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

2024-08-04

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精选12篇)

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 第1篇

课堂观察可以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所谓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及辅助工具, 在课堂上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本次观察对象为四、五年级语文课共四节, 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根据教师提问的难易梯度、对学生回答的等待时间、反馈情况三方面, 采集整节课上教师的所有提问及教师的理答情况, 以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经统计, 四节课教师的总提问数为252个, 平均每节课达到了惊人的63个。通过对观察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汇总与分析, 发现以下问题:

一、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准、提问欠缺整体性。

教师的提问中有难度、整体性的问题少, 容易的、无意义的、细小零碎的问题多。其中容易和无意义的问题共占60.33%, 甚至反复出现一些问题或是口头禅。提问没有难度和整体性, 造成低效提问数量增加, 势必造成学生思维迟缓, 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剥夺了学生思考、朗读的时间, 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们往往思维敏捷, 口才一流, 却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情况。这四节课总体来说课堂节奏过快, 平均每分钟要提约1.6个问题, 没有留给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 学生忙于应付, 无暇思考, 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 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 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 导致问题数量增加, 也导致提问支离破碎, 成为低效的提问。

怎样避免低效提问, 使教师的提问走向有效呢?

1. 研读文本, 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整体性

教师研读教材的深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影响, 有效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 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 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正确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整体性。如六年级语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 最简单的解读为讲了一个故事, 成人读者还可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而对于学生, 最重要的是, 希冀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 喜欢上中国古典名著。那么该怎样解读文本, 有效提问, 才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呢?教师可通过对文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解读, 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设计提问从而建立起学生对作品的向往和喜爱。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此课时, 就以“的林冲”和“的洪教头”为线索展开提问。循着这一填空, 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这样的提问貌似简单, 却抓住了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主线, 把林冲彬彬有礼、谦逊忍让、机智沉稳、武艺高强和洪教头傲慢无礼、狂妄自大、鲁莽急躁、花拳绣腿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把性格相对的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 使双方的人物品格更加鲜明、突出, 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小说人物形象解读。阅读作品成为学生和小说人物的一种精神相遇, 成为一种诉诸内心深处的审美响应, 学生怎能拒绝这样一部引起心灵共鸣的作品呢!

2. 研究规律, 注重提问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文本, 更要备学生, 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学会提问, 注重操作的技巧性, 力求做到三点: (1)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 (2) 提问面要广, 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 (3) 教师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例如,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交流后, 薛老师提出了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第一朵花呢?薛老师深入把握文本实质,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第一朵花呢?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为主, 薛老师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 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当的点拨性提问, 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 富有实效。

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方法初探 第2篇

——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方法初探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手段

价值作用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逻辑性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例如:肤浅性提问,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质难性提问,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模糊性提问,问题模棱两可,学生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则什么也没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

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问提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当前语文教学中提问要注意的问题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

一、确定好提问目的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发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而使之对于课文感兴趣。

2、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

3、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唤起注意重振精神。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竟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其实,执教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做人道理的,完全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呢?”如果是课前导入性的提问就更要精心设计。开篇的问题提的好,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作用。

二.选择好答问对象

课堂提问,有问就需有答,课堂上选择谁来回答,就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为什么呢?因为一些非语言的形态可以告诉老师,此时此刻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如何:1、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2、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3、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4、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问答。

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比方说这节课你想锻炼几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那么,你就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及时捕捉你需要的对象。

三、提问要适时适量,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有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1、巧设问题,激发思维的兴奋点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2、紧扣目标,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实践者往往不多加思考。中小学课堂有效提问如此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提问的真正目的没有弄明白而跟着感觉走造成的。大概和夫说:提问“是以儿童的智力发展为目标的”“使儿童对教材展开主动、能动的思考”这就是提问的本质。每一种切入课文的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适应范围,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切题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要紧扣目标,找到一个能纲举目张的问题,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整堂课都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尽量做到水到渠成。这样的问题,(1)可以从标题入手,这一纲举目张的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文章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

3、延伸文本,体现提问的拓展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感兴趣的刺激不是眼前已知的事物而是未知的,通过努力可以认知的事物。因而课堂提问应在教材和学生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深处。这也是创造最近发展区的需要。经验水平的浅层问答是无济于事的。因而课堂提问应在教材和学生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深处。

叶圣陶曾说“教师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能不断研究和实践,掌握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同时,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高效的课堂提问,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和策略,讲究提问的艺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

课堂提问后要有反思

论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 第3篇

1.回忆性提问。常见的提问内容有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语法修辞知识,文体知识、重要词义等。因其答案一般来说都具体明确,易于识记,能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所以,它常可用于新课导入、复习总结等环节。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如果问些有关作家情况、作品出处等问题,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在导入新课时,例如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可以问问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什么诗,标志是什么等问题。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诗是古体诗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体诗的标志有吟、行、歌等知识。又如在教学《鸿门宴》《陈情表》《故都的秋》等文章时,都可以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提问。这样的提问,用在导入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调动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强化相关的知识。而在复习总结环节,也可以运用回忆性提问。例如,为总结某一单元的主旨和艺术特色,梳理相关的知识及其运用,我就常常利用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的时间,简明扼要地对本节内容进行回忆性提问。这样不仅让学生回忆了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在加深了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性提问。这是指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惟其如此,理解性提问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重要铺垫的主问题。如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同时,更好地鉴赏意境,把握情感。又如教学《陈情表》一文,问作者“陈”的是什么情这一问题,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再如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如果提出刘邦、项羽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问题,就会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并进一步为分析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蓄势。总之,理解性提问,会使学生在思考并回答之后,对课文整体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3.分析性提问。运用分析性提问的目的就是要考察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提问,往往涉及面广,难度又较大,却又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教学《故都的秋》时,当学生把握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后,就可以让学生来回答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对一幅幅秋景图的分析中渐渐体会到它们“清、静、悲凉”,是景物特点和作者内心感受的融合,所以,意味十分隽永。总之,在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经常让学生回答这一类问题,就能锻炼学生概括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而且对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借鉴、启发。

4.综合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可以从内容入手,如标题、背景、人物形象、主体事件等;从结构入手,如谋篇布局、行文思路等;从写作特色入手,如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如“李密的《陈情表》为何最终能够打动晋武帝”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首先要从内容入手,概括各段内容,明确其忠孝不能两全的处境;接着要从结构入手,理清思路,体会他想要先尽孝后尽忠的一片深情;最后,再从写作特色入手,明确其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另外,还需品味语言,体会其多用四字句、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语言特点。再如学习《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出自《史记》的篇目,我们也可提出司马迁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综合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在表现人物时忠于史实、客观全面地选取典型事件和语言生动、口语化等特点。

5.评价性提问。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所以,评价性提问可以主要就文章的内容、语言、结构,或作者的观点、表现技巧、表达方式等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作出评价性回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老舍的《想北平》的异同,或者让学生结合《垓下之围》的内容,来认识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的观点等。应该说,这类评价性提问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同时,更有助于学生独立的思考力的培养。

6.运用性提问。运用性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以促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展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促进知识间的迁移。例如,在教完《故都的秋》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故都的秋》之后,作者又创作了《北平的四季》。请通过两文的比较进一步体会郁达夫散文的意境创作之功。又如在教完《兰亭集序》后,我曾布置过一个写对联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元丰二岁北宋苏东坡携一骚客夜游赤壁,欣逢月明星稀夜亦奇,二位扣舷歌之,且唱且和,洞箫凄凉,兴尽然后思,子瞻因之阔论消长之玄理,探究大天之本真,待椽笔呵成《赤壁赋》,‘文豪’于斯落座”的上联,写出下联。这一作业旨在考察学生对苏轼和王羲之以及他们的《赤壁赋》和《兰亭集序》的理解掌握程度,同时也让学生在拟写对联的过程中训练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还要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针对性。即设计问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所提问题不能够紧扣教学内容,不能围绕教学目标,不能突出重点、难点而“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即使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热烈,也不能算是有效提问。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的体会是教师要深挖教材文本,重点关注“五点、十处”。“五点”即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十处”,即变化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这也就是说,抓住有效提问的切入点,才能有效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分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适度性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把果子摘下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走出来,并渐渐通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适时性。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还要注意适时性即善于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根据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愤”、“悱”之时,就是最佳的提问时机。如在学生自读之前发问,有利于提高自读效率;在学生思维停滞时发问,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气氛沉闷或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发问,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等等。在学生作答时,教师要注意倾听,适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学生作答完后,教师更要给予客观的评价,或肯定表扬,归纳答案,或匡正补充。总之,是要通过倾听和评价,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解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更是常能收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正因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和善于创设情景,生成新的问题,努力做到以“问”促“学”,“学”在“问”中。

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提问,课堂教学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 应当注重问题的提出方式, 成功的英语课堂提问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难易适中, 贴近生活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应掌握好难易的“度”。问题过于简单则缺乏吸引力, 问题过偏则抓不住重点, 问题过深则高不可攀, “听”而生畏;问题太空则无从下手。只有将问题的难易程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的提问才会精彩。例如六年级Festival一课, 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What’s the date today?There is a special day in this month, what is it?People call all the special days:festival.Do you know any other festivals?What do people/you do/eat/wear in these festivals?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Why?上述问题的设计围绕主题, 贴近生活, 层层深入, 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语言知识和掌握的节日信息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启发思维, 富有内涵

有经验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奉献真理, 而是诱使他们去探求真理。那些能够把握住教材的特点,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的富有启发性、思想性的问题, 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给课堂教学增添魅力。例如The fisherman’s wife and the golden fish.是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教师在教学完课文后, 启发学生思考: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sherman’s wif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olden fish?And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使学生明白“If you’re greedy, you’ll have nothing.”的人生哲理, 从而升华了本课的主题与思想。又如《新标准英语》三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1 I’ve got a new kite.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到主人公Sam是一个宽容友善的人, 教师因势利导:What do you learn from Sam?启发教育学生Please be friendly to others.Share your nice things with your friends.与人为善, 与人共享。

三、趣味生动, 发挥想像

小学生活泼好动, 爱说爱唱, 想象力丰富, 但注意力易分散, 因此教师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的问题应富有趣味性, 创设出生动的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从感知兴奋过渡到思维兴奋。例如学习Animal一课, 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有关动物的语言知识之后, 教师提出问题:Let’s imagine.What can/can’t this panda/elephant…do?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对动物进行“拟人式”描述, 如:This panda can play computer, but it can’t read a book.This elephant can fly, but it can’t climb a tree.This bird can sing, but it can’t dance...趣味生动的设问使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能拓宽他们的创新思维, 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四、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1. 围绕知识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围绕知识点和学生学情, 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明确所设计的问题准备“问谁、问什么、怎样问、何时发问”。小学英语阅读课中通常采用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等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 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例如《新标准英语》六年级Helen Keller是一篇阅读课文, 教师精心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Can you name some famous writers?Do you know Helen Keller?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er?What do you think of Helen Keller?What do you learn from Helen Keller?问题的设计紧扣主题, 抓住文章脉络, 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领下独立阅读, 自主学习。

2. 创设情景, 善于追问, 注重问题的多样性。

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地使用图片、实物、简笔画、多媒体课件、肢体语言创设情境, 把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 如购物、问路、谈论天气、家庭, 将新闻事件、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引入课堂, 或者把班级的一些学生联系到谈话或提问中去, 让学生展开谈话或讨论。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回答, 适时进行追问, 注重问题的多样性, 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例如《新标准英语》五年级上册Seasons一课, 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四季的英文flash动画, 之后进行情景会话:What’s the cartoon about?What season is it now?How many seasons in a year?What are they?Why are the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ur seasons?What do you do/wear/eat…in the four seasons?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Why?在上述对话中, 教师紧扣主题, 没有拘泥于课文里学过的几个问句, 而是密切关注学生, 根据学生的回答, 灵活运用多种句式进行追问,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注重提问的层次结构, 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使问题的设计有坡度,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例如教学Sam’s birthday一课, 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Whose birthday is it?How old is Sam?What’s Sam’s birthday present?Where are the presents from?If you’re Sam’s friend, what present will you give Sam?Why?这几个问题难度逐步加大, 让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子”, 达到激发思维, 培养能力, 活跃气氛的目的。教师在提问后, 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恰当的思考时间, 以便使学生的回答更清晰、完善, 使用的语言更加准确、到位, 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 注重开放性提问, 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提问分展示型提问 (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和参考型问题 (开放性问题) , 前者强调机械操练, 虽能满足通常的课堂教学要求, 却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交互的语言情境, 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后者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学生不仅要依据常识, 而且需要激活相关背景知识, 这种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新知识与相关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有效的记忆。它重视的是语言内容, 能为学生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情境, 激活学生的兴趣与问题意识。因此,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 应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受到挑战, 使学生的潜能在问题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中得到充分的挖掘。《新标准英语》六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 1 I’ve got Chinese chopsticks.课文描述一位美国女孩Laura写给中国女孩Lingling的一封英文书信, 教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之后, 提出开放式问题:If you’re Laura’s penpal, what questions will you ask Laura?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提出问题, 如:What’s your hobby?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subject…?Why?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America…通过开放式的问题使课堂充满活力, 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尚未发育完全,而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浓郁,课堂提问成为了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常用的引发学生课堂思考的手段。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一方面与教师展开了互动,一方面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对语文知识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与此同时,课堂提问难度不适宜、问题无效、过于繁琐等情况频有发生,这导致课堂提问效率事倍功半。因此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成为了诸多教师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一、全面把握,增加提问深度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如以景物描写为一单元,以人文情怀为一单元或是以古诗词为一单元等。因此,文章与文章之间、文章段落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之时务必把握这些联系,将其融入于问题当中。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时,教师需要注意对教学内容全面把握,紧扣单元特征,联系课文整体,以大观小,方可增加提问深度,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内容中,该篇文章自题目起便完美地揭示了文章情感特征和内容指向,因此在提问时,我选择了以大观小的方式,从全面把握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渗透于教学内容当中。首先,我请学生观察课文题目,由课文题目想象内容,并提出问题:由题目可知文章所写的主人公是谁?那么他为什么要发愤?如何发愤?发愤之后的结果如何?学生在提问的引导下阅读文章,能够快速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把握文章叙述的路线所在,并在其后的精读中,根据全面的提问使得文章阅读更深入,自学探究效果更佳。其后,在针对人物性格描写时,我又向学生提问:司马迁有着坚定的决定和顽强的意志,文章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两种不同的提问之下,学生既对文章全局有了把握,又对细节有了认识,语文知识点认识更深刻,学习效率可显著提高。

二、难易适中,提升提问效率

虽然语文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及使用最多的科目,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系统性的语文知识仍然较为复杂。鉴于该类情况,教师想要进行课堂提问,则务必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所认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提问设计,才能展开难易适中的提问,令学生既能增强学习自信,又有提高的空间,提升提问效率。例如在教学辛弃疾所写的《清平乐村居》之时,根据课后与学生接触可知古诗词词意的理解是部分学生的学习盲点所在,因此我先借助教材插图引入教学,在教材插图提问中令学生领会诗词的内涵。同时,我指导学生观察图时,先向学生提问:图中的人在做些什么?该问题十分简单,大部分学生都采用的是潦草观察便得出答案,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诗词理解也难以有后续发展。因此,我根据诗词内容改变提问方式,增加提问难度:仔细观察图,通过什么细节可以得出途中人物安逸、勤俭的生活状态?学生便需要认真通过观察和联想,且由此联系到诗词当中,两厢结合之下得出答案,并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鼓励质疑,推动提问反馈

在我国小学提问教学中,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往往闭口不言,这导致了教师难以在提问中得到有效反馈,提问效率久滞不前。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提问能力是推动提问反馈的`最佳方法,不仅是使得学生对提问的认可度更高,而且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了详细的思考,教师因此得到的反馈更为全面,提问有效性方可大大提升。因此,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良好形式。例如在《清平乐村居》当中,有一句诗词为“最喜小儿无赖”,其中“无赖”两字由于古今词义的不同,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质疑。因此,我并没有直接向学生提问“诗词中无赖是什么意思”,而是鼓励学生纵观全诗,逐字分析,找到古今词义的不同,并且对其中不解的地方提问质疑。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投入于诗词当中,很快便找到了这一个与众不同的词语,并由此质疑。不仅体现了学生对古今异义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为提问有效性提供了极大帮助。课堂提问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有效的提问策略之下,学生不单能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为透彻,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而且可锻炼语文思维拓展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其后的语文学习发展大有帮助。因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务必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以此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J].成功(教育),(7):36.

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提问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学生就有目的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对话文本,感悟文本。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

一、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稳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的情感,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的导入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堂的有效资源,抓住文章的题眼巧设问题。如,《鸟的天堂》,可以让学生质疑“什么叫天堂?”“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的时候,他们就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堂课就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抓关键词句、段落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语文教学的趣味就在于关键词句、关键段落里,在于理解了这些之后的有感情的朗读之中,词语是一篇课文的基本单位。因此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课文里边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拓展,从小处着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再循序渐进地理解句子,感悟精美的段落,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为透彻。

比如,《景阳冈》这一课的教学,老师就要善于抓住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以及武松的“闪”来理解武松的武艺超群,动作敏捷,进而感知武松的英雄形象。

三、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并心领神会,达到充分解读文本的目的。许多课文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教学时就要抓住线索教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索溪峪的野》就要善于抓住一个“野”字,这个“野”字也就是文章的题眼,同时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沿着这条主线,老师就可以提问: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找到主体印象——“野”,相机提问:索溪峪的“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就可以通过合作的学习方式理解,“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提问:索溪峪的山怎么“野”,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画出相关的句子,体会山的“野”;之后的几个问题就可以以此类推,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理解索溪峪水的“野”,动物的“野”,人的“野”,如此有效地抓住主要线索,如层层剥笋一般,很轻松地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共鸣。

总之,有效课堂提问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整堂课就会避免“满堂问”的现象,学生也学得轻松,关键是能学到分析课文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总结,善于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宋玉霞.识字写教学之我见.贵州教育科研,2012(1):57.

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第7篇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有效设问要基于对教材的精准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精确把握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课前, 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 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 才能和学生交流。”基于对教材的精准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精确把握的提问犹如摸准穴位扎针, 在有水源处打井, 可以使课堂提问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例如, 我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 在认真研读文本之后,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文体特点, 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滴水穿石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默读课文, 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3) 事例在整个说明性的文章中是最核心、最关键的, 请大家聚焦写名人的三个事例, 读一读、想一想, 这三个事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 这三个事例都是紧紧围绕道理来写的, 再看它们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记叙文, 《滴水穿石》是说理文, 这两篇文章在写事例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五个问题, 层层深入, 先整体把握, 明晰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再细细品味, 通过对文本中四个正反事例的比对, 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最后不同文体比对, 明晰了说理文叙事简洁的特点。通过这样的问题, 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课文, 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强化了思维训练。

一般来说, 课堂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设计的灵动与开放源于对教材的充分把握。只有理解了教材, 教师才会提炼出“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问题。只有理解了教材, 我们才能分清哪些是基础性的问题, 哪些是拓展性的问题, 哪些是探究性的问题。

二、有效提问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

问题的设计应顺学而导。教师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 还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顺序是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 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这些问题形成了一个过程, 而这一过程正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文字 (认知力) , 进而理解词汇、句子、段落的含义, 初步把握文本的段落关系、结构特点、思想感情等的过程。这些阅读力, 并不是一个个地去认识和把握, 而是要进行综合的认识和统一的理解。因此, 合理有序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 教学《燕子》一文时, 我在确定了以“通过品读语言, 感受燕子的可爱, 感受春天的美好, 感悟作者抓住特点, 用词准确的表达方法”为教学目标后, 在实施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顺序地提出了以下问题:“读第一自然段, 说一说燕子的外形特点, 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只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展示春天的美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小燕子的飞行也很美, 那么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的呢?”“作者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根’或‘几条’来写电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 直指文本的核心价值。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 才是符合学情的。

三、有效的问题应关注课堂提问的技巧与艺术

对于学生来说, 有难度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方法为其搭建合适的台阶, 可以设计有坡度的连续性问题, 也可以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对于完整的课堂教学来说, 课堂提问还要特别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呼应, 应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设, 及时变通。

例如, 在教学《雾凇》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 知道雾凇形成的过程, 我备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默读课文第二节, 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在文中的空白处写下批注。”而在课堂实施中, 当出示这个问题后, 学生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于是把这一个大问题转化成了以下两个小问题: (1)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看一看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雾凇形成的条件?松花江畔具备雾凇形成的这些条件吗? (2) 雾凇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朗读品味。这两个问题既减少了梯度, 又明确了指向, 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感悟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和作者用词准确的表达技巧。

四、有效的问题设计应指向言意兼得

歌德说:“内容人人得见, 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 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语文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他课程只要获取语言表达的确切内容和准确含义即可, 得“意”可以忘“言”。而语文课程则不行, 必须让学生既要得“意”, 也要得“言”。言意兼得, 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例如,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自由朗读全文, 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 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林冲和洪教头?作者又是如何刻画的?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这样的问题既关注文本内容, 又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 使语言形式和内在意蕴相互融通。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文本意蕴的深刻理解, 以及体味词语后畅达地叙述学习体会与真切感受, 就是言与意高度融合的较好体现。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第8篇

一、提问适时, 及时反馈, 有效牵引

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 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 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等在课堂的有机生成,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闪耀出了“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次, 我用稍慢的速度在琴上弹奏旋律让学生倾听感受, 并提出了这样的设问:这段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说音乐表达的情绪是安静的、幸福的、温柔的……但是一个学生却说音乐让我感到很难过、伤心。我没有给予否定, 因为“安静”有时确实会与“伤感”有所联系。我意识到可能是我琴声的速度和感觉可能没有表达好, 于是重新调整了一下速度和自身情绪再次弹奏一遍, 并再次提问, 这名学生马上就说:“变高兴了、幸福了、温暖了!”。第一次的回答是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 看似“不和谐”音符, 但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牵引, 使教学片段还是较顺利地过去了。

二、提问面向全体, 考虑学生差异

大多教师为维持课内活跃气氛、防止冷场, 往往将80%的提问都交给思维灵活者来回答。但作为提问对象的学生, 由于先天和环境的不同, 其学习基础、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 在近年的教学中, 我尽量把课堂提问的范围扩大, 更注重提问那些平时胆小、不敢举手的学生, 这样的结果是使得敢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 课堂学习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了。例如, 我试教《大鹿》一课时, 设问:如果喜欢歌中的大鹿就说说你的理由?我特意挑平时很少发言较为胆小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因为它善良, 它帮助了小兔;有的说因为它很勇敢, 不怕危险……。提问贴切孩子的年龄特征, 一方面合理地利用了教材, 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利用了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来设计提问, 更好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共鸣。

三、提问环环相扣, 注重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作答后, 教师的评价也要因人、因答而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可重述、追问、评价, 也可以用情感性的语言表示惊讶、喜悦、赞美、好奇等。我在上《守株待兔》的教学导入时提问:有谁知道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 并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我马上用欣赏的语言好好地表扬了他:今天你是我们班唯一能讲述这个故事而且讲得很精彩的小朋友, 让我们一起给他一点掌声!随后我奖励了他一个小礼物。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讲述一个故事是很不简单的, 更何况是一个平时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

四、提问设计新颖, 注重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15分钟, 而课堂却有40分钟。所以在教学提问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他们的注意力, 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精心设计, 语言精炼, 甚至要创设情景表演来趣味解答提问。例如, 歌曲《小雨沙沙》,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又富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播放了春天下小雨的无声视频, 播放前提问:老师想了一个词来表现小雨的声音, 我来配视频唱一唱, 你们听听看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学生马上就接受了“沙沙沙”这个象声词, 并每次唱到这个词特来劲, 我于是再引导他们注意是“小雨”, 要注意唱好这个词的轻、细, 最后学生很好地用声音表现了小雨的形象, 并自然地加上了轻柔的下雨动作。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 课堂教学目标也在课堂提问的影响下得到落实, 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第9篇

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提问, 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放鸭子”, 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学生未能提出预期的有质量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或直接由教师本人设计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这里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么教师怎样来设计课文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里所说的“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有三层意思:一是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 以此设置问题的“高度”;二是在备课时, 要把自己当学生去研究思考课文, 设想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可能会有什么兴奋点或疑难点;三是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第一印象”开始。

诚然, 一篇文章的妙处很多, 语言的精妙、构思的精巧、立意的新颖等等。如果在一节课内要照顾所有方面, 结果总是顾此失彼, 不仅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不能深入展开, 而且整节课会显得零散。其实, 每一节课的学习只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是无数节课合力作用的结果。

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提问的地方应该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它或者是全文的重点, 或者是局部的重点 (这也是为全文的重点服务的) , 由于这些重点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 所有问题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 这就构成了文章的主线。教学主线明确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使课堂教学内容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学生就不会仅仅囿于一篇课文里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的学习, 而是使课堂学习的思路更清晰, 目标更明确,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能动全篇之“一发”有的与文章标题中的某个关键词相关, 有的与文章主旨句相关, 有的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句式相关, 有的与文章中某个关键词相关。细细阅读, 精心提炼, 往往就能抓住这“一发”。

例如, 《松树金龟子》一文讲了金龟子的外形、生活习性、婚恋、发音及繁衍等许多方面, 还要求学生体会文章中说明兼用文艺的笔调, 教学内容多而繁杂。在备课的时候, 笔者想有效整合所教内容, 从作者法布尔的简介出发 (“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仿的观察家’, 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十卷本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想出了本课的主问题: (1) 既然他被誉为“难以效仿的观察家”, 那么他观察到了金龟子的哪些方面? (2) 既然《昆虫世界》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那么在《松树金龟子》一课中, 哪些部分 (语句) 可以称之为“科学”?哪些部分 (语句) 又可称之为“诗”呢? (3) 作者为何能将“科学”与“诗”两者有机地、完美地结合?

问题 (1) 使学生对文章的大体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问题 (2) 能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特点:文艺性与科学性相结合;问题 (3) 使学生理解法布尔内心中对金龟子深深的不舍的爱。由表及里, 一线贯之, 一气呵成, 好不痛快。

二、提问的层次

文章的主问题确定后, 还未必是最佳问题。要让学生一下子能理解文章的主旨, 并有所感悟, 这是比较困难的。教者必须从文本出发, 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 发现文本的背后作者的意图。在引导的过程中, 发现学生有跨不过去的坎儿, 怎么办?

教师设计的问题实质上是研读文章的线索, 它能使研读的过程循序渐进, 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因此, 预设问题要做到精确并注意到问题的层次、梯度, 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当自己设计的问题深度不够时, 应当及时追问, 拓展学生思维。

又如笔者所教的《窗》一文, 首先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他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笔者迅即将此问题转变为本文的主问题, 就问那个男同学:“我可不可以把你的问题改变一下:同样的窗口, 为什么近窗者能够看到美景, 而远窗者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此时笔者见有些学生也不太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题的答案) , 就把这个题目分解成两个子问题:分别分析近窗者和远窗者的形象。接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细心品读, 具体分析, 领悟情感, 接着提一个小问题:既然没有美景, 近窗者又为何煞费苦心地编织这些美丽的谎言?答案呼之欲出。这样笔者尊重学生, 贴近学生, 使学生“跳一跳, 就能够到果实”, 自己去发现文章的主旨, 很有成功感。

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第10篇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提问呢?

一、了解学情,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差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提较易的问题,答对了予以鼓励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对水平高的学生,提较难的问题,答好了,不但对他本人有促进作用,也会对全班同学有所启发。为了使课堂提问更有针对性,教师提问必须要关照教学内容,由教学内容的差异选择提问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不同学生进行提问。对教学内容胸中有丘壑,就明白这一节该提问谁,下一节该提问谁;这个问题该问谁,那个问题该问谁;谁该问得详,谁该问得略;复习知识问谁,学习新知识问谁等等。

二、要注意设问精当,发问巧妙,善于启发,进行总结归纳

首先要设问精当。精当的设问具有趣味性、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顺序性等显著特点。其次要发问巧妙。教师提问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开动脑筋。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问时要考虑到分层教学。发问语言应简明易懂,态度要自然,要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发问的态度如非常严肃,学生就无法安静思考,不能畅所欲言。第三是要善于启发引导。教师要注意把握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中出现的新的生成点和精彩点,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指导读书,深入思考,逐步提问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产生这些新的生成内容。第四是要认真归纳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就事论事,不延伸不枝蔓,不用简单性评语如“好”“真棒”来笼统评价,教师提问后的评语必须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三、有效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

1. 教师应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态去提问,不要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提问,要培养师生的感情,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回答问题,大胆发言。

2.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保持和善谦逊的态度和情感。提问时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体态以及师生距离、在教室的位置等都应注意,应使学生从中得到信赖和鼓舞。教师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训斥、责难的态度,不要使学生产生规避甚至抵触的情绪,从而阻碍问题的解决。

3. 教师耐心倾听学生回答,适时地等待答问,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增多创造思维的成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一时答不上的学生可适当等待,启发鼓励;不对回答错的学生或不做回答的学生进行简单粗暴地评价,应让其坐下后仔细聆听别人的回答,然后反馈问其是否理解了此问题。

4. 教师还应注意正确对待提问时出现的意外。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此时,教师在无法对学生答案进行有效地判断时,切不可妄作评判,而应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自己思考清楚后再告诉学生。当学生对教师的错误回答作出纠正时,教师应该态度诚恳,虚心接受,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四、语文有效课堂提问,通常有以下方法

1. 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入手设计问题。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巧设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而且有利于解决其他次要问题。

2. 从文章的中心入手设计问题。紧扣文章中心设置问题,不蔓不枝,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3. 从文章的情感入手设计问题。细腻而隽永的情感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其演变、发展就是通向答案的铺路石,让学生沿着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去思考答案。

4. 从文章的思路入手设计问题。任何一篇好的文章,行文总有思路。只要教者遵循作者的思路,巧妙地引导学生沿路而进,就能让其登堂入室,见到文章的真谛。

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初中阶段所起的教学作用不容小觑,它不仅是小学阶段的衍生和拓展,更是高中阶段的伏笔和铺垫,初中阶段学习重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进行抽象性思维的训练模式,而是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升级,从而为日后到来的高中阶段做好准备活动。因此,在初中阶段关于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实时提出教学问题及进行详解,能够有效的解决教学误区,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是一把双向剑,使学生老师受益无穷。

一、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不足

1. 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回答都太流于表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初中阶段能够进行一个十分全面的提升和发展,而对于问题的提出性质和解答能力来说也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初中生能够基于自己已经开始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和思维情感的基础上对周遭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学习能力的反映。然而现阶段不管是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回答都显得太过形式化,只是流于表面的样式,并没有深入挖掘其灵魂的本质,除此之外,老师中还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关于课文整体思想感情的提问一般主要采取借鉴课后习题的方式加以询问,并没有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疑问,着就造成所提出的问题缺乏生动的张力,并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久而久之,对于教学效率来说并不能起到好的推动作用。

2. 提出的问题比较机械化,非此即彼的答案无法对学习效率推波助澜。都说语文的一个灵动的学科,它的灵动之处就体现在所有环节的设定和答案都不是单一的,不会被非此即彼的答案束缚在单调的枷锁上,然而初中语文教学关于问题的使用方面却走上了非此即彼的道路,很多答案教师往往倾向于“是不是”、“对不对?”这种缺乏生气的问法,导致学生在逆向思维的道路上走的不甚顺畅,抑制了他们能动的思维能力,甚至容易走进钻牛角尖的死胡同。

二、新形势下如何提升语文教学问题的质量

1. 保证问题设计环节的精妙。教师在课堂的活跃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以及评价教学结果的基本手段。”因此,在课堂问题的提问上,要尽可能精妙,除了不能断章取义之外,还要注意提出的问题避免落俗套,既要抓紧课文的大意,又不能偏离课文的主题,以《风筝》为例,可以询问学生:“风筝对于弟弟的象征含义是什么?”“我是否对当年制止弟弟放风筝的行为感到悔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设身处地这个方式,“假如你是弟弟,哥哥阻止你放风筝,你会顺从还是反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问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不加以控制的一口气问太多,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最后,就课文的中心线索,提出是否根据《风筝》想起自己童年哪些比较伤心或者不美好的回忆。

另一方面,在课堂提问这个环节,教师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在真正开始上课之前,老师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柳宗元被贬的前因后果,以及永州八记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对全文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关于全篇的情感体会和心得也能掌握的更好;而在课程结束后,老师们除了询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之外,还可以加几个推陈出新的环节,如“假如你是柳宗元,在那样的际遇里,你是否也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这样的问题无疑是启发学生多面思维的利器,在既掌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又能够设身处地的想象自己是否也能写文如此,可谓将教学的精髓发挥到极致。

2. 把握提出问题的难度系数。对课文问题的提出,一般是基于全文的思想感情之上,如果提问的问题过难,则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此外,除了考虑到课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也要及时更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以《伤仲永》为例,老师可以结合文章提问最为简单的问题:“你认为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想必会有众说纷纭的答案,也是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好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又能够在学习兴趣的提升中更上一层楼。

3. 问题的提出要基于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所谓有用的问题,就是问题要符合目的性,不可为了提出问题而拼命制造问题数量而忽略问题质量,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总结,相应的设置出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情境之中,从而推动学习整体的进步和完善。除了针对性和目的性之外,问题还需要附带一定的人性化,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进行思考,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要基于生本原则的教学宗旨,优化教学效果是提问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要想真正落实这一教学的目的和宗旨,则需要任课教师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并耐心引导、启发学生,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云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A版,2013,(2):54-55.

[2] 钟春根.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研究[J].速读(中旬),2014(10):64-64.

有效提问:德育课有效教学的激发点 第12篇

关键词:有效提问,德育课,有效教学,激发点

0 引言

巴西著名教学学者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他指出, 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提问又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只有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问, 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由此可见, 有效的提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应该怎么提问才能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教师应该如何发展与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 把教学过程当作自己的学习过程呢?笔者结合德育课中的教学实践, 阐述课堂有效提问的界定及方式及运用的策略。

1 有效提问的内涵界定

建构主义认为:有效互动必然建立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也必然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双方乃至多方获得新知识。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基于该理论, 我们认为有效提问是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 包含了有效问题与有效的提问策略两个方面。具体是指教师清楚明了地、有目的、有组织地提出简短、令人思考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回应与回答。从教师角度而言, 有效的提问是指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好了的提问。这种提问包含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提问目的, 以课程内容为基础, 涉及了与课程内容关联的问题, 以帮助学生获得整合的、综合的、全面的信息, 启发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的学习, 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2 有效提问的方式运用

教学中, 师生对话构成了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师生问答成了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教材的实际, 采取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开放性等原则, 灵活多变的提问方式, 做到有效设计、有效形式、巧妙语言, 由表及里, 举一反三。本文例举几种常用提问方式的运用。

2.1 铺垫式提问

知识在于积累。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又有求取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联系已学知识, 加深理解新知识。因此, 在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时, 先提问回忆或提示关联知识进行强化, 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引导学生从已知思考未知。这种铺垫式的提问即强化已知, 又促进理解新知, 加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价值规律的内容》教学为例, 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一:同学们去过商店, 购买过商品。那么为什么不同商品的价格会不同?在学生问答基础上, 问二: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地区、季节, 价格会不一样, 请同学举例说明。学生回答不同季节的水果、中秋前后的月饼。在引导学生分析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规律”。层层的设问, 把新旧知识内在地联系起来, 为学生思维递进作了引导, 促进的课堂教学。

2.2 对比式提问

有比较才有鉴别。中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局限性。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提出有思维性、有深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 去探求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求取真知。在问题设计上, 内容相互可比较, 为学生比较显示可比要求, 会发挥出特别的作用。以《预防一般违反行为》话题为例, 要重点讲清违法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的区别与联系时,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案例后, 设问一:案例中的主人公哪些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哪些是违法行为?学生分别寻找到不同的行为。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 顺势利导, 提出问二: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这样的提问, 锻炼学生对比分析综合推理能力。

2.3 归纳式提问

归纳式提问是德育课经常用到的提问手段, 主要用于分析问题之后或新课讲解完之后的总结与提升, 使学生对整堂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从而对新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课学习为例, 在全课内容学习结束前, 设计了以下案例与问题。材料:近年来, “幸福指数”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 但是幸福感没有随之同步增长, 如何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提问一:从政治生活角度, 你认为从哪些方面可以提升公民“幸福指数”?问二:你有幸福感吗?举例说明。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涉及政府职能、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民主选举、管理、监督等一系列知识, 学生们积极参与, 创新火花, 热情高涨。这些问题既总结了本课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思考, 产生新问题。“带着问题进教室, 带着更多的问题出教室”, 这也是德育课教学提问应该追求的目标。

3 有效提问策略的优化

有效的课堂要激发学生的思维, 需要课堂提问变得有效, 需要实践提问的策略。

3.1 要营造课堂提问的教学环境

课堂提问实质上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渠道。提问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师生在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关系的环境下所进行的交流。通过提问实现的师生交流, 对教学而言, 是一种对话, 是一种参与, 它不仅是知识的交流, 而且也是智慧、情感、精神乃至生命活动的交流;对学生, 这种交流是思想的启迪、心灵的碰触、个性的表现;对教师,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是师生共同探究、分享理解。因此, 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容、接纳的教学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力求创设包含思维和情感的体验,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学会聆听、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 促使他们感受知识的价值, 使提问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 师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3.2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语言策略

课堂内师生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言语交往, 其中教师提问的言语是传达信息, 刺激学生思想的主要工具。因此, 有效的提问要求教师提问的语言既有在对话中所体现出来的谈话互为听众、互相支持的情景言语的特点, 又具有独白言语所特有的严谨、系统和节奏性, 避免对话言语的随意性、间断性。通过准确、简洁、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恰当地运用追问的方法。在教学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表达不够明确时、回答准确时、回答深刻时进行追问, 这也是建立关注学生回答和反馈信息进行指导的有效行为。

3.3 要优化课堂提问的问题质量

精心设计和选择问题是有效提问的关键。首先,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这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之前, 教师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 加以限定。无论提哪一类的问题, 都应当立意鲜明,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这样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次, 提问要精心设计。在准备中, 应该综合考虑一是各种类型问题的准备, 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二是提问方式上的准备, 教师语气、情感等等;三是选择学生的准备, 要面向全体, 保持提问内容的梯度与层次;四是问题设计的顺序准备。通过综合的考虑, 全面提升课堂提问的质量。

4 结语

有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创设问题情境, 并逐步转变提问的主体。转变提问主体意味着问题主要由学生发现并提出, 教师对学生分析、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引导帮助, 从而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和亲身实践的空间。因此,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 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意识”。此外, 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过程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渗透、提示质疑的角度和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生成课程, 切实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Z].

上一篇:科学育儿论文下一篇:污水处理厂设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