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创新范文

2024-05-22

课程建设创新范文(精选12篇)

课程建设创新 第1篇

一、创新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现场生产实习与实践有时流于形式, 存在“走马观花”现象, 实习效果不理想。 (2) 毕业设计存在“闭门造车”或者简单拼凑模仿, 创新性不足。 (3) 目前大部分产学研合作仅仅局限于教师, 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参与产学研机会。 (4) “本科生导师”对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学习进度和方法投入精力不足。国内各高校针对于目前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也提出了多种思路与解决方法。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是一个应用型学科, 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 贴近工业现场的要求分外突出, 对大学生的要求, 不仅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 而更需要学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以, 我们以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石油工程专业为例, 来探索一种多元化实践教学培养平台具有实际意义和代表性。

二、创新平台的构建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 综合我国高校现状的分析和国外教学成果经验的研究, 我们针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提出多元化实践平台的建设。“多元化实践平台”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类型 (研究型、工程型和实验型) , 形成由校内实践和校企联合基地共同组成的、面向大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 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以联合基地为桥梁, 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 促成两个方面的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 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 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多元化实践平台。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 开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此, 以科技创新小组、“一对一”导师制以及课程毕业设计等形式为主体, 加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增进学生创新意识,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2. 优化学生科研实践环节。

目前, 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学生越来越多, 为此, 根据学生的研究性与工程性特长分类, 划分不同层次, 依托于科研项目类型, 配备相应指导老师, 切实提高实践水平,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真正地完成有所创新的内容。

3. 将实践总结融于书本教学中。

过去的教材更多地体现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 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方面不足。有必要倾力开发“立体化教材”, 全力打造精品教材。综合考虑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多层次的教学对象、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多角度的解决问题, 为培养适应创新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教学基础。

三、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

目前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在学生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形成良好平台, 基于平台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下面以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为例, 介绍一下通过创新平台是来如何促进人才培养的。

1. 本科生创新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现有四个阶段实习实践分别为:地质认识实习、金工操作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 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分别进行。我们将实习与实践并行, 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中, 这样学生可以在大三、大四阶段, 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研究项目、研究方向的毕业设计, 在老师指导下并进入不同的实习基地 (项目组) , 使不同层次人才得以培养。其中,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将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各学院将为所有获得立项的本科生配备专门指导教师, 部分学院还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建立了专用实验室, 并配备了专门的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康菲等各大石油公司在学校建立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 主要用于资助学校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和校内外科技、学科竞赛项目, 目前已经资助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几百项。

2. 研究生创新平台。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直是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 学校采用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其中, 研究生暑期学校是研究生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促进研究生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于2007年开始举办了五届研究生暑期学校 (石油工程) , 面向全国招收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优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师, 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开设系列课程和学术报告。近三年, 中国石油大学作为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发起及承办单位, 连续举办了三届。大赛被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广泛认可, 能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水平与就业能力, 为相关行业技术创新起到推动作用。2012年11月,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正式加入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主题活动。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 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与服务支撑能力的全面提升。

3. 企业联合创新平台。

近几年来,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与长庆油田已建立了稳定的长庆油田实践联合基地, 学校每年均组织部分本科生、30余名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 企业方面积极配合校方, 以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学生同时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同时, 我们在校内完成的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新思路的构建, 使创新成为项目完成的必要条件。

我们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的石油人才为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渗透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学习的理念,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产学研活动, 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已初见成效。尤其在本科毕业设计建设中,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 取得了成功经验, 通过研究性课题活动, 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目前如何借鉴当前国外创新教育机制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仍在探索中。

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实施的“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调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 通过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有效运作机制, 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切实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 同时也成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有效方法。平台形成了善于开展产学研的教师队伍,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研究型大学教研与实践结合必然要求。基于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使得原初使命的教学功能却日趋边缘化, 提出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化解本科教育危机。本文针对目前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矛盾, 提出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创新平台, 加强大学生实践环节培养, 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塑造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造就创新人才。本文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 进行了大学生实践环节改革尝试, 分析表明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创新人才,平台模式,培养,建设

参考文献

[1]田冷, 李秀生, 何顺利.石油高校教材改革重在创新[J].石油教育, 2006, (6) :60-61.

[2]付景川, 姚岚.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研究, 2010, (6) :77-82.

[3]顾秉林, 王大中, 汪劲松, 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1 (1) :1-5.

[4]蒋盛益, 姜灵敏.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 21 (3) :99-102.------------

[5]刘存利, 董皓, 高新波.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及其启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83-87.

如何将创新思维融入创新创业课程 第2篇

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创新创业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关乎到了每一个人,双创的热度也随之高涨起来,创业课、创业大赛、路演、融资、孵化等热词响彻耳畔。

而大学生作为国家培育创业人才的重点群体,国家、社会、企业、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这一群体,大学生群体也积极响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这个时代下新的使命,引领学生创新创业也成为了老师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虽说很多学生都有强烈的创业意愿,老师也很乐于帮助支持学生,但是高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很多老师教授的市场分析、销售策略跟不上当今的创业节奏,很多学生抱怨老师教授的内容过时用不上。

老师们也有自己的抱怨,学生创业有意愿没思路、有想法没行动、做事拖沓行动力差、虎头蛇尾容易放弃。

这些抱怨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的创业思维路径存在分歧。

老师的思维路径更加注重创业项目的成果,即项目立项、参与评比、发表论文、评审获奖等。

而学生更加注重参与创业项目的过程,希望通过参与创业项目,认识、理解、学会创业。

路径上的差异导致了抱怨和问题的出现,项目选择盲目、创新不足、思路不清、持续性差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学生的原因,但也有高校的创业教育过于重视结果,忽视创业意识、思维的培养有关,我们的创业教育需要远离浮躁,回归教育本身,推动大学生创业从学会思考开始,用创业思维的钥匙去解开创新创业的锁。

3、创业思维详解

什么是创业思维?即利用不确定的环境创造商机的思考方式。

将创业思维进行拆解,他包含了资本思维、势与渠的思维、战略思维、用户思维、迭代思维、产品思维、整合思维等等,这些思维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名成功创业者的思维模型。

一、资本思维

每个创业者都有不同的内在动因,但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盈利维持,因此所有创业者都具有赚钱的内驱力,但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仅要能赚钱,更要具备资本思维。

资本即是对资源的支配权,而不单单指钱,通过资源支配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就是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可以优化配置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

宏观层面的资本运作是对全社会的资源重组,就像阿里巴巴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将人们的吃穿住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倍增效应。

聚焦到经济层面上,资本思维将人划分出三类:资源者、配置者与资本家。

资源者: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 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就像农民依靠种地、医生靠自己的医术等。

配置者:具备资源的配置权,依靠配置资源获取资本,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等工作,创业者就归属于此类。

资本家:离资源最远却又掌握资源,资本家是无国界的,他们存在于每一个国家,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别人的资产。

从资本思维中分析,创业者的发展之路无非三条:出售资源、配置资源、掌握资本。

二、势和渠的思维

“势“即趋势,是事物发展的方向,一旦某种趋势形成,就会持续朝此方向运行很长时间,大势不可违。

同样,趋势意味着机会与财富,就像小米雷军的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但是,有时看到了趋势,具备了资本却依旧创业失败,这就是“渠”的缺失,“渠”在创业层面表现为技术壁垒、运营能力、团队建设等要素。

三、战略思维

“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创业者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法。

通俗而言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要求创业者站在产业演进的高度思考在未来或者均衡状态下的产业格局和竞争格局。

四、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都要以顾客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这也是创业思维的核心所在,创业者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用用户的语言表述用户关注的点,以帮助用户思考和判断,让用户能快速获取自己所需。

五、迭代思维(偏差思维)

创业需要面临很多不确定性。需要在动态中把握平衡,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核心主线,在容忍缺陷中迭代改进。

迭代思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微”,小处着眼,微创新;一个是“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需要及时乃至实时地把握用户需求。

六、用户思维

一个好的产品通常抓住了三点,痛点、痒点与兴奋点

痛点:用户需求必须是刚需,是用户急需解决的问题

痒点:工作和生活中有别扭之处,即乏力又欲罢不能

兴奋点:给用户带来惊喜效应的刺激

同样除去以上三点外,我们还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重新认识我们产品,以手机为例:

市面上元价位的小米手机,解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价格20000元的三星W手机,在解决了社交需求的同时,还向外界传达了“我是一个成功人士”的信息,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样都是手机,满足需求层次不同,价值也不相同,同样类型的产品,满足了更高层需求的产品价值也会更高。

七、整合思维

以百度公司的搜索业务为例:百度通过提供免费的搜索服务,积累大量用户,并通过向其他公司兜售广告服务以赚取利润,百度通过免费的服务,在另一个维度上赚取利润,利润出在百度用户身上,但是由其他公司买单。

这就是创业者所需要具备的“整合能力”,即将各个不同领域内看似无关的问题、困难或想法成功地联系在一起的能力。

4、用创业思维引领创新创业

教育改变思维,思维引领行动,我们的行动离不开思想的引领,成功的创业者一定是思想上的创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创业环境,有没有出路取决于有没有思路,思路又取决于思维方式,作为一个创业教育工作者,创业教育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意识和思维方式的问题。

创新校本课程建设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第3篇

一、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为学生健康发展搭建平台

人总在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努力中实现一种有价值意蕴的发展和成长,东林中学认为德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身上的这种价值意蕴。人无德则不立,人无德则行不远,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始终把立德作为陶育学生的首务,使得学生在树人、建识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有活的灵魂的指引、有健康人格的支撑。为了让德育工作产生全面、入微的效用,学校从建立导引机制、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活动资源三个方面开展德育校本的建设。

建立导引机制,就是成立德育导师工作室。学校聘请无锡市教科院、江南大学的专家学者、全国优秀少儿工作者、无锡市优秀班主任为德育导师工作室的导师,其他成员由骨干班主任组成。德育导师工作室负责对班主任、课任教师进行德育方法的培训,对学生进行成长的直接指导。成立年级家委会,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德育中来。

开发课程资源,就是将德育活动课程化、序列化。学校开发了《东林少年行》读本,读本涵括了初中阶段学生成长中可能出现的烦恼与困惑,并给予了正确的解读。读本充满着积极乐观的励志性内容,既可作为主题系列班会、活动的底本,也可作为教师专题教育的教本,还可以作为学生的课余读物。课程内容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各年级内容匹配安排。课程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思想品德课程的联系,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整合活动资源,就是以德育校本教材《东林少年行》的实施为载体,将校外的德育基地实践、走进大学体验活动、校内的团队主题活动、各种辅导讲座等贯串起来,通过主题序列的活动开展,达到认知启德、体验立德的目的。

二、特色课程校本建设,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舞台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多元的,只有包容多元孵化能力,才能启迪学生的发展智慧。学校经过近3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卓有建树的外语、艺术教育特色,而且这些特色已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禀赋。正是因为特色有着校本的鲜明特质,它的内涵才会在学校大批优秀外语、艺术人才涌现的过程中显得如此丰富和生动。通过特色教育,学校不仅拓展了国际化的发展路径,而且开发了更多的发展资源,积蓄了更多的发展优势。以特色为基础和工具,为学生打造更多的平台,是学校当前校本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是以外语特色为基础,着力进行国际理解校本(双语)课程的开发。课程以“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性问题”为教育理念,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学生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他人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中国公民的全球责任和义务。课程在七、八年级开设,每班每周一节,列入学校总课表,有英语教师专职任教,教材循环使用。这项课程还整合了校园外语角、外语节、中外文化交流、海外游学等活动资源,整合学校双语教学探索的成果,把学生的发展意识、发展眼光培养和能力锻炼纳入课程目标,通过国际理解校本课程教材的研制、教程的编制以及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的同时,获得观察、认识民族和国际的崭新视角,在一种主动思辨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定准自我的发展。学校与结成姊妹学校的韩国首尔仁寿中学每年互派师生参观访问团,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学生不同凡响的表演和综合能力,屡屡受到韩国首尔政府首脑的高度评价。2009年学校参与了江苏省与英国艾塞克斯郡之间开启昆曲莎士比亚文化学习交流项目。双方多次互派师生进行中英昆(昆剧)莎(莎士比亚剧)交流。学生出色的英语能力、精彩的中国文化介绍,得到了英国师生的交口称赞。

二是以艺术特色为基础,推进银杏学生社团的校本活动课程的建设。学校建有“银杏文学社”、“《江南晚报》小记者团”等文学社团,并开辟校刊《银杏》为他们提供练笔、发表的阵地,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换一种身份深入生活、观察社会,反思和报道成长。学校积极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编写了《健与美》女生形体训练教材、《器乐》乐队训练教材、《舞蹈》基础训练教材。同时,整合各种艺术活动资源,通过邀名家指导、斥资金支持的方式,大力扶植以学生艺术专项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银杏艺术团”,下设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艺术体操队。这些社团活动形态多样,进社会、出国门、登舞台、上赛场,完全打通学习与实践的隔阂,学生的艺术个性特质得以充分张扬、才艺能力获得切实的历练。多年的学生社团课程建设结出丰硕果实。艺术体操课程开发,推动了女子艺术体操的普及教学,在七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女子艺术体操课。大合唱《校园生活多精彩》在夺得江苏省一等奖后,又入选2010年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同时获第五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会晚会金奖。小提琴与歌舞《校园的早晨》在2011年第六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一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金奖。银杏文学社获“江苏省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光荣称号,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无锡市中学生民乐艺术团建设学校”、“无锡市锡剧传承学校”。

三、主动发展课程建设,为学生多元发展彰显乐趣

自主的发展,是幸福的发展。学校一直追求高效而幸福的课堂,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主动发展校本建设,让校园生活恢复其生活本真的丰富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享受到校园生活的幸福。在学生主动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中,以活动来达成陶情冶性、增识长智、激趣启能、锻学培才的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实践的宗旨。学校通过深入的学生需求调查和活动的再构造,以菜单选择的方式为七年级学生提供了33项贴近学生发展并且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得人人有活动、人人能活动、人人乐活动。每周五下午为主动发展日活动时间。在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中,学校注重学科学习与学生学习潜能的联系、注重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科技类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制作、发明发现;形体训练将艺术和体育糅合一体,在学生通过活动塑形健体的同时促进学生审美智性的发展。学校还精心设计了科技节、外语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为同学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享受成功、享受被认可的幸福。

四、教师研修课程建设,为学生终身发展延展空间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习方法并非不传之秘,它是可以以技术的形态为学生所掌握的,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从提高教学效能质量的需求出发,开设了学生学习策略方法优化的教师校本研修课程。在探索过程中,多个学科协同教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可视化技术,以变换思维形态、识记方式介入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整和改善,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习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学习心态调适、学习方法训练、学习环境治理三个方面。该项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好方法的培养。课程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自主学习方式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生的智慧发展,需要时时的动力激发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了确立这样的机制,学校还开设了学生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的校本教师研修课程。该课程借鉴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研究成果,将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探索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素养的校本途径,以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东林中学长期不懈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成果,是强烈教育使命感驱使下的必然取向。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还将迎来更多的学生发展命题,我们将怎样做?回答不言而自明!

课程建设创新 第4篇

一、《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音乐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中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过分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 课程结构本位思想占据了音乐课程教学的重心, 这就使得中学音乐教学表现出显著的繁、难、偏、旧等特点, 教师的课堂角色仅仅表现为知识的灌输者, 而教学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基本乐理及音乐常识方面,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文理科专业教学如出一辙, 从基本的概念陈述、例证罗列再到对基本概念的解析, 至于声乐教学的内容则始终延续口传心授的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渗透, 教师自身需要及时转变角色定位,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完善音乐课程教学设计, 充分展现个性化的音乐教学风格。

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效应, 音乐教育绝非仅仅局限于理性化的认知范畴, 更要从音乐本身的不确定性来对音乐的内容展开感性认知。对于音乐教学而言, 教学目标灌输于音乐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实施的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 任何方法都有本身的局限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形成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除此之外,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对应的教学条件、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 并最终确定教学方案。针对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并非表现为固定的教学环节, 而是需要联合各个教学模块呈现出系统化的教学内容, 这对于学生音乐审美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分析, 教学方法的革新不应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内容, 而应当在充分借鉴传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体现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合理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 音乐教育从国外音乐教育教学中汲取了更多教学灵感, 比如美国卡拉博·科恩的儿童心理认知教学法和日本铃木镇一的小提琴教学法等。先进的音乐教学模式对于我国音乐教学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借鉴, 使得音乐教学方法不断得到革新, 各种新型音乐教学方法相继出现, 例如暗示法、比较法、实践法、游戏法以及视听结合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在中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当前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 应试教育理念阻碍音乐教学的开展

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约束下, 无论是学校管理部门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音乐学科都缺少必要的重视, 这就使得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 对于音乐课程重要性的忽视也对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利于中学阶段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受制于升学率的影响, 学校管理人员并没有从思想意识中重视音乐教育的实施, 忽视了音乐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甚至将音乐课处理为所谓的“副科”, 在这样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下, 中学音乐课程普遍存在课时不足和教学内容模糊的问题, 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确定也导致中学音乐教育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轨道, 有碍于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 应试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教学发展在学生音乐文化素质和审美意识培养方面也表现出诸多不足。

(二) 滞后的教学方法降低了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约束下, 中学音乐教学中表现出严重的主客体矛盾, 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明显的界线, 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学生的主体意识很难得到激发, 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在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学生在音乐知识接受方面仅仅是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 并非从音乐教学中获得艺术熏陶, 这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理念。音乐教学方法的革新需要从音乐教学理念出发, 从根本上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积极完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 从和谐有序的音乐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 构建平等互助的课堂教学关系。作为音乐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条件也是现阶段中学音乐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问题, 由于对音乐教学重要性的漠视, 不少学校在教学设备、教材选择和教学资源配备方面缺少必要的投入, 这不仅影响到了正常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 同时对于音乐艺术实践也表现出一定的恶性循环,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三) 师资力量不足也对教学效果产 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中学音乐教育而言, 师资队伍建设是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直接关系到其实际的教学水平。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 导致大部分学校都普遍存在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问题, 在专业基本功的限制下, 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方面都显得较为滞后, 音乐教师的一专多能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体现。当前中学音乐教学仅仅满足于基本的乐理和演唱技巧讲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对于作品内涵一知半解。学生所期望的音乐课堂中教师除了应当能够熟练掌握演奏乐器之外, 还应当能够引导学生完善对音乐作品的处理。由此可见, 专业知识和音乐技能成为了衡量教师综合音乐素养的主要内容。然而, 从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课堂实施现状分析, 教师的综合素养很难达到实际的教学需求, 加之学校管理部门对于音乐课程重要性的忽视, 这也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很难在中学阶段寻找到自身的职业价值, 这也使得中学音乐课程教育陷入恶性发展循环当中。

三、中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一) 突出备课环节的重要性

作为课堂实施的必要基础, 有效的备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 备课环节需要突出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从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双重角度来提升学生对音乐教学的理解。因此, 教师的备课环节需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 并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出发点来对教学方案进行系统化设计, 完善自身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 备课环节还应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 不断完善教师的课堂施教过程。在教案设计中, 除了需要对每一节课的内容、层次和结构进行划分之外, 还需要细化到具体的语言组织、符号设计以及教学形式安排等内容, 不断优化中学音乐教学的常规训练和语言应用。音乐课的实施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下完成, 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语言组织、活动安排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潜在的音乐创新意识。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当中, 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 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自身综合音乐素质提升的过程, 这些内容都需要在教学的备课环节中有所体现。

(二) 以兴趣为基础实现开放式教学

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音乐的呈现是伴随情感产生的, 这一情感的内容可以是炽热活泼的, 也可以是庄严肃穆的, 同时更有可能是凄凉委婉的, 从这些情感历程中学生得到的是美的熏陶。以兴趣培养为指导, 开放式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营造更加和谐宽松的音乐教学环境, 同时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兴趣作用的推动下, 学生能够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并以此为动力实现学习与兴趣之间的相互滋长, 达到最佳的音乐教学状态。可见, 兴趣培养是学生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综合体现, 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从现阶段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应与社会生活脱节, 传统灌输式的音乐教育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满足如今的音乐教学需求, 音乐本身的教育功能需要从亲和力和教学氛围等方面得到巩固, 这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品味的关键所在。音乐教育的呈现应当致力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与学生实际的思想状态和认知水平相符合, 这是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 与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相融合

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 教育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这对于中学音乐教学的开展也无疑是有利的发展契机, 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现代信息媒体与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推动高科技手段更好地辅助于教学工作的实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更加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丰富音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 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一些音乐资料的收集, 像是文字资料、录像资料或是图片资料等都可借助现代信息媒体技术来完成, 这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是重要的保障。除此之外, 教师还需要关注到一些最新音乐软件和音乐载体的有效应用, 敢于突破资源限制的同时也追求音乐课程资源的多方位获取。在网络资源的辅助下, 关于音乐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分享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教师需要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选择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资源来对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 可见多媒体教学法也势必将成为今后中学音乐教学的主流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学会创造音乐, 担当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中学音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中学阶段音乐课程改革的本质内容。从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结构分析, 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与全新教学方法的融合显然更加合理, 在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 切忌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全新教学方法置于对立的环境当中, 这对于音乐教学效果是重要的保证。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 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敢于将常规打破, 不断追求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真正将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志军.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3]钟启泉, 崔允瀛.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 2002, 2.

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创新情况报告 第5篇

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工电子教研室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以及物质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物理学理论和知识是构成有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因而物理学课程在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其它课程不可代替的作用。

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科学体系,特别是高等高校理工科非物理专业的物理学课程体系在最近几十年中已经完全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当然,物理学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活动,根据我们学校的特点,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在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本科层次的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初步取得一些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1、教学计划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使入学学生的成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学校刚升本科,学生整体水平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好,许多本应在高中阶段掌握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教育 1

部制定的本科大学物理学教导意见,参考兄弟院校的经验,制定了我们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A(108学时)和B(72学时)两类教学计划供各不同专业选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以往不考虑专业特点,而只强调物理体系的完整性的作法,而总要求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大纲基础上又各有所侧重点。即一方面不脱离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各专的特点和该专业的后续课程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例如:针对环境工、生物技术和化学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加强了热力学方面的内容;针对电子信息专业测控技术方面,又加强了电学和振动方面的内容。

2、通选课的设计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能适应各种变化的通才。因此,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大方向。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我们开始了一项新的探索。在文科各专业开设物理学课程,即大学物理通选课教学。本着拓宽视野、降低难度、保证宽度这一基本原则,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有收获,既增长知识,又不带来负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又开拓了视野,这不失为一个有美好前景的方向。

3、开展专题讲座

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介绍给大学生是我们开展通才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份。对那些学有余力或思想活跃或兴趣广泛的学生,把物理学的新进展做较系统的介绍是一个新的探索。例如近年来很活跃的超导研究、纳米科学、激光技术、液晶技术等,这些内容即属于物理学的范畴,又远超过普通物理学涵盖的范围,现都已形成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和学科,是物理学的延伸内容。但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又很重要。为了能使专题讲座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本着收集完整、备课认真细致、减少数学推导过程,尽量深入浅出的定性介绍,以达到预期目的。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近年来,传统的板书教育已被多媒体技术冲击。其实,从我们的教学经验中体会到,各有优缺点。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感到将板书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是最理想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它能发挥板书过程中的推导和演绎过程,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立体投影等动感直观的先进手段。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加深印象,并能深入理解内涵。有许多时候,一个好的动画演示几分钟比通过板书几个小时的效果都好。

2、习题讨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习题课的教学常常是用来巩固掌握物理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采用习题课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强化收敛发散思维训练的一个很有效的训练方法。大学物理学的任务是不只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较系统的物理理论和物理知识,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教给学生一个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习题讨论课恰恰能在这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三、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

1、实验教科书的设计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说没有实验也就没有物理学。我们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善和实验设备情况编写了一本适合我校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科书,使我们的物理学教学,物理学实验课教学走上了正规。

2、设计性实验得以开展

过去的物理实验绝大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就是说,理论和技术手段已很完善,题目和器材,甚至实验都由教师事先规定好的。学生只要动手操作一遍,验证一下就完成了。这种实验课远没有达到实验课的目的。而设计实验课则是由事先指定的课题,并明确课题的任务、要求以及实验室能够提供的条件,要求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阅读资料,再提出实验的原理,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拟定实验程序,再进行实验。可见,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全过程的初步训练。这对学生开拓思路,扩展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素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教研室在大学物理教学创新方面的情况,由于水平有限,尚有许多不足,还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也恳请各级领导的专家们给予批评,指导。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6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 创新型国家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93-02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许多国家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亟需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实际的创新体系。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壮大发展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保证自主创新取得良好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然而,随着我国能源的逐渐枯竭,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这种“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长期、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2 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等基础条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自主创新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惯性和长期影响,我國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芯片设计、系统软件、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磁悬浮列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2]。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例如:华为、中兴、海尔、联想、南车、北车等。但由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惯性和长期影响,企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不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依然依赖进口。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普遍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却忽视了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3]。

2.2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不合理

由于目前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不合理,科研机构设置重复、臃肿、条块分割等问题依然存在,因而出现了创新资源既短缺又浪费的不正常现象,表现在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不足,国家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的应用研究方向不匹配,高校不能培育企业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等。

2.3 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尚未形成科学的决策与组织机制

尽管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但行政管理仍然处于管理体制中的主导地位,在决策机制上,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重大科技活动的决策仍时常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此外,各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协调配合,存在着以局部利益替代整体利益,部门利益代替国家利益的倾向,削弱了国家科技活动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

2.4 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申请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仅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方专利分布来看,美国、日本和欧盟就占据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三方专利的92%以上。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全球化的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巩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使我国在知识化的全球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2.5 观念陈旧,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人们一直没有从思想上把创新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只是简单地把创新与科研成果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能搞出科研成果,就算达了到创新的目标,没有认识到创新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生产力的提升,这种观念对企业影响很大,部分企业失去了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措施

3.1 培育创新型企业,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要培育创新型企业,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政府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约束,打破不利于公平竞争的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有利于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市场环境,强化面向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3.2 创新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协调的政策体系

通过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实现国家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市场机制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有效发挥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但在我国自主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的资源配置行为经常为原有体制的惯性因素所扭曲,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规范市场配置行为,促进市场体系发育,推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其功能上的互补。

3.3 建立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与整合的体系

加强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与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质量,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重要内容。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和整合,不但要实现产业科研合作,而且要改进实验室等科研组织的运行模式,建立开放合作的新机制,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和资金流动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3.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主动的参与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4 结语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既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4],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建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1-12.

[2]刘阳.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2):28-30.

[3]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1-16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重庆 第7篇

重庆的科技创新,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去年, 自主创新力度和创新绩效实现“双提升”, 发明专利授权532件, 同比增长50.3%,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在全国第12位。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双强化”, 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182项, 同比增长71.7%, 通过科技创新, 我市成为全国最具创新力的50强城市。但我们更应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一是科研基础条件仍然薄弱, 与同处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相比, 我市高校、市属以上科研机构和科技活动人员, 分别只有四川的77%、25%和43%左右, 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四川的62.5%;二是科技研发经费严重不足, 不到四川的50%;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

践行科学发展观, 就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 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工作必须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 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重点应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 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围绕国务院3号文件“一中心、一基地”的战略定位, 抓紧研究制定“中心”与“基地”的指标体系、建设方案和举措。力争通过2—3年努力,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二是围绕更好发挥第一资源人才的作用,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从重大项目及重要课题设置、科技政策、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 创造一流的环境, 吸引和集聚一流的人才, 激发他们创新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

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使之成为现实生产力。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如建立成果转化资金、政府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 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打造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加强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 突破成果转化“短板”。

四是切实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及经费支持, 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创建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引导和支持中小型企业与市内、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或研发基地, 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奠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微观基础。

五是坚持科技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 在选题确定研究对象和目标时, 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 而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转型紧密结合, 围绕市场需求来展开。坚持市场所需要的, 才是应该研究的。

六是着力解决民生科技问题, 助推和谐重庆建设。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市民衣食住行和健康、环保、安全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现代农业、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科技创新, 让广大群众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创新型城市创新文化建设刍议 第8篇

一、创新型城市与创新文化的内涵

(一)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创新型城市以其不断的科技创新, 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3]。

(二) 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 它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 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等三个层次的内涵。主体创新文化属于内在的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与环境创新文化则属于外在的创新文化, 三个层次的文化子系统又各包括若干个门类、要素, 构成一个内涵体系[4]。

主体创新文化是指创新主体——人自身必备的文化特质 (如精神、思想、知识、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 及其创新活动所具备的文化因素的总和。

制度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政策中的文化因素的总和。

环境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社会环境、氛围、服务平台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总和。

二、创新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文化是推动城市自主创新的源泉, 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激发和推动作用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激情, 需要创新文化的激发和推动。创新文化具有勇于冒险、自主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开放进取、求新求异的特点, 因而能够激发创新主体不断进取、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独领风骚的魄力;能够激发创新主体勇于冒险, 经历失败磨练的决心;能够激发创新主体不断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文化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使创新意识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 成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 从而给予城市自主创新以巨大的动力。

(二) 凝聚和协调作用

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系统会沿着自身的逻辑发展, 形成各自的价值观念。因此,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进程中, 不同系统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如何真正结合起来, 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创新文化可以对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节和控制, 使城市中的每个成员都受其影响, 遵循创新文化这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共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三) 提升和开拓的作用

创新文化通过不断变革创新主体的文化观念、开阔创新主体的视野, 克服传统文化中遏制创新意识的负面文化因素, 能够不断地提升创新者的创新意识, 开拓创新者的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创新行为的数量与质量, 提高创新的绩效。

三、创新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 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 创造了四大发明的泱泱大国, 但近代科学却绕过了中国,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保守、落后的儒家中庸思想扼杀了创新的思想火花, 泯灭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天不变道亦不变”、“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等小农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润, 使得许多人逐渐形成了保守、惰性、中庸的价值取向。

(二) 西方文化本位主义

西方文化本位主义在中国也是比较普遍的。有些城市为了搞面子工程, 盲目引进了大量外资、仪器和设备, 很多设备由于不配套, 或者无人会操作而被闲置, 结果真正的核心技术非但没有引进, 反而把中国的市场一部分都拱手让给了别人, 自主创新能力也由于依赖和媚外思想作祟而日趋下降。

(三) 创新主体的制约

一是人才匮乏。许多城市缺乏高层次的人才, 特别是缺乏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 技术储备不足, 相应地,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又能形成经济规模的高新技术产品亦不够多, 难以承担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重任。二是应试型教育的束缚。我国当前施行的教育仍比较强调一致性的文化, 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个性品质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重知识轻实践, 缺乏社会革新和创新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三是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传统尚未真正形成。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的风气仍很浓重, 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端正的学风仍较缺失。

(四) 创新的制度文化仍不完善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开展自主创新缺乏动力和压力。二是科学技术法制尚不健全。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规的执法不严以及其它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主创新的步伐, 科技政策法律的落实不到位, 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等。三是融资渠道不畅, 融资能力较弱, 导致一批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因资金短缺而影响其开发速度和生产规模, 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同时风险投资体制不健全, 金融与创新不相匹配已成为制约城市构建创新体系的主要瓶颈[6]。四是科技评价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科学评价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急功近利和浮夸、浮躁风气仍在蔓延, 评价过程的监督力度不够, 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 不够重视原始性创新, 导致创新思想受到阻碍和扼制[7]。

(五) 创新的环境文化缺乏

由于旧体制的惯性, 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不利于创造力的思维品格的形成, 囊括于许多城市创新体系中的各组成部分, 即企业、大学、中介机构、政府等相互间的合作、联系和知识流动不足。具体表现为科技部门的重大科技计划主要是面向科研机构;而大学、研究院的科研方向与实际应用不相匹配的矛盾又比较突出,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还远不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回避创新风险;中介机构促进技术转移的力度较小等。

四、建设创新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 进行文化创新

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有益的文化成果。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有许多瑰宝和精华, 需要我们大力去发掘和弘扬;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也要敢于大胆吸收和借鉴, 但绝不能使之教条化, 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使之中国化, 结合本土资源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博采众长、广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生成自己的创新文化。

(二) 建立自主创新价值观

自主创新价值观作为创新文化的核心, 是集体成员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城市成员是构建创新型城市中的主体和微观基础, 他们个体价值观念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营造创新文化就是使个人, 企业、政府等共同体逐步形成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成员信念的创新价值观和群体意识。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 鼓励冒险, 宽容失败, 变革城市成员观念意识, 培育城市成员自主创新、创业的共同价值观, 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变迁革新路径。

(三)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自主创新环境

创新文化的建设是一种“软力量”、“软基础”的建设, 是适应城市自主创新需要的建设, 是一种前瞻性面向未来的建设。需要相应的科技发展基础、发展水平, 需要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人群结构, 同时在建立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 需要知识的积累, 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与交流。因此, 要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定位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并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有效运转, 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也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式, 都要积极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 努力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自主创新社会环境。

(四) 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机制和法制环境

政策完善、机制灵活、法律健全是创新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社会大环境。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法制环境,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保护自主创新主体的权利;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和支持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 建立高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 激发自主创新主体的热情;改革科研体制和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与制度, 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舆论作用, 激励城市成员自主创新

建设自主创新文化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制度变迁革新路径。因为城市自主创新是一个牵涉到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牵涉到投入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 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只有通过加大政府对创新的投入, 建设公共创新平台, 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政策法规, 营造自主创新的人文、法制、市场、社会、生活环境, 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逐步实现从“全能政府”、“管制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的转变,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完善建立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条件, 才能为创新文化的建设提供物质保证。同时, 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 一方面着力宣传那些历经挫折而矢志不移地进行创新和创业的典型,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去创新、去追求成功;另一方面抓住体制创新中出现的通过自主创新而获得高额回报的一些典型案例, 探索成功者的足迹, 弘扬其创新精神, 树立创新者的英雄形象, 从而形成城市成员人人想创新、人人要创新的局面。

五、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文化, 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 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8]。自主创新需要文化土壤, 走创新型城市道路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是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温床, 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想基础、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 应采取各种措施全力促进创新文化的建设。

摘要: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驱动力。首先论述了创新型城市与创新文化的内涵以及创新文化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作用, 然后分析了创新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了建设创新文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文化,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郑瑜.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J].经济丛刊, 2006, (2) :4-6.

[2]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 2001, (3) .

[3]魏颖辉, 陈树文.创新型城市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凝聚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2) :171-173.

[4]陈依元.创新文化:自主创新的文化驱动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 :131-134.

[5]郑兴刚, 文木.创新文化生成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NO.42006:77-80.

[6]张作荣, 陈芳, 杨帆, 林剑.“十五”时期构建海口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与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01, (8) :38-44.

[7]徐子青.福建科技创新文化的现实基础及其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49-53.

创新型大学建设与科技创新 第9篇

1创新型大学建设

1.1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没有创新能力, 能不能进行创新, 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兴旺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坚持创新, 走自主创新之路, 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提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力;只有坚持创新, 才能占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只有坚持创新, 才能有效的实现由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创新成为社会对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提出的普遍要求, 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1.2创新型大学

作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 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任, 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有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学经历了从创建之初的单纯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己任, 发展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再到利用人才、智力、设备、信息等优质资源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表明, 大学的功能已经从产生之初单一的传播功能向创新转变。目前, 单纯的以知识传播为功能的大学已经不能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影响到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学, 能否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大学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弱, 将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大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如何保持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发挥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 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就必须以一种新型大学模式即创新型大学的形式出现。创新型大学是以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为目标, 站在国际高等教育及科技发展的前沿, 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获取、创造、集成、传播和应用为途径,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特色, 以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为动力高水平大学。

1.3创新型大学的内涵

创新型大学是科学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都很强的大学。创新型大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 大学的发展战略, 要站在国家层面, 适应国际科技前沿, 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 成为知识、技术的源头以及人才库、思想库;其次是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型大学必须具有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学术能力, 必须对综合国力的提高及社会发展起到较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再次是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创新型大学必须是能吸引和培养科技精英的平台, 其教育教学体系必须能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后是创新生态环境, 创新型大学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 必须是能营造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升、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环境。

2创新型大学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科技创新,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型大学建设应在抓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立足自主创新前沿,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1创新型大学科技创新的意义

创新型大学不仅在文化传播上有重要地位, 而且在经济建设上也有重要影响。创新型大学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型大学是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实验室, 是人类新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新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抓住了自主创新, 就抓住了国家发展的关键, 就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根本, 就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未来。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创新型大学应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 积极参与, 凝聚力量, 整合资源, 相互协作, 担当重任。

2.2创新型大学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1) 创新型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 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 继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 最大限度地释放大学创新活力, 提高科技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

(2) 产学研结合的推进

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创新型大学应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创新活动, 把大学的人才、技术、智力要素与企业的资金、设备要素结合起来, 形成与企业“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 把自身创造的知识、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实现知识与技术的产业化。

(3) 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

创新型大学要真正成为创新教育的主力、科技创新的摇篮, 还要为其营造一种适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这种文化氛围的核心就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 使教师从社会道德和责任出发, 以学术为职业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良好的制度环境需要不断进行科技体制与机制创新, 就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激励学者开展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宽容失败, 鼓励冒尖, 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3结论

创新型大学要把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 把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重点支持以新思想、新理论、新发现、新发明为主要目标成果的、引领科技进步的原始创新, 重点支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引领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 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源头成果, 为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持续有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侯光明.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吴厚平.搭建三大平台铺就高校科技创新通道[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1) .

课程建设创新 第10篇

目前, 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现在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任务繁重要调, 经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毫无疑问, 大众创新创业是稳增长的新动力、调结构的新途径、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创新驱动的新活力 (万钢, 201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 并被列为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在此背景下, 创新系统特别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优化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概念由Cooke (2001) 正式提出, 他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就是创新主体 (企业和其他机构) 以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 系统地从事交互学习。Ashemi和Isaksen (2002)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支撑机构围绕的区域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体现在: (1) 创新系统在区域这个中观层次上易于掌控; (2) 地域优势有利于知识的溢出; (3) 不同区域的非正式制度对创新主体的合作形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进而会影响主体的创新活动 (胡明铭, 2004) 。在我国, 区域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就业和技术传播的基本路径。区域创新系统能够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新时期, 区域创新系统必须担当起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的重任。以产业链为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企业内部、企业外部和社会的联系网络, 使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推动产业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达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和提升的目的。

2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及其优化

2.1 系统构成

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根植性、系统性和交互性的典型特征, 它的创新主体有:企业、大学、政府和中介服务组织。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和要素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 制度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 因为制度安排有利于知识的溢出和创新的扩散。另外, 政府的各项创新政策是创新激励的源泉, 而且也使各种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所以, 担当政策制度重任的政府, 在区域创新系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资料来源:Martin Anderson&Charlie Karlssonsen, 2002。

2.2 系统功能

(1) 中小企业创新的平台。

中小企业创新投入少,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区域创新系统能够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将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种中介组织集聚起来, 为中小企业提供平台和载体, 使创新扩散成为可能。

(2) 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区域创新系统通过提高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机制, 为传统产业向工业4.0升级提供可能。许多新兴产业都是在区域创新孵化平台的培养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所以, 区域创新系统将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3) 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因为地域的便利, 区域创新系统很容易成为新技术、新科技、新工艺、新工艺转化为产品的平台。系统可以提供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方位的合作和共享机制, 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配套服务。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产权交易子系统, 更是搭建了从理论到研发再到量产的桥梁和纽带。

(4) 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一员, 因为地域的共同性和文化的交融性, 区域创新系统更易在企业创新、区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区域创新系统所包含的创新文化、创新扩散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已经超越了技术创新的层面, 成为一个从制度机制到技术的全面改变。

3 新时期区域创新系统的升级和优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 全民创新成为创新的新趋势。所以, 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需要进行优化升级, 搭建起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平台, 以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 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 这对于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3.1 继续深化和丰富创新体系的内容和层次

面向市场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区域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内要做更多的探索和布局。同时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 不断进行调整和补充。不断营造创新文化, 加强制度设计, 加大创新投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 支持创客空间建设, 加快开源软件的开放和利用。不断为创新提供新模式、新方法。

3.2 培育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基础。而公共投入, 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区域创新系统应该针对不同企业提供创新资助计划, 进行资金、技术、平台、人才、知识等方面的辅助。对于创新核心企业, 主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对于中小企业, 应该“扶上马, 送一程”, 为其创新提供更多的原始启动资本。

3.3 完善第三方创新服务机构

加快发展第三方创新服务机构。积极引导此类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规范化公司制运作, 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服务机构。对从事科技服务和创新孵化器等行业的机构, 进行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3.4 发挥产业聚集区等高科技园区的创新优势

各地的产业聚集区等高科技园区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创新引领作用,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是活跃的要素。新时期, 产业聚集区和高科技园区一方面在全民创新的大潮中有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自身转型升级的问题。在优化区域创新系统的过程中, 要继续发挥它们的创新扩散的巨大作用, 同时, 加强园区建设和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规范的园区进入和退出机制, 激活各园区的创新活力, 使其在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5 各类平台建设, 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的平台包括研发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转让等平台。硅谷等成功的区域创新典范充分表明, 只有完善和不断更新的平台, 才能够为创新提供土壤和环境。现在我国大部分区域创新系统还处在形成阶段, 所以, 不断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完善和优化平台, 是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关键。

3.6 创新, 提升地区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协同创新就是产学研积极合作, 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系统。积极推进企业和大学、政府的战略合作关系, 加强项目建设, 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 共同进行课题研发, 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工程技术中心等。同时, 积极发挥一线企业行业的敏锐市场反应优势, 为科研院所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基地, 取得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在创新上的“多赢”。

参考文献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柳卸林, 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 2002, (5) :550-556.

[3]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讨论[J].科研管理, 2000, (2) :52-55.

[4]胡明铭, 徐姝.湖南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2) :119-120.

课程建设创新 第11篇

1.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

2.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正式通车。武广高铁的建成,是我国铁路建设的又一重大成就和自主创新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现,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正式步入高速铁路时代。

3.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温家宝指出: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理论分析】

一、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必要性:①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 重要性: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从国家的角度看)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从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④(从社会的角度看)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 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应深化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我国的长远发展。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

2. 我们党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坚持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护知识产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工作方法。

(3) 实现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并从思想上、组织上确保贯彻之。

3. 政府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政府应履行经济建设职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2) 政府应履行文化建设职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采用高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3)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必然要求。

三、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1.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教育、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西化、分化的图谋。

(2)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 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四、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 自主创新的哲学依据: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给各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具有创新意识。

(5) 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多种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 青年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2)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自己的认识,培养创新能力。

(3)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创新训练】

一、 单选题

1.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既是长久的大计,也是当前的大事。为此,企业应该 ()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扩大生产 ②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加强科技开发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④以盈利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出发点

A. ①④B. ②③

C. ①②④D. ①②③

2. 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只分得2%的利润;由外国演艺公司联系的中国节目出国演出,只拿到相当于票房几十分之一的演出费……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好为国外做代工、做贴牌,或者出口一些“零件”、“素材”,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收益率低。为此,我国应该()

①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④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争取更多的企业利润

A. ①③B. ②③

C. ①②③D. ②③④

3. 要在当代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必须()

A.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 与世界各国开展综合国力的较量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D.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职能 ③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④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A. ①②④B. ①③④

C. ①②③D. ②③④

5.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面对的阻力并非来自未知事物,而是已有的经验。所以,应该()

①跳出自我,解放思想 ②一分为二,统筹兼顾 ③发挥能动性,预见未来 ④把认识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6.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要创新就必须()

①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②解放思想,认识、运用和创造规律 ③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 简析题

7. 日前,201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陆续闭幕。盘点各地“两会”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提及的内容。各地纷纷对2010年知识产权工作做出了部署,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步伐,积极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等。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怎样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8. 2009年12月26日8时55分,武广高铁客运新干线首列“和谐号”列车从新落成的武汉火车站启动前往广州,武广高铁通车仪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速铁路新时代。在短短4年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建设者们突破了一系列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他们通过超前预报、加强监控量测等多种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并针对复杂地段的施工方案、工艺等,组织各方专家数次现场探勘,确保施工质量。武广高铁采用本线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与跨线时速250公里列车共线运行方案,这一运输模式在国外还没有先例。

武广高铁的成功运营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4. A5. B 6. C

7. ① 完善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促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调动所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④ 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局面。

8. 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武广高铁的建设者组织各方专家数次现场探勘,全面掌握复杂地段的实际。

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武广高铁的建设者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施工的质量。

课程建设创新 第12篇

一、高师院校声乐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声乐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演唱水平及全面艺术修养的专业音乐师资力量和合格的音乐表演人才, 以满足各种程度的音乐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 声乐教学不仅要抓好声乐表演的技术技巧, 如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和声、咬字正音、曲式作品分析等, 还涉及了形体训练、重唱、合唱、歌剧表演、心理学、美学、音响学等专业辅助课程, 才能培养出具备声乐专职教师业务素质, 并能胜任各种表演形式的演出活动、具备组织能力及素质的人才。但是, 高校声乐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慢、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以及学生声乐水平倒退甚至会有导致学生坏嗓的教学失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部分高校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声乐学习, 不懂得遵循声乐教学心理, 没有很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还有的学生缺少优秀的嗓音条件、乐感, 等等。因此, 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着重研究和提高声乐教学的方法及效率。

二、创新高师院校声乐课程建设的思路

1.声乐课程建设的要素。当前, 高校声乐教学除了一对一的教学外, 基本形成了大课、小组课、小课相结合的授课形式,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主要是以考试和演唱会的形式进行, 模式比较单一。在高等音乐教育观念革新的大背景下, 应尽快改变声乐教学的观念, 更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与竞争力。声乐教学实践模式的构成要素为师资、学生、交流、表演、基地、实习, 等等。声乐课本身就具备着极强的实践性和系统性, 通过教师的范唱与启发诱导等多种手段, 帮助学生克服发声中的困难, 逐步提高演唱水平。同时, 声乐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教学时间长、内容多、概念抽象, 易于理解而难于掌握, 且受到学生生理先天条件的制约。因此, 声乐教师要注意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一是要从实际出发, 针对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加强相关理论课的知识积累。二是要合理运用声像资料及多媒体教具, 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学习、借鉴优秀曲目, 在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三是要合理确定教学方法, 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丰满。在教学中, 多运用形象比喻法、注意诱导法、夸张描绘法、情感带动法、借鉴吸收法、体态动感法等教学方法与手段,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激发调动演唱情绪,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四是要增加声乐实践课,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使学生多向声乐领域的前辈和优秀表演家学习。

2.创新声乐课程建设的对策。一是要切实提高高校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要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事业观, 更需要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 以及声乐教师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高校声乐教师应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文艺修养、声乐演唱和范唱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 使学生信服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目前, 高校声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普遍较高, 所以要特别加强自己在文化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 使“技”、“艺”、“德”完美结合, 更好地表达优秀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才能够感染熏陶学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 声乐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和学习对象, 教师如果缺乏良好的舞台演唱能力和范唱能力, 即使理论讲得再好也无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要遵循教学规律。高校声乐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应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 每一堂课都必须做到能承上启下和前后呼应, 每一天的教学内容能作为第二天教学内容的基础。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充分掌握教学规律, 并不断研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学生成长、心理成长规律, 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三是要优化教学资源, 敢于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如对多媒体教室、琴房、录音教室、音乐课件制作教室、微机室等的使用, 对电脑、电视机、音频视频播放机等器材的配备, 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优秀作品和优秀表演者的实践。

上一篇:保险保障体系下一篇:重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