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

2024-08-25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精选11篇)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 第1篇

到目前为止, 我国学者在研究领导语言方面已取得较丰硕的成果。王德春在《社会心理语言学》中, 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角色认知角度试探了领导语言。他认为,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决定这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而决定这个人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也就是该用什么样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交流, 但他只是较为粗略地提及了领导语言。陈汝东在《语言伦理学》中, 从言语道德规范角度同样以角色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领导在社会中的角色语言。他总结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观点, 认为二者同样有道理, 只不过前者强调行为模式, 而后者则强调社会关系的位置。他认为“领导”这一行政角色的言语行为应遵守言语规范, 要认真负责、言语谨慎, 而不能在言语交际中摆官架子, 装腔作势, 言语不实, 有负社会期望。魏丽艳在《浅谈领导者的语言艺术》中, 从如何提高领导语言的艺术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角度, 阐述了领导语言艺术的功效及其误区, 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充分发挥领导者语言艺术的功效, 才能提高领导效能。”刘绍忠、胡春华在《英语会话“合作原则”在领导语言中的体现》一文中指出, 领导语言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须始终遵守“合作原则”, 以更好地领导群众从事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虽然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领导语言, 但都未涉及领导语言艺术性究竟为何艺术, 笔者旨在从语用学角度解析领导语言的艺术性——模糊性。

二、语用学的基本理论

语用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L.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 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家塞尔 (J.R.Searle) 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教授格赖斯 (H.P.Grice) 的会话合作原则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和Brown与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因本文只与其中两个基本理论有关联, 因此笔者只将“会话合作原则”与“面子理论”作简要概括。

1. 会话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 (Cooperation Principle) 是美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格赖斯 (Grice) 提出的。该原则说明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不是一系列毫无联系之话语的组合, 说话人是互相合作的。对话的双方 (或各方) 有着共同的目的, 最起码有着互相接受的方向。为了达此目的, 对话的各方就要共同遵守一个原则, 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各方共同目的的需要。因此, 在会话过程中, 无论话怎样说, 具体说什么, 均被认为是“合作”。

2. 面子理论与礼貌原则

1978年英国学者Brown与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 对“面子”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提出了“面子保全论”。Brown与Levinson定义的“面子”是一种在公众中的自我形象, 认为任何会话中的两个说话者面临着这两种似乎冲突性的面子需求, 即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Brown与Levinson的面子理论的中心原则是, 某些言语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威胁面子的, 因此, 需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人们在实施这些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 要采取一些礼貌策略以减少对面子的威胁。

三、运用上述语用学理论解析领导语言

在与人交际中, 双方都会在潜意识中遵循上述语用学理论。交际双方在进行交谈时, 要使对话能够进行下去, 就需以上述“会话合作原则”为指导, 顾及对方的面子且在交谈中遵循上述“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而作为领导, 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所决定, 其在与人交谈中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和说话的时机, 有些意图不便明确说出, 因此往往按照上述理论采用模糊的说法。我们可以说领导的话说得委婉, 作为领导他要考虑属下的接受批评的能力, 为了保全下属的面子, 而又想达到他所预期想达到的目的, 便“拐着弯儿”地说。而作为下属, 则要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来理解领导语言的模糊语言, 即其言外之意为何。

如在一次公司活动结束后, 经理对主持人小张说了如下一句表扬的话:“小张, 总体上来看你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在此句话中, 出现两个语义模糊的词:“总体上看来”和“不错”。“总体上来看”一词, 意思上以整个过程这一宏观大处为落脚点, 但并不是指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使用此词在给予小张表扬的同时, 还给经理留下了说话的余地, 暗指小张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些许问题有待提高, 但是他并没有直接说明。再来看“不错”一词, “不错”既非好, 更非坏, 介乎于两者之间。虽然其内涵 (即基本意义) 十分清楚, 即每个人都能判定什么样的主持人是不错的主持人, 但就其外延意义来说, 我们很难意清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真正能算是不错。又如, 当领导批评下属时, 其模糊性更加显现。就拿我母亲学校每周例会来说, 校长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就会说如下一句含沙射影的一句话:“这段时间总的来说各位老师表现还是不错的, 但有个别老师啊, 每天不按时上下班, 迟到、早退, 甚至旷班半天, 工作时间找不到人。”此句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句模糊批评话语。当领导想指责批评某人时, 往往都会先说一句话来做铺垫, 就比如这句话中的“这段时间总的来说各位老师表现还是不错的”, 但也就是在此句类似表扬的话中又使用了具有模糊意味的“总的来说”、“不错” (分析如上) 。再用“但是”转折一词提出真正要说的话。“有个别老师”, 这里并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位老师, 而在座的各位老师在听到这个词后, 都会不自觉地把帽子往自己头上扣, 开始反省自己是否迟到、早退, 是否在岗时间离岗, 可谓是“一语双关”, 即让那些经常迟到、早退的老师自惭形秽, 而同时又提醒每一位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从而达到整顿纪律的目的。再如关于单位分房问题, 曾在《金婚》中看到这样一幕:肥硕的庄大嫂哭着喊着跟大庄单位领导说要分大平米的房子, 而其领导用如下一句话来作回答:“我们会依据你的要求尽快马上解决这个问题, 你请放心, 国家一定会给你们解决好的。”“尽快”, 到底是多快?到底是指多长时间?该领导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时间。根据其语义, 一分钟、一天、两月、一年都可以归化为“尽快”。

从以上所列举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三例可以看出, 领导无论是在肯定下属的工作还是有意指责下属的时候, 都不会使用准确、确切的字眼, 而使用语义模糊的语句, 为准确理解领导的真正含义, 下属则需仔细考虑领导的言外之意。

四、结论

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 而和谐的语言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可以帮助语言交际主体有效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语用学理论为交际双方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指导, 在交际中双方要提供给对方他所需的信息, 并且需顾及对方的面子, 不应出语对其造成伤害。作为领导, 在给下属提供合理的建议时, 应考虑下属的面子, 使用模糊的语言, 以做到不伤害下属。下属则应仔细考虑领导真正意欲为何, 如理解不正确, 则会引发问题。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领导和下属和谐交流, 从而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参考文献

[1]吴铎.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陈治安, 文旭, 刘家荣.模糊语言学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王德春, 孙汝建, 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6]罗纳德·斯考伦, 苏珊·王·斯考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7]鲁苓.语言·言语·交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8]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9]游汝杰, 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0]魏丽艳.浅析领导者的语言艺术[J].行政论坛, 2002.9.

大班下艺术、健康、艺术、语言教案 第2篇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充分引导幼儿观察,交流自己在哈哈镜中的变化,欣赏一些大师夸张的人物画作品(如毕加索等)。

物质准备:哈哈镜和平面镜,铅画纸和水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照镜子,感受照平面镜和哈哈镜的不同效果。

1.拿出平面镜和哈哈镜,请幼儿照一照:这两面镜子有什么区别? 2.提问:镜子里的人发生了什么变化?看到自己怎么样了?

二、讲述照镜子体验,进一步感受哈哈镜中人物夸张变形的效果。1.对变形的自己有什么感受,说说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

引导语:你的身体在哈哈镜中变成什么样?(扩大,拉长,缩小,压扁)

教师小结:哈哈镜里的你有这么多的变化,腿可以变得很粗很粗,也可以变得很细很细,头可以变得很大很大,也可以变得很小很小。

三、启发幼儿大胆运用线条表现人体夸张的变形,把自己照哈哈镜时滑稽的形态画下来。

四、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1.鼓励幼儿大胆夸张地表现。

2.引导幼儿借鉴以往欣赏过的一些大师夸张人物画的表现手法。

五、欣赏作品,分享创意。

1.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的表现方法。

2.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作品,感受创作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大班健康活动:《地震来了我不怕》(安全防护)

班级:

任课时间:

执教老师: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发生地震时的正确自救方法。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地震图片。

2.幼儿活动操作材料《健康.地震来了我不怕》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看地震图片。

提问: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害?

小结:地震是种危害很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地震时,地面剧烈震动,造成房屋倒塌、道路塌陷、山体滑坡、生命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引导幼儿讨论:发生地震时,可以用哪些方法保护自己?

小结:在地震发生时,如果是在一楼,要迅速跑到外面空旷的场地,避开建筑物、危险物和悬挂物,如果是在高楼里,要躲在厨房、卫生间的墙角边,或躲在坚固的大型家具之间,要保护好头部;不能使用电梯。

三、指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地震来了我不怕》。1.看一看、说一说图片内容。

2.判断对错,并在正确做法的小花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四、引导幼儿模拟地震情境进行演习。

提出要求:学习时,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迅速躲好,或跟着教师从安全通道跑到空旷的操场抱头蹲下。

活动伸延: 区域活动:投放有关地震自救的资料,引导幼儿看看、说说、进一步了解正确的自救方法。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大比拼》(讲述活动)

班级:

任课时间:

执教老师:

活动目标:

1.能自主选择图片,合理地构思,较生动、完整地讲述故事。2.积极参与编讲故事的比赛活动。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1.在语言区中的故事栏里展示教育挂图《故事大比拼》和其他适合幼儿讲述的图片,请幼儿自由观察,自由选定一组图片,并将图片的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1.活动前推选一位幼儿当主持人。物质准备:2.奖状。

3.教育挂图 活动过程:

一、参观比赛现场,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看,我们活动室布置成大剧场。今天,我们班要举行故事大比拼的活动。

二、幼儿自由欣赏教育挂图,自由讲述图片的故事。

引导语:故事栏里张贴着很多好看的图片,每组图片都可以编成一个好听的故事,请你们去看看、讲讲图片中的故事。

讨论: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三、幼儿与同伴相互讲述故事的内容。

1.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自编讲的故事,并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四、主持人上台宣布“故事大比拼”活动开始,并提出比赛要求。1.比赛要求:①每组推选一名选手参加比赛。②选手按顺序上台选图片、讲故事。③讲故事时要大声,故事要讲得清晰和完整。④听故事的小朋友要认真听,保持安静。⑤请教师当评委,给选手打分。2.幼儿逐一上台选择图片和讲述故事

六、统计幼儿的名次,宣布获奖名单。1.举行评奖、颁奖等仪式。活动伸延:

在语言区,让幼儿利用教育挂图继续开展故事大比拼活动。

大班艺术活动:《快乐的小厨师》(歌唱)

班级:

任课时间:

执教老师: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的说白部分,掌握说词的语言节奏,能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演唱歌曲。2.尝试看图谱、编说词进行说唱,感受与同伴合作说唱的成功感。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会歌曲的演唱部分。物质准备:1.歌曲,播放器。

2.西红柿炒蛋、苦瓜炒肉丝、红烧排骨等三道菜肴的图片。3.“青椒炒牛肉”说唱节奏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快乐的小厨师》,导入活动。

引导语:娃娃餐厅要举办厨师大聚会了,我们都来当小厨师,一起去参加吧。

二、幼儿学习歌曲说唱部分。

1.倾听《快乐的小厨师》说唱部分,引导幼儿有节奏地说出歌曲中的菜名。2.借助图谱,幼儿学习说唱中的切菜节奏。

①引导语:歌里切青椒的节奏是怎么样的?

②启发幼儿依次从图谙中找出切青椒、牛肉,洋葱的节奏放入相对的图谱内,并尝试按歌曲的节奏说唱。

3.再次听说唱部分,引导幼儿先学说最后一句“炒炒炒炒炒炒,青椒炒牛肉,请你尝一尝”,再完整进行说唱。

4.玩说唱游戏“接力赛”,巩固幼儿对说唱的掌握。

玩法1:跟随音乐说唱节奏,教师说菜名,幼儿紧跟着说出切菜的节奏。

玩法2:将幼儿对半分成两组,跟随音乐说唱节奏,一组幼儿说菜名,另一组幼儿紧跟着说出切菜的节奏。

三、幼儿学习创编菜谱。

1.师幼共同创编新菜谱。

①出示西红柿炒蛋图片,教师有节奏地说出菜名:西红柿炒蛋,让幼儿跟着教师有节奏地说说这个菜名。

提问:老师是怎么做这道菜的?图片上的这道菜用了哪些材料?(西红柿、鸡蛋、葱花。)

②引导语:听听,老师是怎么用这道新菜换掉青椒炒牛肉的?(引导幼儿认真听,说出老师编的说唱词:西红柿西红柿、切切切切切切;鸡蛋鸡蛋,打打打打;葱花葱花,切切切切切切切切。炒炒炒炒炒炒,西红柿炒蛋,请你 尝一 尝。)2.幼儿分若干小组编新菜谱的说唱词,每组只选择一个菜谱创编。

四、幼儿集体分享、交流和表现说唱新菜谙。

五、请全体幼儿合着音乐用新编的说唱词完整演唱歌曲《快乐的小厨师》。

活动伸延:

在音乐区投放菜谱图片、图谱,让幼儿继续创编和表演,充分享受说唱活动的乐趣。

大班语言活动:《阳光编织口袋》(文学活动)

班级:

任课时间:

执教老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富有爱心,要乐于助人。2.感受盲婆婆的乐观和爱心,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与关爱之情。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一些有关残疾儿童的小故事,知道他们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需要我们同情、帮助和关爱。

物质准备:根据故事中的角色准备相应的小图片(太阳、五颜六色的口袋、盲婆婆、孤儿、残疾儿和小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故事中主要角色盲婆婆的小图片,让幼儿用手蒙住眼睛走一小段路,感受一下盲人的不方便,引出故事。

二、讲述故事,用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提问:①盲婆婆为什么要用阳光来编织口袋呢?②来她这儿的三个小家伙分别是谁呢?(帮助幼儿理解孤儿、残疾儿和被主人遗弃的小狗都是值得同情和关爱的。)

三、边演示图片边再次讲述故事,用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1.提问:①盲婆婆是怎样哄三个小家伙开心的?②盲婆婆是用什么编织口袋,帮助三个小家伙的?

2.学习用不同的语调朗读故事中的童谣,感受童谣诙谐、有趣的风格。

小结:用亲情编织的口袋,帮孤儿和家人团聚,用爱心编织的口袋,帮残疾儿恢复了健康;用善良编织的口袋,帮小狗找到了妈妈。

3.讨论:①要是你的小伙伴哭了,你会怎么哄他开心呢?②要是你遇到需要帮助的小伙伴,你会怎么做呢?

四、引导幼儿分组扮演盲婆婆和三个小家伙对唱歌谣,也可分组扮演孤儿的父母、医生、大母狗等尝试表演故事,引导幼儿思考:还会有谁需要我们帮助?还可用什么编织口袋?

活动伸延:

模因论角度下网络语言传播的特点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 模因 模因论

模因这一术语首次是在1976年由新达尔文主义(New Darwinism)的倡导者Richard Dawkins 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中提到的,道金斯在该书中引入了模因的概念,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 。而在2008年何自然老师提出的语言模因现象中,他认为“凡是获得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现象都是模因现象,语言在交际中是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所以就存在语言模因现象” 模因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模因论是以进化论为基础,对文化进化规律进行诠释的一种理论。模因论利用生物进化的原理对模因的复制、传播等进行探讨,进而对文化中出现的类似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一、网络语言传播富含时代气息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也开始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对于很多人来说“x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肯定是并不陌生的。该网络语言模因是在2009年出自魔兽世界的百度贴吧的一篇名为《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该贴一出,在一天之内得到了将近千万的点击和几十万条回复,谁也不知道贾君鹏是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帖子,可就在一天的时间内该帖子彻底火了,此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x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成为了网络语言模因,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源自于网络游戏,其温馨又接地气的娱乐效果为人们带来欢乐。

二、网络语言传播遵循经济原则

所谓经济原则就是用最小的语言功耗来实现最大的表达效率。网络语言虽然是存在于网络这一虚幻的环境中,但它却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并且深刻的影响着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创造和使用体现了经济学中的省力原则,既满足了人们对语言的简单快捷的需求,又易于理解,可以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遵循了经济原则的网络语言模因,主要是以下四类形式呈现的:第一类是采用谐音的形式;比如:“酱紫”是台湾腔的“这样子”的谐音,“童鞋”是“同学”的谐音,这属于第一类发音谐音;还有一类是数字谐音,比如说“886”就是“拜拜啦”。“1314”就是“一生一世”。第二类是首字母缩写,比如我们常见的“VOA”就代表着“Voice of America”,而相对的那些不太文明的词会多采用这种表达方式。第三类是符号语言,即用一些符号来代替表达那些想说的话,这样既简洁又不失活泼,比如J就表示微笑,这样的符号语言在我们日常的网络聊天软件里面比比皆是。第四类是语码混用,通常较多的是中文和英文语言的混用,这种现象刚开始是在香港和台湾的演艺圈人士中出现,因为他们的中文的流利程度远不如英文,所以在接受大陆的采访等活动中就会用英文单词来代替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中文词汇,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表达有时可以更加的顺畅,所以语码混用的现象开始普遍化。

三、网络语言传播词义的演变及专化、泛化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汇有着自己本身的内涵,但由于被多次的复制和传播以及语境的要求其词义发生了改变,指称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更甚者发生了词义的专化和专化。下面本文将从具体事例出发说明这种现象,国内众多相亲节目的出现,使得年轻人择偶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网络语言的涌现,比如“高富帅”、“白富美”等等。 “高富帅”是当代女性择偶的标准,代表的是身材高挑、家境富裕、长相俊美的男性。但是据查证“高富帅”一词的来源,发现是在2011年5月“百度李毅吧”的一篇名为《在黑木耳的世界,穷丑矮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高富帅什么也不做》自传体小说式的帖子,该小说讲述的是“我——穷丑矮”在情场上无比卑贱、低微,遭受无数冷遇的命运,而狂妄自大、风流滥情的“同学”——“高富帅”则受到所有女性的热烈追捧,甚至于为求其靠近而甘于被玩弄。故事用自嘲和自我践踏的方式戳中了“无权无钱无貌”的普通男性心中最柔軟的痛处,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虽然原帖并未完成就因为过于黑色的笔调被删除,却第一时间在网络上疯狂转载、引起热议,一时间“高富帅”、“白富美”等词语开始流行,大家开始纷纷对号入座,或者给身边的人贴上这样的标签。由此可见“高富帅”一词最先开始是一个贬义词,它与古代语言中的“纨绔子弟”是含有相近的意义。如果按照字面来理解“高富帅”的意思的话,很容易发生曲解,根据模因理论就是潜在的宿主对该词语经过了自己的理解并加工,于是它便逐渐脱离了自己本身的意味而发生了词义的逆转,由原来的贬义词变成了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例如:

(1)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吹嘘成“高富帅”来征婚。

当这样的模因开始流行起来之后,人们开始倾向于使用这些模因,只要是与该模因有一丝丝的关系就会被用到,这样无形之中又加快了模因语义的无限泛化,使用者为了使用这样的模因甚至开始故意忽略模因的某些语义特征,这样使得模因使用范围扩大。

四、结语

从模因论角度出发的对网络语言特点的研究表明,网络语言的传播紧跟时代发展、崇尚节俭原则、并在特定语境下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发生了原有的固定意义的演变、专化和泛化,从模因论视角出发对网络语言传播特点进行的研究为网络语言的传播贡献力量,为语言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Dawkins.R.1976.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 第4篇

一、“境”是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基础

(一)首先,理解稿件方能理解“境”

任何一篇稿件对于一个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先理解稿件本身的内容是什么,再深入的了解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神韵是怎样的一种境地,才能为营造意境做好铺垫。例如都是写爱情,苏轼笔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对亡妻无限悼念和追溯的情怀,在诵读时要有深沉的爱与无限的回忆;而“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对爱的追求以及一种拨开迷雾后的豁然之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经深思后对爱的感慨。以上三宗情况,在我们理解稿件时,就要感受出大致的情感,以及抓住细小的情感分析和差别。正如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播音员主持人在诵读时也应如此,只有深入其中,方可在口出的时候能够运用技巧融入情感,做到情声气的完美结合。

例如,纪录片《林徽因和梁思成》是由央视主持人董倩所配。董倩自身并非播音主持专业毕业,也非天籁之音,她出色的配出了这样的文学稿件,最关键的就是她深入到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那段历史当中。她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两人作为当时的学者伉俪,是怎样一对的爱情夫妇,怎样向世人传达着他们的爱情和他们的学识。对文学作品的诵读,原本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创作中,董倩用理解用内心丰厚了整个配音,博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二)再现稿件描绘的“形象”,是对境的展现

我们从罗中立的《父亲》中看到朴实又伟岸的父亲形象,从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看到了似水柔情的黛玉,从齐越对开国大典的广播中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无论任何一个艺术种类,它要把内容把情感传递给大家,就必定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而在对文学作品的诵读中,一样要通过自己一系列理解- 想象- 再现形象,这一过程。在播音主持中,我们常常会提到“内心有,嘴上却出不来”的情况,我们内心的想象是充足的,但到了再现稿件中的形象时,总是差些火候。这些归根究底,还是在对景的想象上不够透彻,还不能够完全把一景一物再现,还没有全身心的融入到所要表达的形象当中去。

例如朗诵艺术家方明在诵读《阿房宫赋》中,把阿房宫赋的一砖一瓦似乎都能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也把因骄奢而亡国的统治者的形象用声音和语言告知我们,传达给我们,表现给我们。又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的播讲人孙静修爷爷,一生用他的声音不知道为孩子们再现了多少个活灵活现的动物、人物以及故事情节和场景,用音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二、意是文学稿件播读的核心

(一)用情传递意蕴

在“理解稿件的境”中我们就谈到了要有情感,然而这里的情感是我们作为播读者给予稿件的情感。如果说“境”是播读文学稿件的肢体,那么“意”就是血肉,而情感就是流动在血管里鲜活的血液。每一个优秀的播读作品,必定都会有生动丰富的情感,这情感囊括着稿件院作者的和播读者的缕缕情丝。在古代的绘画六论中就提出“气韵生动”,这无非说的就是情感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我们在播音过程中,需要我们以情带声,播读出情感并营造“意”,在自己欣赏感慨同时也起到感化他人,传递情感的作用。

然而情感的投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领会到的,它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大量的稿件练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相信每一个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人都练习过《军礼》这篇文章,在读到“举起那根鲜红的辣椒”时,大家会因情感不同,而营造的意境不同。如果是对军需处长缅怀的情感,那么这个“意”就只是对人物形象的树立。如果是因痛而坚强的情感,那么整个“意”就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既表达了对牺牲的处长缅怀悼念,又传达出长征精神,和那鲜红辣椒带来的希望。它是一个“大场面”而非“小地方”的意念的体现。

(二)想象和联想对“意”的推动作用

阅读文学作品的本身就是我们展开想象和联想的一个过程,因为稿件中的人情景都不是我们可以像看电视听音乐那样直接展现出来的。是我们对文字的一个注意、感知、想象、联想的整体环节,要想表达出内在的“意”,那么对内容的想象和联想就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播音学》上提出的内部技巧是“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在笔者看来这三者都离不开播音员主持人的想象。要触景生情,再融入自己的想象,把自我感知渗透到稿件里;还可根据想象,引发联觉,调动播读的每一根神经;同时还要时刻想象自己的播读对象,想象自己播读的体验,展开联想扩充自己的知觉感。

文学稿件播读的“意”,其实也可以形容为“由你及我,由此及彼”,最终目的是要有意念和意境。例如一首简单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抬一低,一望一思,这些动作的想象和自我感触的联想,是播读的核心。笔者能感受到才能读的出,先想象出诗中的场景,再联想到中秋佳节,独自游学在外,难免会抬头仰望那元月,低头四年家人。这样一来,意就可以顺其自然的显现出来了。

三、美的追求是升华

(一)自然美的意境

在我们做到了对文学稿件的深刻理解,将作者渗透在稿件里的情感与我们自身感受的情感相互融合,再形之以声,用声音创作形象。这些都只是完成了对意境营造的基础,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对美的追求上。古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设不施的自然美,在我们播读文学稿件时,首当其冲的就是把稿件中原作者和主人公的情和景自然的流露出来。不要一味的追求语气该怎么样、停连重音对不对、口腔有没有打开,这样就会犯了张颂老师所提出的“偏移”的问题。扎耳一听貌似很美,但不用几句后就会发现全篇的诵读都在一个“调”上。没有起伏落差,更没有美可言。

例如在播读《荷塘月色》时,通篇稿件更是一种自然下的美,文章中写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要在上口时读出那种清香的嗅觉,悦耳的听觉,而不是一味地一直在找美的感觉,更不是自我陶醉其中。而是要读出花香听到歌声的感觉,这就是我们高境界所要追求的自然美的韵律。

(二)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古典美学中形容意境是要有:“观古今于须臾,揽四海于一瞬。”而在播音对文学稿件的播读中,不仅是要满足人们的听觉享受,播音的精髓就是要传递给人们信息,引起人们的共鸣,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和对世态万物的感慨和通感。最早的延安广播电台播读的诗歌和文章,都是为了在人们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影响更大的更深。像人们听到香港澳门回归时《七子之歌》的播读,感受到的是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生命达到一种国家荣誉的无限美中;当听到《话说长江》的配音,内心不再局限于那滔滔江水;听到《南方和北方》感慨更多的是民族的昌盛和幸福感。

林如在朗诵汶川大地震所写的稿件《天堂的孩子》时,整个基调是低沉的,但林如没有用深沉和低缓的处理方式,而是诵出了无数孩子失去父母,父母没有了孩子的那种伤痛,但更多的是有一种坚定的信念。特别是:“在天堂的路上,再也没有忧愁”,林如在播读这一句话时,那种痛是让人如此的揪心如此的难忘。张颂老师提出的“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我们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都应谨记的,而且这也是文学稿件播读时做到无限超越美的理论依据。

晋代王弼对《易传 》所昭示的“言”、“象”、“ 意”之间的递联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语言的表达正是如此,意境的追求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即自然美和人的情感达到一种由内而外,由外及内的和谐统一,这也正是我们有声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文学稿件播读对意境的营造,不是先去营造境,再融入意,最后落脚到美的加减法,而是要把这三个部分同时运用到文章中的每层意思,每个段落每个句子乃至每个字词当中。它不是抽象思维的按部就班、因为所以,而是符合播音创作的“形象思维”,将“境”和“意”还有美三者相互统一,在瞬间完成的,一气呵成。在表达技巧上就是我们常提到的“气随情动,以气托声”要情气传声,方能将稿件的内容和思想,以及意境的那种朦胧性、多意性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对于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来说,要想营造出播读的意境,除了要掌握播音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阅历,要有敏锐的感受和想象力。在深入文章的同时,播读者与稿件作者形成通感和引发听众共鸣,留下至深的印象,并成为诵读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美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世界书局,1932.

[4] .林语堂.说话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 第5篇

单项选择题

1、(D)是把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量转化为形象化的描述的一种修饰手法,它可以使听众更为清晰的理解演讲者所讲的内容。

A转化B转换

C计算D换算

2、如果演讲者对道理或案例描述时间过长,听众的大脑就会产生疲倦,所以演讲者应该(B)来延缓听众的疲劳感。

A中场休息B把道理和案例交替叙述

C说笑话D讲些生动的例子

3、(C)是讲话的一种结构意识,即把一个结构看成是一个抽屉,讲话时一个抽屉一个抽屉讲,可以使听众听的清楚、明白。

A抽屉结构B抽屉理论

C单层结构D结构理论

4、演讲要学会“看着表讲话”,即(A)

A把握好演讲的时间B尽量压缩演讲的时间

C尽量延长演讲的时间D注意佩戴手表是否影响演讲

5、礼节性演讲的 “三结构”可以浓缩成一个小结构,即(A)

A祝贺、感谢、希望B开始、中间、结尾

C感谢、祝贺、希望D希望、感谢、祝贺

6、即兴演讲的解决方法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法和(A)两种。

A “时刻准备着”B随意发挥

C讲述历史D描绘未来

7、“过去、现在、未来”法 的适用场合包括以下的(D)

A生日B周年庆典

C纪念日D以上三者都是

8、(C)是演讲的重中之重。

A说服别人B让听众听懂

C吸引别人D展示自我9、提高语言能力的方法是(D)

A每天阅读文学书刊B每天默读行业报纸

C每天大声朗读文学书籍D每天大声朗读5分钟行业报纸

10、演讲时为了更好的加深听众的记忆,演讲者需要对重点进行重复,但听众超过一百个人最少应该重复的说(C)遍。

A三B四

C五D八

二、多项选择题

1、演讲中的口语表达修饰有(ABCD)

A比喻B换算

C重复D交替

2、好的比喻的作用是(ACD)

A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B把坏事讲成好事

C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D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3、抽屉法则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D)

A严格的法则,不允许串抽屉

B严格的法则,只要抽屉明确、结构严谨,就允许抽屉较乱,但结束时需进行归纳总结

C宽容的法则,但不允许串抽屉

D宽容的法则,只要抽屉明确、结构严谨,就允许抽屉较乱,但结束时需进行归纳总结

4、非正式演讲包括(BC)

A新年致词B实际工作中的讲话

C简短讲话和礼节性讲话D年终总结大会

5、简短讲话和礼节性讲话的“三结构”包括(BCD)

A讲外国的事

B讲眼前的事

C讲和眼前的事有密切关系的事,即前因后果

D讲远端相关的事,使讲话有立体感。远端指相关时间的远、空间距离的远和思想的远

三、判断题

1、重复可以加深听众对所重复内容的记忆,但是演讲者应该把握好重复的要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对)

2、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岗位练兵这三件事情可以交织在一起讲,只需结束时进行归纳总结就行。(错)

3、汶川大地震以后,一位不知名的网友写下这样两句话: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汇聚成爱的海洋,一个巨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这种修饰手法是比喻。(错)

4、实际工作中的讲话,可以采用“三结构”的表达构思。(对)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 第6篇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 由美国的莱可夫倡导, 该学派从认知的观念入手, 对语言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 即语言属于认知系统, 语言和认知能力相互作用, 因此可以得出, 语言的研究本质上是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理念的方式研究。综上所述,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的是找出知识概念的依据, 探究认知、语言和意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掘出认知概念的实际内容, 从而揭示出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共同特性和人类认知的本质。除此之外, 美国的认知语言学家雷科夫从基础的层面出发, 提出认知语言学具备两个基本承诺:第一, 认知的承诺:从语言学或者其他学科的角度来看, 使得有关大脑和心智的普遍知识和对语言的解释相一致;第二, 概括的承诺:描写支配人类语言的一般原则。而文学翻译实质上是对语言创造性地认知过程, 其艺术性和创造性都反映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特性。

二、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文学作品的翻译既要忠实原文, 又要翻译出美感”, 因此文学翻译的艺术性是其首要的特性。首先, 被翻译为世界多种文字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水准。比如冰心翻译的《园丁集》和《吉檀迦利》等, 这些译本为我国读者接受和认可, 能够流传至今, 是因为原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其次, 与原文的体裁有很大的关系。文学的体裁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 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夸张、叙述、虚构、描写、宣染等艺术手法来表现作品的艺术性, 然后把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提炼并升华, 在作品中集中体现出来,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是高于生活”。总而言之, 只有译文能被我国广大读者所认可, 而不是原文, 所以, 译者不仅要做好译文的转换工作, 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原著作者的意图, 加深对语言认知的了解, 并且对原语言的文化背景烂熟于心, 能够把握并体验原著的风格和脉络, 然后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 转译成为被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此外,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 从翻译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 首先有了认知和体验才能从事翻译活动, 认知和体验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做好翻译这项工作。翻译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文学创作活动, 它跨越了文化和语言上的不同, 是译者在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再创造。

在翻译过程中, 除了要忠实于原文之外, 还要把握好翻译的“度”, 不能翻译得过于死板, 又不能译得太过火, 可见把握“度”是很难的。如果译文太过生硬, 就会导致语义不通顺, 但是过于通顺, 又太过平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原作的思想精髓, 把握“度”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内在要求。

三、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认知”, 是连接现实和语言的一个桥梁。该观点说明了现实对认知具有决定作用, 而认知对于语言又具有决定作用。也就是说认知语言学既具有客观性, 又强调了人类的认知和语言的关系密切, 认为语言是由人们的思想形成的, 因此具有创造性。同样,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也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表达, 其过程是译者通过对原文的认知将原语言转换成为被读者接受的语言, 表明文学翻译具有忠实性和创造性, 是二者的统一。

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上, 认知语言学主要起到了认知阐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学翻译和一般翻译不同上面。一般翻译只要求对原文的基本信息表达准确, 文字浅显通顺就可以。但是文学翻译的难度要大一些, 要使用一些艺术手法去表现某些特定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等, 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 不仅要准确表达出原文表面的意思, 还应当传达出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表现出原作特有的艺术形式, 使翻译后的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从而能受到启发, 得到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这样的目标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追求, 主要原因是由于原语言和要翻译成为的目的语言之间存在认知上的不对等, 并且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对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也存在一定认知上的差异。那么怎样做才能缩小认知上的差异, 使得翻译最贴近原著的意图呢?别林斯基提出, 文学翻译要想接近原作, 表现出原作中特有的特点和手段,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如实表现某个句子或者意象, 有时就要完全改变, 一些相对应的句子或者形象, 并不总是与表面的词相对应, 而应该使译文和原作的内在精神和表现形式对应起来。除此之外, 变通也是很多认知语言学家所大力提倡的, 尤其在诗歌翻译中, 如果改变原诗的词语或者语气, 能够准确传达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话, 就应该变通, 如果与原诗的意思存在差异, 那就要使得译文更加优美、更有意境才能变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再创作。这些都是文学翻译创造性的主要表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因此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从实践中汲取营养, 从而体会出作者的意图, 把握住原著的本意, 但又不能失去艺术性, 这个过程其实是译者的再创造。在文学翻译中只有把艺术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给读者完整呈现出来, 从而达到真正的目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含义和基本承诺, 并且从该角度出发, 论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并且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艺术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纯辉:《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理论月刊》, 2011 (2) :39-41。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 第7篇

一、诗化性的语言展示

(一) 描写时现唐宋姿采

由于沈从文是凤凰人, 所以起初多有人认为边城即凤凰, 但实际上, 在川湘交界之处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那就是花垣县的茶峒, 而沈从文在《边城》的第一句也提到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 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 因此, 接下来全篇的令人向往的美景皆出自茶峒, 那里在解放前, 山城雄峙, 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 吊脚楼古色古香, 白塔耸立, 古渡摆舟, 如诗如画。沈从文以这样一个诗化的世界作为背景加以其诗化的语言令人如痴如醉。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边城》的那条小溪, “流卜去, 绕山蛆流, 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 入若过溪越小山走去, 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边城。溪流如弓背, 山路如弓弦, 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其意境之悠远, 让人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沈从文以清幽雅致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展开的小说情节更加动人。

沈从文很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 他在《边城》中巧妙地使用了骈散结合, 句子结构参差中却不显凌乱。“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 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 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 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 上了白塔, 下了菜园, 到了船上, 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 ? 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 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 平时攀折不到手, 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长句、短句、骈句、散句, 错落有致, 别有一番韵味。

(二) 叙述时展魏晋风骨

魏晋时期的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 语言简练刚健, 自然明白而流畅, 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从中国旧小说看来 , 我们就知道《世说新语》的好处, 在能用素朴文字保存魏晋间人物行为言语的风格或风度, 相当成功”。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沈从文先生他崇尚魏晋风格, 喜欢简洁朴素的语言。

朴素的文笔描写朴素的人, 记叙小村庄里淳朴村民们单纯的生活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翠翠在风口里长养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鹿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可是翠翠就这样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写翠翠与天保、傩颂兄弟二人的感情时也是平铺直叙, 不加任何雕饰, 展现给读者的就是乡村男女之间平凡朴实的爱情, 从平凡的字里行间却不失流露出真挚热烈的醇厚爱恋, 这就是沈从文的语言艺术所在。

哥哥天保对翠翠的爱, 翠翠与弟弟傩颂之间的爱, 翠翠与爷爷之间的相互依偎, 作者在塑造爷爷这个人物形象时也是语言巧妙, 将爷爷的形象完美展现, 他, 忠厚老实, 重义轻利, 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 不计报酬, 不贪图便宜, “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 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得了人们对他的厚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 水手们送红枣给他, 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正因为爷爷的影响, 翠翠身上流淌着淳朴善良的血液。“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最后天保死去, 爷爷死去, 傩颂离家, 可见对一个少女的打击有多大, 可是翠翠却表现了农家女子的傲骨, 坚守着爷爷的旧业,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她在孤寂中坚强着, 守候着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果。这些纯朴的乡村生活, 由沈从文以诗意的文风展示出来, 平添了更多的纯粹。

(三) 对话描写生动有致

一篇小说的很大看点在于其人物对话, 沈从文在他的《边城》中的很多对话都极具语言特色, 正像他诗化的语言, 他所描绘的人物对话也是诗一般的, “是谁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咀撑渡船的孙女。”“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这段对话看起来简直是一种体裁别致的小诗, 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增添趣味。

二、梦幻般的艺术手法

沈从文早期一直沉浸在湘西一代梦幻般的仙境中, 他的好多早期作品都是以乡间清新纯美的环境作为背景的, 如同他内心所幻想的世界一样, 被描绘在小说中的世界也是极具梦幻色彩的。

(一) 梦幻般单纯的人物形象

本篇小说展现的是一个纯朴、至善至美的爱情故事, 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 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懵懂少女, 在青山绿水、阳光雨露的滋养下, 她纯真善良, 对爱情的渴望是纯净的毫无杂质的。“无意中提到什么时”, 她就“会脸红了”, “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 她喜欢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 喜欢把野花戴到头上去, 还喜欢听人唱歌”。她经常一个人坐在岩石上发呆, 却“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是想些什么”。作者把自己的思想融合到了主人公身上, 是主人公不再是一个躯干, 而是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另外, 作者对主人公的语言、心理描写极其细腻, 人物形象和生活理想的巧妙结合使主人公翠翠成为一个理想中的“美好”女孩, 作者采用间接的写作手法, 表意含蓄婉约, 极具古典风韵。

同时, 天保、傩颂两兄弟的手足情深、对爱情的纯真向往以及他们的纯朴天性 ;顺顺的乐善好施、慷慨大方 ;爷爷对翠翠的浓浓亲情、乡间老汉的纯朴等等, 都是作者对其人物形象的巧妙设计,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艺术表达技巧, 作者利用这些单纯的人们为读者编织了一个详和、美好的梦。

(二) 梦幻般美妙的仙境

作者在小说一开头就描绘了一幅乌邦托式的“世外桃源”, 纯朴的人们在这里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 有一小溪,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 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 一个女孩子, 一只黄狗。”简单明了的描绘, 却在读者眼前生成了一幅没有纷扰, 没有喧闹的恬静安逸的环境, 不需要去理会现世的烦恼。

在这个桃源中, 人们像顺顺和爷爷一样过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平等生活, 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 在生活中, 与人为善, 安逸平和, 知足常乐, 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生活境界。在这样的世界中, 即便有着的那么一丝小忧郁, 也正是在引起人们产生更深的精神思考。

在沈从文的眼中, 一部小说的艺术手法主要不在记叙而是在于感情的抒发, 他喜欢渲染一种美的境界, 以诗意的笔法勾勒出一个梦幻的园地, 在这里产生的一段带有淡淡悲伤基调的爱情故事吸引读者阅读。更多的是, 或许从一开始, 沈从文就把自己与小说融为一体, 这就是他幻想的理想世界, 这就是他幻想的纯净人性。他在生活中的孤寂、痛苦, 让他对生活有着一种探索、幻想与追求, 于是像古代田园诗人一样, 越是把小说的环境幻想的安逸、平和, 越表明沈从文自己对那种环境的追求向往, 同时, 《边城》也寄寓了时下人们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引发了大部分人的共鸣, 进而对《边城》产生特别的情愫。

摘要: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 他的代表作小说《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中篇小说。小说以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开, 彰显人性本善、纯净无暇的特点, 它之所以能吸引广泛的读者关注, 正是因为其独具的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技巧。本文主要对《边城》诗化性的语言艺术特色展开讨论。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诗化性,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

[2]王继志、陈龙.论沈从文小说文体的叙事形态[J].南京大学学报, 2012 (2) .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 第8篇

1 世界语---起源与发展

世界语是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年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人造语言, 旨在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 被誉为“国际普通话”。世界语不是一种民族语, 是一种人造语。在自然语的优点基础上, 柴门霍夫创造了比自然语科学、更简单、更富有逻辑的语言。世界语的出现并不是要取代民族语, 而是让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共同使用的一种语言, 也叫共同语, 国际辅助语。

柴门霍夫创造世界语基于一个非常朴素, 美好的理想, 希望大家在交往中没有任何困难, 减少矛盾, 交流感情。柴门霍夫童年生活在比亚里斯托克, 那里有俄国人、波兰人、日耳曼人、犹太人四个种族, 人们各自说着自己的语言, 视外族为仇敌。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更能体会到因为语言隔膜带来的悲剧。

由于世界语仅有16条规则, 发音与字母一一对应, 没有不发音的字母和变音, 且重音固定, 使得世界语在学习上具有很多优越性, 易于大家掌握。自1887年创立以来, 世界语延续下来, 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语言奇迹。世界语在世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 世界语已经传播到120多个国家, 约有1000多万人掌握和使用这种语言, 应用范围已经涉及经济、文教、科技、出版、广播和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2 世界语—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的中心课题之一, 又称作言语变异、言语异体, 是具有共同社会分布的语项。如伦敦英语、印度英语和美国英语均为英语的语言变体。语码转换、语码混合以及借用外来词都是不同语言社区的人在进行交流时产生语言变体的方式, 除了上面三种变体之外, 还有一种语言变体方式, 即通过混合两种 (或两种以上) 已存在的语言形式形成一种新的变体用以交流, 而世界语和洋泾浜语正属此类。

虽然世界语和洋泾浜语两种语言变体形式产生形式很相似, 但是两者之间却有很大差别。由于人们对世界语的价值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很容易将两者混淆。

洋泾浜语是来自不同语言社区的人在相互交往中对所用的两种或多种成分混杂而成的一种应急性语言。洋泾浜具有以下的特点:1) 发音无规范, 词汇少, 语法杂乱, 语言表达以基本信息交流, 达意为目标, 把一些相关的语言变得支离破碎;2) 应用范围窄, 往往只能用于经贸等某一特定领域交际场合, 或者用于临时急需的口头对话中, 无任何书面形式;3) 洋泾浜语言的成形是基于某一外国语言基础之上的无原则简化, 并夹杂所在地方方言特点拼凑而成。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世界语绝对不可简单等同于人造的洋泾浜, 因为世界语是从规范的自然语言中提炼出来的国际语言, 有着自己系统的语法规则, 语音体系, 构词规则, 和语法混杂, 词汇贫瘠应用范围单一的洋泾浜语有着极大的不同。

3 世界语—具有统一规则的人工语

国际统一规则以及语言自身的纯洁和统一是一种语言能否成为国际语言的重要衡量尺度。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国际语言。迄今为止, 英语已经是21个国家的法定正式语言或准正式语言。英语俨然充当当今国际辅助语的作用。然而, 它毕竟是一种民族语言, 是民族间为了进行交际自然形成的一种语言, 历史上从未有制定过关于英语的国际统一标准。在英语的传播过程中, 英语又相继出现了多种变体, 如美国英语, 澳大利亚英语, 黑人英语等等。这些变体在语音, 语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影响, 融入了很多民族性的成分。同样一个单词在不同的国家的所指含义可能会千差万别, 因此即使很多国家将英语作为母语使用, 由于英语缺乏自身的纯洁性和国际间的统一性。因此, 它不可能成为人类共同的语言。

而柴门霍夫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 得出结论:一, 国际语保持中立的, 这种新的语言不属于现存的任何一种民族语言, 而是在现存的民族语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语言;二, 它必须简单易学, 容易操作, 富于表现力的,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语言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考虑, 柴门霍夫在创立世界语的时候仅采用了16条语法规则。一个世纪过去了, 世界语仍然沿袭着16条语法规则。世界语在其传播过程中, 语法规则没有发生变化, 也没有因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而产生新的变异。接受世界语并且学习运用世界语的人, 都为了维护世界语的统一性和纯洁性去积极努力地维护, 不用自己的母语对世界语进行处理。

世界语作为一门人造语言, 决定了它只能在词汇方面不断丰富、发展, 在语法, 语音方面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这无疑为维护世界语的纯洁性和统一提供了可能性, 也为提供人类理想的共同语言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4 世界语—有待不断发展的文化体

根据社会语言学语义相对性的观点, 语义的多样性可同文化的多样性相媲美。不可否认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巨大影响, 也正是基于此, 赋予文化色彩的很多语言是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文化发扬传承着语言。世界上现有的主要语言无一不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民族情感的。世界语作为一种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年轻语言, 其文化背景远不能和其他长期发展的自然语言相比较。缺乏语言发展至关重要的文化载体会成为影响世界语推广的一个很大的绊脚石。

人工语的应用近年来多见诸于影视作品, 诸如《魔戒》、《阿凡达》等电影中的精灵语。精灵语同世界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均为建立在几种语言基础之上的人工语。而随着这些影视作品的推广和深入人心, 形成了一种人工语文化。这对于世界语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世界语可以利用电影等传媒方式, 将其易学规范的语言形式借助特定的文化载体传播出去, 扩大影响力, 获得更多受众。

5 结束语

世界语从产生至今短短一百多年, 和其他的语言相比实在太过年轻。尽管存在文化内涵缺失、使用人数较少等局限, 但世界语的分布范围广泛印证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而其简便的语音语法规范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能性。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 英语还有着强大的习惯势力。这与英国在历史上的海上霸主地位及其推行的殖民政策息息相关。英语毕竟是一种民族语言, 过于推崇英语的国际辅助语地位难免会受到文化霸权主义的控制。许多国家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实力优势。而世界语的传播则是通过语言本身规范统一, 简单易学的优点为各领域, 各地区的人民所接受的。

目前, 世界语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 在全球世界语爱好者和政府部门的推动下, 有着国际统一规范的世界语一定能会在更广更深的领域发挥着国际辅助语的作用, 在促进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同时也充分保护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认同, 实现人类真正的大同梦想。

参考文献

[1]威尔斯JC.世界语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2]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你知道世界语吗[M].北京:中华世界语出版社, 2001.

[3]侯志平.世界语运动在中国.[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2002.

[4]刘世华.在文化交流背景下世界语实施的可行性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S1) .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 第9篇

一、语言接触下的英源外来词

(一) 语言接触及影响

语言接触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 它是指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往来使不同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2]。

语言接触会产生语言影响, 但接触双方互相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其中必有一方对另一方施加的影响大, 形成施受关系。通常施加影响的一方称为施语, 接受影响的一方称为受语[3]。英汉语言接触中, 英语对汉语语言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那么英语就为施语, 汉语为受语。从语言的内部结构来看, 语言接触一般会对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产生影响, 而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 不易发生变化, 词汇是最活跃的要素, 最能动态地映射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因此语言接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

(二) 英汉语言接触中的英源外来词

汉语中的英源外来词实际上是一种词的借用现象, 从英语中借用过来并带有英语语言固有的特征, 因此也叫英源借词。只要在不同语言人群中有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 如果母语中没有合适的词, 人们就会使用非母语的其他词汇来指一个事物, 一个过程, 一种行为方式, 一个组织或使一种思维方式, 这就是外来词发展的动因[4]。然而英源外来词在汉语中的发展又不得不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 因而在某些方面经过改造又带有汉语语言体系的一些特征, 如英汉混合构词, 或根据汉语读音自创字母词等, 这样的外来词更容易融入汉语语言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人类知识更新的周期显得越来越短, 这就意味着人类接触、了解新知识的速度在增加, 借词现象的发生因此会越来越频繁[5]。

二、英源外来词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发展

(一) 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发展

英源外来词在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些英译借词和字母词的出现。一般来讲, 英语单词被借用到汉语中来, 成为英源外来词时, 都会受到双重的语音影响, 音译借词在构词时往往选择读音与原词相近的几个汉字组成一个词, 来表示英语的读音和意义[6], 如音译借词贴士 (tips) 、曲奇 (cookie) 、嘉年华 (carnival) 、销品茂 (shopping mall) ;半音译词芭蕾舞 (ballet) 、披萨饼 (pizza) 、卡通画 (cartoon) 等, 汉语将英语中的这些词汇整体音译过来, 纳入汉语词汇系统, 使汉语词汇带有英语词汇的语音特征;又如一些字母词IT、CBD、OL、Wi-Fi、PM2.5、e时代、AA制等, 汉语将这些字母词收录于词汇系统, 广泛运用于科技、商贸、经济等新兴领域或报刊、网络、广告等各种传媒行业, 达到语言表达上的便利, 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发展。依照英语中的字母词, 人们为了交际的经济性, 甚至在汉语词汇发音的基础上自创字母词, 如GB (国家标准) 、YZ (硬座) 、RMB (人民币) 、HSK (汉语水平考试) 等, 这些词汇明显带有英语字母的语音因素。

(二) 汉语构词过程中的发展

英源外来词在汉语构词过程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义译借词和词汇的词缀化。义译借词由英语单词的意义和汉语词汇的形体构造而成, 如白领 (white-collar) 、蜜月 (honey moon) 、代沟 (generationgap) 、双赢 (win-win) 等, 这些外来新词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大量涌现, 具有时代的标志性,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另外有一些英源外来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 便逐渐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 表现出其特有的能产性 (productivity) , 这就是词汇的词缀化现象。词缀化是指外来词中的一个单音成份逐步获得了意义, 成为一个词素参与构词, 并出现了类词缀的某些特点[8]。

后缀化现象如英源外来词“酒吧”, 译自“bar”, 指“旅店或餐馆中专供饭酒的小间或柜台。”最初“吧”只出现在“酒吧”一次中, 作为一个音素, 本身并不表示“场所”的意义。后来“吧”独立出来代表整个外来词的意义参与构词, 于是就出现网吧、话吧、书吧、茶吧、影吧、休闲吧等大量合成词, 凡是能提供某种服务, 具有较高品位或休闲意味的场所, 都可以冠以“吧”字称号[7]。同样的词汇后缀化还有英源借词“秀” (show) , 后被用于构成时装秀、舞蹈秀、生活秀等时尚词汇。前缀化词汇如英源外来词“晒”, 译自“share”, 原指“通过文字或图片的方式展示或分享自己的资源”, 而“晒”字经过汉语词义加工后, 脱离了英文原义, 作为前缀构成大量新词, 如晒工资、晒厨艺、晒幸福等。

(三) 汉语语用场合中的发展

英源外来词在汉语语用场合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英源外来词的语用场合也日趋广泛。如英源外来词“拜拜” (bye-bye) 经常被年轻人用于道别的场合, 体现出一种亲近、随和、轻松之感。又如中国现代家庭中, 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将自己的妈妈称呼为“妈咪” (Mummy) , “妈咪”一词显得更亲昵、甜美、可爱。再如英源外来词“嗨” (high) , 本义为“高的”, 现已引申为“高兴、兴奋、尽兴”之义, 因此常常构成一些合成词嗨歌、嗨网、狂嗨等, 被用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娱乐消遣场合, 如年轻人常在忙碌一周之后, 聚集几个朋友出去“嗨”一下, 这时“嗨”一词就包含了各种用来放松的活动, 如K歌、打球、聚餐或旅行, 可见短小精悍的外来词能形象的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含义, 使汉语词汇的语用范围大大增加。

三、影响英源外来词在汉语中发展的社会因素

尽管英源外来词在汉语语音、构词、语用方面都得到一定发展, 但不同社会背景下, 外来词的活跃程度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或趋势, 影响外来词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年龄, 社会阶层和地域。

首先, 在年龄方面, 英源外来词在年轻人的工作生活中使用较多, 年长者较少使用外来词。这是因为年轻人的社会活动相对较多, 接触领域广, 语言灵活度高, 与英语语言接触更频繁, 因此对一些新词新语更容易接纳和认同, 而年长者由于固有传统思想的存在, 对一些时尚、前卫的新词汇并不能从心理上接纳, 甚至还会排斥, 外来词在汉语中的发展由于受年龄这一社会因素的限制, 并不会遍及所有人的生活。

其次, 在社会阶层方面, 英源外来词主要被中上层社会人士使用, 这些人群包括白领职业人士、知识分子、高收入人员等, 这些人更愿意接触和吸收新鲜的外来词。而对于一些下层社会人员如受教育低的农民、失业者等, 由于社会活动范围和知识水平的局限, 他们更难接触到外来词, 也更难接纳这种新文化。由此可见英源外来词的发展由于受社会阶层这一社会因素的限制, 只能在一部分人群中蓬勃发展。

再次, 在地域方面, 英源外来词主要被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中西贸易往来密切的地区人们所使用, 因为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思想也较先进、前卫;中西贸易往来密切的地区受英语语言影响较大, 英汉语言接触较多, 因此这两种地区的人们更容易接纳英源外来词, 而那些经济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远闭塞的地区人们由于对西方语言文化接触较少, 对英源外来词不敏感, 很难吸收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四、结语

英源外来词对中国的文化冲击一方面给汉语语言系统带来了新鲜、时尚的文化气息, 但另一方面也对汉语语言系统原本的结构造成干扰, 形成一些不规范用语, 面对层出不穷的“强势语”外来词, 我们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 在保护好汉语语言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 吸收那些促进汉语语言发展的英源外来词, 摒弃那些低俗、不规范的垃圾词汇, 使英源外来词在汉语中健康和谐地发展。

摘要:英源外来词是英汉语言长期接触、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类具有较强社会功能的词汇。本文从英汉语言接触的角度出发, 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分析英源外来词在汉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以及语用场合三方面的发展现状, 并探讨影响英源外来词在汉语中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关键词:语言接触,英源外来词,汉语,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民族语文, 2007, (2) :3

[2]黄兵.新时期英汉语言接触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 2013 (7) :134

[3]贺群.社会语言学纲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84-103

[4]R.H.Robi ns.Gener al l i ngui st i 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5]裘荣庆, 白丽虹.试析借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社会功能[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3) :18-19

[6]杨吉春.英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 1 (2) :49-50

[7]仵兆琪.现代汉语外来词“词缀化”分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 1 (5) :49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 第10篇

关键词:当代版画;创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版画是一门重要的视觉艺术,就属性上讲版画具有可复制性。它从广义上讲,在印刷工艺形成工业化模式以前,印制的带有图形具有普遍意义上版画性质,就可称其为版画。版画的即是创作者在平、凹、凸、漏几种传统版画印刷工艺之上,进行创作加工后越印于承载材料之上的一种工艺。版画从形式上一般又可分为,木版、石版、铜版、丝网版、画等45几个版种。

生活中活的人都问版画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对其有很多接触,却往往不自知。 中国的版画最早所出现的形式是佛经、印刷所制的古代书籍中的插图。版画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往往我们所用的生活用品以及衣服上图案的印刷都与版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欧洲的一些艺术大师,他们常常用版画去制作一些油画的小稿或将油画复制成版画。例如:伦勃朗、丢勒、梵高、蒙克等。版画在是一种“贵族艺术”,它的制作过程相对性比较复杂。艺术品是给人提供审美感受和精神愉悦的产物,它会丰富人们精神层次的情感。不同的创作形式有不同表达方式。版画的自身有着悠久的历史,他的本身自带着一种高雅的特质,它有着重叠肌理叠加等技法和形式。版画还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其中,在制版过程中有些意外所形成的效果,往往使画面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版画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谈起中国的版画,它的源头就要追溯到木版画上。木版画的发展进程从插图衍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等民众文化蓬勃发展,促使木版画的插图更加的注重了可欣赏性和审美趣味性。木版画在中国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了相对的层次高度,它是中国传统版画与现代版画相互承接的一个重要的桥梁。而在早期的西方国家,铜版画因为被当做是对精品艺术的一种复制的手段,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版画的特性被人们被人所接受,它自身所带有的独特的艺术性,渐渐铜版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相较于木版画,铜版画能将画作表现得更加精美,而且它的版面更加利于保存,可以更加好的完成复制工作。木版和铜版这两种版画经过了无数艺术家的实践与研究,直至今日我们仍在研究,这些足以证明传统对现今的影响。

就如同油画需要讲究笔触和颜色;而国画讲究笔墨和意境,版画则离不开它本身的艺术语言和材料与媒介。由于当代艺术家们经过对材料的研究寻找出了多种的材料,现代版画的综合观念愈加强。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多是以木版画成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中国的版画从刚开始的复制性上一点点发展为开始具有创作性,再到如今的多元素综合性发展。丝网版画这种新兴的版画形式,它诞生的时间较短,但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提到丝网版画就不得不提波普艺术,它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它是在美国现代文明与科技的影响之下,产生的国际性的艺术潮流。波普艺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安迪.沃霍尔,他在20世纪被称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对艺术的思想观念引领了当时年轻的一代,使这些追随他观念的年轻一代人,追求新艺术和新生活,反抗了权威型艺术和当时社会上的一些规范。,安迪沃霍尔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手段带领着这一代年轻人进入到这个纷繁的艺术市场。在形形色色的艺术展上,总能见到安迪沃霍尔的影子。丝网印刷的四色头像一次次复制着对安迪沃霍尔的敬意。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代表了前卫艺术的一种,他的艺术引发了部分年青一代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追寻。

同时版画也有着当代性,它给现代人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它见证着可复制性艺术的特征,它是艺术家们精神想法与堆积技术的双重结合。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影响之下,版画有着只身的发展方向。虽然现代中国人对版画有着相对意义上的不认可,与误解,一定意义上会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但它只身所带有新颖独特的视角与构图等特殊的画面结构,它也会给人的视觉上带来新的冲击。当代版画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对艺术的重新解读。现代的版画大多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绘画的束缚,它的绘画语言层次更加丰富。艺术家将其他的绘画元素加入到作品中,将其从新打撒重组,描绘出全新的形式。版画的创作之中往往有很多种多样的因素存在,在创作的过程中将古代时期墙壁画上雕刻的花纹和一些饰品上的雕刻花纹和一些石头上的花纹等等,经过创作者本身的加工以及提炼,就可以成为创作者本身创作中的一些元素。现代的艺术大师徐冰他的作品《天书》、《地书》、《鬼打墙》等艺术作品,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想法以及版画的特性,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态度想法。《天书》这件作品表现了他对文字的理解及表达。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 第11篇

1 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口语化

在大众传媒中, 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工作其实是存在差异的。播音员主要是依靠文本进行信息的传播, 其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而主持人的工作更多体现在对节目的掌控和参与。虽然各有千秋, 但是随着社会文化交流的增多, 他们也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口语化。

在受众的传统观念中, 一直认为传统的播音语言风格是“严谨生动、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亲切朴实”。随着社会文化的迭代, 一些传统的播音主持表达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也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 所以播音语言开始由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形式向口语化形式转变。在当今语境下, 播音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说的部分, 由呆板的报道形式向口头语转变, 使新闻走到生活中, 反映了新闻平民化的趋势, 但这种改变并没有颠覆传统新闻语言美学, 其仍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客观反映, 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等传统播音所具有的特点。

就近几年的广播电视节目来看, 倾向口语化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受观众的青睐。在播音主持过程中采用“说”的形式主持节目已经是大势所趋, 尤其是采访综艺类节目, 例如《鲁豫有约》《爱要大声唱出来》《非常静距离》等等。其中《鲁豫有约》节目从开播以来已有18 年之久, 一个节目可以做到如此, 背后肯定有许多原因。该节目的类型是访谈类型节目, 其形式主要是嘉宾与主持人像平常一样聊天, 语言更倾向口语化, 但这种形式并不缺乏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正是其口语化与艺术性结合的特点, 才能拥有竞争优势, 得到观众的喜爱。随着影视的发展, 我相信此类口语化的节目必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下, 可以说是观众决定着广播节目的生亡, 所以大部分的广播节目主要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目的, 努力探寻受众喜爱的播音主持方式以及节目内容。口语化的播音主持在语言和审美方面具有一些特征, 是一种有特色的语言艺术形式, 其是根据受众接受的程度上进行创作。口语化的播音主持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甚至比对主持人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口语化的播音主持并不是彻底打破字正腔圆的规范, 而是要保证发音的准确、吐字的清晰, 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 实现语言的良好过渡, 真正地做到贴近受众。另外, 在使用口语化语言时要注意语言的“美学”, 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以平等、交流的态度与受众进行沟通, 让受众真实感受到播音主持语言口语化特征所带来的魅力。

2 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亲和力

广播电视节目主要通过影像来传播, 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 如果播音员、主持人不能营造出一种亲和的氛围, 该节目恐怕很难得到受众的喜爱。因此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上表现出亲和力, 也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当今语境下, 播音主持语言开始具有亲和力特征。亲和力是人际关系之间的“粘合剂”, 不仅仅体现在人际交往中, 也体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 其可以拉近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使受众感受到播音员、主持人所散发出来的亲切感, 更容易接受节目, 从而实现了节目收视率高的目的。

在当今语境下, 播音主持语言口语化特征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需求。播音主持语言是在张扬语言魅力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对大众文化语言的开发。但是, 播音主持语言的口语化在力求贴近观众生活语言, 使播音员、主持人在平等的环境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从而实现播音主持语言的传播效率。除此之外, 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 或者肢体语言又或者是真诚的态度营造亲和的氛围。虽然播音主持语言具有亲和力的特征, 但不代表丧失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艺术性、准确性。亲和的播音主持语言只是为了更好传递信息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形式。亲和的播音主持语言固然好, 但还是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尽量避免口语的随意性和拖沓性。

董卿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 在大家的传统观念中, 认为央视主持人都是严谨、严肃的形象。但是董卿在每年春节主持春节联欢晚会时, 其语言总是能打动观众, 这与其亲和的语言分不开。亲和的播音主持语言脱离了传统报幕式的晚会主持语言, 独特的表达方式得到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3 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个性化

在当今语境下, 播音主持不再是传统呆板的形式, 而是开始创新, 实现个性化。在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播音员、主持人中, 不难发现他们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例如, 何炅、汪涵、杨澜等等。在不同的广播电视节目中, 他们的语言特点不同, 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他们会根据节目的特点来灵活地运用语言, 营造一种节目所需要的氛围, 使受众身临其境。传统的播音主持要求主持人语言统一, 严肃端庄。但当今语境下, 随着广播电视不断地发展, 广播电视的节目形式也各种各样, 受众在不同的节目环境中对节目审美、需求不同。因此, 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显得至关重要。播音员、主持人只有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 为广播电视节目带来更高的收视率。

播音员、主持人要想实现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 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对语言的熟练运用。要将不同的语言熟练地运用在不同的环境中, 发挥语言的魅力, 展示自身独特的风格。例如, 在《我是歌手》总决赛直播现场中, 因孙楠临时选择退出比赛, 让无数工作人员手足无措, 而汪涵的随机应变不仅化解了孙楠突然退场的尴尬, 也为工作人员改变下面的工作安排争取了时间, 汪涵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当时对节目的掌控都得到同行和观众的赞赏, 汪涵的做法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体现出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魅力。

4 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时尚化

进入21 世纪后, “时尚”已经成为一门“艺术”, 年轻老少都在追求时尚, 时尚也成为每个人心中评价的准则, 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当今语境下, 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审美观”也随之改变, 受众开始追求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 来满足自己的时尚习惯。播音员、主持人为了满足受众的时尚化需求, 其语言也开始向时尚化转变, 这样可以为受众带来愉悦感。与此同时, 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 也赋予了播音员、主持人不同的气质和神韵, 从而体现其工作风格和生活品位。播音主持语言不管如何追求时尚、都要接受来自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在当今语境下, 正确的认识时尚, 追寻时尚是播音主持语言的努力方向之一。播音主持语言也只有与时俱进, 广播电视节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播音主持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时效性, 才能吸引受众, 时效性的信息又会涉及到新鲜的词语, 所以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播音主持内容所决定的。时尚化的播音主持语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播音员、主持人只有与时俱进才会做出好的广播电视节目, 得到受众的青睐。

随着网络的发展, 各种网络热词也随之出现, 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在录节目过程中, 为了吸引受众会使用一些网络热词。一些只在网络中播出的节目受到无数观众的追捧, 究其原因, 是其风格与语言时尚度极高。目前很火的一档节目《金星秀》, 因金星犀利时尚的语言一度上微博热搜, 该节目的收视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由此看出时尚化的播音主持语言更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5 当今语境下配音语言的多元化

本文所提到的配音并不是影视作品演员的配音, 而是在电视节目中为画面配录解说词。在我们观看一些没有主持人的电视节目时, 总是需要一些播音员配合画面效果进行配音。一些经典的节目如《动物世界》, 由赵忠祥老师为其解说, 其生动幽默的语言, 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至今还回荡在受众的记忆中。随着时代的进步, 配音语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一些拥有独特音质和语言表现力的播音员开始转行从事配音工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多元化也成了现在很多产品、服务的特征, 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 配音语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比如在一些幼儿类的节目中配音需要温柔、甜美, 而在受众是成年的节目, 配音语言就不仅需要能够准确的传达信息, 还需要有播音员自己的个性。只有把个性化与多元化结合起来, 节目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声音才能成为受众永远的回忆。

6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当今语境下, 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包括口语化、亲和力、个性化、时尚化、多元化。这些特征是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同时这些特征也在影响着受众的审美风格,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 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能力的提高, 从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最终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解俊格.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赤子 (上中旬) , 2014 (21) :38.

[2]陈李赢.试析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特征[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6 (18) :109.

[3]王宏凯.试析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影视传媒, 2015 (7) :199.

上一篇:《老王》课堂教学下一篇:牙周病伴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