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方法

2024-07-25

家庭教育的方法(精选12篇)

家庭教育的方法 第1篇

一、激励的方法

以激励的方法褒奖孩子的优点,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表扬奖励是让孩子坚持正确的行为和习惯的最佳途径。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可是一些家长习惯于给孩子找缺点而不是找优点, 家长不能吝啬对孩子的表扬, 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考量孩子, 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毫不犹豫地予以褒奖, 并且尽量采取当众表扬的形式或尽可能向亲朋好友通报来扩大表扬范围,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强化表扬的效果。表扬不能简单化, 表扬时要对孩子讲明受表扬的理由, 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出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表扬以精神奖励为主, 物质奖赏为辅, 切忌让孩子形成一表扬就要物质奖励的不良习惯。孩子难免会出错, 给孩子指正时可以采取以下类似方式:“你把某方面加以改进你会更出色。”“我相信你会改进某方面的问题从而做得更好。”

二、言传身教的方法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子女模仿的对象, 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和感染力量。因此, 家长应时时刻刻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曾有一名电工在山区电路改造中不幸失去右臂和双下肢, 妻子抛弃俩年幼的孩子离他而去, 他凭借坚强的毅力不仅做到了生活自理, 还开办了“志坚图书馆”, 丰富了山民的文化生活。在他的影响下, 俩孩子自强不息, 在社会的帮助下都完成了高等教育, 其中一个还获得博士学位。父母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的道德行为操守往往是孩子德性的风向标。设想一下, 父母如果违法乱纪能教育孩子要品行端正吗?父母如果整天沉湎于麻将和游戏、从不拿书本, 能教育孩子勤奋好学吗?父母如果不能孝敬自己的长辈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尊老爱幼吗?“上梁不正下梁歪”形象地说明了言传身教的道理。

三、平等性交流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与孩子展开平等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增强家庭民主和谐氛围。父母要勇于在孩子面前说“请”“谢谢”, 不用命令式口气和侮辱性字眼。譬如类似下面的一些话不宜说:“我怎么生下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去去, 小孩子懂什么, 到一边去。”“你为什么不能像某某某一样……”“我的小祖宗!”等等。

四、习惯养成的方法

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重点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学习上要重点培养独立思考、单独作业、勤于预习、精于预习、善于检查等习惯。家长每天要督促孩子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并逐步养成独立检查和及时改错的习惯。在网络电子时代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 不要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 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价值与功能, 学会利用网络学习, 明白网络是“用的”而不是“玩的”。在生活习惯上, 重点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自立自强和规律化的生活习惯, 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按时就餐的生活规律。“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要适当安排孩子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时间, 如带孩子假日旅游、郊游、跑步等。

五、童化的方法

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 以孩子的眼光和视角看待世界,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象引导孩子认识世界, 这一方法对低龄儿童非常实用。三岁的儿子用小刀在光洁的桌面上乱画, 父亲发现后没有训斥他, 而是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儿子好奇地问:“爸爸, 你听什么?”“我听见桌子在哭, 他说你用刀子把他的脸划伤了。”儿子从此再也不用刀子乱刻乱划了。

六、挫折教育方法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吃过苦、受过挫折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强, 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强, 能坦然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温室教育”培养的孩子难以承受挫折和困难, 易走极端。现在的生活水准提高了, 我们可以用开放的环境训练交往能力, 教会孩子待人处事的方法, 要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明白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都不一样, 不能事事要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胃口, 做到宽容待人, 尊重他人。要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交往矛盾不可避免, 学会克制容忍和理解原谅, 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处理矛盾和做力所能及的事。有意识地进行挫折教育, 让孩子在困境中树立信心, 学会通过努力来克服困难, 战胜挫折, 在历炼中成长。

摘要:家庭教育要着力于用言传身教激励等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的方法 第2篇

首先,树立榜样:榜样是用他人的良好思想和行为影响和教育儿童的重要方式。比如同学 邻居, 教师, 英雄, 文学作品中的积极角色, 革命领袖的杰出品质,它们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是对还是错,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

第二,环境影响:父母应自觉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的孩子就可以被感染和耕种。家庭是子女居住的主要地方。父母要安排生活处理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有序的生活秩序,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

第三,批评和惩罚:批评和惩罚是对儿童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否定。但是后者是一种针对严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方法。当批评和惩罚时,第一, 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具体情况和严重性,从虚假的现实开始,批评是要指出危害和思想根源,拒绝思想和行动,让他们感到羞愧和痛苦,然后产生纠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别讽刺别嘲笑,不要侮辱。惩罚主要是剥夺某些权利,不是体罚,绝不能侮辱人格和破坏身心。

第四,指导生活秩序的安排: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引导孩子安排日常生活,安排他们的生活环境,教孩子如何有秩序地安排和利用他们的时间。父母可以指示孩子自己安排。

第五,说服教育:说服教育的具体方法:首先,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想法和现实说话,事实陈述,合理,让儿童了解某些原则。谈判应该有针对性,灵活,友善的态度。他们不应在没有表达的情况下自上而下地谴责和嘲讽。第二个是讨论,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如观点有误,家长应耐心地引导推理,这样孩子可以分辨是非。父母应该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六,练习:练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适应周围环境, 行使, 自理, 家务, 独立工作, 文明礼节 社交联系, 等等为了练习儿童应首先阐明目的和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方法),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并坚持不懈。练习的内容应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分配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适当。应该允许儿童在实践中犯错误,它应该不太苛刻。父母不要在中途停止运动,不要害怕自己的孩子遭受痛苦。

第七,赞美和奖赏:赞美和奖赏是对儿童的思想和行为的肯定和赞美。通过认可和赞美,增强孩子们的主动性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赞美和奖赏应该切合实际, 及时, 和合理的。并且应该基于精神上的回报,辅以物质奖励。

第八,指导课外阅读:指导孩子读书, 报纸和杂志,学习有益的精神营养。父母应该掌握孩子的读物,与您的孩子讨论,引导孩子增加知识,开阔视野,精神培育。

第九,家用电视的使用:电视进入家中,孩子们可以从看电视中学到很多知识,增长知识,利用。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别无选择,但是时间不要太长。看电视之后最好跟你的孩子说话,讨论电视内容。

家庭教育的根本特点和方法 第3篇

但是,家庭教育则完全不同。在中国教育电视台2009年春节录制的家庭教育节目中,我“颠覆”

了家庭教育中一个古老的故事和传统认识。主持人讲了那个叫做“背篓”的老故事,我就说,我认为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一个道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什么呢?儿子看见爸爸和妈妈在编织背篓,问干什么,爸爸妈妈说爷爷和奶奶太老了,要背到山里去扔掉,因为太老了,光吃饭,不干活。儿子就说,“你们别忘了回来的时候把背篓背回来,将来你们老了的时候,我也把你们背到山上去扔掉。”这个故事几代人一直当作道德故事来讲,好像是“子教三娘”,父母一听,受到震动了,就改变了主意,不再扔他爷爷奶奶了。我说,其实这不是一个道德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的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即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不学而学”。在家庭中,父母是不教而教,孩子是不学而学。故事反映的是儿童模仿学习的特点。儿童并不知道父母把爷爷奶奶背上山去扔掉有什么道德问题,他不是要教育父母,他是模仿父母。他说,“那将来你们老了的时候我也把你们背上山去。”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是“是”还是“非”,他只是一种模仿。孩子还没有“高明”到用一种“智慧”的方法教育父母。

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通俗地说,家庭教育是与孩子“出生”俱来的,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开始了。不管父母能否意识到,婴儿的成长,或者说婴儿的“社会化”进程,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因此,在家庭里,不存在家庭教育“有”或者“无”的区别,因为家庭中的“不教”也是“教”。区别只存在于,家庭教育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在不知不觉中就从父母和周围的人那里学会了他所要学的东西,不是刻意地去学某些知识和能力,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点:“不教而教,不学而学”。

例如:父母带孩子上街,与路人相撞,父母是与人争执还是与人谦让,父母虽然不是在“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但已是“不教”而“教”。孩子在一旁“王顾左右”,仿佛心不在焉,已然“不学”而“学”。今后,孩子遇到“争执”之类的事情,会效仿父母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一位听课男士告诉我说,果真如此。一次他一家三口驾车外出。途中,一车强行并线,男士说了一句“破车!”后来,行驶中又有一车强行并线,男士突然听到车里冒出一句“破车!”原来是他两三岁的小孩脱口而出说的。“不教”而“教”,“不学”而“学”啊!

有一首编译的小诗,以子女的口吻,讲述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特点。诗的题目是《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诗有10段。此处我摘录了两段:“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我看见你为生病的朋友送去亲手做的饭菜,从此我懂得了我们都要相互关爱的道理。”最后一段,总结:“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我学会了人生中应该懂得的大部分课程,它们能使我在长大后成为善良、有为之人。”

当事情发生时,孩子貌似“若无其事”在一旁,其实已“不学”而“学”,内化为他的处理事物的一种“模式”,影响他一生的行为方式,包括思维方式。有一句至理名言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即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与“习惯”,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和人生。

西方文化中,对儿童的尊重,鲜明地表现在对儿童“模仿”学习特点的尊重。如“西方式过马路”,以往盛赞“红灯,马路上无车,西方人也不过马路,直至绿灯。”但

是,后来有“版本”说,实际上,“红灯,马路上无车,西方人也有闯红灯过马路的”,但是如果此时有儿童等着过马路,所有成人都不“闯红灯”。再如法国足球明星齐达內,在球场因口角用头撞击对方胸部。后来,齐达内公开道歉,向谁道歉?他向儿童道歉!因为成人已经具备了道德与是非的判断

能力。

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独家面向教育系统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即10号文件,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文件,教育部明确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工作序列。

文件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以往国家的文件里没有突出强调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这在认识上是一个澄清。实际生活中,一些家长早已存在“孩子交学校,教育我无责”的心态和行为,更不懂得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特点,不检点自己在家庭、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要把点醒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承担主体责任作为今后我们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的重点内容之一。

要帮助家长首先明确“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认识和担当家庭中教育子女的“主体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家长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法》中也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家长,使家长树立教育子女是父母人生职责的意识。古人云: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善,犹为不教也。”

根据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根本特点,我认为,家长的主体责任可以概括成八个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实行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自觉地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科学的育儿观、成人观、成才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做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家长首先做什么人。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指出:“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身教言传,是宝贵的民间智慧。因为子女的教育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向成人学习的过程。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信息化社会,言传身教作用更有特殊意义。有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读写一代,八十年代是视听一代,当代孩子是网络一代。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快速化,但是身教仍然没有过时,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功能。

身教最能体现家长的信仰、价值观是什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斯得哥尔摩的第一场演讲,首先讲到自己的母亲,一连讲了好几个故事。一次,莫言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多算了一个买菜老人一毛钱。放学回家,母亲并没有骂他,只是流着泪轻轻说:“儿啊,你让娘丢脸了。”母亲伤心的眼泪让莫言的心灵净化,信守诚实。一次,家中遭遇挫折,母亲看出莫言担心她自寻短见,就开导莫言:“儿

啊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母亲的从容,让莫言学会坚强。

母亲的“言传身教”,可以说影响了莫言一生的价值取向!莫言母亲的故事,堪称“中国好家长”的范本,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家庭教育的方法 第4篇

现在, 中国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已成为当务之急。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途径已被广泛认同和接纳, 其中, 家庭教育又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场所。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开始, 其成长过程无一例外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即使孩子长大离家开始独立生活以后, 由于对家庭的归属感仍然与父母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所以说, 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 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只有每个家庭搞好了家庭教育, 我们的国民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影响下, 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等, 尤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 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形象, 将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些问题的出现, 多数又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 许多家长根本不懂家庭教育, 错误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 把学生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出了问题就找学校、找老师, 还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子方法,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因此, 我们开展“当代家长”的教育研究, 旨在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 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使每个家长都懂得家庭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 促进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调查过程

1. 调查对象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中学八年级198名学生家长。

2. 调查方法

第一, 开放式问卷调查。给家长下发关于“家长教育行为自测”的问卷, 问卷共涉及家庭教育中14个教育特性 (沟通性、自由性、和蔼性、独立性、放手性、平等性、爱护性、关怀性、鼓励性、亲密性、责任性、期待性、管理性、照顾性) 共56个问题, 请家长如实填写。

第二, 家访访谈法。随机走访若干名学生家庭, 请家长谈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对子女的教育问题, 并举办三次家庭教育讲座, 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三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发现,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这一特性共涉及家庭教育中的4个问题, 调查显示, 只有27%的家长与孩子有较好的沟通。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和心里话。

2. 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气氛

从家庭教育中的平等性来看, 调查显示这一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只有20%, 有28%的家长做得很差。

3. 家长教育管理不严

调查涉及家庭教育中管理性方面的4个问题, 调查显示, 只有21%的家长对孩子管理较严, 有14%的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

四原因分析

1. 父母教育观念和孩子生存观的矛盾

被调查家长多数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 而他们的孩子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 孩子的生活观与父母的教育观存在很大的代沟, 父母这一代人吃过许多苦, 对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倍加珍惜, 而他们的子女一出生就生活在安逸幸福的家庭环境中, 从小就养尊处优, 没受过任何挫折。因此, 对父母的以身说教置之不理, 对父母的艰辛创业不感兴趣, 因而许多父母对待家庭教育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在家长问卷调查中占多数, 许多家长并不是自身素质差, 而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不同, 使家庭教育一波三折。再加上许多家长缺乏耐心, 使家庭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调查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懂一些家庭教育的常识, 但观念陈旧, 不适应孩子这一代人的实际情况。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总是设法满足, 当要求不能达到时, 家长便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教育, 使孩子心灵受到扭曲。

3. 家长缺乏表率作用

古人云:“子不教, 父之过。”许多家长不从自身找原因, 使家庭教育苍白无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家长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 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可见, 家长的表率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有的家长只知做统帅, 不知做表率, 他们的不良习惯被孩子从小模仿。孩子说谎、自私、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等不良习惯, 大多是家长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王夫之有一句名言:“欲明人者, 先自明。”家长若想成为子女的表率, 应不断提高自己, 多学习、勤学习,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方法。

4. 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

每个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健康, 但是, 许多家长关心的焦点通常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健康上, 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心理现象, 许多家长却很少关注。这些家长对健康的理解只是片面的, 他们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 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不知心理健康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应对措施

1. 建立家长学校, 对家长进行培训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搞好学校德育, 就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才能使德育不仅充满校园, 而且延伸到家庭、社会, 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我校在重点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 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好家长评选、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周等形式培训家长, 并邀请社区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 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紧密联系与配合。还专门聘请了由教育部、团中央组织的心理健康巡回演讲团知心姐姐杂志社的主编范凌云老师, 为家长做了“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的心理讲座, 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 为孩子的成长均衡各种“营养”, 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样需要均衡的营养。

2. 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是对家长进行集体工作的方式。我校在学期中和学期末, 召开两次全体家长会议, 家长会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 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 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 因为学校、家庭相互配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 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 和家长交换意见,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在家访中, 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 如学生的在校表现, 反映学校的主要教育活动, 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等, 给家长提出建议, 帮助指导家长并和家长共同研究, 统一要求, 配合学校的教育。在家访中, 教师虚心和家长共同商讨有关的教育问题, 耐心地给家长讲道理, 指导家长正确的处理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校教师走访学生家庭50多人次, 接待家长校访200多人次以上。

4. 家长要勤于学习, 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 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怎样待人接物、与人交谈, 甚至打电话的语气、做事的方法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较大影响, 对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以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父母在家庭里就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用他们的言行来感染和教育孩子。

第二, 要赏识自己的孩子, 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总是习惯批评孩子、指责孩子、抱怨孩子, 不断找孩子的缺点, 抓住缺点不放, 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反感, 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自信心越来越少。心理学研究表明, 经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较强, 屡屡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容易产生自卑感, 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 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 有利于增强孩子自信心。懂得科学教育的家长, 总是能根据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 正确对待孩子的厌学。学生厌学既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也有家长的原因, 爱之愈切、责之愈深。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家长和教师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督促孩子苦学成才, 他们把对孩子的爱表现为把读书当成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和评价孩子的唯一尺度。因此, 过高的期望值, 无休止的攀比、唠叨、批评、责罚, 使孩子生活变得枯燥无味, 逐渐在心理上产生厌学的情绪。作为父母, 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 不能只追求“自古华山一条道”, 应看到“条条大道通罗马”。面对厌学的孩子, 家长要改变对子女学习所持的态度, 要讲究教育艺术, 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过高, 要求也不能过严, 要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 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认识, 积极鼓励孩子树立雄心壮志, 做到正视现实、情绪乐观、心胸开阔、善于交际、自我调节, 从而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 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第四,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 人自幼就应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 培养良好习惯的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应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养成自觉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的习惯;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要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要养成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 不半途而废、不依赖家长的学习习惯;要养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按规范化要求行事的学习习惯等。孩子最善于模仿成年人的习惯, 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那么, 应首先在自己身上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六“当代家长”实验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最佳的家庭教育方法 第5篇

给大一点的孩子读书

家长给孩子读书十分重要,而且,要尽早开始。每晚睡前,孩子一看见母亲手里拿着一本书,他就会飞快跑进自己的房间,跳上床脱了衣服躺好,静静地看着在床边椅子上坐下的母亲,慢慢翻开书读道:“丑小鸭刚爬上山顶,突然遇到了一只大灰狼。”家长平静的声音可以使爱动的孩子静下来,由此还可以与孩子建立一种特别亲密的关系。

给孩子读书是帮助孩子学习看书,但是,千万不能在孩子还不会看书前强迫他看书,否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激发孩子的兴趣

当孩子再大一点后,愿意坐在家长身旁,边听边看书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先叙述一下插图,或让他们猜猜将要发生什么。录下孩子背诵的诗歌或带韵律的儿歌,让他事后能听见自己的声音。这样做不仅能给孩子树立信心,而且还能促进他语言能力的发展。

给孩子树立榜样

让孩子看见你们在经常看书报。跟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孩子的动作是模仿父母的。如果孩子看见家长重视阅读,他也会重视。即使他不会看书,也会知道读书是家里一件重要的事情。到他能读书时,给他办个借书卡,鼓励他经常使用,受过培训的图书管理员会指导孩子挑选他感兴趣的书。

根据统计,美国有很多孩子学会看书是在学龄前,有的早到四五岁,大多数要到7岁。有的孩子带着极大热情、有规律地看书一直持续到4年级。可是随后,令家长吃惊的是,他突然不再找时间看书了,电视占据了他所有的空余时间。

美国另一位教育学家瑞斯·哥利浮说:“当孩子在学校开始学习课本时,看书不再是件趣事,多半是家长在孩子身上施加过多压力的缘故。当然如果孩子不断抱怨看书难,也可能是真的。这时家长应该扯扯孩子的后腿,家长最好要求他的老师找找原因,而且越早查明原因,对孩子的矫正越好。”而我国孩子们出现厌倦读书的现象,多半是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给孩子们的重负造成的。

如果家长从吃饭开始打开电视机,一直看到夜晚,却叫10来岁的孩子看书,无论什么天大的理由孩子也不会信服——看书比看电视好。

营造看书的环境

家庭应该订阅一些杂志、报纸。图书、报刊既能帮助家长营造一个看书的环境,同时也能激起孩子阅读长篇文章的兴趣。不仅如此,还应该给孩子订阅他喜欢的报刊。让孩子读到他想读的任何图书,不要阻止他的决定。

假如你们发现孩子一直到10岁还不大喜欢看书,也不要气馁,决不会没有希望的。但是千万不可突发奇想,塞给他一本世界名著之类的大部头。

引导孩子读书兴趣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体系;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语言和行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是孩子人生最初始的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家庭里面,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将严重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下面我结合自身体会讨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是其重要的支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也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家庭里接受最初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有效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同时,家庭教育还可以补充和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行,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家庭教育可以很好地加强这方面的效果。教育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权威过重

家长在家庭中起顶梁柱作用,拥有权威是正常的。同时,家长的权威也可以保障家庭教育执行下去。家长越有权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显著。但有些家长权威过重,跟孩子缺少沟通,不能正确把握孩子心理,从而减弱了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

2.松严失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需要连贯和稳定,从而实现长期有序的教育。但部分家长过于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的个性逐渐消失,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言多于行

教育不仅需要口头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亲身行动示范给孩子。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溺爱和盲目乐观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些溺爱,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表现出了盲目乐观。溺爱孩子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发展动力都减弱,盲目乐观会带来眼高手低的结果。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在孩子人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家庭教育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

1.正确维护家庭与学校关系

孩子在学校接收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部转移到了学校。而是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一起教育孩子。家长需要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积极确定孩子的教育方向,从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2.家长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长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同时,孩子自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正确的行为会树立正确的榜样,错误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引导。

3.与孩子平等交流

尊重长辈是中华美德,但家长过于强调这点就会与孩子形成代沟,不利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孩子心理丰富,内心也没有成人坚强,这就需要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解决心理困惑,引导孩子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家长工作忙,可能会导致没时间与孩子交流,但及时交流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4.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学习型家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意见,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需要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有固定的學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这样给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时间和空间,让家长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发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教师角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欣荣.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都市家教月刊,2014(8):102.

[2]黄河清.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教育评论,2001(4):24-27.

[3]郭华,徐东.论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错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149-153.

开展家庭教育的几种方法 第7篇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接触知识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能片面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从而严重地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孩子受教育的不平衡性。自古以来,许多有成就、有作为的伟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诸葛亮教子勤俭养德”等家庭教育故事,我国近现代爱国主义名人郭沫若在母亲的教育下,从小就能咏出“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少,肚内有文章”的诗句。这些故事说明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知识多的人并不一定理念新。所以,每个家长都应努力转变教育理念,带孩子多逛逛书店,自己也可以翻阅、购买一些有关新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家长还可以利用和学校的交流活动等契机,与老师共同探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学校的教育改革方案等,使家庭教育不但符合教育规律,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能与学校教育接轨。

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有位教育家说:“教育的人性在于告别压抑。”“代沟”的形成就在于长辈的“专制”和对晚辈的“压抑”。家长要抹平“代沟”,就要学会真诚地与孩子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座桥梁,如何使这座桥梁架设到家长和孩子的内心深处,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首先,要让孩子在家中有发言权,家庭成员在“理”面前人人平等。家长不能动不动就训斥孩子,但也不能溺爱孩子,使孩子没有基本的是非观。

其次,要经常主动和孩子交流,善于倾听孩子的见解。孩子发言时家长不能随意打断,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赏。交流形式要多样化,除了面谈外,可以把自己想说却又不好意思当面说的话,采用电话、短信、留言等形式,让孩子了解。通过各种形式,及时把握孩子的情绪,给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做孩子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再次,家长要慎用语言,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设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当然,家长还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个性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三、给孩子面对挑战的自信

孩子的学习状态决定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决定学习结果。由于升学等压力的影响,老师、家长都惯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的优劣,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新教育理念下,要求家长也要改变对孩子的评价理念,要做到全面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分数”来评价孩子的优劣;要注重孩子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要多纵向比较,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鼓励,少横向比较;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由衷地赏识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心面对各种挑战与挫折。

北大的一位教育专家在一次演讲中劝告家长“把食指变成大拇指”,就是说少伸出食指对孩子指责、批评,多竖起大拇指对孩子赞赏、鼓励。可见,激励比指责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孩子既有努力的信心,又明白努力的方向。

四、紧密联系,共同构建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和施教方法 第8篇

一、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展开,它除了具有早期性、权威性、及时性、连续性等特点,还具有伴随性、情感性、利益性。我们知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伴随性的、没有时间限制的教育,这种教育更多的是在直系血亲之间开展的,更具有情绪性和情感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还具有利益性,父母不自觉地将对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未来或多或少地联系在了一起,所谓“望子成龙”便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也不可避免地被渗透进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因素和价值取向。如英国大作家狄更斯,他出生在一个小城镇,其母亲的教育目标是把他培养成一位白领人士,以光耀门楣,其家庭成员也有依靠他出人头地的经济上的动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教育的利益性或叫功利性的例子。虽然我们当前的社会现状和狄更斯时期的英国大相径庭,但仅从家庭教育的功利性这一点讲,还是有共同之处的。我们常听人讲“自己这辈子不行了,就指望下辈子了”等等,说的不过是这种思想一种不经意的表露。

我们分析一下这种利益性:一方面,它是社会生活在家庭教育上的必然反映,是无可厚非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明确地指出,如果家庭教育的目标和社会教育的目标发生了错位,就会给家庭教育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现在不少的孩子在性格上具有两面性和性格扭曲。不久前,东北某县发生了一起小学生伤害案。两名小学生口角几句,其中一名学生用刀刺死了另一名学生,而奇怪的是,当记者采访两名学生的家长时,家长却异口同声地说自己的孩子平时非常老实、听话。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们平时越老实,心理越压抑,所以一旦爆发起来就越强烈。我们反思一下,孩子“强烈”爆发的心理积淀是什么?是什么使孩子做出这种极端、残酷的行为?我想平时不少家长常常在孩子耳畔叮咛的“不吃亏”、“怕他啥”等等这些,起到了致命的作用。在目前社会转型激烈的竞争中,家长在生存竞争中积累的负面的心理负担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了,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家庭的教育目标相碰撞了,所以出现了问题。

作为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如果目标不明确或干脆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潜意识的生活意愿不假思索地施加于孩子身上,就会产生一些家长都始料未及的结果。

二、弄清角色、理顺关系、端正态度

教育孩子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第一要弄清角色。我们不赞成盲目地宣称“父母是孩子的朋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互惠的,是站在一个平面上的,但父母与子女之间实质上不具备这样的前提。英国最近有篇文章,认为一位严厉的父亲更能使孩子适合未来的社会生活。我们知道社会是一个等级结构体,客观存在着秩序和维护秩序的力量,如果谁擅自破坏它就必然付出相应的代价。在社会中很自然地存在着上级与下级、长与幼、尊与卑,这种秩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确性,否则就不必奢谈什么社会的稳定。而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尊者在家庭中的代表,孩子需要正视这种存在,并学会与这种存在相适应和协调,这有助于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以家长就有必要明确自己的家长角色,家长有创造家庭秩序、建立儿童心理适应能力的义务,而这种角色的明确更多地是从严格的教育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家长应得到孩子应有的尊重。当然,随着社会民主、开放的要求,同样要求家长做一个通情达理、善于沟通、善于自我批评和调适的人。作为家长,过分的严厉和过分的宽容都是不可取的。

三、明确规则、善于引领、方法为主

具体到操作过程中,怎么进行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明确哪些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它应包括哪些部分。有的家庭,父母事无巨细、过分照顾,过多地干涉了孩子生长的空间和自身人格的建立;有的家庭又过度放任,任由孩子兴之所致,两种极端态度都不足取。应明确家庭指导施教的范围、干预的程度,当然这些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整。

孔子认为教育要“愤启悱发”,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适机施教。家庭教育也应采纳。家长不应见到孩子遇到问题或预计到会出问题就频出“援手”,这样会挫伤孩子自主能力和自信心的建立。有的家长还经常说“你应该这样”,而不喜欢问孩子“你怎么看?”“你准备怎样做?”我们应该在孩子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再进行指导,这样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要以方法引导为主,要让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具体的学习方法是方法,而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等的训练和养成更是一种方法的教育。有学者研究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诚然重要,情商更是关键。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培养他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对成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正面教育外还要适当给孩子提供一些艰苦环境的体验,采取适度的责与罚,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当孩子遇到利益冲突时,帮他们学会明辨是非,所有这些都是更重要的方法培养。

四、以良好的言传身教,教育和感染孩子

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就是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与途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心理学家说,孩子的优点是父母的,孩子的缺点也是父母的,道理即

课程生态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摘要:课程生态观是新时期人们审视与反思课程发展的一种观念,它充分考虑了人与课程的关系,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生态主义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课程问题提供了新视野。本文阐述了课程生态观的内涵、必要性,以期对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有所启示。

关键词:课程生态观必要性课程体系构建启示

在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当今时代,课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讨论课程问题,形成了众多的新理论。其中,从生态学角度思考课程问题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理论取向。在生态主义指导下,课程学者们力图构建一种超越现代主义课程思想、推动人类社会新文化发展的课程价值体系:生态主义课程。它是新世纪人们对现代主义课程思想的一次批判性反思,它为课程理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发展机会。

一、课程生态观内涵

生态课程观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课程实施策略,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课程思想,它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狭义的生态课程观:课程的本质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于学校内部开放、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系统存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具体说:课程目标更强调人的生命意义。

二、确立课程生态观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性发展、和谐发展是21世纪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但同时也逐渐破坏了生态环境。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这种短视的教育难以培养适合新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的人才。当前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当提倡生态课程,让学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现实健康成长。

(二)课程自身的特点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演变成书山题海,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的公民,课程在基础教育中起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作用。确立生态课程观,让课程回到生态系统中才能回归课程本身的特点,才能使学生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机融合。

(三)新课改的基本追求

在于此。现在许多家长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矛盾、不合理的现象的评论,都可能动摇孩子的政治信仰,产生模糊认识,产生与学校正面教育的对立;有的父母背后说张家长、道李家短,有的则行贿受贿,还有的父母文化品味低下等等,所有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错误的道德认识与评价,自觉或不自觉用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来统一自己的道德情感与意志、思想与行为。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起典范作用,创造一

观探析

在价值取向上,新课改强调要真正确立起系统、整体观念。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个性,能处理好与自然、社会、他人及自我的关系,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改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自由和独立的公民为目标。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改要求突破科学世界的束缚,使科学与生活达到和谐统一,谋求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的整合,要把科学、艺术和道德融入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之中。在课程实施上,新课改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过程中自主学习,并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时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人文的关怀,为学生提供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这些决定了课改应该以生态课程观作为基本追求。

三、课程生态观对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中小学学术科目因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纯洁性使我国课程体系总体上脱离社会实践,脱离学生生活。这种误区的出现首先是对义务教育为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这一本质特点认识不足,学科专家把出发点放在为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打基础上造成的;其次,它与课程编制者没有认识到生活实践的教育价值,没有把实践和生活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来看待有关。

(一)确立新型知识观

传统课程体系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视知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真理。这意味着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新的知识观,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由于个体的参与,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个体的兴趣、情感、信仰等态度相关,学生生活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亦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和材料。

(二)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我国的传统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集权型课程开发模式,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对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这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科学化发展的特殊性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对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有深远影响。

(三)建设民主的管理文化与合作的师生文化

课程管理的民主化意味着课程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教师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师生之间是你

种健康、和谐、高尚、高雅、向上的家庭氛围,以给孩子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正确的言传身教,把社会的道德准则、自己良好的品德和人格传给孩子,使孩子终生受益。

浅谈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第9篇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培育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育人观是对怎样培养人的基本看法。它指导着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行为, 家长育人观的错误会导致教育方法的偏差。一些学者指出, 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讲, 第一重要的是完善人格, 第二重要的是开发智力, 第三才是传授知识。因为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 它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坚韧的毅力, 灵活的应变能力, 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各类有用人才, 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确定其学习目标, 使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立足自我的奋斗目标, 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我们还应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学点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 给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支持,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锻炼的机会。

二、重视榜样的作用,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它可激励青少年不畏艰难, 立志成才,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强奋进。“自古英雄多磨难”, 逆境更能激发人向上, 驱使人向前。古代流放中写出《离骚》的屈原,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忍辱不屈发愤著史的司马迁, 现代的科普作家高士其,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 还有那些身处极度贫困之中, 历尽辛苦, 自我救助, 孜孜求学, 取得优异成绩的特困大学生们, 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教材, 并可推荐一些优秀小说, 人物传记让孩子阅读, 引导他们向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英雄们学习,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不断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 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 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 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 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助人为乐, 子女才能助人为乐;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 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 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小事做起, 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

三、鼓励孩子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促进孩子在社会生活中成才

在当今社会, 子女长大总要离开家庭, 进入社会生活。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培养出来的人, 并不是完全以家长的好恶来评定, 而是要经受社会生活的考验和选择。“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任何人都要由社会生活检验并决定弃取。“闭门造车”, 出门很难合辙。把子女关在家门内, 完全按照家长的主观意志进行塑造, 很难具备社会适应性。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进入社会生活前的“演习场”, 家庭教育是实现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要造就一代新人, 家长必须打开家门, 放手让子女接触社会生活。以社会为课堂, 以社会生活为教材, 让他们向社会生活学习, 在社会生活中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创设挫折情境, 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

挫折情境即为了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 而创设的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让孩子们身临其中, 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 从而提高他们的挫折耐受力。

困难和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培养自强精神。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的挫折耐受力, 这对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和锻炼坚强的性格,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我们的古人也告诫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由此, 我们的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吃苦的情境, 让孩子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 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 完成任务, 克服依赖性, 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 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 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 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 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 增强心理耐受力, 使他们个体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信任孩子, 让孩子在信任中愉快地养成好习惯

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尊重孩子的人格, 有助于孩子的自立意识的增大, 有助于孩子自立。只有当孩子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时, 孩子才不管有多幼小, 也能以平等的“社会人”出现在社会交往中。

当你看到一个小学生哼着歌儿, 满心欢悦地主动帮父母做家务时, 一定感到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安慰吧。的确, 任何好习惯都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立精神和轻松、愉快积极的情绪相联系。只有尊重信任孩子, 他才会自觉地、心甘情愿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新时期任何一个家庭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作为父母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 让我们的孩子多经受一些困难和挫折的磨炼,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健康成长。

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对下一代的个性发展和性格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课题, 本文重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袁良玉, 陈世均, 朱林海.现代家庭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8.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10篇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是其重要的支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也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家庭里接受最初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有效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同时,家庭教育还可以补充和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行,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家庭教育可以很好地加强这方面的效果。教育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家长权威过重

家长在家庭中起顶梁柱作用,拥有权威是正常的。同时,家长的权威也可以保障家庭教育执行下去。家长越有权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显著。但有些家长权威过重,跟孩子缺少沟通,不能正确把握孩子心理,从而减弱了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

2. 松严失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需要连贯和稳定,从而实现长期有序的教育。但部分家长过于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的个性逐渐消失,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 言多于行

教育不仅需要口头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亲身行动示范给孩子。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 溺爱和盲目乐观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些溺爱,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表现出了盲目乐观。溺爱孩子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发展动力都减弱,盲目乐观会带来眼高手低的结果。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在孩子人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家庭教育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

1. 正确维护家庭与学校关系

孩子在学校接收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部转移到了学校。而是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一起教育孩子。家长需要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积极确定孩子的教育方向,从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2. 家长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长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同时,孩子自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正确的行为会树立正确的榜样,错误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引导。

3. 与孩子平等交流

尊重长辈是中华美德,但家长过于强调这点就会与孩子形成代沟,不利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孩子心理丰富,内心也没有成人坚强,这就需要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解决心理困惑,引导孩子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家长工作忙,可能会导致没时间与孩子交流,但及时交流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4. 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学习型家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意见,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需要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这样给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时间和空间,让家长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发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教师角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有带领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作为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体系,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蔡欣荣.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都市家教月刊,2014(8):102.

[2]黄河清.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教育评论,2001(4):24-27.

[3]郭华,徐东.论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错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149-153.

幼儿教育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亲历探究;探究能力;科学知识

科学教育作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五大领域之一,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科学教育环境,让幼儿探究周围自然科学现象的指导性纲领。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科学探究是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科学自然现象的重要过程。

一、细读《指南》,有效指导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指南》是指导幼儿教师开展工作的指导性纲领。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指南》中关于科学探究的目标分为横向目标和纵向目标,横向目标主要是三维目标,即“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这个目标从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三个维度来阐述。在解读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就是让幼儿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去探究,如和父母散步或外出时,能对一些动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探究,而这个探究的过程可以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并不需要幼儿知道具体的科学概念,也不需要对幼儿进行科学概念的原理分析,它主要强调让幼儿产生兴趣,能认识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纵向目标,紧扣幼儿的年龄特点,详细地描述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例如3-4岁的目标是: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喜欢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主要是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如何根据《指南》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如动植物的探究,幼儿阶段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指南》提出要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展不同的探究。如3-4岁就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常见的一些植物名称和特点,还有平时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的名称和特点,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问各种问题时,要耐心地解答。5-6岁幼儿在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时会有很多为什么,如蚂蚁的家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蚂蚁长什么样子?蚂蚁有触角吗?蚂蚁生活在哪里?蚂蚁是如何分工的?下雨了,蚂蚁为什么要搬家?等。而且有些幼儿会就某个动物或植物问许多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巧妙引导,既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又让幼儿能主动探究。

二、紧扣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指南》明确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了在日常生活渗透科学教育,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蕴含的适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生活因素,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积累相关的科学经验。

如“有趣的水滴”,不少幼儿都接触过水,如在家里刷牙、洗手、洗澡等会用到水,下雨天能见到天空落下的雨滴,也能看见房子上滴落下的水滴,于是,幼儿容易产生疑问:水滴是哪里来的?水滴会流到哪里去?幼儿科学探究并不是要让幼儿记住一些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也不是要将探究引入很深的内容里面,而通过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幼儿获取一些感性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获取周围事物和现象的一些关键性经验。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水滴的颜色、水滴的味道、哪里会有水滴,进而了解水往怎样的方向流动。当幼儿对水滴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教师还可以趁机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如水是怎样流动的?如何让水往不同的方向流动?如何控制水流动的速度?水滴在不同材料和质地的物体表面运动一样吗?这些探究活动就是将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到了科学探究上,而且操作过程又不会很难,适合幼儿的活动特点,他们容易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三、紧扣幼儿年龄特点,支持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幼儿由于年龄小,知道的东西比较少,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摆弄物体,容易犯错,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并能鼓励幼儿持续探究。《指南》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有可能幼儿会将活动的场所弄脏、弄乱,甚至有些幼儿会不小心破坏一些物品,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行为,但教师要在幼儿探究完之后,引导他们收拾、整理好。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后面的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的信心。

如在引导小班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冷和热”时,如何让幼儿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热和冷的同时,产生好奇的探究心理?如何让幼儿探索简单的降温方法,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开展探究时,教师在上课前先将两杯水提前一杯放在室内,一杯放在室外,然后带领幼儿去比较,为了验证两杯水温度不一样,教师可以让幼儿去触摸,从而让幼儿感受温度,然后在与幼儿的讨论中初步理解是室内室外温度不一样造成的。当幼儿对探究的活动产生兴趣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入活动主题:“如何让热水变冷?”教师在幼儿的桌上放了一杯温水,然后对他们说:“一杯热水要放上好一会儿才能变冷,有没有办法让它快一点变冷呢?”幼儿纷纷说出了方法,有的幼儿往杯里吹气,有的幼儿拿起了扇子往杯里扇了起来,有的幼儿将旁边的冷水往热水里倒了进去……课堂上热闹了起来,同时,有些幼儿直接玩和主题不相关的活动了,桌子上不时有水流出来,此时,教师并没有让探究活动停止,而是提醒一些幼儿不做其他无相关的活动,同时,对幼儿的一些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并和幼儿认真地做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也说出来生活中爸爸妈妈让热水变冷的方法。

四、把握幼儿科学的学习特点,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同中小学生的科学不同,是通过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的,而且幼儿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也是比较感性的,并不深入科学的实质,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活动爱上科学探究。《指南》在这部分的教育建议中强调了这一点:“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抓住活动特点引导幼儿经历探究过程,包括帮助他们提出值得继续观察或探究的问题,或教师结合探究过程提出适合幼儿探究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猜想或验证,让幼儿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他人的想法等。

如在探究“月亮被偷了”时,如何让幼儿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知道人造光和月光的不同?如何通过做“小灯泡发光”实验,让幼儿知道灯泡发光的原理?由于此活动是大班的探究内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亲历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创设情景,“有一个外星人把月亮偷走了,还不让电灯亮起来了,没有月亮和电灯,地球上夜晚变得黑漆漆的。”然后教师话机一转:“月亮被偷了,电灯又不亮,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让晚上不那么黑吗?”这时,有的说可以将手电筒拿出来打开,有的说可以抓几只萤火虫,还有的说可以点蜡烛等。这时,教师及时将幼儿的话题引入到探究的主题,通过出示会发光物体的图片,让幼儿结合图片说说这些光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月亮有什么不同。这个过程是幼儿亲历探究的重要步骤,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有的幼儿说可以请闪电来帮忙,有的说可以再制造一个月亮等,当幼儿的想象被激发之后,教师进入活动环节,让幼儿尝试利用电线和电池,使小灯泡发亮。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然后让幼儿尝试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趁机让幼儿认识到这些材料的用处,并了解人造光和月光的不同之处。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12篇

一、在爱的教育中, 让孩子们懂得感恩

爱是一种美德, 它和善一样是我们身上可贵的品质。一个有爱心、有善心的人, 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是阳光的、干净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 培养他们的爱心, 让他们懂得感恩是非常必要的。只要孩子们心里有了爱, 他们就会爱亲人、爱朋友、爱动物、爱自然, 并且爱学习、爱生活。因为他们知道, 只有努力学习, 才有能力去爱所爱的一切, 也才能让他们在爱中学会感恩。为了让孩子们亲身去感知爱的力量,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福利院, 给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 也可以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洗脚、洗衣服, 也可以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 给他们讲讲大自然中的植物、花草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们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爱护自然中的一花一木, 还可以对着没关紧的水龙头, 告诉学生爱护公物, 珍惜有限的水资源等等。

有一次我带领孩子们去听一堂关于感恩的课, 课上老师讲了一对母女如何相依为命, 最后母亲为了供上大学的女儿, 瞒着女儿, 在死之前捐献了身上所有健康的器官。又为了能让医院每年按时给她上大学的女儿寄去学费、生活费而如何给医院说好话, 如何让女儿几年别回家, 心用在学业上。这个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 我看到很多孩子都流着眼泪, 甚至有的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故事讲到最后, 讲课老师要求学生对着老师说:老师我爱您, 您辛苦了。也让孩子们对着坐在自己旁边的爸爸或妈妈说, 我爱你爸爸 (妈妈) 。通过这样的关于爱的教育, 孩子们对爱一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加懂得去爱, 去感恩。

二、在心理教育中, 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人格

在孩子们的教育中, 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身体, 心理的教育也不能忽视。一个心理有残缺的孩子, 身上的危险因素是很多的, 这种危险不只是对别人, 对自己也一样。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们, 他们心里的烦恼、困惑,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与疏散, 就会在心里形成冲突, 孩子一来想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指导, 一来又一味地自我掩盖, 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 内心备受煎熬, 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所以,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不能只关心孩子们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忽视孩子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孩子们因为长期得不到全面的教育, 而让一些负面的情绪和坏习惯影响他们对一些事物的错误认识与看法, 从而让这种不良情绪在长期的垒积中形成心理障碍。因此, 为了不让孩子们变成学习的机器、变成书呆子, 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中, 培养孩子们的乐观心态,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能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和生活态度。

三、在教与玩的教育中, 塑造孩子们开朗的性格

现在的孩子普遍活泼好动, 对任何事情都有新鲜感、好奇心。但是这种新鲜感、好奇心又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为了让孩子们键康成长, 并在教与玩的教育中塑造出开朗、活泼的性格, 我们要结合教课内容, 从孩子们的兴趣特点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孩子们积极地去学习、去参与活动的兴趣, 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活泼性,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 结合“教”与“玩”张驰有度的教育方法, 也能塑造出孩子们开朗的性格, 为他们以后健康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施工防火安全下一篇:湖南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