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范文

2024-06-18

冠脉介入范文(精选10篇)

冠脉介入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7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180例冠心病患者, 男90例, 女90例, 年龄46~65岁, 平均年龄 (55.2±6.7) 岁, 病程2~14年。分为3组:普通支架组 (A组) 、药物涂层支架组 (B组) 和药物涂层支架联合普罗布考组 (C组) , 每组60例。A组急性心肌梗死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B组急性心肌梗死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C组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所患疾病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

A组:术前30分钟口服阿司匹林0.3g, 噻氯匹定500mg, 用短于病变的2.0~2.5mm×9~20mm球囊预扩张, 放入裸支架。B组:术前准备同A组, 支架释放压力14~18atm, 扩张时间4~8秒, 紫杉醇涂层支架置入方法同裸支架。术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12个月。C组:术前1个月即给予普罗布考 (500mg/d) 直至术后6个月, 置入紫杉醇涂层支架及阿司匹林使用同B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用q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三组冠脉介入术后6个月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成型术 (PTCA) 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CS) , 尤其是目前的药物支架的置入, 虽然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但是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仍然较高, 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近年来研究表明针对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的高脂血症, 普罗布考等降脂药物具有抗氧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 能够有效防治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本研究对18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支架及药物治疗, 随访6个月, 结果使用紫杉醇涂层支架联合普罗布考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再狭窄率明显低于裸支架组和单纯紫杉醇涂层支架组;单纯紫杉醇涂层支架组的疗效低于裸支架组。提示紫杉醇涂层支架联合普罗布考能有效治疗冠心病且降低再狭窄发生率。本研究中, 因普罗布考防治RS的作用与给药时间直接相关, 所以在PTCA术前1个月即给予普罗布考至术后6个月, 结果其防治再狭窄的作用显著, 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江守洪, 张明哲, 刘传木, 等.药物涂层支架预防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188例临床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45 (13) :8-9.

[2]王玉玺, 梁展, 李茹英, 等.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思路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3) :449-451.

[3]孙春霞.颜乾麟治疗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经验[J].中医杂志, 2005, 16 (8) :583-584.

冠脉介入 第2篇

大众医学: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冠脉介入手术量大幅增加,美国的情况如何?

专家观点:冠状动脉是心脏上面的血管,就像是汽车的油管给汽车供油一样,为心脏供应血液,保证心脏的正常工作。冠状动脉很细,直径只有0.2~0.3厘米,血液中一些很细小的颗粒,如少量胆固醇、血栓等,就可能造成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堵塞。近年来,无论中国、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冠心病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冠脉介入手术量也逐年递增。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000万人被植入了冠脉支架。目前,美国每年实施冠脉介入手术约100万例,中国每年实施冠脉介入手术约50万例。估计5年以后,中国的冠脉介入手术量将超过美国。

关键词二:支架研发

大众医学:中国老百姓习惯将冠脉介入治疗俗称为“装支架”,请问在“支架”的研发方面,国际上有哪些新成果可以分享?

专家观点:最早的冠脉介入治疗是冠脉球囊成型术(PTCA),单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使其恢复通畅。由于血管有弹性回缩作用,PTCA术后血管再狭窄率较高(33%~50%)。之后,金属裸支架(BMS)诞生,解决了单纯PTCA术后血管易弹性回缩的问题。然而,金属裸支架虽然解决了血管塌陷的问题,但同时也会对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为了修复损伤,血管在愈合过程中会使内壁变厚,就像皮肤受伤后会结疤一样,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支架内再狭窄。因此,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率仍较高(约20%)。2002年,药物洗脱支架(DES)诞生,其表面涂有抗血管内膜增生的药物,可使术后血管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至5%左右。然而,新的技术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尽管药物洗脱支架将血管再狭窄率从20%降到了5%左右,但少数患者会突然因支架内血栓形成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死亡率高达40% 。就目前的数据来看,发生这种情形的患者,每年都会增加0.6%。而将这些患者的血管放大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放置支架的部位,血管愈合不良,部分支架还裸露在血管里,从而诱发血栓形成。有专家认为,药物支架的载体(聚合物等)导致血管炎症反应,使血管无法正常愈合;也有专家认为,控制血管再狭窄的药物在防止血管增生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为避免发生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这类药物比较昂贵,同时也会增加出血风险。

为解决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隐患,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新型支架的研发,理想中的心脏支架应当是,“既有效,又安全”,既能支撑血管、避免血管再狭窄,又能促进血管愈合、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患者也无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有两种支架或可达到上述目标:一是可降解支架,这种支架在植入人体后的一段时间内,可对狭窄的血管起支撑作用,同时释放出药物,防止血管再狭窄。随后,支架会缓慢降解,并在2~3年内完全被组织吸收,使血管恢复正常结构和舒缩功能;二是双疗法支架,该支架在药物支架的基础上研发而成,支架外壁涂有药物,可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防止血管再狭窄;支架内壁附有抗体,可加快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

关键词三:过度医疗

大众医学: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的冠脉介入手术量均大幅上升,一次性植入3个以上支架的病例屡见不鲜。有专家指出,有些介入治疗可能是“不必要”的,而一次性植入3个以上支架,更是存在“过度医疗”之嫌。在避免过度介入治疗问题上,美国是否有相应的规范来制约?

专家观点:关于如何规范医疗行为,避免过度介入治疗问题,美国也在进行相同的讨论。总体而言,无论在哪个国家,都需要根据大型临床试验研究和随访结果,由政府或相关行业协会制定一个法规,明确哪些患者适合做介入治疗,哪些患者不适合做,以确保介入治疗安全、有序进行。比如,介入治疗主要适用于冠状动脉堵塞严重的患者;如果患者有癌症、中风,同时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则不适合做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病例,美国心脏病学学会还制定了一些筛选条件,但这并不是由法规决定的,而是由专业医师来判断,什么样的情况适合植入支架、什么样的情况不适合。

两种冠脉介入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第3篇

1 临床资料

50例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5岁~79岁, 平均年龄 (49.2±12.45) 岁。其中, 心肌梗死1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 不明胸痛6例;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平均 (78.65±4.752) %.50例PCI中经桡动脉途径手术27例, 股动脉途径23例, 手术均获成功, 共置入支架60枚, 其中左前降支12枚, 回旋支13枚, 右冠状动脉25枚。术后出现并发症16例, 占32%, 其中暂时性尿潴留5例, 占10%;局部皮下血肿及出血6例, 占12%;迷走神经亢进2例, 占4%;低血压2例, 占4%;肠梗阻1例, 占2%.所有并发症经及时发现, 采取有效处理后, 患者均已康复。

2 术后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5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术后监护继续治疗与观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说明术后存在的危险, 尽可能让患者在术后监护期间感觉安全、亲切, 减轻其焦虑和紧张情绪, 从而避免因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心率加快, 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 举止端庄, 动作轻巧敏捷, 力争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诊治[2]。而有些患者对手术成功持怀疑、猜测态度, 再加上术后平卧位和患肢制动, 患者忍耐性差, 易产生烦躁情绪, 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所以术后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同样不可忽视。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生活上多给患者鼓励和帮助, 让患者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向其反复介绍术后注意事项, 使患者配合医护治疗, 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50例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均消除了焦虑心理。

2.2 心电监测

本组50例术后患者均住入CCU病房, 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研究表明, 术后继续监测心率、心律及血压变化, 尤其注意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有无ST段的压低或抬高, 对及时了解心肌缺血的发生和程度有重要作用。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律失常、心绞痛、血压下降的患者应适当延长监测时间。心律失常可以表现为新发心律失常及原发的心律失常加重。严重心律紊乱是导致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常见的一些快速心律失常有室速、室颤、阵发性房颤、房扑、房速、室上速的发作, 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宋玉勤等[3]也指出:术后要密切注意观察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的改变。术后30 min~3 h, 恶心常为低血压或休克先兆, 本组有2例老年女性病例小便时发生低血压。发现异常时立即使患者头偏向一侧, 中流量吸氧, 遵医嘱分别迅速补液并静脉注射阿托品1~2 mg、多巴胺1~5 mg, 1~2 min内心率无增加, 血压无回升时, 可追加阿托品2 mg, 并给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输入,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血压仍不恢复时可予多巴胺100~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 直至血压稳定。不明原因的低血压, 要排除血容量不足, 如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经股动脉穿刺者要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 (左、右下腹部疼痛) 、穿刺部位内出血 (如肿胀、变色、脉搏消失) 、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有出血并发症时, 立即调整抗凝剂量并处理。排便时护士应在床旁观察心电图和血压的变化, 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2.3 拔除鞘管的护理

桡动脉拔管时应注意单独压迫动脉, 避免压迫静脉造成静脉回流障碍, 导致患者手部肿胀疼痛。包扎后应注意局部有无渗血, 并嘱患者活动手指以判断绷带包扎松紧, 如患者上肢、手指颜色发紫, 并主诉手部发麻, 提示压迫过紧, 影响静脉血液循环;如局部渗血, 提示压迫不到位或过松, 需重新压迫包扎。股动脉术后保留鞘管4 h~6 h后拔除, 保留期间, 要观察鞘管处有无渗血、血肿, 穿刺侧肢体伸直, 防止鞘管扭曲折断。鞘管拔出前应先测量血压, 建立静脉通路, 做好解释工作, 协助患者排空膀胱, 说明拔管的方法, 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拔管时有时会发生迷走反射, 可备好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嘱患者勿用力抬头或咳嗽, 以免增加负压引起穿刺部位出血, 拔管时及拔管后30 min内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面色及表情, 询问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如患者出现头晕, 心悸, 面色苍白, 出汗, 恶心、呕吐, 血压、心率下降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应考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需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紧急处理。拔管后应局部按压10 min~15 min, 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并用沙袋压迫止血。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情况, 如有渗血, 用手指用力压迫穿刺点, 并与对侧比较, 直至止血, 保持敷料干净[4]。本组有2例患者拔鞘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 表现为心率及血压下降伴恶心、呕吐, 给予快速静脉补液, 注射阿托品、多巴胺后缓解, 故拔鞘管期间要密切监测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2.4 切口的护理

检查患者切口及术肢血运情况, 观察切口有无渗血、肿胀, 穿刺部位远端血运是否良好, 皮肤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本组两种穿刺方法各发生2例出血, 因发现及时并报告医师重新加压包扎后止血。桡动脉穿刺法术后1周内患者手部和上肢常有肿胀、疼痛, 此时可给予25%硫酸镁局部敷用以及局部按摩, 若疼痛剧烈可口服止痛药。穿刺侧手臂3 d内忌输液测血压, 忌负重, 避免穿刺口出血[5]。经股动脉穿刺易发生假性动脉瘤, 当出现切口疼痛、瘀斑和搏动性肿块时, 应当在常规压迫基础上, 积极联系超声检查。本组经股动脉穿刺方法发生2例, 经超声检查确诊, 而且在其引导下压迫止血, 处理成功。对出现血肿者要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解除制动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起床下蹲时动作应缓慢, 以有效地降低出血的发生率。肥胖及老年女性, 因股动脉区皮肤松弛, 较男性易出血, 因此, 更应该限制术侧肢体活动, 限制翻身等床上活动。

2.5 排尿困难的预防及护理

本组病例5例发生尿潴留, 均为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 其中4例保持穿刺点持续受压, 变换体位, 解决排尿困难。即当患者拔除鞘管后平卧不能排尿时, 可由1人在穿刺点针眼上方1 cm~2 cm处用力压迫, 另1人把患者上身扶坐在床上或把床头摇高, 患者双下肢平伸在床上, 让患者尽可能接近平时习惯的排尿体位。另1例在无菌操作下行留置导尿。加强患者术前训练床上卧位排尿, 术后消除患者紧张、烦躁、焦虑情绪, 嘱患者多饮水, 可减少排尿困难的发生。必要时在无菌操作下行留置导尿。

2.6 肠梗阻的预防及护理

本组病例1例发生肠梗阻, 心电监护仪示生命体征平稳, 采取半卧位, 胃肠减压。薄荷油湿热敷腹部:即用2 m L薄荷油滴在湿热毛巾上敷于脐部及周围皮肤, 每次20 min, 1 d 3次, 2 d后肠梗阻解除。分析肠梗阻原因并加强健康指导, 我们改变传统的绝对卧床休息24 h为拔除鞘管后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2 h后协助术侧翻身与平卧位交替, 头部抬高不超过30°.拔鞘6 h后适当屈膝、屈髋, 并按摩肌肉, 嘱其用健侧下肢屈膝, 用双肘协助支撑身体, 在床上进行左右平移, 这样既能减轻强迫卧位下肌肉和关节张力, 改善血液循环, 增加患者舒适度, 又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术后进易消化的低盐低脂食物, 不宜过饱, 禁刺激性食物, 禁食牛奶、豆浆等胀气食物;注意保持大便的通畅, 必要时应用缓泻剂。

2.7 用药观察及护理

术后极少数患者出现造影剂反应, 观察有无皮疹或寒战感觉, 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可缓解, 为尽快清除造影剂保护肾功能, 指导患者多饮水和静脉补液, 在术后4 h~6 h内使尿量达到1 000~2 000 m L.术后6 h后, 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如鼻出血、血尿、血便等。术后如用头孢类抗生素, 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期间及用药后7 d勿饮酒, 以免发生双硫仑反应。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如氯吡格雷75 mg, 1次/d, 连用6个月~9个月, 预防血栓形成而致血管闭塞和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巩固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术后半年内约有30%左右的患者可能发生再狭窄, 支架置入后半年内再狭窄率约为20%, 故应定期门诊随访。定期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的变化。

3 体会

PCI常用的有股动脉、桡动脉两种穿刺方法。我们认为两种途径穿刺都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虽然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 经桡动脉途径有去除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的痛苦, 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增加患者舒适感, 且能减轻护士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但由于桡动脉较股动脉纤细, 穿刺相对困难, 桡动脉延续至冠脉途中可能有严重迂曲, 因而股动脉穿刺途径暂时不会被取代[6]。术者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CCU护士应掌握完整的术后护理常规;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穿刺部位的情况,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提高手术成功率;加强对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和思想负担, 提高患者对诊疗和护理的配合度, 从而真正做到让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吴锡桂.我国人群冠心病流行现况与趋势[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3, 11 (4) :190-191.

[2]孟红燕.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5, 11 (6) :547-548.

[3]宋玉勤, 苗云江, 吕洪章.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 38 (7) :668-669.

[4]张凌云.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对心脏介入患者实施护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 (17) :1248.

[5]徐惠萍.烟卷纱布和弹力绷带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25) :77.

冠脉介入 第4篇

【关键词】冠脉介入诊疗术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95-01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尽早地联合纤溶和急诊PCI是实现STEMI最佳再灌注的策略[1]。冠脉介入诊疗技术迅速发展并日益成熟,但其毕竟是一项有创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严密观察,加强护理,可以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原因分析及护理

常发生于术后4h鞘管拔除后3~30min,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冷汗、表情痛苦、血压明显下降、心率突然减慢[2]。原因:拔管对血管的剌激;拔管后的按压手法不当;患者因疼痛引起的紧张;血容量不足;空腔脏器的扩张刺激等。在拔鞘管之前,皮下注射利多卡因和应用镇痛剂相比,病人的疼痛较重,且血管反应事件较多[3]。护理措施:术后严密观察心率及血压变化,维持好液体通路,拔管时备好急救药品,操作过程中监测血压及心率变化,若出现严重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先行快速静脉补液,必要时可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升压药[4]。一旦发现立即停用血管扩张药物,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护、氧气吸入、快速液体输入速度[5]。在拔管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交谈,嘱患者缓慢深呼吸,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降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压迫止血时应以食指和中指压迫股动脉搏动最强点,其按压力度以能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且按压处以下肢体皮肤无青紫为宜。拔管时常规备好阿托品1mg加0.9%生理盐水4ml和多巴胺20mg加0.9%生理盐水18ml。

2桡动脉闭塞、手部肿胀、发紫及穿刺处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由于动脉鞘管对血管壁的刺激和高浓度的造影剂使用容易引起血管痉挛;手部肿胀、发紫及穿刺处出血均是由于止血压迫不当所致。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包扎过紧可能出现桡动脉闭塞、手部肿胀,过松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有报道精神紧张可诱发血管痉挛,因此要重视心理护理,教会患者运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及放松疗法,减少精神紧张[6]。为预防术中血管痉挛,通常是在病人进入导管室时测量血压不低于正常后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术后手腕穿刺部位的观察:术后4h内每15~30min观察1次手腕部有无渗血及手指末梢循环和桡动脉搏动情况,4h后观察1次/h,直至术后12h。如发现患者肢端青紫、感觉麻木、肿胀或疼痛等不适,立即减压处理,直至缓解[7]。动脉闭塞时表现为手指苍白;静脉血回流障碍表现为手指肿胀、发紫,说明包扎过紧,应适当放松固定带;当有渗血时,说明包扎过松,需加压包扎。为预防桡动脉永久性损伤,还应做好腕部的活动指导:术后腕部制动,手指稍活动,3d内勿在穿刺侧行穿刺、测量血压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1周内勿揉抓穿刺点,并保持干燥、清洁。6个月内穿刺侧肢体勿提重物,并嘱患者注意有无皮下淤点、淤斑,肿胀或者感觉异常,一旦出现立即就医[8]。

3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原因:术中反复穿剌、术后按压动脉时间过短或压迫部位不准确、术侧肢体屈曲或患者过早活动、支架植入术患者全身肝素化及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均可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拔除动脉鞘管后,由专人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止血,具体方法为:以左手环指、中指和示指沿股动脉走行按压,三指均在皮肤穿刺点近心端,中指约血管穿刺处上方,以髂骨为着力点,力度以能触及术肢端足背动脉搏动为宜。压迫后常规术肢制动6h,卧床休息24h[9]。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情况,每15~20min检查一次穿刺处周围有无出血、血肿,观察患肢是否伸直,砂袋是否移位,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并与健侧肢体对比。通常在压迫止血时,患肢皮温较健侧略低,皮肤色泽可轻度变白,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停止加压可缓解。如有血肿发生,要鉴别有无假性动脉瘤。发生血肿时局部可发现明显的包块;而假性动脉瘤者除了局部包块外,在穿刺部位可闻及明显的杂音[10]。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压住穿刺部位,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升高使穿刺口压力增加进而导致的出血情况。排便困难者可用缓泻剂,咳嗽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咳药物。

出现假性动脉瘤时立即在杂音最强点处局部压迫40min,局部用纱布叠成2.5cm×2.5cm纱布块用绷带固定使“瘤腔”闭塞、杂音消失,术侧肢体制动24h,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血循环情况,严重者也可行外科修补术。

出现股动静脉瘘需马上拔出导管,局部加压止血40min,穿刺点局部压迫止血,同时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血循环情况。

4支架内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人们已经证实,药物洗脱支架的长度、膨胀不佳和残余狭窄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1]。机械因素如膨胀不良可能是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而生物学因素是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12]。人们对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因为中断抗血小板治疗将增加血栓性事件的发生率[13]。护理上要注意心电监护变化,观察ST-T改变,经常询问是否存在心慌、出汗、胸闷、胸痛等感觉。术后要加强对病人的健康宣教,必须及时准确按医嘱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一旦心绞痛复发,及时向医生汇报。MarianneLafitte[14]的研究表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进行危险因素控制和坚持服药等管理,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和ACS的死亡率。T.Buckley[15]等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教育干预,能使其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的相关知识得以改善,并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我们对支架植入术后的病人,要进行全面的知识宣教,让病人正确识别心绞痛发作的症状,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以预防和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5腹膜后血肿原因分析及护理

多为穿剌点太高或髂内动脉内膜损伤穿孔、导丝损伤、血管迂曲致管腔狭窄或手术操作动作过猛等原因引起。术后30min~3h患者出现恶心、烦躁常为低血压或休克先兆。对不明原因的低血压,注意排除血容量不足,如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穿刺部位内出血、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16]。重视术后早期临床表现,如腰痛,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偶有腹胀、腹痛,经超声或腹腔穿剌均可诊断。此时要做好积极救治,建立快速静脉通路,备血。若生命体征不稳定且血肿进行性增大,需马上手术止血者要做好术前准备。

6术后尿潴留及腹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的患者需绝对卧床24小时,术侧肢体不能弯曲,部分患者因环境、习惯、术后特殊卧位或原有前列腺肥大、术前未进行床上排尿训练等均可引起排尿困难。腹胀的原因是:介入术后患者为加速造影剂从肾脏排除出,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引起胃液稀释,消化功能减弱,同时,过多的水和食物积聚胃内,亦可引起腹胀。尿潴留时,膀胱高度充盈挤压肠道,排便、排气不畅,也可引起腹胀不适[17]。护理措施:加强术前床上排尿训练。出现尿潴留时,可行膀胱区按摩、热敷,用温水冲洗会阴部,听流水声,给予心理治疗,减少探视人员等措施,经上述方法无效者应行留置导尿。腹胀明显者可行腹部顺时针环形按摩,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纳肛。

7造影剂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原因分析及护理

冠脉介入诊疗术后造影剂诱发肾功能衰竭在术后最初24小时发生少尿,特别是伴有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者发生机率更高。为避免对肾功能的损害,肾功能异常组的造影剂剂量控制<200ml[18]。造影剂的选择,一致认为,在肾毒性方面,非离子型优于离子型,低渗和等渗优于高渗性造影剂,尤其在高危患者中,使用非离子型、低渗性优于高渗性造影剂可减少发生CIN(造影剂肾病)的风险。患者回病房后如无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应鼓励其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温热食物,以补充血容量,并利于造影剂排出体外,减少造影剂损害。也可采用术前进流质饮食250~500ml,术后6h饮水量≥500ml[18]。

8肢体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经股動脉穿刺行PCI治疗的患者,由于全身肝素化而致穿刺处出血,要求患者卧床至少24h,有时甚至卧床48h,并且术侧肢体制动,这都有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预防措施:术后合理应用抗凝剂,细心观察患者穿刺术肢部位的颜色、温度,标记双足背动脉搏动最明显的位置,以便快速判断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倘若出现持续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低、患者怕冷、肿胀、肢体麻木等症状,提示有早期血栓形成,应及时采取溶栓措施。将生理盐水50ml、尿激酶10万U~20万U经微泵注入,每日1~2次,每次注射时间>30min[19]。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患肢活动,防止栓子脱落,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使静脉回流。

9心脏压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术因导丝通过闭塞的血管时引起冠状动脉穿孔[20]。如患者出现无原因的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立即报告医生。心包穿刺是抢救心脏压塞最有效的方法。在抢救过程中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停用抗凝药物,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引流术。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血压、心率、呼吸及尿量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

为实施围术期患者有针对性的观察和科学护理,制定临床护理路径(CPN)[21],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规范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地预防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HolgerThiele,LotharEngelmann,KathleenElsner,etal.Comparisonofpre-hospitalcombination-fibrinolysisplusconventionalcarewithpre-hospitalcombination-fibrinolysisplusfacilitated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i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EuropeanHeartJournal,2005,26:1956-1963.

[2朱永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A):20-21.

[3]ChoonKiatAng,DominicY.C.Leung,SidneyLo,etal.Effectoflocalanesthesiaandintravenoussedationonpainperceptionandvasovagalreactionsduringfemoralarterialsheathremoval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2007,116:321–326.

[4]亢君,李海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11):30-31.

[5]陈玉景.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冠脉介入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09,(4):18-19.

[6]王孟云,刘艳,周立英,等.颅外段脑血管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如术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9,(12):17-19.

[7]潘宁萍.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A):42-43.

[8]王丽姿,姚翠萍,朱莲香,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腕部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A):10-11.

[9]李伟,刘祚燕,文春玉,等.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与止血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A):5-6.

[10]刘丽萍,曹桂兰,梁静,等.冠状动脉诊疗术后血管闭合装置与压迫止血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7,22(13):36-37.

[11]ThomasF.Lüscher,JanSteffel,FranzR.Eberli,etal.Drug-ElutingStentandCoronaryThrombosis:BiologicalMechanismsandClinicalImplications[J].Circulation,2007,115:1051-1058.

[12]XueboLiu,HiroshiDoi,AkikoMaehara,etal.AVolumetricIntravascularUltrasoundComparisonofEarlyDrug-ElutingStentThrombosisVersusRestenosis[J].J.Am.Coll.Cardiol.Intv,2009,2:428-434.

[13]GiusGiuseppeG.L.Biondi-Zoccai,MarziaLotrionte,PierfrancescoAgostoni,etal.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nthehazardsofdiscontinuingornotadheringtoaspirinamong50279patientsatriskforcoronaryarterydisease[J].EuropeanHeartJournal,2006,27:2667-2674.

[14]MarianneLafitte,VincentPradeau,LionelLeroux,etal.Efficacyovertimeofashortoverallatherosclerosismanagementprogrammeonthereductionofcardiovascularriskinpatientsafteranacutecoronarysyndrome[J].ArchivesofCardiovascularDisease,2009,102:51—58.

[15]T.Buckley,S.McKinley,R.Gallagher,etal.Theeffectofeducationandcounsellingonknowledge,attitudesandbeliefsaboutresponsesto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ymptoms[J].EuropeanJournalofCardiovascularNursing,2007,6:105-111.

[16]何春欢,吴华颖,卓胜青,等.無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15):34-35.

[17]包艳,张丽群.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腹账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22(7):36-37.

[18]林丰,曾桂英,温红梅.水化护理对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患者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A):29-30.

[19]章小飞,张丽.25例血管介入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794-795.

[20]王晓红,刘华芬,刘秀娟.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抢救及护理配合[J].护理学杂志,2006,21(15):24-25.

冠脉介入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6年5月—2010年5月行CAG患者1 200例, 其中584例进行了PCI, 1 200例患者中急诊CAG及PCI患者55例。全部患者常规首选经上肢动脉行CAG及PCI, 当上肢动脉未能成功时方改为股动脉途径。其中男性650例, 年龄68岁±15岁, 女性550例, 年龄67岁±14岁。

1.2 方法

1.2 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CAG及PCI准备, 进行Allen试验及反Allen试验。Allen试验阳性, 是桡动脉穿刺的适应证。反Allen试验阳性时方可进行尺动脉穿刺。

1.2.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于导管床上, 首选右桡动脉为穿刺部位。患者右手自然伸直, 外展手背, 腕部放置纱布卷便于背屈以利于穿刺。常规消毒、铺巾, 穿刺点距腕关节2 cm~4 cm, 局部2%利多卡因局麻后, 取桡动脉搏动点最强点为穿刺处, 进针方向和桡动脉走行方向一致, 角度为45°~60°, 见有血喷出后送入导丝, 沿导丝送入6F动脉鞘管, 随后经鞘管注入肝素3 000 U、硝酸甘油200 μg。其余部位血管穿刺时也取相应动脉搏动最强点, 方法基本类似。

1 2.3 穿刺血管的选择

常规首选右桡动脉为穿刺点, 除非有禁忌, 如严重外伤、冠脉搭桥时已经取走桡动脉等, 当右桡动脉有穿刺禁忌或者穿刺未成功时, 根据患者对侧桡动脉、同侧或者对侧尺动脉及肱动脉搏动情况, 选择再次穿刺的血管。

1.2.4 导管选择

CAG常规选用5F共用造影管, PCI时根据冠脉病变情况及主动脉根部情况, 常规选用6FJL、JR、EBU等大腔导管。

2 结 果

1 200例患者全部成功经上肢动脉进行了CAG检查, 其中584例患者在行CAG的同时或者择日经上肢动脉进行了PCI治疗。血管穿刺时首选右桡动脉, 在1 200例行CAG的患者中, 有1 108例患者经右桡动脉途径成功进行了CAG, 成功率为92.3%, 其中479例患者需行PCI, 结果全部479例患者均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进行了PCI, 成功率达100%。92例经右桡动脉途径未能成功的患者, 根据同侧尺动脉搏动情况进行选择再次穿刺的血管:若尺动脉搏动较强、估计尺动脉较粗大、导管等器械容易通过时, 选用右尺动脉途径, 则有2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CAG, 成功率为29.3%, 其中14例患者需行PCI, 结果13例患者成功经右尺动脉途径进行PCI, 成功率达93.0%, 另有1例患者拟行PCI时因右尺动脉痉挛导致大腔导管未能通过尺动脉, 改用同侧肱动脉后成功进行了PCI。若尺动脉搏动较弱, 或者虽然搏动较强, 但穿刺失败或虽然穿刺成功但输送导丝及导管失败时改为穿刺同侧肱动脉。则余下65例患者中有46例患者成功经右肱动脉途径进行了CAG, 成功率为70.8%, 其中21例患者需行PCI, 结果全部21例患者均成功经右肱动脉途径进行了PCI, 成功率达100%。以上均未成功的19例患者, 依次选用对侧桡动脉、尺动脉、肱动脉, 19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CAG, 成功率为100%。所有行CAG或者PCI的患者均未见穿刺血管闭塞、明显血肿、大出血、骨筋膜室综合征、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等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1989年, 加拿大Campeau医生[1]首次尝试经桡动脉行CAG, 1992年, 荷兰Kiemenij医生[2]首次经桡动脉行PCI, 而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器械的不断更新, 经桡动脉行CAG及PCI应用逐年普及, 现已经成为与股动脉同等重要的途径。由于桡动脉较股动脉细小, 有时有扭曲、存在桡动脉环、穿刺时易痉挛等情况, 导致部分患者未能经桡动脉成功进行CAG或者PCI, 对这部分患者根据上肢其余动脉血管的搏动情况, 换用同侧或者对侧上肢的尺动脉、肱动脉、对侧上肢桡动脉后均成功进行了CAG或PCI。Kiemeneij等[3]研究结果表明, 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比较, 在手术成功率、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器材消耗、X线曝光时间等方面, 两者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经桡动脉途径比经股动脉途径更少见, 患者痛苦更小, 且更安全、便捷、经济。同时上肢动脉途径具有以下优势:神经损伤、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低;术后易于压迫止血无需使用血管缝合器或止血器, 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手掌由桡动脉及尺动脉双重供血, 即使术后出现桡动脉闭塞, 亦不会导致严重的缺血并发症;患者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有益;术后能够即刻下床活动, 提高了患者的舒适程度。并且上肢动脉血管同股动脉一样可反复穿刺及应用[4], 未见严重并发症。以上提示经上肢动脉行CAG及PCI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是完全可行的。桡动脉可作为CAG或者PCI的首选途径, 尺动脉、肱动脉可作为经上肢动脉行CAG或PCI的重要补充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1 200例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 1 200例患者均成功经上肢动脉途径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 其中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584例患者均成功经上肢动脉途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 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上肢动脉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关键词:上肢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参考文献

[1]Campeau L.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y[J].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89, 16 (1) :3-7.

[2]Kiemenij F, Laarman GJ.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J].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3, 30 (3) :173-178.

[3]Kiemeneij F, Laarman GJ, Odekerken D, et al.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by theradial, brachial and femoral approaches:The access study[J].J AmColl Cardiol, 1997, 29 (6) :1269-1275.

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9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经股动脉行PCI术的患者390例,其中男222例,女168例,年龄66~85岁。入选标准:(1)急性ST段抬高心梗发病12 h以内。(2)非ST段抬高心梗发病12 h以内。(3)不稳定心绞痛经药物治疗病情未稳定[3]。排除标准:(1)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2)冠状动脉钙化完全闭塞;(3)冠状动脉多支广泛弥漫性病变者[4]。根据患者的年龄以75岁为界,>75岁为实验组186例,<75岁为对照组204例,表1列出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的分布。表2列出两组患者的症状分布,经χ2检验认为这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及症状分布是均衡的。

1.2 方法

按照常规方法[5],从患者确定行PCI术开始,由主管医生及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手术健康教育。

1.2.1 健康指导所用材料

印有冠状动脉结构的图片和模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该手术术前术后的造影片子;印有模拟支架的图片,手术室照片。另外还要有介绍笔者所在医院专家及手术现状、简单手术过程、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的磁带,同时有做完该手术的患者。

注:两组比较,χ2=0.46,P>0.05

注:两组比较,P>0.05

1.2.2 健康指导的方法

首先,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用患者易理解的语言用准备好的材料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诱因;讲解冠状动脉作用,讲解手术的目的、意义、必要性;其次给患者心理支持教育,虽然PCI术手术创口小,但它也是有创治疗,所以患者也有焦虑、恐惧现象,这时要针对患者病情和文化素养,利用已准备的材料向患者介绍介入手术室、手术专家及手术现状,讲解主要仪器及支架的性能、手术的简单过程,介绍患者与其他术后患者交谈,使他们互相沟通,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了解,增强对手术的信心,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再次要进行配合教育:(1)活动的配合:告知患者经股动脉行PCI术后一般24 h内患者术侧的下肢不允许打弯,以减少出血、血肿发生,有益血管愈合。(2)患者排尿的配合:术后患者不能下床进行大小便,如果不适应和不习惯,患者就会出现尿潴留和腹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术前必须教会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及定时按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床上排尿锻炼方法:要给予遮挡,摇高床头,待患者适应后,逐渐放低床头;同时给予按摩腹部和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方法。(3)排尿的要求:术后4 h之内要求排尿达1000~2000 ml,以便造影剂的排出,所以要告知患者多饮水,准备吸水管,准备常温水。(4)饮食的配合:告诉患者及家属术后24 h不要进食易引起腹胀的产气食品,如汽水、牛奶、巧克力等,在不恶心的情况下,术后给予清淡的半流食(面条、大米粥),应少食多餐。(5)手术准备的配合:备皮(如股动脉:双侧腹腔股沟及会阴部);标记出双侧足背动脉搏动部位,以便于手术后进行比较;试敏(青霉素试敏);测APTT及做18导心电图;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口服,地塞米松10 mg静注,安定10 mg肌注。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经股动脉行PCI的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及局麻;行股动脉穿刺并经穿刺针送入导丝,撤出穿刺针,经导丝送入防漏鞘管,撤出导丝;根据造影部位选择相应导管经鞘管送入,确定导管到达所需造影部位后推注造影剂造影;做PTCA治疗经引导导管送入球囊导管,使其前端到达病变部位,记录狭窄两端收缩压差,之后用低浓度造影剂充盈球囊到达所需压力时再次测压力评定效果;需要行支架术的再经引导导管送入支架导管,最后再行冠造明确支架效果。术后要酌情保留动脉鞘管。(6)术中配合教育:术前教会患者在术中如果遇到胸闷、胸痛要及时告诉医生,并配合医生用力咳嗽,有利于造影剂从冠状动脉口排出。(7)术后健康教育:接患者回病房,平移患者至床上,术侧肢体伸平,勿弯曲。立即给予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测,做12导心电图,以便于观察生命体征是否正常,防止血容量不足,因为造影高渗性利尿易导致血压下降,要观察静脉通路是否畅通。观察伤口及足背动脉搏动,看术肢皮温、皮色及感知,绝对卧床24 h。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向患者强调术后24 h绝对卧床休息,术肢伸平制动。告诉患者:术后24 h的治疗过程(术后4 h,排尿1000~2000 ml,测APTT,小于80秒,可拔除动脉鞘管;局部加压止血15~20 min,之后用宽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1 kg沙袋压6 h,术后24 h撤除绷带。沙袋压迫30 min给予抗凝治疗。抗凝药注射方法:于腹腔部脐下左右两侧捏起肚皮垂直进针,注射后压3~5 min)。术后有关常见护理并发症:伤口出血及血肿、尿潴留、腹胀。术后抗凝药物教育,告诉患者要进行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但它有出血的倾向,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相关的出血体征,如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黑便、呕血;告诉患者刷牙用软毛牙刷;提醒患者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化验出凝血时间;告诉患者在因其它疾病就医时,告诉医生自己正在接受抗凝治疗。(8)出院前的健康教育,避免情绪激动,预防感冒,给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鼓励患者适当的户外运动以不疲劳为准,坚持服药,定期去医院复查。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护理并发症情况见表3。

3 讨论

PCI术前对患者及家属反复强调术后肢体自动的必要性及后果,术前教会患者在床上排尿、排便,保证了动脉鞘管的顺利拔除,有效地控制了伤口出血及血肿的发生[6],两组患者经过护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伤口出血及血肿的发生无显著差异(χ2<3.84,P>0.05);通过术前教会患者床上排尿,尿潴留发生显著下降[7],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尿潴留的发生无显著差异(χ2<3.84,P>0.05);通过术前教会患者及家属术后的基础护理,使患者了解术后何时进食,进何种食物,以及进食、进水的目的,使腹胀发生显著减少,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腹胀的发生无显著差异(χ2<3.84,P>0.05)。以上这些结果显示,在进行PCI治疗中,>75岁的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过系统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可达到<75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相同的治疗效果。所以PCI是治疗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方法,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姿,李亚沽.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重度股动脉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6.

[2]张芹.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卧位及卧床时间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3,18(2):112.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2.

[4]郭新英.介入治疗及护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78-287.

[5]尢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9-191.

[6]朱秀勤,智光.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8,28(1):9.

冠脉介入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到2012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220例,其中男126例,女94例,年龄为39~66岁,平均为(52.3±11.3)岁。其中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有96例,接受二尖瓣介入治疗的有2例,接受临时起搏术治疗的有22例,接受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治疗的有36例。将2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治疗方式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冠脉介入治疗,其中甲组患者在拔管时采用直接拔管的方式将血管鞘拔出,乙组患者在拔管前先实施局部麻醉,然后再将血管鞘拔出。患者在拔管后,均采用加压沙袋的方式进行止血。若拔管后3小时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则不需进行特殊处理,将患者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期护理即可;若拔管后患者出现心率下降,且下降到21次/min以下时,判断出现拔管反应,可为患者静脉注射阿托品1mg,若在5min之内患者心率未恢复正常则需继续加量注射阿托品,若心率仍不能恢复,则应立即检查患者是否出现冠脉闭塞或心包积液症状,若心动图显示患者出现心包积液则应立即为患者实施心包穿刺,将积液抽出;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出现冠脉闭塞,则应立即为患者进行搭桥或再次实施介入治疗。

若拔管后患者出现心率加快,则应检查患者肺部是否出现水泡音,并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患者是否发生冠脉综合征,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肺部存在水泡音且发生冠脉综合征时,应立即对患者实施心脏衰竭急救处理,且可为患者再次实施介入治疗或实施冠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并且要对患者的血压和血液进行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出血或血容量不足等症状,及时为患者补充血量。

1.3 统计方法

将两组出现的拔管反应的例数和处理结果用统计工具SPSS进行统计分析,其中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现拔管反应例数的统计对比见表1。220例患者共有44例患者在拔管后出现拔管反应,其中采用直接拔管方式拔管的甲组共有27例患者出现拔管反应,其中出现慢率反应的有19例,出现快率反应的有8例;采用局麻拔管方式拔管的乙组共有17例患者出现拔管反应,其中出现慢率反应的有9例,出现快率反应的有8例;甲组患者的慢率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乙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快率反应发生率则没有差异。

220例患者中共出现16例快率反应的患者,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其中有10例患者因血容量不足而引起快率反应,占62.50%,有3例患者因发生冠脉综合征而引起快率反应,占18.75%,有3例患者因发生心力衰竭而引起快率反应,占18.75%,详情见表2。

对本组中的28例慢率反应患者采用注射阿托品进行处理,其处理结果见表3。28例患者在应用阿托品后,恢复的有22例,其中有6例患者在后续应用多巴胺处理后有5例恢复,有1例患者发生心包积液,将积液抽出后康复。

在对144例患者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后,有42例患者的拔管反应得到好转,有效率达到95.45%,有2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详情见表4。

3 讨论

本文对220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而发生拔管反应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拔管方式对拔管反应的发生率有一定影响,采用直接拔管方式拔出血管鞘的患者发生拔管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采用局部麻醉拔管方式拔出血管鞘的患者发生拔管反应的概率,其中就具体的反应种类差异来说,两组患者的主要差异在慢率反应的发生率上存在明显差异,采用直接拔管方式拔出血管鞘的患者更易发生慢率反应。慢率反应的发生主要是与患者疼痛反应和迷走神经的兴奋有关,只有少数患者因并发心包积液而发生慢率反应。在对患者注射阿托品后,大部分患者的慢率反应均得到了缓解,少数为恢复患者在为其继续使用多巴胺后也恢复正常心率,仅有1例患者因并发心包积液而未恢复正常心率,在为其进行穿刺,将积液抽出后,患者的心率恢复了正常。

而快率反应的发生则与许多因素有关,在本次研究中,有62.50%的患者因血容量不足而发生快率反应,而因心力衰竭和并发冠脉综合征而发生快率反应的患者各自仅占18.75%,说明血容量不足是引起快率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为患者补充血容量后,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正常心率,仅有少数患者实施了特殊处理措施,如搭桥手术、介入治疗等,其中有1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死亡。从整体来看,44例发生拔管反应的患者中有42例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后恢复了正常,说明针对不同反应的症状采取不同处理措施,能够有效治疗因拔管而带来的综合征。

参考文献

[1]康芳,李娟,汪树东,黄祥,马骏,柴小青.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拔管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0):1004-1005.

[2]刘凤娇.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相关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1,10(07):25-25,29.

[3]戴娴婷.34例多支或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拔管反应的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3):92-93.

[4]王爱华,孙宣,席海燕.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2(5):530-532.

[5]汤迎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拔管反应原因分析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1(2):309-309.

[6]王蕾,丁慧芳,冉虹,陈士良,张秋林.冠心病PTCA或支架术后两种拔管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2(18):1715-1716.

[7]韦华,邓劲松,张日英,黄典.尼卡地平对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拔管反应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10(6):29-30.

冠脉介入 第8篇

1 临床资料

3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 均符合中华心血管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1], 入院后均签署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 择期行PCI,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3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 (1) PCI术中、术后出现心包填塞。 (2) X线或心脏B超证实有心包积液。 (3) 心包穿刺抽出不疑血性液体。

2 急救护理

2.1 高度重视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

冠脉穿孔所致心包填塞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责任护士术前要做好充分术前准备, 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 清除紧张情绪, 取得配合, 减少并发症发生。

2.2 早期识别心包填塞

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愈后与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密切相关[2]。临床表现, 取决于心包填塞的速度, 急性心包填塞主要临床表现有突发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或丧失, 血压迅速下降, 患者心率变化不定, 常有心率减慢, 随后即发生心率加快, 严重者可产生心脏骤停[3]。迟发型心包填塞的早期表现可出现面色苍白, 胸闷, 多汗、血压下降等。注意与迷走反射相鉴别, 本组2例患者早期即误诊为血管迷走反射, 抢救无效方考虑心包填塞。因此, 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包填塞的临床表现, 高度重视介入治疗术中、术后病人的不适主诉, 对每一例诊断血管迷走反射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心包填塞。

2.3 及时穿刺引流

心包穿刺引流是缓解心包填塞的首选方法。护士必须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 神态变化等。穿刺引流后, 每2~4小时用肝素50~100µ冲管1次, 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速度不易过快, 防静脉回流增加引起急性肺水肿。注意引流物的量及颜色, 判断有无继续出血, 出血量多且持续出血, 立即做好外科手术的准备。

2.4 扩容治疗

术前选择粗大血管穿刺, 留置Y型套管针, 保证术中、术后用药、补液顺利进行。快速输液, 补充血容量, 升高血压, 同时抽血交叉配血, 做好输血的各项准备。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 维持血压。本组3例患者经心包穿刺, 快速输液、输血等处理后血压上升症状缓解。

2.5 停用抗凝药

停止使用肝素, 对已用肝素者立即用鱼精蛋白对抗, 以减少出血。出血未止, 禁服阿司匹林, 波立维等药。停止抗凝治疗后应跟踪观察胸疼、胸闷等症状, 注意血压, 心率变化, 及时完整记录心电图, 心肌酶学结果, 定期复查凝血酶原及活动度, 怀疑有冠状动脉急性再闭塞时, 立即联系血管造影室, 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本组无急性再闭塞发生。

2.6 心理护理

突然出现的疼痛、胸闷, 呼吸困难, 使患者产生怀疑、焦虑、恐惧心理, 立即向患者介绍病情, 介绍治疗措施和效果, 在抢救过程中, 始终陪伴在病人身边。抢救完成后, 主动向患者解释情况和下一步的治疗护理措施, 消除患者的疑虑和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会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会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 2001, 16 (6) :407~422.

[2]王勇, 曾汪杰.心脏介入性治疗合并急性心脏压塞分析[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 2003, 7 (5) :207~273.

冠脉介入 第9篇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冠脉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21

资料与方法

收治符合条件的ACS患者212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6例,男89例,女17例,年龄31~81岁,平均55.1±15.9岁;吸烟97例,超重36例,高血压74例,糖尿病61例,高脂血症35例,不稳定心绞痛62例,非ST段抬高型心梗35例,ST段抬高型心梗9例。B组106例,男84例,女22例,年龄35~79岁,平均57±14.3岁,吸烟93例,超重37例,高血压71例,糖尿病59例,高脂血症33例,不稳定心绞痛61例,非ST段抬高型心梗37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例。两组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梗、ST段抬高心梗、替罗非班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标准:未良好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慢性感染、全身免疫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入选标准:拒绝介入治疗的ACS患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拒绝溶栓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治疗方法:212例ACS患者依据病情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阿托伐他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0.4μg/(kg·分),30分钟,继之以替罗非班0.1μg/(kg·分),静滴36小时。B组仅给与常规治疗。A、B两组ACS患者分别于入组前即时静脉采血、开始实验治疗3天后早晨空腹静脉采血查hs-CRP、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并于实验治疗3天后评估A、B两组临床效果。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同等劳力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心电图恢复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显示缺血性ST段恢复>50%;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加重。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u检验,记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hs-CRP、MMP-2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讨论

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梗和ST段抬高型心梗,病理生理变化为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而斑块的不稳定性主要由于斑块局部炎性反应引起[1],在此基础上引发了血小板活化,因此抗炎、抗血小板及抗血栓在ACS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替罗非班为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为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通路,能快速、可逆抑制血小板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的特异性结合,有效抑制多种因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血栓作用,同时替罗非班尚有一定的抗炎作用[2]。

有研究[3]证实替罗非班治疗ACS效果明显。本次试验证实替罗非班能够降低非介入治疗ACS患者炎性因子hs-CRP、MMP-2的浓度(P<0.05),改善非介入治疗ACS患者的治疗效果(P<0.05),因些对ACS患者应尽早应用替罗非班,但远期效果及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Davies MJ.The 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Heart,2000,83:361-366.

2 Azar RR,Badaoui G,Sarkis A,et al.Effect of high bolus dose tirofiban o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lin Cardiol,2010,33:E14-E19.

3 Prism Study Investigators.A comparision of aspirin plus tirofiban with aspirin plus heparin for unstable angina.Platelet receptor inhibition in ischemic syndrome management[J].N Engl J Med,1998,338:1

冠脉介入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 并选取43例急性心肌梗死采取常规治疗, 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都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胸痛较为典型而持续时间>30min;相邻超过两个的导联ST段增高>0.2m V;疾病发作时间<12h。以下患者不在所选范围内:并发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有较为严重的损伤;并发其他能够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能力、病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研究组在手术前咀嚼服用300mg阿司匹林, 且服用300~600mg氯吡格雷, 静脉入40mg奥美拉唑用以保护胃黏膜, 如患者出现低血压需静滴多巴胺, 如有窦性心动过缓症状需放置临时起搏电极作为备用装置, 建右脉通路, 实施选择性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方法:通过动脉鞘侧管将3000U普通肝素注射到体内。如要将支架植入需再次注射7000U普通肝素。依据患者的不同身高和体重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球囊, 以Seldinger法穿刺左侧股动脉, 将球囊导管送入血管内, 直至锁骨下动脉1.5cm处, 起搏方式采用自动触发R波模式, 实时监测术中患者的心率及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手术完成后持续性服用阿司匹林100mg, 1次/d, 75~150mg氯吡格雷, 1次/d低分子肝素为0.4ml, i H, qd~q12h, 注入皮下持续5~7d。按照患者病症选用Ⅱ级预防药物。梗死相关血管持续再此畅通, 直径狭窄降低20%、残余狭窄不会大于50%, 且没有急性闭塞、死亡等较严重情况发生, 可以确定为PCI治疗成功。对照组患者不实施PCI治疗, 其余步骤和研究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入院6h作为患者胸痛消失时间界限;心电图导联ST段于6h恢复正常患者;心力衰竭≥Ⅱ级患者;入院1~6个月时间段中有无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复发、心力衰竭, 甚至死亡情况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都以SPSS 14.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用χ2、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3例患者都在出现梗死的相关性血管中实施球囊预扩张后将支架实施植入治疗, 成功率达到100%。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进行比较, 研究组胸部缓解者为42例, 对照组为23例, 6h心电图ST段恢复研究组36例, 对照组21例;患者住院发生心力衰竭症状, 研究组10例, 对照组23例;住院期间研究组未出现患者死亡情况, 对照组4例死亡。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6个月后发现期间研究组心力衰竭者2例, 对照组9例;研究组心绞痛2例, 对照组12例;研究组心肌梗死复发者1例, 对照组7例;研究组无死亡病例, 对照组4例。两组患者进行对比, 6个月后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诊冠脉介入 (PCI)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 效果极为显著, 能够及时将IRA开通, 降低梗死范围,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几率。

通过本文研究显示急诊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 有多方面的益处, 能够降低住院死亡率, 使患者在心梗6个月后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急诊冠脉介入能够显著减少心肌梗死复发率。Beohar等通过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通过急诊PCI进行治疗, 其心梗复发几率只有1.3%, 通过20个月研究发现75%患者未出现心血管发生情况[2]。在发生心梗后若出现梗死相关血管未立刻开通情况, 其再次出现冠脉事件的几率很高, 例如心绞痛、心梗复发等。研究显示冠脉事件和梗死血管中的血栓情况, 溶栓完成后冠脉血流速度降低情况相关, 通过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够明显减少冠脉事件出现几率, 通常认为和及时复原的心肌血液供应、血栓、白细胞数量下降等因素相关, 通过本文表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冠脉事件的情况也比对照组常规治疗显著减少。目前, AMI伴随ST段升高症状应用PCI治疗已成为首选[3]。

在研究中发现, 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均为老年人, 其身体内的器官功能都出现一定降低情况, 在心肌梗死后, 需要密切注意其生命体征, 观察其心律等指标, 如出现变化, 需及时纠正, 确保PCI治疗成功。

总之, 急诊PCI治疗AMI患者, 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成功率高, 较少出现并发症, 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 并选取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采取常规治疗,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 研究组在临床症状改变及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无死亡病例, 对照组死亡4例, 研究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 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冠脉介入,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参考文献

[1]朱记法, 李凌, 张晓.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及心肌损伤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46 (6) :932-933.

[2]梁转合, 朱可云, 陈华发, 等.急性心肌梗死施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3) :286-288.

上一篇:刍议科学发展观经济学下一篇:大学生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