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战略分析

2024-05-08

企业环境战略分析(精选12篇)

企业环境战略分析 第1篇

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国际学术界在理论与实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传统假设和波特假设。传统假设认为, 环境规制会迫使企业增加投入, 用于污染的治理与预防, 包括购买污染治理设备、缴纳环境税费、支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 治污成本的增加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反而会挤占更具生产效率的投资资本 (Walley and Whitehead, 1996) 。因此, 环境规制会降低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妨碍正常的技术创新, 最终导致企业的生产率降低, 竞争力下降。波特假设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创新与生产效率收益, 相对于不受规制的企业, 这可能导致绝对优势 (Porter, 1991) 。这种优势来自于产品或工艺创新所带来的“创新补偿”, 或者是企业率先采取环境友好措施所带来的“先动优势”。 并且“创新补偿”是普遍存在的, 因为减污经常与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同时发生。

传统假说和波特假说是在企业同质性假设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我们知道, 企业也具有异质性, 不可能遵循同一行为规则;决策本身有惯性等路径依赖, 在内外部条件限定的情况下, 企业的决策不可能都对环境规制采取一致的反映 ( 李旭颖.2008) 。不是所有的环境规制都能使企业产生创新, 也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由于技术创新是企业战略决策的产物, 那么环境规制能否引起企业的创新的关键就在于环境规制对企业环境战略产生何种影响。因此, 本文就以企业的环境战略作为传导机制, 研究企业在环境规制下, 选择不同的环境战略会对竞争力产生的影响。

企业环境战略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大类, 消极的环境战略又分为规制应对型和消极策略型, 积极的环境战略分为分险规避型和机会追求型。假设企业环境战略的选择与企业所采用的治污方法有以下对应关系:规制应对型——采取末端治理技术或缴纳排污费;风险规避型——更新改造设备或建立专门的污染治理设施;机会追求型——环境技术创新。再假设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主要取决于成本。那么, 不同企业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影响。

2 消极的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1 规制应对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采取规制应对型环境战略的企业多为中小型排污企业, 由于这类企业要通过主营业务的收益来弥补内部化的环境成本, 因此企业往往缺乏环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并且, 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也会放松对污染企业的规制, 这必然会导致环境规制政策的失效。规制失效使企业面临的来自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压力减小, 企业可能只需要承担较小的服从规制的成本。短期来说, 这种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 可能确实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利益, 使企业的竞争力暂时得到提升, 尤其在收入水平不高、消费品短缺的国家是如此。但从长期来看,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 环保集团、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压力增大, 环境规制政策将趋于严格化, 那么继续消极抵制环境战略的企业或者受到严厉的经济或行政处罚, 或者被动的进行污染治理, 那么规制成本的急剧上升将会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严重的威胁。

假设企业所处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市场, 在没有环境规制时处于均衡状态的企业可获取短期利润, 并且企业成本函数如下:

C (y) =Cv (y) +Cf (y) (1)

AC (y) =C (y) /y=Cv (y) /y+Cf (y) /y=AVC (y) +AFC (y) (2)

MC (y) =dC (y) /dy (3)

其中, C (y) 表示总成本, Cv (y) 为总可变成本, Cf (y) 为总固定成本, AC (y) 为平均成本, AVC (y) 为平均可变成本, AFC (y) 为平均不变成本, MC (y) 为边际成本。

当环境规制实施时, 企业被迫采取末端治理技术或缴纳排污费后, 企业的成本变动为:

C (y) 1= (Cv (y) +Cf (y) ) +k·y (4)

AC (y) 1=C (y) 1/y=AVC (y) +k+AFC (y) =AVC (y) 1+AFC (y) (5)

MC (y) 1=dC (y) 1/dy=MC (y) +k (6)

其中k为单位产量的污染成本系数, k·y为末端处理费用或排污缴费, C (y) 1、AC (y) 1、 MC (y) 1分别为进行污染处理或赔偿后企业生产的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 总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只增加一个固定的比例k。

因此,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在没有环境规制时, 企业的利润为阴影部分ABCP的面积。在环境规制实施后, 对环境损害程度不大的企业AC曲线上升幅度不大, 当市场价格维持在P不变时, 对竞争力的影响不明显;但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来说, 短期内, 企业消极抵制的环境战略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会使环境规制政策失灵, 单位污染成本系数k相对于企业的平均成本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AC曲线上升的幅度微乎其微, 即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竞争力几乎没有影响。但是随着环境规制实施的严格化, 仍采取消极环境战略的企业必须缴纳排污费或者进行末端治理, 环境成本将大幅提高。若AC曲线上升至需求曲线的上方, 企业就会出现面积为PDEF的亏损;当需求曲线在AVC1曲线的上方或与AVC1曲线相切时, 企业生产还能补偿一部分可变成本, 企业还有生存的价值;但若需求曲线在AVC1曲线的下方, 那么这部分企业会破产倒闭, 企业的竞争力将受到最大程度的破坏。

2.2 消极的策略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环境战略的影响不是单向的, 而是动态互相作用的。大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可以改变规制的环境和方向, 使环境规制偏离社会收益而倾向于个别的利益集团。因此, 大企业消极的策略性行为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通过阻止更多环境规制政策的出台或者防止现有环境规制的严格化, 在短期内不仅有利于减少环境规制对企业利益的负面影响, 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竞争优势, 而且中小企业也可以搭便车, 从大企业的努力中获益。

但是, 从长期来看, 采取消极环境战略的企业会面临较高的机会成本。尤其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保护意识高涨的经济全球化世界里, 环境规制以外的机会成本对企业的影响随着参与全球竞争会日益显现。由于环保表现差, 与国外环境声誉良好的企业竞争时, 可能因为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而丧失竞争优势, 或者遭遇单边甚至多边“环境壁垒”的限制而无法参与竞争。而且, 企业的污染行为导致企业声誉下降, 品牌形象受到损害, 会影响到企业的运营业绩和长期盈利能力, 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 企业采取消极的环境战略都将难以实现环境保护与企业竞争力的“双赢”。

3 积极的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3.1 风险规避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采取风险规避型环境战略的企业通过建立专门的污染治理设施, 或更新改造设备来使污染排放达到环境标准, 那么这种投入与产出没有直接的联系, 因此投入是一次性的, 并不随产出而变化。我们假定为更新改造设备或建立专门的污染治理设施所需的一次性投入为F, 那么则企业的成本函数变动为:

C (y) 2=Cv (y) + (Cf (y) +F) (7)

AC (y) 2=AVC (y) +AFC (y) +F/y=AVC (y) +AFC (y) 2 (8)

MC (y) 2=dC (y) 2/dy=MC (y) (9)

其中, C (y) 2, AC (y) 2, AFC (y) 2 , MC (y) 2 为更新改造设备或建立污染治理设施后的总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使企业的总成本增加, 平均成本AC的增加量随产量的增加减少, 而边际成本MC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 我们将风险规避型和规制应对型这两种环境战略进行比较, 服从规制的环境成本支出都使企业的总成本增加, 所不同的是, 末端治理或缴费使企业平均成本增加一个固定的比例k, 而更新改造设备或建立污染处理设施使企业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由于大型企业规模、产量较大, 单位生产成本的增量F/y <k, 选择更新改造设备或建立污染处理设施更具成本优势。并且大企业的环境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小, 企业可以较容易的吸收这部分成本。因此, 在愈来愈严格的环境规制的约束下, 大企业选择风险规避型环境战略, 不仅使污染处理更具规模效应, 而且还可以树立企业关心环境的形象, 降低环境风险, 使环境保护和企业的竞争力都有所改善。而对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且污染较严重的中小企业来说, 虽然通过对设备的更新改造来改进工艺流程, 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污染,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存上的问题。但是由于企业规模、产量较小, 单位生产成本的增量F/y >k , 而且企业吸纳环境成本的能力较弱。因此, 巨大的成本压力使企业或者没有能力安装污染处理设施而被赶出市场, 或者选择具有成本优势的末端治理技术或缴纳排污缴费, 这不仅使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损害, 而且环境保护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总之, 企业在环境规制的约束下被动的进行环境管理, 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 但“水来土掩式”的事后弥补方式却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企业也陷入了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循环中。而且由于企业很少在环境技术创新上投资, 因此不可能处于一个使用其环境姿态去赢得一个竞争优势的战略立场, 对其竞争力的改善不显著 (甚至可能损害) ( 李旭颖.2008) 。

3.2 机会追求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采取机会追求型环境战略的企业通常是处于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污染的大企业, 或是产业中的主导企业。由于这类企业面对的环境诉讼风险和消费者压力、市场压力以及投资者、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对企业资信认知的财政压力逐渐增大, 企业逐渐将环境战略从原来的消极抵制、风险应对型转变为积极地、主动的机会追求型。这类企业从污染防治的角度, 在产品、工艺的设计过程中, 以物料消耗降低、能耗降低、健康、安全风险的减少和生态可降解为原则;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或循环经济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这样, 不仅可以降低产品对环境的危害, 而且可以最小化废物的产生、污染的排放以及产品寿命终结时的处理成本, 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主要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当采用机会追求型战略的企业能够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或增加收益时, 对技术研发进行投入才具有成本有效性。

环境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因技术研发导致的生产成本的上升, 记为△C1。△C1的变化与技术创新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即企业研发能力越弱, △C1的变化越明显, 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越强。

(2) 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带来的成本降低, 记为△C2。△C2 的变化与能源、原材料的价格成正比。

(3) 环境技术创新使污染排放限制在规制要求的水平之下, 降低了一系列成本, 如, 污染处理费、污染排放罚款、诉讼费用、潜在责任成本和潜在产品收回成本等, 记为△C3。△C3的变化与污染处理费、罚款和环境诉讼费用成正比。

(4) 技术创新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或治污技术使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大幅提高, 导致了成本的下降, 记为△C4。

(5) 采取技术创新的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早或在环境规制执行之前开始解决环境问题, 由于有足够的时间执行污染防治技术, 开发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不仅能够最小化与开发和执行环境技术相关的生产过程的中断, 而且作为一种成功的模式可能在未来的环境规制中被采取, 进而影响到将实施的环境规制, 从而可以提高竞争对手的服从成本, 获得比较成本优势。这种由于优先进入和标准设置而获得的成本降低记为△C5。

由于技术创新能否发生及何时发生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 假设研发成功的的概率为P。那么当研发不成功时, 企业成本增加△C1;当研发成功时, 技术创新发生, 那么企业成本的增加量为△C1— (△C2+△C3+△C4+△C5) 。于是, 企业进行研发时, 企业成本的增加量为:

C=P·[△C1— (△C2+△C3+△C4+△C5+) ]+ (1—P) △ C1

=△C1—P· (△C2+△C3+△C4+△C5)

因此, 当△C<0, 即△C1< P· (△C2+△C3+△C4+△C5) 时, 虽然增加了科研经费投入, 但能源、原材料投入的减少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可能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 这种下降使总的生产成本低于没有环境规制时的生产成本, 那么, 在收益不变的前提下, 企业的最优决策就是进行技术创新, 追求最大利润。

总之, 我们将三种环境战略进行比较, 当F< k·y , 即更新改造设备或建立污染治理设施的一次性投入低于末端处理费用时, 风险规避型的企业比规制应对型的企业具有成本优势, 而当△C<F, 即技术创新使企业成本的增量小于更新改造设备或建立污染治理设施的一次性投入时, 机会追求型的企业比风险规避性企业更具有成本优势,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只有机会追求型的环境战略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 从而获得环境保护与企业竞争力的双赢。

摘要:选择不同的企业环境战略会使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短期内, 消极的环境战略使环境规制政策效率低下甚至失效, 但并不会对企业竞争力造成威胁;但在长期内, 企业会面临较高的规制成本和机会成本, 将不利于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选择机会追求型环境战略, 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主动进行污染防治和产品管理, 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 而且可以使企业实现竞争力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竞争力,企业环境战略

参考文献

[1]BARBERAAJ, MCCONNELLVD.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industry productivity: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0, 18 (1) ;50-65.

[2]PORTER ME, VANDER L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pp.61-70.

[3]SQUARE R.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A literature review.working paper, 2005。

[4]李旭颖.企业创新与环境规制互动影响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6) :61-65.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环境因素分析 第2篇

【摘要】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需要从企业外部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明确企业的目标和经营宗旨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本文针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外部条件与内部环境中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个企业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它的整体竞争战略。也就是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拓展,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其他资源一样,总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方案时,必须充分地把握企业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程度,才能切实保证战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政治与法律因素。企业经营离不开国家特定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影响。企业制定和实施任何人力资源战略,都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各种劳动法律、法令和法规,这是企业能够正常、永续经营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劳动法》《工会法》《妇女法》等法规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重要的影响。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劳动力供需,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强劲必然拉动各行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也势必提高。相反,如果经济发展缓慢,则劳动力需求降低,价格下降,企业劳动力成本将会大大降低。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企业外部的人员储备,从这个市场中可以找到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员工,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影响到企业的劳动力的变化。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参与率、人口平均寿命、特定岗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等都会影响市场中劳动力的变化。企业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必须确定一定时期内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必须了解社会劳动力的供给、构成以及对特定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掌握主动。

4、科学技术因素。企业经营中的技术变革对企业经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技术与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导致现有岗位不断发生着变化,不断出现的新岗位要求更多掌握着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员工来胜任。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动向,预测本企业业务及岗位对工作技能需求的变化,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5、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情况。社会文化是经过于百年逐渐形成的,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们的基本信仰和行为方面。

6、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日益短缺,能源成本趋于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政府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干预不断加强。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威胁或机会。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企业现有人力资源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基础,人力资源

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必须与企业规模和资本实力相匹配,过多过少或与企业发展状况不适应都将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岗员工能够胜任当前岗位的需要并且完全可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通过培训能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使其接受更高岗位的挑战,使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的前提,不同的企业战略要求设置与其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因此,企业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经营宗旨及战略目标,根据总体战略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及总预算安排,并制定一套完善的业务计划进行落实。

3、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就是把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为职位,再把职位综合为部门,由众多的部门组织垂直的权力系统和水平工作协作系统的一个整体机构。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企业的职位数量和岗位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是实现人与岗位相匹配,因此,不同的组织结构所导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也不一样。

4、企业资本实力与经营状况。企业资本实力与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战略的定位,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运作模式的选择以及具体管理制度的制定。资本雄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可以加大人力资源投资,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计划吸引人才,也有能力对员工进行高水平的培训,以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获得优秀的人才。而企业资金不足、经营状况不佳时,就只能按需用人,减少储备甚至减薪裁员。

企业环境战略分析 第3篇

来信选登

“对于新兴的传媒产业,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也正在积极地谋求海外风险投资的关注,最近接触的几家投资者都对我公司的细分行业经营环境提出了许多问题,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合适的回答?”

——根据3月20日上海XX传媒科技公司李小姐(化名)来信整理

杰克·韦尔奇认为,决策勇气是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第一要素,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纷繁紊乱的内部态势,科技创业者们更需要的是决策前系统、审慎的分析与思考。对企业战略的判断不能仅依靠管理者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而应建立在对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之上。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外部环境对于企业发展提供的机会和可能造成的威胁,为后续的战略制定打下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三部分。宏观环境是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到间接或潜在作用的各种社会大环境,从最根本上影响科技型企业经营的起步、发展及未来走势;中观环境则包括行业与地理环境因素。对创业者来说,宏观环境往往不具有可选择性,而地理环境主要涉及目标市场的选址问题,本文不作过多阐述。

我们认为,中观环境分析中的行业分析是中小企业战略思考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应引起广大创业者的高度重视,建议至少从行业集中度、价值链、成功要素、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产品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行业集中度分析 是指一个行业的整合程度,也可以理解为行业的规模结构,比如行业前五名的市场占用率,一般通过行业集中度曲线来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 将行业价值链各环节展开后对其利润分布情况及关键控制点作深入分析,是科技中小企业在行业内寻找机会的有效方法。

行业成功要素分析 深入剖析在行业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可以找到企业战略成功的加速器,从而快速实施企业定位。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是对业内主要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定性判别,一般采用市场接受程度和销售成长等指标来衡量。

产品创新分析 对一定时期以来的产品要素的创新进行跟踪分析,从而可以预测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一般采用二维表格进行分析。

嘉宾点评

寻找风险投资的中小企业尤其应重视行业分析

企业环境战略分析 第4篇

英国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Virgin Atlantic Airways)简称“维珍航空”。维珍大西洋航空于1984年成立,是英国一家航空公司,提供来往英国的洲际长途航空服务。维珍航空是维珍集团的附属公司之一,维珍集团拥有其51%股权,新加坡航空公司则拥有49%股权。如今已发展成为英国第二大远程国际航空公司,维珍航空以其一贯的高品质服务及勇于创新理念闻名遐迩,关注乘客在搭乘飞机时的舒适度与感受,其航线遍及世界各大主要城市。

二、维珍航空现状分析

对维珍航空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对公司整体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可以对之前的战略进行定性的评价和适当的调整;可以帮助明确维珍航空未来的发展前景;可以更准确地提出今后的经营目标;可以更好的指导今后战略的制定。

(一)盈利状况

英国维珍航空公司发布的年度业绩报告称,截止2008年2月28日的前一年,维珍航空报告税前利润从600万英镑上升到3480万英镑,整整增长了5倍,收入提升了9.1%。截止2009年2月底,由于乘客保险费用上涨该公司的税前利润达到6840万英镑(约合1.09亿美元),几乎是上一年利润的两倍。2010全年业绩税前业务盈利1850亿英镑;利润增长13%,达到27亿英镑;货运利润增长39%,达到22400万英镑;拥有82%的客座率;年末56200万的现金量。

(二)市场份额

自开航以来,维珍航空始终牢牢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尤其是2005年至2007年间,维珍航空的销售额以每年不低于35%的速度高速增长。截至2008年9月30日前的12个月,虽然维珍在英国各航空公司中的排名无法进入前5位,但从客座公里来看,其占英国航空市场的13.3%,位列第二,而其竞争对手英国航空公司则以37%的份额高居首位。

(三)主要竞争对手

维珍航空的主要竞争对手应该是英国国家垄断企业——英国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财力雄厚,有政府支持,属国家垄断企业,基本垄断英国至欧洲大陆、北美洲及亚洲80%以上的定期航班。拥有飞机数量众多,关注技术的提高与更新,提供优质而周到的服务。由此可见维珍航空之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正确的指导意思,同时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看出维珍航空和市场领导者之间仍有一定的距离仍需要努力,未来仍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可以去争取。

三、战略环境分析

(一)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1. 行业内竞争——强。

航空业是个高度成熟的市场,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由于放松管制以及一系列自由协定的签署和生效,导致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同时,由于航空业较高的退出壁垒,以及不景气的经济形势导致行业竞争加剧。近年来航空业的并购与重组更是进一步加剧行业的竞争态势。维珍航空为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避开传统航空公司和低成本航空公司,寻找市场空白点,为乘客提供那些老大们没有想到,或者是不愿意去做,而消费者其实很欢迎、很需要、能够从中得利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弱。

对于民用航空业,潜在进入者并不对已进入企业产生严重威胁。航空业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来支撑整个运营,并且是典型的通过规模经济来提升收入的产业,先进入的企业往往拥有除成本以外的其它优势。

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

在航空业,飞机供应商只有波音和空客,行业集中度高,所以飞机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在与供应商议价的过程中,航空公司处于较不利的地位。

4. 乘客的议价能力——强。

航空公司提供的航空服务的趋同性,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全面、实时的信息,致使乘客能够在多家航空公司间做出比较和选择。维珍航空为满足现在乘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优质低价的差异化服务来降低乘客的议价能力

5. 替代品的威胁——弱。

替代品如火车、客运汽车等其它交通工具对于航空服务的威胁取决于价格、时间、便利程度和乘客的个人偏好等因素。由于维珍航空主要致力于国际远程航线,所以替代品对于它的威胁比较小。

(二)PESTEL宏观环境分析

1. 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1)欧洲-美国开放天空协议根据开放天空协议,欧盟成员国的航空公司将一律被视为“欧盟业者”,欧盟与美国任何一家经营大西洋航线的航空公司,可以自由选择欧洲与美国任何一座城市的国际机场,做为航线的起点与终点。这项协议对于维珍航空是一把双刃剑,它扩大了维珍的国际市场,可以更有效的组织航线,提高效率,但同时也加剧了竞争。

(2)英国政府开始征收“绿色税项”英国已经向所有到港和离港的飞机征收绿色税项,绿色税项直接由乘客支付,预计每年共计20亿美元。维珍对外宣布将为乘客承担这一税项,这加大了维珍的运营成本。对维珍航空的成本领先优势构成威胁。

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1)总体来说全球经济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迅速。根据WTTC(World Travel&Tourism Council)的研究表明,全球旅游业有望在2008~2017年间创造13万亿美元的收入,并以年均4.3%的增速增长。目前维珍在中国拥有上海—伦敦和北京—伦敦的航线经营权,每年的经营业绩都呈上升趋势。(2)收入分布的变化英国统计局调查表明,英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在扩大、高收入群体的人数在增加,社会购买力上升。维珍航空的目标顾客是中产以上阶级,这一改变对于维珍航空是一个机遇。

3. 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人口老龄化趋势:由于平均寿命的增长及“婴儿潮”一代步入老年,现今英国的退休人口已经占到英国总人口的20%,这一趋势为航空公司的发展带来机遇,因为退休人口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游。这些休闲旅游者正是维珍的目标群体,对维珍来说是很大的机遇。

4. 科技因素分析

科技对民用航空业的贡献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保障航空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服务质量。与这三方面相关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不断更新。科技的发展为乘客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环保、高质量的服务环境。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构成成本领先优势,可以帮助维珍航空实现高质量的服务,如维珍航空开发的两个应用程序:1.“时差战斗机”其旨在帮助旅客克服时差影响;2.“维珍航空航班追踪系统”将有助于乘客实时追踪维珍航空的全球航班位置,检索最新抵港和离港信息以及飞行俱乐部信息。

5. 环境保护因素分析

世界各世界各国航空业都正面临着来自环境问题的具大挑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迎接这些挑战的方法之一。目前维珍已经与波音公司合作研制生物燃料并成功进行了生物燃料试验飞行。同时维珍航空承诺,在增加机队数量的同时,以最可持续发展的形式实现环保——即引入对环境污染最小的飞机。维珍航空公司的绿色、环保、低碳理念赢得了社会良好企业公民的声誉,有助于提升乘客的品牌认可度。

(三)SWOT分析

四、战略选择

(一)品牌战略

在航空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建设自己的特色品牌,吸引目标消费群体,这就需要建立并强化自己的品牌个性。“维珍”代表了一种企业文化、生活态度和品牌形象——“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叛逆、开放、崇尚自由以及极度珍贵的浪漫”。行为艺术、事件营销、搞怪,这就是人们对于维珍的印象。品牌有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同时可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二)缝隙战略

维珍提供给目标顾客的是那些老大们没有想到,或者是不愿意去做,而消费者其实很欢迎、很需要、能够从中得利的产品和服务。维珍集团把握了现代人注重享受生活、体验生活、追求个性的心理,赢得了年轻客户的认同和信任,通过长期对他们的服务和研究,掌握了关于他们职业、兴趣的信息,让他们成为了维珍集团源源不断的财富源泉。

在网络型航空和低成本航空为主导的航空市场中,维珍以市场补缺者的身份进入这一竞争激烈而利润丰厚的市场,寻找市场的缝隙(盲点),向消费者提供竞争对手所缺的产品和服务,开辟自己的新市场甚至向对手争夺市场。以鲜明的创新风格、自己独特的品牌内涵,为特定的目标客户服务。补缺结果使维珍品牌在英国的认知度达到了96%,从金融服务业到航空业,从铁路运输业到饮料业,消费者公认这个品牌代表了质量高、价格廉,而且时刻紧随时尚的消费趋势,这是其他品牌无法与之相比的。维珍发现价值缺口的能力、价值创新的能力、利用品牌资产的能力、形成核心流程的能力成为其强大的利润推动器,这也是其作为市场补缺者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差异化战略

1. 服务质量差异化——度身定制产品和服务

维珍航空取消头等舱,开设不同等级的经济舱、商务舱。其商务舱可与英航的头等舱相媲美,经济舱又比其他航空公司的经济舱优质低价

2. 服务创新差异化——注重终端娱乐创新

除一些基本机上服务外,维珍航空以收费形式通过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

按摩、修指甲、专为经常乘坐高价格机舱的人设立会员俱乐部。设专门游戏,拆座位造酒吧。

2.营销差异化——事件营销

开着坦克在皇家马路上游行;驾着热气球横渡大西洋,打破横渡大西洋的世界纪录;海湾战争期间派遣飞机紧急飞往伊拉克接送英国人质。维珍总裁布兰森非常善于利用自己,很多的品牌推广活动都由他出面,每次都出人意料,让人目瞪口呆。不一样的营销方式使得乐趣、创新、叛逆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

五、对中国航空的启示

(一)中国航空现状

新中国航空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经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我国航空服务能力快速提高,具备了先进的理念和水平,较高的管理体制,站在了新的起点:航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整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教兴业战略持续推进,行业管理能力逐渐增强。

我国民航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航班正常率下降,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增加;安全运行压力增大,政府监管能力薄弱,飞行、机务、空管等方面超负荷运转;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份额偏低,三大机场的国际枢纽地位尚未形成;通用航空发展滞后,通用机场数量较少,设施条件简陋,企业经营困难。

(二)中国航空业可借鉴之处:可复制的“维珍”模式

“维珍”模式的实质是一种混合型的“风险投资”和“连锁加盟”的新商业模式,是一个以公用品牌为基础的跨行业的中小企业联盟。而“维珍”模式的核心难点在于对品牌下属企业的管理。

从客观方面看细分市场的存在使得不断变化的市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空间。而大中小企业间的竞争使得中小型企业需要通过联盟来增加竞争中的成功率,而跨行业的中小型企业联盟可以有效避免同种行业间的利益冲突,这正是“维珍”模式成功的原因之一。

企业环境战略分析 第5篇

宏观环境指的是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需要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这些因素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和要求的法律法规等因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法律环境对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要。企业在进行经营战略选择时,要注意拟投资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法律仲裁的公正性和法制的稳定性等。对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在遵守不同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遵守世界范围内共同的行为准则。当然,企业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会遇到一些执法机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这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随着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增加,为了给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制保护,坚定其投资信心,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不断健全法制,完善投资规范,形成一个宜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良好的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经济体制与其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及措施等因素。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因为,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对某一行业及其企业的影响,既可以是鼓励和保护性的,也可以是限制和排斥性的。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就是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对鼓励类产业投资项目,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以消除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于限制类项目,国家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而对于淘汰类项目,国家禁止投资,可以采取高税收、行业管制等政策,如金融机构可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有关部门可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等。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因素。对各行业内的企业来说,要密切关注所在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和竞争者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动向,及时了解是否有当前技术的替代技术出现,并发现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利益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我国是一个设备大国,资产规模庞大,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设备停产、报废所造成的损失逾千亿元,大量设备的报废对环境和资源也造成巨大压力。研究和开发再制造技术,并将再制造业发展成为一个规范的现代化产业,从不能再利用的电子垃圾中,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地回收金属、塑料、玻璃等原料投入再生产,能够使企业在节能、节材、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巨大作用,大力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另外,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地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它包括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持久的。

制度环境与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第6篇

摘要:文章研究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2009年制度环境与2011年1312家沪深两地A股上市的中小企业的观测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制度环境对公司国际化战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所在区域的制度环境越好,其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公司规模与国际化显著负相关;(2)总资产负债率,资产回报率与是否是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影响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文章认为,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影响,改善制度环境有助于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

关键词:制度环境;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中国市场化指数

一、 引言

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具有经营灵活、解决就业、专业水平高等特点,加之中小企业在整体数量上较为庞大,在多数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赵优珍,2003)。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增加本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活动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率,并视为未来潜在的跨国公司培养对象(Ruzzier et al.,2006)。虽然传统理论一直将跨国经营视为大型公司的专属舞台(Johanson & Vahlne,1977),然而,近年来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国际经营活动,从而为现有思维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Oviatt & McDougall,200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欧洲、亚洲和美国等国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向海外拓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文献梳理和考察发现:当前学术界对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还较少,现有理论多关注于知识基础观和资源基础观(Ruzzier et al.,2006),而中小企业成长对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且中小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制度环境如何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扩张,中小企业如何适应制度环境以有利于自身现有国际化的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1. 中小企业国际化。北欧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学者系统研究了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并提出了乌普萨拉模型。该模型认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行为,因为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依赖于国际化经验和知识的累积,因而国际化程度也随着国际化经验的增加而逐步提高。该模型还假定东道国市场的运作经验,是市场、顾客等知识的主要来源。乌普萨拉模型将国际化知识分为客观性和经验性两类,客观知识是显性的、可跨国际情景复制;而经验知识则只适用具体国家。前者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后者则难以被书面化(Zahra et al.,2000)。Ruzzier等(2006)指出从企业家、企业和市场三个层次出发构建了一个综合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概念框架,包括动机、环境(组织和外部环境)、过程和结果等四个要素。

2. 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制度环境动因。Peng等(2008)认为制度环境与制度转变将成为继产业基础观,公司资源和能力基础观之后,分析公司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观点。Luo等(2010)以中国为例研究新兴市场中政府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时发现,政府机构影响着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改变促进中国企业向国际市场扩张。Cheng和Yu(2008)通过对台湾中小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制度环境的剧烈改变将促使中小企业开展初次国际化活动。遵守新环境的实践规则,能够为企业增加合法性,提高企业存活的机会。Westphal等(1997)发现那些越早接受环境中实践规则的企业,所获得合法性的收益越多。综上所述,制度环境因素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来的研究表明,制度环境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長至关重要(制度环境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吗)。Scott(2008)认为,公司的战略由母国制度环境,也就是俗称的“游戏规则”所塑造,其过程由政府及其代理人正式地和非正式地完成。母国政治环境的稳定性调节了美国工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Tallman,1988),我国国务院对主要法律政策做了修订,颁布了诸多措施鼓励企业竞相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化经营(Luo et al.,2010)。汇率控制,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贬值将影响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汇率适当贬值将有增加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Buckley et al.,2007)。最后,市场自由化与开放极大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与趋势(Buckley et al.,2007),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中国已经显著增加了国内市场的自由度,省级政府允许企业在监管下开展国际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越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

虽然我国市场化进程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仍然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仍然较大。张杰等(2011)指出,促进GDP增长等原因,使我国对要素市场管理较严格,其市场化进程落后于产品市场。政府拥有对关键资源的分配权,进而提高了中小企业在关键资源上的获取成本。拥有资源分配权的政府官员可能产生寻租行为,进而将生产组员用于寻租活动,从而损害公众的利益(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制度环境与绩效问题研究)。其次,地方政府征收的高额税收将迫使中小企业重新分配其资源和制定相应的战略,低税收有助于企业减少成本,从而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际化中。再次,对于高于一定数额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进行跨国收购等行为必须通过相关部门审核,各地区之间审核周期和流程差距巨大,将直接影响企业国际化决策,降低或者打消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决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所在地区的政府干预水平越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

首先,法律环境水平体现在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上。由于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制度缺陷(如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制环境的不足)、市场的不完善(如资本市场)等问题,从而阻碍企业选择内生增长战略(Peng & Heath, 1996),并将增加交易费用,从而增加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提高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本。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资源更为稀缺,因而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会倾向于规避对资源较为依赖国际化战略。其次,知识产权在维持经济繁荣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将减少创造性员工为公司工作的激励(Acs et al.,1997),从而损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某一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低时,中小企业越可能在国内市场中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进而影响公司在海外谈判中的声誉。综合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3:所在地区的法律环境水平越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受到金融发展水平制约,资金困难可能限制中小企业采取国际化战略以规避风险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指出,我国以融资体系以大银行为主,从而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的融资,进而导致私营和中小企业贷款困难。此外,中小企业所属区域的银行缺乏对外汇兑换,信用证等的业务支持,将直接增加企业国际化运营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4:所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

三、 实证分析

1. 研究模型。为了检验制度环境与中小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设定以下回归模型:

2. 研究变量。

(1)被解释变量。国际化程度。现有研究(王国顺、胡莎,2006)主要采用海外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值衡量,此外,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海外雇员数占总雇员数的比例也是常用指标。综合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可靠性,本文采用海外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值这一衡量指标。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主要考察制度环境对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作用。我們采用《中国市场化指数》衡量制度环境(樊纲等,2001),该报告提供了最新的2009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其中政府干预指数衡量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数值增加,政府对企业影响减少。法律制度环境指数越大,所在地区法律体系越完善,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等。金融市场发展指数越大,金融市场环境越好。

(3)控制变量。结合以往文献,本文对控制变量做如下选择。第一,控制行业不同产生的偏差。第二,企业规模。规模越大的企业运营能力越强,也越有能力进行国际化扩张。第三,组织绩效的好坏对企业战略亦存在重要影响,用总资产净利率代表公司业绩作为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模型。第四、采用资产负债率控制资本结构可能的影响。

3. 研究数据。本文采用2011年深圳和上海两地交易所上市的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万得资讯和上市公司年报。本文对观测值做如下处理,以确保研究准确性:(1)剔除研究数据中的缺漏值和异常值;(2)剔除2011年间停牌的观测值;(3)剔除金融行业的观测值。最终我们获得了1 312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观测值。

我们对研究变量进行了皮尔森相关系数。制度环境(IE)与政府干预指数(GI),法律制度环境(LI),金融市场发展(FI)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但相关变量不会同时进行回归,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小于0.40,各变量的膨胀系数小于1.50,表明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较小,可以进一步回归。

四、 结果讨论

1. 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1)我国制度环境差异较大。制度环境最低位0.38,而最好制度环境达到11.80(2)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且差异较大,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国际化水平仅为9.53%。据此可以看出,尽管我国采取走出去战略多年,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仅为7.85,政府干预水平和法律环境水平平均值达到9.55和9.76;(4)中小企业中,大部分仍为国有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滞后于国有中小企业。

2. 制度环境对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模型I的检验结果显示:

(1)制度环境与国际化程度显著正相关。制度环境与中小企业国际化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假设一成立。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的制度环境对所在省份上市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是存在影响的,制度环境越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

(2)政府干预水平与国际化程度显著正相关,假设二成立。这表明中小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干预水平越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

(3)法律环境水平与国际化程度相关性不显著,假设三不成立。法律环境水平对国际化程度没有影响,中国私人财产及知识产权环境虽然不尽理想,但是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不大。

(4)金融发展水平与国际化程度相关性不显著,假设四不成立。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没有影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的局面,对于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融资并不是最重要的发展要素,因此金融发展水平暂时对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较小。

(5)公司规模与国际化程度显著负相关。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公司规模越大国际化水平越低,对中小企业而言,国际经营动机不仅仅是做大做强的,而可能是公司的基本业务需要。

五、 小结

文章以我国1 312家上市中小企业2011年的观察值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与国际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国际化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基本一致,即:(1)制度环境对公司国际化战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所在区域的制度环境越好,其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公司规模与国际化显著负相关;(2)总资产负债率,资产回报率与是否是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影响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文章认为,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影响,改善制度环境有助于帮助中国中小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建议:(1)通过降低政府干预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例如减少对外投资的行政审批周期和程序,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项目提供政策性长期贷款和海外投资机会、法律环境、市场条件等信息;(2)通过提高法律环境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3)提高中小企业所在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化;(4)当前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环境特征服务于海外经营。

一般而言,实证研究可能因为研究数据、研究模型而产生偏差。本研究可能的不足有:(1)制度环境测量偏差。除了市场化进程以外,制度环境还包括其他一些维度,例如非正式制度中的文化维度(North,1990;Peng et al.,2008);(2)由于制度环境数据搜集较为困难,本研究采用了延迟两年的制度环境衡量指标,即2009年的市场化指数,因此本研究结论有待使用较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验证。

參考文献:

[1] Westphal J D, Gulati R, Shortell S M.Customization or conformity? An institutional and network perspective on the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of TQM adop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366-94.

[2] Zahra S A, Ireland R D, Hitt M A.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mode of market entry,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925-50.

[3]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J].经济研究,2001,(1):10-18.

[5] 张杰,周晓艳,李勇.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中国企业 R&D?[J].经济研究,2011,(8):78-91.

[6] 赵优珍.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3.

[7] 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14):137-177.

[8] Acs Z J, Morck R, Shaver J M etc.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A policy perspective[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7,9(1):7-20.

[9] Buckley P J, Clegg L J, Cross A R etc.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499-518.

[10] Cheng H L, Yu C M J.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initi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Evidence from Taiwanese small-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8,17(3):331-48.

[11] Johanson J, Vahlne J-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23-32.

[12] Luo Y, Xue Q, Han B.How emerging market governments promote outward FDI: Experi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45(1):68-79.

企业环境战略分析 第7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活动在各国迅速兴起并得到迅猛发展。据商务部报告数据显示, 2009年, 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25%;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总额达6万亿元, 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总额达4.9万亿元。

电子商务因其开放性、低成本、交易便捷和高效率等优势逐渐为世界各国企业所采纳, 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外贸是我国最早应用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 1996年, 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实施“金关工程”, 为我国外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十几年来, 我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业务开展得较好, 基本涉及到各类进出口商品, 为企业提高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从企业经营战略角度出发, 深入剖析我国外贸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过程中, 如何根据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和企业自身状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 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外贸企业经营战略内涵及选择依据

(一) 企业经营战略基本内涵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瞬息万变和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 为求得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总体规划。更具体地说, 经营战略是在遵循企业使命的前提下,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 明确企业同环境的关系, 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 合理地调整产品结构和配置资源。

企业经营战略是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 可分为专业化经营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采取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企业经营战略, 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范围:当企业某类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95%~100%时, 就认定该企业为专业化经营, 应制定专业化经营战略, 反之则应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当企业仅在一个行业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一品种的产品并只为特定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时, 应制定专业化经营战略, 反之则可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

(二) 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势比较

1.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势

优势: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专注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 将产品做精做细, 开发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企业通过专业化经营, 集中生产和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专业化经营有利于实现企业品牌与产品的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 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可以以更高的效率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更有效地战胜竞争对手。

劣势:企业业务集中于某一领域, 容易错失其它领域的投资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由于专业化领域核心产品的培育期较长, 容易导致企业短期利润下降;专业化经营容易形成较高的退出壁垒, 当行业处于衰退期或出现替代产品和服务时, 企业容易陷入“过度专业化”危机。

2.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势

优势:多元化经营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通过开发系列产品或优化产品结构, 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 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多元化经营方式比较灵活, 有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 保持稳定收益;有利于企业对人、财、物、信息等要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潜力。

劣势:由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管理难度较大, 进而导致经营风险发生的几率加大;多元化经营易导致资源分散, 难以集中力量培育核心产品和品牌产品, 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外贸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 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

目前, 我国很多外贸企业由于缺乏经验, 在开展电子商务时往往盲目跟风, 一拥而上, 普遍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 并未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 缺乏对核心产品的战略规划, 结果导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在与竞争对手抗衡中明显处于劣势。

(二) 缺乏合理的战略定位

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电子商务市场上普遍缺乏拳头产品, 没有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核心竞争力与经营战略密切相关, 外贸企业只有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 确定企业是选择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同时, 企业普遍缺乏对行业发展状况、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议价能力、竞争对手优势的细致调研和科学判断, 因而导致无法制定合理的战略定位。

(三) 急于求成, 盲目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

电子商务给外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但很多企业在没有完全掌握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及盈利模式之前, 便超前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 只关注多元化的业务组合, 忽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些外贸企业本身不具备竞争优势, 缺乏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为了谋求经营规模和短期高额利润而盲目开展多元化经营;还有一些外贸企业在某一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由于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 进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相关的领域, 导致企业资源分散, 从而削弱了原本的竞争优势。

(四) 产品缺乏特色, 难以推动差异化战略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企业必须能够提供功能更多、质量更优的产品、个性化客户服务以及具有独特性的品牌, 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目前, 我国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经营范围窄、产品缺乏差异性以及市场开拓能力弱等特点,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 仅够维系生存但难以有大的发展。缺乏挖掘市场潜力的能力, 没有充分发挥中小型外贸企业快速灵活的优势, 难推动差异化战略。

四、对策建议

(一) 明确企业战略目标, 选择最佳经营战略

在开展电子商务过程中, 外贸企业必须要有明确的经营目标, 不同类型的外贸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外部和内部情况来选择最佳经营战略。对于大型外贸企业来说, 可以考虑立足主业, 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 应针对经营规模较小、产品比较单一的特点, 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生产和经营, 发挥特色产品的优势, 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

(二)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我国外贸企业无论是采用自建网站还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都必须有自己的骨干产品,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独特能力, 会随着企业战略和市场变化而不断改变, 培育核心竞争力不可急于求成, 可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加大管理力度和建立学习型组织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立足主业, 适度发展多元化经营战略

大型外贸企业能够更广泛地整合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生产能力、经营能力以及信誉等要素, 有效地利用资源,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可以立足主业, 适度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外贸企业在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时, 必须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企业自身状况, 只有当企业具备了核心竞争力, 才可以考虑紧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步骤有计划推进多元化经营。同时, 大型外贸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时, 必须遵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规律, 顺应市场的需求, 因势利导, 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四) 小而专、小而精, 走专业化经营道路

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导向, 通过细分市场, 利用企业有限资源投入到最擅长的某个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中, 选择能发挥企业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经营战略。此外, 中小型外贸企业还可以通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从而成功占领专业市场。

参考文献

[1]王钊.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白万纲.中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企业环境战略分析 第8篇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 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的新型经济模式。企业经营统计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统计主体, 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的数量信息, 并对收集到的数量信息进行审核、汇总、计算, 形成企业统计报表, 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新经济要求以创新的理念, 重新诠释企业统计, 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

1.企业统计面临重新定位的客观要求。企业经营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信息化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新经济相适应, 企业统计应该重新定位, 借助现代计算机云计算技术, 搭建连接企业内外的统计信息平台, 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和利用统计信息的能力, 评价和监测企业对生产要素的组织管理与利用效率, 预测企业经济发展动态趋势, 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确立新的思路, 提出新的对策。

2.企业统计应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要求。统计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国外许多统计机构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积极研究使用生产统计“大数据”信息。一方面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统计信息, 进行综合评价与诊断, 参与企业管理决策, 另一方面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统计信息资料。

3.企业统计应适应统计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为顺应国家四大工程建设, 统计行业发展趋势面临统计制度和管理业务的大变革。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统计的服务对象在为政府提供可靠数据信息的同时, 更应以企业科学管理为主线, 建设监测评价中心和辅助决策中心, 科学设置指标体系, 对数据进行再规划、再整理和再加工, 形成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管理体系。

二当前企业统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统计应服务于企业管理, 具备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位一体的统计整体职能。当前企业内部统计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 经营者对企业统计活动意识淡薄。

经营者通常看重经济利益, 仅关注企业最终的统计资料, 很少用统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减或汇总, 主要是为政府服务, 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 对企业来说属“无效”劳动, 重会计轻统计现象仍存在。为了统计报表账面“好看”, 拼凑统计数据的现象在各行各业依然存在。

2. 企业经营统计的服务主体有偏差。

企业统计工作从总体上没有突破“统计=报表”的传统模式, 通常从事规定模式的重复工作, 或不按照国家统计法规编制统计报表, 或凭经验、凭感觉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 随意测算, 上报的数据偏离实际。企业统计职能尚未从报告型统计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 缺乏对企业经营进行深入分析, 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

3. 企业统计信息数据单一。

当前, 企业统计主要注重内部数据的收集整理, 采用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只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 缺乏对企业外部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 难以从动态上评价、分析、监督和预测市场及竞争对手的运行过程和状态, 经营者难以对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控制与调整。

4. 统计指标一套表体系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

以工业企业为例, 目前, 国家统计指标一套表体系中, 月度表B203和B204等相关表基本上局限于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生产性指标和财务状况, 以满足国家和上级统计报表为目的, 与企业管理与决策需求不相适应, 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者的统计指标也比较少, 与现有指标体系及管理、决策需求有所脱节, 难以真实反映企业集团经济综合效益和管理评价。

5. 缺乏高素质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师。

统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能综合运用全新的模式对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进行处理分析的数据分析师供不应求。能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如假设检验、偏相关分析、回归预测与残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对应分析 (最优尺度分析) 、bootstrap技术等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战略分析的人才更加难得。

三企业统计管理模式的创新要素

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与新经济相适应, 企业统计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包括以下四大要素:

1. 统计观念改革。

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 并从企业内部信息统计延伸到外部经营环境战略分析,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2. 统计方法创新。

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 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 从侧重于简单的定性、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转化, 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 从深层次上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变动规律。

3. 统计技术创新。

特别要加强对系统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库应用、统计分析、网络通讯等应用软件开发的统一组织和管理, 统一规范标准, 逐步形成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统计应用软件体系, 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直观地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4. 统计指标创新。

运用杜邦法及目标预算管理来优化各项管理绩效KPI指标, 运用各车间统计、设备点检统计、QC统计七大手法等图表来支持或考评部门工作绩效, 形成集数据采集、整理、分析、运用为一体的统计管理模式, 构建一整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 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统计指标体系, 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四以企业统计创新服务企业战略决策

新经济环境下, 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 大数据利用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适应新经济的新要求, 企业统计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统计信息资源, 从报告型统计创新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 从企业内部信息统计延伸到外部经营环境战略分析, 将企业产品、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等经营战略要素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合力, 确定并形成企业的共同经营主线、模式和目标, 以服务企业战略决策, 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1. 企业统计创新的流程设想。

企业统计流程:统计设计—数据采集—表格汇编—统计分析—提交管理层—评价判断—反馈修正。

统计执行理念:先统计, 再标准, 后管理。

企业测评流程见图1:

2. 运用平衡计分卡, 发挥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

通过不同层面进行数据采集、汇总、分析, 通过平衡计分卡展开各类KPI管理指标 (见图2) , 从平衡计分卡四维角度, 以财务数据为中心, 各部门围绕产能、质量、成本与现场管理关健控点, 通过人才、客户、研发、生产、销售、采购、品质、信息等各模块, 运用综合指数法, 对企业运营数据进行战略性分析。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战术, 控制不良行为, 整合企业资源, 实现从企业的经营决策超前分析到目标管理与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的有机统一, 进一步发挥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 最终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3. 拓展大数据分析范围, 服务企业战略决策。

通过定性分析内外部环境, 结合企业发展战略, 拓展大数据分析范围。如企业资产信用评估数据分析、企业兼并收购破产数据分析、企业资产经营数据分析和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未来还可采用投资分析、战略分析、媒介分析、信用分析、网站流量分析、财务分析和客户分析等数学模型来支持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精益化。

五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统计管理水平

大多数现代企业都在依托电子化信息系统来获取企业经营所需数据, 比如ERP、BI、MES以及PIMS模型等系统。实现企业统计管理创新, 应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 采用集中管理为主的新型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模式, 将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结合。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信息化平台。

把触角延伸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经营环节, 搜集到最广泛最直接的一手资料。通过管理技术手段, 整合数据资源, 建立一套全新的、兼容性好的统计信息集成系统, 从动态的数据采集到汇总、上报、查询、分析、应用, 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数据资源的共享, 并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将业务数据加工整理成有价值的信息, 并逐步演变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支持提供者。

2. 建立协调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

现代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以微观经济数据库为中心, 以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为基础的集成系统。应加强企业统计与会计核算系统的协调统一, 实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管理方式, 衔接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 消除一个指标多头采集带来的数据差异, 推动数据内部共享。

3. 提升统计分析水平。

统计信息化不能只着眼于眼前, 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要以新的信息存储、传输、处理技术为平台, 实现统计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转换, 利用互联网技术构造虚拟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 提升统计分析水平来服务企业管理。

六结论

企业经营依托于企业统计, 统计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企业效益。企业发展应以战略目标为核心, 创新企业统计发展模式和经营过程统计指标, 加强统计信息化预警、监测分析、反馈调控和决策支持, 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管理绩效, 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服务于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宝瑜.企业经营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2]代佳朋.管理统计的高效性对企业管理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3)

企业环境战略分析 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供应商,供应商关系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企业不仅需要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力, 同时还要致力于提高供应伙伴的竞争力, 最终在市场上实现强强联手, 合作共赢的局面, 供应商作为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重要性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采取“供应商开发”的方式, 来帮助供应商解决问题, 以提高双方的能力和绩效。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以信任为基础的战略伙伴关系, 将不能亲自处理的价值链上的活动外包给战略伙伴。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的升级和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 电网企业对电网物资的需求不断增加, 特别是物资集中管理的不断强化, 一级招标采购供应商数量大大增加, 招标采购服务对象、业务咨询受理、履约协调事项、产品质量问题处理等急剧增加, 电网物资供应商存在的供货不及时、供货的质量问题等严重制约着电网工程建设的进度和电网的安全, 如何加强供应商管理, 是电网物资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电网公司的供应商管理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梳理, 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 理顺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供应商的全面、高效管理, 建立电网经营企业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电网物资经营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

二、战略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及其特点

本文中的战略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是指企业与其几个重要供应商凭借各自的核心能力, 互相吸引形成了超越一般交易的战略关系, 从而有效地实现业务的系统集成及创新, 以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实现双赢的目标。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它的主体是各自独立的法人, 并没有兼并或收购

这种独立性也涵盖一定程度上的参股, 但没有达到控制供应商企业实际管理权的地步, 否则就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事情了。

(二) 核心能力体现其有用性

供需双方都具有彼此相互吸引的独特的核心能力, 这样才有深层次的吸引力, 彼此的关系才能超越一般关系。

(三) 利益的长期性

在合作伙伴关系中, 彼此应该考虑而且必须考虑的是比较远期的利益, 而关于企业近期利润目标考战略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研究虑的较少。但要注意利润及良好的现金流是企业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 这就需要企业在近期拥有一定的财务实力, 保证充分的投入 (项目现金流很可能为负) 。对项目的考核不应以利润和现金流为核心, 而是要关注长期发展潜力。

(四) 关系管理保证合作的兼容性

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不同于一般的交易, 只需按合约买卖了事。战略性需求存在大量不确定性, 这些需求并不能够预见得很清楚。所以供需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事先并不能以合同形式明确体现, 这就需要在过程中彼此交流、创新、行动、反馈以满足各自的需求。这种过程, 需要双方高度的理解与支持, 需要关系来润滑。

(五) 战略供应商的数量应是有限几个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 有的企业认为它们有许多战略供应商, 而有的企业只有为数很少的供应商。企业总体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在众多的供应商中进行分配, 势必不能突出重点, 也不会产生明显效益。

三、电网企业战略供应商关系的开发原则

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以信任为基础的战略伙伴关系, 将不能亲自处理的价值链上的活动外包给战略伙伴。

S t e p h a n M.W a g n e r等人的研究表明:企业可以依赖战略伙伴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Jonni Jahnukainen等人认为, 随着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建立, 将进一步促使供应商管理从传统的采购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 实现有效采购。

Daniel R Krause等人研究了供应商开发的重要性, 认为至少表现为采购、公司和国家三个层面。Dobler D.W.等人认为:采购管理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开发有效的、可靠的供应资源。供应商开发有助于满足企业的战略目标, 前瞻性的、战略的采购增加了新的竞争优势, 如开发知识资源和管理知识采购。

R o b e r t E.S p e k m a n等人研究导致有效资源和供应商管理的十项原则: (1) 将供应商整合到供应链中; (2) 共享信息; (3) 发展信任; (4) 结成有效的联盟; (5) 使用商品团队; (6) 寻求全球资源优势; (7) 集中于总成本; (8) 使供应基础合理化, 即简化采购过程, 与有限数量高质量供应商的良好关系, 降低交易成本; (9) 让供应商来管理, 将价值链上某些活动转交供应商管理, 如供应商管理库存; (10) 应用有杠杆作用的技术, 如EDI等信息技术。

四、电网企业战略供应商关系开发策略

要区分出一般供应商和重点供应商, 比较简单的做法是采用“80/20规则”, 即占用80%价值的20%供应商为重点供应商, 只占20%采购金额的80%供应商为一般供应商。

(一) 供应商评价和调研

在确定重点供应商后, 采购部门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对供应商进行选择, 确定合作伙伴型供应商的大致范围, 同时明确具体的目标及考核办法, 制定出达到目标的行动计划, 之后按计划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调研、评价。

(二) 供应商改进

通过对供应商的调研, 根据对质量、交货、降低成本、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考核结果, 指出供应商存在的不足, 要求其实施改进并进行跟踪考核, 同时在内部还要对供应商进行月度考评、体系审核等跟踪供应商的综合表现, 并及时反馈给供应商。

(三) 供应商的合理化

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考核, 这一时间可能长达2~3年, 根据综合评估结果, 对供应商的类型和范围做出合理的安排, 为下一步战略伙伴关系的确定做好准备。

(四) 确定战略伙伴关系

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前提下, 企业可以采用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和ABC成本分析法等最终确定战略供应商关系。

五、结束语

在供应链环境下,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是一个现代化企业在采购管理中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战略供应商关系的建立, 能够有效避免陷入事务性的采购行为中, 避免消耗大量的精力。在企业采购实践中, 很多物资的采购过程是重复的、具有共性的, 没有必要重复进行。开发并确立联盟型的供应商, 对于企业的良好物资供应及运作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

[2]国家电网公司编.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3]张贵磊, 刘志学, 马士华.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及其启示[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10) .

企业环境战略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电力企业,战略选择,蓝海战略视角

一、导论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 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但是自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 国际经济包括中国在内的高速增长势头减缓, 国内外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都出现了大幅下降, 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也影响到了电力行业, 电力需求出现萎缩, 电能过剩局面再次显现, 电力行业投资建设进程减慢。在这种形势下, 电力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力企业必须在对未来竞争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积极的应对。

从理论发展和企业经营实践来看, 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 国外先进的企业开始摒弃过去传统的经营战略, 而逐步采取新的企业经营战略, 被广泛采用和推崇的就是蓝海战略。蓝海战略 (Blue Ocean Strategy) 最早是由W.钱.金 (W.Chan Kim) 和勒妮.莫博涅 (Renée Mauborgne) 于2005年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蓝海战略认为, 聚焦于红海等于接受了商战的限制性因素, 即在有限的土地上求胜, 却否认了商业世界开创新市场的可能。运用蓝海战略, 视线将超越竞争对手移向买方需求, 跨越现有竞争边界, 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 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

本文试图运用最新的蓝海战略理论对电力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制定新的战略进行探讨。

二、电力市场环境分析

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 中国电力市场出现出如下特征:

1、全社会用电量继续增长, 但各月增速持续回落。

2010年, 电力消费需求总体保持旺盛, 全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1923亿千瓦时,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09%。国家宏观调控作用显现, 全社会用电量呈现一季度高速增长、4-8月份回稳、9月份以后回落的态势。第二产业用电增速下滑带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快速回落, 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受天气影响明显。重工业用电量回落快于轻工业。2010年, 全国工业用电量30887亿千瓦时。其中, 全国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5 1 8 7亿千瓦时和25699亿千瓦时, 轻工业各月用电量增长相对平稳, 重工业回落明显。2011年1-6月份, 我国全社会用电量22515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2.19%, 6月份, 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965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3.00%。

2、全国电力建设投资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电源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火电投资比例大幅下降, 电网投资增长继续加快, 投资规模占电力投资比例已达50.90%。2010年, 我国用电量持续增长, 电力规模继续增大, 结构有所改善, 质量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0年,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 1 9 2 3亿千瓦时, 基建新增装机容量9127万千瓦, 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6亿千瓦;供电标准煤耗335克/千瓦时, 线路损失率6.49%。2010年, 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051亿元, 比上年降低8.45%, 其中, 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41亿元, 比上年降低4.26%;电网投资完成3410亿元, 比上年降低12.53%。2011年1-6月份, 我国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 5 0 1亿元;全国电源新增生产能力 (正式投产) 3478万千瓦;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290亿元, 电网建设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8933万千伏安、线路长度13758千米。

3、火电企业利润大幅下降, 电力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偏低。

受市场电煤价格持续高位影响, 火电企业利润从上年同期的46亿元大幅下降到4亿元, 销售利润率接近于零, 中部六省、东北三省以及山东省火电继续全部亏损, 亏损面继续明显上升, 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供应保障能力降低。1-2月份, 虽然电力行业整体实现利润总额181亿元, 但是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偏低, 1-2月份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8%, 远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6.0%的平均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 电力行业利润总额仅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的1/3左右, 销售利润率仅为煤炭行业的1/5左右、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的1/8左右;电力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明显高于其他各行业, 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的6倍。

在“十二五”新的发展阶段, 电力需求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供需的结构性变化特征也将逐步显现。2015年, 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99万亿-6.57万亿千瓦时, 基准方案推荐6.27万亿千瓦时, 比2010年增加2.08万亿千瓦时, 是全社会用电量增加最多的五年。“十二五”末, 我国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可以达到主要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阶段时期的人均装机1千瓦水平。

三、电力企业战略选择——基于蓝海战略的分析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用电需求量下降的影响, 同时考虑到未来市场不景气带来的电力需求增加减缓, 以及发电企业电能过剩和利润下降的趋势。作为电力市场主体的发电企业, 该如何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进一步调整企业经营发展战略, 以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成为企业首要需要考虑的问题。

1、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

一般来说, 受市场环境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 在传统的经营战略中, 发电企业更多的遵循的是传统的低成本市场竞争战略, 通常被称作是红海战略。红海战略主要是在已有已知的市场空间竞争, 在这里你相对于你的对手是成本比他低, 或是比他更加可以达到差异化的战略两者取其一。游戏规则是已定好的, 按照该游戏规则, 循着这个游戏规则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 你所要分析的就是竞争态势和已有产业的条件, 这是红海战略需要研究的变量和因素。但是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下来, 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遵循已有的低成本战略就很难做到。从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来看, 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许多企业开始采取新的经营战略, 通常被称作是蓝海战略。

“红海”是竞争极端激烈的市场, 但“蓝海”也不是一个没有竞争的领域, 而是一个通过差异化手段得到的崭新的市场领域, 在这里, 企业凭借其创新能力获得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利润。蓝海战略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 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与已有的, 通常呈收缩趋势的竞争市场需求不同, 蓝海战略考虑的是如何创造需求, 突破竞争。其目标是在当前的已知市场空间的"红海"竞争之外, 构筑系统性, 可操作的蓝海战略, 并加以执行。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以明智和负责的方式拓展蓝海领域, 同时实现机会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蓝海战略不局限已有产业边界, 而是要打破这样的边界条件, 是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与已有的通常呈收缩趋势的竞争市场需求不同, 蓝海战略考虑的是如何创造需求、突破竞争。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以明智和负责的方式拓展蓝海领域, 同时实现机会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电力企业要能突破由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 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 构筑系统性、可操作的蓝海战略, 并加以执行。

2、电力企业蓝海战略模式选择。

从世界范围看, 成功的大企业集团一般都具有生产、流通与金融的完整功能, 其中金融功能在企业集团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 金融资源已经成为推动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稀缺战略资源, 企业快速发展对金融资源的依存度逐渐增强。产业金融战略也是企业快速实现资源外取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所以, 电力企业在构筑蓝海战略过程中, 一条可行的路径是走产业金融融合之路, 其成为国外电力企业蓝海战略的选择。电力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公司系统金融资产和资源, 通过搭建统一的金融运作平台, 实现产业化、专业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的运作思路, 对固有金融股权和业务资源的充分利用, 从战略层面解决产业金融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体系。具体来说, 电力企业把分散在各个成员单位内部的金融资源集中起来, 在系统内部形成一个金融链, 对该链条进行有效整合和管理, 不仅可以实现内部资源利用的成本节约, 还可以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价值。通过建立高效的运作平台 (如ERP系统) , 公司内部巨大的资产和现金流完全可能产生规模效应, 从而使该环节成为公司系统价值创造的中枢与价值链增值中的重要贡献者。

从具体选择来看, 财务公司是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内部金融市场化的一种特殊的机构安排, 具有司库型的特征和显著的优势。从国际惯例看, 任何一个金融平台的核心, 都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作为以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 只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作为平台枢纽, 但从长远看, 企业金融平台发展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财务公司尝试向商业银行转型;二是通过企业集团扩大投入已参股的商业银行, 提升股权影响力甚至控股, 通过与其共同开发业务与产品, 或者反包财务公司业务等合作, 将更有利于其作用的发挥。

此外, 电力企业走产业和金融融合之路, 还需要在战略、资本与资金、信息系统、组织与营销、多元化产品和品牌等方面发挥管理协同的作用, 在同一个金融平台下, 通过有效管理, 解决企业产业和金融融合过程中的最佳金融产品盈利模式选择问题, 控制同类业务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并有效地避风险, 联合进入单个企业无法进入的业务领域, 降低总体运行成本, 共享品牌、客户和营销队伍等资源, 在同一体系内实现有控制的交叉和延伸。

四、新时期电力企业实施蓝海战略的保障措施

电力企业在运用蓝海战略过程中, 除了需要树立蓝海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之外, 蓝海战略的实施, 关键在于战略如何执行及其有效的保障措施。电力企业内部门众多、环节复杂, 除了规划方案制定合理外, 还需要一系列条件和相关配套措施来保障。其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对蓝海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从上至下应树立战略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新理念, 特别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经营战略的滞后是制约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因素, 将制定正确合适的经营战略放到工作的首位。

2、健全相关各项管理制度。

蓝海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 要求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与其相配套。采用试用期考核、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与任期届满考核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重点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对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考核其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及管理创新能力, 对项目管理者重点考评经营业绩, 对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考评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贡献大小。对专业技术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在解决复杂专业技术难题中成绩显著的, 以及完成或超额完成经营考核指标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进行综合考核, 先进的进行奖励, 绩效表现差的进行处罚。

3、规范战略制定, 明晰业务流程, 提炼关键环节。

在战略制定时, 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 不能朝令夕改, 以便执行者能坚定地按照该方向执行.同时, 在庞大的业务网络中, 找出最主要的链, 明晰链的每一流程, 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把简单的东西量化, 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 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应该怎么做。建立科学的控制系统。采用公平、公正、合理的控制系统, 对关键的流程进行简洁、实用、操作性强的控制, 开展不定期的考核与检查, 确保执行的稳定性。

4、强化企业文化的保障作用。

公司在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 一是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匹配起来, 处理好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二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以有形的制度来引导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要把“人本管理”思想贯穿到管理工作中, 使广大员工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此外, 企业文化建设要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为生产经营提供发展动力。三是推崇变革和创新。认识到创新和创新的速度在竞争中的关键要素作用, 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危机感, 抛弃僵化和保守, 推崇变化和灵活, 在创新和变化中寻求和把握机会。

参考文献

[1]、W.钱.金, 莫博涅.蓝海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严军.电力企业的蓝海战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 (4) .

[3]、赵文广.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神华集团营销环境分析与战略制定 第11篇

关键词:神华集团;营销

1 集团概况及经营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神华集团的销售工作开始,伴随着集团的迅猛发展和状大,历经运销分公司、销售中心等数次机构变迁,于2011年6月成立了销售集团公司负责神华集团整体的销售业务。公司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营销企业为目标,创新经营手段,自主开发了煤炭交易网络平台,目前煤炭和化品交易已达到亿吨级规模,成为国内销量较大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2 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

一是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影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到来,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势在必行,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也将会越来越严格,对于煤炭消费行业包括水泥、建材、钢铁、化肥等也属于高耗能行业受到国家控制。煤炭消费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另外,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也使钢铁和水泥的需求量降低,这些行业对煤炭的需求也受到的抑制,煤炭消耗的增速明显放缓,有些还呈下降趋势。就煤炭需求的大户来讲,当前,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客户源还是火力发电厂,但是国家政策影响,国家会优先发展风电、水电、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火电企业却在控制发展之列。到2017年,国家要把火电企业单位标煤能耗控制在300克以下。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全国火电企业单位标煤能耗在2013年为321克,如果要降低到300克,那么意味着煤炭消耗同等规模装机条件下要减少1.3亿吨。2014年,全国关停2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京津冀鲁地区的原煤消费削减1700万吨。相关政策还规定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煤炭消费要实现负增长,在京津冀鲁地区要实现减量8000万吨煤炭消耗。未来几年,国家将严格控制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煤电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厂的新建项目,禁止审批除热电联产外的新建燃煤发电项目。

二是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保护力度加大,煤企成本下降,价格下行。为了应对煤炭企业亏损面的扩大,地方政府纷纷采取了减免税费等保护措施,进一步下降了煤炭企业成本线,价格见底的周期也将会进一步延长。然而,在煤炭企业亏损的情况下,一些大型煤企仍然靠扩大生产来维持运营,以量补利润的情况时有出现,致使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煤炭价格将持续下行。从环渤海指数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为797元,2012年774元,2013年618元,2014年548元,而秦皇岛的挂牌价格从796、768、612到539元。可见煤炭市场价格下行越来越严重。

三是环保政策影响,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契机,加快淘汰能源行业落后产能,着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这对煤炭市场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在未来几年,煤炭行业将会受环保政策的抑制。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社会煤炭消费总量要控制在42亿吨,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的占比将下降到65%,。据测算,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约为40.5亿吨(含净进口3.2亿吨),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市场增长空间有限,煤炭消费的需求量有可能会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2.1.2 经济环境

一是煤炭产能过剩十分严重。煤炭市场“黄金十年”发展期已经过去,但是在山西内蒙等国内的主要产煤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进展迅速,煤炭行业的投资规模以及扩张发展的势头不断加大,因些产生了大批的大中型煤矿。新建矿井的不断投产造成了煤炭产能的集中释放,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现象十分严重,打破了市场的供需平衡。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是造成煤炭市场销售困难,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的主要因素。依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煤炭2013年产能约为45.8亿吨,约为40.5亿吨的煤炭消耗,那么产能过剩就在5亿吨以上。虽然市场会对此进行一定的调节,但是前期形成的煤炭产能释放依然会给煤炭市场带来较大的压力,要消化过剩的产能,还需要很长的一个时期。

二是替代品竞争加剧。水电持续增长。全国规模以上的电厂2014年1-9月份,水电发电量达到了7155万千瓦,同比增长20.8%,其增速同比提高16%。水电总装机预计在2015年,将超过3亿千瓦,同比将增长1000万千瓦,受水电的增加的影响,火电的负荷减轻。另外,由于国家目前还加大力度发展非石化能源,其增长态势不容小觑,同时跨区域送电也在大幅的提高,未来时期可以预见的是,非石化能源会不断加大对煤炭的替代规模。

三是,大量涌入的进口煤挤压市场。从国家能源格局和流向、国家进出口政策、用户的经营策略,特别是成本竞争优势等要素看,进口煤对市场的影响不可低估。我国从2009年开始,我国已经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从09年开始煤炭进口量的年增幅为22.5%、39.3%、20.4%、29.7%和10.9%。连续5年都是呈现出大幅的增长。因此,我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国内外一体化的市场特征也在煤炭市场上体现出来。

2.1.3 技术环境

一是开采技术提高,产能加大。近年来我国国内煤炭开采技术不断进步。大型综采设备已经普遍使用。小型煤炭的开采技术也日趋成熟,各种自动控制设备和信息化产品不断应用在煤炭生产领域。煤炭生产全过程可以实现数字化监控,自动化操作。这些技術的不断进步,促使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

二是煤转化尚存在成本和污染问题。由于我国富煤贫油的资源分布特点,近年来煤转油项目受到了各大煤炭企业的青睐。但是目前该项目还只能作为长期战略准备项目,因其投资成本过大,对水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以及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调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很难成为主要营利项目。

2.1.4 自然环境

煤炭资源形成年代久远,有着不可再生的特性,受地质变化影响,其分布的区域不同,各区域的煤炭质量也不同,这都是人为不可改变的。我国虽煤炭总体储量不低,可是分布情况却不均衡。北部地区储量最多,可是储备多的地区却不是工业发展快的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南方地区煤炭资源储备量又极少。需求少的的地方储备多,需求大的地方储备少,这就为资源的运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1.5 社会人文环境

从我国资源和人口分布对比来看,人口分布的情况与经济发展情况基本相对应,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也相对密集,人口密集的地区煤炭需求量与较大。目前,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更加要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基础建设为主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变。我们鼓励自主创新,开发新技术,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煤炭企业也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这也是煤炭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目标的要求。

2.1.6 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是指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条文规定,是煤炭企业生存的根本。煤炭企业要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经营环境下开展业务,面对竞争都需要完善合理的法律环境作保障。近年来,我国的法律规章制度越来越健全。企业双方的权益和责任义务通过《合同法》进行规范。避免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破坏环境,可以依据《环境保护法》。制裁恶意竞争避免交易平台不公有《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有专门针对煤炭行业《煤炭法》专门对行业发展进行规范。同时还有一系列针对煤矿生产安全、煤矿职业病防护、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等方面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对企业经营过程可以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制约,保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促使企业承担好社会责任。目前国家对煤炭价格的定价机制也有所转变,供需双方由市场来定价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以质定价,依照供需关系调节价格高低,把经营交给市场决定,这是国家政策对煤炭企业的新要求。这也避免了煤炭企业自主性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生产到销售环节都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市场规律才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依据。

2.2 微观环境分析

2.2.1 资源储备及生产销售情况

截至2013年底,神华集团包含全资和控股子公司21家,70个生产煤矿,投运电厂6,566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拥有自营铁路1,765公里的,拥有的黄骅港具有1亿吨吞吐能力、天津煤码头有4,500万吨吞吐能力、珠海煤码头有4,000万吨吞吐能力,航运公司现有船舶30艘,在2003年,神华集团的原煤产量就己经超过了亿吨。2014年完成了5.8亿吨的煤炭销售量。在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高速发展曾以两千万吨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了七年,甚至达到四千万吨的年增长。神华集团销售公司业务始于80年代中期,通过多年的市场和客户培育,煤炭市场不断开拓,逐步发展壮大,用户现己遍布华东、华南、华北、西北地区,目前西南分公司和华中分公司正在组建当中。2013年全年销售煤炭66261万吨,煤炭贸易完成9303万吨,进口突破3000万吨。

2.2.2 集团化的统一营销方式

神华集团通过销售体制改革,先后将神东煤炭集团、准格尔公司、乌海公司、包头矿业公司的煤炭纳入神华集团销售公司统一销售。2011年6月在实现集团化销售后,整合了煤制油化工产品的销售,接收了鄂尔多斯煤制油、包头煤制烯烃销售业务。后又将神新、神宝、北电胜利能源公司的煤炭纳入销售集团统一销售。这种大销售体系的建立,使生产单位分可以集中精力抓好生产,也充分发挥了销售团隊的专业化优势,整合和优化了销售、市场资源。通过销售的专业化分工、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营推进全集团产业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协同效应,更有利于实现整体上的低成本运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2.2.3 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能够运用的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如果企业拥有这种关键环节的优势必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种能力必须是独有的或者是非常稀有的,必须是竞争对手很难具备的,必须是无法以其他手段代替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价值。神华集团拥有自营的铁路和港口,可以实现从生产到运输到销售的一体化运营就是其核心竞争力。这在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对运输有很高要求的国内煤炭市场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首先是成本降低,其次对于大客户来说他保证了供应的稳定性,另外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保证了其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内部市场也可以对一些环节的利润情况进行有利的调节,保持了一种持久稳定的竞争能力。这种一体化的运营方式也有利于集团更有时效性的顺应市场,随时根据市场调整内部经营链条,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

3 营销战略选择

3.1 营销环境SWOT分析

SWOT分析法的分析模型具体是由四个基本要素即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这四大要素组成的。SWOT的分析方法就是研究外部环境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作用的机遇和威胁,同时对企业内部的条件进行分析,查找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将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和匹配,分析对策的方法,直观的认识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有利条件,帮助企业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出适合企业在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

3.2营销战略确定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战略化探讨 第12篇

笔者认为, 企业环保管理战略化的途径包括:树立环境导向的发展战略、实行资源导向的成本战略、强调低碳环保的品牌战略等三个方便。

1 树立环境导向的发展战略

一直以来, 企业管理者根深蒂固的管理观念是“利润为王”。但是在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发展环境下, 得环保者得天下,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污染型企业注定不得长久。因此, 企业要想长远发展, 必须牢固树立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环境导向的企业管理制度关键是企业管理层的环保观念是否先进、产品战略是否能够平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全球化的当下, 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品质的竞争更是环保技术的竞争。近几年来, 我国出口企业屡屡受阻, 过去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渐渐不再突出。除了人工成本上升意外,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欧美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质保、环保的担心。一旦提高环保标准, 我国贸易即出现明显逆差。要想保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打破欧美国家对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 提高产品环保标准是唯一出路。

2 实行资源导向的成本战略

2.1 提高资源生产力水平

资源生产力指的是企业的每单位产出与其消耗的原材料、能源总量之比。提高资源生产力的本质在于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 挖掘潜在的效益, 降低能耗成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提高资源生产力并非要求企业选择成本更低的原料, 而是通过提高生产工艺和原料使用方法来降低废物废料的排放。上海联合家化公司是我国老牌的日化企业, 为了迎合“安全”“环保”等新兴消费观念, 该公司推出了草本概念的“佰草集”和“相宜本草”两个明星品牌。不仅如此, 该企业在环保方面也是身体力行, 年废弃物排放从2009年以前的每月30吨, 降低至2014年的每月3吨, 不仅降低了原料成本费, 废弃物运输等费用也相应减少了。这就是典型的提高资源生产力水平案例。

2.2 降低上下游成本

产品的成本高低不仅决定于生产商这一个环节, 还与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 甚至消费者息息相关。降低上下游成本需要关注:商品或原材料的成本构成及消耗、生产过程的消耗、销售过程的消耗以及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消耗。美国一家酸奶企业曾经以环保为导向对其产品的成本进行了市场调查, 通过对比研究, 该企业将酸奶包装盒塑料盖改为锡箔盖, 此举使得该企业的固体废料直接减少十分之一,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3 强调低碳环保的品牌战略

3.1 更新产品设计理念

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创造经济效益, 这是企业所有行为的驱动力。从环保角度改善企业的产品结构, 不仅是企业的外部经济化, 也有助于企业的内部经济化。产品环保设计, 简称DFE, 旨在引导企业从环保入手, 改善企业产品的环保理念。全球第一大电子零部件生产商---惠普公司在产品的环保理念上做得较好。惠普公司通过DFE设计流程, 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水性油墨, 这种油墨不仅能够回收利用, 而且几乎不在印刷过程中挥发有毒气体。这项技术不仅使得客户降低了使用成本, 满足了客户的安全环保需求, 还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一举多得。

3.2 实现产品营销绿色化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战略化的一个显著表象即是产品营销渠道的绿色化, 从生产到销售全面绿色化管理。这意味着企业要在成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服务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绿色化包括很多内容, 既有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产品污染率, 也有提高资源节约效率和原材料使用效率。实现绿色化, 企业不仅需要提高人员的环保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技术, 还需达到产品设计、营销、回收等环节的绿色化, 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升和竞争力的强化。

4 完善企业环保管理战略

4.1 健全企业环保管理组织

企业环保管理机构负责对企业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进行处理, 并对处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该机构的存在是确保企业环保达标的关键。

现实中, 大批企业在利润面前丧失环保自觉性, 逐利而行。实行环保管理战略化, 有必要健全企业的环保管理组织, 建立严格的产品检测制度, 确保产品生产等各环节的能耗和污染达标。除了监督检验职能, 企业环保机构还要积极推动环保生产方式的研发, 贯彻国家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等。实践证明, 建立企业环保机构能够更加有效的保证企业的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目标促进企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4.2 降低环保管理费用

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费用, 及包括排放控制和污染物处置设备购置费用、运行成本, 还包括履行环保职责、实施环保环节、管理环保设备等方面的人力、物力等投入。很多企业接受环保罚款不是因为制污设备不够先进, 而是因为存在人为的管理不当。从长远来看, 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战略规划, 除了任用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外, 还需充实环保管理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所需产品的环保技术含量关注度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消费绿色逐渐成为人们的主流消费理念。因此, 企业要想不被市场潮流淘汰, 则需要树立环保导向的发展战略, 实行环保导向的品牌战略, 提高环保导向的管理战略。总之, 是要实现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战略化。

参考文献

[1]马洁, 构建环境导向企业管理体系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10 (08) :6-7。

[2]马洁.以环境为导向重构企业管理体系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4 (05) :29-30.

上一篇:义务责任下一篇:胆石症术前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