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腹泻

2024-07-09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精选11篇)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 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和活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80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仅口服美沙拉嗪) 40例, 男25例, 女15例;年龄17~50岁, 平均33.5岁。病程3个月~2年, 平均1.2年。治疗组组 (服用美沙拉嗪及先清洗结肠后再灌肠思密达) 40例, 男28例, 女12例;年龄20~50岁, 平均35岁。病程5个月~2年, 平均1.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上述患者随机方法分2组, 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1.0g, 一日3次, 每晚用思密达9g保留灌肠 (灌肠前结肠道清洗干净) , 对照组仅口服美沙拉嗪1.0g, 一日3次, 疗程2周。治疗前后查血常规、便常规、肝功及结肠镜检查。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结肠镜检查黏膜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减轻。无效:状、体征未减轻, 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统计比较各组数据值, 采用wilcoxon等级资料比较各样本之间差异情况。a=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主要侵犯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 被认为与进食蛋奶、肉类食物、辛辣食物、烟酒、过度紧张、感染、遗传及免疫有关。同时肠黏膜屏障损伤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腹泻的重要原因[1]。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征就是肠上皮细胞旁路通透性增高, 允许肠腔内病原菌及其毒素通过并进入上皮下层, 这是导致炎症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2]。溃疡性结肠炎受累部位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反应和预后均有差异。对于溃疡直肠炎和左半结肠炎多采用局部灌肠结合口服方法进行治疗。美沙拉嗪是一种新型5-氨基水杨酸。口服后大部分到达结肠。含有效成分成分5-氨基水杨酸, 不含有磺胺吡啶, 故提高了疗效, 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5-氨基水杨酸作用于结肠炎症黏膜, 抑制前列腺素, 炎性介质白三烯的形成, 降低肠壁细胞膜的通透性, 减轻肠黏膜水肿, 发挥抗炎作用。如何修复损伤的肠黏膜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腹泻的关键措施之一。研究表明, 思密达可以直接修复损伤肠黏膜[3], 思密达具有极高的定位能力, 可均匀的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 并维持6h之久, 通过和肠道黏液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增加黏液凝胶的内聚力, 粘弹性和存在时间, 从而增强黏液屏障, 保护肠细胞顶端和细胞间桥免受损害, 防止病原体进入血循环。还可吸附多种病原体, 将其固定在肠腔表面, 并抑制其繁殖, 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 从而避免细胞被病原体损害, 减轻黏膜组织病变。同时减少肠细胞的运动失调, 恢复肠蠕动的正常规律, 维护肠道输送和吸收功能。同时清洗结肠后结肠内压力不高, 患者灌肠后耐受性较好, 保留时间长, 使药液直接作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表面, 更好的吸收, 起到最佳效果。

总之, 思密达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是通过美沙拉嗪抗炎作用减轻肠黏膜损伤, 同时可以通过思密达改善肠黏膜,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思密达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单用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服用美沙拉嗪1.0g一日3次, 思密达9g每晚保留灌肠, 对照组40例仅口服美沙拉嗪1.0g一日3次。结果 联合治疗组有效率90%, 对照组有效率67.5%,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口服联合药物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美沙拉嗪,思密达

参考文献

[1]白爱平.炎症性肠病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 (28) :3187-3191.

[2]李启权, 关锦莲.自拟附桂苓芷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7例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4) :698.

本期话题:溃疡性结肠炎 第2篇

云南大理周女士:

腹泻(拉肚子)是极常见的病症,一般每天排稀便在3次以上。溃疡性结肠炎也属于腹泻性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和溃疡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2~10 / 10万人,我国每年新发病有20000例以上。目前认为此病与免疫遗传、食物过敏(某些食物特别是乳类蛋白使少数人复发)、感染(继发于结肠感染性疾病,原发性疾病消失后,结肠内慢慢形成病变)、精神因素等有关。在众多因素中遗传是较确切的,因发现5%~15%的病人有家族史。

我经常腹泻,为此去不少医院看过,总是看不好。看到您这里讨论溃疡性结肠炎,想问问这类病人平时都有什么表现,也好和自己做个比较。

海南海口葛先生: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可谓千姿百态,每个患者都各有特点,在这里只能大概说一下。他们少数急性起病,多数呈慢性经过,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且逐渐加重,偶见暴发性过程。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都可能是发病诱因。每个人的临床表现和他们各自的病程长短、病变范围、病期早晚及有无并发症有关。临床不仅有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纳差、恶心、呕吐及左下腹压痛等消化系统表现,还可以有一些全身表现。比如,急性期有发热、心率加快、消瘦、贫血、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还可以有许多肠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关节炎、脊柱炎、口腔溃疡、硬化性胆管炎等。

如果怀疑自己是溃疡性结肠炎,怎样能确诊?

北京东城廖女士:

平时有腹痛、腹泻、脓血便,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溃疡性结肠炎。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还可以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癌、缺血性结肠炎及放射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所以,还要借助灌肠、结肠镜、黏膜活检及手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帮助最终确诊。这样不仅可以确定是否患有此病,还可以进一步确定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病情分期、肠外表现及并发症。

自从患病后,我作过许多次检查,可检查结果却经常不一致,有的说是“息肉”,有的说“水肿”,总之五花八门,让我困惑不已。

河北石家庄宋先生: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于直肠与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少数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涉及回肠末段,又称为“倒灌性回肠炎”。早期结肠黏膜可见水肿、充血与灶性出血,继而形成脓肿、融合、溃破,慢慢发展融合成大片溃疡。溃疡多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重症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发生穿孔。

炎症反复发作,可有大量新肉芽组织增生形成息肉状突起,称炎性或假性息肉。肠腺体减少、瘢痕形成、痉挛与肥厚,可引起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少数可癌变。由以上可见,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十分复杂,“水肿”、“息肉”都只是它各种病理改变中的一种,因此,您的检查结果“五花八门”也就不足为奇了。

患了溃疡性结肠炎后,服用哪些药物治疗比较好?

山东青岛卢先生:

在国外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的手段是手术切除病变的结肠。而我国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目的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

一般治疗主要是加强支持疗法,静脉高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止痛;控制合并感染。常用的药物有水杨酸偶氮磺胺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每天4~6克,起效后降至每天2克维持1~2年。美沙拉秦(5-ASA)局部抗炎作用优于SASP,而且无前者副作用,是智能型药物。通过感应肠道的pH值的变化,而在回肠末段和结肠持续释放有效成分,达到缓解黏膜炎症和临床症状的作用,仅有头痛、头晕、恶心、消化不良、肌肉疼痛和发烧等轻度副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抑制自体免疫,减轻中毒。硫唑嘌呤用于顽固、反复发作的患者,但有胃肠反应、白细胞下降及药疹等副作用。另外,许多中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也十分有价值。如双黄片、肉蔻四神、葛根芩连均可选用,与西药联合作用,可提高疗效。

通过综合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型患者一般可控制。但对反复发作型、暴发型、重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差。

我的老父亲患溃疡性结肠炎有几年了,今年又犯病住院,医生建议他做手术。请问,一定要做手术吗?

北京宣武牟女士:

在您的来信中,没有具体介绍您父亲的病情,也没有化验检查的结果,因此无法下结论他是否应接受手术。在临床上,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合并大出血、穿孔,明确或高度怀疑癌肿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损害、中度异型增生者,为防范病变恶化,必须手术治疗。当出现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合并中毒性巨结肠、静脉用药无效者;内科治疗症状顽固、体能下降、对类固醇激素耐药或依赖者;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坏疽性脓皮病、溶血性贫血等肠外并发症者,可适当考虑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自从患病以后,我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小心谨慎,可还是免不了反复发作,请问我该怎么办?

湖北黄冈徐女士:

首先,您的日常饮食要卫生合理,避免吃刺激性强、生冷及曾引起您过敏的食物。平时要加强锻炼、防止疲劳及精神紧张。有腹痛、脓血便等复发迹象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不要拖延。如果病程已有8~10年以上,应定期不间断地行监测性结肠镜检查。一旦组织学检查发现有异型增生,则要增加随访频率。治疗后病症好转或初步控制者,要坚持维持治疗,切不可随意停药,否则易复发。另外,认真回忆以往每次发病之前是否有相同的诱因,如果有,就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避免。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 第3篇

溃疡性结肠炎 (UC) 是一种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病情轻重不等, 多呈慢性、反复发作病程。近年患病率在我国有增加趋势, 由于本病治疗上尚缺乏特异性措施, 又有较多严重并发症, 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现代难治病, 其治疗方法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就UC的治疗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1.1 氨基水杨酸类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治疗轻中度广泛性UC患者的一线药物, 主要有柳氮磺吡啶 (SASP) 、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等。该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环氧化物酶, 阻断前列腺素合成控制炎症, 也可能通过抑制脂质氧化酶, 减少花生四烯酸及白介素达到抗炎作用。SASP一般口服给药, 3~4g/d, 分3~4次口服, 直肠栓剂适用于远端直肠型患者。部分患者口服后可出现头痛、恶心、白细胞下降、皮疹等不良反应。美沙拉嗪是治疗UC的新型药物, 国内外多项研究[1,2]显示美沙拉嗪在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SASP, 能有效缓解UC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安全性较好, 逐渐取代了SASP成为治疗轻中度UC的首选药物。但此类药物需长期服用, 且价格昂贵, 所以临床依从性比较低。

1.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皮质激素对于UC的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已被公认, 是治疗中重度且其他保守治疗疗效欠佳的UC一线药物, 主要作用机制是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 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抑制血管扩张和白细胞浸润, 调节免疫功能, 缓解临床症状。传统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有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用药原则为起始足剂量用药,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300mg冲击治疗, 如病变仅限于直肠, 可给予激素灌肠局部用药, 疾病缓解后逐步减量, 一般3~4个月内停药, 最多不超过半年[3]。注意防止库欣综合征、高血糖、高血压、骨质疏松或骨折、消化性溃疡、水肿等副作用。新型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布地奈德、二丙酸氯地米松等, 此类与皮质激素受体具有高亲和力, 局部浓度高, 抗炎作用强吸收后经肝脏首过清除迅速, 全身不良反应少, 疗程较一般糖皮质激素制剂长, 甚至有主张用于维持治疗者[4]。口服控释剂或局部结肠给药治疗UC均有很好效果。

1.3 抑酸抗溃疡药和黏膜保护修复药

H2受体阻滞剂对结肠肥大细胞所释放的组胺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5], 具有与甲硝唑类药物相类似的化学结构, 可通过强大的抗菌作用发挥治疗效果;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能抑制胃肠分泌, 减少胃肠液对溃疡面的进一步损伤;胃黏膜保护药瑞巴派特可以保护胃肠黏膜, 修复溃疡面。曹江[6]等对48例UC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有效率为91.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刁兴元等[7]采用瑞巴派特联合强的松和黄连素治疗患者21例, 总有效率90.5% (SASP组80.9%) , 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1.4 降血脂药普伐他汀

普伐他汀除可以使胆固醇水平降低、稳定斑块、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外, 还具有相对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由于氧化损伤是炎症发生发展的一个明确因素, 越来越多的炎症性疾病应用普伐他汀进行治疗, 如:肝细胞损害、脉管炎、心肌慢性损害等, 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含量、抑制超氧化阴离子的产生、减少自由基、免疫调节、抑制细胞增殖等有关[8], 多项研究[9,10]显示普伐他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对照组比较, 有效率明显增加, 复发率低, 但需密切观察降血脂药的肝功能损害、横纹肌溶解症等副作用。

1.5 抗生素

UC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 尤其以致病性的肠球菌、变形杆菌、酵母菌的增加和益生菌双歧杆菌的减少为特征。抗生素多用于重度UC或有严重并发症的中毒性巨结肠病例。常用药物为喹诺酮类和抗厌氧菌的甲硝唑或替硝唑, 后者除抑制肠内厌氧菌外尚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1.6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 主要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益生菌被定义为活的微生物, 当摄入足够数量时能发挥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作用, 常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非致病性酵母菌和复合益生菌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与UC的发生密切相关, 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多触发了肠道的炎症反应, 有人甚至提出“无菌则无炎症性肠病”的观点[11]。益生菌发挥作用的机制包括[12]: (1) 与致病菌竞争消化道上皮的附着位点发挥占位定植的作用,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促进受损黏膜修复。 (2) 调节肠道上皮屏障功能, 改善肠黏膜的通透性。 (3) 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功能, 提高免疫力。 (4) 通过上调抗炎免疫因子水平并且阻断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 产生抑菌物质而发挥抗肠道炎症作用。孟华辉[13]研究显示微生态制剂联合SASP治疗与对照组单用SASP临床疗效比较:有效率为97.8%, 显著高于对照组8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魏思忱[14]等研究亦显示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疗效。

1.7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药是治疗UC的二线药物, 目前常用药物包括硫唑嘌呤 (AZA) 、巯基嘌呤 (6-MP) 、甲氨蝶呤 (MTX) 、环孢素 (CY) 、他克莫司等。AZA和6-MP通过抑制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细胞增殖, MTX主要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阻碍DNA合成。对激素依赖或维持缓解期UC治疗有效, 但药物起效较慢、毒性较大, 具有骨髓抑制、急性胰腺炎、发热、肝炎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环孢素是一种具有强免疫抑制作用的脂溶性多肽, 通过抑制T细胞IL-2的产生, 影响免疫反应的诱导和进展, 从而发挥作用。环孢素在重症UC的治疗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助于避免外科手术治疗[15], 但需注意肾毒性、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他克莫司是一种钙调节神经蛋白抑制剂, 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T细胞的激活, 被应用于克罗恩病合并肠瘘和难治性UC的患者[16]。长期应用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直肠炎效果好[17], 但存在肾毒性、剂量依赖性等, 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2 生物靶向治疗

生物靶向治疗已经逐渐从试验室走向临床。英夫力西是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A (TNF-A) 的单克隆抗体, 1991年, Murch等[18]报道发现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TNF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群。又有报道提示UC患者肠黏膜、粪便中存在高浓度的TNF[19];认为TNF-α在克罗恩病和UC的肠道炎症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英夫力西单抗能有效阻断TNF的作用, 是一种有效的抗炎因子。目前它已经作为UC的二线治疗药物, 可作为环孢素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治疗[20], 且安全性好于环孢素[21]。亦有多项研究[22,23]显示英夫力西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抵抗UC有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2012年9月及2013年5月美国FDA批准雅培公司的阿达木单抗 (adalimumab/Humira) 及Simponi (golimumab) 用于治疗治疗免疫抑制剂如皮质激素、硫唑嘌呤不能奏效的中、重度UC患者, 对UC患者的治疗又增添了新的治疗药物。

3 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肠道干细胞等。肠道上皮干细胞具有持续更新与分裂增殖能力, 能修复受损肠道黏膜并恢复正常功能, 因此骨髓干细胞移植增强了肠道上皮修复能力。另外, 干细胞可以调节肠道免疫, 同时具有免疫抑制能力, 可抑制T、B淋巴细胞的活化, 降低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作用和它们的功能。国内外多篇研究报道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24,25], 但干细胞移植治疗最佳时机的选择、移植适应证的选择、合理的预处理方案、如何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发症的防治、如何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等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4 中医中药

中医认为UC属于“久泻”、“肠癖”等范畴, 其病位主要在肠道, 病变涉及多个内腑脏器。西药治疗UC用药时间较长, 不良反应多且容易复发, 中医提出了根据UC患者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方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口服加灌肠、针灸及脐疗、贴穴、配合电磁波等多种疗法来综合治疗UC,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5 手术治疗

目前UC仍以内科治疗为主, 国外报道其需要外科干预的比例占20%~30%。UC的绝对手术适应证:大出血、肠道穿孔、癌变或疑为癌变。相对手术适应证: (1) 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UC, 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宜更早进行外科干预; (2) 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不良反应已影响其生活质量者[26]。

UC手术方式及选择包括乙状结肠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回肠贮袋造口等。国外也有腹腔镜辅助回肠末端贮袋肛管吻合术的报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及有无癌变等来进行选择。常见并发症有盆腔感染、吻合口漏及狭窄、肛瘘、回肠阴道瘘、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指征掌握是否得当、手术设计是否合理、术者技术熟练程度、经验的累积及并发症能否及时的处理有密切关系。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治法;实验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疑难病,现代医学对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在我国此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医对此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其发病的主要症状特点,此病大体上相当于中医的“下利”“久泻”“久痢”“肠癖”“痢疾”等范畴。现通过收集近5年中医药治疗UC的文献,总结UC的病因病机、治法及实验研究,希望能初步构建治疗UC框架,对提高UC的诊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1病因病机

目前,西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学尚不明确。一般与免疫异常有关,寄生虫、肠道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创伤、遗传等可能为诱发因素。戴宝林[1]认为UC多属本虚标实之象,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湿热是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损害。危北海等[2]认为本病多因初起外邪留滞于大肠,郁热破血致病。其病变可涉及气分与血分。初期多属气分,久病则在血分。焦君良等[3]认为本病是因局部毒邪壅滞,产生包括各种致病因素的毒邪以及病理产物的毒邪,阻碍气机,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病延日久,必将毒瘀壅滞,进而化瘀成痈,损及脏腑,耗伤正气,而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提出了“从痈论治”治疗观。俞宜年等[4]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久泻、腹痛”范畴,临床多见气血同病,多以肾阳亏虚为本,以肝郁、湿热、血瘀等为标。

2治法

2.1分期论治王新月

认为在活动期以清热化湿为主,兼以调气行血为辅;在慢性持续期以温补脾肾为主,兼以涩肠固脱为辅;在缓解期以温中补虚,除湿导滞为主。谭丹[6]认为本病不管是在活动期还是在缓解期,脾虚作为其基本病机都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之中的。在活动期以祛邪实为主,缓解期以兼顾其他脏腑的虚弱。李乾构[7]认为在活动期以健脾助运、清化湿热为主;慢性缓解期则以健脾补贤、除湿导滞为主。

2.2分型论治张相安

将本病分为脾虚夹湿型,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调气化滞;血瘀肠络型,治以活血化瘀、理肠通络;脾肾两虚型,治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肝脾不和型,治以疏肝健脾、调气活血;及气血两虚型治以补益气血化滞。黄文武[9]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型、寒热错杂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益胃;寒热错杂型治以温阳泄热、寒热并用;肝郁脾虚型治以佐肝补脾。

3实验研究

3.1单味药席向阳

运用防风,采用DNBS/乙醇造模,测定COX-2含量;大鼠处死后取全结肠,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肠黏膜变化情况,表示中药防风能阻止UC的进一步发展,肯定了防风对UC的疗效。郑子春[11]研究发现黄柏显著降低IL-1β,升高IL-10水平,对主要的致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UC治疗可起到辅助抗炎作用。陈玉杰[12]采用蒲公英水提物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研究发现蒲公英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组织形态学与病理组织学评分显著下降,血清IL-6显著下降,IL-10显著升高,TNF-α显著下降。

3.2中药复方梁丽等

用乌梅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研究发现,乌梅丸组和美沙拉嗪组中β2AR、β-arrestin2的表达显著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表达率有统计学意义。朱向东等[14]研究发现痛泻药方对TNBS/乙醇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PPAR-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对黏膜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ImRNA和ICAM-I蛋白表达有下调作用,从而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起到治疗UC的作用。赵益等[15]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能够降低血浆中MPO、H2O2、NO、MDA、P-selectin、IL-18的表达,以及提高血浆SOD、IL-4的表达。说明葛根芩连汤通过增加机体抗氧化用,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从而降低UC大鼠结肠组织细胞损伤,达到治疗目的。赵秋枫等[16]将复合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分为两组,分别为甘草泻心汤组和美沙拉嗪组。观察肠道菌群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两组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增加,大肠杆菌含量减少,表明在抑制炎症方面,甘草泻心汤与美沙拉嗪都起到了治疗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UC的基本病机多以本虚标实为根本,外邪、血瘀、情志等为诱因。治法多从分期与分型出发。中医药在治疗UC的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现阶段动物实验研究证明了中医药治疗UC的疗效,但并未诠释UC的发病机制。并且现阶段的实验多为单一药物或单一组方与西药治疗组进行对比,缺乏多种药物或多组方相互之间的对比验证。而且选取的理化指标过于单一,不足以提供充足的证据去验证实验效果。因此,对UC的实验设计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误诊1例 第5篇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性;误诊

[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6—0123—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中伴有黏液和脓血,常伴有里急后重感。临床表现及各种症状体征与菌痢极为相似,故遇见此类患者不应轻下结论,以免误诊。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因腹痛、腹泻2 d来诊。患者既往体健,自诉腹痛,以左下腹为重,腹泻,(6~8)次∕d,大便为黏液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感,恶心,无呕吐。查体:T:37.8℃,神志清,精神差,腹软,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6~8)次/min。血常规:WBC:14×109/L,N:0.82.大便常规:潜血++,白细胞(2~3)/HP。结合症状体征,于2011年5月以“急性菌痢”收入院,给予静滴头孢曲松纳2g/d、庆大霉素24万U/d等对症治疗,5d后复查,T:36.5℃,血常规:WBC:9×109/L,N:0.71,大便常规:潜血(+++),白细胞4~6/HP,大便(4 ~5)次/d。考虑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转送上级医院申请结肠镜行肠道检查,镜检所见:回盲部、升结肠、肝区、横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血管纹理模糊,部分黏膜可见点状糜烂及黏液附着。后以“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 初发型 活动期 中度)”收入上级医院,给予口服柳氮磺吡啶片1.0 g,4次/d,云南白药0.5 g,3次/d,叶酸片5 mg,1次/d,奥替溴铵片40 mg,3次/d,甲硝唑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3周后复查,血常规正常,大便常规潜血(+),腹痛、腹泻症状消失,令其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柳氮磺吡啶片及云南白药胶囊治疗,3个月后回院复查肠镜示结肠黏膜平滑有光泽,血管纹理清晰,嘱其继续口服柳氮磺吡啶片满1年并戒辛辣刺激食品,随访至今未出现反复。

2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多数起病缓慢,症状体征常持续存在或者缓解期与发作期反复交替甚至持续加重,少数突然起病,偶有急性暴发性过程。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本病按病情轻重可分为三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可根据腹泻次数、腹痛程度、便血多少及全身症状轻重来判断[2];如果按照病程经过可分为四型: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四型可相互转化;按病变范围可划分为六个部位:全结肠炎、区域性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右半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及直肠炎;按病态可分为两期:活动期和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多累及黏膜浅层,而结肠镜检查既能直接观察到黏膜的表现,又能钳取可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所以是本病最有意义的诊断方法。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应作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既可直接观察肠黏膜变化,又可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病变范围、程度、分期、有无癌变,对计划治疗有很大的价值,故结肠镜检查近来已被绝大部分医院列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规和必须检查。在平时的鉴别诊断过程中,除了菌痢可用结肠镜鉴别外,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更加相似的克罗恩病也必须在结肠镜下才能鉴别。一项对357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结肠镜鉴别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准确率达到89%;其余11%患者中,7%诊断为结肠炎而未能分型,仅4%诊断错误。当然,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严重病变患者的误诊率要明显高于轻度病变患者。在基层没条件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可行X线钡剂灌肠检查,早期可见肠黏膜紊乱,结肠袋形加深,肠壁痉挛、溃疡所引起小刺状或锯齿形阴影。晚期可见结肠袋消失,肠壁呈管状,肠腔狭窄、缩短以及息肉所致的充盈缺损。初次发生的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不典型者,可暂时不作出最后诊断,通过各种手段随访3~6个月,观察随访期间的发作情况。本病并无特异性改变,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病因均可引起类似的肠道炎症改变,所以只有在认真排除各种可能有关的病因后才能作出本病诊断。

本例病例误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接诊医生知识面窄,对溃疡性结肠炎认识不足,考虑问题不全面。②初发型以肠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溃疡性结肠炎很少见,易导致医生的忽视。③受医疗条件限制,很多基层医疗单位无法开展结肠镜检查项目,而这是本病诊断及与其他疾病鉴别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基层临床医生工作中,除了单学科深入学习外,还要重视多学科交叉学习,使基层医生都能够熟悉相关专业疾病临床特点,提高认识,反复思考,抓住重要细节,当诊断后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要拓宽思路,完善检查,综合分析,必要时及时转诊。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内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0—414.

[2] 胡利群,张莲香,张连凤. 附子理中丸联合五维他口服溶液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与分析[M]. 中国医学创新, 2012,(93):46.

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 第6篇

1心理护理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使患者从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 甚至情绪易于激动、烦躁不安。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 消除其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以产生最佳治疗效果。

2饮食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摄入减少, 肠道吸收不良, 影响了营养的吸收, 因此饮食特别重要。饮食不节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反复或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必须有合理的饮食及充足的营养支持才能促进疾病的愈合。重度患者禁食, 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轻中度患者采用无蛋白要素饮食, 防止肠道变态反应。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的清淡、少渣、富有营养的食物, 禁食冷饮、水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葱、姜、蒜、辣椒及不洁食物, 忌浓茶、牛奶, 戒烟酒, 并限制乳制品的摄入, 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减轻炎症反应, 控制症状。所有患者均补充足够热量、维生素、电解质。进食逐渐由流质过渡到软食、普食, 禁止食用可引起变态反应的食物。

3灌肠护理

灌肠液的温度:一般患者灌肠液温度为37 ~39℃, 但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差异及天气情况, 适当调节。如果温度太低, 患者会感到不舒服;如果温度太高, 可导致肠道松弛, 肠壁血管扩张, 肠蠕动加快, 不利于药液保留。灌肠时间:宜选择在患者腹泻较集中的时间之后, 这样能使药物在肠道保存时间更长些, 使之充分吸收, 发挥药效。通过临床观察, 一些患者在1~2 d内不太适应, 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较短, 但适应以后均能保留在8 h以上, 最长可达14 h。灌肠时插入深度:一般为16~18 cm, 同时根据结肠炎病变部位, 适当调节插管深度, 如果病变在乙状结肠中段, 插入深度不能低于18 cm, 这样既能避免药物直接进入直肠, 又能使灌肠液注入速度减慢, 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强度减小, 从而使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相应增加, 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灌肠的速度:因灌肠速度不宜过快, 故采用一次性插管, 这样不仅可以控制速度, 保证100 ml药液在20~30 min灌完, 而且还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对患者有保护作用。灌肠时体位:患者采用侧卧屈膝位, 以便于操作。如果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 可取左侧卧位;如果在回盲部, 可取右侧卧位, 为防止药液外溢, 灌肠后臀部应垫高15~20 cm, 保持30 min左右。

肠操作注意事项:①灌肠前嘱患者排净大便, 约10 min后再行灌肠, 这样有利于药物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达到治疗效果。②灌肠时动作要轻柔、特别是有痔疮的患者, 插管时嘱患者做深呼吸, 减轻腹压, 使肛门括约肌松弛, 从而顺利插入所需深度。④灌肠时应仔细观察患者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慌等, 应立即停止灌肠,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灌肠后也要观察患者反应, 如果患者有腹痛、腹胀等不适, 应及时处理, 以保证灌肠效果。

4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 一般呈慢性迁延过程, 病程长, 症状反复出现, 往往使患者心理负担重。临床上采用少量保留灌肠将中药注入结肠, 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控制了局部的感染, 具有良好的解痉作用, 能抑制肠蠕动, 改善局部的炎症及病变的修复。在中药灌肠的同时, 配合选用合理的中成药进行全身治疗, 这样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

摘要:目的 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方法 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全部采用点滴式药物保留灌肠的观察, 并对其实施了相应的心理、饮食及灌肠的护理。结果 有效率达90%。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易反复, 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并对其实施了相应的护理, 提高了治愈率, 减少复发。

关键词:结肠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4) :236-239.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进展 第7篇

1 发病机制

1.1 流行病学特征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现代社会的疾病, 并且自20世纪中期以来它们的发生率在发达国家不断升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为每年1.2~20.3例/10万人, 该病与吸烟、高脂和高糖饮食、用药、应激以及高社会经济状况相关。炎性肠病还与阑尾切除术相关。

1.2 遗传特征

遗传研究表明,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基因变异性基因变异体均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 并且这两种类型的炎性肠病有共同的通路。溃疡性结肠炎似乎在遗传上和克罗恩病一样呈异质性, 但考虑到涉及的基因数量多和每种基因的加性效应小, 因此遗传复查当前不适用于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

1.3 微生物学特征

健康取决于有益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肠道健康也肯定如此, 特别是在结肠, 结肠拥有比任何其他器官更大量和更多样的微生物[2]。肠道免疫系统通常可耐受这种微生物负荷, 据推测, 耐受性的破坏是炎性肠病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3]。

1.4 黏膜免疫应答

肠道稳态需要一种对微生物区系的控制性固有免疫应答, 这种应答由上皮和免疫细胞上的toll样受体 (TLR) 和核苷酸结合低聚反应结构域 (NOD) 样受体识别[4]。这一识别过程导致耐受, 但当该过程失调时, 则接着发生炎症。在炎性肠病患者, 促炎细胞因子, 例如:白介素-1B、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和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 (TL1A) 的产生普遍增多。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体液性和细胞性适应性免疫异常。Ig M、Ig A和Ig G水平升高在炎性肠病常见, 但溃疡性结肠炎有Ig G1抗体水平的不呈比例升高[5]。

1.5 上皮细胞和自身免疫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通常不延伸至小肠并且发生于上皮近端, 因此该病的发病机制涉及结肠细胞。XPB1基因 (其产物是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的一种成分) 的变异体和炎性肠病有关联, 从而加强了炎性肠病发病机制涉及结肠细胞这一观念[6]。自身免疫有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2 临床表现

2.1 症状、临床病程

有或没有黏液的血性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征, 发病通常为渐进性, 经常伴随周期性自发缓解和随后复发。活动性疾病表现为始于直肠的黏膜炎症 (直肠炎) 以及在一些病例蔓延至结肠其余部分, 虽然直肠炎通常伴有排便急迫和排出鲜血, 但有可能矛盾地发生便秘。直肠乙状结肠炎、左侧结肠炎、广泛性结肠炎或全结肠炎有可能导致腹泻、频繁排出血液和黏液、排便急迫或里急后重、腹痛、发热、不适和体重减轻, 这取决于疾病的范围和严重程度[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预后通常良好, 结肠切除率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多数患者可缓解[1]。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活动性的评估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诊断检查并做出治疗决策。

2.2 并发症

广泛性或重度炎症患者有可能发生急性并发症 (例如重度出血和中毒性巨结肠) , 其他问题 (例如上皮不典型增生或癌症) 有可能在疾病慢性期出现。癌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的持续时间长 (无论临床活动如何) , 广泛受累, 年轻发病, 重度炎症, 存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以及结直肠癌家族史。10%~30%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累及各器官和系统 (例如关节、皮肤、肝、眼、口和凝血) 的肠外表现, 这些表现可先于症状的发生, 或与肠道表现平行出现和演变。

3 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的准确诊断包括确定炎症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可为选择最合适治疗和预测患者预后提供依据。需要同时进行内镜检查及活检以确定特异性和组织学特征。

3.1 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显示一处始于肛门直肠交界并向近端延伸的均匀炎性黏膜, 并由从受累黏膜向正常黏膜的突然或逐渐转变。在轻度溃疡性结肠炎, 黏膜有颗粒状、红斑状外观, 伴脆性以及血管模式丧失。在中度疾病, 糜烂或微小溃疡明显, 而在重度溃疡性结肠炎, 通常可见浅溃疡伴自发性出血。在全结肠炎, 炎症止于回盲瓣, 偶尔有远端回肠的有限受累, 这种病况称为倒灌性回肠炎[8]。

3.2 组织学评估

溃疡性结肠炎炎症特征性地局限于黏膜层, 在病变活动或缓解期, 细胞浸润的密度和组成有变化。浸润主要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粒细胞组成, 后者在急性发作期特别显著, 并聚积在隐窝脓肿中[9]。其他典型特征包括杯状细胞缺失、隐窝结构扭曲、隐窝密度降低和溃疡, 考虑到长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癌症危险, 因此寻找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很关键。组织学检查显示的疾病严重程度有可能不一致, 例如, 即使在内镜检查显示静止疾病的患者, 组织学结果也有可能显示重度疾病。

3.3 实验室检查

血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量以及粪便乳铁蛋白或钙防卫蛋白的水平有助于确定炎症的严重程度。

4 治疗

4.1 药物治疗

根据当前基于共识的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选择应考虑临床活动性水平 (轻度、中度或重度) , 并结合疾病的范围 (直肠炎、左侧疾病、广泛性疾病或全结肠炎) 以及随访期间的病情和患者的意愿[7]。

4.1.1 诱导缓解

柳氮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类 (美沙拉秦、奥沙拉秦和巴柳氮) 经口服、直肠 (以栓剂或灌肠剂的方式) 或两种途径同时给药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治疗, 预期缓解率约为50%[10]。轻至中度直肠炎可用美沙拉秦栓剂 (1 g/d) 或灌肠剂 (2 g~4 g/d) 治疗, 大多数患者在2周内临床缓解, 根据需要可重复治疗。如果这种治疗失败, 则5-氨基水杨酸灌肠剂 (2 g~4 g/d) 或糖皮质激素灌肠剂[氢化可的松, 剂量为100 g/d, 或新制剂 (例如布地奈德或倍氯米松) ]是下一步治疗[12]。对直肠给药没有反应的患者可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 (最大40 mg泼尼松或其等效药物) 。

轻至中度左侧结肠炎至广泛性溃疡性结肠炎初始最好用直肠和口服5-氨基水杨酸 (最多4.8 g/d) 联合治疗[12]。直肠治疗或口服5-氨基水杨酸难治性轻至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是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抵制剂 (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 治疗的候选者。对最大剂量的5-氨基水杨酸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没有反应的患者应给予静脉输注糖皮质激素[13]。对于持续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和对这种治疗没有反应的患者, 英夫利西单抗 (一种抗TNF-α的单克隆抗体) 似乎是一种好的治疗选择, 在0周、2周和6周时使用, 剂量为5 mg/kg体重[14]。

4.1.2 维持缓解

在获得缓解后, 目标是维持无症状状态, 可通过各种药物来实现, 糖皮质激素是例外, 该药在维持治疗中没有地位, 因为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有显著的副作用。口服和经直肠给予5-氨基水杨酸对远端疾病患者维持缓解的疗效均大于安慰剂[15]。当5-氨基水杨酸无效或不能耐受时或当患者依赖糖皮质激素时, 建议 (使用) 巯嘌呤类 (例如硫唑嘌呤, 剂量为2.5 mg/kg, 或6-巯基嘌呤, 剂量为1.5 mg/kg) , 虽然这些药物有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达到最大效应。

4.2 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第8篇

1 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指征

手术指征: (1) 急性肠穿孔。 (2) 不能控制的肠道大出血。 (3) 中毒性巨结肠。 (4) 重型患者在积极的内科治疗下病情继续迅速恶化。 (5) 长期内科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 难以维持接近正常的工作生活者。 (6) 发生癌变和不能排除癌变可能者。

2 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 (1) 完善所有相关检查; (2)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贫血可少量多次输血; (3) 术前3d予以少渣、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 (4) 严格准备肠道, 予以泻药, 术前作清洁灌肠; (5) 予以口服抗生素, 庆大霉素或甲硝唑口服3d; (6) 术前配血400mL左右, 放置胃肠减压管。

3 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病变范围以及身体状况而定, 原则是切除病变段所有肠管。具体方式: (1) 全结直肠切除、永久性回肠造口术: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采用, 此手术不但彻底切除了病变可能复发的部位, 也解除了癌变的危险, 因而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手术的经典标准及衡量其他手术的基础, 其优点是完整切除病变部位, 也解除了癌变的危险, 从而达到痊愈, 但是不足之处是位于腹部回肠造漏口排便不能控制,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 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该手术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保留直肠、肛管功能, 使患者免除实行回肠造瘘口而采用的, 但是该手术没有彻底切除病变的复发部位, 存在容易复发的风险及癌变的风险。 (3) 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残留直肠黏膜有疾病复发及癌变危险, 因此仅适用于病变较局限、不累及直肠且有条件定期密切随访者, 该手术目前已很少应用。 (4) MPIA术:全结肠切除加直肠黏膜剥脱及直肠肌鞘内回肠肛管吻合术。即切除全部病变, 又重建肠道, 彻底消除了病变复发和癌变的风险, 近10余年来, 多数学者认为MPIA手术设计是合理的,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及熟练, 并发症可预防及减少, 手术效果满意。术式已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为理想的选择。 (5) 对于急性中毒性巨结肠或者病情严重, 患者全身情况差, 不允许一次手术时, 可采用分次手术。

个人体会:为保证贮袋血供良好,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直肠下段黏膜与肌层之间分离, 无论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都要细心耐心, 不要分破黏膜, 并要仔细止血。因直肠黏膜剥离完全而又未损伤直肠及肛管括约肌, 术后多数能有良好排便控制能力。 (2) 游离回肠, 使之达到肛门, 既不要破坏回肠末端血运, 也不能有张力。 (3) 回肠与肛管吻合要用肠线做全层间断缝合, 先做上下左右4针定位缝合, 然后在针距间加针缝合, 估计一圈需要10针左右, 吻合也可用端-端吻合器进行吻合。

4 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1) 吻合口漏, 行MPIA术式的患者, 术后常规置盆腔或骶前引流管和肛门引流管。保证回肠袢血运良好, 吻合口无张力, 以及良好的缝合。一旦发生吻合口漏, 先给予禁食水, 保持引流通畅, 加强静脉营养支持, 大多可在半月左右愈合;如半月后仍有较多肠液流出, 应行造口术。 (2) 盆腔感染:盆腔感染可有多种因素所导致, 治疗主要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热疗、理疗等。 (3) 营养并发症:由于回盲瓣可延缓食糜排至结肠, 有利于其更完全吸收, 故行MPIA术式的患者, 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故早期加强静脉营养, 待机体逐步代偿后逐渐停止, 予以容易消化高蛋白, 高维生素饮食。

5 结束语

溃疡性结肠炎是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目前其外科治疗仍无理想的方案, 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 结合内科治疗反应来决定, 必须严格把握好手术适应症,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深入, 治疗方法将逐渐完善。另外, 患者心理因素, 与本病有密切关系;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做好患者心理疏导, 对本病治疗起着很好辅助作用。总而言之, 近年来,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取得很好的进展, 把握好手术适应症,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可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外科手术,溃疡性结肠炎

参考文献

[1]郭彭, 马振峰, 高峰, 等.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20) :1435.

[2]毕经彩.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治疗[J].安徽医药, 2001, 5 (1) :6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 第9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是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 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逐渐上升, 病程长, 呈慢性经过, 常有发作期及缓解期交替,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选取临床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临床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对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消化科住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60例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21例, 发病年龄17~77岁, 平均 (41.5±15.0) 岁。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粘液脓血便、腹痛、腹泻。

2一般护理

2.1 休息与活动

病房应安静、舒适。急性发作期或重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以减少胃肠蠕动, 减轻腹泻、腹痛症状。缓解期或轻型患者应注意休息, 减少活动, 防止劳累, 避免情绪激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

2.2 饮食护理

急性发作期患者应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病情严重者应暂禁食, 病情严重者应禁食,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给予胃肠外高营养治疗, 深静脉滴注葡萄糖、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维生素及必需的微量元素等, 病情缓解后, 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使肠道得以休息, 有利于减轻炎症和控制症状。给予高营养低纤维饮食。低渣饮食中要避免的食物有全麦食品、壳果类食品、生的水果、生的蔬菜、油炸鸡蛋和油炸土豆片等。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不饮咖啡, 禁烟酒, 忌食牛乳或乳制品, 因其可能是本病的致敏食物。

2.3 病情观察及护理

观察排粪的次数、颜色、性状及量。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腹痛变化, 如毒血症明显、高热伴腹胀、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或出现腹膜刺激征提示有并发症。遵医嘱给药, 采用舒适的体位, 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巧。物理降温, 可用冰袋冰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等, 必要时给予退热剂。保护肛门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手纸应柔软、动作要轻柔;排便后可用温开水清洗肛门及周围皮肤, 必要时可局部涂抹紫草油或鞣酸软膏以保护皮肤。选择个性化的灌肠时间, 行保留灌肠治疗前, 患者应排尽大、小便, 取左侧卧位, 抬高臀部10 cm左右, 使药液不易溢出, 灌肠速度缓慢。

2.4 用药护理

注意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1]。告知患者及家属坚持用药的重要性, 说明药物的具体服用方法及不良反应。嘱患者餐后服药可减轻消化道症状, 服药期间要注意观察, 定期复查血象;糖皮质激素要严格按疗程服用, 不可随意停药、减药, 防止出现反跳现象。应用糖皮质激素嘱患者不可随意停药, 防止反跳现象。应用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可出现骨髓抑制的表现, 需注意监测白细胞计数。出现异常情况如疲乏、头痛、发热、手脚发麻、排尿不畅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 以免耽误病情。

2.5 心理护理

由于病程迁延反复, 大多神经过敏, 抑郁或焦虑;或因排便次数多。患者进行有关炎性肠病发病、复发、症状控制等方面的教育。护士要经常与患者接触、交谈,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以评估焦虑的原因及程度。向患者说明紧张焦虑可增加胃酸分泌, 诱发和加重溃疡。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 实施个性化心理指导, 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鼓励其保持乐观情绪, 调节心理状态, 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2]。同时还要注意饮食护理, 饮食应有规律, 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酸、肥腻、过冷、过硬等刺激性和不利消化食物, 忌饮酒、浓茶及咖啡等。向患者解释本病的规律及治疗效果, 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介绍松弛技巧及分散注意力措施, 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注意环境安静, 减少刺激,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以减轻、消除焦虑情绪。

3讨论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有关知识, 了解本病的长期性、反复性;说明良好的心态及正确自我护理对缓解症状、控制病情、预防复发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自觉地进行自我护理和自我心理调节, 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嘱患者坚持治疗, 遵医嘱用药, 不能随意更换药物或停药;讲解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 出现异常情况如头痛、疲乏、发热、手脚发麻、排尿不畅等症状要及时就诊。教会患者进行病情观察, 定期门诊复诊。告知患者及家属中毒性结肠扩张、大出血、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的表现, 使患者能及时发现并就诊。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85-1788.

溃疡性结肠炎离肠癌远吗 第10篇

如何判断本病有癌变可能?单凭症状难以做出,必须依据活检即病理检查做出明确诊断。本病病理上主要特征是肠黏膜隐窝炎或隐窝脓肿形成,可见多发性黏膜糜烂、溃疡,可形成肉芽组织。如果在溃疡边缘处的肠黏膜上皮见有不典型增生,则提示有癌变的可能,为癌前病变。

本病癌变多见于广泛性结肠炎、幼年起病而病程漫长者。有文献报道起病20年和30年后癌变率分别为接近10%和20%左右。因此,对于较严重病例、病程漫长者和中老年患者,要重视复查肠镜和活检,监测病情,早发现癌前病变。

临床检验中同一种肿瘤可含多种标志物。肠癌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 (CA—199)和癌抗原242(CA—242)。本病患者视病情需要,必要时应检查这三种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肠癌的诊断。如果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特别是动态升高,则高度提示可能已经癌变。需要做肠镜、活检以及消化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落实诊断,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本病多数起病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爆发起病。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或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等,有的还伴全身症状。但仅凭临床表现,是无法与肠癌鉴别的,因为肠癌也可出现这些症状。对于起病缓慢的年轻病人,首先要考虑本病。对于急性起病的年轻患者,既要考虑本病,又要考虑急性菌痢,毕竟菌痢比本病多发;也可以先按急性菌痢实验性治疗,如果无效,必须抓紧做肠镜以鉴别诊断。对于中老年特别是老年患者,出现腹泻、脓血便或血便等症状,不论是缓慢起病,还是急性起病,肠癌的可能性都最大,必须立即做肠镜、活检以及影像学检查,从而做出正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对于病情反复发作、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者;或使用糖皮质激素虽可控制病情但不良反应太大,不能耐受者;以及累及全结肠的严重病变病人,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不仅可以治愈本病,更重要的是可以杜绝癌变的后患。患者应该保持良好心态,对缓解病情有积极意义,要同医生配合好,积极治疗,做好病情监测。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 第11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5例和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5例。溃疡性结肠炎组患者年龄20~40岁, 平均 (31±2.1) 岁, 男18例, 女17例;缺血性结肠炎组患者年龄50~78岁, 平均 (68±2.7) 岁, 男12例, 女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诊断标准: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符合临床典型表现, 即腹泻、腹痛并伴有里急后重感以及发热和贫血等全身表现, 结肠镜检查有特征性改变或经病理活检证实。缺血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便血, 纤维结肠镜检查有特征性改变, 并排除其他结肠病变。

方法:统计并记录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腹痛特点和常见并发症情况。选用我院的纤维结肠镜对患者进行检查, 并形成图像描述所观察到的结肠病变特点。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比较情况:溃疡性结肠炎组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腹痛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内镜特点等方面与缺血性结肠炎组存在差异, 两组差别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2]。其发病原因不明, 好发于20~40岁年龄阶段, 主要病变部位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病程较长, 多呈慢性、反复发作[3]。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是其主要症状, 其中以腹泻最为主要, 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失常等有关。除消化道表现外, 可有发热、贫血等全身表现和口腔黏膜溃疡、结节性红斑等肠外表现。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肠腔血管闭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肠黏膜缺血而发生病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以50岁以上的女性老年患者居多, 发病原因也较多, 主要与肠系膜动脉闭塞有关, 如创伤、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另外, 与血管的粥样硬化病变导致栓子脱落致肠系膜动脉栓塞有关[4,5]。腹痛、腹泻和便血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腹痛多为突然性、阵法痉挛性发作, 继而出现腹泻、血便。

溃疡性结肠炎和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病变部位均发生于大肠, 但其具体病变部位又有所区别, 前者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后者好发于左半结肠。两组患者均具有腹痛、腹泻和血便的典型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为主, 血便呈黏液脓血性。缺血性结肠炎则以腹痛和血便较为常见, 血便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漫长, 且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易反复发作;缺血性结肠炎病程则较短, 起病较急。纤维结肠镜检查均是诊断两组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各有内镜特点[6]。本研究中, 溃疡性结肠炎组内镜下黏膜充血水肿, 黏膜上可出现多发性表浅溃疡面, 并覆有脓血分泌物, 或出现假息肉。缺血性结肠炎组则出现黏膜糜烂面, 病变黏膜与周边正常黏膜分界清晰, 严重时可出现瘤样结节。可见, 两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 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的不同, 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与缺血性结肠炎组相比, *P<0.05

参考文献

[1]杜小娟, 贾淑云, 步磊, 等.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内镜特点相关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30) :5959-5961.

[2]李淑芳.缺血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比较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0, 19 (9) :726-727.

[3]田景绘.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2, 14 (32) :294-295.

[4]管海兵, 张春和, 沈斌.前列地尔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4) :66-67.

[5]Mahmoud M, Jeremy P, Jamie G.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isease association and outcome in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ischemic colitis[J].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 2013, 14 (5) :238-243.

上一篇:光电企业下一篇:促进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