治疗方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提高临床治疗效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中面临的重要挑战[2,3]。

霉酚酸酯是霉酚酸 (mycophenolic acid, MPA) 的酯类衍生物, 现通称吗替麦考酚酯 (商品名:骁悉CellCept) , ) 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和较高的安全性。MPA经肝代谢, 绝大部分代谢产物随胆汁排入小肠, 在肠道细菌作用下重新转化为MPA, 经门脉入血形成肝肠循环, 约10~12h出现第2次血药浓度高峰, t1/2为16~17h。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出,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应减少MMF用量。MMF口服后在体内迅速水解为活性代谢产物MPA, MPA通过抑制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关键限速酶—次黄嘌呤核苷磷酸脱氢酶 (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 IMPDH) , 使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减少, 因而能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MMF能抑制EB病毒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 降低淋巴瘤的发生[4,5]。从而有效改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症状, 与强的松联合应用起促进原有病灶吸收愈合的功效。观察组42例患者经过3个月治疗, 临床治愈率达到57.14%, 总有效率为88.10%, 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霉酚酸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霉芬酸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采用霉酚酸酯联合强的松治疗的4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以同期采用雷公藤多甙和强的松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 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霉酚酸酯联合强的松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具有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类天疱疮,霉芬酸酯,糖皮质激素

参考文献

[1]王维, 陈丹.大剂量静用人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5) :192~193.

[2]马寒, 陆春, 朱国兴, 等.23例中重度大疱性类天疱疮皮质类固醇激素用量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杂志, 2009, 16 (6) :379~380.

[3]高鹏.56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回顾性临床分析[A].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顾毅峰.Pi3-k/Akt信号通路在狼疮样小鼠肾组织中的激活及霉酚酸酯的调控作用[J].交通医学, 2010, 24 (6) :629~632.

大疱性皮肤病 第4篇

【摘要】目的 总结糖尿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要点 方法 回顾分析5例糖尿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资料,并总结针对性的护理要点与配合方法 结果 这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病情进过1~2周积极治疗后,红斑色变淡,水疱结痂,皮损愈合良好,无瘙痒。另外1例患者治疗期间间断新出水疱,瘙痒明显,经过反复创面处理结合理疗及药物治疗,3周后病情得到控制,一个月后红斑消退,水疱结痂,皮损愈合良好,无瘙痒。无1例出现其他并发症。 结论 总结并规范化糖尿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要点,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大疱类性天疱疮;护理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30-01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在临床中少见。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胸腹部和四肢近端。典型皮损为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疱壁较厚,呈半球状,直径可从小于1cm至数厘米,疱液清亮,少数可呈血痂,也可愈合,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尼氏征阴性。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腔等黏膜损害,但较轻微。可有不同程度瘙痒[1]。笔者所在科室从2010年8月-2015年10月共收住这类患者5例。在住院期间采取以下护理措施,疗效满意,先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合并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稳定,男4例,女1例,其中2例为卧床患者。年龄在53—70岁之间,平均住院20天,所有患者均是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病。入院时腹部及四肢广泛分布红斑、水疱,伴瘙痒,水疱大如鹌鹑蛋,小如米粒,疱壁紧张,较厚,疱液淡黄,偶尔呈血性;部分水疱由于张力过大已破溃。其中1例患有高血压,给予对症处理。

1.2护理要点

1.2.1创面护理 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翻身时尽量避开皮肤受损部位,防止水疱擦破。对有大疱未破者,行患部常规消毒,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在大疱的边缘抽吸疱液;对无法抽尽的少量疱液可用无菌棉签撵出,但不可弄破水疱表皮;小疱者不必抽吸,让疱内液体自然吸收;用0.1%的依沙吖啶药物进行创面湿热敷,一天2次,每次15-20分钟,对创面有消炎,促进疱液吸收作用,结合红光治疗仪对创面进行红光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较小的破损创面可局部涂夫西地酸软膏,未破损处用炉甘石洗剂外用。

1.2.2预防感染 大疱类性天疱疮的患者皮肤完整性受损,激素的应用是免疫功能下降,且年龄偏大,机体抵抗力较弱,易发生感染。为了使患者减少感染的机会,病室内要严格清洁、消毒。地面每日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托地面,抹布擦拭床头柜、桌椅,2次/日;房间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但应避免患者着凉;每晚空气消毒机消毒房间,1小时/次;每日更换病员服,换洗的病员服送供应室清洁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及规范洗手,限制人员进出。

1.2.3饮食护理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水疱破溃糜烂,渗液明显时常伴大量蛋白丢失[2],且患者有糖尿病合并症,因此需向患者或家属制定合理而详细的营养计划,在营养师指导下选用高热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糖或无糖无刺激性饮食,指导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及粗粮,注意补充维生素、钙和铁,并注意磷的补充,多食菠菜、梨、樱桃、柑橘、杨梅等。这些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果酸,能改变胰岛素分泌量,使血糖下降,有利于糖尿病病情好转。同时这些水果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再结合牛奶、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物,有利于创面愈合。

1.2.4药物作用的观察和护理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需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3]。本组患者中有5例伴有糖尿病病史,长期用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继而会发生各种感染及出血倾向。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其生命体征,大便颜色,血糖变化,如有异常随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本次护理中未发现感染、出血现象。

1.2.5心理护理 大疱性类天疱疮多见于老年人,患病时间长且患者皮肤完整性受损害,愈合较慢,加之合并糖尿病,创面经久不愈,患者思想负担重,失去信心,易产生悲观、消极情绪,甚至拒绝治疗。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极为重要。护士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生活上给予必要的照顾,经常与患者交谈,介绍糖尿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对疾病及创面愈合的影响,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随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者消极悲观情绪,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消除其恐惧心理,调动患者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

1.2.6做好健康指导 患者在住院期间,告知患者皮肤瘙痒时,切勿搔抓皮肤,在床上翻身活动时动作要轻,以免擦破受损皮肤;对于卧床休息、情绪烦躁的患者,应交代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保护好受损部位,必要时给患者戴手套,防止其抓伤。患者贴身衣服需穿宽松棉质衣料,勿使用刺激性的碱性肥皂。如有新的水疱,红斑等出现,立即通知医生。

2结果

这5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4例患者病情进过1周治疗后,红斑色变淡,水疱大部分结痂,瘙痒减轻,第2周所有水疱结痂,部分痂皮脱落,皮损愈合良好,无瘙痒。另外1例患者治疗期间间断新出水疱,瘙痒明显,经过反复创面处理结合理疗及药物治疗,3周后病情得到控制,无新发皮疹,瘙痒减轻,一个月后红斑消退,水疱结痂,部分痂皮脱落,皮损愈合良好,无瘙痒。5例患者通过精心护理无一例出现其他并发症。

3结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无有效根治方法,临床护理难度大。通过医护人员精心护理,本组5例患者除了有1例三周后创面愈合,余4例患者1周病情得以控制,很快痊愈。患者在住院期间,护士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配合及支持,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吉辉,汪盛.皮肤性病科护理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140.

[2]乐惠玲.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护理与康复杂志,2007,4(6):255-256.

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例 第5篇

关键词:新生儿,表皮松解症,遗传性,脓胞疮

1 临床资料

患儿, 女, 生后4d, 以“皮疹3d, 大面积皮肤破溃1d”来诊。患儿系足月儿, 第1胎, 第1产, 于当地卫生院自然娩出, 出生时无窒息, 体重3400g, 母乳喂养。生后即出院回家。当天晚上家长给患儿换尿布时发现患儿颈部、腋下及下肢散在约黄豆粒大小水疱, 内含黄色混浊液体, 自行在家用“打紫水、消炎粉”等处置, 效果不佳, 水泡逐渐增大, 昨日起部分皮肤有破溃, 遂来我院。生后哺乳好, 吸吮有力胎粪已排完, 尿量正常。入院查体:足月新生儿外貌, 体温正常, 哭声响亮, 反应好, 呼吸平稳, 前囟平坦, 张力不高, 颈软, 心、肺、腹无异常。颈后部、双腋下及大腿内侧皮肤见大小约7cm×4cm、5cm×3cm、4cm×3cm等形状不规则的、融合成片的水泡, 内含淡黄色混浊液体。部分皮肤已破溃, 表皮剥脱, 边缘糜烂。血常规正常。以“脓疱疮”收入院。入院后给予莫匹罗星软膏日4次外用, 头孢噻肟500mg/kg日2次静滴, 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入院第2天, 请皮肤科会诊, 确诊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确诊后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E50mg日1次肌注, 地塞米松1.7mg日1次静滴 (连用3d) [1]。1周后, 皮疹干燥并大部分消退, 出院时仍有色素沉着。3个月后随诊,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局部皮肤可见委缩性疤痕。

2 讨论

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已明确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一般分为单纯型和营养不良型2种类型, 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皮疹在出生时或生后24h左右发生, 一胎或连续两胎以上发病[2]。到目前为止本病发病原因不明, 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酶活性增高, 细胞间质溶解所致。超微结构研究证明其基本病理缺陷位于真皮或基底膜, 但有些则位于表皮细胞。

本病发病早, 病情进展快, 临床表现严重, 新生儿机体抵抗力弱, 合并感染易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故新生儿生后应仔细、全面查体, 留院观察几天很有必要。发现病变应及时给与干预治疗, 防止延误病情, 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本病例就诊时因当班医生经验不足险些耽误治疗。还有, 患儿出生后没有留院观察, 家长发现后没有引起重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1例分析 第6篇

患者男性, 81岁, 于2015年9月23日以“突发右侧肢体无力4 h”为主诉入院。临床诊断: (1) 脑出血 (左侧基底节区) ; (2) 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于10月10日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0.4 g+5%葡萄糖液200 m L, ivgtt、qd) , 10月14日加用血塞通针 (400 mg+0.9%氯化钠液200 m L, ivgtt、qd) 。10月21日患者在输入血塞通时出现四肢及躯干有散在红色点状斑丘疹, 考虑为药物过敏, 立即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针静脉点滴、氯雷他定片抗过敏, 同时停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及血塞通, 换用红花注射液 (20 m L+5%葡萄糖液200 m L, ivgtt、qd) 及丹参川芎嗪针 (10 m L+0.9%氯化钠液200 m L, ivgtt、qd) 。随后皮疹加重, 于10月24日停止红花针、丹参川芎嗪针。10月25日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全身散在片状红色斑疹, 右侧臀部有片状水疱, 色暗红, 已破溃, 有无色液体渗出。10月26日专家会诊诊断为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随转入我院烧伤科, 采取如下治疗措施: (1) 停用可疑药物; (2) 地塞米松200 m L (ivgtt、qd) ×3 d; (3) 肌注丙球蛋白冲击400 mg/kg, qd×5 d; (3) 支持疗法; (4) 局部干燥, 预防感染。10月31日, 部分药疹结痂。11月3日, 大部分药痂脱落, 新生组织修复良好。

2 讨论

患者皮疹发生前无过敏史, 否认既往有类似发作史。10月21日患者在输注血塞通的过程中出现红色点状斑丘疹。由于当天患者在输注完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后接着输注血塞通, 所以考虑药疹症状为小牛血清去蛋白、血塞通引起的。患者发现皮疹后, 医师未考虑到患者高龄, 营养状况差等情况, 继续使用中成药注射剂。患者于10月24日皮疹加重, 考虑患者之后又使用红花注射液、丹参川芎针, 也不能排除是这两个药物引起皮疹的加重。查阅文献显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血塞通和丹参注射剂均有引起药疹的报告[1,2,3], 这也证实了我们的相关猜测。

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为小牛的血或血清经去蛋白、浓缩、超滤式透析等一系列工艺加工制得的无菌水溶液, 其成分复杂, 不仅含有无机物, 还含有部分小分子有机物。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不良反应有发热、皮肤潮红、皮疹、低血压休克等反应。注意事项中指明:使用时应严格控制滴速, 不超过2 m L/min, 输注后严密观察患者反应, 出现不良反应后立即停药, 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血塞通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为成分复杂的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不良反应有偶见头痛、咽干、发热、心慌、皮疹等过敏反应。注意事项中表明: (1) 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2) 对老人、肝肾功能异常者、初次使用者应慎重使用, 加强监测。 (3) 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用药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特别是开始30 min。丹参川芎嗪主要成分为丹参素和盐酸川芎嗪。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不良反应为偶见皮疹。注意事项中表明: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 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应按照儿童及老年剂量使用。综上所述, 使用此三类所含化学成分复杂的药品时应注意: (1) 询问患者过敏史; (2) 用药时应结合药品说明书中药物的注意事项; (3) 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测。

此外, 血塞通针、丹参川芎针说明书中均要求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 L稀释后缓慢静滴。医嘱中使用溶媒量为200 m L, 用量偏少, 药物浓度偏大。据有关研究认为:浓度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 与发生率无关, 即浓度越高, 不良反应症状越严重。大剂量、高浓度的应用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较常见, 是影响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4,5,6]。

基于此, 特建议: (1) 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 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有过敏史及年老体弱、小孩等特殊人群要慎重用药。 (2) 医师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适应证和剂量用药, 并注意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遵守“能口服不注射”的原则。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尽早对症处理, 减少患者痛苦。 (3) 如果应用一种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 应避免再使用其他中成药注射剂。 (4) 建议单用中成药注射剂, 如有必要与其他药物联用, 应按顺序冲管, 并谨慎考虑用药的间隔时间。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是一种可累及多个内脏系统的全身性疾病, 注重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十分重要。丙球蛋白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有补充抗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本病例中, 采用静脉注射大剂量的地塞米松和肌注大剂量的丙球蛋白的冲击疗法, 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军, 吴胜波.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致剥脱性皮炎1例[J].人民军医, 2010, 53 (1) :62.

[2]曲虹, 李安华.血塞通注射液致重症药疹1例[J].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 (5) :309-310.

[3]柯娟, 王正军.丹参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和剥脱性皮炎各1例[J].中国药师, 2008, 11 (7) :843-844.

[4]刘松青.从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现状看《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必要性[J].中国药房, 2009, 20 (12) :881-883.

[5]张杰, 朱红卫, 石会乔.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药疹合并天疱疮1例[J].河北医药, 2016, 38 (15) :2395-2397.

大疱性皮肤病 第7篇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74岁, 有慢性肾衰竭病史。主因9 d前因受凉致全身疼痛不适, 低热, 先后服用思诺思半片及布洛芬2片, 数小时后全身发痒。次晨发现全身皮疹, 体温40.1 ℃, 化验尿常规示:尿蛋白 (++~+++) , 血红蛋白80 g/ L, 中性粒细胞80%, 尿素氮19 mmol/ L, 肌酐438 μmol/ L, 钾5.5 mmol/ L。病人入院时意识清楚, 全身皮肤黏膜充血, 皮疹密布, 高出皮肤, 自觉瘙痒, 并可见散在出血点和皮肤表皮松弛、脱落, 口腔黏膜、眼部结膜糜烂, 两腋下皮肤潮湿、糜烂、渗液。右手腕部、左肘关节处皮肤散在疱疹, 个别已破溃。肛门、外生殖器、腹股沟、骶尾部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面部、躯干部皮肤水疱明显, 部分已破溃。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为老年人, 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 拖累家庭, 再加上由于起病急、疾病发展快, 因此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 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护士应该关心、理解病人, 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顾, 心理上给予劝解、开导[1]。向病人说明疾病的前因后果, 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效果, 从而消除其绝望心理, 使之对治疗充满信心。

2.2 饮食护理

病人皮肤损伤面积大, 创面渗液多, 造成营养缺乏, 低蛋白血症, 应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与营养师和病人家属沟通, 嘱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糖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 指导病人少量多餐, 忌暴饮暴食[2,3]。同时以低盐饮食为宜,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2.3 眼部及口腔护理

保持眼部及口腔清洁, 每天用红霉素眼膏和氧氟沙星眼药水交替点双眼, 及时清除眼睛的分泌物。分泌物多时应用生理盐水洗眼每日1次或2次, 保持眼部周围皮肤湿润, 防止上下眼睑粘连。做好口腔护理, 在进行口腔护理前用2%利多卡因棉签擦口唇、口腔, 进行表面麻醉, 待5 min后麻醉起效再行口腔护理。采用生理盐水+制霉菌素混合液清洁口腔, 动作要轻柔, 防止口腔内微生物生长繁殖。经加强口腔护理后, 病人未出现口腔感染。

2.4 会阴部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 每日早晚用0.1%苯扎溴铵冲洗会阴1次。渗出减少后每日用妇康宝溶液冲洗, 会阴部周围用温开水擦洗, 晾干, 保持会阴清洁, 扑粉保持周围干燥。

2.5 全身皮肤护理

用无菌纱布浸透0.02%呋喃西林溶液, 拧至恰不滴水为宜, 置病人全身, 然后根据蒸发情况, 适时在其上滴药, 保持纱布湿润。病人皮肤瘙痒难忍, 用棉签蘸取炉甘石洗剂涂抹全身, 每天数次, 瘙痒有所改善。大部分皮肤表皮结痂脱落, 皮肤表面干燥。为防止新生皮肤皲裂, 用利福平涂膜剂和维康松Ⅱ号交替涂抹全身皮肤, 保持湿润。护士在执行各种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 尽量减少搬动病人, 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防止加重皮肤损伤, 做好病人毛发与指 (趾) 甲的护理, 减少感染。

2.6 消毒隔离

加强消毒隔离, 将病人安置在隔离病房实施保护性隔离。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并集中进行。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次或2次, 每次30 min, 开窗通风2次,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洗, 地板用含氯消毒液拖地2次。为防止交叉感染, 每日限制探视人员。

经过20多天的精心护理, 病人未发生新的感染及并发症, 并能站立行走准许出院。告知病人牢记引起过敏药物的名称, 包括商品名与化学名, 并将药名写在门诊病历上交病人妥善保管, 以免再次发生过敏。嘱病人穿清洁柔软的棉质内衣, 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防止皮肤摩擦和再损伤, 嘱病人如有不适随诊。

参考文献

[1]冯金莉.1例口服别嘌醇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5B) :1307.

[2]王艳霞, 陶建华.五例大面积烫伤样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 2007, 8 (5) :115-117.

大疱性皮肤病 第8篇

患者女, 49岁, 因全身红斑、水疱伴发热2 d收住院。患者2 d前因“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药物后, 躯干部出现红斑及蚕豆大小的水疱, 后红斑、水疱逐渐加重, 融合成大疱, 波及四肢及头面部, 疱壁松弛, 部分破溃, 同时伴有全身瘙痒, 疼痛, 发热, 体温最高达40℃, 门诊以“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收住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头晕、腹痛、恶心、黑便等系统症状。既往身体健康, 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40.3℃, R 21次/min, BP 100/70 mm Hg, 急性病容, 神志清, 精神不振, 体格检查合作, 系统检查无特殊异常。皮科所见:全身皮肤90%呈暗紫红色斑片, 大小不等, 相互融合, 在红斑的基础上有大小不等密集的松弛性水疱, 糜烂如烫伤样, 表面有渗液, 未见脓性分泌物, 尼氏征 (+) , 触痛明显, 未破溃的水疱疱液清。面部红斑, 眼睑肿胀, 双眼结合膜充血, 口腔黏膜大面积糜烂有浆液渗出, 口唇糜烂、结痂、皲裂、渗血, 张口疼痛困难。会阴部皮肤黏膜糜烂、渗出。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 血生化正常, 肝功能、肾功能未做。诊断: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可疑药物为卡马西平。治疗:入院后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20 mg 24 h持续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头孢曲松2.0 BID抗感染治疗;由于早期炎症反应剧烈, 大量的体液外渗, 因此给予补足血容量, 每天液体量约3500~5000 ml, 补K, 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血浆200 ml静脉滴注每天, 来中和体内的抗体, 减少渗出;法莫替丁20 mgBID静脉滴注, 预防应激性溃疡。住院第二天查WBC1.1×109/L, 大便OB (++) , 小便常规示PRO (++) , 肝功示ALT 158U/L, AST 193.3U/L, TP 53.6 g/L, ALB 31.4 g/L, 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T低平, 心肌酶谱示CK 529.6U/L, CK-MB 96.4U/L, LDH 753.7U/L, HBDH 559.0U/L, 胸片未见异常, 血生化、血糖、肾功能均正常。根据化验结果考虑此患者TEN合并多脏器损伤, 遂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商品名瑞白) 200 mg皮下注射1次/d, 同时加用保肝及营养心肌药物, 4 d后白细胞升至正常, 5 d后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未再新发, 颜色变浅, 糜烂渗出逐渐减少, 病情得到控制, 6 d后将甲基强的松龙减至80 mg/d, 8 d后肝功能、尿常规检测恢复正常, 第12天大便常规OB恢复正常, 第18天心肌酶谱系列、心电图恢复正常, 甲基强的松龙逐渐减至口服, 35 d患者痊愈出院, 随访未复发。另外加强皮肤护理, 皮损原则上采取暴露干燥疗法。大疱常规消毒后抽取疱液, 糜烂、渗液面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喷洒二联液 (庆大霉素16万U和红霉素0.5加入生理盐水500 ml混匀) 每日数次, 对受压糜烂面用上述方法清洗后覆盖消毒的凡士林纱布, 以保护创面, 每日换药一次。眼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后, 白天用氢化考的松眼药水滴双眼2次, 晚上用红霉素眼药膏保护眼睛, 防止干燥。外阴用0.1%雷凡诺尔冲洗。抢救室用紫外线灯管消毒, 每次30 min, 1次/d, 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室温控制在26℃为宜。床单、被罩、衣服等每日更换高压消毒。工作人员床边隔离, 穿无菌衣, 戴口罩、帽子等, 给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流质饮食。

2讨论

1例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护理 第9篇

1 病例介绍

患儿, 男, 生后2 d, 因“发现皮肤红疹2 d、臀部及双手出现水疱1 d”入院。母亲怀孕41周, 孕期健康, 阴道分娩, 出生无抢救史, 体重3 200 g。出生后半天即发现患儿四肢出现散在性皮疹, 第2天发现臀部及双手有几个大小不等的水疱形成, 水疱内有混浊的黄色液体。当地医院无法辨别水疱原因, 通过院前急救转运至我科。患儿入院时反应好, 哭声连贯, 自主活动正常, 生理反射存在, 心肺正常。四肢有散在性颗粒大小不等的红疹, 臀部及双手有黄色水疱存在。入院取标本疱液培养、血培养结果为无菌生长, 诊断为: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 地塞米松抑制免疫反应, 支持治疗。护理重点:预防皮肤感染。住院第3天、第4天开始在患儿四肢及躯干形成散在性红斑、水疱, 并逐渐发展到头面部及口腔黏膜, 随之部分水疱融合成片、破溃、糜烂、全身出现大小不等的皮肤破损创面, 经治疗30余天, 仍可见新水疱不断出现。患儿皮肤创面愈合缓慢, 反复结痂脱落, 住院长达67 d, 无新皮疹及水疱出现, 大部分皮肤已愈合, 但双下肢内踝处皮肤仍有2 cm×3 cm的糜烂面、有少量渗血、渗液, 家属要求出院门诊继续治疗。

2 护理

2.1 做好皮肤护理, 预防感染

水疱行穿刺抽吸排液[3,4], 抽液后的水疱部位、糜烂创面用依沙吖啶液无菌纱布覆盖湿敷, 每班加湿1次或2次。方法是将依沙吖啶液装入可以直接喷洒的消毒瓶中, 喷洒在消毒纱布上, 尽量减少覆盖纱布的更换次数, 除非有异味或被污染, 因为更换时极易把新生的皮肤表皮撕脱, 造成二次皮肤损伤。剪短患儿指甲, 使用婴儿约束带固定双手, 限制其活动, 防止抓挠损伤头面部及胸腹部的皮肤和创面。患儿容易因疼痛哭闹, 双足相互摩擦导致大小不等的水疱破损, 尤其是足跟及内踝处皮肤极易剥落, 因此下肢采用包裹分开悬空固定法[4], 用宽软质纱布绷带, 悬吊下肢。头面部的水疱湿敷困难, 每班消毒后, 喷洒济安舒能, 红肿、干燥处皮肤使用莫匹罗星软膏, 预防感染。行静脉输液宜使用留置针, 尽量选择在水疱少的头部头皮静脉留置。四肢留置要避开水疱破损、表皮剥脱处, 穿刺时不宜使用止血带直接压扎皮肤, 宜用手压血管上端法。

2.2 口腔黏膜及臀部皮肤护理

口腔黏膜的水疱及溃烂面, 使用维生素AD滴剂+甘油混合擦拭。因患儿使用激素治疗, 饥饿性强, 喂奶次数增加, 大便相应也增加。臀部护理:选用柔软、吸水性强的纸尿裤, 每次大便后及时清理, 动作轻柔, 保持臀部清洁和干燥。臀部部位皮肤的水疱及溃烂面, 多伴有真菌感染, 用制霉菌素粉溶液清洗后, 用依沙吖啶液无菌纱布湿敷与喷撒剂安舒能保护液交替使用。

2.3 营养支持护理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主要特点是皮肤水疱及皮肤破损, 大范围的皮肤渗出破损, 导致体液、组织液大量丢失, 及时补充适量的晶体液体和胶体液至关重要, 如血浆和白蛋白的使用, 促进皮肤愈合, 使用丙种球蛋白提高抵抗力。

2.4 实行保护性隔离

患儿全身皮肤屏障功能破坏, 住院期间对其实行保护性隔离。将患儿安排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层流病室中, 置于远红外床, 患儿裸露保持卧位舒适, 适当镇静, 减轻患儿疼痛, 减少躁动、摩擦, 便于护理。保持床单柔软、平整, 避免糜烂面受压, 移动患儿时动作轻柔, 翻身时将患儿抱起, 避免推、拉、拖等动作, 减少皮肤损伤部位与床单、被套之间的接触, 以免摩擦造成进一步损伤。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专人护理, 指定责任心强的年资高的护士护理, 严格交接班。

3 讨论

新生儿大疱表皮松解症与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易混淆。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发生在新生儿的一种严重的急性泛发性剥脱型脓疱病, 是在全身泛发红斑基底上发生松弛性烫伤样大疱及大片表皮脱剥, 表皮成大小不等的糠状脱屑为特征, 大多经过治疗和护理后, 在短时间内可以痊愈[5]。新生儿大疱表皮松解症的特点是皮肤在受到摩擦或碰撞后出现水疱及血疱, 水疱及皮肤损伤多发生在四肢、关节等处[6]。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仅对症治疗, 且治疗时间长, 预后不理想。本病例皮肤处理原则:“湿对湿, 干对干”, 即皮肤水疱、渗出部位采用水剂药物治疗, 利于分泌物渗出, 不宜用膏剂、乳剂药物。本病例水疱急性期主要采用依沙吖啶液湿敷, 济安舒能溶液喷洒治疗, 创面红肿干燥处使用莫匹罗星乳膏涂擦, 重点预防和治疗皮肤感染。本病皮肤创面愈合缓慢, 反复结痂脱落数月。

综上所述, 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护理:做好保护性皮肤护理, 有效预防水疱部位皮肤的感染和控制破损皮肤的感染;遵医嘱抗生素联合激素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 严密观察病情,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儿疾病康复, 提高本病患儿的存活率。

关键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新生儿,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林萍, 景强, 王文霞.一家系三代女性新生儿罹患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 24 (4) :256.

[2]朱曦怡, 韦敏敏, 李柳青.等.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J].广西医药, 2008, 30 (2) :302.

[3]魏莉, 彭明琦.中毒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0) :1917-1918.

[4]管东霞.新生儿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8) :26-27.

[5]许爱萍, 陈荣华, 唐晓芸, 等.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7) :718-719.

上一篇:选题设计下一篇:心理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