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效范文

2024-06-23

学习实效范文(精选12篇)

学习实效 第1篇

一、优化合作学习的小组

分好学习小组, 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 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 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 好奇心强, 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 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评定的情况, 搭配成若干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 通常4~6人为一小组。通常的分组方法有:

(1) 固定座位组合。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 就近组成学习小组。这是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分组方法。这样, 便于组织, 小组成员相互熟悉、相互了解、便于交流, 小组长实行轮换制, 让每一位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参与小组竞赛, 从而真正体现在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竞争。

(2) 自主群体组合。学生中自然形成的“小群体”, 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 有较强的凝聚力, 自由宽松, 孩子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成员之间能互相促进。

二、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 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者是“知识的移植”, 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氛围。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 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 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呢?

(1) 安全的心理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 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 多一些了解、鼓励、宽容,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 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 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2) 热情的帮助氛围。全班10多个小组中, 免不了因各种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 教师应因组而异,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 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 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另外, 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 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3) 真诚的激励氛围。适时适当的激励,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杠杆, 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展示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氛围, 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三、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要求教师在合作学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发挥出小组合作最好的潜能。

(1) 合作学习不是优等生的“展示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我们常可以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 听到他们合理的分析、独到的讲解, 合作学习是他们的展示台, 他们俨然成了主角, 表现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 他们居于小组的权力中心和活动中心, 以“小权威”的身份掌握小组的活动权, 阻碍组内多向对话;在班级小组交流时, 代表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还是这些“小权威”, 他们成了合作小组的代言人。

(2) 合作学习不是教师的“悠闲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些教师认为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学习, 让组内事情组员共同解决, 教师几乎不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合作学习时, 有的教师袖手旁观;有的盘算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有的虽课上巡视, 但只是维持纪律而已。在小组交流时, 教师也只是依次听取汇报, 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这是不正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我们要切实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应担当好“指导员”“参战员”“联络员”等多种角色, 合作前, 教师应指导学生确立好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中, 教师要能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及时调控, 密切注意学生的合作情境, 及时修正一些目的要求,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合作;合作结束, 不仅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 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 并能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进一步深入。

丰富学习载体力求学习实效压缩稿8 第2篇

塔城地区裕民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按照自治区党委、地委的安排部署,裕民县委从抓好学习教育入手,在统一思想上用功,在提高认识上着力,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丰富学习载体,打牢党员干部思想基础,增强转变作风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延伸“中心组课堂”集中学。坚持县委常委带头、主要领导示范,以上率下。县委中心组带头先学,在学习规定篇目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中央和上级党委文件精神,重点学好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深入学习张春贤书记在莎车县和呼图壁县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打破传统学习模式,把县委理论中心组范围,由县级领导延伸到各党(工)委主要领导;学习阵地由会议室延伸到项目现场、田间地头;学习形式由主要领导领学,延伸到班子成员轮流专题讲学。各级领导班子积极跟进,党组织书记带头上党课、作辅导报告、参加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进联系点与各族群众结对学,不断把学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使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放下包袱,进入角色,真正带头把自己摆进去。

用活“固定课堂”专题学。利用党校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邀请辽宁省委党校和自治区党校教授为全县党员干部进行专题辅导,提升理论素养,修正作风偏差、涤荡心灵灰尘。在全县开展“四学三议两促进”为载体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把学习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在县直机关开展“重学习、守纪律、敢担当、能作为”

1活动,在乡村开展“进村队、受教育、解民忧、办实事”活动,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学习氛围。有的党员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不学习觉得没问题,一学习发现有问题,学习越深感觉需要查改的问题越多”。

搭建“实践课堂”广泛学。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以领导干部转作风、带政风、促民风。建立联系群众“五个一制度”,每名党员领导干部联系1个重点区域、1个后进党组织、1个困难户、1名重点人员和1个宗教活动场所,定期走访帮扶。深入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309名住村干部主动转变身份当学生。一方面向群众学语言、学技能,与群众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干,当群众的贴心人。另一方面住村工作队通过组织文艺宣传队、读书夜等形式,在田间地头、草原毡房,积极组织农牧区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教育,不留死角,不走过场。一些群众说:“以前感觉机关干部离得比较远,没想到现在变成一家人了”。

组建“流动课堂”灵活学。将学习形式寓教于乐,增强学习效果。组织党员干部聆听为民务实清廉模范典型事迹宣讲;组建“百场示范宣讲团”,走村队、进社区和群众面对面互动,讲政策、理思路、谈发展,受教育群众2.6万余名;各乡镇(场)针对牧区居住分散的特点,组织流动党校、马背宣讲小分队,编排“铁勒麦”、阿肯弹唱等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讲;发放简便易学的双语应知应会手册、口袋书、宣传画等学习材料,使教育实践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运用“媒体课堂”直观学。用现代化媒介,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党员干部网上在线学习的平台、远程教育点

播频道,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视频培训。在县广播电视台、政府网、裕民党建网开设专栏,借助小白杨红色手机报、QQ群信息发送,开展空中送学,做到电视上有声音、网络上有图文。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和群众信息服务中心,集中培训农村党员;组织全县党员干部集中收看《焦裕禄》、《杨善洲》等8部先进典型人物电影,用鲜活事例感染党员干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对照典型改进作风,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在学习教育中补了钙、充了电。

利用“实境课堂”感受学。坚持用典型案例和活生生的实例警示党员干部。一方面县委组织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各部门组织本单位党员干部,参观巴什拜展览馆、小白杨哨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在现场聆听警示教育专题讲座。另一面大力宣讲本县涌现出来的10名先进人物事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先辈为镜、以案为鉴、向模范看齐,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心灵上得到了洗礼。

开设“互动课堂”督促学。坚持学习质量,层层传导压力,务求学习实效。县立学立改督查办公室经常督查;地县督导组定期督导;县巡回检查组随时抽查;组织4次应知应会理论测试,使党员干部带着压力学。强化对各参学单位学习情况的督促,对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及时回炉、补课,确保学习教育入心入脑、学深悟透,使广大党员干部感受到“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同时,立足解决实际问题,以学促改、以改促学,敞开大门,让群众的眼睛盯着党员干部学,看到学习教育效果。县委针对学习中查找出的问题,制定了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十二不准”的规定,建立党员干部公

开承诺、公示、评议等制度,提出领导干部“十个带头”要求,做到立学立改。使群众在活动一开始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新变化,看到新气象。

学习实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快乐学习;策略

课程改革几年来,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变革传统的枯燥、单调的课堂学习模式,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倡导快乐学习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和谐课堂”,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基本策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对于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还没有建立理性的认识。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积极热心参与数学探究活动,认真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特别对于个性化问题解决方案,教师要给予积极正面的回答,科学引导,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學生乐于学习

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并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将教学内容提升过高过深,不仅让学生难以接受,还让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教学内容就会失去师生的共鸣,无法形成教与学的和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最终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多样化的课堂教法,从而求得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合理运用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体验中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吸取小组成员较为先进的问题解决方案,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合作学习的主题,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实施引导,最后进行小组交流发言。如,在一节数学探究活动课上,设计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有50个同学去划船,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租金10元,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准备怎样租船。这属于开放性问题,问题解决方案很多,安排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学习模式,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和同学分享,让每位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善于同别人交流彼此的想法,以便求得新的发现,拓展数学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经历成功与挫折,帮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妨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样,通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历多次挫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最终获得学习的成功感。通过成功与挫折实践教学活动有力证明:一个学生在经历过失败后获得成功,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成功的情感体验,随之而来便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比如,在一次数学探究活动中,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设计轴对称的图案,然后将之带入课堂上进行交流,一位学生将自己在家里剪的四件作品带到课堂上,这时教师不妨请他走到讲台上,当面折叠给大家看一看,这时他发现普通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不妨引导他,如何将之变为平行四边形呢?学生勇于创新,改变对角的度数使之成为长方形,通过这样的转化,学生获得这样的数学结论: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热情,进而快乐体验、快乐学习,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需要积极实施快乐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卢邦生.倡导快乐学习优化数学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0(11).

学习实效 第4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思维价值,教师参与,科学评价

新的课改理念指出, 要由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堂转变。因此,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角色,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样的背景下, 各地的同仁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总结出有一些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有益做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很多合作学习中存在误区, 下面就如何走出这些误区,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进行探讨。

误区一:合作学习忽视自主学习

我们在听课教研的过程中, 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马上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合作学习之前, 我们必须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如果省略了这一环节, 我们的合作学习就很容易沦为那些基础好、反应快的学生的表现平台, 而那些基础差、反应慢的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这无异于另外一种形式的灌输, 只不过灌输的主角由教师变成了学生。因此, 在合作学习开始前, 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入到合作学习的行列中, 这样就使得课堂交流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互通有无, 气氛热烈, 真正达到交流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误区二:合作学习但无思维价值

在合作学习中,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那就是一些教师给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或者在教材上可以直接找出现成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无须开展什么小组合作学习, 否则, 无异于白白耽误学生时间, 浪费学生的生命。而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则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难, 学生经过合作学习也不会出什么结论, 其结果也是白白浪费学生时间, 达不到让学生学到知识, 提升能力的目的。因此, 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 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即问题不能过简, 也不能过难, 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就像摘果子一样, 看起来能摘到, 真跳起来摘时却发现并非易事。这样的问题才会引起小组成员的兴趣,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产生合作探究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 弄清他们的知识储备, 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

误区三:合作学习缺少教师的参与

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情, 教师则游离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之外, 表现为教师把任务抛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并不进入学习小组, 而是呆立一旁, 驻足观望。这种做法也是对合作学习的一种误解。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是无关者, 而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是组织者。教师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合作学习的进程进行合理的才能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少走弯路, 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误区四:合作学习缺少科学评价

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还有一种现象是对合作学习的误读, 即认为合作学习是由学生经过自己合作完成, 合作的过程以及结果都由学生自己把握, 教师在学习小组汇报完合作情况后不应该做评价。这种观念十分有害。恰当而科学的评价是小组进步的不竭动力, 能够培养小组积极思考、深入研究、合作共享、高效学习的学习精神。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缺少教师的科学评价, 则不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 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以科学方法提升学习实效 第5篇

2013-06-10 第01版:国家大局

作者:杨永加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52

4好学才能上进,每当重大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号召全党加强学习,实践证明每次学习热潮都会推动党所领导的事业实现大发展。面对当前的复杂环境和艰巨任务,必须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深入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以扎实有效的组织学习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已经成为全党上下的普遍共识。然而重视学习不等于会学习,理论如何才能正确联系实际是关键问题。学习既要态度端正,也要方法科学,重视学习而不努力掌握其科学方法,无异于叶公好龙,空谈一通。客观地看,一段时间以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学习,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但是不少地方和单位的学习和创建活动还是被搞成了形式主义。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科学方法,继续以传统社会的简单化方法抓信息化条件下复杂的组织学习。

其实学习不只是获取知识,真正的学习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知识信息只是为分析研究问题服务的准备性工作。西方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些研究和探索早期被称为组织学习理论,后来发展成学习型组织理论。究其实质,这些探索都是围绕如何深入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展开的,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都是解决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例如:上世纪30年代末出现的行动学习法,就是围绕某一重大问题组织跨部门学习研究团队,在反复调研、自学和研讨的基础上探索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影响较大的头脑风暴法,就是鼓励每一个人讲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然后经过甄别、筛选、综合,达到凝聚智慧、形成共识的目的;大家非常熟悉的五项修炼,就是要通过五种理论方法来开发团队开展反思性交流、理解复杂事物和激发创造热情的核心学习能力,从而克服现代组织中存在的山头主义、经验主义、官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改造学习,大兴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核心也是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着力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称之为“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事实上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是以学习为切入点和抓手,进行管理创新、挖潜增效、不断升级的组织。学习型组织通过深入分析研讨组织面临的问题,实现组织内部的任务模式、组织结构、工作机制与流程、文化价值观念、知识信息资源等一系列要素的优化与完善。学习型组织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团队智商、促进组织升级发展;关键是围绕实际问题展开自学、知识共享和深入研究讨论,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基本方法是通过分析研究问题激发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核心模式是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环环相扣的链式学习,即“找准问题——小组研讨——自主学习——知识共享——深入研讨——突破操作”的不断深入、循环往复的多个环节的学习。国内有许多单位用链式学习法改造原来的学习,均取得了显著实效。

英语合作学习实效提升策略 第6篇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技巧和心理素质

目前中学英语合作学习,在学生层面出现的问题是:有合作意识不强烈、合作技巧运用得不灵活、合作语言运用随意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教师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善。

(一)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学生投入各种形式合作学习的兴趣。中学英语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学会写作的学习模式,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注意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宽容的胸怀,对同学之间的活动做到积极配合,认真倾听合作学习中的话语和指导,勇于分担学习的责任,分享合作学习英语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抗压能力。中学英语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自主学习模式,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合作英语学习的准备技巧,比如指导学生查阅、搜集、整理英语话题的相关资料,总结合作学习中话语表达交流、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协作完成任务的分工合作、创新合作学习形式、独立自主与合作竞争学习的处理等技巧。利用各种场合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训练,鼓励学生多尝试,增强学生在英语合作学习中的抗挫折能力。

二、从小组划分、氛围营造、科学评价等方面指导合作学习过程

目前中学英语合作学习,在教师层面存有指导不力、监控与评估不够、自身知识储备薄弱、氛围营造不浓等问题。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协调、参与督导和评估监控作用,有效促进中学英语合作学习实际效果的达成。

(一)选择合作学习的话题。根据新课改和所学习的英语内容,选定合作学习的话题与任务,针对合作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注意事项和指导,包括合作学习的规则、语言使用的要求。中学英语合作学习关键的问题就是合作学习任务的选择和明确。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英语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实际情况,把握合作学习内容的数量和难易度,阶梯性推进合作学习的发展。

(二)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多样,目前采用得最多的是小组合作。如何分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要事先摸清学生的情况,方能有效指导学生对任务进行明确分工。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的性格与兴趣、爱好与特长、人际关系和其他合作能力等进行全盘梳理,然后存档备案,划分小组时尽可能做到兼顾不同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的学生,避免合作学习中产生矛盾与不快。另外,教师要对整个合作小组成员的职责进行大致的指向分工。

(三)营造英语合作学习氛围。中学英语合作学习需要一定的平台和载体。在实际的运行中,教师要尽可能指导学生拓展合作学习的场所与空间,比如组建各种英语兴趣小组和社团,通过社团开展辩论赛、写作大赛等英语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展开互动;开辟第二课堂,促使合作学习模式生活化和常态化。

(四)对合作学习进行监控和评估。合作学习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但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控,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当中尤其是当合作学习出现障碍时,更需要教师扮演协调者角色。教师应针对每一次的英语合作学习制订一个详细的评价体系和修正方案,力求将合作学习过程中团体合作学习和个人合作学习的表现纳入其中,将学生合作学习英语成长记录与期末英语成绩相结合,建立多视角、多维度的英语合作学习评价体系。

三、学校、教师层面的配合

中学英语合作学习是一个需要多种动力的过程。学校应从各个方面为其提供支持,使英语合作学习得以持久开展。一是为中学英语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经费,使之能够购买必要的合作学习工具、资料、设备和奖励物品;二是从学校层面上制定英语合作学习的开展办法和实施举措,为英语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三是通过各种形式对学校英语教师开展教育培训,帮助英语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理念和模式。合作学习是一个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务必要紧随时代发展,用新教育理念来武装头脑,转变教学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十六中学)

把握学习起点 追求教学实效 第7篇

策略一:巧借学生生活用语, 实现概念的联系和迁移

数学源于生活, 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离不开与他息息相关的生活空间。所以, 教师要找准他们的学习起点, 首先要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 多了解他们的生活语言, 借助他们熟悉的用语, 通过联系、迁移, 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有位教师就借助学生的生活语言, 顺利地完成了从生活到数学的过渡。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面”字。然后问大家:认识这个字吗?在哪儿见过“面”?见过哪些“面”?

学生分别回答:面包的“面”, 面条的“面”, 桌面的“面”, 脸面的“面”, 面积的“面”。

教师逐一板书, 紧接追问: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面”,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逐一回答:这些面都与物体有关;很多都是指物体的表面;有不少面都是平的, 也有一部分是曲面;这些面有大有小。

教师则顺应学生的回答, 借机板书:面的大小叫面积, 这节课我们要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 并且使学生在不断地分析和描述中, 形象地理解了“面”和“面积”在数学中的特定含义。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到数学课堂里来。通过唤醒生活经验, 再把经验进行加工和改造, 从生活语言的表述到数学语言的描述一步步转换, 学生的学习不仅没有任何困难, 而且兴趣很浓:整节课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活跃, 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策略二:借助学生活动经验, 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把握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运用他们已有的活动经验, 并通过活动再现, 帮助他们进一步积累数学经验。例如“时、分、秒的认识”一课, 其教学重点是时、分、秒三者之间的进率。虽然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 但那些经验可能是在不经意间积累的, 所以相对不够完善、不够准确。如果没有比较充分的活动体验, 还是不能真正掌握三者之间的进率。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特点和听秒针走动的声音, 初步感受时、分、秒之间的长短关系;通过观看神舟七号发射倒计时、参与一分钟跳绳、经历一节课来准确感受秒、分、时的长度。让学生在真实、愉快的活动体验中积累时、分、秒的长度经验, 从而扎实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又如, “相遇问题”是形如“ (A+B) ×T=F”的应用题, 其教学重点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是理解“相向而行”中的“速度和”。

为突破教学难点, 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教师让两个学生演示“相背而行”和“相向而行”这两个词语并出示下图。

在图中分别添加两个数据 (70米/分和60米/分) 表示速度。问:两人一分钟共走了130米, 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 (速度和)

课件演示逐步分开的直观图, 比较两图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速度和”。

“相背而行”是学生理解“速度和”的学习起点。在“相背而行”的活动情境里理解速度和比在“相向而行”情景里相对容易, 再配上课件的动态直观图形演示,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速度和”含义, 从而顺利突破了学习的难点, 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策略三:基于学生学情前测, 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

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仅依靠经验, 还需要一定的调研, 预测学生的学习起点。而前测就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

常用的前测形式有访谈、问卷或小测验。前测内容不用多, 只要抓住关键几个问题即可。通过前测, 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找准教学的起点。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课堂上不需要重复讲;而对于学生较模糊和未知的知识内容就需要重点讨论解决。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前, 教师意识到学生已经对长方体有所认识, 所以进行了前测。通过前测发现:100%的学生认识长方体, 超过85%的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还有约40%的学生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显然, 教师如按教材编写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操作归纳、总结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就是浪费时间了。所以, 有位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 将教学环节调整为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 借助实物, 直接回答长方体面、棱、点的数量及特征。

第二, 给出几组长方形, 判断能否拼成长方体?并说明理由。

第三, 给出几组小棒, 判断是否能搭出长方体的框架?并说明理由。

第四, 根据课件中出示的一部分图片, 猜测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

第五, 通过多种手段, 使长方体经历多种变化 (长方体—立方体—长方体) 。

调整后的教学环节, 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 而且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思辨中对长方体面、棱的特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前, 当发现学生已经知其然, 教学环节就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重点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 否则就是无效的重复, 浪费时间, 耗费生命。

策略四:运用知识内在逻辑, 实现认知的正向迁移

强调教学要基于知识的内在联系, 是因为教学的本质是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认知的过程。基于知识内存的逻辑, 有利于把握新知的生长点, 帮助学生在感受学习的过程中, 实现认知的正向迁移, 掌握学习方法。例如, “比的基本性质”一课, 其知识的内在逻辑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习题, 分析比较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经历猜想、验证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内在逻辑, 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考”。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起点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转化后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在比较中建立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对应关系,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学生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内在逻辑的过程, 沟通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的一一对应关系, 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实现了认知的正向迁移。

开展合作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第8篇

一、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益处

1. 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参与到学习中去, 这种良好情绪, 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极佳的记忆力, 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 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 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小组成员在相互帮助和影响中学习新的知识。

3.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可巧妙地设疑问难, 启发诱导,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有新的收获, 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4. 合作学习能激发集体智慧,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体验, 在合作中探讨, 将学生集体智慧最大化, 同时, 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能得到碰撞, 其结果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1.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要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必须先创设一种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教案, 合理组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 研究问题, 积极引导。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往往导致合作学习的失败。因此, 教师应善于发现、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正确引导。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的小游戏、让学生上讲台发言、请学生示范等方式,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交流欲望。此外, 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 并进行基本的人际交往内容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沟通,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利用学生自身优势,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

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自身的优势, 多用正面鼓励和表扬的方式, 使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成功。教学中, 教师应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上下工夫, 让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并能够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4. 发挥小组作用, 渗透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小组分不开, 而小组的成功又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从而让学生产生荣辱与共之感;同时, 要把合作精神渗透到学校体育活动全过程中。这样, 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意识, 以及团队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才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发展,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三、让学生会说、会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情况、技术掌握情况, 作出及时、公正、客观、准确的评价。评价应当是多元的, 且应让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评价之中。

1. 让学生会说。

合作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 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 但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怎么激发学生说的愿望, 让学生会说, 从而让合作学习不仅在形式上热热闹闹, 在效果上也尽如人意呢?根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 教师可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给予重任, 让其在小组中担任主角;而对那些一说话就脸红的学生, 可让其当配角, 先听他人说, 然后由其进行补充发言。同时, 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发表不同意见, 并教给学生方法, 让学生会说。

2. 让学生会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如果仅仅会说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还要学会正确评价。正确的评价意味着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 教师应先要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 在此基础上, 再委婉、诚恳地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

合作学习须适时、适度、讲实效 第9篇

一、帮助学生积蓄合作“资本”, 使合作适时

合作学习首先要在学生有主动合作交流的心态时开始。语文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 因此,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 主动与别人合作与交流。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原有知识与生活体验为基础, 让学生用语文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 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学习兴趣就高, 也容易挖掘到自身参与合作的“资本”, 合作才会更投入, 从而体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

合作的前提是独立, 当一个问题提出后, 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 合作就没有基础, 这就是导致学生合作时无话可说的原因之一。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方式,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使合作学习适时, 但又不能把合作与独立简单对立起来。

二、把握学生合作交流“火候”, 使合作适度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 特别是中等以下学生, 不能只注重内容是否正确, 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 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 语文思维的过程。当学生交流已经得出结论, 找到规律, 形成小组统一意见时, 要让学生及时发表见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及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否则, 合作就“过候”了。

三、让合作学习有实效, 促进学生发展

每次安排合作学习, 我们要把握以下要点。

1. 合作要有价值

教师要潜心设问,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合作交流。内容不能过易或过难, 要有合作交流的价值。在一节课中合作交流的次数不宜过多, 在学生交流中, 教师要甘当“人梯”,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要敢于探索。在敢想、敢说、敢问, 各抒己见的基础上, 又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思路和想法, 学会比较、分析, 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学习乐园。

2. 合作要有目标

教师要善于设问, 制订合作的共同目标。引导学生分工、互动、交流, 尊重事实, 用开放的心态, 宽容的态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动的关系, 且每个人都为自己所在小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能有效解决组内冲突。

3. 合作要有情感

师生之间变“家长式”为“学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要求, 因此, 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要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交技能。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 而且对学生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在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4. 合作要有组织

合作学习小组不仅要从课前开始, 更要延续到课后, 它不是前后座位四人的随意拼成, 而要从学生成绩、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混合编组, 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 异质互补。不同学科的合作小组可以不同。这样混合编组可满足合作学习需要的多样性, 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 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5. 合作要有评价

老师对合作小组必须定期评价, 促进并帮助小组成员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 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通过评价可以总结有益的经验;也可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还可以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完善今后的合作活动方案, 明确应达到的目标, 以及如何达到目标等。

用好例题拓展提高学习实效 第10篇

原题呈现: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34页:

【分析】设运动时间为t秒,因为PQ长为10 cm,所以构造出以PQ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作PH⊥CD,垂足为H,用t表示出线段HQ的长,用勾股定理列方程即可求解.

变式一条件不变,在运动过程中,点P和点Q之间的距离可能是18 cm吗?如果可能,求出运动时间t,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变式二(2016·威海一模)如图3,在矩形ABCD中,AB=16 cm,BC=6 cm,动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点P以3 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直到到达点B为止,点Q以2 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 cm?

【分析】设P,Q两点从出发经过t秒时,点P,Q间的距离是10 cm,表示出PB、BQ,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得答案即可.

解:设P,Q两点从出发经过t秒时,点P,Q间的距离是10 cm,

变式三条件不变,如图4,∠DQP能否为直角?若能,请求出相应的时间t的值.

【分析】题目明确问∠DQP能否为直角,所以需要构建△DQP,再根据勾股定理求解.

解:能.

变式四条件不变,经过多长时间,点P、Q、D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设时间为t s,过P作PM⊥CD于M,过Q作QN⊥AB于N,根据四边形ABCD是矩形可知DC=AB=16 cm,AD=BC=PM=QN=6 cm,∠A=∠C=∠B=∠ADC=90°,故DM=AP=3t cm,BN=CQ=2t cm,再分DP=PQ,DQ=PQ及DP=DQ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

解:设时间为t s,过P作PM⊥CD于M,过Q作QN⊥AB于N(如图5),

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DC=AB=16 cm,AD=BC=PM=QN=6 cm,

∠A=∠C=∠B=∠ADC=90°,

则DM=AP=3t cm,BN=CQ=2t cm.

分为三种情况:

(1)当DP=PQ时,则DM=MQ=3t cm,

∵3t+3t+2t=16,解得:t=2;

(2)当DQ=PQ时,在Rt△PNQ中,由勾股定理得:(16-2t)2=62+(16-3t-2t)2,

7t2-32t+12=0,

【分析】注意题目中对两动点运动的表述,从而知道每个动点的运动路径.不难看出P分别在AB、BC上运动,所以需要分类讨论.

实施意义学习,提高作文实效 第11篇

如何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实施意义学习,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促进学生信息选择——引起有效注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作文要言之有物,必须凭借平时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否则,学生的作文就空洞无物,成为海市蜃楼。而知识只有经过学习者主动加工后才能成为知识,不然只是信息。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养成积累的习惯,促进学生信息的选择,积极进行知识储备。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要优化教学流程、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益,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首要的关键。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心理水平、认知能力,牢牢把握学生课堂认知过程中的兴奋点,激趣促学,以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能顺利完成。

1、搜集信息,引导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级段及实际去推荐课外读物,或者采用学生自学、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读物。同时还可推荐跟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学习《猴王出世》,让学生回去读《西游记》等;或者让学生课外去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如在学习了《观潮》一文后去寻找资料或图片,看看我国还有哪些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景观……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好资料卡,养成搜集信息的好习惯。

2、突出重点,提示有效注意。学生的注意具有“指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突出教学重点,提示学生有效注意,定能使四十分钟有质量,学生有收获,课堂有效的教学效率得以实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促进学生信息组织——表明逻辑关系

尽管学生的大脑仓库里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了许多的作文素材、好词佳句,但缺乏组织,只能是一盘散沙,一团乱麻。正如,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我们淹没在信息中,但是却渴求知识。”为什么当各类信息象洪水一样向我们涌来时,我们仍然缺乏所需要的信息呢?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化中,“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在教学时,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调用各种工具为学生学习搭建支架,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探究,主动建构意义,促进学生信息组织能力的提高。

1、抓关键词。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组习作内容是缩写。为了顺利完成课堂的缩写任务, 我在指导《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提示学生可以用关键词,说理由等方式理清自己选择的文本词语、句子要表达的内在含义,读懂内容,抓住要点。这样就为学生缩写理顺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2、列出提纲。教学五下語文第六组《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一习作内容时,在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怎样把研究的成果写成一则报告。先让学生从两篇材料中自选一篇感兴趣的读一读,是怎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学生自主探究,列出提纲,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再班级交流,老师适时板书。

作文教学中信息组织能力的培养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在大脑资源库中杂乱无章的信息有序化、系统化,增强信息的逻辑性。为了表明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还有这些教学方式也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标出主题词、写小标题、画示意图等。

三、促进学生知识整合——建立新旧联系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者需要从相对无序的信息中找寻符合心理意义的有用信息,然后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加以顺应或同化,这样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才是有意义的。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主动选择信息,并利用原有信息积极尝试组织整合信息(组织语言文字、修饰定稿)的过程。因此,在作文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尤为重要。

教学《夸家乡》这一篇作文时,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师生合作朗读感悟文章有层次的表达,《口语交际》的练习,不管写一处景物或写家乡的特产,“言之有序”对学生来说不是真正的问题。困难的是怎样运用恰当的词句把家乡的美写具体,这真正需要教师的指导。我也预想利用学生学习课文积累的关键词句的铺垫,作为辅助,能在后面的仿写中主动使用上一些精彩词句。但是事与愿违,有些孩子对我的用意并不能明了,甚至将整段课文都抄了下来。没有准确的信息提取,就无法完成后面的信息组织与有效的整合。

于是,我选择比较典型的优、差各一篇作文,进行讲评,通过对比(具体写出讲评、对比的方法或过程),让学生明白如何恰当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它们进行整合,来介绍家乡的美景或特产。然后,学生自己修改,小组讨论互改,这样虽然粗糙但是却很真实,真正是来自学生起点的东西。这堂课依据新课程新理念,实施有意义学习,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学生的作文精彩纷呈。

优化合作学习提高英语课堂实效 第12篇

一、合理的小组构建

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 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我们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 采取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模式给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合理搭配, 将内向的学生与善谈外向的学生组合, 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 并兼顾男女比例, 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由于现在一般都是大班额授课, 学生较多, 因此教师可采取大组套小组的分组方法进行分组。如, 可以将全班分成四大组, 再将每大组分成三小组, 每小组4~6 人。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利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

二、建立多角度的互赖关系

我们可以用“荣辱与共”来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也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生死与共”的关系, 即只有所有的成员成功, 他才能成功时, 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 共同完成各个任务。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赖关系、建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可以说, 没有积极互赖, 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多角度地建立互赖的环境 (朱旭兵2005) 。

(一) 目标互赖

通常在合作学习之前, 笔者会确立一个明确的小组目标, 小组目标往往是一堂课的组成部分, 如“学会so...that与so that的用法, 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这样学生便能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是“荣辱与共”“同生死共患难”, 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也要为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从而促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完成任务。一方面, 学会所布置的材料;另一方面, 确保所有的小组成员都学会所布置的材料。为了检验合作学习的成效, 小组合作学习之后, 还进行了一个“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游戏竞猜活动。在每组随意抽取两名学生 (甲、乙) , 然后利用多媒体迅速向学生展示实物, 要求学生甲利用所学句型对投影屏幕上迅速闪现的实物进行描述, 而学生乙必须在背对投影屏幕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甲的描述来进行猜测。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在互赖的环境中迅速掌握学习材料, 还提高了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技能。帮助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 提高了能力。

(二) 角色互赖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通常会看到这种情况, 即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任务, 而此小组的其他成员无所事事。这种“搭车”现象的发生, 通常是因为小组没有积极的目标互赖, 在小组活动中缺乏积极的角色互赖,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因此, 为了完成某一任务, 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 以便小组责任具体化。在小组活动中, 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

1. 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讲座决议和编写小组报告;

2. 检查员:负责小组成员都能清楚说出小组内得出的答案或结论;

3. 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小组其他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的错误;

4. 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

5. 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在具体的活动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给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这既可以增加小组学习的新鲜感,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更主要的是让他们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享受他人为你服务与帮助的同时能为自己的小组贡献一份力量,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三) 奖励互赖

当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取得了进步或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 优胜组内的每位成员便可得到同样的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 也可以是精神奖励, 如减少他们的作业量, 或出一期介绍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或生活情况的黑板报, 或奖励课外英语书籍等。例如, 在对学生进行测试后, 笔者给每个小组计算出提高分, 并对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的做法是:根据每个学生平时的英语成绩给他定一个基础分, 如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 他的基础分可以定为80 分。如果他的测验分数是85 分, 那么他的提高分就为5 分, 然后将组内小组成员的提高分相加, 总提高分数高的小组胜出。优胜组内成员可以在本星期内减少作业量。这样做, 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又可以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 从而增加小组的竞争实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的任务设计

任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合作性的活动。任务的设计应具教育性、趣味性、多样性、真实性及阶梯性原则 (王坦2004) 。

(一) 趣味性应与教育性相结合

课堂小组讨论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但在具体设计任务时, 教师往往只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或可操作性, 以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 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即任务的教育性原则 (王坦2004) 。以JEFC Book 3 中的一堂阅读课为例, 在教学完成Lesson 26 The man who never gav e up后, 教师仅让学生就课文内容———爱迪生一生的经历展开了讨论。在课堂中学生虽踊跃发言, 讨论气氛也很热烈, 但讨论后的汇报仅是照着课文中的细节朗读。这样的讨论实际上只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 学生只了解了文中的信息, 却没有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爱迪生的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更谈不上在思想上有所升华。因此,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既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 又要考虑问题的教育性意义。

(二) 任务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活动的多样性指活动的空间、时间、内容和方式的变换。合作学习可以安排在教室或户外, 可以利用课内或课外业余时间。活动内容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力求有一定的真实性。例如, 笔者在教授JEFC Book 3 Lesson 9 时, 在课前设置了如下任务:要求学生调查本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 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及噪音污染, 并与本地区十年前的环境进行比较, 然后作一个报告。这样各小组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到本地区河流、工厂等地实地查看, 到有关部门向专业人士进行请求等。然后将所有信息作好归纳、总结后由各小组总结员向全班报告。然后再经过小组讨论想出解决的办法与措施。各小组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在街道旁设立垃圾筒, 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栏;从自身做起, 少用一次性用品;不买含磷洗衣粉等。由于这项任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又具有真实性和实际意义, 每个学生都带着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项任务, 并有了一次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锻炼机会, 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主体意识。

四、积极的评价

(一) 小组自评

合作学习小组应定期地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 哪些组员活动是有益的, 哪些是无益的, 哪些活动可继续或需要改进, 以确保小组活动的有效性。但由于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 使得小组合作缺乏真实的反馈, 也就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改善与提高。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小组留出足够的时间, 让其进行自评。

(二) 组员互评

由于小组活动成果是以小组汇报或小组总分的成绩进行汇报, 很难看出其成员个人贡献, 而且教师也只会注重对小组结果进行评价, 而忽略了对个人的评价。因此,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笔者设计了组员互相评价表以满足小组成员实现内在“自我价值”的需求。

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学生从中能够自主合作学习, 探究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其价值已经被广大英语教师所接受, 但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 它在课堂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解决。主要从合理的小组构建、多角度的互赖关系、精心的任务设计和积极的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优化合作学习,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实效的目标。

关键词:合作学习,任务设计,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黄远振.2004.论合作学习的定位, 实施与意义[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35) .

王坦.2004.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上一篇:图书馆办公下一篇:地下矿山