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影响范文

2024-06-22

人体影响范文(精选12篇)

人体影响 第1篇

污染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在短时间内造成机体损害, 出现临床症状, 造成急性中毒。引起急性中毒的污染物有细菌及其毒素、霉菌及其毒素和化学毒物。

慢性毒性

食物被某些有害物质污染, 其含量虽少, 但由于长期持续不断地摄入体内并且在体内蓄积, 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引起机体损害, 表现出各种各样慢性中毒症状, 如慢性铅中毒、慢性汞中毒、慢性镉中毒等。无论对儿童还是成年人, 都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造成周身乏力、尿汞含量增高以及生长迟缓、不孕、流产等生育功能障碍。

致畸、致癌、致突变

某些食品污染物通过孕妇作用于胚胎, 使之在发育期中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不能正常进行, 出现畸胎, 甚至死胎, 或者使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增殖的细胞发生不正常增殖。

引起致畸的物质有滴滴涕 (DDT) 、五氯酚钠、西维因等农药, 黄曲霉毒素Bl也可致畸。化学物质和其他物理因素或生物因素在机体内可引起癌肿生长作用。

目前, 怀疑或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有数百种, 其中90%以上是化学因素, 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多环芳烃以及砷、镉、镍、铅等因素, 与饮食有关的占35%。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2篇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自吸烟时所产生的烟气。烟气化学成份倾为复杂,约有5000余种。依据烟气对人体的影响,可将烟气分为三类:

1.刺激性化合物主要有氰化氢、甲醛、丙烯醛等。

2.全身性有害毒物,如酚类、酮类、醇类、酸类和胺类等。引起全身性反应最典型、最突出的是尼古丁、CO和烟碱。

3.致癌物质在烟气中也有多种,如苯[a]并芘、苯并[a]蒽等称为引发剂,即具有直接致癌作用,有的能促进癌症发生的化合物称为协同剂或促癌剂,其中有芘、甲基芘等。

吸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烟气中的多种化学成份和物质,经肺吸入体内后产生各种生理效应。血液O2在体内输送除少量物理溶解外,其总量98%左右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血红蛋白氧亲和力比CO亲和力要小200~300倍。科恩(Cohen)等人对191名不吸烟者和462名吸烟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测定,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值,不吸烟者为1.1%,吸烟者为4.8%。这种碳氧血红蛋白及血中游离CO含量增加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应的重要原因。对10名冠心病人通过导管取样进行吸烟对冠状动脉窦、动脉和静脉血氧分压影响实验研究发现,每次吸烟能立即引起氧分压下降,且下降数值与吸烟量平行,每次吸烟30min后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尼古丁不是血液中正常成分。吸烟者血液中尼古丁及其代谢产物可铁丁含量随吸烟量增加而上升,最高者每百毫升血浆含量分别为35.2和313~331.8ng。烟气中尼古丁吸收入血会给生理功能尤其是心血管功能带来有害影响。

吸烟可使吸烟者白细胞增加。1940年有报导350名吸烟者吸1~3支烟后,多数人表现为暂时性白细胞增加。1973年(Friedman)等进一步证实,吸烟引起白细胞增加是一种持续性表现,在4年间对86488人白细胞数测定结果,白细胞平均值,不吸烟者为7200个/mm3,吸烟者为8400个/mm3,后者比前者高179%。另外吸烟者吸烟数量对白细胞增加程度有明显影响。吸烟量多白细胞增加也多。吸烟者白细胞数增加可能是吸烟后所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结果,也可能是尼古丁刺激肾上腺髓质和皮质,使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白细胞增加。

心血管吸烟后血中尼古丁含量增加刺激主动脉和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引起动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暂时反射性上升,心率增高,但未见心输出量增加。研究后发现吸烟后血压增高和心率加快实际上是机体对吸烟后每博出量减少作出的应激反应。吸烟后血液中血小板粘滞度增加;碳氧血红蛋白量增加,减少了心肌氧供应;同时烟碱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了代谢水水平,需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上述综合因素作用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是促使心肌梗塞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罗杰斯(Rogers)等人分别对117名平均年龄为60.5岁不吸烟者和75名平均年龄为64.7岁的吸烟者测定了脑血流,结果显示吸烟者脑血流均比不吸烟者少,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减少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及糖尿病人更易引起中风提供了依据。

肺多数测定表明,长期吸烟可使肺活量下降,加强呼出气量减少。博斯(Boss)等人检了2000名正常人肺活量及1秒钟加强呼出气量(指从吸气末开始以最大力气最快速度呼气时第一秒钟内呼出的气量)。吸烟量不大,时间不长者肺活量与同龄不吸烟者接近,吸烟多而时间长者比不吸烟者减少0.1~0.3L。同样1秒钟加强呼出气量,轻度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无明显下降,重度吸烟者与同龄不吸烟者相比下降0.17~0.28L。

大脑吸烟时CO对大脑功能有明显影响。吸入低浓度CO,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只有2%~3%时即可引起时间判断能力降低,4%时可使对光敏感度降低,5%时可导致心算作业成绩下降。烟气中CO含量在4%以上,而吸烟较多者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5.7%,甚至更多。吸烟不仅能使人降低对缺氧的耐力,而且会缩短缺氧引起的有效意识时间,使人反应下降。

烟碱90%在肺内吸收入血后,6秒钟到达大脑产生作用。烟碱能使吸烟者神经冲动发生紊乱,烟碱小剂量时使神经节细胞兴奋。大剂量时使神经节细胞先兴奋后迅速转入麻痹,烟碱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双相作用,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先有短暂兴奋作用,但随后带来的麻痹作用更为持久,并可使大脑皮质机能减退或紊乱。长期吸烟使大脑皮层经常处于麻痹状态,加上CO使大脑组织常处于缺氧状态,影响脑的高级功能。

生长发育在生长发育时期,吸烟时烟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最易对其造成损害。血液中CO和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影响机体生物氧化过程和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不能增加甚至下降;吸烟影响肺功能,使肺活量不能增加或增加很少;烟气中有害物质,破坏体内酶反应,推迟少女月经来潮,导致月经紊乱和痛经。吸烟对脑的高级功能影响更大,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衰退,思考问题迟钝,易使人感到疲劳,经常头昏、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影响食欲和生长发育。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相当数量在不足13岁时开始吸烟,且吸烟人数有上升趋势。另有调查表明,吸烟学生病假率,住院日,缺课率都显著高于不吸烟学生,吸烟学生学习成绩则显著低于不吸烟学生。

吸烟与疾病

目前我国每年有334.5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吸烟能导致肺癌、喉癌、口腔癌、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另外食道癌、膀胱癌、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也与吸烟有密切关系。吸烟者得病机会多,得病后死亡率高,吸烟者因病而死亡比不吸烟者多70%,吸烟者的寿命比不吸烟者短。

癌症动物实验证明,烟气中不少致癌物质可致癌。将所收集烟气大部分有机物质溶解于丙酮液中,用此溶液每星期给小鼠皮肤涂抹3次,结果59%的小鼠皮肤出现乳头瘤。其中44%发展为皮肤癌,而对照实验无任何异常情况。

各种与吸烟有关的癌症中。肺癌尤为典型。向大白鼠气管内注入10次浓度很低的苯[a]并芘溶液,只要注量达到0.1mg,即有14%大白鼠出现肿瘤,且其寿命缩短1.4个月。奥尔巴赫(Auerbach1970)在狗气管中造瘘,使狗每天吸入一定量的烟气,经29个月时间,出现典型肺气管鳞状细胞癌。吸烟者易患肺癌,吸烟量越多,发病率越高,死亡率也增加。不吸烟者每10万人每年只有10人因肺癌死亡,而每吸1~14支、15~24支和24支以上者,其因肺癌死亡人数分别为78人、127人和251人。烟龄越长,其因肺癌死亡者越多。

烟草中含有的多种放射线同位素也可致肺癌。烟草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来自土壤、化肥和空气,随吸烟烟气进入体内,留存在肺、肾、胰、性腺和骨髓,造成内照射致癌,尤其是肺癌。含铅

210、钋

210、铋210放射性同位素的不溶性颗粒在肺部沉积,放出α射线具有很强电离能力,直接或间接破坏细胞中DNA和RNA结构,在其它化学因素共同作用下,使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

由于吸烟引起的多种癌症中,喉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大6~13倍;口腔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2~17倍。吸烟还与膀胱癌、胰癌、胃癌有关,如吸烟者患膀胱癌的相对危险性就比不吸烟者高1~2倍。

呼吸系统疾病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比不吸烟者为高。利亚尔(Liand)等人曾对各种职业共899人进行凋查,咳嗽、咳痰等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男性吸烟者占25.8%,不吸烟者占11.3%,吸烟者发病率的相对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大1.3倍。女性吸烟者发病率为26.5%,不吸烟者只有8.1%,其相对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大3.3倍。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大4.5~11.3倍,吸烟量增加,死亡率明显增加。

烟气中刺激性化学成份破坏肺的清除异物机能和免疫功能。吸烟者肺组织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变。电镜观察烟气对人体和动物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细胞游离表面纤毛脱落,残存纤毛变短、变粗以至呈气球状。细胞内溶解酶体数目增多,细胞器受到破坏损伤。另外烟气可使肺组织各种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受到抑制和破坏。

长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其肺细支气管和肺泡过度充气,肺容积过度增大,导致肺气肿。吸烟引起肺气肿是在慢性支气管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大量吸烟才能达到这一程度,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极差。吸烟能降低肺部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因而可促进肺炎和肺结核发生。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滋养心脏的冠状动脉主要因器质性病变导致供血不足所引起。冠心病死亡者中,吸烟者居多。吸烟量越多,因冠心病死亡率越高,年龄较低者尤为如此。根据950人中58名冠心病患者吸烟情况及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结果,吸烟量增加,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对10名冠心病人做运动负荷实验并吸入低浓度CO,结果显示,和不吸CO比较,随着所吸CO浓度提高,心绞痛开始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

气象要素影响人体健康 第3篇

气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气温是对人体影响最敏感的气象要素之一,对人体体温的调节起着主要作用。通常,19~24℃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

冬季,当一次强寒潮来临时,气温可急剧降低10℃以上。凛冽、强劲的寒风更增加了寒冷感,彻骨的刺激,加之空气干燥。容易引发感冒和呼吸道及肺气肿等疾病,还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关节炎等。

当气温降至0℃以下,人们进行室外活动时,手、脚、耳朵及脸部等外露部分很容易生冻疮。

夏季,如果在33℃环境中工作2小时以上。人体“空调”——汗腺就开始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散发积蓄的体温。当气温达到38℃,人体通过汗腺排汗已难以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器官需急促“喘气”来呼出热量,心脏也要加快速度工作,这时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病理现象,俗称“中暑”。严重的还可以致人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气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称为气压。常用水银气压表或空盒气压表来测量。单位为帕(Pa)。据推算,大气对人体施加的压力相当于15.5~20千克,这个压力能被人体内压力所平衡,所以,平时人们感觉不出来,但短时间内气压改变很大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气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方面气压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通常情况下,人体对气压的变化能够适应,但如果在短时间内气压改变很大,人体就无法适应了,“高山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登山活动中,由于气压随高度而降低,人体肺部内氧气含量急速降低,血液中血氧过少,从而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现象。因肌体,尤其是脑部缺氧,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发生肺水肿,甚至昏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高山反应”。

心理方面在低气压的环境中,人体内压力与大气压失去平衡,会产生压抑情绪使自律神经趋向紧张,大量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急促等症状。同时,皮质醇被分解,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血管易发生梗死。例如,在夏季的阴雨天气里,由于气压低,人们会感到抑郁不安,表现出易激动或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现象。

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湿度是指空气的干湿程度,即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的物理量。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程度,用相对湿度百分比来表示。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百分比值。

空气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与气温有直接关系。当气温适中时,空气湿度的变化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非常小,而在高温或低温的环境里,人体对湿度非常敏感。夏季,湿度增大,水汽趋向饱和时,会抑制人体散热功能的发挥,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和烦躁。当湿度达到80%以上时,人就会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人体感觉亦极度难受,很容易发生中暑现象。例如,相对湿度在85%且气温在30℃时,人们易患头痛、溃疡及皮疹等疾病;相对湿度在50%且气温在38℃以上,眩晕、酸痛、腰痛、抽筋、视觉障碍等症状均有所增加。调查的结果发现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时,工作事故增加约30%。

冬季,湿度增大时,则会使热传导加快约20倍,使人感觉更加阴冷。关节炎患者由于无法适应强烈的降温,会导致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剧。当湿度为50%以下时,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因此,在秋冬季干冷空气侵入时,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病症。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人体适宜的相对湿度为:夏季室温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冬季室温18℃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工作效率会提高。

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风是空气的流动现象。气象学中常指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它是一个矢量,用风向和风速表示。一般风速达到0.5米/秒时,开始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和主观感觉。人的冷暖感觉除了气温原因外,风速大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风作用于人的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低于体表温度时,气流产生散热效果,当气温高于体表温度时,可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风速加大,空气与人体之间的对流加强,从而使人体加热;风速加大,气流使人体表面蒸发力加大,从而提高了人体散热率。

其次,风能影响人体的冷暖感觉。风速不同,使人的冷暖感觉也不同。这是因为人的体温一般稳定在36~37℃之间,静风或风速较小时,人体与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过度层。当风速大的时候,人体周围的空气层便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将热量带走。因此,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就越多。当气温较高时,热风还会升高皮肤的温度,并使汗腺蒸发加强,使水分大量丧失,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容易中暑生病。

太阳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太阳辐射也称日射,通常指太阳向周围空间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太阳辐射是预防疾病,增进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自然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它对人体健康产生良好的作用。某些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均要利用太阳辐射进行治疗,称为日光疗法。但太阳辐射过多、过强,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可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皮肤病等。在夏季当太阳辐射过强时,会使人发热烦渴,胸闷呕吐,还可引起日晒性皮炎,皮肤红斑等,同时,对眼睛的伤害也很大。因此,进入夏季,当日照时间较长,太阳辐射较强时,要注意防晒。

疲劳恢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4篇

现在的都市人, 要面对很多的竞争和压力, 工作强度也很高, 所以疲劳就常会在不经意间来到你的身边。不同性质的疲劳, 应采取不同的休息方式来消除, 否则就不会渐小, 甚至还有可能使原来的疲劳加重, 影响健康。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 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的恢复。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 积累起来就会过度疲劳, 不利于身体锻炼, 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而即使有效地消除运动型疲劳显得格外重要。

一、结果与分析

1、体力疲劳

体力疲劳是由过分劳累后, 血液中二氧化碳和乳酸增多导致的肌肉疲劳, 表现为四肢乏力、肌肉酸疼, 但精神上毫无痛苦, 甚至还有几分惬意。

消除体力疲劳的最佳方法是睡眠, 临睡前洗个热水澡或用温水泡泡脚, 会是疲劳消除得快一些。在睡眠时, 全身物质代谢减低, 神经细胞可借机吸收各种营养物质, 为苏醒后神经活动准备充足能量。充足的睡眠可使人迅速消除疲劳, 保持充沛的精力。

2、脑力疲劳

脑力疲劳是之长时间用脑, 引起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 而出现大脑疲劳感。其主要表现为头昏脑胀, 食欲不振, 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等。

消除脑力疲劳的主要方法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积极的休息。可打打球、做做操、散散步、但锻炼的强度不宜过大, 时间也不易过长。

3、病理疲劳

这种疲劳又是并不需要副多大的体力就产生, 有一种心力不足的虚弱感。这是由于你体内的某些器官发生故障, 产生于分泌紊乱、失调所致。

要消除这种疲劳, 关键是治好疾病。有些人虽未发现局部器官病痛症状, 却经常出现疲劳, 这就是有可能是病症即将出现的先兆, 需到医院认真检查。

4、精神疲劳

这是现代社会疲劳症中最复杂的一种疲劳。最主要是长期超负荷运行形成慢性疲劳, 精神压力过大也是重要原因。不幸的是, 这种疲劳往往被人忽略。精神疲劳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失眠。做不连贯的梦, 在恶梦中惊醒, 辗转不眠甚至彻夜难眠等等。一般人喜欢用安眠药对付这些问题, 其实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二、促进恢复过程的措施

1、活动性休息指体育课或训练课

进行过程中, 机体疲劳时所做的轻微放松练习或更换运动练习。谢切诺夫在1903年进行测力描记实验中发现, 右手握测力器工作到疲劳后, 以左手继续工作来代替安静休息, 能使右手恢复的更迅速更完全。他认为, 在休息期中来自左手肌肉收缩时的传人冲动会加深支配右手的神经中枢的抑制过程, 并使右手血流量增加。近来的研究还证明, 与安静性休息相比较, 活动性休息可使积累乳酸的消除快一倍, 有人试验, 让5名受试者以150%VO2max强度在自行车功量计上进行60s运动后, 紧接着以30%VO2max强度踏车20min进行活动性休息与20min的静止休息相比较, 乳酸的消除显著加快 (P<0.05) 。

2、整理运动指运动练习结束后所

做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目的是使人体由紧张激烈的肌肉活动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 促进体力恢复。如果在激烈活动后骤然停止, 就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 减少心输出量, 致使血压下降造成暂时脑贫血, 会引起一系列不良感觉, 甚至“重力休克”。另外, 实验证明, 进行整理活动还可加速乳酸的消除。做整理活动时量不要大, 尽量缓和、放松, 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3、睡眠睡眠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在睡眠时感觉减退, 意识逐渐消失, 机体与环境的主动联系大大减弱, 失去了对环境变化的精确适应能力, 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通过睡眠精神和体力才能得到恢复, 睡眠有障碍时常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活动失常。因此, 睡眠对功能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成人每天需要睡眠7—9h, 儿童少年睡眠时间比成人长, 老年人睡眠时间相对较短。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人在长时间活动状况下, 机体内部能量逐渐耗减而产生疲劳。在疲劳状态下, 生理和心理所发生的变化往往会降低人的反应能力和机动能力。也就是说, 疲劳状态直接也人的健康和劳动效果密切相关, 比如在疲劳状态下, 因单位肌纤维的收缩力下降, 运动速度和准确度随之下降, 疲劳时心理发生的变化也往往造成工作能力下降等。

2、建议

(1) 平时加强身体体能训练。

(2) 合理负荷。负荷一般不应超过体重的1/3, 最多不要超过体重的45%, 尽可能根据体力状况。

(3) 适当休息。休息的时间运用动量和海拔高低而有区别。海拔越低或走平地时, 一般情况下, 行走50min应休息10min。无论有无疲劳感都要休息, 这是避免疲劳的最佳方法之一。

(4) 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一般情况下, 每日要保证8h睡眠。

(5) 充分的营养、合理的膳食。补充能量的方法是多吃蔬菜, 适量补充蛋白质、糖和脂肪, 一日三餐的热量分配要合理, 不可暴饮暴食。

手机辐射及其对人体的影响(范文) 第5篇

集现代高科技技术于一身的手机,不仅提供了最便捷的通信手段,随着手机功能不断扩展,广播、电视、拍照、音乐、娱乐、PDA、上网等等超强“多媒体”功能,使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日常工作和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利用超高频段电磁波传输信号的移动电话,其本身对周围空间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安全性引起广泛关注。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是否存在不利影响

关于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是否存在不利影响,迄今没有定论。

1、有害论:

通过统计研究,频繁、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出现头晕、恶心、睡眠变差、肌肉疼痛等症状的比率高于对照组;

通过模拟试验,例如模拟人脑组织,在手机连续工作若干时间,引起模拟人脑组织某些部位温度升高;

通过动物试验,例如对小白鼠进行微波手机连续长时间工作试验,辐射引起小白鼠腹腔温度升高和血中脂质过氧化物增加。

2、无害论:

根据美国的标准,手机辐射值不能超过2.0W/kg。现在所有手机的辐射值都没有超标,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

认为“有害论”的统计研究数据不具有普遍意义;

动物试验及其试验条件不能简单推定到人类。

2、无害论:

根据美国的标准,手机辐射值不能超过2.0W/kg。现在所有手机的辐射值都没有超标,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

认为“有害论”的统计研究数据不具有普遍意义;

动物试验及其试验条件不能简单推定到人类。

如何看待手机电磁辐射问题

1、应该正视

尽管目前国际权威组织无法肯定手机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但从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机理分析,不利影响是肯定的,另一方面,目前坚持手机电磁辐射无害论的观点主要来自与手机产品有关的机构或部门,不能不产生利益关联的疑问。因此,从保护人类根本利益出发,必须手机电磁辐射问题。应该通过科学试验和分析,确认对人体安全的辐射量标准,继续开展有关防护技术和措施的研究,造

福全人类和子孙后代。

2、不必恐慌

前面已经提到,电磁辐射辐射不等于电磁污染。毕竟现在还没有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手机辐射危害。对于处于信息社会的人类而言,手机的作用实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这个灾害频繁的世界,手机带给人们的便利是不可抗拒的。

3、注意“度”“量”

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机理分析和试验都说明,这种对人体可能的危害不仅与辐射强度有关,而且与作用时间有关,特别与连续作用时间有关。在一定程度范围无害的东西,超过一定程度就成为危害。蛇毒和砒霜在一定量的范围内是良药,“是药三分毒”的常识都告诉我们,注意“度”和“量”的重要性。手机使用者防护须知

作为尚无定论而又不能置之不理的手机电磁辐射危害问题,目前北京联华中安信息技术专家提出的一些防范原则和措施可以作为参考:

1、基本原则:

(1)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特别是连续使用时间。能用固定电话不用手机,连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

(2)避免近距离接触。电磁辐射强度是与距离成反比的,也就是说手机与人体的距离从1厘米拉近到0.5厘米,其影响力就提高了一倍。

(3)不用时关闭电源。手机只要接通电源,就会发出电磁辐射,只是手机在通信的时候发出的辐射量要大于待机时的辐射量。

(4)手机接通或者拨出的时候,电磁辐射强度最大,注意手机与身体的距离尽可能大;

(5)购买辐射功率低的手机;

(6)提高自身的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是根本。

2、使用手机时防辐射建议:

(1)使用免提耳机。与手机保持一定距离,可减少80%~90%的电磁辐射。

(2)手机不用时尽量不要放在胸前口袋或挂在胸口,最好放在手袋或外衣口袋。

(3)使用耳机,可以使手机电磁辐射影响减少90%以上。

运动对人体产生哪些影响 第6篇

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运动时人体加速了周身的血液循环,使正处于造骨时期的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大大改善,使之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造骨过程进展加快。运动中,肌肉紧张地工作,为了保证肌肉对氧及营养物质的需要,肌肉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达安静时的15~30倍以上。经常参加运动,能促使肌肉内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由于肌肉长期供血良好,肌纤维逐渐变粗、体积增大、弹性增加、肌肉工作的能力及耐力也都相应地得到提高。经常运动,还可以使关节韧带变得更加坚韧、结实,关节自身也更加灵活、牢固。此外,在室外活动,日光照射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加速骨的钙化,使骨质更加坚实。

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

人在运动时,心脏的工作负荷加大,致使心率适当增加,血液流量增大,全身血循环得到改善。在心肌得到锻炼、冠状动脉循环也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心肌获得充足的营养,心肌发达、心室壁增厚。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当人体在运动时,肌肉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以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及氧气的吸入。运动时,一般人的呼吸频率可达40~50次/分(安静时为12~16次/分),深度为安静时的5倍,通气量每分钟可达70~120升(安静时为6~8升)。经常运动能促使锻炼者提高呼吸系统功能水平,这主要表现在呼吸差增大,呼吸深度、肺通气量及肺活量增大,以及安静时呼吸频率相应地减慢等方面。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积极参加各种运动,可以使锻炼者掌握多种运动技能,改善肌肉工作的协调关系,提高运动的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些都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和发展。这是由于在运动中,运动器官的每一个动作,都以刺激的形式作用于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得到增强,神经活动的平衡性与灵活性得到提高,使神经细胞反应迅速、灵活且不易疲劳。通过适当的运动性积极休息,可以降低疲劳,恢复精力。因此,运动后人们会感到精神愉快、思维敏捷。此外,睡前适当的放松活动,还可以使原来兴奋的神经细胞,得到更好的抑制,使人体休息睡眠得更充分。

(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与康复》 主编:包家明)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7篇

1 悬浮颗粒物污染与人体健康

空气中可自然沉降的颗粒物称降尘, 而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颗粒物通称总悬浮颗粒物 (TSP) , 其中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可吸入颗粒物因粒小体轻, 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 飘浮范围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可在大气中造成不断蓄积, 使污染程度逐渐加重。可吸入颗粒物成份很复杂, 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可吸入颗粒物随人们呼吸空气而进入肺部, 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 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滞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 与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 (SO2) 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和腐蚀粘膜的联合作用, 损伤粘膜、纤毛, 引起炎症和增加气道阻力。

我市悬浮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地面扬尘, 二是燃煤排放的烟尘。因此, 在紧急措施当中, 关于控制扬尘的有四条措施。一是加强对施工工地和拆迁工地的扬尘的管理, 市区所有工地必须做到围档、路面硬化、洒水、密闭运输、防治料堆扬尘等措施。同时, 要加大道路遗洒的检查力度。二是扩大道路的喷水清洁措施。三是加强市区料堆、煤堆、灰堆的防治措施。四是1999年国庆节前完成三环路以内道路, 及规划四环路内已建成道路、裸露地面的绿化和铺装。

当然除了上述紧急措施提出几点方法外, 发展区域集中供暖, 减少分散烟囱, 也可以减低烟尘对大气的污染;改造锅炉、改进燃料的燃烧方法, 安装净化除尘设备, 可达到消烟除尘的目的;利用一切空地种植花草树木使城市绿化等均可达到防治尘污染的效果。

2 氮氧化物污染与人体健康

氮氧化物中的二氧化氮毒性最大, 它比一氧化氮毒性高4~5倍。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废气以及煤和石油燃烧的废气。

氮氧化物主要是对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由于氮氧化物较难溶于水, 因而能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 并缓慢地溶于肺泡表面的水分中, 形成亚硝酸、硝酸, 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 引起肺水肿。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 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 引起组织缺氧。在一般情况, 当污染物以二氧化氮为主时, 对肺的损害比较明显, 二氧化氮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污染物以一氧化氮为主时, 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比较明显。

汽车排出的氮氧化物 (NOX) 有95%以上是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进入大气后逐渐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棕色气体, 有刺激性。当二氧化氮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在遇上静风、逆温和强烈阳光等条件, 便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曾发生过因短时期暴露在高浓度二氧化氮中引起疾病和死亡的情况。如1929年5月15日, 在克里夫兰的克里尔医院发生的一次火灾中, 有124人死亡, 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含有硝化纤维的感光胶片着火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氮。

3 二氧化硫污染与人体健康

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 (如煤和石油) 的燃烧;含硫矿石 (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 的冶炼;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

4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是

1) 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当其通过鼻腔、气管、支气管时, 多被管腔内膜水分吸收阻留, 变成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 使刺激作用增强。2) 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一起进入人体, 气溶胶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深部, 使毒性增加3~4倍。此外, 当悬浮颗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成分时, 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雾, 吸附在微粒的表面, 被代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10倍。3) 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m3的二氧化硫可加强致癌物苯并 (a) 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并 (a) 芘的联合作用下, 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此外, 二氧化硫进入人体时, 血中的维生素便会与之结合, 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 影响新陈代谢。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 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 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5 一氧化碳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 几乎不溶于水, 在空气中不容易与其它物质产生化学反应, 故可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一氧化碳属于内窒息性毒物。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到达一定高度, 就会引起种种中毒症状, 甚至死亡。

随空气进入人体的一氧化碳, 在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后, 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 (Hb) 等结合。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 因此, 当一氧化碳侵入机体后, 便会很快与血红蛋白合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 , 阻碍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 (Hb O2) , 造成缺氧形成一氧化碳中毒。当吸入浓度为0.5%的一氧化碳, 只要20~30分钟, 中毒者就会出现脉弱, 呼吸变慢, 最后衰竭致死。这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常发生在车间事故和家庭取暖不慎时。

长时间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乃至对后代均有一定影响。

6 光化学烟雾污染与健康

光化学烟雾是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它包含有臭氧 (O3) 、醛类、硝酸酯类 (PAN) 等多种复杂化合物。当遇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时, 烟雾会积聚不散, 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使人眼和呼吸道受刺激或诱发各种呼吸道炎症, 危机人体健康。这种污染事件最早出现在美国洛杉矶, 所以又称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石油和煤燃烧的废气、及大量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等。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 产生化学反应, 生成臭氧和醛类等二次污染物。在光化学反应中, 臭氧约占85%以上。日光辐射强度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 因此在一年中, 夏季是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季节;而在一日中, 下午2时前后是光化学烟雾达到峰值的时刻。光化学氧化剂可由城市污染区扩散到100公里甚至700公里以外。在汽车排气污染严重的城市, 大气中臭氧浓度的增高, 可视为光化学烟雾形成的信号。预防光化学烟雾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其中包括制定法规, 监测废气排放, 改良汽车排气系统和提高汽油质量及减少挥发性有机物如油漆、涂料的使用等。

摘要:大气颗粒物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除火山爆发、煤田、油田放出的有害气体及腐烂的动植物等自然因素造成大气污染外,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等均可造成大气污染。

排球运动对大学生人体身心的影响 第8篇

1 国内外排球运动发展研究的简况

现代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1895年, 美国麻省好利若城青年会体育干事威廉·摩根创造了原始排球运动。排球运动由1900年传入亚洲, 当时是16人制排球。排球运动由1917年传入欧洲, 演变成6人制排球。国际排球联合会于1947年成立, 世界各国广泛推广6人制排球运动。第一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于1949年举行, 第一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于1952年举行, 排球运动于1964年列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世界杯排球赛从1965年起开始举办。此后, 世界各国相继把排球运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 培养了大批排球竞技竞赛人才, 促进了排球运动的普及推广。

排球运动于1905年传入我国。先后由16人制排球改为12人制排球和9人制排球, 在远东运动会上, 我国排球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我国于1950年7月采用了6人制排球。于1952年加入国际排球联合会, 1954年成为正式会员后, 我国6人制排球在国内外比赛中, 竞赛水平和成绩不断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女排在世界级大赛中荣获“五连冠”, 震惊了世界排坛。排球运动进入我国学校体育后, 教学和训练水平大幅度提高, 推动了我国排球竞技竞赛水平和大众以排球为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

2 排球运动对大学生肢体机能的影响

我国中小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锻炼效果较差, 考入高校时身体机能和综合运动素质达不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高等学校排球普修课和选项课能够综合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 并对增强大学生肢体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上肢和下肢是参与排球运动的主要肢体, 上肢的手、臂、肩、躯干, 下肢的足、膝、腿、臀及上下肢的各关节在排球运动中承受着较大的强度。

2.1 排球运动对大学生上肢机能的作用

排球的传球、垫球和扣球等技术动作主要由腕、肘及肩关节的运动来完成。腕关节由桡骨下端的关节面及尺骨下端的三角形关节盘共同作为关节窝, 与其相邻的腕骨为关节头, 外面包以关节囊而成, 可做屈伸、内收外展运动;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尺骨、桡骨上端相对应的关节面组成, 共有三个关节同包于一个关节囊内, 囊的两侧有韧带加强[1]。通过传球、垫球和扣球等技术动作, 能够促使腕、肘及肩关节的肌腱和韧带机能增强, 关节组织结构连接稳固。肩带肌是包围和运动肩关节肌肉的总称, 其三角肌, 从前、后、外三面包围肩关节, 形成肩部的环形隆起, 作用是外展肱骨;上臂肌是运动肘关节的肌群, 其前面的肱二头肌, 收缩时可屈前臂, 后面的肱三头肌, 收缩时可伸前臂;前臂肌是围绕尺骨、桡骨的肌群, 其前面为屈肌, 后面为伸肌, 收缩时可屈、伸腕和指及使前臂旋前、旋后等;手肌是位于手掌的一些短肌, 可使手指做各种运动[1]。传球、垫球和扣球等技术动作能够锻炼上肢各部分肌肉的机能, 使肌群更加健壮有力, 增加肌群的工作时间、收缩力和工作强度。

2.2 排球运动对大学生下肢机能的作用

排球的跑跳移动, 扣球、拦网, 屈蹲起伏等技术动作, 主要由髋、膝及踝关节的运动来完成。髋关节的关节囊包含着髋臼与股骨头连结, 能够做屈曲内收、外展和环转等运动;股骨下端, 半月板, 胫骨上端与髌骨构成膝关节, 可以做屈伸运动;胫骨和腓骨的下端、距骨的上面和内、外两个侧面构成踝关节, 其外侧的韧带较薄弱, 排球的大幅度跳跃动作及救球动作应注意防止其运动损伤。髋肌是髋关节运动的肌群, 大腿的外旋、屈曲、外展及后伸, 需要腰大肌、臀大肌、臀中肌的协调运动;大腿肌的肌四头、肌二头和大收肌可内收并外旋大腿。小腿肌是位于胫、腓骨的周围肌群, 可防止身体前倾, 运动膝、踝和足部关节;足肌主要位于足底, 可运动足趾, 维持并增强足弓[1]。排球的跑跳移动, 扣球、拦网, 屈蹲起伏等技术动作能够增强下肢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提高下肢肌群的运动机能。排球教学训练中, 应注重运动关节生理机能的提高、肢体运动肌群生理机能的锻炼, 同时尽量预防运动损伤。增强排球专项能力, 就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排球教学、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3 排球运动对大学生生理机能的影响

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排球教学训练难度和强度也越来越大, 对大学生生理机能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3.1 大学生生理机能的教学训练与辅导

排球运动需要加强力量、速度、耐力、关节肌群和固定韧带承受拉伸强度等运动系统机能和肌力质量的训练。对于初期参加排球教学训练的大学生, 要根据大学生的体质层次, 在常规教学基础上, 选用30 m冲刺跑、双脚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单脚连跳、跳台阶、纵跳摸高、变向跳跃、负重蹲跳、静力半蹲、双脚起踵、屈膝起踵、花样跳绳、米字移动等练习方法,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促使大学生肢体爆发力、关节灵活性、肢体屈伸速度、肢体用力协调等人体机能和肌力质量快速提高。

通过排球快速攻守训练, 提高大学生的反应能力、技术应变能力和肢体移动能力, 促使技术动作达到规范标准的动力定型。通过排球教学训练辅导,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理机能。

任课教师要了解大学生适应排球选项课的基本情况, 应分别根据男女大学生的生理机能现状, 随即发出排球动作指令, 训练大学生本体感受器灵敏反应的协调性、快速变换方向时前庭器官平衡能力和运动视觉感, 变化动作强度时肌力协调性和关节稳定性, 排球指定动作快速模仿和攻防能力, 以及竞技竞赛时心理感受和自信心等能力, 通过因材施教, 因人辅导, 分层教学, 达到整体提高。

3.2排球运动能够增强学生神经系统反应的灵敏性

人体机能的主要调节系统是神经系统, 排球运动中的各个技术动作, 都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两大部分,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就是反射。排球运动中, 能够由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接受刺激而迅速感觉到对方的各种击球, 并能够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各效应器而产生应对反应。各种击球技术动作都会刺激神经未梢而将刺激信号传到大脑, 大脑即会发出指令给肢体的相应部位, 完成技术动作。排球教学训练, 能够刺激并促进神经活动反应快慢的灵敏性, 促使神经系统健全发展。排球竞赛中, 反应的快慢能够明显区分出排球运动水平的高低, 反应快的运动员就会在竞赛中占主动。通过教学比赛、训练学生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既能快速的判断和从容地防守对方的进攻, 又能使自己动作快捷, 出奇不意地攻击对方, 以准确的快攻技术战胜对方。

4排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功能的影响

4.1排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排球教学训练中,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既可以通过明确教学比赛任务, 培训学生良好的竞赛动机, 激发强烈的竞争心和进取心;又可以通过激励性的表象体验, 培训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坚定顽强意志和取胜信心;也可以通过分析竞赛形势和利弊因素, 自我控制紧张心情, 避免过度紧张达到应激状态[7]。还可以通过排球比赛体验紧张应激、淡漠消极、过度兴奋、盲目自信、战斗准备等心理状态及其产生的赛场效果, 正确运用技战术和心理战术, 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2排球比赛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方法

排球教学比赛过程中, 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战斗准备状态时[12], 要教会学生在排球比赛中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 保持适度兴奋和清醒的头脑, 既不能担心失败和惧怕对手, 又要充满信心而不骄不躁, 还要随时排除杂念干扰, 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保持动作灵敏性和肌肉协调运动感, 以最佳心理状态, 准确无误地完成攻防动作和技战术。

排球比赛中良好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 应该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训练, 主要进行适应比赛动机和环境的心理调节, 进行适应比赛需要启动心理水平的激发和控制调节, 进行各种专门的心理状态放松调节, 培养排球比赛心理战术和技战术的综合素质[4], 使学生的心理战术思维方式和心理战术思维灵活性不断提高, 掌握心理状态的调整、放松、恢复及各类心理障碍的消除等自我调节能力。

5结语

排球运动能够对大学生人体身心的正向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排球的传球、垫球和扣球等技术动作能够锻炼腕关节、肘关节及肩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等机能, 使上肢各部分肌群更加健壮有力, 增加肌群的工作时间、收缩力和工作强度。排球的跑跳移动, 扣球拦网, 屈蹲起伏等技术动作能够增强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促使学生肢体爆发力、关节灵活性、肢体屈伸速度、肢体用力协调等人体机能和肌力质量快速提高。排球运动能够训练大学生本体感受器灵敏反应的协调性、前庭器官平衡能力和运动视觉感, 能够刺激并促进神经活动反应的灵敏性, 促使神经系统健全发展。排球教学比赛能够使学生体验紧张应激、淡漠消极、过度兴奋、盲目自信、战斗准备等心理状态及其产生的赛场效果, 促使学生的心理战术思维方式和心理战术思维灵活性不断提高, 逐渐掌握心理状态的调整、放松、恢复及各类心理障碍的消除等心理感受和自我调节能力, 正确运用排球技战术和心理战术。

关键词:人体身心,大学生,排球运动,影响

参考文献

[1]生理卫生编写组.生理卫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26-36

[2]田麦久, 刘建和, 延烽, 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02

[3]马启伟, 刘淑慧, 任未多, 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69

接触网电场对人体安全影响分析 第9篇

一、接触网电场强度计算

利用镜像法, 可以把原来的边值问题的求解转换为均匀无界空间中的问题来求解。本文, 笔者以无限长直导线也大地平面镜像为例, 对接触网电场强度进行分析。无限长直导线也大地平面镜像如图1所示。

沿y轴方向的无限长直导线l位于大地平面上方, 相距为h, 单位长度带电量为ρ。在z>0的上半空间, 总电场是由原直导线上的电荷和大地表面上的感应电荷共同产生的。除了直导线所在区域z=h外, 电位φ满足拉普拉斯方程▽2φ=0, 大地上的电位φ=0, 因此, 在z=0处, 电位函数φ=0。根据唯一性定理可知, 大地表面的感应电荷可用位于直导线的对称点z=–h处的无限长镜像线电荷代替。

镜像电荷的位置和单位长度的带电量分别为ρl′=–ρ, z′=–h。此时, z>0的空间任一点A (x, y, z) 的电位函数就等于原直导线和镜像导线所产生的电位之和。即

式 (1) 中, D′为p点到镜像导线的距离;D为p点到原直导线的距离。

Φ同r理=可2πρε得0l, n位2rh于导。线表面的电位为: (2)

式 (2) 中, r为直导线的半径。

如在无限长直导线l周围电场内有一无限长直导线2, 即两根无限长的直导线平行放置在空中, 应用叠加原理可知, 每根导线上的电位等于各根导线上电荷产生电位的和。设有直导线1和2, 分别具有电压U1和U2, 其单位长度电荷分别为ρ1和ρ2, 则

式 (3) 、 (4) 中, D1′1为导线1和镜像导线间的距离, D2′1为导线1和镜像导线间的距离, D1′2为导线2和镜像导线间的距离, D2′2为导线2和镜像导线间的距离。

式 (5) 、 (6) 中, λ11为导线1的自有电位系数, λ12为导线1与导线2的互有电位系数, λ21为导线2与导线1的互有电位系数, λ22为导线2的自有电位系数。

写成矩阵形式为

如有多根导线1, 2, …, n, 具有电压和单位长度电荷。则有方程组

写成矩阵形式为

因为互电位系数具有互易性, 故λij=λji, 则有

所以空间任意一点A的电位为:

其模值为:

二、接触网电场强度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利用Matlab分别对3种不同供电方式下接触网电场强度进行仿真。如图2、图3、图4所示。x在 (–30, 30) , y在 (1, 7) 区域内进行仿真得出3种不同供电方式下接触网电场强度与坐标关系的结果。

从图2、图3、图4可以看出, 接触网空间电场强度的最大处位于与导线相当的高度, 并随离开导线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当计算点的坐标接近导线坐标时, 电场强度急剧增大。当x较大时, 其变化趋势较为平缓。

三、工频电场的限制

1998年4月, ICNIRP正式提出了《限制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 (300GHz以下) 暴露的导则》 (以下简称《导则》) , 正式代替了IRPA/INIRC分别在1988年和1990年出版的适用于高频和50/60Hz的导则。《导则》指出, 制定该《导则》的目的是对已知的、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的电场、磁场和电磁场的暴露加以限制, 以保护健康。因为只有被确定的影响才用来作为制定暴露限制的基础, 而长期的电场、磁场和电磁场暴露会致癌并不认为是已经确定的, 因而, 该《导则》是基于短期的、立即对健康造成影响的, 如神经和肌肉表面的刺激、因接触导电物体而受到的电击或烧伤以及因暴露在电场、磁场和电磁场下吸收能量而引起组织的温度升高等。该《导则》把工频电场、磁场和高频电磁场对人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非直接影响。直接影响限值又分为基本限值和参照水平 (导出限制) 。对工频电场和磁场, 基本限值是指电流密度, 参照水平是指电场强度和磁通密度。非直接影响限值是指接触电流。《导则》指出, 基本限值是基于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而确定的照射限值。为了保护健康, 不允许超过这些基本限制量。参照水平是根据基本限值用数学模型和在特定频率下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推算出来的, 是在与暴露个体之间处于最大耦合位置的情况下给出的, 能为人体提供最大保护。但是, 当超过参照水平时, 并不一定意味着超过基本限值。ICNIRP《导则》关于工频电场的基本限值和参照水平见表1。

从安全角度考虑, 频率从4~1 000 Hz, 对职业人员的照射限值为由场引起的感应电流密度小于10, 即所有的安全因子为10。对一般公众, 则应考虑5倍的安全因子, 即规定基本限值为2。

在许多情况下, 公众是不会觉察到他们是暴露在电场和磁场下的, 更不可能采取措施去减少或避免参照。因此, 对一般公众应比对职业人员采取更严格的暴露限值。场强方向与人体轴线平行, 对一般公众, 在5的电场照射时, 最坏的条件下感应在颈部和躯体的电流密度为2。限制接触电流是为了避免电击和烧伤危害。导出生物响应接触电流的阈值, 儿童是成年男子的1/2, 成年妇女是成年男子的2/3。因此, 取一般公众的接触电流的参照水平是职业人员的1/2。

四、接触网电场对人体安全的讨论

结合图2、图3、图4的电场分布规律, 考虑到人的身高, 及在接触网下作业时可能到达的高度等因素, 对三种供电方式的接触网下空间场强进行计算。由于电场强度在铁路沿线上较大, 所以取定点x坐标为0, 人在接触网下可能达到的高度为2 m, 计算结果见表2。

五、结论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第10篇

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科学技术,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人类带来空前的好处:各类家用电器、自动化的办公设备、移动通信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可是, 在使用过程中这些高科技的电器产品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污染, 影响人体健康。由于它无形无色, 而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大都与人们关系密切的常用电器, 如电视机、电脑、电磁炉、手机等, 所以其危害防不胜防。电磁辐射对人体威胁极大, 要警惕身边的“隐形杀手”。人类要极早认知, 极早防范。

2 电磁辐射源

电磁辐射是一种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1], 它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无色无味无形, 它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 当电磁辐射超过人体的安全辐射剂量时, 它又称频谱污染或电噪音污染, 长时间的、过量的电磁辐射对人体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资料研究表明: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对人体辐射效果是不一样的, 具体情况如表1。

由表1中可以看出, 电磁辐射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人体的各个部分的辐射和危害是各不相同的, 可以产生以下效应:

a.至热效应:是指人体在高强度的电磁波照射下, 吸收辐射能量, 在体内转化为热量, 产生生物反应。人体内有极性分子, 也有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 正、负电荷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而极化, 在交变极化和取向的过程中都会由于碰撞和磨擦而产生热量。在电气变频率高时, 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失, 导致机体温度上升, 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

b.非至热效应:是指人体受到长时间强度不大的电磁辐射时, 虽然人体的温度没有明显升高, 但会引起人体细胞膜共振, 出现膜电位改变, 使细胞活动能力受限。因此, 非至热效应也被称为:“谐振”效应。

c.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 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 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 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 久而久之成为长期性病态, 危及生命。对于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 即使功率很小, 频率很低, 也可能会诱发预想不到的病变。

2.1 电磁辐射源的评估

对电磁辐射源的固有危险性的评价[2], 可根据安全系统工程学的一般原理, 危险性定义为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乘积, 即危险性一方面取决于事故的易发性, 一方面取决于事故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性。为了比较危险性的大小, 常用风险率来衡量, 其定义为:

风险率 (R) =严重度 (S) ×频率 (P)

根据测试和计算, 可得出各个电磁辐射源对应的P、S、R的值, 对电磁辐射源固有危险性等级进行划分。

2.2 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在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诸多环境中, 电磁辐射充斥了每个地方, 对人类的危害可以从下面综合出来, 如表2。

3 减少电磁辐射的措施

3.1耳机可有效减少手机辐射影响。使用移动电话的免提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辐射。跟直接将移动电话靠近耳朵接听相比, 免提设备在SAR (特定吸收率)

方面的减轻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使用免提装置, 移动电话用户可以减少他们在使用时受到的辐射。所谓免提装置, 是指一种重量很轻的耳机, 由一个小听筒和麦克风组成, 通过导线和移动电话相连。耳机输出的是音频信号, 与射频信号是分开的。而且, 耳机线长度与音频长度相比很短, 在耳机不可能起到天线的作用, 浓缩电磁波。

3.2手机打开瞬间离头部越远越好。手机开启时的刹那是“最危险的时刻”, 对人体的危险最大。这是因为手机打开的瞬间释放出的微波辐射能量会大幅度增加, 甚至致癌。手机接通后发出的电磁辐射能量最大, 经过数秒钟的释放后才能降低到正常水平, 这称为瞬间现象。手机的使用者在手机刚接通的一刹那, 自已身体的各个器官, 特别是脑部, 离手机越远越好。

3.3 尽量减少通话时间, 使用耳机可有效降低辐射危害, 身边如有其它电话可用, 就不要使用手机。

3.4当手机贴近头部或面部感到有些发热、发汤时, 应立即停止通话, 并用热水擦拭这一部位, 再用手掌来回按摩几次, 以增加受害部位的血液流量, 促使受伤害组织愈合, 如频繁使用手机, 忽然感到头晕心悸而又找不到其它原因时, 就应减少甚至停止使用手机。

3.5平时多吃一些水果, 蔬菜, 尤其是富含维生素B的胡萝卜、海带、油菜、卷心菜及动物肝脏等, 以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状态, 增强人体抵抗电磁辐射污染的能力。

3.6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工作时, 最好穿防辐射大褂等到防护用品。在视频显示终端, 要加荧光屏防护网。经常饮茶或服用螺旋藻片, 以增强抗辐射能力。

3.7对辐射较大的家用电器, 如电褥子、微波炉、电磁炉等, 可采用不锈钢纤维布做成罩子, 或进行化学镀膜来反射和吸收阻隔电磁辐射。

电磁波在各个领域为人类的繁荣进步带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负面效应, 我们正确的认识它, 正确的防护它;电磁辐射一样可为人类驾驭, 可为人类使用。

摘要:从电磁辐射的有关方面, 讨论了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寻找减轻电磁污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电磁辐射,人体健康,电磁污染

参考文献

[1]朱天乐.室内空气污染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

详解核辐射影响人体健康 第11篇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12日宣布,受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如何防辐射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

日本官方已经要求居住在福岛核电站周围2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撤离。

日本政府随后采取了果断的行动控制局势,将这一事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有消息称这一核电站的另外两个机组核心可能有融化的危险,如果真是那样,情况就不太乐观了。

辐射对人体健康有何种危害?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人体会自动对此作出反应,尝试对这种损害进行修复。但有时候这种伤害将是非常广泛而严重的,修复几乎不可能。并且在自动修复过程中还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人体内对辐射损伤最敏感的部位是肠子和胃部的细胞组织,以及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组织。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取决于你在辐射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以及所受到的辐射强度。

那么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的长期影响是什么?辐射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最严重的方面是它会引发癌症。一般而言,一个正常的细胞一旦到了其寿命,它会“自杀”,从而死亡,给新生的细胞让路。而当细胞丧失了这种“自杀”功能时,癌症便发生了。这种细胞变得“永生不老”,持续进行细胞分裂增殖,失去控制。不过人体拥有各种机制,阻止正常细胞癌变的发生,并且也有一套完善的新旧细胞替换机制。但辐射影响将彻底打破这种人体自身的控制体系,使癌症的发生几率大大上升。

前面提到的细胞对损伤的自动修复功能同样有可能导致癌变。在修复过程中一旦犯错,很有可能导致原始基因的更改。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不但有可能 导致癌症的发生,并且由于更改的是基因物质,有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导致新生儿畸形或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如大脑畸形,四肢畸形,生长缓慢以及严重的学习困 难等。

面对辐射污染,儿童是否面临更大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这是因为儿童的生长更为迅速,细胞分裂也更加频繁,细胞在对损伤进行自动修复时也就有更大的几率出现错误,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在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发生之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注意到当地的儿童患甲状腺癌的比例出现显著上升。这是因为那次事件中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含有高浓度的放射性碘元素,而碘元素会在甲状腺内发生累积,并最终造成严重损害。

太极拳对人体健身影响的研究 第12篇

1、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与太极拳的特点是有着莫大关联的,其以太极阴阳的理念为基础,以意统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繁复练习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 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弱胜强,缓慢轻灵,柔和且修养身性、陶冶情操和强身健体是延年益寿的“良方”。

1.1、太极拳的全面性

太极拳是全面的系统工程,其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的特色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医学、生理和心理学等。 体现出了东方文学的生命道德以及人生观。

1.2、太极拳的适应性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速度缓慢。 其运动量的大小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不同而改变,可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体质的需要。 太极拳的架势平稳舒展,动作轻灵缓和是符合人体生理习惯的。 练习太极拳时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完成动作,顺其自然的呼吸,用意而不用力。 练习之后会感觉身体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现象,可以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太极拳不仅仅只是老年人的运动,它适合不同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它可以强身同时也可以悦心,有较强的适应性。

1.3、太极拳的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而不用力的特点可以消除练习者原有的僵力,同时也可以避免肌肉和关节韧带等的损伤;不仅可以改变人的用力习惯,也可以避免因为用力不当或者呼吸不当而造成的胸闷气短、紧张和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走弧线避免了直来直去, 这符合了人体各个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可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

2、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2.1、太极拳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根据许多的研究发现,太极拳套路练习五分钟之后最高的心跳速率是最大心跳速率的50%到60%左右,并且维持稳定。 其练习也会增加血氧量的摄取。

2.2、太极拳的练习对大脑的功能起到积极的调节和训练作用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精神的专一,全神贯注、意随身动、内外三合、连绵不断、一气呵成。这些细微复杂的独特锻炼方法要求融合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之中,其对大脑有很好的锻炼效果。 太极拳的动静结合有益于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调节。其对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神经衰弱、失眠及头痛等有着显著的疗效。 长期的锻炼可以逐渐的消除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性兴奋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而在大脑放松的过程中,在大脑的支配下,神经核肌肉的放松又能使全身的小动脉反射性地得到舒张,同时缓解小动脉壁的硬化。 血压也随之下降,趋于正常,这尤其对高血压患者更有利。

2.3、太极拳是强调精神与意识的练气运动

太极拳的练习通过气的运行使肌肉每平方毫米有200条左右的毛细血管打开使用, 而这些毛细血管则是有一定的周期来开闭的。所以这些毛细血管的搏动就如同给身体增加了几百万个微小的 “心脏”,从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对心脏病的防治极为有利。

2.4、太极拳的练身作用

太极拳的练习对人的躯体、腰部、肌肉、关节和韧带等都有着击打的技击作用的影响。 不仅对颈椎疾病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也对腹内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肠蠕动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对要被的疼痛更有着突出的防治作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是否精神贯注主要体现在眼神上,练习过程中眼随心动不仅使眼球的神经得到了锻炼,而且也有助于视力的改善和增强。

2.5、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加身体的平衡感

太极拳的练习对肌肉的强度、柔软性、耐力、敏捷性及身体的平衡感都有所增强。可以通过其增加姿态的稳定度来达到预防摔倒的目的。 经过太极拳训练的人单脚站立时间较长,摇摆试验过程中摔倒的较少,身体重心都较为稳定。 这些都显示太极拳是一种协调性的运动并且可以改善身体姿态的稳定性。

3、结论

太极拳是中等程度的有氧运动,是一种使全身每一个部位都进行缓慢运动的健身活动。由始至终,都强调了虚实分明、相互结合以及延绵不断。 太极拳的健身治病功能是可以确信的,但是必须要长久的坚持下去,将太极拳的练习融入到平时的生活当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方可以达到旺盛精神、健壮身体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摘要:本文以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研究,来充分的体现出太极拳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益处,是可以达到阴阳调整、经络疏通和强健体魄、益寿延年的目的。

上一篇:求职观念下一篇:小学数学的个性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