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背景下范文

2024-08-09

职教背景下范文(精选12篇)

职教背景下 第1篇

关键词:职教集团,高职高专,“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和实现方式。目前, 全国已建立了500多家职教集团,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已积累了丰富经验,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职教集团办学模式。然而, 职教集团运行中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还存在问题, 从而导致一些职教集团轰轰烈烈地成立起来, 但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集团化办学功能和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职教集团“集而不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职教集团背景下探索更具成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职教集团背景下的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办学现状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 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已取得初步成效, 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即, 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 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 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这些模式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职教集团运行体制机制不健全。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职教集团虽然形成了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运行机制, 但组织机构过于松散、责权利不明确, 随意的加入、退出, 既影响了职教集团的稳定性, 又难以调动各方积极性。

二是行企业参与度不高。目前, 职教集团的运行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 从制度和政策环境来看,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上, 既欠缺国家出台的相配套的法规体系等制度保障, 也欠缺地方政府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所制定并实施的鼓励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的各种优惠政策, 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其合作行为短期化, 甚至为追逐短期利益而背离学校引入企业参与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初衷。

三是职教集团内成员间的合作尚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目前职教集团内部成员间的合作多在核心牵头单位和其他单位间开展, 而成员单位横向间的合作却非常少;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尚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集团内部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受自身办学水平、教学资源的限制, 只是单方面向企业寻求资金、设备和场地方面的资助, 服务企业的能力和产出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2“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

2.1“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

“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是将“招生、教学、资源、管理、就业、评价”密切结合, 构成有机整体, 是优化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包括:把“招生”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起点, 把“教学”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核心, 把“资源”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 把“管理”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保障, 把“就业”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成果, 把“评价”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提升。六方位紧密结合,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2 职教集团背景下的“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践意义

(1) 有利于职教集团组织机构由松散型变为紧密型。“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合作范畴, 集团成员间通过合作办学意向的达成、合作办学协议的签订, 主体间的关系从过去的相互独立, 变为紧密合作的相互依赖关系, 校企双方在教学、人才培养、效益产出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现了办学与经营理念的一致, 以及体制上的融合、机制上的依存、资源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双赢, 确保人才规格与发展需求、办学规模与资源配置最大限度的适应。

(2) 有利于提高行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的积极性。“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于校企双方都真正实现了双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更符合行企业的现实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行企业优质师资和资源既节省了教学成本, 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中企业对学生的选拔和评价的良性循环, 提高了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对于行企业而言, 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 “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从招生门槛开始帮助行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拔人才, 充分利用学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优势, 培养符合行企业需求的员工, 从中筛选出“能用、好用、可重用”的人才, 最终优化行企业的人力资源。这样的合作办学模式, 极大的提高了行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的积极性。

(3)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职教集团成员间的合作。“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将“招生、教学、资源、管理、就业、评价”均纳入校企合作范围, 形成了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资源链、成果转化链、就业链、反馈链, 拓宽了合作的广度, 提升了合作的深度, 促进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共同进步、提高和发展。

2.3“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

职教集团背景下的“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在“招生”时, 校企双方共同拟定招生计划和要求, 根据合作对象的现实需求, 从人才培养的起点开始把关;在“教学”核心环节, 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材的编写、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教学活动, 将学校的教学、管理优势和企业的经济、生产优势有效融合;在“资源”利用上, 集中集团成员的优势资源, 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 模拟真实职场环境, 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提供基础, 联合科研, 将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提升产学研成效;在“管理”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在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中统筹和宏观引导的作用, 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 加强集团内部运行体制机制的建设, 挖掘校企双方的管理优势, 分清主次, 双重管理;“就业”作为校企合作的成果之一, 建立校企双方供需对接的长效机制, 有效解决企业招人和学生就业问题, 从而带动了招生到就业的良性循环;通过职教集团间成员的紧密合作, 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反馈作用, 提高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高卫东.完善职教集团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的若干建议[J].职教论坛, 2012 (30) :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集团[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11/201209/141506.html.2012-09-03.

[3]孟凡华.职教集团发展: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4) :59-61.

职教背景下 第2篇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大众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合格的社会人的教育。职教教师既肩负着国家基本公民素质教育的任务,又承载着职业启蒙者和专业领路人的职责。因此,职业学校教师的办公区域设置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学校教师的办公室设置,职业教师工作任务的多重性决定着办公区域设置的丰富性。既要具有一般教育文化功能,又要具有职业(专业的)文化功能。办公区域设置的工作情境要从单一的教育情境设置优化成融行业企业工作情境与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情境为一体的典型的职业教育工作情境。

(二)适应目前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素质偏低,小学、初中的应试教育体系和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妥善科学的接口。因此,目前职教教师还要担任矫正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重新开发学生的责任。学生的管理开发和专业教育在职业学校成为两大主题,完成这两大主题任务应该是整个教书育人团队的共同使命。但目前这两大主题任务分别由以班主任为中心的育人团队和以教研室主任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团队来承担。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存在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缺乏统筹协调、互不融通的现象。要达成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使这两支团队同心协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利于形成两个团队融合的教师工作组织形式(办公区域设置)。

(三)适应职业学校建设层次的提升

职业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教师办公区域设置与学校整体建设所处的阶段层次有密切的关系。当学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常规建设层次)时,学校的主要工作是维持日常教学秩序和常规管理的稳定,教师主要倾力于学生的常规管理,教师办公室设置与之相适应,必然以管理为重点而配置,以年级组为单位是其典型。当学校各方面的常规管理已经走上正常轨道,学校步入高一层次的发展阶段(特色建设层次)时,职业学校的工作中心围绕学风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展开。此时,教师工作组织形式也必须从以管理为中心的设置思维模式提升到以建设为中心、以建设带动管理的设置思维模式上来,按照全新的办学需要设置教师办公区域。

(四)促进工作过程导向课改的深入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办公室的设置必须满足课改的需要,加快课改进程,必须符合职业教育课程特有的工学结合特征。要有利于工作导向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教师的专业实践,有利于教师把握能力和技能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生长提供最大的便利。

职教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的革命性变革,它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更深刻地体现在职业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以课程的升级换代为轴心,进行有深度的全方位课程变革。课程改革是系统化的工程,教师办公区域的.变革是课改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教师办公区域设置时,一定要将其与课程内容、课程设施、课程师资、课程评价等改革联系在一起考虑,全局统筹,使之满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要求,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做法

(一)宏观筹划,灵活设置,体现企业情境

职业学校在规划过程中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将教师办公区域设置与教学工厂、专业教室的配置结合在一起,宏观规划,侧重于专业建设。根据专业、师资的现状和发展需求,灵活设置,适时调整。

理想的职教专业办公区域应该模拟企业办公区域,根据行业企业的工作情境,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来进行设计、布局,可以是集中的企业式大面积的办公区域,也可以是前店后厂式的作坊式结构,也可以是工作室式的温馨布置,而不应千人一面,仅是封闭的单间式设置。室内外环境都要尽量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参见图1。

(二)打造团队,兼顾管理,努力优化效果

一个专业若有两个年级四个班级,这四个班级的班主任、专业教师、通识课教师、培训师都集中在同一办公区域。区域内采用透明的半封闭办公桌。可以相对进行分组,如以班级为一个群落,或者以课程为群落。群落之间办公桌摆放的格局可以灵活,也可以适当以透明玻璃隔断。

在这种布局下,以教研室为中心的专业课程团队和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育人团队可以随时交流、共同研讨,促使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素质教育工作相互融通,达成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优化。同时,也能兼顾到班级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班级的日常管理。

(三)贴近学生,便利实践,利于专业浸润

理想的职教教师办公区域应该建设在专业教学工厂之内(或附近),距离班级教室也应很近。既要有利于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又要有利于班级管理。教师、培训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践操作和教学实践研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识课教师、培训师也在同一办公区域办公,能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教研活动,可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建设。

办公区域设置一定要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特征,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一定的教育氛围,让师生在模拟的企业的氛围内工作和学习,使教师、学生产生很强的专业归属感。促进教师的专业把控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加深专业浸润度。

(四)分区设置,完善设施,提升研讨能力

理想的职教教师办公区域应由办公区、教研活动区、深度会谈区、休息区等区域构成,每个区域根据功能用途完善相应的设施配备。

(1)办公区:模拟企业办公区域的半封闭特点,配备教师办公桌椅、打印机、复印机、电脑、办公平台、书柜、饮水装置、室内绿化等;

(2)教研活动区:配备会议桌椅、多媒体投影仪、黑板、小型专业阅览区、教具、教学模型陈列柜等;

(3)深度会谈区:比较安静、封闭的小间,配备人性化的沙发、软装饰布置,优雅的盆景、饰物点缀,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深度会谈。

(4)休息区:配备沙发、躺椅等供教师小憩。其中,最重要的是配套的教研活动区域——简易的围坐式会议桌椅,配备多媒体投影仪、黑(白)板、专业阅览书籍、教具、教学模型放置柜等设备,使教师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开展教研活动。

(五)注重建设,和谐管理,构建学习型组织

办公区域管理过程中也要尽量引入企业文化,如用“5S”管理、ISO质量管理理念来引领和要求,使教师在执行优良管理理念的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工作品质。管理过程中处理好专业建设和常规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课与通识课的关系,使之成为课程改革的推进力之一。

职教背景下 第3篇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升级;高校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16-03

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在部分普通高校转型职业教育院校的推进过程中,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与区别、层次与类型以及从根本上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优化生源等问题,仍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为例,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趋势、国内社会经济的需求形势和职业教育的现代语境等方面论证专业升级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必成性,并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升级的途径。

一、高职会计专业升级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会计专业全球的趋同趋势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商业语言”的特征在当今尤其明显。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主席迈克尔·普拉达(Michel Prada)于2014年4月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基金会理事会议上所作“通往全球通行准则的道路”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全球129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都公开支持IFRS成为全球准则。另有超过100个国家和三分之二以上的20国集团(G20)成员要求其国内上市公司使用IFRS作为其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我国的会计准则已渐渐地实质性地趋同于IFRS,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已经开始做出调整。

全球会计准则趋同趋势是会计问题,也是经济学问题。因为,在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形下,无法产生经济附加价值。假如一国的财务报告要求异常繁重,企业就会寻求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融资;如果一国的准则不为人所知或缺乏严谨性,投资者就会谨小慎微,而企业也会因为信用原因而导致融资成本方面的问题。全球会计准则趋同趋势下,在某种意义上为会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国际化财务管理水平与资质的衡量基准。此外,这个趋势还有助于纠正对财会专业的一些认识误区。在传统会计教育的潜意识里,会计是内向的、辅助性的,因此,其教育教学也是相对封闭的。但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必须是外向的、开放的。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会计都不仅是服务于一个企业的会计,而是具备国际化服务能力的会计。

(二)中国会计行业的需求

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注册会计师16万名,按照英国注册会计师占人口的比例,中国需要注册会计师530万人,按照美国注册会计师占人口的比例,中国需要210万名注册会计师。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职能看,中国现有国家审计人员8万名,而需求是20万人。内部审计人员22.8万名(截至2007年),仅有1.7万人取得CIA资格,而如果以德国内部审计人员占人口比例计算,中国内部审计人员应为80万名。

随着中国在2011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数据显示在未来若干年内会赶上并超过美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潜力需要依托大量的职业会计师来实现。注册会计师岗位的巨大缺口,就是市场需求的当口,是职业教育专业升级的入口,是未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出口。

(三)高职会计专业升级——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目前,有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设置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但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定位上颇为含糊。有观点认为,不能将培养目标单纯定位在培养注册会计师上,也不能与会计专业没有区别,科学的定位应是根据行业人才建设,对获取注册会计师资格前的教育提出新要求,着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与之相反,在我国的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注册会计师考试似乎已成为本科学生的一项自觉的“必修课”。但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角度,普通高校本科会计学绑定注册会计师是有瑕疵的,它会把本科教育变成一种职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基础的、理论的学习,从而失去本科教育的方向目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曾发布第5号公报,明确反对将本科会计教学与执业资格考试直接挂钩。该报告认为,在美国有些州中,学生未毕业就可以参加会计师考试。这样一来,学生接受会计教育的目的就变成了是考执业资格,很可能导致学生不专心学习其他课程的倾向。国内也有观点认为,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应采取“能力导向”而不是“需求导向”。无论是从社会、产业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执业的性质来说,高职培养注册会计师甚至国际认可的注册会计师都是其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本分。

二、高职会计专业升级的路径突破

(一)开放延伸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由于长期的结构性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提升常常会局限在封闭体制当中。现在,国家层面强调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在开放的意识形态下,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应向校外延伸,直接引进外脑及其教育资源。从校外引进行业、产业、企业以及同业所蕴含的优质培训资源;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资源,积极与世界银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开展会计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西方多个发达国家在衔接注册会计师目标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并适用于国际化的经验,加上国际会计准则的组织与技术在全球的推动,高职会计专业以注册会计师为方向升级,在此方面有着丰富的、可利用的资源。

(二)实行弹性的学制、学籍管理

以2~3年时间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习确实有难度。在改革学制、学籍及学分管理制度的背景下,学制可以是弹性的。一方面,高职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考虑学制延长。一是将其学制以特定的模式延伸,如可以模拟研究生的方式延伸,即在正式的学制完成毕业后,选择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可以登记或注册的方式在特设的班或系随特定的教师继续学习。二是将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衔接起来,在完成学历教育后,可以由学校组织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定向就业或顶岗实习,如与总部结算中心、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合办相关证书课程。三是安排一段时间的国外实习或采取访问学生的方式去国外学习考察,最好建立相对固定的海外研习基地,并使之成为学制和学校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可以对选择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延长学制、保留学籍,直至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实现院校自身的“产教结合”

企业的财务信息一般是绝对保密的,这一点给会计专业的实训与实践课程带来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既然“校企合作”行不通,不妨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突破。一是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具体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二是将具体的产业与特定的专业融合,高职院校或自主或合资举办自己的产业(或工作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一体”。如广东理工学院几乎每个专业都建有一个企业(或公司),这就为在校内创办一个财务中心、结算中心或直接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创造了条件。在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的同时,这些机构也解决了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难题。一些高职院校自身“产教融合”的尝试,已经证明了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邹励军,郑素丹.国外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2007(10):84-86.

[2]商思争,周雯,李学岚.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分析——苏浙沪2011年审计人才需求调查[J].财会月刊,2012(17):67-70.

[3]吴小蕾.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来自台湾职业教育的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10(5):77-78.

[4]杨耀宇.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5]田冠军,张亚连.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财会通讯,2011(4):26-28.

职教背景下 第4篇

一、职教改革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新要求

职业教育就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为他们有效提供经历、实践、探究和听讲的机会, 使他们掌握职业知识、职业技能, 获得就业和创业能力, 形成职业道德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纵观我国出台的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与方针, 对教学改革工作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结合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 研究该文件的颁布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新要求。

1.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

职教改革提出高职教学工作要根据生源变化、学制变化以及人才培养规模的变化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 社会对于高职人才的要求不仅考核其理论水平, 更加侧重其对综合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也就是用人单位不会考虑学生的其他因素, 而是侧重对于学生应用文实际写作成果的考核, 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 将应用文写作与专业岗位相融合。

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监测。

高职教学考核的标准不仅仅在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为主, 而是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就业质量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融入到具体的考核中, 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监测, 以培养全面型人才。

二、职教改革背景下应用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于职教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强化了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质量监控策略, 尤其是克服了以往的侧重理论教学, 而忽视应用文与岗位要求结合的监测缺陷, 并且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例如:高职院校定期会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常规的检查, 通过理论考试、实践锻炼以及定岗实习等途径检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具体的应用文教学中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 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教学长期以来习惯于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教学习惯, 因此造成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不少的问题。

1. 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缺乏针对性。

由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尤其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很难根据一些常规的质量监控手段进行评价, 需要结合具体的岗位工作要求进行监控与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实效性。但是基于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职院校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标准, 导致应用文写作教学偏重于课堂教学, 而忽视实践教学的监控。例如:根据实践调查, 很多高职院校将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放在应用文写作的期末考试中, 以期末考试成为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忽视了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

2. 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单一。

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较大的理论知识, 高职院校在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带有很强的本科院校教学色彩, 这样容易造成应用文写作教学与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不符现象的出现。另外对于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较为单一:首先是高职院校对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质量监控主要以教务处或者高职院校单独成立的机构负责, 这样单一的监控主体难以在系统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尤其是缺少市场主体的监控体系, 使高职院校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其次高职院校实施的教学听课制度没有引起相关岗位的重视。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实施的听课制度更多的时候沦为形式, 甚至基于日常工作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学监控者难以真正进入课堂听课。

3. 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不完善。

基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提高质量监控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目前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较少, 导致教学质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任何教学活动的对象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策略,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而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能帮助高职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而进行改正, 但是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教学评价;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不合理。根据实践调查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写作的质量监控偏重于考核, 而忽视对问题反馈的总结, 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 高职院校对于应用文教学质量的监控反馈周期比较长。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控流程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结合教学工作经验, 造成高职应用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落后, 没有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导致教学工作仍然以理论考核为主, 而忽视对教学质量的控制;二是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根据调查很多时候基于工作任务繁重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教务人员并不能深入到教学一线去考核教学质量, 久而久之造成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质量不受重视, 尤其是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 由于应用文写作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 因此不受高职院校重视;三是我国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偏离专业岗位。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考核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主, 尤其是应用文写作的考核内容是由任课教师承担的, 因此很容易造成应用文写作考核的内容与日常的教学内容有关, 但是偏离工作岗位的要求, 尤其是没有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三、职教改革背景下完善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对策

一般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监控目标、质量监控组织以及质量监控制度体系等等。针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教改革的要求, 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 健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机构。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的主体单一问题, 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实际积极构建完善的控制机构:首先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两级督导机构, 形成以院长为组长的质量监管机构, 各部系相应成立督导组, 负责对本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的监控;其次高职院校要形成多层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成员。机构成员包括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相关专业的企事业管理者以及学生代表与家长代表等。通过多元化的质量监控主体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强化政府部门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的指导。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根据市场变化, 指导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调整, 以此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例如;政府部门通过引进精品教材等手段调整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进而间接提高教学质量。

2. 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

一是学生成绩的监控。学生成绩主要是通过课程的考试和考查得出的, 对成绩的监控又包含了对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课程学习成绩的监控。二是加强对毕业生毕业就业情况的监控。毕业就业的监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学生获得应用文写作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虽然应用文写作属于公共基础课, 但是基于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也要尽可能通过相关应用文写作的岗位资格证书考试, 以此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二是就业率。就业率现在往往被社会或家长看成是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有必要对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监控。使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监控制度, 目的是通过了解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 以此达到了解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及时根据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3. 监控重点由课堂向课程转移.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高职课程开发, 将监控重点由课堂向课程转移。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过程中, 深入企业一线, 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已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在获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主要注重两方面内容:一是要注重课程设置, 课程开发要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标准进行, 课程体系要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并且结构完善, 课程教学要紧紧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开展, 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二是要注重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方式要避免因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而影响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判断, 要更加符合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特点和形式, 使课程改革进行得更彻底。

4. 完善教学质量信息网络, 畅通教学信息反馈渠道。

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 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才能获取;第一, 建立运作有效的信息处理和分析系统。高职院校应建立校级教学信息中心, 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加以分析, 根据涉及内容分层进行处理, 依据处理结果分别反馈给相关部门、教学系部及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第二, 保证校内、外信息反馈系统的畅通。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形成闭环的重要保证, 要注意信息的通畅以及信息反馈可靠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四、结语

基于职教改革要求, 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科学建立和良好运行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更需要广大师生的理解与支持, 还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张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2.

[2]张立平, 余辉, 程新丽.新时期职教改革环境研究[J].企业导报, 2016 (3) .

[3]石林鑫.高职应用文教学困境与教学策略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19) .

职教背景下 第5篇

本学期职教处全体人员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将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思路,根据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强化本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为教学服务。以常规教学管理为核心,以启动专业课程改革为重点,加强课堂管理力度,努力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研教改两项重点工作的落实。这学期按学校工作计划与职教处工作计划,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有序开展工作,履行了自己应尽的职责,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课改为动力,加强专业建设。

1、切实加强领导。职教处把新课改工作列入学校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带领教研组长定期研究课改精神,经常性地进入课堂听课,组织教师进行研究解决,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不断总结经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我处以课堂教学为着力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变革,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完成课改的目标和任务。握处重视各项教学常规的研究,把课改工作落到实处,从解读实施性教学计划、研究教材、备课、撰写教案、上课、评课等每一环节都提出具体要求。

3、各教研组坚持定期开好组会,提升各组师资水平。坚持每天做好学生出缺勤登记及教研组长上课巡视、教师上课点名工作,及时向各班主任、德育处、校长室通报学生迟到、旷课等出缺勤情况。每周召开一次班长例会,了解学生每周上课情况,思想动态,以及老师上课受欢迎程度。本学期还组织召开了职专部分学生座谈会,分层次组织召开了三次高三学生座谈会,组织了一次教师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积极解决座谈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1、抓好制度落实。教学常规是搞好教学工作最根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又是教学常规落实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个学期来,我处在落实好学校教学计划等制度的同时,抓好本校教学管理制度、措施的完善和落实,增强管理意识,坚持按制度办事,切实提高管理实效。

2、加强常规检查。我处按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抓好教学常规检查,教研组教学业务检查期中、期末各一次,并及时进行总结反馈,以利于进一步的工作。

3、抓好听课、评课活动。我处经常组织教研组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帮助和指导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经过听课、评课活动,教师执教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4、抓好考试质量分析。教师认真对待平时的综合成绩,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不以一张试卷定结果。我处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试卷质量分析,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及时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安排,通知科任老师做好考试安排、试卷打印的工作。

三、突出重点,加强质量管理

1、抓实培优转差。升学班的培优扶弱工作抓早,抓实。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优差生,与学校领导、教师共同探讨、落实提高质量的方案和措施。

领导、教师加大力度,抓好升学班学生的培优转差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研究和实践提高培优转差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注意资料的积累,及时做好总结。课堂仍是培优转差的主阵地,教师根据优、中、差学生分层确立教学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2、加强学科教研。我处认真组织了观摩课、新课改知识交流等教研教改活动,认真抓好各教研组教研活动;加大升学班教学力度,积极开展好升学班专题研究活动,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探讨,以进一步提高升学班教学质量。

3.深入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本学期,我处通过组织学生对教学进行有效问卷调查和学生干部座谈会等评教活动,收集学生对教师的考评意见,了解教师的教学常规情况和教师的责任心意识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地与相应教师进行工作交流。

4.认真开展学生的技能培训。

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适时组织一、二次技能大赛,为学校今后组织参加全国、省、市职校学生技能大赛打基础。

四、统筹兼顾,做好其他工作。

1、本学期以来,我处组织了学校技能节、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

2、做好、抓实安全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注入安全意识。

3、协助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是我们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方法。开学初,我们就有多位青年教师与学校教学骨干教师结对子,拜师傅,师傅倾囊相授,徒弟虚心好学,交流从课堂教学到作业的设置批改,师傅们把自己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毫无保留的教给徒弟,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学校教学公开周活动中,全体年轻教学都开了课,而徒弟背后的师傅为了这些课付出的努力是我们在听课时就能感觉到的。

4、组织协调本校学生积极参加省、市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工作,参赛学生中九名选手获得参加国赛的好成绩。为获得奖项的学生发放喜报至初中母校及家长手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学生获奖的喜悦。

5.协助德国汉诺威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友人来榕并到校参观互动,推动我校中外联系发展。

6.收集上报关于《福州市“十二五”中职校发展规划》的意见,及时向学校上级反馈。

7.联办五年专材料转接工作。2010级商务英语五年专的学生本学期完成在中职阶段的学习生活,本学期结束后学生的材料整理并转交外语外贸院校。

五、做好学生毕业证书发放及学分登录工作

根据教委规定,我处对2010届毕业生及时进行毕业证书审核、验印,对不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及时通知其进行补考,顺利完成了毕业证书校对、打印、发放工作。职专段全体学生的学期成绩,全部进行学分制管理,本学期已经基本完成了学生学分软件的录入及成绩输入工作。

六、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在普高升温,职教生源严重不足的形势下,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招生小组为单位,全方位覆盖全省各地市进行招生宣传工作。每两周召开一次招生组长会议,通报最新的招生情况。

1、重视宣传材料的制作。总结以往招生宣传工作经验,以广大考生及家长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认真撰写我校概况及专业介绍的文字材料,将宣传重点放在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办学成果上。精心制作了精美的我校宣传手册,及丰富的专业介绍,并于5、6月间通过招生小组向省内各地市的中学寄发,努力将招生信息、招生政策深入到各个学校,深入到学生中去。

2、利用招生网站公布招生信息。利用我校平台介绍招生计划、院校介绍、招生章程、招生政策、历年资料等相关信息,同时在学校招生网站上也及早公布招生信息。

七、做好高职免试生保送工作

根据教育局精神,组织学生参加高校推免、免试等,我处积极为相关学生服务,让符合条件的学生有个更高层次的学习的平台,让更多的中职生可以实现大学梦。

八、下个学期的工作设想

1、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所以,我处要继续加大督导力度,同时建全班级日志,对每个班级的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技能操作水平、学校各项活动表现进行跟踪比较,找出问题,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手段,以此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更好地使职教处的常规管理更科学、更有效。

职教处的工作千头万绪,有时会有疲与应付的感觉。所以在下学期,我们要提高管理水平,分工明确,把工作做的更细,考虑的更全面,扎扎实实的把教学管理工作做到位,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效。

七、工作中的不足

1、档案意识还不太强,有部分过程性材料未能及时归档。

2、专业技能教学的管理还需进一步强化,个别教师对技能教学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职教背景下 第6篇

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州,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属于典型的滇中干旱地区,当地连年缺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州农村还有67.13万人饮水安全未达标,265个自然村未通电,2 226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贫困面积大、程度深。

如何帮助农村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迅速提升素质和技能,尽早摘掉贫困“帽子”?楚雄州将目光瞄向职业教育,通过职教一体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改变全州产业结构,推动全州农村尽快脱贫致富。近日,记者走进楚雄州就此进行采访。

州属中职学校整体搬入职教园区——专业重新统筹设置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现在你们看,教学楼、实训基地、信息中心、图书馆、学生食堂和公寓,已把这个占地2 000亩的职教园区填满了。”站在楚雄州职教园区的山顶上,州教育局副局长罗向阳指着山下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告诉记者。在职教园区,汇集了高职教育、中职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职业鉴定、公共实训等各种建筑设施,俨然一座职教城。

为了有效解决学校急需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与原址已无扩展空间的矛盾,2006年,楚雄州决定整体搬迁州属5所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9月,投资11.5亿元新建的楚雄州职教园区正式建成,楚雄技师学院、楚雄农业学校、楚雄州工业学校、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楚雄州体育运动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整体迁入,园区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3万人。

5所学校搬进园区后,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专业设置重叠率高。园区5所学校招生专业达72个,30%左右的专业设置重复,导致招生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尽快整合资源,统筹专业设置。”楚雄州职教园区管委会主任刁晋光和园区各学校负责人商议后,果断决定让各学校集中资源重点办好能发挥和利用本校多年办学积累的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各校将非品牌专业“甩给”具有相对优势的学校,并组织力量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就业特色的新专业。按照整合方案,楚雄技师学院重点办好加工制造类专业,停办护理、计算机等专业;楚雄民族中专重点办好财经、计算机、学前教育、服装加工等专业,停办机电、汽车类专业;楚雄州工业学校重点办好汽车运输、建筑类和水电类专业,停办计算机、财经、市场营销等专业;楚雄农业学校重点办好农林、畜牧和医药卫生类专业……

“整合之初,所有学校都遇到阻力,很多学校舍不得把办了多年的专业让出去。”刁晋光说。比如护理专业,当初园区内4所职校都在办。楚雄技师学院当时的护理专业办得很好,招生、就业都不愁,很舍不得让给州农业学校。但为了园区的长远发展,几所院校的护理专业全部停办,整合资源后交给了农业学校来办。

“这样做,能让农业学校把护理专业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楚雄技师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孟培后来表示很理解。通过耐心做工作,最终5所学校都接受了专业整合方案。

专业整合3年后的今天,5所学校纷纷表示,当初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以楚雄州工业学校为例,汽车运输和建筑类专业2010年只有三四百人,但如今这两类专业在校生已达1 500人;以前汽车类专业设备总价值只有不到50万元,而现在达到了2 000多万元;现在所招的师资也全部都是汽车和建筑类专业教师,不需要负担其他专业的教师。“确实达到了扩大资源、提升水平的目的。”刁晋光说。

全州职教同下“一盘棋”——州县中职校联合办学

在楚雄州职教园区的5所学校中,都有一群来自10所县级职业高中的学生就读。楚雄技师学院2012级焊接加工专业学生施金帅就是其中的一位。

“焊接加工这门技术,现在学的人少,掌握了这门技术,在我们老家那边就业很吃香。”施金帅告诉记者,2011年,得知离家很近的双柏职中与楚雄技师学院联合开设焊接加工班,他果断报了名。

在双柏职中学了一年的基础知识后,施金帅于2012年进入楚雄技师学院学习焊接加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双柏职中那边也有焊接加工车间和实训设备,但都很陈旧,而且数量少得可怜,一般12个人共用一台焊机,材料也很少,焊条、帽子、手套等都得自己买。”施金帅说,在楚雄技师学院这边,4个人用一台焊机,而且设备是最先进的,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全免费,老师的技术水平也非常精湛,“在这里学技术,肯定能学得精”。

施金帅读的这种“1+2”的专业学习班只是楚雄州属职校和县属职校联合办学的一种模式。楚雄州教育局局长、州职教园区党委书记李能介绍说,为了充分发挥职教园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楚雄州统筹实施州县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建立园区和县市职中联合办学机制,各县市职中与园区各学校按“1+2”、“0.5+2.5”、“1+3”等模式开展。

全州中职学校实行统筹招生,文化等基础课程由县市负责,部分县市职中除保留特色骨干专业外,其余专业和州职教园区联办,10所县级职业高中的学生在本校读完半年或一年后,转到职教园区就读。

通过深化州县合作,楚雄州职业教育一体化加速发展,实现了全州职教“一盘棋”。“这一模式不仅有利于园区学校和县级职业高中招生数量的稳定,还有利于全州职业教育的学生用上最好的实训设备,学到最棒的专业技能。”李能说。

发展现代民族职业教育——民族特色融进专业教学

楚雄州常住有26个少数民族,彝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25%,发展现代民族职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8岁的黑永琼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彝族姑娘,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彝族手工刺绣,读职高以前,便会多种花样的彝绣。

“我的梦想就是有自己的一家小店,制作出实用、时尚、受大家欢迎的现代彝绣作品。”黑永琼说,她的舅舅是楚雄民族中专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专业毕业的,现在已经在州里开了好几家分店,专门制作售卖彝绣作品。

在舅舅的推荐下,黑永琼2012年考入楚雄民族中专学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专业,如愿学习专业的服装设计制作知识。

“以前,跟着奶奶学刺绣,虽然学会了不少花样,但大都只是简单的图案,形不成完整的作品。来到民族中专后,学到了更规范的操作方式,知道用点线面结合的现代方式设计创作,现在我已经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一幅完整的彝绣作品了。”黑永琼高兴地对记者说。

黑永琼的专业老师杨思蓉告诉记者,在平时的授课中,所有教师都会有意识地融入民族元素,与学生讨论民族服饰特点,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民族服装,“即使用现代设备,我们也很注重启迪学生将民族特色融入进来”。

楚雄民族中专校长钱文卿说,在平时的体育盛会、各种竞赛和活动中,学校都会把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融入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现在,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6%以上,一些学生还被毛里求斯、日本、新加坡的企业聘请,每月基本工资至少9 000元人民币,自主创业的也不少,楚雄州著名景点——‘彝人古镇上好多有民族特色的店铺都是我们的毕业生开的。”钱文卿说。

如今,楚雄州职教园区内的其他学校在办学中也纷纷在课程和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在校园活动中突出民族传统等,使整个职教园区成了传承民族技艺、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平台。

楚雄州教育局党委书记、州教育局局长李能:统筹区域职教资源的有效探索

楚雄州把整合州级职教资源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口,通过多年努力,州属职业学校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州职业教育园区建成投入使用,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扩大一倍,民办中职、高职教育实现零的突破,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已初步建立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基本框架,各类职业学校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

职教背景下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旅游产品设计,藕塘职教园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伴随旅游业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进行深度旅游体验,游客也愈加重视目的地的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自身的体验感受。

大学生作为较高学历者群体,其思想活跃,知识文化素养较高,易接受新事物,有探索精神和追梦遐想,旅游动机十分强烈, 可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大学生日趋成为旅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已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4年全国在校生人数已超过2468万人,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巨大。但由于现有旅游产品设计较少针对大学生团体,针对性不强,对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旅游行为进行了关注和相关实证研究,如李丽梅、保继刚(2000)以中山大学为例进行了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蒙春(2004)研究了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习朱镇(2005)以国内13个城市为例研究了大学生旅游空间行为; 杨瑞(2006) 对西安市大学生旅游行为模式展开研究;苟小东(2008)以陕西省七所高校为例研究了西部大学生旅游行为。刘英杰、崔斌(2013)分析了沈阳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等。在新形势、新常态下,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旅游行为已进行了相关研究, 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能力、 消费行为都有了新变化。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加快研究大学生旅游市场无疑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藕塘职教园区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一)藕塘职教园区概况和调研样本发放

无锡藕塘职教园区位于无锡市惠山区东南部,是无锡市重点打造的集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实训、文化、旅游、生态、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教园,园区现拥有各类中高职院校8所和1个公共实训基地,其中高职院校4所(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中职院校4所(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和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数7万多人。

2015年3月,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江南影视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学生随机抽样,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87份,有效率95.67%。

(二)藕塘职教园区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1. 大学生旅游基本特征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男女比例为42%和58%(图1);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19%、 30%、51%(图2);独生子女比重为41%,来自城市的比重45%、 农村55%。大学生们每月生活费的多少也直接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出游,通过调查,53%的大学生生活费在500到1000元之间,44%的生活费在1000到2000元之间,月生活费在2000元以上的则占整体的3%(图3)。

2.大学生旅游目的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旅游的态度分析调查显示,约71%的大学生提倡在课余或者休闲的时间去旅游,只有约11%的大学生不提倡旅游,这也说明,大学生旅游市场或者说潜在市场非常巨大。45% 的大学生会依据自身基本生活费支出的多少来安排自己是否可以出游,如图4(见下页)所示。因此,是否有充裕的资金是决定大学生出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大学生旅游的目的。在旅游目的上,大学生们对旅游的偏好也各不相同。调查显示(如图5,见下页),旅游目的方面,欣赏风景,增长知识占63%;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占62%。但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旅游目的的选择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商务外语、旅游、艺术等偏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对旅游的态度主要是欣赏风景、增长知识、缓解压力,当然,这些专业女大学生占有绝对的比例,因此,本调研结果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大学生们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目的选择,不偏重于消遣之类;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或者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旅游目的更多表现在娱乐休闲上。

(3)大学生对景区类型的选择。大学生因自身性格和喜好的不同,导致他们对自己出游所选景区的类型也不同,调查显示(图6),49%的大学生喜欢去有名胜古迹的景区游览,44%的大学生选择去古镇,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大,但是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偏重于具有历史意义的景区。也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喜欢去繁华都市、海滨城市以及参与一些游乐活动。

3.大学生出游特征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图7),有85% 的大学生都有过出游的计划或者想法,他们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或朋友推荐。电子商务的崛起和“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使对新生事物具有敏锐嗅觉和接受能力的大学生们获取旅游信息更轻松快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学生占65%, 同时朋友推荐占到55%,也有一部分的同学通过书籍、报纸、杂志,周围的广告宣传获取信息。

(2)大学生出游的方式。大学生的出游地选择在全国范围的占47%,市内周边及省内出游的各占34%、45%,剩下很少一部分的同学选择出国游,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们的旅游费用有限。调查显示,大学生出游选择乘坐汽车和火车的比例高达55%以上, 除了汽车火车较为便捷、舒适外,更重要的是票价适中,在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以内;飞机速度最快,但价格高,选择飞机出游的比例占21%;而徒步与自行车出游主要集中在近距离的旅行。出游形式方面,73%的大学生选择不报团,与朋友一起旅游,这表明大学生出游希望自己的时间能够自由,不受约束;但也有20% 的大学生选择跟团出游。对于大学生会同谁出游这个问题,有56%的大学生选择与朋友一起出游,41%与家人一起。

(3)大学生旅游的时间。出游时间选择方面,47%的大学生选择在周末出游,43%的寒暑假出游,法定假日占36%(图8)。在出游天数上,更多的大学生偏重于一两天的短途旅行,占36%; 32%的大学生选择三四天的旅行时间(图9所示)。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周末的微旅游是学生出游的主要时间。

(4)大学生旅游花费的来源。调查显示,大学生旅游费用来源不一,约59%的大学生旅游费用是由家庭支持;有一些学生是通过节俭、周末或寒暑假兼职获取旅游费用,分别占46%和35%;各类奖学金也是大学生旅游费用的来源之一(图10)。

(5)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调查显示,大学生理想的旅游花费是200~500元之间,其次是800~1000元之间。在各项旅游花费中,住宿所占比例最大(44%),其次是景区的门票,约占40%,第三为购物所占比重较大,占34%(图11,见下页),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和购买欲望。另外,在餐饮选择方面,猎奇心理驱使75%的大学生对当地的特色餐饮充满期待;在住宿选择方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会选择诸如青年旅社等经济快捷酒店。

(6)大学生旅行的出游档次以及对旅游的期待。大学生们对出游档次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63% 的大学生会选择中档次的出游,要求价格公道合理即可;也有26%的学生选择中高档,比平时生活好些,但价格也要合理,也不能太高(图12)。

当问及大学生是否很期待或者会进行大学毕业旅行,46% 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有可能是因为工作的问题让他们产生不确定的态度;41%的大学生便是肯定会去旅游,13%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去,如图13所示。

三、体验经济背景下藕塘职教园区大学生旅游产品设计

综上分析,大学生旅游市场旅游目的地选择、出游特征等存在明显的差异。藕塘职教园大学生有钱有闲有动机,因此,本案例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基于大学生的旅游偏好、消费能力、可自由支配时间以及项目的可行性,本研究有针对性地从大学的三个阶段设计了一些体验型旅游产品可供旅行社和大学生们参考。受篇幅所限,仅摘录其中几条。

(一)初入大学:走进无锡游

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们,无锡还是一个陌生而新奇的城市, 要了解一座城市,得先了解它的历史,而承载无锡文化底蕴的地方,当属“露天历史博物馆”锡惠公园、江南名园寄畅园和清名桥、古运河了。因此设计以“了解无锡、认识无锡”为主题,针对大一刚入学新生设计“锡惠公园、寄畅园———古运河、清名桥一日游”。

实现路径:把产品推介植入学生报道、军训全过程;把握新生入学迫切希望了解无锡的旅游需求,利用“十一”假期组织学生旅游,培育形成客源群体。

(二)大一时光:主题活动游

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之间彼此还很陌生,借助一次主题活动能够催化他们之间的感情升温,增强班级凝聚力。设计以“在单车上笑谈岁月”为主题,针对大一在读生设计“太湖十八湾骑行游”和“入学MT(membership trainning)”为主题的“马山慕湾生态园拓展一日游”。

藕塘职教园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风景优美的太湖十八湾,环境优美。大学生热情奔放、青春活力,骑单车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他们追求浪漫的心。无锡慕湾生态园坐落在风光秀丽的马山灵山景区西太湖之畔,所有拓展项目都依山傍水而建,同学们可以在真人CS、龙舟竞渡、果品采摘、攀岩速降、篝火晚会等活动中释放心情,缓解压力、增进友谊,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相信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现路径:这一线路的推广重点是加强与各校社团联系,结合社团新成员纳新,积极开展旅游产品推介,并以此加强学生间沟通了解,增强学生会旅游产品的认知度,初步形成品牌。

(三)大学岁月:青春华东游

大学生群体追求个性时尚、注重参与体验,追求刺激或追求浪漫,同时又倾向于选择有山有水有美食同时价格实惠的地方, 无锡周边有诸多的参与性主题游乐园和园林古镇,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因此,针对大学在校生设计以“我们的青春不打烊”为主题诸如常州嬉戏谷、恐龙园等主题公园一日游和西塘等古镇二日休闲游。

实现路径:重点是结合学生专题实践活动,通过实施“众筹旅游”活动策划,加快推进精品线路。

(四)毕业季:清新厦门游

毕业旅行算是对大学生活的一个总结,很多人在毕业后就要各奔东西开始自己的社会生活。也许很多人毕业后就很难再见面或是再像大学时候一样大家聚集起来一起疯狂地享受青春,毕业旅行的意义跟一般周末出去旅游是不一样的,它承载的是对青春的怀念,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1%的同学明确肯定会去参加毕业旅行,厦门被评为是中国十大毕业旅行地之一,因为这里浪漫、美好,空气里都充斥着清新的味道,且与无锡距离较近,可行性较高。

因此,设计以“致终将逝去的青春———毕业旅行”为主题,针对毕业生的厦门四日深度游。

新常态下,职教应培养什么人? 第8篇

在经济新常态下, 产业变革正在悄悄影响用工形势。当下的劳动力市场, 透露出怎样的信号?转型升级的经济结构中,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 职业教育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面对这些变化, 职业教育要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 亟须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增强培养能力, 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 使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

当前,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使一线劳动者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职业学校要及时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 提升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 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养, 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要着眼于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形成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为新常态的经济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第9篇

校企开展协同合作, 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及互惠互利两大基本原则, 确保双方利益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这种所得利益实质上就是校企协同合作的内在动力, 因此, 所得利益的分配机制必须体现一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以此确保这种内在动力不会受损。

具体说来, 校企协同机制必须对利益的整合配置进行创新, 促使该集团内的职业院校可以获得充分的实训、就业机会。与此同时, 具有较强能力的职校教师也可以作为企业研发、创新、培训的外来助力。集团内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教学投资、兴建基地、协助实训等方法, 实现协同机制的主体创新, 并借助政府政策来实现企业动力的调动和激发。在实际的机制创新改革中, 应当针对企业制定更多的倾向性规程。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现有的这些职教集团大多设置了较多的管理机构和内部层级, 这些内部的管理机构往往负责集团所有活动的统筹与调控。多重主体的机制创新也应当发挥出管理机构的强大优势, 实现产品、技术、知识等的有效创新。

职教集团的管理机制本质上属于利益相关者的各级治理机制的总和, 该机制的存在也是为了保障创新活动能够在相互信任、平等公正、井然有序的前提环境下得以开展和落实, 必要时还可根据集团章程签订单独的订单式合同, 以此确保权责分明。

三、投入与分配的创新

职教集团资源涉及各主体在校企协同发展中投入的人力、财力、物资、技术等共有资源, 只有做好具体投入与分配之间的机制改革, 这些共享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使用, 获得更多收利益。

显而易见, 职教集团开展协同机制创新必然需要经费支持。部分职教集团在发展初期是可以得到一定额度的政府扶持的, 集团内的职校也可向政府部门申请建设资金, 企业则是分别以人才、技术或资源等优势要素完成集团入股和股份分配。只有做好投入管理, 才能有效落实机制创新改革。

在协同创新中。利益的管理和分配是难题。当这些创新行为变为实际的经济利益时, 各个主体必须坚持协商原则和公平原则, 依据各个主体的创新投入比例和参与力度来制定职教集团的利益分配制度。

四、共享机制的创新

为了提高机制创新实际效果, 集团内可积极搭建多个合作平台, 或专用的创新工作室、合作室, 并利用集团网络实现各方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

利益成果的分享、创新风险的共担, 是职教集团切实完成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的两大关键要素, 与职教集团的稳健发展直接相关。具体的利益分配方法可以参考各个主体的股份占有额或出资投入比, 进行公示和具体分配。

在进行校企协同机制创新时,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风险共担办法, 则可以通过合同条款来加以明确规定。在完成风险评估后, 各个主体须严格遵行合同规定, 履行应有的义务并担起各方责任。

五、保障机制的创新

在进行协同机制的创新改革时, 保障机制是必须存在的。这里的保障机制主要可分为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 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条例等也应列入其中。政府必须发挥出制度制定主体的作用, 主导并促使校企协同机制的有效创新。除此之外, 教师团队的“双师型”建设也是促使职校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发展的一大重点工作。

六、评价机制的创新

校企协同合作与创新是发展型、提高型、完善型系统工程。及时、有效、科学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有助于对机制创新的目标实现程度、内容完善程度和达标效果进行全面考核, 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机制创新中的问题或缺陷, 提升机制创新的实效。

校企协同机制的创新改革是当下职教集团必须认真面对并尽快落实的一大课题, 只有做好机制创新和改革, 校企协同机制才能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

摘要:职教集团视域下的校企协同机制是根据职教需要和企业需要所开发的教学管理新模式。随着校企协同机制的不断发展, 职教集团也必须对现有机制进行必要的创新, 才能确保该机制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教学育人作用。

职教背景下 第10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室,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长,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学习,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在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重要,而教学的核心是着力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如果缺少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培养的学生将不能适应毕业后工作的压力及要求。因此,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育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离不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建设者和专业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是根本保证。

二、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及原因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呵护是无微不至的,这便造就了这些孩子们的依赖性及脆弱的心理,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由于心理承受力、耐挫力极其脆弱,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持漠视态度,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又极其冲动,在学校里学生的打架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

很多有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没有到位,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漠不关心或者方法不正确,导致很多孩子在心理上有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导致中职学生的心理冲突和不良性格是不足为奇的。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职教德育工作开展举措

在职业教育中,引入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将会帮助一个学生迅速成为一名员工。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是一般意义的实验室教学模式,而是将企业引入校园,为有效的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校积极建设各种生产性实训基地。我校以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依托,创办了图文工作室和车饰工作室,分别与河北某通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某国际旅行社合作建立了电信专业实训基地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实行工学交替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学生以定期轮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进行实际作业,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完全模拟企业的作业流程,以企业的标准来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将会被遣返回班级继续学习,直到能够重新胜任工作为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出企业最需要的“有经验员工”,并以企业的文化氛围直接教育学生,真正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本行业的一些行情,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信心并挖掘学生热情满杯,富有朝气、思维活跃、乐于创造发明的一面,学生经常会被派出进行市场调研,然后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帮助自己所在的工作室掌握最新的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使工作室立于不败之地。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

拥有自我管理能力,学生才能充分做到自己认识自己,自己调节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以自我认识为基础,通过自我体验获得认识自我的情感动力。大多数的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学习成绩的影响使得他们在班级里“选先进无缘,当干部无份”,因而造成了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班级事务管理能力低下的现状。为此,在工作室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工作室的管理工作,学生轮流当组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传统的教育活动形式改为现代的活动教育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

3、培养学生在竞争中的团队合作观念和敬业精神

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领导的核心,一个团队核心可能是一个人,但最好是一个团队,可见团队领头人的重要性。从企业角度来讲,要有一个明确的分工,职责分清,各责其职。在工作室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需要两个人甚至三个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工作,首先必须由组长制定一个计划,把任务分配给每一个组员,然后组员再按照要求完成,只要其中一个人没有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将会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

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尤为重要。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在本公司里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务实苦干的精神,努力成为本行业里面的行家。如果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对自己的工作总是漫不经心,工作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样的员工在什么地方也不会有所发展。

4、培养学生遵规守法的品德

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良好的规章制度是文明的重要标志,遵守规章制度,是对每一个同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工作中,学生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客户,所以他们的言谈举止会影响到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为此,实训工作室完全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

凡是到工作室进行实训的学生,必须按照规定认真工作,如有违反的,将会根据相关的规定做出处理。自从学生进入工作室工作之后,老师们发现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变得比以前更加有礼貌、更加阳光,而且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布置的任务。

职教背景下 第11篇

【关键词】 药学;职教;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 R 28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85-01

1.作為药学教育者,其自身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当今药物更新率很高,如果教师教的还只是一些传统的代表药,而在现实派不上多大的用场,或者说教的还是该老师几年前积累的药学知识,课堂上未涉及一些广泛使用的新、特药,那就明显拉远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药学专业的职教教师,应不断学习药学专业的新知识、高度关注药学行业及就业信息,了解动向,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根底,以及时跟上药学发展的步伐。在药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关注专业资格证的考试问题,因此教师自己要非常清楚所有药学专业证的考试资格、考试时间、内容方向以及各专业证的用途和各工作岗位对专业证的要求,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或者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传统的药学教育强调记忆和理解,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虽然如期毕业了,但是却与社会实践脱节了,进入企业后要重新起步,需经过企业的再次培训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像在医院药房工作的学生只会照处方抓药,不会考虑医生用药是否合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药学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药学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就业目标相结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及时优化课程结构,取消知识已老化的课程。我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部分,实行的是“2+1”教育模式,学生在校的时间实际只有4个学期,而药学专业课程繁多,因此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根据药学服务型模块、药品生产和经营型模块来开设和侧重相应的课程,例如将《GMP》、《GSP》实施细则里面重要的操作标准、制备工艺和技术、检验方法等融入教学,把工作经验浓缩进课堂,教学重点紧密联系实际和社会需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一流的药学技术人员和药学服务者。

专业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 ,一些院校出现重专业轻人文教育的现象,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很快就会变陈旧,以致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一个高素质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有强硬的药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精神。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像重视专业一样重视人文教育,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分配时就要考虑到专业课程、工具课程、方法课程的课时比例,注重显性课程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制造隐性教育的环境和机会。由于医药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将职业道德、法律等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

过去的满堂灌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被现代的大学生接受,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作为这一代人的教育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多和他们交流互动,而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校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索及尝试,例如引入和大力推广启发式教育、问题式教育、探索式教育模式,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需要开展项目式教学,病案讨论教学,同时也深入企业,联系实践,校企联合,实行订单式教育,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我校药学专业实行的“2+1”教育模式,学生大三一整年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困难的问题,例如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实习时专业不对口,学生缺乏积极性等。原因主要有三:1、学生对实习不重视,认识片面,致力于找工作或继续深造,实习仅仅当成走过场。2、学校投入不足,不够重视,有的学校没有将毕业实习当成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仅仅看成是一项独立的教学任务。3、企业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很多企业把实习生当成是“外人”,不愿意交任实质性的工作内容,而没有把毕业实习生当成是企业人才储备来培养,从而实现双方共赢。学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目急剧上升,导致部分专业没有足够的单位和岗位需求。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人身安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制药业发展较快,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保健,生化药品也是一个尖端行业,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如何通过实习来缩短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使大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这需要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努力。

3.高等职业院校应努力研究并实施各项有力措施和政策

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较单一,大部分都是专业教师,缺乏行业经验,教出来的学生自然知识结构单一,只有专业教师把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高度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与社会不脱节的适用型人才。所以,教师队伍的结构最好由退休的企业家、现职的企业人以及专业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配于不同的比例。并能为专业教师提供深入社会基层的机会。由于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缺乏企业经验也缺乏教学经验,学校要制定一些例如“传帮带”,老带新的制度,让青年教师多接触老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我校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院校还要多鼓励与支持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立项、教材编写、科学研究等教育教研活动,同时也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职教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等来提高自己培养学生的质量。

总之,医药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医药类院校与教师要不断努力,根据药学行业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好的药学服务和技术人员。更好地为社会和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谭镜星.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2] 王素霞.成丽等.新世纪药学人才培养探讨【J】.华西药学杂志,2007,22(3)

[3] 王宪平.府玉光.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7(1)

职教背景下 第12篇

关键词:新常态,职教体系,专业建设,举措

一、引言

随着职教“新常态”思想的提出,高职院校应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我院作为县办高职院校,应在“服务张家港、根植张家港”的办学理念下,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通过仔细剖析本学院机制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基础,归纳总结了与国内外同类专业间的主要差距。同时,明确了今后学院机制专业建设的目标及建设举措,为争创“十三五”品牌专业建设点而努力。

二、机制专业建设现状与基础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和体现办学水平与特色的重要标志,其内容主要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内容。首先,本文将分析我院专业建设的现状。

1. 机制专业综合实力情况。

学院1985年就开设了机制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先后与上海大学和苏州大学在校联办本科,30年来,本专业一直保持每年2~3个班的招生规模,学生就业竞争力排名前列。本专业设有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师资力量雄厚,老中青结合、教科研相长,有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有优越的实训条件,本专业2008年得到省财政的资助建成省级高职实训基地,拥有超过一万平方米的校内专用实训大楼,实验、实训设备齐全先进。其中,“张家港沙工东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张家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中心”每年承接十余项技改课题,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本专业近年来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分别被授予教育部“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省特色专业、“十二五”省重点建设专业(群)及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1)具备独特的产业发展背景。张家港将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县域级相关产业基地为本专业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支持环境。(2)设有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与富瑞特装、金鸿顺等十多家骨干企业在课程开发、基地共建、订单培养、教师互聘等方面已形成人才共育、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良好机制。(3)拥有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学缘分布、年龄梯队、专兼结构等比较合理,专任教师的职称学历、双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等比较优秀。(4)建有良好的实训实习基地。目前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设备等基础条件比较完善,进一步投资改造计划业已完成;校外实习基地结合紧密、机制完善。(5)享有校友广泛、热情的支持。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大部分在本地就业且事业有成,对母校具有深厚的感恩之情,他们的回馈将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在校学生的发展。

2. 机制专业建设的经验及特色。

本专业主要面向本地装备制造产业的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及自动控制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将从事机械零部件制造与装配、机电设备的装调与维修、制造线的自动控制等工作。(1)坚持服务地方产业。秉持学院“根植张家港、融入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理念,在张家港处于乡镇企业崛起、外向经济发达、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同时期,本专业的发展始终定位于服务地方的装备制造业,近年瞄准本地的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苏州市级塑料饮料机械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张家港市先进激光(装备)产业园等,主动为其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独立核算、资源共享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元,创新建立学校、企业、基地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被立项为省教改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推进了“双证书”制度以及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获得全国机械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就业意向,在二年级时经双向选择建立“订单班”,先后合作开设“张化机班”、“金鸿顺班”等,实施了工学交替、弹性学分,并逐步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以岗位任职为要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由典型工作支撑课程体系,由项目载体构建教材内容,先后获得教指委、教育厅、行指委、教育部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改成果和国规教材等成果。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建立教学训练相补、必考选考结合、奖励考证费用等机制,确保每位毕业生均拥有一张高技能证书,也为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水平指标)做出了较大贡献。(4)推进国际合作育人。立足于为本地集聚的韩资企业提供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与韩国昌原文星大学合作开设了国际订单班,遴选优秀在校生给予专项补助金,并委派其为带队管理员,保障学生海外学习有成效,同时将韩国大学的机械等级证书内容融入校内相关课程、接受对方学生来校访学。在完成海外培训任务的同时,聘请德国职教领域专业教授来院培训,以拓展国际教育视野、提升教学理论水平。(5)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本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服务,近三年中完成科研课题26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每年均超过50万元。在服务地方企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将最新科技成果作为教学内容,并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开拓进取。

三、机制专业建设目标及建设举措

1. 与国内外同类专业间的主要差距。

通过全面分析调查国内外同类专业建设的标杆可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突出以企业的需求为目的,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全面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教学形式有讲座课、研习课、练习课、实习课以及学术旅游课等,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专业———师资队伍中大部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企业工作经验,产教研融合深入,工作全面推进;实验实训设备先进、数量充足,既能保持与实际工程实践的一致性,也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与这些国内外同类专业标杆相比,本学院机制专业在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差距:一是职教理念更新不快,特别是在校企合作、课程教学、队伍建设、设施更新、科技服务等方面全面落实先进的教育思想做得还有欠缺。二是生本观念贯彻不力,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实验设备数量有限,不能保证人人动手。三是师资队伍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的国际视野狭窄、工程经验不足,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较弱、教学安排不尽合理。四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活动不太多,学校服务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成效不太大。

2. 机制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针对上述分析的结果,今后本学院机制专业建设的关键在以下几方面:(1)关注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解决专业发展与产业变革、技术进步不相适应的问题。(2)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深化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改革,解决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个人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3)致力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内培外引、协同育人的机制,加强企业实践和教学业务培训,解决教师水平与育人要求、科技服务不相适应的问题。(4)立足于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机制,完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载体,解决实训设备与技术进步、教学所需不相适应的问题。(5)侧重于课程数字资源的应用,通过校企合作、购买服务等途径,搭建网络学习和在线教学平台,解决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学习习惯不相适应的问题。

3. 机制专业建设目标。

为了顺应新常态的职教体系,机制专业具体建设目标如下:(1)顺应工业4.0的新革命,更新专业建设内容。认真学习“工业4.0”的新概念,认识、理解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将向智能化转型,本专业的建设必须追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深入调研张家港产业的转型升级,了解掌握再制造、塑料饮料机械、激光装备等产业园的技术发展趋势,建立本专业建设内容动态调整机制,为张家港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具体措施有:组织听取产业发展趋势专家报告,研讨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产业变化,开展产业园区市场深度调研,组织政府行业企业以及职教专家参与的专业发展论证会,及着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适应职教发展的新常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认识“立德树人”、“人人出彩”的教育根本任务,深刻领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职责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贯通、灵活组班弹性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等改革试点,为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具体举措有:组织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实地考察兄弟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稳步推进订单班、小班化、选课制等试点,高质量完成中高职衔接项目,研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满足质量保障的新要求,提升设备师资实力。贯彻落实即将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观念更新,关注专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兼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采用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的形式,充实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调整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体举措有: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完善“教师下一线、技师进课堂”的运作机制,更新增添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建立新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平台以及补充调整校外基地。(4)运用互联网+创新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顺应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教学广泛应用的趋势,抓住智慧校园建设的契机,抢占先机、侧重应用,教师先行、学生参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共享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推进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同类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具体举措有: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立项研究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组织教师参加院级、省级、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建立师生学习空间,建设专业拓展选修网络课程,试行课程教学管理信息化。

4. 机制专业建设的举措。

(1)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每年派出2~3名专业教师到产业基地、行业协会、骨干企业挂职半年;依托“教授工作室”承接横向课题,建设期内到帐经费100万元以上,申报发明专利1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60项以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接生产任务,每年完成合同金额2000万元以上;依托中德合作(张家港)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任兼职教师全部参与轮训;建立兼职教师灵活授课机制。(2)课程教材资源开发方面。在台湾技职教育的课程专家的专题指导下,完成新一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骨干专业课程开发(包括中高职衔接体系);在行业组织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开发2~3门针对企业工作岗位专门需求的校本课程;主编出版2~3本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省级精品教材等;在智慧校园的学习平台上,建立师生学习空间,建设2~3门专业拓展选修的网络课程,链接相关专业资源库,参加省级、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推进与苏州市塑料饮料机械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共建的“沙工塑料饮料机械专门人才培训中心”、与张家港先进激光(装备)产业园共建的“沙工激光生产装备研发中心”、与海归人才共建的“德尔帆自动化创新工作室”等载体平台建设;更新、增添现有常规实训设备,新建“机械测量与检测”、“再制造技术”、“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TRIZ创新训练”等实验室。(4)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组织25%以上的学生参与全国、省市及行业主办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创业竞赛等训练、比赛,建设期内获得省级一等奖3项以上、国家级奖项2个以上;专业教师扶持在校生(含近两届毕业生)孵化创业项目3~5个,成功创业实体1~2个,带动学生参与50人以上。(5)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方面。继续举办2期以上与韩国昌原文星大学合作的国际订单班,接纳对方学生短期访学50人以上,在2~3门相关课程中融入国际证书的内容;延聘美国荷晶大学专业教师来院短期任教,在2~3门相关课程中融入国际证书的内容;聘请德国BBW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学院教授、台湾地区高雄师范大学教授等为课程开发顾问。(6)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以“工业4.0”为背景,重点研究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对专业建设的新要求;以“职教新常态”为主线,重点研究校企协同育人、中高职衔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新课题;以“互联网+”为前提,重点研究信息化教学新方向。每年立项院级课题2项以上,建设期内完成省级教改课题2项以上,获得省级(全国行指委)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

四、结束语

在职教体系新常态下,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出具有中高端技能的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将大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针对我院机制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基础,需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以及融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优势,将专业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中心工作,同时关注企业岗位的变化发展需求和学校的改革发展需求,融合企业发展理念和学校发展理念,终究要回归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回到关注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的人本性的培养目标上。努力推进教育和生产过程相衔接、教育和劳动制度相配套、教育与市场评价相结合,要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参考文献

[1]陶林.高职院校要适应发展新常态[J].价值工程,2015,(2):252-254.

[2]张文林,洪加兰.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同步[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12-122.

[3]徐桂庭.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实践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4,(12):35-39.

[4]陈鑫.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建筑装饰类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美术大观,2013,(12):166-167.

[5]王文达,等.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4,(16):14-19.

上一篇:智能变电站可靠性论文下一篇:网页信息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