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预评价范文

2024-05-19

危害预评价范文(精选10篇)

危害预评价 第1篇

1内容与方法

1.1评价依据和方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作为评价依据[1,2,3]。采用类比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原则, 对本项目实施定性、定量的评价。

1.2生产工艺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矿井和选煤厂两部分。矿井包括1个刨煤机综采工作面及3个掘进工作面, 矿井部分拟引进薄煤层刨煤机组, 采用走向长壁全部陷落采煤法的综采回采工艺, 主要包括破煤、装煤、运煤、去护及控顶等5项工序薄煤层刨煤机组采用全套电液控制系统, 实现了采煤、掘进、支护、运输等机械设备的机电一体化及采煤工作面的自动化控制。选煤厂包括主厂房、矸石仓、产品煤仓、锅炉煤仓、3台采暖及热源锅炉、机修车间等, 拟采用动筛跳汰排矸工艺处理块煤, 末煤筛分直接供给用户, 煤泥经浓缩压滤后掺入末煤。

1.3评价范围和内容

评价范围主要针对新矿区生产设备及其配套辅助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车间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卫生辅助用室、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卫生专项经费预算等方面

1.4类比现场选择

类比调查现场选择该煤矿中生产线在工程类型、工艺流程、生产规模、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等方面与新建项目类似的其他矿区。

2 2结果

2.1新建项目选址和总体布局

煤矿新建项目拟建于该煤矿集中区, 厂区未设在居民区、学校、医院和其他人口密集的保护区域内, 且选址地非疫源地。在工程设计中按生产、辅助生产、生活服务3条线的功能分区给与相应的布置, 整个生产区位于整个厂区全年最小频率风的上风侧, 将污染重、轻的车间分开;产生高与低噪声的车间分开并适当阻隔, 做到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 总体布局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4]。

2.2新建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新建项目根据主要生产工艺分为3个评价单元, 即矿井单元、选煤厂单元及辅助生产单元。各评价单元生产岗位 (各岗位均为自动化和机械化操作) 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接触情况见表1。

2.3职业病危害因素类比现场

选择与该新建项目相距11.4km属于同一机构管理, 自然环境状况相当, 所使用的原辅料、劳动生产班制、自动化程度、职业卫生防护等方面都与拟建项目基本相同的企业作为类比现场, 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也相类似, 类比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均来自笔者单位现场监测资料。

2.3.1化学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根据类比现场工艺设备特点、现场防护和检测能力, 共检测了10个工作岗位的煤尘浓度、6个工作岗位的矽尘浓度、2个工作岗位的木粉尘浓度、1个工作岗位的砂轮磨尘浓度和2个工作岗位的电焊烟尘浓度, 所有工作岗位的粉尘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5];检测的16个有毒作业岗位的10种有害物质浓度均没有超过规定限值[5], 其合格率为100%, 见表2。

(mg/m 3)

2.3.2物理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共检测了类比现场9个噪声作业岗位的18个作业点, 有3个作业点超标, 合格率为82.4%, 见表3。类比现场电焊操作岗位紫外线强度和掘进工作面的振动强度均未超出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接触限值[6]。

2.4职业卫生管理

2.4.1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1) 防尘、防毒措施:建立完善的井下消防及洒水系统, 并在产尘地点设置喷雾降尘设施, 工作面采用预注水, 主要设备采用内、外注水、喷雾;按规程要求严格控制风速, 防止风速超限引起粉尘飞扬;在相邻的采区、相邻的煤层、相邻的采煤工作面间、煤层掘进巷道同与其相连的巷道间、煤仓间与其相连通的巷道间以及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 均设置隔爆水槽棚;建立矿井集中监控系统, 对井下各地点的瓦斯浓度、一氧化碳等浓度进行连续监测;同时建立完善的个体巡回检查制度, 及时封闭采空区, 防止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涌出;井下所有人员按规定配备自救器。 (2) 防噪措施:对产生噪声的设备拟采取设置消音装置等措施。压风机房、扇风机房分别布置于主井井筒东南侧和西侧的较宽阔处, 并配备消音装置。坑木加工房的圆锯拟采取在锯片上开槽或钻孔, 然后再用铜或铅填平等降噪措施, 并在锯的下半部分, 安装消声板, 以降低涡流产生的噪声。 (3) 个人防护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新建项目对井下接尘人员拟配备压风呼吸器、防尘帽及防尘口罩, 并为井下工作人员配备自救器。其主管公司制定有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及应急救援管理制度。本矿区于中心居住区设置矿山救护中队, 中心区距本矿井公路距离小于20km。

2.4.2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该新建项目未设置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制度, 但其主管公司制定有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项目建成后其职业卫生工作纳入到主管公司统一进行管理。同时项目建成后按照国家规定, 为作业工人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和建立健康档案;建立个人防护用品台账和对工人定期进行职业卫生培训。

2.4.3辅助用室

拟建项目的卫生辅助室主要有浴室、食堂、卫生间等, 但未对其具体的设置情况给与说明。

2.4.4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

本项目职业卫生专项投资占总投资额的1.1%, 比例较合理, 可为该项目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讨论

该煤矿新建项目在选址、总平面布局、建筑卫生学设计、生产工艺设计和布局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方面均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4]。

本项目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一氧化碳、甲苯、二甲苯、苯、二氧化氮、硫化氢、氨、二氧化硫、二氧化锰、煤尘、矽尘、砂轮磨尘、电焊烟尘、木粉尘、紫外线、振动, 噪声, 其中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苯、硫化氢、氨等均属高毒物质, 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4]。

根据类比现场卫生学调查和监测数据分析, 除掘进工作面和木材加工岗位的噪声超出国家标准外, 各种毒物、粉尘、噪声及其他物理因素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要求。新建项目对可能超标的坑木加工房的圆锯采取了一定的降噪措施, 同时合理调整工作制度, 减少工人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 并对噪声强度可能超标的作业岗位工人加强个人防护, 预计对该岗位的工人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次评价的现场检测在冬季进行, 不是本项目所在地的高温季节, 因此, 本次检测未对锅炉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产生的高温进行检测。

在可研论证阶段, 未对本项目的卫生辅助用室情况给与详细的介绍;在初步设计阶段, 应对整个项目的卫生辅助用室情况按职业卫生等级2级进行设计。本项目的职业卫生管理及应急救援等均依托主管公司统一进行管理, 项目建成后均应对职业卫生管理及应急救援内容给予进一步完善, 并保证落实完成, 以确实达到保护作业工人身体健康的目的。

通过以上类比调查和多方面综合分析, 只要在施工阶段按照可行性报告中列出的职业卫生安全专项经费资金投入, 将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落实, 改进粉尘和毒物作业点的防护措施, 大力加强噪声超标作业点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措施, 该项目生产中的职业病是可以预防控制的, 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摘要:目的对某煤矿拟新建矿区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 并提出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以预防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 采用类比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拟建项目的选址、总平面布置、职业病防护措施、建筑卫生学、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设计基本符合卫生学要求;职业卫生管理、应急救援、个人防护等依托总公司, 也基本能够符合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经类比分析, 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物和粉尘能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后, 可以减轻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危害。结论某煤矿拟建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煤矿,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05-01.

[2]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 (49号) .

[4]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5]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公函 第2篇

XXXXXXX总[200X]XX号 签发人:XXX

关于申请《XXXXXXXXXXXXXXX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或备案)的请示

卫生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要求,我单XXXXXXXXXXXXXXXXXXXXXX项目已委托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编制完成《XXXXXXXXXXXXXXX项目

—1—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并通过了专家初审,现上报你厅审核(或备案)。

妥否,请批示。

二○○X年X月XX日

主题词: XXXXX 职业病危害

备案

请示 XXXXXXXXXXX有限公司 200X年X月XX日印发

对安全预评价工作现状的思考 第3篇

一、安全预评价的重要作用

安全生产"三同时"工作是指建设项目(工程)的劳动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生产"三同时"工作是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从事后查处向预防为主、强化基础转变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途径。安全预评价是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是否满足安全生产要求进行评价,使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的安全设施更完善、更合理,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设计和施工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安全预评价是对可研报告中安全性的把关和深化。建设项目通常经过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现场施工、试生产、正式投产等几个阶段。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多数设计单位都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编写安全专篇(节),但以往实践表明,有的专篇(节)的深度达不到要求,有的可研报告甚至没有专篇(节)。工程设计者往往只侧重于考虑生产过程实现的工艺性能和经济指标,如产品品种、产量、质量、效益等,设计单位通常也只配备与生产过程相对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一定有安全方面的专业人员。而安全预评价者则更侧重于考虑劳动安全设施是否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能否确保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是对安全生产条件进行把关的专业单位,安全评价单位专门配备了经国家注册认证的安全专业的技术人员。两者把关出发点和力度大不相同。特别是在建设项目投资趋紧时,业主往往要求设计单位首先压缩安全生产投入。因此,如果没有进行安全预评价,设计单位直接进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其劳动安全设施就有可能达不到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安全预评价是实施行政监督的一个重要程序。行政机关实施安全监督侧重于对建设单位是否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在实施行政监督过程中,由于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内容侧重于行政管理,技术上需要中介机构提供参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计已成为一种技术性商品,设计单位的行为受雇主观点和利益影响,特别是一些雇主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时,设计就不一定能完全体现全民和社会效益。而预评价单位则是从安全生产角度入手,对设计单位是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进行设计作出鉴别评价,除了对雇主负责外还要对社会和生产安全性负责。它是行政机关实施安全生产行政监督的一个必要程序。尽管安全评价机构也是一种技术商品,也可能受经济利益影响,但参与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审查备案和综合管理则是行政机关对中介机构的一种监督。

3、从安全经济学理论讲,安全预评价工作是投资少收益大的一项措施。安全工作虽不能体现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其隐性效益是显著的。安全经济学上有一种理论,即安全效益金字塔关系:系统设计1分安全性=10倍制造安全性=1000倍应用安全性。从这个角度讲,工程设计阶段对安全设施的投入与事故发生后进行亡羊补牢式的整改的投入,两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也就是说,在工程设计阶段的安全投入是最节省的安全投入。因此,通过安全预评价对"同时设计"工作进行把关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程序,而是具体体现"预防为主"的战略性措施。

4、预评价与"三同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管理模式。据了解,西方国家并没有由政府管理"三同时"这一制度。因为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或者说是以结果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如果建设项目建成后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是不允许投产的。而我国目前还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市场经济正处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法制也尚未十分健全,一些项目由于"同时设计"把关不到位、建成投产后发现存在隐患,有时只好迁就通融、维持现状,或是从其他方面采取一些隔靴搔痒的"补救措施"。如某乳品厂曾建在传染病医院邻近;福州西区水厂露天的过滤池南侧2米多处建起了高层的居民区,一旦有人往水里投毒,后果不堪设想,只好采取一些临时的"防范措施"等等。因此,在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和体制下,只有通过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的可研、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过程实施监督,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实现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如果没有进行对安全预评价和"三同时"的有效监管,那么生产安全事故和安全生产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将大幅度上升。

二、当前安全预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安全预评价工作的法规需进一步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原劳动部3号令和10号令是原劳动部根据《劳动法》制定的与之相配套的国务院部门规章。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规章已经不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一是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一些行政职能已经进行了划转,如卫生职能已划转卫生部门,安全职能已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原来的各工业主管部门集中划归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原劳动部3号令、10号令中"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的名词已不适应现在的情况。二是随着《行政许可法》于今年7月1日实施,原国务院部门规章继续实施的法律延续性亟待进一步明文确定。

2、有些建设单位负责人安全预评价工作意识淡薄。据了解,目前进行安全预评价的项目基本上属于两种情况。一是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在可研或初设论证时由安全行政部门要求其进行安全预评价的项目;二是经过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宣传后建设单位才做的项目。此外,不少建设项目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建设项目没有进行安全预评价。一些建设单位负责人为了节省投资或其他目的,还通过各种关系说情,以求得省略安全预评价这一重要的步骤。这足以说明一些建设单位负责人对劳动安全"三同时"工作意识的淡薄。

3、安全预评价报告行政审批改为报备后的影响。国家安监局、国家煤监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安监管技装字[2003]68号)要求,建设项目(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评审交由具备能力的行业组织或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组织评审,实行专家评审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制度。但是,该文件中如何注册这样的中介机构、专家应具备什么条件等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文件。预评价报告备案实行分级管理,对各省负责备案的预评价报告审查工作,国家局意见是根据各省具体情况自行决定。这一管理方式的改变,将可能因各种原因如由评价单位的内部人员、退休人员自审或评价机构之间相互"结盟"串审等而影响预评价报告的审查质量。

4、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对安全评价工作的影响。安全评价工作是一项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承担的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的有偿服务工作。目前,安全评价资质由国家安监局统一批准,未进行分级管理。许多企业反映,由于安全评价机构数量少,缺乏竞争机制,安全评价费用高,服务态度不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全预评价工作。安全预评价报告行政审批改为专家评审报行政部门备案后,一些评价机构在报告评审工作中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搞隐性的业务联盟,不仅破坏了技术市场的秩序,也影响了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审查工作。

三、进一步搞好安全预评价工作的思考

1、有关安全预评价的法律法规应尽快修订完善。一是国家应从现有安全行政体制出发,结合新的安全生产形势,尽快制定可替代原劳动部3号令、10号令的国务院法规,使安全预评价工作的法律延续性体现得更加明确。二是尽快修订《福建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通过地方法规将以往开展"三同时"工作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法制化,使之体现依法执法的连续性。三是可以比照其他"三同时"行政部门的管理办法,如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做法,将安全预评价工作做为项目立项审批的依据;也可参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在可研阶段未提交安全预评价报告或安全预评价报告未经审查同意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予批准。四是将安全预评价工作做为企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前置。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建设项目,从设计阶段就予以否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五是新出台的法规应对不按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的建设单位提出制约措施,以确保政令畅通。

2、加强安全预评价工作的宣传培训。一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材料、会议等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特别是劳动安全"三同时"工作的要求、程序等。二是经常举办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业务知识培训班,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素质。三是通过安全"三同时"的案例分析,开展安全生产警示教育。通过这些宣传、培训、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三同时"意识,增强用人单位从安全预评价开始开展安全"三同时"工作的自觉性。 3、建议国家安监局尽快制定安全预评价报告审查备案的可操作性文件。对负责预评价报告审查的社会中介机构应具备哪些相应资质条件、如何注册这样的中介机构等等问题予以进一步明确。通过制定更加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对安全预评价报告审查备案工作的原则性意见进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某铝幕墙制造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第4篇

1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内容包括选址、总体布局、建筑物卫生学、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分析、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辅助卫生用室等。

1.2 评价依据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卫法监发[2002]63号)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49号)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作为评价依据,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评价的基础资料[1,2,3,4,5,6]。

1.3 评价方法

采用类比法、经验法与检查表法相结合, 收集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方案, 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 结合类比建设项目的检测资料进行评价。

2结果

2.1 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主要是对铝板材机械加工后进行表面喷涂。机械加工主要包括剪板、冲角打孔、划线、平面板折弯、氩弧焊焊接、组装等工序。表面喷涂主要包括表面处理和喷漆工序。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10种、物理因素5种。由于工作过程中主要为机械加工和自动喷涂, 劳动过程中可能会使作业工人出现下背痛、腕管综合征、视力疲劳等工作相关疾病。在夏季极端气温情况下, 工人易受夏季高温的影响。见表1。

2.3 类比检测结果

各检测点粉尘浓度、化学因素毒物浓度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工人接触的雕刻机工作岗位噪声超过接触限值, 其余岗位均未超过接触限值。电焊弧光检测, 焊接区氩弧焊操作位电焊弧光面罩外662 μW/cm3, 面罩内眼部及面部<0.1 μW/cm3, 肢体589 μW/cm3, 卫生标准0.24 μW/cm3。见表2~表4。

2.4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类比企业从2005年投产来, 每年对全部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5年来, 未发现职业禁忌或疑似职业病人员;接触化学毒物作业人员未发现血常规异常者;接触噪声作业人员发现观察对象I级3人。

注:1) 为最高容许浓度。

2.5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2.5.1 选址与总体布局

该项目选址于某工业区内, 该区不属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社会关注敏感区等, 周围无人口密集居住区、学校、医院。两个生产车间选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地段, 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侧;生产区和办公区分开布置, 功能分区明确。

2.5.2 建筑卫生学

车间内以自然通风加人工降温相结合。以自然采光为主, 辅以人工照明, 以国家规定的同类行业、场所照明、照度要求进行设计, 并根据需要设计局部照明和事故照明。

2.5.3 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

各产生有害因素的生产工艺采取通风除毒措施;各生产车间内的设备功能分区明确, 设备布局合理。

2.5.4 职业病防护措施

(1) 粉尘:对于逸散粉尘的焊接和打磨工序, 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 (2) 生产性毒物:喷涂工序采用先进的全自动、全封闭式的流水线, 并采用强制送风和强制抽风系统;危险品仓调漆位和烘烤炉均拟设有排气罩。 (3) 噪声:设计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 高噪声设备独立分开布置。 (4) 电焊弧光、高频电磁场:焊接岗位拟设置挡光板或屏蔽绝缘措施。 (5) 高温:在车间内设置适当移动式轴流通风机用于防暑降温。

2.5.5 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及辅助用室

该项目拟给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人员配备阻燃防护服、绝缘服、安全帽、焊接面罩、过滤式防毒面具、防腐蚀液护目镜等。拟在车间设置休息室、办公室、男女卫生间、淋浴室。

2.5.6 应急救援

仓库内危险品存放均设计二次容器防止包装泄漏, 并配置了所有物品的物质安全表和应急救援的个人防护用品。各喷漆室门外、表面处理生产线加皮膜剂位设计自动喷淋洗眼器、自动淋浴器和应急药箱。但没有系统全面的应急救援体系。

3讨论

3.1 评价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类比企业噪声共检测8个点, 其中雕刻机噪声强度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检测点合格率为87.50%, 其他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合格率为100%。该项目关键危害控制点是钣金加工车间的焊接位、表面喷涂车间的手工补漆位、危险品仓的配漆位, 需要重点针对这些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做好防护。

该项目在选址、总体布局、建筑物卫生学、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辅助用室等方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现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国家法律及职业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可行。

3.2 建议

(1) 选用低毒或无毒的油漆, 并要求油漆供应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提供说明书。 (2) 采取措施禁止所用油漆及稀释剂中含有1, 2-二氯乙烷、苯, 定期送质检部门检定。 (3) 钣金加工生产车间雕刻工序优先选用低噪声的雕刻机, 尽量将雕刻工序隔开。 (4) 按照《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6]。 (5) 建立全面的应急救援体系, 配备经过培训的应急救援人员, 并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应急救援设施, 制定应对突发职业中毒的应急救援预案。 (6) 项目在正式投产前, 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竣工验收。

摘要:目的 识别、评价某铝合金幕墙制造企业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探讨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方法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要求, 采用类比法、经验法和检查表法对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进行预评价。结果 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个人防护用品、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辅助卫生用室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应急救援, 职业卫生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粉尘、毒物、噪声、电焊弧光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类比企业噪声共检测8个点, 其中雕刻机噪声强度87〔dB (A) 〕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合格率为87.50%。其他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合格。结论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的, 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关键词:铝幕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考文献

[1]GBZ 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2]GBZ/T 196-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

[3]GBZ/T 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S〕.

[4]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5]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危害预评价 第5篇

[摘要]目的确定该整改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和经验法,以及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通过对类比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现场测定、体检结果分析和现场调查情况预测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岗位是液氨球罐及充装站。结论

该整改项目将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应急措施落实到位,拟建工程项目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是基本可行的。

20世纪60年代某化工股份公司硝区生产装置,因适应不同时期生产建设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建设规模,使各种管道和线路的铺设存在管线自身铺设较分散、杂乱,加上滑坡、塌方、埋压、水泡等威胁,形成了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也为本地区的公共安全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原液氨充装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员工的人身安全,在市政府组织的消防安全专项检查中,被列入限期整改的安全隐患项目之一。为解决安全隐患,将原来的液氨充装站搬迁远离人口密集区,在硝区建设一套液氨充装站,并规范地铺设管道和线路。由于该整改项目属化工行业,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采用了目前很少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来确定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整改项目建成后存在和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岗位和关键控制点,从而做出科学、公正、客观的职业病危害评价。1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2]等是评价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5]

等是主要的技术评价标准。

作者单位:1 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泸州

646000)2 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朱红心,女,主管医师,职业卫生 通讯作者:游光富,男,主管医师,职业卫生

1.2 评价范围及内容

主要对某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硝区工艺外管廊,液氨球罐、液氨充装站装置,以及供配电、给排水等配套公用工程设施建成投产后在运行期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治进行职业病危害进行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的可行性、辅助用室基本要求、应急救援措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1.3 评价方法及工作质量控制程序

根据该项目特点,在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和经验法的同时,还运用了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与某化工企业合成一车间液氨球罐和液氨充装站工序相似,选择其为该项目的类比调查现场,运用类比企业的现场检测资料和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预测建成后该项目相关作业场所和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

评价工作质量控制程序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规范及标准,遵循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应用预防医学理论、卫生工程和检测检验技术,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和评价单位质量体系文件要求进行评价。2 结果

2.1 液氨球罐及充装站主要生产工艺

主要生产工艺如下。

2.1.1 液氨运输与储存

公司氨车间送来的液氨(压力:0.45~0.65 MPa,温度:0~15℃)进入氨球罐V1001(正常情况下通过联通管线液氨直接送到硝区的硝酸和销铵锌装置)储存。2.1.2 液氨充装安全装置

液氨充装泵P1001A/B出口设一液相回流管线,用于保护氨泵。压力高时,事故冰机启动,V1001顶部气氨经压缩冷凝成液氨返回氨球罐。压力低时,事故冰机停止运行。V1001的保护装置是为防止系统超压,在事故状态下,通过一带手轮的调节阀PV1001控制压力,当压力在特殊情况下上涨过快时,安全阀PSV1001A/B起跳,应急放空。

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环节及途径

在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建成后的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途径及接触方式见表1。

2.3 可能存在与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对其生产工艺流程,使用的原辅材料,以及生产过程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进行调查,该项目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为氨,物理因素为高温和噪声。在生产过程中还将接触氮气、氧气、天然气等危险因素,但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氨。

2.4 类比调查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选择某化工企业合成一车间液氨球罐和液氨充装站生产工序与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生产工序相似的企业,作为该项目的类比调查现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4.1 毒物测定结果

对该类比合成一车间的k601压缩岗位和液氨充装岗位进行了氨的检测,检测点6个,检验样品36个,各检测点的短时间平均容许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均未超过GBZ2.1-200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6]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2。

依据《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7]的规定,对作业场所毒物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方法计算的B值均小于0,表明该有毒作业场所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其危害程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要求。

2.4.2 噪声测定结果

该类比有噪声作业岗位2个,检测点10个,根据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8]规定的噪声测量规范的要求,同时按不同工作岗位接触噪声的时间进行等效连续A声级计算。本次共对10个检测点进行了噪声测量,噪声属于稳态噪声。正常生产情况下,各岗位工人进行现场操作和巡检时,接触的噪声强度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卫生限值。通过对岗位等效连续A声级计算结果显示,各岗位等效连续A声级未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表3)。

依据《噪声作业分级》[9]的规定,对作业场所噪声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方法计算的I值均小于0,表明该噪声作业场所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其危害程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要求,其危害程度分级为0级,属于安全作业。

2.5 风险评估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现场调查,该项目存在的主要事故风险为液氨的泄漏。液氨球罐在突发意外情况下发生破裂,在泄漏初期,空气中形成易爆炸性气体,从而发生蒸气爆炸。液氨爆炸后不燃烧,会在事故现场形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其毒气气团密集在泄漏源周围;由于氨对粘膜具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可引起窒息,因此毒害区域内人员的应急防护不当,是可能造成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次评估中,作者根据有毒气体泄漏半球扩散模型和物质毒性大小等,估算该项目的液氨球罐及充装站突发液氨泄漏可能致人死亡、中毒的范围。对该项目在建成投产后可能发生的突发氨中毒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出了定量的风险评价,拟提示设计单位在项目选址定位设计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2.5.1 理论依据

根据《工业装置安全卫生预评价方法》(第二版)相关内容:

设液氨气体质量为W(kg),球罐破裂前罐内温度为t(℃),液体介质比热容为c〔kJ/(kg*℃)〕。当球罐破裂时,球罐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化气温度迅速降至标准沸点,此时全部液体所放出的热量为:

当液氨发生泄漏时,由于浓度高,在空气中瞬间扩散,在扩散过程中,部分区域工人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若液氨在空气中的浓度(体积分数)达到0.5%时,人吸入5-10分钟即致死。根据公式(4)可知,液氨在泄漏处于静风状态时,易造成污染的区域半径为:

2.6 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该整改项目在设计中采取了国内先进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针对生产过程中产品液氨的输送、储存设备的安全性能、特殊生产工艺需要控压和控温的特点,在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控制室内进行生产操作,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和大大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危害程度。

2.6.1 防毒

该整改项目选用液氨充装泵P1001A/B在出口设一液相回流管线,起到保护氨泵,控制压力增高作用,安装事故冰机降低温度,运用V1001顶部气氨经压缩冷凝成液氨返回氨球罐;压力过低时,事故冰机又能自动停止。V1001的保护装置是防止系统超压,在事故状态下,通过带手轮的调节阀PV1001控制压力,当压力在特殊情况下上涨过快时,安全阀PSV1001A/B起跳,紧急放空,使整改后的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的安全隐患控制工程措施设计完全达到最佳职业危害控制状态。

2.6.2 防噪

该项目采用在设计工艺设备选型上,选择噪声技术参数较低的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设备的布局、安装、减振等情况,采用DCS系统集中式控制室操作,将控制室与产噪设备的工作场所隔离,用隔声门和隔声道将其隔开,将产生噪声的设备设计布置在远离作业人员的地方,各种生产设备的生产工序的控制以计算机集中控制为主,现场巡视为辅,减少人与噪声的直接接触,最大限度的降低噪声的强度。3 讨论

该整改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有氨、高温、噪声,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三条和第十条规定,结合该项目的生产特点和类比调查资料分析,虽然该项目存在高毒物质,但是类比现场的调查和检测资料均未超职业接触限值,按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接触人数、频度、时间分析,判定该拟建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根据对该整改项目的类比调查对象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现场测定和体检结果分析,以及结合风险评价综合分析,预测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10]是液氨压缩离心泵区巡视位和液氨充装充车点位,液氨压缩和液氨充装岗位,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分析,确定整改项目在初步设计中应当将液氨在泄漏时扩散的半径作为选址的依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11]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应加强对液氨压缩和液氨充装岗位的应急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某硫磺制酸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第6篇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及其处置措施、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以及其他应评价的内容。

1.2 评价方法

根据拟建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目的需要,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

1.3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2 结果

2.1 工艺流程

该项目生产工艺为液体硫磺经焚烧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经废热锅炉, 再通入空气氧化为三氧化硫, 再经冷却、酸吸收, 制得硫酸成品。副产的蒸汽外送供厂区使用。

2.2 原辅料及产品

主要原料为硫磺, 辅料为五氧化二钒、硅藻土、柴油。产品为硫酸。

2.3 危害因素识别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有毒物质 (硫磺、五氧化二钒、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硫酸、阻垢剂、氨、磷酸三钠、盐酸、氢氧化钠、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钠、乙二胺四乙酸、碘化钾、硫化氢等) 、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及工频电场) 、生产性粉尘 (硅藻土粉尘、石膏粉尘等) 。

2.4 类比调查

2.4.1 类比对象

类比企业选用某公司25万t/年硫磺制酸项目作为类比, 其生产工艺、设备与布局、原辅料及产品、作业类型与作业条件、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均与该项目相似, 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2.4.2 类比检测结果

2.4.2. 1 检测结果统计

本次评价对类比项目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连续3 d进行检测[1], 检测结果统计如下:二氧化硫检测15个工作岗位, 检测结果均<0.6 mg/m3;硫酸检测3个工种及21个工作岗位, 检测结果为<0.13~0.22 mg/m3;盐酸 (氯化氢) 检测1个工作岗位, 检测结果为<0.5 mg/m3;氧化钙检测1个工种及1个工作岗位, 检测结果为<0.01~0.03 mg/m3;氢氧化钠检测1个工作岗位, 检测结果为<0.012~0.050 mg/m3;氨检测2个工作岗位, 检测结果为<0.13~0.19mg/m3;粉尘检测2个工种及2个工作岗位, 检测结果为<0.06~0.87 mg/m3;噪声测量包括3个工种及12个工作岗位, 定点测量结果为70.2~90.1 d B (A) 、个体测量结果为70.4~80.4 d B (A) ;高温测量3个工作岗位, 测量结果为WBGT 25.6~27.6℃;工频电场测量1个工作岗位, 测量结果为5.13×10-3k V/m。

2.4.2. 2 检测结果分析

(1) 有毒物质:对类比项目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了连续3 d的现场检测, 检测结果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2]。 (2) 粉尘:对类比项目工作场所存在生产性粉尘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了连续3 d的检测, 结果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2]。 (3) 噪声:对类比项目工作场所作业点的噪声进行了定点和个体测量, 测量结果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3]。 (4) 工频电场:对类比项目配电室的工频电场进行了测量, 结果符合接触限值要求[3]。 (5) 高温:对类比项目工作场所的高温进行了测量, 结果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3]。

2.4.3 职业健康检查

分析类比项目连续3年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 作业人员上岗前及在岗期间均未检出职业禁忌证, 未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

2.5 拟建项目职业病防护措施

2.5.1 防毒、防尘

该项目拟采用技术水平先进的DCS控制系统, 通过DCS对生产装置以及辅助装置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测、自动调节和控制, 对重要设备设有报警、联锁及保护设施;吸收后的尾气经过石灰水中和处理后, 经过直径1.6 m、高60 m烟囱排放;车间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 事故通风次数不少于12次/h。

2.5.2 防噪

选用噪音低的设备, 并对噪音大的设备采用集中布置隔墙分离的措施;在空气鼓风机进口装设消音器, 降噪后噪声排放值低于90 d B (A) ;在气动噪声设备上设置相应的消声装置;对振动较大的设备设置单独基础或对设备底座采取减振措施。

2.5.3 防高温

设备和管道的保温材料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新型材料;焚硫转化工段的设备除焚硫炉采用内衬耐火砖和保温砖外, 其余设备和管道均采用外保温方法隔热。

2.5.4 防工频电场

对电器设备按《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要求采取绝缘屏蔽和设置有效防护距离。

2.5.5 拟配置个体防护用品

公司制定有《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管理规定》, 为作业人员配备了防酸碱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具、防酸碱鞋、耳塞、安全帽等个体防护用品。安环部对个体防护用品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在个体防护用品选购、发放、使用等方面基本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3 讨论

3.1 评价

根据安监总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的规定, 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的氨属于《高毒物品目录》中所列的高毒物质, 主要存在于余热回收系统, 用来调节进锅炉的除盐水p H值, 去除钙离子。考虑到氨所涉及的场所少、接触人员少、接触时间短, 而且类比检测浓度较低, 因此, 其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风险较低。

3.2 建议

3.2.1 防护措施

鼓风机房、脱盐水厂房、发电厂房应设置机械通风设施, 并设置事故通风次数不小于12次/h[4];在分析取样环节的操作, 采取密闭化采样装置, 并做出现场防护措施, 做到双人作业, 严格规范操作规程作业;加强防毒、防尘设施的维护、检修、检测, 保证其正常运行、处于良好使用状态, 不得擅自拆除、停止使用。加强个体防护, 预防减少职业病的发生[5]。

3.2.2 职业卫生管理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资料;项目建成后, 企业应当与新进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 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 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 检查结果异常人员做好复查工作;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 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该项目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在试运行期间, 企业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

摘要:目的 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评价危害程度, 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 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 该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职业病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内容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硫酸检测3个工种及21个工作岗位, 检测结果为<0.130.22 mg/m3;噪声测量包括3个工种及12个工作岗位, 定点测量结果为70.290.1 d B (A) , 个体测量结果为70.480.4 d B (A) 。结论 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计和施工, 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后, 正常生产条件下, 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将可基本得到控制。

关键词:硫磺制酸,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某铜冶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第7篇

1 内容与方法

1. 1评价范围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的原料、熔炼、吹炼、精炼、烟气净化、制酸、电解、污水处理等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评价。

1. 2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

1. 3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 物理因素》《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范〔1 - 4〕。

1. 4 评价方法 ①检查表法: 依据国家现行的职业卫生法律、规范及标准, 列表进行检查、评价; ②类比法: 选择与建设项目同一市区且生产工艺相同、规模相近的另一铜冶炼企业作为该项目的类比企业; ③工程分析: 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和卫生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了解项目所具有的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和卫生防护状况等, 并剖析其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分布。

2 结果

2. 1 主要生产工艺原料经过“奥炉熔炼+ 转炉吹炼+ 阳极炉精炼”工艺生成阳极铜, 再经过“电解精炼”工艺生产阴极铜; 冶炼过程中的废气采用制酸工艺处理, 生产硫酸; 此外, 用人单位还有污水处理系统、尾气处理系统、动力系统 ( 包括锅炉房、发电厂及变电站等) 及维修系统等不同生产工艺。

2. 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见表1。

2. 3 类比检测结果依据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 对类比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除放渣口、阳极炉口和圆盘浇铸机等岗位属于高温作业岗位外, 紫外辐射强度和工频电场强度的检测值均未超过其职业卫生限值要求, 但尚有部分作业岗位的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检测结果不符合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原料系统中, 圆盘给料机、振动料斗、皮带输送机和制粒机等岗位的粉尘浓度超标;熔炼系统中, 给料机作业岗的粉尘浓度超标, 奥炉炉口和堰口的铅烟浓度超标, 奥炉炉口、堰口和放渣口的砷及其无机化合物和镉及其化合物的浓度超标, 奥炉风机和制氧站的噪声水平超标; 精炼系统中, 阳极炉口的煤尘、铜烟和铅烟的浓度超标, 圆盘浇铸机的噪声水平超标; 电解系统中, 泡洗槽和板式加热器的硫酸浓度超标; 辅助系统中, 锅炉出灰口的矽尘和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浓度超标, 发电机房和尾气塔循环泵的噪声水平超标。见表2、表3。

2. 4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设置建设项目附近无居民区、医院、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域, 不在自然疫源地和地方病发病区, 不在风景名胜区, 不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区; 且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 工艺流程布局合理, 充分考虑了交通、消防、安全、卫生防护隔离距离, 建筑卫生学设计满足生产工艺需要, 辅助用室设置合理, 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2. 5 职业病防护用品与应急救援建设单位制定有较为严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根据不同工作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 试行) 》 ( 国经贸安全〔2000〕第189 号) 的规定发放。同时, 在有毒物质产生、使用和储存的场所及工人接触毒物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警示说明和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在生产车间内设置冲淋装置、有毒气体浓度检测报警系统, 并制定有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 设置有应急救援站点等。

2. 6 职业卫生管理与职业卫生专项投资建设单位设置了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配备了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但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费用、职业卫生培训宣传费等职业卫生专项投资未按相关要求单独列出。

3 讨论

3. 1 评价分析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 结合类比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结果综合判断, 建设项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等级为“严重”, 其生产运行后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铜尘、矽尘、煤尘、电焊烟尘、石膏粉尘、其他粉尘、SO2、CO、NO/NO2、铜烟、铅烟、砷及其无机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氧化锌、H2S、砷化氢、硫酸、盐酸、噪声、高温、紫外辐射、工频电场和振动, 放渣口、阳极炉口、圆盘浇铸机、振动料斗、皮带输送机、制粒机、给料机、奥炉炉口、堰口、奥炉风机、制氧站、泡洗槽、板式加热器、锅炉出灰口以及发电机房和尾气塔循环泵等为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建设单位的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设置、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的要求; 但部分作业岗位的防尘、防毒、防噪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职业卫生防护的要求, 职业卫生专项投资未详细单列。

3. 2 建议 ①生产中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 尽可能采取自动化控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 ②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防尘、防毒、防噪设施进一步完善; ③拟建项目的个体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监护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等方面应依照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

摘要:目的 识别某铜冶炼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评价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效果, 为铜冶炼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和合理可行的建议。方法 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等对该铜冶炼建设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通过对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粉尘、毒物、噪声等进行类比调查检测, 发现25个作业岗位的粉尘、铜烟、铅烟、砷及其无机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硫酸和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水平存在超标现象 (超标率为20%60%) ,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不够完善。结论 该拟建工程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应进一步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关键词:铜冶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危害预评价 第8篇

1内容与方法

1.1评价范围及内容

评价范围:主要针对某化工物流有限公司扩建仓库建设项目的相关内容 (装桶间扩建、甲类仓库扩建、乙类仓库扩建、化验室扩建、储罐区扩建) 在投产运营后可能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建设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设计卫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计、辅助用室、应急救援措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1]。

1.2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主要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及经验法。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主要依据工程分析和参照同类企业相似工作场所进行推断分析。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的评价主要根据同类企业相似工作场所检测数据和职业接触限值进行计算分析。项目选址、布局和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等评价主要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进行对比检查分析。

2结果

2.1选址和总体布局

该项目选址为非自然疫源地、周围500m范围内没有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和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 (馆) 等公共设施, 本项目基本不产生工业废水, 也不位于饮用水源上游。选址符合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卫生标准》[2]的要求。公司办公用房设置在厂前区, 人流从厂前区进出, 化学品从厂后区进出, 仓储区域内无非生产用房。公司主要仓储和混兑生产装桶区域位于公司厂区的北侧和西北侧, 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综合楼 (办公区) 和浴室 (生活区) 位于公司东南侧和南侧, 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总体布局符合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卫生标准》的要求, 生产工艺和仓储设备布局基本合理。

2.2生产工艺

2.2.1仓储工艺

液体化学品经专用化工品船运至厂区专用码头, 通过专用管卸入储罐区, 经专用汽车槽车运输进厂区, 在汽车卸车台用泵卸至储罐区储存、装汽车槽车、混配、灌桶等外运。主要过程为:汽车槽车停靠卸车位, 启动化工专用泵输入储罐储存, 储罐内物料利用罐区泵进入装车台装车或进入混配系统后至装桶间装桶。桶存放在库房内, 根据需要发放用户。

2.2.2混兑生产工艺

将来自储罐区的不同物料 (化工液体) 根据市场需要将其中若干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并灌装。其工艺流程为来自储罐区各储罐的各种化工液体用化工泵经流量计分别计量后输送到各混兑罐中, 经过混兑罐自带的搅拌器一定时间混合均匀后, 经过滤后用自动液体灌装机灌装入桶;或是用泵直接输送到汽车装车栈台, 装入槽罐车外运。

2.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本项目在混兑生产和装卸、仓储过程中, 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甲苯、二甲苯、三甲苯、异丙醇、丁醇、丙醇、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丁酯、甲基异丁基甲酮、丁酮、乙酸乙酯、硝化棉、正己烷、正庚烷、甲醇、乙醇、乙酸丙酯、二异丁基甲酮、乙二醇乙醚、乙酸异戊酯、2, 4甲苯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噪声、工频电场。

2.4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

2.4.1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本项目在甲类仓库采用防爆方形壁式轴流风机29台进行机械通风, 乙类仓库采用防爆方形壁式轴流风机67台进行机械通风, 混兑生产间采用防爆方形壁式轴流风机5台进行机械通风, 化验室工作区安装有通风柜进行机械通风。本项目拟为工人发放的个人防护用品有:防毒口罩、防毒面具、手套、防护眼镜、安全帽等。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卫生标准》的有关要求。

2.4.2应急救援措施

本项目在甲类仓库设防爆通风设施, 换气次数为12次/h;在乙类仓库设防爆通风设施, 换气次数为10次/h, 在甲类仓库、乙类仓库、混兑生产间和储罐区建有事故淋浴及洗眼器并安装有可燃气体监测报警仪。公司已制定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环保应急救援预案”, 并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实施应急救援的相关工作。符合《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

2.5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公司设置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并配备专职职业卫生工作人员。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汽车槽车卸车、灌桶作业等作业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要求。

2.6类比分析

选用公司原有灌装车间与本项目扩建后的进行类比分析, 类比岗位与拟建项目混兑/装桶车间扩建岗位在工艺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类比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见表1、表2。

检测数据显示, 类比岗位所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 (强) 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3评价结论

由于二异氰酸甲苯酯属于高毒物品,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3]的有关规定, 本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在选址、总体布局、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方面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要求。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 该项目可以实施。

4讨论

本项目使用船舶自备泵将液体化工产品送往化工储罐内储存和由罐区化工泵将物料送往小型化工船舶外运及混兑生产过程中, 可能会产生芳香烃类、醇类、酮类、酯类、醚类、烷烃类化学有害物。公司应选用合适的储罐、桶和管道材质及防泄漏的泵、法兰、接口等设备, 以防设备或管道被腐蚀或溶解而泄漏。

本项目应在混兑生产间设置防爆通风设施, 其通风换气次数应不小于12次/h。装桶间虽为半开敞式厂房, 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毒技术措施, 以确保装桶间挥发的化学物浓度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

储存易燃液体的库房应保证通风, 宜在库房底部的墙体上设置一定数量和面积的可供通风的洞口。公司应在甲类和乙类仓库设置有利自然通风的高、低侧百叶窗, 或者设置屋顶通风设施和低侧百叶窗;并应设置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如地坪墙角泄漏液收集沟和收集坑, 或库房门口的墁坡, 收集的液体应及时处理。

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 禁止工作人员进入储罐内进行检修和清除罐底。确需进入储罐前, 应先对储罐内氧分压、可燃气体爆炸限和储罐中原存储化学物的浓度进行测定, 在符合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条件的情况下, 工作人员方可进罐作业。同时, 必须穿上工作服、胶靴、戴上手套、防毒面具、系上保险带和信号绳, 同时至少有1人在现场进行监护。

摘要:目的识别、分析某化工物流扩建仓库用房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 评价危害程度, 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 从职业病防治角度评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 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和建议。方法综合运用类比法、检查表法及经验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该项目在混兑生产和装卸、仓储过程中, 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甲苯、二甲苯、三甲苯、异丙醇、丁醇、丙醇、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丁酯、甲基异丁基甲酮、丁酮、乙酸乙酯、硝化棉、正己烷、正庚烷、甲醇、乙醇、乙酸丙酯、二异丁基甲酮、乙二醇乙醚、乙酸异戊酯、2, 4甲苯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噪声、工频电场。该拟建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结论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的, 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关键词:扩建仓库,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考文献

[1]苏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3.

[2]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危害预评价 第9篇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选址、总体布局、设备安装、建筑卫生学要求、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放射防护设施、使用的放射防护用品、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措施。

1.2 评价依据及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等相关标准。

1.3 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

包括该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医院CT建设项目部分设计图纸、CT机房所处位置、占地面积及毗邻关系图。

1.4 评价方法及程序

选择与该建设项目类似的单位进行类比调查, 采用综合评价法、类比法与经验法进行评价。评价程序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规定程序进行评价。

2 各环节综合分析评价

2.1 CT及CT机房基本情况分析评价

设计新建的CT机房位于医院综合楼一楼一端, 拟购买德国产西门子螺旋CT机。机房设计面积为40 m2, 机房墙壁、顶层的设计防护厚度为30 cm钢筋混凝土结构 (相当于4 mm以上铅当量防护厚度) , CT机房的大门与机房小门、铅玻璃观察窗均设计有4 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机房设备设计布局合理, 便于工作和检查。机房内设计有强制通风设备, 使用过程中要求每小时换气3~4次。机房外设计有电离辐射标志及醒目的工作指示灯。设计有患者用防护用品, 制定了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措施。

2.2 CT及CT机房主要放射性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评价

该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很明确, 主要为电离辐射产生的X线及X线在辐射场中与空气作用产生的射解产物臭氧、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选择与该CT机房建设项目相类似的某单位CT机房进行类比调查及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电离辐射防护检测分析。

某单位安装相同型号的CT及CT机房剂量率测定结果见表1。

经对类比单位相类似的CT机房的检测发现, 各防护点的电离辐射剂量率均较低, 符合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2.3 放射性危害因素及射解产物臭氧、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分析

辐射损伤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受照剂量、剂量率、时间与空间的剂量分布、照射面积和照射部位、受照个体与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及射线的能量。辐射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矛盾的非常复杂的过程, 机体从能量吸收到引起损伤有其特有的原发和继发反应过程。从原子水平的激发和电离开始, 继而引起分子水平的破坏 (如蛋白质分子、DNA链断裂和酶的破坏等) , 又进一步影响到细胞水平, 组织器官乃至整体水平的损伤;遭受损伤的细胞、组织、器官还可以引起机体继发性损伤, 进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的变化, 代谢紊乱、机能失调及病理形态等方面的改变, 损伤严重则导致机体死亡。

臭氧能引起上呼吸道炎症、损伤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纤毛, 从而削弱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因此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臭氧易于继发上呼吸道感染。臭氧浓度在2 ppm时, 短时间接触即可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咳嗽和头疼。氮氧化物:主要是指NO、NO2, 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有危害。上述危害可通过加强辐射防护及机房强制通风等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3 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讨论及建议

3.1 在使用CT为患者提供服务时, 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实践的正当化, 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及个人剂量限值。

3.2 CT机房的整体防护应当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制作安装, 严格执行原设计的防护标准, 使其完全达到原设计的防护要求。

3.3 建立严格规范的CT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建立放射防护领导小组, 确保放射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3.4 CT操作人员应参加放射卫生法律法规、放射防护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并参加上岗前及上岗期间职业性健康检查, 尽早发现职业禁忌证, 按规定配备个人剂量报警装置及受检者防护用品, 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及患者的健康安全。

4 预评价结论

按照上述原则建设的CT机房及从事射线工作可以达到《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各项要求。在完善有关改进措施及建议后, 该医院拟新建CT机房的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摘要:目的识别、分析、评价新建CT机房可能产生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 并对CT机房的屏蔽防护设计进行安全评价, 从而预防、控制或消除该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潜在的职业病危害, 保护从业人员及公众的健康安全, 同时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审查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类比法与经验法进行评价。结果该新建CT机房的选址与总体布局、设备安装、放射防护设施设计、辅助用室设置、设备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及射线在辐射场中与空气作用产生的射解产物臭氧、氮氧化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经类比单位该项目的实际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放射防护有关规定。结论该项目为放射性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项目, 设备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的, 在严格执行了放射卫生防护相关标准后, 该新建CT机房项目是可行的。

关键词:CT机房,建设项目,预评价

参考文献

危害预评价 第10篇

关键词:硬质合金,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某企业主要从事硬质合金生产和销售, 产品广泛用于金属切削、地质钻探及合成金钢石等相关行业, 拟在本市某工业园建设新厂区。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保护劳动者健康, 同时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该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受该企业委托, 本中心于2009年7月对该建设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该企业占地60亩, 定员260人, 年产硬质合金顶锤、超细晶粒硬质合金元棒、金属陶瓷刀片等硬质合金产品1 000 t。新建原料车间、烧结车间、压制车间、机加工车间、制氢站等生产车间, 设置休息室、更衣室、职工食堂、浴室、职工公寓等辅助用室。

1.2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选址及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1.3 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主要采用类比法及检查表法。选择与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产品、原料、作业方式等相似的企业进行类比调查和监测。依据工程分析结合类比企业调查结果, 将建设项目有关职业卫生内容与国家标准、规范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1.4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卫法监发[2002]6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进行评价[1,2,3]。

2结果

2.1 生产工艺流程

蓝色氧化钨在密闭电炉内用氢气还原为金属钨粉, 经炭化变成碳化钨粉;添加少量金属钴粉、微量炭化钛等原料在球磨机内加乙醇湿磨、过筛;加入丁苯橡胶 (用120#汽油溶解) 混匀后水浴加热干燥。干燥后经挤压或模压成型获得各种规格的毛坯。毛坯装入模具 (装舟) 放入真空烧结炉、冷却后根据产品的要求进行机械加工。

装舟时毛坯之间的填充物为氧化铝 (Al2O3) , 烧结后使用振动擦碎筛除去烧结毛坯表面的氧化铝。

氢气来源:以液氨为原料, 使用自动型氨分解制氢纯化装置在氨触酶催化下制取氢气, 经变压吸附N2和H2分离, H2供应烧结车间烧结炉使用, N2高空排入大气中。整套装置采用自动控制, 无专人值守, 定期巡检。

2.2 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依据该项目工程分析、结合类比企业调查确定, 生产过程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钨及其化合物、溶剂汽油、丁二烯、苯乙烯、氨、高温及热辐射等。

2.2.1 粉尘

该项目粉尘主要为氧化钨粉尘、碳化钨粉尘、氧化铝粉尘。对类比企业9个接尘工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12个接尘岗位短时间接触浓度进行了监测。其中, 烧结毛坯过筛岗位氧化铝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 (4.97~7.42 mg/m3) , 其余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0.71~3.21 mg/m3) 。超标原因为类比企业烧结毛坯过筛岗位布置8台振动擦碎筛, 设备布置密集, 个别设备密闭不严有氧化铝粉尘逸出。

2.2.2 毒物

对类比企业钨及其化合物、溶剂汽油、丁二烯、苯乙烯4种毒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及对氨的短时间接触浓度进行了检测, 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钨及其化合物0.92~3.78 mg/m3, 溶剂汽油10.23~21.75 mg/m3, 丁二烯、苯乙烯、氨低于检出限。

2.2.3 噪声

该项目主要噪声源为合匹机、配碳机、回旋筛、振动擦碎筛、油压机等, 对类比企业15个噪声作业岗位进行了监测, 超标岗位:湿磨机91.7 dB (A) 、振动擦碎筛88.1 dB (A) ;其余13岗位噪声强度为78.7~83.4 dB (A) , 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噪声检测结果合格率为86.7%。

2.2.4 高温

对类比企业还原炉、烧结炉等工作场所进行了监测, 其WBGT为25.6~27.8℃, 高温作业分级为Ⅱ~Ⅲ[4], 结合相应工种体力劳动强度及接触时间率判断, 符合相应卫生标准要求[3]。

2.3 选址

拟建项目位于工业园内, 符合本市总体规划, 充分考虑卫生、环保、气象、生活用水、工业废水排放等因素。周围无居住区、学校、医院和其他人口密集的被保护对象, 与其他企业无交叉污染, 符合国家标准。

2.4 总平面布置

该项目总平面布置分区明确, 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设置, 生产区内原料制备, 烧结、压制、机加工等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车间内, 混胶室单独房间设置, 并与其他车间隔一定距离;尽可能将产生粉尘的车间与产生毒物的车间分开;产生高噪声的车间与低噪声的车间分开;热加工车间与冷加工车间分开, 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2.5 建筑卫生学与卫生辅助用室

本项目在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等方面拟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计。拟设置休息室、更衣室、浴室、厕所及妇女卫生室等卫生辅助用室, 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

2.6 职业病防护措施

2.6.1 防尘

该项目可研报告拟设立烧结毛坯过筛室, 密闭尘源, 并设置抽风及水浴除尘设施。通过工程分析及类比调查可知, 球磨、球磨后的过筛、掺胶、硬质合金机加工为湿式作业, 可有效减少粉尘的产生。

2.6.2 防毒

拟在车间外设立单独的混胶室、混胶室设轴流风机通风, 并设计事故通风换气次数>12次/h。液氨罐露天布置, 上方设遮阳棚和事故喷淋装置。

2.6.3 防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该项目拟选用低噪声的设备, 并采用适当减振、隔声、消声等措施;湿磨机、振动擦碎筛均单独房间布置, 设置隔声操作室观察设备运行。

2.6.4 防暑降温

在各操作室、车间办公室设置空调用于温度调节, 烧结车间拟设计为空气调节车间, 夏季室内温度设计为25~28℃。

2.7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拟配置防尘口罩、防毒口罩、防噪声耳塞, 其他未作详细说明。

2.8 应急救援

拟在制氢站氨罐旁设置氨气报警器、事故喷淋装置、喷淋洗眼装置, 其他未作说明。

3讨论

3.1 评价

本项目选址、总体布局、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及辅助卫生用室等方面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 该建设项目是可行的。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存在和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钨及其化合物、溶剂汽油、丁二烯、苯乙烯、氨、高温及热辐射等, 其中氨为《高毒物品目录》所列的化学因素, 但氨分解制氢纯化装置无专人值守, 定期巡检, 类比检测结果低于检出限。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规定, 结合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 (强) 度、接触人数、频度、接触时间分析, 认为该拟建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3.2 建议

3.2.1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初步考虑了防尘、防毒、防噪及防暑降温措施, 这些措施合理、可行。针对噪声和粉尘危害较重的环节进行了重点考虑,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这些设施和措施的落实。在项目试运行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以检验这些设施的效果, 并加以完善。做好定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2 职业卫生管理

项目投产前应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 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配备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档案管理、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等做出明确规定。

3.2.3 应急救援

该项目存在高温、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可引起高温中暑、氨中毒, 应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预案、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设施, 并进行定期演练。

3.2.4 职业健康监护

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委托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机构按规定的检查项目和周期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GBZ/T 196-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 (S) .

(2) GBZ 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S) .

(3) GBZ 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S) .

上一篇:古诗教学的诗意追求下一篇:专项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