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机农业范文

2024-05-19

我国有机农业范文(精选12篇)

我国有机农业 第1篇

1.1 国外发展现状

成立于1972年的国际有机农业联盟使大家越来越关注有机农业。20世纪90年代后, 生物行业商品交易会成立,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产品的贸易机构, 各个国家如澳大利亚、日本等纷纷颁布有机农业的法规, 使得世界有机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年来, 有机农业得到了加速发展, 有机农业面积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

1.2 国内发展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我国开始了现代意义的有机农业。1994年, 我国成立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OFDC) , 这是我国第1家有机认证机构。2005年实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 并且质检总局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的管理办法和实施规则, 我国有机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06年, 我国有有1600多个机构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有机产品数量多、种类全, 大约有30大类, 400左右的品种数。获证产品一般是初级原料, 加工后的有机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少。

2 有机园艺的相关内容

2.1 有机园艺基本要求

有机园艺生产和普通农业不一样, 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 用自然的农作方式, 保持生物多样性,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土壤资源, 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有机园艺主要有以下要求:原料要求, 原料必须是建立在有机体系中或者用有机的方式采集到的天然野生产品;过程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要求;跟踪记录, 要有比较完善的跟踪审查体系, 要及时记录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档案;要通过有机认证机构审查认证。

2.2 运用高新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有机园艺

要严格选用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 使有机园艺优质高产, 而且保护环境。在农药和化肥等方面要进行技术革新, 选育的新品种不仅要满足常规要求, 还要有抗性。对病虫的控制要适当, 不能都把虫子杀死, 要充分利用植物的抗逆性, 保持生态平衡。

要利用我国传统农业技术, 主要通过有机肥、绿肥等为其提供养分, 对病虫害利用植物性农药进行综合防治, 要培肥土壤, 种植多种植物, 合理的进行轮作。现代的有机园艺也要吸取我国传统农业技术, 才能更好的发展。

2.3 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行有机园艺

园艺的工作十分复杂, 不仅植物种类很多, 而且生产技术也不简单, 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虽然现在大部分使用机械来进行园艺工作, 但很多工作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 比如修剪植物、整枝等。在有机园艺中, 要使用有机肥或者天然肥, 还要进行嫁接、剪枝等工作,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

2.4 有机园艺是三效统一的产业

所谓“三效”, 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进行有机园艺时, 要对环境加以保护, 极少的投入外来的物质, 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也比较高, 因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行有机园艺, 同时促进了就业, 达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统一。

3 有机园艺生产优势

3.1 劳动力资源丰富

有机园艺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需要大量的人工去进行操作,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有机园艺中, 有很多的生产环节和我国的传统农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这样大部分的农民都能进行操作。发展有机园艺, 增加了就业, 也解决了劳动力过剩问题, 大大提高了我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 资源丰富

我国各处地形气候不同, 地域辽阔, 资源种类丰富。我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不仅植物种类多, 不同的环境也适合园艺的发展和生产。所用的有机园艺的植物般都是原材料采集来的, 并没有经过基因重组的改造, 在很多偏远地区, 很少使用农药等, 可以直接作为发展有机园艺的地区, 方便, 安全, 所建成的生产基地隔离起来也很容易。

3.3 农业技术优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 经过长期实践, 积累了很多农业经验和技术。比如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农牧结合等。这些农业技术有利于更好发展有机园艺, 成为我国发展有机园艺的优势。另外, 很多生态农业基地也可以直接转化为有机园艺生产基地。

3.4 优秀的农业思想

在有机农业中, 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 不能过多的人为的干预自然。要注重合理的轮作, 利用天然有机肥等, 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 天时地利人和。这些优秀的农业思想对有机园艺来说也是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马世铭.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 2007 (10) .

[2]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2篇

杨曙辉,宋天庆

(云南大理州农科所,云南大理671005)

摘要:简述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浅析了制约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发展的5大方面主要障碍因素:粮食战略安全、农业环境质量、技术和咨询体系滞后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进一步提出并阐释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以及“加大投入,确保发展”等8个方面的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认证;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5-4944(2006)02-0042-05

42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2期

了IFOAM国际有机颁证服务机构(IOAS)的正式认可,是迄今全球30个获IFOAM认可的认证机构之一,也是亚洲仅有的获得IFOAM认可的三家认证机构之一。这也标志着我国有机认证事业走向国际化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万泰、中国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9个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相继加入IFOAM,并正式成为其会员;同时,已有4个国际有机认证机构在我国设立了代理或委托部门,负责国外有机认证机构在中国的认证。迄今,国家已制定并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标准》(OFDC)和4项有机食品行业标准,49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并积极引用、遵循和执行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或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有力地保障了有机产品的质量水平。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全国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达100多个品种,认证农场、加工或贸易企业(单位)400多家,范围涵盖谷类、豆类、蔬菜、干果、饮品、中药材等各类作物或食品。截至2003年底,全国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203家,产品559个,实物总量17.9万t,占全国的21.7%;年销售额11.3亿元,占全国的44.5%;出口额4 360万美元,占全国的30.7%;认证面积62.86万hm2,占全国的31.4%。截至2004年6月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企业达到417家,产品662个,实物总量24.7万t,分别比2003年底增长3.7%、18.4%和40%;其中有机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球榜首。由此可见,我国有机农业在近年发展迅速,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潜力已初步显现,前景广阔。

2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2.1粮食战略安全的制约

(1)现阶段粮食数量安全的压力。目前,我国已跃居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8类农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199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分别达1.138亿hm2、5 123亿kg和每667m2 300 kg的新水平;1996年,全国人均拥有粮食达414.3 kg,是历史的最高年。然而,事实说明,我国农产品虽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并出现了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可这也仅仅是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季节性过剩、局部性过剩和低水平过剩的表象,而真正的粮食数量安全的隐患和危机远未消除。1999—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5年的下滑;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分别比1998年减0.13亿hm2、816亿kg和每667 m2 11 kg,人均拥有粮食较1996年减80 kg;同时,全国粮价出现了跳跃式上扬,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开始由顺差转向逆差,呈现净进口格局;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9%,但实际净进口仍达459.8万t;而2005年的粮食缺口仍将持续。

(2)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压力。当前,我国人口已突破13亿,并以每年1 500万的速度递增;而耕地面积却只有0.95亿hm2,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且以每年40万~46.7万hm2的速度递减;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0.094 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8%,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05hm2的警戒线;同时,全国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

总量的39%,且以耕地和水为主的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资源的刚性约束和人均占有量的快速递减,进一步对粮食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持续增长的要求。

(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所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

国,同时也是政治大国,虽加入WTO也近4年,但在目前国际间尚未达成“禁止将粮食作为武器或筹码来达到政治目的”协议的情况下,与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同样存在着自身的粮食安全战略问题,这就决定了粮食供给不能过度依赖进口而受制于人,只能立足和着眼于长期的自求平衡,粮食的外贸依存度须控制在5%以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从数量型农业真正转入全面的质量效益型农业还有一段过程和距离。而有机农业所要求和倡导的特殊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对化肥、化学农药、农膜等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以及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拒绝使用,将致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基于此,虽然近年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但出于本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亦只保持了一定比例的有机农业,而其巨大的有机食品销售市场和消费需求及空间只能通过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进口来满足和填充。故此,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唤以及现有的植物保护水平,也就从主观和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要全面进入有机农业的发展尚有难度,而只适于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并保持一定的发展比例,绝不能盲目贪大求速。

2.2农业环境质量的制约

(1)耕地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化肥、化学农药和农膜的用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化肥年使用量已突破4 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使用量高达400 kg·hm-2,其中氮肥年总用量2 500多万t,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年使用量130余万t(成药),单位播种面积用量每667 m2近1 kg,是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的2倍;农用塑料年总用量达2 000万t以上,而有近1 000万t的塑料残余物遗留农村,单位耕地面积残膜量每667 m2约3 kg;同时,畜禽粪便年产生量接近20亿t,但大多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处理。迄今,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达1 000万hm2,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2 00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hm2;受酸雨影响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667万多hm2的作物种植面积受到不同程度残留塑料膜的污染,等等。

(2)水环境堪忧。由于工业和城市排污,以及农业

面源污染等,全国迄今污水年排放量已达439.5亿t,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水系175条河流中劣Ⅴ类水质占28.4%,1/3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一半的湖泊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75%的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污灌区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已占到总灌溉面积的7.3%;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km2,比2003年增加约2.7万km2;3.6亿农村人口的饮用水不符合标准等。水污染开始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

(3)空气质量下降。1952年—1992年40年间,全国大气中的氨通量增加了2.68倍,且目前已有533.3万h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等等。与此同时,全国的治污步履却尤显迟缓,治污形势严峻。譬如“,十五”计划仅剩最后一年,但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 132个项目中,至今仍有1/3的项目尚未开工;而淮河治污的“十年之丑”进一步揭示了我国治污形势的严峻性。

2.3技术和咨询体系的制约

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虽已初步建立了相关的研究和咨询机构,但较完善和系统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咨询体系远未形成,对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仍然缺乏较专业的研究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有机生产上的品种选育,化肥、化学农药的替代技术,病虫草鼠害的自然控制,土壤培肥、作物轮作、灌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有机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技术依然缺乏,远不能实现技术的配套和集成,这与发达国家已建立的较完整的相应学科体系形成强烈的对比,继而从根本上对有机生产的产量、产值以及发展

产生深层次影响。

2.4地区差的制约

近几年来,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着极度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差异显著,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全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一直保持以东部地区为主,2004年,东部地区的出口额为189亿美元,占全国80.8%的份额,尤其是华东和东北地区等,仅山东省就已连续5年出口额居全国第一。而西部12个省(市、区)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的比例只以个位数来计,仅为7.4%,出口额为17.3亿美元。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亦仅占全国的11.8%,为27.6亿美元。显然,这与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具有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适于发展有机农业的实际极不相称。

2.5有机法规、标准及认证的制约

我国的有机法规和标准基本都是根据IFOAM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的,起点较高,严格程度可以说完全与国际接轨,但均属部委制定和颁布,没有提升到国家级的层面,进而出现不能被他国认可的不公现象。

其二,目前全国范围仅有一家有机认证机构(OFDC)获得IFOAM的国际认可,而其他近20个有机认证机构虽已成为IFOAM会员,但并未获得IFOAM的正式国际认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内有机认证与国际相关机构的互认和互信。其三,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务院精神,我国有机认证机构开始实现与政府剥离,实行纯市场化的运作,但由于国内的有机产品市场远未发育成熟,从而形成有机认证收费难或不能收取或收费低廉的局面,最终影响认证机构的正常运行。因此,真正全面的实现我国有机认证的国际化尚有一段距离和时间。

3发展策略与措施

3.1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对粮食生产实行“配额生产、定额补贴”。应根据内需和出口形势确定粮食总量,进而保证有一定或足够的常规农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实施“配额生产”,对配额范围内生产的粮食实行定额补贴,从而在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粮食生产的总量计划控制和农民种粮收入的合理保证,避免、打破或有效遏制粮食生产大幅波动的不稳定格局,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国外的实践证明,这是建立粮食发展长效机制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必将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始,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就高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或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诸如减免农业税、增加农业投入、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以另一种表述开始实践和探索对粮食生产的“配额生产、定额补贴”。结果证明,成效显著,2004年粮食产量增幅达9%。而下一步是应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需进一步建立、巩固和完善对作为弱质产业农业的持续和足够强度的财政、技术、人才等支持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长久、稳定的供求平衡。

3.2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

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实施4年来“,三品”生产突飞猛进,尤其是无公害农产品。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共有11 812个产品获得全国统一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达6 930.11万t,其中种植业面积429.2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3%;畜牧业和渔业面积125.02万hm2。事实说明,现阶段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粮食安全战略、国内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水平(尤其是植保、土肥技术)等国情决定了我国最现实的发展路径是首先必须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在普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使全国农业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继而在此基础上走有机农业全面发展之路,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步骤。

3.3开展农业环境质量普查,并加大治污力度

通过开展全国范围的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的普查,明确农业种植和养殖区域内土壤、大气和水

环境的污染状况,确定应保护区域、应重点治理区域和应调整的区域,并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积极推进“三品”生产持续、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国家须进一步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为有机农业的大发展打好环境基础。

3.4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

国家须充分利用现有庞大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农业院校等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足够数量的不同层次有机生产技术研究和咨询机构,尽快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优势农作物“、名、特、优、稀、新”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种植、养殖业有机生产和加工技术进行系统、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使之迅速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为后继大规模的有机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立足于自主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外引相关先进技术、人才、装备和资金,推动我国有机农业的稳步发展。

3.5缩小地区差,务求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气候特点、土壤状况、农业环境质量、生物资源、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劳动力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同时并存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性等决定了其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大规模发展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生态和经济代价必将很高,走有机农业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其现实的必然,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或我国东部地区差距的45最为现实的步骤。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业发展基础和现状也说明,现阶段乃至21世纪内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中西部地区须牢牢把握中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中部崛起”的号角,进一步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因势利导,发掘潜力,开拓国际市场,在确保粮食“配额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努力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3.6提高有机法规和标准层面,实现认证机构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首先,在现有部委级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有机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发布国家层面的法规和标准,提高现有有机法规和标准的权威性,增强其国际间的互信和互认度,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其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有机认证体系,不断扩大现有认证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在实现国家认可的同时,还须加强国际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有机认证水平,不仅要积极推进其加入IFOAM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着力推进其走IFOAM国际认可的道路,尽早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操作方式,打造中国“航母级”的国际化有机认证机构和体系。第三,针对国内有机市场尚未充分发育,有机认证收费难等现实,国家须对完全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原属事业单位的有机认证机构实行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确保其发展初期正常的启动和运行。

3.7加大投入,确保发展

有机农业由于采取了特殊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主要或完全利用自然过程和物理循环来维持地力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因此,使其生产过程中技术、资金和劳力投入具有高度的集约性,管理等生产成本加大,产量却较传统和常规农业显著下降。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需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和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机,增加对有机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及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目前,欧盟诸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均为有机农业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如德国的直补农场主;荷兰除直补,还不定期投资建立相应的营销体系等,值得借鉴。

3.8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除水产养殖外,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整体水平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还须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强化有机农业的生产意识和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市场动态、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生产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不同级次和规模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引入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科技+农户”的有机生产和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对有机产品质量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推动有机农业持续、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纪兵,李德波,等.国内外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4).[2]翁伯琦.着眼未来持续发展大力开发有机食品[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1).[3]沈旭.全球最重要的有机农业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J].农业

我国有机农业 第3篇

摘 要:本文简述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二者的优缺点及各个地区对有机农业技术或无机农业技术如何选择给出建议,然后从有机农业技术应占主导地位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的过渡两个方面,指出了二者相结合的关键节点,希望对我国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发展的促进有所帮助。

关键词:有机农业技术;无机农业技术;农业协调发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目前大力发展对新农村的建设,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传统有机农业和现代无机农业间的结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绿色农业被广泛需求的背景下,对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结合性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 目前,一些国家的新兴技术,在我国已经引起很大的反响。其中生物技术方面,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的发展,对于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从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过渡到二者共同发展,仍然应是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前进的方向。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实现的,只有把多种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运用,才能使其效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相关概念介绍

1.有机农业技术。有机农业技术是指以生物科学为根本,凭借农业内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环境间产生的能源及物质的循环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对农作物品种进行选育改良,同时施加有机肥;采取农、林、牧相结合的方式和生物防治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培育要因地制宜,合理轮作。有机农业技术体系对保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故其又被称为生态农业。

2.无机农业技术。无机农业技术是指凭借工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通过投入大量的化石能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无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利用各种生长激素和营养素、除草剂、农用药剂、工业施肥、化学肥料、农业机械等来进行农业生产。因为无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化石能源,故其又被称为高能农业或石油农业。

三、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各自的优缺点

1.有机农业技术的优缺点

(1)有机农业技术的优点。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节约我们逐步减少的化石能源,提高农业的投资收益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2) 有机农业技术的缺点。由于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所以在将有机农业向社会推广和在专业方面发展上,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资金供应不足、化石能源比较短缺、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但对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在农耕方面劳动力比较充足,合理轮作方面的限制比较小,农林牧结合性较好的区域来说,很有优势。

2.无机农业技术的优缺点

(1)无机农业技术的优点。无机农业技术可以迅速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面向社会,并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无机农业技术的缺点。无机农业技术需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所需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会使土壤肥力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衰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可能会造成生态失衡。所以,无机农业技术在化石能源较为充足、工业生产水平较高、资金支持较高的区域,可以取得优势地位。

四、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关键节点

1.有机农业技术占主导地位。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比较弱、底子薄,农村地区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数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很低,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短时间内,我国农村地区的首要任务仍然是解决广大农村百姓的温饱以及农作物的增产增收问题。此外,我国地形条件多样复杂,气候不稳定,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迅速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促进二者并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以有机农业技术发展为主,以无机农业技术发展为辅的结合方式,契合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才能使农民最大程度上在农业发展中受益。不过,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大力鼓励二者结合并重视农业技术的发展,从而加快推进当地农业发展目标,使得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2.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共同发展。有机农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我国农业必将会过渡到二者并重发展的阶段,两种农业技术共同发展。

农产品产量高低是受到投入农业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制约的,如果全部实行有机农业技术,没有外界物质能量的投入,仅仅依靠农业内部循环来生产,难度非常大,而且产量会越来越少,这样就违背了我们实行有机农业技术的初衷。尤其是现在农产品大多是以商品形式售出,售出的农产品包含的物质能量不会返还到农业循环中,可用的物质能量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需要以无机农业技术来弥补所缺的能量,我们必须要把无机农业技术放到与有机农业技术同等的位置上。

3.政府足够的支持。无论是有机农业技术发展为主还是有机无机技术并重,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无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要制定政策,在人才培养、技术改良推广、改善税收等方面,加以重视,并将其纳入到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中,使无机农业技术发展无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工业也要支持其发展,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污染较少的能源,降低其成本及环境污染,广大农民才会考虑使用该种农业技术,加速农业技术在社会上的推广,让更多地区能够接受使用。

五、结语

我国被叫做农业大国,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并不先进,可以说是落后的,发展底蕴非常脆弱,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在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结合并重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也一定是不同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短期内可能就会实现目标,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或者不适合农耕的地区,想要实现该目标可谓十分困难。所以,我们要向尽快实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结合发展,就要为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有利条件,包括资金支持、能源支持、人力支持、技术支持等方面,才能尽早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使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齐头并进,促进我国农业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艳波,张凤珍,徐海艳. 论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农业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14.01 .

[2]黄慧英. 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6 .

浅议我国的有机农业 第4篇

有机农业的概念于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法国和瑞士提出, 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广泛接受。有机农业尽管有众多定义, 但其内涵是统一的:即是在农业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 也不使用转基因技术及产物, 禁止辐射处理的生产体系。而且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 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 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 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有机食品需要符合以下标准: (1) 原料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 (2) 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要求; (3) 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追踪体系和完整的生产、销售的档案; (4) 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2 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区别

a.发源地不同。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源地是欧洲, 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主要起源于中国。

b.标识不同。有机食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认证机构其标识不相同;绿色食品标识是惟一的;无公害食品的标识在不同的认证机构有不同的标识。

c.认证机构不同。绿色食品的认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全国绿色食品的统一认证和最终认证审批, 各省、市、区绿色食品办公室协助认证。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由国家环保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进行综合认证;二是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证有机茶;三是一些国外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在中国开展有机食品的认证。无公害食品的认证机构较多, 目前有许多省、市地区的农业主管部门都进行了无公害食品的认证工作, 但只有在国家工商局正式注册标识商标或颁布了省级法规的前提下, 其认证才有法律效应。

d.认证方式不同。有机食品的认证实行检查员制度, 绿色食品的认证以检测认证为主, 无公害食品的认证以检查认证为主, 检测认证为辅。

3 对有机农业的几点认识

a.有机农业不是封闭的生产系统, 按照有机农业的定义, 有机农业不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尤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 (否则就不用追溯而仅需要检查就行了) , 也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非合成矿物质肥料和微肥、叶面肥等。

b.有机农业不抵触高新科学技术, 病虫害泛滥, 杂草丛生的农业绝不是要提倡发展的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也接受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如合理的耕作、轮作, 秸秆还田、生物有机肥培肥地力, 植物源和生物系列叶面肥的应用, 优质高抗品种和防病虫生物制剂的应用, 少免耕技术、太阳能诱虫灯、机械化除草、节水灌溉技术及系列生物技术。

c.不施用农药、化肥, 不一定是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同时还特别强调质量跟踪体系的建立, 提倡建立农作物、植物、畜禽三者有机结合的农业系统。

d.有机农业属于更高层次的生态农业范畴, 有机农业目的是保护环境、培肥地力、生产利于生命健康的有机食品。因此他更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生产体系。目前有机农业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的生产环节, 具体技术体系还需要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4 发展有机农业的限制因素

a.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受劳动力限制, 大面积发展难度大。

b.有机农业病虫害难于控制, 影响产量和品质。

c.有机农业成本高于常规种植可达到2倍以上, 产品价格高, 消费者群体不广泛。

d.有机农业被市场认知度低。

e.有机农业品牌泛滥, 不是按有机规范生产的产品和伪劣假货充斥有机食品市场, 消费者心有余悸。

f.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在土地流转、转换期投入、有机肥使用等方面政府还缺乏综合补贴力度。

5 有机农业发展策略

5.1 有机农业需要政府支持和补贴

有机食品价格一般高出普通食品3~5倍, 甚至更高。事实上常规农产品的价格未能反映它的真正成本, 常规农产品成本的背后, 还有不少隐藏成本, 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这些隐藏成本包括:监管化学农药、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成本。有机农业有利于培肥地力、无面源污染, 并减少人工合成肥料、农药加工过程的污染, 节省土地修复的成本。

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应在认证、质量追溯、减少面源污染、培肥土壤、生物肥药、诱虫灯等必要设备给予综合补贴。

5.2 加强培训工作

应加强农业管理部门有机农业知识、标准、法规等相关培训工作, 尤其是要下大力气对有机生产者进行培训, 提高有机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5.3 有机农业需要有具体的规范

有机农业允许使用的元素不太具体, 生产规程含糊不清, 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具体规范。需要加强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 尤其是对病虫草害的防治研究。

5.4 政府要为有机产品交易搭建服务平台

政府要配套建设有机食品交易网络系统、质量监控系统、电子结算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 打造有机食品地方品牌, 为有机产品交易搭建服务平台。

5.5 要科学定位市场和发展策略

市场选择应以发达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为主, 销售对象应面向经济收入高, 比较富裕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端阶层以及儿童和孕妇。可向宾馆、航空等部门销售。

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创建品牌, 扩大市场, 建设工厂, 做强基地”的原则, 形成品牌带市场、市场带工厂、工厂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

5.6 要坚持种养结合, 发展循环经济

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有机肥料, 和养殖业结合不但可以解决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 还可以变废为宝。畜禽粪便可以进行发酵产生沼气, 发酵后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又如在稻田养鸭养蟹, 既可以吃掉害虫, 又对水稻的根系生长有好处。因此有机农业可以形成一定的产业链, 发展成循环经济。

5.7 要加大对有机食品市场的清理和打假执法力度, 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

在诚信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 仅靠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标签很难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有机食品行业的现实是处在一个劣货驱逐真货的局面, 缺乏权威的认证和质量追溯机制。

生态有机农业 第5篇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也称为布伦特兰报告书)中所载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全球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响应,并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园林景观设计结合起来。

1993年10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发表了《ASLA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和发展理念ASLA提出:景观是各种自然过程的载体,这些过程支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观之上的。因为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综合体,不断地进行着生长和衰亡的更替,所以,一个健康的景观需要不断地再生。没有景观的再生,就没有景观的可持续。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专业目标。

1938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70年代后,全球性资源、环境、人口、粮食问题日趋严重,加之生态系统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1991年5月,马世骏和边疆共同拟订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

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对于生态观光农业的概念,理论界一直在探讨,各地学者纷纷陈述自己的观点,且表述各异。在此文笔者的研究中,将生态观光农业归属与生态农业范畴。可表述为: 在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建立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再通过市场定位、旅游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科学管理等,使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带来更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此外,在笔者理解中,“生态观光农业”还应包含另一层含义,即生态观光,也可称生态旅游。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在越来越多以旅游活动为主要破坏污染原因的案例出现后,人们意识到旅游业的增长应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生态旅游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持续的有效途径,它对于生态观光农业的旅游发展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有机农业之问 第6篇

为了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料,上海市大水牛市民农园创始人程存旺煞费苦心。

大水牛市民农园蔬菜种植的肥源主要有豆粕、牛粪、蚯蚓粪和商品有机肥。为寻求安全可靠的肥源,大水牛只能尝试自制堆肥,以种养结合的方式,使用自养猪所产的粪。然而,这些毕竟难以长期规模化维持。

不久前,两份有机肥的检测报告让他得出结论:重金属残留是这个阶段商品有机肥不可避免的缺陷。

报告显示,牛粪+鸡粪的镉含量较高,鸡粪中的砷含量高,有的鸡粪汞含量也高,猪粪中的铜、锌、砷含量均较高。这些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主要源于养殖业中普遍使用的重金属饲料添加剂。猪粪的砷含量比鸡粪和牛粪都高,因为猪饲料中一种催长的添加剂需要加入砷的化合物;有机肥中的汞元素则主要来自给动物注射的疫苗和抗生素。

离开安全肥料的支持,有机农业便成为伪命题。

那么,目前市场上众多给自己贴上“有机”标签的食品从业者名副其实吗?

依靠生态链种植的有机菜更健康吗

对商品有机肥心存畏惧的还有位于上海市崇明现代农业园区的梦田生态农庄负责人张律。

张律将他的生态农庄与一般的“有機农庄”加以区分:“在上海,近99%的有机菜都是在大棚里生长的。而生态农庄则是建立不用人为添加剂的生态模式。”

张律认为,大棚菜隔绝了阳光雨露,是一种没有能量的食品,且对土地的压力较大。“上海的一些有机农庄,因为土地一直见不到阳光,板结得很厉害,表面有明显的白色。”

由于大棚环境封闭,没有雨水冲淋,水分持续蒸发会将土壤最底层的盐碱带上来。而为了防止生物侵入,农民会将大棚的门一直关上,采用熏蒸的方式。

这样的“有机食品”,虽然没用农药,却也并非自然生长的“天然菜”。

但露天生长意味着看天吃饭,不可控性更高,也更容易遭受虫害。

这两年的农业实践告诉张律,最生态的方法,是同一块地换着面孔种不同的菜,而且要套种、间种。因为土壤也会沾染“病毒”,好比南瓜会得一种白粉病,这种真菌疾病会通过土壤传播,但对其他作物可能就不起作用。梦田生态农庄的每块地最起码要种四五十种以上的菜。

在化肥的选择上,张律坚持不用商品有机肥,“农家肥最好。有机菜必须从源头起就全是有机的,要避免二次污染。商品化有机肥需量产,良莠不齐。就好比真正的‘散养鸡蛋’不可能是工厂生产的,只能从农民手里收。”

对于形形色色的“害虫”,农庄定期人工除虫,此外不做处理。因为张律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平衡的生物循环系统,人为干预有害无利。

记者看到梦田生态农庄杂草丛生,蔬菜瓜果栖身其中反似配角。然而,正因为有了杂草、小地老虎、田鼠、黄鼠狼这条生态链,地里的作物始终安然无恙,再也没有被啃坏过。

不过,如何让杂草保持在适当的数量,张律至今头疼不已,“除草剂的毒性很大,国外除草剂基本禁止。但是我在国内跑了好多地方,也买不到生物除草剂。”张律只能选择人工除草。而高额的人工费让农庄蔬菜的成本比普通蔬菜高出6到10倍。每月四五万的开销让张律从第三个月起,就面临发不出工人工资的窘境,后靠一家有机餐厅的支持才得以维持。

产量上不去也是个问题。

“农民很难理解我们的做法,觉得我们做不长久。吃的人也理解不了成本这么高,认为是暴利。”张律说,“我们是两面不讨好。”

不认证的有机菜靠谱吗

每个月,张律都会至少进一次城,参加一个名为“农好农夫市集”的活动。包括张律在内的十余家中小规模的农户会带着自己的新鲜蔬菜到上海市杨浦区大学路的小广场上摆摊。

这个活动的加入者必须承诺不在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添加剂和转基因种子。为取得消费者信任,他们常常撕下一片菜叶子就直接扔嘴里。

参加市集的农户多是像张律这样的都市农夫,没有所谓的有机认证。他们普遍主张自然农耕,相对抵触大棚法,常采取的销售模式叫CSA(communitysupport agricultural)———社区支持农业,由消费者付钱预定蔬菜,去除中间商的操纵,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共担风险,分享利益。

农好农夫市集成立以前,上海已经有了近10个小型市集,大多开在外国人聚居的社区和国际学校附近,吸引的主要是住在附近的老外、港澳台人士或者是部分白领。

2010年,环保志愿者易晓武访问台湾,了解到台湾的共同购买运动:“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回到上海后,他立即与朋友们发起组织了“上海健康消费采购团”,又名“上海菜团”。

2011年5月,在北京农夫市集的启发下,易晓武创办了农好农夫市集,并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此。易晓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希望重建熟人社会之间的信任感,以支持小农庄的发展。

对参与的农夫,农夫市集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会亲自至产地拜访,直接了解产地环境与耕种方法,有的再加上验证单位的无农药残留抽验证明。

这些都市农夫也鼓励消费者直接去产地考察。“小农庄没钱认证,有些也不屑于认证。消费者也不相信标签,他们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易晓武说。

不过,喜愿农场的贾瑞明认为,小农场联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基于经营者之间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注定其规模无法扩大,也难以解决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信任缺失的问题。

大棚种植的是有机菜吗

位于浦东的有机农场百欧欢要解答的则是另一个疑问:大棚种植是有机菜吗?

在百欧欢活动公关总监曹乃真看来,露天还是大棚种植并不能成为判断是否有机农场的标准。

在方圆100亩的土地上,百欧欢一年生产300多种蔬菜。它可以负担得起动辄上万的有机认证,可以走正规的超市渠道,还是许多五星级酒店的菜蔬及香料来源。

与露天菜相比,大棚菜不会受雨水与日照的影响,口感更嫩,菜也漂亮点。而露天种植的蔬菜生长速度慢,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更容易变老,同时叶绿素更聚集,更有生命力。

大棚菜可能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反季节,这会导致激素与农药的大量使用。在带领大家参观农场的过程中,百欧欢的向导员总会反复强调这里种植的全是当季蔬菜。

有机标签可信吗

对寻求产业化的有机农产品供货商而言,有機认证是避不开的门槛。

这一行业曾经乱象丛生,买标签、假有机等问题层出不穷。7月1日,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全面施行,市场上在售的各类有机产品开始“凭码上岗”。

归原有机牧场总经理侯学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7月1日以后,上海超市里几家号称有机的牛奶都下架了。归原是中国首家经过有机认证的牛奶企业。

“今年管理更严格,过去可能100亩认证,1000亩都贴上了有机标签。因为量大,土地分包给农民,但缺乏监管,质量控制难。” 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主任李冰说。

有机蔬菜的认证费用高昂,动辄上万;认证过程漫长,两三个月是常有的事。

接到某家公司的有机认证申请后,认证机构首先会要求该公司出具基地环境检测报告,或寻找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到申请方种植有机蔬菜的场地进行环境检测,看其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是否符合要求,水质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空气质量是否达到大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等。这些至少要花费6000—8000元。

重头戏是过程检查。有机认证检查员会到田地里进行详细的调研,反复论证:有机肥料的肥源在哪儿、数量多少,必要时会拨开表土看究竟;了解农场靠什么控制病虫草害;根据施肥量和实际生长情况,看是否与申报认证的产量相符。这一阶段一般需要3000元~5000元。

之后是产品检测。检查员将根据国家规定的指标,对申报获证产品进行采样,并送到有资质的分析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污染物分析,看相关指标能否合格。这需要2000元~3000元。

即使通过有机认证,认证机构还需对认证公司的产品进行长期追踪和复查。

有机新政实施后,行业乱象有所改观,但同时也给有机企业带来了更为沉重的负担。浙江大学有机生活推广中心主任胡删教授撰文表示:一家有机蔬菜基地一年要为新政付出近一百万的费用。

有机农业能大面积推广吗?

有机农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是高昂的成本和稀有的产量。

业界普遍认为有机农业的产量不如化学农业。尤其是在土地由化学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的前几年,产量明显降低。但近来有研究表明,在过渡期之后,有机农业的产量能和普通化学农业的产量保持相当。

美国威斯康星州整合作物系统试验表明当转换期结束,在好年景时有机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可达普通种植产量的90%~98%。

不过,即便能解决上述两大问题,有机农业还必须面对目前农业链条上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包括化肥生产商、经销商、农药研发机构以及生产和销售商,还有转基因技术的鼓吹者。

从业者的看法也在互相打架。

李冰认为,有机产业即便在国外也只占一部分,“我倡导有机,但全民有机不现实。现在是化学农业时代,已经回不去了。”

曹乃真并不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不可以?小有小的做法,规模化有规模化的做法。”

有机农业能拯救土壤吗?

有机农业究竟意义何在?

张律认为,有机在国内更多被当作“商标”使用,以便提高标价。“国内仅仅从健康角度考虑发展有机农业,而国际上已经认识到,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流失的碳返还给土地。现在推广的‘绿色种植体系’无法避免土地的板结与退化。”

大蔬无界总经理宋渊博认可这样的看法,他觉得有机农业是在拯救土地,“东北黑土地原本二三十厘米的有机质,现在许多地方成了‘破皮黄’,黑下面就看到黄。大多土地黑土层不到10cm,有些只有5cm,是否能长期供应下去?”

“接下来的农产品涨价肯定与短缺有关。土地不断减产,再过几年,黑土地或许就没有了。”

为寻找安全的食材,大蔬无界走遍八方,最终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新庄村找到一群用心耕作的农民,并以此为基地筹备了“安心米”项目。

负责人在当地推广有机种植已长达13年,有机认证近7年。当地会计方永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做有机农业,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一口饭吃,留一点好的资源。”

方永江把化学农业称作“掠夺式经营”,“化学农业只索取不反哺,像抽水机一样把营养都抽出来,营养靠化肥,弄得土地越来越板结,‘雨天水汪汪,晴天亮堂堂’,就是下雨天水下不去,天放晴了又把两边的地晒得锃亮梆硬。”

当年化肥运到新庄村时,村民们都不敢使,把化肥全埋在了树根下。半个月左右,树叶全落光,树死了。身为队长的方永江往树下一站,对村民说:“我多有远见。这么大的树都死了,使庄稼上庄稼不全得死掉吗?”尽管后来新庄村也开始使用化肥,但因为量少,所以土地净化也快。

但在污染更严重的地区,土壤的肥力恢复起来就不乐观了。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启星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因为图省事、想不花钱,许多地方的土壤修复只是“挖土机一挖,找个地填埋”。

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第7篇

1 有机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a.农业产业化对有机农业发展的制约。当前的农业产业化的结果确实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解决了粮食不足和供给不稳定的问题, 进而满足了大量流通和大量消费的高速增长时期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产业化”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和缺陷, 石油能源、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成为必然, 因而污染了土壤、水和空气, 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农业污染已经远远大于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 成为面源污染最大的产业。

b.小农生产者技术和资金缺乏等问题。从事有机农业需要有知识、高素质的农民, 而当前的现状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当农民, 农户也越来越对农业的规律缺乏真正的认识。同时也缺乏有机农业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c.存在于消费者观念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当前消费者对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高, 消费需求并没有受到充分刺激, 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认知习惯有待改变;同时, 消费者与有机食品生产者之间缺乏对话, 消费者对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存在偏见, 来自消费者的排斥性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必然不利。

d.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虽然, 国家已经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国家战略, 表明对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识从国家层面已得到明确认识, 特别是在国家发展农业的相关政策中已经给予充分肯定。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顺利践行, 有机农业在与现代常规农业的竞争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

2 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但中国地域辽阔, 传统农业基础好, 劳动力资源丰富, 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 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和品种丰富的优势, 面临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和已经开始启动有巨大潜力的国内市场,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光明。

2.1 从事生态型劳动的组织化农民是关键

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 注重饲料与饲养之间的平衡体系, 有机农业的封闭循环没有外界的支援, 要求只能在养殖生产体系内适度承载动物量, 使种植和养殖处于相互平衡与制约的循环关系, 要求实现养殖适载量和遵循动物自然习性饲养管理。因此, 作为有机农业生产者, 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等, 而且要尽量靠自身系统内的自给自足实现“只出、不进”的良性循环, 生产中不制造任何垃圾, 种植多种可净化环境的非经济作物。不去制造污染、不去破坏的同时, 去努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

2.2 发现和培养文明消费者是当务之急

有机农业的本质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打破这个农业恶性的生产-消费之链, 就需要消费者觉悟起来, 主动地去做一名文明消费者。让消费者明白, 要使自己和家人持续地获得健康食品, 就需要自觉践行公平贸易, 即所购买的农副产品价格, 不只是包含了供求的经济关系, 而且还包含有使产品生长环境得到修复的生态价格, 以及使生产者有信心和动力维持生产的社会公平价格。

2.3 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支持是根本保障

我国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与措施 第8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植物保护,具体措施

1 我国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

1.1 法律监管理念

为规范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我国相关部门于2005年颁布了《国家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同时, 我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也启动了《植物保护法》的立法, 拟制定具体的植物保护条例, 规范植物保护操作, 为植物保护提供法律保障。法律监管的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1.2 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理念

因为不适用农药和抗生素等化学药剂, 被有害生物侵蚀导致植物营养不良甚至死亡的问题是有机农业植物保护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因此产生了通过物理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对有机作物进行综合治理的理念。

1.3 保护环境的理念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植被的流失, 国家越来越重视植物保护, 并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能够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有机作物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植物, 因而将有机农业植物保护与公共事业联系起来, 能够促进有机作物的发展, 从而有效推进环境的保护。

2 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措施

2.1 有机农业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1) 消除病原菌。通过检疫的方式选取和处理合格的种子, 及时清除杂草和感染病菌的有机农业植物, 与此同时, 选取合适的播种时间和合适的播种环境, 或通过技术控制播种的土壤、温度和湿度, 为有机农业植物的成长发育提供健康的环境。 (2) 选取合适的防治植物病害物质。《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明文规定禁止用农药、基因工程产品等对有机农业植物进行病害防治, 同时也规定了可使用或可限制使用的病害防治物质, 如允许使用软皂、醋、乙醇等物质, 限制使用石灰及不含禁用物质的真菌和细菌制剂等物质, 有机农业植物病害防治物质的选取须严格参考《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 (3) 防治有机农业植物虫害的具体措施。提倡使用小黑隐翅甲、赤眼蜂、茧蜂等捕食害虫的天敌及防虫网、黄黏板等捕虫工具, 限制使用的鱼藤酮、硅藻土、相关微生物等消除害虫。 (4) 防治有机农业植物草害的具体措施。提倡通过秸秆覆盖、机械、加热等物理方法除草, 同时结合合理的栽培技术控制杂草的生长。

2.2 先进的农业耕作方法

先进科学的农业耕作方法是重要的植物保护措施。轮耕轮作、间作套种能够增加农田生物的多样性, 合理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促进土壤拮抗微生物活动, 切断病虫的食物来源, 避免长期单一植物种植导致的特有的病、虫、草害的问题。轮耕轮作要求耕作者结合土壤和地域的气候环境, 利用季节的差异, 依据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 选择相对于某一作物病虫发生少的季节播种。间作套种要求耕作者全面了解不同植物和害虫的特性, 通过将敏感植物和抗性植物相间种植的方式阻止病菌的生长与扩散, 减少有机农业植物的病害, 将不同植物种植于相间种植能够通过不同的颜色、气味以及破坏小气候等干扰寄生性害虫寻找到寄主植物, 从而大大降低了害虫的繁殖率, 有效减少有机农业植物的虫害。

2.3 选择优良的品种, 科学处理种子

要选取抗逆性强的品种, 在此基础上, 选则饱满、均匀、无病虫的优良种子进行播种, 这是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基本措施。优化选种步骤可保证种子早出苗、出壮苗, 同时保证幼苗自身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通过自身的免疫能力降低病、虫、杂草的侵害。播种之前耕作者需及时清除不健康的种子和杂草种子。然后要对种子进行处理, 通过晒种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 同时促进种子草出苗。晒种时, 要将种子摊放于干燥的空地上, 连续暴晒, 使种子充分干燥, 注意晚上要及时收储, 防止受潮, 同时注意不要将种子放在铁器或水泥地上进行晒种, 避免高温烫伤种子。另外, 也可通过其它方式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 如在晒种之后, 还可通过浸种进一步杀菌, 还可促进种子新陈代谢, 起到增产的效果。除此之外, 针对某些作物, 还可干热消毒法降低病毒的活性, 起到杀菌的作用, 提高植物抗逆能力。

2.4 采用农业培肥技术

有机农业土壤培肥能够提升土壤肥力与活性, 改善土壤生态, 对有机农业植物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然而, 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是一项复杂的技术, 必须统筹规划, 建立“平衡施肥”的观念, 才能保持土壤肥力的持久性。首先, 要充分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依据不同的土壤特性, 如酸碱度等对土壤进行适度调节, 以提高土壤对作物的供肥能力。其次, 在添加有机肥时注意要根据需要对有机肥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再施肥, 同时要根据作物的情况对有机肥进行选择性和混合性的使用, 保证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的同时, 防止土壤污染。

参考文献

[1]陆萍, 冒乃和, 刘波.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和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 2004 (4)

我国有机农业 第9篇

有机农业技术, 指主要以生物科学为基础, 利用农业内部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来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技术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 进行品种改良, 施用有机农肥;实行因土种植, 合理轮作和间、复、套种;实行农、林、牧结合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由于这种农业技术体系特别重视农业生态平衡, 所以又被称为“生态农业”。

无机农业技术, 是指主要利用工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 依靠化石能源的投入来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工程设施、化学肥料、农用药剂、除草剂、生长刺激素、多维素等。由于这种技术体系, 直接间接地依靠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 所以又被称为“石油农业”或“高能农业”。

2 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

这两种农业技术体系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其所适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不相同。一般来说, 有机农业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和对农业的物质费用的投资, 有利于保持、改善生态平衡和防止环境污染。其缺点是不利于农业的快速增产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 不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 (因为有机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在小范围内实行多部门配合) 。无机农业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迅速地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并且有地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但它却需要消耗较多的化石能源和使用较多的物质费用投资, 并且易导致土壤肥力的衰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它们在经济上所表现的优缺点不同, 因而其适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有差异。有机农业更能适应工业比较落后, 化石能源短缺, 资金供应比较紧张, 而农村劳动力比较充足,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 农、林、牧结合和合理轮作比较不受限制的情况。无机农业则只有工业比较发达, 化石能源供应比较充足, 而农业的投资又比较充裕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3 合理处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之间的关系

3.1 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

我国在处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关系上, 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在近期实行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 无机农业技术为辅, 然后逐步过渡到两种技术体系并重的模式。近期之所以应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是因为:我国主要利用现有的有机农业技术, 同时辅之以无机农业技术, 就可以保证在近期农业生产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根据有关方面的估计, 只要能把现有的农作物良种加以推广普及, 并把现有的农肥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 就可以使全国的农作物产量提高10%~20%。只要能进一步调整农作物的布局, 实行因地种植, 合理轮作, 就可以使全国农作物的产量提高10%;我国农近期尚没有广泛采用无机农业的资金。同时, 工业也尚不能为农民采用无机农技术提供数量充足而又物美价廉的农用生资料, 特别是农用能源十分短缺;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态已经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迫切需要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来加以扭转。所有这些原因, 都要求我国的农业技术改革, 在近期应以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为主, 而各种无机农业技术的运用只能量力而行, 居于辅助地位。

3.2 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

在长期来看, 我国又必须过渡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

3.2.1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农业增产的能力归根到底是受投入农业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制约的。没有来自农业外部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仅靠农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作用, 农业增产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今后农业生产将不断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因而包含着大量物质和能量的农产品, 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被从农业中取走, 而不能返还农业。所以, 要使农业持续地较快地增产, 就必须把无机农业技术也提高到重要的地位上来, 以补充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损失, 并扩大其来源。

3.2.2 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有机农业技术是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长期停留在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的状态, 就不能改变大多数农民务农的局面, 也不能把饲养役畜所需的大量饲料转用于产品牲畜的发展。这两种原因加在一起交替地严重阻碍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 从而给农民生活的改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造成很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些矛盾, 也必须把农业生产转以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的模式上来。

3.2.3 为运用无机农业技术提供必要支持

从可能性来看, 随着工农业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工业可以为农民广泛地采用无机农业技术提供充足、适用、物美价廉和污染很小的农用生产资料, 国家和农民也将可以为广泛地运用无机农业技术提供必要的资金。

由此可见, 从长期来看, 我国农业生产过渡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是必然的趋势。至于实现过渡的早晚, 全国各地当然不会是整齐划一的。经济发达地区, 这个转化可能在3~5a就会实现。经济落后的地区也许需要10a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做准备, 迎接这个转化的到来。

摘要:目前, 发达国家的新技术, 在我国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生物技术, 包括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的发展应用, 将为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开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前景。这就又为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改革上强调有机农业为主的观点增加了支持力量。尽管如此, 从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 过渡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 仍然应是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前进的方向。因为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都不是孤立实现的, 只有把多种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运用, 才能使其效果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生物有机肥对我国生态农业的价值 第10篇

1 生态农业及其发展历程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 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欧洲于1924年最早兴起生态农业,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东南亚地区70年代末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 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2 生物有机肥对我国生态农业的价值

2.1 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根据土地形态制定适宜土地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结合,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结合, 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 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2 滥用化肥的恶果

多年来, 化学肥料曾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它的施用成为一段时期农作物丰收和增收的催化剂, 但化学肥料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公害之一。农田施用大量化学肥料会引起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 如农田施用化肥的利用率为氮30%~60%, 磷2%~25%, 钾30%~60%。未被植物及时利用的氮化合物, 就会随下渗土壤的水转移而造成污染, 导致河川、湖泊和内海的富营养化;土壤受化肥的污染, 其物理性质恶化, 使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的有毒成分增加, 营养消减。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场所, 为农作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存环境。可是, 由于长期滥用化学肥料, 大量使用甚至是不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加之土壤的有机肥供应不足, 会使其各类养分比例失调, 导致农田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如, 东北黑土曾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但是近年来由于化学肥料的广泛使用, 东北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 已由开垦时的8.1%下降到2.3%, 从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转变为有机质贫瘠的土壤, 其他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状况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甚至是情况更为严重。目前, 我国的土壤资源现状堪忧, 迫切需要通过人为措施来加以改善。人为补充土壤有机质, 可确保农作物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种植的水平。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和农田土壤势在必行, 而生物有机肥的广泛使用便是实施这项工程最有效的选择。

2.3 生物有机肥的优势

生物有机肥是指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 (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 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

相对于化肥和其他肥料, 生物有机肥有着一些自身特定的优势: (1) 营养元素齐全; (2) 养分含量高; (3) 生物有机肥含有功能菌和有机质, 能改良土壤, 调理土壤, 激活土壤中微生物的活跃度, 促进土壤固定养分的释放, 克服土壤板结, 增加土壤的空气通透性和土壤的肥力, 提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类、瓜果类产品的品质, 并大幅度增产。生物有机肥的有机质本身就是功能菌生活的环境, 施入土壤后容易存活; (4) 能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菌群, 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5) 能促进化肥的利用, 提高化肥利用率; (6) 生物有机肥完全腐熟, 不烧根、不烂苗; (7) 经高温腐熟, 能杀死其中大部分病原菌和虫卵, 虫卵死亡率达到95%以上, 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8) 生物有机肥中添加了有益菌, 而菌群占位效应使得病害的发生有所下降; (9) 经除臭处理, 气味轻, 对空气没有太大污染; (10) 生物有机肥施用更方便、更均匀。

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原料大多是一些废弃物, 如农业废料 (秸秆、豆粕、棉粕等) , 畜禽粪便 (鸡粪、牛羊马粪、兔粪等) , 工业废料 (酒糟、醋糟、木薯渣、糖渣、糠醛渣等) , 生活垃圾 (餐厨垃圾等) , 城市污泥 (河道淤泥、下水道淤泥等) 等, 而这些废弃物都是人、畜、植物生活环境的污染因素, 因此生物有机肥被认为是一种环保型肥料, 是环境的清洁工。

2.4 生物有机肥的增产保质效果

推动无公害健康食品的生产, 保证有足够数量有机质返回土壤, 以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循环, 达到保持和增强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的目的, 这就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十大对策中明确提倡要推广的“生态农业”。为了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生产绿色食品, 农业生产中的施肥质量和技术必须进行改革, 即合理施用化肥, 走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的发展之路。目前, 农业的增产单纯依靠增加化肥施用量已不可能实现, 相反会增加农业投入, 加剧农田环境污染, 降低农产品质量, 造成因过量施用化肥而出现的粮食不香、蔬菜不嫩和瓜果不甜的现象, 以及地面水污染严重, 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普遍超标,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人类致病日趋增多等问题。鉴于此, 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生物有机肥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肥料, 其成本低、无公害、无污染, 增产保质效果明显, 主要是: (1) 生物有机肥料能够克服土壤板结、调理土壤、激活土壤中微生物活跃度、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能提高土壤肥力。生物有机肥既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还有很多其他元素, 属于一类完全肥料。生物有机肥经过正常分解后, 能为作物平稳地提供所需的养分, 改善土壤肥力。例如, 鸡粪中含有68.30%的有机物质, 全磷含量为1.12%, 全钾含量为1.14%, 全氮含量达到了2.18%。由此可看出, 生物有机肥含有比较全面的营养成分, 能有效改善土壤状况。同时, 它能减少土壤的水分流失与蒸发、减轻干旱的压力、减轻盐碱危害。 (2) 生物有机肥不仅具有许多对土壤有益的微生物种群, 还含有很多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激素, 能大幅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类、瓜果类的产量;可以改善作物品质, 提高农产品品质, 使果品色泽鲜艳、个头整齐、成熟集中。有研究证实, 生物有机肥能促进马铃薯出苗整齐、叶片增加且坐果率相对比较高, 具有果大色鲜、食用口感好等特点, 而且使瓜类农产品的含糖量和维生素含量也都有所提高, 滋味甘美口感好, 可提高市场售价并利于出口创汇。 (3) 改善了作物的农艺性状, 如作物茎秆粗壮、叶色浓绿鲜嫩、开花提前、坐果率高等, 以及果实商品性好, 可提前进入流通市场。 (4) 增强作物抗病性和抗逆性, 如可用于对花叶病、黑胫病、炭疽病等的防治, 能减轻连作病害和土传性病害, 同时增强土壤对不良环境的综合防御能力。 (5) 生物有机肥还是发展温室大棚、无土栽培、漂浮种植, 以及草地、花卉、经济林木等特殊种植的良好基质。 (6) 生物有机肥能提高化学肥料的肥效, 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能促进土壤和化学肥料中矿质养分的溶解, 两者配合施用, 营养互为补充, 能提高作物产量,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7) 施用生物有机肥料可缓解环境污染。随着国内生物有机肥的生产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不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无害、优质的肥料, 而且还为畜禽粪便、作物秸秆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循环利用开通了一条可行之路。

在农业生产中, 尤其是生态农业生产中, 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 施用生物有机肥料已成为共识。生物有机肥料的施用可减少化肥的施入量, 相应地减少农产品中硝酸盐的累积, 它的钾、磷含量较多, 能促进磷钾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 以及脂肪代谢过程。试验表明, 生态有机肥可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平均降低48.3%~87.7%, 氮、磷、钾含量提高5%~20%, VC含量增加, 总酸含量降低, 还原糖含量增加, 糖酸比提高, 特别是对西红柿、生菜、黄瓜等能明显改善生食部分的品味。所以说, 生物有机肥施用的功效非常明显, 是无可替代的新型肥料。

2.5 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前景

生物有机肥对生态环境无污染且成本低, 是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的新型肥料, 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生物有机肥料的诞生, 被学术界普遍称作是一场绿色革命。在我国, 生物有机肥料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大力推荐, 被认为是生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必备的新型肥料。

3 结语

2012,聚焦中国有机农业 第11篇

但目前,准备一桌有机的年夜饭还很难。有机食品一难过真假关,二难过成本关,三难过规模关。

农产品分为普通、无公害、绿色、有机4个等级,有机是食品质量认证的最高级别,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对土壤、空气、水等环境质量都有一定要求。除此之外,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譬如农田附近不能有任何机动车辆通行,原因是为避免尾气污染。

这就意味着,蔬菜、水果、肉类的生产制造,全部都需要脱离目前的农业循环。

然而,有机农业并未形成相关国家规范,当前所有认证机构都只是民间组织,也缺乏统一的全国性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的监管只覆盖绿色和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则不在其中。本刊记者在采访后,对此的总结是:干这行全凭良心做事。

除此之外,任何抽检只能测定是否“有害”,而无法检测是否“有机”。基于此,含金量颇高的有机食品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监管真空地带。与这一产业的发展空间、市场需求相对的是,无人、无部门能确保其基本的安全底线——只留下自我筛选的成本。

今天,化肥农业中生产的果蔬营养成分已下降到警戒线:1950年的西兰花的钙含量为130mg ,今天是48mg ,下降率为63%。有机市场蕴含着巨大消费潜能的同时还有同样巨大的风险:

河南:“光伏科技装备有机农业” 第12篇

河南登封引进光伏农业科技, 使用光伏科技的大棚, 上面利用太阳能发电, 下面用无土栽培培育有机蔬菜。太阳能光板不仅可以选择性地将蔬菜生长所需要的红光带进大棚, 同时利用光分离技术, 使有害昆虫无法在大棚里存活。整个生产过程不需要农药, 蔬菜的品质也有了保证, 实现了有机生产。

(来源:郑州日报)

——哎, 这个光伏大棚还真是神奇啊, 无污染, 产有机。国家近期正在积极扶持这项产业的发展, 也许光伏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的一片新的蓝海。

上一篇:效果可靠下一篇:统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