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疗法范文

2024-06-30

针刀疗法范文(精选8篇)

针刀疗法 第1篇

1 术前护理

1.1 掌握适应症

浅针刀疗法与其他侵入性疗法一样有严格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护士必须做好术前检查,严格掌握适应症,以提高治疗质量。术前常规化验血、尿、大便常规及出凝血时间,心、肝、肾功能检查,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疾患及全身感染性疾病;常规检查X线或CT、MRI,排除骨质疏松、结核、占位等非适应症疾病。

1.2 术前皮肤准备

浅针刀针体细小,然而该疗法仍是侵入性疗法,护士应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做好皮肤清洁,必要时备皮;在不损伤皮肤完整性的前提下减少皮肤细菌数量,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1.3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浅针刀疗法的认识不足,对“刀”本能地畏惧与排斥,特别是初次接触浅针刀松解术的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急躁,同时对预后信心不足。因此,术前应向患者介绍该疗法的作用原理、特色、优点,可以将针具预先向患者展示,建立起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对于焦虑、急躁、恐惧及对预后信心不足的患者要做好情感护理,注意轻言细语、体贴温柔、耐心细致地安慰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用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 手术护理

①患者进入治疗室后,根据治疗要求,结合患者的身体、年龄等相关因素,选择俯卧位、俯伏位、仰卧位、侧卧位、功能位等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区域,术野常规皮肤消毒,治疗完毕及时在术区以创口贴盖贴。②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不时询问患者针感,观察面色,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头晕、恶心等,护士应提醒医生及时终止治疗,令患者平卧,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切口护理

避免水和汗液浸湿切口,密切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及局部红、肿、热、痛或波动感等典型体征;若创口贴有渗血、渗液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3.2 生活起居护理

我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具有蕴义深邃而有广博概念和范畴体系,无论是内容和深度、广度,以及反映的科学思维水平,足以与西方现代医学并列。中医学最大特点为研究对象始终是人,强调精神对生命之特殊意义和作用,其所把握的并非器官实体,而是人体整体功能状态和功能结构关系。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医学是“助人抗病”,调动和激发人体“天然自愈力”和“潜在功能”,帮助人体恢复和提高自身免疫和调节能力[3]。在日常生活中,居室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流通;指导患者避寒湿、防外邪、要保暖,劳动出汗后应及时擦干,夏天避免在潮湿的地上睡觉,做到起居有常;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的发生与平时不良体姿关系密切,嘱患者平时要养成正确的姿势、改变不良用力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态。

3.3 饮食护理

一般患者术后应加强营养、调理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浅针刀治疗的多为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由于患者大多存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大荤肥腻饮食会导致无机盐类的钾、氢、钙离子,胺类的5-羟色胺(5-HT)、组胺,肽类的缓激肽(BK)、P物质(SP)、前列腺素(PG)等致痛因子分泌增多,当嘱咐患者饮食清淡。

4 体会

浅针刀疗法相对传统针刀疗法更为安全,一般不会出现滞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常见异常情况有皮下瘀血及晕针。

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证实:以针刃形式向刺入部位组织两侧挤压,挤进皮肤及皮下组织,针刀治疗后的皮肤组织在拔针后也只是一个针眼,而皮下筋膜组织则是一条缝,这一缝隙多在72小时左右愈合。做好治疗前、中、后的护理工作对提高治愈率、避免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有积极意义,还可有效提高远期疗效。

摘要:通过阐述浅针刀手术前、中、后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心得,发现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协助医生严格选择适应症,做好手术前、中、后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避免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浅针刀疗法,闭合性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永东.类华佗夹脊穴临床应用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55.

[2]陈永东.浅针刀类华佗夹脊穴治疗急性腰扭伤30例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10):190.

针刀疗法 第2篇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小针刀;放血疗法;委中穴

【中图分类号】R27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01-02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cute lumbar sprain treated by small needle knife bloodletting at Weizhong therapy. Methods 124 patients with acute lumbar sprai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according to admi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hile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y were treated with the small needle knife bloodletting at Weizhong therapy.Then,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treatment,and the subjective symptoms and clinical signs, daily activity limitation, bladder function, JOA score, improvement index and improvement rate after the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as 95.16%,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65%,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subjective symptoms, clinical signs, daily activities limited, JOA total score, improvement index and improvement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nd the bladder fun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Conclusion The small needle knife bloodletting at Weizho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umbar sprain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the clinical effect is exactly, thus it is worthy to be applied in the clinical.

Keywords:acute lumbar sprain;small needle knife; bloodletting therapy;Weizhong

急性腰背部扭伤在民间俗称“闪腰”,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偶然参加运动或劳动而事先又未做准备活动者发生尤多,此种情况多见于常年坐办公室者。本病的发生率根据各医院的收治范围不同相差较大,约占骨科门诊病例的5%~20%。我院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共收治急性腰扭伤患者124例,观察小针刀针刺委中穴放血疗法对于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24例急性腰扭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急性腰扭伤诊断标准;知晓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伴腰椎感染、肿瘤、发育性椎管狭窄、严重骨质疏松、畸形者;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性42例,女性20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5.6±12.7)岁;病程1h~5d,平均病程(3.15±0.24)d;左侧38例,右侧19例,双侧5例。对照组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龄16~59岁, 平均年龄(36.1±11.9)岁;病程1h~5d,平均病程(3.04±0.29)d;左侧37例,右侧20例,双侧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嘱患者俯卧位,尽量放平伸直下肢,进行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右手持小针刀(HZ系列,汉章牌,北京华夏,见图1),迅速刺入委中穴3~6mm,然后立即退针,有些患者顺畅排除瘀血,有些欠顺畅的则给予挤压局部,使其出血。左侧腰扭伤针刺左侧委中穴,右侧腰扭伤针刺右侧委中穴,双侧腰扭伤针刺双侧委中穴。操作后让患者平卧5min,如无特殊不适则起身站立活动腰部,做前后屈伸、左右侧弯,运动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活动4~5次即可。5d放血一次,1次以3~5滴为佳,3次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勿过劳,腰部尽量少负重,多活动,避风寒,调情志,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1.2.2 对照组 嘱患者俯卧位,尽量放平伸直下肢,进行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采用0.30号50mm毫针针刺委中、肾俞、大肠俞等穴位,25min/次,每两天1次,3次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比较治疗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膀胱功能、JOA总分、改善指数及改善率。JOA总评分最高是29分,最低是0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功能障碍越明显。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1.4 疗效标准 改善率为100%为治愈,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方差不齐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行χ2检验,以P<0.05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5.16%,对照组为80.6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JOA总分、改善指数及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软组织突然遭受扭闪或过多牵拉或承受超负荷活动等外力所致的损伤,多见于青壮年、运动员、体力劳动者。扭伤可累及腰部肌肉、韧带、筋膜、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等,病情较复杂,急性期未能及时有效的治疗,易转变为慢性,治疗较困难[1]。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被动体位及肌肉痉挛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用一般的治疗很难达到快速见效的目的,患者相当痛苦。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是跌闪腰筋、气滞血瘀、经络不通[2]。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为治疗腰背疾患要穴,足太阳脉循行“从腰中,下夹背贯臀,入腘中。”本穴位于腘中,根据经络学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的理论,泻本穴可活血祛瘀,舒筋活络[3]。蒋又祝,伊带香[4]等发现:急性腰扭伤患者委中穴处多可见血管呈乌青色且较鼓胀,犹如“乌筋暴出”,为经脉不通, 气血瘀阻所致,不通则痛,且血管鼓胀越甚者,腰痛越明显。

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放血疗法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对放血疗法非常重视,《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黄昌惠[5]通过三棱针迅速刺入委中穴 3~6mm立即退针,然后挤压局部,使之出血。120例经治疗痊愈 114例,好转 4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 98.3 % 。久里拉[6]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2~3滴或梅花针重叩刺后拔罐 3~5min,然后在腰部疼痛明显处进行拔罐,每天1次。 45例患者经 1~3次治疗,腰痛消失,活动自如,随访半年无复发43例,经5次治疗痊愈者2例,总有效率100%。孙勇,唐开军[7]采用针刀配合拔火罐治疗髂腰韧带损伤患者42例,治愈32例,显效7例,好转3例。

急性腰扭伤,多为跌仆闪挫,致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或久病气滞血瘀,经脉瘀滞不通而致腰痛,治宜通经活血[8]。委中穴后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和腘动脉、腘静脉,刺激本穴针感通过感受器及传入神经,引起中脑中缝核对丘脑束旁核痛敏细胞放电的影响,及内啡呔的释放,从而提升痛阈和耐痛阈,有较好的镇痛作用[9]。《丹溪心法》云: “腰曲不得伸,针委中出血立愈[10]。所以刺委中放血能够促进腰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肌肉痉挛,对急性腰扭伤有显著疗效,而小针刀刀刃较三棱针宽,刺委中放血能够更加顺利的排出瘀血,因此,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5.16%,对照组为80.6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小针刀既具有传统针刺疗法的优势,还结合了现代医学中的手术松解法,将刀深入到病变部位,对病变组织直接进行锐性切割,能够减轻病变组织因修复过程中局部造成的高压产生胀痛,故而治疗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JOA总分、改善指数及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针刀委中穴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刚, 李成山. 急性腰扭伤的诊治现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 20(3):67-69.

[2]李志勇, 侯亚萍. 传统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30 例[J] .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 6): 340.

[3]许建军. 针刺养老配委中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 32 例[J].天津中医,2001,18(3):35.

[4]蒋又祝,伊带香. 针刺放血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55 例[J] .人民军医,2004,47(9):557.

[5]黄昌惠. 针刺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120例 [ J]. 中国民间疗法, 2003 , 11( 7): 17.

[6]久里拉. 放血配合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 45例 [ J]. 中国针灸,2007 , 27( 1): 30 .

[7]孙勇, 唐开军. 针刀配合拔火罐治疗髂腰韧带损伤[J]. 中医正骨, 2012, 24(10):42-43.

[8]莫世祥.小针刀配合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206例[J]. 中国针灸2010年针刀专刊, 2010, (30):80.

[9]吴海斌,张惠莲.针刺委中穴治疗腰腿痛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8( 26) : 104.

[10]许建军.针刺养老配委中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 32 例[J].天津中医,2001,18( 3) : 35.

针刀疗法 第3篇

关键词:肩周炎,推拿,针刀疗法,舒筋汤

肩周炎是由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导致的肩部功能受限与疼痛综合征, 也可称为粘连性肩关节炎、冻结肩, 以肩关节周围韧带及关节囊粘连、挛缩为主要病理表现, 属于临床多发病[1,2]。西医对该病尚无特效疗法, 而中医治疗该病历史悠久, 疗效已得到公认。本研究采用针刀疗法联合推拿治疗肩周炎,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85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40例) 与观察组 (45例) , 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标准, 排除伴有内分泌、肝、肾、心脑血管等原发性疾病以及发热、局部组织感染、肿瘤患者。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2~56岁, 平均 (47.44±3.23) 岁;病程1~24个月, 平均 (12.33±2.35) 个月。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45~59岁, 平均 (48.54±3.62) 岁;病程2~24个月, 平均 (13.42±2.45) 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舒筋汤治疗, 药物组成为生山楂50g、桑枝20g、桑葚50g、桂枝15g、姜黄15g、乌梅15g、伸筋草20g、党参25g、白芍30g、炙甘草15g、醋莪术10g。水煎, 每日1剂, 以7天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刀疗法联合推拿治疗。推拿: (1) 使用掌根部或拇指指腹按揉痛点, 由轻至重, 按揉5min; (2) 取天宗穴、肩贞穴、肩髃穴、肩髎穴, 每个穴位均点按约1min; (3) 握住患肢手部用力抖动, 边抖动边进行肩关节屈伸运动, 揉搓患侧肩部, 关节动摇幅度需由大至小。双手卡住肩部与上肢, 使用揉法与搓法梳理筋肉; (4) 使用中指、食指与拇指提拿弹拨患者肱二头肌短头腱、长头腱、冈上肌腱, 力度需由轻至重, 每次推拿约20min, 每天1次, 7次为1个疗程, 连续推拿3个疗程。针刀疗法:取结节间沟处, 进针参照针刀四步进针法, 但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需同刀口方向保持一致。避开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至患者结节间沟骨面, 略向后退刀, 首先采用纵行疏通剥离, 然后横行剥离。若出现韧性结节, 可对其进行2~3刀的纵向切割。其余部位进针参照针刀四步进针法, 局部存在紧张痉挛的软组织需切割4~5刀, 骨端、肌腱筋膜感觉松动后出针, 刀口使用创可贴进行贴敷, 按压5min, 每周治疗1次, 连续治疗3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疼痛、痉挛症状消失, 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疼痛、痉挛症状明显减轻, 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为显效;疼痛、痉挛症状与肩关节功能均无任何改善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494, P<0.05) 。见表1。

[n (%) ]

3 讨论

中医认为, 肩周炎的主要病机为外邪侵袭、正气内亏[3], 临床治疗以恢复肩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为主。舒筋汤酸甘化阴, 可养血柔筋、通络止痛, 标本兼治。推拿可改善患者肩关节血液循环, 促进炎性渗出液吸收, 松解肌肉, 缓解韧带痉挛, 消除组织粘连, 修复韧带与病变肌腱, 分离并扩张粘连的关节囊, 恢复关节腔容积。针刀医学认为, 肩周炎是自身代偿性疾病, 局部病变促使机体对损伤软组织进行保护, 从而限制了肩关节功能。针刀能直接剥离、松解粘连的软组织, 减轻炎症部位组织内压, 抑制其对神经与血管的恶性刺激, 纠正患部缺血、低氧状态, 彻底清除病灶。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0%,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针刀疗法联合推拿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痉挛等不适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祝才银.小针刀松解术加肩关节内注射治疗肩周炎154例[J].中医正骨, 2011, 23 (1) :62.

[2]程艳.小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6) :211-212.

针刀疗法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依据及病理分型。上述期间符合诊断标准并坚持连续针刀治疗者, 共50例。男31例, 女19例;年龄最大60岁, 最小18岁, 其中30~50岁40例 (80.0%) ;病程3个月至10年, 平均5个月。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坐骨神经痛, 其中45例 (9 0.0%) 为单侧, 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30例 (60.0%) 有反复腰痛发作史;22例 (44.0%) 出现下肢麻木, 其中18例局限于小腿后外侧, 足背、足外侧缘麻木或皮肤感觉减退;26例 (52.0%) 有程度不同的脊柱侧弯。

1.3 X线表现

在正位平片上, 腰椎侧弯是重要的X线表现, 侧弯多数是由突出的间隙开始向健侧倾斜, 患侧间隙较宽。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 甚至向后凸, 椎间盘突出的后方较宽, 所谓前窄后宽表现。早期突出的椎间隙多无明显改变, 晚期椎间隙可明显变窄, 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生成。

2 方法

2.1 针刀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 在治疗床上行大重量骨盆牵引50~100kg, 牵引10分钟后进行针刀治疗。在罹患椎间盘上位椎体患侧横突上进针刀, 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 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 刀锋到达骨面后向下转移。当到达横突下侧边缘时针刀沿下侧边缘伸入1~2mm, 然后将刀锋沿横突边缘向内侧移动, 移动到遇骨性阻碍时说明到达横突根部神经孔上外侧, 此时将针体向肢体下侧倾斜, 将刀锋转动90°使刀口线与神经孔内侧的骨性边缘平行。针刀沿神经孔的内侧边缘转动式前进, 随旋转将针体向人体的上段倾斜。当针体与人体上段约呈30°角时, 如患者下肢坐骨神经有酸胀感, 说明刀锋已达逸出的瘢痕组织与神经根之间, 则沿神经根方向切2~3刀出针。针刀治疗4次为1个疗程。

2.2 手法治疗

针刀治疗后, 立即做连续提腿复位手法, 使其复位。连续提腿复位手法操作过程:患者取俯卧位, 第一助手将其膝关节屈曲90°, 使小腿与大腿垂直。该助手站于治疗床上, 靠近膝关节, 弯腰握住患者双踝关节上缘。术者和第二助手站于治疗床两侧, 用双手拇指指腹压在患椎旁压痛点上, 二人各压住一侧。第一助手将双小腿垂直提起, 使患者髂前上棘离开床面。此时, 术者和第二助手双拇指一齐下压椎旁压痛点, 用力的方向与脊柱矢状面呈45°角。当第一助手放下小腿, 患者膝部着床时, 术者和第二助手也同时松开。按上述步骤连续提压15~20次。将患者小腿放下、伸直, 检查患椎两侧压痛点, 如无放射痛或放射痛明显减轻, 即可停止整复, 如放射痛无改变, 可再做1遍, 一般不超过3遍。手法治疗结束后送回病房, 在搬送时保持患者身躯干直。仰卧在病床上, 下肢可做屈伸活动, 躯干不得任意活动, 更不能坐起。患者在床上可翻身, 须保持身体平直, 不能扭转腰部, 二便时要保持腰部分前凸位, 卧床3周。术后给予一系列使还纳的椎间盘不再后突的护理措施。

2.3 药物治疗

给予活络Ⅰ号方剂 (院内制剂, 包括紫丹参、当归、川芎等) 口服, 每日3次, 6粒/次。如有炎症, 适当应用抗生素。

2.4 康复治疗

手法治疗1周后, 嘱患者在床上做飞燕式练功法, 每天50~100次, 并做下肢抬举锻炼, 双下肢每天各做50~100次。

3 结果

疗效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 肌力正常, 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 颈、肩背疼痛减轻, 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治疗结果:针刀治疗最短2次, 最长3个疗程, 平均治疗6次。50例中, 治愈44例 (88.0%) , 好转5例 (10.0%) , 无效1例 (2.0%) 。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第36个月进行随访, 治愈的44例均无复发, 好转的5例中有2例治愈, 表明远期疗效大于近期疗效。

4 讨论

过去认为, 椎间盘在退变的基础上, 当后部压力增加时发生纤维环破裂, 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腰腿痛。但外科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时, 却找不到完整的髓核, 而是纤维环和髓核混杂在一起的瘢痕组织。可见向后部逸出的不是髓核, 而是瘢痕组织。突出的瘢痕组织, 随时间推移或因扭转伤, 与神经根周围的系膜发生粘连, 当神经根受牵拉时, 引起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祖国医学“痹症”、“腰腿痛”范畴, 发病机制多为劳动时用力不当, 抬物过重, 或因猛烈撞击, 重压、牵拉、扭转的应力慢性劳损和外感风寒湿邪等综合因素。中医认为,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如果风湿邪侵犯腰部肌肉, 不仅使局部肌肉痉挛, 气血凝滞, 筋脉失养, 还可导致腰椎内外力学平衡失调, 加重腰椎的失稳状态, 特别是一侧腰肌痉挛时使腰肌两侧肌肉、韧带张力不等, 后关节受压不均, 更易促进病变的发作。根据病因分析和解剖特点, 最易发生突出的部位是L3~4、L4~5、L5~S1间。

目前, 治疗方法较多, 如手术疗法、溶核术、牵引、推拿等, 但均有不足之处。如手术治疗对人体损伤大, 后遗症多, 一般人不易接受。对脊椎力学结构影响较小的溶核术, 术中使用的木瓜蛋白酶常导致过敏、感染等副作用, 可加重神经根周围组织的粘连, 因而效果也并非很理想。单纯的牵引和推拿, 对病程长、周围组织粘连重者, 疗效不满意, 有的甚至因牵拉不当造成新的损伤。针刀疗法集中医之针和西医之刀的优势, 定位准确, 操作精细, 具有不开刀、不流血、不损伤神经的特点, 常获立竿见影、刀到病除之疗效, 理论方面有一定科学依据, 并为诸多临床实践经验所证实。它是先用针刀对瘢痕、粘连组织进行松解, 再配合牵拉和手法复位, 促使粘连组织完全松解和突出物的还纳, 以彻底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达到减压和松解粘连的目的, 并配合药物活血通络, 舒筋止痛, 巩固疗效。

针刀疗法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0例为观察对象,患者均表现为单纯腰痛,均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确诊,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3],均为首次接受治疗。排除反复发作且症状较严重、大块髓核突出、椎管狭窄、滑脱、合并神经功能障碍及马尾神经受压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腰椎结核及肿瘤患者。其中男87例,女73例;年龄29~69岁,平均(42.2±7.5)岁;病程2~7个月,平均(3.9±1.2)个月;L4~5病变86例(53.8%),L5至S1病变74例(46.3%);疾病类型:退变型63例(39.4%),突出型53例(33.1%),膨出型44例(27.5%)。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两组基本资料接近。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针刺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取腰阳关、肾俞、命门、内关、秩边、承扶、阿是、阳陵泉、委中、昆仑等穴。穴位局部使用75%酒精常规消毒,将直径0.3mm、长度4cm的毫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直刺进针,得气后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每周治疗1次,30天为1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针刀,每次针刺后休息4天行小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薄枕,以病变椎间盘上下腰椎间隙及棘间隙左右旁开2cm左右压痛明显处、病变椎间盘下腰椎棘突水平线旁4.5cm处及阿是穴作为进针点,用甲紫溶液做标记,3%碘酊消毒针刀部位及周围皮肤,稍干后再用酒精脱碘,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针刀部位,使用汉章牌3号针刀,刀口与皮肤呈垂直方向进针。其次,完成棘间韧带、侧隐窝和横突间韧带的松解。①棘间韧带:针刀于病变关节棘突间穿过皮肤及脊上韧带,直达脊间韧带,针刀紧贴棘突下缘骨面松解3~4刀;②侧隐窝:针刀于病变节段入刀,棘突间中线0.5~1cm作为切口,经皮肤和皮下与竖脊肌,直达椎板,贴紧椎板内侧骨面向深处铲切3~4刀;③横突间韧带:于病变节段的上位棘突尖中部旁作一2.5~3.5cm切口,针刀紧贴横突骨面,在其下缘切开剥离横突间韧带。针刀手术完成后,无菌棉球按压针孔2分钟左右,针口不出血后消毒覆盖贴创可贴。每周治疗1次,30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治愈:腰部疼痛感消失,且患者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好转:腰部疼痛缓解,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 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74/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6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 4,P<0.05)。见表1。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针刀治疗后有轻微出血,但均很快止血。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患者长期久坐、姿势不当、负重过大等有关,发病机制包括机械压迫神经根,病变后释放的化学递质、神经递质、免疫复合物等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引发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西医常采用抗炎、镇痛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法根治,而手术治疗风险较大。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的“腰痛”“痹症”范畴,病机为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跌扑损伤以致脉络痹阻、气血不畅,治法以调整气血和通经活络为主[4]。针刺可调和阴阳、驱邪通络。本文的针刺疗法中针刺腰阳关、阳陵泉、肾俞、委中、内关等穴可祛寒除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秩边穴可消除肿结,承扶穴、阿是穴可燥湿生气、通经活络,昆仑穴、命门穴可补肾益气、固本培元;针刺上述各穴可起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5],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新型疗法,结合中医针刺和外科软组织松解术,不仅能刺激穴位,还能松解粘连的软组织,集合了两种疗法的共同长处。采用小针刀行椎管外松解术对粘连或痉挛的肌肉、腰部肌群、棘间韧带、黄韧带等剥离松解,可减轻神经根的受压,改变突出的椎间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改善腰椎的平衡失调状态,使局部血液循环通畅,发挥止痛和疏通的作用;此外,小针刀可使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递质增加,产生血管神经活性物质,减少致痛物质的释放。该疗法切口小,不需缝合,对组织损伤小,可重复3~5次施术。针刀联合针刺可快速缓解疼痛以治标,消除神经根水肿,松解粘连以治本。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效果较好,可快速缓解腰痛症状,方法较安全。

参考文献

[1]倪家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6):4231.

[2]张中,王艳杰,何春江,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介入治疗配合中医综合治疗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9):121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9.

[4]吴文锋,陈秀玲,邬淼林,等.针刺、推拿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免疫指标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1135.

针刀疗法 第6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康复科住院颈椎病患者189例, 男78例, 女111例;年龄22~81岁, 中位年龄53.5岁。神经根型颈椎病109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3例, 髓型颈椎病9例 (有2例为外伤所致) 。

1.2 诊断标准

颈椎病诊断按以下诊断标准, 有下述一种或多种表现者, 有阳性检查指征, 有相关辅助检查为依据。

1.2.1 神经根型颈椎病:

(1) 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 (麻木、疼痛) , 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2]; (2) 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 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 排除颈椎外病变 (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 所致及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病。

1.2.2 椎动脉型颈椎病:

(1) 曾有猝倒发作, 并伴有颈性眩晕; (2) 旋颈试验阳性; (3) 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4) 多伴有交感症状; (5) 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 排除椎动脉I段 (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 和椎动脉Ⅲ段 (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 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1.2.3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 椎动脉造影阴性。

1.2.4 脊髓型颈椎病:

(1) 临床上出现颈脊强损害的表现; (2) 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 影象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 排除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2治疗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已完善三大常规、生化筛查、凝血四项、手术 (输血) 前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颈椎正侧位+环枢椎张口位X线片。除以上检查外, 神经根型颈椎病完善颈椎双斜片检查, 脊髓型颈椎病完善颈椎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 以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和颈椎一般情况, 以临床症状体征为依据, 以相关检查表现为参考, 合理安排治疗方案。

2.1 小针刀治疗方法

患者取府卧位或侧卧位, 头部前屈位 (充分暴露颈椎) , 进针点选在病变部位的上下棘突旁压痛点或条索物处, 肩胛内上角, 岗下肌为主, 每次选4~8个治疗点。小针刀治疗前用定点笔在操作部位做好标记, 在常规消毒、无菌条件下, 选汉章4号针刀与颈部皮肤平面成90°角垂直刺入, 刀口线与神经、血管的走向平行, 深度依病情而定, 一般以患者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后分别以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各2~3刀, 弹拨肌束3~5下, 进行针刀松解。操作过程中患者如有明显疼痛或触电感, 应稍退针并略调整进针方向, 进针深度深达骨面。出针后以创可贴外贴1d, 并保持创口干燥48h。

2.2 整脊手法治疗方法

多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刀治疗结束观察患者无异常反应后进行旋转定位整脊手法治疗。整脊先调整对侧, 后调整患侧。以颈椎开口位摄片提示:环枢关节左宽右窄、枢椎向左移位为例。患者取仰卧位, 嘱患者头部向右侧自然偏歪, 颈部屈曲10°~20°, 医者右手掌托住患者右侧脸部, 左手拇指固定在C2左侧结节旁, 余四指固定患者左侧面颊部, 双手反方向用力旋转头部至极限位时, 左手轻轻发力, 这时可听到响声和有复位感。后以相同手法反方向调整C1。手法结束, 颈部垫软枕仰卧观察10min。治疗次序为小针刀术后, 行整脊手法治疗。

2.3 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法多用于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针灸主要取穴:百会、颈夹脊、大椎、天宗、曲池、内关、合谷、风池、后溪、手三里、三阴交、太冲等。毫针针刺, 行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40min后出针, 住院期间每天1次。

2.4 理疗治疗方法

以阿是超声波为主, 神经根型颈椎病结合止疗法较多, 操作方法, 依据疼痛与压痛的范围及深度, 选择不同的治疗头, 对病灶部位行超声波治疗, 可选取1~4个敏感压痛点, 依次行固定移动法治疗, 治疗强度以局部出现“酸、胀、麻、热”接近不能耐受为停止操作的标准, 治疗时间10~15min, 住院期间每天1次。

2.5 牵引治疗方法

索引法多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 牵引时间为20min, 采取间隔牵引法, 持续牵引3min后, 停止1min, 每天1次。

3治疗结果

本组189例患者中, 痊愈 (原有症状完全消失, 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123例 (65.1%) ;好转 (原有症状明显减轻, 病情程度改善) 63例 (33.3%) ;无效 (原有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3例 (1.6%) 。总有效率为98.4%。治疗过程中, 初次行小针刀治疗后出现一过性眩晕2例, 平卧15min后症状消失。

4讨论

颈椎病主要是由于劳损、外伤、风寒湿邪、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的颈肩部肌肉痉挛疼痛, 导致肌肉对椎体平衡牵拉失调, 同时椎体失衡, 进一步导致肌肉过度拉伸, 加剧肌肉痉挛, 形成恶性循环。其治疗原则是解除肌肉痉挛、调正椎体失衡, 以解除对神经、血管、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 是治疗颈椎病的关键。小针刀技术由朱汉章前辈所创,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主要有: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瘢痕和挛缩, 恢复颈、背、肩、臂部软组织的力学动态平衡状态;改善局部微循环, 消除肌痉挛、肌紧张, 改善代谢, 促进炎性致痛物质的清除, 解痉止痛;具有针刺效应, 能激发体内调节机制, 产生镇痛物质, 如脑啡呔等, 达到“去痛致松”的目的。单纯针刀治疗对调整颈椎失衡、解除炎性反应、水肿有一定局限性, 采取综合疗法, 弥补了小针刀的不足。本组患者晕针原因主要是患者第一次行小针刀治疗时, 情绪紧张, 体质稍弱有关。因此第一次行小针刀治疗患者, 应给予足够的心理安慰。小针刀和整脊手法相结合, 可达到筋骨并重, 外松肌肉痉挛, 内调颈椎失衡;小针刀和针灸相结合, 主要取针灸调气调血作用, 从而达到内外兼顾;小针刀和理疗相结合, 取理疗有温经散寒, 消炎止痛作用, 可缩短患者疼痛周期;小针刀和牵引相结合, 可达到局部和纵向软组织同时松解作用, 有效缓解肌肉痉挛, 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恢复变性组织正常功能。采取小针刀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 可达到优势互补, 从而减轻患者术后不适, 缩短患者治疗周期。临床实践证明, 以小针刀为主的综合治疗安全可靠, 疗效确切, 无明显不良反应, 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针刀,综合疗法,颈椎病,治疗

参考文献

[1]任月林, 任旭飞.实用针刀医学治疗[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83-285.

针刀疗法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中男55例, 女65例, 年龄25岁~70岁, 平均年龄 (40±6.5) 岁, 病程2个月~9年。所有患者均以足跟部疼痛且行走时加重为特征, 摄X线片, 排除跟骨骨刺以外的其他病变, 血化验排除糖尿病患者。120例患者根据病史、症状、病情程度、年龄大小、性别比例、形成原因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 对照组55例, 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针刀松解加局部封闭治疗方法:局部消毒后铺无菌小洞巾, 局麻下用小针刀在跟骨骨刺顶端和四周分别进行刺入松解, 深达骨膜下, 每方向2~3下, 无骨刺者, 以痛点为中心同法向周围展开入针松解。松解完成后, 抽取曲安奈德20~30 mg注射于痛点内骨膜周围, 每周1次, 连续治疗2~3次。

1.2.2 对照组

用曲安奈德20~30 mg局部封闭治疗, 每周1次, 连续2~3次, 严重者另给予物理方法治疗。以上2组均在治疗3个月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

优:足跟部疼痛消失, 行走无疼痛。良:足跟部疼痛消失, 局部有少许的深压痛, 行走稍有疼痛或不适。可:局部有轻压痛, 行走有疼痛, 但较治疗前轻。差:临床症状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χ2=9.32, P<0.0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见表1.

注:2组优良率比较χ2=9.32, P<0.0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跟痛症多由跟骨骨刺、跟骨下滑囊炎、跟骨高压症等引起, 以跟骨骨刺多见。该病多见于运动员, 肥胖的妇女及重体力劳动者, 易发生于足底筋膜及足固有肌起点跟骨结节处, 大多认为是足底筋膜、肌肉长期牵拉、负荷过重, 其附着处的周围软组织慢性损伤或形成滑囊炎变, 造成粘连、瘢痕、挛缩, 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 跖腱膜在跟骨附着处应力明显增高, 人体在自我保护代偿的作用下, 局部增生钙化而发病。由于长时间负重, 从事弹跳运动等, 使肌肉韧带弹性下降, 形成跖腱膜高应力状态, 跖腱膜与周围软组织的摩擦产生无菌性炎症, 由于局部慢性炎症的存在, 使组织胺类物质释放, 刺激神经末梢, 引起疼痛症状[1]。

而针刀治疗主要目的是切断韧带周围粘连、瘢痕挛缩部分, 解除跖腱膜的高应力状态, 以消除肌肉、筋膜紧张痉挛, 降低局部软组织的张力, 改善局部血供, 促进新陈代谢, 加速炎症吸收, 疼痛也会随着高应力点的消失而消失。对于跟骨滑囊炎形成者, 针刀可切开囊壁, 减低囊内压力, 达到内引流的目的, 从而改善症状消除疼痛。

曲安奈德属于难溶于水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不易被血液吸收, 它能在局部较长时间作用于无菌性炎症部位, 抑制炎症反应, 在炎症初期可减轻局部渗出, 消除组织水肿, 减轻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 从而改善炎症症状。在炎症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延缓肉芽组织生成, 防止粘连, 减轻后遗症[2], 发挥长期效应。局部无菌性炎症被抑制后, 炎症递质对神经末梢的直接刺激作用减弱直至消失, 使症状消除, 达到治愈目的。

综上所述, 小针刀松解加封闭疗法治疗跟痛效果满意, 且创伤小, 痛苦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竞, 周福贻.跟痛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断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0 (4) :251.

针刀疗法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248例患者, 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124例, 男43例, 女81例;年龄28~71岁, 平均 (43.68±16.82) 岁。双膝疼痛49例98膝, 单膝疼痛75例75膝。脑力劳动者89例, 体力劳动者35例。对照组124例, 男45例, 女79例;年龄26~74岁, 平均 (42.68±18.52) 岁。双膝疼痛50例100膝, 单膝疼痛74例74膝。脑力劳动者92例, 体力劳动者32例。

1.2 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

(1) 膝关节疼痛, 尤以上楼梯时、下蹲时或下蹲起身时疼痛明显。 (2) 关节僵硬。 (3) 髌骨后方疼痛。 (4) 将髌骨推向内侧或外侧压迫髌骨软骨面, 压痛阳性。 (5) 伸膝抗阻试验和半蹲试验敏感性高。 (6) 常合并腓肠肌内、外侧头腱下囊、股二头腱下囊、鹅足囊有压痛。 (7) 患者关节的侧方应力实验、前后抽屉实验、麦氏实验及浮髌实验均为阴性。髌前及两侧膝眼压痛不明显。 (8) 影像学检查, 见表1。

1.3 病情情况比较

分度标准:轻度:活动时膝关节疼痛, 可有轻度跛行, 能坚持正常工作。中度:膝关节疼痛时难以忍受, 明显跛行, 负重行走有困难, 可坚持较轻的工作。重度:膝关节持续性疼痛, 行走较困难, 不能负重,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见表2。

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P>0.05, 有可比性

1.4 方法

1.4.1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推荐的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1]。

1.4.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1) 膝关节腔注射疗法:关节内注射施沛特2mL (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136) , 1周1次, 5周为1个疗程。 (2) 小针刀疗法:膝关节内、后侧压痛点处 (腓肠肌内、外侧头腱下囊、股二头腱下囊、鹅足囊处) 行小针刀治疗, 1周后必要时加强1次; (3) 短波电局泥疗法:部位:患膝方法:对置电极:300cm2×2间隙:1cm温度:46~52℃剂量:80~100mA时间:15min。 (4) 脉冲短波疗法:部位:患膝方法:电容法, 电极:100cm2×2对置, 涡流电极直径7cm×1置于痛处。剂量:微-温热量时间:15min。以上理疗每天1次, 2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短波电局泥疗法及脉冲短波疗法, 治疗方法及疗程与治疗组一致。

2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2], 优:疼痛完全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 无任何不适。良:疼痛基本消失, 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遇天气变化有不适感。一般:疼痛减轻,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功能未恢复正常。差:疼痛无减轻, 症状无改善。其分析结果见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优良率分别为67.63%及52.87%, 在统计学软件SPSS11.5上, 经统计学卡方检验, P=0.036<0.05, 两组治疗优良率有明显差异。见表3。

*两组比较P=0.036<0.05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 临床上以中老年发病最常见, 女性多于男性。病理特点为局灶性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 软骨下骨质变密 (硬化) , 边缘性骨软骨骨赘形成和关节畸形。目前治疗方法很多。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 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因玻璃酸钠为关节腔滑液的主要成份, 是软骨基质的成分之一。在关节腔内起润滑作用, 减少组织之间的摩擦, 同时发挥弹性作用, 缓冲应力对关节软骨的损伤, 发挥应有的生理功能。关节腔内注入高分子量、高浓度、高黏弹性的玻璃酸钠, 能明显改善滑液组织的炎性反应, 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钠含量, 增强关节液的黏稠性和润滑功能, 保护关节软骨, 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与再生, 缓解疼痛, 增加关节活动度[1,2]。本组实验膝关节腔常规注射玻璃酸钠后, 患者膝关节功能活动改善程度及疼痛的缓解程度,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就是通过改善关节软骨功能, 以达到改善关节功能。

小针刀疗法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 (音“缠”) 针、锋针等基础上, 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 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并为世人所重视。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 剥离有害的组织, 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从我们临床工作中得知, 骨关节炎由于关节软骨变性, 关节疼痛, 从而使关节力线发生改变, 致使关节周边的软组织发生劳伤性病变, 出现炎症, 粘连, 条索状等损伤改变, 运用小针刀, 能迅速祛除病变, 改善症状。从临床观察对比中也得到验证。

中医治疗疾病素有:动静结合, 内外兼治, 医患合作的指导思想。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合, 也是中医内外兼治思想的体现, 体现了整体的治疗理念。通过关节腔内注射, 可以较好缓解关节内因为软骨功能改变如变薄, 磨损等而引起的疼痛, 变形, 通过小针刀治疗, 能改变关节外由于肌肉及韧带的疼痛, 产生肌力的不平衡, 而引起的关节结构不平衡, 从内外两个方向来康复关节,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本次试验的远期效果, 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Altman RD.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osteoarthritis[J].Semin Arthritis Rheum, 1991, 20 (6Suppl2) :40-47.

上一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下一篇:印度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