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2024-05-25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精选12篇)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1篇

城市,是指人类通过已有的自然环境基础,进行以其为核心的建设,最终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既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人类发展生产的主要场地。而生态城市则是指人类通过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最优状态。

当前,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并重,为了保障人类的长期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了世界和我国城市发展的最终途径。建设生态城市既是关乎人类发展的目标,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终方式。一般来说,要想建设出生态城市,就需要根据城市基础,依据城市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订制有针对性的生态规划与管理制度。但就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来看,城市在规划时对于环境保护考虑存在短板,城市规划与落实执行存在很大落差,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未得到完善与落实。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落后。

同时,从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与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对比看出,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强调于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中生态功能区与生态用地结构的完善。我国众多学者与专家也在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研究。总的而言,学者认为:要想实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就需着眼于大范围内的区域规划,通过城乡统筹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把城乡两者间的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普及生态学原理,进而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目标与措施的有效呼应与执行。

二、生态城市的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保护做不好,也就做不好生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一方面,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来环境的改变与污染,如城市土地、水体、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不断缩小甚至消失。且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也会造成土地污染,土地浪费,城市灾害频发,如生物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骤减等。由于环境的改变与污染,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必将受到影响,如清洁水源的减少、水质的下降、城市区域的土壤与水体污染、城市郊区所栽种的蔬菜、水果等有毒物质含量上升。而城市生活中带来的大量汽车尾汽,城市工业的发展都会带来“城市热岛”效应,造成城市空气中污染物增多,甚至形成雾霾等。当然,对于更多的中小城市来说,城市居民的活动会造成“垃圾围城”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对那些长期处于欠发达阶段的城市来说,由于经济压力一味只重视发展,忽视环保,不仅会造成城市生态用地侵占现象严峻,而且由于意识与经济能力的不足,生态建设与复建的推行遥遥无期,甚至有心无力,城市灾害频发,人居环境恶劣。当然在这些现象中,也存在着打着建设生态城市的名义而进行生态破坏的现象。这些现象大部分是忽视城市自然资源现实,如在严重缺水地区进行人工湖挖掘,大规模移植大树进行广场景观营造,甚至假借生态城市建设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把原有的公共绿地与森林变成私人的生活区。此类不顾生态规律的行为还包括不经过生态测评就一窝蜂地建设起湿地公园、生态公园、生态住区等等。

因此,关于生态城市的建设,科学而严谨的调研是规划的第一前提。基础理论上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应对城市生态用地布局、生态结构、生态指标量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掌握。为了更好地做好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考虑到城市是一个动态的体系,所以要对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并把生态城市建设划分为区域规划、城镇周边体系、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等层面,针对生态城市与城市设计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科学合理地研究。在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中避免产生建设性生态破坏,保障生态城市建设后的生态效益要大于生态城市建设中引起的生态环境损失。

三、生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重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需要考虑到其长期性与综合性。一方面,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必须与城市发展政策相配合,同时从城市规划设计到具体的落实与管理,都要有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想实现生态城市各项目标,那就要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各政府部分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从政策方针到技术管理,再到财政支持都要紧密连接,否则很容易因小失大,造成生态城市建设的失败。而在生态城市的实际建设与规划中,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掌握:

(一)准:

城市发展战略布局。城市发展战略布局要准确到位,要在全面而科学的发展战略下制订出有针对性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为了做好这一点,应对城市原有的主体功能区进行升级,依据原主体功能区的分布与资源,对各功能区配备相关资质的管理者。如旅游功能区应侧重于工商管理与旅游开发干部,农业发展区应配备农学类与旅游开发区专业干部。因为干部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一线人员,对口的干部才能保障功能区在原有的基础上贴近生态城市建设主旨,为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考虑到生态城市的建设其主要核心是进行资源优化,也就是通过整合资源达到集约利用作用。因此,在财政投入与土地资源调配上,对工业建设用地应保证组团式集聚,而对农业与生态保护区,则应引导其向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业方向整合发展。实现资源互补,优势集中,促进产业集群,以淘汰落后的污染企业,摸索出一条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二)严: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个中心,在统筹全区域建设规划时,应严格落实规划间的用地协调。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审批应从严从紧,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打下生态城市的规划基础。当然,在落实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能动性,应做好管理政策的制订与完善,提高政府干部素质,提高其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资源分配科学性,从财政支付与价值目标层面上进行引导与约束,提高政府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动性。

(三)全: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绩效评估与考核。以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估与考核。在具体实践中,对于城市不同功能区应结合不同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考评。在经济发展考核基础上,如对工业区应侧重于工业污染与污染整治的考评,对农业发展区应侧重于服务业与环保绿化方面的评估等等。因地而异,因功能区而分不同的考评重点,才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各区域实现统一而公平的考核,有利于团结各区域的领导与干部更为投入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不同城市与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都有所不同,自然资源与发展情况、人文景观与地理风貌的不同,所以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时,应根据区域发展要求的现实情况酌情处理。这也就意味着生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指标,每个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与方法也应有不同,实事求是,从现实出发,做到城市发展与环保事业共同提高,不断提升人民的人居环境,让城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终极目标。

摘要:目前,国内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既有跃进式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从长远来看,建设生态城市必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本文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进行相关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环境建设,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李浩,李建东.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2

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规划研究 第2篇

作者

(单位)

摘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指出我们目前城市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式,因而有必要大力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并提出了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1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因此,进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刻不容缓。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人工系统,维持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能量都很大程度地依靠外部系统输人,这就使它成为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必须在宏观上强化对系统的人为调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站在区域、整体的角度上,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科学的分析与管理,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它的目标和布局都受总体规划的制约,恪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如绿化、污染治理、市政、供排系统等,以保证城市物质、能量正常流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稳定。要从系统工程原则出发,处理好城市各部门、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做到生态环境规划在近期和远期目标上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做到时间、空间上的有序性。要讲究整体最佳效益,各部门应当服从整体,使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在整体上有最佳的综合效益。

2.1 要根据城市地理位置,确定其规模体系及功能性质,并对城市合理分区再按分区布局

城市应具有工业中心功能、商品流通中心功能、交通运输中心功能、科技教育中心功能、信息中心的功能、金融中心的功能。对于城市来说,一方面要按照城市功能分区来安排生产,如文教区、居住区、风景区安排污染型工业就不恰当。另一方面要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工业布局,如在城市主导上风向不宜安排污染型工业,兰州市的工业布局应引以为戒。在水源短缺地区安排耗水量大的工业也不适宜。要根据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合理确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规模,如北京是首都,杭州、苏州、桂林、西安、开封、洛阳是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名城,在这些城市就不宜发展重污染工业。平项山市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化盐矿资源、地表水资源,大力发展煤化工、盐化工和化工原料工业,是一个能源和化工城市,污染相对比较严重,要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游览区、交通网络等。

2.2 确定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近、远期目标,并把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纳人城市总体规划

制订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应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规划和发展趋势作出科学评价,确定生态环境规划的指标,确保城市脆弱的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要求,使工业、交通、居住、娱乐等建设计划统一起来,合理安排,既要考虑到收益的一面,又要兼顾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一面,既要看到局部和眼前的好处,又要想到全局和长远的利益。作为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层次,着重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术性问题,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为实施总体规划的依法管

理和宏观控制提供依据。

2.3 通过对城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研究,制订合理的物质、能量利用方式

如平顶山市煤炭储量达103,000万吨,可开采量只有21亿吨,现每年以3,000多万吨的速度开采,大约只能开采70余年,将会导致城市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要立足当前,因地制宜,着眼未来,不留后患,适度开采。如地下水的开采与分配,煤气的运输与分配等适度发展。

2.4 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确定城市的环境容量,制订城市环境规划,确保城市系统的良性循环

如制订城市的“三废”排放标准,要防止污染转移。一是国外向我国境内转嫁污染,主要是将国外禁示生产的污染严重的产品,转移到我国境内进行生产,或是把工业落后,污染严重的设备转移到我国境内进行生产;二是我国城市污染转移给农村,主要是把城市中禁止生产,或虽能生产但污染严重的产品转移到农村继续生产。结束语

面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式,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现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进展 第3篇

关键字:现代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现代化建设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化生产,这就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瞩目。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的古人过着依山傍水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近代国家的发展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我国的乡村面积逐渐较少,自然环境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原有的森林土地面积在发展中不断减小,被城市所代替。在城市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否则人类生存将会变得困难。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我们当下的重点,只有做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生存。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注重生态环境必不可少。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一).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隐患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想拥有一个绿色家园。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污水。废气悬浮在城市上空,城市被蒙上了一层烟雾;污水排放到河里,造成河水大面积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再者,私人汽车数量正在日益增加,汽车排放的废气也是影响环境的因素之一。此外,还有垃圾污染,更是最大的隐患。每天的白色垃圾不计其数,无法腐烂,焚烧也会产生大量的毒气,这让人们十分头疼,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这些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情况将会越发恶劣,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就不再是绿色。这样,人类便会无法生存,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所在,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加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清除其中存在的隐患。

(二).两者存在的联系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在进行规划时,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尽最大努力增添绿化带的面积。对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努力去解决难题,才能算是合格的规划。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有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更好的规划城市,建造出适合长期居住、令人满意、环境优美的地段供人们生活。人们希望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生态环境的注重点就是在于能够不脱离大自然。城市规划能够注重这一点,才能让人们满意。

(三).建设过程中的存在的缺陷

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着很多的难题。首先,群众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不知道生态环境的意义何在,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方面不加以重视,不仅不去保护环境,还在加重对环境的污染;再者,对生态环境展开工作之前,没有很准确的了解现状,缺少了调研工作,在进行工作过程中就会感觉力不从心,达不到公众的要求;最后是在环境污染方面,检测不够完善,没有较好的控制住环境污染;城市绿化建设的实施,没有完整的绿化系统,城市景观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在环境方面总会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难题,要想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将必然存在。

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案

(一).展开调查

要想建设好生态环境,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调查。首先对民意进行勘测,得出准确数据,看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知有多大,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电话调查来进行这一工作;然后,开展大面积的搜查,掌握生态环境的现状,找出其中的难题,以便于更好的想出对策去应对;对城市绿化带进行调查,找出其中不足点。最后,对于企业发展,要在调查后,了解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便于找出方案完善制度。展开调查的时候,准确、细致入微,将难题全部标记出来,方便开展活动。

(二).全面发展

在进行全面的调查过后,首先对群众进行思想上的教导,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让群众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投身到建设当中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环境污染,如通过自行车或步行代替汽车、购物时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等小细节,来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量。再者,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城市绿化现状,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引。此外,完善城市绿化假设,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方面,既然无法做到杜绝污染,那么我们就要在最大力度上控制污染程度。对调查所得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减轻污染的办法,在技术上加以改革,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对于一些造成较大环境污染的工业,可以将其迁至郊区,并且严格控制污水、废气的排放指标,必要情况下将其封场,利用资金来建造其他经济市场。为了让工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拉开距离,可以在各地建造工业园区,改变人们生活环境。

(三).完善系统

对生态环境的系统完善也是重中之重。首先,对生态系统有一个全面的控制系统,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和人类的智慧,绘制出总体的结构图,便于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有一个总体上的认知。然后,分层去细化,把握每一步的方向,便于实施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尺寸,而不是盲目的追逐。最后是在每一个小点上抓住重心,围绕系统运行。这样,在进行规划时,就能很明确的看到生态环境的蓝图,较少的复杂的构思过程,操作系统将会提供一份完善的系统供我们参考。再有了完善系统之后,按照计划来进行归纳总结,完成工作。

三小结

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在对现代城市进行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进展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放弃国家的发展,一味保持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只能说,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从各方面下手,将生态环境融入到城市规划中,让人们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生态环境的重点展现出来,将城市规划做到令人满意,在规划中加入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改善,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要想做好生态发展两不误,我们还需要更加发达的科技手段和系统管理。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总会有完善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 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西部,2006(24)

[3]孔亮,辽宁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02(3)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4篇

1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现今, 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 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理解不同, 因此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 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 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 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说,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3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 合理的土地利用, 良好的环境质量, 充足的绿地系统, 完美的基础设施, 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发挥充分、物流的有序畅通、信息流的便捷快速;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1.3 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和目标研究、重点资源时空分布研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研究、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城市市域生态分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调控单元划分。它包括人口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控制、污染总量控制、环境功能区调查、生态补偿策略和生态重构方案等。

2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与城市规划一样, 生态规划也是基于某一目标体系面提出对现状改进的设想, 两者以公众利益为主题的利益取向也大致相同。现代生态规划从一开始就强调各种生态关系的系统性、关联性、提倡城乡一体, 以生态学观点看,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依赖于周围环境对它的支持。生态城市规划要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城市, 其思想和方法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是一个真正的生态城市的超标准是看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也就是说, 城市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是城市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全人类的生态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具有特殊性, 它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环境, 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城市规划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的目标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 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表层的物质规划, 在形式上表现为终极蓝图。这种静态的物质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

3 生态城市的规划

3.1 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土地 (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 的生态关系, 通过生态辨析和系统协调规划, 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关系, 探讨并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研究促进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调控对策。生态规划重点在于运用生态规划修复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失衡, 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规划的许多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 而许多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也编制城市生态专项规划, 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不足。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建设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序结构, 主要内容有:

(1) 人口的增值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 控制过猛的人口再增长, 以减轻环境负担。

(2) 土地利用类型与利用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3) 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的协调。

可持续性发展城市生态建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城市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而是通过这一过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 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得到不断的发展;最终促进城市整体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生态建设不能理解为限制、妨碍了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 而将三者看成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

3.2 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 生态优先, 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原则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大进步, 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的关怀。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 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 为人类提供方便, 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 强调人居环境, 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 系统优先, 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 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 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生态总量, 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 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 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3) 因地制宜, 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 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 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 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 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 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3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从最终意义上讲, 保护环境,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 是“龙头”。所以, 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必须从规划开始。区域规划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源条件, 给城市群或城市带中的每一座城市准确定位, 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避免无序发展, 各行其是, 甚至恶性竞争, 造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每座城市自身的规划, 大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中, 应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 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海和山、园、林、树, 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区开发应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均衡分布, 相互衬托, 天然一体, 避免过度密集, 见绿插房。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 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观, 忌讳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 以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汇这种建筑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好自然地貌, 强调自然景观。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乡土树种、花灌木等丰富资源建设“绿城”。

4 结语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 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 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 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持续拥有地球这个美好的家园, 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2]周红路, 郗洪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化建设[J].大连大学学报, 2004.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5篇

——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例

姓名 赵军学号 w0949136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为目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只有把文化内涵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才是完美意义的富有生机的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生态文化 环境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产物。城市产生与发展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的发展又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工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立下了历史性的功绩。在长时期大规模建设、城市快速发展、又同时处于体制转轨、法制不健全、人们思想观念急剧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城市30年来发展基本有序,城市规划功不可没。

二、城市环境问题的初步辨析

中国目前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大城市群城市化速度更是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49.2%。21世纪初,中国三个超大型大城市群均已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整体形成“三二一”或“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该阶段,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表现为城市生活用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水源问题;生活垃圾处理场所的限制;城市绿地进一步缩小;光、电磁波的污染等。但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也深得人心以及人类对自身利益和生存环境的再认识,各种防污治污意识和能力相应提高,从而使城市的发展步入了生态环境的改善阶段。

三、加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为目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只有把文化内涵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才是完美意义的富有生机的生态文化建设。当今时代,搞好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非同寻常,要切实增强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社会文明发展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正在逐步走向生态文明阶段。工业文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迫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新的文明抉择,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时代产物,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繁荣生态文化。

二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创造适宜人们生产生活和全面发展的生态文化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文化发展要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从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等方面为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有利于促进人们自觉地热爱自然、珍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客观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态条件和良好生态文化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

有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就巴彦淖尔市而言,建设生态文化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我们要顺应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潮流,以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为保障,以保护自然生态体系为基础,以建设生态文化重点工程为着眼点,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引领、服务和保证作用,全面协调文化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适合于广大市民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四、构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大网络

建设生态文化,必须培育一批生态基础良好、带动力强的生态文化品牌,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搞好我市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要按照以“两河为带、道路为网、园林(广场)为片、庭院小区为点”的绿化格局,将近郊绿化和城区绿地相衔接,主要突出“市区绿化、通道绿化、郊外绿化”三个重点,努力凸显“街有特色、园有景观、区有文化”的绿化品味,尽早实现“把红城建在绿色中”的目标,使广大市民住在林中,行在景中,工作、生活在生态园中。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程:

一是抓好公园、广场和街头绿化建设工程,唱好塑造城市园林景观的重头戏。要结合每处园林、广场、街头绿地的地理位置、面积、特点,高品味进行绿化规划设计,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施工。对具有文化内涵的绿地建设,要独具匠心,巧妙构思,通过绿化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充分反映我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每个公园、广场建设,都要精心设计,精雕细刻,多搞一些融艺术性、观赏性、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园林小品,展现兴安盟中心城市的时代风貌。

二是抓好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建好城区绿色通道。要以每条街路具有独自特色为原则,逐步扩大常绿、吸尘、消音等林草品种的种植区域。在城区道路两侧,多种植高大遮阴乔木和针叶林,增加绿化覆盖率;实行多层次立体绿化,乔灌花卉合理搭配,体现季节变化,增加视觉效果。把新植绿带和更新改造同步推进,结合城区危旧平房改造和道路综合整治,重点抓好胜利路新址连接线等道路的绿化带改造,调整植物配置,改善植物结构,打造精品道路绿化,提高绿化档次,努力构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格局,形成贯穿城区、连接内外的绿色通道。

三是抓好城市外围生态工程,扩大城市周边绿化效果。以市人武部生态基地建设的典型示范为引领,突出“军民共建”主题,形成绿色屏障。在植树造林中,注重突出文化内涵,创新绿化形式,在原有团市委组织的种植“青年林”的基础上,可增设一些有纪念性意义的活动形式,如开展“妇女林”、“儿童林”、“成年林”、“生日纪念林”、“结婚纪念林”等植树绿化活动;也可开展企业冠名的植树造林活动,在全市上下大力掀起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活动,提升全民绿化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省际大通道两侧和城区外其它道路两侧,要广植以本土树木为主的速生用材林、风景林、防护林,充分利用横向贯通的省际通道和纵向平行的公路开发建设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城市入口绿化,要按照新的规划高标准进行设计,形成城市入口绿化景观,树立我市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四是抓好品位提升工程,打造生态文化园林景区。新世纪的生态城市建设应逐渐赋予文化内涵,贴近人们生活环境园林化的方向发展。要开发成集蒙元文化与草原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五是抓好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净化城市环境。要加大城区空气、饮用水、噪音净化的控制管理力度,强化对“三废”排放的整治措施,努力营造“碧水蓝天、环境幽雅、生活和谐”的人居环境。

五、强化生态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抓住重点带动全面。我们要按照建设蒙元文化城、绿色工贸城、山水园林城的生态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生态文化建设成果,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和更高的档次,净化城市环境,努力塑造城市新形象。重点要强化以下五方面措施:

一是抓规划。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建设和管护要坚持科学性、超前性、先进性,注重人性化、生态化,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地方特色,融观赏、文化、运动、休闲功能于一体,使绿化与文化相结合,绿化与生态相结合,绿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绿化与群众生活相结合。要进一步明确中长期绿化整体规划和设计思路,科学调整覆盖城乡、兼顾各中心片区重点绿化项目的绿化系统规划,牢固树立“绿线”是“底线”、“绿线”是“高压线”的观念,放大绿色手笔,做足绿色文章。做到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建植绿,占绿补绿。选择有实力、有资质的园林专业队伍进行规划建设,确保生态文化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绿化施工,一步到位、一次成型。

二是抓管理。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城市绿化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防止种而失管,管而不细,防止出现一年新、二年旧、三年荒的现象。要重点抓好树木绿地的抚育管理,从工程监管、园林修剪、抚育水浇灌、日常养护管理四个环节抓起,完善养护管理网络,使生态文化建设抚育管理细致化、科学化。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区本部门园林绿化工作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等职责,统筹组织实施好各项绿化工作,要明确专人负责抓绿化,确保有人抓、有人管,使生态文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三是抓项目。生态文化产业是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我们要围绕生态文化产业建设项目,鼓励各种投资者投资生态文化产业,着重抓好“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建设,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工业防护林、农田林网、新农村绿化、特色林业产业等与城乡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紧密相关的重点工程项目,以“林带+林区+园林”的绿化模式,促使城乡绿化面貌发生深刻改变,基本形成多效益、多色彩、多层次、多结构的城市生态文化体系,提高生态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四是抓投入。为扎实推进生态文化建设,要坚持多方筹集资金原则,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多方投入,高效、稳定的城乡绿化资金投入运行机制。从今年起,我市将加大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每年绿化筹资计划在1亿元以上,并且政府每年投入不低于1500万元,确保为城乡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是抓宣传。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进行宣传报道,精心设计、设立生态文化建设宣传广告标语,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态文化建设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大对毁绿占绿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 人人自觉主动维护城市生态文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总之,城市规划既是经济规划,又是环境规划,也是社会规划,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规划。这决定着我们的思考,也决定着应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我市在生态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念“绿”字经、打文化牌、走特色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大力促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塑造城市文明形象,着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光金.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M].湖南:湖南出版社,2006.11

[2]钟甫宁,傅龙波,某舒宁.永恒的追求——可持续发展[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12

对生态型城市建设规划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1.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1.1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应运用生态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循环再生性、区域分异性原则。整体性谋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循环再生性是要求城市物质循环对环境的破坏及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区域分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类型等,制订不同的建设计划和对策。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对其规划应坚持“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的原则,生态城市规划首先强调经济、人口、资源、功能布局、各项工程设施及专项规划要协调发展,这是核心所在;二是生态城市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区域,故需特定的区域为依托,包括产业结构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匹配,生產力布局,人工、自然环境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三是强调层次性,城市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

1.2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二是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力;三是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旨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四是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

规划内容要点为:(1)新生环境的自然条件;(2)区域经济分析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和功能的匹配;(3)城镇的合理体系和职能的合理搭配;(4)适宜的城市规模及环境容量;(5)有机完善的城市形态及适度的土地利用和合理的功能结构;(6)绿化系统及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的涵养;(7)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处理及环境污染的防治;(8)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9)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10)完善的管理机制。

2.生态城市的规划

2.1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配合

城市规划要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观出发,才能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学原理。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布局与自然山川的有机结合。好的规划都懂得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如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地形、气候等,甚至把远处的自然景色,如高山、海洋等“借用”或“引入”到城市中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接触和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环境。

2.2 建立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

建立合理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性质规定了城市基本的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也规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所以,在确定城市性质和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特点等,遵循生态工艺原理,将各部门组成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弃物,使其成为首尾相接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形成具有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规模化、集团化的产业结构。

2.3 利用自然地域空间的城市形态

就我国目前城市建设而言,其形态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一是在原基础上向四周扩伸,规划界形象的称为“摊大饼’,即同心圆式形态;二是原基础上形成一城多心的组团结构;三是保留旧城,在周围建设卫星城,形成多中心开放式,达到地区全力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地形,形成自由式城市形态。从生态城市的角度考虑,后三种是大中城市发展的方向,其优势有:(1)将城市分解成若干具有一定职能的组团单元,组团之间留有明显的绿色空间,拓宽了城市和自然界的接触面;(2)工作生活尽可能在组团内就近解决,形成相对独立平衡的“工作——居住——学习——休憩——社会活动综合区”,克服了钟摆式交通;(3)富于弹性和开放性,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力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绿地规划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多只求在规划图上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这两项硬指标。而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对不同城市的绿地总量、布局等,常常缺乏定量的分析研究,因而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与生态的平衡关系。

2.5 加强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

2.6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71页)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策略

生态城市如果简单的说就是生态健康的城市。实际上,人类在很早之前都非常关注城市生态发展建设问题,专家学者也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专家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是基本上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无论是处于哪一阶段的国家,其最终发展方向都应该是以生态化城市建设为主。

1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生态城市建设定会为未来城市建设主流,我国近些年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 城市规划时常发生变动,随意性强

而之所以会出现此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第一,城市各方面都在发展变化,可能最初制定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经过城市几年的发展,可能已经不能达到城市生态化的要求,因此必须要进行变更,这种变更是客观性的变更;第二,地方领导每几年就要换一届,而生态城市建设却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不仅仅需要几年,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需要几十年,但是每个地方领导对生态城市建设理解不同,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也有很不同,所以地方领导上台后,通常都会对进行变更改动;第三,利益驱使,某些领导上台后,为了尽快获得政绩,时常会变更规划,优先规划执行哪些政绩显著的项目,在这一定程度可能违背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律,另外,某些项目施工单位为了获得经济效益,时常在未经过允许的情况下,变更规划方案,给生态城市建设造成了非常大影响。后两种情况都属于主观变更,绝大多数都不利于生态城市发展。

1.2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期间未能考虑到各个城市的特色问题,而是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只为了达到观赏效果。

每个城市因其发展历史并不相同,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每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特色。但是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某些城市却照抄照搬其他城市,完全奉行拿来主义,这使得城市失去本身具有的活力,没有活力城市,未来发展竞争也将会失去优势。

1.3 生态城市建设顾名思义,城市以生态建设为主,但是由于我国某些城市经济水平还未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在进行生态建设时,依然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生态建设却很少关注甚至不关注。

我国大型工厂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中,尤其是其中一些投入比较大、耗能比较多、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基本上都在城市,这使得城市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考虑经济建设,而忽视生态建设,这势必会引起城市生态危机。

1.4 生态城市建设还面临着环境地质问题,现如今,我国城市道路基本上都是水泥路面或者沥青路面

这样的路面使得地下水无法得到雨水的补充,使得雨水资源得不到最大的利用,浪费了大量的雨水资源。此外,环境硬质的问题,还会加快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同时还有可能会减少生物种类。总之,这样的环境地质条件,非常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还需要解决此问题。

2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策略

2.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城市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牢固树立“发展为要,环保为先”的发展理念,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2 用“人性化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城市规划

城建中应通过生态规划对城市及毗邻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进行综合调查,全面分析生态资产和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及生态问题、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评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因此要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布局、公共设施、公园绿地、道路河流等作出整体综合的构思与设计,体现城市功能多方面的合理要求。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3方面的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3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的快慢关系到城市定位和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减缓过重的环境承载压力,不仅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举措。21世纪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如何实现降低工业污染、降低能耗,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这就要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

2.4 完善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要想建设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城市建设的绿色含量,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方面,要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包括资源、环境、人才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结束语

总之,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可能就是生态城市的竞争。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但是也正是这些问题,让我国对待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问题更加慎重,相信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国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蒋佳宇.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李红柳.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3]蒋皋.我国生态城市战略方向和建设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冯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对策[D].西安:西北大学,2007.

赤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8篇

一、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

1. 区位优势

赤壁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交汇处, 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交通便捷, 京广铁路、武广高铁等纵贯全境, 市域西北部紧邻长江黄金水道, 赤壁镇的长江部分岸线和港口已正式成为武汉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自然资源优势

赤壁市位于幕阜山余脉与江汉平原缓冲地带, 地理地貌特征丰富且具规律性, 气候温暖湿润, 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猕猴桃之乡、鱼米之乡的美称。

3. 人文历史优势

赤壁市历史悠久, “三国故里、砖茶之源、千年沉积建城”, 地处南楚, 受楚文化影响甚深, 很多体现楚文化的民间活动保留至今。三国古战场遗址也留存有较多的三国文化痕迹, 如赤壁古战场、营里村等。赤壁种茶历史悠久, 始于宋而盛于清, 茶叶的采、种植、制作和销售都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攒。“茶马古道”是一条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中外贸易之道。

二、赤壁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实施举措

赤壁市从1994年建设城北新区, 2003年建设城东生态居住区, 到2010年后相继启动建设了赤壁生态新区、赤壁光谷产业园, 以及在2013年将赤壁生态新区、赤壁光谷产业园合并为赤壁生态新城, 城市生态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 赤壁市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如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布局等, 为改善这种情况, 赤壁市迅速调整发展思路, 明确四大发展策略:“中心再造、绿色崛起、文化复兴、城乡统筹”。

1. 构建以《赤壁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 产业, 土地利用, 生态保护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

2013年, 《赤壁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开始编制, 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 结合赤壁市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 对赤壁市当前发展核心问题进行判断, 明确发展优势, 梳理空间资源, 从市域和中心城区层面, 提出城市空间布局方案和实施行动计划。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城乡统筹发展, 以及对全域城乡空间资源的全面梳理和统筹利用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域层面的空间战略和各重点区域、城镇发展的指引, 同时提出对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市域重要旅游项目、产业集聚区等的空间安排和实施策略。规划确定四大策略“中心再造、绿色崛起、文化复兴、城乡统筹”。

中心城区规划主要是确定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方向和时序选择;提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战略分区;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结构, 重点梳理新老城、生态新城与光谷产业园、陆水湖与城市发展等组团功能关系;制定城市空间管制规划, 确定禁建区、限制区及适建区空间地域范围及相关要求。根据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受地形地貌限制及被交通干线阻隔的特点, 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变不利为有利, 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 引山水入城, 显山露水, 以三大原则确定中心城区生态格局, 即“山水田园为基底、结构性绿廊为骨架、揽山-河-湖入城”。

另外, 按照国家“四线”管理办法的要求, 分别对中心城区内各类绿地、文物古迹、河流湖泊及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进行了规划控制, 提出禁建要求。在“四线”的保护方面, 赤壁市不遗余力, 在财政资金较为困难的情况下, 多方筹措, 先期对总规确定的区域进行绿化建设与管理, 做到绿化先行, 从而较好地防止了建设项目挤占规划绿地的现象发生。

2. 建设赤壁生态新城, 推进产城一体的实践

为加快建设强而优的中等城市, 完善城市功能, 2010年起, 赤壁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赤壁生态新城” (产城一体) , 并将新城建设作为未来我市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举全市之力, 集全市之智, 强力推进, 达到统筹城乡发展, 提升城市品味, 完善城市功能, 建设强而优的中等城市的目标。

赤壁市生态新城规划用地面积78平方公里, 其中包括核心区在内的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 丰财山山系、北山山系、龙翔山森林公园生态绿地约48平方公里。生态新城总体定位为:“大湖之滨、生态新城”;功能定位为:包括无污染工业、居住、旅游、商业、公共设施等各类性质用地的综合型新城。

目前, 生态新城各项建设正在顺利推进。道路路网建设已全面铺开, 拆迁安置还建房一期工程及公租房的建设已基本完工, 招商引资工作与园区项目建设形势较好。整个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9家, 其中已投产企业12家, 在建企业17家, 总投资约76亿元。“产城一体”内工业产业总体远景是达到200家工业企业, 年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安排就业人口2.5万人, 产业类型包括电子电器、机械制造、医药、食品、纺织服装、消防器材、印刷、汽车配件等。

3. 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举措

近些年来, 赤壁市积极按照生态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努力推进城市各项建设, 特别在清洁能源的应用、绿色建筑推广及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等方面更是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在清洁能源的应用方面, 赤壁市将城市公交汽车及出租车全部替换和改造为使用天然气的绿色环保车, 在农村大力推行沼气工程的应用。同时, 赤壁市还积极引进、建设了一批清洁能源项目, 如赤壁市凯迪生物发电、华新水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

在绿色建筑推广方面, 赤壁市把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墙体材料革新、“禁实”、“禁现”等工作已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并取得明显成效。

在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方面, 赤壁市紧紧依托华润电力, 规划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 充分利用电厂发电产生的粉煤灰、硫化物及发电余热等生产各类产品, 同时, 各企业之间错位发展, 相互依托, 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链。

三、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赤壁市在探索与推进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一些问题与不足也慢慢凸显出来:

一是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因受地形地物条件限制, 生态新城呈带状发展, 东西距离过长, 南北腹地较窄,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较大, 城市运行成本高等。而要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适当的城市功能调整是关键。例如:沿带状方向上建设城市多中心或组团结构, 满足市民就近上班、购物、娱乐, 及接送小孩上学等;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 适当对老城区的居住人口进行疏散, 对老城区的学校、商业进行转移等;以及在工业园区附近规划建设居住小区, 形成“职住平衡”的格局。

二是在“三区”、“四线”的规划管理上没有形成协调联动机制。在实际工作中, 社会上对“三区”、“四线”认为好像主要是规划部门的事, 其实不然, 规划区内的禁建区、限建区与适建区往往与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专业规划有很大的关联。“三区”的管理只有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 紧密配合的情况下, 才可能把“三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同样, 在“四线”的管理上也需要园林、文物、水利、市政公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9篇

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 防止城市污染。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 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 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 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 缓解热岛效应, 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生态设计工艺, 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一、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

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使至少一半左右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当中, 城市成为人类主要活动的聚居地, 是政治、经济和精神活动的中心, 所以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因此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从而推动人类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

城市是由居民和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其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口, 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 大量的物质和财富聚集在城市里, 实现着商品和信息的交换。同时近几年内, 城市人口急速的膨胀, 各行各业得以快速的发展, 从而导致生活和生活中的垃圾不断增多, 使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应付不了, 从而形成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 使经济出现了衰退的局面, 失业率增加,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城市的交通状态变得越发的恶劣, 房价的急剧升高, 使城市居民住房呈现紧张的状态, 如果依此发展下去, 城市的经济和环境都较面临非常大难题, 不仅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针对于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城市病”,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得以解决, 从而有效的提高城市的质量和竞争力, 使人们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加舒适, 所以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必然的选择, 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生态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起点, 通常要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城市以及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哪些问题, 这是多数城市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只有明确地给出问题的科学解释才能确定一个城市是否有必要建设生态城市。因此, 生态城市规划需要优先思考一些问题。

2.1 城市经营成本问题

城市经营成本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发展效率, 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及城市内在可持续性的重要表征。

如果城市经营成本过大, 说明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不协调性。我国多数城市目前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期, 但经营成本亦相对较高, 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首先应该对城市历史的经营成本作出理性的分析, 从中分析经营成本高出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的着眼点。

2.2人力资源转化问题

将庞大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变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本, 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本质要务。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根本的任务是必须将人力资本的培育, 作为城市化成功的最大保证。其中所涉及的充分就业问题、共同富裕问题、生活质量普遍提高问题、现行二元结构的消除问题、中产阶级的形成问题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问题, 均可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培育中, 获得满意的解决。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也要充分认识城市人力资源在一、二、三产业中分配的历史变化, 在经济生态系统上要重点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2.33区域生态安全问题

生态城市本身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要实现与其他区域的物质流转才能真正体现其发展活力, 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安全状态是决定区域内城市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在推进自身生态化建设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内的优化整合。因此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规划中, 既要考虑区域承载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 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外部的索取被该城市对外部的回馈所平衡时, 城市运行才是健康的、合理的。

2.4增长空间控制问题

城市发展潜力与增长空间应是相互制约的, 实践证明“摊大饼”式地盲目扩张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

许多城市面临着城市绿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空间等问题, 如果不从科学规划的角度从长计议, 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将会受到城市环境容载能力和城市生存安全能力的限制。可以根据城市具体的生态问题规划建设“生态安全带”、“生态警戒带”和“城乡交错带”等控制线。以此界定生态城市的增长空间幅度, 为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三、建立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城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其目标是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共存共荣,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天人和谐共进, 人与自然协同进化, 走向富裕、健康、文明的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繁荣。建立良性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是生态城市的基本目标。

城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则包括: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整体优化、结构与功能协调、自生、共生和竞争的完美结合以及再生和循环原则这些生态学的原理是建立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论基础和规划尺度,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据这些原理, 可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城市生态工程的建设:1营造城市的绿色平衡体系;2保护城市的山水体系;3完善城市的景观生态

建设;4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5建立顺畅的生态廊道;6建设城郊农业生态系统;7建立绿色生态交通体系;8建立绿色生态人居环境; 9建设环境优美的乡镇。这些城市生态工程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内容, 还有许多相关的建设内容和设计理念, 不一一列举。需要强调的是: 在进行城市生态工程的选项和设计上, 坚持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也是关心环境的世纪, 城市未来将决定的越来越多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 而且是整个星球的未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 以新的生态视角和时空观不断探索、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建设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市、生态镇、生态社区、生态村落, 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 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摘要: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 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 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本文围绕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要素, 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与价值、生态城市规划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以及当前国内城市生态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等, 并在此基础上, 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翁奕城.上海城市生态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 2012.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10篇

一、探讨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i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在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笔者就当前我国城市生环境的现状进行探讨。

(一)大量自然绿地被替代

我国很多城市的原有自然绿地大都被替代,有的被人工绿地替代、有的则被水泥硬化,有的则被高楼大厦覆盖……这都导致了城市生态自然功能的退化,使得空气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净化,给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二)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大量自然绿地被替代为一座座工业厂房的同时也生成了大量的CO2,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不断加剧。此外,城市总体面积不变,而人口和建筑的日益增多,来自建筑物的热辐射作用和阻碍空气的流通进一步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甚至有的城市部分区域的气候都出现异常。

(三)污染严重化、水资源严重匮乏

随着大量绿地被替代,热岛效应的不断加剧,城市工业区和人口的大量积聚,导致大量工业废弃物、污染物以及生活垃圾的产生,一旦处理不当都会给城市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城市又是用水最为密集的地区,导致很多城市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否则国家也不用花大力气开展“南水北调”工程,当然这只是主要原因之一。

(四)噪声扰民

噪声扰民是现代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城市人流量大、车辆多,而且工厂机器多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噪音的来源,给城市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基于现代生态宜居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探索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人们在关注污染防治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的整体居住环境,以维持和稳定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审视自身居住环境,从而诞生生态宜居的理念。基于此,笔者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从整体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

在规划和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工程中,首先应注重绿地系统的规化,以建设整体性强、立体式的多层次绿地系统,并将其与城市各功能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在划分绿地系统时,可以分为公园、生产、附属和防护等多种形式的绿地。尤其是应在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还应着力提升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并在规划与建设过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亲近自然的基本原则,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之中,确保制定的城市的各系统规划具有生态战略意义;二是坚持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详细的中心城区的布局与规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加强绿化管理;三是确定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总思路和有序的建设步骤。

(二)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打造城市交通生态长廊

就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将进一步增加,从而加剧城市的交通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这也是我国城市目前面临的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虽然各地在开展限行和摇号等多种措施来缓解交通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当前建设与规划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这就需要打造与生态城市核心或者区域发展的“心脏地带”相连接,构建“城市交通生态长廊”。这必须基于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的前提下,用绿色环带包围城市主干道和街,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生态长廊,在提高城市交通运行能力的同时改善城市的环境,并在城市道路两旁规划宽而长的绿化带,以更好地衬托城市的生态美,达到整个城市交通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境界。

(三)营建合理的城市水体环境

在城市环境因素中,水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水体与绿化的有机结合就营造了优良的城市自然环境。水面的蒸发和渗透能帮助植物吸收水分,促进植物稳健生长,而水边的植物则起到阻止泥水净化雨水,从而有效降低水体的污染度。大的水体环境还能吸收和储存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而且水体的热容比陆地大,降温速度也比陆地慢,以给人们带来清凉而又湿润的空气,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

(四)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突出体现“山、水、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色,充分展示城市的古代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风貌,形成独特的城市人居环境,并深入挖掘城市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再将其融入具体的小区与街道的建设之中,张扬城市的个性特征,使城市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气息融为一体,提升文化内涵和品味,大力营造新的城市亮点,用文化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

三、结语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期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并且逐渐的融合到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在开展城市规划工作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应用生态学的理论与知识,将城市规划与自然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向来是人类生存中所并存的两个问题,两者既存在矛盾,又存在相连的关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以往粗放式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城市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逐渐成为了当代城市规划中的重点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统一、制约所构建成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内容,并且实现多层次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规划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内容。通过将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进行推广,可以更好的实现城市的综合影响力。

1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原则

第一,资源回收利用原则。资源回收是对资源充分利用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措施。资源回收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的消耗,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可回收材料的利用水平。以资源回收理念来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可以有效的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二,多样性原则。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重视保持物种多样性,通过构建复合性的生态系统,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顺利完成。

第三,预防与保护共同推进原则。针对于现存生态环境问题,要积极的进行解决,并且推行有效的保护措施。与此同时,还要对于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提前分析,并且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在生态环境的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引入合理的预估机制,各项工程开展之前要对于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就其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整改,并且给于合理的整改建议。只有拨正预防与保护共同推进,才可以真正的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的有效性。

2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

第一,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对于城市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城市后续经济、环境与社会体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指标。首先,经济发展指标是城市发展目标中的首要内容,也是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在经济发展指标的制定上,要囊括不同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废弃物利用率等多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指标的制定要与城市的发展相结合,并且结合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以促进城市资源充分利用为原则。其次,环境发展指标是衡量城市生态环境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一般来说,环境发展指标包括了城市污染强度、水资源质量、遭遇污染治理、污水处理率、饮水质量、重大污染事件等等内容。生态环境指标为后续生态保护和预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指导。最后,社会发展指标的制定。社会发展指标对于城市的人口密度、增长率、自然灾害水平、消防安全水平、工业水平、教育水平、市民满意度等多项内容提出了一个既定标准,并且要以提高人口素质和城市职能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目标。

第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的建设规划工作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总纲,也是现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绿化系统的改善以及人口容量的规划入手,提出不同的规划方向。首先,自然环境改善规划上,要以改善城市环境水平为主要目标,构造合理的生态体系。在对城市现有生态资源进行利用时,要注重合理的保护。对于城区内部的河流、池塘、湖泊、溪流等地段进行保护,通过人工河道的改造,尊重自然,在保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好相关绿化和配套。通过人工环境整治措施的推行,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融合,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进而实现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和、统一。其次,对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规划。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保持自身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前提。绿色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主体,其具有良好的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环境,健全城市的生态平衡。在绿化系统的规划中,要组织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层次体系的绿化系统,并且考虑城市的具体特点,打造符合城市的绿化体系。最后,对于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在进行人口容量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关计算指标,并且对城市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参考国外先进的人口容量规划指标和经验,保证城市内部人口容量规划的合理性,权衡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利益,寻求城市人口调控对策和规划管理政策,为城市用地布局、居住用地规模与指标等提供科学依据。

4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的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随着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推广,人们的自身意识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生活质量的诉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生态环境质量的水平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人类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较以往每个时代都更高,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也逐渐发展到历代社会的顶峰。现代科学理论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下一步进程,城市内部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其城市的发展潜力,决定了城市能否更好的吸引投资、人才和物资,更好的在竞争中寻求有力的位置。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分析证明,新时期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环境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成新,于雷,吕红迪,周军.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区域协同思想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11)

[2]种颖.城市更新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和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

[3]许娜.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问题分析[J].门窗.2014(01)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12篇

1 区位优势

永靖县城位于甘肃中部西南, 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 县界范围东连兰州市西固区、定西市临洮县;南濒黄河, 与东乡、临夏、积石县为邻;西毗青海省民和县;北滨湟水河, 与兰州市红古区相望。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第一批县份之一,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的重点移民县。地理位置东经102°53'~103°39', 北纬35°47'~36°12'。境内公路、水路、铁路齐全, 贴近欧亚大陆桥, 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已被纳入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和兰州市1h都市经济圈。

永靖县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黄河穿城而过, 湟水河、洮河、大夏河在这里汇入黄河, 平均年经流量286.6万m3。水资源极为丰富, 境内河流纵横, 人工湖泊毗连, 人均占有水量19万m3, 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8倍和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28倍。著名的刘家峡水库坐落在永靖县境内, 有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座湖泊, 水面面积约140km2, 三座高峡人工平湖总库容量59.7亿m3。永靖县中心城区坐拥四大自然遗产, 即黄河水域、黄河湿地、百年枣林以及红崖赤壁。太极湖所属永靖黄河三峡湿地是甘肃省仅有的8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 也是甘肃省乃至黄河流域最大的人工湿地。有原生态的芦苇地面积105.84hm2 (不含河道230.6hm2) , 鱼塘面积177.89hm2, 荷花池面积29.7hm2, 这里栖息着38种鸟类, 共有2万多只, 是西北地区罕见的自然景观。优势的生态环境背景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质, 低碳城市倡导下的永靖应该向生态环保城市发展。

2 规划定位

永靖县城总体规划 (2010—2030年) 由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永靖县人民政府于2012年完成。县城中心城区规划区总面积为55.9km2, 建设用地14.9km2, 非建设用地41.0km2, 总人口13万人。规划期末县域城镇化水平为64%。2009年底县域总人口20.32万人, 城镇人口5.07万人, 城镇化水平为24.95%。

城市性质定位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及绿色能源基地, 兰州的后花园和卫星城市, 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山水生态休闲宜居城市。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2009—2015年) 指出甘南、临夏、陇南为生态循环经济基地。

《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3—2020年) 提出构建兰州都市圈, 被纳入兰州1h都市圈层内, 距兰州市75km。黄河从永靖县内穿流而过, 位于黄河上游地段, 被纳入兴隆山—刘家峡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此区域管制范围的划定使永靖须将生态保护列入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议程, 尤其重视对黄河水源涵养区的保护。

3 保护思路

1) 保护优先, 慎重开发。对百年枣林实行抢救性保护, 恢复百年枣林的景观;对黄河湿地与红崖赤壁实行强制性保护, 对建设行为予以控制;对黄河实行以开发促保护政策, 即打造沿黄景观经济带, 以旅游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从而实现对母亲河的自觉保护。保护优先、坚持可持续发展, 做到“分块保护, 有序开发”。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注重整体生态环境建设,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以确保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实行枣林恢复、退田建湖、人工湿地等建设, 把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才能有效巩固已有的建设成果。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 注重生态协调和平衡, 把生态环境保护做为开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以生态经济的理论和谐发展, 以开发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注重开发与保护的高度和谐, 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 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优化县城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完善功能设施, 建立适应低碳、生态要求的城市体系。通过先进统一的规划与布局, 适度合理的开发与建设, 科学有效的服务与管理, 使“山、水、人和谐共生”。

4) 强化监管, 统筹规划。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引导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对四大生态体系制定统筹保护策略。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日趋加快, 城市建设势必向保健型、文化型、康乐型、生态型发展。

4 保护原则

1) 生态优先性原则。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保护城市所处区域的生态环境, 注重自然生态要素的引入, 加强生态绿地与人工绿地的相互渗透。

2) 生态多样性原则。针对本县城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生态多样性的原则, 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 而且要构建能突出地域特色的生态空间格局。

3) 社会和谐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为出发点, 以提高城乡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 来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需求。

4)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 强化生态意识、节地意识、环保意识, 努力打造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新永靖。

5 保护措施

1) 水体区域都属于生态敏感区, 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要建设和保护水环境生态平衡, 大力营造水源林、护岸林、发展和保护与水源相关的植被;建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处理设施, 采取有力措施杜绝向水源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的现象。

2) 划定黄河水域保护范围, 其中黄河水域面积约500hm2, 黄河岸线保护面积约200hm2。提高污水截污率和处理率, 保护黄河母亲河。

3) 对面积约597hm2的黄河湿地, 划定保护范围, 实施挂牌进行强制性保护, 保护好城市的肺。

4) 对面积约70hm2的红崖赤壁, 实施挂牌划定抢救性保护。

5) 对中心城区的306.9hm2枣林, 36450株枣树实行挂牌保护;枣林保护采用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限制容积率≤0.1, 建筑层高为1层, 进行开发服务于枣林观光旅游的服务设施。

6) 鼓励在水源地保护区植树种草, 以净化环境, 涵养水源;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不得作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用地使用。

7) 在沟壑生态保护区中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取土、挖砂、采石。

8) 对县城周围山体进行人工植树种草, 积极引导发展生态观光农林和休闲渔业为核心的绿色农业。倡导居民植树养花, 美化环境。

9) 实施产业优化战略, 关闭小型污染企业, 逐步将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改造成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高科技的工业企业, 形成以水电等绿色能源为主, 装备制造为辅的综合工业体系。

10)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严格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平衡。在加强改善该区生态环境的同时进行经济建设和开发。在评审规划设计方案时, 注重农用地的生态适宜性, 保护和增强有机碳蓄积量。

根据确定规划的七项基本原则之一, 生态优先性原则, 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核心生态资源;有效保护山体、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区。协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构建城乡生态安全格局。

6 建设目标

2009年9月25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承诺中国将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严峻的形势面前, 加快城镇减排,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成为新时期城乡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内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此起彼伏, 永靖城市以创造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 充分利用永靖自身山地和水系条件, 结合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特征, 打造生态绿地和城市绿地两个层次。形成永靖“黄河穿城、群山环抱、城绿交融”的生态绿色景观格局, 规划力求形成“生态绿面+绿色通廊+点状绿化”的绿化网络系统。

通过完善城市的绿化系统, 建立城市建设用地的绿化指标体系, 提高总体绿化水平。通过园林绿地建设, 改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旨在打造“山、塬、水、田、城”相互融合的城市绿化生态景观格局, 创造一个生态城市。到规划期末绿地面积达到225.14km2, 占建设用地的15.1%, 人均绿地面积为17.32m2/人, 公共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使各类污染物得到有效地治理, 构建环境优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到规划期末, 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城市空气质量远期接近《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一级标准。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达标率10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环境综合指数达到95分以上。

综合上述, 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是规划建设的核心, 通过科学发展, 促进循环经济构建, 保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稳定性, 强化环境保护、文化保护、资源保护。依托自然环境条件来构筑富有特色的生态城市,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并提升城市品位和区域影响力。努力把永靖县打造成生态永靖、健康永靖、低碳永靖, 把永靖县城建设成以旅游为主导山水生态宜居型西部小城市。

参考文献

上一篇:混合型直流电源下一篇:探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