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思考

2024-05-28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思考(精选12篇)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思考 第1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职德育课教学,思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通过调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行为, 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活动形式, 提升教学质量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旨在学生通过活动收获知识和能力, 以行为来引导和刺激学习兴趣, 学生在活动中能自主地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展示教材教学内容, 让课本、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从教学内容涉及到教学过程都应该围绕学生已拥有的知识技能,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这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线。将学生分成团队或小组开展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信息的搜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 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一切学习活动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2、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能力培养。

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选择内容和教学组织过程都应该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以刺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可通过活动的开展, 活动中培养学生在交往、沟通以及协作商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 依照展示技术的要求来展示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的成果, 并对对他们的成果进行鼓励性质的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自尊心以及成就感, 通过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全方面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3、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师生互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 具有实施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 行动导向教学法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 教师已不再是教学过程的讲授者。教师只控制教学过程, 不控制内容, 只控制主题, 不控制答案。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更多的是用脑、心、手、眼来共同参与学习。

4、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所用的活动方法是在培养能力基础上的职业活动方式。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通过学习的形式将活动所需相关知识相结合, 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学生不只是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 还能学习到团队性质的知识并注重过程中的设计和监控。教师为学生制造教学情境, 学生自己寻找所需教学资料, 研究教学内容, 并通过团队完成学习任务, 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的过程性。评价反馈活动结果要强调个性化, 不设立绝对的标准化评判, 鼓励创新思维。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解决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行动导向教学法使中职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大部分在中考、高考中失利, 带着挫败感来到中职学校。他们当中多数学生消极厌学。有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无非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几个动听的故事, 或者是讲几个典型的案例, 这样的授课内容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什么帮助。也有一些学生觉得授课内容脱离了他们的生活, 不想听。

2、行动导向教学法提倡的是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因为必须要动,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因材施教成为教学活动更为重要的目标。

3、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改变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满堂灌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展开。但是学生能否将听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结果就不得而知了。从满堂灌的结果来看, 教学计划是完成了, 但是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 学生即使背下整本书, 也没有实现德育课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培养。没有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失败, 是低效率的教学方法。

4、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德育课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 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德育课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或者学生的平时成绩来给出一个整体的学习评价。行动导向教学法采用的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它采取多元化、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去考核学生。学生自己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等。评价的内容也涉及多个方面。

行动导向教学法, 绝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它包括育人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学与管理模式转变、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等诸多方面。

行动导向教学法虽然有很多优点, 但绝非万能, 要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内容区别对待。中职教育注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培养的同时, 也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实现中职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吴一红.浅谈行动导向教学视野下的中职德育活动课构建[J].科教文汇2015.3.

[2]席庆荣.任凤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认识与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思考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渗透

近年来,通过学科德育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就学科德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学科德育研究模式初步建立。研究认为,通过学校德育主渠道,学科教学中德育模式的推进践行,可使素质教育从单一理念层面演绎为生动、多彩的教学实践,使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真正回归教育之“育人”的本真意义。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学科的德育渗透进行分析。

一、数学之史――知古明今,激励前行

一部数学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催生着人类的智慧,其间富含酸甜苦辣的滋味。比如,为了揭示无理数的存在,弘扬真理,希帕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迫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从“为天花板上的苍蝇定位”开始,笛卡尔经历了多年的钻研,发明了直角平面坐标系,建立起代数与几何间的“桥梁”;三次危机的化解有数学家们的前赴后继;几何原本的引入有徐光启的努力。

如:勾股定理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德育素材。课程设计中,由学科知识为主线,人文背景为辅助,交织呼应。如课中提到中国勾股三早:周髀算经记录勾三股四弦五的中国最早,九章算术发布直角三角形三边定量关系的最早,以及勾股方圆图注中以形政数的中国论证最早。这些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人文背景与学科知识相辅相成,旨在积淀学生们的一份中华情结。

二、数学之美――科学维度,向善立美

数学对世界秩序和内在结构的精确描述,使之成为美学四大中心建构(史诗、音乐、造型、数学)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数学中的美“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

一个无理数遵循极限的思想,可以完美地被有理数中的一组奇数 1、3、5⋯⋯规律组合地给出,对他而言这个公式犹如美丽的风景,简洁的形式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集合论中的悖论是对奇异美的追求,而公理化方法是数学抽象美的高层次显示。数学中的美有“美观”“美妙”“美好”“完美”四个层次。二次曲线等几何图形是美观,黄金分割是视觉的和谐和美妙,(公元前500 年,古希腊学者发现了“黄金”长方形,即长方形的长和宽之比为1.618 时,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这个比叫黄金比。胡夫金字塔、雅典的巴特家神殿、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这三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不同时期的建筑,不约而同地用到了黄金比例,成为传世之作,精美绝伦)。

数学带给人们的美远不止这直观的形式美。正如人的美不单在外表,更在内心一样,数学的深刻的本质的更加诱惑人的离奇古怪宽广无际的美却在于它内在奇妙结构的完美的和谐统一性。数学之美,美在恰当。这种简约朴实的美,正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的引导,足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审美情趣。

三、数学之悟――交融相生,涤荡心灵

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那么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大约是多少?备选答案有4个:10%、23%、38%、63%。经过十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大部分人都选了10%,少数人选了23%,极个别人选了38%,而最高的概率63%却被人冷落,无人问津。

老师没作任何评价,沉默片刻后,微笑着公布了正确答案: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照反复尝试100次来计算,那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63%。全班哗然,几乎震惊。一件事倘若反复尝试,它的成功率竟然由1%上升到不可思议的63%。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其实任何人成功之前,都会遇到许多的失意,甚至难以计数的失败。你选择了放弃,无疑就放弃了一个成功的机会,因为轰轰烈烈的成功之前的失败,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自古以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并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有锲而不舍、坚持到最后的勇气罢了。小小一道题,引发人生大道理。没有传教,但寄情于理,回味无穷。又如有效数字联系到英语million、billion;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的意境描述极限;用“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作为子集和交集的写照。数学教学中提炼生成性文化,穿越学科,彼此佐证,集聚哲理思辨。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渗透;德育素材;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08-01

所谓“德育渗透”是指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也就是说把知识内容与其承载的思想同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的熏陶,在饱食知识的同时品味思想的甘露。新课程要求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德育,将学校德育教育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我们教师不但要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视野更加开阔,而且要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一、教师自身素养是英语课堂教学德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其學习的楷模,道德的标杆,人生的导师,教师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先人扬雄在《法言·导行》中说道:“师者,人之楷模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在学生最重要的成长期,与其相处交流时间最长的是我们教师,教师的形象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影响着学生。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进取的精神等多方面的素养。

我们学校教学的天职是“教书”和“育人”,而“育人”是教育的最大使命,要“育人”必先育德。学校德育的组织实施需要教师去推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开放的教育思想,创新的教育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而不是机械地把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该做的事,这就违背了教育基本理念,也就不能有效推动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

二、立足教学内容是实施德育渗透的根本保证

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课堂教学内容是进行德育渗透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否则就可能使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从教材内容中去挖掘德育素材

我们现在新课程英语教材内容是很丰富的,主题涉及人文、社会、环境、体育等,这些内容都是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也是我们教师进行课堂德育的“原料”。如高中英语必修1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友谊”,探讨的是朋友和友谊的话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友谊的丰富内涵,懂得如何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懂得什么才是真真的朋友与友谊。这一单元的内容应该是非常适合我们教师去充分发挥的,现在我们许多学生对什么是真朋友,什么是真友谊这些问题是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的。

(二)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发散与深化

教学内容是我们进行课堂德育教育的基本材料,但并不是每篇的教材都能直接用来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挖掘。如高一英语必修2 第二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世界上的英语”,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了解,对当代语言,特别是英语发展趋势的了解。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可挖掘爱国主义这一德育教学点。语言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符号,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英语语言发展变化的探讨,我们可以引出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这一话题。现在国外学汉语的人是越来越多,我们的孔子学院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设立,孔子学院也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对外传播中华文明的良好平台。国外学汉语热折射出的是我国的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得到提高,这一事实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教学方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所运用的各种手段,我们教师都会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因为这样教学的效率就能达到最高。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达到最好。

(一)引导式

课堂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其中要做好引航员的职能,做到点到为止,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有形空间是有限的,但教学内容的空间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是无限的。我们教师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将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引向无限广阔的空间。

(二)互动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那种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现在是没有市场的,也是学生们最头痛的。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就某一话题进行相互间思想的交流,通过交流达到明辨是非,促进课堂德育教学。如高中英语必修1 第四单元中心话题是“地震”,教师可根据“汶川大地震”,引申出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等人物,就“范跑跑”该不该跑等话题与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的道理。

(三)讨论式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出一个讨论的主题,然后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如高中英语必修2 的第一单元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我们国家博物馆的一些文物照片,让学生知道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现在我们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国家的有些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国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还不够。然后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一个英国人威廉·林赛,在长城捡垃圾。再展示他的口号:Take nothing but photographs,leave nothing but footprints。通过图片和标语讲述威廉·林赛的事迹,让学生们的心灵有所触动。

总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紧紧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对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才能让学生的德、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hellocall.英语教学与德育整合. , 2006—5—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思考 第4篇

当代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了突出位置, 倡导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激励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造, 以推动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方法。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 教师较少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 更多的是教师主导式教学。如果教师讲的太多, 而学生参与的太少, 这反而会带给学生一种倦怠感, 注意力出现涣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听课、记笔记、回答问题之外会觉得“无事可做”。因此,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就显得格外重要。本人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在德育课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二、参与式教学的实践

参与式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以《哲学与人生》这门德育课教学为例, 我主要采用了学习任务驱动式、情景体验式、演讲辩论式、活动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具体做法是:

1.学习任务驱动式。这种参与形式适合那些需要讲练结合的教学内容。例如讲到《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时候, 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以及介绍了多种科学思维的方法。第二课时, 我采用学习任务驱动法号召大家来共同进行“思维训练”, 共同经历“头脑风暴”, 让学生明白思维不同办事效果不同, 明白以后出去工作要懂得集思广益, 团队协作。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我在课前制定好“德育分小组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上面有分组要求, 有不同类型的思维训练题, 各小组做完后进行互评和师评, 然后在班级选一位“发言人”上台讲解正确答案。

2.情景体验式。这种参与形式适合具有较多人物案例的教学内容。例如讲到《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的时候, 人际交往的原则之一就是真诚。我引入了人物案例“:李嘉诚的待客之道”。案例中, 李嘉诚在举行晚宴时, 有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比如, 在电梯口给每位客人发名片;在饭桌上用三种语言跟不同的客人交流;告别时与每一位客人握手等。这个时候,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自己演绎甚至改编李嘉诚与客人之间的交往细节, 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更深刻。

3.演讲、辩论形式。这种参与形式适合具有鲜明讨论话题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时, 可以设置辩论话题“: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又如讲到《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时, 可以设置演讲话题:“中学生上网利弊谈”等。这样在整个辩论或者演讲的过程之中, 不仅让真理越辩越明, 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教师要对每一次的辩论或者演讲要进行客观评价, 有时一句诙谐的语言, 就能引导方向, 控制全局。这时的课堂应该是宽松的、自由的, 学生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对个别偏激观点不能直接批评, 引导转移就好。

4.活动探究式。这种参与形式适合需要在课外进行探究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教学中, 我结合本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 (1) 调查居住小区的文明状况, 包括绿化带的保护、车棚车库的使用情况、室外乱堆物品情况。 (2) 公交车让座情况调查。 (3) 城市“牛皮癣一乱贴小广告”情况调查。 (4) 调查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用工要求等。学生经过调查分析, 形成书面报告, 各小组展示调查研究的成果。有了调查就有了发言权, 同学们对自己调查的所见所闻感受都不一样, 个个有话要说。

三、关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引进参与式教学法, 在课前要做好精心准备。根据“三贴近”原则, 备好学情很重要, 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表现和课堂反应。有的时候, 也可以“课后备课”, 在一些班级上课出现了一些问题之后及时改变思路, 在另外一些班级的上课中做出调整。

2.参与式教学应灵活穿插于教学之中, 参与形式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不能生搬硬套, 要事先评估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意义和成效。

3.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释疑归纳总结。学生参与活动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对学生困惑的问题, 教师应适当点拨, 不能在学生参与之后不管不问, 放任自流。

众所周知, 中职德育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准则、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思维的开拓、胆量的提高、口才的培养等, 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所以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自己发现不足去改正, 就能真正发挥德育课的功能。

摘要:德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积极实施参与式教学法, 让学生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应用,思考

参考文献

[1]金晓明, 叶利军.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2]王文娟.积极实施参与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2)

对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思考论文 第5篇

一、英语教学过程中负担的德育任务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也负担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教育的任务。人的观念态度都是和其道德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的。英语教学和德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英语学习的水平。

二、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的途径

1.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只有勤奋努力不畏艰难才能学好英语这门课程,而良好的学风和学生良好的品德状况是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养成良好的学风,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仔细认真,努力钻研,能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并且品质良好、虚心好学、永不自满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2.老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

老师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自身首先必须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自身的学习生活习惯必须良好,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才能起到表率的作用。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非常的强,并且非常喜欢模仿老师。由于英语这个科目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老师也是扮演了中西方文化桥梁的角色。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规范,必须尊重他国的民俗习惯,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感化,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3.环境必须和谐

想要更好的在英语课堂渗透德育,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德育环境。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必须让课堂充满尊重信任以及爱,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让课堂更加和谐民主。为了达到这种要求,老师必须转变思想,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学的氛围更加的和谐,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感情的熏陶,提高其品德素质。

4.活动的安排,在活动中进行德育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其进行交际和实践,老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一系列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老师还可以利用课堂中的对话部分让学生起来对话,在交际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互相关爱和礼貌文明,促进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

5.合理的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着德育的作用,老师应该合理的对教材进行利用和挖掘,深入的对教材进行研究,并且找到合适的办法将其和德育结合在一起,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说在讲到濒临灭绝的动物大熊猫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进行一定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养成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讲道德,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的养成。

三、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应该坚持的原则

1.德育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规划性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根据英语这门科目的特点进行,发掘教材和这门科目中的德育因素,绝对不能够使用说教的方式,这样不但效果不好,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会提高。老师在进行教学特别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的.时候,可以将德育思想渗透进去,把教学理念心理素质和自我的修养结合在一起,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

2.有实用性的特点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渗透德育内容,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渗透,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必须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才会有效果。德育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说明了德育的实用性。

3.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的办法,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暗示,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暗示不断地努力奋进。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和老师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从而激起学生和老师的共鸣。进行德育的工作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4.德育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

由于信息的发达,学生了解信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特别多,所以学生自身的见识要远远广于十年前的同龄人,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必须尊重学生,尽量不要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给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四、结语

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渗透,不是非常特意的进行,而是应该在控制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完成的基础上,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氛围的过程中进行,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进行德育渗透,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对象进行,这样效果才会良好。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思考 第6篇

笔者认为,要促进学生的转变,借助相关的思维工具尤为重要。比如,北京师范大学赵国庆博士在思维训练课程里设置了十种核心思考工具,如三维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换位分析法、目标分析法等等[1],这些都可有效借用在德育课上,帮助学生端正认识,激发动机,积极成长。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思想品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关尝试,收效明显。

一、运用换位分析法端正学习目的

所谓换位分析法(OPV),就是暂时放下自己的观点,把注意力引向问题所涉及的其他人,尝试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立场,从他人的角度来观看世界、分析问题。

例如,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不少同学学习不主动,总是要家长和老师监督催促,请你运用所学的思维工具分析“我们学习为了谁”?

图1中,学生运用换位分析法,分析了“我”的学习与他人的关系,从家长、老师、班级的立场分析了自己的学习状况可能会影响家长、老师的心情和面子,以及对自己的期望、家长老师教育的成就感等等,还会对班级的集体荣誉、学习风气造成影响。最后从自身角度分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有文化、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发现自己的天赋、将来的就业等。学生罗列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也折射出父母、老师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孩子们造成的无形压力。通过学生的分析,家长和老师可以针对诸如“不令家长丢脸”“为老师打响名声”等不当的学习目的进行引导,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压力。此外,通过分析,学生还对“为了谁学习”有了深入思考,从而对学习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运用三维分析法培养良好习惯

所谓三维分析法(PMI),就是理解对抗性思考与平行思考的含义,分析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有目的地检视观点正确与否,而不是马上接受或者拒绝,最后提出自己的创意点,合理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以下思考题:不少同学放学回家后,先玩然后做作业,或者边看电视或边QQ聊天边做作业,导致作业质量和速度都受影响。请你为他们制定一个课后自觉完成作业的规则。

图2中,学生对“先玩后做作业”的观点进行三维分析,并没有一边倒地否定“先玩后做作业”是不对的,而是很客观地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这与大多数家长、老师的想法可能不同。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先玩后做作业,作业速度会更快些、心情会更舒畅、身体变强壮,且白天玩比较安全,晚上外出活动不安全……等等。同时,学生也分析了“先玩后做作业”的种种弊端。根据分析,学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先玩后做作业其实也不错,但要有自控能力,不能长时间玩,而应当有规则约束等,并且提出了他们认定的几个规则,如:1.做作业时要专心,不拖拉,不能边想边做其他事。2.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免分散注意力,在必要时才能用来查资料。3.分配好作业时间,根据作业的表现和效率给自己合理的奖惩。4.明确知道不完成作业的后果。5.主观上要有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自律自觉性要高。6.在一个自己认为舒适的环境下做作业。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话很多孩子都会说,关键是怎么执行到位。我们认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如能认真分析,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当然,光制定规则远远不够,还需家长、老师的配合和激励,让孩子逐渐习惯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执行。

三、利用结果分析法学会明辨是非

所谓结果分析法,就是依据事情发生后的不同时段考虑直接的或近期、中期和长远的结果。尽可能预估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以便从一开始就做出更好的判断、决定或者行动。

例如,我们设计了分析青少年吸毒危害的作业:青少年意志力相对薄弱,容易被犯罪分子诱骗吸毒,试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危害。

学生通过生活中听到的案例,或者在报纸上看到的新闻,以及网络搜索结果,对青少年吸毒的后果进行了细致分析,最后明白了吸毒会直接导致身体受伤害,心理畸变,造成师长担忧,影响学习成绩,失去朋友,因违法而受到处分,染上毒瘾后无法正常学习或为了吸毒而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导致家庭破碎、失去美好的人生乃至丧失生命等。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对问题的认真分析,认清了吸毒的危害性,有效提高了他们对毒品的防范意识。

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经常可以用到结果分析法,因为小学生的认知不成熟,他们犯错大部分是因为外部因素的驱使,而不是主观所愿。因此,可能性分析能让学生认识到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从而明辨是非善恶,明晓事理,并逐渐学会对自己行为的有效约束。

四、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时间管理

思维导图除了可以用来对知识进行整理,还可用来进行时间管理,帮助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比如,我们设计了以下作业: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放学后或者周末假日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把作业做完。请你帮助这些同学制定一份假日安排计划,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

学生不懂得管理时间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作业拖延、先玩后做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其实与家长大有关系。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得更多,往往会在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又给他们额外增加其他作业,或者给他们报兴趣学习班,导致孩子感到前路漫漫看不到尽头,如此就唯有采取拖延战法或耍赖战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去玩了再说。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做好时间管理(如图4所示),合理分配好自己的时间,该做作业时就认真做作业,该休息时就充分休息,如此劳逸结合,学习和玩耍皆有兼顾,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愉悦了身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维持长久,学习热情也能时时迸发。尤其是,当孩子心中有了对学习和做事情的计划,他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而且每完成一项任务就会有深深的成就感,进而激励自己不断完成目标,朝着理想稳步向前。

应该说,学生的许多问题,都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更可能是思维习惯和行为定势问题,因而运用思维训练中的核心思考工具,联系生活事实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往往能找到很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使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思维习惯和本能的反射行为,进而内省、自律,建塑高尚的品格。

参考文献:

[1]赵国庆.小学思维训练:八大思维图示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沧联小学

广东广州 5107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思考 第7篇

那么, 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从实践中看, 主要是这几方面:

一、常规教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助于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正确地开关机, 不乱删改系统文件, 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刚开学就强调。比如:进入微机室应该穿戴鞋套;保持卫生:不乱扔杂物;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 不乱窜座位;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爱护计算机:硬盘指示灯亮时不要强制关机, 以免划伤硬盘, 清理显示器要使用软布轻擦, 以免损伤保护膜, 进微机室前要清理身上的灰尘, 减少灰尘对微机的损害。这些内容有的属于文明礼仪, 是各学科、各专业教室都应该遵守的常规内容, 只要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能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 才能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

二、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学科教育都必须进行的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 更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计算机的发明中, 我们不仅要知道1846年美国宾悉法尼亚大学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 更应该知道计算机的计数方法二进制, 在我国古代《周易》中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如果不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也许第一台计算机会在我们国家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很快, 最近, 我国已经研发出“龙芯”, 其处理速度已经接近奔腾三的水平, 相信不用太长时间, 我国自行研制的计算机芯片就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了。而这需要下一代人的努力研究才能够做到。在软件的开发方面, 从Windows系统的开发及使用, 到办公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启发学生努力学习, 争取将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

三、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新课程改革中尤其重视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细要》指出:合作学习指学生之间相帮助, 在小组学习中发挥各自的长处,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把学生分为学习小组, 并任命组长, 让操作能力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让操作能力高的学生帮助操作能力低的学生。

特别是在学习新课后的实践过程中, 例如:布置学生做电子报刊、制作网站等内容时, 可以按小组分配任务,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脑作品制作。如果单凭个人制作作品, 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而小组合作, 则可以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 分工合作, 团结互助, 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在完成作品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网络交流培养网络道德

网络交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交际方式。在网络交流过程中, 要遵守网络道德, 要有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 要明确网络的另一端是与自己同样具有生命和思想的“人”, 而不是“动物”, 网络交流同样要遵守法律, 讲究文明, 特别是要尊重他人。

现在有不少人在网络交流中出现了不文明行为和语言, 玷污了互联网“自由、共享”的精神实质。“自由”, 不是放任, 自由不是随便, 在网络世界也要尊重他人。在上网时应该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要能够鉴别对自己学习和工作有用的信息, 屏弊那些垃圾信息, 这是信息时代最起码的信息素养。

总之,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 在教学方式上, 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适时进行, 在教学中, 不能因为学生的喜好而听之任之, 不能因为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中受到“冷落”, 而忽视德育教育。特别是当学生迷恋于游戏, 迷恋于上网聊天的时候, 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这样才是为学生的将来负责,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也是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阐述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从实践中总结出信息技术教育必需进行德育渗透, 渗透的方法和途径要寓教学之中。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育,德育

参考文献

[1]吕品, 吴文虎, 杨邵梅, 赵书阳, 王虹, 等.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 (上)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1]吕品, 吴文虎, 杨邵梅, 赵书阳, 王虹, 等.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 (上)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2003,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2003, 2.

[3]教基[2000]35号文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Z][3]教基[2000]35号文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Z]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思考 第8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德育活动,思考,实践

近年来,我校承担了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并在全校广泛深入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科学规划,促进诵读活动的常态化

1.明确活动的职责分工 。

首先,我们成立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每一名领导小组成员相应的职责, 对整个诵读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

其次,我们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列入学校德育计划,制定切合实际的活动方案,要求全体师生人人参与,语文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 并定期督促检查,将检查情况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以及学生的综合测评,以保证活动落到实处。

2.明确活动的具体内容 。

活动方案遵循“与教材相配合,与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与运用相促进” 的原则,将诵读内容明确为四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文;二是课程标准推荐的初中生必读、必背的古诗文;三是我校自选的与道德培养相关的唐诗宋词、经典文言文等;四是乡土文学作品,如秦少游诗词等。

3.明确活动的总体安排 。

根据诵读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我校组织语文教师编写了三本校本教材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分别对应三个年级的学生。其中,每本教材均分为 “爱国篇”“礼仪篇”“道德篇”“家乡篇”四个部分,精心筛选含有相关德育内容的古诗文章句, 由教师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努力实现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优化形式,提升诵读活动的有效性

1.利用好学校的每一处角落 。

我们充分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例如,我们在校园一角设计了优美的诗词长廊,在教学楼大厅和过道上展示励志、勤学的古诗词,并且,教学楼的楼层文化与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保持一致。

我们还要求各个班级在布置教室时也必须体现经典诵读的特色。例如,每期黑板报可以开设《诗海拾贝》《名著品读》之类的栏目;各班都要配置书橱,以方便学生展示、交流经典名著; 教室的墙壁上可以张贴师生自作的诗文画等。 这样,教室就被打造成了文化教室、诗画教室、 德育教室,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利用好教育的每一个时机 。

我们要求每班每周都要开设一节专门的诵读指导课,对学生的诵读能力进行培养;每天的早读课上要安排10分钟时间诵读经典,由语文教师负责落实当天的诵读任务;每节语文课上要有“三分钟小演讲”环节,由学生轮流讲诵经典名句,这也是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中华经典的热情。

此外,我校每年都举办校园读书节,开展经典诗文课本剧、情景剧汇报演出,经典故事演讲比赛,经典诵读征文大赛等活动。每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们都围绕“我们的节日与经典诵读”这一主题开展手抄报、黑板报、绘画、主题班会、朗诵会等评比展示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感悟与理解,弘扬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 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

3.利用好活动的每一种途径 。

我们在校刊《甓湖浪花》上专门开辟了《古诗赏析》和《走近名著》栏目。校刊虽小,但它是师生精神的家园,将经典诵读活动的成果展示在校刊上,是学校精神财富的宝贵积累。

我们的校园广播每天都要播放一两首配乐朗诵的古诗词,这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古诗词的朗诵方法,更好地加以感悟,从而积极主动地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并自觉地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此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向学生大力推荐优质的网络资源,有效地拓宽了经典诵读的途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没有忘记对学生加以引导,以免他们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三、注重互动,延伸诵读活动的参与面

1.注重教师培训 ,实现师生互动 。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理应成为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只有让“经典的东西”首先融入教师的内心世界,学生才能真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为此,我们通过研讨、沙龙、论坛等活动,努力打造一支经典诵读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的经典诵读水平和讲解水平。 我们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探索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典诵读教学能力。

为鼓励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我校每学年都要制订教师读书计划,免费发给教师相关的经典著作,使它们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常备、必读之书。我们相信,通过学习经典,教师将能够体会其中的教育智慧,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经典诵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推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注重家长引导 ,实现家校互动 。

初中学生每星期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为了实现经典诵读由校内到校外的延伸,我校将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每学期组织一次“经典文化进家庭”亲子诵读观摩活动, 欢迎家长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让学生将学到的经典以表演的形式与家长分享。

我们的语文教师还会定期利用“校讯通”发信息告知家长每一阶段的诵读计划,提醒他们支持、督促孩子诵读,同时鼓励家长参与。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书香家庭”评比,以此推进家庭诵读经典活动的有效开展,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弘扬了家庭美德,促进了家庭和谐。

3.注重创建平台 ,实现多元互动 。

结合高邮市创建“江苏省诗词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契机,我校积极开展“以诗养德”道德教育活动,将古诗词诵读贯穿学校德育始终。 学生在接受中华古诗词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汲取了德育养分,逐渐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信念,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也得到了增强。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思考与探索 第9篇

一、当好“心理医生”, 因人施教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也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

1.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 与学生交朋友, 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谈话注意委婉的语言艺术。个别谈心, 十分注意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异及同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要讲究语言艺术, 力求做到鲜明、生动、准确, 有逻辑性、知识性和感染力。

2. 循循善诱

我曾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色彩, 不论其美丑, 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 不论其大小, 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 不论其清浊, 故大海浩瀚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教师之责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作为班主任, 我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理解、宽容、自信的环境中长大。

二、精心策划主题班队会

主题班队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 寓教于乐, 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又能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我注意主题班队会内容的选择, 内容既要丰富, 又要符合学生实际, 这样的主题班队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我从来都把我教的班级, 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老师, 还是学生, 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 要想家庭兴旺, 必须大家努力。在班里我举行了感恩教育。利用母亲节和感恩节, 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一篇《学会感恩》文章, 及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我们的父母, 我们的老师, 我们的朋友, 我们自己。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在黑板的右边我写下了“学习用心, 拼尽全心, 无愧于心, 回报爱心”的语句, 以此鼓励同学们。

三、放下架子, 主动接近学生

要了解学生, 确立学生主人翁的地位。教师应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为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行为的主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一被激发, 他们就会自觉地要求学习, 自然地要求上进, 能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展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为学生,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因而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走出办公室, 融入学生之中, 了解学生, 熟悉学生, 主动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 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的过程中, 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 才能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四、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 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 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 只有全班学生参与制定, 才有真正的集体目标, 才能把班集体建设作为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事情, 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被调动起来, 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来。这样, 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2. 发挥班干部的核心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学生集体能否形成往往取决于能否形成一支为班集体成员所信服所拥护的班干部和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一批积极分子。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3. 必须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只有细致入微, 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 但是, 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并不是独断专行, 还应充分发挥民主。我们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 创设各种表现机会, 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 民主意识得到培养, 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这样, 才能真正的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使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五、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 特别是班主任, 我们要做到为人师表, 爱护和关心学生, 以自己的言行和品德去感化学生, 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 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 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 一吐为快, 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 有喜、怒、哀、乐。因此, 我们应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 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 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总之,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耐心的工作, 可我却乐在其中。“一份耕耘, 就有一份收获”, 当我看到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 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 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 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摘要: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以科学、合理的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 从而形成健康、正确的道德观, 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获得健康的发展。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思考 第10篇

一、中职德育教学现状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本身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使用的仍是“成人化的标准, 知识化的形式, 课堂化的模式”的教学方式。以这种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课堂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 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所讲的事例仍然是以古代、名人、伟人的事例多, 很少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内容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和实效性, 等等。

近年来, 许多学校都在大力地建设校园网络中心, 在信息化方面花费了很多的精力, 积极地建设信息技术环境, 投资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等硬件环境, 同时也在积极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但是有了条件, 许多教师却缺乏相关的知识, 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浪费了许多的教学资源。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方法。在德育课中则更应该有效地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便于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而实现内容的整合。进行内容的整合主要是为了将课本中各种“偏, 难, 旧”的知识融合到现实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帮助学生从这些内容中学习到对自身有用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声、视频等效果, 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观察和思考。例如在讲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 我为学生播放玉米、水稻、白菜等各种农作物的图片及其生长周期视频, 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农作物, 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进而得到结论:“矛盾着的事物各不相同, 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农作物的共同特点,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农作物存在着共同特性, 这些共同特性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农作物之中, 进一步得到结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灵、现象也皆如此, 从而得出最终结论———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

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的不断深入, 德育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加深加难,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变得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德育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现到学生眼前, 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做几个Flash短片:一片森林开始拥有很多的大树, 但是后来被一棵一棵地砍倒, 树木砍倒之后却没有人种上, 最后森林被砍光, 土地变成沙漠;一条有许多鱼的小河, 在河的上游建造了一家工厂, 工厂向河中排放污水, 水中的鱼还能活下去, 后来又在河边建造了许多工厂, 水中的活鱼随着工厂的增多而不断地减少, 最后变成一条没有鱼的河流;一个人折筷子, 开始一根, 很容易折断, 随着筷子的增多, 那个人想折断筷子变得很困难, 到最后则不能够折断一捆筷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原因, 在适当的时候加以阐述, 但主要仍然由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由于这些例子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主动地思考。这些例子涉及了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虽然作为阐述“量变”与“质变”关系的例子有一些牵强, 但是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 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小结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作用, 除上面所说的外, 还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 为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处理好“人”和“技术”的关系, 否则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和经济前进的脚步。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为自己的工作服务是每一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现代教育中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南永新.关于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1) :49-50.

[2]邬宪伟, 张勤.突破与传承——提高中职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5) :54-57.

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观念;心理;素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意义

初中历史是对学生实施理想观教育、培养良好情操、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虽然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直接,但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1.帮助学生树立是非观,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历史人物中的忠奸善恶,历史事件对历史的正负作用,哪个是正能量,历史教材交代得很清楚。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学生形成优良道德行为奠基。

2.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文化知识,还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历史教育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基。

二、初中历史教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尽管历史教材中有不容忽视的德育因素,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教育而对德育不管不顾,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充斥着社会,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被忽视和淡化,处

于一种尴尬境地。

1.教学目标的制订,主要考虑升学率,以成绩衡量教学得失,衡量教师业绩。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重要的人文教育理念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2.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缺乏艺术性,知识传授和德育两张皮,将历史知识牵强附会地德育化,或者无休止地说教,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学生多有怨言,长此以往,索然无味,厌学怕学。

三、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思考

目前,新课程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人格作为重要课题,历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上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历史教育的德育作用充分发挥。

1.提高教师实施德育的认识。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应该重新认识和诠释,把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德育健康人格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定期听课、研讨、培训、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多了解历史教学的前沿理论,多掌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艺术性。教师要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不能只顾知识传授不顾孩子成长,要深刻领会德育的重要性,在高效完成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

2.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历史教师的良好德育形象是学生的楷模,鲁迅先生描写他的老师藤野先生,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中的老师形象,之所以感人,给这些文化大师带来终生影响,主要还是在于他们身上闪烁的德育光芒,人格的光辉。历史教师应当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注意言谈举止,注重职业操守。

3.加强教学方法的传授,学生爱上哪个学科,一是受学科性质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本身的影响。如果我们总是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总是使用灌注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首先厌倦老师,继而会厌倦学科。历史教育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教师要注意总结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与现实结合,引起兴趣。

4.在探究学习中加强德育。新课程理念提出探究式学习,将问题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探索,找到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历史事件的评判正好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看法,促进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比如,我们讲解岳飞抗金内容,先让学生共同温习著名的《满江红》,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陈词中感受英雄气概,然后根据听过的评书《岳飞传》及岳母刺字等故事感受岳母教子有方,岳母的爱国情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都体现出了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学生被岳飞的故事和精神感动着,然后抛出问题: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有的认为岳飞抗击金国的侵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有的质疑,金国和北宋都属于中华民族,民族内部的矛盾,不能看作民族英雄,而且岳飞的抗金阻止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还有的认为北宋皇帝腐朽无能,北宋已经穷途末路,没必要为北宋卖命,岳飞不值得赞扬。探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深入钻研的精神,训练了多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生的德育关乎他们的未来,直接影响他们走向社会及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程的理念,理应引起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青少年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历史教师要认清形势,勇于承担,发挥学科优势,增强德育工作责任心,讲究方法,取得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思考 第12篇

(一)思想认识方面

近些年来,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市场经济、网络技术给他们的生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思想方面,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他们思想活跃,善于创新,追求潮流、时尚,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为人处事方面急功近利,心态浮躁。

(二)生活方面

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以快乐作为生活的标准,甚至存在“生活不快乐宁可放弃”的极端思想。面对家庭环境及教育,存在“依赖”和“独立”的矛盾,他们强调个人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但受限于自身的生活能力,使得他们在经济上、日常事务上对家庭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三)学习方面

面对当前的就业、择业、生活方面等各种压力,应用型院校的大学生主观上“非常想学”,但因大学学习的方法、环境不同于高中阶段,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学习的局面。大学教育,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教育,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动手”非常重要。从“被监督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开放式学习”,部分学生难免会出现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理想、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局面。

(四)心理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衣食无忧,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他们心理素质低下,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

二、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育工作现状

其一:德育师资职业水平下降,德育实效整体较低

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学生规模急剧增加,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师资日益紧缺,加上高校教师在学历、科研、职称等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忽略了职业水平的提高。有些年青“两课”教师,他们知识相对贫乏、教学经验不足、能力较弱,只能采取陈旧的思维方式、理念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他们缺乏对德育工作的深入研究,不善于启发学生,无法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心对心地交流,工作缺乏耐心、恒心。有的德育教师治学不严谨,不深入钻研教材,凭主观想法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不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些老师缺乏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水平低,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第二职业上,无法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些现象的存在,势必影响高校德育工作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二: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误区,成为德育工作的难点

近些年以来,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需求越来越多,缺口非常大。但受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界尤其是高校师生普遍存在“重白领、轻蓝领”的人才观念,高等院校一定程度上也“重学术轻技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社会各界很自然地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认为是低层次、低水平的人才。同时,部分即将面临转型的本科院校,他们也认为应用技术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高中的事情。这一认识的误区,势必影响相关院校的教风、学风,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从观念上改变这一认识偏见,成为相应院校德育工作的难点。

三、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育问题的措施

(一)学校方面: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认识,强调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德育问题,关键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学校要把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高校德育工作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教职员工的参与程度以及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思想,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受传统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两课”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在课程设置、组织安排、人员配备、体制结构等方面都相互独立,所以,多数人错误认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这条线的任务和职责,而专业技术课程教师只负责专业教育。

(二)社会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良好的德育教育,离不开文明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德育工作融入到社会环境中,把高校德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转化为社会行为,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各方的作用,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形成高校德育教育的强大合力。

(三)家庭方面:基础教育,培养子女基本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古人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堂,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青年学生崇高道德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最原始的,具有启蒙性、全面性、熏陶性的特点,其作用也是最深远、最持久的。比如,家庭的经济状况、人文氛围、交际范围、所处的社会区域、家庭成员的职业、学历、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德育教育的态度、认知情况,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德育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家庭成员自身素质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职称,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在小孩教育方面态度开明,关心小孩的成长,经常鼓励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乐于助人、不怕失败,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给予经济和时间上的帮助,这些家庭的青年学生社会意识、公德观念、道德意识都比较强。

(四)学生自身方面:正确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本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是德育教育的学习和实践者,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青年大学生要端正思想,正确认识高校德育工作;要认真学习“两课”重要理论思想,并努力进行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育观;要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生存发展能力,包括认知德育、情投德育、意识德育、行为德育。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

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其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基本功能、科学方法,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2015,(10).

[2]刘国钦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3]左海静.试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德育教育对策[J].职教时空,2012,(11).

[4]罗志锋,刘平礼,李年银.高校学生道德问题与高校德育工作[J].教书育人,2015,(3).

[5]张伟强.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

[6]曹有光.当前高校德育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江苏高教,2011,(1).

[7]廖礼平,廖敏霞.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2014,(10).

[8]蒋礼文,彭万勇.构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德育创新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9]彭焕才.商科应用型人才德育创新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

[10]陈雷,欧阳丹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当代青年研究,2014,(11).

上一篇:创生教学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