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定义范文

2024-06-28

新闻定义范文(精选6篇)

新闻定义 第1篇

关键词:新闻细节,客观事实,定义

新闻细节到底是什么, 有无定义?不但业内人士难以给出明确回答, 而且新闻词典里也找不着, 这给自觉把握和运用它带来一定困惑。笔者查阅了一些工具书, 觉得《辞海》的“细节”词目相对较有借鉴意义, “……最小组成单位”可以是字和词, 或者其它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丛书中, 有一册《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 (以下简称《教程》) 特别强调细节, 作者在导言、主译者在译序中, 分别引用了“记者需要的是细节, 细节, 细节。”这一感悟采写之精髓。虽然作者没有给出细节的定义, 但《教程》中有关细节的界定和叙述不少, 笔者以此集纳出细节的含义、范围和表现方式等, 尝试归纳出细节的定义 (本文只探讨文字类新闻作品, 不包括广播、电视, 以及网络等媒体的音响、画面等细节) 。

细节之界定

《教程》在第3章“新闻报道的基本构成元素”里说, “与报道的主要事件相关的细节和事实被称为详尽细节, 它可以是叙述、引语或能够进一步解释事件的细节。”

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 而事实是由多个部分或曰侧面组成的, 也可以说细节就是新闻里的事实及其组成, 让读者看见不同部分或侧面组成的事实, 这样的事实才是具体的、详尽的、有说服力的。客观事实具有多样性、差异性, 记者写作时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是选择细节。写进作品的细节必须是那些与表达的主题有密切关系, 能把读者带到现场的重要、独特的内容。《教程》P239用一幅梯子的图形, 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搜集独特的细节, 从“狗”这一属概念逐级扩展为越来越具体、属越来越详细的种概念。

独特就是与众不同, 别人的作品里没有。“细节会使你的报道和写作与众不同。” (1) 也就是说, 作者选择的细节——叙述的事实具有区别于其他新闻的唯一性, 如《教程》P91的火车脱轨事故, 其细节与别的火车事故肯定不同, 别的事故不可能也是“在上班高峰、满载乘客、经过市场大街、脱轨、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当然, 这些细节应该是“好的细节”“能为你的文章服务的几个细节”“触及你内心的细节”。 (2) 这样的细节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也实实在在地注解了《教程》作者在导言开头的两句话:“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

细节之范围

叙述写作不是写小说, 即使那报道可能读起来像一篇小说, 你也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你应该这样问问题:你当时在想什么?你是什么感觉?你说了什么?你穿的什么衣服?你在做什么?你需要得到关于颜色、声音、视觉、嗅觉、大小、形状、时间、地点等所有细节。 (3) 记者在采访阶段, 需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新闻素材 (包括细节) , 把一切和报道有关的内容都记下来, 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最后用在作品中的细节可能只是采访内容的很小一部分, 但为之准备的细节可以是和新闻有关的一切。

灾难报道的基本内容

……

何人:

何事、为何:

何时、何地:

天气:

人员疏散情况:

医院:

灾难现场:搜集能听到、看到、体会到或者别的感官感受到的每一个细节。你要在你的报道中描绘出这些内容。

估计人员和财产损失:

…… (4)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直接列出, 而结果, 即“How (如何) ”则分别放在“医院、灾难现场、估计人员和财产损失”等部分里。上述引用, 包括了新闻的5个W和1个H, 也就是说所有新闻要素都可以是细节。

细节的表现方式

《教程》的作者在导言中说, “用具体细节取代形容词。不要说这是一条大狗;而要说一只250磅的圣贝纳德, 名字叫丘吉尔。”作者以此说明, 新闻作品里的细节是实在具体的, 是能直接看见的 (这个“看见”是广义的, 包括通过听、闻、触摸等能直接感受到的客观存在, 以及可以准确理解的事物概念) , 不需要读者用心体会琢磨才能发现它, 而任何能直接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表现方式, 细节也不例外。

使用具体细节而不是形容词:应该写成“那个有100年历史的风车”。不要写“那个古老的风车”。 (5) “有100年历史”是由“有100年”“历史”两个词组成的词语。

随着“砰”的一声, 垒球令人失望地落在了体育馆的地板上。

“再来一遍, 丹, 你一定会做得更漂亮!” (6)

前一段的“砰”是细节, 这个字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模拟自然界声响的拟声词;后一段落是一个句子, 引用了教练的话。引语一般以句子的形式出现, 成段落的很多, 如本例。

还有不是引语, 全由细节组成的段落, 如《教程》P233。三段报道共计416字, 全是细节。

细节还包括图表。你需要搜集细节, ……可以考虑是否用图表来表示所报道的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 用分钟或小时为单位做一个时间表。 (7)

《教程》里也选用了不少图表, 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图表表现细节的优势。《教程》P28在《图表的重要性》里说, “报道配照片或图表非常重要。……比如当一起飞机失事事故发生时……普通记者注意搜集事实、人们的话语或其他材料, 而图片记者则要关注其他细节, 如飞机滑行了多少英尺。以便画出示意图。”

非细节的界定

《教程》在第6章的“观察——事实与观点”里说, “为了报道而观察某一行动或细节与表达个人观点不尽相同。你需要动用感官来获取信息, 而不能对你所看到的事物发表评论。在新闻报道中, 所有的观点、判断和质疑都必须有出处, 记者在报道中应尽量排除个人观点, 只有在专栏、标有“分析”的报道或者带有编者按语的第一人称报道中, 记者才能发表评论或进行解释。

《教程》P92举例展示了“正确的写法”和“不正确的写法”。

描写具体细节时, 要使用生动的名词和动词, 但要避免使用修饰语。当你使用形容词的时候, 你就是在冒险把自己的观点塞到报道中去…… (8)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 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读者会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并形成观点, 一般不需要作者用评论来引导或下结论, 而使用形容词, 只是作者对某人或某事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的看法, 对读者没有具体明确的意义, 比如说某人很胖、这杯子很结实、演唱会气氛热烈。如果用细节表述具体事实, 应写为:某人体重260斤, 这杯子从一米高掉水泥地上不会碎, 演唱会的掌声延续了五分钟。

此外, 概括性的叙述也不是细节。

概而言之, 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概述、评价及抒发的主观情感都不是细节。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新闻细节定义为:读者在新闻作品里能直接“看见”的客观事实, 是新闻报道反映事实的组成部分, 具有区别于其它新闻内容的唯一性;它可以是字、词语、句子和段落 (包括图表) , 是客观存在或曾经发生过的。

注释

11[美]卡罗尔·里奇·钟拳等译.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 (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下同〉P92

22 P239

33 P245

44 P479、480

55 P149

66 P90

77 P477

新闻定义讨论情况简述 第2篇

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路程。在新闻学研究方面, 德、美、日曾经是走在前列的国家, 但对于新闻定义, 他们并没有拿出一个统一的说法来。

较早的众所周知的定义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本市新闻编辑约翰·B·博加特的说法:“狗咬人不是新闻, 人咬狗才是新闻。”因为他说得比较通俗、风趣、诙谐、实用, 人们后来常常引用它。

美国新闻界实用派所得出的类似的定义还有《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新闻是三个‘W’:women (女人) 、wampum (钱财) 、wrongdoing (坏事) 。”

其实, 上述这些说法并不是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定义, 它们所涉及的仅仅是新闻事实的选择, 也就是说, 什么样的事实应该成为记者报道的对象, 其根本评价标准是市场原则。同时, 不可否认, 它们也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了新闻定义中某些符合规律性的因素。

尽管美国新闻学界对这些定义乐在其中, 但并非都是这样以简单的实用原则为基础的。他们根据各自对新闻的理解, 还是提出了很多严谨的定义:

美国《太阳报》主编德纳的说法是:

“只有那些正在发生的、有人情味、足以吸引公众、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人的事实, 才能构成新闻。”

美国威斯康星新闻学院白来耶教授的说法是:

“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趣的事实, 能引起最大多数读者的最大兴趣的新闻就是好的新闻。”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张近代印刷报纸、第一张现代日报和最早发起新闻学研究的国家, 但对于新闻定义的说法也尚未取得完全一致。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是德国柏林大学道比法特教授的观点:

“新闻是把最新的现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间距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

法国巴黎新闻学院教授贝尔纳·瓦耶纳的说法是:

“新闻是刚发生和刚发现的事物。”

《牛津简明词典》把新闻解释成:

“新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有趣的消息、信息和最近发生的事情。”

西方对新闻定义的理解各种各样, 我国也是如此。

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与教育始于本世纪20年代。

1918年10月14日,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起成立新闻研究会, 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第一批会员共55人, 包括毛泽东、谭平山等。同年, 北大政治系开设新闻学课程, 由徐宝璜教授任导师。

1919年12月, 徐宝璜著作《新闻学大意》 (后改名《新闻学》) 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在徐宝璜这本著作中, 他给出了我国近代新闻学研究中最早的新闻定义:“新闻者, 乃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1922年2月12日, 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给出一个新闻定义:

“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1924年, 邵飘萍的《新闻学总论》出版, 在书中, 他给出一个新闻定义:“新闻者, 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于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

1943年9月1日, 陆定一撰文《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全面阐述了党对新闻学一些基本问题的观点, 他提出的新闻定义成为50多年来我国新闻理论界最广泛认可的定义:“新闻的定义, 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之后, 胡乔木于1946年9月1日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提出新闻定义是:“新闻是一种新的事实。”

范长江在1961年的《记者工作随想》中提出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文革”间新闻机构为少数野心家控制, 新闻理论研究也近于荒芜。1978年以后,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头脑,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人们, 尤其是理论工作者的思考原则。

王中于1981年5月在《新闻大学》第1期上撰文《论新闻》, 针对陆定一的定义提出修改后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 (播) 。”

甘惜分在1979年出版《新闻理论基础》一书, 书中提出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80年代以来, 随着信息论的兴起, 一些学者又引起信息概念来定义新闻。

宁树藩于1984年12月在《新闻大学》第8期上撰文《论新闻的特性》, 提出新闻的定义为:“新闻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

赵新树认为:“新闻, 即受众通过新闻传播机器而了解的关于事实的信息。”

成美、童兵在1993年出版的《新闻理论教程》中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

胡正荣在1995年出版的《新闻理论教程》中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信息。”

总观中外的新闻定义, 大略可归为四大类型, 即:

(一) 活动说, 即将新闻视为一种报道或传播 (传布) 的活动。

(二) 事实说, 即将新闻看作是一种事实。

(三) 信息说, 即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

(四) 手段说, 即将新闻归结为一种手段。

新闻评论定义的语义学探讨 第3篇

新闻评论定义外延之辨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闻评论的定义出现了这样几种不同的表述, 笔者现搜罗展示于其下:

(1) “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 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 (1) ———林大椿

(2) “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 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 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 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 (2)

———范荣康

(3) “新闻评论, 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 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 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3)

———丁法章

(4)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 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或文字, 或声音, 或音像结合, 或图文并茂, 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赵振宇

(5)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 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 (5)

———马少华

(6) “新闻评论, 顾名思义是相关新闻的评述、议论。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 它是针对新闻报道中重要事实或社会现象及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等, 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的言论, 是新闻传播媒体发布的各种言论的统称。” (6)

———薛中军

要想下定义, 首先要找准它的属概念。从逻辑上讲, 下定义就是要明确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 (外延) , 同时揭示被定义概念与其同一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即种差 (内涵) 。因此学者们对新闻评论所下的定义, 无非也就是从新闻评论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来加以概括把握, 引申得之的。根据观察, 学者们对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概括不外乎这样几种表述: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新闻文体、新闻体裁。我们把它们分为两组:1.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2.新闻文体、新闻体裁。然后逐组来进行分析。首先, 第一组外延, 根据考察我们可以发现, “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这些表述除了语词形式和语义范畴的一些差别外, 实际语义是基本相同的, 但是“论说形式”和“言论”的语义范畴明显大于“评论文章”和“论说文”。换言之, “评论文章”、“论说文”一定属于“论说形式”和“言论”, 但“论说形式”、“言论”不一定都属于“评论文章”和“论说文”。胡乔木同志曾经指出:“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结构, 也就是形式。” (7) 既然是评论“文章”、论说“文”, 自然具有内在的文体结构。而“论说形式”和“言论”语义则比较宽泛, 它们可以仅仅只是一些零星的观点碎片, 不必言之成文。因此, 从概念限定的精确性方面来考量, “评论文章”、“论说文”更适合于作为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

其次, 再来分析第二组外延。“新闻文体”和“新闻体裁”仅仅只是所适用的语境不同, 语义也是基本相通的。在中外新闻史上, 学者专家们曾相继提出过各自对报纸的定义, 其中大多关涉新闻评论。比如, 1818年英国的《报纸法》就指出:“报纸系指揭载公报新闻事件、注释及观察之纸片, 因贩卖而印刷……”就把极富评论成分的“注释”与对事件的“观察”记载并列提出, 初步表示了报纸两大基本文体样式的端倪。中国著名报业史专家戈公振为报纸所下的定义也很具代表性:“报纸者, 报告新闻, 揭载评论, 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 (8) 中国著名新闻学家甘惜分也表示:“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9) 由此可见, 新闻评论早就是学者们公认的一种新闻体裁。而“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 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 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 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分析评论等”。 (10) 通过以上对历史和概念的梳理可以得知, 把新闻评论归属于一种特定的新闻体裁或新闻文体, 不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而且也符合当代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 因而以新闻体裁或新闻文体来定义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同样也是可行的。

再次, 为了确保对新闻评论概念外延的精确限定,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评论文章”和“新闻体裁”之间的语义关系, 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叉包含关系, 相交领地就是:一切刊载在新闻媒体上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评论文章。因此, 从新闻评论定义外延的层面上来考量, 我们可以把那些不具备新闻文体特征的语录形式或碎片形式的言论意见拒之于新闻评论概念的门外。

新闻评论定义内涵之辨析

在这个限定的外延区域内, 我们还能否对新闻评论概念的内涵做出更加精准的概括呢?为了便于具体分析, 我们把学者们对新闻评论定义的内涵限定浓缩为这样几组关键词:

第一组评论主体:媒体编辑部、作者个人

第二组评论客体:新闻事件、紧迫问题、社会现象、思想倾向

第三组表达形式:阐述观点立场、发议论讲道理、判断思考

第四组性质特征:政治倾向性、针对性、引导性

第五组传播载体:现代新闻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第六组服务对象:广大读者、广大受众

对于第一组、第五组、第六组关键词, 学者们的观点比较统一, 从学者们各自所下的定义中, 可以看出他们所达成的共识。但是在第四组关键词“政治倾向性”的揭示上, 就可以听到来自学界的不同声音,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政治倾向性应该属于政论文的特点, 现代的新闻评论不必都具有政治倾向性。而且, 随着当今新闻评论日新月异的发展, 许多专业评论基于从可读性方面考虑而自觉摒弃了政治性话语, 如果我们再三强调以政治倾向性来统率新闻评论的话, 就会画地为牢, 扭曲新闻评论概念的本身, 因此政治倾向性不应该成为拘囿现代新闻评论发展的枷锁。

分歧最大的当数第二组:评论客体。范荣康、丁法章、赵振宇先生认为, 新闻评论的对象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而马少华先生则认为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件。讨论至此, 相关问题也就浮出水面。既然“一切刊载在新闻媒体上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评论文章”是成为“新闻评论”的一个要件, 可以推导出, 任何的“新闻评论”都必须刊载在媒体上, 而且还须具有新闻价值。由此派生出来的问题是:在长期的新闻评论业务实践中, 那些刊载在媒体上的关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的评论文章, 究竟具不具有新闻价值?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重新回顾一下学术界对“新闻”定义的探讨。“新闻”定义在20世纪末经过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广泛探讨后, 目前被学界一致认可的有三种说法, 即“事实说”、“报道说”、“信息说”, 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语用学范畴。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者董天策经过分析后提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只有信息才是新闻的属概念, 也只有信息概念才能整合‘事实说’和‘报道说’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概念。”“完整的新闻定义应当是‘新闻是报道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11) 如果以此认识基础来思考分析问题, 那么“当前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都应该属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范畴, 或者说它们都是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认识基础上推导或提炼出来的, 因此也就天然地具备了新闻价值的某种要素, 如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等, 具备了新闻品格。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新闻评论客体当应包含“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等这些包含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元素。

当然, 学者们的观点产生分歧的还有第四组关键词, 那就是“判断”是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我们知道, 作为评论必须阐述观点、发议论讲道理、表达意见。但是, 仅仅这几种表达形式还不能够揭示出新闻评论的本质规律。因为它们只是反映了论说文的一般规律, 并没有揭示出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和特殊要求。任何一种显在的表达形式都对应着一种内在的思考路径, 因而表达形式也是一个思考方式的问题。逻辑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最有效的向度就是认识, 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应该也是一个合乎理性、合乎逻辑的认识过程,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从认识论的层面上来把握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 “判断”这种表达形式, 是否揭示了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呢?关于这一点, 港台和大陆的不少学者都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 比如郭步陶先生在讲到新闻评论的性质时说:“判断, ‘这是评论最重要的部分’。” (12) 台湾《联合报》的主笔王民先生写的《新闻评论写作》第七章的标准就是:“最重要的一课———判断。”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 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 不外是真或伪的问题, 是或非的问题, 善或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 实际上就是一个判断问题。” (13) 另一位台湾新闻学者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中把新闻评论的性能分为五种, 其中第三种即为判断性, 他说:“新闻评论对一切问题作评断, 是一种最要紧的工作。” (14)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评论学者马少华也认为:“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 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15) 既然新闻评论不同于任何宽泛意义上的公民言说, 那么它就必须符合一种“内在的文体自觉”, 而“判断”正好是新闻评论文体表达形式上的一个特殊标志。

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认识需求, 任何新闻评论都必须表达判断。对于那些评价具体新闻事件的评论, 不但需要作者做出有力的价值判断, 还需要作者做出及时的事实判断;而对于那些评价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等宽泛意义上的评论, 如果不能做出事实判断, 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因而“判断”应该是新闻评论的立身之本。认准了这个基点, 我们就可以把新闻评论和其他的边缘文体 (如杂文) 区分开来。新闻评论的结构遵循着严格的逻辑程序, 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 有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而杂文的结构沿袭着形象思维的脉络, 它不需要做出判断, 也不需要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因此, 在新闻评论定义内涵的层面上来考量, 有无判断、有无内在论证结构则可以成为新闻评论和杂文等边缘文体的分水岭。

通过上述甄别分析, 我们可以把在媒体上发表的这两种类型的评论文章纳入到新闻评论概念的范畴:1.针对具体新闻事件表达判断的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评论文章 (如新闻时评、新闻述评) 。2.针对当前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思想倾向表达判断的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评论文章 (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 。

结语

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 结合本文的语义学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把新闻评论的定义概括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表达判断、阐述自己观点、立场, 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一种新闻体裁。

参考文献

[11]董天策:《新闻传播学论稿》,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第31页。

娱乐类新闻的定义、作用和采访 第4篇

新闻娱乐化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形式上强调吸引力的新闻。这是对一种趋势的定义。而娱乐类新闻是新闻内容结构的一类,有人叫做专一性新闻节目中的一种。这种按社会分工为内容编排的专一性新闻包括工业新闻、农业新闻、科技新闻、政法新闻、文教新闻等等。娱乐类新闻就是文教新闻类别中文化新闻中的一类。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变化很大,上面所说新闻分类也已不尽科学,但是娱乐类新闻还是归属于文化类新闻。娱乐是能给人们带来乐趣的项目、表演或活动。凡是报道这些方面内容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就是娱乐性新闻,这里还要区分的是,娱乐新闻不光是娱乐圈内的即演员或艺人的新闻,因为广大群众还有大量的群体或个体娱乐活动。娱乐类新闻还不应该是“软新闻”的同义语。软新闻是指形式上通俗,趣味性较重的新闻。虽然娱乐性新闻有软新闻的一些属性,但它不等同于软新闻。娱乐性新闻也是人民群众文化活动(既是演艺人员活动,也是服务于大众)和国家文化建设的反映。因此,娱乐性新闻在给受众带来愉悦的同时,也带来知识、文化信息,也有政治导向、生活导向、文化导向的作用,所以文娱类新闻也是硬新闻。另外,体育活动及表演也有娱乐的元素,但随着体育活动的日益蓬勃,现在已把它单独列为社会的一项分工,因而在新闻界也就单独有体育新闻的分类了。

2 娱乐活动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有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异彩纷呈,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娱乐的愉悦、教育、审美、健身功能越来越强。因此,娱乐新闻也越来越被新闻媒体重视。而媒体的报道对放大娱乐功能,引导娱乐消费,传递娱乐信息,提倡文明健康生活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说,从有新闻媒体的那一天起,娱乐新闻就是媒体关注和传播的重点和热点。历史上的一些娱乐新闻甚至影响几代人。比如:京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是媒体发起评选和热情宣传的,这些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经过媒体的宣传介绍,在观众中引起极大反响,从而又推动他们艺术上更加臻美,形成独立流派,影响京剧繁荣发展至今。

3 娱乐新闻采访需注意的问题

其一,突出主旋律,释放正能量,杜绝低俗之风。一提起娱乐新闻,有人就认为是“软新闻”、“花边新闻”,难免要搞笑、猎奇,甚至要低俗。不可能宣传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首先,娱乐活动中本身就蕴含大量主旋律。比如重大历史、革命、改革和典型人物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宣传,各种重要主题晚会的宣传,艺术性审美性较高演出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寓教于乐、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的报道都是主旋律的宣传,即使是通俗文艺的宣传也要挖掘其和主旋律接近的一面。笔者和另一主持人在主持《记者姊妹花》栏目时,在介绍通俗歌曲和演员时,即重点介绍通俗歌曲在音乐旋律、演员唱法通俗性流行性的同时,重点介绍这类歌曲和演员的自我审美性,包括那种对人类自我爱的意识、存在意识、价值意识以及对人生、理想、爱情、成长、环境意识的自我关注和审美。赵本山老师及其弟子近几年在小品舞台的表演有些人指责俗。在宣传时,既介绍作为二人转演员表演的特殊风格,更注重小品内容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小品反映出的时代背景所表现的主旋律。比如小品《不差钱》《生日快乐》《同桌的你》《中奖了》等,都反映出经过改革开放站起来的农民的精神状态,这个富裕起来就是小品的主旋律。其次,即使是报道明星逸事,演艺圈业余生活这类新闻,也要多报道明星艺德、修养、品位这些正能量的新闻。

其二,突出准确性,少搞娱乐化,杜绝虚假之风。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娱乐性新闻有“软新闻”的一些特征,但同样是新闻,也要事实真实、观点准确。娱乐性新闻记者是生活在娱乐圈中,但本职工作却不能娱乐。

其三,娱乐类新闻采访和报道要有“娱乐”的特点,杜绝刻板之风。新闻发展到今天,硬新闻都能“娱乐化”了,让受众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接受新闻,放松身心,何况本身报道“娱乐”内容的娱乐新闻呢?娱乐类新闻“娱乐”起来,可以更娱乐。异彩纷呈的娱乐活动再加上欢快活泼的报道,能使两者相得益彰。因此,娱乐类新闻图像要有欢歌热舞,广播稿要有欢声笑语,文字稿要欢快热烈。广播电视播报娱乐新闻更适用“说新闻”的方式,要多用调倪、恢谐的语言,可以搞一些善意的“人身攻击”,甚至一些很严肃的娱乐界新闻都可以写得有“娱乐”元素。

其四,娱乐新闻记者本身要有“娱乐”元素,要力争成为娱乐高手,要杜绝肤浅之风。正如新闻界提倡采访每行每业的记者都要力争成为那个行业的“专家”一样,采访娱乐界的记者也要力争成为“娱乐”高手。不敢设想如果一个记者对文艺一点兴趣都没有,一点文艺细胞都没有,也从不关心文艺界,会写出好的娱乐新闻。娱乐记者不但要爱好文艺,更要懂文艺,甚至在某一方面很专业。这样的好处一是不说外行话,很快就能进入采编状态;二是易于在文艺圈交朋友,容易了解情况,避免道听途说,更不能“网炒”。娱乐活动很丰富,需要的知识更多更高更专业,鉴赏和评论都需要有很深的学问和审美能力。因此,采访娱乐新闻记者的要求很高,需要记者多学、勤学、深学,还要不断“充电”,因为娱乐界变化很快,新的东西不断出现,千万不要以为“娱乐”是浅薄而使自己“浅薄”。

参与式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定义 第5篇

一、参与式新闻出现

(一) 时代背景

新媒体创造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它促进了参与式新闻的涌现。记得一个媒体网的创始人貌似说过类似这样的话, “以前的历史一般是要靠新闻记者自己编写, 但是现在的历史是人民大众来书写的,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转变。慢慢的由于时间的消逝, 现在的新媒体的总有一天会彻底打破以前的传统媒体所扮演的角色。”

(二) 社会环境

纽约大学的一名教授曾在自己的博客里下发表过一篇文章, 文章里面大概写着类似的话, “以前那些作为被动受众的人们, 是那些正处于媒介的接收口的人们, 这里所说的媒介指的是单一方向的, 它的门槛是很高的, 绝大部分的人们在相互隔绝、没有联系的情况下被动的倾听。”但是现在, 这些受众开始抗议了, 加上这个门槛儿在慢慢降低, 他们想要打破之前的新闻制造者和新闻购买者的那种力量比较。现在的新媒体认可各类各样的守门人, 而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一种看法, 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的判断之中。就好像BBC的部门管理说的那样, “观众开始进场了”。连默多克也赞同地说到:“观众现在想要的不是受媒体牵制, 而是要掌控媒体的权利。”但是对于那些使用新媒体的人来说, 一旦他们得到了这份掌控权, 那就不会再轻易交出来了。

(三) 参与式新闻

在新媒体到来的时代中, 很多人都在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专业人士进行挑战, 例如音乐、软件、电影等等方面。

对新闻而言, 若是制造媒体的成本变得非常的低, 就会对传统媒体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大家知道, 大众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牵制着社会关系的改变, 因此我们要将媒体作为中介进行有效传播, 而媒体人士发挥着他们专业性的作用, 进而为大众所服务。

二、参与式新闻的表现

现在而言, 当媒体的消费者被鼓励成为媒体的制作者的时候, 新闻便成为了活动, 并不像以前那样成为一项专业。我们大家都知道, 香港现在正流行着一种全民做新闻的现状, 也就是说大家都在关注并且细心挖掘着那些明星名人等等的娱乐新闻, 还有政府要员的举动。我们现在可以说, 新媒体引发了全民做新闻的活动, 带来了这一新的时代的新现象, 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意思, 我们所说的是让大家都积极地, 并且有能力地参与到我们的新闻事业当中, 而这种参与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参与方式。大家通过积极地对那些相对来说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加以关注和评论,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稳固的舆论力量。舆论一般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所构成的:首先, 一定要有一个存在争论的, 而且是现实的一种问题和实践, 这个问题还要和人们的利益、跟社会关系、跟道德观念等方面有所关联, 且这个相关程度能够容易引起大家去共同关注。其次, 除上述以外, 还有足够多的人们对这件事或者是问题能够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是观点, 再经过每个人的意见慢慢地磨合成两大种或者几种统一看法, 并且让大家都能够普遍认同。当然, 这还需要大家进行广泛的参与, 如果参与的人员不够多, 就无法形成舆论。最后, 这种大家都普遍认同的意见, 对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以及与之相关人员的某种行为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就是规范某种行为, 杜绝与之相关的人员或者某个团队的这种现象不再发生。我们应该知道, 舆论的力量一直都是强大且惊人的, 无论是对于社会经济还是政治都会产生让人难以想象的影响。

(二) 草根报道

有很多网民都是从目击者的角度出发, 并且掌握着第一手资料, 参与到整个事件当中来, 也就是说, 那些离事件发生的现场或者与事件当中的人有着相关联系的普通人作为播报者进行报道。比如, 关于印度海啸那篇报道, 我们就发现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台的报道中, 大部分都采用博客和论坛或者是其他网站中的普通写手的报道。再比如说, 在2000年, 韩国创建了一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活动, 它是世界上首个接受并且采纳读者的一种网络报, 它拥有全国上万名公民记者, 他们中有公民也有专业记者, 都在共同服务于这家网络报, 他们的很多报道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而且有的还充满个人偏见, 但是所写的细节却是十分详细而且知识也十分完备。

(三) 另类编辑

网站上一种特别的互动性也带来了比较新颖的编辑手法, 比如过滤和分类等。从链接方面来说, 网站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提倡链接而不是进行拷贝, 也就是说它直接地就将原网站的地址给指出来了, 而这种方法可以为你保证文章的完整以及告诉你这是作者所认可的运用方法;而且与此同时, 如果作者在最新阶段改变了他的思路, 重新进行更改, 你正好能够发现他的最新的文章。一直以来, 博客都是根据链接而让大家所熟知的, 可以说, 博客的迅速发展跟它自身的链接性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个各个数据分布的都不清晰的互联网站, 如果你能明确指出文章所在地, 将链接贴出来, 这就相当于为迷路茫然的人指出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三、参与式新闻的发展前景

目前来说, 参与式新闻存在较大的问题就是, 新媒体能够保持一种公信力吗?因为网络媒体现在正在发生着这样一种现象:出现了一些拉帮结派的现象, 而且在构成新媒体的参与者中, 大家在各抒己见的同时, 对外部的话语进行屏蔽。对于这种现象我想说, 第一, 新媒体仍然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还有很多制度有待完善, 我们应该给它一个大的发展空间;第二, 新媒体本身已经展现出了自己更新的功能, 我们拿博客打比方来说, 因为它有速度快的特点, 因此一旦在某一方面发生失误或者错误, 博客本身可以快速地对其更正。由此来看, 新媒体的发展现在还只是一个开始, 它会不断地进行完善, 换句话说, 其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可观的。

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参与式媒体的迸发并不能完全冲破现在媒体的格局, 因为现在的媒体依然存有矛盾, 大的媒介依然存在, 但是小的媒介或者是个人在以后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从网络的角度进行分析, 不难发现, 以后或许会存在于两个互联网, 一个是以大媒介为主体的, 在全球内提供大家所需要的新闻, 或许在以后会发展得更加宽广;另一个就是比较开放的, 是由那些草根、公民用他们自己的博客或者微博建立起来的监督阵营, 而在将来有可能二者共同运行。

参考文献

[1]王一丽.探析我国的公民新闻[D].河南大学, 2013.

[2]杨鹏.新媒介生态下中国公民新闻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 2013.

[3]巨芳芳.新媒体时代下的公民新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新闻定义 第6篇

(一) 深度报道的定义

在《新闻学大辞典》中, 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 从历史渊源、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美国《哈钦斯报告》里深度报道的定义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深度报道不管如何定义, 都离不开社会性和深刻性两大关键点。

深度报道关注的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以调查性报道为例, 它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 以揭示真相为宗旨, 针对的往往是被掩盖或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深度报道关注深刻的社会问题, 同时记录社会的变迁;而这些都是社会性的体现。

深度报道具有深刻性, 从关注历史渊源, 到分析矛盾演变, 然后进行发展趋势的预测。由表及里, 从事件拓展到认知, 从事件本身的元素眼神到一切与之相关的元素。深度报道不仅仅停留在告知事实真相的层面, 而是通过发掘表象背后的实质, 从而进行解释和分析。

(二) 意义和作用

正是深度报道的深刻性和社会性, 使得它比其他新闻形式更能影响受众的认知, 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 实现舆论监督。例如, 电视业《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对于民工工资被拖欠、医药等众多问题制作的深度报道节目, 都是关注普通群众, 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 引导舆论, 产生社会影响, 从而使部分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

深度报道体现受众与新闻事实之间存在的利害关系, 因而和受众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 却触及一些相应的权力控制, 从而使报道夭折或被封存。在权力实践控制因素的情况下, 深度报道如何进行则是需要思考的。

二、深度报道的控制力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 关注其社会性则要关注其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实践。而只有对深度报道的控制力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进行深度报道, 新闻生产学则是研究深度报道生产的一种视角;它以新闻生产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解新闻体制及其结构的构成因素, 旨在“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过程, 来考察其中种种权力关系的非正式和动态的特征”, 有利于我们理解从业者的生产实践是如何受行业、职业要求的影响, 以及各种规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外部因素, 在此我们主要研究内部因素。组织内部, 包括个体层面和媒介组织层面两个方面:

(一) 个体层面

深度报道充分体现的是记者的综合素质。从业者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理想以及职业素养等, 是个体层面上的控制因素。深度报道与其他形式的新闻相比, 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 从业者的判断力、行动力和思想的层次都对深度报道的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面临来自组织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控制因素情况下, 从业者敢做会做的素质和能力就显得分外有力。从业者往往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和高屋建瓴的视野, 在事实的基础上才能为受众梳理出关于事实的认识, 认识才是深度报道的指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从业者要负责梳理、解释事实, 帮受众合理解释那些超出他们经验范畴的新闻事件。

在具体的操作中, 对不同媒介的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有不同的要求。纸质媒介的深度报道要求纸质媒介从业者有较强的深度报道写作能力, 讲求如何使得深度报道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知识性。而电视媒介来说, 由于电视节目的缤纷多样, 娱乐类节目夺人眼球, 这其中画面选择、镜头特写、同期声等各环节都有十分的讲究。

(二) 媒介组织层面

编辑部内部的生产机制、媒介的市场定位和利益诉求, 属于组织层面。媒介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媒介的深度报道选题;而媒介的利益诉求又决定了媒介对于不同选题的深度报道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轻重的操作;编辑部对于深度报道的具体生产过程和制作水平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鉴于深度报道的社会性, 媒介的市场定位和利益诉求只有以社会利益为主导, 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为次要, 才能真正做好深度报道。关注群众的生活, 了解受众的问题, 揭露侵害百姓利益的事件, 才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人的尊重。

编营部门分离, 编辑部的独立操作更能保证深度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独立性。编辑部对经营部门、商业机构的宣传,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作, 但不可为了宣传而宣传, 尤其是在深度报道中过分加入商业性宣传因素, 采编权的独立应尽可能争取和维护。

三、总结

真实、客观, 是新闻的基本原则。深度报道, 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 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 更需要有认识、有深度、有意义。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现象和事件本身, 还包括了背后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好深度报道, 理解其意义是基础, 了解控制因素是重点, 把握个人和组织的能力是关键。而在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 多元化和娱乐化倾向在媒介中愈发明显, 而在新闻节目中娱乐化的元素也逐渐增多, 这无疑对深度报道类的传统严肃新闻节目带来挑战, 同样成为深度报道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段勃.从调查性报道的相关调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J].新闻界, 2009 (4) :76

[2]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我国新闻改革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

[3]陆晔.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实践形态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研究[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金铨, 黄煜.中国传媒研究、学术风格及其他[J].媒介研究, 2004 (3) :31-4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闻定义】相关文章:

概念定义07-22

曲线定义07-29

教育定义07-30

定义07-13

销售定义08-11

用户自定义05-12

自定义材料05-29

设备自定义06-10

集合型定义06-20

自定义角色06-25

上一篇:保乳治疗论文下一篇:工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