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2024-06-19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精选12篇)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第1篇

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与积极方面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但是在运行中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特点。自从199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在保持在1美元兑8.20元左右,并且外汇资产以美元计价。在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做出了重归“有管理的浮动”的改革,它对汇率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部分的改革。目前这种汇率制度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经常账户项目下的贸易以非贸易收支实行结售汇制;对部分单方面转移支付项目和所有资本账户用汇实行审批制。

2)建立统一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央银行授权交易中心集中管理外汇交易,然后中央银行会根据市场运行情况进行干预。

3)实行会员制交易主体。会员可以进行自营和代理买卖。

4)对非中央银行会员核定其周转外汇头寸限额。

5)交易中心对外汇的每日汇价浮动范围进行限制。

6)交易日结束时,会形成一个市场加权平均汇率。经中央银行公布后,就是下一个交易日的基准汇率。在外汇折算上,2005年7月21日以前是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基础形成。2005年7月21 日以后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形成。

7)中央银行作为市场交易会员之一,在上海交易总部可以随时参与外汇交易,没有最高持汇额度限制。

以上特点说明:我国的汇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意志,政府对汇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这样的汇率制度在形成机制上没有充分体现市场意志。汇率的形成主要依靠中央银行对汇率市场形势的信息掌握程度并进行判断。然而,中央银行对信息的收集往往是不充分的,因而难以对汇率市场的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这种条件下,中央银行很难对汇率市场进行有效的干预,汇率也就很难保持在均衡汇率水平。

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的汇率制度有了很大改善,具体体现在:①汇率变化弹性增加,中间价表现出波动加大的趋势;②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③形成汇率的外汇市场进一步发展。

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实行的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虽然较以往的汇率制度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现行汇率制度依然存在一定不足。

2.1 人民币汇率制度中非对称性依然存在

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表面上看是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所致,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从国际收支顺差的现实、构建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FDI的大量流入和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等层面来解释形成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原因,却忽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中的非对称性。

2.2 外汇市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缺乏一定的市场支撑

外汇市场是汇率形成机制的物质基础,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离不开完善的外汇市场,外汇市场的完善程度决定着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程度。尽管汇改以来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外汇市场,但目前为止我国外汇市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善。同时,我国外汇市场还与其他金融市场相隔离。另外,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汇率变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能否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主要是要看市场力量的强弱和汇率形成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多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机制是以外汇市场的完善为支撑的。事实是,目前我国的外汇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资本流动受到管制,这就使得外汇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供求并不能真正体现市场的意志。大众对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更容易强化升值预期,而这种预期又能造成公众的短期行为,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资本流入。由于汇率的形成规则不明确和未来的汇率变动不确定,这些都将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

2.3 汇率波动区间不足

现行汇率制度的波动区间较小,汇率波动较小从而使外汇市场难以活跃。我国央行采取这项措施主要是考虑到国家宏观经济承受汇率波动的能力还相当弱、落后的国企外汇风险意识不强、民营中小企业抗击外汇风险能力较弱、货币当局无相应监管经验和监管能力不足。波动区间较小同时也会使汇率形成市场化程度低,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力度和管理汇率成本增大[2]。

3 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制约因素

总体来说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是有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使名义汇率反映真实的均衡汇率水平,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然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它受很多因素的制约:

3.1 我国对外贸易及国际收支不平衡

我国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上其他国家攻击人民币汇率的主要依据,它使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非理性预期持续高涨。许多经济学者认为,如果单凭市场力量来决定中国的汇率,人民币将大幅升值。理由主要有:一是中国每年高额的贸易顺差;二是外国投资和国际游资快速涌入中国。这种外汇供给的不断增加和由此形成的非理性预期制约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如果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则预期自我实现,这会引发新一轮投机行为,那么人民币汇率不是被低估,而是被大大地高估,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危害都很大。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顺利进行,一是要纠正贸易收支及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要彻底消除所有不合理的预期。而要消除所有不合理的预期,主要在于纠正贸易收支及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3.2 资本项目开放速度

只有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都实现可自由兑换后,才能真正形成外汇供求关系,从而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但我国现在尚不具备全面开放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一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的非理性预期高涨;二是因为我国金融、外汇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无法摆脱和有效规避资本项目全面开放的风险冲击。因此资本项目的开放必须有序进行。

3.3 国内的金融体制

国内的金融体系比较脆弱,与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金融机构还存在差距,再加上监管体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这些都限制了金融市场为人民币汇率确定合理价格的能力。另外,金融市场缺乏一定的汇率避险工具,不足以支持大幅度的浮动汇率,再加上私人部门还不具备规避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与经验,因此,浮动汇率只会对金融市场安全与宏观经济稳定带来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要实现自由的浮动,需要各种类型远期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支持,而这取决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全面推进。

3.4 汇率管理的习惯性思维

我国外汇制度一直是中央政府掌控外汇供求、央行决定人民币汇率,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习惯于外汇管制和固定汇率制度,不具备承担外汇风险的思维及能力。虽然这一状况在改变,但这种习惯性思维还在延续,其影响仍在。

总之,我国要不断深化汇率制度改革,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就需要相关配套改革的同步进行,包括外汇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设、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宽松的国际舆论环境等。当今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是在包括市场体制在内的各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使得改革的过程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作指导,对改革的后果也无法很好的预期。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急躁、冒进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3]。

4 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1)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当前亟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人民币已在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实现广泛流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制度不断健全,这些都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过程中,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人民币早日成为国际性货币而努力。

2)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稳定。另外,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主动性,就是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宏观经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5 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对策选择

在借鉴我国以往汇率制度改革的经验以及遵循汇率制度自身演变逻辑的基础上,人民币汇率制度在进一步改革过程中还必须坚持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根据以往的经验,政府主导的强制“渐进性”的制度变迁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渐进性原则。

其次,鉴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初始的改革步骤会对以后的改革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过渡中的初始步骤和后续措施必须保持与最终目标的相对一致性。

最后,为了使退出盯住汇率的成本最低,退出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汇率制度的作用,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金融和贸易环境,我国仍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

5.1 加强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等基础建设

逐步放宽目前参与外汇交易的银行必须经中央银行严格审批的限制,改变外汇交易主体构成单一的局面。应逐步放宽行业限制,规范入市条件,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等按照入市条件逐步审批入市。当然,随着企业制度的健全,也可以考虑让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进入外汇市场。另外需要培养外汇交易经理人。现有外汇指定银行周转额度较低,外汇指定银行灵活运用外汇资产余地也较小,不便于内资银行参与金融业务的竞争。应逐步取消外汇周转额度最低比例,用外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式取代额度管理方式。

5.2 制定合理的汇率波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灵活性

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如实际有效汇率、月度交易余额、季度国际收支余额的变化、国际储备的充足性与变化趋势和人民币利率水平等。针对汇率波动区间不足的现状,应适度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并分步骤实施。

5.3 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逐步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要素不足,其关键在于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改革强制结汇制度和实行经常项目的意愿结售汇制度后,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企业、银行和个人,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独家承担,减少了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有利于改善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4]。

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改善贸易条件。从降低外汇储备增速的角度考虑,也应该给人民币汇率更大的空间。从更长远和全面的视角看,汇率改革有助于打通资源配置优化、增长模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价格扭曲“结点”,进而从整体上增进国民福利[5]。

参考文献

[1]裴长洪,郑文.中国视角:人民币汇率与贸易顺差关系分析[J].金融评论,2010(1):17.

[2]雷明芳.浅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3]郭保银.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4]刘振龙.新时期人民币汇率改革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3.

[5]霍侃.汇改待重启[J].中国改革,2010(3):11.

[6]张曙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成本一收益分析[J].经济研究,2005(3).

[7]冯用富.浮动汇率制的缺陷及其对中国金触进一步开放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1(4).

[8]黄薇.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近期选择与改革操作[J].当代经济科学,2005(5).

浅析人民币汇率改革认识 第2篇

关键词:一篮子货币;管理浮动;汇率目标区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1999),各成员国的汇率制度可分为8类(见表1)。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第三类即盯住美元制度,改革后实行的汇率制度同时兼顾了第三类和第七类的特点。

一、对现行汇率制度的认识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较之于原先的汇率制度,从形式上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二是选取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方式取代原来单一盯住美元的调整方式;三是选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原来的固化的汇率制度,它既吸收了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与管理浮动制度的优点,又摈弃了两种汇率制度的缺点,从理论上讲是人民币走向区域货币道路上的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否如理论设想那样完美,还有待检验代写论文。

1. 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方式优于单一盯住方式。

(1)从贸易多元化的角度看,美国虽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但也仅占1/6,比日本和欧盟都略低一些,中国和亚洲的贸易则占57%。因此,应该参照所有主要贸易国的一篮子货币,而不能只盯住美元。另外,改参照一篮子货币,会鼓励人们减少用美元结算,长期而言有助于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国际贸易的结算单位与货币。

(2)从降低内生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中国应选择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的货币作为人民币汇率参照的对象。单一的盯住美元,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而且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情况和政策倾向有很大的差别,单纯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冲击。近年来,我国和欧盟、日本以及美国的贸易额分别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重几乎相当,欧盟和日本的对华投资也不逊于美国。因此,以一篮子货币为参照对象更适应我国的对外经贸往来。

(3)从满足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看,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是:稳定出口国际竞争力与进口成本。参照一篮子货币制度的突出优点是稳定人民币的名义贸易加权汇率(如果权数按照贸易比重在各货币之间分配)。如果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差异,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也保障了真实贸易加权汇率的稳定。

2. 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优于原先的固定汇率制度。

(1)从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本身看,它既具有固定汇率制度的某些优点,又能使汇率保持一定的弹性。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一方面,汇率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调整,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可以对汇率进行较多的干预和管理,从而能够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避免本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2)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以下的基本优势:①保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尽管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刺激或紧缩经济方面的作用一直受到理论界的质疑和实践效果的挑战,但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前瞻性的微调而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目前在发达国家却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因而恰当的利用货币政策对我国这种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②调整国际收支的灵活性。这种价格的调整可以减轻国际不利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③阻止投机冲击。在20世纪90年代,频繁的货币投机冲击对资本开放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这一教训对我国在未来逐步开放资本市场过程中相当重要。

3. 现行汇率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的。

(1)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意味着人民币将逐步不再直接与美元挂钩,由于我们参照的货币实行的均是浮动汇率制度,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变动频率与幅度都增加,这会给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汇率风险。

(2)对于人民币汇率三项政策目标金融安全、出口竞争力和内外部均衡中的任何一项都难以完全顾及。而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我国国内市场经济制度发育还不完善等现实,又要求目前的汇率政策必须有所侧重。

(3)不能充分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由于货币当局对汇率进行管理浮动,汇率变化的幅度被限制,汇率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因而难以有效调节商品交易和资本流动。还有可能引发操纵汇率之嫌,容易导致贸易争端。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只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一个阶段性的取向,在人民币具有区域货币功能后就应该再次调整。

二、对汇率目标区制度的认识

在本次汇率改革前,理论界很多学者提出以兼具本文表1中4、5、6类的货币制度特征的汇率目标区制度作为改革的选择目标。从实践看,这种方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在于:

1. 从理论上看。首先提出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弗来明认为一国也许会希望将其货币的汇率限定在或接近于某一“目标区”内,如果实际汇率的波动超出了这个目标区,该国就应调整政策使汇率向目标区内移动。后来,克鲁格曼进一步将汇率目标区模式化,提出了汇率目标区模型,威廉姆森进一步发挥了汇率目标区理论,他提出了“BBC制度”。多恩布什和帕克将这一思想近年来的发展称之为BBC规则。为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货币当局要设立一个基础均衡汇率以便同国内经济、国际收支的长期趋势相适应,并且围绕这一可调整的均衡汇率设定较宽波幅,达到一方面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一方面使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灵活性之目的。但基础均衡汇率计算很困难,而如果不能计算出合理的基础均衡汇率,目标区汇率的合理性将在根本上受到动摇。此外,汇率目标区体系应包括哪些货币,其宽度和调整频率应根据什么标准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好解决,或确立起来具有很大随机性。

2. 从我国实际看。汇率目标区制度在我国实行有三大难题。(1)汇率目标区制度下的中心汇率难以确定。(2)资本流动性和投机冲击难以抵挡。(3)我国不满足实施汇率目标区的三个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不同国家的目标值一致;竞争力水平的目标值必须与国内宏观经济均衡相协调;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3. 从实践效果看。已经崩溃的全球性的汇率目标区—布林顿森林体系和目前正在运行的区域性汇率目标区—欧洲货币体系下的欧洲汇率机制是最著名的实践。从实践的效果看,布林顿森林体系无以为继,最终崩溃。欧洲汇率机制运行中也是困难重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组成汇率目标区,其运行的制度环境与调节机制是无法与欧洲汇率机制相提并论的。

因此,本文认为,类似于汇率目标区制度的中间汇率制度在中国是难以实行的,它既不会成为当今的选择,也不会成为汇率制度改革下一步的选择。

三、对单独浮动汇率制度的认识

1. 单独浮动汇率制度具有制度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均衡汇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供求所决定,因而不会出现外汇的超额供给有超额需求的问题,外汇资金的利用服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理,从而更有效率。二是由于汇率决定于市场的供求,资本的流出入只会引起汇率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货币供应量,使货币政策有了较大的独立性;同时,由于汇率水平的升降能够自动的调节国际收支使之达到均衡,降低了大量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减少了中央银行对市场的频繁干预。三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变动呈连续、轻微的态势,投机者的获利空间狭小,使投机行为相对减弱。

2.我国还缺乏将单独浮动制度理论上的优点转化为现实中的优点的实力。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宏观经济预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将继续进行,人们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也就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对我国经常项目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上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资本的流动性将随之增强,其结果对我国的货币供需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期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也具有高度的易变性。如果贸然采取一步到位的汇改策略,走上浮动汇率的道路,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3. 单独浮动汇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最大问题就是存在着汇率的过度波动或汇率的易变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并且使经济中面临的汇率风险增强。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制度之所以出现不稳定。主要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由于人们对货币供给、实际收入的预期决定着当前的汇率,如果人们的预期是不稳定的,汇率就会表现出易变性,且汇率波动的幅度会大大超过货币供给和实际收入的波动幅度。依据该理论,如果人们的预期是稳定的,汇率就应当是稳定的;而事实上则是,在大多数预期稳定或预期较大稳定的情况下,汇率仍然是易变的。因此,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对外汇市场调控能力较强的国家,或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较深,需要充分利用汇率机制调节作用的国家,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汇率制度。

参考文献:

1.韩剑,徐康宁.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东南大学学报,2004,(6).

2.裴平等著.国际金融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第3篇

关键词:一篮子货币;管理浮动;汇率目标区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1999),各成员国的汇率制度可分为8类(见表1)。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第三类即盯住美元制度,改革后实行的汇率制度同时兼顾了第三类和第七类的特点。

一、 对现行汇率制度的认识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较之于原先的汇率制度,从形式上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二是选取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方式取代原来单一盯住美元的调整方式;三是选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原来的固化的汇率制度,它既吸收了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与管理浮动制度的优点,又摈弃了两种汇率制度的缺点,从理论上讲是人民币走向区域货币道路上的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否如理论设想那样完美,还有待检验。

1. 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方式优于单一盯住方式。

(1)从贸易多元化的角度看,美国虽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但也仅占1/6,比日本和欧盟都略低一些,中国和亚洲的贸易则占57%。因此,应该参照所有主要贸易国的一篮子货币,而不能只盯住美元。另外,改参照一篮子货币,会鼓励人们减少用美元结算,长期而言有助于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国际贸易的结算单位与货币。

(2)从降低内生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中国应选择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的货币作为人民币汇率参照的对象。单一的盯住美元,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而且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情况和政策倾向有很大的差别,单纯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冲击。近年来,我国和欧盟、日本以及美国的贸易额分别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重几乎相当,欧盟和日本的对华投资也不逊于美国。因此,以一篮子货币为参照对象更适应我国的对外经贸往来。

(3)从满足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看,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是:稳定出口国际竞争力与进口成本。参照一篮子货币制度的突出优点是稳定人民币的名义贸易加权汇率(如果权数按照贸易比重在各货币之间分配)。如果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差异,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也保障了真实贸易加权汇率的稳定。

2. 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优于原先的固定汇率制度。

(1)从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本身看,它既具有固定汇率制度的某些优点,又能使汇率保持一定的弹性。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一方面,汇率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调整,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可以对汇率进行较多的干预和管理,从而能够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避免本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2)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以下的基本优势:①保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尽管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刺激或紧缩经济方面的作用一直受到理论界的质疑和实践效果的挑战,但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前瞻性的微调而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目前在发达国家却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因而恰当的利用货币政策对我国这种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②调整国际收支的灵活性。这种价格的调整可以减轻国际不利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③阻止投机冲击。在20世纪90年代,频繁的货币投机冲击对资本开放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这一教训对我国在未来逐步开放资本市场过程中相当重要。

3. 现行汇率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的。

(1)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意味着人民币将逐步不再直接与美元挂钩,由于我们参照的货币实行的均是浮动汇率制度,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变动频率与幅度都增加,这会给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汇率风险。

(2)对于人民币汇率三项政策目标金融安全、出口竞争力和内外部均衡中的任何一项都难以完全顾及。而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我国国内市场经济制度发育还不完善等现实,又要求目前的汇率政策必须有所侧重。

(3)不能充分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由于货币当局对汇率进行管理浮动,汇率变化的幅度被限制,汇率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因而难以有效调节商品交易和资本流动。还有可能引发操纵汇率之嫌,容易导致贸易争端。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只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一个阶段性的取向,在人民币具有区域货币功能后就应该再次调整。

二、 对汇率目标区制度的认识

在本次汇率改革前,理论界很多学者提出以兼具本文表1中4、5、6类的货币制度特征的汇率目标区制度作为改革的选择目标。从实践看,这种方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在于:

1. 从理论上看。首先提出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弗来明认为一国也许会希望将其货币的汇率限定在或接近于某一“目标区”内,如果实际汇率的波动超出了这个目标区,该国就应调整政策使汇率向目标区内移动。后来,克鲁格曼进一步将汇率目标区模式化,提出了汇率目标区模型,威廉姆森进一步发挥了汇率目标区理论,他提出了“BBC制度”。多恩布什和帕克将这一思想近年来的发展称之为BBC规则。为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货币当局要设立一个基础均衡汇率以便同国内经济、国际收支的长期趋势相适应,并且围绕这一可调整的均衡汇率设定较宽波幅,达到一方面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一方面使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灵活性之目的。但基础均衡汇率计算很困难,而如果不能计算出合理的基础均衡汇率,目标区汇率的合理性将在根本上受到动摇。此外,汇率目标区体系应包括哪些货币,其宽度和调整频率应根据什么标准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好解决,或确立起来具有很大随机性。

2. 从我国实际看。汇率目标区制度在我国实行有三大难题。(1)汇率目标区制度下的中心汇率难以确定。(2)资本流动性和投机冲击难以抵挡。(3)我国不满足实施汇率目标区的三个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不同国家的目标值一致;竞争力水平的目标值必须与国内宏观经济均衡相协调;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3. 从实践效果看。已经崩溃的全球性的汇率目标区—布林顿森林体系和目前正在运行的区域性汇率目标区—欧洲货币体系下的欧洲汇率机制是最著名的实践。从实践的效果看,布林顿森林体系无以为继,最终崩溃。欧洲汇率机制运行中也是困难重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组成汇率目标区,其运行的制度环境与调节机制是无法与欧洲汇率机制相提并论的。

因此,本文认为,类似于汇率目标区制度的中间汇率制度在中国是难以实行的,它既不会成为当今的选择,也不会成为汇率制度改革下一步的选择。

三、 对单独浮动汇率制度的认识

1. 单独浮动汇率制度具有制度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均衡汇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供求所决定,因而不会出现外汇的超额供给有超额需求的问题,外汇资金的利用服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理,从而更有效率。二是由于汇率决定于市场的供求,资本的流出入只会引起汇率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货币供应量,使货币政策有了较大的独立性;同时,由于汇率水平的升降能够自动的调节国际收支使之达到均衡,降低了大量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减少了中央银行对市场的频繁干预。三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变动呈连续、轻微的态势,投机者的获利空间狭小,使投机行为相对减弱。

2.我国还缺乏将单独浮动制度理论上的优点转化为现实中的优点的实力。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宏观经济预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将继续进行,人们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也就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对我国经常项目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上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资本的流动性将随之增强,其结果对我国的货币供需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期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也具有高度的易变性。如果贸然采取一步到位的汇改策略,走上浮动汇率的道路,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3. 单独浮动汇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最大问题就是存在着汇率的过度波动或汇率的易变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并且使经济中面临的汇率风险增强。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制度之所以出现不稳定。主要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由于人们对货币供给、实际收入的预期决定着当前的汇率,如果人们的预期是不稳定的,汇率就会表现出易变性,且汇率波动的幅度会大大超过货币供给和实际收入的波动幅度。依据该理论,如果人们的预期是稳定的,汇率就应当是稳定的;而事实上则是,在大多数预期稳定或预期较大稳定的情况下,汇率仍然是易变的。因此,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对外汇市场调控能力较强的国家,或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较深,需要充分利用汇率机制调节作用的国家,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汇率制度。

参考文献:

1.韩剑,徐康宁.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东南大学学报,2004,(6).

2.裴平等著.国际金融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许崇正.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中国经济问题,2004,(4).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升值,汇率制度改革

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并轨, 实行市场基础上的单一浮动汇率到2005年7月21日的以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弹性进一步增强。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沿革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改革, 可以把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的时期分为5个阶段:

(一)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 取消了双轨汇率制, 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轨, 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结售汇制.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另一方面是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二)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改变了1994年以后出现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 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度处于贬值的压力之下。而后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作法, IMF在1999年将人民币汇率制度归入了钉住美元的行列。

(三) 2001年以后, 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基本消失, 但在持续增长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环境下, 人民币转而开始经历升值的压力。央行继续加大对外汇市场的调控, 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在高度稳定的状态。

(四) 自2005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实施以来, 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小幅的双向波动, 保持了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人民币汇率两次重大的改革

(一) 1994年初人民币汇率并轨, 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是与1992年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改革是相一致的, 目标是增加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也被称为市场化汇率改革。应该说在这一新制度实行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仅没有像很多人此前预测的那样人民币汇率会大跌, 反而实现了汇率的基本稳定并且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良好表现以及对外贸易由小幅逆差转为小幅顺差, 人民币汇率在稳定中小幅升值。如果没有爆发亚洲金融危机, 人民汇率制度汇率制度的改革可能已经完成, 成为更加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二) 2005年7月21日, 我国政府正式出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措施, 采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 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了扩大汇率制度的改革进程。

中国政府为什么会在2005年7月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呢?毫无疑问, 人民币升值压力是促成汇率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时的背景下, 推动政府改革汇率制度的一个更为直接和迫切的因素是贸易顺差的激增。2005年我国对外经济一个显著特点是, 贸易收支顺差出现了反常的变化。2005年上半年, 我国货物贸易收支顺差激增到542亿美元, 同比增加823%, 受此影响, 经常收支顺差达673亿美元, 同比增加801%。无论从中国以往的经历来看, 还是从世界经济的经验来看, 贸易收支顺差如此快速的增长实属罕见现象。这一变化无以加速的我国政府改革汇率制度的步伐。

三、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后的中国经济的变化

在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历程中, 2005年7月的汇率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直接使中国经历了近30年改革开放后, 人民币汇率正是从贬值通道步入升值通道。2005年以后人民币一直保持着升值走势, 并在2006年美元兑人民币首次跌破800单位, 实现1美元=7.8087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一)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传导效应。人民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 贸易顺差总体上不降反升, 是汇率制度改革后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大, 强化了人民币会继续升值的预期, 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流入仍实行严格的控制, 投机资本项目根本无从流入, 因此, 转而通过贸易渠道流入。随着贸易顺差的不断持续及增长, 人民币升值存在加速之势, 升值压力仍然很大。

(二) 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推行汇率改革有助于我国的宏观调控。近年来国内投资过热。对经济造成通胀压力, 并产生了能源和运输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瓶颈问题。从中长期看, 采取更具灵活的汇率政策是我国进行市场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导致投资和出口下降, 减缓GDP增幅但同时升值可降低进口价格, 减缓通胀压力。升值会对经常项目产生有限影响。

四、结论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各种不同的汇率制度之间进行选择, 而是主要基于该国特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目标而做出的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 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正因为如此, 汇率制度改革往往被放在所有改革的后面, 实在是绕不过去了在进行。通过本文人民币汇率变迁的历史以及着重对1994年—2005年汇率改革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要使得一国经济因为本币贬值而得到好处必须维持有竞争力的汇率水平这个道理也已成为我们时代的常识。

参考文献

[1]周宇:人民币汇率机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年版

[2]姜波克: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第5篇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2011年10月11日

编者按: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对人民币汇改的历程和成果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撰写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报告,以事实和数据反驳了美方关于我操纵汇率、人民币币值大幅低估等错误言论。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均衡合理水平。现将该研究报告对外公布,以供各界准确认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和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市场化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始终坚持的方向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十几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

1994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底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1998年初起,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的进一步扩散,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左右的水平。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7月21日中国再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加快外汇市场培育,市场决定汇率形成的技术平台基本形成,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再度收窄了浮动区间,稳定了市场预期,为抵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中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

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实践证明,坚持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对增强中国对外经贸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部冲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可能走得更快、更远。

二、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合理均衡水平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取向是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外汇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总体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走势。

1994年汇改以来至2011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6.9%。截至2011年8月末,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口径计算的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3.4%和58.5%。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分别排在第13位和第10位。

如果从2005年7月汇改以后的情况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2008

—3—

年8月-2011年8月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2%和5.0%,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分别排在第15位和第12位。像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人民币继续扮演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锚角色。按照现在的渐进升值方式,加上其他结构调整措施逐步见效,中国将渐进、稳妥地实现汇率均衡。

从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看,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渐发挥。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从别国经验看,日元和德国马克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几轮升值中,对本国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也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

在经常项目收支状况逐渐改善的同时,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但这并不等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很大程度反映了很多非汇率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人口特性、文化传统、社保、住房和教育改革等因素,使中国的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过剩的储蓄成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结构性原因,正如战后日元和马克大幅升值也没有消除日本和德国迄今仍保持的经常项目顺差一样;二是基于政局稳定、工业基础良好、劳动力成本较低等竞争优势,近年来

—4—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积聚了全球制造业的大量贸易顺差;三是主要发达国家长期实施低利率政策,使中国面临较大的套利资本流入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对资本流出仍保留较为严格的限制,民间对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水平较低,无法对冲经常项目顺差,也造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于国际收支调节作用的缺失。

实践证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了汇改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2005-2010年间,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8.2%,就业年均增加1120万人。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也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次危机发生以来的2009和2010年间,中国进口年均增长13.8%,较出口增速高6.1个百分点,中国需求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

三、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 中国并不追求贸易顺差越大越好。早在2002年底中共十六大上,中国就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之一。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扩内需、—5—

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一直积极致力于推行中外资国民待遇,扩大市场准入和降低关税水平。中国已全部完成加入世贸组织时所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关税总水平从2002年15.3%降至2010年的9.8%,为发展中国家中最低。

中美贸易关系是中国重要的经贸关系之一。中国一直高度关注中美间的贸易失衡问题。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扩大进口。过去10年里,中国是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据美方统计,美国对中国出口由2001年192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919亿美元,增长了379%,同期美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仅增长了67%。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幅远大于美国对中国进口增幅。

正如许多美国各界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的就业问题。第一,早自19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对外贸易就持续逆差,美元指数从1971年1月至2011年9月累计贬值36.1%,但美国的贸易逆差状况未见改善。美国本轮对外失衡问题是以往失衡的延续,美国实际面临不是从中国进口,就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问题。如果不做宏观政策和结构调整,而仅由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行不通的。

第二,中美贸易失衡很大程度反映了贸易顺差的转移效应。2005-2010年间,中国累计一般贸易顺差2729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1.46万亿美元。特别是,中国主要承接了欧美、—6—

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最终加工组装环节,出口体现为全部商品价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美国以外国家的进口,而中国在整个产业链中取得收益为少量的加工费用。

第三,美国从中美自由贸易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美国商会2008年对238家在中国企业调查,71%获利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0%准备追加投资。摩根斯坦利调查报告分析显示:中国对美出口,美国消费者每年节省1000亿美元,美国企业获利6000亿美元,占标准普尔指数涵盖公司利润总额的10%以上。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零售价为178.96美元,其中中国赚取的加工费仅占3.6%,大部分价值被美国的设计、运销和零售企业获得。2011年8月上旬,旧金山联储两位经济学家研究认为,2010年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仅占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2.7%,其中从中国进口的真实成本不到一半,其余都来自美国本土企业和工人的运输、销售和营销成本。

第四,美国出口限制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作为全球技术领先国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较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本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比较优势。但美国始终奉行冷战思维,以所谓的安全为由,对中国高科技出口贸易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事实上,美国前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也曾表示,扩大对中国出口,而非限制从中国进口,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的最好办法。

—7—

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认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对人民币汇率的无端指责,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不仅解决不了美国储蓄不足、贸易赤字和高失业率等问题,而且可能严重影响中国正在进行的汇率改革进程。

四、采取包括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内的一揽子措施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中国充分认识到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中国自身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中国坚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政策,已出台了增加消费、发展服务业、完善社保、卫生、住房、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并且,“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再次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国已经和将要实施的各项措施,核心就是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降低储蓄率,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同时,推进城镇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也将理顺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促进对外贸易更趋平衡。

中国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发挥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的积极作用。但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反映了许多结构性问题,以及现行涉外

—8—

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所以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就是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力求使可能发生的内外部负面影响最小化,为一揽子的结构调整和配套改革争取时间。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具有内在规律性,再平衡需要多方面努力,且必然是个渐变的过程。(完)

人民币汇率制度须变革 第6篇

然而,中国对这种呼声似乎充耳不闻。中国政府坚持维系现行汇率政策的立场在国内外也不乏支持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肯龙就警告说:如果允许人民币汇率升值,中国就会步日本之后尘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潭。

令人遗憾的是: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着缺陷。认为人民币需要被重新估值的意见误读了中国出口竞争力强劲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而维持目前人民币汇率不变之政策则忽视了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自主权及资本账户渐进自由化之间的内在矛盾。

重新估值?

中国目前的出口表现的确非常强劲。其原因要归结于中国实施了长达10余年之久的贸易改革,富有活力的私人企业,丰富的劳动力市场以及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虽然人民币汇率水平时高时低,但中国的出口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包括日元在内的绝大多数亚洲货币纷纷贬值,大多数经济学家和评论家声称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严重削弱,人民币非贬不可。当然,事实上人民币最终保持了稳定,而中国赢得了世界各国对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为稳定汇率所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高度评价。有趣的是,当外界普遍认为人民币过强(价值被高估)时,日本正面临着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紧缩。

转折点来自于美元的逆转。自从2002年2月美元从其汇率的最高点贬值以来,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已经下降了11%。这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如何呢?时间系列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出口的汇率弹性系数为0.2。如果以贸易额加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贬值)1%的话,中国的出口额可望增长0.2%。所以实际上,汇率的浮动给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世界市场,拉低了国际商品价格,减少了边际利润率,但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中国是全球通货紧缩的始作俑者。

外界对中国自身通货紧缩现象的担心也有过分之嫌。通货紧缩不应当成为长期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理由。目前,国内的一年期固定存款的名义利率仅为1.98%,为历史最低点。但中国并没有出现像日本一样的流动性陷阱。中国并没有对外汇储备增长采取“冲销(steril-ization)”措施。2002年国内信贷额增长了17%,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高达19%。同时中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的名义及实质产出都在不断地强劲增长,这一情况同日本疲弱不堪的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中国陷入螺旋式通货紧缩泥潭的风险性非常小。

我们说,人民币并非是解决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的关键。中国经济虽然增长迅猛,但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球总GDP的3.5%。中国的对外贸易额虽然在迅速扩大,但依然只占全球贸易总额的5%。并且,如果将中国吸引的年度外国直接投资额与其国民生产总值相比的话,中国吸引外资的成就也并非空前绝后。对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和高速增长的基本面经济要素而非价值被低估的货币。

制度改革

事实上,中国和世界必须要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人民币应当重估与否,而是这个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

首先,作为一个大陆型的经济体,中国应当享有货币政策高度自主权,也就是说中国要有独立地制定国内利率水平的能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投资需求会超过国内储蓄资金供应量,这样中国就极有可能由目前的经常项目顺差转为逆差。此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关税税率的大幅度降低,配额的取消和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实施给中国长期受保护的国有工业以及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中国必须也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如开始实施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计划,允许境外投资者有限度地进入中国境内的资本市场;不久的将来还将实施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人)机制——允许内地居民投资于境外的股票和债券。为了促进结构改革并保持金融稳定,中国应当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不可能持久应对来自贸易和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双重压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第7篇

1 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背景——人民币的升值

1.1 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压力

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压力来自于我国持续增长的对外贸易, 尤其是对美贸易的顺差。07年1-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9690.9亿美元, 进出口规模接近2万亿美元, 增速比前10个月提高了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036.1亿美元, 增长26.1%, 比前10个月放慢了0.4个百分点;进口8654.8亿美元, 增长20.5%, 比前10个月加快了0.6个百分点。1-11月累计贸易顺差为2381.3亿美元, 增长52.2%, 比前10个月的贸易顺差增幅减缓6.8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186.2亿美元。占贸易总顺差的49.8%。众所周知, 人民币的价值包括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 对内价值泛是指货币的购买力;对外价值是指用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值, 即汇率。汇率之所以存在, 是国与国之间要进行贸易, 而这种贸易, 既包括买卖商品, 又包括买卖生产要素, 如土地、厂房、证券等。所以, 汇率是由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和投资流动决定的。

1.2 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

给人民币升值施加更大压力的是美国。2002年2月以后, 美日两国政府官员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宣称要求人民币升值。美方要求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第一, 由于美国国内经济的自身问题, 造成了失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向中国施压有助于缓解美政府和国会承受的国内压力;第二, 出于经济上的“中国威胁论”考虑, 人民币升值有助于遏制中国经济上的迅速壮大。美国出于自身的政治利益, 想当然地认为人民币升值能够减少赤字、缓解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此外, 提出人民币升值要求的是日本。进入90年代以来, 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萧条期, 但由于日本的对外出口仍旧不断增加, 大量的经常收支赤字造成日元持续升值。大量日本企业意识到把工厂的流水线留在日本国内将失去国际竞争力, 于是乎就出现了大批日本企业把工厂搬到中国和东南亚, 这就是日本人说的“产业空洞化”。另外, 日本制造业高度发达, 然而其劳务成本居世界最高, 从理论上来说, 要想维护其制造业的对外出口竞争力, 日本政府只有两个办法:其一, 大幅度降低日本国内的工资水平;其二, 日元大幅度贬值。这两个办法看来都不可行。首先, 大幅度降低工资会使得经济陷入极其萧条的状态, 房地产、金融资产的价格暴跌, 购买了住宅的居民无法按期归还银行贷款, 使得银行出现大量坏账, 这是日本经济、社会所不能承受的。其次, 让日元大幅度贬值, 意味着美元的相对升值, 这一点并不是日本单方面能够调控的, 需要得到美国的同意, 而美国不会轻易让日元贬值而美元升值。所以, 在这样的情况下, 让人民币升值从现象上看似乎就成了挽救日本经济的一剂良药。

2 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目标

在选择采用某类汇率制度时, 每个国家都带有其特定阶段的目标。针对我国的人民币升值背景下, 未来所采用的汇率制度必须兼顾以下目标:

(1) 由于我国在亚太地区, 以及国际上都是具有影响力的国家, 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需要稳定的国内国外的经营发展环境, 因此我们首要的汇率制度改革目标就是保持我国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2) 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属于转轨制国家, 许多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不完善, 资源价格存在扭曲的因素, 价格秩序等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尚未完善, 因此汇率制度的改革必须以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为目标。“一定要有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 要有一个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虽然汇率改革的推出是05年7月21日, 但是这个方案的酝酿是从01年开始的, 长达四年之久, 才能够统一政府、社会各界对汇率改革的认识。”

(3) 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长期被人为地分割, 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被分割, 两种类型的分割一直阻碍着国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因此要以新一轮的汇率制度改革为契机, 解决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分割问题。显然汇率制度改革要以创造, 增强上述两类市场的联系、互动、协调。

(4) 中国过去的汇率制度经常为国际所误解, 不认可甚至受到攻击, 所以汇率制度的改革同时被赋予增强与国际的沟通, 提高国际对我国实行汇率制度的认可度, 汇率制度要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任务。

四大目标中, 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是短期且现实的目标, 通过合理汇率优化配置国内资源是我国民远的目标, 而目标三、目标四的实现是短期目标通向长期目标的途径。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在保持汇率稳定情况下, 应首先寻求完成第三、四目标, 然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完成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3 中国汇率制度选择方向——目标区汇率制度

(1) 目标区汇率的理论发展与制度框架

克鲁格曼的《目标区与汇率动态学》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模型并成为该领域的典范。该模型以货币理论为基础, 认为汇率是一种货币现象, 由货币数量决定, 央行在区问边界对汇率干预的时间间隔无穷小。而汇率水平的决定由线性资产定价关系式及非套补利率平价的套利条件得出, 即汇率由当前的经济因素和对未来的预期共同决定。其模型表述如下:

S (t) =M (t) +V (t) +rE[ds/dt]

其中S (t) 为直接标价法下外汇的即期价格的对数形式;M (t) 表示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对数形式;V (t) 表示实际产出、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以及预期汇率变动以外的因素的变动率的对数;rE (ds/dt) 表示预期的贬值率;

通过上述假设, 就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在目标汇率区制度下, 货币当局会干预汇率, 使之维持在S1和S2之间。克鲁格曼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存在两种可能:

(a) 如果假设预期汇率变化为零, 并且货币政策是被动的。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减少m使S不超过汇率上限S1, 同时可以通过增加m使S不低于汇率下限S2。具体来说, 当汇率上升到S时, 如果v下降, 那么S就不会超出S1, 此时不用采取货币政策;如果v上升, 那么就必须采取减少m的货币政策, 使S控制在低于S1的范围内。当汇率下降到S2时, 如果v上升, 就不须采取货币政策;如果v下降, 就必须采取增加m的货币政策, 使S控制在高于S2的范围内。上述原理可以用图1中的实线ED表示。

(b) 如果预期汇率变动不为零, S可以用图2中的曲线FG表示, 图中, 上半部分曲线在45度之下, 而下半部分曲线则在45度线之上, 由此可以看出目标区汇率制度有稳定汇率的作用。在货币供应恒定时, 汇率沿FG曲线运动能比45度线平坦, 也就是在目标区汇率制度下, 速度冲击汇率的效应比较小。

在目标区汇率制度下, 只要政府是一个强政府, 市场参与者相信政府所确定的目标区和边界干预, “蜜月效应”就存在, 它将保证国内现实汇率只在目标区内波动, 而不会超出边界。目标区汇率制度的优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由于“平滑粘性效应”的存在, 使汇率不会大幅度波动。平滑粘性效应指当汇率趋近边界时, 其变化率会趋近于零。平滑粘性效应是汇率变动的条件, 即汇率沿着边界是平缓粘贴的, 当汇率接近边缘时, 市场参与者估计货币当局将进行干预, 汇率变化对基本因素的反应敏感程度减弱, 汇率变动的趋势也变得相对平缓。这意味着汇率是基本经济因素的非线性函数。

第二, 目标区汇率制度兼顾了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的优点。它具有浮动汇率制的优点, 使汇率受到市场上外汇供求的影响, 达到合理的资源配置。它又不同于完全浮动汇率制度, 因为中央银行要对汇率进行干预使汇率达到预期的水平, 而干预的同时, 由于货币当局和市场参与者相互配合的互动效应的存在, 使目标区内汇率运动的轨迹FG图2的斜率比浮动汇率制下的斜率小, 因而在目标区汇率制下, 汇率受基本因素影响的波动幅度要小于浮动汇率制。

第三, 它具有固定汇率制的优点, 由于它的目标区有上限和下限, 汇率不会波动的幅度过大, 而给一国带来金融的不稳定, 它又不同于固定汇率制, 因为中央银行还可以在必要时改变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 避免汇率的高估或低估所引发的外部投机冲击。

4 中国实施目标区汇率制度的意义

(1) 可增强我国汇率政策的灵活性、有效性。

由于目标区带有一定浮动范围的区间, 在区间内货币当局有干预和不干预的两种选择, 因此, 央行的汇率政策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公众的“预期心理”来增强政策干预的有效性, 在目标区内, 央行的干预是不定期和不定向的, 因而公众难以对央行的行为作出”完全理性“的预期, 也就无法预先准确采取逆向而动的对策, 在目标区边界附近, 虽然公众会预计到央行可能采取干预, 但干预的具体时问、地点及预期效果无法知晓。因此, 多数投资者会赶在央行干预前, 顺应预计的干预方向进行市场交易, 使现实汇率在央行干预之前就产生央行所希望的走势, 从而在很大程度减轻央行干预的压力, 增强了汇率政策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 有利于增加我国企业的抵抗金融风险的意识。

采用目标区汇率制度以后, 中央银行和市场参与者共同把汇率运动的轨迹置于目标区内。我国企业作为市场参与者, 必然会根据市场上外汇供求, 做出相应的预期, 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防范意思, 加强管理, 有力的防治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企业金融风险意识的加强, 有利于目标汇率的维持, 有利于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

(3) 有助于减轻我国货币政策的被动性, 增强主动性和独立性。

实行汇率目标区会, 汇率浮动的范围扩大了, 央行可以不必在目标区内进行干预, 这就使央行有了相机干预的自由性。同时, 在目标汇率区下, 由于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的作用, 使最终汇率变动的幅度小于钉住汇率制下的波动幅度, 因此即使央行进行市场干预时, 所需购入的外币和抛出的本币的数量也不是很多, 这样就不会为了把汇率稳定住而被动的增加大量的货币投放。

目标区汇率制所具有的内在稳定机制, 使汇率政策能够有效的调节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 实现外部平衡, 不仅使汇率政策效率的提高, 而且又能能促进货币政策有效地达到宏观经济内部平衡的目标, 使之不必过多的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这将有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最终使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价格均衡, 促进了宏观经济内部协调均衡、持续地发展。

5 小结

近年来, 国际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中有来自外国的舆论, 也有来自内部的原因, 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本质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它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的要求, 必须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来规范我国的外汇市场。本文介绍了克鲁格曼的目标区汇率制度, 以及它所具有的特点, 目标区汇率制度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相符合, 与我国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情况下的国情相符合, 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方向符合。所以, 我国在汇率制度改革取向上,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实行目标区汇率制度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 逐步推行我国汇率制度向目标区汇率制度改革。

摘要: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汇率作为开放经济中调节外部经济的中心变量, 汇率制度的正确选择关乎一国的发展。当前中国面临币值升值的压力, 汇率制度的改革尤为重要。通过分析率制度选择的背景, 剖析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目标, 认为目标区汇率制度的中国汇率制度的过渡性选择。

关键词:汇率制度,人民币升值,汇率目标,目标区汇率制度

参考文献

[1]蒙代尔.国际货币制度:冲突和改革[M].加拿大私营规划协会, 1965.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第8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亚洲金融危机

一、汇率制度的概述及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过程

(一) 汇率制度的概述

1. 汇率制度的基本含义。

汇率, 又称外汇利率, 它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对换的比率, 亦可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而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2. 汇率制度的分类。

汇率制度可以大体分为三类, 即钉住汇率制 (即使本币同某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 、中间汇率制 (即以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值作为汇率) 和浮动汇率制 (即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决定) 。

(二)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过程

我国从1994年与外汇市场的官方汇率与调节汇率并轨 (即1美元兑8.7元人民币) 之后, 汇率制度的调整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994年1月~1997年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2005年7月期间则是以人民币与美元双边汇率稳定为管理汇率的依据, 其结果是导致事实上的单一盯住美元;2005年以后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的发展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 (如图1所示) , 人民币迫于升值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从2005年7月21日起又一次开始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亚洲金融危机简述以及其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 亚洲金融危机简述

在危机爆发前, 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 在美元弱势的时候, 这样的汇率制度极大促进了出口, 带动其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元的走强, 东南亚国家货币也随之走强, 在这一形势下, 这些国家贸易出现严重的赤字, 短期外债快速上升。本国居民和外国投资者对于政府维持固定汇率的信心开始动摇, 出现大量的资本外流现象。金融投机家索罗斯两次大量抛售泰铢, 形成泰铢贬值之势, 泰国央行开始干预金融市场, 即通过大量卖出美元回笼泰铢, 损失了近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从此泰国政府失去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 不得不在1997年7月2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泰铢贬值的影响下,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继放弃原有的汇率制度, 允许汇率的自由浮动。亚洲各国货币纷纷贬值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 亚洲金融危机从此爆发。

(二)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这些国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下文主要从经济增长、贸易依存度和经常项目占GDP比重这三个宏观经济指标, 对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五个亚洲国家 (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韩国) 与中国近期宏观经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1. 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五国在危机爆发之前基本上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1990~1997年间的年平均GDP增长率为6.88%。在危机开始之后, 这些国家都出现了负经济增长, 1998年的平均GDP增长率为-7.46%。

一方面, 与这些国家一样, 在2004~2013年期间我国也经历着高速的经济增长, 甚至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长率仍然达到9.6%。但另一方面, 我国的经济增长相比亚洲五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更为平稳快速。

2. 贸易依存度。

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 而贸易依存度则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例。从图3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的贸易总量比较大。从图4可以发现, 经历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十年的我国与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五国一样都具有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在之后几年的依存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特别的,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亚洲五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没有下降, 反而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进出口总额超过了GDP的总量。

3. 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例。

在20世纪后期亚洲五国都实行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 在美元弱势的时候, 这样的汇率制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出口商品的成本。但是90年代美元的再次崛起, 使得他们的货币出现严重高估 (货币升值) , 货币高估直接导致了其经常账户的赤字。1995年上述五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余额占到了GDP总量的5.35%。危机后, 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使得赤字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相反, 在我国则是经常账户的连年盈余 (图5) 。

图5亚洲五国为1990~2000年各年经常账户总额与GDP总额的比例, 中国为2000~2009年经常账户总额与GDP总额的比例

经过以上三个宏观指标得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我国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亚洲五国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 而且贸易依存度较高, 但这两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 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加的平稳快速, 贸易依存度显著低于亚洲五国的平均水平。另外在经常项目上由于亚洲五国币值被高估, 所以经常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而我国则处于顺差状态。

三、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改革的启示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很多亚洲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 而这种结果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的汇率制度, 所以通过分析可以从它们的失败上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上找到一些启示。

首先, 在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上, 对于一个融入国际外汇市场的国家来说选择浮动汇率制度对于固定汇率存在优越性。如在以上的宏观数据比较中, 21世纪初实行浮动汇率体制的中国可以很好的通过浮动汇率的自由调节机制使经常项目实现平稳顺差, 相对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亚洲五国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会因为美元升值而其币值被高估, 从而会导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当本国货币出现贬值的压力时,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国内利率来缓解货币贬值的压力, 但是这一举措给本来就脆弱的银行和公司带来更大的打击。如果允许汇率贬值又会使得以本币表示的外币负债额度急剧上升。政府部门想要维持固定汇率制度, 但是又不能运用利率这一手段, 随着国际储备的耗尽, 对汇率的投机性攻击将最终成功 (就像索罗斯阻击泰铢一样) 。因此, 固定汇率制度会使得金融危机的破坏性更加严重。

其次, 在汇率制度的调整上一定要循序渐进, 逐步推行。遭受危机的各亚洲国家在无法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之后纷纷宣布汇率自由浮动而且不对其进行干预, 事实证明这样会给他们的经济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失, 所以, 我国在汇率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是逐步实现汇率的浮动。

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银行建设, 提高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从索罗斯阻击泰铢中泰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通过回笼泰铢, 卖出美元来缓解由于国际资本炒作导致的货币贬值, 但是这样几乎抽干了泰国的外汇储备, 他们的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外汇债务不得不破产, 从而金融崩盘。

参考文献

[1]郑鹏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09.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第9篇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

应该说, 此次我国政府主动将市场供求关系引入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是经过深思熟虑, 也是具有深厚的国际、国内因素影响的金融行为。

一是机构性的经济特点决定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作为我国的主要的对外贸易伙伴, 近几年美国、欧盟、日本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据国际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统计, 截止2011年9月, 国际各大经济体对华贸易逆差均有所扩大, 其中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188.4亿美元, 虽然较近几年的逆差额有所骤减, 但中国仍然是美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国。

二是国际贸易政治化的趋势日渐突出。如今, 美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调整期, 特别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政府赤字, 成为了政党博弈的重要指向, 西方国家急需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以及插手新兴经济体汇率政策, 转嫁本国经济危机成本, 提高本国和本地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平息国内的日趋增长的不满情绪和政治压力, 虽然近日美国国会并没有通过人民币升值的相关法案, 但是从现在的态势来看, 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已经成为“驴象之争”的政治武器。

三是从国内的经济环境看, 经济增长和出口、投资等经济行为日趋平稳。近些年, 随着我国经济机构进一步调整, 国内经济走势日趋协调健康, 特别是2001年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2003年、2004年和2010年GDP增长率分别为为9.1%、9.5%、9.5%。这种增长态势为汇率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可以说人民币升值是恰逢其时的。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应该说, 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币汇率机制从盯住美元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二是人民币升值2%;三是一篮子货币兑换人民币的波动幅度设定为3‰, 而这三方面的内容对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利于贸易进口, 特别是战略能源的进口。2003年我国进口额为4218亿美元, 如果升值15%, 可以节约632.7亿美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2010年我国进口石油16112万吨同比增长31.3%, 耗资198.2亿美元。而人民币的升值则意味着我国经济购买力的增强, 有利于中石化、中石油等战略能源进口需求大的企业降低成本, 提升经营利润和战略空间, 更加廉价的进口可以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 提高企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的国外投资能力将增强。

二是减少热钱投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热钱”、“游资”并非仅是坐等人民币升值, 而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期货、房地产等投资领域, 进行“双重投机”, 这些规模庞大的“游资”对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来说, 无疑是潜在的定时炸弹, 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汇率监管, 抵消游资成本。

三是有利于国民对外投资和财富增长。人民币升值后将对国民个人经济行为, 起到显而易见的影响, 将使我国居民海外投资的含金量逐步增长。对国内居民而言, 出国旅行、海外留学等行为的经济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三、中国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策略选择

根据目前国内汇率改革和货币国际化的实践分析, 我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势在必行, 尽管这些年国家在深圳、上海、天津等地进行了试探性质的试点建设, 但是至少就目前看来, 我国距离正式的离岸金融中心还是有比较遥远的距离, 需要在建设策略上整体的规划和实施, 而无论是地理位置、金融地位, 还是银行监管能力、经济实力, 香港都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必然之选, 既可以发挥香港“亚洲金融中心”作用, 又可以促进香港的经济复苏和繁荣。

首先, 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以港币为过渡环节, 将资本国际化进程和项目自由化合二为一, 使得人民币发展成为准硬通货。其次, 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益于香港未来的经济定位。目前, 香港作为全球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正在不断下滑,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香港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第五名下滑到2010年的第七名, 所以说将香港向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 不仅能重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雄风, 更使得人民币利率改革进一步深入。第三, 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对人民币资本帐户自由化大有裨益。从目前看来, 人民币资本帐户自由化的风险已逐渐释放, 企业境外收付汇、资本外流、外资企业的利润转移、地下金融等负面因素, 均已显示出当前中国资本监管机制效能的缺失, 而如果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将会在机制上弱化境外人民币突然回流带来的种种问题, 确保国内汇率市场的稳定。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坚定不移地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和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意义巨大、任务艰巨, 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迅速蔓延, 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和国际化进程, 具有极大的警示意义, 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币实现“温和”升值, 逐步拓展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确保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及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之重点,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国际、国内背景分析, 从现阶段的角度对人民币的汇率改革问题和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做出较为深入的剖析, 并为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离岸金融中心,超主权货币

参考文献

[1]黄泽民:《分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融资》, 2009年第5期。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第10篇

一、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凯恩斯主义回归

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很多人认为长期以来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取代了凯恩斯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在最近的30年,在西方国家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核心思想是主张实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国家干预的“最小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政策,包括解除或放松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其他企业和市场的监管,实行金融自由化和市场自由化;减税、降低利率刺激消费等。导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原因,诸如金融监管漏洞、金融创新过度、高消费低储蓄、全球经济失衡等等,均与放弃凯恩斯主义、推崇和遵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密切相关。美国还向全世界推广新自由主义政策,形成了所谓“华盛顿共识”。事实证明,“华盛顿共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等无不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有关。

危机发生后,西方很多学者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造成的危害,重新思考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凯恩斯主义重回人们的视线,为各国政府拯救本国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新自由主义诞生地的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了大规模、连续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救援金融机构、稳定金融市场以及刺激实体经济,其政策措施可以说完全是凯恩斯主义式的。至2010年初,美国政府财政救市方案已经高达1.66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频率和幅度都是前所未有,已经接近于零利率水平。在利率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美联储进一步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直接注资,缓解货币市场流动性紧缩,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提升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除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外,美国政府直接参与救助私人企业,对大公司实行国有化。这些政策和措施与美国一贯奉行的新自由主义大相径庭,说明在危机面前,只有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才能够克服危机,走出危机。

危机后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凯恩斯主义的回归对发展国家尤其重要,因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推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弱化政府功能的新自由主义无疑相当危险。而凯恩斯主义理论能较好地平衡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其建立在非充分就业和非完全信息基础上的理论体系也更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贴近发展中国家现实,因此更有实践意义。2010年以来美国就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其实质仍然是按照华盛顿共识,推动浮动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自由化,这符合美国的利益,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

二、凯恩斯主义关于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的理论

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新兴经济体汇率制度选择和是否开放资本账户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形成了诸如“两极论”、“中间制度消失论”、“害怕浮动假说”等等理论。引起争论的重要原因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性金融货币危机频发,给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增长造成严重损害,如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1998-1999年巴西、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等。人们注意到这些危机的发生与国际资本流动和本国汇率制度相联系,传统观点认为,危机国家内部的经济状况和不恰当的经济政策给国际投机资本可乘之机,并不是金融开放的后果;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则认为,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高度流动才是新兴市场国家易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Grabel,2003)。Stiglitz(2002)也指出,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发危机的根源。一些实证表明,“金砖四国”近年的经济表现与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可兑换性有直接联系,中国、印度和俄罗斯通过限制资本账户的可兑换和管理汇率取得了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巴西采取了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率却最低(Ferrari-Filho and Paula,2006)。直到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前,凯恩斯的观点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主流经济学家和国际金融机构仍然认为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理想的汇率制度是一国拥有大规模开放的资本市场,资本自由流动,汇率浮动,与“华盛顿共识”是一致的。

凯恩斯主义理论在汇率制度上主张有管理浮动,并对资本流动加以限制,这是宏观经济整体稳定性的需要。凯恩斯经济学更关注国内的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目标,其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刺激有效需求,从而形成经济繁荣的预期,鼓励企业家进行投资。在开放条件下,利润是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变量,汇率和利率一样都是国家用于调节经济的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内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一国实行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应该从本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状况出发,即采用国家价值标准。

所谓价值标准,是一国货币以何为标准与他国货币进行兑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汇率制度,凯恩斯给出了三种标准:国际价值标准、国家价值标准和超国家价值标准。国际价值标准,是指世界各国在放弃金本位之后,以某一国家的货币为标准与其保持硬性的固定汇率的货币制度,显然这种标准无法赋予一国管理本国经济的主动权,凯恩斯予以坚决否定。关于国家价值标准,凯恩斯说:“权衡各种条件之后,看来在实际恢复金本位之前,如果一个国家能摆脱束缚于未加管理的国际体系而产生的那些不利而又往往危险的义务时,它便可望更好地按进步的路线管理本国货币;下一步接着要做的是发展具有变动汇率的国家体系。最后一步就可能是将这些体系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管理国际体系。”凯恩斯明确地指出了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或国家本位更符合国家利益。

凯恩斯所说的国家价值标准,是让本国货币与一大国货币之间实行浮动汇率,他将这称为更好的进步的路线。这种浮动汇率制度并不是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完全由市场决定的浮动,在国家价值标准下,一国虽然以美元为标准与其兑换,但该国可以根据本国经济、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情况和美国的情况而变动汇率,让本币与美元的汇率按自己经济发展的状况变化,让美元这一标准为本国经济发展所利用。凯恩斯在《预言与劝说》中一再强调在汇率与本国物价这两个方面应该更重视本国物价,不应为了汇率稳定而放弃本国物价的稳定。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中小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总体上处于辅助地位,但在具体交易中,则可以调节汇率实现本国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凯恩斯构想了实现汇率稳定的最终途径,通过建立一个世界中央银行(International Clearing U nion),负责发行和管理国际流动性,维护价值标准稳定,同时负责制定货币和汇率政策、贸易规则、管理资本流动、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等。这一体系不以某国为主导,而是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合作,这就是凯恩斯的超国家价值标准,也称为国际管理本位。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暴露无遗,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其很难与其他国家平等合作,这种不平衡恰恰是危机发生的根源之一,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超主权货币方案符合凯恩斯当初的构想。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陷入滞涨,凯恩斯理论受到质疑,新自由主义理论逐渐占据上风,经济金融全球化愈演愈烈。在全球化浪潮中,凯恩斯主义坚持认为资本自由流动增加了产出和就业等实体经济变量的不稳定性,从而给整个经济带来损害,容易引发金融危机或货币危机。所以凯恩斯理论坚定的认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限制资本自由流动是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独立性,维持汇率稳定,实现就业与增长目标的最佳组合。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属于中间汇率制度,与独立浮动和固定汇率制度相对应。关于中间汇率制度的争论由来已久,“中空论”(the hollow middle)或“两极论”(bipolar view)的兴起让人们相信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应选择任何形式的中间汇率制度。因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同时实现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和金融市场一体化这3个目标,只能选择某种组合的“角点解”,任何中间汇率制度都不稳定。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却充分说明,正是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市场自由化、一体化导致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扩展,造成巨大破坏。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支持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资本流动和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流动性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都使得这一市场具有更强的投机性,容易造成汇率不稳定,危及实体经济,因此政府必须对汇率进行管理。另外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可以维持境内外利差,短期内维护名义汇率稳定,有利于本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是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键。

三、我国应坚持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

当前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国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在外部环境动荡形势下,汇率制度改革尤其复杂困难,我国应坚持凯恩斯理论,坚持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改革方向。

1. 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

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在实践中,人民币的汇率形成仍然以盯住单一货币(美元)为主,很多研究表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比重在80%以上,人民币汇率走势明显缺乏弹性,呈现单边升值走势。从2008年7月开始,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恶化,许多国家货币兑美元大幅贬值,我国政府经过权衡,保持了汇率的基本稳定,并主动收窄波动区间,基本在6.82~6.84区间内波动,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对有效地抵御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有重要作用,说明我国对汇率的调控是合理成功的。

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与GDP之比显著下降,国际收支进一步向均衡状态趋近,有必要使人民币脱离盯住美元,转向更具弹性的参考一篮子货币形成机制。这一制度最主要特点是增强了一国货币当局主动调节汇率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自主性,通过篮子货币选择和权重设置,当面临升值或贬值的压力时,篮子内部各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会抵消一部分压力,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这要求央行依据我国贸易和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科学地配置货币篮子及各自权重。人民币汇率同货币篮子形成稳定挂钩,由市场决定汇率的波动,有助于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抑制热钱流入。

2. 谨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危机暴露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要求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减少对主权国家货币依赖成为市场共识。国际货币体系重构则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余永定,2010)。我国于2009年4月开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逐渐扩大范围,之后又部分开放人民币债券市场等一系列举措表明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在加速,但从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来看,仍需谨慎推行。首先,虽然最新数字显示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但2008年人均GDP仍排在第104位,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并不牢固。其次,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金融市场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很欠缺,金融监管水平不高,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机制不通畅,容易造成对国内经济政策的巨大冲击。再次,从国际环境看,欧元走势受债务危机影响波动剧烈,日元汇率升值接近了历史最高值,东亚新加坡等国面临本币升值困扰,国际金融环境动荡,此时人民币推向市场难免成为投机对象。综上,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应以稳定国内经济为主,而不应急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样才能为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铺路。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政治、经济和金融等多种因素和条件的支撑,在条件不成熟时急于推进,反而损害我国经济成长。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本币升值、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等之间关系而陷入“失去10年”,教训值得吸取。

3. 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在金融全球化和资本高度流动背景下,一国独立执行货币政策至关重要。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一国在固定汇率、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目标之中,只能选择两个。多数学者认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已成必然趋势,要保持货币政策独立只能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凯恩斯理论则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键在于资本管制,而不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对于认识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指导意义。

资本管制不意味着要停止我国已开始的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相反,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即在开放资本账户过程中把握开放的次序和时机,按照渐进、可控的原则逐步实施,确保我国政策有效性和独立性。具体而言,资本账户开放应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相配套,与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宏观调控灵活性相联系,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资本跨境流动采取有差别的管制措施,加强资本流动监测,保留与国内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模控制和动态调整政策的权力。资本账户开放应充分考虑中国实体经济的需要和承受能力,不应盲目加快,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将经济调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大国经济的基本要求。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理论界对新自由主义全面反思,重新认识凯恩斯理论价值。凯恩斯视角的汇率理论侧重国内经济目标,主张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一定程度资本管制,是实现汇率稳定、价格稳定、避免危机,拥有货币政策独立的根本途径,一国不能放弃管理本国货币的权力。本文从凯恩斯理论视角对今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谨慎推行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化。

关键词:金融危机,汇率制度,国家本位

参考文献

[1]凯恩斯.货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杨惠昶.金融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赵永宁,郑润祥,黄明皓.超主权货币、多元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核心利益[J].国际金融研究, 2010(7).

[4]唐未兵,彭涛.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0(3).

[5]刘诗白.论过度金融化与美国的金融危机[J].经济学动态,2010(4).

[6]吴易峰.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J].经济学动态,2010(3、4).

[7]苗永旺,王亮亮.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刺激方案的退出策略:历史经验与现实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10(2).

[8]周继忠.人民币参照货币篮子:构成方式、稳定程度及承诺水平[J].国际金融研究.2009(3).

[9]Grabel,I.Averting Crisis? Assessing Measures to Manage Financial Integr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May 200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 调控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95-01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概述

2010 年 7 月-2011 年 3 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双向浮动状态,汇率制度选择更注重浮动。2009 年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的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出口环境得到改善,美元多发又带来汇率下行压力,我国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可维持性受到了质疑。2010 年 7 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 6.7750 元/美元,2011 年 3 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 6.5564 元/美元,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升有降”,升值幅度为 3.2%。相对于 2008 年到 2009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状况,2010 年 7 月后人民币汇美元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双向浮动。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

1、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强调汇率的决定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影响汇率决定基础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币汇兑制度、央行的市场干预机制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由于人民币汇兑制度、央行干预机制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从而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

2005 年-2008 年,银行结售汇制度具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境内机构根据结售汇比率和外汇收支情况留存一部分现汇,其余外汇收入必须无条件卖给指定的外汇银行,企业不能根据对外贸易所需以及对企业贸易发展的预期保留相应的外汇余额。银行对企业用于贸易的外汇需求不实行管制,贸易企业可以在指定外汇银行购得所需外汇,但是对客户用于非贸易的外汇需求实行严格的外汇审批制度,对于不符合资格的非贸易外汇需求,银行不予售汇支持。2008 年至 2010 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升有降但一直保持升值趋势,尽管意愿结售汇制度赋予企业保留外汇的选择权,由于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周期中并且还存在升值压力,企业不会选择保留多余外币而舍弃本币,因此出现了意愿结售汇制度下的强制结售汇效果,人民币和外币的单向流动并不能实现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标相同的市场化汇率。

2、汇率调整缺乏弹性

2005 年 7 月 21 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扩大了即期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每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上下 3‰浮动调整为中间价上下 5‰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中间价上下浮动 1.5%浮动调整为中间价上下 3%浮动。同时扩大人民币对美元买卖差价的幅度,银行对客户买卖美元现汇的差价不得超过外汇交易中心中间价的 1%,银行对客户买卖美元现钞的差价不得超过外汇交易中心中间价的 4%,并取消对非美元货币牌价买卖价差的幅度的限制。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偏离。虽然我国已经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由于汇率水平调整空间较小,人民币汇率不能够做出及时调整,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出现偏离。人民币汇率调整缺乏弹性,引发人民币有效实际汇率和有效名义汇率出现偏离。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建议

目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汇率的决定基础、汇率制度选择以及汇率水平调整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但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也会使微观经济主体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我国有必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一部分,首先要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

1、实施浮动汇率制度

我国的出口在 2009 年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到 2011 年出口贸易总量不断扩大,表明我国的出口复苏具有可持续性;2010 年开始,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加,我国央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利率,但通货膨胀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结合我国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目前正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退出的时机,也是我国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因此我国的汇率制度应回归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中心汇率的确定上,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不事先公布人民币汇率的中心汇率,而是根据国际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主动、适时进行调整,中心汇率可以在汇率的波动中缓慢调整。

2、矫正汇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经济主体产生影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人民币汇率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汇率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因此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首先就是要矫正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使人民币汇率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继续推进人民币意愿结售汇制度。由于今年来人民币总体上保持升值趋势,因此意愿结售汇制度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意愿结售汇制度下产生强制结售汇效果的现象,但是不能否定意愿结售汇制度可以增强我国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的自主性和便利性,促进外汇持有人对本外币资金管理,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就是要逐步强化市场在汇率形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选择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汇率制度,加强汇率运形成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和其他具体制度的配合。当前我国正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只有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汇率水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持人民币资产价值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姜波克,莫涛.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新框架的再拓展[J].复旦学报,2011(4):12-2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第12篇

关键词:三元悖论,独立性,汇改

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理论, 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不可同时实现。“三元悖论”不但阐释开放经济中三大金融目标不可兼得的矛盾性, 而且成为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根据“三元悖论”理论, 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 汇率制度的变化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之间是否存在严格的此消彼长关系?2005年7月21日, 中国实施汇率制度改革, 人民币不再钉住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定价, 放宽汇率波动范围。汇改后, 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 定价更加市场化, 然而汇改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影响如何?这一问题值得研究。

一、文献综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克鲁格曼在“亚洲发生了什么”一文中阐述了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流动情况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并首次明确提出了“三元悖论”的原则, “三元悖论”即不可能的三角, 指的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这三者之间不能共存, 三者只能择其二。然而, “三元悖论”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货币政策是相对独立的, 要保证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是很难实现的;其次, 在汇率制度方面, 有些国家是有管理的自由浮动, 比如说我国这种介入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的体制, 克鲁格曼并没有纳入思考范围中。最后, 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也是一种极端情况, 部分的资本开放也是一种中间状态, 并没有纳入“三元悖论”范围中。不难看出, “三元悖论”没有论及有关介于固定、浮动之间所谓的“中间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明, 为什么不可以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两个目标的抉择中各放弃一半, 从而实现一半的汇率稳定和一半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Frankel, 1999) 。胡祖六 (2003) 根据资本完全流动、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这三个开放宏观经济目标不能同时实现的“不可能三角”命题判断中国出现了资本完全流动、汇率稳定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不独立现象。在汇率制度选择方面, Eichengreen (2003) 的研究指出, 中国加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趋势不可逆转, 只有固定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 才能完全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并且保持中国货币政策独立。

上述文献, 讲述了“三元悖论”及其缺陷, 并对其在中国进行了实证研究, 论证了固定汇率制的不稳定性, 以及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的必然趋势, 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当资本流动不变的情况下,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如何变动的, 却很少提及, 这正是值得本文研究的地方。

二、模型结构与数据说明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中央银行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决策独立于本国政府机构, 不受其干预;另一方面是当一国经济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乃至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 本国货币市场利率是否受到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国际市场利率冲击。我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的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保持较低的通胀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 相对而言, 在一些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成为了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在我国国内政府机构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影响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支出 (FR) 来衡量, 因为如果央行缺乏独立性, 就会随着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加而扩大基础货币供给, 通过乘数效应, 扩大货币供给;而国外市场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可以通过外汇储备 (FER) 的变化来衡量, 因为在固定汇率制下, 意外的外汇供需变动会影响汇率, 因此可以通过外汇储备的变动情况来衡量央行货币供给的独立性;而当央行以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时,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将成为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我国加入WTO后的十年为研究区间 (2001年到2011年) , 假设我国资本流动的管制总体不变, 在此基础上, 因2005年7月21日开始汇率改革, 人民币开始进入升值通道, 以2005年8月为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转变的转折点, 研究汇率制由固定向浮动转变的过程中, 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变动情况。选择FR、FER、CPI和M1四个变量2001年到2011年的月度数据建立模型, 检验各个指标对货币供给量M1的影响:

M1t=C+αFRt+βFERt+γ1CPIt+γ2CPIt-2

相关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CEIC) 、CSMAR数据库以及中国财政年鉴整理而得, 其中, M1、FR、FER、CPI分别代表货币供给量M1的环比增长率、国家财政支出的环比增长率、外汇储备的环比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环比增长率 (相关数据由收集到的数据以2001年1月为基期计算而得) ;考虑到CPI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 回归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选取当期和滞后两期值。

三、计量结果

1. 平稳性检验

运用Eviews 5.0软件, 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可知四个序列都是平稳的。

2. 货币供应的独立性检验

对模型做OLS回归, 再对模型的残差序列做ADF检验, 以检验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对2001年1月到2011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其中, 括号内数值表示t统计量, 其显著水平分别为:**为10%、*为1% (下同) 。

对该计量模型的残差做平稳性检验如表2。由表2可知, 计量模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以上回归不是伪回归, 模型设计较为理想。

从回归结果可知, 外汇储备 (FER) 的增长对M1有显著的影响, 当FER增长1%, 会引起货币供给M1增加0.156%;当财政支出 (FR) 增长1%时, 会引起M1增加约0.02%。

3. 汇率制度改革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为了检验汇率制度改革对我过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进行Chow稳定性检验, 由于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开始汇率制度改革, 因此, 选择结构转折点位2005年8月, 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可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拒绝模型稳定的原假设, 则说明了2005年8月以后, 影响中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接下来, 分别对转折点前后进行回归。

3.1汇改前

对2001年1月到2005年7月的数据进行回归。

对该计量模型的残差做平稳性检验 (D.W=2.0991) , 结果表明该计量模型设计是合理的。回归结果说明, 当财政支出 (FR) 增长1%时, 会引起货币供给M1增加约0.028%, CPI的变化对货币供应的影响较小。然而,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 外汇储备 (FER) 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并不显著。

3.2汇改后

对2005年8月到2011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对该计量模型的残差做平稳性检验 (D.W=2.2009) , 结果表明该计量模型实证结果真实可信。回归结果说明, 汇改后, 外汇储备 (FER) 的影响增大, 当外汇储备 (FER) 增长1%, 会引起货币供给M1增加0.29%, 而财政支出 (FR) 和CPI的增长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前后变化较小。

四、结论

1. 货币政策要保持独立性, 中央银行必须独立于本国政府机构, 不能因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而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计量模型来看, 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影响货币供应量, 然而, 相应的系数较小, 且汇改前后变化不大, 则说明一直以来政府机构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影响较小, 且央行独立性的变化并非来自国内。

2.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的稳定, 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是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 这意味着, 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升高, 央行会降低货币的供应, 反之, 会进一步增加货币供给量;因此, 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增长率之间是一种负向关系, 这与模型回归结果一致。

3. 以2005年8月为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转变的转折点, 根据计量模型得出, 随着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 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央行的独立性降低了;可见, 从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的转变过程中, 央行货币供应的独立性并不是增加了, 反而是降低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为确保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 防止汇率单方面过快升值给实体经济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央行会对汇率进行一定的被动干预, 即买入外汇, 投放基础货币, 从而避免汇率大幅波动, 即使汇率有管理的浮动, 结果, 就会形成在由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中央行的独立性却反而降低的现象;同时, 这也说明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以建立有效的浮动汇率制, 增强央行的独立性, 确保比值的稳定, 降低通货膨胀, 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胡祖六:“人民币汇率制度须作变革”, 《国际金融报》, 2003-6-13

[3]FRANKEL J, ANDREW R.1999.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nom currency area criterion[J].Economic Journal108:1009-1025.

上一篇:舞台人物形象下一篇:配电网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