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2024-08-14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精选12篇)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第1篇

一、树立创新意识,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跨世纪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数学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学造就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为学生营造充满创新意味的教学氛围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的时空。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过程发现新知识,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二要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形成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习兴趣,维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维持。在数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从而“会学”。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满足“学生渴求知道未知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要适度,问题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因问题而思考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解决,从而创新。

二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胜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在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开展对称几何图形设计大赛、在课余或联欢会上讲一些数学笑话、逻辑推理故事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尊重鼓励学生,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 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 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承认并且改正错误。教师对发展中的学生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比如: 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 ,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评价,则会抑制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发展, 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束缚。教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应多给予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多表示一些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多种解法的数学题,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了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在你学习中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是否有学习兴趣;通过“你能把某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吗? ”,评价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实践能力;通过“你能说出生活中、社会生产中、科技发展中应用数学的例子吗? ”,评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你能总结出一种或几种你认为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吗? ”,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策略,是否具有学习能力;通过“如果还有你认为更好的,非常欢迎你把它写出来”,评价学生不受教师思维局限,鼓励学生创新的能力等。通过这些科学、)合理的评价 , 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 , 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和总结,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从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尤其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包括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六、抓好基础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互相促进的。一般来说,知识越多越熟,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就越高。如果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能转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能运用自如时,就能扩大思维的发散面,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重视双基教学。例如:在一题多解的教学中,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学生练习:某种数学练习本每本x元,王强买本,张花买2本,两人一共花多少钱?(5x+2x)上述题目有没有简单一些的解法呢?第二步: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根据是什么?第三步:揭示本质,给出简单解法的含义。数学教学中,在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基础上,也要训练发散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发散量越多,集中性越好,创造力就越高,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我们要经常精心选择习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我们可以采用探究型和开放型等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或者让学生进行改题、编题、变题等,从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第2篇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就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性知识理解能力,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客观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出现巨大的难题,只有尽可能地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思维创新发展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二、数学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教育理念

学生在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才是最主要的,这个理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有明显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学生的领导者,而是为帮助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去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能比拟的,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要想完成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必须先进行师生关系方面的改革,让学生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与教学理念,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打造良好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能力,不能做出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课堂中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相对比较广泛,答案与解题思路大多都不局限在唯一的情况中,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

3.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知识掌握的最佳途径就是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融入学习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数学教学活动的次数,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思维的同时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更广阔的发展之路。

4.教学内容的新时期有效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动,修改了传统的教学路线和培养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型,而是重在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需要多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良好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准确的掌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会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限制学生的发展。在改进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课堂安排的改善,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让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更好的帮助。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有的能力,以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教学核心,不断加大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程度,让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凸显,让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不断总结研究的方式让这项研究内容有更广阔的前景。

作者:杨文振 工作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祥华中心小学

刍议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教师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探究。课堂上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每一个学生独立去探索,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目的。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自主探索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自己独立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在关键处引导学生一下,难点处拉学生一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素材、指明自主探索的方向。诱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数学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例如利用分类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制10以内的加法表。整节课学生都很投入,他们用分类的思想构建了一张有规律的、各不相同的加法表,经历和体验了寻找加法规律的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可以成为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他们可以通过自主探索,成为知识的“再创造者”。

二、诱导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同学发言,接受别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開阔思路,启迪思维。例如教学《数一数》一课例题:数“有多少个圆”时,让学生寻找合适的方法去数“几个几”。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踊跃讨论,找出如下的数法:

① 2个2个地数,算式是:2+2+2+……+2=24;

② 3个3个地数,算式是:3+3+3+……+3=24;

③ 2列2列地数,算式是:8+8+8=24;

④ 2排2排地数,算式是:12+12=24;

⑤ 横着看,每排6个,有4排。算式是:6+6+6+6=24;

⑥ 竖着看,每列4个,有6列。算式是:4+4+4+4+4+4=24。

解决不同数法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探索新知的过程,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又如在教学《各种形状物体特征》时,让学生通过自己摸一摸,观察感知特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得出小组结论,在全班广泛交流讨论,得出大家都认可的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升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收获。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疑问是创造的动力,师生之间课堂上心灵交流的桥梁就是“问题”。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例如诱导学生学习《认识时刻与经过时间》,求经过时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通过让学生观察作息时间表,自由提出问题、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了求经过时间的多种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在质疑探究发现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由于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意了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提问,大胆质疑。学生通过提问质疑,不懂的问题弄懂了,疑难的问题解决了,在老师的鼓励下尝到了质疑问难的甜头,学习的兴趣更加深厚了。

四、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的重要过程。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内容。画一画是让学生用立体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直尺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通过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拼一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学生用剪出来的图形自由拼组图形,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探索者。经过短暂时间的思考和操作,一个个有创意的图形就拼出来了,在同学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拼图。在认识图形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围出钉子板上的图形。我要求他们围出图形,可以是课本学过的,也可以是生活中见到过的图形,让每个学生自己操作、发挥想象力。结果许多学生拼出的图形超出我意料之外,连平行四边形、梯形(包括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都圈出了,我将学生的思维成果展示出来,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已做、自己想、自已说进行积极探索,体验成功。因此,诱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使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活动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五、在体现生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例如每条小船限坐5人,31人需要租用几条船,怎样分配才合适?学生迅速心算,31除以5,商6余1。需要租7条船,按算法分配每5个人坐一条船,剩下一个人坐一条船,显然不合适。怎样分配才合适?学生要有想象力,有创造性,有对现实背景的理解,才会提出如下两种解决方案:

① 租7条船,5条船每条船坐5个人,坐了25个人,剩下的6个人平均坐在余下的2条船里;

② 租7条船,4条船每条船坐4个人,剩下3条船每条船坐5个人。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课堂教学诱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敢于思索、质疑、想象、探索、争辩、创新,经历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导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新者,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实现“中国梦”。

参考资料:

1.《悟学式教学法》姚伟文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4篇

一、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老师是小学生教育的主导者, 部分小学老师的教育方法比较守旧, 如, 课堂老师很少和学生去进行交流, 一般都是在课堂上自己进行讲解, 在内容讲完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一个问题, 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很被动的接受知识, 很少自己动脑思考。还有个别老师在讲课时, 只是照着教案对学生进行宣读, 只告诉了学生表面的知识, 对于更深层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讲解。

2.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课堂上, 大部分还是由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 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情况。这样, 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没有办法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情境太少,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对这种学习模式产生抵触心理, 丧失兴趣, 甚至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 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

3.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现在信息化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 多媒体和计算机已经进入到课堂当中, 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一般老师都是做好课件, 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讲解, 上面的内容很全面, 学生只需要记忆就可以了, 不能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懒于自己动脑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 助长了他们的惰性, 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利用多媒体教育, 既要能展现知识的内容, 还应做到能够启发学生, 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知识, 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

二、培养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思维

1. 营造氛围, 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环境

小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就是学校, 课堂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好的平台, 老师尽可能把自己变成配角,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而不是像观众一样看老师的演讲。在课堂上, 要有和谐、轻松的氛围, 学生才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己创新的能力。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自主讨论。比如有一堆糖, 平均分给五个小朋友, 还剩三块, 如果再加上三块就能平均分给七个小朋友, 这堆糖有多少块呢?出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题目, 让学生在一起讨论, 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平时大家都知道却不能解释原因的问题, 这样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知识, 挖掘出自己的潜力。

2. 注重实践, 为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 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1]。数学当中的任何公式和计算方法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 所以在告诉学生计算方法的同时, 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来证明。例如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 就可以先做一个圆柱体的纸质模型, 然后让学生把圆柱体进行拆解。从而知道底面积是两个圆形, 侧面积是由长方形组成的, 从而很容易得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要把课本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例如:利用业余时间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下他们所用课桌的长、宽、高, 分别记下, 然后算出他们所使用桌面的面积。对于完成作业表现好的学生我们应给与鼓励, 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 我们应根据原因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以便下次可以独立完成。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提高了动手能力, 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这样更深层次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 自主探究, 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

想要把知识学通学精, 不能只靠机械模式来传输和指导。每个孩子的思维模式都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我们要为其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不仅可以开发智力、自主创新, 还可以在实操中快速理解、感知、概括知识, 树立自己的知识框架结构, 一举多得。在一些题目上要给与学生足够的空间, 不要怕学生做错题, 只要学生是自己动脑解决问题, 就应该表扬。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潜力, 能够很好的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4. 互动交流, 唤起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现在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传递信息与接收信息互动的过程。多注重师生的互动, 多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多与少, 能减少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乏味, 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改善。如:老师和学生即兴对换角色, 让学生当10分钟的课堂老师, 老师充当学生角色, 对换角色之后看新“老师”怎样用他的方法吸引班上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感兴趣, 让新“老师”感受一下当老师责任和乐趣。新“老师”还可以对学生们提出各种和课本上相关问题, 让学生解答。生生互动是良好教学模式之一, 它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互动, 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知识。老师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交流, 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 大家都要敞开自己的心扉, 把高兴的、不高兴的事情都说出来, 大家一起分享高兴的事情, 解决不高兴的事情。在课堂上, 老师要多微笑多给学生鼓励, 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亦师亦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同时学生也敢于对老师的意见进行反驳, 发表自己的一些主观看法, 对于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 无论对错老师都要多进行鼓励。

5. 时间保障, 为学生创新思维保驾护航

创新需要灵感, 但思维的流畅、求新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 创新更需要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问时, 不能提出问题后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 因为没有时间思考问题, 所以有的学生还没有想出问题的答案或想得不全面。时间长了, 学生对问题失去了兴趣, 就没有了思考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能够全面地、系统地、理性地思考问题, 诱发潜在的创新思维, 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

6. 作业创新, 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视野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 要注重作业的质量, 而不要一味的认为重复就是力量。不断的重复, 只会让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 对学习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比如在留作业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同一道数学题, 看看学生能够用几种方法, 这样学生不但不会逃避作业, 还会积极主动去完成。在小学的数学课程中, 有很多知识点能够让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同一道数学题, 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自己的思维[2]。

三、结语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自主接受知识的习惯。我们小学生不能一味的被动学习, 应自主探究知识, 积极参与和思考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化, 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承红.让学生自己往前走[J].天津市科教院学报, 2005-06-05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第5篇

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还有的学生得到在初中将要学习的角:210°=180°+30°、240°=180°+60°、270°=180°+90°、225°=180°+45°等。甚至还有的学生与同桌合作,利用三角板找到了更多新的角。实际操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2、在求异中进行创新

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寻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首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发问。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应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训练,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驶360千米,需要几小时?”看似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在教师“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激发下,学生思维非常积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考:360÷(120÷3);3×(360÷120);120:3=360:X。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将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1、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励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让学生看书上的结论用了不到一分钟。为了让学生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设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首先从不同类型的线入手,观察“直的线”和“曲线”;让学生感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接着让学生随着计算机的演示从“能否延长”、“能否度量”、“几个端点”等方面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最后再通过学习教材与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

2、重视多向交流,在多向互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学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从课堂教学改革上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首先用电脑显示了“小熊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65—23,然后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想出了65—3=62,62—20=42;有的学生用5—3=2,60—20=40,40+2=42;还有的学生大胆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学42—28,因为是退位减法,难度增大了,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让学生摆小棒,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有的学生模仿前面竖式的做法,有的学生在摆小棒中受到启发,用30—28=2,2+12=14;有的用12—8=4,30—20=10,4+10=14。关键处让学生讨论,难点处让学生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质疑。两次有层次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第6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在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传授基本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创新小学教学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维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数学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涵盖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我们在教材中能看到许多数学结论,许多数学例题的解法,能看到对这些知识的巧妙处理,但是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然而,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小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知识是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作铺垫,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三、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不善于组建自己的思维活动,他们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运用发散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运用发散思维,是训练思维广阔性的有效途径。如果学生思维狭窄,就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可通过课堂讨论,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这样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数学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

五、运用表现想象力,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表现想象力能有效地练思维的联想性,联想性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可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有些数学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的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六、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贯穿教学全过程。小学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知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应思维、量不变思维、可逆思维、转化思维。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第7篇

一、激发学习动机, 增强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欲望来自于学习动机, 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把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自觉主动地学习, 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时可以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 赋予生命力, 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 寻求思路, 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 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 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 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 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 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 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接点, 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新的知识系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 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 掌握加法计算方法, 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 (5+4→5+5→5+5+5) 开始认识“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在过渡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数学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 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

三、拓展思维空间, 训练创新思维

思维是创新的基础, 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

1.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 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中, 凡是学生能通过思考, 独立发现获得的知识, 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摆弄中发现窍门, 在观察思考中弃旧求新, 在讨论争辩中标新立异, 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例如:教学一位数乘整百整十的口算时, 在学习了12×3后, 让学生尝试口算120×3,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展开思考, 产生了多种的想法:有的先算12×3=36, 然后在36后添一个0, 即是360;有的想:12个10乘以3得36个10, 即360, 有的想:100×3=300, 20×3=60, 300+60=360。这样, 整个推导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 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而且活跃了思维, 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把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维方法,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有怕困难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 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 或由他们重新发明, 至少由他们重建, 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 教学中, 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 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 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 教师则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 获取新知识。例如, 在教平行线时, 教师可用三个大问题贯穿全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在纸上画两条直线, 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 (长方形里有几组平行线) ?通过这三个问题, 让学生探究, 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两条直线会相交, 会平行, 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 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

3.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 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一题多解。教师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 纵横沟通,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 思维更活跃, 有利于学生创新。例如在教学完“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 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 + () + () =15, 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和连加得出各种答案, 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 可能有2+8+5=15、3+7+5=15、5+5+5=15、9+2+4=15……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学理念,发散思维

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并以此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并不是说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 创新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 两者相辅相成,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同时,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动力, 创新教育的实践和发展将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从本质上讲, 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就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 进一步具体了素质教育的范畴, 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从教学入手。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 而且应该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往往分析能力差, 思路狭窄, 方法单一, 常出现思维定式。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它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形式, 它的特点是迅速、灵活、流畅、变通。善于进行发散思维的人, 思考问题才能够有创新意识, 少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构思, 培养出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对于创新教育有深刻认识, 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创新意识, 了解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的意义, 在这样的前提下, 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 并且在数学教学时创新改进教学方式, 大胆突破, 勇于创新。教师还应该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能力, 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具有条理性, 而不是盲目地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创新的理解是透彻的, 而不是一知半解的, 不是人云亦云, 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个相对和谐、愉快、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愉快、稳定的教学环境的建立。因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要力量, 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 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地位, 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比如可以和学生多交流心得体会, 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案, 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巩固训练的时间和强度, 多使用学生喜欢的教学工具, 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可以多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二、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能够带给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促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 学生对知识就感到索然无味, 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只有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激发起积极探索的动机。要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 使他们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探索中, 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 使学生的思维畅通灵活, 思维方法新颖独特, 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

三、鼓励大胆质疑,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质疑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 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思路才能开阔。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使他们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开端。

2.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上课时, 针对某一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组织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开展辩论, 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数学中的各种术语用词科学, 思维严谨, 在教学中, 如能引导学生对教学术语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咀嚼, 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发散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发散训练, 可以使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得到提高, 长期下去还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 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强。在教学中, 采用一题多解和简便方法运算, 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路, 开发学生的智力, 还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那类用简便方法省力, 而用常规方法计算费时的题目, 通过解法对比, 体验到简便方法的甜头, 有利于激发学生打破常规、寻求新解法的动机,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课堂教学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开放, 解放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多使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其的尊重和理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 并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 以减少对学生解题错误后的批评教育, 应该鼓励学生这种大胆创新的态度。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 维护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个性, 并且将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个性常表现为对待课堂问题出人意料的反应, 教师在这时不能一味地抑制学生的这种反应, 而应该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激发更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将其注意重点引致课堂问题的本身。

总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老师要有目的、巧妙、灵活地提供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和机会, 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大胆地提出问题, 并让学生充分拓展思路, 在团体协作下, 使发散思维收到最佳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9篇

一、教学情境应生活化,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合适的条件,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体验、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建立在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上, 最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

如, 教学“ 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 笔者考虑到对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付款购物活动, 又认识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缺乏社会经验, 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不少, 但大部分付款购物的活动都是家长完成的。 于是这节课上笔者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 让学生先模拟售货员和顾客换钱。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 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 然后笔者又设计了“ 小小文具店”模拟购物活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具扮演售货员及顾客。 在活动中, 学生买自己需要的文具, 然后小组内交流汇报。 通过这一活动, 学生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过程要实践化,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知识和经验, 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为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 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 才能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 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活动。 在操作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感受、探索, 进而发现未知。

如, 在教学“ 七巧板”这一内容时, 笔者先让学生看、摸七巧板, 让他们体会七巧板的特点。 之后再通过移、拼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七巧板拼图, 激励学生拼出各种图形。 并在操作过程中, 鼓励学生说出拼摆的理由。 课后还让学生选择性地完成自己用正方形卡纸制作七巧板或者把用七巧板组成的图形画一画等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需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内容简单, 但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 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也是不容易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特点出发,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进而打造一个高效数学课堂。 除此之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别出心裁, 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 使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 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方向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更要鼓励学生去看和想, 并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让他们去说和问。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安排一些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 逐渐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10篇

一、教师要寻找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数学教学课堂中,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学内容, 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 学会探索的方法, 培养了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与实践的学习中参与到学习的探究中来, 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 寻求答案, 发现规律。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要让学生将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 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如, 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通过“猜想”学习新知。首先,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 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逐步展示中观察圆柱和圆锥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推导出圆柱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得出学习结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创新中的思维, 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可否认的是,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问题是较为抽象的, 学生独立思考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应该选择功能强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 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数学知识是人们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在生活实际中都有应用。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可感、可理解的事物, 并将其作为平台, 激发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前要进行认真的备课, 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如, 在五年级下学期《长方体正方体认识》这单元教学完后, 为了避免复习中枯燥的重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理复习》做一个创造性的设计, 将长方体、正方体的单元重点、难点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 这样学生能够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下更好地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的知识重点, 更好地了解数学学习内容的体系。在学生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阶梯性的创新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训练学生把握创新思维的方法

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活动位置, 放下师道尊严, 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做朋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创新。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的时候, 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多加鼓励, 而不应该讽刺挖苦, 这样学生才会继续拥有创新的勇气。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教师可以创设信息情境、探索情境、猜想情境、求异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点拨下逐渐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 使学生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总之, 创新是值得教师思考的永恒的主题, 是学生完成数学学业的不竭的动力。因此,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就要转变育人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小学低年级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第11篇

一、创建情境,指引学生创新

创建情境,则是老师依据授课内容的要求,给学生打造一个亲近生活的情境,将数学贯穿在里面,开发大家的学习兴致,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新理念,进而达到培育其创新才能的目的。比如,在讲授人民币的内容时,我给学生创建了到新华书店购买书籍的情境。(安排大家轮值做销售员)学生仔细观察各类产品的标价,再用自身所有的纸币购买、找钱,学生不但熟知了纸币的价值,并且还知道了找零,各种方式付款,甚而某些同学会用手中的商品去换购和其等价的别的产品,如此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培育了其创新才能。

二、亲手操控,开发创新才能

亲手操控对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致、培育处理问题的才能、培育创新才能等方面拥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在小学数学的授课中,适当地使学生亲手操控是一个手、脑协作的进程,是处理数学学识抽象性和低龄学生具象性思维之间差距的一个高效手段,且可以让讲学授课获得很好的成效。比如,在讲授圆的内容时,先用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列举,让大家认知了圆和别的多边形的相异之处,对于如何画圆,教师不必演示,可让学生自行处理。“你们能否绘画成标准的圆呢?谁的画法最多?”如此,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家动手、用脑,勇于探究,很多同学都清楚用圆规作图抑或依托圆形物品(像胶布、杯子、硬币等)来绘制圆形。

三、协助进步,激发创造性欲念

学习取得进步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致的关键要素。低学段的学生情绪波动大,对有兴趣的东西,都想要一试究竟,但一旦受挫,则会丧失兴致。我们都知道,任何人均会对进步充满渴望,孩子亦不例外。所以,身为数学老师,则必定要在任意时候都考虑到学生的此种心理需要,在课程授课内容的编排、活动的规划、评价的方法上面,均要贯彻“进步教育”,注重鼓励各种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带给他们的愉悦。举个例子,惯常的口算比赛,在五分钟的时间里,采用“开火车”、抢先答、争红花、揪毛病等方式来开展,题目难易不均,对于后进生可以实施“优先照顾”,如此确保每位同学均有被老师赞扬的机会,享受进步的喜悦。

总之,在小学低学段的授课中,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课程的抽象性,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推动教学对学生创新才能的培育。上述三项方法是笔者这些年的经验整理,期望能够给众位同行以参考借鉴之用。

参考文献:

[1]徐保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2]王西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科技资讯, 2010(25).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第12篇

一、为学生创设质疑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要想让学生敢于质疑,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仅要允许学生质疑,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质疑,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见疑而质疑,质疑而解疑,对学生所提出的质疑不论是有无价值都应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再次质疑的兴趣,对于那些不会质疑,或是发现不了问题的学生应适当的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进行质疑,或是转变师生角色,由教师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索,让学生尝试去解答,换一种方式让学生逐渐学会质疑。其次,还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要让学生明白质疑的意义,在学习中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质疑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如,“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你知道一个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后,你会想要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半径与圆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提出“所有的半径长度都一样吗?”,当然在质疑问难中也有很多学生的问题提不到关键处、质量低。此时教师应要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让学生不畏惧提出问题。

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把数学知识融于相应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再呈现给学生,更易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在“质疑——解疑”中学习数学,更能提高学生知识内化的速度,更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理、良好的问题情境,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水平。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多采用一些既有实际价值,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素材来充实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融入到生活中,再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问题,在“质疑——解疑”中学习,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始于一问,但是我们也知道发现问题并不等于分析问题,更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还必须要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甚至还能完善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这是非常难得的。长此以往,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圆锥的体积”教学时,笔者如此设计的:先给学生展示一个透明的杯子,并把杯子中装满大米,然后慢慢的倒出大米逐渐使其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提出问题:“大家看到这堆大米后想要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这个圆锥形状的大米的体积是多大?”、“如何计算体积”、“可不可以通过它的几何形状推算出大米的重量”等等。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的兴趣,然后因势导利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创造力,更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策略,对学生来说是其今后发展的所必须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示范质疑。小学生年龄小,但是却善于模仿。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做好示范,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质疑方法,为学生今后能够独立的质疑打下基础。

2.在重、难点处质疑。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是矛盾的,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进行质疑,以此为突破口,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3.在整个解题过程中予以质疑。质疑应贯穿在整个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应是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过程,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比较思考,得出结果,这样的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敢于挑战“权威”进行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不满足于现成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爱质疑,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新知园地的“拓荒者”。

参考文献

上一篇:智能推动应用下一篇:人类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