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德育范文

2024-08-15

职业院校德育范文(精选12篇)

职业院校德育 第1篇

1.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足 ,认识严重脱离实践。认识不到位这个问题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首要问题。很多职业院校教师认为德育教学在职业院校当中并不重要, 只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专业技能的学习水平, 在教学评价上更是直接摒弃德育这一项。很多发展中的职业院校甚至没有专业从事德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更有甚者一些职业院校都没有开设德育教学课程,职业院校管理层面对于德育工作认识不足,直接导致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一直很难高效开展。

1.2教法方法不当 ,教学不能与时俱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 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课程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职业院校中,德育教学内容还略显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趣,严重与生活现实脱节,致使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上德育课,在德育课上很难集中注意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在德育课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和生活实际相脱离的“假、大、空”。长此以往,德育课程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严重受挫。

1.3教学评价不妥 ,机制上过于形式化。不仅在课堂教学上职业院校教师显得“不能得其法”,在教学评价上也没有一个量化标准,未能形成完整有效、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于智育评价系统, 德育评价体系不能仅仅测试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无形中给德育教学评价增加难度。另外,学校德育的评价主体单一,难以量化,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很多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评价只是流于形式。

1.4特殊情况增多 ,教学实效性不高。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市场经济给当前的社会带来更多各式各样的问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家庭破碎,社会中的人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给职业院校学生或多或少地带来很大就业压力。这样就使得职业院校当中的一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畸形社会心理, 往往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显得手足无措,极容易走极端。这种特殊情况的学生越来越多,使得当前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难度增加, 教学实效性很难稳步提升。

2.针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策略

2.1全面实现以“德育为首”,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校方必须提高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 全面开展德育活动,保障职业院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将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作为重点内容,侧重深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教育和带动效应。完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学习态度, 避免他们在思想上认为拿了文凭就可以参加就业的错误认识,更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困惑,在培养学生特长和喜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兴趣, 鼓励他们把课堂所学融入生活实践当中,做到学以致用。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罗丹说过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幸福之所在。所以当今学生就应当彰显出新时代青少年的蓬勃生气, 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砥砺意志的励志书籍和名人传记,多观看一些特别励志的影视作品,多与身边优秀的人或者同学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关心当前的时政及班级内部发生的点点滴滴,促进他们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将自己融入社会发展大潮中, 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2.3帮助学生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一个人不断前行,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繁杂的社会当中,职业院校学生更应当拟定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任何轻视职业规划在职业生涯中作用的观点和行为, 都会犯战略性的错误,轻者会影响工作心态,重者会导致职业生涯难以获得发展。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让他们在学校中就做好适应社会、参加就业的准备工作。其次,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明确职业理想对人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次,指导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价值观。最后,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的变化和当前社会发展及时、科学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4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当中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方法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方针进行分层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学习要求,改革考试观念,考核形式多样化,大胆尝试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大力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结合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全面推动各部门、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教育改革。

3.结语

论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施 第2篇

论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施

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从事某些职业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和培养,而且更应注重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健康个性、创造力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本文从德育教育的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德育教学新模式出发,对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施进行论述.

作 者:曾丽英 作者单位: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汽车学院,广东・广州,510091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711关键词:职业教育 德育工作 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 第3篇

一、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社会经历浅,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往往停留在表面,心理素质还不够完备,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正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以及他们自身特点中所存在的一些弱点,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格培养与教育,这些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所以,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刻不容缓。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在外语教学中,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作为英语教师,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实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点同时,自然也肩负着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新信息及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社会建设需要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外语教学应该对他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与意识等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把情感,策略,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智能;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增强全球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手段

1.隐蔽德育目标。成功的德育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是交际性,实践性和工具性,同时传授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由此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辩证思想,培养坚强,进取,豁达,乐观的性格,使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等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课外读物,多以欧美国家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为主要来源这一特殊性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的不同的价值理念,会受到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影响这一现实性因素,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寻求客观,合理的看待并解决社会及生活问题。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求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绝不能单纯为了“渗透”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必须严格遵循英语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潜在的德育因素,让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渗透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外语教学应该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与意识等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把情感,策略,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智能;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增强全球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有责任给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观,以明辨是非并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根据学生思想的热点和兴奋点寻找最佳结合点,使德育教育富有真实性和创造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思想的热点,疑点和兴奋点,以及针对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一些现象认识模糊的情况,开展辩论和演讲等活动;再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书面表达出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就会在讨论和思考中得到德育的滋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诸如讨论,辩论这样的团队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学会了如何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以及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等团队意识。这样安排听说课,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达成思想观念上的共识,学生当然会欣然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

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刍议 第4篇

关键词:短期行为,职业教育,德育管理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德育管理中存在着短期行为,主要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学校管理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就业率,高度重视实践与实训环节教学,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以建设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高的实训基地为目标。但在管理中,放松了德育工作,管理者虽然将德育课设为必修课,但往往是“走过场”的一笔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虽然会在一段时间内促进学校的就业,但由于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企业会逐渐降低对该校学生的信任度,这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后续就业状况。

一、职业院校未能实施有效德育管理的原因

1. 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德育管理体制中,有的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名义上校长全面负责,实际上并未领导德育管理工作;党支部则怕“越权”,事事推给校长,这使得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有法不依。其次,班主任、学校行政负责人等德育管理人员是兼职的,他们还有其他的基本工作要做,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德育的管理上。

2. 学校未能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1)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灌输多,实践活动、实际培训少等现象。在德育途径上以灌输为主。当代德育哲学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行为主体的自主、自觉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倒不如让学生更多地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体验是生命本体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3)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淡化了德育管理。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一直将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给职业院校的教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教学上,因此淡化了德育管理,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

3.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多由中专合并、改制而成,原来的教师经简单培训直接过度为职教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另外,国家在职业教育上投入不足,使教学设备落后且严重缺乏,师资得不到有效培养锻炼,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原因,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状况令人忧心。

4. 上级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违规现象,学校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反馈给上级部门,这种现状会使原本就管理不善、不按国家规定办学的学校心存侥幸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策及建议

1. 学校管理体制需进行改革

就德育管理体制而言,学校应采用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

首先,校长统一领导,按职责范围分层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校长的任期目标。

其次,实行目标管理,对各部门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实现科学管理。

再次,可参照美国做法,设立专门机构。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学生辅导中心,进行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由一位副校长分管。中心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咨询指导的工作人员一般都经专门训练,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一般由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等担任,作为咨询队伍的骨干力量,须经严格挑选,对个人的品德要求较高。中心的活动方式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有的还辅之以电影、电视。学校心理咨询的迅速发展基于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需要有人个别指导,即使是成熟的有才智的成年人在面临难题时也要依赖专家的帮助。咨询可以帮助和指导个人更好地生活,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1]

最后,应加强法治,以法制和纪律来保障德育管理的实行。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深入职业院校作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法规与条例来指导其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 进行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德育规范和信息素养等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职业院校的学生每天都能从网上接触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是能把德育工作扩展到网络,科学地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如将网络游戏融入职业院校的网络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仿真技术,专门就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德育游戏,如:“远离毒品”等,使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很枯燥的德育问题变得生动易接受。[2]

3. 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

(1)万事德为先,教师只有加强自己的德育修养才能对学生施以良性的影响。一是教师应当学习社会主义教师德育理论,明辨德育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教师德育原则是: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培养新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增值、勇于进取,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反之,就只有随波逐流、消极沉沦。二是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结合起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手段的,但是也必须与一定的制度规范相结合。如果思想工作不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就会变成软弱无力的说教;如果管理工作不与思想工作结合,则会显得简单生硬,各项管理制度就不会为教师所自觉接受和执行。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有通过制定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制度,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思想作风建设,保证和促进学校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2)采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双管齐下地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平。一是激励机制:学校从组织、投入、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对认真学习、参加培训、个人发展进步明显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对课题获奖、论文发表、出版或自编教材、课件制作获奖,以及被评为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都给予重奖。二是约束机制:学校对不参加科研的教师在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五年内达不到教师继续教育时数的一律下岗;对试用期教师达不到规定培训时数的一律不予留用,中层以上干部三年内未完成培训任务或三年内不出科研成果的以后不再聘用。

4. 上级应加强对职业院校的监管力度,形成家长、教师、社会、媒体共同监督学校管理的格局

加强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职能,包括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估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各级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构对下级政府的职业教育工作、下级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该机构的组成除了政府部门的人员之外,还应包括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教师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代表,发挥对职业教育的社会监督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司阳.中、日、美三国德育管理的比较研究[J].外国德育研究,2006(2).

职业院校德育 第5篇

一个人想学骑自行车,无论他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也不能保证拿到自行车就会骑,反过来,他即使没有理论基础,如果身边有自行车可接触,他也会很快学会,而且学会后即使很多年没有骑车,他也丢不掉这项技能。这就是体验的作用和效果。

一、体验式教育及其实施的意义

体验式教育就是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活动和游戏,在与同学的互动中,获取亲身经历,发展自信心与胆识、情绪管理、自立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的养成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或空洞的说教,但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和反感,无法获得预想的教育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已经没有效果了”。而体验式教育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感受,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格,最终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可以把体验式教育作为养成教育的理想途径。

二、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实施方式

1、开展拓展活动和游戏项目,寓教于乐

针对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生源素质较差,学生不爱学习,缺乏责任感,缺乏友爱等现象,有计划的组织一些团队性的拓展游戏和活动项目,通过拓展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认可、对他人的认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如果这些目标都能达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讲,其它的教学工作都能够迎刃而解。

比较经典的“驿站传书”“电网”、“雷阵”等项目就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群体凝聚力为目标的。这几个项目的共性,就是团队的所有成员首先要树立一个共同目标,大家为了这个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在这些拓展项目中,团队的成员们尽心尽力,寻找合作的黄金点,不断形成一种默契,把原来松散的个体,磨合成为一个能够冲破任何防线的团队。活动后同学们会深深地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互不相干,每一个人在集体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班级的成绩是属于大家的,荣誉是属于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

通过“信任背摔”、“漫漫人生路”等游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锻炼学生的执行力和责任意识。“信任背摔”主要效果是培养团体间的高度信任;提高组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引导组员换位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责任与信任是相互的。“漫漫人生路”更多的强调的是对同学的负责和被帮助同学的感恩意识。

通过“极速60秒”、“七巧板”等游戏项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开发大家的智力,突破惯性思维,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游戏项目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运用得当,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角色扮演,让学生真实感受

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充当某种角色,采用与角色相应的语言、动作进行表演、思维、使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从面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理解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能更好的发现自己、改进自己、并容纳他人,理解他人,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类活动可以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角色,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来扮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真实的感受。具体可以针对改善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端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正确面对就业等内容。

3、创设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

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背景,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真实地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获得认知,生成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模拟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是一种视觉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一些与父母相关的情景,例如,母亲十月怀胎,或是假设灾难来临,猜想一下自己的父母会怎样做等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三、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三个重要环节

不管是哪种体验式教育形式,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活动后所形成的效果和影响。所以,若想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德育教育活动必须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环节:第一,老师的讲解与引导;第二,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第三,体验之后的分享与内化。

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对活动有一个全面具体的安排,例如活动的要求,注意事项等,引导学生能够清晰活动全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很投入,会有很深的感触,此时若加上老师的讲解、分析与引导,就会把这种感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分享感受和体验是体验式德育课堂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参与和收获最充分的表达方式。面对主题,经过体验,让大家沟通的更为彻底。

我们一定要保证每个项目都有“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的流程和时间。而且一定要趁热打铁,也就是教师要趁学生还处于项目完成后的兴奋状态时,组织他们及时分享、交流,并合理、适时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把活动本身的感受和体会渗透到自己的言行中,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四、体验式德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体验式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改变了教师原来的教育主体的地位,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体验式活动本身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深入的了解,要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第二,教师本身要相关的专业培训,符合相应的素质要求,能够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同时还要具有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某种教育情境。

第三,每次项目或活动前,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包括方案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和一些意外发生的应急预案等等。方案的确定则来自于教师平时对于相关信息的搜集和日常知识的积累。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有效途径研究 第6篇

【摘 要】 以學校和家庭德育教育路径的实效性调查为切入点,做一些探索和实证分析,对探索中职德育途径的有效性是有益的,要提高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用父母和教师的人格去塑造中职生的人格,用情感教育作为主要实施手段,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的主渠道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中学习来可以提高新疆中职学校的德育实效。

【关键词】 家庭教育;情感教育;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人口结构复杂,而中职生教授的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小,新疆的中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拥有特殊的民族心理和其他特色,比如部分学生道德修养严重欠缺,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比较强烈,还有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比较差。作为新疆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应努力加强对学生基本文明行为的教育,让学生在中职学校这个公共生活圈中学习道德、体会道德、实践道德,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本文试从当前新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出发,对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新疆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有效途径。

一、新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本文在撰写初期以全疆中职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中职德育有效性》调查问卷,通过收回的有效性问卷的分析,得出了新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1.家庭方面:

①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35.9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这些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一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虽然相对比较高,但是与子女沟通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通过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拥有特殊的心理,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针对这些孩子的心理特征应采取更加适合他们的特殊方式。

②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受到父母的影响较大,而父母与教师沟通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学校与家庭的教导不一致,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③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但是对自己各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缺乏自信,自觉遵守德育规范意识比较低,这增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2.学校方面

①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9.9%的学生表示学校不经常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研究证明新疆的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因此,我们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是至关重要的。

②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当。中职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教育工作中常采取班主任说教、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方式,学生需要的和能够引起学生重视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相对较少,今后的德育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加符合学生的方式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新疆中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途径

基于新疆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提出新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有效途径:

第一,家庭不仅是学生接触最早的地方同时也是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家庭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和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正确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本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第二,家长要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开朗的情感。积极开朗的情感有助于中职生健康成长,中职生年龄比较小,还处于对事物认识的阶段,感情比较敏感,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客观判断能力较弱,需要家长及时的正确引导,家长需要帮助中职生子女养成健康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理智”和“情感”始终相伴相随,协调发展。

第三、改善新疆中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新疆的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多数,有自己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各中职学校在建立相关的德育工作制度时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努力将中职生培养成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爱岗敬业、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好公民和好员工。

第四、让德育工作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中职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掌握丰富多彩的知识,通过教学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如果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熟练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提高中职学生对德育的了解同时可以实现中职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把握。

第五、运用多媒体,宣传德育,增强德育课题效果。现在新疆的中职学校都普遍有多媒体教室,各科教室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多媒体应成为中职教师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根据自己课程的特色,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等视频的播放。这种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全疆范围内普及开来。

第六,加强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新疆的中职学校可以说是社会实践安排的相对少一些,研究发现中职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加上社会实践的欠缺,理论知识没有及时在实践中演练,导致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走道社会后很难适应,感到困惑,甚至没有稳定的立场,客观判断能力较弱,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对自己的认可也欠缺,这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及时改正,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

创新卫生职业院校德育载体的思考 第7篇

德育按其界定范围可以分为广义的大德育和狭义的德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品德的熏陶、道德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都与德育密切相关。新形势下, 结合卫生职业院校特色及当代大学生特点, 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1 德育载体的概念解析

本文所述的德育是指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综合教育实践, 是广义的大德育, 强调学校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试图将施教者和受教者及社会期待的德育内容三者融合。德育的内容作为意识形态与文化信息, 需要依托适当的载体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载体概念源自科学技术领域, 为某种能够传递能量或运载物质, 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近几年, 德育载体概念被引入高校德育领域, 是对一切实施、促进实施德育的附着物、加入物、催化物的总称, 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载体。

1.1 德育载体的内涵

德育载体就是承载、传导德育信息、内容, 能为德育工作者所运用, 且德育工作者及其教育对象可借以相互作用的途径、方法和手段[1]。但是, 德育载体又不同于通常人们所说的途径、手段, 它是一个综合体, 涉及不同因素、对象间的相互协调促进。德育载体的作用是将品德的塑造和思想、政治层面的提升落实到学生个人的实践中去, 将精神的高层次追求真正应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由于德育载体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因此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理念, 充分发挥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主动性并使之相互协调。

1.2 德育载体的外延

即创新德育载体的形式, 按照科学技术和呈现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硬载体和新兴软载体。传统硬载体侧重于承载有形的、显性的德育内容, 不仅涉及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班级建设和日常管理过程, 还包括校园文化生活的各项活动;新兴软载体侧重于网络媒体下文化、环境和社会综合因素的熏陶。此外, 还有许多不同分类形式, 本文试图在“强化传统硬载体建设, 注重开发新兴软载体形式, 将二者功能最大化”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卫生职业院校德育载体的创新性探索。

2 卫生职业院校德育载体的多样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随着网络资源、新媒体的普及, 如何在享受成果的同时抵制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是施教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只有让美好的东西占据网络,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负面侵蚀;而进行不同形式的德育载体创新恰恰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适应社会需求。

2.1 强化传统硬载体, 发挥其在德育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沿用以往德育形式, 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班级文化载体潜移默化的影响[2], 还包括针对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开展的各项有形的德育活动。

2.1.1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载体的主渠道作用 (1) 传统教育是指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所形成的教育流派, 主张“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教学就是将三者有机结合, 既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其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 把繁杂的德育内容系统化、课程化, 同时具备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利于双向互动等特点。通过教学过程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传授政治、文化、道德知识,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 教师作为授课者, 本身就是重要的德育载体。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使者, 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受教者产生不同的影响。为此教师本身也应该注重自己人格魅力的提升, 丰富知识, 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与时俱进。

(3) 实践预期与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应注重形式的创新, 避免单向灌输。本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自觉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一方面, 采取特有的课堂管理方式———实施动态评估的管理机制, 给予每位学生平时成绩60%的基础分, 针对课堂和日常行为表现, 灵活调整40%的表现分, 评分公开透明、奖惩分明, 提升学生参与兴趣, 将课堂教学变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双向互动, 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 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尽管卫生职业教育政治课上课时间仅为一年, 但对学生和授课成果的评估在校3 年都应该进行。为此, 我们选取两个班级进行试点,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分3 年进行, 大一课程结束后给予基础分, 余下的附加分在大三学生实习完返校后进行评定, 目的在于考量学生职业道德的践行状况, 将德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发, 使学生终身受益。

2.1.2 发挥班级文化载体的基础性作用班级作为学校最基础的单位, 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作用重大。新兴载体的出现, 往往使人忽视距离我们最近、最容易运用的班集体的作用。鉴于卫生职业院校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进入二、三年级后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大一学生懵懂及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 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蚀, 需要给予集体引导,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二学生基于对学校和社会的了解, 形成了基本的价值判断, 但是容易出现分化现象, 尤其对于感情、学业问题缺乏方向感, 应加强对其的引导和关怀;大三学生面临就业, 部分学生会感到困惑, 此时班级工作应以开拓学生心胸、帮助其树立信心为重点, 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2.1.3 发挥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桥梁作用所谓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是指德育工作者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是德育的“第二课堂”, 看似无形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桥梁作用, 主要包括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技实践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等。让学生投入群体性的实践活动中, 可以使其形成开放的个性, 在活动中感受自我、认识自我, 并形成与现实相关联的理想人格。此外, 还可以充分发挥当地文化特点, 将幽默引入课堂教学或学生的沟通交流中, 注重师生心灵沟通, 增强施教者的亲和力, 加强师生交流。大学与中学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全体学生均住校,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 而有时我们往往弱化其德育传播的作用。加强宿舍文化等校园亚文化载体的作用, 不仅有利于道德的熏陶和正能量的激发, 如“宿舍荣誉角”等活动的开展, 以期达到舍友之间相互激励的作用, 还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改善, 这也为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更加和谐的空间。

2.1.4 发挥社会职业需求标准载体的补充作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需求,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4]。职业教育过程中, 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均需要考量其特殊性———社会需求, 以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为标准进行德育,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卫生职业院校的特殊性, 利用其优势资源———校院合作平台, 定期向本校教师用人单位领导、同行及病患等发放关于学生职业需求的德育状况调查问卷, 一方面进行个案跟踪调查, 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另一方面, 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与用人单位期望值之间的差距, 以此为标准, 制定德育目标, 形成具体方案, 利用我校麦可思第三方评估平台对德育目标进行修正。

2.2 开发新兴软载体, 发挥其在德育中的“催化剂”作用

探索德育载体创新之路,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 突出信息化建设, 创建网络平台, 构建卫生职业院校德育载体新阵地, 形成一套完整的德育体系。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 将微课、慕课引入课堂教学中, 进行课前调研, 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和时政热点进行设计, 捕捉学生兴趣点, 有针对性地授课。课堂中和授课结束后还可以随时与学生互动———QQ群、微信群, 答疑解惑, 建立学生“身边”的案例库和思想火花汇总,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将德育工作以声像俱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寓教于乐,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达到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此外, 借助微博、微信、QQ群等资源, 施教者可以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传播正能量, 及时遏制不良思想倾向;同时还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促进德育长效机制的发展。

传统硬载体与新兴软载体之间并不冲突, 反而可以相互作用, 互相补充、协调一致, 实现双赢。一方面, 传统硬载体如思想政治课、班会和社团等, 需要借助新兴载体的形式将其涉及的经典德育内容填充进去, 才能与时俱进, 更易于被“90 后”学生接受;另一方面, 微课、慕课这些新兴载体使得课堂向网络、业余时间延伸, 内容也以发散方式向外拓展, 使德育不仅仅局限于小范围, 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一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卫生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 学生就业后面对的是现实生活的人, 而与人打交道需要具备较高的情商, 德育正是提高情商的重要途径。德育需遵循其自身规律,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应基于学生兴趣, 引入新的载体, 将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相结合, 避免说教,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虽然德育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 且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 新兴软载体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 而创新德育载体也是时代和师生共同的呼唤。

参考文献

[1]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2]张玉成, 张富良.加强高校德育载体建设的新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7) :78-79.

[3]郭欣.高校德育载体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05.

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第8篇

关键词:德育,培养,创新

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和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 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职业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 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 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存, 人们的思想观念, 社会道德体系出现了多样、多层、多变的特点。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正之风、贪污腐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导致学生价值观的迷失。

2. 职校扩招和生源基础发生变化的挑战。

目前, 职业学校的生源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数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不适应人群或者是被忽视的人群, 在中学就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和行为作风, 更有甚者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严重扭曲, 给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带来困难。另一特点是在中学学习时, 部分教师以及同学冷眼甚至歧视的经历, 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还有一个特点是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好。受传统观念影响, 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两高”学习, 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相对不佳, 甚至是无奈的选择。

3. 科技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挑战。

当代科技和信息化迅速发展, 把整个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拓展了信息来源的渠道和空间, 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但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途径进行腐蚀和渗透, 大肆传播西方文化观念、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播西方文化中色情、暴力和反动思想等腐朽糟粕。这些, 对于本来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并且问题较多的职校学生来说, 其生理的迅速发展和心理成熟的相对滞后, 导致他们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和免疫力。

4. 职业教育内外环境压力的挑战。

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 职业教育是个薄弱环节。从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来看, 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思想仍然大有市场, 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学生成才和就业方面的优势, 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不重视或瞧不起职业教育, 这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职业教育自身来看, 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在观念、机制、队伍、投入等方面还缺少有力的保障。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 还没有走出学科教育的束缚, 没有实现角色的转换, 没有树立起职业教育新理念, 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路

1. 在德育工作的内容上, 要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

理想信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航标和动力, 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在于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实际, 从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高度出发,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校园思想阵地,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 在德育工作的方法上, 要以学生为本, 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完善人的人格、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是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任务艰巨, 学校领导和学生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学生, 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三、统领德育工作全局, 努力开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1. 摆正德育教育工作的位置。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应自觉改变防御型、任务型的被动工作模式。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和提高上。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并有后勤保证。

2. 明确辅导员职责正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导”的角色。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校应解决长期困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缺乏身份认同感的职业尴尬问题。学校明确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有利于学生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承担学生管理事务,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3.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特点。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 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精力充沛、蓬勃向上、敢想敢干、渴望独立、喜欢挑战、群体意识强, 开始部分地接受成人世界的规范。但是, 他们还有经验不足、情绪不稳定、思考欠全面、易盲目自信等准成熟期的弱点。作为教育者, 应当在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的前提下, 充分理解他们, 宽容、尊重他们, 寓教于乐, 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引导他们, 对他们不断提出更高要求, 切忌生硬、高压、求全责备。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净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环境熏陶作用, 这是德育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校园活动内容、方式及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和引导, 并能进行自我教育。学生置身在这个大环境中, 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工作效果。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校园文艺活动, 丰富了校园精神生活,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 陶冶了情操, 培养了健康活泼、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 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细化, 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 分阶段、分层次加以落实。开展评比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必要内容之一, 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保护能力。

4.大力加强法制教育重视法制教育, 通过法制教育专题讲座等多方面宣传、多渠道帮教, 对有偷摸、打斗、欺骗、拦劫财物等恶劣行为的学生加强帮教与监督管理, 做到防微杜渐, 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校生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五、组织相关校外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侧重于学员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同时也兼顾学员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机会, 在校外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另外, 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走访, 让大学生到优秀企业和单位走访有突出成绩的先进模范人物、优秀企业家,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这些校外教育活动, 把校内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校外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德育途径的探索 第9篇

1 教书育人

过去一直认为教书育人仅限于思想政治课教学,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教书就要承担育人的责任, 古人云:“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 除了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外, 其他学科也要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对学生实施德育。在教师的根本任务中, 既包括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也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教书育人要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教书育人;其二, 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三, 要运用第二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知识, 锻炼学生的能力;其四, 教师要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朋友,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 管理育人

管理育人可以保障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活动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主要集中于3个领域:校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它通过学校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直接引导、协调、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秩序。管理育人是管理的内在要求, 能够促进管理工作的完善, 促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管理育人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利于高校塑造良好的形象, 也能保证办学目标的实现。

管理育人的主要途径有: (1) 制度育人。在学校管理的任一方面, 都需要根据法律法规, 认真制定出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 确定学生应遵守的校纪校规;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宣讲, 使学生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及内容, 并确立遵纪守法观念;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利用奖惩手段, 使学生的优秀行为得到正向强化而继续保持和发扬, 不良行为则因惩罚的负强化作用而逐渐减少。只要制度的制定、宣讲与贯彻执行是适当的, 定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 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制度的育人作用有时是间接的, 通过它对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身的规范发挥出来, 而总的来说, 制度育人应当是管理育人最主要的途径。 (2) 活动锻炼育人。在这方面, 管理育人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它较易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 能组织很多可直接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的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建校劳动、社会服务活动、文体活动等, 公益性与集体精神是活动设计的两大主旨。通过活动的实践锻炼, 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导下, 反复运用习得的社会规范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3) 人格育人。管理者的自我形象与道德人格是一种德育力量, 管理者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或学习的榜样。管理者的人格育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自律层次, 要求每位管理者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认真、努力地完成本职工作;二是提高性的先进层次, 即管理者具有质量管理意识, 做到忘我工作、大公无私, 并能以自身优秀行为影响和带动他人共同前进。

3 环境育人

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利用、改造环境甚至创造有利的德育环境。管理营造出的育人环境可分两类: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前者由校园卫生管理、建筑与绿化管理、景点规划与设置、教室布置的设计与管理等组成, 整洁美丽的校容校貌与清新雅致的班级陈设会直接使学生受到陶冶, 并养成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遵守校园生活秩序和社会公德的习惯。在物质环境中, 标语牌、校园雕塑、宣传栏等会让人直接感受到美, 但从本质上说, 它们更是精神环境的物质载体, 所体现的是学校的教风、学风、道德风尚和整体风貌。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也会促进校内各部门同心协力, 营造与管理导向相一致的精神氛围。

4 服务育人

“育人先育己, 育己要正德”, 要做到服务育人,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培养一支“团结、协调、务实、高效”的后勤队伍。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政治学习, 改变他们的服务观念, 树立为师生服务的理念, 做到主动、热情、周到, 针对不同的群体实施个性化服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温馨的校园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 在生活上, 每学期学校领导、学校教师都要组织帮助贫困生的活动, 使贫困生感受到温暖。在日常管理中, 学校要求班主任对每位学生生活上的困难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是否生病、饭菜票是否足够等, 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

(2) 在思想上要求班主任及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 做到听其言、察其颜、观其行、思其想。为了使班主任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首先学校设立了寝室汇报制度、班情汇报制度, 及时反馈学生状况。其次学校还要求班主任每周召开班干部会议, 及时了解班级情况。

(3) 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定期思想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时, 要注意尊重学生, 要与学生平等交流,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 设立心理咨询室,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此, 学校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举办了以下教育讲座: (1) 青春期心理教育, 使学生走出青春期“沼泽地”, 避免惊慌恐惧。 (2) 情感心理教育, 使学生知道如何有效调控自身情绪。 (3) 个性心理教育, 使学生了解自身个性, 克服心理障碍。 (4) 学习心理教育, 目前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习有关, 因此对学生进行疏导特别关键。 (5) 问题行为心理教育, 主要是针对学生打架、上网成瘾等行为进行教育。

5 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 以期陶冶学生的情操,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 德育功能。第一,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 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 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 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的要求时, 学生就会进行自我调节矫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 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

第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注意相互间的协作, 形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 一个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 从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第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够适应学生精神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避免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 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 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 会感到心旷神怡, 在轻松的心境下, 可增强进取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际圈, 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 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 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 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他们追求美, 却不善于识别美, 常把新、奇、特视为美, 甚至误以丑为美;他们只追求外在美, 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 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词语的含义, 从而把这些词语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 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 实践功能。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 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又使学生在竞争中得到了锻炼, 提高了竞争实力。

未来社会对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娇生惯养, 交际能力较差。因此, 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交际场所, 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又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使学生掌握多种技能, 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还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 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要使学校德育工作行之有效, 除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外, 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德育 第10篇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化”对社会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然而,历史证明,“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这一信息化浪潮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我们明显地感到,有越来越多人的使用互联网,而在这些人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那么,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什么?老师、家长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网络传递的信息又裹挟着多少对学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就网络问题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上网现状做了一次调查。通过对邢台市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生家长及相关教师进行日常谈话交流、问卷调查等,充分了解学生上网的内容及时间,上网场所提供的服务,家长对学生德育发展的看法和意见及事后的反应等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600份,教师问卷500份,家长问卷500份,收回大学生调查问卷1566份,教师和家长问卷各收回500份。

1 调查结果

1.1 学生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学生均为城市在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调查发现,所有学生均有上网经历,79%的大学生具有一年以上的网龄;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假期;在网吧上网的占71%,在家里和学校上网的各占38%、14%;83%的学生上网时长可控制在3小时以内,上网的目的主要是聊天、听音乐娱乐,获取学习资料、玩游戏、收发电子邮件等,所占比例依次减少。

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1)学生上网主要是聊天、听音乐娱乐和玩游戏,其中有95%的学生拥有QQ等聊天软件的账号。(2)学生为上网每月支出的费用有3%的学生支出超出100元,40%的人为10-50元。上网费用的主要来源是67%的人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节省,19%的人源自父母自愿提供,3%的人是靠自己打工挣得。(3)92%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信息“有一定的可信度”;学生对网络黑客的态度褒贬不一,对计算机病毒持“谴责,并用法律制裁”的态度,但有1人希望对计算机病毒“加以利用并获得非法利益”;学生对网络中的不良网站了解不多,有60%的人不知道任何非法网站,半数以上的学生对非法网站是道听途说。(4)学生愿意在网络上交友,83%的人有网友,交友原因多为“交朋友聊天”、“无聊”,17%的人是为了“学习”。大多数人愿意结交同龄网友,主要采用打字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半数人对网友的性别并不清楚。92%的人并不愿意去见网友,半数人不会在与网友联系时留下任何个人及家庭信息,联系时留下真实的信息主要是班级、姓名、电话。78%的学生未遇到过网友骚扰,应对网友的骚扰主要靠自己解决,仅2-3%的人会请家长和老师帮助解决,22%的人选择“其他”,包括打110报警。(5)学生在有心事时,58%的人首选和同学进行交流,其次是家长和网友,1%的人愿意首先和老师进行交流,而作为第二倾听对象则家长、教师、同学的比例相当。(6)76%的学生认为学校“有上网环境,但不充足”,在上网过程中63%的学生表示没有不文明行为,33%的学生偶尔会有;在学生看来,73%的学生不清楚老师对学生上网是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19%的学生认为老师支持学生上网。(7)除了“未成年人不允许进网吧”外,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的法律法规一无所知。

1.2 家长调查结果

经对家长的调查发现,学生家长的最高学历主要是高中水平,占58%,初中、大学及以上水平分别占18%和22%,家庭住址在农村占的比例达48%。

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1)家长上网不多,64%的家长表示“从未接触过网络”,8%的人上网一年以上;而92%的人表示孩子会上网,82%的人会“有条件地支持”孩子上网。(2)七成以上的人认为孩子上网是在娱乐、聊天、学习,38%的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有过指导,54%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有心事时会最想对自己说。62%的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的上网环境“基本满意”,20%的家长“不满意”,只有2%的家长“很满意”。(4)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比较主动,70%的家长认为与孩子“无话不说”,84%的家长在交流上是“与孩子平等的,心平气和地谈心”,14%的家长是“以家长的身份命令孩子”;但半数以上家长认为自己与孩子有代沟。(5)家长对“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家长和学校配合,共同监督,帮助孩子合理利用网络;二是希望学校教育为先,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三是让孩子自己从实践中体会。

1.3 教师调查结果

我们主要对城市学校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经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所有的教师学历在大学及以上水平,90%的教师担任专科层次课程。教师的调查结果比较趋同,这并不出乎我们的意外。

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1)教师对网络有一定的应用,96%的教师有一年以上的网龄,69%的教师经常上网,但所有人均认为“应该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进行继续教育”。(2)88%的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有交流;81%的教师赞成学生上网,6%的人反对学生上网;90%以上的人认为学生上网是在玩游戏、聊天、学习、娱乐,6%的人认为学生上网在做作业。(3)八成的教师表示对学校周围的上网环境“基本满意”,“会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指导”,半数的教师认为学生有心事时最想和自己说。(4)教师希望能通过监控、教育、交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建立相关网站,加强网络德育教育。

2 问题分析与结论

2.1

学生在初、高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随着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有上网经历,甚至有些同学网龄较长,上网次数较为频繁。由于高职学生的年龄稍大,自律性较强,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上网的时长能控制在3小时以内,并在业余时间去上网。由于大学生绝大多数在外地就读,使得上网行为呈现阶段性,在校期间上网少而节假日及假期上网多。因此我们要积极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和家长缺一不可,需要二者共同合作,加强网络德育教育。

2.2 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交流,上网分配给聊天、音乐娱乐、游戏的时间较多。

通过调查发现64%的家长表示“从未接触过网络”,而92%的人表示孩子会上网,并且半数以上的家长没有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指导;仅近七成教师经常上网,能熟练使用网络技术的人就更少了,许多学生对于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态度不明确。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知道的东西教师不懂,学生迷恋的东西教师不感情趣,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很难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尽管教师通过计算机培训等途径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是从深度、广度到熟练程度多数教师与学生相比还是底气不足,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

2.3

高职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对网络上信息的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多数同学表示不知道任何非法网站,不能正确看待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据不完全统计,60%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近几年来,一些由网络引发的问题经常见诸报端,为此,曾在全国人代会上,不少教育届代表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给孩子们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并建议学校增加网络德育课程。在我们没有能力限制低级趣味的东西进入人们生活的情况下,让青少年脱离低级趣味的最好办法是给他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高级趣味的东西,“养吾浩然之正气”,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2.4 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多,如何安排好课余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54%的大学生认为交网友是为“无聊,找事做”,17%的人是为了“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网络德育工作要渗透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与远距离学习系统进行交互活动来获取知识、获得能力。

3 建议

3.1

我们可以创办“家校德育”网站,一方面通过网站与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如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实时性,以及图文并茂等特点,通过网上、网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子女、学校与社会等的协同作用、及时反馈,共同完成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任务。另一方面可利用总校优势,使教师、家长与著名的教育专家实现“零距离”接触,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3.2 加强网络德育研究,必须把网络德育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网上能有随时为他们指点迷津的老师,并且希望这些老师精通网络,品德高尚,乐于助人,平等待人,学识渊博,点子丰富,语言精美,文明礼貌。因此,我们有必要按照这个条件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可以建立一个专门从事网上个性化服务的工作室。

3.3 加强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水平。

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教师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各专业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本专业书本知识,而要主动学习各种新的网络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我们要教给学生合理取舍网络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让学生把网络用于有益的方面。

3.4 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这正是网络德育的实践意义所在。要减小网络上的各种危害可以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加强网络管理。包括组织专家研究,寻求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管理,对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网站关闭或封锁;对网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培养其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二是加强网络德育。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让其能够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上行为,激发青少年的斗志,与此同时,给那些迷失的心灵、困惑的心灵、躁动的心灵送去航标、火把和抚慰。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和网络德育课。

诸如网络演讲、知识竞赛、心理咨询、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讨论和技能交流等等,把网德教育目标定在最终实现学生道德是非能力的不断提高上,消除网络“德盲”,善于网上学习,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做一个遵守网络道德的好学生。

摘要:随着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学生上网占了相当比例。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生家长及相关教师进行网络德育方面的调查,总结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目前的网络德育现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互联网,德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1.11.

[2]严晓丽.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教育探索,2003.6.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第11篇

一、摆正德育教育工作的位置

学校是以树人为目的的,尤其职业学校以培养专才为重。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原来已形成的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型的被动工作模式,从而制约和影响了在这个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和提高上。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并有后勤保证。

二、明确辅导员职责

正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导”的角色,要充分认识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辅导员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他们战斗在第一线,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明确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责任,要解决长期困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缺乏身份认同感的职业尴尬问题。学校明确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利于学生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学生管理事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让辅导员自身明确:作为辅导员,应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

三、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特点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这一阶段,概括地讲,他们有这样一些特点:精力充沛、蓬勃向上、敢想敢干、渴望独立、喜欢挑战、群体意识强,开始部分地接受成人世界的规范。但是,他们还有经验不足、情绪不稳定、思考欠全面、易盲目自信、热衷于盲目崇拜偶像等准成熟期的弱点。作为教育者,应当在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的前提下,充分理解他们,宽容、尊重他们,寓教于乐,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引导他们,对他们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切忌生硬、高压、求全责备。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熏陶作用,这是德育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校园活动内容、方式及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和引导,并能进行自我教育。学生置身在这个大环境中,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工作效果。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

校园文艺活动,丰富了校园精神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健康活泼、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细化,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加以落实。开展评比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必要内容之一,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保护能力。

4.大力加强法制教育

重视法制教育,通过法制教育专题讲座等多方面宣传、多渠道帮教,对有偷摸、打斗、欺骗、拦劫财物等恶劣行为的学生加强帮教与监督管理,做到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校生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五、组织相关校外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侧重于学员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同时也兼顾学员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教学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在校外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走访,让大学生到优秀企业和单位走访有突出成绩的先进模范人物、优秀企业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这些校外教育活动 ,把校内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校外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总之,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德育教育,使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12篇

1 高尚的师德是德育渗透的基础

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者也。”教师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要求语文教师正人先正己。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修养:

(1) 职业道德品质修养。热爱教育, 尽职尽责, 教书育人, 严谨治学, 以身立教, 德识统一。 (2) 个体道德品质修养。a.语文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信念, 并且要将自己的信念向受教育者灌输, 正确分析、理解社会现象的主流与支流, 光明与阴暗的矛盾。b.提倡奉献, 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 要求教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 为社会的、全局的、人民的长远利益, 为祖国的未来而不计个人得失。c.正直诚实, 为学生楷模, 既然要传道、授业, 解惑于人, 那么自身必须做到追求真理, 尊重科学, 公正无私, 光明磊落。d.自尊自强, 艰苦朴素, 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道德完善, “安贫守志”, 情志专一。e.开拓创新, 发愤学习, 勇攀高峰, 不固步自封, 不拘泥教条, 不盲目崇拜。 (3) 行为品质的培养。“慎独”情操的修养。古人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慎独”是封建道德对士大夫要求的最高标准, 也为无产阶级道德所赞许, 所继承, 所提倡, 是中华民族道德因素的精华。对每一个社会活动成员来说“慎独”是高度自觉性的表现。教师应刻意修养, 达到这一境界, 才能坦然面对受教育者, 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4) “儒雅”风范的修养。教师历来受学生景仰, 源于教师有博大胸怀和奉献精神。对学生有母爱的温柔, 有父爱的威严。学生思想的形成, 品格的铸就, 有许多成分来自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如春风化雨, 达到潜移默化的效应。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际上是一种熏陶, 这种熏陶是心灵的互动, 是心灵的互为充实, 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进而更好的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和效果。

2 教学因素的利用是德育渗透的条件

(1) 因材施教法。尽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 教学媒体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师的“口授”还是必不可少的, 但教师的“讲”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古人讲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这便是思想道德教育, 它充分体现教师的“爱心”, 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所选择地得到自己满意的东西, 充分满足“自我”, 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多媒体教学和现代化的教育设备, 为因材施教法提供了物质基础。 (2) 情感教学法。情感法要求教师感情投入。前代教育家说:“情感者, 文学之灵魂。”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 这是基础, 然后才能以情动人。让自己与作品中的情发生共鸣, 然后将情物化, 形成语言。关键在于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作品中的情, 将情的信息释放, 去感染学生, 激起学生的感情投入,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升华。 (3) 作文教学法。写作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最佳环节。通过写作实践, 加强教育对象的德育修养。作文能反映作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道德修养和人生观, 俗话说“文如其人”。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作文时, 也要指导学生学做人, 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风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尊重知识, 追求真理的治学精神, 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写作中要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文章观点要鲜明正确, 不能说假话、大话、空话, 驳论文要以理服人, 不能乱扣帽子甚至人身攻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游记及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川的感情, 把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文章中, 这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

3 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是德育渗透的保障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 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而应以教材为依托, 全方位, 多角度地立体推进, 使其有血有肉, 学生方可容易接受, 乐意接受,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所以, 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 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 也就是说, 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1) 突出文中关键词句, 让学生感受美, 乃至热爱美追求美。语文教学中, 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 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 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 提高技能, 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如:染、透、争等, 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 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 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 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 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 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2) 巧妙利用教学语言, 激发兴趣, 陶治情感。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 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 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 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 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 一个好的导语, 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 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别林斯基说过:“感性是先于知识的, 谁没有道德的感情, 谁就不懂得道德。”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只要教学语言运用得当, 必能使学生移位入情, 达到教育的目的。 (3) 分析好人物形象, 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所学的语文课文中, 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 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 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 利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 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 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 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教授《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 我让学生分析子路等四人的言行, 让他们在比较中明白言行要谦恭礼让的道理, 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 重点刻画了蔺相如这个智勇双全、宽容礼让的君子形象。他的一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向我们袒露了深沉的爱国奉献的赤诚之心, 这些都是在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表现。

教师修养的提高, 教学因素的利用, 教学方式方法的正确, 为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奠定了基础, 充实了条件, 完善了保障。通过德育的渗透, 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培养出一批批不仅技术过硬, 而且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总之, 寄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 又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是今后语文教学中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王逢贤.学校德育过程初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马智君.试论语文教学中的误区[J].陕西师大杂志社, 1997.

[3]胡守.德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4]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职业院校德育】相关文章:

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刍议05-10

高职院校德育07-27

民族院校德育08-14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04-21

职业技工院校06-17

职业院校团队05-23

西藏职业院校06-05

农业职业院校08-08

铁路职业院校08-27

职业院校分析09-01

上一篇:内容改革方法改革下一篇:高性能低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