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

2024-06-10

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精选7篇)

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 第1篇

1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首先, 由于受到交通、信息等多种因素影响, 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匮乏, 造成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单纯的农业种植解决温饱。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 对现代农业产业化和高效种养殖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了解。其次, 是农民的法制意识不高, 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对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的不够, 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 愚昧无知的封建迷信仍然有市场, 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大局。最后, 农民的科学管理水平较低, 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经营方法。由于农村经济的欠发达和落后, 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一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想方设法的外出打拼创业, 起不到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作用。

2 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1) 培训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是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参与。在农业生产要素中, 劳动力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 如果农村没有高素质人才队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无从谈起, 举步维艰, 同时也失去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目前,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民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因此, 培训一部分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了, 才能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

(2) 培训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一般以初中学历为主, 文化素质不高, 而且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或职业技能。部分地区农村基层文化相对单调, 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和文化大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对农民开展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术培训缺乏实用性和持续性, 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就必须培养一部分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 带领农民创业致富, 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素质, 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

3 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和学习方法

提高农民素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用先进的文化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的熏陶。对农民开展各种培训, 让农民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了解党对“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 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意识。

(1) 加强对农民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 主要是在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上。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使他们能够尽快的转变思想和观念, 努力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大力实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最终达到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 并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加强对农民管理知识和素质的培训。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生产方面的人才, 更需要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通过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方面培训, 可以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知识, 从而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另外, 还应该整合农村的图书室、农村书屋和文化活动场所, 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满足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3)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培养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农村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 是农村工作开展的基础, 农村党员作为骨干力量, 更应该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因此,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领导能力,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4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和机会。政府要依法管理, 支持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三产领域,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增收门路。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规模种植高效农业经济作物, 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以提高农民的收益。大力推进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项目给予政策倾斜,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 提高加工能力, 创立品牌, 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联合体, 创建一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5 政府要转变职能, 提高服务意识

政府既要积极推进改革, 又要充分考虑农业科技的特点。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区过程中, 要做到合理规划, 科学配置, 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促进土地优化组合和使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 吸引更多的高水平农业人才为当地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和就业指导。银行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种养大户、中小微企业、龙头企业及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简化手续, 提高服务质量;政府部门要在培训新型农民方面给与财政支持, 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使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产业化, 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总之, 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 本着农民无小事的原则, 解决和处理好农民所想、所急和所盼的事情, 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创建活动, 改厕改灶、美化绿化亮化家园、净化环境, 帮助和引导农民创造便利、整洁、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着力解决好涉农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老有所为。让老百姓在上学、就医、就业、养老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尤其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开放红利, 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家提出了城乡共同发展的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是把所谓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解决好, 使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协调一致。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离不开农民, 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面对我国农村当前存在的农民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 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职能, 提高服务意识, 对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经营管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学习或培训工作, 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快速发展。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型农民,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鸽盛, 孔霁.农村劳动力主义培训“五方动力”现状透视[J].中国培训, 2009 (6) :46-47.

[2]李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机制研究[J].河南农业, 2008 (20) :3-5.

[3]巫建华, 李胜强, 翁为民, 等.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1) :17-18, 27.

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 第2篇

提案人:柳中辉

主题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提案形式:个人

内容: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一部分通过熟练掌握一至几门职业技术成为城市产业工人。但是,随着产业的不断快速升级换代和社会分工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的需求与劳动力培训市场的滞后性形成矛盾,结果导致“用工荒”、“结构性失业”等现象的发生,农民工在城镇就业面临困境。目前,就长沙市而言,仅焊工、汽配工两类工人的市场空缺量平均每年就高达8万人左右,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出现“招工难”的局面。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影响,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场外”,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无法满足企业“上岗即用”的用人需求。另外,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机构普遍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盲目扩招,批量培训,很多学员根本学不到真正实用的职业技术。

二是政府投入不足。在政府用于教育和培训费用列支中,95%以上都用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各类资格证书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每年仅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

少数农民进行简单初级的技能学习,培训时间短,投入经费严重不足,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三是培训工种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各个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和服务行业的用工需求。就目前长沙市职业技术培训市场来看,汽车维修和计算机应用是主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水产养殖等农业产业工人培训以及物业保洁、餐饮管理、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工人培训明显不足。

为有效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政策倾斜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投入到兴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中来,必要时可考虑将政府培训职能合并到该类学校。

二、加强市场人才供求状况的调研,建立用工单位与培训机构的信息对接平台和反馈机制,大力实施“订单式”培训,全方位培养市场需求的各方面人才。

三、改革目前重课堂、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专业理论对实践的实际指导作用。

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 第3篇

二是加大财政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民生政策的知晓率。为进一步提升财政工作水平,专门编印了《财政民生政策手册》,主要收集了目前正在执行并且和人民群众直接相关的内容,分为补贴类、教育类、卫生医疗类、保障类及其他类五部分,旨在通过加强财政民生政策宣传,把相关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涉及民生的相关财经政策,让群众参与民生、支持民生。

三是突出培训重点,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为了深入宣传贯彻财政支农政策,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有效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富有成效,工作中,我们把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作为重点,并选用省财政厅统一组织编写的《安徽省财政支农政策解读》等作为学习辅导教材,有效增强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完成新型农民培训3516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787人,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677人,创业培训52人。

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 第4篇

近年来, 吉林省敦化市农机部门十分重视科技培训工作, 将先进的“两新”技术作为科技培训的重点, 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改善耕地质量, 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根据敦化市农业发展现状, 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及3大作物收获机械化技术作为重点技术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每年都组织市、乡 (镇) 两级技术人员在全市16个乡镇200多个村屯进行培训, 年均培训农民达15 000多人次, 农机大户200多人。通过培训使他们对新技术得到充分的理解、掌握、使用, 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 粮食品质、产量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耕地得到有效保护, 农民收入得到增加, 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技术应用取得的成果

通过培训, 广大农民科技种田意识得到提高, 传统种田思想观念得到改变, 采用“两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兴趣浓厚, 大部分农民都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购置先进的农机具,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目前, 保护性耕作播种机保有量达到85台, 播种面积达到2 667hm2;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保有量达到41台, 应用面积达到15 100 hm2;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到425台, 机插面积达到4 000 hm2;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 048台, 机收面积达到41 505 hm2;大豆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35台, 机收面积达到55 089 hm2;水稻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47台, 机收面积达到3 645 hm2;全市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

近年来, 敦化市在4项农机化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1)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实施面积2 800 hm2, 玉米平均增产4.87%。项目区累计增产106.73万kg, 增收230.54万元, 节本146.32万元, 节支增收达376.86万元; (2) 实施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 3大作物应用该项技术面积15 100hm2, 总产量为9.69万t, 总产值为25 262.21万元, 比对照增产1.07万t; (3) 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平均增收1 494.8元/hm2, 总计增产298.9万kg, 增收597.8万元; (4) 3大作物机械收获面积达到100 239 hm2, 平均节省人工30人/hm2, 累计节省人工300万人, 每个人工按100元计算, 可节省人工费3亿多元。

3 培训工作计划

根据省、市“冬春科技大培训”要求, 结合敦化市具体情况, 将安排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带头, 各个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参与的50名技术人员, 深入各个乡镇、村屯进行培训。采取培训形式为乡镇集中培训、入村培训、电视讲座、科普大集培训、电话答疑和事企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同时发放技术宣传单。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保护性耕作技术,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和3大作物收获机械的使用、调整、故障排除等。培训达到250场次, 培训人数达15 000人。

4 存在的问题

虽然培训工作取得一些成绩, 技术应用面得到提高, 但要想使先进的技术在敦化市全面实施, 还需长时间的培训才能得以实现。而农机技术推广属公益性事业单位, 工作经费短缺, 加之培训工作涉及面比较大, 在培训工作中产生的交通费、补助费和场地费等工作经费无力解决。就敦化市而言, 每年需要的培训经费按照500元/人计算, 50名培训人员需2.5万元, 此外, 购置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按照每个乡镇配备一套计算, 则需资金30多万元。

5 建议

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 第5篇

在“十二五”期间,福建将在全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以下简称示范社)建设,每年从市级示范社中择优培育100家省级示范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可以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联保授信和联保贷款,鼓励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示范社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为成员贷款提供担保,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农(副)产品订单、保单、仓单以及大型农用生产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等财产申请抵(质)押贷款。

如果合作社需要占用农用地建造简易仓(机)库、晾晒场、生产和管理用房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按照设施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蔬菜、茶叶、食用菌、果树、花卉、苗木等种植业用电以及各种畜禽产品养殖、水产养殖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

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 第6篇

长期以来, 灌区工程先天配套不全, 后天投入不足, 工程老化, 用水效率不高等已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对此, 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之大好机遇, 积极争取国家和区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其中全疆重点水利工程石门子水库枢纽工程于1998年6月18正式开工, 2001年工程投入试运行以来, 按计划承担了灌区的灌溉及防洪任务, 其灌溉及防洪效益正逐年得到充分体现。2007年投资3579万元的塔西河干渠更新改建项目经过一年半的建设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2008年玛纳斯县塔西河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运行使灌区工程硬件得到明显改善, 工程效益衰减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 我们将灌溉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革当作实践“三个代表”理念, 为灌溉区人民“做实事”的民心项目来开展, 在灌区总体改造设计的前提下, 全面依照“首要改造病险项目, 着重解决卡脖子项目, 主要解决骨干项目, 扶持效益项目”的工作思想与“保证项目运行安全, 提升渠道送水水平的工作目标, 全面依照基础建设流程分层级、分年度安排实行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建工程。到目前为止, 各类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近3亿元。工程建造为提升灌区管理能力奠定了优良的外部基础, 为灌区的长期、稳健发展打下了夯实的经济根基, 效果明显。

2 深化变革增强管理, 构建灌区发展平台

资金投入不足、水价格过低、管理不到位、体制不健全、机制死板是水管机构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怎样全面增强灌区管理, 全面实施灌区变革, 稳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取得的成效, 我们运用“走出门, 请到家”的方式, 既参考其他灌区改造的有效措施, 又归纳汲取本灌区以前改造的经验。编制计划对灌区的投资机制、人员配置、运营体系、管控体系、水供应价格等方面改造确定了明确的要求, 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也为规范灌区的建设管理、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与保证。

2.1 积极推进末级渠系的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 灌区积极推行以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内容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先后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4个。成立协会以来对加强灌区工程管理、增强农户水商品意识, 防止层层加码、增加农民不合理水费负担等作用和效果十分明显。

乡村居民用水户协会已践行了其管理范围内的养护、用水量核算、费用收取等效能, 已基本体会到了机制变革的成效, 其不但很好地开展了用水管控与有关费用收取工作, 并且还自己筹措资本修理农田灌溉设备, 一方面增大了效益, 增多了收益, 另一方面还节省了用水量, 减少了投资。整个灌区农村居民用水户协会管控规模大概为2亿m2。

2.2 稳步开展水价变革

水费收益是维持灌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些年, 我们始终加大对水费征收的力度, 使灌区用水户从思想上认识到征收水费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水费回收率均达100%, 效果显著。

2.3 促进了乡村田地水利投资投劳机制变革

乡村税费变革试点以后, 为了全面贯彻政府有关为农民减负, 使其休养生息的方针, 尤其是撤销“两工”, 禁止强制性的以资代劳, 此举措让乡村水利的投入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在灌区方面, 因为实行了节水改革与续建配套, 骨干项目的水资源供应水平大大提升, 农户改变了以前“望水兴叹”, 大幅调动了其投入农田水利基础建造的主动性, 而且已累积了部分新经验;对于受益范畴为一个村庄一个小组的项目, 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 安排举行村民代表会加以表决。工程实行过程中, 不实行以资代劳, 农村居民能够自筹部分资本, 运用机器施工。如乐土驿镇下庄子村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 筹集资金, 对所辖的末级渠系工程进行了维修改造, 新修农渠1.2km。

参考文献

[1]国亮.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扩散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 第7篇

1.大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11年6月底,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66 家,比2009年的96家增加了281%;合作社成员5097人,比2009年的1540户增加了230%。农民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要求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愿望强烈。

1.2组建主体多元化 由原来的专业协会过渡而来的专业合作社,大多基础条件好,合作实力强;由种植(养殖)大户或经纪人牵头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大多示范作用较强或提供服务力度较大;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兴办的专业合作社,大多是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生产相联合,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由村委会组织建立的专业合作社,成员信得过,抵御风险能力强,但数量较少。

1.3组织形式多样化 “经营大户+农户”的户户合作形式;“经纪人+农户”的产销合作形式;“公司+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形式。

1.4产业覆盖面广 合作社生产覆盖粮食、蔬菜、畜牧产品、农机服务等产业,按业务范围分,从事种植业78家、畜牧业71家、服务业43家、其他35家。按成员类型分,农民成员有2824人、非农民成员有273人。几乎涵盖了“大农业”的所有方面,只要是和农民生产生活有关的产业,都被囊括其中。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从农民反馈的情况看,有部分农民不知什么是专业合作组织,有的知道农民合作组织,但对合作社知之甚少,部分农民对新型合作组织存在误解,认为加入农民专业组织是“归大堆”,害怕丧失生产经营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2.2组织内部建设薄弱 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而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名称标牌、没有规章制度、没有财务管理人员和成员账户。部分合作社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开展合作活动,没有新的经济效益,更谈不上盈余分配。甚至有的建社目的就是坐等政府给钱。

2.3组织推进力度不够 相关部门重视不够。有些乡镇对发展农民合作专业组织,没有整体发展思路,具体的发展规划、要求、措施;支持政策不完善、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大。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为农民合作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但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并且落实得不理想。扶持力度不到位表现在:资金少、贷款难。在调查中,合作社成立后发展困难,尤其贷款难,虽然有关政策规定对农民合作组织贷款给予倾斜,但实际操作很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大多没有多少积蓄,只能望尘莫及,或无法生产或无法扩大生产。

2.4合作社管理层素质不高 目前全市所有合作组织的管理层人员都是乡、村干部,或是乡、村有能力的人,他们虽有一方面的专长,但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能力。

2.5缺少人才和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低下 看准了项目,但不懂怎么搞,以往的生产经营方法,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十分有限,没有市场竞争力。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缺乏科学分析预测,盲目生产,经济效益不高,甚至风险很大。某个项目市场看好便蜂拥而上,生产规模盲目扩大,导致市场饱和,影响社员的收入,甚至赔钱。

2.6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目前全市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仅为7家。申办专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极少。

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

3.1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采取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和多种形式的辅导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更好地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3.2提高合作社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基本素质;鼓励合作社人员主动学习,主动向专家咨询,提高生产技术;培养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的财会人员,提高合作社管理能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合作社人才队伍。

3.3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 在发展的基础上抓好规范和运作,具体要做到:完善内部运作机制。要通过健全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等,以保障操作运行的规范化。处理好服务与盈利的关系,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要引导多主体、多形式创办合作社。要继续发挥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和农村能人作用,鼓励有一定销售渠道、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一定资金实力和一定市场拓展能力的经纪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社,同时,要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好、干部素质较高的行政村,可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合作社,特别是要发挥村级集体组织的双带作用和区域优势,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乡镇全覆盖;要增强合作社自我提升能力。各专业合作社要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自身积累上下功夫,用足用活各级扶持政策,规范启用民间资金;促进合作,建立互助发展渠道。鼓励现有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实现共同发展。

3.4树立典型,确立发展方向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性合作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组合起来的。要健康发展,政府应正确引导和支持,不能强制、行政捏合,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動其发展,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带动更多的合作组织发展。

3.5认真落实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各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配合好、扶持好、引导好,确保各项扶持的政策落实到位。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投资或入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发展能力;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资源共享金,妥当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更高层次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中国汽车市场下一篇:美国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