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中心范文

2024-07-01

体育发展中心范文(精选12篇)

体育发展中心 第1篇

始于20世纪60年代, 兴起于90年代美国各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 (Faulty development center, 以下简称FDC) , 为我国高校解决教师高校教师发展问题, 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教师发展中心机构设置理念、运作机制、组织架构等问题的研究, 对我国高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自身发展平台, 提升教师素质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1]。

二、教师发展中心的目标

教师发展中心是以教师发展为目标。所谓大学教师发展 (Faculty Development) 是指在学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下, 大学教师个体围绕其职业角色需求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具体包括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内容[2]。

根据大学教师发展的本质, 决定教师发展中心设置目标应有三个, 即教学发展、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教学发展是指通过教师不同阶段教学技巧的获取和提升, 实现教师“知”到学生“识”的有效转化。美国高校FDC目标的设立基本围绕这三个内容来展开, 如东密歇根大学FDC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技巧和效果、促进学术活动、提供教师发展机会、促使有效使用科技以及促进教师之间文化交流和融合[3]。

三、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

教师发展中心促进教学发展、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目标, 决定了其“三位一体” (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交流中心) 的发展功能。

(一) 服务中心

教师发展中心会根据教师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层次需求, 提供相应的培训、咨询服务。服务功能可以说是教师发展中心首要的功能。

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FDC的服务功能体现在:1.个人咨询和听课, 为教师个人的咨询提供答复, 并且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听课, 提出课程改进的建设性意见;2.课程录像, 为教师提供课程录像服务, 通过课程录像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3. 学生小组评估, 课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评论的方式, 使教师知悉其教学的不足[4]。

(二) 信息中心

教师发展中心还是一个信息中心, 为教师专业提升、教学技巧的改进提供资源获取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 自由获取资源信息平台中的信息, 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在教学、专业提升方面的困难进行解决。

如马里兰州立大学巴郡分校的FDC为教师提供了从教学到专业提升全方位的资源, 如教学工具 (针对教师不同阶段、不同性质, 提供不同的教学技巧方面的建议和技巧) 、陈述技巧 (对陈述过程中PPT的制作, 消除认知障碍等问题提供专业资源) 等。

(三) 交流中心

通过交流可以达到多方面的目的:1.不同专业、知识结构教师之间的交流, 可以加强学校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为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资源结合利用提供了便利;2.通过交流, 可以缩短不同地域文化、成长背景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学校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有利于学校集体文化的认同。

四、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框架

由于学校办学历史、办学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差异, 各个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框架也会有所不同。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FDC由一名主任, 一个教师合作和联络团队 (包括管理和分析专家, 学术技术顾问、图像艺术家和教师协调员) 以及由18名教师代表、管理者和学生组成的顾问委员会组成。旧金山州立大学的FDC主要由顾问委员会 (Advisory Board) 构成, 顾问委员会直属于校学术委员会, 顾问委员会委员可以分为代表委员和行政代表委员, 代表委员由8个学院的代表委员 (每个学院1名代表委员) 、1个图书馆代表委员 (以上9人, 3年换届一次) 以及1个学术委员会委员、一个学术科技部门代表和一个学生工作部门副负责人组成, 行政代表委员为3人。

尽管各个高校组织框架存在差异, 但我们仍可以归结出有一些共性:1.教师发展中心处于统筹学校各类资源的目的, 因此宜将其设立为独立的机构;2.由于教师发展中心是为全校教师提供专业服务, 因此需要学校学科设置的综合专业知识, 因此FDC需要由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3.教师发展中心还涉及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 因此FDC还需要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的参与, 如科研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5]。

五、教师发展中心的运作内容

根据美国部门大学和学院的教师发展中心运作体制, 我们可以整理出教师发展中心的大体运作内容, 总体来说主要包括:1.大学教学与课程的研究;2.印发教学研究资料;3.奖励优质教学;4.支持教学改进项目;5.进行教师教学评价;6.校内外课程辅助设计;7.举办教师指导课程;8.新进教师培训;9.印发教学研究资料;10.学生评价体系设立;11.教师个体的咨询与辅导;12.促进团队的形成;13.与其他机构的交流;14.对机构自身绩效的评估。

六、结语

总之, 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搭建的教师发展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更能够激活高校的生命力。正如哈佛第23任校长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

[1]Jerry G.Gaff.Toward Faculty Renewal:A dvances in Faculty, Instruc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 sco:Jossey-Bass.1975) , 14-16.)

[2]林杰.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标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 (02)

[3]王立.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 (02)

发展"党员中心户" 第2篇

加强党员中心户建设

把党员教育落实到最基层

――隆林各族自治县开展创建“党员中心户”

活动情况汇报

开展“党员中心户”创建活动,是广大农村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习所的延伸,是组织实施村级组织“五村、两规范”建设的主要载体。以来,我县积极探索创建“党员中心户”活动新路子,把党员教育落实到最基层 ,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要求,创建一河一线“党员中心户”示范长廊。即从沙梨乡至天生桥镇、者保乡至猪场乡,全长180公里,涉及11个乡镇 40 个行政村率先实现创建“党员中心户”工作目标,向南北两冀山区延伸辐射,开创我县创建“党员中心户”活动新局面。有效地调动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现将我县开展“党员中心户”创建活动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抓好创建“党员中心户”活动

在开展创建“党员中心户”活动过程中,我们从完善组织机构入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县委把开展“党员中心户”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阙建林组长、分管副书记谢德强等县委领导为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的党委(党组)书记为成员的开展创建“党员中心户”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要求有关单位把示范带建设工作列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相应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分别为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建立和完善了开展“党员中心户”创建活动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党员中心户”建设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五村、两规范”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等结合起来,继续实行县领导“包乡抓村”,乡镇领导“包村驻点”,村领导“包片驻户”以及领导干部联糸点、部门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扶贫联糸制度,形成“县直单位――乡镇干部――党员中心户――农户”四位一体的网络。

二、突出重点,紧紧围绕“五村、两规范”建设,强化“党员中心户”示范长廊管理措施,实现整体推进

开展创建“党员中心户”活动是开展以“五村、两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其时代背景、指导思想、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县委紧紧围绕“五村、两规范”建设,坚持联片创建、联动发展、整合力量、整体推进的原则,强化管理措施,把开展创建“党员中心户”示范第廊抓细抓实抓出成效,扎实推进全县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水平。一是严格创建标准,确保创建质量。工作中严格按照“树立榜样好、服务指导好、辐射带动好”的“三好”标准,分批分类创立“党员中心户”,并做好登记造册、挂牌、培养创建户等工作,目前示范长廊内共创建党员科技中心户、党员经营致富户、党员文化宣传户、党员社会平安户等共300名,一河一线“党员中心户”示范长廊中每户至少有10户以上的帮扶联系对子,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壮大“党员中心户”队伍。依此标准在全县21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社区)初步造册建档有各种党员中心户639名,每个行政村都创建有各种类型的党员中心户1户以上,已在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全面开展创建活动。确保全面完成市委提出的创建目标并力求取得明显成效,达到抓好典型,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创建目标,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步伐;二是抓好培训,素质强户。重点抓好把农民中思想政治素质好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双培工程”。不断提高“双强”(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党员在农村党员中的比例。同时结合我县农村党员、基层干部“1088示范工程”(即10个“五村、两规范”示范村、80名科技示范户、80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加强政治理论、调整产业结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等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中心户”整体素质。如县农业局在实施“阳光工程”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党员中心户”进行培训,截至今年6月30日止,已培训670人,安排劳动就业转移600人;元至七份,县扶贫办的“农家课堂”共举办26期,培训人数达3133人。县科协等职能部门共举办各种有“党员中心户”参加实用技术培训20期,参加人数达2300人次;组织科技、农业、林业、畜牧等专家和县乡村三级共152多名烤烟生产技术人员与“党员中心户”一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帮扶群众。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举办烤烟等实用技术培训班132期,受训农村党员群众2万人次;创建活动“建有目标、帮有方向、扶有效果”,提高了“党员中心户”带富帮扶成效。全县“党员中心户”中90%以上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良好基础。如扁牙乡扁牙村党员科技中心户黄正业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从起大胆承包山塘,进行水中养鱼、水上养鸭、山上养鸡、养羊、种植板栗的立体种养新路子,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为扩大规模,帮扶其它困难党员,按照利益共分享的.原则把20多只羊送给外乡党员进行养殖并进行技术指导;三是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做到活动立户。结合隆林百里文明山川品牌建设,实施以县乡宣传文化阵地和“党员中心户”为依托的信息网络工程和“四下乡”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工程,充分利用“党员中心户”的文化阵地积极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宣传文化中心户”的阵地作用,形成健康文明的风俗习惯。如地处公路沿线的扁牙乡扁牙村党员文化宣传中心户黄东山每年节庆都在自己文化场所组织群众举办壮戏、山歌会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其次是开展各种帮扶活动,体现创建效果。天生桥镇马窝村科技中心户王明忠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开办天生桥丰宝山特种经济动物开发公司,现有资产100万,从事培育优良种鸽,常年保持有对以上,为群众提供种鸽,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报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四是抓机制,增强工作活力,确保创建“党员中心户”有序。全县10个示范村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统一制作各种制度,如党员中心户工作职责、类型、管理制度、帮扶对象内容等,同时县委还进一步完善创建“党员中心户”工作例会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定期汇报制度等各项制度,保证创建活动有序开展。

三、抓提升,创建“党员中心户”新思路

自全县开展“党员中心户”创建活动以来,县、乡镇村三级联动 ,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保证思想、人员、措施、资金“四到位”,全县的“党员中心户”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广大农村党员以开展创建”党员中心户“活动为契机,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技术,结合实际,引导、带动和帮助当地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初步形成以示范长廊各具特色的“党员中心群”为主体的创建新格局,充分发挥联动发展、整体推进效应。据不完全统计,仅上述类型的党员中心户就达80名,在这些党员中心户中,通过传、帮、带活动,较好地发挥模范、带头、服务、指导、辐射带动作用,涌现出一批批典型的“党员中心群”。

(一)烤烟型“党员中心群”

隆或、蛇场、龙滩、介廷、德峨等烟区乡镇党委、政府以开展“党员中心户”创建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在推广烤烟生产工作中的先导和榜样作用,形成特色的烤烟型“党员中心群”,有效激发农民群众的种烟积极性,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发展,20全县烤烟生产跃上新台阶:全县合同种植烤烟面积2.7678万亩,共收购烟叶5.86万担,分别比20增加1.25万亩和3.09万担,创农业特产税504.98万元,种烟农户人均纯收入1053.6元,烤烟生产已成为我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主导产业。如隆西公路沿线的德峨乡保上村科技党员中心户杨绍堂在发动全村种植烤烟的基础上还是全县第一个利用电脑控制烘烟温度的先进技术并向群众推广,在他带动下该村阿蒿下屯群众在田地少的情况下还到外屯租田地种植烤烟;隆或乡党委、政府积极发动全乡393名党员带头种植烤烟,占全乡人口2%的党员种植面积占全乡烤烟面积的24 %。党员户均纯收入5500元;蛇场乡8名村党支书人均种烟6亩,蛇场村支书王朝垠以来每年种植烤烟15亩,烤烟年收入15000元;作为全县10个“五村、两规范”建设示范村之一的隆或乡滴岩村党员和中心户潘万里,在抓好全村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克服劳动力少等困难,年带头种植烤烟 10亩,在他的带动下2003年全村共有 35户党员带领314户种植烤烟,种烟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7%,种烟户均收入达1500元,成为全乡种植烤烟大村之一。

(二) 社区区域经济型“党员中心群”

多中心发展需加速 第3篇

北京的“大城市病”,一方面来自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水、土地、环境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产物。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密度超过了23000人/平方公里,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密度相差百倍。

优化城市职能,促进转型升级与高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均在前列的特大城市,但和发达国家同类特大城市相比,其低端服务业还占很大比重,服务业的高端化将是北京市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

优化城市功能必须协调好中心城区与市域的关系。中心城区需要严格控制新增人口和经济活动,并渐次将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向中心城区之外的周边地区转移。城市经济功能从中心城区向外转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由于各类服务业所能够支付的级差地租大小不同,一些占地多、附加值低的传统服务业将丧失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竞争力。因此,有序促进中心城区这些传统服务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过密,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利用价值和综合效益。

北京市郊区将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协调中心城区与市域的关系,要根据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区县的要素禀赋,构建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中心城区主要承载政治、科教文化、国际交往以及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功能,而一般经济服务职能和城市公共服务职能需要促进在城市郊区的集聚发展。

优化北京城市功能,还必须以京津冀晋蒙为基本的空间载体,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来统筹考量。随着北京城市职能的不断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能扩散和转移,北京的周边地区已经不同程度上承接了部分城市功能,如河北燕郊的居住功能。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而建设世界城市离不开京津冀晋蒙地区的发展支撑。北京新一轮的城市功能优化,需要在京津冀晋蒙地区寻求合理的功能布局,促进和带动京津冀晋蒙地区的整体发展和结构升级。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空间扩张和向郊区蔓延,一方面人口分布呈现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的趋势,人口郊区化现象从城市的近边缘地区向远边缘地区延伸;另一方面,经济活动仍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职住不平衡现象严重,从而加剧了上下班高峰期间的交通拥堵问题。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必须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同步转移,就中心城区而言需要转移部分批发、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到城市郊区或周边省区。传统服务业的转移也要分轻重缓急渐次推进。

尽管北京市面临巨大的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但未来一段时期内北京的人口还将持续增加,北京还是应该做好到2030年承载3000万左右人口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全力打造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已是势所必然。

理想的结果,就是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两大部分。中心城区作为政治、科教文化等首都职能和高端服务功能集中的地区,应严格控制人口和经济活动规模,重在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和综合能力。郊区新城为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城市功能、聚集新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将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地区。

为避免郊区新城成为城市蔓延和“摊大饼”的载体,大规模郊区新城应尽可能和中心城区保持一定距离,并且需有永久性绿化隔离带等分开,近期应该考虑在北京市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建设形成两个大规模郊区新城(人口规模不低于200万),以应对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增加。

体育发展中心 第4篇

服装物流中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服装批发市场。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出现了一批著名服装批发市场, 如虎门服装市场、汉正街市场、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广州流花服装批发市场、五爱服装批发市场等。这些服装批发市场一头连着千千万万的服装生产企业, 另一头则牵着万万千千的经销商和消费者, 成为服装行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应该说, 服装批发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产业的“晴雨表”。

1、我国服装物流中心的现状

我国的服装批发市场长期以来实行“商物合一”的运作模式, 但是重视商业, 忽视物流。因此, 我国目前各个城市形形色色的服装物流中心还仅仅停留在“批发与零售”的状态, 而缺少了对于物流服务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 服装批发市场的建设和运营企业在市场建设的初期, 只考虑了市场交易的需求, 而忽视了物流服务需求。因此, 他们把主要的设施 (档口) 租给了服装经营商户。这样一来, 根本就没有物流设施与设备的配套。许多服装批发市场连最基本的停车场都没有, 附近的公路和街道成了个体运输户的停车场和物流作业场所, 成为城管和交警“特别关照”的对象。另一方面, 在服装批发市场的经营过程中, 服装商户大多是个体经营户, 他们往往只重视眼前的交易,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物流”为何物。因此, 他们根本就不去考虑增加物流的服务功能, 不会考虑提高物流作业的水平和效率, 不会去考虑“商物分离”的运行模式等。

2、我国服装物流中心的发展对策

我国服装物流中心的现状, 导致了我国的服装流通市场格局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这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服装批发市场的升级和发展。笔者认为, 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 在城市规划, 尤其是服装批发市场的选址、规划和建设项目中, 要充分考虑物流的配套功能。在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物流规划、信息系统方面来综合提升服装批发市场, 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物流中心, 甚至把它纳入到物流园区的规划中去。

二是服装批发市场的运营商,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除了提供交易场所外, 还要提供物流平台。这是服装批发市场运营商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也是一种商机。目前, 许多城市的服装批发市场运营商本身不做服装, 只做房地产。因此, 有能力、有实力的服装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尽早介入到这个领域, 其市场前景应该是不错的。

三是服装批发市场的经营商户, 应该转变观念, 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积极利用现代物流的服务功能为自己的生意“锦上添花”。有条件的商户还可以开展“商物分离”的经营模式, 积极参与到服装供应链管理当中。

二、服装配送中心的现状

服装配送中心是服装物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对于连锁服装企业来说, 配送中心就是服装物流的一个“枢纽”和“指挥部”。

1、我国服装配送中心的现状

我国目前许多服装生产和流通企业, 大多数并没有建设服装配送中心, 他们采用的配送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厂—商”运输模式, 或者采用一些传统仓库作为“中转站”。有些大型服装生产和商贸易企业虽然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 但其设备比较简陋、技术含量不高、自动化水平低, 导致其物流运作的效率较低, 成本偏高。

配送中心对于多品种少批量的服装产品的流通具有重要作用, 是提高物流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最好的措施。

2、我国服装配送中心的发展对策

目前, 我国服装配送中心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服装企业要重视服装配送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服装企业要重视物流, 加大对物流设施, 尤其是配送中心的建设。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既可独立建设, 也可与多家企业联合建设。

第二, 配送中心的选址要科学、合理。依照渠道、门店、柜台的数量多少和分布广泛程度, 可以依次建立一级配送中心和二级配送中心。渠道位置一般应尽量设在靠近配送中心的区域之内, 并且均匀散布, 这样既有利于供货, 又有利于渠道之间相互调货。

第三, 配送中心的建设起点要高, 设施要先进。美国的服装销售商Jopenney只有4个配送中心, 却可以通过计算机监控调拨实现无库存管理。日本岛村服装公司的配送中心也是没有库存的通过型配送中心, 入库服装商品放置在入口处的传送带上, 然后计算机系统根据读取的物流标签进行分拣, 这种分拣设备带有临时保管功能, 服装货物从分拣设备中先按照不同种类一次输出, 再按照门店、柜台等进行分拣, 然后检查、贴价格签、打包、发货。在出口处, 货车车厢与配送中心紧密相连, 由货车驾驶员进行装车。整个流程实现了高度自动化, 简洁、快速、准确, 实现了上午订货、当天出库、次日到达, 是最省时的配送体系。今后, 我国在建设服装配送中心时也应高起点, 高标准, 切不可再建设一座仓库。

第四, 要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配送中心的重要标志。服装配送中心的信息化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物流设备的自动化, 第二是采用信息系统管理。设备的自动化, 比如采用条形码、RFID、自动仓库等技术,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用。这里重点讲讲信息系统。目前, 国内从事服装信息化服务的公司很多, 他们开发出了许多专业的软件, 比如伏羲、百胜、爱科等, 也有许多知名的品牌软件供应商也开发了服装行业版, 比如速达、用友、神州数码都在开发服装行业版的DRP、ERP软件。再加上一些大的服装企业自行开发的应用软件, 应该说, 以应用软件为主体的信息化正在一步步推动着服装物流和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职教中心发展建议 第5篇

1、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及重大意义,积极报道技术能手、技师的先进事迹,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新风尚,深化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转变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2、加大投入,做大做强职教中心

县财政要严格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和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国家中职院校办学标准并实现基本达标。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能力,拓宽筹资渠道,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与资金支持,提高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标准,特别是要创造条件提升我县职业教育的等级,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如解决专业教师缺乏和职教中心专业的实习实训场所不足等问题,更好地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3、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完善制度 建议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建议实行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行政领导负责制,凡涉及职业教育方面的部门,层层签订职教发展责任状,将发展职业教育目标纳入部门领导干部目标考核范围,作为考核、任期目标考核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真正把发展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建议政府健全完善职业教育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及时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

4、建立专门研究机构,追踪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契合点 在三年或五年以后,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有什么样的需求,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和研究的。但是,这种对市场的跟踪研究不是单靠县职业学校自身就能妥善解决的。加强对我县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全面筹划,政府要充分考虑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处理好需要与可能、数量和质量、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吸收人事部门和行业专家进入专业设置评审专家组;严格执行设置标准,充分论证专业设置现状以及服务面向和发展规模。此外,还要对产业政策、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等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与所开专业相应行业的规模、技术状况、发展趋势、岗位设置以及人才需求等为专业设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5、严格招生制度,落实职普招生比例。

政府要把职校招生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积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不法招生、有偿招生,还职业教育招生一片净土。严格学籍管理,杜绝普通高中招收自费生和借读生,职业教育的有关部门要加大违规招生的查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有关部门,督查招生过程中违纪违规行为;对非法招生、虚假招生、有偿招生等扰乱招生秩序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确保职高、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6、引进人才,强化培训,落实待遇

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引进人才。在合理补充文化课教师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根据实际需要引进专业课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给予一定的人才自主选择权,探索实施特聘兼职教师项目,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强化培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国培、省培、市培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相关企业,有计划组织教师参加赴企业实践锻炼和各种培训。加大对中职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重点在新理念、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操作等方面开展实用性培训,着力强化信息化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课教师的指导能力。落实待遇。研究理顺现有行业培训机构的人员编制问题,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职教师职务评聘体系,实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制度,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自己的名牌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

7、健全政府部门、企业、行业激励机制。

建立企业和行业全面、全程、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工商资本参与和发展职业教育,有效缓解县内投入压力,推动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管理团队素质、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等同步升级。企业根据自己的意愿及合作情况与职教中心建立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将学校的实训中心与企业的生产车间有机融为一体,以此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给予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方税费优惠政策,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校企共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可按地税的有关规定给予营业税减免的政策优惠等。落实相关规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8、扩大就业创业服务 为职教学生创造就业良机。

阿克苏体育中心——体育场电气设计 第6篇

摘要:本文简要的叙述了阿克苏体育场电气设计的一般做法及设计理念(该工程2007年6月设计,2009年10月交付使用)。

关键词:体育场;供电设计;场地照明;计时记分;音响;监控

一、建筑概况:

阿克苏体育场是该地区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的一个单体建筑,建筑规模为5000人座。工程占地面积33000㎡,体育场占地面积23000㎡,房间建筑面积10114.23㎡,看台建筑面积4000㎡,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地上总高度22米,属体育建筑乙级。场内设400m塑胶地道、跑道内场区设68m×105m天然草皮足球场及田径比赛各项目的设施。体育场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现浇板看台,东西看台上部设桃棚,为钢网架结构。

二、供电设计

(1)电源:

中压10KV,低压380/220V。本工程按一级负荷供电需两个电源,由阿克苏市A和B两个区域变电站各引来一路为10KV的专用供电回路,每路电源均能承担本工程全部负荷。平时两路高压同时供电,互为备用,单母线分段,手动切换。

(2)计量装置:

根据阿克苏电力公司要求,本工程采用中压总计费,在10KV电压开关柜上设置计量表。

(3)用电负荷:

总设备容量1606KW,总计算容量为1095KW(包括体育馆+体育场)选用两台SG10-800kVA/10/0.4干式变压器。

(4)应急电源

为保证体育中心(体育馆+体育场)的应急照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紧急广播、监控等重要负荷的供电,重要负荷容量为210Kw,设置一台容量为250KW自起动应急型柴油发电机组,当市电故障停电时,该机组在30秒内自启动并达到额定负荷输出。

(5)低压供电系统:

低压侧单母线分段,正常时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母线之间设自动或手动切换联络开关。对于大容量集中负荷由变电所放射式供电。对于较小负荷由设在体育场一层的低压配电室树干式供电。对于重要负荷采用双回路供电,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平均自然功率因数约为0.8,阿克苏电力公司要求设置自动功率因数补偿装置,将功率因数补偿至0.92以上。

三、照明设计

体育场照明范围大、距离远、照明形式为远距离投光,多采用光带式,塔式或光带与塔式混合组装的布灯形式。其形式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投资和场地条件。本工程的建筑结构形式决定了照明方式为四角塔与光带混合式。

根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J265-2003第10.3.27条,四角塔式布灯①灯塔位置宜选在球门中线与场地端线成15°与半场中心线与边线成5°的两线相交叉点后延长线形成的三角区内,②灯塔高度:最下排投光灯至场地中心与地面夹角为25°。

本体育场东西看台上部为钢网架结构配金属层面,为满足灯具投射角a>20°的技术要求,又不影响建筑整体效果,采用光带布灯方案,光带安装在挑蓬外檐,灯具安装高度为17~18m,灯具马道距球场中心线35~40m,投射角a=25°~27°。

场地照明的光源源考虑光源的效率、寿命及维护系数、色温和显色性,功率因数,启动及再启动特性。本工程选用了musco的1500W金属卤化物光源,为达到节能和保持光输出稳定、延长光源寿命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其发光效率达100lm/W,色温为5600K,显色指数RQ=93,功率因数0.9以上,启动时间为30秒,再启动时间300秒,适合正式比赛和彩电转播的要求。由于发生事故断电时金属卤化物灯熄灭后再点燃时间长达5~15分钟,因此在比赛区域及观众区域分别设置一定数量的可以立即再起动的卤钨投光灯作为应急照明,以利安全疏散。

室外体育场无一例外采用高效高显色性金属卤化物灯作为光源的投光灯具,灯具的配光、效率和寿命,是评价灯具的三个重要指标,本工程根据灯具的配光、光束角、投射距离和构结形式并结合照明方式选用了musco公司Light Structure Green TM 1500W灯具,该灯具有良好的光源设计,配合360度的反射片组合,可形成2000多种配光曲线,精确控制光线,把投向比赛场地上空的外溢光反射回场地当中,提高了场地的照度和光25%的利用率。通过计算,本工程共选Light Structure Green TM 1500灯具共140套,每塔24套,同时在P3#灯塔增加5套专用照明灯用于百米终点的照明,此外灯塔上还有4套1500W卤钨灯作为应急照明。两侧光带44套(东侧22套,西侧22套),实测结果EH=1217lx,EV=1215lx,采用计算机灯光控制系统,预设六种常用开灯方案:足球训练、田径训练、足球比赛、田径比赛,足球电视转播、田径电视转播。灯控柜每一路1个灯具1500W,单灯可控,自意编组,自行编辑所需开灯方案。

微机控制台设于体育场A区观众席中部后区的灯控室内,内设灯控制柜等。微机控制台利用具网络界面经RJ45接口进行网络化控制。

四、广播音响系统

1、性能指标及系統构成

考虑到观众席噪声大等因数,场内最大声压级大于90dB,声场不均度小于10dB,传声增益大于-10dB,场区有效频率范围100~1000HZ。

扩声系统由三部分构成:

观众服务系统——观众区语音、音乐播放。

运动员服务系统——检录等用。

辅助扩声系统——场外入口扩声,紧急广播等。

2、杨声器布置

体育场声场处于开敞空间,属直达声场。体育场扩声较多采用分散式系统。分散式扩音系统造成“声音外溢”及空场反射声,不像集中式系统那样严重。另外,分散式系统便于分区控制,有利于扩音系统安全运行,并且声场较均匀,语言清晰度高。采用LT9803远射程中高音音箱和504BE超低音音箱组合,沿西区、东区屋顶网架分散式布置每区各6个群组。

广播机房设于西区观众席后区中间位置,主要设有广播控制台,前端机柜、功放柜等。主席台、裁判席区等处设置足够数量的话筒插座盒。

五、防雷保护、安全措施及接地系统

1.防雷保护

本工程按二类防雷措施设防。在屋顶设避雷带作防直击雷的接闪器,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子内的直径大于16的两根主筋绑扎作引下线,利用结构基础内钢筋网做接地体。灯塔的防雷接地由厂家自带并施工,为防雷电波侵入,电缆进出线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

2.接地安全措施

本工程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采用TN-S系统,其中性线(N)和保护地线(PE)在接地点后应严格分开。本工程采用总等电位联结在浴室、泵房等潮湿场所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强、弱电竖井内设专用接地铜排-40x4并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竖井内每层设接地端子板。所有配电箱内PE、N线接地端子均分开设置。计算机电源系统、有线电视引入端、电信引入端均设过电压保护装置。

3.接地系统

系统利用基础板内钢筋做接地网,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及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等共用接地装置。要求接地电阻R≤1欧姆,消防控制室、计算机网络机房、电讯机房、安防控制室、建筑设备监控室等弱电设备用房的接地利用共用联合接地装置,独立设引下线,采用BV-1X35 PVC25引下与接地装置联结。

参考文献:

[1]《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153-2007

体育发展中心 第7篇

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到了,重点开发“生态水泥”等生态建材产品的生产工艺及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能力。

所谓生态水泥就是指采用高新技术,利用各种废弃物,包括各种工业废料、废渣以及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作为原燃料制造的水泥。废弃物中对水泥工业最具挑战性的是城市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因其数量大且增长快而备受关注。

采用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生产水泥能降低废弃物处理的负荷,节省资源、能源,达到与环境共生的目标,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解决建材产量的持续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1发展生态水泥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水泥窑炉具有燃烧炉温度高和处理物料量大等特点,且水泥厂均配备有大量的环保设施,是环境自净能力强的装备。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污泥的化学成分与水泥生产所用的原料在一定程度上相似。目前的水泥回转窑处置城市垃圾和污泥具备“3T 原则”(足够高的温度T1,充足过量的氧气量T2,足够长的高温反应时间T3)。利用回转窑处理危险废弃物不仅是安全可行的,而且具有以下优势:

(1)有害有机物分解率高。回转窑内气体温度在1 350~1 650 ℃,甚至更高; 燃烧气体在高于800 ℃下停留时间大于8 s,高于1 100 ℃下停留时间大于3 s ,湿法回转窑中,气体在1 400~1 600 ℃下停留时间在6~10 s,燃烧气体在回转窑中总停留时间在20 s左右,并且窑内物料呈高湍流化状态;在燃烧过程中或过后有富余的氧存在,因而废料中的有害有机物成分焚烧率可达99.999 %以上,即使稳定的有机物也能被完全分解。

(2)回转窑内无论是耐火砖还是原料、窑皮、熟料,均为碱性,因而可有效吸收和抑制SO2,Cl2等的排放。还可将废料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元素转变成难溶的化合状态,固定在熟料的结构中,不需要对含重金属的焚烧灰渣再进行处理。起到了尾气净化和重金属高温固化的双重作用。

(3)完全回收利用了废物中的热值,节约了能源。

(4)湿法窑若用废弃物作为燃料可提高相对于用传统燃料的干法窑的竞争力。

(5)整体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减少了,当废弃物在焚烧炉中燃烧时,CO2的排放是附加在水泥窑排放量上的。但当作为水泥窑废物衍生燃料燃烧时,由于同时起到了部分燃料的燃烧作用,节约了燃料,也就减少了CO2的排放量。

通过试验和测试,发现水泥回转窑在处置城市垃圾和污泥是可行的,不仅处置了城市垃圾和污泥,又节约了能源,并减少了CO2排放量,一举多得,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水泥生产途径。达到与环境共生的目标,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国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上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利用水泥窑处理废弃物生产生态水泥,拥有成熟的经验。

加拿大的Lawrence水泥厂在1974年进行了首次试验,试验表明聚氯苯基等化工废料在回转窑中焚烧是安全的。

美国的Peerless,Lonestar,Alpha等10多家水泥厂先后进行了试验。在试验中对排放的尾气的环境监测表明:主要有毒有害有机物的焚毁率99.99 %以上,颗粒物、HCl、SO2、NOx的排放量与不用替代燃料时没有多大区别;窑内碱性环境可中和氯化物废料燃烧时产生的氯化氢。通过试验表明,水泥窑焚烧可燃性废物不但节约了能源,且对环境、水泥质量均无影响。

瑞典Nordic水泥公司所属的Euroc废弃物回收治理公司有一条大型生产线,回收加工各种废油和化学溶剂以用作水泥窑二次燃料;Nordic公司已经在它的Slite水泥厂采用了废橡胶、废塑料为二次燃料,以替代部分煤粉。

瑞士的HCB Rekingen水泥厂1996年4月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具有利用废料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水泥厂,并得到ISO14001国际标准的认证,它为规划、实施和评价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可靠的框架。

日本有关研究人员将城市垃圾焚烧灰和下水道污泥一起作为原料来生产生态水泥,不仅减小了废弃物处理的负荷,还有效利用了资源和能源。日本的一条日产50 t 生态水泥的干法回转窑生产线,垃圾焚烧灰和污泥及含铝的工业废料占原料的60% ,烧成温度只在1 000~1 200 ℃,节省大量原料、燃料消耗。由于原料含氯量很高,在水泥生产中容易造成窑、鼓风机上挥发份的沉积,所以该厂采用了生料成球工艺,并安装了一种新型预热器以免料球爆裂,还可提高热交换率,尾气经过急冷后用熟石灰中和、活性炭吸收后毒性组分几乎完全被袋式收尘器收集,不会造成尾气污染 。日本已建成的另一座设计年产量为11万t的生态水泥厂,用0.6万t垃圾焚烧灰和0.8 t石灰石可制造1 t水泥。在垃圾焚烧灰用作水泥原料之前,该厂还通过重金属回收系统从中分离和回收铜、铅、锌等金属成分,经过回转窑1 350 ℃的高温烧结,其中的二恶英等有害物质被分解,将城市垃圾焚烧灰这种原本需要填埋的废弃物变成了有用的建设资源。垃圾焚烧灰中的Cl元素被吸收并固定于水泥的矿物骨架,不会轻易溶出。重金属也可通过旁路放风的方式分离出来,窑灰喷雾成浆,在浆体料库中经过处理得到铅和铜,分离出的重金属将进一步精练还原,剩下的废液经过中和后排放出厂。尾气急冷后,通过活性炭消石灰除掉SOx和HCl,然后通过收尘器排出。

近10年来,国外的水泥企业敏锐地意识到新经济时代的需求,采取积极策略,适时地进行了正确的自我定位与转型,成功地进行着对传统水泥工业的技术升级、创新、重组与整合,逐步实现了传统水泥企业向环保型企业的战略转型,广泛地与其它工业组成仿生群体或生态工业园,协同处置和再循环利用全社会的固态废弃物,包括各种工业废料、废渣以及生活垃圾等,为消解其对环境的压力作出了贡献。

3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利用危险废弃物来生产水泥尚属起步阶段,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废弃物代用原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研究工作。

有研究人员将苏州河底泥全部代替粘土质原料进行了煅烧试验,烧成制度与普通熟料相同。生产出的熟料凝结时间正常,安定性合格。测试结果表明熟料以C3S,C2S,C3A和C4AF为主导矿物,岩相结构和普通水泥熟料基本相同,熟料中f-CaO和方镁石很少,具有优良熟料的特征。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进行了浸出液重金属浓度分析,表明浸出液中砷、铅、镉、铬的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

上海建材集团水泥企业仅1998年和1999年就分别处理各类废弃物93万t和98 万t,为当年水泥生产总量的56%和70%。上海水泥厂用龙华水质净化厂污泥代替粘土生产水泥。水泥熟料的率值控制在与不掺污泥一样,熟料烧成制度与普通硅酸盐熟料也基本相同。采用水泥窑旁路放风打破窑内废气的循环富集,再将这些窑灰作为水泥混合材使用。对水泥进行的混凝土性能试验表明用掺污泥与不掺污泥所生产的水泥拌合的混凝土结果相近。对废气中部分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排放浓度低于排放标准。对混凝土做重金属浸出试验表明: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未超出国家标准,这是因为熟料矿物的晶格、硬化水泥浆体及混凝土中致密的孔结构阻止了溶解在硬化水泥浆体孔隙中的重金属的释放。上海金山水泥厂成功利用水泥窑焚烧危险废物,现已取得“经营许可证”。

金隅集团北京水泥厂利用水泥窑焚烧处置有毒、有害废弃物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北京水泥厂用水泥窑余热烘干污泥并通过回转窑把污泥做为原料和燃料生产水泥是一个很好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方式,污泥经过预处理干化后,在水泥回转窑中焚烧,不但可做为水泥的燃料和原料,而且可彻底消除病菌、有机物、重金属的污染,是一种处理成本低,无害化彻底并充分资源化的技术。该项目的技术路线得到专家的认可并取得了市科委的支持。

4生态水泥的发展趋势

水泥是建筑材料的最大分支,每年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石灰石,石膏等原料。实践证明,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建材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代之以资源节约、污染最低、质量效益高、科技先导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材工业模式。生态环境建材工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它把保护环境作为自身的内在要素,纳入其发展过程之中,而不是留给社会承担或留给专门的环境部门去处理,这是与传统建材发展模式的显著区别。当前,生态水泥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多功能化、复合化、多样化。单一建材的特性和功能往往难以满足生态建筑对建材综合性能的要求,应用材料复合化技术,通过加和效应、光催化效应和耦合乘积效应,开发出传统的建材中不存在的新功能,或获得远高于单一材料的综合功能。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砼中水泥的消耗量及市场对水泥熟料的需求量;通过实现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工程要求、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如进行高性能生态水泥及高活性生态水泥的研究与生产,可以达到利用少量高性能生态水泥替代目前普通水泥的使用效果,应成为当前生态水泥产业发展中产品结构调整的发展重点。为此,生态水泥的发展应充分结合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健康科学等学科,不断开发出污染少(甚至零污染)、低成本、多功能、多品种、应用广泛的新型生态水泥。 [ID:6710]

参考文献

[1]徐永模.绿色建材的发展:从概念到实践[J].中国建材,2005,(6):18-21.

[2]高艳玲.我国生态建材研究现状与发展战略[J].中国建材,2006,(1):61-62.

[3]袁文献,何宏涛.以水泥工业处理废弃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安徽科技,2006,(1):26-27.

[4]范方禄,陈益民.论利用城市污泥烧制水泥的迫切性[J].中国建材,2005,(6):76-79.

[5]刘群芳,信颖.生态水泥研究的现状和进展[J].辽宁建材,2009,31(6):29-30.

[6]李湘洲.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与趋势.粉煤灰[J].2000,12(1):31-35.

中心城市发展中企业的发展机遇分析 第8篇

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 城市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也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 城市在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在当今世界,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 城市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犹如一块具有魔力的巨大磁石, 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从空间上集聚, 并在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乘数效应, 以及合作、协作效应的催化作用下, 各种经济能量产生裂变, 爆发出比彼此简单相加大得多的扩张力, 从而使城市成了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城市作为现代社会活动和市场经济的载体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区域的城市化体系中的等级最高的城市、核心的城市, 是一定区域的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它为整个区域提供服务, 是该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心城市的主要作用是经济的聚集与辐射功能, 其聚集功能主要体现于人口聚集、科技金融活动聚集、生产聚集、商贸活动聚集和管理职能聚集。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 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 它们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 其主要途径为:进行生产的分工、协作和扩散;通过流通, 互通有无, 促进竞争, 形成优势;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和人才培训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此, 中心城市必须适当超前发展, 同时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一定的城镇体系作保证, 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各城镇有专业分工, 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市也是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网络型的经济区的核心与基础。可以说, 中心城市是经济网络中的纽带, 其经济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具有主导性, 以此为基础发挥科技、文化等聚集和辐射作用, 影响和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质以多职能综合性为主, 除包括生产、服务、金融和国家中心城市分布图流通等作用外, 大多是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与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按其影响范围大小, 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学界通常把对国家或省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基地作用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称作中心城市, 它们构成了全国经济活动网络的主要连接点, 对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五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则指沈阳、武汉、西安、深圳等区域大城市。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 已形成了23个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领先优势突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一些新增长极也令人关注。这些城市群都是以中心城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二中心城市发展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企业是一个城市的基础, 是一个城市发展之源, 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有人这样形容城市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如果城市是根, 企业就是树, 根深才能叶茂;如果城市是水源, 企业就是水流, 源远才能流长。”

一方面, 中心城市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企业的发展需要中国人所熟悉的成功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 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是巨大的市场机遇;地利, 就是便利的地理交通条件、优良的投资环境, 以及各种资源;人和, 就是城市和企业内部与外部有助于发展的人气。对企业而言, 城市正是汇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宝地。城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 各种生产要素富集, 使企业发展更加方便和经济;城市人口集中, 消费力强, 消费方式多样, 市场广阔, 为企业提供了赢利的机会;此外, 城市自身建设与发展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各种商机。可以说城市的繁荣, 激发着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 企业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企业以其产品和服务, 为城市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在实现自身赢利的同时, 企业为城市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推动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中国还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进入城市就业、摆脱贫困、学会新的技术、转变观念创造了条件。企业财富通过税收转化为公共财富, 经由政府转移支付, 不断优化着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 城市的自然生态环保也越来越多地凝结着企业奉献。实践证明, 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市民富裕水平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中心城市的发展和企业, 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城市的一部分, 企业需要全力支撑城市的发展;作为企业生存的母体, 城市能够清晰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协助解决问题, 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才能实现双赢。

三中心城市发展中企业的发展机遇分析

在中心城市的发展中企业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 但中心城市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中心城市发展由于其辐射力的扩大, 资源配置的优化, 会给企业自身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第一, 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遇。中心城市为了发展, 都会出台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政策, 这些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引进的机遇。这一系列激励政策, 包括实施个人所得税奖励、开展股权激励、允许高层次人才以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等出资创办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多层面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营造支持高层次人才的事业磁场;注重优化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宜居环境等。例如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武汉市近三年来企业由市政府组团先后到多伦多、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底特律、巴黎、洛桑、悉尼、奥克兰等欧美城市引进高级人才, 与当地华人社团取得联系, 举办三十多场恳谈会, 建立五个海外引才工作联络站。同时, 还“请进来”聚才, 举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光谷行”, 承办“华创会”“光博会”, 邀请海外人才来汉考察。

第二, 企业加强自身研发投入的机遇。政府和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创新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开展技术升级、新产品研发工作。为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速中心城市自身的城市建设, 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 增强企业研发能力, 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 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当然, 这些政府的这些激励导向也是通过具体政策实施的, 通过不断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相关政策, 建立企业科技投入激励机制来支持企业的研发工作。例如, 企业自主确立研究开发项目认定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等, 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 既在总体上增加了企业研发的投入, 又减轻了具体企业的研发投入负担。

第三, 企业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机遇。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强调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例如, 政府构筑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以合作或共建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公共研发平台, 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或大型企业为依托, 创办行业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支持企业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技术开发实验室, 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 定期举行产学研合作推介会等。政府从宏观上支持和加强这些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 更容易使得这些合作平台机制化, 制度化, 长期化, 也更有利于产学研各方的长期合作。企业要充分发挥的机制优势和效率优势, 基于本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基础, 加速本地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利用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 通过有针对性的合作开发, 加速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促进新产品的开发上市, 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 企业以全球化眼光配置资源和布局市场的机遇。推进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建设, 既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战略举措, 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中心城市国际化建设无疑将给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是一个需要高投入和风险巨大的市场, 国际化进程中必须把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作为头等重要的问题来考虑。很多国家都通过银行等金融部门对本国企业提供各类规范、合理的融资支持, 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中心城市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 从资源配置和发展布局等各个方面, 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生态和城市发展质量, 对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来说意味着更加有力的保障。企业要敢于和善于走出去, 争做国际性企业。打造全球供应链, 融入国际竞争, 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让更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雷兆玉.以城市文化实力塑造中心城市形象[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6)

[2]兰蓓.立足新起点加快成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2 (2)

[3]张叶.中心城市应成为发展重心[J].浙江经济, 2011 (7)

[4]何欣荣.23个城市群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中西部新增长极受关注[N].经济参考报, 2012.6.19

毕尔巴鄂体育中心 第9篇

项目地点:西班牙,毕尔巴鄂

项目面积:30,808平方米

完成时间:2010年

摄影:Aitor Ortiz,Jorge Allende

Project Architect:ACXT Arquitectos Javier Pérez Uribarri,Nicolás Espinosa Barrientos

Location:Bilbao,Bizkaia,España

Surface:30,808 sq.m

Completed:2010

Photograph:Aitor Ortiz,Jorge Allende

毕尔巴鄂以古老的铁矿为基础,紧邻古老的城镇。在附近的公园河流两岸和树木之间有大量的石灰岩,这成了建筑师对这座多功能流通建筑的主要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法。

石灰岩从银行和公园的树木中突显出来,这是设计及解决多功能及循环利用方案的关键:在比赛日,场馆可同时允许比赛进行和其他人员来使用,并且为运动员、工作人员、公共建筑开设露天餐馆。体育中心的入口在另一侧,连着通道,附近的居民在没有比赛时可以使用球场,停车的地点与两边相通。

竞技场共分为两部分。竞技场周围的顶端是售票点,距离住宅区很远,这样可以避免篮球赛为附近居民带来的不便和喧闹。它的设计外形就像是一棵大树一样,三根主干用于固定金属框架外立面,和漆成各种颜色的金属板的柱子创造出通风设备,同时隐藏在房间当中,不受天气影响。

建筑师将运动中心打造成了岩石形状,具有预制混凝土板的纹理并漆成了白灰色,与该区域内的石灰岩颜色相似。运动中心内部,三个空间在视觉效果、舞台和层状结构上相互连通:从这里可以到达停车场、体育馆和游泳池。面板漆成绿色,与苔藓的颜色相同。

浴室具有通风性能:一个穿孔板在没有通风设备的情况下既能保护隐私又可确保自然通风。

体育中心包含一个游泳池、健身房和办公管理的混合区域。

不同区域被多个健身房分隔开。游泳池和与停车场相通的走廊是用玻璃建造的,这是为了尽量避免黑暗的通道,确保建筑使用者的安全,没有任何的盲区,便于工作人员控制。

覆盖在体育场外部的是一种绿色蔬菜,内部有可以贮存雨水的水槽,通过细管运送水分到植物中去,这样就不必对植物进行灌溉了。

Bilbao,Miribilla neighborhood,built on ancient iron mines adjacent to the old part of town.A very hilly solar in which the building was caught in the neighborhood park.

Limestone rocks sticking out between the banks and trees in the park gave us the key to design and resolve the complex functional and circulation program:use of simultaneous game day sports use,use of court by the neighbors,access to players,officials,public premises for a possible lookout restaurant,sports center with a separate entrance but with access to track so that residents can use the court when there is no match,parking connected to both spaces,etc.

We divide the building into two.The Arena enclosure at the top with the tickets away from houses to avoid the possible inconvenience of excessive noise of the followers of Bilbao Basket.The sports center at the bottom,closer to homes.

The Bilbao Arena was designed as a tree,tree-pillars that brace the elements in the metal structure façade and painted steel sheets in various colors to build an air-permeable end that hides all the machines in room climate.

The sports center was designed as a rock,precast concrete panels textured and colored in the mass of the color gray limestone of the area.A hollow rock in which the three spaces of sports communicate visually,in stages,in cascade:access to parking,gym and swimming pool.Panels lined with green,the color of moss.

In the bathrooms again the strategy of the permeability:a closure plate perforated minionda ensures privacy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ducts or without ventilation equipment.

The sports center has a pool and gym and management office complex.

The divis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gyms and the pool are made of glass,including the connecting corridor with parking.The aim is that the building is safe for the user,without dark corridors,and visual control by staff:everything is in sight.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体系研究 第10篇

现阶段, 我国高职教师的发展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笔者通过长时间的对高职教师中心体系的研究, 从三个方向论述了高职教师发展的现实必要性与历史必然性。

首先, 社会发展对高职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迈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 不断的促进社会的进步, 与几十年前相比, 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压力在不断的增大, 这些变化无不表现着我国高职教师的发展已经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转向为社会中心。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年我国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日益提高, 但是仍然没有跟上社会的步伐, 在以后的日子里, 高职院校的学生势必要向更高水平去发展, 去努力。

其次, 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是重视师资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摇篮, 更需要加强师资水平建设, 促进高职教师的发展。通常情况下, 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往往是与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如影随行的, 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要求相适应的。

最后, 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符合教师个体发展的需求。虽然, 大家都知道决定一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队伍, 然而, 教师职业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 还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 正因如此,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乏高级教师的现象。

二、我国高职教师发展中心机构的专业定位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是促进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发展的服务组织。高职教师发展中心是建立在整合学校人事处师资培训职能、教务处教学研究职能、督导室教学质量评估职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学技术、科研处科技咨询服务职能、平台支撑职能的基础上的服务组织。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若想得到全面的发展需要在各院系志愿者教师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建立。高职教师发展中心并不是行政管理机构, 而是高职教师发展事业的具有服务性和协调性的专业机构。高职教师发展中心拥有独立的经费来源, 基础配套设施、办公场所以及专业自主权。按照成立目标的不同,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进行独立运作。高职教师发展中心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工作水平、将教师工作潜能激发出来, 开展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高职教师发展中心可下设四个部委, 他们分别是教师发展业务部门、教师发展研究委员会、教师发展综合办公室、教师发展顾问委员会。由专职人员组成业务部门和综合办公室, 由校内外管理权威和学术权威兼职组成顾问委员会, 由本校各院系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学术骨干兼职担任研究委员会。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强化、整合和凸显了“教师发展”服务职能, 教师参与教师发展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因为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而调动起来。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是高职教师发展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主要挂靠在两处, 一处是教务处, 另一处是人事处, 还有的高职教师发展中心单独隶属于学校。不论哪种设置方式, 都是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或校长担任, 日常事务有专职人员处理, 为了保障高职教师发展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应当为高职教育中心设置专门的经费与相关资源。高职教师发展中心业务活动和机构地位都应当独立于相关处室, 以避免出现受制于部门利益纠葛和行政官僚习气的影响。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是促进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发展的服务组织, 并不是行政管理机构, 从本质上来说, 高职教育发展中心就是具“自治”性质的、学校组织的“教师之家”。督导室的教学质量监督工作, 应当与教师发展工作当中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有所区别。给试讲师提供教学指导和教学建议是高职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听课活动的主要目的, 该活动的展开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活动的评价结果具有保密性; 作为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依据的是教务处和督导室组织的听课结果; 换句话说,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就是教师的导师机构, 而教务处和督导室是答辩评委机构。

三、我国高职教师发展中心所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各院校的进一步扩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们已经完全不能忽视教育重心的职能。当然, 庞大的师资需求以及对教师的要求也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提高高职教师的水平, 实现教师的不断发展, 成为了高职教师发展中心所面临的困境。除此之外, 教师在各个职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惑也应当得到重视。

我国高职院校于1999年扩招之后,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先后建立了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还有学历进修、访问学者等方式。我国高职教师发展中心的创立, 为我国高职教师发展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但是, 高等职业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置, 在设置策略上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忽视、单一的教师发展服务内容、服务意识若于培训意识、教师在项目设计方面的参与度较低、交流与交流平台的缺失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高职教师发展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高职教师的需求在我国高等教师发展中心得不到满足。当然, 参与高职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例如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知识更新不及时、动手能力不强等等。造成上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 第一, 社会、教育部门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 能够进一步推动高职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 第三, 缺乏对教师发展的服务意识。

四、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 1)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评价体系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高职教师发展中心的评价体系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将评价体系中原有的行政色彩弱化, 不要将评价体系的目的集中在奖惩上面, 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基于传统评价制度的高职教师发展中心的评价制度应当是可行、科学、公正、民主的评价体系。学校有关部门应当从实际出发, 以教师个人特质和学校发展状况配合教师制定中、长期个性化职业规划, 是教师通过利用评价结果的反馈功能, 达到自我调控和完善, 以达到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 2)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评价体系应当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制定评价指标

借鉴国外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构建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评价体系, 还要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的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 所以, 我们在制定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评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以及教师到生产一线的实践考核, 除此之外, 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应当做到逐步完善, 对于教学与科研的精力应当做到合理分配, 以促进科研、教学的平衡发展。

( 3)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评价体系应当评价主体互动化

由多个部门协调 ( 教务、人事、督导、科研、系部等) 配合完成高职教师评价, 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应做到全程参与,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 应当做到以“自评”为主, 他评”为辅的原则, 将教师自我完善热情激发出来, 以达到制衡和制约评价权利的目的。

( 4)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评价体系应当不断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通常情况下, 高职教师分为专业理论课教师, 基础理论课教师, 职业实践课教师三类。着重强调基础性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是前两类教师的教学, 正因如此, 在评价的时候, 可着重加强对评价高职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研教改能力; 着重考核职业实践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除此之外, 应采用不同的标注评价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 例如可以采用示范能力、辐射能力、指导能力等评价项目来评价骨干教师, 而选择的规范性的评价项目来评价新任教师。

( 5) 高职教师发展中心评价体系应当将发展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效结合

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量化评价体系, 因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量化评价体系的评价侧重点和理论基础不同。我们要采取定性和定量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 将那些不可量化的用描述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对那些能够量化的指标加以量化。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症结用量化的评价方法很难得出答案, 也就是说量化的评价方法缺乏动态分析。可以采用问卷、访谈、讨论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 这样便能更加准确地、及时地将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潘玲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机制与功能结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06:172-177.

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第11篇

关键词: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155-02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也未能幸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但是危机之外我们也要看到机遇,这次经济危机给了我国一个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升级的绝佳机会,如何在危机中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经济发展并不单单指经济总量上的增长,还应该包括产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优化的过程,产业的发展和运行情况将最终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甚至是走向。因此,研究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必须要以对其产业的研究为基础,然而我国产业转移、优化和升级都要以中心城市为基础开展,中心城市强大的产业聚集、扩散和创新功能也是的中心城市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对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1中心城市形成及功能方面的研究

克鲁格曼(Krugman)开创的新地理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心城市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新地理经济学主要是从“自组织”方面来解释,Krugman比较了第一特征、 第二特征在城市的地址决定中的作用。Fujita and Krugman研究了在什么情况下经济会发展成只有一个中心。Brakman and Garretsen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

在中心城市产业功能方面,Krugman研究了创新和集聚与城市分布的关系,他们主要从规模经济和纯市场的角度来解释。Lovely、Rosenthal、Sharma研究了信息、集聚效应与美国出口商总部选址的影响,他们研究表明,如果信息难以获得,则出口商倾向于集聚。Matouschek、Robert -Nicoud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选址的影响。Ciccone研究了欧洲的产业集聚问题。Strumsky等研究了城市规模对发明的影响。

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在《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基本界定》一文中结合影响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和促进因素,从经济和区域两方面提出了中心城市的涵义,同时总结了中心城市同一般城市相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技、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有较大优势的特征。吴顺发、程和侠总结了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创新功能。江西发改委课题组在《江西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研究》中结合江西现状重点分析了江西中心城市是辐射带动作用。而董洁芳、邓椿则在对各阶段中心城市进行研究之后得出城市圈形成初期,中心城市聚集作用最为显著;中期聚集与扩散作用并重;后期,扩散与创新作用为主,聚集为辅。

2 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相关研究

2.1 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

国外的产业演进理论最早是由威廉?配第(William Petter)和克拉克(J.M.Clark)提出的,他们通过对三次产业人均收入和劳动力人数的分析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er)在《政治算术》中指出产业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性,商业可以获得最多的收入,其次是制造业而农业的相对收入最少。但是配第并没有分析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美国的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依据57个国家有关产值中的部门份额的原始资料,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人均国民收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这一结论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决定论。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一是传统社会,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三是“起飞”阶段,四是向成熟挺进阶段,五是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斯托还指出,在任何一个经济成长阶段的众多部门中,总有一定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和带头作用的主导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于此同时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学者关于产业体系的研究也开始与这个时期。

苏东水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将产业演进的进程分为7个阶段,并且总结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导产业,同时他认为产业演进按这7个阶段由低向高发展,任何阶段都是不能逾越的。

李慧中、王海文从服务业产值、单位和从业人员行业分布的角度,运用区位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基于长三角的实践和经验对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变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越是势头强劲,但是与之相反分配性的服务业发展则出现减速的趋势。

何熊、陈攀在《武汉与我国三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中运用区位商和资金利税率偏离度对比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等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武汉同其它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得出武汉产业结构老化,金融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等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并根据这些制约因素制定了武汉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选择。另外鲁奇、张超阳;彭道伦、李乾德、于海洪等分别对河南和重庆等的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隆少秋总结了目前我国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规律,主要包括:产业经济全球化、现代化,产业经济“入世”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并存,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轻重工业并存,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并存,“三、二、一”取代“一、二、三”的产业结构以及绿色生产力取代灰色生产力。

2.2关于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

产业融合是伴随着技术革命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目前由于各个学者对于产业融合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使得产业融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些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美国的Greenstein和Khanna,他们从产业变动的视角将产业融合为为了适应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并将产业融合分为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两类。

Alfonso和Salvatore对电子产业进行的研究表明产业融合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阶段,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

产业融合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马健通过对信息产业融合的研究,运用模仿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揭示产业融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他认为产业融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换,主要是通过产业内的各企业之间和各产业之间的模仿扩散过程实现的。

胡汉辉、刑华通过对美国和中国信息产业的研究,指出产业融合的三种形式即: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周振华研究了产业融合同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开辟了新的市场;增强了产业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就业的增加和人力资本的发展,进而导致产业发展基础、产业之间关联、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组织形态及区域布局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整个经济运行情况产生重大的影响。

马健、葛扬、吴福象等通过研究指出产业融合对服务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通过融合部门对相关产业的溢出以及产业融合对服务业外部化、专业化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产业融合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市场结构性变化以及企业经营行为的转变等方面。

3 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研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和国际上对于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上,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此外城市低碳经济、都市型工业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研究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现代化服务业的支持,现代化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高端的生产要素。反过来,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决于先进制造业对其的需求。

宋文玉阐述了现代产业体系是服务业和制造业良性互动的产业体系,现代化服务业不仅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融集民间资本,为制造业的创新提供智力服务,还可以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而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也大大推动了服务业的创新。

辛章平、张银太(2008)依据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低碳城市这一概念,他们指出低碳城市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而实现低碳城市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康蓉、杨海真、王峰通(2009)过对崇明低碳经济实践的研究,总结出适合在当地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并提出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保证技术创新和设立低碳经济示范区等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探索 第12篇

一、建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展, 许多高校教师数量持续增加, 中青年教师比例很多突破了60%, 甚至达到70%以上, 而教师队伍中大多来自非师范院校, 他们既缺少教育教学专业化的系统培养, 又缺少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主动积累。一些长期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接受缓慢, 知识更新的周期较长, 教师教学能力问题成为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整合高校现有教师发展相关的部门, 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显得尤为必要。

二、建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原则

教师发展中心作为一个辅助教师发展的服务性专设机构, 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个人成长提供及时的辅导和支持。总体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服务性, 服务教师发展、服务教师成长。二是公开性, 活动的开展不搞一言堂, 与老师交流, 了解需求, 安排活动。三是导向性, 教师自觉参与活动, 以制度和经验为导向。

三、建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内容

高校教师发展 (Faculty Development) 是一个涵盖了相当多理论、实践和目标的术语, 高校教师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研究者的论著中有不同的理解。最狭义的理解认为, 高校教师发展就是促进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提高。最广义的理解是指一种全面的发展。本文研究的是高校教师全面的发展, 包括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四方面内容。

(一) 教师教学发展。

通过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丰富学习材料等,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发展的主要活动有建立教学档案袋、开设教学研讨班、分析和改进教师教学技巧、运用教学技术等各种与改善教学相关的活动。

(二) 教师专业发展。

强调教师专业角色的成长和发展。近年来,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关注教师某一个学科专长的培养。专业发展是促进在学科领域中的成长和发展。专业发展主要的活动有带薪访学、帮助教师取得高一级学位、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等。

(三) 教师组织发展。

改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所处的组织环境, 为改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常见的组织发展活动有关于领导和管理的研讨班, 以工会为基础, 建立若干团队, 定期举行领导和管理方面的培训等。

(四) 教师个人发展。

是指增进高校教师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健康以及促进职业发展的活动。个人发展的主要活动有人生发展规划、个人成长研讨班、支持性的咨询、培养人际技能活动等。

四、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的主要措施

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目的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 开展咨询服务。

设立专门机构, 组织开展由专家指导的教师发展咨询工作。通过教师成长个案, 教师教学案例和组织发展典型案例等, 为需要的教师提供教学咨询、专业发展建议, 组织发展指导为个人发展服务, 并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同时, 引入评估机制, 对教师发展阶段进行定期评估, 以指导和提升咨询效果。

(二) 组织培训活动。

促进教师发展, 培训活动是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定期培训, 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流程。如每年请知名教师、管理专家、教育教学名师为新教师提供岗前培训, 帮助教师满足任职需要, 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每学期以教研室或科研团队为单位, 开展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与改革、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研究方法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等等。依靠培训, 引导教师反思自省, 进而促进教师卓越发展。

(三) 创建发展文化。

文化是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融合在教师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调研摸索, 将不同高校教师发展文化融合, 形成学校清晰的文化自我定位, 提升教师的精神凝聚力, 进而带来稳定的行为规范与心理基础。在优良的文化氛围中, 引领教师自主发展, 提高自身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四) 建立网络平台。

收集整合有关教师发展的资源,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为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提供条件与帮助。在教师各方面发展中, 教师教学发展是核心。我们可以以精品课程和微格教学实验室建设为契机, 组织制作一批名师名家课程、以及青年教师精彩一课等典型案例, 供教师学习观摩;同时, 建设教学策略与学科教学资源网, 与其他相关网站连接, 方便教师使用网络, 进行主动式学习和经验式学习等。

(五) 探索工作方式。

教师发展中心作为高校促进教师发展的专设部门, 目前刚刚兴起, 还没有成熟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需要牢记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的初衷———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摒弃机关部门的行政指令, 坚持从教师发展需要出发, 以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教学沙龙、专业发展工作坊、组织和个人发展研讨会等活动载体开展工作, 促进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经验分享, 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探索创新工作方式。

五、结语

教师发展中心在国外高校已历经十几年发展, 各项功能已逐渐完善, 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了较完备的服务。目前, 在我国多数高校内部还没有成立类似教师发展中心的机构。原有的教师发展相关部门多为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及国际交流处等部门下设的科室, 功能分散、力量有限, 均很难单独承担起组织开展教师发展的相关任务。因此, 建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 形成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保障, 保证大学教师发展各项职能、计划、活动的顺利开展, 对于我国高校教师的发展十分关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们要以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为契机, 着力开展教师教学、专业、组织和个人发展研究, 探寻教师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断提升教师发展水平, 大力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 .徐延宇.高校教师发展:基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2] .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下一篇:单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