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的活力

2024-07-06

高中政治课堂的活力(精选12篇)

高中政治课堂的活力 第1篇

一、转变观念, 提高对政治课学习的认识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 两年来招收的生源质量都不理想。成绩好的进入县城重点高中, 成绩较好的进入了县城的另一所示范高中和民族高中, 剩下的才轮到我校招收。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 多招点人, 完成招生任务, 考生中考成绩很低, 也照样录取。因此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进入高中后, 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偏科厌学, 重“理”轻“文”现象突出。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改变旧观点, 提高对政治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也是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的“三观”不会自发形成, 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而政治课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我们政治教学就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 还要充分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转变, 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不仅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好处, 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道德素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 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 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 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 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 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已经严重制约了高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功能。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 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向、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 趣味教学, 提高讲课艺术

我校有1000多名学生, 笔者曾作过调查, 约有60%学生认为政治课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及阅历相距遥远。比如量变质变、股票股份制、价值规律的内容以及哲学中的一些术语等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 这些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距离是多么遥远, 是他们闻所未闻的。因此在教学中, 不能把政治当成教条, 要做到风趣幽默, 寓教于乐。老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譬如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 可以利用傻瓜吃馒头的故事。傻瓜连吃了六个馒头不饱, 吃完第七个饱了, 恍然大悟:早知吃这个馒头会饱, 何必浪费前面的六个呢?

2. 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三动”

情境教学是政治教学特殊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实施情境教学,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口动、手动、脑动”,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能充分地体现政治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比如, 我采用问题情境教学, 观看中央电视台《2008年感到中国十大人物评选》, 并做好笔记,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展开关于“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 没有空洞的说教, 学生既在这种场景中就接受了人生的洗礼, 又在讨论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从而实现了“动口、动手和动脑”。这种政治课深受学生欢迎。

3. 自主教学, 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

在教学活动中, 我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 才给予适度的讲解,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上高三年“一国两制”内容时, 我就让学生自学思考问题, 并要求学生结合当前两岸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许多学生说:“现在国民党执政, 并认同两岸非‘国与国’关系, 为什么两岸还不能统一?”遇到这种情况, 我没有马上回答, 而是加以引导, 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内在的知识消化和创新探索过程。

4. 结合时事教学, 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学习政治课中, 笔者力主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这样既可以对学生加强时事政治教育, 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 又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 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 社会的变化发展, 都为思想政治课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 所以思想政治课应与时事政治学习结合起来, 将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学习高三政治常识第五课“国际关系”时, 可以结合当前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中国与菲律宾的黄岩岛之争、中国与越南的南沙群岛之争, 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去分析这些事件, 教师再结合国际形势进行分析,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

5. 实践教学, 扩大教育的视角, 丰富教育的内容

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 而又用知识去认识生活的过程, 任何脱离生活的教学都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在有限的条件下, 教师要尽可能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使学生所学知识点、兴奋点、疑问点均能伴随学生走出教室融入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内在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不失为政治课教学的一项成功之举。我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来自农村, 因此在教《经济常识》的内容时, 我制定调查提纲, 布置调查任务, 让学生在假期中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本地最突出的, 而且自己感受最深的经济现象进行调查, 写好调查报告。这既为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翔实提供了素材, 又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真切感受到现实问题的严重性。例如, 今年农民工返乡问题, 就如何创业及开展技能培训进行调查,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我还针对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 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去参观工厂、看望退伍老军人、走访农村学生家庭, 使他们在实践中受到了相应的教育, 而且教育效果远胜于课堂。

6.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 上课时教师讲要点, 复习时学生背要点, 考试时学生一字不漏答要点。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 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理解是模糊的。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 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使学生身临其境, 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创造充满生命、充满活力的课堂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既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 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也要有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知道学生喜欢的老师既要有丰富的学识, 又能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所以,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我不断地加强学习各种教育教学思想, 各种教学专业杂志和书籍, 平时我还特别注意收集和教学有关的时事案例、社会新闻,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高中地理课堂 第2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让高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更是地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如何让高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呢?通过近段的实践,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引起注意:

一、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回答问题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强求一律。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要持一种平等接纳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不轻易给与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回答中的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发现错误,或者在讨论结束小结时,再一起指出,如果每错必纠,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评价时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可以使许多不会因为错而觉得丢“面子”,相反,还会有学生千方百计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通过这些,我们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1.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

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常言道:“学始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2.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

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二、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课时,由石化厂在我校附近,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北海市石化厂异地搬迁问题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讨论搬与不搬对市区和对铁山港的影响,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讨论。当然我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

三、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笔者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如高一地理讲到锋面系统时总是冷空气来临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现实的现象来说明锋面的三个方面内容,形象又生动。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安排了一组照片《家乡巨变》对比铁山港区的发展变化。又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让位于红树林区的同学去研究了解,向同学们讲解。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五、巧妙的课堂收尾,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新课的导人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巧妙的收尾将使整节课的活跃气氛推向高潮。“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学生伴随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步出教室,犹如禅钟被撞击,清晰、明朗,在大脑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欲罢不能,联想翩翩。例如,讲到“两极地区”的收尾时,设计一个朗读比赛: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依次朗读最后的一个段落“保护极地环境”,并当堂给予评分,学生的学习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全心投入、充满信心,整齐、高声地朗读。这样的课堂收

尾,既让轻松、和谐、人文的课堂氛围得到延续,更使得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思想得到了升华。

六、总结

高中政治课堂的活力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合作探究

我曾经做过一份细致的问卷调差,在过去你喜欢的科目是什么?最不喜欢的科目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不喜欢政治学科。其原因有各种各样的:有的说不好学,理论性强不好理解;有的说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没有新意;有的说知识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太多;甚至有的不想学政治是因为书本背得很熟,但就是考不到高分,心被伤了,等等。我认真地总结反思,造成学生厌恶政治科目不外乎两个共同的原因:一是老师教学理念陈旧,模式缺乏创造;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我在反思中得出:老师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还要真正实现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唱戏的主角,更重要的是巧妙构思,构建生本课堂,创设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政治课堂找到快乐,体会成就之感。下面我们具体展示政治教学的艺术性。

一、尊重学生个性兴趣差异,转变教学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但由于高中政治理论性非常强,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加之老师教学模式没有新意,教学手段没有新鲜感,同时无视班情、学情,一味地机械地推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造成学习政治已经完全成为学生的沉重思想负担,毫无兴趣可言,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认为要成就一堂高效的思想政治课,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潜心挖掘教材,力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理性、感性材料外,还要细心地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情商智商的高低、兴趣爱好的不同,尊重学生年龄阶段的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从而有的放矢地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参与课堂民主教学,充分展示学生个性、表现欲,培养他们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科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课堂少一些枯燥多一些活力,少一些尴尬而多一些民主交流,少一些沉寂而多一些活力,少一些冷漠而多一些信赖和尊重,少一些训斥、讥讽,多一些欣赏和鼓励,最终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兴奋点,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专注度,使学生在喜悦轻松的情境中探求新知,提高了学习政治的热情、激情。因此,转变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堂高质量的政治课堂,离不开师生和谐、民主的互动,离不开高质量的艺术性提问。要构建大放异彩,具有生机活力的高中政治课堂,就要追求政治课堂有技巧性和艺术性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使之快乐地、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勤思善学、不耻下问的好习惯,激活学生发散思维、探究思维、创新思维,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政治教学的新颖性、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灵活性的体现就要求老师善于抛砖引玉,能够深入浅出、曲径幽深达到学生轻松理解问题的目的。对于老师而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只教不问,课堂气氛就不活跃,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如果老师教中问、问中学、学中思,那么学生就会摆脱死记硬背而成绩不能提高的无奈和苦恼,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三个方面培养。

1.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

新课堂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我们将促进师生互动的谈话式、讨论式教学作为政治教学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非常规、发散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同角度的思考、剖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讲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可不可以采用欧美国家的两党制或者是多党制?为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查找我国与欧美国家之间政党制度之间的区别,比老师自问自答的教学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2.提供思考题,帮助学生质疑。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好像什么都懂,看不出问题,找不到疑点,其实正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造成的,教师在编写导学案中要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探究,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思考,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主动质疑,积极解惑。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怀疑课本,质疑老师,培养质疑能力,老师必须有包容心,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思考、不同观点,容许学生犯错,欢迎不迷信老师的观点,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敢于挑战老师;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肢体语言鼓励勇于发言的同学,鼓励、表扬用心、用情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的同学,使学生在艺术提问中找到快乐感、成就感。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强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共同研讨、勇于创新的精神。因为合作学习有助于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习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学生,特别学困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共同分享合作成果中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远离自卑、自弃,在传帮带中实现齐头并进,使教学摆脱枯燥、呆板,使教学效果有细、有戏。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以学生为课堂载体,以动感的旋律点燃学生学习政治的激情,以富有营养的知识滋润,我想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堂就一定能弹奏人生美丽的华章。

参考文献:

[1]周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知识文库,2016(06).

高中政治课堂的活力 第4篇

1 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

所谓的“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 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教师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 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 随着教学的深入, 学生应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 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 最终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教师也充分发挥其“教学机智”。

但是, 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活动, 仍需要教师在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 即对教学的预设。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教师要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要着力从多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估测, 并分别设计方案策略, 以备不期之需。而且, 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预设要求教师将重心从教师怎么讲变为教师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比如, 在学习《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 教学预设就要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问题:a.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什么?有没有学生已了解的相关内容?b.怎样为学生的学习进行优化的情境设计?假如在导入时有学生直接说出货币的本质, 这时该怎么组织后面的学习活动?c.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哪里?要设计哪些探究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突破?d.课堂上哪些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哪些活动需要小组合作?怎样开展学习评价?e.怎样做才能体现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增加学困生的参与机会。可见, 生成并不排斥预设, 恰恰相反, 它对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尽可能进行多种考虑, 主观上尽各种努力,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 重组教学内容, 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2 合作探究为动态生成导航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生成提供无限的可能。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在如奇心驱使下的, 以情境体验、合作探究、批判质疑为必要途径的学生智力性活动。其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 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1 在情境体验中生成

杜威有一句名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政治新课程贴近生活, 注重体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让学生想说就说, 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 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 问出心中疑惑;想读就读, 读出真情实感;想演就演, 演出个性理解。比如, 在学习《民主决策, 作出最佳选择》时, 教师设计了自来水价格听证会这一环节。第一步:展示背景材料:本市自来水供水成本不断提高, 自来水公司向市物价局申请提价, 此时, 谁有权申请召开价格听证会?第二步:角色扮演, 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别代表普通市民/学校医院/桑余浴场/环卫绿化/工矿企业/人大代表等不同社会阶层;第三步:小组展示价格方案;第四步:自评互评;第五步:教师总结提升。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体验的氛围, 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在讨论中闪现出许多个性化的理解, 遵发出智慧的火花, 每个学生都在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2.2 在合作探究中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查找资料进行课前准备的自学时间, 留足课内感知教材内容时间, 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 同时还需提供探究素材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发现, 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比如, 在学习《公司的经营》时, 在“如何创办公司”这一环节中教师预设了这样的探究材料:高一某班同学甲大学生毕业后, 创办了xx市“天鸟行空”企业咨询服务公司, 张三买体育彩票中了100万元, 于是向甲咨询如何办公司。请问:a.张三创办的公司应该是什么类型的?为什么?b.假如张三觉得风险太大, 于是找来了李四、王五、赵六、钱七各出100万, 共集资600万, 他们可以创办什么类型的公司?为什么?c.如果张三创办的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 他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d.……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照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并推选代表发言, 当第3小组代表在发言时认为张三应承担连带责任时, 班级里顿时“热闹”开来了, 这一情景也完全超出了预设。于是,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并提示他们在正常情况下张三应承担什么责任, 在何种例外情况下张三应承担连带责任。经过学生再次讨论, 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 在通过合作探究促进预设有效地走向生成的过程中, 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 可能要经历反复, 但这种反复也深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 促使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2.3 在批判质疑中生成

学生的认识原本差异很大, 不同的生活体验, 不同的生活视角使他们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也异彩纷呈。然而“分歧”可以引起思维的碰撞, 引起对话的焦点。与他人的生活和认识相对话, 就会使思考和碰撞变得复杂而多层。比如在学习《消费及其类型》时, 设计了中国老太、美国老太漫画的情境, 模拟超女快男PK, 让学生扮演大众评委。教师一方面积极旁观, 认真倾听双方理由:另一方面也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的争论使他们的各种观点和理由得到充的阐述和发挥, 虽然最后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但与预想的结果已非常接近了。

3 平等对话是动态生成的保障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课堂统治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与学生融为一体, 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这样师生之间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学生才会有对话的意识, 课堂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同时,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应该为对话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巧妙引入话题情境, 倾听学生的心声, 激发学生畅所欲言, 在平等对话中建构知识, 体味过程, 生成方法, 升华情感, 潜化价值观, 从而使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充分的实现。

毫无疑问, 我们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用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全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政治新课堂。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高中政治课堂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智慧潜能, 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这样, 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 才会充满生命气息, 才会出现不曾预设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明光.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 2005, 4.

[2]袁水英.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4)

高中政治课堂的活力 第5篇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人文性逐渐增强,但是“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逐渐消失殆尽,现在的语文课堂显得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活力

笔者根据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一、挖掘教材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占了很大比例。其目的之一是弘扬优秀文化遗产,更多的是让学生能从文学作品中受到熏陶,感受其博大的内涵、典型的社会意义,了解其高超的表现手法,从中受到多方面的裨益。

1.感受人文性

充满人情风味。地理风光的语文教材,都充斥浓郁的人文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教材的感受能力,挖掘教材的深度,运用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去处理教材,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魅力,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如,在《边城》一文中,作者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水光山色,构成了理想的人情世态。作品通过翠翠表现出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者这样理想化的描写,不仅是对社会矛盾的`淡化,也是对纯真的人性美的追求。另外,作者这种诗化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回味和想象空间……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湘西的人情风俗,还能在字里行间体会生命的赞歌。这篇文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针对此类文章,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作家专题作品的讨论、诗歌朗诵等,让学生在开放的语文知识中遨游,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注重趣味性

语文是由文字组成的,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着手,从作者生动的语言描写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思想。比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教师可准备相关的图片芭蕾舞女或是荷叶实物,让学生把眼前看到的荷叶与芭蕾舞女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先是看到的,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繁密茂盛的荷叶,片片相连;由于出水很高,就像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联想到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进而将静态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翠色的裙子,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呈现出荷叶的姿态。这样,结合文中的描述,伴随着充分的想象,学生才能将眼前的景物看成是活的、有生命的动体,既把握了文本的内容及思想,又升华了文本的内涵,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设计教学方式

成功而具有活力的一堂语文课,与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力求新颖而充满趣味,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成功,也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1.紧抓学生心理,打造活力课堂

想要上好高中语文课,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还应该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从他们身心特点出发,激发他们的潜力,打造有效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造一堂有活力的课堂,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课堂中,教师如果只是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言堂”,不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不注意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就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学知识,只能是被动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和经验,只能是被动地学习,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滞后的状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抓住他们的心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架设思维桥梁,放飞学生思绪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有能力就是要学生既可以自己动手动脑,又能够独立思考。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为他们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从文本出发,放飞学生思绪,让他们各抒己见,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畅谈自己独特的见解。

3.加强课内朗读,提高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中,它们没有首次之分,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不容忽视,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性格、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自己渐渐进入角色,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内涵,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的情绪也渐渐在朗读中被感染,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只要课堂呈现出其应有的活力,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极大地提高。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力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力;教学方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

前 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对教育的要求也在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高中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断的扩展。作为教育重要因素的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活力,适应时代及学生的变化。

一、新旧课标指导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的不同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偏重说理,偏重抽象的逻辑思维,哲理性强,深奥甚至单调。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课堂就很容易陷入“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教学模式中,结果引起新一代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的反感,对政治教师有种抵触情绪,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强调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的机器。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就要加快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更新,我们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以切身的体会去感悟和体验知识,通过现实生活巩固和应用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老师首先要把研究重点从教学转到学法上去,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策略的选择直至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二、如何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活力

(一)导入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每堂课的前五分钟,学生的思维游离在课下的活动中,并不能随着我们课堂教学的展开而回到课堂上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高度集中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要抓住导入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要牢牢吸引住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在组织引导、激发兴趣、建立联系、展示目标、启迪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要积极开拓教学视野挖掘学生身边的故事,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充分体现学科特色。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增强课堂活力的根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学习规律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而不是简单给其结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首先,结合我们政治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时代特色,引入时政信息,采用多种形式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问题。其次,学生独立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分享组员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观点;对情景中设置的问题,自主探究难以解决和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解决,形成组内合理的观点。再次,由学生或者小组代表向全体同学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最后,师生共同提炼观点,形成正确的结论,老师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和引导,同时综合不同小组的思考探究方法,讓全体同学共享。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活力,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和方式要多样化选择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感知开始的。”通过感观所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化的政治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政治课教学的手段也应该不断发展创新。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有幻灯片、投影、电视、电影等,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强了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思想政治课时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很多理论知识远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在具体课堂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要想保持课堂活力,要做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以增强政治课堂的吸引力。我们可以采用分组探究、师生互问、辩论会、专题访谈、答记者问、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模块《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中,我设计了辩题“我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是实践”,正反双方各执一词,辩论非常激烈,学生在双方的辩论过程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多种多样的形式比我们教师单穿的讲解效果要好的多。

3、完善课堂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性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现行的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异化”,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影响到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而且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测验成绩,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表现,如课上发言、合作探究、课堂学习行为和品质等。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和课外的言行举止等,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并计入学分。这种评价方式,摒弃只依据学生书面测试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学习成绩“后进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展现了自我,找回了自信,课堂充满着生命成长的活力。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要让孩子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孩子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结 语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更方面中注入活水,让学生在活水中畅游。在教学中融入我们的教学活力,教学才会有生气,课堂才会有动力。

参考文献:

[1]史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创新和活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

谈政治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第7篇

一、找准切入点

教学中, 切入点选取的成功与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推动教学高潮的出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 我在给学生上《文化生活》第一节课时 (2008年9月1日) , 为了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学习兴趣, 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同时还能顺其自然地导入新课, 让他们对文化生活的学习有初步的了解, 我让他们畅所欲言, 说说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这场开幕式留给你的最大震撼是什么?开幕式上展现了哪些让我们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中国元素?同学们在暑假期间都关注开幕式了, 纷纷跃跃欲试, 发言很积极。我适时引出, 奥运会开幕式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 同时也是文化盛宴, 它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们从这学期开始将进入文化模块的学习, 希望大家喜欢……

二、构建发展点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 教学应与发展相统一, 即既重视知识教学又重视能力培养, 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还要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时,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文化的作用”, 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整合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 我设置了以下材料, 引导学生从文化的总体作用、文化对社会对个人的作用等不同角度回答, 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材料: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灵魂。青岛作为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承办城市, 出台了人文奥运文化运行计划。向市民扩大人文奥运宣传, 推出一批奥运主题文化产品, 全面展示该市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整修市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举行“青岛音乐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建设;扶持动漫产业发展,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力度。思考: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 说明落实人文奥运理念、推行人文奥运文化运行计划对该市发展的作用。)

三、形成特色点

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应该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而课堂教学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点, 才能对学生起到吸引、熏陶、思维、启迪的作用。为使政治课上出味道, 教师必须吃透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 以做到讲课时信手拈来, 左右逢源, 或者突出“焦点访谈”的典型性、针对性;或者突出“新闻联播”的时效性、科学性;或者突出“艺术人生”的情感性、艺术性。

总之, 通过时事来创新政治课堂, 从而打造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最终提高课堂实效。

让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力”四射 第8篇

一、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1.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与思维提升的需要。

高中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处在趋于成熟的阶段,学习、生活领域进一步扩大,思维宽度进一步拓展,在问题的认识程度上,不但有能力掌握“是什么”,而且对“为什么”及“怎么样”充满浓厚的探索兴趣。从认知发展与思维提升的长期发展目标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重点不能再放在必然局限、安排刻板的内容上,必须着眼于培养理解的能力,吸收和分析的能力,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不仅如此,思想政治课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伴随政治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政治学科能力的养成所实现的学生个性的一种提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培养的是两种联系、发展又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

2. 有利于激发由认知到实践的转化。

如果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的话,那么“到生活中去实践”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教学到生活,要求教师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畅谈牛活中的经验,让生活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是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不但要在教学内容上取材于生活,而且要在教学目标上回归生活。高中思想政治活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生活体验与实际应用,通过层层深入的思维启发,与学生形成及时、紧密的互动,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内化为实践行为。

二、构建活力课堂的策略

1. 开放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政治学科教材每年都作适时的修订,应该说现行的政治教材还是比较新的。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相比,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不能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补充新的知识,引用新材料,使用最新成果,用鲜活事例充实教材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动态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课程和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沟通。

教材是师生联系的纽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蓝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课堂上活动的设置必须依托教材和合理的课程结构。如果脱离教材,偏离课程要求,再热闹的活动设置也只会流于形式,就会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我们既要重视教材研究,又要重视教材的开发与拓展,构建结构合理、完整和谐的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极强,它包括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丰富和深刻的教学内容,覆盖多门学科,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宗教等内容。因此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同时教材中的许多哲理、事例、人物、名人名言等都是教学的好素材,都可以用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政治教师要深刻地领会这些有情之“理”,在教学中正确地表达这些“理”中之情,引领学生体验政治课理论中的“情”,在“情”与“理”的交融之中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3. 创新教学手段,激发政治课的吸引力。

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化的政治观点。以往的政治教学,一般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有时会挂上一些图片,增强感性认识,但手段比较单一,往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本应生动活泼的政治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时代在前进,政治教学的手段也应该不断发展创新。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有幻灯片、投影、电视、电影等,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强了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4. 制造“冲突”,提炼生成。

教学冲突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原动力,是活力课堂生成的有效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中常利用“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情感高亢,思维活跃,讨论激烈,语言交锋犀利,千方百计要弄个明白,从而使冲突迭起,达到高潮,因此说冲突是教学艺术的灵魂与精髓,课堂教学因冲突而精彩纷呈,闪现出教学艺术的光辉,最终达到教学生成的理想境界。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然而,在目前的高中教育中,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这种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异化”,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由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片面化,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无法在学习方面展示个性特长,赢得各方面的平等待遇,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影响到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而且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让思想政治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9篇

关键词:政治课,课堂教学,生命的活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单一的知识传授, 把课堂理解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宣讲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阵地。因此, 长期以来, 许多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 净是些大道理, 没意思, 很枯燥, 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课堂也就死气沉沉的了。所以, 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怎么改?笔者认为, 必须从学生的意见和发展需要出发,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采取相应对策。下面是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 总结出来的几点策略。

一、让政治课堂充满趣味性

趣味性是入门的向导。没有趣味性, 再重要的内容, 学生也不会爱学, 至少不会积极主动地学, 这样的课堂必定毫无生气可言。要加强趣味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生活化、朴实化。一方面, 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基于“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常识,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来自于社会生活。所以,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 不仅要注意挖掘思想政治课理论本身特有的趣味性, 更要关注生活, 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会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多细小的, 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教师作为学生这个群体的旁观者, 应该及时将这些事情捕捉到, 并适时地转化为自己情感教学的良好的素材,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会中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 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首先表现为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师要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网络、生活场景等再现教材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把抽象的、死板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基层民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课时, 巧妙运用多媒体把大量的视频、访谈融入到教学中去, 生动地再现了农村村委会选举的画面, 学生看到的不再是黑乎乎的一块板, 而是栩栩如生的景物, 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 情绪也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2、注意幽默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幽默风趣。幽默是教师思想、气质、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 常能使语言在瞬间闪烁耀眼的火花。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内容抽象而且枯燥乏味, 使用幽默手段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斯威特洛夫说的:“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当然, 教师在运用幽默艺术时, 一定要把握度, 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注意幽默艺术的科学性, 教育性, 启迪性等, 一切都要以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中心。

幽默不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兴趣, 更可以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 幽默也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手段, 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融洽师生关系,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营造和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气氛, 使教师教的得心应手, 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幽默是一门学问, 是一门高雅艺术, 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 因此, 它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乐观向上的人格。这不正是思想政治课所承载的使命吗。

3、课堂形式多样化, 尽可能地实行体验式教学。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 由学生个人发起的、自主参与的学习, 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体验式教学”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 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经历、体验、探究等主体活动, 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自主探究的王国。

现在的学生, 大多是90后, 他们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 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 但学习能力也很强, 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 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他们从不轻易相信别人说的, 而是喜欢自己去探索。因此, 教师应该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我体验,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课堂氛围。比如笔者在教授《保护资源环境》一课时, 就直接带着学生来到校园里, 特别是生活区, 让他们主动地感受一下校园的卫生环境, 然后当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对校园环境的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肖川博士说过:对人的尊重, 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于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惟一性的尊重。因此,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给学生以关爱和激励, 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不断给予肯定、赞赏、鼓励, 欣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勇气、创新乃至创造等精神, 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

创设民主、开放、安全的教学氛围, 是促进学生民主参与教学、产生问题意识的气候和土壤。传统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让课堂气氛凝重, 学生更是由于教师的权威而一味的顺从。长此以往,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就会淡化, 参与能力和交往技能就会消退。教学也失去的本来的意义。为此, 教师应该淡化授予者的角色, 强化服务者的角色;淡化管理者的角色, 强化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以民主的态度宽容学生, 力求以民主的作风解放学生的头脑。教师围绕教材提供的话题, 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发言, 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教师真正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比如, 在《提升道德境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设置了一个情景:现在学生中用信用卡的有很多, 如果在一次提款的过程你发现竟多了10万块, 你会怎样做?围绕这个问题, 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教师在这时候就只是个组织者的身份。如果你一开始就说发现了多出来的10万块钱应该立即交出来并通知银行就是对的, 学生即使没有异议, 也不代表他们是赞成的。他们还可能感觉你有点假, 既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也有损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三、巧妙的调节和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对课堂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注意, 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 就不可能产生名副其实的学习。教学实践证明, 认识对象越是新奇, 也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据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内容、例子新鲜, 方式、方法新奇, 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思想政治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它脱离不了现实生活, 生活中的事例太多太多, 例子的新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也增加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比如, 笔者在讲解民主管理时, 就举了山西一个民营企业家竞选村主任, 在竞选时他承诺将垫资几百万为村民建房子, 最终当选并开始履行他对村民们的承诺。思考:这是贿选吗?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很快调动了起来, 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自然也不必说了。

注意力的集中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的加以努力, 让学生不仅人在课堂, 更能把心留住, 师生共建活力课堂。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质上就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新课程文化, 它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实现课堂中教师的解放、学生的乐学, 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让课堂教学不再是独角戏, 让学生学得更加自信, 使得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会拥有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

[2]谢树平, 李宏亮, 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范式[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4]张华龙.体悟学习:塑造人文精神的基本学习方式[J].教程·教材·教法, 2003, (3) .

[5]肖川.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0, (5) :4-7.

高中政治课堂的活力 第10篇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枯燥和死板, 不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考虑到这种情况, 教学工作者需要对高中政治教学模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使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思维活力

在很大程度上,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非培养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莫属。对高中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为学生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 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注意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进行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等, 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情况下, 人体内积聚着我们所无法估计的潜在能量, 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将其挖掘出来, 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而教学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将积聚在学生体内的潜在能量激发出来,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都有所提升。

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时, 教学工作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摆脱传统课堂中教学工作者作为课堂主体的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愿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进而享受自主的学习过程, 搞活学生的思维, 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应该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 使学生对与政治相关的课堂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 进而使政治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在学生中开展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观点主要是学生不具备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需要教学工作者尽可能多地灌输相关知识才能有所改进。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当代高中生潜能的挖掘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进而影响到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效率。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 教学工作者需要用科学合理的观念来衡量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材施教。

二、鼓励自主学习, 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开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将教学工作者的主体地位替换成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共同参与的较为融洽和轻松的课堂教学模式,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做一次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 教学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课堂教学活动的材料, 做课前备课准备。学生在进行课前准备的过程后, 应该单独整理学习资料, 积极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课前准备完成后, 要安排学生在自己所在的组内进行彩排, 安排在课上教学的时间最好限制在10分钟以内, 以便学生能够分清教学的侧重点。

(2) 在进行完课堂教学的过程后, 教学工作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 优点进行表扬;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改正。通过这样的活动的开展,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维的能力,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学工作者需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之下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教学工作者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创设问题情境, 多为学生设置悬念, 进而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进行专题探究, 深化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专题探究, 主要是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来为学生安排具体的专题, 每个学生都有适合各自特点的专题进行研究。安排完专题后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调研, 通过书籍和网络收集相关的资料。在拥有足够的资料支撑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对其进行知识网络的建立。在建立知识网络后, 学生就可以进行专题探究。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 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四、改变授课方式, 提升教学实效

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摆脱传统的单纯依靠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方式, 要尽最大可能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而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学工作者进行课堂教学的不二选择。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 可以大大节省教学工作者板书所浪费的课上时间, 进而使得课堂的教学内容得以扩充和丰富, 最主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 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 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其教学理念产生的束缚和影响, 在头脑中形成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而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2]。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的开展, 才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立奉.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3, (03) :364.

高中政治课堂的活力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 ; 学生参与 ;课堂效率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在《新课程改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谈到:“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过程,让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行为,让学习成为学生合作研究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教学的真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然而,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讲解分析多,学生思考探究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我们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适宜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中心论”,改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引导者。思想政治课内容具有生动、丰富的特点,每个模块、章节都有独特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去挖掘,让每节课都有“异”味、“鲜”味。如学习《经济生活》中“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这一知识点既是考纲重点、学习难点,又是社会热点,学起来比较抽象,单凭教师讲,学生不易接受。对此,笔者在课前布置探究活动预习,将学生分成两组收集“分配中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的表现,然后两个组分别讨论“提高效率的意义”和“促进公平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提高效率重要”还是“促进公平重要”两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得出应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样的模式,既鼓励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教材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意识

政治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切合本校学生实际,有的跟学生实际差距较大,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对这些探究活动要认真分析,精心设计,巧妙利用。对一些学生普遍掌握,较为直观、简单的活动,可忽略或弃用;对一些比较符合实际的活动可直接使用,如“消费心理面面观”中设计的探究活动,学生对课本中的探究活动一目了然,课堂上让学生分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即可到达到目的;对一些因社会、时代变化而相对滞后的探究材料尽可能用新材料、新数据去更新完善,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教材中关于有关国际关系的材料还是几年以前的内容,明显与当前形势有偏差,学生不感兴趣,笔者便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国际关系的最新素材,如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等等,使得探究材料时政化,学生有兴趣且易理解;对还有一些探究活动要进行改造、拓展、补充,如在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时,除了课本列举的因素外,还要从国家政策、消费心理、汇率变化等方面去拓展,同时结合目前房价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这样才不至于使课本上的材料成为“死案例”;对另外一些探究活动有的要综合利用,有的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实现学生的真正参与,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情境设计时,一定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得到情感体验,要通过设计,激发学生探知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探究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如在分析“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时,笔者在课前设置了这么一个活动情境:中小学是否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政府决定举行听证会,以便决策,如果你是这次听证会的主持人,准备邀请哪些人士参加并陈述理由,因为笔者所在学校也强调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有些学生赞成,有些学生不理解,对该问题都很感兴趣,接到任务后,他们马上会去讨论、交流,然后仿照教材中“部分旅客列车实行政府指导价方案听证会”,举行一次模拟听证会。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体会到了国家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创设情景时还可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为教材增加可读性,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时,笔者把客家的土楼、古民居、“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过锥床”等富有客家特色的文化,通过视频、图片展示,融入教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掌握也就不言而喻。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要求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只有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心情都轻松、舒畅,学生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乐于展现与合作,从而使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的积极、活跃状态。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当做朋友,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现在不少学生属于“留守”对象,平时缺乏家长关爱,我们更应多深入班级,了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其次,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他们要以鼓励为主。高中学生大多爱面子思想严重,课堂上要鼓励他们去选择、设计、策划、操作、展示和评价,平时要多给学生赞美的眼神、热情的鼓励、支持的暗示,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再次,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特长表现等必然有所差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他们的知识、能力差异,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要多照顾基础差、胆子小的学生,对他们要求不要太高,尽量将易理解、易分析的内容让他们去参与,以提高学习的信心及兴趣。如《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中关于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的五幅漫画,涉及到农村选举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对此较为熟悉,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基础较弱的学生起来分析,通过经常性的鼓励锻炼,他们自然就会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全员参与的有效目的。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焕发政治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刘彭芝 《课程改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高中政治课堂的活力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教学活力,有效措施

政治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枯燥的课程,学生普遍厌学,不感兴趣。但它是高考文科的必考科目,学生一直处于被迫学习的状态之中。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活力的措施就有其必要性。

一、传统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政治课作为高中必修课,是高考文科的必考课程,学好政治课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等。

以上原因导致政治教学缺乏活力,教师与学生都缺乏激情。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没有实际案例,缺乏生动性与形象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教师教学时间短,缺少实际经验,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忽视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只要学生死记硬背就行了,导致学生怕学、厌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政治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逻辑性和理论性,容易形成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学生普遍认为政治是文科性的知识,只要死记硬背,不需深入理解。而且,很多同学认为,政治离生活太远,无须重点学习。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转变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新课改背景下增强政治教学活力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笔者从改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切入,对于提高政治教学活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备课认真,导课新颖。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动态生成具有复杂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指导我们理智地进行备课。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留足空间和时间来处理。教学不应该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完全执行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基于预设,又突破预设的樊笼,不拘于预设。教师在上新课前,应对前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唤起学生对前次课程内容的回顾与记忆,同时,要找到旧课与新课之间的契合点,顺畅自然地导入新课。在这里,教师就要认真琢磨导课的方式和方法,不能生硬,也不能毫无来由地就直接进入新课,以免引起学生的不适感。

(二)精选、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力的前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因此,我们要对教材中内容有选择地扬弃、精选和整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和生活,并注意将政治与历史内容结合,把政治事件的由来、发展和趋势讲透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性,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校本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并富有成效。

(三)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

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含义。任何一堂课的教学都是几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结合和灵活运用,例如: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

应该积极思考、创新政治教学形式,实施类型多样的,学生所喜爱的上课形式。比如,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根据具体的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不同的任务,要求他们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做调研报告等形式完成课程教学。在课堂上,也可以多开展归纳提纲、讨论发言、案例分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提高教学活力。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一个旁观者,也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在学生活动中扮演着“顾问、参谋、设计者”。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与学生一起自由地交流、探讨,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擦出思维火花,维持旺盛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地追求真理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有针对性地组织讲解释疑,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方面,一是要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能力。三是要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五)改革评价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这个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尤其重要。在教育过程中,一切教育元素都要围绕学生展开。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当然有权对自己的发展状况作出评价,乃至评价自己的老师、校长和学校。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享受教育权利的体现,也是学生自觉履行主人义务的前提和主动参与教学的表现。其次,要坚持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要公正、客观,就必须避免片面性,坚持“全面性”,即评价内容必须涵盖知识、觉悟、能力和行为等各个方面,重视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的评价,淡化考试分数,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含量、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又要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状况及体质、体能等非智力因素,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对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

宋秀秀

(陇西县第二中学,甘肃陇西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符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高效课堂就是追求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高效率,真正实现教与学同步推进、能力与素质并重、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与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努力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关键在于教师要不断探索。

一、认清教育现状,解决突出问题,是教改成功的前提。

目前,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地区差距仍然很大,教育整体水平和均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应试教育思想和高考升学压力束缚着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违背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分数定优劣、凭成绩定奖惩”的传统评价模式始终难以改变,教师被迫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放在工作首位,忽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二是课堂教学绝大多数仍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教与学过于依赖教辅资料,减负工作困难重重;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问题暴露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性缺少有效解决方法,教与被教的教学方式和管与被管的管理方式导致学生的能力严重缺失。三是学校对推进课改顾虑重重,没有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成果转化为教改行为,没有将教研成果内化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资源配置与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教师陷于繁重的课业中,课改理论学习与培训成了副业,常态教学仍然是“满堂灌”和“一言堂”,没有找准推进新课改的切入点,没有解决影响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

当教育没有了竞争优势,只能谋求新的发展途径,那就是全面推行以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解决影响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为教育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子。

二、准确解读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教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

素质教育历经30多年,课程在改,理念在变,但素质教育还未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素质教育是指“给学生影响一生或终身受益的素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所需要的素质,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做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向(做事基础)作为中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

教师要树立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上;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观,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应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要树立学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观,坚持所有评价内容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对学科持续的兴趣培养上;要树立以“三维”目标为中心的新课程目标观,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追求学生发展上的高度统一;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探索者、发现者和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体验者、表演者,让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开发者;要树立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观,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支持学生带有创造性地探究,谅解学生的失误、错误,实现教学重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增强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力,要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

心的转移和策略的根本转变。教师只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改革,转移到实实在在的常态课堂上,把对素质教育的准确理解内化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三、学习成功经验,形成特色模式,是推进教改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

1.理清尝试教育与杜郎口、洋思等先进模式之间的关系,明确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和方法。尝试教育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以导促学”,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将学生推向前台,更加有效主动地学习;提倡人人都能尝试,尝试就能成功,成功就能创新,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尝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尝试思想为灵魂,形成以“五步六结构”为主的开放、兼容的体系。洋思、杜郎口、广文、青浦等高效课堂模式从本质上讲,都突出了尝试教育核心理念,在不同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具体实践。这些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揭示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以导促学”,同时为解决外来先进教学模式本土化、校本化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借鉴。

2.建立实际有效的课改推动机制,为改革持续开展提供保证。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建立组织推动、团队教研、学科实践的协作机制;健全课堂评价、总结反思、循序渐进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开发潜能、锻炼能力、促进成长的校园文化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师生角色转换、互动共赢、自主探究、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机制。要在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细化要求,保证高效课堂建设的有序推进。

3.加大教研教改深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要整合教研室、教研组力量,加快校本教研,科学指导、有效督导教师开展教研教改。二要将教研教改纳入常规管理体系,对教研计划、效果、评价做出明确规定,逐项落实,定期考核,总结提升。三要科学设置教研组和备课组,确定试点学科,重视过程管理,加强教师及学科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教研实践与提质增效的有机促进。四要推动教师按照计划,完善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率。五要定期参与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学习借鉴,分享经验,共享成果。

四、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动教改持续深入的关键。

1.客观评价学校,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健全考核指标,调整评价标准,建立基础性指标体系、重点工作指标体系、发展性指标体系三重评价标准,突出对学校课改的导向性引领。

2.科学评价教师,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要参照先进地区成功的评价思想,修改完善评价细则,重点探索教学与效果、科研与成果、能力与责任心等多层面的评价办法,评价机制要体现评价与改进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激励与督促相结合,突出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发展性。

上一篇:视频信号压缩下一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