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建设范文

2024-09-21

MIS建设范文(精选12篇)

MIS建设 第1篇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是一系列项目的集合,其特点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次性任务,有一定的任务范围和质量要求,有时间或进度的要求,受经费或资源的限制;管理信息系统有生命周期,它与项目周期基本一致。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MIS的开发

1.1 MIS的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通常,MIS项目的目标不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客户一般只提出一些初步的功能要求,而给不出确切的想法,提不出明确的要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所应达到的质量要求更多地由项目组来定义,而客户更多的是尽可能地审查,因此MIS的开发,应从用户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确立适度的开发目标和内容,使用户和开发者在一定程度上对MIS的开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便有效地安排和部署开发工作。

1.2 MIS开发团队的组成

MIS项目开发团队决定着其开发的成功与否,因为MIS开发的工作技术性很强,充满了大量的高强度脑力劳动,虽然随着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许多开发工具,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项目的各个分解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手工完成,可以说MIS的开发既是知识密集型项目又是劳动密集型项目[1]。

MIS开发的核心成果就是不可见的逻辑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开发人员发生变化,将会对开发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因为,没有深入掌握软件知识或缺乏信息系统开发实践经验的人员是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做到无缝承接信息系统的后续开发工作的。同时,这项工作对开发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责任心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团队的组成上要多加考虑,以免后期的开发工作受到影响。

1.3 MIS的开发原则

1.3.1 MIS 开发系统的思考原则

MIS开发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系统工程,其基本思想是将一切被研究对象均看成是一个系统,着重考察各个部分、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求得最满意的整体优化效果,具体地说就是在开发过程中采取自上而下(top-down)的总体规划,再由底向上(bottom-up)分步实施的方法,这样就将MIS的开发过程分为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两个基本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整个系统做结构化的划分,然后从高层到基层,从整体到局部,从一个组织的功能、机制、任务到其内部每一个经营管理活动的细节,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进行系统调查,明确系统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确定系统目标,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提出设备和系统软件的选型方案,制定系统实施计划、投资计划以及人员培训等[2]。

第二个阶段是编制具体程序模块,然后按一定结构形成一个个子系统,直至生成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任务是按规划对每个子系统进行详细调查,进行数据库规范化设计、代码设计、模块设计和程序设计等。

1.3.2 规范化标准原则

MIS的开发能够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开发的组织机构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因为信息系统实现整体优化的关键是提高组织者的管理水平,而不是取决于信息技术。要建立一个满意的信息系统,首先要从全局出发,制定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标准,理顺组织的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每项业务的范围,使整个组织在一个高水平的管理模式下运行;其次要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包括代码标准化和信息格式标准化。代码的标准化要尽量采用相应的国际编码或国家编码,以便于信息交流的进行;代码的长度不应太长,以节省存储空间和处理速度;要在代码中分段反映出一定逻辑含义,以便于进行信息检索和其他操作;注意留有一定的扩充空间,每一个代码段都应留有一定余地。

1.3.3 参与协同原则

MIS的开发不仅是开发人员的工作,而且是全体人员都必须关注的问题。MIS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改革、人员调配、机构调整以及各业务部门的协调、人力、物力和资金等的投入等重大问题,而主要领导的积极参与及通盘考虑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开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3]。

2 MIS项目的管理

MIS项目的管理涉及到项目的计划制定、进度估计、资源使用、人员配置、组织机构、质量监控等问题。

2.1 MIS的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MIS顺利进行的关键,包括进度计划、费用计划、人员计划以及质量保证计划和风险管理计划等。

MIS的项目计划可以是全程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或子系统计划。项目全程计划的制定应尽可能地留有一定余量和弹性;而阶段性的计划或子系统计划则可以按照近期精细、远期概略的方法开展,这样可以使开发团队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可以随着项目的开展,使客户对后期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具体和明确,阶段性计划和子系统计划可以随之精细化,而全程计划则可以保持大体上的稳定[4]。

2.2 人员管理

在MIS的开发中,人既是资本又是成本,人力成本一般是MIS项目成本构成中最大的一部分,因此要从人力资源的平衡和项目团队的组织管理这两个方面对人员进行管理。

MIS项目对人力的需求并不一直是保持水平的,它大致符合Rayleigh-Norden曲线的分布,呈现出前后期用人少、中间用人多的不稳定的人员需求状况[5](见图1)。

如果在开始阶段投入大量的人力必然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但如果在前期用人过少,到了开发中期需要人才时,又会显得人手不足而影响系统开发。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时就要在基本按照Rayleigh-Norden曲线配备人力的同时,尽量使某个阶段的人员稳定,并且确保整个项目开发期内人员波动不要太大,这就是人力资源的平衡。

项目团队的组织管理包括系统工作人员、程序员、操作人员、硬件人员、项目负责人等的人员管理,而管理人员的参预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由于管理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有时会出现矛盾[6]。另一方面,系统设计员和用户有时也会存在矛盾,计算机和用户的关系是计算机为用户服务而不是用户为计算机服务,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为此在项目管理上应采取措施加强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2.3 质量管理

对系统项目的要求不能只强调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和应该遵守的进度计划以及开发这个系统的成本,还要注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信息系统应该具备的质量标准,从而减少系统的使用维护费用,提高系统移植时的环境适应性,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同时,MIS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项目开发后的最终评价,还是系统开发过程中全面的质量控制。不仅包括系统实时的质量控制,也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时的质量控制;不仅包括对系统实现时软件的质量控制,也包括对文档、开发人员和用户培训的质量控制[7]。

3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要定期对其运行状况进行集中评价。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有质量评价和效益评价。

3.1 质量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如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和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

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如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或对应管理层的高低等。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深度,如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比例、外部信息的利用率等。

系统的质量,如系统的可使用性、正确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通用性等。

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

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2 系统的效益评价

系统的效益评价主要是衡量系统对用户的影响,即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给用户带来了多大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评价系统直接效益的主要指标是年利润增长额和投资效果系数。利润既反映了产量的增长,又反映着质量的提高和消耗的降低[8]。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后,用户利润增加的计算可用如下公式:

Ρ=(A2A1)/A1Ρ1+(C1C2)/1000A2

式中:A1,A2是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前后每千元产品销售总额(千元);C1,C2是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前后每千元产品的费用(元);P1 是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前产品销售利润总额(千元)。

投资效果系数反映了管理信息系统占用的资金与应用该系统后每年所获利润的对比关系。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说明效果越好[9]。

间接效益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后对组织管理各方面的广泛影响,如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经营发展战略和组织内部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影响、管理效果的优化、对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决策方法所产生的触动和改进、管理劳动性质的变化等。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

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络为基础的应用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式、共享式、全球式的互联网络系统。因此,安全对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是通过采用技术和非技术手段,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安全的设计和运行中的安全管理,使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保护,没有危险,使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受到妥善的保护,不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者泄漏系统中的信息资源,从而使管理信息系统能正常运行。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因素有数据的输入/输出、存取与备份,源程序以及应用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等的漏洞或缺陷,硬件、通信部分的漏洞、缺陷或遗失,还有电磁辐射、环境保障系统、企业内部人的因素、计算机病毒、“黑客”、经济间谍等[10]。

针对以上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因素以及其本身的脆弱性,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的基本安全要求:

用户身份验证 系统要识别进入者的身份并确认是否为合法用户,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要设计更为复杂的用户识别系统,每次远程输入用户联机口令都必须加密并变更密钥,以防被人截获加以冒名顶替。

存取访问控制 系统要确定合法用户对哪些资源享有何种授权,可进行什么类型的访问。

软件和数据的完整性 信息系统的软件和数据是不可非法复制、修改、破坏的,并且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信息交换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信息交换双方应能证实所收到的信息内容和顺序都是正确的;应能检测出收到的信息是否是过时的或是重复的。信息交换的双方要对对方的身份进行鉴别,以保证收到的信息是由确认的一方发送来的。

加密 在设计系统时,要利用密码技术对传输和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泄露,所采用的密码体制要有足够的保密强度,要有有效的密钥管理,包括密钥的产生、存储、分配、更换、保管、使用和销毁的全过程[11]。

防病毒 系统要有足够的防病毒能力,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更容易复制和传播。因此,对付计算机病毒必须以预防为主,要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染部位,增强系统对病毒的识别与抵抗能力。

防灾 灾害通常是突发性的、毁灭性的或是不可抗力的,一旦发生便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制定具体的抗灾害对策,建立完整的备份机制和危机管理体制以避免或减少重大损失[6]。

只有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注意以上几上方面的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才是富有实率、贴近用户、安全可靠和具有效益的。

参考文献

[1]张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J].当代经理人,2006(6):44.

[2]巫小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高校中的应用与实施[J].科技信息,2008(30):90-91.

[3]杨华.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安全策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7,6(2):117-118.

[4]滕佳东.信息管理学教程[M].哈尔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卢建强.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太原铁道科技,2008(2):16-18.

[7]黄晓艺.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作用[J].科技信息,2008(26):172.

[8]易大东.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模式构建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53-55.

[9]王旭东.高校网络化行政办公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122.

[10]杨莹,张利江.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364-366.

MIS复习大纲-国商 第2篇

考试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填空、简答、应用题、案例分析

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 信息的概念、特征,信息的度量,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侧重点; 系统的概念、特征,信息系统的概念、类型、发展阶段;

MIS对管理职能的支撑(管理的若干职能);

决策的定义、过程,决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决策问题的类型;

MIS面临的挑战:(如何深刻认识MIS不仅是个技术系统,同时也是个社会系统?)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MIS的定义、特点、结构;

企业中的那些环境因素会影响MIS的应用?

如何发挥人和计算机的长处,做到人机和谐?

了解安东尼模型、MPR、MRPII、ERP、BPR、JIT、SCM、CRM、EC、KM等;

第三章 MIS的技术基础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拓扑结构、分类; 第五章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MIS战略规划的作用、内容,组织; 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诺兰模型); 制定MIS战略规划常用的方法; BSP方法的工作步骤,CSF方法的工作步骤;

MIS的开发策略;MIS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与原型法的开发

方法的思想及优缺点,MIS的开发方式及开发人员;

第六章 MIS的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内容、报告; 详细调查的目的、原则、内容; 管理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应用题)

数据字典的内容;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决策树、决策表)(应用题)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内容?

第七章 MIS的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原则; 代码的种类、注意事项、校验位;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所包括的内容;

输出设计和输入设计的注意事项 系统设计报告包括的内容;

第八章 MIS的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的主要工作; 程序设计的目标; 系统切换方式;

系统维护的内容;系统维护的类型;

第十一章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特征、基本结构、发展(DSS、IDSS、GDSS、DDSS);DSS与MIS的区别联系;

(认真复习,祝愿大家考出好成绩!

MIS系统的开发流程综述 第3篇

MIS系统的开发一般包括六大部分:规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编码)阶段、测试阶段和支持阶段。它的开发方法分为两种: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结构化方法是指使用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编程的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指使用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与面向对象编程的系统开发方法。在这里,MIS系统的开发综述主要是针对第一种方法:结构化方法。

【关键词】

MIS系统;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1 系统规划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目的是规划项目范围并做出项目计划。在这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目标、可行性分析、人员分工三部分。

在开发MIS系统时,首先定义项目的目标,它是项目的重要活动之一。其次,确认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方面应该从社会效益、资金投入以及社会回报等方面考虑。再次,确定MIS系统的人员分工,一般应该包括界面开发人员、软件开发人员、数据库维护人员以及项目负责人。

2 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目的是了解并详述用户的需求,这个阶段重点考虑的是系统做什么。一般而言,系统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

功能需求最简单的方法是定义事件,并跟踪针对某一个参与者而发生的一序列事件。事件是可以描述的、值得记录的、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例如:雇员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参与者是管理员与雇员。从管理员的角度看,可以增删改查雇员信息。

从雇员的角度看,可以填写和查看自己的信息。系统的所有事件按照工作流的顺序组织在一起可以构成系统事件表。事件表中行代表事件,列代表某个事件的详细信息(触发器、来源、动作、响应、目的地)。

非功能性需求定义了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环境包括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部分,另外非功能性需求还包括性能指标等。下面是对非功能性需求各个方面的简述。

(1)性能方面的需求:性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软件响应速度方面、软件响应结果方面、软件响应精度方面、软件在运行时的消耗量,用户在这几方面的需求就是性能方面需求。

(2)可靠性方面需求:可靠性方面主要指的是在软件使用过程中软件失效的频率、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遇到错误,错误的严重程度、以及软件的易恢复性,故障可预测性。用户在这几方面(软件失效频率、严重程度、易恢复性、故障可预测性)的需求就是可靠性需求。

(3)易用性方面需求:易用性方面主要指的是用户是否容易使用该系统,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界面是否人性化,是否美观,是否能够满足用户文档和培训资料方面的要求。

(4)安全性方面需求:安全性方面的需求主要是体现在用户在身份的认证方面、授权控制方面、私密性方面的要求。

(5)运行环境方面的约束:运行环境主要包括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该方面的约束主要是指得用户对MIS系统软硬件方面的要求。

(6)外部接口:不同软件与硬件的接口不同,因此在系统开发出来后,应该满足用户的要求。

(7)可保障性方面需求:用户在软件是否容易配置、是否容易扩展、是否容易维护、是否容易移植等方面的要求。

3 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的着眼点是系统如何构建。该阶段主要分为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概要设计指的是总体设计,主要是整体的设计,不关注细节。总体设计主要设计软件的整体架构,包括哪些模块,这些模块应该实现什么功能,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以及模块之间的层次结构等。

另外,总体设计的内容还包括该MIS系统的总体数据结构以及底层的数据库结构。总体的数据结构及数据库结构包括MIS系统存储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及联系。

在该总体设计阶段,通常利用软件结构图来表示。这个阶段的文档叫做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在该文档中包括模块的划分、模块的调用层次、需要选择的技术路线等。

详细设计阶段指的是细节方面的设计,是具体到某个模块的细节(模块具体功能的实现),在这个阶段不能笼统地描述,要把功能描述转变为非常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

在详细设计阶段,主要有流程图、盒图(N-S),伪代码等方法进行描述,该阶段产生的文档叫做详细设计说明书,该文档中是具体模块的实现细节,是对上一个阶段(总体设计阶段)的进一步细化。从理论方面来讲,编码可以根据详细设计文档来进行,也就是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4 系统实施阶段

设计阶段完成后,在将系统移交给用户前的一系列活动叫做系统实施。该阶段主要包括按照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系统;进行程序设计;输入基础数据,进行系统测试;进行人员培训,系统转换和试运行。下面以雇员管理系统为例进行讲解。

雇员管理系统的实施包括数据库的实施、管理雇员、增加雇员、查询雇员功能的实施,数据库实施时,需要建立两个表,管理员表与雇员表;管理雇员功能实施时,主要是分页的实现;增加雇员功能实施时,没有涉及到难点;查询雇员功能实施时,主要分为模糊查询与精确查询。

5 系统测试阶段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它进行地越早越好,一个MIS系统需要发布必须经过软件测试阶段。这是对MIS系统的检查,这种检查从某种方面保证了软件开发产品的正确性、一致性等。

软件测试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黑盒测试,就是把软件看成一个黑盒子,不关注里面的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测试人员根据功能上的输入输出关系,设计测试用例来检查软件是否会按照预想来显示结果。以便查询出对应的错误,测试是为了检验错误,但是绝对不能证明软件正确,这是值得强调的。另一种测试是白盒测试,这种测试和黑盒测试正好相反,它关注的是软件的内部结构及内部特性,测试者需要根据内部结构来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检测。在这里还需要注明,测试者最好不是软件自身的开发人员,如果是自己对自己设计的软件进行测试,容易忽略错误。

软件的测试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指定对应的测试计划。第二步,进行测试的设计,这个阶段主要指定测试方案。第三步,利用设计的测试用例来运行程序,将预期的结果和运行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第四步,就是管理层面的问题,包括测试配置管理、资源管理、测试管理三方面的管理。

6 系统支持阶段

系统投入使用后所涉及的活动为系统支持。它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系统文档,编写用户文档,并组织用户培训。

【参考文献】

[1]沈备军.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39-42.

[2]孔祥盛主编.PHP编程基础与实例教程.2013.7.

【作者简介】

宗传霞(1985-)女,烟台南山学院教师,研究生,助教,软件设计师,研究方向:数据库、图着色。

发电企业MIS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第4篇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能够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并能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1]。近30年来,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MIS的开发技术不断完善,运行环境也不断提升,它已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成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工具。随着MIS的不断发展进步,它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毋庸置疑,有些企业已将MIS提高到了战略层次[2]。

1 发电企业建设MIS的重要性

随着煤炭价格的居高不下,火力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其经营情况也令人堪忧。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约束条件下,降低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管理模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是发电企业新时期生存和发展的着力点。而一个稳定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发电企业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的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手段。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发电企业实施建设一个高效的MIS需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2 发电企业MIS概述

2.1 发电企业MIS业务架构

发电企业MIS实现了高度集成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业务集成、数据集成、软硬件系统集成。在业务集成方面,它将发电企业日常管理的各环节集成到一个平台上,发电企业MIS业务功能模块包含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物资管理、办公自动化、安全监督等,后期新增的业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添加,其业务架构如图1。

电力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产、供、销、用同时完成,而且它是一种公众的消费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在生产调度前首要保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生产供应链的优化,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思路是在现有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中,以发电企业安全生产为中心,参照和借鉴ERP的核心思想,围绕着安全生产、设备维护、协同办公的主线,合理规划、整体设计发电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业务的参与度,使其能真正为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2.2 发电企业MIS技术架构

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能够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MIS能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离不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技术层面上看,整个发电企业MIS可被宏观的视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它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如图2。

3 建设MIS的重点

3.1 以生产管理为重点

电力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条不紊的过程,发电机组设备众多、系统庞大,现场实时数据多,各生产环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火力发电厂的大多数生产设备长期处于高温、高压、高速等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运行,一旦设备运行有误,很容易引起人身、设备事故,同时会影响机组的发电能力,导致供电不足甚至中断,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因此,发电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和发供电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发电企业一方面要优化完善现场分散控制系统,提高运行人员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管理。由此可见,发电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是安全生产,因此在发电企业MIS的各种业务中,生产管理最能突出发电企业MIS的特色,也是发电企业MIS的关键和重点。生产管理涵盖了操作票和工作票的办理、设备缺陷管理、设备的运行日志、设备台账、各岗位的生产记录及岗位之间的配合记录,MIS通过与SIS之间的接口对现场生产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以报表、指标的方式进行呈现,方便管理者对各种数据、指标进行查阅、分析、总结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为达到合理的生产调度,管理设备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使设备处于较高的技术健康状态,提高设备的可用性,降低设备的运营成本的目标,发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以生产管理作为核心管理,围绕生产管理模块展开其他的管理模块,从而实现企业全面的精细化管理系统。

3.2 提高企业员工参与度

MIS是一个人/机系统,它的完美运行需要人与计算机的协同工作。一个优秀的MIS是科学、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发电企业生产运维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协同工作的复杂工作流程,电厂日常活动中约有80%是属于流程类活动,从公司最高领导对整个公司的管理理念到企业员工的具体岗位工作及对自己所辖设备的管理,都可以通过工作流程业务和表单业务归纳融合到MIS中来,因此,MIS的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重视,离不开企业每一个岗位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在每一个阶层用户的参与下才能真正建成高效稳定的MIS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MIS实施前期,应首先对发电企业各岗位和环节中所涉及的业务表单和工作流程进行仔细全面的调研和确认,然后对发电企业的所有工作流程做分析和归纳,分析现有的工作模型,将优化后的工作流程设置在系统中,避免实施过程中的重复无效工作,同时为发电企业带来合理高效的管理规范。

3.3 以数据库建设为中心

数据库技术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3]。MIS是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其数据是否准确、及时和可靠,是以各业务环节的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基础的。人们常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常用的基础数据,对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发电企业MIS通过与电厂控制系统的无缝连接,按照需要采集和存储生产实时数据,快速而有效的显示给相关生产人员,为机组的良好运行提供有力的保证,并可以为相关的子系统提供所需要的资料。同时可以更好的反映发电机组经济运行状态和历史状况。更好的服务于电厂安全、经济、运行这个大目标。

由此可见,数据库是MIS的核心,数据库技术是MIS的支撑,数据库系统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MIS建设的成败,为保证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准确性,建议选用ORACLE数据库软件,数据库服务器选用高性能的双机双控冗余热备用服务器,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数据备份,数据备份采用光纤磁盘阵列,确保数据的完整、安全与可恢复。

3.4 重视计算机网络的规划和管理

计算机网络是MIS系统应用的基础。MIS的良好运行离不开高效稳定的计算机网络。企业网络建设应根据网络负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计算机网络,加强网络管理和病毒防护。在规划网络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合理性:一切从发电企业信息化系统实际需要出发,保护和利用已有资源,急用先行,网络系统建设与应用系统开发同步进行,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应具有经济的建设成本。(2)稳定性:设计时要采用可靠的技术,系统各环节具备故障分析与恢复和容错能力,在安全系统建设、复杂环节解决方案和系统切换等各方面考虑周到、切实可行,建成的系统安全可靠,稳定性强,从而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3)扩展性: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进行系统设计,满足不同建设规模和建设进度的需要,适应业务系统扩充和技术发展的要求。(4)安全性:电厂信息化系统对网络的整体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系统安全建设应同步建设,除了在多个层次上实现安全目标,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5)可管理性: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体系,提供强大的网络管理工具与手段,确保系统性能充分发挥,系统运行可靠、稳定。

3.5 重视系统维护

发电企业MIS维护应包括运行环境的维护和系统基础信息的维护。

在发电企业MIS建设中,一方面配置完善方便的系统维护工具,另一方面要求信息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对MIS的维护和管理。

3.6 合理设计系统的安全控制

(1)数据库级:利用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的安全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本身所做的安全设置,保证数据库迁移或平台转换时的数据安全。(2)系统级:采用科学的加解密算法对系统使用权限进行控制,在系统安装的时候通过安装程序来完成,避免非法用户的操作。(3)菜单级:系统的菜单结构是灵活的,系统安装成功后将提供缺省的菜单结构,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菜单的定制,使不同的用户具有各自的权限菜单。(4)控制级:对于每个程序,系统应具有更详细的权限控制,包括数据的读,写,删等,甚至还可以设置每个功能节点的权限。

4 结论

MIS的应用使发电企业在各个环节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尤其是在生产管理和决策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发电企业MIS建设应紧紧抓住生产管理这个重点模块,使其真正成为发电企业MIS的灵魂所在。

摘要:本文介绍了发电企业建设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对发电企业建设实施MIS的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MIS,生产管理,发电企业

参考文献

[1]郑永前.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

[2]陈京民,余飞飞,袁彩金.战略MIS与企业战略管理[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11.

mis否定前缀的英语单词 第5篇

misdemeanour    n. 行为不端

misdescribe    叙述失实

misdirect    指导错误,使用不当

miser    n.守财奴,吝啬鬼

miserable    a.痛苦的,悲惨的.

miserably    ad. 悲惨地;糟糕地

misery    n.痛苦,悲惨,不幸

misestimate    错误估计

misfortune    n.不幸,灾祸,灾难

misgive    v.怀疑;恐

misgivings    n. 疑惧

misgovernment    n. 失政,恶政

misguide    vt. 误导

misguided    a.误入歧途的

mishandle    v. 装卸不慎

mishap    n. 不幸,坏运气

misinform    vt. 告诉错误的消息

misinterpret    v. 误解;曲解,误译

misjudge    判断错,估计错

misland    误卸(货物),卸错

mislead    vt.使误入岐途

misleading    a. 骗人的

mislike    vt. 嫌,厌恶

mismanage    vt. 处置失当,办错

mismanagement    n. 管理

mismatch    n. & vt. 失配,不匹配

misname    vt. 叫错名字

misplace    vt. 放错地方

misread    vt. 读错,看错

misreport    谎报,误报

MIS系统按需出版成功的秘诀 第6篇

按需出版面临的挑战

在国内,10年间,按需出版颇受市场和客户的青睐,然而,生产成本评估不准确、生产流程信息化不完善、管理滞后等现象所导致的按需出版价格居高不下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按需出版印刷企业没有足够的活源,昂贵的生产设备无法满负荷运转,企业陷入盈利困境,严重阻碍了按需出版的健康发展。

在此,笔者从企业信息管理的角度,总结了按需出版印刷企业将会面临的几点挑战。

(1)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无法适应企业的快速成长以及变化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市场重新评估、订单处理数量增多以及新客户数量骤增等。

(2)过去,企业收集数据的方法更多的是基于可观察收集到的实际数据。若没有一个可以收集企业现有数据的体系,则提出任何一个具有适当审查精度的管理报告题材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3)生产车间的生产岗位繁多,企业需要更加复杂的评估系统才能够迅速为客户提供准确的报价。对于企业来说,确保耗材合理使用以及员工工作时间的合理评估才是最有利的。

MIS系统成为最优解

如何才能掌握企业作业成本和耗材用量的第一手资料,在精细化管理中做到合理报价、降低成本,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呢?笔者认为,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只有获取及时准确的数据才能迅速自信地应对市场变化,抓住机遇。而在互联网时代,携手IT技术,结合数字化按需出版的硬件设备,定制一套独特的MIS系统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

MI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涵盖了印刷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使得印前、印刷、印后整个数字化工作流程成为一个有机体联系起来,实现了对印刷活件和设备、印前与印后数据的实时跟踪,提供了一种对从客户下单到最终成品送到客户手中整个过程的描述方法。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MIS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MIS系统可带来以下优势。

1.及时、正确的数据分析

采用传统信息管理模式时,企业做出的许多决策大都基于自我评估。然而,评估建议的审查又往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不得不去校验所有的数据。那么,一个合适的MIS系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呢?首先,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其要先建立正确的数据,然后通过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层人员;其次,管理层人员因掌握了正确数据从而做出合理建议和正确决策。

2.有效的测评

完整的MIS系统都会附有一个自定义的成本预估方式测评模块(例如,Avanti公司研发的MIS系统),可广泛应用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该模块中,可以依照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定制一套合理的体系来评价该企业成本预估的方式。这种个性化的测评模块能够准确评估依据企业作业成本和实际成本所做决策的合理性。通过这一模块,企业管理层人员在提供市场报价时就会显得格外自信,因为它近乎是依据工作的实际成本而定的。

3.MIS系统的附加值

当MIS系统所推进的规范化操作流程被员工接受与适应后,它将有助于一线操作方与生产方相配合,尽管这并不在MIS系统的购买要求和期望之列。正如加拿大西部最大的数字印刷公司Blitzprint公司的总裁Kevin Lanuke所说:“令我感到震惊的是,我的员工理解和适应这套系统所耗费的时间如此之短,每一个使用它的人都感到振奋人心,人们已经开始挖掘它的潜能,驾驭着它朝着生产效率最大化的方向前行。这真是意外附加值所带来的惊喜呀!”

MIS系统成功案例分析

在此,笔者将以Blitzprint公司作为成功案例进行具体分析。Blitzprint公司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帮助客户取得成功的跳板。这是一家具有专业、高附加值的企业,他热衷于通过“印刷的能力”使客户获得最大回报。早在2000年,该公司便将可变数据印刷解决方案提供给了客户,通过印刷带动可变内容书刊的方式凸显数字印刷的魅力,这也使其成为加拿大第一家将短版数字出版提供给出版商和图书作者的公司。

在经历了短期的快速增长后,Blitzprint公司的总裁Kevin lanuke总结道:“我们需要一个MIS系统来适应公司变化的商业模式,推动公司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利用MIS系统,Blitzprint公司主要完成了3件事:①数据文件的流程处理(自客户文件开始,包括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方式的选择,内文和封面,黑白和彩色的确定等各种因素);②自动化的报价系统(包括自动化的成本分析,充分考虑了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不同的综合成本以及报价) ;③规范化操作流程(通过自定义系统将各个工序连接起来并电子化)。

浅谈企业MIS系统 第7篇

一个完整的MIS应包括:辅助决策系统 (DSS) 、工业控制系统 (IPC) 、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其中, 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Intranet的应用。可以这样说, 现代企业MIS不能没有Intranet, 但Intranet的建立又必须依赖于MIS的体系结构和软硬件环境。

M IS系统平台模式大体上分为2种: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Client/Server, 简称C/S) 和We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Browser/Server, 简称B/S) 。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现代企业M IS系统平台模式应主要考虑C/S模式和B/S模式。

C/S模式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 (Client) 、服务器管理程序 (Server) 和中间件 (middlew are) 三个部件组成。客户应用程序是系统中用户与数据进行交互的部件。服务器程序负责有效地管理系统资源, 如管理一个信息数据库, 其主要工作是当多个客户并发地请求服务器上的相同资源时, 对这些资源进行最优化管理。中间件负责联结客户应用程序与服务器管理程序, 协同完成一个作业, 以满足用户查询管理数据的要求。

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M IS系统平台模式。把传统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一个数据服务器与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 (Web服务器) , 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第一层客户机是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客户的应用程序精简到一个通用的浏览器软件, 如Netscape Navigator, 微软公司的IE等。浏览器将HTML代码转化成图文并茂的网页。网页还具备一定的交互功能, 允许用户在网页提供的申请表上输入信息提交给后台, 并提出处理请求。这个后台就是第二层的Web服务器;第二层Web服务器将启动相应的进程来响应这一请求, 并动态生成一串HTML代码, 其中嵌入处理的结果, 返回给客户机的浏览器。如果客户机提交的请求包括数据的存取, Web服务器还需与数据库服务器协同完成这一处理工作;第三层数据库服务器的任务类似于C/S模式, 负责协调不同的Web服务器发出的SQ请求, 管理数据库。

C/S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 交互性强是C/S固有的一个优点。在C/S中, 客户端有一套完整的应用程序, 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 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B/S虽然由Java Script、VBScript提供了一定的交互能力, 但与C/S的一整套客户应用相比是太有限了。其次, C/S模式提供了更安全的存取模式。由于C/S是配对的点对点的结构模式, 采用适用于局域网、安全性比较好的网络协议, 安全性可以得到较好的保证。而B/S基于TCP/IP这类Internet协议, 其安全性只能靠数据服务器上管理密码的数据库来保证。再次, 采用C/S模式将降低网络通信量。C/S只有两层结构, 网络通信量只包括Client与Server之间的通信量, C/S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是B/S所无法比拟的。最后, 由于C/S在逻辑结构上比B/S少一层, 对于相同的任务, C/S完成的速度总比B/S快。C/S更利于处理数据。

B/S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 它简化了客户端。它无需象C/S模式那样在不同的客户机上都需要安装客户应用程序, 而只需安装通用的浏览器软件。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客户机的硬盘空间与内存, 而且使安装过程更加简便、网络结构更加灵活。其次, 它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系统的开发者无须再为不同级别的用户设计开发不同的客户应用程序了, 只需把所有的功能都实现在Web服务器上, 并就不同的功能为各个组别的用户设置权限就可以了。相对于C/S, B/S的维护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相对于C/S, B/S的维护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当形势变化时, 它无须再为每一个现有的客户应用程序升级, 而只需对Web服务器上的服务处理程序进行升级。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 还省去了维护时协调工作的不少麻烦。再次, 它使用户的操作变得更简单。对于C/S模式, 客户应用程序有自己特定的规格, 使用者需要接受专门培训。而采用B/S模式时, 客户端只是一个简单易用的浏览器软件。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操作层的人员都无需培训, 就可以直接使用。B/S模式的这种特性, 还使M IS系统维护的限制因素更少。最后, B/S特别适用于网上信息发布, 使得传统的MIS的功能有所扩展。这是C/S所无法实现的。

面对B/S模式的先进性和C/S模式的成熟性, 企业在MIS系统平台的选择上难定取舍, 究竟应该选择哪种模式呢?本文讨论一种较灵活的结合方式, 即C/S模式与B/S模式相结合的方案。系统分析员可以根据系统的特点, 灵活地为不同的子功能采用不同的MIS系统平台, 将两种模式交叉并行使用。

首先, 开发者根据一定的原则, 将系统的所有子功能分类, 决定哪些子功能适合采用C/S, 哪些适合采用B/S。适合采用C/S的子功能应具备以下特点:1) 安全性要求高;2) 要求具有较强的交互性;3) 使用范围小, 地点固定;4) 要求处理大量数据。例如, 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入库单、领料单的输入功能, 财务系统中的凭证输入功能等等。而适合采用B/S的子功能应具备以下特点:1) 使用范围广, 地点灵活;2) 功能变动频繁;3) 安全性、交互性要求不同。例如:企业内部信息发布功能, 意见箱输入功能, 公司财务分析表的查询功能, 总裁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查询功能等等。

相对于单独采用C/S或B/S, 这种方案的优点在于:1) 保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 特别是对数据库的修改和新增记录加强了控制;2) 经济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计算机的资源, 简化了一部分可以简化的客户端;3) 既保证了复杂功能的交互性, 又保证了一般功能的易用与统一;4) 系统维护简便, 布局合理;5) 网络效率最高。现代企业在选择M IS系统平台模式时, 即应考虑到B/S模式的先进性, 又应考虑到C/S模式的成熟性, 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 采取C/S与B/S交叉并用的体系结构。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 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革命, 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从传统的B/S结构模式演变为C/S结构模式, 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的方式, 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从整个网络上的获取信息和资料。Web技术的发展使MIS系统的结构设计、开发环境和应用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信息时代产生了知识经济, 跟随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代企业应该建造企业MIS。

关键词:企业,MIS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尊民.MIS开发中软构件技术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利用Excel进行MIS开发 第8篇

一、信息输入

最常用的信息输入方法有三种:一是在工作表 (Work Sheets) 的单元格 (Cells) 中直接输入文字和数据 (重复数据可由填充把柄拖拉而得) ;二是采用输入框 (Input Box) 输入少量数据;三是自行设计对话窗体 (Forms) , 先在其上加入标签框、文本框、列表框、分组框、选择框、滚动条和命令按钮等, 然后设计其对象格式 (如属性、保护、控制项、对齐、字体和图案等) 。

二、信息处理

不同的行业, 对于信息处理的要求也有较大差别。常用的信息处理包括数据的修改、查询、检索、排序和统计汇总。在d Base中, 这些工作一般需要编程设计, 而在Excel中, 几乎所有的工作均可由Excel本身提供的功能轻松地完成。最常用的是右端“数据”菜单中的各项功能:“记录单”选项提供了数据库记录查询、输入、修改或删除的简单方法;“排序”选项提供了数据库记录, 同时对于三个字段的排序方法, 可以按行或按列、以升序或降序、考虑或不考虑大写来进行排序;“筛选”选项提供了隐藏除符合指定条件外的所有数据的方法, 为数据库同类记录的查询和重点显示提供了方便;“分类汇总”选项提供了同类数据的汇总及统计方法;“数据透视表”选项可以迅速使一个复杂的表格变得容易阅读和理解。

表格设计是开发MIS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然而在Excel中, 表格设计却易如反掌。Excel的工作簿 (WorkBooks) 是一个三维电子表格, 一个工作簿由若干个工作表构成, 每个工作表本身就是一张表格, 它最多可达16384行256列, 足以满足表格设计的需要。表格中每一行的高度和每一列的宽度均可随意调节, 多余的行和列可以隐藏起来。表格中的每个单元格可有不同的字体、字号、边框线、前景色、数据格式、对齐方式和保护方式。在每个单元格中, 还可插入不同的文字附注和声音附注。

三、信息输出

Excel具有所见即所得的功能, 凡是在工作表上能够显示出来的内容 (文字、数据、图形、图表) 均可打印出来。其打印选项十分丰富, 完全不需要自己编写另外的打印驱动代码。

四、界面制作

在Excel中, MIS的界面既可采用对话窗体进行设计, 也可在工作表上直接进行设计。窗体的各种控件均可随意放置在工作表上。在录制或编写了宏代码后, 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任意修改菜单、工具箱以及提示行显示信息。而隐藏Excel本身的菜单系统, 使MIS仿佛脱离了Excel处于单独运行之中。

五、代码设计

对于简单的MIS, 一般不需要进行代码设计, 用Excel本身提供的各项功能就可满足要求。除具有通用的工作表函数外, Excel还提供了丰富的日期和时间函数、财务分析函数、统计分析函数和假设分析函数。例如, 在B1单元格输入公式“=AVERAGE (A1:A9) ”, 就可直接求出从A1到A9中各单元数据的平均值。

然而, 对于比较复杂的MIS, 则必须使用Excel的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 (VBA, 也就是Excel的“宏”) 。VBA直接嵌入Excel的工作簿中, 其语法规则非常类似于Visual Basic, 比较容易掌握。VBA包含丰富的各种函数、方法、对象、属性和语句。理解并逐步掌握VBA中数量庞大的各类方法、对象和属性, 是在Excel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的关键技术。

六、数据保护

浅析电力营销MIS规划及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MIS系统,客户服务

1 目前供电企业现状

随着国家电力公司管理体制的改革, 各级供电企业均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 需要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信息反馈,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电力行业有其行业特点。客户服务方面, 需“一口对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缩短业务办理时间, 方便客户。技术性能方面, 需具有数据安全保密及备份措施和恢复性能;具有防止病毒入侵措施;具有较大的数据吞吐量、较强的数据处理性能、快速的查询检索速度, 能满足高峰时期对处理时间的要求。需要友好人机界面, 操作简便, 易于维护。用电管理方面, 需以客户信息为中心, 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实现电子工作票的传递, 规范用电业务, “一口对外”;严格计量资产的出、入库管理, 计算机辅助管理;收费规范化, 实现银行联网;建立规范、合理、科学的用电营销体系, 提高经济效益。因此, 能够切实满足用户以及供电企业需求的营销MIS系统是增强供电企业服务规范,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2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规划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覆盖营销全过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一般分三个层次, 即:业务层、管理层、决策支持层。主要包括六个系统, 即:业扩报装子系统, 电量电费子系统, 用电检查子系统, 电能计量子系统, 营销综合分析子系统, 市场分析预测及辅助决策子系统。

依据电力营销管理特点,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从逻辑功能上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客户服务层、营销业务层、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和营销管理决策支持层。四个层次的各种数据处理信息, 在安全权限控制下, 通过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加工处理, 在各个层次之间进行上传、下达。数据处理中心存储统一的企业标准和业务规范, 保证分布的应用系统使用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标准编码, 并且业务操作数据之间不冲突。其层次关系如下图所示。

2.1 客户服务层

是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中与客户进行交互, 为客户提供直接服务系统的总称, 是整个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对外的“窗口”, 它负责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 并与客户进行沟通。在该层面, 系统通过多种服务手段, 为客户提供电力法规、用电政策、用电信息、用电常识以及用电技术等信息查询和咨询, 实时受理客户通过各种方式提交的新装、增容、用电变更等日常营业业务以及投诉举报等服务。

2.2 营销业务层

是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加工和处理中心。建立在客户服务层之上, 负责根据客户服务层提供的业务需求信息以及系统中客户档案信息进行业务处理。系统实现新装、增容与用电变更等功能, 并将营销业务信息流按照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原则和电力营销专业规范进行迅速、准确的处理。

2.3 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

是对客户服务层、营销业务层的工作流程及工作质量实行监督管理的控制中心。它通过对营销业务、客户服务的监控以及对特定指标的考核进行职能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迅速予以反映, 督促有关部门加以纠正。

2.4 营销管理决策支持层

营销管理决策支持层是系统的最高层, 通过对营销业务层、客户服务层、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分析, 按照不同的要求组成各种信息资源包供管理决策层使用。为制定营销策略、市场策划和开发、客户分析、效益评估等管理行为与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电力营销MIS系统在实际工作运用研究

基于以上特点建立起来的营销MIS系统, 已经能够满足电力营销日常的工作需要, 并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电力行业的优质服务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一下几点:

首先, 针对用电客户的需求, 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 并能够通过相应的业务处理流程调动相关环节的工作人员协同为客户提供高效满意的服务。提高了电力行业的服务质量, 实践了对客户的优质服务承诺。有利于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

其次, 将各项行业规范行之有效的运用到电力营销MIS系统中, 使得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进行相关业务处理, 避免因偶然因素导致的业务差错造成的行业不必要的损失以及客户档案的错失。

再次, 透明规范的电力营销MIS系统流程的规范, 以及及时准确的数据掌握, 通过对于基础数据的加工, 决策管理层能够更加便捷掌握用电客户的整体情况, 为市场预测, 以及下一步工作规划提供了翔实确切的基础数据保证。

虽然, 电力营销MIS系统的投入, 带来了很直观的工作效率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改变, 但在实际运用中, 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以及技术上的欠缺, 这就需要我们在现阶段充分认识到电力营销MIS系统的现状以促进电力营销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管理以及对于运用的软件需求的不断完善。

对于电力营销MIS系统, 目前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有的认为电力营销MIS系统是一次性投入, 只要投入一次资金购买相应的软件即可, 而不考虑市场对于我们的电力营销工作的需求是在不断提高的, 也要求我们在运用电力营销MIS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进行完善, 以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电力营销MIS系统的建设实际上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营销行业两者之间架设桥梁, 而开发应用完善的过程就是要实现数据由人工处理方式向计算机处理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及其复杂的, 仍然要依靠开发者对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并在此基础上对开发以及后期维护完善工作进行合理的部署。

再者, 过分依赖电力营销MIS系统的功能, 而忽视对于营销技术人员的专业培养, 造成营销技术人员变成了电力营销MIS系统的操作员,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形成理解电力营销工作不深入, 不透彻。对于电力营销工作全局掌握不够, 导致专业人员断层, 对于电力营销MIS管理系统的需求完善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第三, 由于电力营销MIS系统数据日积月累, 在应用几年后主要问题就会突显出来:系统运行和业务办理越来越慢, 数据备份和恢复所需时间越来越长, 存储空间大得惊人等等。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 会影响正常的营销业务开展, 甚至会引起数据库崩溃, 造成系统灾难的发生, 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以上列举的几个方面的不足或者存在的电力营销MIS系统“软肋”, 就需要我们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进行完善。提高电力营销从业人员对于电力营销MIS系统的高度重视, 加大后期完善力度, 并针对长时间运行MIS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及时进行分离清理。通过各方面综合管理手段促使电力营销MIS系统更加完善, 提高电力营销行业对于电力营销MIS系统的认识水平, 为电力客户提供更加优质有效的服务, 为电力营销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切实的数据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胜利, 任军.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结构设计及实现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10

营销MIS表计条码管理的改进 第10篇

在营销MIS中, 电能表校验、上户必须使用条码。通常的做法是计量室校验时将打印好的条码贴在电能表外壳, 新户报装、换表时必须先在营销MIS中输入条码。由于条码纸暴露在外, 易撕破损毁, 在基层人员表计规范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下, 操作员不认真核对条码信息, 一些电工为图省事, 就通过别的渠道把尚未使用的新表的条码撕下, 占为己用, 造成条码被恶意占用, 扰乱了营销MIS的有序运行, 增加了计量中心纠错工作量。

为进一步规范表计管理, 确保营销MIS正常运行、信息准确无误, 河南省唐河县电业局主动与具备生产资质、实力较强、得到客户普遍认可的电能表生产厂家协商, 把各类电能表型号的条码号段分别分给这些厂家, 让其在出厂前把条码刻到电能表铭牌上, 使电能表一出厂就自带“身份证” (条码) 。同时通知全县电能表经销商必须经营有条码的电能表 (给原有库存预留一定的消化时间) , 否则计量中心不予校验。

这一措施推行后, 从多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计量中心校验时不需另贴条码, 简化了工作程序, 节省了条码打印费用。二是从源头上杜绝了条码应用上的漏洞, 规范了基层表计管理。三是保证了营销MIS中表计信息准确无误。四是促使电能表销售商必须从正规厂家进货, 防止了假冒伪劣电能表在供电辖区流通。

软件复用技术在MIS开发中的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软件复用;构件;MIS;开发模式

0.引言

构件技术的出现是对传统MIS开发过程的一次变革,它是基于面向对象的、以嵌入后马上可以“即插即用”概念为中心、通过构件的组合来支持应用的技术体系。软件复用模式是产业工程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标准零部件生产业的独立存在和发展是产业形成规模经济的前提。软件产业要发展并形成规模经济,标准构件的生产和构件的复用是关键因素。这正是软件复用受到高度重视的根本原因。

许多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软件复用这个概念做了说明。比较权威和通用的定义是:软件复用是指重复使用“为了复用目的而设计的软件”的过程,而可复用软件则是指为了复用目的而设计的软件。软件复用更强调的是复用的目的,它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为了复用而进行设计,为了复用而开发,并且要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些复用产品,方便人们查找和使用,基于复用品进行开发。

1.构件技术

软件构件的概念产生于软件复用。构件(Component)是指应用系统中可以明确辨识的构成成分。而可复用构件(Reusable Component)是指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和可复用价值的构件。构件是一种定义良好的独立可复用的二进制代码,它可以是一些功能模块、被封装的对象类、软件框架、软件系统模型等。构件具有以下特点:构成粒度大小较自由;通过规定一个统一的二进制标准,建立构件之间的智能互操作机制和实现语言独立性;外界仅通过接口访问构件:多侧面性;支持封装、继承和多态性;构件位置透明性。可复用构件应具备如下属性;有用性;可用性;高质量;适应性;可移植性。

构件模型定义了构件的本质属性,规定了构件接口的结构以及构件与软件构架、构件与构件之间的交互机制。构件模型通常还提供创建和实现构件的指导原则。构件模型是为开发者定义软件构件而建立的体系结构和API集,使开发者可通过软件构件的动态组合来建立应用系统。构件模型由构件与容器两种主要成分构成。构件是具有可复用特性的基本软件部件。容器用于存放和安排构件,实现构件间的交互。容器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容器的构件使用。现有的构件模型一般认为构件由构件接口和构件内容两部分组成。构件接口就是为成功复用该软件实体而需要提供给外界的所有信息,包括构件向外提供和请求的服务、构件的自述信息和定制信息、构件的初始化、实例化和永久化方法以及构件对目标复用环境的依赖和构件组装信息等。构件内容就是用于直接复用的软件实体,它可以具有源代码、二进制码、文档、分析设计模型和脚本等不同的物理形态,并遵从一定的格式标准。

软件构架技术研究如何快速、可靠地应用可复用构件系统进行系统构造的方式,着重于软件系统自身的整体结构和构件间的互联。其中主要包括:软件构架原理和风格、软件构架的描述和规约、特定领域软件构架、构件向软件构架的集成机制等。特澍重要的是,在基于可复用构件的软件开发中,为复用而开发的软件构架可以作为一种大粒度的、抽象级别较高的软件构件进行复用。

2.可复用构件MIS开发过程

基于可复用构件MIS的开发过程有如下5个步骤:

2.1需求分析

基于可复用构件的MIS需求分析可以采用改进后的信息模型法,在数据分析、建立稳定的数据集合和逻辑数据模型的基础上,从信息模型、状态模型和功能模型中组织构件,建立系统模型。更多的是采用00A,由此提炼的类构件对构件复用更有利。要利用在开发MIS系统之初准备的构件库,并收集一些已经开发出的MIS的总体设计、规范、局部流程以及某些人机界面、通用功能模块、简单开发工具等。使用户需求的系统模型尽可能与已收集的可复用构件等成分相联系。

2.2系统设计

在构件复用情况下,由于代码被封装于构件之中,所以系统设计的目标应是可以实现的构件表达式,以支持后续的实现环节。MIS系统设计在内容上包括了数据设计、体系结构设计和过程设计等,在阶段划分上,又可以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在概要设计阶段,MIS设计的任务是确定系统的概况,即把需求转化为概念数据模型和软件体系结构,该阶段的工作需要MIS构件库的支持。在详细设计阶段,逻辑数据模型通过进一步细化转换成物理数据模型,如数据库结构。为了使体系结构的实现变为可能,需要将体系结构中的过程构件(模块)定义映射成实际程序构件的结构化表达式。对相对于构件库无解的模块需要进行原先的过程设计。至此,需求信息转换为程序员可以接受的设计方案。

2.3系统实现

在MIS实现中,首先是数据库的实现,可以通过MIS建模工具自动在DBMS上完成,也可以由用户利用相应工具手工完成。其次是把构件表达式变成程序实现。现将进行过程分析得到的描述信息称为过程构件。对于过程构件,可以用某一具体语言加以实现,最好使用对象对其进行封装。对于无需改动的可复用构件,仅需要根据构件索引将其从构件库中提取出来,作为MIS的一个模块。多数情况下,需要对提取出的构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应用系统。常见的改造形式是修改源程序,还可以通过面向对象的继承、重载及动态编联等特性进行改造。在一些情况下,还需要组合几个构件形成更大粒度的构件以满足某一特定功能需要。通过以上方法形成各个功能模块,再将这些模块通过控制模块联系起来形成应用系统雏形。

2.4系统测试

根据需求分析中提出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等设计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验证、优化,形成MIS系统原型,提交给用户评价。根据评价意见,返回前面的相关步骤,进行修改。通过复用上次开发过程的成果,很快便形成新的原型,直到需求得到满足,MIS系统发布为止。

2.5系统维护

基于可复用构件的MIS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重新考虑MIS的维护问题。一个基于可复用构件的MIS采用的构件可以是COTS构件、公开构件、自由构件、共享构件等。对构件集成者来说,当把这些构件集成到系统中时,由于缺乏部分或全部源代码,使得维护变得十分困难。如果构件全部是“黑盒”,其可见部分仅局限于描述构件使用和功能的文档上,那么这对全部由黑盒构成的系统的维护,又增添了新的难度。对构件卖主来说,不能只考虑特定MIS应用领域的某一源代码块,而应维护被不同用户所使用的所有代码。因为每个MIS应用可能在需求上有一点差别,修改后的构件必须对所有的MIS应用都适用。

【参考文献】

MIS设计中设计模式的应用 第12篇

目前, MIS软件设计多使用多层设计, 其中尤以多层架构设计最为流行, 这主要的原因是:现在MIS设计都应符合网络环境, 数据的管理都由大型数据库集中管理, 以增加安全性, 同时为便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又都希望关于功能实现和规则部分能够独立成组件, 这样不但有利于用户界面的设计和通用性, 同时也为用户界面的多样性打下基础。

在MIS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界面设计的易变性、多层设计和事物流程处理带来的凌乱等问题。下面对多层设计中会遇到的一般问题进行说明。

1 多层MIS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用户界面的设计

可以有多种控件和组件, 但它们会随着系统对界面的要求而不断变动, 因此希望能在不影响程序的其他部分的前提下, 增删它们就显得尤为重要的。

例如, 我们进行界面设计时, 经常考虑两种控件设计, 第一种是在文本编辑区域周围加边界以界定文本页;第二种是加滚动条让用户能看到同一页的不同部分。为了便于在运行时增加和去除这些控件, 我们最好不应通过继承方式将它们加到用户界面, 因为这样不利于我们获得最大的灵活性, 我们无需改变其他的类就能增加和移去这些修饰。

1.2 用户操作的设计

在实际软件的界面设计中, 任何一个界面都应具有一些操作功能, 其一是对文本进行操作, 主要有敲入和删除文本, 移动插入点, 通过在文档上点、击和打字来选择文本区域;另一些功能是通过下拉菜单、按钮和键盘键来间接得到的。为完成以上功能, 需要为用户操作提供不同的界面。但是我们不希望一个特定的用户操作就联系一个特定的用户界面。因为我们可能希望多个用户界面对应一个操作 (例如, 既可以用一个页按钮, 也可以用一个菜单项来表示翻页) 。另外, 这些操作是用不同的类来实现的。我们想要访问这些功能, 但又不希望在用户界面类和它的实现之间建立过多依赖关系。否则的话, 最终我们得到的是紧耦合的实现, 它难以理解、扩充和维护。

更复杂的是如果希望软件能对大多数功能支持撤销和重做操作。特别地, 我们希望撤销类似删除这样一不注意就会破坏数据的操作。

1.3 数据在用户界面层和逻辑层的传递

当前MIS设计中用户界面层主要用于进行人机之间的互操作性, 包括良好的界面、丰富的视图等, 但如果将逻辑规则也放置于界面中一起设计, 则会产生不利于设计、维护和升级的问题, 同时也不利于软件的模块化设计。因此就产生了逻辑层与界面层分离的设计方法, 这样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将逻辑实现与其视图界面分离, 以便于可以改变或替换一个程序的实现而不用改变客户端的代码。

1.4 逻辑层与数据层之间数据库数据的交换

在MIS设计中经常会需要与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交换数据情况的出现, 而我们一般并不希望针对每一种数据库都单独编写一套对应的数据交换程序, 而是希望将这些复杂的过程封装在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接口中, 从而降低程序的复杂度。

2 设计模式的应用

2.1 用户界面

2.1.1 设计目的

作为例子, 我们以界面设计中经常出现的两种修饰为例进行说明:

(1) 在文本编辑区加边框来限定页面;

(2) 加滚动条使用户能看一页的不同部分;

(3) 尽可能地灵活;增加、删除某项用户界面中的修饰不需要改变其他类。

2.1.2 设计方案

修饰涉及扩充用户界面的功能问题, 一般是利用继承这一途径, 但这样就无法达到简便地增删。对象组合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更易于使用、更灵活的扩充机制。可以使用修饰模式做到这一点。修饰模式中利用了透明闭包的概念。透明闭包使组合数量大大减少。

上图是关于用户界面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案, 实际应用中界面的构成部件可能更加复杂, 但使用修饰模式后便进行扩充, 使得界面设计更加灵活。

2.2 用户操作

2.2.1 设计目的

(1) 提供用户操作的不同用户界面;

(2) 特定用户操作与特定用户界面不相关, 如多个操作可用同一用户界面;

(3) 可以在未来改变用户界面;

(4) 便与维护、扩充;

(5) 允许undo或redo大部分功能。

2.2.2 设计方案

在应用系统中, 尤其在MIS系统设计中, 支持用户操作的设计会渗透到应用系统中。找寻简单而可扩展的机制来满足全部要求不是容易的事。为了减少用户界面有关的类与实现之间的依赖关系 (如:用不同的类来实现这些用户操作, 会使类的数量猛增) , 而把操作请求与特定功能用户界面耦合, 会难以通过不同用户界面来满足请求。而采用参数化方法虽可避免子类树木的无限增长,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不能解决undo或redo;

(2) 难以把状态与功能相联系, 例如:改变字体的功能, 要了解正使用哪个字体;

(3) 难以扩展功能, 或复用部分功能。

首先考虑封装用户请求, 采用命令模式如图2:

在图2中抽象类Command提供界面来发送请求。其基本操作是单一的抽象操作Execute。Command的子类具体命令则代表了不同方法的实现, 即确定了受体对象和操作的联结关系, 以满足不同命令请求。这样受体和受体上的操作可以与命令分离, 达到灵活又简洁的目的。

而MenuItem是类Glyph的子类, 它完成响应来自客户请求的有关工作。这可能涉及在一个对象上的操作, 或在许多对象上的许多操作, 或某种中间情形。现在它可存储封装了命令请求的一个Command对象, 每个具体操作由Command的某个适用子类的实例执行。

下图给出了一个实际用户操作的设计:

在交互操作中撤销和重做 (Undo/Redo) 能力是很重要的, 尤其在MIS设计中, 这种能力能够大大提高软件界面的友好性。

为了撤销和重做一个命令, 应在Command接口中增加Unexecute操作。Unexecute操作是Execute的逆操作, 它使用上一次Execute操作所保存的取消信息来消除Execute操作的影响。例如, 在FontCommand的例子中, Execute操作会保存改变字体的文本区域和以前的字体。FontCommand的Unexecute操作将把这个区域的文本回复为以前的字体。

有时恢复操作是无意义的, 如当执行命令的结果是未改变状态, 则没有必要有恢复请求。为此, 可在Command的界面增加一个抽象的可逆操作, 子类根据运行条件可重新定义此操作, 返回布尔值, 以确定该命令是否可恢复。对于多极的恢复或重做, 可定义命令历史存储已执行的命令, 以便在执行恢复或重做时利用, 如下图:

2.3 数据的多种形式显示

2.3.1 设计目的

当一个数据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 所有依赖于它的界面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实现将用户应用的界面表示与底下的应用数据分离。定义应用数据的类和负责界面表示的类可以各自独立地使用, 也可以一起使用。

2.3.2 设计方案

在实际MIS界面设计中, 经常会出现如下情况:一个表格对象和一个柱状图对象可使用不同的表示形式描述同一个应用数据对象的信息。但需要它们表现的数据相互知道, 当用户改变表格中的信息时, 柱状图能立即反映这一变化, 反过来也是如此。对于此种类似问题, 采用观察者模式非常合适。

当目标和观察者间的依赖关系特别复杂时, 可能需要一个维护这些关系的对象。一般称之为更改管理器。它的目的是尽量减少观察者反映其目标的状态变化所需要的工作量。例如, 如果一个操作涉及到几个相互依赖的目标进行改动, 就必须保证仅在所有的目标都已更改完毕后, 才一次性地通知它们的观察者, 而不是每个目标都通知观察者。

下图是一个简单的基于ChangeManager的Observer模式的实现。

2.4 数据库的接口

2.4.1 设计目的

(1)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

(2) 为使不同的数据库能够提供统一的和简化的接口, 降低系统对具体数据库的依赖, 减少使用数据库时的难度。

2.4.2 设计方案

实际应用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多种多样的数据库可以使用, 而且每一种数据库都支持SQL, 似乎编程应该有许多相似性。事实正好相反, 每一种数据库获得SQL查询和返回结果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这个问题, 可以使用伪模式来进行解决。伪模式并不是由一些特殊的类组成, 它可以把一些复杂的操作简化为一套易于跟踪的操作。

在数据库中, 由于ODBC的使用, 使得不同厂家的数据库得以相互使用数据, 而并不需要改变调用的程序。图6表示数据库操作的Facade。

3 结束语

在实际软件设计应用过程中, 深刻感到任何好的设计方法只有应用得当才能使其发挥作用。软件设计模式也不例外, 在有些时候 (例如项目非常小而且应用环境相对固定时) 应用软件设计模式反而增加了软件设计的复杂程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软件设计模式非常适合进行较大型项目的设计, 在较大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能够极大地降低设计的复杂程度, 使详细设计的结果简洁、规范, 便于维护和更新, 能够使软件系统适用性更强, 软件的健壮性和通用性更好。而这些正是应用软件设计模式想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Erich Gamma, Richard Helm, Ralph Johnson, John Vlissides.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Jegg.实现DAO设计模式[EB/OL].JAVASEARCH网站, 2006, 1.

上一篇:走向开放的物理教学下一篇: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