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措施

2024-06-22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措施(精选6篇)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措施 第1篇

1 新加坡的基本情况

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于1965年8月9日。国土面积为707.1 km2,人口约498万,是一个多元种族社会,其中华人占75%,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7%,其

(1)黑龙江省医院哈尔滨150036他占4%。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新加坡政治稳定,经济开放,人均GDP 37 597美元、新生儿死亡率为2.3‰,平均期望寿命82岁。新加坡的医疗卫生系统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为亚洲最有效的医疗卫生体系。在WHO 191个成员国关于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名列第6位[2]。

2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

新加坡是实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向全体国民提供可以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服务。确保每个国民不受贫困的影响,都能获得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是新加坡政府长期努力的目标。新加坡医疗保健制度由政府津贴和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计划组成[3]。

2.1 政府津贴

新加坡国民无论是住院或在门诊所发生的医药费,均由政府津贴直接补贴。住院病人医药费补贴最高可达医药费用的80.0%。在社区和医院门诊就诊的病人医药费补贴为50.0%~70.0%,其余的费用可以自付现金或动用其他保险基金支付。

2.2 保健储蓄

设立于1984年,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一种用于医疗保健的专项储蓄制度。国民按照不同的年龄,必须将月收入按照不同的比例存入个人专用账户,用于支付账户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住院费用、特殊门诊和特殊疾病的诊疗费用[2],如化疗、血液透析及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等费用的自费部分,从而减轻重大疾病所致的经济负担。

2.3 健保双全计划

该计划是为新加坡的新公民和永久居民建立的一项低廉的重病保险计划。解决了这一人群万一患上重病或长期疾病,而保健储蓄又不能满足支付这些医药费时所需要的庞大医药开支[3]。

2.4 保健基金

保健基金是政府为那些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人提供的医疗补助,是穷人的一个医疗安全网[3]。基金利用每年的利息收入支付患者的医药费用。随着政府对该基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基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使用保健基金需要患者申请和基金管理部门批准。

3 新加坡的卫生服务

新加坡的初级卫生保健由16所公立诊所(占25%)和1 200所私立诊所(占75%)承担,政府对公立诊所补贴50%,对私立诊所没有补贴。

新加坡医疗服务制度健全,病人就医有序,有一套完善的逐级转诊网络和制度,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明确。病人首诊于私人诊所、综合诊所或社区医院,同时在这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如遇本级医院诊疗有困难的病人,会及时转入综合医院或专科中心进行治疗。

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公立医院改革,首先是把政府主办的13所医院和20所综合诊所进行重组,成立了两个保健集团;其次是实行管办分开,由集团直接管理医院。两个保健集团是政府拥有并控制的以商业方式运作的医院公司,所属医院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分别承担新加坡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的医疗服务,两个集团下属医院专业各有侧重。重组以后,一方面,在集团内部各医院实现资源共享和大范围合作;另一方面,两大集团展开竞争,使医院的医疗服务更加完善。这样,卫生部成为了卫生保健政策的制定者、法规的协调者、保健服务的购买者和医疗资源(人力资源除外的拥有者。管理权从政府卫生部、财政部转移到公司和医院,政府则通过两个保健集团对公立医院进行间接管理。院长由保健集团董事会任命,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收支的经营决策权,可以直接从社会上招聘员工,可根据员工的业绩和医院的经营状况制订激励措施,如年薪、奖金和红利等,从而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灵活的管理,带来了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运营绩效。

4 新加坡卫生人力资源

新加坡现有注册医生6 471人,护士17 683人。注册医师来自于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新加坡没有种族歧视,只要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就可以行医。医科大学毕业后的前5年,一般是在公立医院做住院医生。新加坡的医生可以同时受聘于多所医院,自主择业按劳取酬是其特点,人才流动来去自由。医生的收入很高,除了基本工资以外,值班、手术、查房和会诊等所有的医疗活动都有报酬。年资越高的医生报酬越高,亚历山大医院的医生最高年薪可达30~40万新币,与最低的职员相差近20倍。

新加坡的护理人员同样也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分为注册护士、助理护士和护工3个级别。护工工作2年以上,通过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可晋升为助理护士。助理护士工作2年以上,通过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可晋升为注册护士。注册护士工作满5年,工作表现好,医院提供学费,让其脱产学习1年,获得大专文凭后可晋升为高级注册护士。

5 新加坡医院的质量管理

持续改善、追求卓越是新加坡医院质量管理的理念。通过建立质量管理系统,如电子医疗事件处理系统、平衡记分卡、6西格玛和PDCA循环等方法,持续改善医疗质量。医院制订行为准则,优化服务流程,从细节和人性化入手,运用医院文化建设,塑造团队精神,体现医院共同的价值观。

6 启示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曾被一些国际机构和学者誉为“公私兼顾和公平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一。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具有覆盖率高,一人投保、全家受益,对贫困人口和经济困难人群有所侧重,向大病、重病患者倾斜的特点。各种医疗保障基金之间相互补充,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网络完善,分工明确,病人就医有序。医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充分发挥医院院长的治理能力,医疗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发挥了资源最大的配置效率。医疗机构以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为基点,通过先进的医院管理方法和措施,努力提高医院绩效和患者满意度。在新加坡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变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词———“医药分开、管办分离、绩效管理、区域卫生规划、法人治理、院长职业化和医师多点执业”等。尽管新加坡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国民素质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别,简单地生搬照抄新加坡的医院管理经验也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实际,但是新加坡医院的办院思想、经营理念和成功经验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他们的“三种精神和四种意识”,即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团结意识”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对两国医药卫生体制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深入的对比、借鉴和思考,能够推动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摘要:概括介绍了新加坡的医疗保健制度、4种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与支付、医疗服务体系和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阐述了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经验对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医疗保障制度,新加坡,启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Z].2012-03-22.

[2]扬红燕.中国与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比较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4(7):28-29.

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 第2篇

一、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设置

新加坡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主要由环境与水资源部下属的国家环境局履行。国家环境局的使命是确保新加坡持续的环境清洁和卫生,该局设环境公共卫生署、环境保护署、气象服务署、政策规划署、3P伙伴服务署[People(民众)、Private(私人企业)、Public(政府)]、新加坡环境学院、人力资源署和机构服务署。其中:环境公共卫生署负责公共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运输、小贩、食品卫生、疾病媒介的管理工作;环境保护署负责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废物减量化、污染控制等;政策规划署负责城市公共卫生和环境资源保护等政策制定、检讨;3P伙伴服务署负责协调市民、企业及政府之间公共关系,对公众进行教育并引导参与社会管理。

环境公共卫生署下设小贩处、环境卫生处、环境卫生研究所,现有1000名全职雇员,外聘执法人员500名,环境卫生处负责宏观管理、政策制定、项目策划和培训工作,具体检查、协调、督导、执法、考核等工作由外设5个执行机构分区办事处负责。

除了上述官方管理机构外,还有基层管理机构市镇理事会,目前,新加坡有16个市镇理事会,属法定的半官方机构,一般由该区域的国会议员担任主要领导,其职能之一就是负责社区的内街小巷、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

二、环境卫生政策法规体系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负责执行49部法律条例,其中环境卫生管理方面主要有《环境公共卫生法》、《环境污染控制法》2部法律;《公共清洁条例》、《一般废物收集条例》、《环境监理员注册条例》等6部条例;《环境卫生实施准则》、《公厕设计和维护指南》、《公厕感应式和手动冲洗阀强制要求》等10多项制度。如《环境公共卫生法》对保持公共场所、市场管理、建筑物、公厕、建筑工地、游泳池的环境卫生及食品卫生管理进行了全面规定;《环境卫生实施准则》规范垃圾收集设施建设,规范垃圾收集、转运与丢弃要求;《一般废物收集商许可实施准则》规范化许可证发放等。

三、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新加坡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形式多样。一是搭建市民参与平台,采用“3P”模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公众教育、社会志愿者、全国性清洁运动、绿色团体等方式加强与市民沟通对话,适时检讨、修正,确保政策法规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人本性。二是教育“从娃娃抓起”。新加坡将环境卫生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不同特点编制了不同的教材。如幼儿园的教材,针对6岁以下的孩子,教材安排了20个课时,每周一堂课,要求老师在两个学期中完成。三是针对不同人群以及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如针对外国游客、外国女佣等不同人群编写语言、内容不相同宣传资料,针对组屋区、私人住宅区等不同区域制作不同的宣传画册。四是利用传媒开展宣传工作。制作公益广告、“绿色侦探”等电视节目系列宣传环境卫生知识。五是结合新法规颁布实施,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六是经常开展各种全国性清洁运动。自立国以来,新加坡由政治领袖发起了“反吐痰运动”、“取缔乱抛垃圾运动”、“保持新加坡清洁”、“清洁公厕运动”等几十次全国性活动,一举由“脏乱差”城市成为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

四、废弃物再循环计划

新加坡自1999开始实施垃圾全国再循环计划,目前政府组屋、有地房产、56%的私人公寓实施了家庭垃圾再循环计划。垃圾收运公司给每户居民发放专用垃圾袋,每隔两周上门回收可再生循环的家居垃圾,如纸张、塑料、金属罐、玻璃瓶和旧衣服等,在人流众多的公共场合安放废品分类回收箱。通过采取废物再循环计划的实施,效果显著,2001年至2004年,新加坡垃圾产生量连续呈现负增长,2006年,垃圾回收利用率从2000年的40%提高到了51%。

五、清扫与保洁

城市道路及公共场所清扫按职责划分三部分,第一块为由环境卫生处负责高速公路、主次干道和一般市政道路、公共广场等。第二块为市镇理事会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内街小巷、组屋区、小贩中心等;第三块是由业主自行负责商业、工业区域等。

新加坡现有市政道路3000多公里,约9500万平方米,分成东区、中区、西区三个标段全部推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清扫企业,并签订5年的清扫合约,目前东、西两块区域由Sembcorp公司负责,合约总价4500万新元,中部区域由Purechem Veolia公司负责,合约总价7300万新元。2008年4月1日,以上合约将到期,环境卫生处根据清扫作业及监管的实际情况,在中部区域中新划分出西北区,总共4个片区重新进行招标。

新加坡市政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机械化清扫率高,除公共汽车站、天桥、地下通道等地方由人工清扫外,均实行机械化清扫。大型扫路车清扫宽阔的道路、立交桥、高速公路等,小型扫路车清扫人行道、内街等,具有吸扫功能的扫路车清扫沟渠、绿地等采用。

新加坡大部分市政道路要求每隔一天由扫路车清扫一遍,不实行连续性保洁,街面上几乎见不到环卫工人。除一些特别繁华街区,如乌节路,要求每小时保洁一遍,每个月需清洗人行道一次。

六、垃圾收集与运输

新加坡垃圾收运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用后装式压缩车挨家挨户收集垃圾;第二种是用垃圾槽收集垃圾,运送至垃圾转运站,压缩后运往垃圾处理厂;第三种是气动管道输送方式,用户通过投放口将垃圾投入管道,操作人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将管道内垃圾以气力抽送到中央垃圾收集站,目前气动管道输送方式仍处于试验阶段。

新加坡现有350家垃圾收运公司,垃圾收集执照分为A、B、C三类。环境卫生处将公共场所的垃圾收运业务划为9个标段,合约期7年,由企业投标运营。私人公寓、工业及商业大厦的垃圾,由业主自行雇用收集公司。

七、垃圾处理

新加坡垃圾管理策略是“减量化、资源化、全量焚烧处理”,着力建设“零垃圾填埋和零废物增长”的循环型社会。1970年至2007年,新加坡人口只增长2倍,而处理量却增长了6倍的挑战,该数据显示了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垃圾产生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制定垃圾减排计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加坡垃圾处理设施有4座垃圾焚烧厂、1座垃圾填埋场。2007年日焚烧处理垃圾6400吨,焚烧处理比例91%,日填埋处理垃圾632吨,主要为建筑废料、海事工业铜渣、工业废渣等不可燃垃圾。

圣马高垃圾填埋场由8个小岛及岛间海域围成,垃圾处理总库容6300万立方米,预计可使用至2045年。

八、新加坡小贩中心

新加坡全国共有125个小贩中心,约16000个摊位,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定点经营,集中管理,环境公共卫生署小贩处负责管理。中巴鲁市场是新加坡125个小贩中心中硬件设施最好的,整个市场分为三层建设,建筑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一层摊挡分区销售蔬菜、水果、鲜花、杂货、冷鲜肉、水产品等;二楼共有83间饮食摊档,经营亚洲各地的特色小吃;三楼是露天停车场。市场内地面保持干燥、清洁,整个小贩中心没有一只苍蝇;厕所硬件水平较高,干净整洁。小贩中心管理的突出特点:一是硬件设施完备,改造费用由政府支出,运行费用由收取的摊位租金支出。二是实施专一化管理。小贩处是小贩中心唯一管理部门,全面负责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三是管理人员精简,管理高效。由于一名主管和四名管理组成管理小组,负责了包括中巴鲁小贩中心在内的22个小贩中心的日常管理。四是特别注重食品卫生管理,熟食中心实行卫生水平分级制度,强制推行鲜肉冷柜保藏销售。五是小贩中心实行犯规记分制度,对小贩的违规行为按性质记分,视累计分数和时间,分别采取停业整顿,离岗培训、暂时吊销、撤消营业执照的处罚,同时组建小贩理事会,开展小贩自治活动,增强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管理人性化,避免了“一刀切”、“一棍子打死”僵化管理方式,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

九、公厕建设和管理

新加坡政府一直重视公厕问题,1996年,当时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清洁的公厕,是一个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

新加坡立法规定凡是有公众出入的场所都必须由业主或经营者配套建设公厕,现有公厕约3万多座,全部由业主或经营者负责建设、维护和提升,国家环境局负责监管。一是国家环境局制定发布了《公厕设计和保养指南》,对公厕总体布置、设施设备配置标准、数量和材质、灯光、通风以及相应的维护保养、清洁卫生作出详细规定,业主或经营者依据上述指南设计、建设和维护公厕。二是环境卫生稽察人员进行日常巡查,对于没有按有关规定设置公厕或者公厕的建设水平、卫生状况达不到要求的,书面通知业主进行整改和提升。三是成立公厕协会和世界厕所组织,协会每年举行公厕星级评定活动和业务研讨交流会议,促进公厕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针对800多家咖啡厅及老店铺实施公厕翻新与升级计划,由政府配套投入400万新元,公厕改选后美观,实用,便于维护和保持卫生,深受业主和顾客欢迎。

十、建筑物立面的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从地面向立面延伸,要求任何建筑物必须保证建筑外墙整齐清洁,至少5年涂刷一次,外墙为大理石、玻璃幕墙的必须进行定期清洗和保养。政府组屋区的外墙由政府专门投入资金,涂刷耐日光照射、抗暴雨冲刷和抗藻菌生长材料,可长期确保整洁。

十一、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经验

1、机构整合度高,精简高效。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的外延较广,不仅承担道路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处置,还承担爱国卫生、污水处理、环境监测、小贩管理等职能,是一个典型的“大部制”机构设置。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层级少,职能法定化,职责分工明确,克服了机构层阶设置管理效能递减、条块协同困难的弊端。

2、规划先行,谋定再动。新加坡在国家环境局专门政策与规划署,在环境公共卫生署设置环境研究所,把政策法规研究和发展规划工作放在首要地位,政策法规注重实操和细节,具有前瞻性,连贯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纳入土地规划,开发项目的环卫配套设施设计,必须报经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查核后才予以审批,实现了环卫设施与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3、重视宣传,全民参与。新加坡高度重视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环卫宣传是全方位的,不遗余力的,铺天盖地的,超越国界、名声在外的。到了新加坡,当地导游致完欢迎辞后第一句话是“在新加坡千万别乱扔乱吐,否则要被重罚的”。新加坡环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公众对相关政策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提倡政府(Publice)、企业(Pravite)和市民(People)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以弹性和和谐的方式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

4、法规完备,严格执法。一是新加坡环境卫生政策法规体系完备,覆盖环境卫生管理每一项内容,条文内容详尽且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注重有效性、可操作性、执法程序环环相扣,少有疏漏和不周到之处。二是对违法处罚严厉,大量采用重犯时累进处罚组合,如对乱扔垃圾者,初犯时罚款200新元,重犯时,罚劳役3-12小时;对于非法丢弃建筑垃圾的,可以最高处罚5万新元和12个月的监禁;又如1994年,美国少年费伊因涂鸦做出鞭刑判决,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求情,也改变不了新加坡法院做出的鞭刑判决。三是顾客违法受罚,连带经营场所的业主进行处罚。四是执法过程中良好的警察协同机制,环卫管理人员在执法时如遇到不配合者,可传呼警察来强制执行,警察随呼随到。五是警察对违反环境卫生法规的行为人,有义务进行处罚或予以逮捕,移送法庭进行判决。

5、垃圾处理系统可靠,建设规模超前。每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时都采用当时最先进可靠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对过时落后设施坚决淘汰。建设规模超前,采取全量焚烧,已建成的垃圾处理规模超实际需求30%,具有检修调配、高峰值分流和应急理能力。

6、清扫保洁作业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监管成熟规范。新加坡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已全部实现市场化。一是招投标公开透明,管理部门制定的招标书和合同书内容详尽、操作性强,如对于每个垃圾桶的保洁标准、垃圾倾倒时间、频次以及所使用的设备都有细致明确的要求。二是建立了完善的企业资质和诚信管理系统,环境卫生服务企业的资质分为6级,企业资质等级对应投标的业务金额,如清洁企业资质为1级的,只能参与业务金额10万至30万新元的投标; 1000万新元以上标段需企业具备6级资质。三是招标时注重以服务质量、企业信誉、实力、价格合理等综合选择企业,一般不采用最低价中标;四是由政府主导促进环卫企业规模化经营,全国的市政道路只分4个标段,垃圾清运分9个标段,政府组屋(小区)分16个标段。五是鼓励企业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新加坡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合约的期限分别为5年和7年,保证企业能够回收设备投资;六是监管严格细致,环境卫生处采取巡视和电子监查等方式,对照承包企业上报的清扫保洁组织实施方案每天现场定时、定点、定员、定设备抽查20%,对企业作业过程、作业效果、质量标准进行监管。七是处罚严格,对发现问题的采取扣减承包费、罚款、降低许可证等级和吊证等处罚措施。

7、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电子政务系统发达,企业营业执照、投标等业务的申请、审批、投诉及处理都可通过网络上完成;环卫管理人员配备掌上电脑,利用移动执法系统(ISES)现场开罚单、现场查询以往的犯法记录;在交通要道、地铁、组屋区、公共场所安装很多电子监控探头,记录违法行为;对道路清扫和垃圾收运车辆运用GPS系统定位,通过无线视频鉴别系统车辆作业情况。

新加坡:公私合作完善医疗服务 第3篇

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新加坡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包括政府补贴、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老龄健保计划、保健基金计划。

政府补贴为居民提供了第一层次的保障。新加坡政府向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大量补贴,占公立医院病房开支的80%以上,用于补贴这些机构为本国病人提供的基本医疗和住院医疗服务。同时,政府向志愿福利组织提供资金,以帮助他们向老年人提供服务。这部分资金被作为社区医院、慢性疾病医院、护理院、临终护理院、日间康复中心、家庭医药和康复服务中心的资本金和运行经费。

第二层次的保障为保健储蓄计划。新加坡的医疗储蓄制度是一个特色,医疗储蓄制度强调个人责任,我国医保改革中的个人账户就是学自新加坡。

这是一项强制性的全国储蓄计划,新加坡人通过这个计划支付医疗费用中的个人负担部分。每个有工作的人,包括私营业主,都必须将每月收入的6%~8%存入设在公积金局的个人保健储蓄账户,工作变化或退休后可以带走。每月的费用由雇主和个人各承担一半。储蓄计划的平均余额可以支付9~10次补贴后的住院医疗费用。

第三层次的保障由健保双全计划提供。这是一项低成本的大病医疗保险计划,帮助居民支付重病或长期慢性疾病的医药开销,由个人自愿投保,政府指定的商业保险公司承保。保费从个人保健储蓄中扣除,缴费标准随年龄增长递增。老龄健保计划是一项严重残疾保险,对需要长期看护的严重失能人员提供基本保障,特别是老年人群体。此项计划为该群体提供每月一次的现金支付,以补贴这些需要长期看护者的现金支出。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40岁时自动进入计划,保费可由保健储蓄账户支付。健保双全计划和老龄健保计划的参保者还可以购买补充保险,到私立医疗机构看病就医。

第四层次是保健基金计划。保健基金计划是由新加坡政府出资设立、面向穷人的救助基金,是政府设立的最终安全网。希望获得基金资助的病人可以向公立医院中政府指定的医疗基金委员会申请。基金设立以来,99%的申请者获得了援助。

公私合作

满足各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新加坡拥有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全国共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4400家,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2张、医生数1.9名、护士数7.1名,可与高收入国家相比。提供的医疗服务涵盖了初级健康服务,二、三级医疗服务和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新加坡是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医疗保健中心,在为本国居民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的同时,每年还吸引近100万外国患者到新加坡接受治疗。许多国际医疗组织和机构均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其区域或国际总部,保证了新加坡始终站在亚洲乃至世界一流医疗服务水平的前沿。

新加坡的私立医疗机构是初级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全国共有18家公立联合诊所和约2400家私立全科诊所提供初级医疗服务,其中公立联合诊所提供约20%、私立全科诊所提供约80%的初级医疗服务。病人通常首先到设在社区的诊所就医,接受由全科医生和护士提供的初级医疗服务,需要时再转诊至专科医生或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公立联合诊所主要提供门诊服务免疫接种、健康筛查、健康教育、药房服务,以及病人出院以后的跟踪服务等等,有些也提供牙科服务。公立联合诊所旨在为低收入居民服务,政府对服务给予大量补贴。一次门诊的平均费用约为10元新币,政府提供50%的补贴,65岁以上的老人、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在校学生接受诊疗服务时可以获得75%的政府补贴。由于全国公立联合诊所只有18家,因此通常比私立的全科诊所距离居民住所更远,等候服务的时间也更长,近几年,新加坡政府也在努力提升联合诊所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二、三级医疗服务的供应结构则与初级医疗服务相反——公立医院提供了80%的住院服务,私立医院则提供20%。80%以上的公立医院床位得到政府补贴。公立医院必须收治病人,不管病人是否有支付能力。病人可根据意愿和支付能力自由选择公立或私立医院就医。8家公立医院分别是6家总医院、1家妇女儿童医院和1家精神病医院。总医院提供各科紧急住院服务、专科门诊服务以及24小时急诊服务。住院服务通常由总医院或者地区医院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则由国家医疗中心提供。公立医院的门诊部可为联合诊所或急诊部门转诊的病人提供政府补贴的服务。这些门诊部主要提供专科性服务,比如整形手术、糖尿病、眼科、头颈部手术等。新加坡居民可以享受50%的补贴,永久居民可获得25%的补贴。私立医院的专科门诊服务则不能获得政府补贴。

新加坡所有的医院、诊所、诊断实验室、护理院和其他健康服务机构都需要获得卫生部的许可,所有的行医人员都需要在卫生部下属的新加坡医疗理事会注册。该理事会还负责管理和规范注册医生的行为和伦理道德。新加坡牙科理事会、护理理事会、制药理事会等则负责规范其他的医疗服务行业。

应对老龄化

公立医疗机构集群式发展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并发症、慢性病人增加的情况,2012年,新加坡对公立医疗服务体系进行结构重组,将原有的两个医疗集群分为6个医疗集群。

每个医疗集群由一家地区医院牵头,地区医院提供紧急性的医疗服务,同时与专科中心、三级医院、中长期护理机构、联合诊所和私立的全科医生诊所保持紧密联系。对于需要高一级医疗服务的病人,由地区医院转诊到5个国家中心之一,或者两家综合性专科医院。

每个医疗集群都包含了各类中长期护理机构。病情稳定的慢性病人出院后,可以在这些机构接受必要的护理服务。一体化医疗服务署会确保病人的转移是顺当的、合适的,病人在最方便的情况下继续接受治疗和监测,利于康复。

以糖尿病人为例,通过集群体系的电子健康档案,糖尿病人及其医疗记录可以非常顺畅地从进行急诊治疗的地区医院转到附近的中长期护理机构,再到当地的社区联合诊所,在那里方便地进行检查和常规治疗。

新加坡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都属于一家政府控股公司,即卫生部控股公司。它提供战略方向,促进医疗服务集群间的合作,保证整个体系达到卫生部的政策目标。政府也会发挥私立全科医生在集群体系中的作用,新加坡全国有2000多名全科医生在各个社区工作,他们往往离病人家更近,对病人而言更加方便。这种公私合作关系也表明了新加坡政府不断创新、自我提升和改善病人体验的不懈努力。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措施 第4篇

关键词:医疗储蓄账户,医疗保障,筹资,支付

1 背景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沿袭新加坡医疗储蓄账户 (Medical Savings Account, 以下简称“MSA”) 的发展历史距今已有20年[1]。个人账户一方面保证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2];另一方面, 也加深了参保人员为健康进行储蓄的意识及控制医疗费用意识[3]。然而, 随着个人账户的不断发展演变, 其局限性日益突显。个人账户的过多沉淀削弱了统筹基金的保障能力, 降低了城镇职工医保“互助共济”的能力[4]。

虽然我国和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均设立了个人账户, 但相似的医疗保障制度结构下的实际实施效果却相去甚远, 新加坡医疗保障体系以其投入低、效率高而著称, 而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 个人账户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低下[5]。因此, 我国需要学习和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个人账户。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文检索了新加坡MSA发展历程与现状的相关文献和报告, 主要利用的中文数据库有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电子期刊;外文数据库包括医学类数据库 (Pub Med, Embase, Science direct) 、综合类数据库 (Web of Science) ;并登录新加坡政府官方网站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卫生部) 以及国际组织官方网站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 查询相关数据并下载统计年报。电子数据库和网站资源的检索时间限定为1990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 最后一次检索时间是2015年1月12日。中文数据库检索词主要包括“个人账户”、“医疗保险”、“医疗保障”和“新加坡”等相关词。CNKI检索策略:主题= (个人账户+医疗储蓄账户+医疗保障+医疗保险) *新加坡;Pub Med检索策略综合使用Mesh词和自由词, 其中Mesh主题词包括“medical savings account”、“health care financing”等, 检索策略为: (Singapore[Mesh]) AND (Medical savings account[Mesh]OR Health Security[Mesh]OR Health Insurance[Mesh]) , 其他外文数据库的受控主题词依据Pub Med的检索策略转化为了各数据库的适用策略。

本文从4个角度进行综述:“筹资”介绍了新加坡MSA缴费实行的差别费率制及MSA在公积金中筹资分配情况;“支付”介绍了MSA针对门诊、住院和手术的支付范围和支付额度以及MSA扩展的支付项目;“收支情况”描述了2009—2013年新加坡MSA收支、结余情况;“结余资金的使用与监管”则介绍了新加坡政府如何使用和监管MSA结余资金。

3 研究结果

3.1 筹资

1984年, 为了强化个人费用意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猛增长, 新加坡取消了沿袭于英国的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建立了MSA, 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MSA强制引入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6]。按照新加坡卫生部的定义, MSA是一个全国性的医疗储蓄计划, 要求新加坡公民及其雇主缴纳收入的一部分资金存入公民个人MSA, 用以支付公民个人及其直系亲属在住院、日间手术和一些昂贵门诊项目所发生的费用[7]。

新加坡MSA是中央公积金 (Central Provident Fund, 以下简称“CPF”) 的一部分, MSA的筹资由中央公积金局负责。CPF由3个账户组成, 除了用于公民特定医疗费用支出的MSA, 还有用于住房、教育和投资的普通账户以及主要用于养老的特殊账户[8], 建立了经保健储蓄账户 (Medisave) 为基础, 社会统筹的保健双全计划 (Medishield) 、政府医疗救助基金计划 (Medifund) 为补充的“3M”计划, 见图1。

MSA在CPF中的筹资分配比例随着储户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表1) , “65岁以上”老年人的MSA分配比例达到了90.47%。普通账户则与MSA在不同年龄段的分配比例呈现此消彼长之势。

%

注:以新加坡2011年2月CPF资金分配情况为例[9]。

新加坡针对MSA的筹资, 实行企业和个人同时缴费的“双基数”缴费制以及缴费率因公积金会员年龄而定的差别费率制 (表2) , 而缴费基数则依据在职人员每月工资水平和退休人员每月退休金水平而定。由于新加坡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新加坡政府逐渐提升了MSA缴费率, 2015年1月起, 35岁及以下职工缴纳工资收入的8.00%, 35岁以上至45岁缴纳工资收入的9.00%, 45岁以上至50岁缴纳工资收入的10.00%, 50岁以上缴纳工资收入的10.5%[10] (表2) 。MSA设有缴费上限[11], 2013年7月规定在职人员缴费总额不得超过45 500新元[7]。新加坡于1992年7月将自由职业者强制纳入MSA保障范围[12], 年收入超过6 000新元的自由职业者必须向MSA进行缴费, 按照其所在年龄组全额公积金缴费率的1/3来缴纳, 并随着年收入的增加逐渐提高缴费率[13]。

%

注:资料来源新加坡卫生部官网[7]。

3.2 支付

3.2.1 支付范围与支付额度:

MSA资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和部分昂贵的门诊检查治疗费用, 初级卫生保健费用和普通门诊费用需要患者自费来解决。MSA于2002年首次覆盖门诊项目, 并逐渐覆盖一些昂贵门诊项目 (化疗、艾滋病和肾透析) [14]。住院方面, 患者只有住院超过8个小时 (排除日间手术患者) 才可使用MSA资金。针对门诊费用:新加坡于2012年1月起, 每个MSA年门诊费用支付上限由之前的300新元提升到400新元[15]。患者也可以利用其直系亲属的MSA来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每个直系亲属每年也只能为其支付400新元, 包括自身账户在内不能使用超过10个账户。针对住院费用:2007年5月起, 入院患者每日可用MSA支付上限提高为450新元;日间手术的患者, 当日住院费用的支付上限为300新元[7]。针对手术费用:MSA是按照患者的手术等级来支付, 手术等级越高, 支付上限越高[12]。

3.2.2 扩展支付项目:

随着高新医疗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 新加坡逐渐扩大了MSA支付范围。一是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纳入MSA支付范围;二是将孕产妇保健纳入MSA支付范围;三是将新生儿保健纳入MSA支付范围;四是将私人保险纳入MSA支付范围;五是将部分体检费用纳入MSA支付范围, 同时增加了可用MSA支付的体检中心数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新加坡卫生部于2006年10月将慢性病管理计划 (CDMP) 纳入了MSA支付范围, 截至2014年1月, MSA覆盖的门诊慢性病已达15种。新加坡设立了孕产妇套餐 (MMP) , MMP可用MSA支付。丈夫可使用其MSA为孕产妇每天支付450新元住院费用;术后夫妻还可额外提取450新元支付产前、产后检查费用和医师咨询等费用[7]。新加坡于2012年8月起为每一名新加坡籍新生儿建立MSA, 并分两批将3 000新元注入[7]。这些补助金可以帮助父母支付子女的健保双全计划保费, 也可以支付包括接种疫苗在内的其他医疗费用。新加坡于2005年7月起将私人医疗保险性质的综合盾计划 (MISP) 与基本健保双全进行了整合[7], MSA储户可以使用自身或亲属的MSA购买MISP, 用以支付高级病房或私人医院的住院和手术费用。2014年, 新加坡政府提高了MSA针对部分体检费用的支付上限:其中肠镜检查和乳房X光检查的支付上限分别提高到950新元和400新元;同时, 新加坡卫生部将可用MSA支付的体检中心增至47所[7], 大大方便了新加坡公民就近选择中心进行体检, 提高了公民进行体检的积极性, 帮助公民尽早发现疾病, 更好地保障了公民的健康。

3.3 收支情况

2009—2013年间, 新加坡MSA筹资总额、支出总额和当年结余额均逐年上涨, 当年结余率稳定在86.00%以上;2013年年底, MSA筹资达63.5亿新元, MSA医疗费用支出接近8亿新元 (表3) , 新加坡MSA资金的使用率不高。

注:“当年支出额”为MSA直接医疗费用支出。资料来源于新加坡CPF官方网站[16]。

MSA虽然是一个终身储蓄计划, 但中央公积金局规定公民达到55岁后只要保证其MSA中至少保留16 000新元 (2012年以前) [17], 就可以提取账户中的其余资金用于养老或其他用途。2012年这一数额增长为32 000新元[18], 这使得排除最低储蓄额后公民可自由利用的储蓄资金锐减 (表4) , 能够达到最低储蓄标准的储户占比也相应下降。

3.4 结余资金的使用与监管

MSA结余资金对新加坡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政府集中利用MSA结余投资于一些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项目 (如兴建学校、公路、港口和机场) 以及向国外投资来促进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不断提升, 2001年以来, 新加坡MSA存款的名义收益率一直维持在4.00%, 结余资金实现了保值增值。由于是政府集中统一调拨资金, 资金利用的安全系数也很高。

注:已排除可领退休金人员。

作为CPF的一部分, MSA具体由中央公积金局集中管理, 市场化运作。MSA投资的医疗保险计划基金主要是外包给市场上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 体现了市场化和专业性特点。虽然作为独立于政府财政的部门有很大的自主权, 公积金局对MSA的管理还是会受到劳工部的监督。新加坡劳工部是公积金局的直属上级部门, 公积金局董事会成员均由劳工部部长在得到总理的同意后任命, 公积金局对MSA资金的筹集和支出均受到劳工部的监管。

4 主要问题与挑战

4.1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作用有限

新加坡政府试图通过MSA增强民众的成本意识,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然而, 自1984年MSA建立后, 由于私立医院大量引进昂贵的医疗设备和应用昂贵的医疗技术并不断提高医生的薪水, 新加坡民众的人均医疗费用持续增长, 费用控制效果不明显[19]。有学者曾经在分析新加坡引入MSA前后20年的医疗费用变化情况后发现, MSA引入前后公民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增长幅度没有实质变化, 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也基本没变, 而政府卫生支出却明显下降[20]。还有学者认为MSA制度不仅没有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刺激了健康人群对MSA的不合理利用[21]。

4.2 MSA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医疗保障能力有限

新加坡政府虽然一直鼓励公民使用MSA, 但新加坡MSA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2005年, MSA支付的医疗费用只占医疗总费用的5.40%[11]。在新加坡, 由于公民使用MSA支付医疗费用有较高的自付额度和起付线, 所以, 个人负担较重, 新加坡的个人自付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例超过50.00%, 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22]。同时, 老年人群的大病费用难以得到有效补偿, 特别是很多丧偶的家庭妇女根本就没有MSA (新加坡有很多妇女放弃工作, 做全职家庭主妇, 所以, 她们没有MSA, 往往使用丈夫的MSA来支付医疗费用) [23]。随着新加坡老龄化的加速, MSA的这一漏洞将会不断被放大。

5 特点及启示

5.1 拓宽个人账户使用范围

新加坡民众很重视MSA能够用于对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分享[24]。新加坡充分实现了MSA的家庭共济, 在2010年用MSA支付的6.78亿新元医疗费用中, 56.00%的费用来自于患者自身MSA, 其余44.00%的医疗账单则是由其直系亲属的MSA支付[18];且MSA具有可继承性, 当MSA储户去世后, MSA资金可以继承给其配偶或子女。我国国内大多数地区的个人账户资金属于户主个人所有, 不能在家庭成员之间分散医疗风险[25], 这就造成了我国个人账户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互助共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增加了发生保险欺诈的可能性。此外, 新加坡规定MSA可以用来缴纳覆盖了住院费用和部分昂贵门诊项目的大病保险保费[14], 而我国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个人普通门诊费用[3]。建议我国从两方面拓展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一是实现家庭共济;二是利用个人账户结余资金建立门诊统筹基金, 或用来缴纳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保费。个人账户只有从单纯的积累功能灵活地转化为支付和缴费功能, 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

5.2 调整个人账户筹集方式, 引入差别费率制

新加坡依据储户年龄和收入的不同, 实行弹性费率缴纳MSA, 年轻职工的缴费重点向以教育和住房为主的普通账户倾斜, 随着年龄增大, 逐渐向MSA倾斜, 2015年, 50岁以上人群已经达到了10.50%缴费率[10]。新加坡政府考虑到退休人群疾病风险最大, 应用MSA几率和频次最多, 因此设定退休人员缴费比例最高。我国的城镇职工医保也曾采用“双基数”缴费模式, 但为了减轻企业负担, 多个省市开始将“双基数”缴费向“单基数”缴费转化, 这种转化弱化了企业为退休人员缴费的责任, 强化了代际转移责任, 增加了在职职工负担;针对不同年龄段在职职工的缴费率, 大部分地区缴费比例设置比较粗放, 不同年龄的缴费比例差异性不大。建议我国引入差别费率制, 按年龄和收入水平进行差别缴费, 退休人员也可考虑适当缴费, 以减轻在职职工和企业的缴费负担。

5.3 设置个人账户存款限额

尽管“纵向积累、抵御风险”是新加坡MSA的建设初衷, 但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同时规定医疗个人账户存款超过一定的限额, 超出部分可转移至普通账户以满足公民购房和教育等需求;当储户年龄超过55岁, MSA只需保持一个最低限额即可, 超出部分公民可以自由提取。在这样的设计中, 最低限额使得个人账户储户年老后有资金储备用于看病, 最高限额则避免了因账户过大而导致其浪费个人账户资金[2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累计结余越来越多, 2013年年底累计结余已达3 323亿元[27], 因此, 对个人账户进行限额积累、避免浪费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大多数地区医保个人账户没有实施限额积累, 只有江苏省镇江市在推行的个人账户改革中创新性地将其分设为一级账户和二级账户[28]。

5.4 审慎试点多元化投资, 实现结余资金保值增值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措施 第5篇

为全面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适应现代化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我会将于2008年10月织医院培训代表团赴新加坡著名医院参观培训,了解与学习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在医院的应用,望各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与。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12月15日至12月21日,7天

二、组织单位:卫生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三、应邀考察对象

1、各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

2、各级医院各科室的正、副主任

3、各级医院临床科室正、副护士长

4、其他与医院管理工作相关的人员

四、考察医院

新加坡亚历山大医院新加坡中央医院(SGH)新加坡竹脚妇幼医院(以实际人数确定医院)

五、培训课程:

六、收费标准

每人收费:¥14980元,时间:12月15日至12月21日

备注:

1、报价所含内容:签证费、公务活动、全程机票、保险、三星级酒店(双人标准间)、一日三餐(正餐以中餐为主)、新机场建设费、中文导游、景点门票、境外机场接送、小费每人6美元/天。

建设费、中文导游、景点门票、境外机场接送、小费每人6美元/天。

2、报价不含内容:、护照、境外私人消费及自费项目,团队以外的个人消费及因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如罢工、大风、大雾、交通延阻、航班取消或更改时间等引起的额外费用)。

八、申请出要材料

1. 彩色免冠照片两张(尺寸50mm×50mm,白色底、正方形)

2. 提供所在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3. 所在单位或公司简介(包括成立时间、性质、规模、效益等内容)最好是正式宣传册

4. 中文单位法人及配偶担保书

5. 个人名片两张及个人身份证、全家户口簿复印件各一份

6. 工资发放以及在职证明

7. 个人或配偶所有财产证明(半年以上个人存款10万元以上及个人名义注册的公司、房、车等证书)

8. 如曾经到过国外旅游或商务的客人,请提供所到国家的签证复印件或著名景点建筑的照片

9. 填写赴美签证申请表中文版本(我司提供样本)

1 0. 退休客人需提供退休证,不需要其他工作证明

九、培训课程:

十、付款方式

银行转帐至:单位:欧亚启航(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开户行:北京银行建外支行营业部

帐号:01091161300120105005140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魁利/王蕾手机:13910296072、13911699656

电话:010-58691 261转11/862传真:010-58691267

邮箱:hmlkl707@126.com hmwl707@126.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建外Soho 6号楼3601室邮编:100022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措施 第6篇

回顾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历史和一系列教育与培训制度的沿革,不难发现,新加坡根据本国自然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针,对经济腾飞起到了直接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依靠教育与培训,而教育与培训的顺利开展必须以指向明确且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坚强后盾。可以说,新加坡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开展与实施起到了引领与保驾护航的作用。

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强力改革

(一)双轨统一与双证融通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新加坡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主要是教育制度改革,最主要的成果是确立了新的统一的分流教育制度。职业教育被正式纳入正规教育的范围,实现了双轨统一。这一改革使职业教育取得了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加坡还调整了职业教育的领导机构。1973年,技术教育局改组为工业训练局,提供各种层次的教育与训练,从管理体制上保证了双轨统一的教育制度的顺利运作。

双轨合流的统一教育体制,除了体现在分流的双重走向(学术走向与工艺走向)及流向的横向转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实际体现与成果,就是证书的互认与衔接。各级证书之间互相衔接,逐级上升,满足了职工继续深造的需要,从而能较大限度地开发人才智力资源。

1992年,新加坡职业和产业训练委员会更名为工艺教育学院(ITE),是隶属教育部的法定机构,承担了前者的职能,负责确定技能标准和资格认可,由一个三边委员会领导,这个委员会包括来自政府、工会和产业的代表,其使命是通过技术教育与训练开发新加坡的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ITE有六项职能:(1)向中等学校毕业生和在职劳动者提供技术教育与训练;(2)通过继续教育与训练提高劳动者的技能;(3)推动和管理企业的技能培训与教育:(4)开发和管理认可标准及技能培训;(5)发展和提供有关技能培训与教育的咨询服务;(6)促进技能培训与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在,ITE开始提供许多更高水平的技术课程,使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可以在多科技术学院或大学接受进一步的教育。

双轨合流的统一教育体制的建立及双证融通的普教、职教立交桥式的衔接,确立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有的地位。

(二)政、校、企三方合作的工学结合

为了超越东南亚的其他竞争对手,新加坡政府开始着手将赶超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91年,政府文件《新的起点》为新加坡此后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规划。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也有了新的改革与发展。《新的起点》中有一条是推行“工读双轨计划”,于1991年7月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实施。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学生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文凭。半工半读的学生不但不必缴纳学费(由雇主和技能发展基金各承担一半),还可以领取薪水。此计划有效地促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同时,新加坡政府陆续在税收、拨款方面出台更多的优惠措施,以鼓励“工读双轨计划”。

从1992年7月起,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开始为私人公司的工人培训人员开办以华文讲解的训练课程并实行“混合型学徒训练计划”。在新的计划下,学徒必须先到工艺教育学院接受3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密集训练,方可进入公司边学习边工作。在此期间,学徒每周要到工艺教育学院受训一天(其余4~5天工作),学费由雇主负责,而雇主从1992年7月起只需交付一半学费,另一半由工艺教育学院负责。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制定的“产业实习计划”规定:学员从第二年起就必须在校内的教学工厂、企业中完成校内实习计划,然后到不同的企业进行3~5个月的实习。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的结合,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教学工厂是新加坡职业教育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结果,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完善及更有效的学习过程,鼓励并开发学生的群体精神及实际应用能力,确保有关的培训课程与行业企业的需求挂钩,以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具体实施方法,一是将实际的工厂环境纳入教学环境之中,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便促进学生对理论教学的了解;二是将科研项目视作教学工厂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环境中;三是在现有的教育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及项目等)的基础上实行学院制教学,而不是企业培训制教学。如南洋理工学院采取教学工厂的方式编制课程。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犹如处在一个大企业的各个部门中,既接受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教育,又接受来自教学工厂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在第三年,学生的毕业项目基本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学生制作的项目,在这里,学生有机会与教师参与厂家提供的试验计划和产品开发,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使用的都是先进的设备和仪器;第二类是从行业企业引进的项目,从设计、测试至交货,学生与教师都要保持最完善的专业水平,必须想方设法解决制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磨炼的机会,教师也能从中获得行业企业发展的新信息。

政策导引与措施保障

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这一系列改革之所以能够推出并顺利实施,离不开政府的强力介入——前瞻性地、高瞻远瞩地推出导引政策,掌舵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方向;配套地出台相应措施,保障政策切实可行,为改革保驾护航,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健康有序的发展。

扭转观念,刺激发展受儒家文化影响,技术教育素来被鄙薄。新加坡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扭转大众的观念,给予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有的地位与重视程度。政府通过立法,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岗位前都要见习一年,由政府用人部门或雇主安排其到有关岗位实习,并指定专门人员进行传帮带,使其尽快熟悉岗位业务及操作程序,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新加坡拥有严密的考试制度,所有技术经考核得到生产力局的承认、监察,方可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有职业证书者方可谋求职业。同时,新加坡政府实行鼓励政策,建立了一定的待遇对等关系,把职业技术等级与待遇挂钩。政府采取按学历定初次工资,然后根据能力高低和贡献大小定增长额度的方法,这样技术等级与待遇自然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对于克服长期以来“重白领、轻蓝领”、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在政府任职方面,逐步以技术专家取代政治鼓动家;在企业管理方面,雇主十分重用那些经过培训的技术高手和管理能人。这样,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从政策上得到了激励,达到了无论政府职员还是企业职工对参加培训都十分踊跃的效果。

组织严密,管理有序作为政策执行的有力保障,新加坡政府建有一套完备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管理体制,高效的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1965年成立的成人教育局负责校外青年的职业技术与培训;上世纪60年代末职业教育纳入正规教育范围后,教育部于1968年设立工艺教育局,负责职业教育;1973年,工业训练局取代工艺教育局,负责职业专科学校和26个技能发展委员会;1979年,成人教育局和工业训练局合并为工艺与职业训练局,简称工职局,仍隶属教育部,负责组织双轨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和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1992年,工职局及其属下的职业专科学院统称工业教育学院,集管理、监督、教学与培训于一体,标志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组织职能上达到了统一、规范、明确、高效的新阶段。同时,政府各个部门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都承担着明确的责任。例如,在贸易和产业部(MTI)及投资委员会的工作方针中,会体现新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且该部门有能力和责任保证经济的调整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从而使政府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其他政府部门如教育部、国家生产力局在对人力资源开发做出决策时,产业的要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资金保障,密切三方合作1979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技能发展基金”(Skills Developing Fund,简称SDF),旨在针对因工作环境变迁及新工作程序的快速引进,要求企业对所雇佣的低技术、低文化工人进行再培训,使他们能灵活地适应工作的变化,目的在于提高人员的技能并给予过剩的劳动力再训练的机会。政府规定,从1979年10月起,企业要为每月工资不足750新元的职工向国家交纳相当与其工资收入4%的技能发展基金(1985年4月调低至2%,1986年4月又调低至1%)。这些基金以向企业集资的形式筹集,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管理。经济发展局根据技能发展基金的有关规定及条例,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工厂提供津贴,扶持并奖励雇主开展企业内职工培训。由于无承担费用之虞,职工一般都乐于接受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技能档次,同时也可改善待遇。技能发展基金条例规定,凡是在新加坡注册和成立的公司,都有资格申请津贴,以此支付职工培训费用,并且基金会和雇主共同承担部分特殊职工的培训费用。取之于企业又用之于企业的政策,使得企业愿意投资职业教育与培训。1998年,为了加强劳、资、政三方的合作,新加坡成立了“人力21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全国人力资源发展框架,使劳动者将提高技能和再培训作为竞争上岗的重要途径。企业采取措施继续鼓励和奖励接受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员工,政府则致力于加大投入并加强协调工作。

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对我国的启示

同为人口密集、经济起步较晚的亚洲国家,新加坡与我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工业发展道路。在扭转千百年来传统观念中对技术教育的鄙薄,迅速实现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成功转型,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方面,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1991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02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原则性的、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占绝大部分。但是,政策的贯彻执行不是依靠国家强制,更多的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认识之后,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这样就缺少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及强制力的保障。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建设所必需,而又被社会上很多人所鄙薄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要得到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法律的保护。我国虽然有《职业教育法》,但仅是规范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规,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也就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即使很多省份相继制定了实施《职业教育法》的条例或办法,但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只有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地位和实施力度,配套出台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法,走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发展的道路,才能有力地推动、有效地保障职业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国务院统筹领导下,实行部门分工、分层次管理的体制。中等职业教育由教育部职成教司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高教司管理。这种管理体制责任明确,层次分明,但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统筹安排与规划,不利于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也不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高职教育归高教部门管理,往往会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使高职教育偏离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轨道,并且高教部门往往容易把重点放在普通高等教育上,对高职教育关注不够。尽管2002年教育部已将五年制高职院校的综合管理职能调整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相应的管理体制,但目前并没有完全理顺关系,真正的管理权还没有移交到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常常出现两个部门交叉管理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制定明确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同时,应借鉴新加坡政府的做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职业教育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如对职业院校定期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根据办学质量的优劣确定拨款数额;逐步实施费改税,向集团、行业征收训练税,同时承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企业所需的经费可作为企业的自然损耗,免于征税,从而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政策导引,掌舵职业教育与培训;措施紧跟,逐步修正、完善,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与方案;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管理体制,作为强大后盾,保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健康有序发展。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马早明.亚洲“四小龙”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2]沈红波.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三阶段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J].东南亚纵横, 2004, (8) .

[3]王学风.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职业教育 (教科版) , 2001, (31) .

[4]王学风.新加坡高职教育的特色[J].职教论坛, 2001, (8) .

[5]黄志红.新加坡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J].教育与职业, 2000, (6) .

[6]吴少红.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与启迪[J].中国成人教育, 2001, (9) .

[7]魏炜.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4) .

[8]金岳祥.新加坡的经济增长和职业教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3) .

[9]张恒权.新加坡的工艺教育[EB/OL].http://www.cott.org.cn/newsdetail.cfm?iCntno=276, 2003-11-21.

上一篇:节水控制算法下一篇:中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