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

2024-07-18

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精选12篇)

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 第1篇

在食品领域的科学研究里,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当代现代医学和现代农学等学科领域。通常而言,食品微生物能够划分为以下种类:第一是生产型食品微生物,借助于此类微生物的分解等作用,人们可以制造酒水、饮料等发酵食品;第二类是引起食品变质败坏的微生物。在这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能会导致食物发生腐烂、变质;第三类是食源性微生物,包括可以使动物或者植物产生疾病的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检测研究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面的研究通常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针对食品受到污染的情况进行菌落的检测。通常细菌总数又叫做菌落总数,也就是待检测的食品或者饮用水等样本经过特定的预处理,并在合适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后,每一克或一毫克样本中含有的细菌菌落数目。二是针对食品中含有的致病菌的检测。我国的相关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规定非常明确,对于食品中含有微生物的多少,检测人员不仅要检验出食品受到污染的情况,还需要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

当前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当前有多种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下面笔者对电阻抗法和快速酶触反应两种方法进行介绍。第一种是通过电阻抗法检测食品微生物含量,该方法是指细菌在营养液里生长繁殖的时候,能够把营养液里面的电惰性物质分解消耗成有电活性物质,进而会使营养液的电导率增加,营养液的阻抗也跟着产生改变。第二种是使用快速酶触反应和代谢分解物的方法进行检测。细菌进行生长繁殖的时候,会产生一些特殊的酶,检测可以依据这些酶的特性进行菌落的检测。

结语

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 第2篇

一、明确课程地位与目标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也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地位与目标,才能有效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二、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教改切入点

高职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没有对口的教材,即使相对对口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一书,其内容安排也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并没有直观反映微生物检验的实际工作过程,因此淡化了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对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与当前微生物检验工作实际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急需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与改革。

三、理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于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探索,邀请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举行以岗位任务引领的头脑风暴论证会,讨论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并在行业专家引领与指导下,在食品药品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领域的广泛调研基础上,理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以“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模式。

四、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1)精心设计课程内容;(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3.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应当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1)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手段的功能性和先进性;(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指导

(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2)编写实用性实验实训指导书;(3)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指导。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现课程考核全程化。

项目来源: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编号:jx01010209)。

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 第3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高职教学;因材施教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食品理化检验、食品感官检验构成食品检验工的三大技能板块,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的职业素质基础之一。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高职食品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技能性,而且高职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情商、智商以及习惯的改造,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此进行经验总结,抛砖引玉。

一、明确教学目标,模块化整合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涉及面非常广,教学内容由多个知识点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非常清楚教学内容的详略点,精心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好学生。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家标准和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笔者认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为进一步确定这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要达到的知識目标是:明白是什么(认识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怎么样(理解微生物营养与生长)、为什么(了解微生物对食品、食品工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和怎么做(理解国内外食品微生物一些重要标准,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技能目标是能够出具一份合格的食品卫生学检验报告,能够“检得了、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快”;素质目标是在生活、工作和职业生涯三个方面的素质有显著提高,转变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增强食品质量和安全观念,形成严谨、求实、耐心、细心的检验工作作风。

课程内容可以设置一系列案例或模块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一是让学生设计实验,判定未知菌革兰氏染色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微生物形态学知识和革兰氏染色技术,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实验方案设计的严谨性;二是让学生对一种食品进行栅栏因子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微生物生理学知识、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理化因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三是让学生判定平板上的单菌落是否纯,培养并设计实验验证,可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并且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和无菌操作的原理。

实训实验也可模块化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及验证性等基础实验可设计为基本技能模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启发学生,促其思考,由此锻炼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部分可设计为技能发展模块;研究性实验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基本知识和技能,可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兴趣模块。

二、尊重学生差异,改进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高职学生不大适应系统性的、理论性的学习,对较抽象的理论学习普遍有困难,而且高职学生知识积累有限,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对比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业余活动丰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短期目标驱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视考试分数为“命根”的观念较根深蒂固。高职学生存在的这些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慢慢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转变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此可较好地满足他们追求短期目标的心理,增强学习目标性和自主性。且理论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及时公布平时的作业成绩来实现,实践技能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巡检点评和实验报告来反映,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班级QQ群公布平时成绩、小组实验成绩等。

高职学生在写作业和实验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是缺少思考,抄袭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避免,即教师要事前告诉学生判罚规则:两个同学的作业或报告,一句话中有连续七个以上的字相同,就可以判定为抄袭,作业成绩需判为最低等级。并且,要求在写作业和实验报告时,凡是在书上和网络上摘抄的文字必须简洁,鼓励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术语、行话来准确描述、分析和解答问题,要让学生们清楚,工作岗位需要的是会思考的人。

三、采用挫折教学法,强化实验训练技能

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实训实验中常见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动手,眼高手低。实际上每个操作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需要学生多动手才能深刻体会。针对学生这些问题,除了强调要进行技能考试之外,还需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安排了标准溶液细菌、真菌总数计数和标准溶液中大肠菌群计数这两个独立的实验,并且最后一次实验安排的是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检查一种食品产品中的细菌数、真菌数和大肠菌群数。最后一次实验是前面所有技能的综合练习,学生即使失败,也有重新再来的机会。这也是学生经历“挫折—反思—提高”的一个过程,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渴望,强化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经过自己努力后,尝到成功的乐趣,看见自己的进步。

四、开展团队合作,促进生生互助

高职院校一般是大班上课,40人一个班,就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基本比较紧张,每次实验都是大班开课、多人一组,一般3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很难同时注意到实验室中每位学生的表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团队活动,借助麦肯锡的“高效团队”构建方法,即:为数不多的成员、互补的技能、共同的业绩目标、相互承担责任,采取小组实验成绩代替个人成绩的方法,每次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结果和业绩的方式来进行考评,促使团队成员相互提醒、协作,有效提高了团队各成员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中山市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789.2004.

[2] 罗雪云, 刘宏道.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测标准手册[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3] 朱宏飞. 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1).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研究 第4篇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相关概述

民以食为天, 随着人们对吃的追求越来越高, 市场上的食品变得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 许多不法商贩从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想着大发食品的不义之财, 以至于很多的过期回炉食品、假冒伪劣等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 威胁人们的人身安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对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也酿成许多悲剧, 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 保障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投入极大, 各科研单位经过多年努力, 研究出有效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检测技术。

其中,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内容主要有污染程度指示菌检验、致病菌检验,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分子生物学检测、抗体检测和免疫分析法检测、代谢学检测。目前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最广泛, 同时也最便捷、准确度最高的检测技术是变性高效色谱技术, 如今变性高效色谱技术已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以变性高效色谱技术为例, 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变性高效色谱技术的原理

变性高效色谱技术分析原理较复杂, 在高压条件下, 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进行连续多次交换,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利用溶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亲和力、吸附力或分子大小不同引起排阻作用的差别使不同溶质得以分离, 从而达到食品检测的目的。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特点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第一, 检测结果准确度高, 对于已知突变, 准确度大于99%, 对于未知的突变, 准确度大于96%;第二,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检测能够准确可靠地检测低水平的突变, 灵敏度非常高, 能够对食品样品中至少1/20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第三, 能够分析异质性的样本从而检测混合样品;第四, 由于该技术使用仪器进行自动化操作, 因此操作容易;第五, 检测过程中消耗品价格便宜, 同时检测速度快, 质量高, 因此性价比非常高。

另外,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与其他技术如单链构象多态性和变形梯度凝胶电泳法相比, 具有很多优势, 它能够进行自动化控制, 属于一种新型基因突变筛查技术, 除PCR外, 无需购买特殊试剂, 也不需进行PCR引物修饰或者进行其他处理等, 因此方便使用。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方面的应用

在农产品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农作物生产者为提高农产品产量而大量使用药物, 生产出的食品带有药性, 导致耐药性的微生物就相应出现, 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由于缺乏快速准确识别致病微生物的有效检测技术和有效临床手段, 因此抗微生物治疗遇到很大困难。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术在微生物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能对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进行检测, 且可靠性较高, 为临床快速检测未知致病细菌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混合微生物样品的分离鉴定中的应用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一般流程 第5篇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方法的一门科学,是对食品和微生 物的存在与否及种类和数量的验证。众所周知,在生物科学中,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 最强的学科之一,它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要学习好微生物检验,必须具有医学 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基础,要了解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熟悉各种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各种致病菌、霉菌 和病毒的检验程序。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一般步骤,可按图1的程序图进行,此图对各类食品各项微生物 指标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一、检验前准备

(1)准备好所需的各种仪器,如冰箱、恒温水浴箱、显微镜等。

(2)各种玻璃仪器,如吸管、平皿、广口瓶、试管等均需刷洗干净(121℃20min)或干法(160℃一170℃,2h)灭菌,冷却后送无菌室备用

(3)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药品,做好普通琼脂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基,根据需要分装试管或灭菌后倾注平板或保存在46℃的水浴中或保存在4℃的冰箱中备 用。

(4)无菌室灭菌;如用紫外灯法灭菌,时间不应少于45mln,关灯半小时后方可进入 工作;如用超净工作台,需提前半小时开机。必要时进行无菌室的空气检验,把琼脂平板暴露在空气中15min,培养后每个平板上不得超过15个菌落。

(5)检验人员的工作衣、帽、鞋、口罩等灭菌后备用。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后. 实验没完成前不得随便出入无菌室。

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在食品的检验中,样品的采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所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 性,这就要求检验入员不但要掌握正确的采样方法,而且要了解食品加工的批号、原料 的来源、加工方法、保藏条件、运输、销售中的各环节,以及销售入员的责任心和卫生 知识水平等。样品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三种。大样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 取的混合样,一般为200g小样又称为检样,一般以25g为准,用于检验。样品的种类 不同,采样的数量及采样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一切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即 所取的样品能够代表食物的所有成分。如果采集的样品没有代表性,即使一系列检验工 作非常精密、淮确,其结果也毫无价值,甚至会出现错误的结论。

取样及样品处理是任何检验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说,实 验室收到的样品是否具代表性及其状态如何是关键问题。如果取样没有代表性或对样品 的处理不当,得出的检验结果可能毫无意义。如果根据一小份样品的检验结果去说明一 大批食品的质量或一起食物中毒的性质,那么设计一种科学的取样方案及采取正确的样 品制备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取样方案

采用什么样的取样方案主要取决于检验的目的.例如用一般的食品的卫生学微生物 检验去判定一批食品合格与否;查找食物中毒病原微生物;鉴定畜禽产品中是否含有人 兽共患病原体等等。目的不同,取样方案也不同。

1.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的取样方案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取样方案多种多样,如一批产品采若干个样后混合在一起检验,按 百分比抽样;按食品的危害程度不同抽样;按数理统计的方法决定抽样个数等等。不管 采取何种方案,对抽样代表性的要求是一致的。最好对整批产品的单位包装进行编号,实 行随机抽样。下而列举当今世界上较为常见的几种取样方案。(1)ICMSF的取样方案

国际食品微生物规范委员会(简称IcMSF)的取样方案是依据事先给食品进行的危

害程度划分来确定的,将所有食品分成三种危害度,I类危害:老人和婴幼儿食品及在 食用前可能会增加危害的食品5E类危害:立即食用的食品,在食用前危害基本不变5a 类危害:食用前经加热处理,危害减小的食品。另外,将检验指标对食品卫生的重要程 度分成一般、中等和严重三档,根据以上危害度的分类,又将取样方案分成二级法和三 级法。

①二级法:设定取样数n,指标值m,超过指标值m的样品数为c,只要c>o,就 判定整批产品不合格。

⑧三级法:设定取样数n,指标值m,附加指标值M,介于m与M之间的样品数c。只要有一个样品值超过M或C规定的数就判整批产品不合格。具体使用方法见表1。

(2)美国FDA的取样方案

食R9D药品管理局(FDA)的取样方案与IcM5F的取样方案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严重指标苗所取的15、30、60个样可以分别混合,混合的样品量最大不超过375g。也就是说所取的样品每个为100g,从中取出25g,然后将15个25g混合成一个375g样品,混匀后再取258作为试样检验,剩余样品妥善保存备用。

(3)世界粮农组织(FAo)规定的食品微生物质量

1979年版FA()食品与营养报告中的食品质量控制手吩的微生物学分析中列举了各 种食品的微生物限量标准,由于是按ICMsF的取样方案判定的,所以在此引用,见表2。

2.食物中毒微生物检验的取样

当怀疑发生食物中毒时,应及时收集可疑中毒源食品或餐具物、粪便或血液等。

3.人畜共用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取样

当怀疑某一动物产品可能带有入兽共患病病原体时,应结合知识,采取病原体最集中、最易检出的组织或体液送实验室检验。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采样方法

按照上述采样方案,能采取最小包装的食品就采取完整包装按无菌操作进行。不同类型的食品应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

①液体食品,充分混匀,用无菌操作开启包装菌盛样容器。②固体样品,大块整体食品应用无菌刀具和镊子从不同部位割取,割取时应兼顾表面与深部,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小块大包装食品应从不同部位的小块上切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④冷冻食品,大包装小块冷冻食品按小块个体采取,大块冷冻食品可以用无菌刀从不同部位削取样品或用无菌小手锯从冻块上锯取样品,也可以用无菌钻头钻取碎屑状样品,放入盛样容器。

②④所述食品取样还应注意检验目的 需检验其品质情况,应取探部样品。⑤生产工序监测采样: 若需检验食品污染情况

a.车间用水:自来水样从车间各水龙头上采取冷却水;汤料等从车间容器不同部位用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

b.车间台面、用具及加工人员手的卫生监测:用5cmz孔无菌采样板及5支无菌棉签擦拭25cm2面积《若所采表面干燥,则用无菌稀释液湿润棉签后擦拭,若表面有水,则用下棉签擦拭,擦拭后立即将棉签头用无菌剪刀剪入盛样容器。

c.车间空气采样:育接沉降法。将5个直径90mm的普通营养琼脂乎板分别置于车间的四角和中部,打开乎皿盖5min,然后盖盖送检。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样品处理

样品处理应在无菌室内进行,若是冷冻样品必须事先在原容器中解冻2℃一5C不超过18h或45℃不超过15min。

一般固体食品的样品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捣碎均质方法

将100g或100g以上样品剪碎混匀,从中取25g放入带225mI稀释液的无菌均质杯中8000r/min一10000r/min均质1min一2mm,这是对大部分食品样品都适用的办法。

2.剪碎振摇法

将100g或100g以上样品剪碎混匀,从中取25g进一步剪碎,放入带有225mL稀释液和适量45mm左右玻璃珠的稀释瓶中,盖紧瓶盖,用力快速振摇50次,振幅不小于40cm。

3.研磨法

将100g或100g以上样品剪碎混匀,取25g放入无菌乳钵充分研磨后再放入带有225mI无菌稀释液的稀释瓶中,盖紧盖后充分摇匀。

4.整粒振摇法

有完整自然保护膜的颖粒状样品(如蒜瓣、青豆等)可以直接称取25s整粒样品入带有225mL无菌稀释液和适量玻璃珠的无菌稀释瓶中,盖紧瓶盖,用力快速振摇50次,振幅在40cm以上。冻蒜瓣样品若剪碎或均质,由于大蒜素的杀菌作用,所得结果大大低于实际水平。

5.胃蠕动均质法

这是国外使用的一种新型的均质样品的方法,将一定量的样品和稀释液放入无菌均质袋中,开机均质。均质器有一个长方形金属盒,其旁安有金属叶板,可打击塑树袋,金属M L板由恒速马达带动,作前后移动而撞碎样品。

三、样品的送检与检验

(1)采集好的样品应及时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室,越快越好,一般不应超过3h,如果路途遥远,可将不需冷冻的样品保持在1℃一5℃的环境中,勿使冻结,以免细菌遭受破坏;如需保持冷冻状态,则需保存在泡沫塑料隔热箱内(箱内有干冰可维持在0℃以下),应防止反复冰凉和溶解。

(2]样品送检时,必须认真填写申请单,以供检验入员参考。

(3)检验人员接到送检单后,应立即登记,填写序号,并按检验要求放在冰箱或冰盒中,并积极准备条件进行检验。

(4)食品微生物检验室必须备有专用冰箱存放样品,一般阳性样品发出报告后3d(持殊情况可适当延长)方能处理样品;进口食品的阳性样品,需保存六个月方能处理,每种指标都有一种或几种检验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食品、不同的检验目的来选择恰当的检验方法。本书重点介绍的是通常所用的常规检验方法,主要参考现行国家标准。但除了国标外,国内尚有行业标准(如出口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外尚有国际标准(如FAo标准、wHo标准等)和每个食品进口因的标准(如美国FDA标准h日本厚生省标准、欧共体标准等)。总之应根据食品的消费去向选择相应的检验方法。

五、结果报告

样品检验完毕后,检验人员应及时填写报告单,签名后送主管人核章,以示生效,并立即交给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处理。第五节食品微生物检验染色法

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 第6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直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我院正在争创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广大教师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潮流之中,笔者通过十几年的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实践,就如何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现浅谈如下:

一、明确课程地位与目标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也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地位与目标,才能有效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二、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教改切入点

高职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没有对口的教材,即使相對对口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一书,其内容安排也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并没有直观反映微生物检验的实际工作过程,因此淡化了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对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与当前微生物检验工作实际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急需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与改革。

三、理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于2009年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探索,邀请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举行以岗位任务引领的头脑风暴论证会,讨论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并在行业专家引领与指导下,在食品药品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领域的广泛调研基础上,理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以“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模式。

四、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1)精心设计课程内容;(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3.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应当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1)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手段的功能性和先进性;(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指导

(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2)编写实用性实验实训指导书;(3)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指导。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现课程考核全程化。

项目来源: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编号:

jx01010209)。

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 第7篇

1.传统实验教学的缺点及开设综合实验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实验一直是以单一的操作实验为主, 实验没有连续性, 学生知识基础薄弱, 只是单纯地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 并不了解实验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 在实验课上, 教师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实验方法, 并做演示实验, 学生基本上是拍下老师演示实验的视频, 然后照着重复老师的实验动作, 完成实验报告, 当一节实验课结束, 学生机械地做完实验后, 不思考问题, 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如果以这样一种状态进入工作岗位, 那么学生只能在企业师傅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工作, 不能独立完成工作, 很容易被企业淘汰, 如课程中, 一些分散实验中,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染色技术、微生物的培养及生长、培养基的制作、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涂布试验、划线接种、细菌形态的观察, 真菌、酵母菌、细菌计数等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试验原理、操作技术。 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点在于使学生学会某项操作技术, 学生并不能将其联系结合起来, 故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使得学生把课本知识向社会需要能力转化,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适当适量开设综合性试验。 由于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课程的综合性与应用性的特点, 因此完全可以增大学生自己设计试验的比重, 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分散的各个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2.综合实验教学方法的设想

2.1实验题目的选择。

由于自主性、综合性验需要学生独立的、系统的完成一项实验任务, 因此, 选题是实验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提供的实验题目不仅应该具备基础性、先进性、启示性和综合性意识, 而且应该具备实用性、新颖性、趣味性。 只有这样, 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实验题目有康师傅冰红茶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番茄酱中平酸菌的检测、辣椒粉中酵母菌的检测等, 学生在接触这些题目时, 感觉这些食物都是生活中普遍食用的, 顿时会感觉自己将完成一件极其实用的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实验的准备工作。

2.2.1预先撰写实验设计报告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选定实验题目后, 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选定实验题目的具体特点, 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 预先撰写实验设计报告, 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设备、实验材料、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注意事项等。

2.2.2实验实施阶段

根据确定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主要包括试剂的配制、培养基制备、灭菌、倒平板等准备实验, 样品处理、稀释涂布、保温培养、计数、染色等, 真正做到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2.2.3实验报告编写

在实验完成后, 学生独立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同时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 编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使得学生对课前预先设计的方案, 课堂和实验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及课后数据分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总结, 改变以前被动的完成实验报告, 相互抄袭, 机械地完成报告的现象,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改革预期效果

3.1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从撰写预习实验报告到准备实验完成实验报告的编写, 都是独立思考完成, 大大提高了自学能力。

3.2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切实锻炼了操作能力。

综合实验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维, 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锻炼毅力, 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走上主动学习之路, 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以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课程改革为切入点, 为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巩固理论教学, 就开设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综合实验的必要性及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验方案和自主选择试验对象等改革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学生的就业上岗做好准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综合实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安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思路.改革与探索, 2013, 27.

[2]张晓慧, 乔成立.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 (1) .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验技术研究 第8篇

食品微生物即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统称, 包括生产性食品微生物, 例如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可生产出各种饮料、酒、酱油、醋、味精、面包、馒头等发酵食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例如大肠杆菌、肉毒梭菌等会引起食物中毒, 或引起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等;导致食品变质的微生物, 例如霉菌、细菌等会破坏食物中的蛋白质致使食物发出酸臭味, 失去弹性和坚韧度[1]。

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以微生物学为基础, 以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为依托, 运用生物传感器、自动化仪器研究食品中的微生物, 分析其种类、数量及性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包括对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检验和对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

(1) 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检验。一般以大肠菌群作为食品被污染的指标, 因为大肠菌群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人或温血动物的肠道, 如果在食品中检测出大肠菌群, 就表明该食物曾经受到人或者动物粪便的污染, 所以研究中经常会采用粪便污染指标菌对生活饮用水和食品卫生进行评价。将食品及生活饮用水检样进行必要的处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以1 g或1 m 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作为判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2) 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李斯特氏菌等食品致病菌严重威胁着食品安全。GB4789-94食品卫生检测方法中明确规定了某些微生物的数量, 因此,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 不但要检测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 还要计算致病菌菌群。以沙门氏菌为例, 当食物中所含沙门氏菌超过1×109/g就会引起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随食物到消化道后, 在小肠和结肠内进行繁殖, 引起组织炎症, 而后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造成全身感染。因此, 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是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重点内容。

3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GB4789-2003》的颁布完善了微生物检测标准, 传统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较繁琐, 增殖培养、分离纯化、生化试验、血清学实验的整个过程需很长的时间, 在追求快速、精准、高效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 目前许多新方法也陆续地应用到了食品微生物检验中。

3.1 电阻抗技术

电阻抗法的原理是细菌等微生物在培养基内生长繁殖时, 将其中的底物大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等电惰性物质, 降解为醋酸盐、乳酸盐等小分子物质。由于这些小分子物质有电活性, 会使培养基电阻发生一定的变化, 通过对培养基的电阻的检测, 就能够根据电阻具体变化, 对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进行初步的判定, 进而检测出相应的细菌, 可用于霉菌以及大肠杆菌等的检测[2]。

3.2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当食品和生活饮用水检样等待测物质进入某些固定的生物功能敏感元件时, 由于生物功能敏感元件一般是由酶、抗原、抗体、细胞器、完整细胞、激素、核酸等制成, 生物活性较强, 会与待测物质的某些成分进行分子识别, 发生生物学反应, 产生光、热等信息;这些信息被信号转换器转换为可定量处理的电信号, 根据电信号的强度即可换算出被测物质的量或浓度, 从而判断食品中微生物含量是否超标。

3.3 流式细胞技术

流式细胞技术即运用流式细胞仪, 迅速高效地分选单个细胞或者其他生物微粒, 不但可以实现定性分析细胞或生物微粒, 还可以对其进行定量的分选。流式细胞技术利用荧光染料对病原菌、毒素和血清抗体进行标记处理, 这些物质在细胞悬液中的原位杂交产生荧光, 根据荧光物质的分布实现对毒素、病原菌以及血清抗体的检测。

3.4 基因探针技术

利用基因探针对食品中微生物进行检测的原理是从微生物中提取DNA片段, 经纯化后将所提取的DNA片段进行标记。一般采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物质等可被检测的物质作为指示剂, 使其成为特异性的DNA探针, 然后对微生物进行处理, 并将其固定于另一固相表面, 洗涤变性后加入DNA探针使之杂交, 由于DNA探针与同源靶DNA互补, 可以相互结合, 因此可以根据指示剂的不同, 选择合适的方法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

3.5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即利用缩微技术及大分子之间特异性相互作用原理, 把生物分子固定于尼龙膜、硅片、塑料片、凝胶、玻璃片等固相介质上, 从而形成生物分子点阵, 让待检测样品中的生物分子和生物芯片的探针分子进行杂交, 并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仪检测分析杂交信号, 快速、精准、高效地检测细胞、蛋白质、DNA及其他生物组分。

3.6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具有很多优点, 不但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而且快速方便, 尤其是ELISA法、免疫胶体金法以及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更是发展迅速。

3.6.1 ELISA法。

ELISA法属于固相免疫测定范畴, 检测时先用抗体或者抗原包被固相载体的表面, 使其保持免疫活性, 再将食品检样与酶标抗原或者抗体按照不同的步骤和固相载体表面吸附的抗体或者抗原进行反应, 然后加入酶标抗体, 使其与免疫复合物进行结合, 洗涤分离抗原抗体复合物, 以及一些游离的未结合成分, 再加入酶反应底物, 由底物被酶催化产生的颜色及吸光度大小来做定性或定量分析。

3.6.2 免疫胶体金技术。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原理是氯金酸会在还原剂存在的条件下, 还原析出纳米级金颗粒, 从而形成带负电荷的疏水胶溶液, 在静电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的胶体状态, 即胶体金。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吸附到胶体金颗粒的表面, 形成包被, 被胶体金标记, 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黑褐色颗粒。如果这些标记物在对应的配体处发生大量聚集, 就会呈现出肉眼可见的红色或者粉红色斑点[3]。

3.6.3 自动酶联荧光免疫检测。

将酶系统和荧光免疫分析进行结合, 相比普通酶免疫分析, 自动酶联荧光免疫检测以理想的荧光底物替代生色底物, 从而既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 扩大了测量范围, 又减少了试剂用量。目前该方法已经用于检测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

4 结语

近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食品微生物检验作为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技术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食品微生物中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肉毒梭菌等会引起人们食物中毒, 或引起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等。因此, 控制该类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至关重要, 必须切实加强食品微生物检测, 为食品的安全、卫生保驾护航, 让人们对食品安全更加放心。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可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检验微生物的技术以提高检验效率, 保证检验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在日趋标准化的实验条件下实施检测。检验人员要保持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检验水平, 推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朝着更为精准的方向发展。

摘要: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永远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近年来, 食品科技高度发达, 食品安全问题却愈演愈烈, 媒体频繁报道的各种食品安全事故把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使其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迅速增加, 人们比以往更更关注食品微生物及由此引发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有关食品中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技术, 探讨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灵敏度的方法, 从而为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检验内容,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舒柏华, 孙丹陵, 王胜利, 等.肉类食品细菌污染生物发光快速分析技术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 (4) :483-484.

[2]陈广全, 张惠媛, 饶红, 等.电阻抗法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J].食品科学, 2001, 22 (9) :66-70.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无菌操作技术研究 第9篇

1 无菌操作及注意事项

所谓无菌, 指的是环境中不存在保证生命活动的营养细胞的状态。而无菌操作则是采用无菌器材进行植物组织、细胞传代、细胞接种等培养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无菌范围, 在微生物检验中, 无菌操作是重要的理念, 只有在检测设备、培养菌无菌的基础上, 才能确保样品不被污染, 检验的结果才能更准确。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无菌操作理解为安全操作。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标准, 对于一般的检验样品要在干净的区域内进行, 包含实验室、工作台等, 而对于病原微生物分离工作则需要在生物二级实验室进行。要保证无菌室的清洁, 定期对墙壁、桌面、台面等进行消毒, 在使用之前, 要先用紫外线灯照射30min。对实验室沉降菌定期进行计数, 对微生物生长繁殖情况进行检查, 在无菌室内尽量减少走到, 禁止在无菌室内谈笑。 (2) 进入无菌室前, 检验人员要洗手, 在缓冲室更换工作衣、鞋、帽等, 无菌室外的工作衣、鞋、帽等严格禁止进入无菌室。 (3) 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 打开样品时, 检验人员要与样品保持一定距离, 没有经过消毒的物体不能接触样品, 样品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 采用无菌工具取样, 检验人员的手臂不能放置在样品上方, 取出的样品不能再放回原处。操作要慢, 速度不能过快, 接种用具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必须精要灼烧灭菌, 吸管不能直接用嘴吸。 (4) 在开启袋口、瓶口之前, 要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对液体培养物接种时, 不能使菌液溅在其它器皿或工作台上, 防止污染, 如果不小心溅到, 用酒精棉球灼烧灭菌, 最后用消毒液擦干净。带有菌液的玻片或吸管, 最后要在消毒液中消毒。 (5) 无菌物品应该分类放置, 定期检查, 不能和没有灭菌的物品混放。

2 无菌操作技术

2.1 显微镜技术

由于微生物非常小, 肉眼很难观察, 因此必须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光学显微镜是实验室微生物形态观察的常用仪器。在使用显微镜技术使, 染色、涂片等技术必不可少, 不管是染色还是涂片时, 都要进行无菌操作, 防止杂菌污染, 一旦玻片受到污染, 观察的结果就会受到影响。所以, 在操作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无菌操作,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对平板培养物进行实验室观察时, 通常不进行开盖观察, 可以对检验结果进行开盖检查, 例如在移植培养或取样涂片时, 可以适度开缝, 但是不能完全揭开;第二, 进行涂片时, 玻片必须用架子夹持,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玻片, 避免细菌感染;第三, 用过的玻片要进行消毒处理。

2.2 无菌操作技术

进行微生物检验时, 菌种的接种、分离及移植等操作必须排除杂菌干扰, 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培养体。这就需要一个无杂菌污染的工作环境, 在这个环境内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操作的安全性。一般情况下, 无菌接种可以在酒精灯旁进行, 如果要求比较严格, 可以在无菌室内配合生物安全柜或超净工作台进行操作。

无菌操作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无菌环境、无菌器材及无菌操作。首先, 无菌环境。这是相对而言的, 在无菌室内, 一般可以提供无菌环境, 但是需要生物安全柜等隔离设备, 对有害悬浮微粒进行隔离, 从而保证样品、环境及操作人员的安全。在无菌室布置时, 要合理布局, 满足操作安全、方便及成本适中等要求。对于生物安全柜而言, 容易消毒灭菌、体积小、可移动, 但是在操作中不是很方便, 对一般接种操作比较适用, 如致病菌检验接种操作;而超净工作台在目前经常使用, 其无菌状态主要通过超细过滤无菌空气实现的。其次, 无菌器材。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无菌器材可分为:器材灭菌与器材消毒。对于器材灭菌而言, 只要是在检验过程中使用到的器材, 除过不能进行灭菌处理的, 都要进行灭菌处理, 如稀释剂、培养基、玻璃器皿、乳胶头及胶管等, 对于金属器材的灭菌, 要先用包装纸包裹后再进行;对于器材消毒而言, 只要是针对检验中使用的不能用灭菌处理的器材, 则要进行消毒处理, 例如工作服、天平、试管架等, 一般采用化学药品喷洒、擦拭或熏蒸等方法。最后, 无菌操作。无菌操作在上文已经分析过, 在此不作具体说明。

2.3 纯种分离技术

为了对食品微生物的种群进行鉴定, 则要进行分离, 获取某一菌株的纯培养物, 这个过程称之为微生物分离和纯化。为了获取某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通常按照该微生物的特性, 设计适合的培养条件与培养基, 使该微生物进行生长与繁殖, 或者是加入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抑制因素, 从而淘汰掉其它杂菌。通过各种稀释法, 最终在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此时还不能保证一定属于纯培养, 还需要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使用比较多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混合倒平板法、稀释摇管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单细胞分离法、液体培养基分离法等。其中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混合倒平板法及稀释涂布平板法是最长用的三种分离纯化方法, 不需要其他设备, 而且分离的效果非常好。

2.4 纯种培养技术

检验中, 从一个器皿到另外一个培养容器中, 经常采用接种环接种的方法进行, 因为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污染物, 一旦器皿打开, 环境中的污染物就有可能对器皿内的培养物或培养基造成污染, 所以, 进行菌种移接时, 必须要在无菌环境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微生物实验及严重, 接种以一项基本的操作技术, 如果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污染, 那么检验的结果也就失去意义, 对下一环节的操作也会带来影响。由此可见, 尽可能的降低工作环境中的杂菌污染外, 还要对各种无菌操作技术熟练的掌握。

3 结语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的存在, 在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中, 必须要注重无菌操作, 防止杂菌的混入, 在进行分离、接种等操作时, 也要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实际上, 人工无菌环境并非真正的无菌, 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绝对的无菌是不存在的。所以, 在检验的过程中为了不受其它微生物的污染, 无菌操作就非常重要了, 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对无菌操作技术熟练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张小娟.食品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0 (4) .

[2]李庆华.微生物检验中的无菌操作[J].食品安全导刊, 2008 (3) .

[3]陈冬菊, 赵立芹.初探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几点因素[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10) .

[4]王燕玲, 彭辉, 郑雅楠.浅谈生物检验无菌操作技术[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8 (8) .

[5]周桂桃.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2 (11) .

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 第10篇

1 无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对食物微生物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 总结出无菌操作方法。无菌的定义是在生活中不包括对生命活动营养细胞情况的保障。无菌制作是用无菌装备来分析植物构成、细胞接种等方法来提高制作水平, 进而可以阻止微生物潜入无菌的环境。通过对微生物的检查、分析获知, 如果没有检查装备, 养殖菌无菌的根基就不可能对抽样物品进行保护。因此, 可以把无菌操作定义为安全保障制作。以下对无菌制作方法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一些介绍。

第一, 在食物微生物检查、分析的基准上, 在无污染的区域范围中进行普通的抽样检查。如, 试验平台、共同操作平台、讨论平台等。在观察病原微生物方面, 一定要在生物二级试验室中进行。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无菌室内清洁, 保障墙四周、桌子上、台上等的消菌工作。但是在操作前运用紫外线装备进行30 min的照射。还要在每一个时间段内对沉降菌的信息进行计数、对微生物新陈代谢状况进行观察。不许经常在无菌室内走动, 避免在无菌室中侃侃大笑。

第二, 就是对检查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例如, 踏入试验室前要洗干净手, 禁止穿上与工作无关的平常着装, 穿上室内所要求的工作服、鞋子、帽子等。

第三, 在微生物操作步骤中, 打开抽样物品时要注意检查人员与抽样物品间的距离关系, 物品没进行消毒前是禁止与抽样物品进行触碰, 抽样物品只允许在短时间内在空气中暴露, 利用无菌器件进行取样, 检查工作员绝不可将手放在样品上面及禁止取出来过的样品再放回去。操作时动作只许慢不许快, 裁接装备在使用前后都要利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 吸管严禁与嘴巴接触。

第四, 开封袋口或瓶口前, 要通过酒精涂擦的方法进行清洁, 在液体接种培养方面, 禁止将使用液在其他装备或工作桌上溅洒, 确保一个安全干净的环境。假如真出现这样的意外, 就要用到酒精涂擦, 再用消毒液进行清洁。但是具有菌液的玻璃片或吸管要在消毒液中进行消毒。

第五, 对物品进行分类、物品设置也要进行分类安放、做出检查计划。

2 无菌操作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2.1 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体积极小, 肉眼不便观察。可以利用显微镜装备来观看。而在实验室中光学显微镜更易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在使用显微镜时, 了解染料的技能、涂片技能也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在染料过程还是在涂片过程中, 都要利用无菌制作来预防对杂菌的污染。如果玻片在操作中被污染, 那么以上所做的观察都是没有准确保障的。毋庸置疑, 在制作阶段中, 为了达到无菌制作, 应对以下几点进行关注: (1) 在实验室观看平板栽培物中, 一般不采用开瓶检查, 只是利用检查结果来进行开瓶检查。如, 在移植培种及样品涂片过程中, 可以开缝隙, 但要适度, 绝不可以完全开瓶; (2) 涂片过程, 玻片要被架子牢牢夹住, 禁止与手进行直接性的接触, 避免细菌受到感染; (3) 玻片在用前或是在用后都要进行清洁消毒。

2.2 无菌操作技术

在微生物检查的过程中接种菌苗、分离操作、移植操作都要排除与杂菌间的干扰, 才达到培养体的要求。其中就要营造出无杂菌干扰的工作氛围, 在这个工作氛围中对无菌制作的要求必须严格, 才能为制作的安全指数做出质量保证。常态下, 无菌接种要在酒精灯周围操作, 要达到操作的严格要求, 就可以在无菌室内与生物安全、高能清洁工作台相结合进行工作。无菌制作技能包括无菌范围、无菌装备及无菌制作共3个方面。当然, 所谓的无菌范围是具有相对性的。就是在无菌室内环境中所提供的无菌环境, 其中需要生物安危等装备对危害飘浮颗粒进行隔离, 确保抽样物品的安全性、环境的无污染性、人员的安危性。对无菌室的设计要求要达到布局合理性、运作安全性、成本优惠性。与生物安危相比较, 更易清洁消毒、外形小、移动性高, 但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于操作。与普通接种制作相比较, 处于适中层次。就如致命菌检查接种制作:高能清洁工作台的使用率高, 而无菌状况下也是以高细过滤无菌气体来达到的。然而, 无菌装备常用于微生物的检查装备中, 其含有灭菌装备和消毒装备。灭菌装备在检查操作中的灭菌程序, 如, 稀释液体、养殖基地、玻璃容器等。在器皿装备材料的灭菌中, 首先要利用纸进行打包整理。但是也有些东西又不能进行灭菌的操作。在消毒材料上, 就要关注检查中操作未能使用的灭菌处理材料, 就需要用到消毒的方法。例如, 工作装、称枰、试管器材等, 常用带有化学性物品处理。最终, 实现无菌制作。

2.3 纯种分离、培养技术

首先, 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 为了确定微生物群体, 应当将微生物群体从混杂的物体当中分离开来, 从而得到纯种的培养物。一般情况下, 具有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特点设计培养基, 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或者采取某些微生物的抑制素等, 通过抑制其他微生物, 从而将其他无关的菌群淘汰。然后, 通过稀释的方式, 在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 保障分离的菌群为纯菌群。其次, 纯种培养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 纯种培养物从器皿当中调换, 肉眼无法观察到其中的污染物质, 然而, 打开器皿之后, 可能导致培养基被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因此, 在微生物的移接过程中, 应当保障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接种是非常基础的操作, 关键是做到无菌, 如果操作不严格, 将导致培养基污染, 从而影响检验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该文主要论述了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技术在食品的微生物检测中得到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无菌操作, 才能切实保障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

摘要:无菌是指当前环境当中的微生物孢子或者营养细胞不存在, 因此, 无菌操作技术就是在无菌的环境下, 通过无菌的器材进行细胞传代以及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无菌操作属于微生物检测当中的重要工作, 只有保障检测设备在无菌的状态下, 才能确保样品不受到任何污染。该文主要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孙晶.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无菌操作技术[J].生物技术世界, 2014 (3) :51.

[2]高重阳.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无菌操作技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54) :156.

[3]颜松.食品微生物无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分析[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2013 (6) :37-40.

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检测 技术 食品检验 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0-0016-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的质量以及其安全性等问题。高效、便捷的食品检验方法,对于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生物检测技术因其操作方便、灵敏度高等的优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受到人们的重视。

1 在食品检验中常见的生物检测技术

(1)免疫技术。在生物检测技术中免疫技术的灵敏度是最高的,并且其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因为该技术具有易操作且再现性十分良好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食品检测的有效性,所以其应用前景是十分广泛的。在食品检验中运用免疫技术能够通过分析食品的蛋白质结构以及化学性质等方面的问题,对食品的质量进行检测,从而达成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目前,在食品检验的过程中应用免疫技术的主要手段有三种,即放射免疫法、电脉法以及沉淀反应法等。(2)生物酶技术。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生物酶技术主要就是对食品的结构以及其性质进行辨别,从而分析出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以及有害物质的成分与含量等。该技术的准确性以及灵敏性也相当的强,目前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于食品中残余农药的含量以及微生物的污染情况等的检测中该技术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其中,将生物酶技术和免疫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准确、灵敏,美国化学会已经将该技术列为检测农药残余的支柱技术。虽然我国对该项技术应用的时间比较晚,但是也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性。(3)PCR技术。PCR技术又称为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主要是通过对食品的制定基因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该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最初,PCR技术主要是应用在基因克隆以及转基因领域,目的是对其中物质的微量和精度进行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在食品检验中将其用来分析微生物的形状和遗传背景,以便确定食品的安全性,例如在对肉制品、水产品等进行检验时,可以通过该技术检查其中的小肠耶尔森氏菌。但是,该技术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在食品中存在死细菌时,运用该技术进行检测极易出现假阳性或者是不能检测制毒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等情况,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通过与其他技术的联合使用以获得正确的检测结果。(4)生物芯片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出口的食品贸易越来越多,需要建立高质量、高通量的食品检测与监控体系以适应其发展。因此,具备速度快、通量大、适用性高等特点的生物芯片技术自然成为首选,通过运用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快速、科学且全面的对所检测食品的安全状态有所了解。同时,对于建立进出口食品监督管理的预警以及快速反应系统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由于该技术的科技含量比较高,因此成本也就比较高,加之目前的研发并没有完全成熟,其性能有很大的完善空间,严重制约了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不过,鉴于该技术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各国都在努力研究对其进行完善,相信,其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一定会日益广泛。(5)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新型的生物检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选择良好的活性物质作为分子识别元件与待测物进行特异性结合,再将其所产生的复合物转换为可读的信息得出检测结果。生物传感器的优势显著,例如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且快速等,其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已经广泛的应用在残余农药、病原菌的检测等多个领域。但是由于其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缺陷使其受限,不过,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其在食品检验中一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1)有害微生物的检测。如果食品中含有有害微生物,那么,将会给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必须寻找到快速、直接且有效的食品检验方法对其中的有害微生物进行检测,以便对其进行控制。生物检测技术因具备独特的优势而被广泛的应用,成绩十分喜人,PCR技术、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都在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残余农药的检测。近年来,由于食品中含有残余农药而引发的中毒事件越来越多,人们对食品中残余农药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人们日益关注检测食品中残余农药的方法和技术。目前,生物酶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技术都已经被应用到食品中残余农药的检测,其成绩是可喜的,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3)食品成分和品质的检测。最早的用于食品成分和品质检测的技术是生物传感器技术,最开始是用葡萄糖传感器对食品中的糖分进行检测。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开发出了能够检测出食品中谷氨酸含量的介体酶传感器。在日本,广泛的使用生物传感器技术检测鱼类的新鲜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气味生物传感器对食品中的香味物质进行检验。(4)转基因食品的检测。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日益走入人们的视线,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对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是否会造成不利影响这一问题尚无定论,各行各业人士对此争论不休。因此,运用科学的检测方法识别转基因食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酸检测法、蛋白质检测法以及酶活性检测法三种。虽然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的技术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工艺则对原料中DNA的损伤不同,加之各种各样食品添加剂对其的影响,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时所获得的结果难免存在偏差。因此,仍需对其进行完善。

3 结语

综上所述,免疫技术、生物酶技术、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等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残余农药的检测、食品成分和品质的检测以及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着食品的安全以及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孙迎慧.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4):89-90.

[2]李欣.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22):67-68.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应用 第12篇

常用的生物检测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生物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进步, 其应用领域很广泛,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及广泛的赞誉。工作人员及研究者对其的研究也十分深入, 使其内容不断丰富, 规模不断扩展, 较为常见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酶检测法

食品中含有较多的化学成分, 使用一定的酶可以检测出相关化学成分的含量, 这种检测方法称为酶检测法。该检测法的特点在于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如果食品中农药成分较高, 或者生物污染的有害物质较多, 其检测效果极为显著, 操作方法十分简便, 投入的成本也较小, 但是其也需要特定的条件, 包括催化条件、温度条件等, 这样检测效率才能更高。酶检测法的检测应用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终点测定法、多酶偶联测定法、动力学测定法、酶标免疫检测法、酶反应循环系统测定法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等。实践的检测活动中, 酶检测法也可以与免疫法有机结合, 形成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的各项检验活动中, 如检测新鲜蔬菜或水果中的杀菌剂噻菌灵等, 极为准确性, 且灵敏度高。

免疫法

利用免疫法能检测蛋白质, 不同的蛋白质, 其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区别较小, 通过各种免疫方法或标记探针法对其进行区分。免疫法属于极为灵敏的生物检测方式, 特异性极强, 并且具有检测操作简便, 再现性能较为理想, 应用潜力巨大的特点。在实际的食品检验中, 该类检测方法十分丰富, 包括荧光抗体法、沉淀反应法、放射免疫法、凝集反应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扩散法及免疫电泳法等, 可以根据食品检测的不同要求或自身的技术条件合理选择。

免疫传感器法

生物体存在的内抗原-抗体特异性能有机结合, 并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免疫传感器即是利用生物体的各类特性研发的检测技术。利用免疫传感器法进行食品检测时, 一般是检测其生物性危害, 包括致病菌检测、生物毒素检测、农药检测、兽药检测等。免疫传感器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感受器、转换器、放大器, 根据其性质的不同, 可以将其细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包括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酶免疫传感器、光学免疫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型免疫传感器及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等, 较为丰富。

酶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具体应用

农药残留检测

农药残留问题是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 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极大, 近年来人们对其极为重视, 食品中残留农药的分析技术也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食品中残余农药的毒性是现代许多国家研究的方向, 利用酶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等, 能准确检测出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情况, 包括残留的主要成分、含量等。

有害微生物检测

食品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会给人们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 需要利用高效直接的食品检测方式, 迅速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传播, 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的质量, 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生物技术在该方面的优势较为显著, 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利用直接ELISA方法检验奶样中沙门氏菌的含量, 该检验方法对于沙门氏菌极为敏感, 可以达到100%, 而特异性也十分显著, 可以达到99.7%。其他方法也能有效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 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包括PCR、酶联免疫法、生物传感器法等, 拥有巨大的推广应用的潜力。

食品成分鉴定

食品的成分直接决定了食品的品质, 对其成分的检测, 为评估食品质量及判断食品变质的状态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信息, 保障了食品安全, 成为保护人们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食品检测的初始阶段, 利用生物技术检测, 一般为生物传感器, 即葡萄糖传感器, 来检测食品糖的含量。随着技术的发展, 现在也能应用于检测食品气味等方面, 使人们能清晰地了解到食品的成分, 购买食品时, 更有针对性, 也更放心。

结语

上一篇:基础学科类下一篇:婴幼儿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